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版-语文-人教版高考突破系列之6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
2023届高考语文文学类阅读考点突破:多角度探究作品(含答案)
文学类阅读:多角度探究作品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山村的墓碣冯至德国和瑞士交界的一带是山谷和树林的世界,那里的居民多半是农民。
虽然有铁路,有公路,伸到他们的村庄里来,但是他们的视线还依然被些山岭所限制,不必提巴黎和柏林,就是他们附近的几个都市,和他们的距离也好像有几万里远。
他们各自保持住自己的服装,自己的方言,自己的习俗,自己的建筑方式。
山上的枞林有时稀疏,有时浓密,走进去,往往是几天也走不完。
林径上行人稀少,但对面若是走来一个人,没有不向你点头致意的,仿佛是熟识的一般。
每逢路径拐弯处,总少不了一块方方的指路碑,东西南北,指给你一些新鲜而又朴实的地名。
有一次,我正对着一块指路碑,踌躇着,不知应该往哪里走,在碑旁草丛中又见到另外一块方石,向前仔细一看,却是一座墓碣,上边刻着:一个过路人,不知为什么,走到这里就死了。
一切过路人,从这里经过,请给他作个祈祷。
这四行简陋的诗句非常感动我,当时我真愿望,能够给这个不知名的死者作一次祈祷。
但是我不能。
小时候读过王阳明的瘗旅文,为了那死在瘴疠之乡的主仆起过无穷的想象;这里并非瘴疠之乡,但既然同是过路人,便不自觉地起了无限的同情,觉得这个死者好像是自己的亲属,说得重一些,竟像是所有的行路人生命里的一部分。
想到这里,这铭语中的后两行更语重情长了。
由于这块墓碣我便发生了一种从来不曾有过的兴趣:走路时总是常常注意路旁,会不会在这寂静的自然里再发现这一类的墓碣呢?人们说,事事不可强求,一强求,反而遇不到了。
但有时也有偶然的机会,在你一个愿望因为不能达到而放弃了以后,使你有一个意想不到的收获。
我在那些山村和山林里自然没有再遇到第二座这样的墓碣,可是在我离开了那里又回到一个繁华的城市时,一天我在一个旧书店里乱翻,不知不觉,有一个二寸长的小册子落到我的手里了。
封面上写着:“山村的墓碣。
”打开一看,正是瑞士许多山村中的墓碣上的铭语,一个乡村牧师搜集的。
欧洲城市附近的墓园往往是很好的散步场所,那里有鲜花,有短树,墓碑上有美丽的石刻,人们尽量把死点缀得十分幽静;但墓铭多半是千篇一律的,无非是“愿你在上帝那里得到永息”一类的话。
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分点突破2理解分析与比对文本信息课件
2.条件推断 就是选项运用条件关系的复句来表述文本内容,前一个分句提出一 个条件作为推断的前提,后一个分句以在这个条件下一旦实现所产生的 结果作为推断的结论。根据前提和结论的关系,条件推断可分为三种情 况:
关系
充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条件
诠释 某个条件可以产生某个 结果,但不排除其他条 件也会引起同样的结果
推导
关联词
再看其他人推出的七律压卷,无论是《登高》也好,《秋兴》八首也 罢,尽管篇名不同,题材不一,但基本上都是以雄浑壮阔、刚健有力的 七律为主,都在气势浩大、骨力遒劲的风格范围之内。绝不会把“几处 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这些小巧妙思的七律选为压卷。至于沈 佺期的《独不见》有此荣幸,恐怕与其独特的位置有关。姚鼐以为此律 “高振唐音,远包古韵,此是神到之作,当取冠一朝矣”,正说出了其 中的地位与玄机。窃以为:《黄鹤楼》以健气为胜,《独不见》以圆润 为胜,二者各得其妙,而后者可视为初唐七律第一。
选项设置:古人只要把《诗》《书》《礼》《乐》《易》这五本书 读好了,他们就可以过一个充实而快乐的人生了。
【我的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推断错误。由第二段“‘知’的重要性是帮助我们这一 生过得充实又快乐”可以看出,读这五本书可以帮助我们“过得充实又 快乐”,但“可以过一个充实而快乐的人生了”就推断过度了。
2.仔细分析研究选项中的推断关系是否成立 对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不是简单的信息筛选,它是一种推理。 有时选项中虽然也引用文本中的某些语言表述,但不是侧重于表述是否 符合原意,而是侧重于思考,侧重于由原文能否推断出某一方面的新的 认知或结论。因此,仅仅采用把选项与文章中某一语言单位(句子、词语 等)进行简单比对的方式,将无法保证推断的正确。还要考虑推断的合理 性,以及推断的倾向性与作者的思想倾向是否一致。
新教材2024版高中语文第六单元单元学习任务课件部编版必修上册
1.分析实质 透过现象,阐述分析“假想敌”的内在本质,并让这些本质特性昭 然若揭,从而给予对方沉重一击。试看下面的考场作文片段: 我们的生活中,不难听到“命里有时终须有”“努力干什么,顺其 自然吧”之类的话,这些被人们奉为人生格言的“金句”背后,无所作 为而又追求好结果的心态不言而喻。人们对于成功时刻投入过多的关 注,导致偶然运气的因素被无限放大,最终成为运气决定论的拥趸。这 样看来,“佛系”心态又何尝不是一种变相的运气主义论?但生活绝不 是靠运气来经营的,年轻人对命中注定的肯定,无疑是对主观努力的否 定,是对人生掌控权的放弃,是对自己的放任自流。
