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暴风雨》第三乐章作品解析
贝多芬《暴风雨》第三乐章的演奏技巧分析
贝多芬《暴风雨》第三乐章的演奏技巧分析作者:邓筱筱来源:《音乐时空》2016年第09期摘要:《暴风雨奏鸣曲》是贝多芬于1801 年到次年间作曲的三首Op.31 奏鸣曲中的第二首,是贝多芬最具代表性的奏鸣曲之一。
在钢琴音乐的创作上它具有里程碑的重要地位。
这部作品不论是在艺术表现力还是演奏技法上都把奏鸣曲的特征发挥到了极致,表现了一代音乐大师的伟大艺术才华及其与众不同的创作风格。
本文对这部作品的演奏技巧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为后人更好地了解贝多芬作品提供借鉴。
关键词:暴风雨第三乐章演奏技巧贝多芬创作的《d小调第十七钢琴奏鸣曲》是在1802年的夏天,创作这首曲子的灵感由他阐述是在读了莎士比亚的《暴风雨》后有感而发所创作出来的,因此也把这首钢琴奏鸣曲的名字定为《暴风雨奏鸣曲》。
第三乐章演奏技巧:一、曲式分析第三乐章是奏鸣曲式。
全曲基本由十六分音符组成,让人在绵延不断的音符中感受爱与温柔的情感。
在这个曲子中无论是在伴奏音符里或是在主导旋律中,都贯穿16分音符的律动性,缓缓从一个声部流入另一声部中,舒展出精彩的钢琴独奏技巧。
这一种虚无缥缈的美,充分地展示出了贝多芬追梦的世界以及其独特的钢琴演奏技巧。
因为贝多芬严格的奏鸣曲式结构,所以要弹奏出它的力度情感变化,演奏者们必须在力度、节奏、速度、音色和乐句起伏上做好控制,掌握好每一小节每一层次的细微变化,不然这首曲子弹奏起来就会略显单调缺乏激情的感情色彩。
《暴风雨》第三乐章是由一个弱起小节开始的,演奏者给大拇指的力度不能太大,就像暴风雨前的宁静般悄无声息的开始,要把旋律柔和的弹奏出来。
如右手由八分音符构成的每乐句的结尾音,在弹奏时要轻巧、干净,手腕轻轻提起,而左手我们尽量连贯的(legato)演奏,表现出流畅连绵不断的感觉,就好像万马奔腾时的马蹄声一样,滴答滴答。
乐曲每小节穿插的六连音可以尽量用左右手交替弹奏,但是弹奏起来需要一气呵成、天衣无缝,行如流水般绵延不绝。
与命运的斗争——诠释贝多芬《暴风雨》第三乐章创作技法及演奏
谱例5:
谱例6:
不间断的激情和动感赋予了这个乐章一气呵成 的情绪,由此给整个奏鸣曲添了一个异常精彩的结 尾。在这里需要很多的练习,特别是展开部,理想 的演奏应该是极其轻巧而肯定的。由于奏鸣曲曲式 的严谨性,我们要学会发现每个乐句的技术特点, 从而与音乐相结合。
四、结语 贝多芬的32首奏鸣曲是每个学习钢琴演奏的学 生必弹的曲目,在我入校四年的学习中,老师一直 十分重视对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研究。在老师的指 导下,我对贝多芬的奏鸣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因 为正确的理解可以使作品符合时代的背景与作曲家 的意图,反之将会背离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通过 对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暴风雨》第三乐章作品以及 演奏方面的分析,使我的认识得到了进一步升华, 这 位伟 大作 曲家巧 妙的 构思 以及乐 曲中 深刻 的哲 理,是值得我们用毕生的精力来学习和研究的。
第二乐章就像是在耐心解答前一个乐章的问题, 也有的理论家把它称为“贝多芬式的夜曲”。与犹 如暴风骤雨的第一乐章形成鲜明的对比, 第二乐章是 沉思、安逸的慢板, 凝神的安静, 象一首夜曲。整个 乐章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诗情画意, 使人联想起暴风雨 过后的宁静以及对人生和壮丽大自然的种种幻想。
鲁宾斯坦暴风雨第三乐章
鲁宾斯坦暴风雨第三乐章贝多芬第17奏鸣曲,作品31之2,也就是《暴风雨奏鸣曲》,完成于1802年,是贝多芬最富有美妙诗趣的灵感作品。
这首富有强有力和鲜明内容的奏鸣曲,充满了成熟性的音乐风格和浪漫主义精神,代表了贝多芬的作曲原则和创作成就。
1802年正是贝多芬精神危机最严重的时刻,也是其生涯中最痛苦的一年,在该年所写的遗书中,反映出贝多芬被绝望的耳病侵袭,面临精神与肉体难以忍受的打击后那悲剧般的宿命观。
然而,贝多芬并没有丧失勇气,仍然以坚韧的意志进行工作。
《暴风雨奏鸣曲》是基于灵活而复杂的心理描写,它的性质热情、狂暴、悲怆,但标题并非贝多芬亲自题写。
《暴风雨奏鸣曲》全曲充满着奇异的、灰暗的紧迫感,各乐章在结构上虽然多少有些差异,但都严守着奏鸣曲式,并富于幻想意味。
第三乐章是急促和不安的,但具有更多的客观性。
末乐章是小快板,是个非常优美的终曲。
由川流不息的快速十六分音符的音流组成,仿佛描绘了衣一幅轻快飞翔的图画,自始至终充满了温柔与爱的感情,这个乐章的美是虚幻的美,展示出贝多芬所追求的梦的世界。
乐章的主要主题由急速的音流组成,充满了一往无前的精力,副主题明显地体现了民歌的音调。
