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解

合集下载

名解

名解

1.性状鉴定:通过人体的感官看、摸、闻、尝、及水试、火试的直观方法观察生药的形状、大小、色泽、表面、质地、气、味、等特征进行真实性监督的方法。

2.地道药材:经过中医临床长期应用优选出来的在特定地域,通过特定生产过程所产的,较在其他地区所产的同种药材品质佳,疗效好,具有较高知名度的药材。

3.原植(动)物鉴定:利用植(动)物分类学的基础知识与方法,对生药的基源进行鉴定,确定物种,给出原植(动)物的正确学名。

4.晶鞘纤维:甘草,纤维多成束,非木化火微木化,其周围薄壁细胞中常含草酸钙方晶,形成晶纤维。

5.挂甲:胆黄,其水液涂于指甲上,能将指甲染成黄色,习称“挂甲”。

6.维管束:是在植物进化到较高级的阶段即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时才出现的组织。

7.二强雄蕊:雄蕊4枚,分离,2长2短,如益母草、地黄等唇形科和玄参科植物。

8.定根:凡是直接或间接由胚根发育而成的主根及其各级侧根称为定根。

9.微量升华:利用生药中所含的某些化学成分在一定温度下能升华的性质获得生化物,在显微镜子下观察其结晶形状、颜色及化学反应作为鉴别的特征。

10.显微鉴定:是利用显微镜来观察生药的组织构造、细胞形态及其后含物等特征进行生药真实性鉴定的方法。

11.裸子植物:裸子植物在植物界的地位介于聚类植物和被子植物之间,是一类既保留着颈卵器,又能产生种子,并具维管束的高等植物。

12.怀中抱月:松贝外鳞叶2片,大小悬殊,大瓣紧抱小瓣,未抱部分呈新月形,习称“怀中抱月”。

13.虎皮斑:炉贝,表面类白色或淡棕黄色,较粗糙,常具棕色斑点,习称“虎皮斑”。

14.金包头:知母,表面黄棕色至棕色,一端残留淡黄色叶基(习称“金包头”)15.朱砂点:茅苍术,断面黄白色或灰白色,散有多数橙黄色或棕红色油室,习称“朱砂点”。

16.乌金衣:胆黄,表面黄红色至棕红色,有的表面挂有一层黑色光亮的薄膜,习称“乌金衣”。

17.鹦哥嘴:天麻,顶端有残留茎基(春麻),或为红棕色鹦哥嘴状顶芽(冬麻),末端有自母麻脱落后的圆脐形斑痕。

名解

名解

1.免疫immunity:机体对“自己”或“非己”的识别,并排除“非己”以保持体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理反应。

2.免疫防御immune defence:机体防御外来病原生物的抗感染免疫,但异常情况下免疫反应过分强烈可引起超敏反应,或免疫功能过低则表现为易受感染或免疫缺陷病。

3.免疫稳定immune homeostasis:或称免疫自身稳定,正常情况下机体对自身组织成分不发生免疫反应,处于自身耐受状态。

4.免疫监视immune surveillance:体内细胞在增殖过程中,总有极少数由于种种原因而发生突变,这种突变的或异常的有害细胞可能成为肿瘤,机体的免疫功能可识别并清除这些有害细胞。

抗原性Antigenicity:抗原有与其所诱导产生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特异性结合的能力免疫原immunogen:同时具有免疫原性和抗原性的物质称为免疫原5. 抗原Ag: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启动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的免疫应答产物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6.半抗原hapten:能与相应的抗体结合而具有免疫反应性,但不能诱导免疫应答,即无免疫原性。

7.超抗原Sag:一类可直接结合抗原受体,激活大量(2%—20%)T细胞或B细胞克隆,并诱导强烈免疫应答的物质,主要包括细菌和病毒的成分及其产物等。

8.抗原决定簇(表位)epitope:存在于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

9.TD-Ag:胸腺依赖性抗原,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过程中需T细胞的协助,既有T细胞决定簇又有B细胞决定簇,绝大多数蛋白质抗原属于此。

10.异嗜性抗原(Forssman抗原):在与不同种系生物间的共同抗原。

11.TI-Ag:胸腺非依赖性抗原,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时不需要T细胞的协助,而且产生的抗体主要是IgM,不引起细胞免疫应答,也无免疫记忆。

12.交叉反应:抗体与具有相同或相似表位的抗原之间出现的反应。

白细胞分化抗原Leukocyte differentiation antigens:造血干细胞在分化成熟为不同谱系、各个谱系分化的不同阶段,以及成熟细胞活化过程中,出现或消失的细胞表面分子。

中医内科学所有病名名解

中医内科学所有病名名解

中医内科学所有病名名解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各种内科疾病的诊治方案及病因病机等。

在中医内科学中,有着丰富的病名名解,这些名解的背后蕴含着对疾病本质特征的深刻理解。

本文将逐一介绍一些常见的中医内科学病名名解,以增进对中医内科学的了解。

一、暑湿伤脾暑湿伤脾是一种以潮热、口渴、纳差等为特征的疾病。

其中,暑湿指的是由外界暑湿邪气侵袭人体,影响脾脏功能的不良情况。

伤脾主要指的是暑湿邪气对脾脏产生的损害。

中医认为,脾主运化水湿,若受暑湿困扰,脾脏功能受损,就会出现潮热、口渴等症状。

二、肺燥咳嗽肺燥咳嗽是指由肺部干燥引起的咳嗽症状。

肺为人体的呼吸之源,肺气的升降宣发决定着呼吸的畅顺与否。

若肺部失于润泽,就会导致肺气失宣,形成肺燥,从而引发咳嗽。

中医认为,肺燥咳嗽多见于秋冬季节,与干燥环境、饮食无节制等因素有关。

三、肝郁脾虚肝郁脾虚是一种以肝气郁结和脾虚为主要病机的疾病。

肝为人体功能最强大的脏腑之一,具有疏泄、调畅的作用,而脾则主要负责运化水谷精微。

当肝气郁结、失于调畅时,就会影响脾脏的功能,引发脾虚,进而出现胸闷、疏泄不畅、食欲减退等症状。

四、心火亢盛心火亢盛是指由心火上升过多或失于控制所引起的病症。

在中医理论中,心火代表了心脏活动的力量与热量,它需要在一定范围内平衡稳定。

当心火过旺时,就会出现心慌、口苦等症状。

心火亢盛通常与情绪波动、饮食不当等因素密切相关。

五、肾虚阳亢肾虚阳亢是一种以肾虚和阳气亢盛为主要特征的疾病。

肾为先天之本,司藏精气,主生长发育、滋阴养血等功能。

当肾气不足时,就会导致阳气无所依附,出现阳亢症状,包括烦躁不安、盗汗等。

肾虚阳亢通常与年龄增长、过度劳累等因素有关。

六、脾虚湿阻脾虚湿阻是一种由脾虚和湿邪滞阻所引起的疾病。

脾主运化水湿,同时也是消化吸收的关键器官。

当脾脏功能不健全时,容易引发湿邪滞阻,导致胃脘胀满、厌食等症状。

脾虚湿阻通常与饮食习惯不当、生活节奏紊乱等因素有关。

生化名解(完整版)

生化名解(完整版)

