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2010修订版作业第四章

合集下载

马原第四章第二节

马原第四章第二节
危机周期的长短不规则
周期进程中的各阶段特征不明显 危机阶段的破坏程度大为减弱 危机与通胀相结合的经济滞胀
从一次危机爆发到下一次危机爆发 所经历的时期,就是一个再生产周期
危机
萧条
复苏
高涨
第二节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一、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二、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三、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
一、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及其劳动力商品的特点
(一)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 劳动力:人的劳动能力,是存在于人体内部的脑力和体力的总和。 劳动者有人身自由 劳动力成为商品条件


流动资本是以原材料、燃料和辅助材料等劳动
对象形式存在的资本和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这部分资本的价值在一次生产过程中全部转移 到新产品中去,并随着商品的出售以货币形式回到 资本家手中。
可见,要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就必须缩
短资本周转时间,加快流动资本的周转速度。
(四)资本的本质和划分与剩余价值率 1、资本的本质
不变资本
原有价值 转移 ,价 值量 没有变化 k
可变资本
使原有价值 增殖 , 产 生 剩余价值。
1、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生产资本按其在剩余价值生 产中的作用不同,区分为不变资 本和可变资本。
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 过程中价值量没有发生变化,不会带来剩余价 值和资本的增值,叫做不变资本(C)。 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 程中创造了剩余价值,使预付资本的价值发生 了变化(增值),叫做可变资本(V)。
劳动者须一无所有
(二)劳动力商品的特点
劳动力 商 品


使用价值
(二)劳动力商品的特点 1、劳动力商品价值的三个部分

新版马原第四章

新版马原第四章

4、我们应该对待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采
取怎样的态度?
一、商品经济的形成和发展
(一)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
商品经济
•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态
基本特征
•为了交换而进行生产
物质基础
•社会化大生产
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社会分工和生产资料私有制
•前提条件 •根本条件
商品经济
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奴 隶
封 建 社 会
社 会
资 本 主 义 社 会
社 会 主 义 社 会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本质及其规律
主要内容
第一节: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
第二节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第三节 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第一节: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
一、商品经济的形成和发展
二、价值规律及其作用 三、 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 济的基本矛盾
四、科学认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商品经济产生的条件:
商品必须满足的条件
(二)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1、商品的二因素
• 物品能够满足人们

使用价值
•某种需要的属性, •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商 品 二 因 素

•交 换价 值

是不同商品使用价值 • 交换时的比例


•凝结(或物化)在商品中的 •一般人类劳动, •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劳动的凝结 社会属性 历史范畴
(二)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批判继承了英国古典 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为剩余价值的创立 奠定了基础。

《马原》第四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马原》第四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2. 阶级斗争的根源与作用 根源 阶级间物质利益的对立和经济冲突 作用 是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的直接体现 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不能讲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如共产主 义社会没有阶级斗争)
三、社会革命和改革 社会革命 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社会形态的质变 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 是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决定性环节 改革 是社会形态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社会形态的量变和部分质变 变革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变革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 不改变社会性质
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的方式:阶级斗争、革命、改革
二、阶级斗争 1. 阶级的产生和本质 阶级是一个历史范 不是从来就有,也不会伴随人类社会发展始终(原始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都 不存在阶级,公有) 阶级是一个经济范畴 阶级的划分由人们在特定的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不同地位和结成的不同关 系决定 阶级的本质 阶级是与特定的生产关系相联系、在经济上处于不同地位的社会集团或人群 共同体 生产资料占有状况是划分阶级的基础
2. 唯物史观考察历史创造者问题的原则 立足于现实的人 立足于整体的社会历史过程 从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着手 从人与历史关系的不同层次考察(个人、群体和整个人类)
3. 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人民群众(褒义词,不等于“人人”,含有阶级敌人) 质:对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某一时段可能有剥削阶级) 量: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 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劳动群众及知识分子 作用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改革/革命) 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
4. 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群众路线的原理来源: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决定历史发展方向 群众路线是群众观点的具体运用:一起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