主题的每一小乐节的结尾音都要轻柔的提起,手腕带起来。
第43小节副主题在a小调上出现,沉溺在幻想的心境里,这个主题是紧张激动的。
庞大的展开部巧妙的运用明暗的色彩层次,较多的使用离调,是感情的状态达到极限,狂热的风暴猛烈地向前冲进。
215小节进入再现部,结尾在人们心中留下明净的悲哀痕迹,停留着一股前进的力量。
这32首钢琴奏鸣曲,是分三个时期来完成的。
第一个时期是1794—1800年。
这一时期他写了13首钢琴奏鸣曲。
贝多芬音乐风格中最有代表意义的“英雄性”在这些作品中有了初步的体现。
诞生于该时期的《悲怆》则是他受到耳聋威胁时的痛苦内心的表白。
第二个时期1801—1814年。
这一时期他又有14首奏鸣曲问世。
这些作品是贝多芬脱离18世纪传统的重要标志之一,而成为进入他创新阶段的钢琴作品。
与命运的斗争——诠释贝多芬《暴风雨》第三乐章创作技法及演奏
第二乐章就像是在耐心解答前一个乐章的问题, 也有的理论家把它称为“贝多芬式的夜曲”。与犹 如暴风骤雨的第一乐章形成鲜明的对比, 第二乐章是 沉思、安逸的慢板, 凝神的安静, 象一首夜曲。整个 乐章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诗情画意, 使人联想起暴风雨 过后的宁静以及对人生和壮丽大自然的种种幻想。
第三乐章是一首非常优美的终曲, 仿佛描绘了一 幅轻快飞翔的图画, 虽然蕴藏着浪漫的情趣, 但又感 伤般地表现出来, 自始至终充满了温柔与爱的性质。 这 乐章的美是一 种“虚幻无常 ”的美, 它 展现贝多 芬所追求的梦的世界。下面通过对这一乐章进行分 析,从和声、曲式结构以及演奏技巧等方面进行阐 述。
一、《暴风雨》钢琴奏鸣曲的创作背景与作品简介 这首作品之所以被加上标题“暴风雨”, 是因为 贝多芬的好友辛德勒请他解释这首作品和《热情》 钢琴奏鸣曲的音乐形象与内容时, 他回答道: “请读 一读莎士比亚的《暴风雨》。”我们到底能不能从 莎士比亚的书里读出贝多芬想要表达出的场景或者 是人物我们不敢肯定,但贝多芬在音乐中所表达的 意念、精神思想或者是意境, 可以说是显而易见的。 整首奏鸣曲共分为三个乐章:
第 三乐 章的 呈示 部主 部是 一个 带有 补充 的乐
段,在d小调的终止上结束。在低音声部里,出现了 主部的第一个动机。连接部就由此开始了,在向C大 调 离 调 之 后 , 它 结 束 在 a 小 调 的属 和 弦 上 , 副 部 在 a 小调上陈述着,它具有复杂乐段的形式。结束部紧 跟 着 副部 出 现 ,它 被 一系 列 a 小调 上 的 终止 分 隔开 来 骤然插入的减七和弦:升C- E- G- 降B,引向乐章的展 开部。展开部在g小调上开始,庞大的展开部以主部 的主题材料构成。它的第一部分包含着对位的陈述 因素。在许多离调以后,在降b小调上出现了假再现 部。通过减七和弦降B- G- 降D- E以及有增六度的和弦 降B- 升G- D- F上的停顿(4小节),整段来到d小调的 属音上。在向g小调离调和回到d 小调上以后,九和 弦的停顿引出了再现部。在再现部里,主部结束在 降B大调上。连接部扩大,它降在降b小调上开始, 通过许多离调导至主调(d小调)上的副部。副部和 结束部的陈述几乎与呈示部没有什么区别。减七和 弦升F- A- C- 降 E(四小节)转入乐 章尾声。尾声很 大,它整个建立在主部素材的基础之上,并且具有 第二展开部的性质。
贝多芬《暴风雨》第三乐章作品解析
贝多芬《暴风雨》第三乐章作品解析作者:朱亚男来源:《北方文学》2019年第12期摘要:贝多芬无疑是世界音乐史上一颗闪耀的巨星,他一生创作出大量经典钢琴作品,对世界音乐史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暴风雨》奏鸣曲作为其巅峰时期的代表作之一,地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本文通过贝多芬的背景简介,阐述其作品的创作背景,对《暴风雨》奏鸣曲第三乐章进行了曲式分析,对作品演奏过程中存在的速度、力度、节奏三个难点,提出了针对性的意见。
可以让演奏者更加准确的演奏出这首作品。
关键词: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曲式分析贝多芬是浪漫主义时期的代表人物之一,对后世有着非凡的意义。
他所创作的贝多芬暴风雨奏鸣曲影响深远,其流传度广大,贝多芬暴风雨奏鸣曲也是他的代表作品之一[1]。
一、暴风雨奏鸣曲的简介《暴风雨》奏鸣曲整体节奏的变化是快板,柔板和快板。
受精神状态的影响,他这段时期的作品反映出他被绝望的现实残酷的耳病所折磨,面临身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但是,他并没有放弃自己所热爱的音乐,而是继续坚持着进行作曲。
在《暴风雨奏鸣曲》的作品中,他在作品中写下了现实的精神状态,在《风暴奏鸣曲》中充满了一种黑暗的紧迫感。
在第三乐章的结构上,虽然乐曲风格和形式有所不同,但他们都严格遵守奏鸣曲式,充满了幻想和深远的意义[2]。
二、贝多芬《暴风雨》第三乐章的作品分析"暴风雨"奏鸣曲的第三个乐章是一个小快板,整个乐章由16个音符组成,让欣赏者有些许悲伤的感觉。
