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策树_ID3算法
id3算法计算过程
id3算法计算过程ID3(Iterative Dichotomiser 3)是一种用于构建决策树的机器学习算法。
它根据信息增益来选择最优的特征,同时通过递归地分割和划分数据集来构建决策树。
下面将详细介绍ID3算法的计算过程。
1. 计算熵(Entropy):熵是衡量数据集的无序程度的指标。
对于给定的数据集D,其熵的计算公式如下:其中,p(i)表示数据集中属于类别i的样本在数据集中出现的概率。
2. 计算信息增益(Information Gain):信息增益是用于选择最优特征的指标。
对于给定的数据集D和特征A,其信息增益的计算公式如下:其中,H(D)表示数据集D的熵,D_v表示特征A在取值v上的样本子集,D_v,表示D_v的样本数,D,表示数据集D的样本数。
3.选择最优特征:针对给定的数据集D和特征集合A,计算每个特征的信息增益,选择信息增益最大的特征作为当前节点的划分特征。
4.划分数据集:根据最优特征的取值,将数据集D划分为不同的子集,每个子集对应于最优特征的一个取值。
5.递归构建决策树:对于每个子集,如果子集中的样本属于同一类别,则将该子集转换为叶节点,并标记为该类别。
否则,对该子集进行递归构建决策树的步骤。
6.剪枝处理:在构建决策树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过拟合的情况。
为了避免过拟合,可以采用剪枝处理,即通过减小决策树的规模来降低过拟合的风险。
7.算法结束:当所有特征都被使用或者数据集已经完全划分时,算法结束,得到了一棵决策树。
ID3算法的主要优点是简单且易于理解,但也存在以下一些局限性:-ID3算法倾向于选择具有较多取值的特征作为划分特征,这可能导致决策树的过拟合问题。
-ID3算法无法处理连续型特征,只能处理离散型特征。
-ID3算法对于缺失值敏感,缺失值可能会导致信息增益的计算不准确。
为了克服这些局限,后续出现了C4.5和CART算法,它们在ID3算法的基础上做了一些改进和优化。
数据挖掘决策树ID3算法优化
数据挖掘决策树ID3算法优化数据挖掘决策树ID3算法是一种非常经典的基于信息增益的算法,用于解决分类问题。
虽然ID3算法具有简单、易于理解的优点,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对于连续特征的处理不方便,对于缺失值的处理较为困难等。
本文将对ID3算法进行优化,以提高算法的鲁棒性和性能。
首先,ID3算法对连续特征的处理相对困难。
在ID3算法中,采用的是信息增益作为选择划分特征的依据,而对于连续型特征,信息增益的计算存在困难。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引入基于连续数据的离散化技术。
离散化是将连续型特征转化为有限个离散值的过程。
常用的离散化方法包括等宽法和等频法。
等宽法是将连续型特征的取值范围平均分成K个区间,然后将特征的取值映射到相应的区间。
等频法是将连续型特征的值从小到大排序后,分成K个大小相等的区间。
离散化后,就可以像处理离散型特征一样来计算信息增益了。
其次,ID3算法对缺失值的处理不方便。
在现实的数据集中,经常会存在缺失值。
ID3算法中将缺失值视为一种特殊的取值,这会影响到信息增益的计算。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考虑使用缺失值的众数或平均值来进行填充。
另外,在计算信息增益时,还可以加入缺失值的分支,并计算其对信息增益的贡献。
这样可以提高ID3算法对于缺失值的处理能力。
此外,由于ID3算法是自顶向下的贪心算法,容易陷入局部最优。
为了提高决策树的泛化能力,可以采用剪枝技术。
剪枝是通过去掉一些子树来减小决策树的复杂度,提高决策树的泛化能力。
常用的剪枝方法有预剪枝和后剪枝。
预剪枝是在构建决策树过程中,在每个节点处先进行一次估计,如果剪枝后的决策树性能不会比原树差,则进行剪枝操作。
后剪枝是在构建决策树结束后,通过遍历决策树的所有子树,将子树进行剪枝。
剪枝时使用交叉验证的方法,通过估计剪枝后的决策树在独立测试集上的性能来判断是否进行剪枝操作。
最后,对于处理大规模数据集时,ID3算法的性能较差。
ID3算法的时间复杂度为O(N^2),其中N是训练样本的数量。
机器学习决策树算法ID3
机器学习决策树算法ID3决策树是一种重要的机器学习算法,它能够处理分类和回归的问题,并且易于理解和解释。
其中,ID3(Iterative Dichotomiser 3)算法是决策树学习中最简单和最流行的一种算法,本文将介绍ID3算法的基本原理和实现过程。
什么是决策树决策树是一种树形结构,其中每个内部节点表示一个属性上的判断,每个叶子节点表示一种分类结果。
决策树的生成分为两个步骤:构建和剪枝。
构建过程是将数据集通过分裂形成一颗完整的决策树;剪枝过程是通过去除不必要的分支来提高模型的泛化能力。
ID3算法的基本原理ID3算法是一种贪心算法,也就是说,在每一次分裂时,它都会选择当前最优的特征进行分裂。
其基本思想是:通过计算某个特征的信息增益来确定每个节点的最优分割策略。
信息增益是指在选择某个特征进行分割后,熵的减少量。
熵的计算公式如下:$$ H(D) = -\\sum_{k=1}^{|y|}p_klog_2p_k $$其中,|y|表示类别的数量,p k表示第k个类别在所有样本中出现的概率。
信息增益的计算公式如下:$$ Gain(D,F) = H(D) - \\sum_{v\\in V(F)}\\frac{|D_v|}{|D|}H(D_v) $$其中,F表示属性,V(F)表示属性F的取值集合。
D v表示选择属性F取值为v时的样本集。
在计算信息增益时,需要选择具有最大信息增益的属性作为分裂属性。
ID3算法的实现过程ID3算法的实现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选择分裂属性:选择信息增益最大的属性作为分裂属性;2.构建节点:将节点标记为分裂属性;3.分裂样本:按照分裂属性将样本集分裂为若干子集;4.递归继续分裂:对于每个子集,递归地执行步骤1到步骤3,直到构建完整个决策树。
具体实现时,可以使用递归函数来实现决策树的构建。
代码如下所示:```python def create_tree(dataset, labels):。
决策树_ID3算法
决策树_ID3算法决策树是一种用于分类和预测的机器学习算法,其中ID3(Iterative Dichotomiser 3)是一种常用的决策树算法。
ID3算法通过选择最佳特征将数据集划分为更小的子集,直到达到预定的条件或者无法进一步划分为止。
在此过程中,它使用信息增益来选择最佳划分特征。
ID3算法的核心思想是利用信息增益来判断每个特征的重要性。
信息增益是指在划分数据前后的熵的差值,熵表示数据的混乱程度。
熵越大,数据越混乱,熵越小,数据越有序。
在决策树中,我们希望选择使得熵减最大的特征作为划分依据,即信息增益最大的特征。
以下是ID3算法的具体步骤:3. 计算数据集的熵。
熵的计算公式为:E(S) = -p1*log2(p1) -p2*log2(p2) - ... - pn*log2(pn),其中pi表示数据集中属于类别i的实例占总实例数的比例。
4.对于每个特征,计算划分后的熵和信息增益,并选择信息增益最大的特征作为划分依据。
5.根据选择的特征将数据集进行划分,形成子集。
6.递归地对每个子集应用上述步骤,生成决策树的左右子树。
7.返回决策树。
ID3算法的优点是简单易懂,效率高,在处理具有大量特征的数据集时也能取得较好的结果。
然而,由于ID3算法倾向于选择具有较多取值的特征作为划分依据,可能导致生成的决策树过于复杂,容易出现过拟合现象。
此外,ID3算法只能处理离散型特征,无法处理连续型特征。
为了解决ID3算法的缺点,后续的决策树算法如C4.5和CART进行了改进。
C4.5算法在ID3算法基础上引入了对连续型特征的处理,同时使用信息增益比来选择划分特征。
CART算法则使用基尼指数来衡量划分的质量,划分后的熵越小,基尼指数越小,表示数据越有序。
综上所述,决策树算法是一种基于特征选择的分类和预测方法,其中ID3算法通过信息增益选择最佳特征进行划分。
ID3算法简单有效,但有部分局限性。
进一步改进的决策树算法能够处理连续型特征和更好地提高划分的质量。
决策树ID3算法