在他们看来,若没有保证准确的预测,将大把时间投注于单一事物及挖 掘其价值中,会造成无法有效分散风险的后果,更有甚者,惧怕于失去 及时拉缰绳的机会,于迷途中一去不返。再结合朱光潜所总结出的“勤 有余劳,心无偶闲”的现代人的通病,则可见:即便有了再多的时间, 也不见得能拥有一双能够发现价值的眼睛;即便能够洞察是非曲直,也 不见得能从繁芜的名缰利锁中脱身。
——选自《溯洄从之,突破限制》
该片段在论述时间的价值与时间的作用时,认识到时间不是直击事 物本真的唯一出路。作者先点出错误的观点——“静静等候时间潜移默 化地做出改变是直击事物本真的唯一出路”,针对观点进行批驳,进而 得出结论。这种方法实际上是通过迂回的方式来论述自己的观点的。
【例文赏析】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鲁迅
【答案】示例: (1)《劝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句 中的“日”与起句“学不可以已”的“已”紧密呼应,突出了要“知明 而行无过”,就必须不断学习,从而有力地阐明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2)《师说》:“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 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这一句是在前文已经用老师的职能作了 理论论证和用孔子的言行作了事实论证之后,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地得 出的进一步的结论。这个结论是对“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深化,也 是对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进一步批判。说明了师生关系是相对的,教 与学是可以相长的。既显见解的深辟透彻,又有一种高瞻远瞩的气势。
新课程改革高考语文高中语文专题复习高分必备散文类文本阅读之分析行文脉络和文章结构
散文类文本阅读之分析行文脉络和文章结构DAO TU ZHI YIN导图指引KAO CHA JIAO DU考查角度高考命题愈来愈注重考查分析结构、梳理行文脉络、把握散文谋篇布局的技巧。
考向一确定并分析文本线索线索是梳理行文思路时的一个重要参考。
散文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形散而神不散,这里的“神”体现在结构上就是线索,“一根思想的红线串起生活的珍珠”。
散文线索的主要形式有以下几种:①事物线索。
把发生在不同地点、不同时间、不同情况下的事件借助物组合在一起。
许多托物言志的散文就是以物为线索的。
②人物线索。
如写某一个人物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活动,可以用这个人物作为线索把活动串联起来;也可以用另一个人物把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人物、不同内容的事物串联起来。
这个人物还可以是写作者本人“我”。
③行踪线索。
如游记以游程行踪为线索。
④思绪线索。
如面对某一事物、景物沉思遐想,通过联想和想象,把有关的材料组织在一起,表达原定的主题思想。
⑤感情线索。
我们的感情在生活中发生变化,如由厌恶到喜爱,或从喜欢到厌恶,就可以用这条感情的线索把一些似乎没有关联的材料联结起来。
典例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水乡戏台祝勇①假若绍兴的一切都将在记忆中隐去,我相信最后余下的,定然是一座戏台。
②绍兴旧府八县,可以说村村有戏台,几乎每隔一二里,甚至半华里,就有一座戏台,组成一张戏台的网络。
当年的乡土绍兴,弹唱声密集,无论何时,总会有一座戏台在演戏。
当大地陷入沉寂,悠扬婉转的唱腔却此起彼伏。
所有的戏台同时开演,定如无数朵焰火同时在黑夜里绽放,成为一场无比盛大的感官盛宴。
这里把戏台称为“万年台”。
那些古老的戏台,依旧是现实的一部分,戏台上的角色,依旧眉目清晰。
③那些临河而建的水上戏台,它们将自然之美与人的智慧结合得那么天衣无缝,如春天骤雨后的茶园,有着贴心贴肺的清雅。
烟波浩渺的近水远山,那一座戏台就成了近景,在视线里聚焦。
它们是真实中的幻景,是真正的“海市蜃楼”。
高中语文每日一题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2015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问题。
说起梅花我出生的那一天,家门前的梅花初绽,据说是朱砂梅,很美,家人就给我取名“梅”字。
父亲自小教我古诗,关于梅花的诗很多,到现在还能一口气背出不少,如“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
我最喜欢曹雪芹的“冻脸有痕皆是血,酸心无恨亦成灰。
误吞丹药移真骨,偷下瑶池脱旧胎”。
关于梅,人们谈论太多,种梅,赏梅,写梅,画梅,梅深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