尤其结尾部分,猛烈的风暴和宁静的气氛交替,将音乐的感觉带到整个曲调的高潮。
尤其是第三乐章使用的奏鸣曲式,具有巨大的结尾和完美的扩展[3]。
第三乐章的主要声音和伴奏部分由16个音符组成,当16个音符被转移到另一个节奏类型时,我们可以感觉到旋律线的变化和声部的推广,使旋律线条更加的优雅动听。
在乐章的开始部分,是一个弱起的小节,它的出现是为了给全曲的主题做铺垫。
在整个音调的扩展部分的引入中,它一直保持在G小调位置,并且材料是主体部分使用的材料,这一部分是对位的应用。
浅析《暴风雨奏鸣曲》第三乐章的音乐分析及演奏技巧
浅析《暴风雨奏鸣曲》第三乐章的音乐分析及演奏技巧发布时间:2021-05-13T13:17:25.777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第4期作者:孙雨欣[导读] 作为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贝多芬有意识地将个人生活体验完整的、系统的融入音乐中。
孙雨欣西北民族大学甘肃兰州 730000摘要:作为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贝多芬有意识地将个人生活体验完整的、系统的融入音乐中。
他创作的32首钢琴奏鸣曲在西方钢琴发展的长河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至今仍深受大众敬仰。
本文以贝多芬人生历程为背景,对《暴风雨奏鸣曲》第三乐章的音乐风格和演奏技巧进行分析,为学习者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贝多芬;暴风雨第三乐章;音乐风格;演奏技巧一、贝多芬创作历程—“三级跳”贝多芬的音乐创作特点之一就是在他有意识的将自己的个人生活的体验完整的、系统地融入艺术表达,形成明确的三阶段跨越,后一阶段是前一阶段的扬弃和延伸,像是一个充满热情的年轻勇士,一路披荆斩棘,顽强地与命运拼搏,成长为功绩显赫的中年英雄,最后又转变为沉默冥思的暮年圣者。
(一)早期(1796-1800) 1792年定居维也纳,开始了创作生涯。
从1976年至1800年,开始出现耳聋征兆,耳鸣日夜作响,听觉夜日渐衰退,这对作曲家的他来说是致命的打击。
在患病的几年中,他避免与人见面,几乎与外界隔绝,1801年才将耳疾的事实告诉了他的朋友。
在这个时期的作品中表现了时而颓废又时而骄傲的矛盾的内心。
(二)中期(1802-1816) 1802年是贝多芬精神承受打击最大的一年。
在他该年所写的遗书中,表明了失去爱人与被痛苦的耳病侵袭,使他感到绝望,但他并没有屈服命运,凭借强大的精神力量和对音乐的信仰继续进行创作,并达到了新的高峰。
正如莎士比亚《暴风雨》节选中的一段话:不要回头,只要你勇于面对,抬起头来,就会发现,此刻的阴霾不过是短暂的雨季。
向前看,还有一片明亮的天,不会使人感到彷徨。
浅谈贝多芬《暴风雨第二三乐章》演奏技巧及艺术风格
浅谈贝多芬《暴风雨第二三乐章》演奏技巧及艺术风格1. 引言1.1 概述《暴风雨第二三乐章》《暴风雨第二三乐章》是贝多芬创作的钢琴奏鸣曲作品,被认为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这部作品共有三个乐章,第二和第三乐章被称为“暴风雨”,展现了贝多芬丰富的音乐表达力和情感深度。
在这两个乐章中,贝多芬运用了丰富的和声变化和复杂的节奏结构,表现了一场剧烈的暴风雨。
这些音乐元素为演奏者提供了丰富的表现空间和挑战。
在整个作品中,贝多芬的音乐语言展现了他的独特风格和创新精神。
他对旋律的发展和变化,以及对和声的丰富运用,使得这部作品充满了动态和张力。
演奏者需要通过对音乐结构的深刻理解和对情感的把握,才能将作品完美地呈现出来。
贝多芬《暴风雨第二三乐章》不仅仅是一部优秀的音乐作品,更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演奏练习。
对于演奏者来说,掌握好演奏技巧和艺术风格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将这两者完美结合,才能真正体现出这部作品的魅力和深度。
【2000字】1.2 贝多芬的创作背景贝多芬的创作背景非常丰富多彩,他是19世纪早期最杰出的音乐家之一,也是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音乐承载着他个人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现了他的坚强意志和对自由的追求。
贝多芬的作品不仅在音乐史上占据重要地位,而且对后世音乐家的影响深远。
《暴风雨第二三乐章》作为贝多芬的代表作之一,展示了他在音乐创作上的独特天赋和创新精神。
这部作品具有深刻的情感表达和复杂的音乐结构,是贝多芬晚期创作的杰作之一。
在这两个乐章中,贝多芬通过独特的和声处理和情感表达方式,展现了他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人类情感的思考。