生物化学名词解释1、蛋白质(protein):是由许多氨基酸(amino acids)通过肽键(peptide bond)相连形成的高分子含氮化合物。

2、等电点(isoelectric point, pI) :在某一pH的溶液中,氨基酸解离成阳离子和阴离子的趋势及程度相等,成为兼性离子,呈电中性。

此时溶液的pH值称为该氨基酸的等电点。

3、茚三酮反应(ninhydrin reaction):氨基酸与茚三酮水合物共热,可生成蓝紫色化合物,其最大吸收峰在570nm处。

由于此吸收峰值与氨基酸的含量存在正比关系,因此可作为氨基酸定量分析方法。

脯氨酸与茚三酮反应后生成黄色化合物。

4、肽键(peptide bond):肽键是由一个氨基酸的α-羧基与另一个氨基酸的α-氨基脱水缩合而形成的化学键,具有部分双键性能,不能自由旋转。

(所以肽单元在同一平面)5、氨基酸残基(residue):肽链中的氨基酸分子因脱水缩合而基团不全,被称为氨基酸残基(residue)。

6、寡肽(oligopeptide):由十个以内氨基酸相连而成的肽称为寡肽(oligopeptide)7、多肽(polypeptide):由十个以上的氨基酸相连形成的肽称多肽(polypeptide)8、谷胱甘肽(glutathione, GSH):由谷氨酸、半胱氨酸和甘氨酸组成的三肽。

9、一级结构(primary structure):蛋白质的一级结构指多肽链N到C端中氨基酸的排列顺序。

10、二级结构(secondary structure):蛋白质分子中某一段肽链的局部空间结构,即该段肽链主链骨架原子的相对空间位置,并不涉及氨基酸残基侧链的构象。

主要的化学键:氢键11、三级结构(tertiary structure):整条肽链中全部氨基酸残基的相对空间位置。

即肽链中所有原子在三维空间的排布。

主要的化学键:疏水键、离子键、氢键和范德华力等。

12、四级结构(quaternary structure):蛋白质分子中各亚基的空间排布及亚基接触部位的布局和相互作用,以共价键相连接,称为蛋白质的四级结构。

名解

名解

• 41.输尿管间襞:在膀胱内面,两输尿管口之间的横行皱襞叫输尿管间襞。是膀胱镜检时,寻找输尿管口 的标志。 • 42.腹膜腔:脏腹膜与壁腹膜互相转折,移行,共同围成的不规则的潜在性腔隙,称腹膜腔。其含少量浆 液起润滑作用。男性封闭,女性借输尿管,子宫,阴道与外界相通。 • 43.大网膜:连于胃大弯和横结肠之间的双层膜结构,形似围裙。覆盖于横结肠与空,回肠的前方。分为 两层和后两层。其间有丰富的血管,脂肪和巨噬细胞。 • 44.Douglas腔:在直肠与子宫之间由腹膜移动所形成较深的陷凹,叫 腔,又称直肠子宫陷凹。直立或半卧 位时,为腹膜腔的最低点。腹膜腔内的积液多积于此,故临床上可从引道后穹穿刺抽液。 • 45.肝肾隐窝:位于肝右叶与右肾之间,其左界为网膜孔和十二指肠降部,右界为右结肠旁沟。在仰卧时, 肝肾隐窝是腹腔的最低部位。 • 46.网膜孔:在第12胸椎至第2腰椎体的前方,成人可容1~2指通过。其上界为肝尾页,下界为12指肠上部, 前界为肝十二指肠韧带,后界为覆盖在下腔静脉表面的腹膜。 • 47.体循环:血液由左心室搏出,经主动脉及其分支到达全身毛细血管,血液在此与周围的组织、细胞进 行物质和气体交换,再通过各级静脉,最后经上下腔静脉及心冠状窦返回右心房,这一途径称为体循环。 主要特点是路程长、流经范围广,以动脉血滋养全身各部,并将其代谢产物和二氧化碳运回心。 • 48.肺循环:血液由右心室搏出,经肺动脉干及其各级分支到达肺泡毛细血管进行气体交换,再经肺静脉 进入左心房,这一循环途径称肺循环。主要特点是路程较短,只通过肺,主要使静脉血转变成氧饱和的动 脉血 • 49.房室交点:房间沟,后房间沟与冠状沟的相交处称房室交点,是心表面的一个重要标志。此处是左、 右心房与左、右心室在心后面相互接近之处,其深面有重要的血管和神经等结构。 • 50.卵圆窝:右心房内,房间隔右侧面中下部有一卵圆形凹陷,称卵圆窝,为胚胎时期卵圆孔闭合后的遗 迹,此处薄弱,是房间隔缺损的好发部位。

名解

名解

遗传病(inherited disease,genetic disorder) 因遗传因素而罹患的疾病。

包括生殖细胞、受精卵内以及体细胞内遗传物质结构和功能的改变。

先天性疾病(congenital disease)是指婴儿出生时即显示症状如血友病、Down综合征等。

先天性疾病不一定是遗传病家族性疾病(familial disease) 是指某些表现出家族性聚集现象的疾病,即在一个家族中有多人患同一种疾病。

点突变(point mutation)是指单个碱基被另一个不同的碱基替代而造成的突变。

又称为碱基替换(substitution)。

替换的方式:转换(transition)即同种碱基和颠换(transversion)即异种碱基。

同义突变(same sense mutation) 是指碱基替换后,一个密码子变成另一个密码子,但是所编码的氨基酸没有改变,未产生遗传效应。

这是由于遗传密码的兼并性。

同义突变通常发生在密码子的第三碱基。

如:UUU和UUC均编码苯丙氨酸。

错义突变(missense mutation) 是指碱基替换后使mRNA的密码子变成编码另一个氨基酸的密码子,改变了氨基酸的序列,影响蛋白质的功能。

错义突变通常发生在密码子的第一、二碱基。

无义突变(nonsense mutation) 是指碱基替换后,使一个编码氨基酸的密码子变为不编码任何氨基酸的一个终止密码子(UAG、UAA、UGA),致使多肽链的合成的提前终止,肽链缩短,成为没有活性的多肽片段。

如β地中海贫血移码突变(frame shift mutation) 是指在DNA编码序列中插入或缺失一个或几个碱基对,使在插入或缺失点下游的DNA编码全部发生改变,这种基因突变称为移码突变。

动态突变(dynamic mutation) 是指人类基因组中的短串联重复序列,尤其是基因编码序列或侧翼序列的三核苷酸重复,在一代代传递过程中重复次数明显增加,从而导致某些遗传病的发生。

