鱼类学
鱼类学复习资料长江大学
一.名词解释1.鱼:鱼是终生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用鳍作辅助运动与维持身体平衡,大多体被鳞片的变温脊椎动物。
2.鱼类学:鱼类学是生物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研究鱼类的分类、形态、生理、生态,系统发育和地理分布等的分支学科。
3.硬刺:鳍条由左右两半愈合而成,分节,强大坚硬,末端不分支,有些鱼类的硬刺前后缘可能具有锯刺。
4.软鳍鱼类:指硬骨鱼类中的低等种类,其背鳍全部由软条组成,仅少数具有硬刺。
5.棘鳍鱼类:高等真骨鱼类背鳍通常具有棘。
6.鳍式:用来描述鱼类鳍的种类、鳍条类别及其数目的表达式。
7.鳍脚:雄性软骨鱼类的交配器,是腹鳍内侧一块基鳍软骨特化形成的变形器官。
8.栉鳞:骨鳞的一种类型,其主要特点是;鳞片后区边缘具细刺或小棘。
9.圆鳞:骨鳞的一种类型,其主要特点是后区边缘光滑。
10.鳞嵴:鳞片表面骨质层的山嵴状隆起线,常围绕鳞焦呈同心圆状排列,称鳞嵴,又名环片。
11.生骨区:在个体的发育过程中,骨骼有一定的发生区域,这个区域即所谓的生骨区。
鱼类的生骨区包括皮肤区、水平隔膜区,背生骨隔区和膜生骨隔区、肌隔区、围绕脊索、神经管及中枢血管区、咽颅区、附肢区。
12.膜骨:某些骨骼的发生的过程中只有两个阶段,即膜质期和骨化期。
其间叶组织形成后,被硬骨细胞直接替代,形成硬骨,这样形成的硬骨称为膜骨。
13.软骨特化:在骨化期,硬骨细胞侵入软骨区,经骨化作用,硬骨细胞逐渐替代软骨细胞,形成硬骨,这样形成的硬骨称为软骨软化。
14.韦伯器:由带状骨、舶状骨、间插骨和三脚骨4对小骨及1对连接三脚骨后支和舶状骨外侧的韧带构成。
15.脑颅:绝大多数硬骨鱼类的脑颅是由许多块软骨骨化和膜骨借少量软骨嵌合成的一个严密的箱形构造。
其软骨化骨构成脑颅的筛区、蝶区、耳区和枕区,膜骨侧构成脑颅的顶壁和腹壁。
16.咽颅:头下部左右两侧,包裹口咽腔及食道前部,包括颌弓、舌弓、鳃弓17.红肌:在大多数鱼类皮肤下方水平隔膜附近的大侧肌表层可见一丛与水平隔膜平行的暗红色肌肉。
鱼类学
第一章
外部形态
☆目的要求
△了解体外部的分区分部和鱼类头部器官
不对称型
如鲽Pleuronectes、鲆Bothus、舌鳎 Cynoglossus等,它们的身体原呈侧 扁而非平扁,但由于长期适应于一 侧平卧水底的习惯,所以其成体已 形成亟其特殊的体型——头向一侧 扭转,两眼均位于头部同一侧,口 几乎已完全偏歪,颌牙的强弱程度 在两侧并不一样,甚至身体上的色 泽斑纹两侧也不同。
鳃盖后缘的皮褶为鳃盖膜(branchiostegal membrane) 鳃盖膜被细长肋骨状的鳃条骨(鳃盖条)(branchiostegal rays)所支持
喉部
两鳃盖间的腹面部分为喉部(jugular)
下颌联合 下颌左右两齿骨在前方会合处为下颌联合 颏部(颐部) 紧接下颌联合的后方为颏部或颐部[颐部(chin)] 峡部 颏部的后方、喉部的前方为峡部(isthmus)
由于水环境和鱼本身生活习性的不同,使各种鱼有各种不同的形状。在动物界中, 无论哪一类的体型没有像鱼类那样的多样化。这与它们的水生生活条件无疑是密 切相联系的。
第二节 鱼类的体型
鱼类的体型大致有如下四种基本类型: 纺锤型、侧扁型、平扁型 、圆筒型 一、纺锤型(Fusiform)
○本型是最常见的一种体型。
由臀鳍基部后端到尾鳍基部的部分为尾柄(caudal peduncle)
第一节 鱼体外部的区分
第一节 鱼体外部的区分
头部可以区分成下列各部 : 吻部 头部最前缘到眼的前缘为吻部
鱼类学
绪1.鱼类学:在人类漫长的生活史中,人们积累了生产和生活上的经验和教训,总结了有关的知识,并逐渐开展对鱼类深入研究,渐渐形成了一门既有理论性又有实践性的学科,即鱼类学。
2.鱼类形态学:研究鱼类的外部特征和内部构造,了解各部位或器官间的相互关系和机能。
鱼类形态学是研究鱼类分类、鱼类生态和鱼类生理等分支学科的基础。
3.鱼类分类学:研究鱼类的系统演化和各种鱼类在鱼类分类系统中的地位及相互关系。
研究鱼类的命名、鉴别种类的方法、地理分布和经济意义等。
在研究捕捞技术、渔业资源状况和区划调查等工作时,鱼类分类学是必需的基础知识,也是研究生态学、发生学、经济鱼类学等的基础。
简答:1. 简述鱼类在动物界中的地位。
答:鱼类是脊椎动物。
在动物界中脊椎动物比无脊椎动物要进化得完善、较高等。
但在生物进化史中,鱼类却是脊椎动物中在地球上出现最早的类群,距现在约有4亿年,而人类出现在地球上仅是近100万年之内的事。
虽然鱼类在地球上出现较早,但至今仍为脊椎动物中最原始的类群,如变温、鳃呼吸、鳍为运动器官等。
我们当今认为的鱼类应当有以下特征:终生生活于水中的变温的脊椎动物,绝大多数用鳃呼吸,鳍由鳍条组成,是运动和维持平衡的器官。
大多数身体被有鳞,并大多数具有鳔。
鱼类在分类上属于脊索动物门。
这一门包括动物种类繁多,它们的外形、生活习性、栖息条件很不一样。
仅就栖息环境来看,水中、陆上、泥土中、空中均有。