他在音乐中融入了大量的戏剧性元素,使得这两个乐章充满了张力和情感冲突。
贝多芬的创作背景影响了他的音乐风格和创作理念,使得他的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远的影响力。
对贝多芬的创作背景进行深入的了解,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的音乐作品,同时也可以启发我们对音乐创作的思考和探索。
【字数:251】2. 正文2.1 演奏技巧探讨演奏技巧对于演奏贝多芬《暴风雨第二三乐章》至关重要,它直接影响着演奏的质量和效果。
赏析贝多芬《暴风雨》第三乐章
之后 的再现部 即是对呈示部主题 的重 复 ,但 是经过 了一些 题进行了变化再现 , 再把 主要 主题完整地引用 了, 节奏和速度则
成, 并充斥 着欢快 的旋律跳 动 , 当一 个个 1 6分音符 源源不断地 细小的变化 ,贝多芬通过移调的手法把两个结 束主题和副部 主 保持不变 , 随后 整个奏 鸣曲在安静 中结束 。 如何演奏好《 暴风雨》 的第三乐章 呢?笔者认 为需 在触键 中
a 小 调 的 出现 意 味 着 副 部 主题 的 到来 , 与 主部 主 题 相 比 , 这
个主题显得紧张压抑 ,它通过两个音 E和 F构成 了基本动机 ,
《 暴风雨》 奏 鸣曲 的第三乐章是 一个 小快板 , 整个乐章都是 我们在弹奏高音声部 的时候 ,要注意这里的两个音符要弹奏得
干净清楚 。 伴奏部分是三个 8分音符一组 , 相对较长 的部分是展
【 才. 智】
【 成才经纬 】
赏析 贝多芬《 暴风雨》 第三乐章
贵州 贵阳 ●陈 默
摘
要: 贝多芬是 一位 古典主义 乐派的大师 , 他创作 了大量的作品 , 这 些作 品充满 了那个时代 的气息 , 《 暴风雨》 奏 呜
曲就是他巅峰 时期 的代表作品之一 , 而第三 乐章更是音 乐性与技术性 完美结合 的一 个乐章 , 更为之后的浪漫主 义开辟 了 先河, 研 究这样 一首作 品具有一定的意义.
关键词 : 古典主义 ; 钢பைடு நூலகம் ; 暴风雨 ; 实 际演 奏 ; 贝 多 芬
《 暴风雨》 整体分为三个乐 章 , 第一乐 章是 一个很独特 的乐 几乎与呈示部没有 什么区别 。 减七和弦升 卜 A —c 一降 E ( 四小 章, 这个乐章充满着幻想的意境 , 贝多芬用很巧妙 的技法 把它完 节 ) 转人乐章尾声 。尾声很大 , 它整个建立在主部素材的基础之
浅谈贝多芬《暴风雨第二、三乐章》演奏技巧及艺术风格
北方音乐Northern Music浅谈贝多芬《暴风雨第二、三乐章》演奏技巧及艺术风格刘映辰(俄罗斯国立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摘要】贝多芬《暴风雨》奏鸣曲Op.31 是他古典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奏鸣曲之一。
这部作品的第二乐章旋律宁静、充满幻想,像是暴风雨过后的一片宁静,第三乐章旋律优美浪漫且具有流动性。
本文对这部作品的演奏技巧及艺术风格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为演奏者提供帮助。
【关键词】贝多芬;演奏技巧;艺术风格【中图分类号】J613.3 【文献标识码】A古典时期的音乐,主要特点是常以主调音乐为主导,音乐的语言简洁、淳朴;音乐的结构清晰完整;音乐的创作上,经常采用简短的动机展开。
音乐的旋律优美,完整的结构,与民间音乐保持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
主要题材有奏鸣曲、协奏曲、交响曲和弦乐四重奏等。
一、古典时期音乐(一)音乐风格特征1.洛可可风格18世纪上半叶,在巴洛克时期和古典时期之间短暂的过渡阶段,也叫“准古典主义”。
因为当时的宫廷建筑艺术中带有装饰性的风格,与巴洛克时期庄重、宏伟的风格形成对比。
总体的音乐风格是一种典雅、细腻、精致的艺术特点。
代表人物有巴赫、海顿、莫扎特等。
2.华丽风格它是一种与巴洛克时期自由的和声式写法不同的音乐风格。
音乐风格流行于18世纪初以后。
常用于舞蹈节奏的使用,在组曲中外加一乐章,这一乐章就称为“华丽曲”;旋律优美,乐句短小。
(二)古典乐派初期主要有曼海姆、柏林和维也纳乐派三个乐派。
古典乐派主要的贡献是器乐方面,奏鸣曲和交响曲是最为突出的形式。
曼海姆乐派在创作中,规范了交响乐的四个乐章,并加入了小步舞曲的第三乐章。
其中,莫扎特在创作交响乐的过程中采用了曼海姆乐派的单簧管进行编配。
18世纪后半叶,文化交流和音乐活动的主要中心在维也纳。
海顿、莫扎特、贝多芬在维也纳生活并创作,对18世纪的音乐影响很大,贡献也很大,共同将古典音乐推向了巅峰。
因此,被世人称为“维也纳古典乐派”。
二、贝多芬作品介绍他的作品是时代和个性结合的产物。
贝多芬奏鸣曲《暴风雨第三乐章》音乐风格及演奏技法
Appreciation and appreciation 品鉴与欣赏贝多芬奏鸣曲《暴风雨第三乐章》音乐风格及演奏技法郭 蕊(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摘要】1802年的贝多芬正经历着精神和疾病的双重打击。