系解每章名解

系解每章名解

骨学1.名词解释:①椎间孔Intervertebral foramina:由相邻椎骨的椎上和椎下切迹围成。

内有脊N和血管通过。

②骶管裂孔Sacral hiatus:位于骶骨下端骶角之间的裂孔,是骶管麻醉的进针部位。

③肋弓Costal arch:由第8~10对肋前端借肋软骨与上位肋软骨相连接而成。

④胸骨角Sternal angle:位于胸骨柄和胸骨体连接处,体表可触及,两侧平对第2肋,是计数肋的重要标志。

⑤钩椎关节Luschka joint:由第3~7颈椎体上面侧缘向上的突起(椎体钩)与上位椎体两侧唇缘相接而成。

如过度增生肥大,可压迫脊神经导致颈椎病。

⑥翼点Pterion:位于额骨、顶骨、颞骨、蝶骨四骨汇合处,此处薄弱,其内面有脑膜中动脉分支通过,易损伤。

⑦颅囟Cranial fontanelles:新生儿颅顶骨因未完全发育,骨缝间充满纤维组织膜,在多骨交接处,骨缝间膜较大称颅囟。

如前囟、后囟等。

⑧鼻旁窦Paranasal sinuses:是上颌骨、额骨、蝶骨及筛骨内的含气空腔,位于鼻腔周围并开口于鼻腔。

包括:上颌窦、额窦、蝶窦和筛窦。

⑨翼腭窝Pterygopalatine fossa:位于上颌骨、蝶骨和腭骨之间,有神经和血管在此通过。

⑩颧弓Zygomatic arch:由颞骨的颧突和颧骨的颞突构成。

为体表标志。

⑪桡神经沟Sulcus for radial nerve:位于肱骨体后面中部,自内上斜向外下的浅沟,内有桡神经和肱深动脉经过,肱骨中部骨折易伤及桡神经。

⑫髋臼Acetabulum:由髂骨、坐骨和耻骨三骨的体合成。

是髋关节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节学1.名词解释:①关节腔Articular cavity:由关节囊和关节面围成的密闭腔隙。

腔内呈负压,有少量滑液。

②关节盘Articular disc:位于关节腔内的纤维软骨,可调整关节面,分隔、增大关节腔。

③关节囊Articular capsule:为纤维结缔组织囊。

人体名解

人体名解

1 运动单位:由一个α运动神经元及其所支配的全部骨骼肌肌纤维所组成的功能单位。

2 局部电流学说:用来解释动作电位传导的理论学说,位于兴奋区与未兴奋区之内,膜内外电位差会形成一个局部电流。

3 边缘系统:指高等脊椎动物中枢神经系统中由古皮层、旧皮层演化成的大脑组织以及和这些组织有密切联系的神经结构和核团的总称。

边缘系统包括扣带回、眶回、胼胝体下回、梨状区、海马回、杏仁核、隔区、下丘脑以及乳头体等前脑结构。

4 二元理论:视杆细胞及双极细胞、节细胞---感光作用;视椎细胞及有关传递细胞---辨色作用;视杆细胞和视椎细胞的不均匀空间分布导致视网膜各部不同的分辨特性:暗视、明视。

5 内环境:是指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即细胞外液。

6 阈电位和阈强度:能诱发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固定刺激作用时间和强度-时间变化率于某一适当值,可引起组织或细胞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

7 椎体外系:椎体系之外调节躯体运动的中枢神经结构。

其功能主要是调节肌紧张、维持姿势平衡、协调各肌群之间的随意运动。

锥体系:大脑皮质直接控制躯体运动的神经通路。

主要由中央前回等运动区的锥体细胞发出轴突经内囊、大脑脚、脑桥和延髓锥体下行,包括皮质脊髓束河皮质脑干束。

8 基底神经节:指位于大脑皮层下,紧靠丘脑背外侧的一些神经核团,它们包括尾状核、壳核和苍白球。

主要效应是抑制肌紧张。

9 行波学说:基底膜的振动是以行波的方式进行的,内淋巴的振动首先在靠近前庭窗处引起基底膜的振动,然后此振动再以行波方式沿基底膜向耳蜗顶部方向传播。

不同频率的声波,行波所能达到的部位和最大行振幅出现的部位也有所不同。

在一定范围内,频率越高,最大振幅出现部位越靠近蜗底。

10 可塑变形性:红细胞在血液循环中通过小于其直径的毛细血管和血窦空隙时,将会发生卷曲变形,过后又恢复原状的特性。

11 受体与载体:指细胞膜上或细胞内能识别配体(激素、神经递质、细胞因子、毒素、药物)并与之结合,引起生物学效应的一类物质。

名解

名解

同病异治:同一种疾病,由于病因、病机、病机、体质不同,症候不同,治法也不同。

疢难:指疾病五邪:指风、寒、湿、雾、饮食之邪。

刚痉:外感痉病的一种以头项强急、口噤甚至角弓反张,发热恶寒,无汗为主症的疾病。

柔痉:外感痉病的一种,以头项强急、口噤甚至角弓反张,发热汗出不恶寒为主症。

百合病:热病之后,或情志不遂引起心肺阴虚内热所致,临床表现为神志恍惚不定,饮食、感觉、行动、起居异常及口苦、小便赤,脉微数为特征的一种疾病。

狐惑病:由于湿热虫毒所致,临床以目赤、咽喉以及前后二阴蚀烂甚至酿脓为特征、伴神志恍惚、狐疑惑乱等症的一种疾病。

阴阳毒:由于感受疫毒所致,临床以发斑,咽喉痛为特征的急性疾病。

百脉一宗:百脉谓之全身的血脉;宗,本也谓人体百脉,同出一源。

疟母:指疟病久而不愈而正气日衰所致疟邪与痰血结与胁下而形成痞块的一种病症。

历节病:以肝肾气血不足为内因,风寒湿邪侵袭,以遍身历节疼痛,不可屈伸,甚至肿大变形为特征的一种疾病。

瘾疹:俗称风疹团,指皮肤痒疹呈斑片状,时隐时现,事发时止的一种疾病。

血痹:由于气血不足,感受外邪,血行凝滞,痹于肌肤所致,以肌肤麻木不仁或轻微疼痛为主症的一类疾病。

虚劳:由于劳伤所致的五脏气血阴阳虚损的慢性衰弱性疾病的总称。

干血:由于虚劳日久不愈,使经络的营养和气血运行都受到影响,因而产生瘀血内停,日久而成“干血”快药:指作用峻猛的一类攻下药肺胀:有两种含义。

一指病名,是以咳嗽气喘,胸膈满闷为主症的咳嗽上气病。

二指病机,概括为肺气胀满。

即因素有饮邪,又外邪束表,内外合邪,邪实气闭所致。

奔豚气:是一种自觉气从少腹上冲胸咽的发作性疾病。

其气攻冲,如豚之奔状,发作后即如常人,故名甘澜水:又名劳水,千里水。

即将水反复扬之,然后取用之水。

其气味质清而甘平,有补脾益肾之功寒疝:《说文》:“疝,腹痛也”,寒疝是一种阴寒内盛的急性腹中疼痛病,与后世所说的疝气不同。

由于内外寒邪俱盛,寒邪与阳气搏结所致,以发作性绕脐痛,肢冷汗出,脉沉紧为其典型证候。

名解

名解

1.转续宿主:某些寄生虫的幼虫侵入非正常宿主后不能发育至成虫,但能存活并长期维持幼虫状态。

只有当该幼虫有机会侵入其正常宿主体内时,才能发育为成虫。

此种非正常宿主称为转续宿主。

例如野猪可作为卫氏并殖吸虫的~。

2.保虫宿主:某些寄生虫既可寄生于人,又可寄生于某些脊椎动物。

后者在一定的条件下可将其体内的寄生虫传播给人。

例如牛可作为日本血吸虫的~。

3.机会性致病寄生虫:有些寄生虫在宿主免疫功能正常时处于隐性感染状态。

当宿主免疫功能低下时,虫体大量繁殖、致病力增强,导致宿主出现临床症状,此类寄生虫称为机会致病性寄生虫。

例如刚地弓形虫、隐孢子虫等。

4.免疫逃避:寄生虫侵入免疫功能正常的宿主体内后,有些能逃避宿主的免疫攻击而继续生存,这种现象称为免疫逃避。

例如血吸虫、疟原虫。

5.幼虫移行症:是指一些蠕虫幼虫侵入非正常宿主后,不能发育为成虫,但这些幼虫可在体内长期存活并移行,引起局部或全身性病隐性感染:是指人体感染寄生虫后,既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又不易用常规方法检获病菌原体的一种寄生现象。

