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动手做数学数学实验课

合集下载

小学《动手做》一年级数学教案

小学《动手做》一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1.通过动手做,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2.了解数学的基本概念和运算符号。

3.提高学生思维逻辑能力和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数的基本概念:数的读法、数的比较、数的组织。

2.数的运算符号:加法、减法。

3.动手做数学:以手工制作的方式进行数学学习,如折纸、剪纸等。

教学准备材料:1.卡纸纸张、彩色纸、剪刀、胶水等手工制作材料。

2.数学教材。

3.数学游戏、教具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与学生互动交流,引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2.出示一些动手制作好的数学作品,让学生猜猜这些数学作品是如何制作的。

二、呈现(20分钟)1.介绍数的基本概念:数的读法、数的比较、数的组织等,通过图片、实物等形式呈现给学生。

2.引导学生通过手动比较物体的多少、数颜色的获得数的大小关系的概念。

三、实践(30分钟)1.提供一些手工制作的材料和指示,让学生用这些材料动手制作一些简单的数学作品,如用彩纸制作数字卡片,用卡纸制作数轴等。

2.指导学生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动手解决涉及数学概念的问题,如用纸折一些几何图形、剪一些特定形状的纸等。

四、巩固(20分钟)1.提供一些数学游戏和教具,让学生通过动手进行数学游戏,巩固所学的数学概念和运算符号的运用。

2.以竞赛的方式进行数学游戏,鼓励学生主动参与。

五、总结(10分钟)1.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总结学生们通过动手做数学的方式,对数学的基本概念和运算符号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2.鼓励学生将动手做数学的方法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加强对数学的实践。

教学延伸:1.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创造更多的数学作品,培养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

2.组织学生参观数学展览,让学生学习和欣赏其他同学制作的数学作品,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采用动手做数学的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数学基本概念和运算符号的运用,培养了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和思维逻辑能力。

同时,也给学生带来了学习数学的乐趣,增强了他们对数学的兴趣。

动手“做”数学——苏教版教材“动手做”内容解读

动手“做”数学——苏教版教材“动手做”内容解读

动手“做”数学——苏教版教材“动手做”内容解读朱桢“动手做”主题栏目是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的一大亮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有助于帮助学生认识数学事实、发现数学规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感悟数学思想,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

“动手做”是苏教版教材的一个特色的栏目,这部分内容主要结合相关的教学内容,通过设计一些有趣的、富有内涵的操作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活动中发现新的数学问题,探索数学规律,获得新的数学理解和体验。

因此,在我们的教学中重视“动手做”这一内容的组织和开发,探寻“动手做”的实施策略,充分发挥“动手做”的价值内涵。

1 理序:“动手做”内容编排整个小学阶段的苏教版教材中共安排了37个“动手做”,其中涉及“数与代数”领域的11个、“图形与几何”领域的22个,“统计与概率”领域的4个。

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价值可以把“动手做”分为以下几类:1.1 感受数学文化这一类型的“动手做”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画一画、剪一剪、拼一拼等活动创造出美丽的图案,感受数学文化,体会数学的神奇和美妙,激发数学学习的兴趣。

例如:一年级下册,学生在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这些平面图形后,教材安排了《美丽的图案》这一“动手做”的内容,激励学生利用已经学过的图形拼成美丽的图案,如小船、货车、楼房等。

在剪拼的过程中,学生不但加深了对基础图形的认识,还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感受到了数学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审美情趣,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1.2 探究数学知识这一类型的“动手做”通过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来加深对数学定义或是概念的理解、对教学内容的拓展以及数学规律的探究等,帮助学生提高动手操作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例如:二年级下册学生在初步认识了角之后,教材安排了“用三角尺拼角”,通过学生利用一副直角三角尺来拼角的活动,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直角、锐角和钝角的认识,积累了拼图的经验,发展了学生初步的空间概念。

【教育资料】动手做数学 让学生放飞思维的翅膀学习精品

【教育资料】动手做数学 让学生放飞思维的翅膀学习精品

动手做数学让学生放飞思维的翅膀作者:佚名:动手“做”数学是苏教版教材的主要特点,更是教材的一个亮点,在学习数学中,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思考,探索,主动获取数学知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可以有效地实现《标准》提出的“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四方面的课程总目标。

本人在平时教学中,也注重让学生动手“做”数学,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很牢固,学习兴趣大大提高。

:“做”数学数学试验动手实践一、动手“做”数学的依据1、建构主义认知理论建构主义认知理论认为,学习不应被看成是对于教师所授予的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学习者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的建构活动,即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构造意义。

要采用全新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动手“做”数学教学形式由灌输变为主动建构,应该说是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教学模式。

真正意义上的“数学活动”是引导学生“做”数学。

2、《课程标准》理念《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在数学思维活动的参与下,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的探索、研究活动,让学生在实验与操作活动的过程中理解数学、学会数学。

让学生借助有实际意义的工具为中介的“做”,来获得知识。

二、动手“做”数学的实践1、充分挖掘教材上“做”数学的资源。

(1)苏教版教材专门设置了引导学生做数学的栏目——“数学实验室”引导学生通过“做”数学感受数学,探索知识和结论,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