在这样艰难的情况下他创作了《暴风雨奏鸣曲》,从中仍然可以看到他那坚韧不拔的意志和没有丧失的勇气。
本文主要分析了路德维希·凡·贝多芬创作的《暴风雨奏鸣曲》的音乐风格,就乐曲情感处理以及演奏技法的特点等方面作了一定的探讨。
【关键词】《暴风雨奏鸣曲》;音乐风格;演奏技法;贝多芬【中图分类号】J624 【文献标识码】A一、《暴风雨奏鸣曲》第三乐章的音乐风格《暴风雨奏鸣曲》完成于1802年,这首奏鸣曲是贝多芬创作旺盛成熟时期的产物,形成了独一无二的创作风格,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贝多芬所生活的时代是转向资本主义激烈变革的特殊时期。
正值启蒙运动与法国大革命,贝多芬深受其影响,贝多芬有着满腔的爱国情怀,追求自由、平等、博爱的信念以及革命斗争的精神,他的音乐充满了强烈的内心独白,在这部作品中得以完美的展现。
在《暴风雨奏鸣曲》的第三乐章中,呈现出的画面是如同鸟儿轻快飞翔的画面,川流不息的十六分音符是贝多芬表现画面的经典之处,被人们称为“永恒”的乐章,也有人说这部作品透漏着“虚幻无常的美”。
自始至终充满了爱与温柔的气息,展现的是贝多芬所追求的美好世界和内心深处憧憬的歌唱,虽有着浪漫的情趣,但也蕴藏着不安与忧伤。
也许我们可以推断,在这一部乐曲中,贝多芬要表达的通过自然和内心世界的风暴后,宽容、平等、博爱以及自由的人文主义情怀是它所要表达的主题,也是对人文主义思想的极力歌颂,所包含的英雄性与幻想性的深刻内涵及感染力,在音乐美学的审美境界中闪耀着灿烂的光彩。
二、《暴风雨奏鸣曲》第三乐章的演奏技法第三乐章是小快板,6/8拍,由连绵不断的十六分音符组成的音流构成。
这个乐章充斥着十六分音符的律动,像旋风一样魄力十足,优美无比,如同行云流水。
贝多芬《第十七号钢琴奏鸣曲——暴风雨》作品研究
161SONG OF YELLOW RIVER 2020/ 15乐中静静的走向结束。
这一乐章似乎听起来不太符合暴风雨的特点,很少被人耳熟,但其作用不可小觑。
它处于第一和第三乐章之间,在热闹激动的第一乐章结束之后进入了甜美的第二乐章,它使得整首乐曲以及人的心情获得了一种平衡,而不是一直处于狂躁的斗争状态之中,在热情中穿插着温柔。
贝多芬在创作时将其尾声的部分扩大,形成了其独特的风格,也加强了乐曲的戏剧性。
其中还有一个十分突出的特点就是其主题部分的音域比较广,在高音区与低音区之间变换十分频繁,这种创作形式在奏鸣曲中是十分少见的。
可见贝多芬在创作时,是想突出其与众不同,也强调了这一乐章的感情,他希望在这里能够带给人们的是恬静、晴朗和庄严。
仿佛给听众描绘出一副美丽的风景画,充满诗情画意,让人陶醉其中不能自拔。
当人们正沉浸于雨过天晴温暖的第二乐章时,第三乐章在快板中开始了。
(三)第三乐章,8/3拍,d小调,小快板,奏鸣曲式。
第三乐章作为《暴风雨》奏鸣曲的最后一个乐章,同时也因其独特的风格成为了最受欢迎的一个乐章。
在此乐章中大多数都是十六分音符,其旋律时而热烈欢腾、时而平静细腻,完美的把乐曲的流动性展示了出来,具有浪漫色彩。
此乐章作为整部作品中最庞大的一个乐章,由399个小节组成。
其采用的依然是最基本的奏鸣曲曲式结构,拥有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以及尾声四个部分。
其中,呈示部的主部主题由弱起开始,不断重复发展的十六分音符,就好像雨滴一点点的滴落下来。
旋律不断渐强,其副部主题出现,随后旋律进入一种紧张的情绪,旋律逐渐激动使得听众的心情也随之绷紧。
第九十一至九十四小节进入到了展开部,在这里贝多芬用音符从弱到强的变化手法来展示暴风雨即将到来之前的阴沉、压抑。
随后进入到展开部,展开部的组成部分是主题部分的动机,其中采用了强奏和弱奏相结合的方式,似乎是在表达暴风雨的激烈,有着风雨交加的画面感,使听众也随着音乐的变化激动。
浅析《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第三乐章》
浅析《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第三乐章》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第三乐章,即贝多芬c小调第八号钢琴奏鸣曲“悲怆”Op13第三乐章。
是贝多芬早期较为著名的奏鸣曲之一。
在此时期,贝多芬的思想、创作手法也逐渐成熟。
通过对“悲怆”奏鸣曲的音乐分析,使我认识到“悲怆”隐藏着生命的磨难,流露出内心的痛苦。
标签:贝多芬;奏鸣曲;音乐分析一、作曲家背景路德维希·凡·贝多芬,是世界上著名的钢琴家、作曲家及演奏家。
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被人称为“乐圣”。
他1770年12月17日在德国波恩出生。
贝多芬的主要作品以九部交响曲占首要地位,代表作有降E大调第3交响曲《英雄》、c小调第5交响曲《命运》、F大调第6交响曲《田园》、A大调第7交响曲、d小调第9交响曲《合唱》(《欢乐颂》主旋律)、序曲《爱格蒙特》、《莱奥诺拉》、升c小调第14钢琴奏鸣曲《月光》、F大调第5钢琴奏鸣曲《春天》、F大调第2号浪漫曲。