例如蛔虫、钩虫。

6.隐性感染:是指人体感染寄生虫后,既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又不易用常规方法检获病菌原体的一种寄生现象。

例如隐孢子虫、肺孢子虫等。

7.带虫免疫:人类感染疟原虫后产生的免疫力,能抵抗同种疟原虫的再感染,但同时其血液内又有低水平的原虫血症称为带虫免疫。

例如疟原虫。

8.伴随免疫:宿主感染血吸虫后对再感染可产生不同程度的抵抗力,这种抵抗力主要表现为对再次入侵的童虫具有一定的杀伤作用,而对原发感染的成虫不起作用,这种原发感染继续存在,而对再感染具有一定免疫力的现象称为伴随免疫。

例如血吸虫。

9.中绦期:是指绦虫在中间宿主体内发育的各个时期被统称为中绦期。

例如猪肉绦虫的囊尾蚴。

10.棘球砂:细粒棘球绦虫的幼虫—棘球蚴内的原头蚴、生发囊、和子囊可从胚层上脱落,悬浮在囊液中,称为囊砂或棘球蚴砂。

11.迁延移行:十二指肠钩虫幼虫进入人体后发育速度有很大的差别,部分幼虫在进入小肠前,可以“暂停发育”状态滞留于组织内,经过一段时间后再进入肠腔发育,这种现象称为迁延移行。

名解

名解

名解:1. 休克:机体有效循环血量减少,组织器官灌注不足,细胞代谢紊乱和功能受损的病理过程。

2. 反常性酸性尿:低钾血症可致使代谢性碱中毒。

这是由于一方面钾由细胞内移出,与Na,H离子交换增加,使细胞外液的氢离子浓度降低,另一方面,远曲小管Na+,K+交换减少,Na,H离子交换增多,这两方面作用即可使病人发生低钾性碱中毒,而此时,尿液却成酸性,称反常性酸性尿。

3. 外科感染:外科感染一般是指需要手术治疗的感染性疾病和发生在创伤或手术后的感染,在外科领域中最常见,约占所有外科疾病的1/3~1/2.4. 无菌术:无菌术即是针对这些感染来源所采取的一种预防措施,由灭菌,消毒法和一定的操作规则及管理制度所组成。

5. 消毒:消毒系指杀灭病原微生物和其他有害微生物,并不要求清除或杀灭所有微生物如芽孢等)。

6. 灭菌:灭菌系指杀灭一切活的微生物。

包括芽孢7.休克指数:常用脉率/收缩压来计算,帮助判定休克的有无及轻重,指数为0.5多提示无休克,大于1.0-1.5提示有休克,大于2.0为严重休克.8.CVP中心静脉压:代表右心房或者胸腔段腔静脉内的压力变化,可反映全身血容量与右心功能之间的关系。

正常值为0.49~0.98kPa(5~10cm水柱).9. MAC最低肺泡有效浓度:MAC是指某种吸入麻醉药在一个大气压下与纯氧同时吸入时,能使50%病人在切皮时不发生摇头,四肢运动等反应时的最低肺泡浓度MAC越小,麻醉效能越强)。

10.代谢性酸中毒:由于体内酸性物质的积聚或产生过多,或HCO3-丢失过多即可引起代谢性酸中毒.11. 低钾血症:血清钾的正常值为3.5~5.5mmol/L.低于3.5mmol/L表示有低钾血症。

12. 低渗性脱水:又称慢性缺水或继发性缺水。

水和钠同时缺失,但缺水少于失钠,故血清钠低于正常范围,细胞外液呈低渗状态。

13. 高渗性缺水:又称原发性缺水。

水和钠虽同时缺失,但缺水多于缺钠,故血清钠高于正常范围,细胞外液呈高渗状态。

名解

名解

21、甲状腺静态显像:当显像剂在脏器内或病变处打到相对平衡时候进行的现象称为静态显像。
22、甲状腺血流灌注显像:经肘部静脉“弹丸”式注射放射性核素99mTcO4—,同时启动γ相机进行甲状腺动态显影,观察显像剂随动脉血到达甲状腺或其病灶的时间,以及充盈状态,判断其血流灌注,结合甲状腺静态显像结果,可为甲状腺弥漫性或局限性疾病的诊断提供依据。
48、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rcinoma:甲状腺癌,根据组织学可以分类为分化型和未分化型。分化型甲状腺癌又可以分类为乳头状甲状腺癌和滤泡状甲状腺癌。
30、存活心肌细胞:
31、心肌灌注显像:利用有功能的心肌细胞够选择性摄取某些标记化合物的作用,静脉注射心肌显像剂后,能迅速被心肌摄取,心肌摄取量与心肌血流量呈正比,反映心肌血流灌注。
32、脑血流灌注显像:向脑内注入能通过血脑屏障被脑细胞摄取的显像剂,在体外用SPECT或者PET进行断层现象,得到的局部脑血流的关注图像的方法。临床用于脑血管疾病、癫痫等疾病的诊断以及疗效的检测。
41、骨三时相显像:是一种在一次静脉注射骨显像剂后,通过三个时相(即血流灌注相、血池相、延迟相)的影像分别显示局部骨骼的动脉血流、血池和代谢情况的显像方法。
42、flare phenomenon(闪烁现象):指一些恶性肿瘤骨转移患者的骨转移病灶在经过治疗后的一段时间,出现病灶部位的显像剂浓聚较治疗前更明显,而患者的临床现却有明显好转,再经过一段时间后,骨骼病灶的显像剂浓聚又会消退,这种现象称“闪烁现象”。闪烁现象是骨愈合和修复的表现,而不是转移性骨病的结果。
6、电子俘获:原子核俘获一个核外轨道电子使核内一个质子转变成一个中子和放出一个中微子的过程。
7、γ衰变:处于激发态的原子核,通过放出γ光子而回到基态的过程。

局解名解

局解名解

1、听诊三角(名词解释):又称肩胛旁三角,该三角上界为斜方肌外下缘、外侧界为肩胛骨脊柱缘、下界为背阔肌上缘,因缺少一层肌肉,故是背部听诊呼吸音最清楚地部位。

2、腰上三/四角、列氏四角(名词解释):位于背阔肌深面,三角的内侧界为竖脊肌外缘,外下界为腹内斜肌后缘,外上界为第12肋。

除以上三边,下后锯肌构成四角的上界。

底为腹横肌腱膜,其深面自上而下有肋下神经、髂腹下神经和髂腹股沟神经。

此处是经腹膜外入路行肾脏手术必经之处,是腰部的薄弱区之一,可形成腰疝,腹膜后脓肿也可自此穿破。

3、腰下三角(名词解释):围成为下界髂嵴,外上界腹外斜肌后缘,内上界背阔肌前下缘,底腹内斜肌。

该三角是腰部的另一个薄弱区,腹膜后脓肿也可自此穿破。

4、胸腰筋膜(名词解释):包裹竖脊肌和腰方肌的深筋膜在腰部明显增厚,分为浅、中、深三层,这三层筋膜在腰方肌外侧缘汇合而成胸腰筋膜,并作为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的起始部。