虽知道这名字极美,但每当别人问起我的名字时,又觉得难以启齿,太俗了,取这个名字的人太多,声音听起来也闷声闷气的,对这个名字的尴尬,一直不能释怀,到美国后就马上给自己取了一个雅致的英文名字,以为总可以脱俗了,不料一些好事的西方人非要知道我的中文名字。
记得第一次有个墨西哥人问我名字,我就告诉他我的名字是梅,他又问“梅”是什么意思,我说是一种花,那人打破砂锅问到底,问什么花。
我突然张口结舌起来,记得梅翻译成英语是plum,就是李子,迟疑了一下,就说plum。
那人噢了一声,就不再问了,显然他对这个答案很失望。
第二次一个美国人问起梅花,我接受上次的教训,不再说李子花,就启发他说,是一种花,中国最美的花,你猜猜看。
那人就说“是玫瑰花”。
我有点失望,进一步启发说,这种花,很美,在冬天开放,中国人最喜欢,经常把它画成画挂在墙上,写进诗里。
那人想了想说:“是牡丹吧,牡丹又大又美,我看很多中国人的家里挂着牡丹花。
而且牡丹是我唯一认识的中国花。
”我一听又没有希望了,也难怪,很少美国人了解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何况一种花草。
我说梅花是被中国人挂在墙上,捧在手上,供在心里的,是深入血液和灵魂的一种花。
他似乎被我感动了,突然对梅来了兴趣。
这胖胖的老美认真起来,有一天他突然跑来兴冲冲地告诉我,苏菲,我找到了梅,结一种酸酸的果子,是可以做色拉醋的,很好吃。
我讶然了,是的,有些梅是可以结果子的。
新高考语文第3部分 专题15 Ⅲ 核心突破 突破二 抓住特征,扣准效果,精准分析叙事艺术
话说当时薛霸双手举起棍来,望林冲脑袋上便劈下来。说时迟,那 时快,薛霸的棍恰举起来,只见松树背后雷鸣也似一声,那条铁禅杖飞 将来,把这水火棍一隔,丢去九霄云外,跳出一个胖大和尚来,喝道: “洒家在林子里听你多时!”两个公人看那和尚时,穿一领皂布直裰, 跨一口戒刀,提起禅杖,抡起来打两个公人。(《水浒传》)
补叙
补叙,也叫追叙,指在文中对前面说的人或事进行一些简单 的补充交代,是中心事情的有机组成部分。补叙实际上是在 叙述时,故意“藏”去若干片段,到后面适当的地方再把这 些片段“亮”出来,使读者恍然大悟。通过这一“藏”一 “亮”,造成叙事的波澜。
微积累
插叙与补叙的区别 插叙,是在记叙的过程中,由于表达的需要,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 插入另一个或几个与中心事件有关的情节和事件的叙述方式。它是小说 常用的叙述方法。插叙的作用:一是补充交代内容情节,使结构完整, 内容丰富;二是衬托、表现人物形象;三是为后文做铺垫;四是突出文 章的中心。
3.叙述人称与叙述视角的注意点 (1)叙述人称与叙述视角不可简单对应。第三人称主要是全知视角, 也可能是有限视角。第二人称算不上叙述角度,虽然“你”是小说中 的人物,但故事的叙述者却不是“你”,而是从“我”或“他”的角 度看你,是从“我”或“他”的视角来讲故事。第二人称拉近了叙述 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2)叙述人称与叙述视角是交叉而变化的。 ①人称变换:a.从“你”到“我”,增加真实性,使人如临其境, 有时有自嘲的意味。
秋天就来了。仿佛一夜之间,整个牧场都变了样,河流同往常一样, 静谧地横亘在眼前,如同蓝丝带般。柳树林不再葱郁,绿黄相间,仿若 油画。随着天气的转变,气温越来越低,奶牛的产奶量也降了下来。我 爸开始为整个冬天的收入发愁。我爸说,艾买提,这牛产奶量低,有啥 法子改善?艾买提说,要想催奶,倒是有法子,给你的奶牛喂些海带, 多加盐,不过牛和人一样,也有休养的时候,你们汉族的中医里不是讲 “秋收冬藏”嘛,冬天万物休养生息,奶牛也需要储备营养,不然来年 怎么产奶?我爸点燃一支烟,笑了笑,说受教了,你懂得真多。
第六章专题三核心突破四 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复习讲义(含答案)
核心突破四从思想感情角度鉴赏——情为何物?家国情怀一、古代文人思想、感情的内涵观察那些写诗吟词的古代文人,就会发现他们的人生经历、思想感情都有共同之处:1.人生理想与人生道路古代文人的理想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和“功成身退”。
“儒”和“道”成了文人的两大思想主流。
“穷”即政治失意,人生不得志,怀才不遇;“达”即建功立业,功成名就。
其中,“独善其身”,可视为身退,就是出世人生;“兼济天下”,可视为功成,就是入世人生。
古人“身退”的前提是“功成”,但有作为的文人大多不能“功成”,只好走三条路:其一,愤世嫉俗,郁闷伤感(多信奉儒家思想),如屈原、杜甫;其二,黯然退隐,悠然闲适(多信奉道家思想),如陶渊明、孟浩然;其三,愤世嫉俗,不得不退隐,却又心有不甘,饱受出世与入世矛盾的煎熬(多信奉儒家、道家、佛家思想),如李白、苏轼。
身退后,不再关注天下,而是更多地关注自身的品性,在“未功成”和“退隐”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
2.喜怒哀乐的缘由古代文人的情感无非就是“喜怒哀乐”四字,同常人一样。
但引起这些情感的缘由却与众不同:(1)喜乐。
这种情感在古诗中很少见,让他们“喜乐”的大致有三方面因素:①自然。
祖国各地大好河山优美多姿。
②国家。
国家太平繁荣,百姓安居乐业。
③人生。