这门动物常以脊索的发达情况作为主要的分类标准。
本门下分三个亚门,鱼类属于脊椎动物亚门。
这一亚门的主要特征是内骨骼发达,头骨和脊柱已形成。
这里所指的鱼类,包括圆口纲、软骨鱼纲和硬骨鱼纲,这是脊椎动物亚门中较原始的三个纲。
第一章1.头长:由吻端至鳃盖骨后缘(或最后一鳃裂末缘)的直线长。
2.躯干部:鳃盖骨的后缘到肛门之间的部分。
3.尾部:肛门到尾鳍末端之间的部分。
4.全长:由吻端至尾鳍末端的直线长。
5.体长:由吻端至最后一尾椎骨的末端或到尾鳍基部的直线长。
鱼类学
鱼类学:是动物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它是以鱼类为研究对象,着重研究鱼类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生长发育、生理机能和地理分布,以及化石鱼类和现生鱼类的系统分类的科学。
鱼类形态学:研究鱼类的外部特征与内部结构,了解各部位的相互关系及机能,阐明各器官的发展规律.鱼类分类学:研究各别鱼类在鱼类分类系统中的地位,掌握鉴别鱼类的方法和步骤,探讨鱼类的系统演化、地理分布、生物学和经济意义等鱼类生态学:研究鱼类的生活习性,其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性,以及与影响鱼类生活的外界因素(如水温、盐度、饵料、溶氧量、光线等)的关系鱼类生理学: 究鱼类内部器官的功能,鱼体内所进行的生命活动过程,以及其与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假棘(硬刺):不分支而分节、坚硬、水煮两根鳍棘(硬棘) : 不分支不分节、强大坚硬、水煮一根软鳍鱼类: 仅1个背鳍,纯由分节而可屈曲的鳍条组成棘鳍鱼类: 不止1个背鳍,由鳍棘和软条两部分组成腹棱: 淡水鱼的部分鲤科鱼类(鳊亚科、鲢亚科、鲴亚科等)的整个胸腹部中线或肛门前的腹部部分区域隆起的皮质棱突。
全棱: 指从胸部或胸鳍基部至肛门前具有腹棱,称全棱。
如长春鳊、白鲢、餐条、银飘、鲌类。
半棱: 指从腹鳍基部至肛门前具有腹棱,称半棱。
如团头鲂、花鲢、细鳞斜颌鲴、红鲌类等。
不完全棱: 凡在肛门前有少许腹棱(不达腹鳍基部),称不完全棱。
如银鲴、中华细鲫。
珠星: 局部地区的表皮细胞的变形物。
在表皮的某些部位,一些细胞渐渐膨大,并聚集成“垫”,垫的上方最靠近外表的一些表皮细胞逐渐角质化,最后,这些细胞变成了内部充满角质而完全失去生命的角质物。
这堆角质物形似一种结节(tubercle),因为与繁殖活动有关,所以又称之婚配结节(breeding tubercle)。
珠星角质化了的结节,形状有点象帽子,罩在垫上。
帽子顶部的尖突程度不一,多数呈刺疣状,用手抚摸,感觉粗糙。
侧线:鱼类所固有的感觉器官。
在一般真骨鱼身体的两侧,各有一条由鳞片上的小孔排列成线状构造。
讲授重点1、鱼的定义
绪论讲授重点:1 、鱼的定义2 、鱼类的演化第一节 鱼的定义在鱼类学中,鱼的科学定义是指 一群终生生活在水中的变温脊椎动物,它们通常用鳃在水中进行气体交换,用鳍协助运动与维持身体平衡的器官,大多数鱼体被鳞片。
第二节 鱼类学的定义、研究范围及研究目的一、鱼类学的定义鱼类学 Ichthyology 是 研究鱼类的外部形态与内部结构、个体发育与系统发育、生理机能、生活习性和地理分布,以及现存鱼类和化石鱼类分类的科学。
二、鱼类学的研究范围随着生产和科学的发展,鱼类学的研究范围愈来愈广,并分支出了一些分支学科,主要有下列几个方面:1 、 鱼类形态学 (即系统解剖学):研究鱼类的外部形态和内部解剖构造,了解各部位的相互关系及机能,分析各器官的原始类型与其发展过程,阐明器官系统的发展规律。
2 、 鱼类分类学 (即系统分类学):研究各种鱼类在分类系统上的位置,各类各种之间的差别和特征,掌握鉴定鱼类的方法,研究它们之间的系统演化、地理分布、生物学特性及经济意义等。
3 、 鱼类生态学 :研究鱼类的生活方式、习性,对外界环境条件的适应程度,以及影响鱼类生活的外界因子(如水温、盐度、饵料等)的关系。
4 、鱼类生理学 :研究鱼类各器官系统的功能,鱼体内所进行的生命活动过程,以及其与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
5 、鱼类发生学 :研究鱼类由精、卵结合一直到幼鱼孵化前的一系列胚胎发育及各器官形成的过程,以及与其有关的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
6 、 经济鱼类学 :研究主要经济鱼类的形态特征、分类地位、产量、分布及习性等。
7 、 古鱼类学 :研究化石鱼类的形态特征、演化关系、起源及分布情况。
鱼类学与其它科学的关系也很密切,如研究鱼的饵料则用到动物学、植物学与水生生物学的知识,研究方法也象动物学一样进行采集、调查、测量、统计、描述、分析等。
在研究海洋鱼类区系、分布、洄游时就必需了解海洋的状况如海岸线形状、底质、水温及盐分在各水层中的分布、透明度及溶氧量等,这就必需具有海洋学的知识。
鱼类学知识点整理.