2023-2024学年一年级下学期数学《动手做(二)》(自主学习)教案

2023-2024学年一年级下学期数学《动手做(二)》(自主学习)教案

20232024学年一年级下学期数学《动手做(二)》(自主学习)教案在20232024学年一年级下学期的数学课堂上,我将带领学生们学习《动手做(二)》这一章节。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们通过自主学习,掌握比较物体的大小、长短、高矮等概念。

一、教学内容我们使用的教材是《数学启蒙》,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集中在第34页至第36页。

学生们将学习如何通过观察和比较,来判断物体的大小、长短、高矮等属性。

二、教学目标1. 能够观察和描述物体的大小、长短、高矮等属性。

2. 能够通过比较,判断物体之间的相对大小、长短、高矮等关系。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们学会观察和比较物体的大小、长短、高矮等属性。

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们理解并能够运用这些概念进行实际的比较和判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我准备了一些教具和学具,包括:1. 不同大小、长短、高矮的物体,如积木、铅笔、书本等。

2. 测量工具,如尺子、卷尺等。

3. 记录表格,用于学生们记录比较结果。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我会通过展示一些不同大小、长短、高矮的物体,引起学生们的兴趣,并引导他们观察和描述这些物体的特点。

2. 自主学习:学生们将按照教材的指导,自主进行观察和比较实验,通过实际操作来理解和掌握比较物体大小的方法。

3. 讲解与示范:在学生们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我会进行讲解和示范,帮助他们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较物体大小的技巧。

4. 实践练习:学生们将分组进行实践练习,运用所学的比较方法,进行实际的物体比较。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将简洁明了地展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比较物体大小的方法和步骤。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请描述一下你所知道的几个不同大小、长短、高矮的物体。

2. 请用尺子测量一下你身边的几个物体,并记录它们的长度。

答案:1. 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观察,描述不同大小、长短、高矮的物体,如:积木比铅笔大,书本比铅笔长,桌子比书本高等等。

2023-2024学年一年级下学期数学第二单元《动手做(二)》(教案)

2023-2024学年一年级下学期数学第二单元《动手做(二)》(教案)

20232024学年一年级下学期数学第二单元《动手做(二)》(教案)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我深知教学的重要性,下面是我对于一年级下学期数学第二单元《动手做(二)》的教案设计。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来自于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的第三课时。

这一课时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加深对加减法的理解。

具体内容包括:1.通过拼图活动,让学生理解图形拼接的概念;2.通过实际的加减法操作,让学生掌握1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掌握图形的拼接和1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

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图形的拼接,以及如何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图形的拼接,我准备了一些拼图教具。

同时,为了让学生能够进行实际的加减法操作,我准备了计算器和一些实际的物品,如苹果、小球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会给学生展示一些拼图,让学生观察这些拼图是由哪些小图形拼接而成的。

2. 讲解与演示:我会向学生讲解图形的拼接方法,并演示如何将一个小图形通过拼接变成一个新的图形。

3. 学生动手操作: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际的拼图操作。

4. 加减法操作:我会给学生一些实际的物品,让学生通过加减法操作,理解加减法的概念。

5. 观察与思考:我会让学生观察自己的操作结果,并思考如何通过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图形的拼接方法和1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

我会用图形的拼接图和加减法的算式,让学生一目了然地了解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七、作业设计作业设计主要包括两部分:1.让学生用拼图教具,拼出自己喜欢的图形,并画出这个图形是由哪些小图形拼接而成的;2.让学生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如:“我有3个苹果,妈妈给了我2个苹果,我现在一共有多少个苹果?”答案为:3+2=5。

“动手做”数学实验教学例谈

“动手做”数学实验教学例谈
现,很多孩子没法正确把握。对于这样的“动手做”内容,我们设
较于前面三个实验,第四个实验要求较高。没有既定答
计实验时,可以分步呈现实验要求,细化成几个小实验来完成。 案,需要孩子通过操作实践,进行多种尝试后,得到几种正方
- 32 -
总第 1308 期
课堂经纬
形,然后通过比较后,确定最后的实验结果:最少需要 4 个这样
生:我用了①号图形 4 张,②号图形 2 张,围成一个有 2 个面
是正方形的长方体。
师:类似于这名同学的围法,两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还有
其他情况吗?
生:还有三种围法。分别是……
师:同学们找到了多种围法,你有什么问题或者体会吗?
生:我发现的诀窍是:像三组面都不相等的,那只要找每两
组面中有一组相等的边。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那另外的四个
Popular Science
科 学 大 众·科 学 教 育
2021 年 第 5 期
“动手做”
数学实验教学例谈
姚雅洁
(苏州市吴江区鲈乡实验小学教育集团仲英校区,
江苏省 215200)