隐逸生活闲适、自由;政治得意,功业有成。
历经战乱后暂得安宁,亲人(友人)团聚,回归故乡。
(2)悲愤。
这种情感在古诗中最为常见,有人说,中国古代诗词是用“愁”做成的,让他们悲愤、忧愁、痛苦的因素较为丰富、复杂:①国家。
报国无门,山河沦丧,小人当道;统治者穷兵黩武,当权者昏庸腐朽。
②百姓。
人民遭受苦难,剥削者压榨人民。
③亲人。
相思不得相见。
④友人。
依依不舍的留恋,离愁别恨,牵挂、担忧、关切。
⑤历史。
昔盛今衰,王朝兴替;借古讽今,由历史寄托怀才不遇、统治者昏庸、壮志难酬等。
⑥人生。
不得志,仕途失意,被贬谪;人生短暂,年华易逝;年华已老,壮志未酬;客居他乡,孤独寂寞;人生无常,伤春悲秋。
高考语文一轮精品复习讲义:第二章 专题三 核心突破六
核心突破六探究文本意蕴——思考要广,开掘要深“探究”有三个小考点,探究重点放在第一个小考点: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
意蕴就是文学作品里渗透出来的理性内涵,比如说作品中渗透的情感,表现出来的风骨,某种精神或某种取向等。
作品的意蕴不等同于作品的主题思想,是指作品所蕴含的思想、情感等多方面的内容,属文本的纵深层次。
作品的主题思想是构成意蕴的主要方面。
但是很多作品的主题思想不是确定的,或不是唯一的,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和读者感受到的思想有时也是不同的。
并且随着读者不同视角和层面的转换,也能发现作品的新意蕴。
不过,考试中的“意蕴”是实实在在的,有明确的指向,更有明确的答案和得到答案的依据。
比如涉及的具体探究有句子意蕴、标题意蕴、主旨意蕴、意象意蕴、思想意蕴、情感意蕴等。
探究意蕴很讲究角度和层面。
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探究,讲的是“广”字,求的是丰富意蕴;也可以从不同的层面探究,由浅层到深层,讲的是“深”字,求的是深层意蕴。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玫瑰为开花而开花张丽钧独自坐在玫瑰园里,想着关乎玫瑰的心事。
这么繁盛,这么美艳。
但我却不想说,她们是为了答谢辛勤的园丁而开花;也不愿说,她们是为了酬酢和畅的惠风而开花;更不能说,她们是为了繁衍后代而开花。
还是诗人说得妙:玫瑰为了开花而开花。
——的确,对一朵玫瑰而言,开花就是一切。
我曾是一个可怜的“目的主义者”。
以为有“目的”的行为才是有价值的行为。
就这样,我欣然将心交给“目的”去蛀蚀。
当我将自己摆在一朵绝美的花面前,我就像一个强迫症患者,本能地摸手机,本能地要拍照。
从哪一天开始,我背弃了那个浅薄焦虑的自我?我已经学会“零负担”地欣赏一朵花,驻足,心动,玩索,然后带着感动,悄没声离开。
马年到来的时候,有人发来一个段子,大意是讲“马如人性”:见鞭即惊为圣者,触毛即惊为贤士,触肉始惊为凡夫,彻骨方惊是愚人。
就想,有没有第五种马呢?它不惊,亦不驽;它不愿为“鞭影”而奔突,只肯为释放生命而驰骋;它俯瞰氤氲草色,仰观高天流云,它总是乐意在残照里完美一幅剪影;它保持着可贵的矫健与豪野,它感谢上苍让它成为了一匹美学意义上的马。
【步步高】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现代文阅读 第二章 专题二 第6节 尊重文本,立足自我——探究文本意蕴和艺术
所谓“拓展”,就是题目把涉及的内容向文本外扩大、
延伸。要求学生从文本出发,按照题目设定的某种拓展方
本
向去思考、回答。它也可以看做是阅读延伸题,是目前高
课
栏
考广泛采用的一种探究题型。其特点是:
目 开
①能对文本作出深层赏析。
关
②能应用所读知识,解决新问题。
③能让学生的阅读不只是局限于文内,而是拓展发散,
栏 目
概括地说,角度和层面是指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为表达
开 关
此内容而选用的艺术手法,即“内容”和“形式”两大方
面,在这两大方面内,又包括较多的具体的角度和层面。
面对“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的考点要求,同学们答
题时既要对某一角度和层面进行深入探究,又要思路开
阔,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上多想想。
考点:体验·解读
第6节
(2)作品的意蕴
本 课
作品的意蕴是指作品所蕴涵的思想、感情等多种内
栏 目
容,属文本结构的纵深层次。作品的主题思想是构成“意
开 关
蕴”的主要方面。就主题思想来说,很多作品的思想又不
是确定的,甚至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和读者感受到的思想
有时也是不同的。更有随着读者不同视角和层面的转换,
更能发现作品的新意蕴。不过,考试中的“意蕴”是实实
关
官员们,生前也许没有立过德政碑,但后人有情。如今,
他们就矗立在伏龙观前堰功道两侧,供人瞻仰。都江堰成
就了他们,他们与都江堰同辉。
临别的晚上,我们在郡府楼上吃着美味的河鲜,窗外
是涛鸣的和弦,真是一种久违的幸福。
考点:体验·解读
第6节
本
请探究都江堰蕴含了“上善若水”的哪几层深意。
课
栏 目
考点05 探究文本问题,提出个人见解(讲义)-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新高考)