马原第四章习题.doc

马原第四章习题.doc

A.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 C.生产商品的劳动时间决定 7. 价值规律是( ) A.自然经济的基本规律 C.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规律8. 剩余价值来源于( ) A.不等价交换 C.工人的剩余劳动 9. 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 A.商品 B.价值 B.个别劳动时间决定D.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生产的商品决定 B.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D.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规律B.工人工资的扣除D.劳动力的价值 ) C.剩余价值 D.创造财富 10. 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是(A.小商品生产者的分化 C.劳动者同生产资料的分离 11. 劳动力使用价值的特点是( A.能创造物质产品 C.能创造剩余价值B.劳动成为商品D.劳动力成为商品)B.能形成价值D.能创造比劳动力自身的价值更大的价值) 12. 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是资本的不同部分( A.在生产中位置是否移动 C.在价值增殖中的作用不同 13. 能准确反映资本家对工人剥削程度的因素是( A.工人工资的高低 C.工人劳动强度的大小 14. 交换价值的基础是( A.使用价值 B.价值 资本积累的源泉是( B.在运动中职能是否变化D.根据价值周转方式不同)B.工人劳动时间的长短 D.剩余价值率的高低)C.价格D.创造商品的劳动) B.使用价值和价值D.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B.两次劳动 D.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一、单项选择:1. 冏品是:( )A.用于满足人们需要的劳动产品B. 一切物品C.用来交换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D. 一切有用的物品2. 价值的本质是( )A. 凝结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B.抽象劳动C.具体劳动D.社会生产关系3. 一定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由( )A. 使用价值构成B.交换价值构成C.价值构成D.货币构成4. 冏品的二因素是指( )A. 个别劳动和社会劳动 C.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5.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 A. 两种劳动 C.两个过程的劳动 6. 商品的价值( )A.工人的具体劳动B.工人的抽象劳动C.剩余价值D.资本家的省吃俭用16.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A.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B.劳动力价值的实现问题C.剩余价值的实现问题D.平均利润的实现问题17.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A.生产与需要的矛盾B.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C.生产力和上层建筑的矛盾D.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矛盾18.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A.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B.生产不足的经济危机C.生产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D.生产严重短缺的经济危机二、多项选择题1.冏品的二因素是()A.使用价值B.交换价值C.价值D.价格2.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是()A.具体劳动B.社会劳动C.抽象劳动D.私人劳动3.劳动力的价值包括()A.维护自身生存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B.劳动者家属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C.劳动者掌握一定技术必需的教育和训练费用D.劳动者实际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4.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在于()A.揭示了价值的真正来源B.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C.揭示了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的影响D.揭示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5.产业资本循环的三种职能形式是()A.货币资本B.生产资本C.商品资本D.固定资本6.资本周转时间由两方面构成()A.生产时间B.流通时间C.销售时间D.购买时间7.资本主义的利润率()A.是剩余价值与全部可变资本的比率B.是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C.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D.反映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8.下列命题正确的是()A.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B.商品实行等价交换原则C.商品交换以价值为基础D.价格总是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三、辨析题1.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不同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马原第四章练习题答案

马原第四章练习题答案
A. 商品数量增加,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不变 B.商品数量减少,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增大 C.商品数量增加,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减少 D.商品数量减少,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不变
A
10
11、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它的作用是通过( A )
A.生产者之间的竞争实现的 B.消费者之间的竞争实现的 C.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竞争实现的 D.价格机制和供求机制之间的竞争实现
第四章 单选题
1、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 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 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 要的劳动时间,它是以( B )
A.具体劳动为尺度的 B.简单劳动为尺度的 C.复杂劳动为尺度的 D.个别劳动为尺度的
A
1
2、在一切社会里,社会财富都是由 (D)
A、价值构成的 B、货币构成的 C、资金构成的 D、各种各样的使用价值构成的
矛盾 D.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和企业内部生产
有组织性之间的矛盾
A
13
14、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是( A ) A. 劳动力成为商品 B.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 C.劳动产品成为商品 D.货币实现了价值增殖
ALeabharlann 1415、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是 ( B ) A.价值尺度和支付手段 B.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C.流通手段和贮藏手段 D.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
A
2
3、商品经济中最经常、最大量、最 普遍的经济行为是( B )
A.市场竞争 B.商品交换 C.劳动力买卖 D.追求利润
A
3
4、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是指( C )
A.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 盾
B.形式上的平等掩盖事实上的剥削的矛盾
C.资本流通中等价交换与价值增殖的矛 盾