贝多芬对世界音乐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不仅是古典主义风格的集大成者,同时又是浪漫主义风格的开创者;作为音乐大师,贝多芬对艺术歌曲同样予以相当程度的关注,他是德国艺术歌曲创造的先驱,毕生作有钢琴伴奏的艺术歌曲六十多首,他的艺术歌曲以其丰富的表现手法和形式来展现,表达属于全人类的情感。
贝多芬出身于音乐家庭,从小就对音乐产生出浓厚的兴趣,作为宫廷音乐家的父亲出于決心把他培养成类似莫扎特式的音乐神童。
他十二岁时开始和聂费学琴,贝多芬的音乐之路才真正意义的走上了正轨。
聂费是当时著名的管风琴家,他教授了贝多芬许多演奏及作曲的基本知识,使贝多芬建立起了结构清晰的艺术框架,提升了艺术方面的修养,吸取了德国古典艺术的内涵。
在恩师的引导下,1792年秋,贝多芬来到维也纳,并先后于莫扎特、海顿、阿尔勃列希兹贝格和萨利耶里等人学习。
不久,便在维也纳“站住了脚”,并成为了当地有名的演奏家。
相对于事业的一帆风顺,贝多芬的生活之路却不那么顺利。
贝多芬暴风雨第三乐章创作背景
贝多芬暴风雨第三乐章创作背景贝多芬暴风雨第三乐章是他的钢琴奏鸣曲21号,也是他最有名的钢琴作品之一。
这个曲子是在1800年至1801年期间创作的,可谓是贝多芬早期作品中的佳作。
该曲子的创作背景十分有趣。
下面我们将更详细地来探讨一下。
贝多芬在1800年至1801年之间创作了三部含有风暴的钢琴奏鸣曲,分别是作品13号、17号和21号。
其中,作品21号被称为暴风雨钢琴奏鸣曲。
整个钢琴奏鸣曲共有三个乐章,而第三个乐章正是称为“暴风雨”。
在最初的阶段,贝多芬的灵感是来自于政治风暴。
在此期间,奥地利正经历着许多社会革命,而这让贝多芬备感艰难。
在音乐上,他试图通过他的作品去表达他对这种社会问题的忧虑和反思,在此背景下,创作了这首暴风雨钢琴奏鸣曲。
此外,贝多芬做为一名音乐家,希望利用音乐来表达他的情感,并且在他内心深处,有许多情感需要宣泄。
因此在他的音乐中,常常能听到从内心深处而来的情感表达。
而他在自己的日志上写下的一段
话更是印证了这一点:“我不停地写作,我的心情变化无端。
一会儿我感到欢快,一会儿又沉浸在深深的悲伤中。
”
针对这首暴风雨钢琴奏鸣曲,贝多芬的一位朋友曾经这样说道:“我认为,这首作品是如此的神秘和难解!整个曲子充满了调子的反转和镜像对称,在听的过程中,我感到异常的沉重,如同置身于一片漆黑的夜空中,而在这之后,风暴随即突袭而来,使我惊骇欲绝。
”
总而言之,贝多芬暴风雨第三乐章正是体现了大师的强烈情感和卓越音乐才华,并且是他早期作品中的杰作之一。
尽管距今已有200多年的时间,但作品的魅力仍然吸引着无数听众的关注和欣赏。
贝多芬暴风雨第三乐章创作背景
贝多芬暴风雨第三乐章创作背景贝多芬于1801年开始致力于创作一首名为《暴风雨》的钢琴奏鸣曲,曲子共分三个乐章,其中第三个乐章是整首曲子的高潮部分,因
此被称为暴风雨第三乐章。
这首乐章的灵感来源于贝多芬小时候在冬天里看到的暴风雨场景,他几乎能感受到自然界的力量和狂暴。
贝多芬将这种感受与自己痛苦
的心情相混合,因为他正在经历一场耳疾的折磨,这使得他越来越孤独,悲伤和愤怒。
这首乐章的创作历时两年之久,贝多芬在这段时间里不断地修整
和重构,直到最终创作出符合他内心感受的复杂和谐的曲调。
这首乐
章的创作过程也反映出贝多芬对艺术的不断追求和完美的执着追求。
暴风雨第三乐章是一首典型的浪漫主义作品,在音乐表现上体现
了强烈的感性情感和内在的激情冲动。
此外,这首乐章还以其惊人的
技巧性和技术难度而闻名于世。
它需要钢琴演奏者对手指技巧,速度
和动态掌握的高度要求,同时也需要表达演奏者对贝多芬音乐的深刻
理解和情感共鸣。
作为贝多芬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暴风雨第三乐章经常被演奏
和解释,也因此成为了现代音乐的重要部分。
它在音乐旅程中象征着
内心的矛盾,每一次演奏,都似乎在重复贝多芬对他自己的旅程的经
历和磨砺。
因此,学习和演奏这首乐章可以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理解
音乐的内在深度和意义,同时也可以感受艺术和美的真谛。
贝多芬《暴风雨奏鸣曲》第三乐章演奏诠释
Vo l.32No .8Aug .2011第32卷第8期2011年8月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J o urnal of C hifeng University (S o c.S ci )一、贝多芬生平简介维希·凡·贝多芬(1770—1827)德国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与海顿、莫扎特一同被称为“维也纳三杰”。
他不仅是欧洲古典乐派的代表,同时为早期浪漫主义音乐奠定了基础。
贝多芬的一生经历了法国大革命前后欧洲社会的激烈变革,他的作品是时代和个性相结合的产物。