在剧烈运动中,其常被扭伤,是造成背部劳损病因之一。

5、乳房悬韧带(名词解释):乳腺周围的纤维组织发出许多小的纤维束,分别向深面连于胸筋膜,向浅面连于皮肤和乳头,对乳房起支持和固定作用,成为乳房悬韧带,或Cooper韧带。

当乳腺癌侵及此韧带时,皮肤表面出现橘皮样变。

6、锁胸筋膜(名词解释):胸壁深筋膜深层位于胸小肌上缘、喙突和锁骨下肌之间的部分称锁胸筋膜,有胸外侧神经、胸肩峰动脉穿出该筋膜,头静脉和淋巴管穿入该筋膜。

7、腋鞘(名词解释):椎前筋膜延续而成,包裹腋动静脉,臂丛进入腋腔,所形成的筋膜鞘叫腋鞘。

8、三边孔(名词解释):位于大、小圆肌和肱三头肌长头之间的间隙,有旋肩胛A.通过。

9、四边孔(名词解释):位于大、小圆肌、肱三头肌长头和肱骨上端间的间隙,有腋N.和旋肱后A.V.通过。

10、胸骨角(名词解释):胸骨柄与胸骨体连接处微向前突,称胸骨角,可在体表摸到,两侧平对第2肋,是计数肋的重要标志,向后平对第4胸椎体下缘。

平降主动脉的起始处,气管分叉处,左主支气管与食管交叉处。

打印版名解

打印版名解

1【西昆派】宋初流行诗派之一。

因杨亿编《西昆酬唱集》得名。

代表人物杨亿、刘筠、钱惟演等。

内容上,他们多咏宫廷生活、前代帝王故事、男女爱情故事,还有更多的是咏物诗。

形式上,声律和谐、对仗工整、辞藻华丽。

他们标榜学习李商隐,但不过片面发展了追求形式美的倾向,思想空洞、内容贫乏,不过为封建士大夫提供了文字消遣的玩意。

西昆派风靡宋初诗坛数十年,一方面,有助于矫正浅俗的白体和无文的复古体,另一方面,也因其脱离现实,馆阁气十足而注定了不会统治诗坛太久。

2【宋初三体】宋初诗坛,袭晚唐五代余风,有三体之说,即三种诗歌流派风格。

一曰白体,又叫香山体,学白居易,浅切随意,如王禹偁、李昉;二曰晚唐体,学贾岛、姚合,写隐逸生活,清逸幽隐,诗风清苦,如林和靖、九僧;三曰西昆,学李商隐,力变浅切,文辞华丽,然尚欠空洞,如杨亿、刘筠、钱惟演。

三体均离政治较远,多用近体。

这一时期,王禹偁是比较出色的诗人。

虽然这一时期的文学风格相对纷乱,但已预示着一个新的变革时代的到来。

3【苏梅】宋代诗人苏舜钦、梅尧臣的合称。

苏舜钦,性格豪迈,慷慨磊落,不畏位卑,积极倡导政治改革,诗风豪壮,晚年趋于清雅,尝作沧浪亭。

梅尧臣,沉沦下寮,善工五言古律。

风格平淡、状物鲜明,题材丰富,反映民生。

苏梅强烈反对西昆的浮艳诗风,创作了一些揭露黑暗、抨击时政的作品。

苏梅是宋初现实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

4【江西诗派】中国文学史第一个有正式名称的诗派,以黄庭坚为中心,重要成员有陈师道、陈与义等,并非都是江西人,但因黄庭坚故得名。

他们多学杜甫,宋末以杜甫、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为“一祖三宗”。

主张“脱胎换骨”、“点铁成金”,师承前人之辞、师承前人之意。

创作上要求字字有出处,以故为新;诗风新奇瘦硬。

内部成员风格各异,自成一体。

江西诗派是宋代影响力最大的诗派,影响遍及南宋,余波一直到近代同光诗人。

他们学习杜甫是对的,但没有真正继承杜甫的现实主义精神,片面强调技巧,摆脱了西昆体的束缚,又走上了新的形式化道路。

中医内科学所有病名名解

中医内科学所有病名名解

中医内科学所有病名名解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涵盖了广泛的疾病类型。

在中医内科学中,疾病通常以特定的名称来描述,这些名称通常包含了疾病的特征和病理表现。

下面是一些常见病名的名解,介绍了其含义和相关特点。

1. 感冒:感冒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疾病,主要症状包括流鼻涕、咳嗽、喉咙痛和发热等。

中医认为感冒是由外邪入侵,导致人体气血不畅所致。

2. 肺炎:肺炎是一种由细菌、病毒或真菌引起的肺部感染。

中医认为肺炎是寒邪或湿邪侵袭肺脏所致,主要症状包括咳嗽、咳痰、胸痛和呼吸困难等。

3. 高血压: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特点是血压长期超过正常范围。

中医认为高血压是由于肝火上炎或肾阴虚所引起,主要症状包括头痛、头晕、心悸和失眠等。

4. 冠心病:冠心病是一种心血管疾病,主要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

中医认为冠心病是因为心火内盛、痰浊阻滞所致,主要症状包括胸闷、胸痛、气短和心律不齐等。

5. 糖尿病: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其主要特征是血糖浓度持续升高。

中医认为糖尿病由于脾气虚弱或肾阳虚损所引起,主要症状包括多尿、口干、口渴和体重减轻等。

6. 胃溃疡:胃溃疡是一种胃黏膜损害的疾病,通常由于胃酸和胃蛋白酶的侵蚀引起。

中医认为胃溃疡是由于肝郁脾虚、痰湿壅滞所致,主要症状包括腹痛、上腹部不适和恶心呕吐等。

7. 肺结核:肺结核是一种由结核杆菌引起的传染病,主要侵犯呼吸系统。

中医认为肺结核是由于外邪侵袭、肺气壅滞所致,主要症状包括咳嗽、咳痰、乏力和体重下降等。

8. 消化不良:消化不良是一种消化系统功能紊乱的疾病,通常表现为食欲减退、腹胀和消化不良等症状。

中医认为消化不良是由于脾胃气虚或湿邪阻滞所致。

以上仅是中医内科学中部分疾病的病名解释,每一种疾病的治疗方法和药物选择都有所不同。

中医内科学强调的是调理阴阳平衡,通过调整体内的气血和脏腑功能来治疗疾病。

与西医药物治疗不同,中医常采用草药、针灸、推拿等方法来治疗疾病。

中药鉴定学名解与简答

中药鉴定学名解与简答

名词解释道地药材:来自一定产区,生产历史悠久,生产和加工技术精细,质量优良,疗效显著的著名药材。

走油:含油、糖或粘液质的药材在贮藏不当时,油样物质溢出表面。

风化:矿物类药失去结晶水,使性状和功效发生改变。

潮解:含盐类物质的结晶体,在潮湿空气中吸收水分或受温度影响逐渐变为液体。

星点:系指大黄根茎横切面髓部的异型维管束。

其形成层呈环圈状,内侧为韧皮部,外侧为木质部,射线成星芒状射出。

云锦花纹:系指何首乌断面木栓层内方和韧皮部外侧组织中,多个类圆形的异型维管束组成的云朵状花纹,简称“云纹”罗盘纹:商陆木部隆起形成多个凹凸不平的3-10个同心性环状层环。