信息类文本阅读考点五探究文本问题,提出个人见解——突破高考第5题✬考点讲义一、考点解读探究文本问题,提出个人见解,就是要求考生基于对文本材料的理解与分析或对文本主要信息与观点的把握,通过自我感悟和体验,立足文本并将其作为支撑,对文本中的问题或者与此相关联的社会现象进行探究,亮明自己的观点态度,阐明个人的辩证思维过程,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文化价值和时代精神。
命题原则高考命题主旨:无价值,不入题高考命题要求:无思辨,不入题高考命题特点:无情境,不入题“核心价值金线”贯穿命题始终“能力素质银线”成为考查重点“情境载体串联线”常考常新——《高考评价体系解读》(中国高考报告丛书)真题导航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中华民族有着深厚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
这是我国的独特优势。
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
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与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
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
要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
我们不仅要让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国”,还要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让世界知道“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
强调民族性并不是要排斥其他国家的学术研究成果,而是要在比较、对照、批判、吸收、升华的基础上,使民族性更加符合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的发展要求,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解决好民族性问题,就有更强能力去解决世界性问题;把中国实践总结好,就有更强能力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思路和办法。
高考总复习 语文第2编6-2-3
第二问时,应注意二者相一致,彼此应有必然联系,同时,
脱离文本解答。
第二编 专题突破
语文
高考总复习人教版
答案:观点一:“疑惑”指怀疑和批判精神;“知识” 指科学知识。作者认为,既要运用科学知识,又要坚持批
判精神,勇于创新。 观点二:“疑惑”指阿瑟·柯依斯勒对达尔文的反对 态度;“知识”指体现传统西方思想的知识。 作者认为,有了进化论,并不妨碍人类在探索世界客 观规律、感受自然美的同时,保持对神应有的敬畏。 观点三:“疑惑”指达尔文对神的怀疑;“知识”指 他已发现的进化论。作者认为,虽然有神论在当时仍占统 治地位,但仍然可以怀疑它;尽管进化论在当时还不为人 们普遍赞同,但仍然需要坚持。
第二编 专题突破
语文
高考总复习人教版
他为什么等了21年才发表自己的理论?我们可能会 把过去正常的时期错误地看作漫长的阶段,然而21年仍然
是一个人正常事业的一半时间,纵然按照生活悠哉游哉的
维多利亚时代的标准来看,那也是生命中的大部分时间。 通常的科学传记是有关伟大思想家的明显错误信息的根源。 这类传记往往将伟大的思想家描绘成简单、理性的机器, 是凭着不懈的努力,不受任何其他事情的影响,严格按照
第二编 专题突破
语文
高考总复习人教版
达尔文确实进行了一场温和的革命。不仅在于他这 么久地拖延了自己的工作,还在于他故意避开公众对他理 论中哲学含义的注意。他在1880年写道:“我认为直接反 对基督教和有神论,对公众不会有什么影响;而伴随科学 的进步逐渐启迪人类的理解力,会更好地促进思想的自由。 因此我一直不写有关宗教的文章,而且我本人的工作仅仅 局限于科学之内。”
要善于结合文本中的人物描写,包括人物的语言、动作、
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发现人物身上体现的精神风貌和价 值追求。
2021年高考新课标Ⅱ卷语文试卷+解析
2021年高考新课标Ⅱ卷语文试卷+解析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 I 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 I 卷阅读题甲必考题―、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 1——3 题.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并不被看作是重要的美学问题,20 世纪解释学兴起,一个名为“接受美学”的美学分支应运而生,于是研究艺术品的接受成为艺术美学中的显学。
过去,通常只是从艺术家的立场出发,将创作看作艺术家审美经验的结晶过程,作品完成就意味着创作完成。