• 因此,这种划分的信息增益是 因此, • Gain(学生 学生)=I(s1,s2) - E(学生 学生)=0.940-0.789=0.151。 学生 学生 = 。 • 计算“信用等级”的熵。 计算“信用等级”的熵。 • 对于信用等级=“一般”: s11=6,s21=2,p11=6/8,p21=2/8, 对于信用等级= 一般” , , , , 6 6 2 2 I ( s 11 , s 2 1 ) = I ( 6 , 2 ) = − lo g 2 − lo g 2 = 0 .8 1 1 8 8 8 8 • 对于信用等级=“良好”: s12=3,s22=3,p12=3/6,p22=3/6, 对于信用等级= 良好” , , , , 3 3 3 3 I ( s1 2 , s 2 2 ) = I ( 3, 3 ) = − lo g 2 − lo g 2 = 1 6 6 6 6
2 2 2 2 lo g 2 − lo g 2 =1 4 4 4 4 对于收入= 中等” 对于收入=“中等”: s12=4,s22=2,p12=4/6,p22=2/4, , , , , 4 4 2 2 I ( s 1 2 , s 2 2 ) = I ( 4 , 2 ) = − lo g 2 − lo g 2 = 0 .9 1 8 6 6 6 6 I ( s 11 , s 2 1 ) = I ( 2 , 2 ) = −
收入
高 高 高 中等 低 低 低 中等 低 中等 中等 中等 高 中等
类别: 学生 信用等级 类别:购买电脑
否 否 否 否 是 是 是 否 是 是 是 否 是 否 一般 良好 一般 一般 一般 良好 良好 一般 一般 一般 良好 良好 一般 良好 不会购买 不会购买 会购买 会购买 会购买 不会购买 会购买 不会购买 会购买 会购买 会购买 会购买 会购买 不会购买
机器学习-决策树之ID3算法
机器学习-决策树之ID3算法概述决策树(Decision Tree)是⼀种⾮参数的有监督学习⽅法,它是⼀种树形结构,所以叫决策树。
它能够从⼀系列有特征和标签的数据中总结出决策规则,并⽤树状图的结构来呈现这些规则,以解决分类和回归问题。
决策树算法容易理解,适⽤各种数据,在解决各种问题时都有良好表现,尤其是以树模型为核⼼的各种集成算法,在各个⾏业和领域都有⼴泛的应⽤。
决策树的核⼼有三种算法:ID3:ID3 是最早提出的决策树算法,他就是利⽤信息增益来选择特征的。
C4.5:他是 ID3 的改进版,他不是直接使⽤信息增益,⽽是引⼊“信息增益⽐”指标作为特征的选择依据。
CART:这种算法即可以⽤于分类,也可以⽤于回归问题。
CART 算法使⽤了基尼系数取代了信息熵模型。
ID3算法是本教程的重点要讲的内容,其余两种算法将会后续推出。
数据集下⾯举个例⼦,会使⽤ID3算法帮助我们判断今天的天⽓适不适合出去打球。
进⾏判断之前,需要历史天⽓数据和打球活动数据,以下为历史数据集S。
天数天⽓⽓温湿度风⼒是否打球D1晴朗热湿弱否D2晴朗热湿强否D3⼤⾬热湿弱是D4⼩⾬中等湿弱是D5⼩⾬凉爽正常弱是D6⼩⾬凉爽正常强否D7⼤⾬凉爽正常强是D8晴朗中等湿弱否D9晴朗凉爽正常弱是D10⼩⾬中等正常弱是D11晴朗中等正常强是D12⼤⾬中等湿强是D13⼤⾬热正常弱是D14⼩⾬中等湿强否ID3算法ID3算法会选择当前信息增益最⼤的特征作为树中新的节点。
计算过程如下:步骤1假设S为完整的数据集,数据标签(数据类别)共有n个类别,分别为C1,...,Cn。
Si对应Ci类别下数据⼦集,因此,数据集S的信息熵计算如下:\[Entropy(S)=-\sum_{i=1}^{n}p_{i}\log_{2}{p_{i}} \]其中,pi是数据样本为Ci的概率,因此:\[p_i=\frac{|S_i|}{|S|} \]|Si|是类别Ci在数据集S中的数据数量,|S|是数据集S中的数据数量。
机器学习--决策树(ID3)算法及案例
机器学习--决策树(ID3)算法及案例1基本原理决策树是一个预测模型。
它代表的是对象属性与对象值之间的一种映射关系。
树中每个节点表示某个对象,每个分支路径代表某个可能的属性值,每个叶结点则对应从根节点到该叶节点所经历的路径所表示的对象的值。
一般情况下,决策树由决策结点、分支路径和叶结点组成。
在选择哪个属性作为结点的时候,采用信息论原理,计算信息增益,获得最大信息增益的属性就是最好的选择。
信息增益是指原有数据集的熵减去按某个属性分类后数据集的熵所得的差值。
然后采用递归的原则处理数据集,并得到了我们需要的决策树。
2算法流程检测数据集中的每个子项是否属于同一分类:If 是,则返回类别标签;Else计算信息增益,寻找划分数据集的最好特征划分数据数据集创建分支节点(叶结点或决策结点)for 每个划分的子集递归调用,并增加返回结果到分支节点中return 分支结点算法的基本思想可以概括为:1)树以代表训练样本的根结点开始。
2)如果样本都在同一个类.则该结点成为树叶,并记录该类。
3)否则,算法选择最有分类能力的属性作为决策树的当前结点.4 )根据当前决策结点属性取值的不同,将训练样本根据该属性的值分为若干子集,每个取值形成一个分枝,有几个取值形成几个分枝。
匀针对上一步得到的一个子集,重复进行先前步骤,递归形成每个划分样本上的决策树。
一旦一个属性只出现在一个结点上,就不必在该结点的任何后代考虑它,直接标记类别。
5)递归划分步骤仅当下列条件之一成立时停止:①给定结点的所有样本属于同一类。
②没有剩余属性可以用来进一步划分样本.在这种情况下.使用多数表决,将给定的结点转换成树叶,并以样本中元组个数最多的类别作为类别标记,同时也可以存放该结点样本的类别分布[这个主要可以用来剪枝]。
③如果某一分枝tc,没有满足该分支中已有分类的样本,则以样本的多数类生成叶子节点。
算法中2)步所指的最优分类能力的属性。
这个属性的选择是本算法种的关键点,分裂属性的选择直接关系到此算法的优劣。
机器学习决策树ID3算法的源代码
机器学习决策树ID3算法的源代码决策树算法(ID3)是一种机器学习算法,利用决策树的方式来学习和预测数据。
它是一种递归算法,可以根据现有的数据对分类功能进行估计。
ID3算法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首先从所有的可能的特征中选择一个最好的分类特征,这个特征会从样本中提取出最有区分度的分类特征;2、接着把训练数据集按照这个特征的取值,划分成若干个小数据集;3、然后,从小数据集中,继续选择一个具有最大信息增益的特征作为子节点分裂依据;4、将节点分裂后,立即分类节点,叶子节点的样本类型应经过多数投票法,确定这个节点所属的分类;5、再把上述过程应用到每一个子节点上,一直迭代直到每一个节点只包含单一类别的样本;6、最后,根据决策树规则,得到一个分类模型,用于预测新的样本属于哪一类;下面是实现ID3算法的源代码:# -*- coding: utf-8 -*-import pandas as pdimport numpy as npfrom math import log2"""计算基尼不纯度parameters:dfData - 训练数据class_col - 分类的列returns:giniIndex - 基尼不纯度"""def giniIndex(dfData, class_col):giniIndex = 1class_count = dfData[class_col].value_counts( #计算每个类别出现的次数sum_count = dfData.shape[0] #数据的总条数for k in class_count:giniIndex -= (k / sum_count)**2 #基尼不纯度公式return giniIndex"""计算信息增益parameters:。
id3算法建树基本步骤
id3算法建树基本步骤1.引言i d3算法是一种用于分类问题的决策树学习算法,它通过对特征进行选择来构建决策树。
本文将介绍i d3算法的基本步骤,包括特征选择、决策树构建以及预测等关键过程。
2.特征选择特征选择是i d3算法的核心部分,它通过计算每个特征的信息增益来选择最佳特征,用于构建决策树的节点。
信息增益是指在给定某个特征的条件下,对目标变量进行分类的不确定性减少的程度。
通常使用信息熵来度量不确定性,信息熵越小表示分类越纯净。
2.1计算信息熵信息熵的计算公式为:$$E n tr op y(D)=-\s um_{i=1}^{n}p_i\log_2p_i$$其中,$D$代表数据集,$p_i$表示目标变量的某个类别在数据集中的比例。
2.2计算信息增益信息增益的计算公式为:$$G a in(A)=En tr op y(D)-\s um_{v=1}^{V}\fr a c{|D_v|}{|D|}En t ro py(D_v)$$其中,$A$代表某个特征,$V$为该特征的取值集合,$D_v$表示特征$A$取值为$v$的样本子集,$|D_v|$为子集的大小,$|D|$为整个数据集的大小。