1、鱼:用鳃呼吸,用鳍游泳(帮助运动与维持身体的平衡),大多数体披鳞片的一群终生在水中生活的变温脊椎动物。
2、鱼类学:是生物科学的一门科学,它是研究鱼类的外部形态、内部构造、生活习性、种类分区和分布特点等方面的问题。
3、软鳍鱼类:鳍上通常无棘比较低等的真骨鱼类。
4、棘鳍鱼类:鳍上通常有棘比较高等的真骨鱼类。
5、鱼体的外部分区头部无鳃盖:最后一对鳃裂;有鳃盖:鳃盖后缘躯干(胴)部一般:肛门或尿殖孔后缘特殊:体腔末端或最前一枚具脉弓的尾椎骨尾部6、鱼类体型与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性之间的相互适应关系1)纺锤形头尾轴最长,背腹轴较短,左右轴最短。
最常见的一种体型,大部分行动迅速的鱼类多属于这种体型,有利于觅取食物和躲避敌害。
如金枪鱼2)侧扁形头尾轴缩短,背腹轴相对延长,而左右轴仍为最短。
这种体型的鱼多栖息于水流较缓的水域,运动不甚敏捷,较少作长距离洄游。
有些种类还具有坚硬的鳍棘,利于避敌侵袭。
如乌鲳、团头鲂等3)平扁形头尾轴最长,左右轴》背腹轴。
大多栖息于水底,运动较迟缓。
如黄鮟鱇4)棒形头尾轴最长,左右轴等于背腹轴。
适于穴居或穿绕水底礁石岩缝间。
如鳗鲡7、硬骨鱼类口的类型及其鱼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性的关系上位口:下颌长于上颌,多属于以食浮游生物为主的中上层鱼类。
端位口:下颌和上颌几乎一样长,多为善游泳营捕食性生活的中上层鱼类。
下位口:上颌长于或稍长于下颌,多为食底栖生物为主的中下层鱼类。
8、鳍式的书写及表示方法鳍式:记录鱼类鳍的组成和各鳍的鳍条数目的式子鳍式的书写:A、鳍条有硬棘和鳍条(软条)之分,记录它们的数目时,以罗马数字代表鳍棘,以阿拉伯数字代表鳍条B、以鳍的第一个英文字母大写来表示各鳍,即,以D代表背鳍,A代表臀鳍,C代表尾鳍,P代表胸鳍,V代表腹鳍。
各鳍之间用“;”分开C、某个鳍如果有2个或以上的鳍组成,则各个鳍的数目分别统计,数字间用逗号分开。
D、用“-”表示相互连接;用“.”表示鳍间分离;用“~”表示波动范围,背鳍与臀鳍后小鳍常用阿拉伯数字记录E、尾鳍一般不写在组合鳍式中,如要写,一般排在最后F、若某鳍有游离鳍条,可用阿拉伯数字表示,并与其他鳍间用“+”号隔开9、五种鳍的名称及其功能背鳍维持直立和平衡,攻击或自卫臀鳍位于肛门与尾鳍之间,其形态与功能基本上与背鳍相似尾鳍推进鱼体运动和转变方向胸鳍运动、转向和维持身体平衡腹鳍协助平衡。
最新鱼类学复习资料长江大学
最新鱼类学复习资料长江大学一.名词解释1.鱼:鱼是终生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用鳍作辅助运动与维持身体平衡,大多体被鳞片的变温脊椎动物。
2.鱼类学:鱼类学是生物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研究鱼类的分类、形态、生理、生态,系统发育和地理分布等的分支学科。
3.硬刺:鳍条由左右两半愈合而成,分节,强大坚硬,末端不分支,有些鱼类的硬刺前后缘可能具有锯刺。
4.软鳍鱼类:指硬骨鱼类中的低等种类,其背鳍全部由软条组成,仅少数具有硬刺。
5.棘鳍鱼类:高等真骨鱼类背鳍通常具有棘。
6.鳍式:用来描述鱼类鳍的种类、鳍条类别及其数目的表达式。
7.鳍脚:雄性软骨鱼类的交配器,是腹鳍内侧一块基鳍软骨特化形成的变形器官。
8.栉鳞:骨鳞的一种类型,其主要特点是;鳞片后区边缘具细刺或小棘。
9.圆鳞:骨鳞的一种类型,其主要特点是后区边缘光滑。
10.鳞嵴:鳞片表面骨质层的山嵴状隆起线,常围绕鳞焦呈同心圆状排列,称鳞嵴,又名环片。
11.生骨区:在个体的发育过程中,骨骼有一定的发生区域,这个区域即所谓的生骨区。
鱼类的生骨区包括皮肤区、水平隔膜区,背生骨隔区和膜生骨隔区、肌隔区、围绕脊索、神经管及中枢血管区、咽颅区、附肢区。
12.膜骨:某些骨骼的发生的过程中只有两个阶段,即膜质期和骨化期。
其间叶组织形成后,被硬骨细胞直接替代,形成硬骨,这样形成的硬骨称为膜骨。
13.软骨特化:在骨化期,硬骨细胞侵入软骨区,经骨化作用,硬骨细胞逐渐替代软骨细胞,形成硬骨,这样形成的硬骨称为软骨软化。
14.韦伯器:由带状骨、舶状骨、间插骨和三脚骨4对小骨及1对连接三脚骨后支和舶状骨外侧的韧带构成。
15.脑颅:绝大多数硬骨鱼类的脑颅是由许多块软骨骨化和膜骨借少量软骨嵌合成的一个严密的箱形构造。
其软骨化骨构成脑颅的筛区、蝶区、耳区和枕区,膜骨侧构成脑颅的顶壁和腹壁。
16.咽颅:头下部左右两侧,包裹口咽腔及食道前部,包括颌弓、舌弓、鳃弓17.红肌:在大多数鱼类皮肤下方水平隔膜附近的大侧肌表层可见一丛与水平隔膜平行的暗红色肌肉。
鱼类学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呼吸系统
• 1、主要功能:气体交换—即吸入氧,呼出二氧化碳 • 2、呼吸媒介:水(液相-液相);氧量较稀薄且不稳定 • 3、呼吸器官:鳃、辅助呼吸器官 • 4、呼吸器官必备条件: (1)具备十分丰富的血管
(2)呼吸器官的壁膜极薄,氧气能迅速通过
(3)有一适当的“机械装置”使水能不断的接触呼吸面
1、鳃的一般构造
2、性逆转:雌、雄生殖腺转变的现象。
黄鳝:雄→雌 石斑:雌→雄
感觉与内分泌器官
感觉器官
皮肤感觉器、听觉、嗅觉、 味觉和视觉器官。 皮肤感觉器:皮肤、鳞片(侧线鳞)
听觉:内耳(耳石)
嗅觉:嗅囊、嗅板 味觉:味蕾,分布很广 内分泌器官 脑垂体、甲状腺、肾上腺、胸腺、胰岛、后鳃腺、性腺、尾垂体
侧线鳞
•