要:作为一线教师,我们要利用好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动手做”板块,发挥它的最大数学价值。把每一个“动手做”设计成
一个数学实验,通过一定的实践操作活动,帮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进一步加深理解,不断获得一些新的认识,发现并提出更多有价
的小正方形,可以拼成一个新的正方形。实验四通过尝试—比
较—小结这样的实验过程,最终得到正确的实验结果。
整个“动手做”内容细化为四个小实验,分别设计每个小实
验的实验目标,从基础示范的实验一,到提升模仿的实验二和实
验三,最后到探索比较的实验四,几个小实验层层递进,逐步推

2023-2024学年一年级下学期数学动手做(一)教案

2023-2024学年一年级下学期数学动手做(一)教案

20232024学年一年级下学期数学动手做(一)教案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我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在本学期的数学动手做(一)课程中,我将依据教材,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和目标。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第一章至第三章。

第一章重点教授数的概念和运算,包括数的认识、数的比较、加减法运算等。

第二章主要教授几何图形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包括直线、射线、角、三角形、四边形等。

第三章教授量的计量和转换,包括长度、面积、体积的计量和转换。

二、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三个:一是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的概念和运算、几何图形的基本概念和性质以及量的计量和转换;二是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三是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主要包括数的比较、加减法运算、几何图形的性质以及量的计量和转换。

教学重点则是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和掌握上述知识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思考和讨论如何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2. 数的概念和运算:引导学生通过数数、比较大小、加减法运算等实践活动,理解和掌握数的概念和运算。

3. 几何图形的基本概念和性质:让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操作几何模型,理解和掌握直线、射线、角、三角形、四边形等几何图形的性质。

4. 量的计量和转换: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理解和掌握长度、面积、体积的计量和转换方法。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如数的概念、运算规则、几何图形的性质、量的计量和转换等。

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一目了然。

七、作业设计1. 数数并写出10以内的数。

2. 比较大小,写出大于、小于、等于的符号。

4. 观察几何模型,写出直线、射线、角、三角形、四边形的名称。

5. 量一量课本的长度、宽度和厚度,并转换成厘米和毫米。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将对本次课程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看看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所学知识点。

关于小学数学教科书中动手做栏目的课堂实践

关于小学数学教科书中动手做栏目的课堂实践

关于小学数学教科书中动手做栏目的课堂实践摘要:素质教育背景下,人们越来越关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不同于其他学科,小学数学着重培养的是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考能力。

因此,低学段的数学教学有一定的难度。

而在引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能让他们更直观地理解相应的数理关系。

针对小学数学教材中“动手做”栏目的课堂实践方法展开具体探究:明确教学目标、明晰教学步骤、拓展教学价值。

关键词:小学数学;动手做栏目;课堂实践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动手做”栏目是一个有着独特的教学价值的部分,是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的一大亮点。

这个栏目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了解数学知识。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更直观地认识数学事实,而且能在老师的引导下总结数学规律,对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十分有利。

教师要精心设计这部分授课,要让小学生通过动手做了解相关知识主题的价值,并带着浓厚的兴趣进行学习。

一、读懂教材,明确“动手做”的目标在进行“动手做”这一栏目的教学时,数学教师要能采用丰富的授课手段,要先通读教材,并在这个过程中明确动手做的活动目标,这样接下来的引导才更加有方向性[1]。

以苏教版教材中《认识图形(二)》这一课为例,本课要求学生能认识常见的基础的平面图形而且能知道它们的特征,能自己描述出来;能感知所掌握的图形之间的关系;能进行动手操作等。

而教材中的“动手做”要求学生能进行一定的裁剪操作,并拼接裁剪好的图形,使它们变成美丽的图案。

这个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因此,教师在明确了教学目标后,可以对同学们分组,让大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集体操作,先指导大家小心、完整地按要求裁剪好图形,接下来,为了激发小学生的课堂兴趣,教师可以让大家拿出画笔,为裁剪好的图形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或者根据自己要拼成的图案重新设计每个图形的颜色。

在明确的教学目标的指导下,“动手做”活动能有秩序地进行,小学生的动手能力也能得到充分锻炼。

二、研究特征,明晰“动手做”的步骤小学生十分缺乏学习自主性,而且他们也不具备独立学习的能力,且容易出现溜号的情况,尤其是低学段的学生,课堂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更甚[2]。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动手做:“和”的秘密》教案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动手做:“和”的秘密》教案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动手做:“和”的秘密》教案一. 教材分析《动手做:“和”的秘密》这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际的操作活动,理解“和”的概念,以及如何用加法计算“和”。

内容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通过数数、摆小棒等实际操作,让学生感受“和”的意义,二是通过加法算式,让学生学会计算两个数的“和”。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数数能力,对于加法也有一定的认识,但可能对于“和”的概念还不够清晰,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能够让学生对这个概念有更深入的理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际的操作活动,理解“和”的概念,以及如何用加法计算“和”。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交流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和”的概念,学会用加法计算“和”。

2.难点:对于“和”的概念的理解,以及如何用加法计算“和”。

五. 教学方法采用“动手做”、“合作交流”的方法,让学生在实际的操作活动中,理解“和”的概念,以及学会用加法计算“和”。

六. 教学准备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数数游戏,让学生复习一下已学的加法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或者黑板,呈现一些实际的例子,让学生观察、思考,理解“和”的概念。