而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这一完成并不说明创作已经终结,它只说明创作的第一阶段告一段落,接下来是读者或观众、听众的再创作。
由于未被阅读的作品的价值包括审美价值仅仅是一种可能的存在,只有通过阅读,它才转化为现实的存在,因此对作品的接受具有艺术本体的意义。
也就是说,接受者也是艺术创作的主体之一。
艺术文本即作品对于接受者来说具有什么意义呢?接受美学的创始人、德国的伊瑟尔说艺术文本是一个“召唤结构”,因为文本有“空白“空缺”“否定”三个要素。
所谓“空白”是说它有一些东西没有表达出来,作者有意不写或不明写,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所谓“空缺”,是语言结构造成的各个图像间的空白。
接受者在阅读文本时要把一个个句子表现的图像片断连接起来,整合成一个有机的图像系统;所谓“否定”指文本对接受者生活的现实具有否定的功能,它能引导接受者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
由此可见,文本的召唤性需要接受者呼应和配合,完成艺术品的第二次创作,正如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含蓄与简洁,其有限的文字常常引发出读者脑海中的丰富意象。
接受者作为主体,他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海德格尔提出“前理解”,即理解前的心理文化结构,这种结构影响着理解。
理解不可能是文本意义的重现,而只能是文本与前理解”的统一。
新高考语文第3部分 专题15 Ⅲ 核心突破 突破六 据类及篇,由理到据,精准分析文本特征
整个法庭鸦雀无声。杰尼斯不时地变换双腿的位置,望着铺着绿色 桌布的桌子,使劲儿地眨巴着眼睛,仿佛他看到的不是铺着绿绒布的桌 子,而是刺眼的阳光。审讯官在快速地写着什么。
“我可以走了吗?”杰尼斯沉默了一会儿,问道。 “不行。我得先把你抓起来,然后让你去坐牢。” 杰尼斯不再眨眼,微微抬起浓眉,疑惑地望着审讯官。 “为什么要坐牢呢?大人,我没空,我还得去赶集呢,还得到叶戈 尔那里要回三卢布的油钱……” “住嘴,别吵了……”
②情节设计符合逻辑,具有艺术真实性。如介绍小米开尔“从一出生 就住在城市里,从来没看过森林,连从远处看的经验也没有”,使后 面他把广告牌当成树林的情节显得合理可信;叙述阿斯托弗的近视以 及他不戴眼镜的原因,为下文阿斯托弗没看见蜷缩着的马可瓦多这一 情节的展开埋下了伏笔。 ③反映的社会生活(社会情况)真实。底层百姓在极度严寒和窘迫中,往 衣服里塞报纸御寒、砍柴取暖,都是当时社会现实的真实反映。
“啥?” “事情是护路员说的那样吗?” “是的。” “好的。嗯,那你拧螺丝帽干嘛?” “啥?” “你别老‘啥、啥’的,直接回答我的问题!你拧螺丝帽干嘛?” “要是不干嘛,我就不去拧了。”杰尼斯声音嘶哑地说,斜着眼睛 看着天花板。 “那你用螺丝帽做什么?” “就那种螺丝帽吗?我们用它做钓鱼坠儿……”
“你说的‘我们’是指哪些人?” “我们,就是老百姓呗……也就是克利莫夫斯克村的农民。” “听着,老兄,你别跟我装糊涂了,用不着胡扯什么钓鱼坠儿!” “我打娘胎里生下来就没撒过谎,在这里我敢撒谎吗……”杰尼斯 嘟囔着,眨巴着眼睛,“再说了,大人,没有坠儿能行吗?你把鱼饵或 者蚯蚓挂到鱼钩上,要是没有坠儿,它能沉到水底吗?我撒谎了吗……” 杰尼斯发出了一阵冷笑。 “这样说来,你拧下这个螺丝帽就是为了拿它做鱼坠儿了?” “不为这个又为啥呢?它又不能当羊拐子玩儿!” “你也可以拿铅块、子弹壳做坠儿啊,或者钉子什么的……”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6章 实用类文本阅读 增分突破4 内引外联,发掘文本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课件
真题演练
阅卷评析
规范提升
• 后来,邓叔群拒绝就任农林部副部长,而在甘肃省建设厅 厅长张心一的支持下,举家奔赴甘肃,开始黄河上游水土保持 的研究。经过几年艰苦奋斗,成功创办了洮河林场及三个分场, 建立了一整套保证森林更新、营造量大于采伐量的制度,创建 了以科学的方法经营和管理森林的新模式。邓叔群认为,水利 和林、牧之间具有密切关系,要根治黄河水患,就必须三者并 重。为保持黄河上游水土、减轻下游灾害,他提出了森林生态 平衡理论。
真题演练
阅卷评析
规范提升
• 1948年,邓叔群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随后,中央研究 院要求全体高级研究人员迁往台湾或去美国。他不仅自己明确 表示决不离开,还动员其他同事共同抵制。他对家人说:“别 忘了自己是中国人,要为民族富强奋斗终生。我绝不跟腐败的 国民党去台湾,也不去美国。”其实在他内心深处,对共产党 抱有希望和向往,愿与民族同甘苦、共命运。后来,他早年的 学生沈其益受东北解放区领导委托,特地到上海动员他去东北 筹建农学院,他欣然接受邀请,并在半年时间内,带病编写出 一整套林科大学的教材纲要。作为沈阳农学院创建总指挥,他 辛勤工作,调度有方,快速、高效地完成了建校任务。
• 增分突破四 内引外联,发掘文本人生 价值和时代精神
真题演练
阅卷评析
规范提升
• [考情快递]