•
在鱼体两侧,有一行(少数多行)被穿孔的鳞片,叫做侧线鳞。
侧线鳞是被侧线管通过的鳞片,每一鳞片内埋有一个短的侧线小管,小管的底部连着侧线管,管内充满粘液,它的感觉器神经丘
侧线鳞
即浸润在粘液中。当水流冲击身体,水的压力通过侧线管上的小孔进入管内,传递于粘液,引起粘液流动,并使感觉顶产生摇动 ,从而把感觉细胞获得的外来刺激通过感觉神经纤维传递到神经中枢。 侧线的作用: • • 感知作用:侧线可以感觉水流的流速,从而调整自己的游速,保持在流水中的固定位置; 听觉:能感受内耳感受不到的低频振动,对寻找饵料和逃避敌害具有重要作用;在成群徊游时,鱼类还能通过侧线及时了解到同 伴的动向,起到保持通讯联络的作用;例如:渔民在用围网捕鱼时,如果网的一角没有围好,或网的一处被冲破,那成群的鱼就 会从缺口中逃走。 • 触觉:侧线可以感知周围的物体,判断是否接近岸边或者缸壁。
2、辅助呼吸器官
《鱼类学》题库及答案
《鱼类学》自测题及答案一、名词解释1.鱼类学:研究鱼类形态构造、生长发育、生活习性、生理机能以及种类区分和地理分布的一门科学,是动物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2.尾柄:臀鳍基部后缘至尾鳍基部间的区域。
3.颐部:位于头部最前方,即下颌下方的一片区域。
4.腹棱:部分鱼类在肛门前的腹中线上隆起成锐尖的棱。
5.硬刺:鳞质鳍条中,由少数不分枝鳍条硬化形成的棘,又称假棘。
6.软鳍鱼类:指硬骨鱼类中的低等种类,其背鳍全部由软条组成,仅少数具有硬刺。
7.环片:指骨鳞的上层结构,由骨质构成,是围绕鳞片中心一环一环增生所形成的隆起嵴。
8.角质鳍条:纤细、不分枝不分节,由结缔组织所形成的鳍条,软骨鱼类特有。
9.棱鳞:鱼体腹部正中线上一行较坚硬呈锯齿状的鳞片。
如鲥、鲚等。
10.侧线鳞:被管状侧线分支小管穿过的鳞片。
11.栉鳞:骨鳞的一种类型,其主要特点是鳞片后区边缘具细齿或小棘。
12.珠星:是一种白色坚硬的锥状突起,是表皮的衍生物,一般生殖季节出现在雄性个体上,雌性没有或不明显,在鲤科鱼类中较常见。
生产上可利用这一特征鉴别雌雄。
13.鳞焦:鳞片上最先形成的部分,即鳞嵴的中心。
14、外骨骼与内骨骼:位于鱼体外的鳞片、鳍条等称为鱼类的外骨骼。
位于鱼体内的骨骼为内骨骼,如头骨,脊柱等。
15、脊柱与脊椎:脊柱纵贯鱼体背方,俗称脊梁骨,是由数量不等的椎骨相互连接而成的柱状结构。
脊椎是构成脊柱的结构单位,可分为躯椎和尾椎二种。
16、红肌与白肌:红肌和白肌都属于大侧肌的组成部分。
红肌脂肪含量高,富含肌红蛋白和多量的血液,呈暗红色,靠近水平隔膜,耐力强的鱼类较发达。
白肌不含脂肪,颜色淡白易疲劳,不耐持久。
17、消化与吸收:食物在消化道内的分解过程称为消化,各种营养物质消化产物以及水分、无机盐、维生素等通过消化管壁的上皮细胞而进入血液和淋巴的过程称为吸收。
18、口腔齿与咽喉齿:.着生在口腔内周围骨骼上的齿称为口腔齿,着生在第五对鳃弓扩大形成的咽骨上的齿为咽喉齿。
鱼类学
绪论1.鱼类学:在人类漫长的生活史中,人们积累了生产和生活上的教训,总结了有关的知识,并逐渐开展对鱼类深入研究,渐渐形成了一门既有理论性又有实践性的学科,即鱼类学。
2.鱼类学分支学科鱼类形态学(系统解剖学)、鱼类分类学、鱼类生态学、鱼类生理学、鱼类发生学、经济鱼类学、古化石鱼类和遗传变异方面的学科3.鱼类学形成历史1)公元前300年亚里斯多德《动物史》记录了115种爱琴海的鱼类,奠定了鱼类学研究的基础2)17世纪,英国的雷约翰和韦利比著《鱼类学》,建立新的分类系统。
18世纪,瑞典阿悌弟明确了物种与杂种的概念,指出了同物异名。
瑞典的林奈著《自然系统》明确了双名制的命名法,奠定了动物分类学的基础。
19世纪,德国的穆勒提出的分类系统接近于近代分类系统。
他把鱼纲分成肺鱼亚纲、硬骨鱼亚纲、硬鳞鱼亚纲、软骨鱼亚纲和圆口亚纲。
3、相关文献:20世纪贝尔格《现代和化石鱼形动物及鱼类分类学》(1940年)。
前苏联学者拉斯和林德贝尔格著《现代鱼类自然系统之现代概念》纳尔逊《世界鱼类》4、国内,鱼类学的研究简史(1)公元前1200年前,商代有鱼类知识的记载。
(2)公元前475年,越国大夫范蠡著《养鱼经》,(3)明代,李时珍著的《本草纲目》(1536年),把鱼列为鳞部,计有鳞鱼31种,无鳞鱼28种,并隶列12科。
比林奈的动物系统命名法早200多年5、鱼类在动物界的地位鱼类:终生生活于水中的变温动物,绝大多数用鳃呼吸,鳍由鳍条组成,是运动和维持平衡的器官。
大多数身体被有鳞,并大多数有鳔。
6、分类地位:动物界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鱼纲第一章鱼的形态结构第一节鱼的外部分区一、鱼体分为头部、躯干部和尾部1、头部:2、躯干部:头部后缘至肛门(尿殖孔)的后缘。
肛门移至身体前部的,应以体腔的末端或最前一枚具脉弓的椎骨为界。
3、尾部:二、头部各部位吻部、眼后头长、颊部、眼间隔、下颌联合、颐部、喉部、峡部第二节鱼的体型一、鱼类的三轴A.主轴、B.纵轴和C.横轴二.、鱼类的体型1. 纺锤型:如:金枪鱼、鲐鱼、马鲛鱼等。
鱼类学
鱼类学(一)鱼类学(1)同学们好,鱼类学是水产养殖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它的内容包括鱼类的形态,鱼类的分类以及鱼类的生物学等内容。
现在我们讲第一讲,先跟大家介绍鱼类的形态与分类概要。
第一个问题,鱼类的形态,鱼类生活在水中,由于水环境及其复杂,就淡水水体而言,有江河、湖泊、水库、池塘、沟渠等,各种水体的环境彼此不尽相同。