马原教材第四章

马原教材第四章

马原教材第四章引言《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原)教材》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大型群众教育活动的重要教材之一。

其中第四章主要介绍了唯物论的认识论与辩证法的内容。

本文将对该章进行详细解读。

一、唯物论的认识论在唯物论的认识论中,认识是人类主体对客观世界进行改造和认识的过程。

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我们通过感觉、知觉、思维等活动来获取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但这些反映并不等同于客观事物本身。

唯物论的认识论强调实践的意义,指出只有通过实践对客观事物进行直接接触,才能更好地认识和改造世界。

唯物论的认识论还强调了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客观事物的存在与否不取决于人的意识,但人的主观能动性可以通过实践来改造客观世界。

唯物论认为,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在客观规律的指导下进行的,只有正确把握客观规律,才能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

二、辩证法的基本概念辩证法是唯物论的认识论的基本方法论。

它强调事物的矛盾运动和统一,指出一切事物都是由相互矛盾的两个方面组成,并通过矛盾的斗争和统一来推动事物的发展。

辩证法的核心观点是矛盾的普遍性和普遍联系。

一切事物都包含着相互矛盾的两个方面,这些矛盾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相互斗争,同时又相互依存、相互渗透。

辩证法指出,只有正确把握事物的矛盾运动和统一,才能更好地认识和改造世界。

三、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标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标准,是通过实践来验证和发展我们的认识。

唯物论的认识论强调了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实践对客观事物进行直接接触,才能更好地认识和改造世界。

实践不仅是认识的来源,也是认识的标准。

只有通过实践对认识进行检验,才能确定认识的正确性。

唯物论的认识论指出,人的认识是相对的、发展的,只有通过实践不断地纠正和发展认识,才能逐步接近客观事物的真相。

四、认识的辩证法过程认识的辩证法过程是指在实践的基础上,通过感觉、知觉、思维等活动对客观事物进行认识和改造的过程。

这个过程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通过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结合,逐渐形成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

马原第4章

马原第4章

必须是实在的和足值的货币 自发地调节货币流通量
货币 货币供应量
平 衡
货币 货币需求量
流入 货币 货币贮藏
支付手段
货币作为延期支付、清偿 债务、缴纳赋税与租金、 发放工资等方面的职能
货币执行支付手段时,必须以 交换双方的信用为前提,并借助一 定的契约形式,如支票、汇票等。
三方均有力支付 可以相互抵销
交换价值就是一种使用价值同 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数量 上的关系或比例。 交 换
两把斧子是一只 羊的交换价值
商品的价值
价值就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 人类劳动。
一只羊=两把斧子
交 换
共同的质
劳动产品 凝结着人类劳动 体力 脑力 耗费
价值
2、商品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 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关系 (1)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
1只羊
2把斧子
相对价值形式
等价形式
(五)货币 2.货币的本质
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金银天然不是货币, 但货币天然是金银。 ——马克思
(五)货币 3.货币的职能(由本质决定) 货币的职能
价 值 尺 度
流 通 手 段
贮 藏 手 段
支 付 手 段
世 界 货 币
价值尺度
价 值 尺 度
衡量其它商品价值量的多少
第一
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关系 (2)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
使用价值是一切有用物品所共有 的属性,是一个永恒范畴;价值 是商品所特有的属性,是商品经 济范畴。
第二
3.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关系 (2)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
使用价值的存在并不以价值的存 在为前提,一切有用物品都有使 用价值,但不是一切有用物品都 有价值。

高教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0年修订)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四章 资本主

高教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0年修订)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四章  资本主

第四章资本主文的形成及其本质4.1 复习笔记一、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资本主义萌芽于14世纪末15世纪初在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城市出现,其途径有两个:一是从小商品经济分化出来,二是从商人和高利贷者转化而成。

(2)资本的原始积累①动因15世纪末美洲和通往印度航道的新发现,世界市场的迅速扩大,要求商品生产以更大的规模和更快的速度发展。

②含义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

③途径a.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b.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