2.3选择最佳特征根据信息增益选择最佳特征的步骤如下:1.对每个特征计算信息增益;2.选择信息增益最大的特征作为当前节点的划分特征;3.根据划分特征的不同取值,将数据集分割为多个子集。
3.决策树构建决策树构建是通过递归地选择最佳特征来构建决策树的过程。
具体步骤如下:3.1停止条件决策树构建的停止条件可以是以下几种情况中的任意一种:-所有样本属于同一类别;-所有样本在所有特征上取值相同;-特征集为空。
3.2递归划分根据选择的最佳特征将数据集分割为多个子集,对每个子集递归地构建子树。
子树的构建方法与主树相同,直到达到停止条件为止。
3.3决策树表示决策树可使用树状结构进行表示,每个节点代表一个特征,边代表特征取值,叶节点代表类别标签。
基于ID3算法的决策树分类技术研究
基于ID3算法的决策树分类技术研究一、引言决策树是一种常用的分类和回归算法,在数据挖掘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其中,基于ID3算法的决策树分类技术是最早、最经典的决策树算法之一、ID3(Iterative Dichotomiser 3)算法主要用于处理离散型数据,并通过信息熵来选择最优的分类属性。
本文将重点研究基于ID3算法的决策树分类技术,探讨其原理、算法流程和应用。
二、ID3算法原理对于一个给定的样本集合D,其包含n个正例和m个反例。
假设样本集D中正例和反例比例分别为p+和p-,则样本集D的信息熵为:E(D) = -p+log2(p+) - p- log2(p-)根据信息熵,我们可以计算出当样本集合D根据一些属性a划分后的信息熵。
假设属性a有k个取值{a1,a2,...,ak},其中样本集D中第i个取值为Dv(i),则属性a的信息熵E(D,a)为:E(D,a) = (Dv1/D) E(Dv1) + (Dv2/D) E(Dv2) + ... + (Dvk/D)E(Dvk)其中,E(Dv(i))表示样本集Dv(i)的信息熵。
根据信息熵的定义,我们可以计算出属性a的信息熵减少量,即信息增益。
属性a的信息增益为:Gain(D,a) = E(D) - E(D,a)在ID3算法中,我们选择具有最大信息增益的属性作为划分属性,将样本集划分为多个子集,然后对每个子集递归地应用ID3算法,构造决策树。
三、ID3算法流程(1)输入为训练样本集D和属性集A,输出为决策树T。
(2)若样本集D中所有实例都属于同一类Ck,则生成叶节点,返回T。
(3)若属性集A为空集,则根据样本集D中实例最多的类别生成叶节点,并返回T。
(4)计算属性集A中每个属性的信息增益,选择信息增益最大的属性作为划分属性。
(5)根据划分属性的取值将样本集D划分为多个子集,对每个子集递归地应用上述步骤,构造决策树。
四、应用与改进ID3算法常用于决策支持系统和数据挖掘工具中。
id3算法原理
id3算法原理ID3(Iterative Dichotomiser 3)算法是一种常用的决策树算法,用于分类和回归问题。
它是由Ross Quinlan于1986年提出的,是基于信息熵的一种算法。
决策树是一种流行的分类方法,它通过对属性进行划分来构建一个树形结构,每个节点表示一个属性,每个分支表示属性的一个取值,每个叶子节点表示一个分类或回归结果。
ID3算法通过计算信息熵来选择最佳的属性进行划分,以最小化信息熵,即最大化信息增益。
信息熵是表示随机变量不确定性的度量,数学上可以定义为每个可能取值的概率乘以其对数的相反数的和。
在决策树中,信息熵可以用来衡量一个属性对于分类结果的不确定性程度。
信息熵越小,说明属性对于分类结果的影响越大。
在ID3算法中,首先需要选择一个最佳的属性作为根节点。
算法通过计算每个属性的信息增益,选择增益最大的属性作为根节点。
信息增益是指划分前后信息熵的差值,即划分后的信息熵减去划分前的信息熵。
通过选择信息增益最大的属性,可以使得划分后的子集的纯度更高。
然后,对于每个子集,重复选择最佳属性作为分支节点,直到所有属性都被使用或者子集中的样本都属于同一类别。
这样就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决策树。
在构建决策树时,需要考虑一些终止条件,比如限定树的最大深度或者节点中的样本数达到一定的数量。
ID3算法的优点是简单易懂,计算效率高,可以处理具有缺失值的数据。
然而,它也有一些缺点。
首先,ID3算法倾向于选择具有较多取值的属性,这可能导致过拟合。
其次,ID3算法不能处理连续型属性,需要将其离散化。
此外,ID3算法对于噪声和异常值比较敏感,容易产生不稳定的决策树。
为了克服ID3算法的缺点,后续提出了C4.5算法和CART算法。
C4.5算法在ID3算法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可以处理连续型属性和缺失值,同时引入了信息增益比来解决属性取值较多的问题。
CART 算法是一种二叉决策树算法,可以处理分类和回归问题,通过计算基尼指数来选择最佳的属性进行划分。
《2024年决策树ID3算法的改进研究》范文
《决策树ID3算法的改进研究》篇一一、引言决策树算法是一种常用的机器学习算法,广泛应用于分类问题。
ID3(Iterative Dichotomiser 3)算法作为决策树算法的一种,具有简单易懂、易于实现等优点。
然而,随着数据集的复杂性和规模的增加,ID3算法在处理高维、非线性等问题时存在一定局限性。
本文旨在研究ID3算法的改进方法,以提高其分类性能和泛化能力。
二、ID3算法概述ID3算法是一种基于信息增益的决策树学习算法。
它通过计算各个特征的信息增益,选择信息增益最大的特征进行划分,递归地构建决策树。
ID3算法具有简单、直观、易于理解等优点,但在处理高维、非线性等问题时,容易受到噪声和无关特征的影响,导致过拟合和分类性能下降。
三、ID3算法的改进思路针对ID3算法的局限性,本文提出以下改进思路:1. 特征选择:引入新的特征选择方法,如基于基尼指数、卡方统计量等,以提高信息增益计算的准确性和鲁棒性。
同时,可以考虑使用多特征组合或特征融合的方法,提高决策树的分类性能。
2. 剪枝策略:引入预剪枝和后剪枝策略,以避免过拟合和提高泛化能力。
预剪枝通过提前停止树的生长来控制模型复杂度,后剪枝则通过剪去决策树的部分分支来优化模型。
3. 参数优化:对ID3算法的参数进行优化,如选择合适的阈值、惩罚项等,以提高算法的分类性能和稳定性。
四、改进的ID3算法实现根据上述改进思路,本文提出一种改进的ID3算法实现方法:1. 特征选择:采用基尼指数作为特征选择的标准。
基尼指数越小,说明数据的纯度越高,因此选择基尼指数最小的特征进行划分。
同时,可以考虑将多个特征进行组合或融合,以充分利用特征之间的互补信息。
2. 剪枝策略:引入预剪枝和后剪枝两种策略。
预剪枝通过设定一个阈值,当信息增益小于该阈值时停止树的生长。
后剪枝则从完全生长的决策树开始,逐步剪去部分分支以优化模型。
3. 参数优化:通过交叉验证等方法确定最佳参数值,如阈值、惩罚项等。
决策树算法之ID3(基于信息增益的最优特征选取)
决策树算法之ID3(基于信息增益的最优特征选取)决策树(Decision Tree)是一种常用的机器学习算法,用于解决分类和回归问题。
决策树通过对数据集进行递归分割,将数据集划分为更小的子集,使得每个子集内的样本具有更纯的类别。
ID3算法是决策树算法中的一种,它是基于信息增益的最优特征选取算法,它的核心思想是选择能够带来最大信息增益的特征作为划分标准。
下面将详细介绍ID3算法的原理、步骤和示例。
1.原理:在ID3算法中,使用信息增益来度量特征对数据集的划分能力。
信息增益是一种统计量,表示在已知特征值的条件下,熵的减少量。
熵是度量系统无序程度的指标,熵越大表示系统越无序,熵越小表示系统越有序。
2.步骤:(1) 计算数据集的熵。
熵的计算公式为H(D) = -Σ(p(i) *log2(p(i))),其中p(i)表示第i类样本在数据集中的比例,log2为以2为底的对数。
(2) 选择最优特征划分数据集。
对于每个特征,计算其信息增益,信息增益的计算公式为Gain(D, A) = H(D) - Σ(,Di, / ,D,) *H(Di),其中D表示数据集,A表示特征,Di表示在特征A上取值为i的样本子集,Di,表示Di的样本个数,D,表示数据集的样本个数。
(3)递归构建决策树。
选择信息增益最大的特征作为根节点,将数据集根据该特征的不同取值划分为多个子数据集,对每个子数据集使用步骤(1)和(2),直到满足停止条件为止。
(4)停止条件。
停止条件可以是所有样本属于同一类别,或者所有特征已经被遍历完。