• “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 精神”近年来成为高考考查中的一个热点题型。2014年新课标 全国卷Ⅰ、广东卷、福建卷、辽宁卷等都对这一考点进行了考 查。
• “不同的角度”有正面与反面角度,有个人与民族角度, 有历史与现实角度等;“不同的层面”指的是文本达到的层次, 如深层、浅层、实用层面、美术层面、哲学层面等;可能涉及 的范畴,如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科学等。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高考传记突破系列之6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含解析学案
高考传记突破系列之六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高考动态](1)“不同的角度发掘”:要求采取不同视角对文本做多侧面的考查。
(2)“不同的层面发掘”:要求对文本能够做出深浅度不同的认知解读。
(3)“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包括传主本身体现出来的人生价值和传者的情感态度所反映出来的人生价值。
(4)“文本反映的时代精神”:指文本体现出来的它产生的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另一方面也包括文本本身与现在社会的精神之间的相通之处。
前者属于历史性的,后者则属于现实性的。
[典例剖析]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一个不能忘记的人刘重来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按照“外国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往来”的条款,外国轮船在长江上触目可见,令国人深感屈辱。
1925年10月,卢作孚邀约友人,集资创办民生实业公司,积极投入以经济实力夺回内河航运权的爱国斗争。
公司成立之初,整个家当只有一艘载重量70吨的小轮船,卢作孚就定下了“服务社会,便利人群,开发产业,富强国家”的公司宗旨,展现了他的强国宏愿。
当时,长江上游航运正被外国轮船公司控制着,不多的几家中国轮船公司濒临破产,卢作孚采取“人弃我取,避实就虚”的方针,在从未行驶过轮船的嘉陵江上开辟新航线,并在管理上大胆改革,使公司站稳了脚跟,将航线从嘉陵江发展到了长江。
从1930年开始,民生公司“化零为整”,逐步壮大实力,先后收购了大批中外轮船,并控制了长江上游航运,将曾经不可一世的外国轮船公司挤出了长江上游。
经过多年拼搏,到1945年,民生公司“崛起于长江,争雄于列强”,不仅在长江沿线,中国沿海港口,而且在东南亚、美国、加拿大等地都有分支机构,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民营航运企业,卢作孚也被海内外誉为“中国船王”。
在抗战爆发、国难当头的时刻,他号召:“国家的抗战开始了,民生公司应该首先行动起来参加战争。
”在他的指挥下,全体员工英勇投入到紧张、艰险的抗战运输中去。
1938年10月,武汉失守,作为长江咽喉、入川门户的宜昌,聚集了大批难民和从沦陷区运来的大批航空器材、兵器及轻重工业机器设备,急待撤往大后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传记突破系列之六
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反映的人生价
值和时代精神
(1)“不同的角度发掘”:要求采取不同视角对文本做多侧面的考查。
(2)“不同的层面发掘”:要求对文本能够做出深浅度不同的认知解读。
(3)“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包括传主本身体现出来的人生价值和传者的情感态度所反映出来的人生价值。
(4)“文本反映的时代精神”:指文本体现出来的它产生的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另一方面也包括文本本身与现在社会的精神之间的相通之处。
前者属于历史性的,后者则属于现实性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一个不能忘记的人
刘重来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按照“外国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往来”的条款,外国轮船在长江上触目可见,令国人深感屈辱。
1925年10月,卢作孚邀约友人,集资创办民生实业公司,积极投入以经济实力夺回内河航运权的爱国斗争。
公司成立之初,整个家当只有一艘载重量70吨的小轮船,卢作孚就定下了“服务社会,便利人群,开发产业,富强国家”的公司宗旨,展现了他的强国宏愿。
当时,长江上游航运正被外国轮船公司控制着,不多的几家中国轮船公司濒临破产,卢作孚采取“人弃我取,避实就虚”的方针,在从未行驶过轮船的嘉陵江上开辟新航线,并在管理上大胆改革,使公司站稳了脚跟,将航线从嘉陵江发展到了长江。