(3)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①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发展和成熟;②资产阶级革命政治革命;③资本主义工厂制度,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④建立起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2.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形成的过程,与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剖析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内在矛盾及其运动规律,就自然成为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质的出发点。

(1)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①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它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②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有两个:a.社会分工的出现;b.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2)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①商品的二因素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a.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一切劳动产品所共有的属性。

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b.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是商品所特有的社会属性。

任何有用物品都具有使用价值,但只有这种有用物品是劳动产品并作为商品时,它才具有价值。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c.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第一,对立性。

《马原》第四章第一节

《马原》第四章第一节

2021/4/6
4
商品的二因素
商品的定义:
交换 满足人的某种需要 劳动产品
2021/4/6
5
商 品 二 因 素
2021/4/6
使用价值
价值
6
充饥
2021/4/6
阅览 拍照
7
商 品 二 因 素
2021/4/6
使用价值 交换价值
价值
8
交换价值是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 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 例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资本主义萌芽于14世纪末15世纪初在 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城市出现,其途径有两 个:
一是从小商品经济分化出来; 二是从商人和高利贷者转化而来。
2021/4/6
1
资本的原始积累
“绵羊本来是很驯服的,所欲无多,现在 它们却变得很贪婪和凶狠,甚至要把人吃掉, 它们要踏平我们的田野、住宅和城市”。
简单价值形式 扩大价值形式 一般价值形式 货币价值形式
2021/4/6
23
第一阶段 简单价值形式
2021/4/6
24
第二阶段 扩大价值形式
2021/4/6
25
第三阶段 一般价值形式
2021/4/6
26
第四阶段 货币价值形式
2021/4/6
27
2021/4/6
28
货币的本质
货币也是一种商品,也具有使用价 值和价值。但是,货币又不是普通的商 品,而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 商品。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生产关系 通过货币表现出来。因此,货币是固定 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体现着 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自发地 调节社 会收入 分配。
2021/4/6

马原第四章第一节

马原第四章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在历史观中的贯彻和表现。

(一)两种对立的历史观:唯物史观、唯心史观。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各种思想、观念应当从社会存在中寻找其真正的根源,社会存在第一性,社会意识第二性。

唯物史观的创立:马克思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科学的解决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的问题。

“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而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实现了自然观与历史观在唯物主义基础上的统一。

(二)社会存在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

主要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物质生产方式1.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备条件,是人们生活、生产的自然基础,为人们提供社会生活和生产资料的来源。

自然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起促进或者延缓的作用。

自然地理环境的作用受社会发展状况的制约,特别是受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制约。

2.人口因素:重要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人是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主体,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承担者。

人口的数量、素质、结构等状况对生产的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3.物质生产方式:简称生产方式,指人们为了获取物质生活资料而进行的生产活动方式。

它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

作用: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及决定力量,是劳动者和劳动资料结合特殊方式,是生产力生产关系的统一。

物质生产方式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生产力是改造自然的现实的物质力量,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中发生的物质性的社会关系。

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原因:①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是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②决定社会性质、结构面貌,制约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③其发展变化决定整个社会历史发展变化,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到高级的更替过程。

(二)社会意识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社会存在的反映分类:1.个人意识、群体意识2.社会心理、社会意识形式:社会心理是低级的社会意识,自发、不系统、不定型,以感性认识为主;社会意识形式是高层次的社会意识,自觉、系统、定型,以理性认识为主。

马原第四章总结

马原第四章总结

第一节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1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年代和地区资本主义萌芽最早于14世纪末15世纪初在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城市出现。

2,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形式(1)从小商品经济分化出来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资本家←扩大再生产←富有者←条件好的←小商品生产者——雇佣劳动者←破产←贫困者←条件差的←←(2)从商人和高利贷者转化而来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资本家←包买商←商人→控制→小商品生产者←依赖←小商品生产者——雇佣劳动者←失去独立性←(二)资本的原始积累1、资本原始积累的含义所谓资本原始积累,就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过程。