鱼类在这些环境的长期影响下,其体型、体表及外部的某些器官都与其生活的环境相适应。
先我们看看鱼体的外部分区。
鱼类的外部可以分为头部、躯干部和尾部。
大家看图。
头部是从鱼体的稳端鳃盖膜。
躯干部是从鳃盖骨的后缘至臀鳍基部的起点,就是这个地方,这是躯干部。
这里大家注意,有些鱼类,到躯干部也可以这样说,是到肛门为止。
但是有些鱼的肛门前移,如果肛门前移的鱼类以最后一个躯指骨为界,这个是躯干部。
尾部呢,就是从肛门开始,到尾鳍的基部,这里是尾部。
这在尾部里面大家注意,臀鳍基部西点的末端,这个地方至尾鳍的基部,这一段我们通常叫鱼类的尾柄,这是头部的鱼鳍的分区三个部分。
那么整个头部呢,从侧面看,我们又可以把鱼鳍的头部分为吻部,是吻端至眼睛的前缘,这里是吻部。
眼睛的后面至腮盖骨的后缘,这一段我们叫做什么呢,叫眼头头部。
从鱼体的腹部看,那么它的头部又分为这几个部分,第一个颐部,颐部怎么样呢,是下颌两耻骨的联合处的后方,这个地方是颐部。
颐部的后方是峡部,峡部的后方是喉部,喉部的地方是胸部,胸部的后方是这里面就是腹部,这是头部的分区。
下面我们看第二个,鱼体的测量。
鱼类的外部形态变化比较大,国内鱼类的测量方法和项目不尽相同。
硬骨鱼类常用的测量项目有下面一些测量项目,大家看图。
一个是全长,全长吻端至尾鳍的末端,这个之间的长度是全长。
第二个是体长,吻端至尾鳍的基部,这个直线距离是体长,体长也叫标准长。
头长是头部的长度,躯干长,躯干部的长度。
尾长,尾巴的长度,尾柄长是尾柄的长度。
眼后头长,就是眼后头部的长度,鱼体的体高是指鱼体的最大高度。
鱼类学-(绪论)
绪论
Welcome to Fish World
第一节 鱼类与鱼类学
终生生活在水中
用鳃呼吸、用鳍游泳
变温脊椎动物 鱼类的定义
脊椎动物亚门
• 二、鱼类学
鱼类形态学 鱼类分类学 鱼类生物学
第四节 现生鱼类分类纲要
鲨总目
板鳃亚纲
鳐总目
软骨鱼纲
全头亚纲
总鳍总目 肺鱼总目
硬骨鱼纲 无颌类
内鼻孔亚纲 辐鳍亚纲
盲鳗纲 七鳃பைடு நூலகம்纲
盲鳗目 七鳃鳗目
硬鳞总目 鲱形总目 鳗鲡总目 骨舌总目 鲤形总目 银汉鱼总目 鲑鲈总目 鲈形总目 蟾鱼总目
鱼类学家还习惯于根据鱼类的进化程 度及共有的特征将鱼类归为“类”。这样的 “类”不是分类单位,可大可小,例如: 1、硬骨鱼纲可称为硬骨鱼类 2、鲤形目和鮎形目合称为骨鳔类 3、鳅科可称为鳅类
【完整】鱼类学资料PPT
鳍棘 不分成左右两半 假棘 用水煮分成左右两半
第一章 鱼体的外部形态
二、鳍的形态、功能和适应
背鳍Dorsal fin--位于背部,功能:维持身体直立和平衡,
有的种类一个D、有的2个D或3D,甚至有的后面有一个或若干个小鳍 (副鳍,如马鲛鱼),还有些鱼背鳍后方有一个富含脂肪的小鳍,称 脂鳍如鲑形目,鳕有3D 旗鱼、鮟鱇、鮣鱼、鲽形目鱼类、软鳍鱼 类、棘鳍鱼类
骨类的鼻瓣、鼻口沟、入水孔、出水孔,硬骨鱼多数头侧具2个鼻孔,少数1
个鼻孔,极少数鱼类没有鼻孔(鲀形目的少数种类,仅有嗅三节 鱼类的头部器官
鳃裂和鳃孔 腹鳍喉位--位置前移至喉部,如犀鳕科、鳚亚目
海如龙鮟、 鱇海、马棘、茄鲀鱼形、目鳐鱼、类魟鳃等孔。很小。
圆口类、软骨类头侧孔裂为外鳃裂,呼吸时水流:口
躯干部——鳃盖骨后缘到肛门(或泄殖孔后缘)。有些鱼类 (如鲽形目)肛门前移,则以体腔末端或最前一枚尾椎骨 为界,如果以肛门划化会失去自然的真实性。
尾部——躯干部之后。
第一章 鱼体的外部形态
第一节 鱼体的外部分区
二、头部分区
吻部——眼以前的头部。 颊部——眼的后下方和鳃盖骨的后缘部分。 颏部——下颌联合的后方。 喉部——两鳃盖间的腹面。 峡部——颏部和喉部之间(分隔两鳃腔的地方)。 鳃盖膜——鳃盖后缘的皮褶。 鳃条骨——支持鳃盖膜的细长骨骼。 眼间隔——二眼眶的背缘正中距离。
颊部——眼的后下方和鳃水盖孔骨的。后实缘部际分上。是退化的鳃裂(胚胎时喷水孔和鳃裂一样;喷水孔内可见鳃 平扁形——1轴较短,2轴丝短)、3鳐轴长类。喷水孔较大,用于进水;鲨类喷水孔不大或无(不太需要);硬
骨鱼中鲟有小喷水孔。
第一章 鱼体的外部形态
第四节 鳍
鳍是鱼类特有的器官,用于运动和维持身体平衡。 分奇鳍和偶鳍二类。各鳍是根据所在位置命名。
鱼类学知识点梳理
1、鱼:用鳃呼吸,用鳍游泳(帮助运动与维持身体的平衡),大多数体披鳞片的一群终生在水中生活的变温脊椎动物。
2、鱼类学:是生物科学的一门科学,它是研究鱼类的外部形态、内部构造、生活习性、种类分区和分布特点等方面的问题。
3、软鳍鱼类:鳍上通常无棘比较低等的真骨鱼类。
4、棘鳍鱼类:鳍上通常有棘比较高等的真骨鱼类。
5、鱼体的外部分区:头部、躯干(胴)部、尾部6、鱼类体型与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性之间的相互适应关系1)纺锤形头尾轴最长,背腹轴较短,左右轴最短。
最常见的一种体型,大部分行动迅速的鱼类多属于这种体型,有利于觅取食物和躲避敌害。
如金枪鱼2)侧扁形头尾轴缩短,背腹轴相对延长,而左右轴仍为最短。
这种体型的鱼多栖息于水流较缓的水域,运动不甚敏捷,较少作长距离洄游。
有些种类还具有坚硬的鳍棘,利于避敌侵袭。
如乌鲳、团头鲂等3)平扁形头尾轴最长,左右轴》背腹轴。
大多栖息于水底,运动较迟缓。
如黄鮟鱇4)圆筒形头尾轴最长,左右轴等于背腹轴。
适于穴居或穿绕水底礁石岩缝间。
如鳗鲡7、硬骨鱼类口的类型及其鱼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性的关系上位口:下颌长于上颌,多属于以食浮游生物为主的中上层鱼类。
端位口:下颌和上颌几乎一样长,多为善游泳营捕食性生活的中上层鱼类。
