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曲_申文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月光曲》教学设计
教案背景:
《月光曲》是人教版第十一册第八组的课文,本组课文以“艺术的魅力”为主题,以“学习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为读写点。
本文按事情发展顺序讲述了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
本文文脉清晰,由盲姑娘的感情发展(对听演奏渴望——听了演奏满足——知道是贝多芬喜出望外——聆听《月光曲》幸福)和贝多芬的感情发展(听到对话被触动——同情兄妹被感动——遇到知音而激动——用《月光曲》抒发情感)交织而成的。
教学课题:《月光曲》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意境优美的课文,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
读后,我们也仿佛进入了乐曲描述的如梦似幻的美妙境界,对乐曲产生了无限向往,同时对贝多芬产生了深深的敬仰和爱戴之情。
作者借这个美丽动人的传说故事,既表现了大音乐家贝多芬对穷苦人民的同情和热爱,又表现了他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才华,同时也告诉人们,美好乐曲的产生不仅要依靠丰富的想象力,更要依靠高尚而真挚的情感。
文章熔传说、美景、深情于一炉,文字美、情感美、意境美。
教学方法:
情景陶冶法、图文结合法、合作学习法
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九自然段。
2.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音乐的魅力,感受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怀。
3.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事物引起的联想,体
会两者结合的作用。
教学重点:
使学生了解贝多芬是怎样创作出《月光曲》的,以及在创作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
教学难点:
贝多芬的感情变化的原因。
教学准备:课件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月光曲》,学生齐读课题。
2.《月光曲》是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创作的一首传世名曲,他创作的过程还有一段美丽的传说。
(板书:传说)
3.在深入学习课文之前,我们先来读一读课文中的词语。
课件逐一出现:散步断断续续走近
走进弹奏谱写
(1)谁能用上这些词语,把这个故事讲一讲?
(2)指名概括。
板书:弹
又弹
4.根据课文内容,你还想进一步了解些什么?
[设计意图:问题是产生学习的起点。
鼓励学生发现问题,调动起学生阅读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
]
二、感悟文本
1.贝多芬为什么要弹琴给盲姑娘兄妹听,为什么弹完一曲还要再弹一曲呢?
(1)学生默读课文,画出相关的语句,然后把自己的理解和体会写下来。
(2)学生自学、圈画、做批注。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去进行阅读实践,自己去感受、思考,
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
]
2.贝多芬为什么要给盲姑娘弹第一首曲子呢?
(1)指名说。
课件出示兄妹俩的对话。
(2)兄妹俩的这段对话被茅屋外的贝多芬听到了,贝多芬从他们的对话中听出了什么?
(3)学生抓住关键词谈体会。
(4)指导学生读出人物的感情。
(5)同桌省略提示语读兄妹的对话。
(6)贝多分听到这里,轻轻地推开了那间茅屋的门,走了进去,借着微弱的烛光,他发现眼前的这位姑娘竟然双目失明。
同学们,面对着眼前的情景,再回想他刚才听到的对话,请你们想一想,贝多芬为什么要给姑娘弹奏乐曲呢?
(7)师小结:贝多芬想满足盲姑娘的心愿,同时,他也被盲姑娘热爱音乐、喜欢贝多芬的音乐这种感情深深地感动了。
(板书:感动)3.贝多芬坐下来为盲姑娘弹奏了一首曲子,满足了她的心愿,为什么还要再弹一曲呢?
(1)指名回答。
(课件出示盲姑娘的话。
)
(2)贝多芬从盲姑娘的话语中听出了什么呢?
(3)指名汇报。
(4)指导朗读。
(5)师:同学们,盲姑娘的话虽然很短,但是它再一次打动了贝多芬的心。
他没有回答,但是贝多芬此时内心的感受却是什么样的?(板书:激动)
[设计意图:在阅读过程中,通过读、说、思、悟、议等形式,培养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
(6)这时,贝多芬没有回答,他虽然没说话,但此时无声胜有声,因为音乐已经打通了两个人的心,他遇到了真正的知音,所以才为盲姑娘弹奏了第二支曲子。
4.这时候啊,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这时候啊,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俩,情不自禁地按下了琴键。
在兄妹俩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情景?
(1)指名读。
课件出示相关语句。
(2)仔细默读这一段,看看从文字中你能看出什么?
(3)课件播放《月光曲》中的一段音乐。
师:从这段旋律中,你听出了什么?