例如,展示一些小棒,让学生看到两根小棒放在一起,就是它们的“和”。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每组有一堆小棒,让学生通过实际的操作,找出每组小棒的“和”。

学生可以自己动手,也可以用计数器,或者口头计算。

4.巩固(10分钟)通过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刚刚学到的知识。

这些练习题可以是书上的,也可以是老师自己出的。

5.拓展(5分钟)让学生思考,除了小棒,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来表示“和”?例如,可以用石头、可以用图片等。

6.小结(5分钟)让学生总结一下,今天学到了什么?什么是“和”?怎么计算“和”?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回家后,和家长一起完成,巩固今天学到的知识。

8.板书(5分钟)板书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让学生有一个清晰的记忆。

《动手做:“和”的秘密》(教案)二年级下册数学苏教版

《动手做:“和”的秘密》(教案)二年级下册数学苏教版

《动手做:“和”的秘密》(教案)二年级下册数学苏教版教案:《动手做:“和”的秘密》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材,主要涉及第五章《加法和减法》中的第二节《数的合成与分解》。

具体内容有:1. 理解和掌握数的合成与分解的概念;2. 学会使用加法和减法求两个数的和;3. 发现“和”的秘密,即任意两个数的和都是偶数或奇数。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数的合成与分解的概念,学会使用加法和减法求两个数的和;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动手操作,学生能够发现“和”的秘密,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动手能力;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在探索“和”的秘密的过程中,体验到数学的乐趣,培养对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和掌握数的合成与分解的概念,学会使用加法和减法求两个数的和。

难点:发现并解释“和”的秘密,即任意两个数的和都是偶数或奇数。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PPT学具:每人一套数卡(110)、每人一份记录纸、每人一支笔五、教学过程1. 情境引入(5分钟)上课之初,我拿出一套数卡(110),随机抽取几名学生,让他们上台来,用数卡组成一个两位数。

例如,我抽取了一名学生,他用数卡组成了数字“73”。

接着,我又抽取另一名学生,让他用数卡组成一个与“73”相加等于“80”的数。

学生通过尝试,找到了数字“8”。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直观地了解了数的合成与分解的概念。

2. 探索“和”的秘密(10分钟)我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学生共同完成一个任务:用数卡组成两个数,并记录下它们的和。

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发现任意两个数的和都是偶数或奇数。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发现了“和”的秘密。

3. 例题讲解(10分钟)我出示一道例题:已知两个数,求它们的和。

例如,已知数“23”和“56”,求它们的和。

我引导学生用加法计算出它们的和,即“23+56=79”。

然后,我让学生观察这个结果,发现它们的和是奇数。

开展数学《动手做》教案探究活动,提升数学素养

开展数学《动手做》教案探究活动,提升数学素养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对教育的要求也逐渐提高,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我们学校开展了数学《动手做》教案探究活动。

一、活动背景我校认为,数学素养是学生扎实的数学基础、结构化的数学知识、灵活的数学运用能力以及创新意识的综合反映。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一些学生虽然掌握了数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和方法,但是在面对实际问题时却不知道如何动手解决,严重影响了他们的数学素养。

为此,我们提出了这一活动,旨在通过动手做、探究实践的方式,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情,同时也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活动过程开展数学《动手做》教案探究活动主要分为三个环节:教师研讨、学生实践、评价反思。

下面我将分别介绍一下这三个环节的具体内容。

1、教师研讨为了能够更好地展开活动,让学生受益更多,我们在活动前先组织了一次教师研讨。

在研讨会上,教师们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深入探讨了《动手做》教案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方法。

同时,也就如何评价学生的实践活动进行了探讨,为评价学生的活动成果提供了可行性方案。

2、学生实践教案探究活动的重点就是学生实践活动,我们为学生设计了一系列的动手做实验,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基本的数学技能,提高数学应用能力。

具体实践过程如下:课前导学。

引导学生准备必要的资料,帮助学生熟悉实验器材。

小组合作。

将学生分成小组,按照实验计划开展实验。

教师要对学生的合作过程进行监督和指导,确保学生在活动中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和实践。

数据分析。

学生需要对实验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和总结,根据数据的分析结果,归纳出结论和规律。

3、评价反思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同时也为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学习,我们设置了评价反思环节。

评价反思主要包括教师的评价和学生的自我评价。

教师评价主要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操作情况和综合成果进行的,而学生的自我评价主要是要促进学生自我反思和提高。

《动手做(一)》(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一年级下册

《动手做(一)》(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一年级下册

《动手做(一)》(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一年级下册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我深知教学的重要性在于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

本节课《动手做(一)》是数学一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我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第二章《认识数字110》和第三章《比较大小》的部分。

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使他们在实践中掌握数学知识。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数字110的认识,能正确书写数字。

2. 培养学生比较大小的能力,能运用比较方法判断数字的大小。

3.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和思维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数字的书写和比较大小方法的运用。

2. 教学重点: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数字的认识和比较大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数字卡片、实物模型、教学课件等。