车轮纹:指药材的断面纹理呈车辐状,如防己。

菊花心:指根及根茎类药材的横切面的中心部位具有类似菊花瓣状的放射状纹理,如甘草。

金井玉栏:指某些药材横切面上,皮部白色或黄白色,木部淡黄色或黄色,状如金玉相映,如黄芪。

蚯蚓头:指前胡(或防风)根上部有密集的横向环纹,形如蚯蚓。

狮子盘头:指党参根头部膨大,有多数疣状突起的茎痕及芽,每个茎痕的顶端呈凹下的圆点状,形如狮子头。

豆豉尾:党参的支根断落处常有黑褐色胶状物称为豆豉尾。

怀中抱月:怀中抱月是指松贝外层鳞叶2瓣,大小悬殊,大瓣紧抱小瓣,未抱部分呈新月形。

朱砂点:指某些药材断面的黄棕色或红棕色的油细胞或油室,色如朱砂,如苍术、木香。

鹦哥嘴:指冬麻顶端有红棕色至深棕色鹦嘴状的芽孢。

肚脐疤:指天麻下端自母麻脱落后留下的圆脐形疤痕,形如肚脐。

隔沙线:指肉桂断面外侧棕色,较粗糙,内侧红棕色,油润,中间具黄棕色线纹,习称“隔沙线”连三朵:指款冬花呈不规则棍棒状,常2-3个连生,习称“连三朵”方胜纹:指蕲蛇背部黑褐色或红棕色,有24个灰白色菱方形斑纹。

连珠斑:蕲蛇腹部灰白色,有多数类圆形黑斑,形如念珠,习称“连珠斑”(或念珠斑)。

佛指甲:蕲蛇尾部尾部末端的一枚长三角形深灰色角质鳞片,形似指甲,习称“佛指甲”。

菌核:是菌丝紧密缠结在一起组成的坚硬的团块状休眠体,如猪苓、茯苓、雷丸、马勃等。

名解

名解

3粒红比例(G/E):以粒细胞系的百分数除以红细胞系的百分数即为粒红比例。

一般在2-4:1。

4P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反映外源性凝血系统各凝血因子总的凝血状况的筛选试验。

5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反映内源性凝血系统各凝血因子总的凝血状况的筛选试验。

胆酶分离”现象:急性重症肝炎时,病程初期转氨酶升高,以AST升高明显,如在症状恶化时,黄疸进行性加深,酶活性反而降低,即出现“胆酶分离”现象,提示肝细胞严重坏死,预后不佳。

7嗜碱性点彩:红细胞内含有细小嗜碱性点装物质,是核糖体凝集而成的,有时与嗜多色性并存,也可发现于有核红细胞胞质内。

8碱性点彩红细胞(basophilic stippling cell):在瑞氏染色条件下,红细胞胞质内有嗜碱性黑蓝包颗粒.属于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

在铅、铋、汞等重金属中毒时增多,常作为铅中毒的诊断筛选指标。

9有核红细胞:正常成人有核红细胞均存在于骨髓之中,外周血涂片中除在新生儿可见到有核红细胞外,成人如出现有核红细胞,均属病理现象。

主要见于:1各种溶血性贫血,2红白血病,3髓外造血,4其他10血细胞比容(HCT):压紧的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称为血细胞比容13红细胞体积分布密度(RDW):是反映红细胞体积异质性改变的参数,能客观地反映红细胞大小不等的程度。

15再生障碍性贫血(AA):是由于生物、化学、物理等因素导致造血组织功能减退或衰竭而引起全血细胞减少,临床表现为贫血、出血、感染等症状的一组综合征,是造血系统比较常见的疾病。

16急性型再生障碍性贫血(AAA):以进行性贫血、出血、反复感染为主要临床表现,起病急骤、病情严重,常有反复感染和内脏出血者称为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18血红蛋白尿:指当发生血管内溶血时,产生的血红蛋白超过结合珠蛋白的结合能力而由尿中出现的现象。

19乳糜尿:指尿中含有淋巴液,外观是牛奶状称为乳糜尿。

20脂肪尿:尿液中混有脂肪时称为脂肪尿22脑脊液(CST):为无色透明的液体,充满在各脑室、蛛网膜下腔和脊髓中央管内。

中医妇科名解

中医妇科名解

1、月经先期:月经周期提前7天以上,甚至10余天一行,连续3个周期以上者,称为“月经先期”,亦称“经期超前”“经行先期”“经早”“经水不及期”等。

2、月经后期:月经周期延长7天以上,甚至3~5个月一行,连续出现3个周期以上,称为“月经后期”,亦称“经行后期”“月经延后”“经迟”等。

3、月经先后无定期:月经周期时或提前、是或延后7天以上,交替不定且连续3个周期以上者,称为“月经先后无定期”,又称“经水先后无定期”“月经愆期”“经乱”等。

4、月经过多:月经量较正常明显增多,或每次经行总量超过80ml,而周期、经期基本正常者,称为“月经过多”,亦称为“经水过多”或“月水过多”。

5、月经过少:月经周期正常,经量明显少于平时正常精良的1/2,或少于20ml,或行经时间不足两天,甚或点滴即净者,称为“月经过少”,又称“经水涩少”“经水少”“经量过少”。

6、经期延长:月经周期基本正常,经期超过7天以上,甚或淋漓半月以上方净者,称为“经期延长”,亦称“月水不断”“经事延长”等。

7、经间期出血:两次月经之间,即氤氲之时,出现周期性少量阴道流血者,称为“经间期出血”,经间期出血大多出现在月经周期的第10~16天,即月经干净后5~7天。

8、崩漏:崩漏是指经血非时暴下不止或淋漓不尽,前者称为崩中,后者称为漏下,由于崩与漏两者常相互转化,故概称为崩漏,是月经周期、经期、经量严重紊乱的月经病。

9、闭经:原发性闭经是指女性年逾16岁,虽有第二性征发育但无月经来潮,或年逾14岁,尚无第二性征发育及月经。

继发性闭经是指月经来潮后停止3个周期或6个月以上。

10、痛经:痛经是指妇女正值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伴腰骶酸痛,甚至剧痛晕厥,影响正常工作及生活的疾病,亦称“经行腹痛”。

11、月经前后诸证:凡于行经期前后或正值经期,周期性反复出现乳房胀痛、泄泻、肢体浮肿、头痛、身痛、吐衄、口舌糜烂、诊块瘙痒、情志异常或发热等一系列症状者,称为“月经前后诸证”。