3.示例:天气,玩是否尽兴,是否去游乐场------,---------,-----------晴天,是,是晴天,是,是阴天,是,否小雨,否,否小雨,是,否首先计算数据集的熵:H(D) = - (2/5 * log2(2/5) + 3/5 *log2(3/5)) ≈ 0.971然后计算每个特征的信息增益:- 对于天气特征,计算H(D,天气),根据天气的取值将数据集划分为晴天、阴天和小雨三个子数据集,分别求其熵并加权求和,得到H(D,天气) ≈ (2/5 * 0 + 1/5 * log2(1/5) + 2/5 * log2(2/5)) ≈ 0.918、然后计算信息增益Gain(D, 天气) = H(D) - H(D,天气) ≈ 0.971 -0.918 ≈ 0.053- 对于玩是否尽兴特征,计算H(D,玩是否尽兴),根据玩是否尽兴的取值将数据集划分为是和否两个子数据集,分别求其熵并加权求和,得到H(D,玩是否尽兴) ≈ (3/5 * 0 + 2/5 * log2(2/5)) ≈ 0.971、然后计算信息增益Gain(D, 玩是否尽兴) = H(D) - H(D,玩是否尽兴) ≈ 0.971 - 0.971 ≈ 0。
id3算法例题构建三层决策树
标题:深入理解ID3算法:通过例题构建三层决策树在机器学习领域,ID3算法是一种经典的分类算法,它可以通过构建决策树来对数据进行分类。
本文将深入解析ID3算法,并通过一个例题,一步步构建三层决策树,让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这一算法的原理和应用。
1. ID3算法的基本原理ID3算法是一种基于信息论的分类算法,它以信息增益作为分裂属性的选择标准,希望通过选择能够使得信息增益最大的属性来进行数据的划分。
其基本原理可以用以下几个步骤来概括:- 步骤一:计算数据集的信息熵,以及每个特征属性的信息增益。
- 步骤二:选择信息增益最大的特征作为节点,对数据集进行划分。
- 步骤三:对每个划分后的子数据集递归地应用ID3算法,构建决策树。
2. 例题背景描述假设我们有一个数据集,包含了以下几个属性:芳龄、收入、学历和是否购买电子产品。
我们希望通过这个数据集构建一个决策树模型,来预测一个人是否会购买电子产品。
3. 数据集的信息熵计算我们需要计算整个数据集的信息熵。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对每个属性进行划分,并计算每个属性的信息增益,以便选择最佳的划分属性。
我们按照信息增益最大的属性进行数据集的划分,并对子数据集进行递归处理。
4. 构建决策树通过以上步骤,我们逐渐构建出了一个三层决策树。
在这个决策树中,根节点是选择信息增益最大的属性,中间节点是根据不同属性值进行划分,叶节点则表示最终的分类结果。
5. 个人观点和总结通过这个例题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ID3算法的原理和应用。
ID3算法以信息增益作为属性选择的标准,通过构建决策树来进行分类预测。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可以根据ID3算法构建的决策树模型,对未知数据进行分类预测,从而实现自动化决策。
ID3算法作为一种经典的分类算法,具有较好的解释性和可解释性,在实际应用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ID3算法,并能够灵活运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本文总字数超过3000字,详细探讨了ID3算法的基本原理和应用,通过例题构建了三层决策树,并共享了个人观点和总结。
决策树生成算法深度分析
决策树生成算法深度分析导言决策树是一种常见的机器学习算法,用于解决分类和回归问题。
决策树生成算法是指根据给定的训练数据集生成决策树的过程。
本文将深入分析决策树生成算法,包括ID3、C4.5和CART算法,并讨论它们的优势和劣势。
1. ID3算法ID3算法(Iterative Dichotomiser 3)是由Ross Quinlan在1986年提出的。
它通过计算数据集的熵和信息增益来选择最佳的划分属性。
熵用于度量数据集的混乱程度,信息增益则是指在特定属性上划分数据集之后的熵的变化。
ID3算法的主要步骤如下:(1)计算数据集的熵;(2)选择最佳的划分属性;(3)根据划分属性的取值将数据集划分为子集;(4)对每个子集递归调用ID3算法,生成子树。
ID3算法的优点是简单易理解,但它存在着无法处理连续属性和缺失值的问题。
同时,它倾向于选择取值较多的属性作为划分属性,可能导致过拟合的情况。
2. C4.5算法C4.5算法是ID3算法的改进版本,由Ross Quinlan在1993年提出。
C4.5算法在ID3算法的基础上引入了信息增益比的概念,并解决了ID3算法的一些缺点。
C4.5算法的主要步骤如下:(1)计算数据集的熵;(2)计算每个属性的信息增益比;(3)选择信息增益比最高的属性作为划分属性;(4)根据划分属性的取值将数据集划分为子集;(5)对每个子集递归调用C4.5算法,生成子树。
C4.5算法相比于ID3算法,能够处理连续属性和缺失值,并且通过引入信息增益比来解决过分选择取值多的属性的问题。
尽管C4.5算法在处理大数据集时效率较低,但它是决策树生成算法的重要改进之一。
3. CART算法CART算法(Classification And Regression Tree)是由Breiman等人在1984年提出的,它可以用于分类和回归问题。
CART算法的主要特点是生成二叉树,并使用基尼指数来选择最佳的划分属性。
分类决策树_ID3算法
决策树算法
ID3 –信息量大小的度量 Gain(S,A)是属性A在集合S上的信息增益
Gain(S,A)= Entropy(S) -Entropy(S,A)
Gain(S,A)越大,说明选择测试属性对分类提供的信息越多
决策树算法
计数
64 64 128 60 64 64
年龄
青 青 中 老 老 老
收入
高 高 高 中 低 低
y
决策树基本概念
解决分类问题的一般方法 分类技术是一种根据输入数据集建立分类模型的系统方法。 分类技术一般是用一种学习算法确定分类模型,该模型可以很好 地拟合输入数据中类标号和属性集之间的联系。学习算法得到的 模型不仅要很好拟合输入数据,还要能够正确地预测未知样本的 类标号。因此,训练算法的主要目标就是要建立具有很好的泛化 能力模型,即建立能够准确地预测未知样本类标号的模型。 分类方法的实例包括:决策树分类法、基于规则的分类法、 神经网络、支持向量级、朴素贝叶斯分类方法等。
决策树算法
ID3 ID3算法主要针对属性选择问题。是决策树学习方法中最 具影响和最为典型的算法。 该方法使用信息增益度选择测试属性。 当获取信息时,将不确定的内容转为确定的内容,因此信 息伴着不确定性。 从直觉上讲,小概率事件比大概率事件包含的信息量大。 如果某件事情是“百年一见”则肯定比“习以为常”的事件包 含的信息量大。 如何度量信息量的大小?
年龄? 青
中 买
老
学生?
否 不买 是 买
信誉?
优 不买 良
决策树中最上面的结点称为根结点。 是整个决策树的开始。每个分支是一 个新的决策结点,或者是树的叶子。 每个决策结点代表一个问题或者决策. 通常对应待分类对象的属性。 每个叶结点代表一种可能的分类结果
决策树ID3分类算法
决策树ID3分类算法一、ID3算法介绍决策树学习是一种逼近离散值目标函数的方法,在这种方法中学习到的函数被表示为一颗决策树。
ID3算法的思想就是自顶向下构造决策树,它使用统计测试来确定每一个实例属性单独分类训练样例的能力,继而判断哪个属性是最佳的分类属性,直到建立一棵完整的决策树。
利用这棵决策树,我们可以对新的测试数据进行分类。
二、算法的实现算法实现了对于给定的数据信息, 基于信息增益构造决策树,最后给出决策树和对训练数据集的分类准确率。
程序给定的测试样本如下:实例序号颜色体形毛型类别1黑大卷毛危险2棕大光滑危险3棕中卷毛不危险4黑小卷毛不危险5棕中光滑危险6黑大光滑危险7棕小卷毛危险8棕小光滑不危险9棕大卷毛危险10黑中卷毛不危险11黑中光滑不危险12黑小光滑不危险先对上述数据进行预处理:保存为“data1.txt”再运行程序,读入数据,输出分析过程和决策规则:中间还有一些过程,为了节约资源,不复制过来了,下面是决策规则:根据该规则,树形图如下:三、程序代码及其部分注释其中最核心的部分:void Generate_decision_tree(Tree_Node * & root,vector<int> Samples, vector<int> attribute_list,int class_id)该函数由给定的训练数据产生一棵判定树。