2. 学具:练习本、笔、尺子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物品,找出数字110的物品,并说出它们的名称。

2. 数字认识:通过数字卡片,让学生认识数字110,讲解数字的书写方法,并进行随堂练习。

3. 比较大小:利用实物模型,让学生学会比较大小,并能运用比较方法判断数字的大小。

4. 动手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动手操作,实践比较大小的方法,教师巡回指导。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数字110的书写和比较大小的方法。

通过简洁明了的板书,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写出数字110,并找出生活中的数字,拍照。

2. 作业答案:数字110的正确书写,生活中的数字照片。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数字的认识和比较大小。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和指导。

课后,学生可以通过寻找生活中的数字,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在今后的教学中,将继续注重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力。

2023-2024学年一年级下学期数学《动手做(二)》(自主学习)导学案

2023-2024学年一年级下学期数学《动手做(二)》(自主学习)导学案

20232024学年一年级下学期数学《动手做(二)》(自主学习)导学案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动手做(二)》。

这一章节主要围绕"平面几何图形的认识"展开,具体内容包括正方形、长方形、圆形和三角形的特点、名称和识别。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同学们能够:1. 认识和理解正方形、长方形、圆形和三角形的特点和名称;2. 能够识别这些基本的几何图形;3. 培养同学们的观察和动手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方形、长方形、圆形和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和识别。

难点:正方形和圆形的特征。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正方形、长方形、圆形和三角形的模型;学具:每组一张白纸、一支铅笔、一把剪刀。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学具,试着用剪刀剪出一个正方形、长方形、圆形和三角形。

2. 自主学习:请同学们翻开课本,阅读第46页的内容,了解正方形、长方形、圆形和三角形的特征。

3. 课堂讲解:我将正方形、长方形、圆形和三角形的特征展示给大家,并讲解它们的特点。

4. 例题讲解:我将给大家展示一些例题,帮助大家理解和掌握正方形、长方形、圆形和三角形的识别。

5. 随堂练习:请同学们尝试完成课本第47页的练习题。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正方形、长方形、圆形和三角形的特征。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描述正方形、长方形、圆形和三角形的特点,并画出一个正方形、一个长方形、一个圆形和一个三角形。

答案: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长方形有两条长边和两条短边,四个角都是直角;圆形的边缘是一条连续的曲线,所有点到圆心的距离都相等;三角形有三条边和三个角,有一个角是直角。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在课堂中,同学们积极参与,表现出对几何图形的兴趣。

通过动手实践,同学们更好地理解了几何图形的特征。

在作业中,同学们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成功地描述和画出几何图形。

拓展延伸:请同学们在生活中找到正方形、长方形、圆形和三角形的例子,并拍下照片,下节课和大家分享。

一年级数学下册《动手做》教案、教学设计

一年级数学下册《动手做》教案、教学设计
5.思考题:请学生思考以下问题:“如果你是一位图形设计师,你会如何运用所学的图形知识,为我们的学校设计一个美丽的花园?”此题旨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想象力。
作业要求:
1.作业需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保持字迹工整、卷面整洁。
2.家长需协助学生完成作业,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3.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如遇到问题,应及时向同学或老师请教,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新课的导入阶段,我将采用故事情境法,通过一个有趣的数学故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去‘图形王国’做客。在图形王国里,圆形、正方形、长方形等图形都住在自己的漂亮房子里。它们要举办一个‘谁的房子最漂亮’的比赛,可是图形们不知道怎么装饰自己的房子。我们一起来帮帮它们,好吗?”
4.能够运用所学的图形知识,创作有趣的拼贴画和手工作品,培养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将采用以下方法:
1.采用情境教学法,创设有趣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以小组合作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动手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一年级数学下册《动手做》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在本章节《动手做》的教学中,学生将掌握以下知识与技能:
1.理解和掌握简单的图形特征,如圆形、正方形、长方形等,能够识别并描述这些图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学会使用基本的数学工具,如直尺、圆规、量角器等,进行简单的测量和绘制。
3.通过动手操作,培养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判断题:判断生活中的物品是由哪种图形组成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应用能力。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动手做:“和”的秘密》教学设计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动手做:“和”的秘密》教学设计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动手做:“和”的秘密》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动手做:“和”的秘密》是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的一课,主要教学内容是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两个数相加的计算方法,以及“和”的概念。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际操作,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感受数学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加法运算,但对于“和”的概念可能还不够清晰。

学生在课堂上活跃,喜欢动手操作,对于图片和实物有较强的兴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通过实物和图片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和”的概念。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并掌握两个数相加的计算方法,以及“和”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培养观察、操作、思考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感受数学的乐趣,培养对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两个数相加的计算方法,以及“和”的概念。

2.难点:学生能够运用“和”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和实物,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和”的概念。

2.动手操作法: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感受数学的乐趣,培养观察、操作、思考的能力。

3.小组合作法:学生分组讨论和实践,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准备相关图片和实物,如小动物、水果等。