名解

名解

温病:温病是感受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的一类外感热病的总称。

风热病邪:发生于冬春季的一种致病温邪。

病种:风温(冬温)。

暑热病邪:发生于夏季的由火热之气化生的一种致病温邪。

病种:暑温。

湿热病邪:主要发生于长夏具有湿和热二重性质的致病温邪。

病种:湿温。

燥热病邪:发生于秋季的具有干燥性质一种致病温邪。

病种:秋燥。

温热病邪:在春季致病的一种温邪。

不兼有风、暑、湿、燥等病邪的性质,但温热性质显著。

病种:春温温毒病邪:指六淫之邪蕴结不解而形成的一类温热性致病因素。

病种:肿毒温病。

疠气:指致病暴戾,具有强烈传染性的一类致病温邪。

病种:温疫。

★新感温病:简称“新感”,感受当令病邪即时而发的一类温病。

病种:风温、暑温、暑湿、湿温、秋燥。

★伏邪温病:简称“伏邪”:指感邪后未即时发病,邪气伏藏,逾时而发的温病。

病种:春温、伏暑。

★寒热往来:指恶寒和发热交替出现。

主要出现在暑湿,湿热郁阻少阳(属气分证)。

★日晡潮热:指热势于下午益甚。

日晡即下午3~5时。

见于:热结肠腑,阳明腑实,湿温病等。

★身热不扬:指身热稽留而热象不显,初扪皮肤不觉发热,久扪始感体温升高。

见于:湿温初起,邪在卫气,湿中蕴热。

★身热夜甚:指发热入夜尤甚,灼热无汗。

见于:1. 热入营分,邪热炽盛,营阴受损。

2. 热入血分,热瘀交结。

★身热肢厥:指胸腹灼热,手足厥冷。

为热郁于里,阳气不能外达四肢,内真热外假寒。

见于:1. 营血分;2. 气分腑实内结,邪热闭郁。

★战汗:指在温病发展过程中突见肢冷爪青,脉沉伏,全身战栗,续而全身大汗淋漓的表现。

多为热邪留连在气分日久,邪正相持,正气奋起鼓邪外出的表现。

★神昏谵语:神昏:神志不清,意识丧失;谵语:语无伦次或胡言乱语。

两者常并见,故并称,多属闭证,实证。

★昏聩不语:指意识完全丧失,沉迷不语,属于神志异常中最严重者。

为痰热阻闭心包所致。

热深厥亦甚:白pei:是在湿热类温病发展过程中,皮肤上出现的细小白色疱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系解1.骺软骨(epiphysial cartilage)骨干与骺相邻的部分称干骺端,幼年时保留一片软骨,称骺软骨。

骺软骨细胞不断分裂增殖和骨化,使骨不断增长。

2.关节盘(articular disc)是位于两关节面之间的纤维软骨板,其周缘附着于关节囊内面,将关节腔分为两部分,关节盘多成圆形,中央稍薄,周缘略厚。

可使两关节面各为适合,减少冲击和震荡,并可增加关节的稳固性,此外,两个腔可产生不同的运动,从而增加量运动的形式和范围。

3.胸骨角(sternal angle)胸骨柄与胸骨体连接处微向前突称胸骨角,可在体表摸到,两侧平对第2肋,是计数肋的重要标志,胸骨角向后平对第4肋胸椎体下缘。

4.椎间盘(intervertebral disc)5.翼点(pterion)颞窝前下部较薄,在额、顶、颞、蝶骨汇合处最为薄弱,此处常构成“H”形的缝,称翼点。

其内面为脑膜中动脉沟,有同名动脉通过。

故受暴力打击易引起骨折造成颅内出血6.斜角肌间隙(scalene space)前、中斜角肌与第1肋之间的空隙为斜角肌间隙,有锁骨下动脉和臂丛通过。

7.腹股沟管(inguinal canal)为男性精索或女性子宫圆韧带所通过的一个肌和腱之间的裂隙,位于腹前外侧壁的下部。

由外上斜向内下方,在腹股沟韧带内侧半的上方,长约4.5cm。

管的内口称腹股沟管深(腹)环,在腹股沟韧带中点上方约1.5cm 处,为腹横筋膜向外的突口。

管的外口即腹股沟管浅(皮下)环。

管有四个壁,前壁是腹外斜肌腱膜和腹内斜肌;后壁是腹横筋膜和腹股沟镰;上壁是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的弓状下缘;下壁是腹股沟韧带。

8.咽峡(isthmus of fauces)腭垂、腭帆游离缘,两侧的腭舌弓及舌根共同围成咽峡,它是口腔和咽的分界。

9.十二指肠悬韧带(suspensory ligament of duodenum)十二指肠空肠曲被十二指肠悬韧肌固定于腹后壁的右膈脚上,十二指肠悬肌和包绕其下段的腹膜皱襞共同构成十二指肠悬韧带,又称Treitz韧带,是手术中确定空肠起始的重要标志。

10.齿状线(dentate line)肛瓣与肛柱的下端共同形成锯齿状的环行线称齿状线或肛皮线。

此线以上是粘膜,以下为皮肤。

齿状线上、下部分的肠管在动脉来源、静脉回流、淋巴引流以及神经支配等方面都不同,这在临床上有很大的意义。

11.肝门(porta hepatis)肝的脏面有略呈“H”形的三条沟,即有二条矢状位的纵沟和一条冠状位的横沟。

横沟又称肝门,是肝固有动脉、肝门静脉、肝左、右管、神经和淋巴管等出入之处。

12.胆囊三角(cystohepatic triangle)由肝总管、胆囊管和肝的下面围成。

内有胆囊动脉通过,是手术时寻找胆囊动脉的标志。

13.声门裂(rima glottis):左右声襞及杓状软骨底部之间的裂隙称声门裂,可分为前2/3的膜间部和后1/3的软骨间部,是喉腔最狭窄的部分。

14.肺门(hilum of lung):肺的内侧面临纵膈,中份凹陷处称肺门,有主支气管、肺动脉、肺静脉、淋巴管和神经等出入。

15.肺根(root of lung):进出肺门的结构被结缔组织包绕,称肺根。

肺根内各结构的排列自前向后依次是上肺静脉、肺动脉和主支气管。

左肺根的结构自上而下依次是肺动脉、主支气管、肺静脉,右肺根为主支气管、肺动脉、肺静脉。

16.肋膈隐窝(costodiaphragmatic recess):最大的胸膜隐窝位于肋胸膜和膈胸膜的转折处,称肋膈隐窝(肋膈窦),此窦左右各一,整体呈半环状,是胸膜腔位置最低的部分。

胸膜发生炎症时,渗出液首先积聚于此处。

17.肾门(renal hilum):肾内侧缘的中央部凹陷,称肾门,是肾动脉、肾静脉、肾盂、淋巴管和神经出入之处。

18.膀胱三角(trigone of bladder):在膀胱底的内面,其外上角的两个输尿管口与其下角的尿道内口之间的三角区域,粘膜始终平滑而无皱襞,是肿瘤,结核和炎症的好发部位。

19.子宫峡(isthmus of uterus):子宫体与子宫颈之间较为狭细的部分。

非妊娠期,子宫峡不明显,长约1cm;妊娠期,子宫峡逐渐伸展变长,形成“子宫下段”,至妊娠末期,此部可延长至7——11cm,峡壁逐渐变薄,产科常在此处进行剖腹取胎术,可避免进入腹膜腔,减少感染的机会。