完整代码:#include <stdio.h>#include <iostream>#include <vector>#include <math.h>#include <string.h>using namespace std;typedef struct tnode{char tdata[100];}tnode;typedef struct Tree_Node{char name[100];bool isLeaf; //标记是否叶子节点vector<tnode> att_list;//属性名称列表vector<Tree_Node * > child_list;}Tree_Node,* pTreeNpde;typedef struct dnode{vector<tnode>row;}dnode;typedef struct D_Node{vector<dnode>DB;vector<tnode> attr_name;tnode class_name;}D_Node;D_Node G_DB;pTreeNpde Root = NULL;typedef struct FreeQNode{char name[100];int count;vector<int> Set_ID;}FreeQNode;typedef struct FreeQNodeDouble{char name[100];int count;vector<int> row_id;vector<FreeQNode> classes;//存放分类属性列表及相应的出现次数}FreeQNodeDouble;typedef struct attr_node{int attr_id;vector<tnode> attr_name;vector<int> count_list;}attr_node;vector<attr_node> G_Attr_List;typedef struct binNode{char name[100];int count;vector<int> Set_ID;struct binNode * lchild;struct binNode * rchild;}binNode;typedef struct binNodeDouble{char name[100];int count;vector<int> row_id;struct binNodeDouble * lchild;struct binNodeDouble * rchild;vector<FreeQNode> classes;}binNodeDouble;void insert_tree(binNode * & r, char str[100]){if (NULL == r){binNode * node = new binNode;strcpy(node->name,str);node->count = 1;//printf("[%s,%d]\n",node->name,node->count);node->lchild = node->rchild = NULL;r = node;}else{if (strcmp(r->name,str) == 0){r->count ++;}else if (strcmp(r->name,str) < 0){insert_tree(r->lchild,str);}else{insert_tree(r->rchild,str);}}}void delete_bin_tree(binNode *& r){if (r != NULL){delete_bin_tree(r->lchild);delete_bin_tree(r->rchild);delete(r);r = NULL;}}void Bin_tree_inorder(binNode * r,vector<FreeQNode> & Fq) {if (r != NULL){Bin_tree_inorder(r->lchild,Fq);FreeQNode ft;//printf("%s,%d\n",r->name,r->count);strcpy(,r->name);ft.count = r->count;for (int i= 0;i < r->Set_ID.size();i++){ft.Set_ID.push_back(r->Set_ID[i]); //保存子集对应的ID号}Fq.push_back(ft); //此处少了这条语句,造成结果无法返回Bin_tree_inorder(r->rchild,Fq);}}void Get_attr(binNode * r,attr_node & attr){if (r != NULL){Get_attr(r->lchild,attr);tnode t;strcpy(t.tdata,r->name);//printf("%s,%d\n",r->name,r->count);attr.attr_name.push_back(t);attr.count_list.push_back(r->count);//保存出现次数Get_attr(r->rchild,attr);}}void insert_tree_double(binNodeDouble *& r, int DB_ID,char attr_name[100],char class_name[100]){if (NULL == r){binNodeDouble * node = new binNodeDouble;strcpy(node->name,attr_name);node->count = 1;node->row_id.push_back(DB_ID);node->lchild = node->rchild = NULL;FreeQNode fq;strcpy(,class_name);fq.count = 1;fq.Set_ID.push_back(DB_ID); //保存子集所对应的ID号node->classes.push_back(fq);r= node;}else{if (strcmp(r->name,attr_name) == 0){r->count ++;r->row_id.push_back(DB_ID);//这里也需要保存相应的ID号bool found = false;for (int i = 0; i< r->classes.size();i++){if (strcmp(r->classes[i].name,class_name) == 0){r->classes[i].count ++;r->classes[i].Set_ID.push_back(DB_ID);//保存子集对应的ID号found = true; //发现相同的变量名,计数器增1,break; //并退出循环}}if (!found){FreeQNode fq;strcpy(,class_name);fq.count = 1;fq.Set_ID.push_back(DB_ID);//保存子集所对应的ID号r->classes.push_back(fq);}}else if (strcmp(r->name,attr_name) < 0){insert_tree_double(r->lchild,DB_ID,attr_name,class_name);}else{insert_tree_double(r->rchild,DB_ID,attr_name,class_name);}}void delete_bin_tree_double(binNodeDouble *& r){if (r != NULL){delete_bin_tree_double(r->lchild);delete_bin_tree_double(r->rchild);delete(r);r = NULL;}}void Bin_tree_inorder_double(binNodeDouble *& r,vector<FreeQNodeDouble> &Fq){if (r != NULL){Bin_tree_inorder_double(r->lchild,Fq);FreeQNodeDouble ft;strcpy(,r->name); //保存候属性的名称ft.count = r->count;for (int k = 0;k< r->row_id.size();k++){ft.row_id.push_back(r->row_id[k]);}//printf("doubleTree. %s,%d\n",r->name,r->count);for (int i = 0;i< r->classes.size();i++){FreeQNode fq;strcpy(,r->classes[i].name);fq.count = r->classes[i].count;for (int j = 0;j < r->classes[i].Set_ID.size();j++){fq.Set_ID.push_back( r->classes[i].Set_ID[j]); //保存子集对应的ID号}ft.classes.push_back(fq);}Fq.push_back(ft);ft.classes.erase(ft.classes.begin(),ft.classes.end());//使用完,必须清空Bin_tree_inorder_double(r->rchild,Fq);}}void getFqI(vector<int> S,int class_id,vector<FreeQNode> & Fq){binNode * root = NULL;for (int i = 0;i< S.size();i++){insert_tree(root,G_DB.DB[S[i]].row[class_id].tdata);}Bin_tree_inorder(root,Fq);delete_bin_tree(root);}void getFqIA(vector<int> S,int attr_id,int class_id,vector<FreeQNodeDouble> & Fq){binNodeDouble * root = NULL;for (int i = 0;i< S.size();i++){insert_tree_double(root,S[i],G_DB.DB[S[i]].row[attr_id].tdata,G_DB.DB[S[i]].row[class_id] .tdata);}Bin_tree_inorder_double(root,Fq);delete_bin_tree_double(root);}void readdata(char *filename){char str[1000];FILE * fp;fp = fopen(filename,"r");fgets(str,1000,fp);int len = strlen(str);int attr_no = 0; //属性个数int row_num = 0;if (str != NULL){row_num = 1;}for (int i = 0;i< len;i++){if (str[i] == '\t'){attr_no ++;}}attr_no ++;//最后一个是回车,整个属性值+1printf("%d\n",attr_no);while(fgets(str,1000,fp) != NULL){row_num ++; //统计行数}fclose(fp);fopen(filename,"r");tnode t;for (i = 0;i<attr_no;i++){fscanf(fp,"%s",t.tdata);G_DB.attr_name.push_back(t);printf("%s\n",t.tdata);}strcpy(G_DB.class_name.tdata,G_DB.attr_name[attr_no-1].tdata); for (int j = 1;j< row_num;j++){dnode dt;tnode temp;for (int i = 0;i<attr_no;i++){fscanf(fp,"%s",temp.tdata);dt.row.push_back(temp);}G_DB.DB.push_back(dt);dt.row.erase(dt.row.begin(),dt.row.end());}printf("%d\n",G_DB.DB.size());for (i = 0;i< G_DB.DB.size();i++){for (int j = 0;j< G_DB.DB[i].row.size();j++){printf("%s\t",G_DB.DB[i].row[j].tdata);}printf("\n");}}double Fnc_I(vector<int> S,int class_id){//给定一个子集,计算其按照class_id所对应的分类属性进行分类时的期望I// printf("called Fnc_I(%d)\n ",class_id);vector<FreeQNode> Fq;getFqI(S,class_id,Fq); //调用getFqI获取按照Class_id为分类标准的分类结果,当Fq中为一条数据时,则子集S都属于一个分类//否则,从中找到出现此时最大的,作为返回结果// printf("begin to compute I \n");double total = 0;for (int i = 0;i< Fq.size();i++){total += Fq[i].count;// printf("%s,%d\n",Fq[i].name,Fq[i].count);}double result = 0;if (0 == total){return 0;}for (i = 0;i< Fq.size();i++){double p = Fq[i].count/total;result += -1*(p * log(p)/log(2));}// printf("FNC_I return\n\n");return result;}double Fnc_IA(vector<int> S,int attr_id,int class_id,vector<FreeQNodeDouble> & Fq) {//给定一个子集,计算其按照class_id所对应的分类属性进行分类时的期望I getFqIA(S,attr_id,class_id,Fq);double total = 0;for (int i = 0;i< Fq.size();i++){total += Fq[i].count;}double result = 0;if (0 == total){return 0;}bool pr= false;for (i = 0;i< Fq.size();i++){double stotal = Fq[i].count;double sresult = 0;if (pr) printf("[%s,%d]\n",Fq[i].name,Fq[i].count);for (int j = 0;j < Fq[i].classes.size();j++){if (pr) printf("%s,%d\n",Fq[i].classes[j].name,Fq[i].classes[j].count);for (int k = 0;k < Fq[i].classes[j].count;k++){// printf("%d\t",Fq[i].classes[j].Set_ID[k]+1);}//printf("\n");double sp = Fq[i].classes[j].count/stotal; //计算子集的频率sresult += -1*(sp*log(sp)/log(2));}result += (stotal/total) * sresult;}if (pr) printf("\n");return result;}int SelectBestAttribute(vector<int> Samples,vector<int> attribute_list,int class_id) {//输入训练数据集Samples,候选属性列表attribute_list//分类属性标记class_id//返回best_attributedouble fi = Fnc_I(Samples,5);// printf("%lf\n",fi);double IA = 999999999;int best_attrib = -1;for (int i = 0;i < attribute_list.size();i++){vector<FreeQNodeDouble> fqd;double tfa = Fnc_IA(Samples,attribute_list[i],class_id,fqd);// printf("%d, FIA = %lf\n",i,tfa);if (IA > tfa){IA = tfa;best_attrib = i;}}//printf("%lf\n",IA);printf("gain(%d) = %lf - %lf = %lf\n",best_attrib,fi,IA,fi - IA);return attribute_list[best_attrib];}void fnc_getattr(vector<int> Samples,int att_id,attr_node &at){binNode * root = NULL;for (int i = 0;i< Samples.size();i++){insert_tree(root,G_DB.DB[Samples[i]].row[att_id].tdata);}Get_attr(root,at);delete_bin_tree(root);}void