由于其自身的音乐才能,加上所处的社会环境,使音乐的表现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钢琴创作方面,他突破了传统的曲式布局,动机型的主题运用和动机性的乐思发展,都使音乐具有非凡的气势与力量;建立在功能基础上的离调变音体系,称为贝多芬的和声风格特征;灵活的离调转调和大幅度的节奏、力度对比,对于刻画矛盾冲突和戏剧性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在他的音乐中,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澎湃的激情与无畏的英雄性格,更可以感悟出蕴含在其中的深刻哲理。
二、“暴风雨”奏鸣曲贝多芬创作的32首钢琴奏鸣曲在西方音乐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甚至被誉为音乐界的“新约全书”。
这32首奏鸣曲的创作大致可分为3个时期:1.1800年之前的作品(作品第二至二十二号),这些作品体现了古典乐派的传统风格与模式。
2.1800年—1814年(作品二十二至九十号),这正是贝多芬创作的旺盛时期,奏鸣曲展现了作曲家多姿多彩的风格和形式,出现了不少独创性的乐段。
3.1814年后,即最后5首奏鸣曲。
其晚期的音乐风格多以抒情性为主,为浪漫乐派的开始奠定了基础。
而“暴风雨”奏鸣曲正是其创作旺盛、成熟时期的作品,它完成于1802年,这一时期,他的耳疾日益严重,个人生活同时遇到了很多挫折,甚至写下了遗言,想到过死亡。
可见,人生、艺术、理想、现实,必定都是他思索很多、很深的题目。
《暴风雨》的标题来自辛德勒当年请教贝多芬阐释此曲,贝多芬回答可以阅读莎士比亚的《暴风雨》。
贝多芬奏鸣曲《暴风雨》的作品分析与演奏分析
010作品评析刘 瑞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1770—1827)是德国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作曲家之一。
他创作的32首钢琴奏鸣曲几乎贯穿了他的全部生活,具有一些自传的意义,而且远超其他曲风,对钢琴家和作曲家有很大的影响。
他的钢琴奏鸣曲在钢琴艺术史上具有突出的艺术地位,因此,被誉为钢琴文献的“新约圣经”。
他的作品充分体现了独特的音乐风格和深刻的精神内涵,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其中第17首钢琴奏鸣曲——《暴风雨》,是他的杰作之一。
一、贝多芬及其音乐风格贝多芬幼时家境贫寒,5岁时患有耳部疾病,并且在他年老时耳聋。
但他对音乐的热爱并没有使他失去信心。
相反,他凭借不屈不挠的意志创造了独特的音乐风格。
他的钢琴奏鸣曲在钢琴艺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贝多芬的音乐风格可以概括为热诚、高贵、大气、精力充沛和饱含感情的。
二、奏鸣曲《暴风雨》作品分析(一)和声曲式结构D小调奏鸣曲《暴风雨》有三个乐章。
这部作品最引人注目的特征是用奏鸣曲的形式写成的。
第一乐章是Allegro,由简短的引子引入,之后是C大调的重复,然后并没有根据传统曲调走势,直到第二十一小节才正式进入D小调。
第一个主题是与对方一起玩,并用低音和高音演奏悲伤的气氛。
同时,三位一体的伴奏表明,暴风雨即将到来。
第二个主题充满了强烈的情绪,突出了基调的不稳定性,使乐曲充满戏剧性。
最后一个主题逐渐以D小调和弦的扩展功能结束,在激烈的战争之后给人一种突然的平静感。
第二乐章标记为慢板,整个乐章简单却充满情意。
这让人们忘记了以前的矛盾和不幸,快速沉迷于沉默和快乐。
第三乐章是小快板。
整个运动的音符由3/8拍的16个音符组成,旋律感非常强烈。
在曲折婉转的流动之后,逐渐消失并结束了音乐。
(二)艺术特性奏鸣曲《暴风雨》中的音乐主题充分体现了两种音乐辩证法的艺术特征。
第一乐章的主题是基于三大对立和对立因素,即宽阔的沉思、生动的和声和抒情口才,形成了速度与情感的鲜明对比。
贝多芬《暴风雨奏鸣曲》第三乐章演奏诠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艺研究
贝多芬《暴风雨》第三乐章作品解析
朱亚男延安大学鲁迅艺术学院
摘要:贝多芬无疑是世界音乐史上一颗闪耀的巨星,他一生创作出大量经典钢琴作品,对世界音乐史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暴风雨》奏鸣曲作为其巅峰时期的代表作之一,地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本文通过贝多芬的背景简介,阐述其作品的创作背景,对《暴风雨》奏鸣曲第三乐章进行了曲式分析,对作品演奏过程中存在的速度、力度、节奏三个难点,提出了针对性的意见。
可以让演奏者更加准确的演奏出这首作品。
关键词: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曲式分析
贝多芬是浪漫主义时期的代表人物之一,对后世有着非凡的意义。