下位口:上颌长于或稍长于下颌,多为食底栖生物为主的中下层鱼类。
8、鳍式的书写及表示方法鳍式:记录鱼类鳍的组成和各鳍的鳍条数目的式子鳍式的书写:A、鳍条有硬棘和鳍条(软条)之分,记录它们的数目时,以罗马数字代表鳍棘,以阿拉伯数字代表鳍条B、以鳍的第一个英文字母大写来表示各鳍,即,以D代表背鳍,A代表臀鳍,C代表尾鳍,P代表胸鳍,V代表腹鳍。
各鳍之间用“;”分开C、某个鳍如果有2个或以上的鳍组成,则各个鳍的数目分别统计,数字间用逗号分开。
D、用“-”表示相互连接;用“.”表示鳍间分离;用“~”表示波动范围,背鳍与臀鳍后小鳍常用阿拉伯数字记录E、尾鳍一般不写在组合鳍式中,如要写,一般排在最后F、若某鳍有游离鳍条,可用阿拉伯数字表示,并与其他鳍间用“+”号隔开9、五种鳍的名称及其功能背鳍:维持直立和平衡,攻击或自卫臀鳍:位于肛门与尾鳍之间,其形态与功能基本上与背鳍相似尾鳍:推进鱼体运动和转变方向胸鳍:运动、转向和维持身体平衡腹鳍:协助平衡。
鱼类学
(1)什么是鱼类?通常用鳃呼吸;用鳍帮助运动与维持身体平衡;体披鳞片(大多数);终生在水中生活;变温脊椎动物。
(2)鱼类的分类地位?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包括圆口纲、软骨鱼纲和硬骨鱼纲。
圆口纲:最原始的鱼类,骨骼全为软骨,无上下颌,故又称为无颌类。
现存种类不多,可分为盲鳗目和七鳃鳗目。
软骨鱼纲:内骨骼全为软骨,具上下颌,头侧有鳃裂5—7个。
分为板鳃亚纲和全头亚纲。
板鳃亚纲包括鲨类和鳐类,全头亚纲现存种类少。
板鳃亚纲——鲨形总目、鳐形总目全头亚纲——银鲛目硬骨鱼纲:骨骼或多或少为硬骨内鼻孔亚纲——总鳍总目、肺鱼总目辐鳍亚纲—— 9个总目Ø 内鼻孔亚纲---肺鱼、矛尾鱼Ø 辐鳍亚纲---9个总目:硬鳞总目---多鳍鱼目、鲟形目弓鳍鱼目、雀鳝目真骨鱼类:软鳍鱼类:鲱形总目、骨舌总目、鲤形总目、鳗鲡总目棘鳍鱼类:银汉鱼总目、鲑鲈总目、鲈形总目、蟾形总目硬骨鱼纲第一章鱼体的外部形态1、如何划分鱼体的头部、躯干部和尾部?头部和躯干部的分界:圆口类和板鳃类等没有鳃盖的种类:最后一对鳃裂具有鳃盖的硬骨鱼类:鳃盖骨后缘躯干部与尾部的分界:肛门或尿殖孔后缘比目鱼类:体腔末端或最前一枚具脉弓的尾椎骨。
2、鱼体头部分为哪些部分?吻部、眼后头部、眼间隔、颊部)鳃盖膜:有鳃条骨支持。
喉部、下颌联合、颏部、峡部峡部是否与鳃盖膜相连接,在鱼类分类学上是重要的形态特征。
(看图)鱼类的体型:鱼类的体轴:头尾轴(主轴)、背腹轴(矢轴)、左右轴(横轴)。
鱼类有哪些体型?五种基本类型:纺锤形、侧扁形、平扁形、棒形(鳗形)、不对称形。
其他特殊体型:带形、箱形、球形、海马形、翻车鲀形、箭形。
鱼类有哪些头部器官?各器官有何功能?1.吻:板鳃类和鲟类的吻一般比较发达。
颌针鱼、旗鱼、箭鱼的吻也很长。
功能:摄食、防御。
2.口:功能:鱼类捕捉食物的主要工具、呼吸时水流进入鳃腔的通道。
口的形状、位置,主要与鱼类生活习性及食性有关。
鱼类学课件鱼类的肌肉与骨骼
深入探究鱼类生理结构特性
作者: xx 汇报时间: 2024/03/18
目录
01 鱼类学简介
06 鱼类的运动方式
02 鱼类的分类
07 鱼类的生理功能
03 鱼类的形态特征
08 鱼类的生态习性
04 鱼类的肌肉结构
05 鱼类的骨骼系统
01 鱼类学简介
鱼类学的定义
1 鱼类学的定义
鱼类学是研究鱼类的形态、生理、生态和分类的
硬骨鱼类的特点
硬骨鱼类拥有由硬骨构成的 骨骼,这种骨骼轻便且强度 高,使得硬骨鱼类能够进行 快速游动和复杂运动。
软骨鱼类的特征
软骨鱼类的骨骼由软骨构成 ,虽然强度较低,但具有良 好的柔韧性,这使得它们能 够在复杂的海洋环境中灵活 活动。
硬骨鱼与软骨鱼
1 硬骨鱼的肌肉结构
硬骨鱼的肌肉系统发达,主要由骨骼肌组成,能提供强大的推动力和灵活性,适应各种复 杂的生活环境和捕食方式。
鱼类的肌肉结构
2
科学,它揭示了鱼类生命的奥秘和生物演化的过
鱼类的肌肉组织主要由肌纤维构成,它们协同工
程。
作,使鱼类能够在水中自由游动,展现出独特的
生命力。 3 鱼类的骨骼系统
鱼类的骨骼系统由许多小骨头组成,这些骨头通
过软骨连接,形成了鱼的身体框架,支持并保护
其内部器官。
鱼类学的发展历程
鱼类学的萌芽阶段
未来展望与挑战
尽管鱼类保护已取得初步成 果,但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 问题,如何实现可持续的鱼 类资源管理仍是我们面临的 重大挑战。
鱼类学的应用前景
1 鱼类学在食品工业的应用
鱼类学为食品工业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包括各种鱼类的营养价值、口感特点等,为食品研 发和创新提供了科学依据。
鱼类学Ichthyology
(三)鱼类形态学的研究
主要的研究专著如: 《鲤鱼解剖》(1960) 《白鲢的系统解剖》(1960) 《中国软骨鱼类侧线管系统及罗伦瓮和罗伦管系 统的研究》(1980) 《鱼类比较解剖》(1987) 《鲨鳐解剖》(1992)
13
(四)鱼类生态学和资源 调查方面
对大黄鱼、小黄鱼、带鱼、鲐、绿鳍马面鲀、 远东拟沙丁鱼等重要经济鱼类的生活习性、产卵场和 环境、洄游、种群等进行了全面调查和研究。
24
Next chapter Quit
谢谢聆听
共同学习相互提高
对内陆江河、湖泊、水库:《黑龙江水系渔业 资源》、《黄河水系渔业资源》、《钱塘江鱼类资 源》、《长江鲟鱼类生物学及人工繁殖研究》、《长 江、珠江、黑龙江鲢、鳙、草鱼种质资源研究》等。
14
四、鱼类的演化