2、资本原始积累的起止时间在西欧,资本原始积累开始于15世纪后30年,经过16世纪的高潮,一直延续到19世纪初才告结束3、资本原始积累的途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资本家←富有者←掠夺货币财富←←——资本原始积累——雇佣劳动者←无产阶级←剥夺农民土地←(1)是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2)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4、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在于它是生产者和生产资料分离的历史过程资本原始积累的事实表明:资产阶级的发家史就是一部罪恶的掠夺史,正如马克思所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条件(一)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1、商品经济与自然经济(1)自然经济是一种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的经济形式(2)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3)商品经济是在自然经济的基础上由小商品生产发展而来三大经济形式:自然经济→商品经济→产品经济五种社会形态: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社会→社会主义社会2、商品经济产生的条件(1)社会分工:所谓社会分工,是指社会劳动划分和独立化为不同部门和行业。

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前提条件。

马原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马原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1.商品生产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的生产活动,商品交换是商品的相互让渡或以货币为媒介的买卖,以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为内容,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就是商品经济。

因此,商品经济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称。

2、资本主义经济是在商品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商品是资本主义的经济细胞。

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关系,需从分析商品和商品经济开始。

3、商品经济是以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为内容,直接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多以商品经济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称。

4.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需要两个基本经济条件。

第一个条件是社会分工的产生和存在;第二个条件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这也是决定性的条件。

5.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存在需要两个基本经济条件:(1)社会分工的产生和存在;(2)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其中,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一般条件和基础。

6.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商品经济在社会经济中只处于从属的地位。

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经济成为占统治的、最普遍的经济形式。

7.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一种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物品的有用性。

它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由物品的物理、化学、生物等特性所决定的,它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不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

8.价值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它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9.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或两种属性,但具有使用价值的物品并不一定就是商品,有用物品要成为商品,必须是通过市场交换满足他人需要的物品。

(为交换而生产的有用物品)10.有使用价值但没有价值的物品,也不是商品,价值是商品的最本质因素。

11.在商品生产过程中,只有活劳动才能创造出新的价值。

活劳动就是指在生产商品过程中劳动者所消耗的抽象劳动。

12.马克思的科学劳动价值论的核心就在于揭示了在商品生产过程中价值的创造是由活劳动实现的,价值的唯一源泉是活劳动,即活的抽象劳动。

马原第四章习题答案

马原第四章习题答案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一、单项选择题1、商品的本质因素是( )A、使用价值B、价值C、交换价值D、价格2、生产商品的劳动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其中具体劳动的作用是( )A、创造新价值B、创造剩余价值C、创造必要价值D、创造使用价值3、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问,它是以( )A、具体劳动为尺度的B、简单劳动为尺度的C、复杂劳动为尺度的D、个别劳动为尺度的4、商品经济是通过商品货币关系实行等价交换的经济形式,它的基本规律是( )A、价值规律B、剩余价值规律C、竞争规律D、货币流通规律5、马克思说:“一切商品对它们的所有者是非使用价值,对它们的非所有者是使用价值。