20.肝胃韧带(hepatogastic ligament):从肝门连于胃小弯的小网膜部分,其内含胃左,右血管,胃上淋巴结及至胃的神经等。

21.肝十二指肠韧带(hepatoduodenal ligament):从肝门连于十二指肠上部的小网膜部分,其内有进出肝门的三个重要结构通过:胆总管位于右前方,肝固有动脉位于左前方,两者之后为肝门静脉。

22.二尖瓣复合体(mitral complex):二尖瓣环,瓣膜,腱索和乳头肌构成的一个功能体系。

在心室收缩时保证瓣膜紧密闭合,血液不返回流至心房。

23.窦房结(sinuatrial node):是心的正常起搏点,位于上腔静脉根部与右心耳交界处,界沟上部的心外膜深面,呈长椭圆形或梭形,窦房结产生的冲动,可引起心房肌收缩并传至房室结。

24.房室结(atrioventricular node):位于右心房房间隔下部的心内膜下,冠状窦口前上方,呈扁椭圆形。

正常时房室结不产生冲动,作用是将窦房结传来的冲动短暂延搁再传至心室,保证心房收缩后再开始心室收缩。

当窦房结不能产生冲动或传导阻滞时,房室结也可产生节律较慢的冲动,即所谓的室性心率。

25.动脉韧带(arterial ligament):在肺动脉干分叉处的稍左侧,有一束短的纤维结缔组织索连于主动脉弓的下缘,是胚胎时期动脉导管闭锁后的遗迹。

如出生后未闭锁,是为动脉导管未闭,是最多见的先天性心脏病的一种。

26.颈动脉窦(carotid sinus):为颈总动脉末端和颈内动脉起始处的膨大部分,窦壁外膜较厚,其中有感受压力的神经末梢称压力感受器。

当动脉压变化时,经窦壁而刺激感受器,通过中枢反射性地调节心跳以及末端血管的变化,使血压保持平稳。

27.颈动脉小球(carotid glomus):是一个扁椭圆形小体,借结缔组织连于颈总动脉分叉处后方,同主动脉小球一样,属化学感受器,感受血液中二氧化碳和氧分压的变化。

当血液中二氧化碳分压升高或氧分压降低时,反射性地促使呼吸加深加快。

28.掌浅弓(superficial palmar arch):位于掌腱膜深面,由尺动脉的末端和桡动脉的掌浅支吻合而成,弓的凸缘发出三条指掌侧总动脉和一条小指尺掌侧动脉。

29.掌深弓(deep palmar arch):位于屈指肌腱深面,由桡动脉的末端与尺动脉的掌深支吻合而成。

从凸缘发出3条掌心动脉,分别连于相应的指掌侧总动脉。

30.静脉角(venous angle):头臂静脉由颈内静脉和锁骨下静脉在胸锁关节后方汇合而成,汇合处的夹角称静脉角。

是淋巴导管注入静脉的部位。

左侧有胸导管注入,右侧有右淋巴导管注入。

31.胸导管(thracic duct):由左右腰干和肠干在第1腰椎前面汇合而成,其起始端的膨大称乳糜池。

后经膈的主动脉裂孔入胸腔,继而在脊柱的右前方,食管后方,奇静脉和胸主动脉之间上行,至第5胸椎附近转向左侧,沿脊柱左前方上行出胸廓上口,注入左静脉角,于注入处接纳左颈干,左锁骨下干和左支气管纵隔干。

收集两下肢、盆部、腹部、左上肢、左胸部和左头颈部的淋巴,即全身3\4区域的淋巴。

32.视神经盘(optic disc):在视网膜内面,于视神经起始处有一直径为1.5mm的圆盘状隆起。

在活体上呈淡红色,中央有视网膜中央动静脉出入,此处无感光细胞,故称盲点。

33.黄斑(macula lutea):在视神经盘的颞侧稍下方约3.5mm处,有一直径为2mm的黄色区域称黄斑,其中央有一凹陷称中央凹,此处感光细胞最密集,是感光最敏锐部位。

34.螺旋器(spiral organ):蜗管基底膜上有螺旋器,又称corti器,为听觉感受器。

35.马尾(cauda equina):腰、骶、尾部的脊神经在椎管内垂直下降较长距离,才到达相应椎间孔穿出。

故L1以下由腰、骶、尾神经根围绕终丝周围形成马尾。

36.小脑扁桃体(tonsil of cerebellum):在小脑的蚓垂两旁,靠近延髓背面的小脑半球向下膨隆,称小脑扁桃体,它的位置靠近枕骨大孔。

当颅脑外伤、颅内血肿或颅内肿瘤等导致颅内压增高时,小脑扁桃体可嵌入枕骨大孔,产生小脑扁桃体疝(枕骨大孔疝),从而使延髓受压,导致呼吸、循环障碍,危及生命。

37.基底核(basal nuclei):又称基底神经节,是位于大脑半球基底部的厚灰质团块,位置靠近脑底,故名。

基底核包括豆状核、尾状核、屏状核和杏仁体。

其中把豆状核和尾状核称为纹状体,即狭义的基底核。

38.硬膜外隙(epidural space):硬脊膜与椎管内面骨膜之间的狭窄间隙称硬膜外隙,内含疏松结缔组织、脂肪、淋巴管和静脉丛,呈负压,有脊神经根通过,向上不与颅腔相通。

临床上进行硬膜外麻醉,就是将药物注入此隙,阻滞脊神经传导。

39.蛛网膜下隙(subarachnoid space):脊髓蛛网膜与软脊膜之间有蛛网膜下隙,自脊髓下端至第2骶椎水平扩大为终池。

隙内充满脑脊液,有脊神经通过,终池内有马尾,临床上常在第3—4腰椎或第4—5腰椎间进行蛛网膜下隙穿刺,抽取脑脊液或注入药物。

40.大脑动脉环(Willis环)(cerebral arterial cilcle):位于脑底下方,蝶鞍上方,环绕视交叉、灰结节及乳头体。

由两侧大脑前动脉起始段、颈内动脉末端、大脑后动脉起始段借前、后交通动脉吻合而成。

此环使两侧颈内动脉系与椎-基底动脉系相交通。

正常情况下,大脑动脉环两侧的血液不相混合,而是作为一种代偿的潜在装置。

当构成此环的某一动脉血流减少或被阻断时,可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大脑动脉环使血液重新分配,以维持脑的血液供应。

41.鼓索(chorda tympani):在面神经出茎乳孔前约6mm处发出,行向前上进入鼓室,再穿岩鼓裂至颞下窝,行向前下加入舌神经。

鼓索由两种纤维构成。

特殊内脏感觉纤维随舌神经分布于舌前2\3味蕾司味觉;副交感纤维进入位于舌神经和下颌下腺之间的下颌下神经节,在节内交换神经元之后,分布于下颌下腺和舌下腺,司腺体的分泌。

42.内脏大神经(greater splanchic nerve):交感节前纤维,起自第5或第6~第9胸交感干神经节,向前下方走行并和成一干,沿椎体前面倾斜下降,穿过膈脚,终于腹腔神经节。

组胚1.HS染色是最常用的组织切片染色方法,是用苏木精和伊红染料进行染色,简称HE染色。

苏木精是碱性染料,能和苏木精结合的称嗜碱性,呈蓝色;伊红是酸性染料,能和伊红结合的称嗜酸性,呈红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