get_class_num_and_name(vector<int> Samples,int class_id,int & class_num,tnode & class_name){attr_node at;binNode * root = NULL;for (int i = 0;i< Samples.size();i++){insert_tree(root,G_DB.DB[Samples[i]].row[class_id].tdata);}Get_attr(root,at);delete_bin_tree(root);//printf("att_size = %d\n",at.attr_name.size());class_num = at.attr_name.size();int num = 0;int id = 0;if (1 == class_num){strcpy(class_name.tdata,at.attr_name[0].tdata);}else{for (int j = 0;j < at.attr_name.size();j++ ){if (at.count_list[j] > num){num = at.count_list[j];id = j;}}}strcpy(class_name.tdata,at.attr_name[id].tdata);//保存最普通的类名}void getAllTheAttribute(vector<int> Samples,vector<int> attribute_list,int class_id){printf("all the attribute are:\n");for (int i = 0;i < attribute_list.size();i++){attr_node at;at.attr_id = attribute_list[i];fnc_getattr(Samples,attribute_list[i],at);G_Attr_List.push_back(at);}for (i = 0;i <G_Attr_List.size();i++){printf("%d\n",G_Attr_List[i].attr_id);for (int j = 0;j< G_Attr_List[i].attr_name.size();j++){printf("%s\t",G_Attr_List[i].attr_name[j].tdata);}printf("\n");}}void Generate_decision_tree(Tree_Node * & root,vector<int> Samples, vector<int>attribute_list,int class_id){/*算法:Generate_decision_tree(samples, attribute)。
决策树模型常用算法
决策树模型常用算法决策树是一种常用的机器学习算法,它可以处理分类和回归问题。
在决策树模型中,通过对输入数据进行一系列的判断和分割,最终得到一个决策路径,用于预测新的数据。
决策树模型的构建过程中,常用的算法包括ID3、C4.5和CART。
下面将分别介绍这三种算法的原理和特点。
1. ID3算法ID3算法是决策树模型中最早被提出的算法之一。
它以信息熵为基础,通过计算每个特征的信息增益来选择最优的划分特征。
具体来说,ID3算法将数据集按照特征属性进行划分,并计算每个特征的信息增益,选择信息增益最大的特征作为当前的划分特征。
然后,对每个划分子集递归地应用ID3算法,直到满足终止条件。
ID3算法的优点是简单易懂,计算效率高。
但它对于缺失值敏感,并且容易产生过拟合的问题。
2. C4.5算法C4.5算法是ID3算法的改进版本。
与ID3算法不同的是,C4.5算法使用信息增益比来选择最优的划分特征,解决了ID3算法对于取值较多的特征有偏好的问题。
信息增益比考虑了特征的取值个数,使得算法更加公平地对待不同特征。
C4.5算法在特征选择上更加准确,同时能够处理缺失值。
但它的计算复杂度较高,对于大规模数据集不太适用。
3. CART算法CART算法是一种常用的决策树算法,既可以处理分类问题,也可以处理回归问题。
与ID3和C4.5算法不同的是,CART算法选择的划分特征是基于基尼指数的。
基尼指数反映了数据集的纯度,基尼指数越小,数据集的纯度越高。
CART算法通过计算每个特征的基尼指数,选择基尼指数最小的特征作为当前的划分特征。
然后,对每个划分子集递归地应用CART 算法,直到满足终止条件。
CART算法的优点是可以处理连续特征和缺失值,并且生成的决策树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但它的计算复杂度较高,且生成的决策树结构相对复杂。
决策树模型常用的算法包括ID3、C4.5和CART。
不同的算法在特征选择和处理缺失值上有所区别,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选择合适的算法可以提高决策树模型的准确性和效率。
id3算法阈值 -回复
id3算法阈值-回复关于ID3算法阈值的介绍和应用。
ID3 (Iterative Dichotomiser 3) 是一种决策树算法,它是由美国计算机科学家Ross Quinlan开发的。
该算法的目标是通过迭代地根据特征对数据进行分割来构建决策树。
在构建决策树时,ID3算法使用一个阈值来帮助判断何时终止决策树的构建过程。
ID3算法的基本原理是通过计算每个特征的信息增益来选择最佳特征进行分割。
信息增益可以被看作是熵的差值,即父节点的熵减去子节点的熵。
熵是衡量数据的不确定性的度量,熵越小,分类越纯粹。
通过计算不同特征的信息增益,ID3算法选择具有最大信息增益的特征来进行分割,直到所有数据都被分类或者没有更多的特征可供选择。
然而,在决策树的构建过程中,ID3算法存在一个终止条件的问题。
如果我们不设定阈值,决策树可能会无限地生长,这会导致过拟合。
过拟合指的是决策树过于复杂,根据训练数据过于准确,但在新的数据上的预测能力较差。
因此,我们需要设置一个阈值,以在决策树构建过程中合适地限制树的深度。
阈值的设定是一个相对复杂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数据集的大小、特征的数量和特征与标签之间的关系等因素。
一般来说,如果数据集较小,我们可以选择设定较大的阈值以限制决策树的深度。
这样可以避免决策树的过拟合问题。
如果数据集较大,我们可以选择设定较小的阈值,以提高决策树的预测能力。
此外,特征的数量和特征与标签之间的关系也会影响阈值的设定。
如果特征数量较少,我们可以选择设定较小的阈值,这样决策树可以更深入地探索不同的特征组合。
如果特征与标签之间的关系较强,则可以选择设定较大的阈值,以避免过拟合。
实际应用中,我们可以通过交叉验证和网格搜索等方法来找到最佳的阈值。
交叉验证是一种将数据集划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的方法,通过比较不同阈值下模型的性能来选择最佳阈值。
网格搜索则是通过遍历不同阈值的组合来寻找最佳阈值。
总结起来,ID3算法使用阈值来限制决策树的深度,避免过拟合的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眼睛颜色 黑色
兰色
灰色 [3,5,7]
[1,6]
[2,4,8]
不属于同一类,非叶结点
第6章 决策树
决策树算法
CLS算法
人员 1 2 眼睛颜色 黑色 蓝色 头发颜色 黑色 金色 所属人种 黄种人 白种人
3
4 5 6 7 8
灰色
蓝色 灰色 黑色 灰色 蓝色
金色
红色 红色 金色 黑色 黑色
白种人
白种人 白种人 混血 混血 混血
第6章 决策树
决策树算法
CLS算法-决策树的构建
人员 1 2 3 4 5 6 眼睛颜色 黑色 蓝色 灰色 蓝色 灰色 黑色 头发颜 色 黑色 金色 金色 红色 红色 金色 所属人 种 黄种人 白种人 白种人 白种人 白种人 混血
分类任务的输入数据是纪录的集合,每条记录也称为实例 或者样例。用元组(X,y)表示,其中,X 是属性集合,y是一个 特殊的属性,指出样例的类标号(也称为分类属性或者目标属性)
第6章 决策树
关于分类问题
名称 人类 海龟 鸽子 鲸 体温 恒温 冷血 恒温 恒温 表皮覆 盖 毛发 鳞片 羽毛 毛发
决策树基本概念
学生
否 否 否 否 是 是 是
信誉
良 优 良 良 良 优 优
归类:买计算机?
不买 不买 买 买 买 不买 买 学生? 否 不买 是 买 买 优 不买 信誉? 良 买 青
谁在买计算机?