”这句话表明( )A、有使用价值的不一定有价值B、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对它的购买消费者而言的C、商品所有者同时获得使用价值和价值D、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6、如果部门劳动生产率下降,同一劳动在单位时间内创造的( )A、使用价值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增加B、使用价值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减少C、价值量增加,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增加D、价值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减少7、对“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这句话的正确解释是( )A、劳动和土地都是价值的源泉B、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土地形成价值C、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外部条件,土地是价值的真正源泉D、劳动必须和自然物相结合才能创造出物质财富8、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其完备的外在表现是( )A、商品与商品之间的对立B、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的对立C、商品与货币之间的对立D、资本与雇佣劳动之间的对立9、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它的作用是通过( )A、生产者之间的竞争实现的B、消费者之间的竞争实现的C、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竞争实现的D、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实现的10、在商品经济中,形成价值的抽象劳动的支出必须借助于( )A、具体劳动B、剩余劳动C、商品的生产形式D、资本主义生产方式11、商品生产者要获得更多收益必须使生产商品的( )A、个别劳动时间等于倍加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B、个别劳动时间等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C、个别劳动时间大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D、个别劳动时间小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12、正确认识价值创造和财富生产的关系,关键是运用( )A、劳动二重性学说B、资本有机构成学C、剩余价值学说D、平均利润学说13、货币之所以能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是因为( )A、它能衡量其他商品价值的大小B、它是社会劳动的产物,本身具有价值C、它具有计量单位D、它可以是观念上的货币14、资本集中的方式是( )A、资本积聚和资本积累B、竞争和剩余价值的资本化C、竞争和信用D、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15、资本主义地租是( )A、平均利润转化来的B、超额利润转化来的C、垄断利润转化来的D、企业利润转化来的16、资本是一种运动,资本循环是从( )A、资本运动的形式和条件方面研究资本的运动B、资本运动的速度方面研究资本的运动C、资本运动的实现条件方面研究资本的运动D、资本运动的矛盾性方面研究资本的运动17、资本循环的三种职能形式是( )A、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B、固定资本、流动资本、生产资本C、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D、不变资本、可变资本、流通资本18、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 )A、生产过剩的危机B、生产不足的危机C、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D、生产绝对过剩的危机19、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呈现出周期性的原因在于( )A、资本主义基本矛盾B、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特点C、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周期性D、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性20、下列实物形态的资本中,同时属于生产资本、不变资本和固定资本的是()A、原料和燃料B、辅助材料C、机器设备D、商业设施21、产业资本划分为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的依据是资本各个部分()A、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作用不同B、价值周转方式不同、C、存在的物质形态不同D、在循环中的职能不同22、加快资本周转,可以增加年剩余价值量和提高年剩余价值率,根本是因()A、预付的资本总量增加了B、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增加了C、流通对生产的反作用D、剩余价值率提高了23、最鲜明体现资本主义国家实质的国家职能是( )A、政治职能B、经济职能C、社会职能D、对外交往职能24、资本主义法制的核心是( )A、民法B、宪法C、刑法D、行政法25、美国采取权力制衡的组织形式,其中立法权属于( )A、国会B、总统C、最高法院D、最高检察院26、资本主义国家的选举的实质是( )A、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分权B、每个公民都能通过竞选参与政治活动,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要求C、协调统治阶级内部利益关系和矛盾的重要措施’D、人民当家作主27、资本主义政党制度的实质是( )A、允许工人阶级及其政党参与国家政治生活B、允许马克思主义政党独立执政C、不受资本主义国家政权的资本主义性质制约D、资产阶级选择自己的国家管理者,实现其内部利益平衡的政治机制28、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核心是( )A、文学、艺术和宗教B、道德、伦理C、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D、哲学、历史[单项选择题答案]1、B2、D3、B4、A5、B6、A7、D8、C9、D 10、A11、D 12、A 13、B 14、C 15、B 16、A 17、C 18、C 1 9、B20、C 21、D 22、B 23、A 24、B 25、A 26、C 27、D 28、C二、多项选择题1、关于所有制和所有权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所有制是所有权的基础B、所有权是所有制的基础C、所有制决定着所有权,所有权是所有制的法律形态,它是反映着经济关系的意志关系D、同一种所有制可以有不同的所有权2、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它是( )A、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B、商品的社会属性C、交换价值的基础D、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3、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指( )A、个别劳动B、社会劳动C、具体劳动D、抽象劳动4、货币的本质通过它的职能体现出来,货币有多种职能,其中最基本的职能是( )A、价值尺度B、流通手段C、支付手段D、贮藏手段和世界货币5、以下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说法正确的是( )A、是对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批判、继承和发展B、是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C、是研究价值分配的理论D、为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奠定了理论基础6、简单商品经济中所包括的各种矛盾主要是( )A、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B、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矛盾C、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D、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7、使用价值、交换价值、价值三者之间的关系是( )A、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和价值的物质承担者B、交换价值和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C、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和内容D、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8、一切商品都包含着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