2.学具准备:每个学生准备一张白纸、一支笔,用于记录和绘制。

3.教学场地:教室内的桌椅摆放整齐,方便学生操作和观察。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张图片,如小动物或水果,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如果把这些小动物/水果分成两组,每组有多少个?”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我们把两组小动物/水果加在一起,就是它们的和。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更多的图片和实物,让学生分组讨论和实践,找出每组图片和实物的“和”。

动手做数学:演绎指尖上的精彩

动手做数学:演绎指尖上的精彩

动手做数学:演绎指尖上的精彩孙政【期刊名称】《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年(卷),期】2016(000)009【总页数】2页(P80-80,81)【作者】孙政【作者单位】江苏淮安市外国语实验小学【正文语种】中文苏教版数学教材的主要特色和亮点,就是安排了动手做数学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中完整经历数学探究和发现的过程,实现主动参与、积极思考、敢于实践、勇于创造等多方面能力的综合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说:智慧的火花闪耀在学生的指尖上。

教学中,我们教师若能积极结合教材的编排特色和内容,巧妙地设计一些贴合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自主思考、主动探索,必将能体现和实现新课标提出的:掌握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学生起初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往往是稚嫩、含糊甚至是依样画葫芦式的机械套用,如果我们的教学仅仅停留于这种纯粹外力作用或机械模仿的复制式学习层面上,结果只能是学生们在短时间、小范围内能够运用,绝不可能长久地根植于他们的认知结构并灵活运用于解决问题,更没有走向生长意义的延续性和创新性。

因此,唯有还原课堂上所学知识的过程,让学生在动手尝试、不断思考、自主探究中真实地体验一番,才能让他们从认知的“最近发展区”出发,自然而又扎实地生长出属于自己的那份新认识,达到超越自我的新高度。

如《可能性》(苏教版第八册)一课的教学,我们不能满足于学生懂了“可能性”这一抽象的数学术语的含义就止步不前。

学生学习的内容应当是知识和技能的统一体,而不是数学抽象语言的累积,更不该作为某一个子能力独立存在。

为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可能性”及其存在的大小变化以及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巩固和加深学生对“可能性”的理解,以建立较为完善的认知结构,我在引领学生认识了《可能性》之后,设计了生活中常见的“排列3”体育彩票摇奖环节:取十只依次标了0~9十个数字的乒乓球,让一名学生到台前来模拟摇号筒摇号的方式依次摇出三个号码,然后问大家,这样设计中奖的可能性大不大?一番众说纷纭之后,我让他们自己猜测、编写一组“排列3”号码,再让刚才那名学生先摇出前两个号,问询有无中奖的。

数学实验活动课在教学中有效运用的策略

数学实验活动课在教学中有效运用的策略

数学实验活动课在教学中有效运用的策略
朱林
【期刊名称】《中学数学》
【年(卷),期】2015(000)024
【摘要】2014年秋季,《数学实验手册》作为一种辅助教材在江苏省各个中学普遍推行,这也是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资助课题"动手‘做’数学——初中‘数学实验’的设计与开发研究"成果的体现.
【总页数】3页(P64-66)
【作者】朱林
【作者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欢墩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从生活实例谈数学实验活动课设计 [J], 罗伟;吕永胜
2.数学实验活动课在现场教学中有效运用的策略 [J], 徐建平
3.数学实验活动课在现场教学中有效运用的策略 [J], 徐建平
4.自创工具,开垦数学实验课之地——一节正余弦定理的实践活动课及反思 [J], 洪武定
5.初中数学实验活动课的教学反思——以平面图形的密铺实验活动课为例 [J], 刘有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23-2024学年一年级下学期数学动手做(二)学案

2023-2024学年一年级下学期数学动手做(二)学案

标题:2023-2024学年一年级下学期数学动手做(二)学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运算方法,包括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等。

2. 培养学生对数字的敏感度,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3.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能力目标1.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实践操作技能。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学会观察生活中的数学现象。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学会与他人共同完成任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

3.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二、教学内容(一)数学运算1. 加法: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掌握加法的运算方法,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2. 减法: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掌握减法的运算方法,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3. 乘法: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掌握乘法的运算方法,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4. 除法: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掌握除法的运算方法,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二)数学应用1. 生活中的数学: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数学游戏:设计有趣的数学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提高数学运算能力。

3. 数学故事:讲述有趣的数学故事,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1. 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等基本运算方法的掌握。

2. 生活中的数学现象的观察与运用。

3. 数学游戏的参与与体验。

(二)教学难点1. 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等基本运算方法的熟练运用。

2. 生活中的数学现象的发现与解决。

3. 数学游戏的创新与设计。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动手操作、实践体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数学知识。