他所创作的贝多芬暴风雨奏鸣曲影响深远,其流传度广大,贝多芬暴风雨奏鸣曲也是他的代表作品之一[1]。
一、暴风雨奏鸣曲的简介
《暴风雨》奏鸣曲整体节奏的变化是快板,柔板和快板。
受精神状态的影响,他这段时期的作品反映出他被绝望的现实残酷的耳病所折磨,面临身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但是,他并没有放弃自己所热爱的音乐,而是继续坚持着进行作曲。
在《暴风雨奏鸣曲》的作品中,他在作品中写下了现实的精神状态,在《风暴奏鸣曲》中充满了一种黑暗的紧迫感。
在第三乐章的结构上,虽然乐曲风格和形式有所不同,但他们都严格遵守奏鸣曲式,充满了幻想和深远的意义[2]。
二、贝多芬《暴风雨》第三乐章的作品分析
"暴风雨"奏鸣曲的第三个乐章是一个小快板,整个乐章由16个音符组成,让欣赏者有些许悲伤的感觉。
尤其结尾部分,猛烈的风暴和宁静的气氛交替,将音乐的感觉带到整个曲调的高潮。
尤其是第三乐章使用的奏鸣曲式,具有巨大的结尾和完美的扩展[3]。
第三乐章的主要声音和伴奏部分由16个音符组成,当16个音符被转移到另一个节奏类型时,我们可以感觉到旋律线的变化和声部的推广,使旋律线条更加的优雅动听。
在乐章的开始部分,是一个弱起的小节,它的出现是为了给全曲的主题做铺垫。
在整个音调的扩展部分的引入中,它一直保持在G小调位置,并且材料是主体部分使用的材料,这一部分是对位的应用。
在整个歌曲的后半部分,作者使用了偏差,让作品渲染出神秘的色彩,并在之上运用了增六度和弦,让观众有归属感。
连接部分扩大,它从次要B小调开始,并使用从主调转移到主调的许多从属部分。
作品的最后,七和弦被缩小到运动的末端。
其末端非常大,它是建立在主要材料基础上的,并具有第二膨胀部分的特点[4]。
它由16节的三个固定部分和16个部分组成,通过16个音符的快速变化而比第二个动作相对柔和。
主音部分从高音部分到低音,因此段落的开头,句子的前半部分强调重复,第二个加强重复句子的后半部分,第三个变体重复句子到结尾。
其实作者在这里运用了之前全曲的所有材料,但是还是主题的一部分材料,它只改变了色调和风格,使人耳目一新。
三、演奏作品的难点及解决方法
(一)速度
速度在演奏作品中是极为重要的,速度的丝毫错误都可能会影响作者的创作意图和音乐的丰富表现。
所以,我们演奏作品时必须要保证速度的把握,不能出现偏差。
在第三乐章中,它是明显的小快板不是快板,所以我们在演奏过程中不能弹成快板,而是小快板。
同时,也不能轻视中小型作品的标志,也许这些标记只对音乐的几个部分有效,但是如果它们不在适当的位置,会影响我们整个旋律流动性和作品的完整性。
在演奏中保证每个音的拍子与节奏是一致的,要做到完美无瑕的接应,要让听众感受作者想要表达的含义。
(二)力度
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都比较激进澎湃,因此在实际演奏中的力度要求是比较严格的,力度的变化充分表现作者的内心感情变化。
他的创作思维造成了这些特点,而他的作品永远都是比较写实,传达自己的感情和时代的发展,贝多芬的作品都完美的彰显出他先进的时代思想,所以他在力度的处理上是非常严谨的。
它所创作的作品都表现出他对命运的抗争,所以在力度上有强的表现感。
在第三乐章中,他把力度的变化运用非常巧妙,我们要在演奏的同时想达到生动的表现,就要严格按照作者的要求演奏,你必须准备好看到这些迹象并完美地发挥它们。
(三)节奏
节奏是在演奏作品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暴风雨中没有复杂的节奏和音调,但要把握好整体的节奏,要多加练习,尽量把力度与节奏完美地结合起来,然后将其保持在整部作品中。
在作品较难的节奏性中,我们应该把它单独点出来分手练习,这样才可以保证节奏的正确性,把节奏的欢快感弹奏出来。
暴风雨的第三次运动自始至终充满了爱和柔软的感觉,给人一种迷人的色彩。
贝多芬创造的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更是世界艺术领域的伟大财富,对于学习钢琴专业的学生来说,我们需要接触他的作品,认真研究,不管在技巧上还是在思想上都是一个很好的练习。
在未来的音乐之路上,我会更加努力地练习,不断地提高自己。
参考文献:
[1]许静.贝多芬《暴风雨奏鸣曲》第三乐章演奏诠释[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8).
[2]朱长莉.贝多芬和他的《暴风雨》奏鸣曲[J].音乐天地,2009(01).
[3]薛莉.论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风格与创新[J].黄河之声,2012(02).
[4]于倩.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奏鸣曲式展开部分析[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1.
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