从1930年开始,民生公司“化零为整”,逐步壮大实力,先后收购了大批中外轮船,并控制了长江上游航运,将曾经不可一世的外国轮船公司挤出了长江上游。
经过多年拼搏,到1945年,民生公司“崛起于长江,争雄于列强”,不
仅在长江沿线,中国沿海港口,而且在东南亚、美国、加拿大等地都有分支机构,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民营航运企业,卢作孚也被海内外誉为“中国船王”。
在抗战爆发、国难当头的时刻,他号召:“国家的抗战开始了,民生公司应该首先行动起来参加战争。
”在他的指挥下,全体员工英勇投入到紧张、艰险的抗战运输中去。
1938年10月,武汉失守,作为长江咽喉、入川门户的宜昌,聚集了大批难民和从沦陷区运来的大批航空器材、兵器及轻重工业机器设备,急待撤往大后方。
但是,按照当时的实际运力,至少需要一年才能运完。
还有40天就是长江枯水期,日本飞机不断轰炸,日军节节逼近,形势十分危急。
在此关键时刻,卢作孚下令采用“三段航行法”,除了最重要的军用物资及不宜装卸的大型机器设备直运重庆外,其他物资一律分段运输,使航程缩短了一半或大半。
硬是在长江枯水期到来之前,将全部难民和机器设备安全撤离宜昌。
卢作孚的另一项重要贡献是北碚乡村建设实验。
1927年,卢作孚被任命为北碚峡防局局长。
峡防局本来是一个主要针对盗匪的治安联防机构,但他却借此平台,提出“打破苟安的现局,创造理想的社会”的口号。
与民国时期其他乡村建设实验不同,他明确提出“要将这一个国家现代化起来”,就要“赶快将这一个乡村现代化起来”。
为此,他精心设计了北碚的“乡村现代化”蓝图,“以嘉陵江三峡为范围,以北碚为中心,要将嘉陵江三峡布置成一个生产的区域、文化的区域、游览的区域”,以供中国“小至乡村,大至国家的经营参考”。
经过努力,这个昔日贫穷落后、偏僻闭塞、盗匪横行的小乡镇,终于建设成为“生产发展、文教事业发达、环境优美的重庆市郊重要城镇”。
陶行知参观后说,北碚的建设“可谓将来如何建设新中国的缩影”。
卢作孚也与晏阳初、梁漱溟一起,被称为“民国乡建三杰”。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最好的报酬是求仁得仁——建筑一个公园,便酬报你一个美好的公园;建设一个国家,便酬报你一个完整的国家。
这是何等伟大而且可靠的报酬!它可以安慰你的灵魂,可以沉溺你的终身,可以感动无数人心,可以变更一个社会,乃至于社会的风气。
(卢作孚《工作的报酬》)
②乡村建设在消极方面是要减轻人民的苦痛,在积极方面是要增进人民的幸福。
造公众福,急公众难。
……我们要做这样的事业,便要准备人、准备钱、准
备东西、准备办法,尤其要许多人分工合作,继续不断地去办。
(卢作孚《乡村建设的意义》)
③确立公众的良好秩序,完成一切物质基础的建设,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准和文化水准,使国家成为一个本身健全的现代国家,尤为吾人必须全力趋赴的积极目的。
(卢作孚《论中国战后建设》)
④卢作孚先主作为旧中国一位著名的爱国实业家,与张之洞、张謇、范旭东一起,曾被毛泽东同志誉为旧中国实业界四个“不能忘记”的人物。
(胡德平《发扬和借鉴老一辈民族实业家的精神和经验》)
问题:为什么卢作孚被誉为“不能忘记”的人?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思维建模】第一步:审读题干,明确要求。
题干要求对卢作孚被誉为“不能忘记”的人的原因进行探究,我们要了解这是对人物形象的考查,需要我们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对卢作孚的形象有一个全面客观的认识。
第二步:提炼整合,形成答案。
围绕“不能忘记”这一点进行思考:他为什么不能忘记?他是怎样做到让我们不能忘记的?他给我们留下了哪些难以忘记的事迹?这些都可以成为探究的基点。
由此出发,可从文中筛选出重要信息进行整合。
【规范答案】①关心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的爱国者:提出“服务社会,便利人群,开发产业,富强国家”的强国宏愿,动员民生公司员工英勇抗战;②脚踏实地、勇于实践的实干家:创办民生实业公司,致力于北碚乡村建设;③具有现代意识的改革家:认为建设现代国家的基本要求是建立良好秩序,注重基础建设,提高人民文化生活水平;④目标高远、不懈追求的理想主义者:把实现个人理想与改造社会有机结合起来。
1.选择审视角度
同样一篇传记,可以从作者的角度、读者的角度、传主人格成长与形成的角度来发掘其深层的意蕴。
审视角度不同可以获得不同的认识,这就需要学会变换“视角”审视作品。
2.进行层面切割
一般而言,阅读有浅层次和深层次之分,如从字面上对文本进行解读为浅层次阅读,而联系个人的生活经历和体验对文本进行解读则为深层次阅读。
对传记而言,一般可以从情感、哲学、审美、文化等层面对文本进行深层次阅读,发掘其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3.有序呈现结论
不管是对“不同的角度”的呈现,还是对“不同的层面”的呈现,都要善于按照由浅近到纵深这样的次序排列,而且在每一条的最前面,都应尽可能地运用一句概括性较强的语句作为统领。
这样就可以保证自己的陈述条理清晰,次序井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