2. 利用生活实例、数学游戏等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开展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教学形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与目标
本课题研究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 第一,进行确立课题的目的性研究。从国家课程建设、人 才培养模式、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数学课程本身的目标 设置等方面,分析与研究开展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同时, 开展理论思辨研究,重点研究开展数学实验将会对学生的 学习、对教师的教学产生何种影响。在研究的过程中不断 完善和修订“数学实验”的界定。 第二,进行数学实验课程的设计研究。主要研究如何做 “数学实验”的问题,重点解决数学实验的形态问题、数 学实验手册的编制问题、数学实验室的建立(主要是物质 基础)问题、围绕“数学实验”进行资源的开发与设计问 题、“数学实验”课程体系的构建问题等。 第三,进行数学实验的操作性研究。重点进行“数学实践 与综合应用”领域常态化实施研究(含课程目标的达成研 究)、“数学实验”活动的实施策略研究、基本数学活动 经验的积累与探索、“数学实验”的典型案例研究、开展 数学实验教学的实施途径与方法研究等。
二、“数学实验”的界定
2.关于“数学实验”的基本特征
数学实验主要是使教学表现形式形象化、多样化、视角化,应既有 利于充分揭示数学概念、定理的形成与发展、数学思维的过程和本质, 又有利于数学思想的渗透、数学方法的选择、数学新问题的形成。因此, 数学实验具有以下四个显著的基本特征: (1)数学实验追求的不仅仅是对数学命题的逻辑论证,更重要的是揭 示数学问题的形成过程; (2)数学实验追求的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取和解决的过程,更重要的是 对知识的再发现和对问题的再创造过程; (3)数学实验追求的不仅仅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的选择,更重要 的是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数学精神; (4)数学实验追求的不仅仅是按部就班的获得结论,更重要的是培养 求异思维和创新精神。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
动手“做”数学—— “数学实验”课程的设计与开发研究
开题报告
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 董林伟
一、对“数学实验”的基本认识
1.数学与“数学实验”
纵观数学发展的历史,从古代埃及、巴比伦、希腊以及中国的古典 数学到现代数学都是产生于实践,服务于实践的。人们从计数(例如结 绳计数)开始就在进行实验,并通过实验不断地发展自己,同时也使数 学学科本身得到建构和发展,即数学来源于实践,并不断地受到实践检 验,得到建构和发展。 G· 波利亚曾指出:“数学有两个侧面,一方面它是欧几里得式的严 谨科学,从这个方面看,数学像是一门系统的演绎科学;另一方面,创 造过程中的数学,看起来却像是一门试验性的归纳科学.”著名的数学 家弗赖登塔尔也曾指出:“要实现真正的数学教育,必须从根本上以不 同的方式组织教学,否则是不可能的.在传统的课堂里,再创造方法不 可能得到自由的发展.它要求有个实验室,学生可以在那儿个别活动或 是小组活动.” 信息技术使传统的数学实验教学注入了新的生命,数学正在成为一 门“实验科学”.
在数学教学中所运用的测量、手工制作、实物或教具演示等形式 属于操作实验形式,其主要目的在于帮助学生获得、理解和把握数学 概念、定理以及探索数学规律,其形式可以是教师示范式,也可以由 学生动手操作式的。
二、“数学实验”的界定
3.关于数学实验的基本类型
(2)思维性实验——建立在实物模拟下的数学思考 思维性数学实验是指通过对数学对象的不同变化形态的展示,创设 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究数学知识,检验数学结论(或假设)的数学活 动。从认识的过程来说,直观是在事物的作用下,学生在头脑中形感性 知识的过程。 尽管直观只能形成感性知识,但它是思维的起点,是感性知识转化 为理性认识的开端。这里的事物,不一定是事物本身,也可以是模型、 图表、幻灯、电影等,借助直观(不一定是让学生用手摸,用眼看,也 可以是通过对具体事例的描述、演示让学生在头脑中恢复和建立起事物 的形象)来帮助学生进行思维。 思维性数学实验教学的一般步骤预设为:问题情境——建立模型— —思考发现——检验结论——推广一般。
一、对“数学实验”的基本认识
3.“数学实验”与数学学习
数学实验,是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试验等实践活动来进行数学学习的一 种形式。这种学习方式,不是学生被动接受课本上的或老师叙述的现成结论,而 是学生从自己的“数学现实”出发,通过自己动手、动脑,用观察、模仿、实验、 猜想等手段获得经验,逐步建构并发展自己的数学认知结构的活动过程。 (1) 激发兴趣(2)学会思考(3)容易真懂(4)培养情感 有研究者对部分中学数学教师做了一个简单的问卷调查.在“你认为在数学教 学中有必要做数学实验吗?”中,90%的教师认为有必要;在“你平均每年做多少 次数学实验?”中,最多的5次,最少的几乎是0(几年中偶尔做1次),这中间还包 括了他们的演示实验在内;在“既然都认为数学实验是必要的,那又为什么很少采 用这种教学形式呢?”中,“怕影响教学进度”的占50%,“自己没有时间考虑” 的占20%;“没有经验”的占25%;其他回答占5%.
疏 嘉
缪文慧 赵齐猛 周 斌
五、研究的保障体系
姓 名 孙朝仁 工作单位 连云港市教研室 连云港市连云区教研室 专业技术职务 中高、特级教师 中高、全国优秀教师
课 题 组 核 心 成 员
马 敏
窦如强
赵维坤
泰州姜堰市教研室