年龄? 老
中
128
64 132 64 32 32 63 1
青
青 老 青 中 中 老 老
中
低 中 中 中 高 中 中
否
是 是 是 否 是 否 否
^
2
学习是在假设空间上的一个搜索。概念学习也可以看作是一 个搜索问题的过程。它在预定义的假设空间中搜索假设,使其与 训练样例有最佳的拟合度。多数情况下,为了高效地搜索,可以 利用假设空间中一种自然形成的结构,即一般到特殊的偏序关系。
第6章 决策树
决策树基本概念
从机器学习看分类及归纳推理等问题(3)
归纳过程就是在描述空间中进行搜索的过程。归纳可分为自 顶向下,自底向上和双向搜索三种方式。 自底向上法一次处理一个输入对象。将描述逐步一般化。直 到最终的一般化描述。 自顶向下法对可能的一般性描述集进行搜索,试图找到一些 满足一定要求的最优的描述。
第6章 决策树
决策树基本概念
从机器学习看分类及归纳推理等问题(1) 从特殊的训练样例中归纳出一般函数是机器学习的中心问题; 从训练样例中进行学习通常被视为归纳推理。每个例子都是一个 对偶(序偶)(x, f(x)),对每个输入的x,都有确定的输出f(x)。 学习过程将产生对目标函数f的不同逼近。F的每一个逼近都 叫做一个假设。假设需要以某种形式表示。例如,y=ax+b。通过 调整假设的表示,学习过程将产生出假设的不同变形。在表示中 通常需要修改参数(如a, b)。
第6章 决策树
决策树基本概念
从机器学习看分类及归纳推理等问题(2) 从这些不同的变形中选择最佳的假设(或者说权值集合)。 一般方法如定义为使训练值与假设值 预测出的值之间的误差平方 和E最小为最佳。
E
b ,Vtrain( b ) trainingexamples
(Vtrain(b) V (b))
胎生 是 否 否 是 水生动 物 否 半 否 是 飞行动 物 否 否 是 否 有腿 是 是 是 否 冬眠 否 否 否 否 类标号 哺乳动 物 爬行类 鸟类 哺乳类
X 分类与回归 分类目标属性y是离散的,回归目标属性y是连续的
y
第6章 决策树
决策树基本概念
解决分类问题的一般方法 分类技术是一种根据输入数据集建立分类模型的系统方法。 分类技术一般是用一种学习算法确定分类模型,该模型可以很好 地拟合输入数据中类标号和属性集之间的联系。学习算法得到的 模型不仅要很好拟合输入数据,还要能够正确地预测未知样本的 类标号。因此,训练算法的主要目标就是要建立具有很好的泛化 能力模型,即建立能够准确地预测未知样本类标号的模型。 分类方法的实例包括:决策树分类法、基于规则的分类法、 神经网络、支持向量级、朴素贝叶斯分类方法等。
2、推理过程完全依赖于属性变量的取值特点; 3、可自动忽略目标变量没有贡献的属性变量,也为判断属性 变量的重要性,减少变量的数目提供参考。
第6章 决策树
决策树基本概念
关于归纳学习(1) 决策树技术发现数据模式和规则的核心是归纳算法。 归纳是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归纳推理从若干个事实中表 征出的特征、特性和属性中,通过比较、总结、概括而得出一 个规律性的结论。 归纳推理试图从对象的一部分或整体的特定的观察中获得 一个完备且正确的描述。即从特殊事实到普遍性规律的结论。 归纳对于认识的发展和完善具有重要的意义。人类知识的增长 主要来源于归纳学习。
推论
第6章 决策树
决策树基本概念
决策树 决策树是一种典型的分类方法,首先对数据进行处理,利用 归纳算法生成可读的规则和决策树,然后使用决策对新数据进行 分析。本质上决策树是通过一系列规则对数据进行分类的过程。
第6章 决策树
决策树基本概念
决策树的优点
1、推理过程容易理解,决策推理过程可以表示成If Then形式;
第6章 决策树
决策树基本概念
关于归纳学习(2) 归纳学习的过程就是寻找一般化描述的过程。这种一般性 描述能够解释给定的输入数据,并可以用来预测新的数据。
锐角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 钝角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 直角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
三角形内角和 等于180度
已知三角形ABC,A角等于76度, B角等于89度,则其C角等于15度
年龄? 青
中 买
老
学生?
否 不买 是 买
信誉?
优 不买 良
决策树中最上面的结点称为根结点。 是整个决策树的开始。每个分支是一 个新的决策结点,或者是树的叶子。 每个决策结点代表一个问题或者决策. 通常对应待分类对象的属性。 每个叶结点代表一种可能的分类结果
买
在沿着决策树从上到下的遍历过程中,在每个结点都有一个 测试。对每个结点上问题的不同测试输出导致不同的分枝,最后 会达到一个叶子结点。这一过程就是利用决策树进行分类的过程, 利用若干个变量来判断属性的类别
128
64 132 64
青
青 老 青
中
低 中 中
否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是 是 是
良
良 良 优
不买
买 买 买
32
32 63 1
中
中 老 老
中
高 中 中
否
是 否 否
优
良 优 优
买
买 不买 买
第6章 决策树
决策树算法
决策树的用途
计 数
64 64 128 60 64 64 64
年龄
青 青 中 老 老 老 中
收入
高 高 高 中 低 低 低
定义 归纳学习假设:任一假设如果在足够大的训练样例中很 好地逼近目标函数,则它也能在未见实例中很好地逼近目标函数。 (Function Approximation)。
主要内容
决策树基本概念 决策树算法 决策树研究问题 主要参考文献
第6章 决策树
决策树算法
与决策树相关的重要算法
CLS, ID3,C4.5,CART
分类模型的性能根据模型正确和错误预测也可以根据的检验记录计数 进行评估。这些计数存储在混同矩阵(Confusion Matrix)的表格中,二元 分类问题混淆矩阵如下:
预测的类
类1
实际 的类 类1 f11
类0
f10
类0
f01
f00
准确率=正确的预测数/预测总数=(f11+f00)/(f11+f01+f10+f00) 差错率=错误的预测数/预测总数=(f10+f01)/(f11+f01+f10+f00)
1、Hunt,Marin和Stone 于1966年研制的CLS学习系统,用于学习单个概 念。 2、1979年, J.R. Quinlan 给出ID3算法,并在1983年和1986年对ID3 进行 了总结和简化,使其成为决策树学习算法的典型。 3、Schlimmer 和Fisher 于1986年对ID3进行改造,在每个可能的决策树 节点创建缓冲区,使决策树可以递增式生成,得到ID4算法。 4、1988年,Utgoff 在ID4基础上提出了ID5学习算法,进一步提高了效 率。 1993年,Quinlan 进一步发展了ID3算法,改进成C4.5算法。 5、另一类决策树算法为CART,与C4.5不同的是,CART的决策树由二 元逻辑问题生成,每个树节点只有两个分枝,分别包括学习实例的正 例与反例。
老
老 中 青 青 老 青 中 中
低
低 低 中 低 中 中 中 高
是
是 是 否 是 是 是 否 是
良
优 优 良 良 良 优 优 良
买
不买 买 不买 买 买 买 买 买 不买 否
中 买
学生? 是 买
信誉? 优 不买 良 买
63
1
老
老
中
中
否
否
优
优
不买
买
第6章 决策树
决策树算法
决策树的表示 决策树的基本组成部分:决策结点、分支和叶子。
第6章 决策树
决策树算法
决策树的用途
计 数 64 64 128 60 64 64 64 年龄 青 青 中 老 老 老 中 收入 高 高 高 中 低 低 低 学生 否 否 否 否 是 是 是 信誉 良 优 良 良 良 优 优 归类:买计算机? 不买 不买 买 买 买 不买 买
假定公司收集了左表数据,那么对 于任意给定的客人(测试样例), 你能帮助公司将这位客人归类吗? 即:你能预测这位客人是属于“买” 计算机的那一类,还是属于“不买” 计算机的那一类? 又:你需要多少有关这位客人的信 息才能回答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