(4)引导学生想象海面的变化以及贝多芬心情的变化。
(课件播放一组海面变化的图片)
(5)指导朗读。
[设计意图:此环节让学生在联想部分充分去想象音乐的情感,让优美的旋律在学生心中流淌,教学时可多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
] 5.师:同学们,曲为心声,刚才我们都已经感受到贝多芬在弹奏《月光曲》时,他的内心也一定是不平静的,面对着眼前这个穷苦而又善良的姑娘,面对着自己真正的知音,贝多芬在弹奏乐曲时会想些什么呢?请你试着写一写。
(1)学生自由写。
(2)指名读,集体交流。
6.把我们的理解、感受通过我们的朗读表达出来,看着视频把这段话有感情地读一读。
(课件播放视频)
三、体会联想
1.默读第九自然段,用“_______”画出描写实在事物的语句,用“~~~~~”画出表示联想的语句。
2.全班交流。
3.引导体会联想在文章中的作用。
这个传说之所以写的这么感人,与文章中记叙中展开联想有很大的关系。
我们在写作文时,不仅要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写下来,在记叙中恰当地加进自己的联想,文章就会更加充实,表达的
感情就会更加丰富、深刻。
[设计意图:体会联想与写实的妙处。
]
四、课外拓展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对《月光曲》的创作过程有了更深的了解,同时对贝多芬这位闻名世界的音乐家也有了更深的认识。
课后,同学们可以再找一首贝多芬的曲子或你喜欢的其他曲子听一听,边听边像刚才这样展开自己的想象,然后把你想到的景象写下来,大家共同交流。
板书设计:
月光曲
(传说)
弹感动联想
又弹激动
教学反思:
《月光曲》这篇课文记叙了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即兴谱写《月光曲》的经过。
文章短小精悍,无论是乐曲本身还是语言文字、人物情感都优美生动、感人至深。
我让学生通过《月光曲》的创作过程来体味贝多芬伟大的人格魅力。
在设计课的时候,我更注重孩子的情感体验,把《月光曲》的创作过程作为了重点,而《月光曲》所表现的画面是贝多芬感情变化的体现和释放,当学生真正理解了创作过程,真正走进贝多芬的内心的时候,我想画面所体现的情感就不难理解了。
我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情感体验去读课文,用自己的感情和声音反射姑娘和贝多芬内心,去理解这一伟大作品诞生的过程。
课堂上,紧紧围绕着贝多芬为什么要弹琴给盲姑娘兄妹听,为什么弹完一曲又弹一曲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批文入境,角色体验,深入解读文本,在探究中不断获得新的认识与感受。
而后交流汇报,从“兄妹俩”的动情对话,从盲姑娘的评价入手,串联故事情节,以读促思、读议结合,读中感悟,引领着学生仿佛同贝多芬一样经历着震撼人心
的情感变化:听到茅屋里传出自己的钢琴曲,内心产生触动;为穷兄妹俩至深至纯的手足情深而萌生同情心;因盲姑娘对音乐的热爱和良好的音乐素养而感动,为“他乡遇知音”而激动不已。
这一情感经历激起了他的创作激情,即兴演奏了《月光曲》。
课堂上,学生们都动情地诉说着自己的理解与体验,以及内心被激起的阵阵涟漪。
这一过程充分说明课堂学习中,以积极的情感体验、深层次的认知参与为核心的问题性、实践性、探索性的探究性学习方式,可以促学生获得理智能力的发展、深层次的情感体验。
学生通过读课文,能从字里行间里有所感知,再回归到课文,通过读来表达与强调自己的体会,就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在理解兄妹俩对话的时候,我先让孩子自己读,从对话中听出了什么。
通过读书反馈,孩子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了课文,我让其带着自己的体会读出来,比如,一个孩子说她听出了盲姑娘很热爱音乐,让她通过读把盲姑娘热爱音乐体现出来,孩子的读就多了一分体会,多了一分感情色彩,自然就走入了文章,进入了角色。
同时,教师只有自己入情入境了,才能引领孩子感情的投入。
《月光曲》这一首乐曲所展现出来的优美、和谐的旋律是非常动听的。
因此,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多次听这首曲子,让他们从感官中理解这首曲子。
让他们在听的过程中感受到明月从海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的奇丽景象,感受乐曲旋律与人物感情变化,在充分理解之后,读出相应的旋律变化,以加深学生的理解,当有了自己的观点及感受,再利用朗读来充分表达出来,让学生的情感得以充分的发泄,以达到情感上的升华。
课文第九自然段,采用虚实结合的方式,描绘了《月光曲》所要表现的美丽画面。
在教学中,首先让学生明白,哪些描写是实际存在的,哪些是由实在的事物引起的联想;然后细读文字,聆听音乐,想象情景,充分感受乐曲的美妙意境,引导学生体会联想的好处,并鼓励学生在平时的习作中,不仅要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写下来,在记叙中恰当地加入自己的联想,文章就会更加充实,表达的感情就
会更加丰富、深刻。
在我打磨这节课的时候也让我学到了很多,懂得了很多,更反思了很多。
语文教师不仅仅是教会孩子读书写字,语文教学是艺术,要让孩子喜欢上语文,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总之,这节课上完后,给我留下的思索是很多的,既有成功,也有不足,我想就在这样的反复锤炼中,我的教学水平也会逐渐提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