最古老的鱼类:三、四亿年前。 中兴时代:中生代侏罗纪及白垩纪。 泥盆纪:分为无颌类、盾皮类、软骨鱼类及硬 骨鱼类四大类。 现生鱼类:二万余种( Nelson, 1984),约占 脊椎动物总数的42.6%。可以分为三个纲:圆口纲、 软骨鱼纲和硬骨鱼纲。
各省区: ➢ 《新疆鱼类志》、《广西淡水鱼类志》、《福建鱼类 志》、《云南鱼类志》、《广东淡水鱼类志》等。
11
(二 )鱼类分类方面
朱元鼎《中国软骨鱼类志》(1960) 朱元鼎《中国石首鱼类分类系统的研究和新 属新种的叙述》(1963) 伍献文等《中国鲤科鱼类志》(1964、1977) 朱松泉《中国条鳅志》(1989) 成庆泰、郑葆珊主编《中国鱼类系统检索》 (1987):是我国鱼分类研究史上的第二块里程 碑,共记录了我国出产的鱼类2831种。 孟庆闻《鱼类分类学》(2019) 《中国动物志》鱼类部分。
7
二、鱼类学的研究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腺层(Glandular layer)
本层因存在各种腺细胞而得名。除去生发层,其余都算是腺层,细胞层数不等。 最初的细胞来自生发层,但并不是说它本身不能进行细胞的增生。实际上整个表 皮层的细胞都具有分裂增殖新细胞的能力,不过生发层的增殖能力特别旺盛强大 而已。 在表皮层内的单细胞腺,根据不同的形态特征以及对特定染料的反应情况,可以 辨别出数种不同的类型。 鱼类的发光器、毒腺和其它一些腺体也来自表皮层(生发层),后来沉入真皮层 内,与表皮层慢慢疏远关系,表面看来似乎与表皮层毫无渊源关系。
位于疏松层下方。纤维结缔组织很丰富,以胶原纤维为主。细胞极少。纤维成柬 状,排列紧密而整齐。上下两层纤维束呈直角相交。此外,有一部分纤维垂直插 入更深一些的地方。 结缔组织的这种缠结方式,使某些鱼类尤其是活动力强大的鲨鱼皮肤变得格外坚 韧有力。由此,也不难理解,坚韧的皮肤结构是提高鱼的运动效能的一个因素。
※珠星(Pearl organ) 珠星 )
珠星是局部地区的表皮细胞的垫的上方最靠近外表的一 些表皮细胞逐渐角质化,最后,这些细胞变成 了内部充满角质而完全失去生命的角质物。这 堆角质物形似一种结节(tubercle), 因为与 繁殖活动有关,所以又称之婚配结节(breeding tubercle)。珠星角质化了的结节,形状有点象 帽子,罩在垫上。帽子顶部的尖突程度不一, 多数呈刺疣状,用手抚摸,感觉粗糙。
四、色素细胞与体色 五、发光器 六、仔鱼粘附器
皮肤( 第一节 皮肤(Skin) )
鱼类的皮肤与其它脊椎动物的一样,是一张包裹身体的外被。 鱼类的皮肤与其它脊椎动物的一样, 是一张包裹身体的外被。 它作为一道屏障,与外界环境的接触最为密切。 它作为一道屏障,与外界环境的接触最为密切。 鱼类的皮肤除了基本构造以外, 鱼类的皮肤除了基本构造以外,尚有许多由其衍生出来的构 诸如粘液细胞 警戒物细胞、鳞片、发光器、毒腺等 粘液细胞、 造,诸如粘液细胞、警戒物细胞、鳞片、发光器、毒腺等。 鱼类皮肤的主要功能是保护身体, 鱼类皮肤的主要功能是保护身体,但在某些鱼类也能辅助呼 吸收少许营养物质以及能够接受多种刺激等。 吸,吸收少许营养物质以及能够接受多种刺激等。总之,鱼类 吸收少许营养物质以及能够接受多种刺激等 总之, 皮肤具有广泛的机能,这同它的生活环境有关。 皮肤具有广泛的机能,这同它的生活环境有关。 一、鱼类皮肤的结构 鱼类的皮肤也是由两层组成。外 层为表皮,内层为真皮。 两者的位置、胚层起源、构造和 机能各不相同。 这与一般脊椎动物没有什么不同。 表皮 真皮 生发层 腺层 外膜层 疏松层 致密层
皮肤( 第一节 皮肤(Skin) )
表皮细胞的层数,随着不同种类,不同部位和不同年龄等而各不相同。 硬骨鱼类通常有10~30层细胞,板鳃类很少超过 4~6层。 底栖鱼类表皮层一般要比上层鱼类的厚,后者通常为20~30 µm,很少超过100 µm,前者如泥鳅、鳗鲡、江鳕等其厚度可达300~450 µm。 就种间而言,表皮的厚薄与鳞被程度和生活习性有关。 表皮层细胞的营养藉助渗透扩散作用从真皮层的血管系统获得。 紧接表皮层下方,有一层不容易观察到的基底膜(basal membrane),它的厚度 与坚实性随个体年龄的增长而增加。
(二)真皮(Dermis) 真皮( )
起源于中胚层,位于表皮层的下方,可划分为外膜层、疏松层、致密层。
1. 1.外膜层(Upper limiting layer, Membrana terminan) Upper layer terminan
很薄,结缔组织纤维的排列构造均匀一致。纤维丝向上可进入生发层,往下 深入真皮的较深处。
皮肤( 第一节 皮肤(Skin) )
二、鱼类皮肤的特点 鱼类由于栖息在水中,其表皮薄而柔软,角质化程度低,甚 鱼类由于栖息在水中, 其表皮薄而柔软,角质化程度低, 至一点都没有,这是与陆栖脊椎动物最大的不同之处。 至一点都没有,这是与陆栖脊椎动物最大的不同之处。 有些鱼类雄鱼在繁殖期间由于受生殖腺刺激, 有些鱼类雄鱼在繁殖期间由于受生殖腺刺激,在其头部和鳍 部出现许多粒状的由表皮角质化而产生的追星。 部出现许多粒状的由表皮角质化而产生的追星。 鱼类的表皮层具特有的粘液腺能分泌粘液, 鱼类的表皮层具特有的粘液腺能分泌粘液,真皮层具色素细 胞和光彩细胞。 胞和光彩细胞。 三、鱼类皮肤的机能 1.鱼类皮肤的主要功能是保护身体和防御作用。 鱼类皮肤的主要功能是保护身体和防御作用。 鱼类皮肤的主要功能是保护身体和防御作用 这主要是由于鱼类皮肤具有粘液腺,能不断分泌粘液, 这主要是由于鱼类皮肤具有粘液腺,能不断分泌粘液,而鱼类 粘液的功用多种多样: 粘液的功用多种多样: (1)最主要的作用是保护身体不受寄生物、病菌和其它微小 )最主要的作用是保护身体不受寄生物、 有机体的侵袭; 有机体的侵袭;