盐城一中
中高、学科教学带头人
中高、特级教师
张顺和Biblioteka 孟庆亚盐城中学连云港市海州实验中学
中高、特级教师
中高、学科教学带头人
“数学实验”,可以有效促进新增内容的有效实施。
从《标准》内容来看,新增了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新增了 直观几何的内容和几何变换的内容;新增了概率统计等内容。
一、对“数学实验”的基本认识
2.“数学实验”与课程改革
“数学实验”是为了探索数学知识、检验数学结论(或假设)而 进行的某种操作或思维活动。 数学实验一般具有可操作性和实践性, 注重实测与直观,让数学在“实验”的过程中对所研究的内容“可视 化”,让学生从中获得数、形的观念,并逐步对其适度抽象,进行更高 层次上的”再实验”或“再创造”过程,进而体会数学的研究方法和 构成体系,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并改造着自己的数学知识结构。 因此,“数学实验”可以有效帮助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 生逐步学会数学思维的物质实践方法,掌握数学研究的规律,培养理 性思考问题的习惯,能够解决学科的和实际生活的问题,并检验和论 证问题的结果。 同时,借助于“数学实验”的平台,也可以有效帮助教师转变 数学教学观念,有效改进数学教学方式和教学模式,有利于达成新 课程标准的总目标。
二、“数学实验”的界定
1.关于“数学实验”的界定
数学实验是为获得某种数学理论,检验某个数 学猜想,解决某类实际问题,而运用一定的物质手 段,在数学思维活动的参与下,在特定的时空环境 下进行的探索、研究活动. 换言之,数学实验是教师根据表现某一数学问题 的各种元素创设的一个问题情境,在这一情境下,学 生通过操作、观察、猜想、试验、归纳等活动,自己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验证所得结论。
三、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与目标
经过两年的研究,期望成果体现在如下几个具体方面: (1)设计并开发“初中数学实验”课程编著《“数学实验” 课程的开发与设计研究》一书。 (2)编写一套与苏科版初中数学教材配套的“数学实践 与综合应用”丛书(共五册),为实施课程标准中的“实 践和综合应用”领域提供一套实践指导书籍; (3)编写《初中数学实验活动案例集》一本,为数学课 程标准所倡导的为学生积累“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提供 载体; (4)使全省初中数学的教的方式与学的方式有明显的改 变;使全省学生的学科素养、初中数学教师队伍素质有明 显提升.
四、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
1.本课题的研究思路是: 广泛调研 撰写方案 拟定计划 确定实验对象 组织实施 过程记录分析 调整实施计划 再实施 检测效果(含师生问卷) 撰写研究报告和研究工作报告.
四、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
本课的研究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整理阶段(2009年7月—2009年9月), 重在整理作为省教学研究重点课题的子课题的研究 所取得成果的整理,梳理研究时所存在的问题,为 下阶段的实验研究奠定基础; 第二阶段为深入实施阶段(2009年10月—2010年产 12月),重在研究数学实验、数学活动在数学教材 以及课堂教学中的内容设计、表现形态与实施途径; 第三阶段为总结阶段(2011年1月—2011年6月), 重在撰写实验报告和结题工作报告,编撰实验案例 集,准备结题鉴定会.
四、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
本课题采取的研究方法有: (1)文献法:收集、阅读、分析与本课题相关的文献资料; 通过对《数学通报》、《数学教育学报》、《中国数学教学参 考》、《数学通讯》、《数学教学》等数学教育教学类核心期 刊有关数学实验活动类文章的统计分析,来了解初中数学实验 教学的现状. (2)问卷调查法:重点问卷调查初中学生的数学实验意识以 及获得数学知识途径的现状,并对问卷调查的结果进行统计与 分析研究. (3)访谈法:在调查的基础上对个别学生、教师进行访谈. (4)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作为一种研究的方法,是以解决 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为研究目的,并由教育者在自然条件下 进行实践,并进行不断的实践——反思循环,使实践不断得到 改善,主要通过计划、实践、观察、反思四步骤进行.研究过 程能融教育理论和实践于一体,是一个循环反复、螺旋上升的 研究过程.本课题的研究将遵照计划——采取行动——交流反 思——再行动的方案进行研究.
二、“数学实验”的界定
3.关于数学实验的基本类型
(3)计算机模拟实验——建立在信息技术平台上的数学探究 数学实验应为抽象的数学思维提供直观的思维背景,使静态的数 学结构表现为动态的过程,使抽象是数学内容直观化、具体化,为学 生学习数学知识提供感性的、直观的材料。 可以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让数学实验与多媒体相结合, 利用多媒体技术来开展数学实验,对一些不易掌握、难以理解的内容 进行模拟实验,这样不仅能探究出结论,而且能演示其变化的过程, 使得原本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 计算机模拟性实验主要是借助于计算机(包括图形计算器)的快 速运算功能和图形处理能力,模拟再现问题情境,可以引导学生自主 探究数学知识、检验数学结论(或假设)的学习活动。 计算机模拟性数学实验教学的一般步骤可预设为:提出问题—— 模拟演示——得出结论——问题探究——再次验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