皮肤( 第一节 皮肤(Skin) )
(2)粘液润滑了鱼的体表,减少了与水的摩擦,使鱼体付出 )粘液润滑了鱼的体表,减少了与水的摩擦, 较小的能量,却获得较大的运动速度,同时还可使鱼体滑溜不易 较小的能量,却获得较大的运动速度 同时还可使鱼体滑溜不易 被捕捉,或被捕捉后容易挣脱; 被捕捉,或被捕捉后容易挣脱 (3)粘液对调节鱼的渗透压也有作用,使鱼的代谢过程保持 )粘液对调节鱼的渗透压也有作用, 稳定,正常的生理活动得以顺利进行; 稳定,正常的生理活动得以顺利进行; (4)粘液有凝结和沉淀水中悬浮物质的作用,这对于栖息于 )粘液有凝结和沉淀水中悬浮物质的作用, 混浊度变化很大的水域中的鱼类,其意义就不同寻常了。 混浊度变化很大的水域中的鱼类,其意义就不同寻常了。 由于对不同环境的适应,鱼类皮肤有其特殊的保护作用。 ○由于对不同环境的适应,鱼类皮肤有其特殊的保护作用。 如黄鳝可以穴居很长时间不致死亡;肺鱼在干旱季节, 如黄鳝可以穴居很长时间不致死亡;肺鱼在干旱季节,身体外 面有羊皮纸样的包囊(有大量粘液形成)包裹着。 面有羊皮纸样的包囊(有大量粘液形成)包裹着。粘液能润湿 皮肤有利于呼吸,以度过不良的环境是其中的原因之一。 皮肤有利于呼吸,以度过不良的环境是其中的原因之一。 2.鱼类皮肤还可在神经控制下,调节改变鱼体体色,从而掩 鱼类皮肤还可在神经控制下,调节改变鱼体体色, 鱼类皮肤还可在神经控制下 护身体免受其他生物的侵害; 护身体免受其他生物的侵害;鱼体表面一般均分布有许多感 觉器(感觉芽、感觉丘、味蕾),具感觉作用, ),具感觉作用 觉器(感觉芽、感觉丘、味蕾),具感觉作用,能够接受多 种刺激。 种刺激。
皮肤( 第一节 皮肤(Skin) )
鲨鱼的致密层特别发达,其纤维长达数十厘米。绝大多数真骨鱼类的致密 层虽然较薄,坚实性也差,但有些种类的皮肤仍然具有制革的意义。 由于致密层以胶原纤维为主,胶原是胶冻的基本物质,所以烹调皮肤厚实 的鱼,例如鳗鲡,其汤浓稠,胶冻坚厚,味甚可口。都与致密层有关。 在真皮层内除了结缔组织细胞,还有平滑肌细胞、神经纤维,特别是神经 末梢网络(丛)和色素细胞等。 真皮层下还有一层叫皮下层,通常把它归属于真皮。这一层在高等脊椎动 物是积累脂肪的地方(俗称膘),很发达,但在鱼类如果不经过组织切片 的话,这一层几乎很难观察到。 鱼类的皮肤包括表皮和真皮,最大厚度可达10 mm,这数据是从一种鲨鱼和 翻车鲀Orthagoriscus(=Mola)身上测得的。 鱼类皮肤不仅具有种间差异的特性,即便同一个体,不同部位的厚度也不 完全相同。 从大范围看,真皮要比表皮来得厚,但是,在不同鱼类的不同部位,也会 出现相反的情况,例如鲤鱼的眼后头部和鳃盖等处的表皮就比真皮来得厚。
皮肤( 第一节 皮肤(Skin) )
(一)表皮(Epidermis) 表皮 )
起源于外胚层。鱼类的表皮都由活细胞组成,通常无连续被覆的角质层。 表皮层又分为生发层和腺层两层。
1.生发层(Germinal layer)
居于表皮层的基部。通常认为只有1层细胞,细胞圆柱形。 生发层是整个表皮层细胞的发源地,它具有积极分生新细胞的能力,不断产生子 细胞,不断向外方推移。在此过程中,细胞逐渐变成扁平或鳞片的样子,其内容 物也不断地经历着一场化学变化。直至到达最外面,或因衰老而淘汰,或因机械 损伤而脱落。
第二节 腺体(Gland) 腺体( )
鱼类皮肤上的腺体都是从表皮细胞变来,分单细胞腺和多细胞腺两 鱼类皮肤上的腺体都是从表皮细胞变来, 功能不同,形状也不一。 种,功能不同,形状也不一。 一、粘液腺 鱼类的粘液腺一般由单细胞组成,分布于鱼体表皮层,在某种刺激 鱼类的粘液腺一般由单细胞组成,分布于鱼体表皮层, 经常向鱼体表面分泌粘液,粘液作用已如前述。 下 ,经常向鱼体表面分泌粘液,粘液作用已如前述。 粘液分泌的多寡与鳞被状况有关,凡是无鳞或鳞很细小的种类, 粘液分泌的多寡与鳞被状况有关,凡是无鳞或鳞很细小的种类,粘 液分泌就多,反之就少。 液分泌就多,反之就少。 粘液腺一般由三种单细胞组成,即杯状细胞、浆液细胞、瓶状细胞。 粘液腺一般由三种单细胞组成,即杯状细胞、浆液细胞、瓶状细胞。 最常见,一般呈杯状,是典型的粘液细胞, 杯状细胞 最常见,一般呈杯状,是典型的粘液细胞,绝大多 数真 骨鱼类全身都有分布, 骨鱼类全身都有分布,它是由表皮最下层分化的细胞变 成的,鲨鱼类无这种细胞。 成的,鲨鱼类无这种细胞。 浆液细胞 球状或椭圆形,也称球状细胞,它的细胞膜特别厚,细 球状或椭圆形,也称球状细胞,它的细胞膜特别厚, 胞质都很少。鲨鱼及真骨鱼类都具有许多这种细胞,鳐类 胞质都很少。鲨鱼及真骨鱼类都具有许多这种细胞 鳐类 则很少。 则很少。 瓶状细胞 体积很大,似瓶状,下短尖细,靠近真皮,上端粗圆, 体积很大,似瓶状,下短尖细,靠近真皮,上端粗圆, 达于表皮上层。 达于表皮上层。
式等相关内容
☆重点
△鳞片的作用类型、变异,尤其是其中骨鳞,侧线鳞、鳞式等相 鳞片的作用类型、变异,尤其是其中骨鳞,侧线鳞、 关内容
内容提要
一、皮肤
二、腺体 三、鳞片
△皮肤的构造:重点追星 皮肤的构造: 鱼类皮肤的特点与机能 △鱼类皮肤的特点与机能 △单细胞腺:重点粘液腺 单细胞腺: △毒腺 △鳞片作用 △鳞片演变 鳞片类型: △鳞片类型:重点骨鳞 △侧线鳞与鳞式 △鳞片变异 △色素细胞 △体色 △结构特点和生物学意义 △结构特点和生物学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