马原第四章复习题答案

马原第四章复习题答案

第四章一、单项选择题1.与一般劳动产品相比较,商品的主要特点在于A.它是用来满足自己需要的劳动产品B.它是用来馈赠他人的劳动产品C.它是为交换而生产的有用劳动产品D.它是为自己消费而生产的有用劳动产品2.一切商品对于商品生产者而言,最重要的是商品的A.价值B.使用价值C.剩余价值D.超额剩余价值3.商品的自然属性是指A. 交换价值B. 价值C. 使用价值D. 抽象劳动4.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A.必要劳动时间 B.剩余劳动时间C.个别劳动时间 D.社会必要劳动时间5.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是资本的不同部分A.在生产中位置是否移动 B.在运动中职能是否变化C.在价值增殖中的作用不同 D.根据价值周转方式不同6.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A.生产与需要的矛盾B.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C.生产力和上层建筑的矛盾D.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矛盾7.资本周转速度A.与周转时间成正比,与周转次数成反比B.与周转时间成反比,与周转次数成正比C.与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都成正比D.与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都成反比8.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A.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 B.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C.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D.人口过剩与资本过剩的矛盾9.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决定性条件A.货币是一般等价物 B.劳动力成为商品C.生产资料可以买卖 D.货币是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10.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不同于普通商品使用价值的特点在于A.它被消费时,使用价值消失,价值也消失B.它被使用时,使用价值消失,价值会转移到产品中去C.它被消费时,使用价值不变,价值也不变D.它被使用时,能创造大于自身价值的价值11.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都是依靠A.延长工作日获得的B.提高劳动生产率获得的C.减少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获得的D.增加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获得的12.单个商品生产者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是商品A.个别价值降低B.个别价值提高C.社会价值降低D.社会价值提高13. 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A.可变资本之比B.不变资本之比C.固定资本之比D.流动资本之比14.资本家不断进行资本积累的客观必然性在于A.资本家为了社会进步而实行节欲B.受两极分化的价值规律的作用所支配C.追求剩余价值的内在动力和竞争的外在压力D.资本家为了实现自己省吃俭用的美德15.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A.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B.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C.价值转移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D.价值转移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16.价值增殖过程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这个一定点是指A.具体劳动转移生产资料价值的时间B.劳动者再生产自身劳动力价值的时间C.劳动者创造生产资料价值的时间D.劳动者创造剩余价值的时间17.剩余价值来源于A.不等价交换 B.工人工资的扣除C.工人的剩余劳动 D.劳动力的价值18.能准确反映资本家对工人剥削程度的因素是A.工人工资的高低 B.工人劳动时间的长短C.工人劳动强度的大小 D.剩余价值率的高低19.商品内在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其完备的外在形式是A.商品和商品的对立B.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对立C.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对立D.商品和货币的对立20.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是A.剩余价值学说 B.生产价格理论C.劳动二重性学说 D.劳动力商品理论二、多项选择题1.商品的二因素是A.使用价值 B.交换价值 C.价值 D.价格2.商品是A.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B.有使用价值但没有价值的劳动产品C.有价值但没有使用价值的劳动产品 D.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3.劳动力的价值包括A.维护自身生存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B.劳动者家属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C.劳动者掌握一定技术必需的教育和训练费用D.劳动者实际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4.价值规律对私有制社会生产的调节作用表现为A.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B.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C.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D.自发地集中资源办大事5.商品经济得以产生的历史条件是A.自给自足的家庭生产为基础B.社会分工的出现C.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D.以使用价值为生产目的6.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具体表现在A.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B.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的矛盾C.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的矛盾D.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7.产业资本运动必须具备的两个基本前提条件是A.产业资本有机构成要高B.产业资本周转要快C.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同时并存D.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在时间上继起8.从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中得知A.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B.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C.只有当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激化时才会爆发经济危机D.资本主义每时每刻都处在经济危机中9.下列关于资本积累的叙述正确的有A.资本积累的源泉是剩余价值B.资本积累规模的大小取决于对工人的剥削程度C.资本积累就是依靠剥削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而实现的D.随着资本积累和生产规模的扩大,社会财富日益集中到资产阶级手中10.货币的基本职能有A.价值尺度 B.流通手段C.贮藏手段 D.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11.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关键因素有A.资本周转的时间 B.产品的使用价值C.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构成 D.产品的价值12.关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叙述正确的有A.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扬弃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观点B.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为剩余价值的创立奠定了基础C.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D.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13.下列关于劳动二重性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B.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C.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D.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是两个劳动过程14.商品的价值量与A.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B.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反比C.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正比D.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15.下列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认识正确的有A.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的观念上层建筑B.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为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服务的C.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资产阶级阶级意识的集中体现D.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人类文化发展的特定形式和环节之一三、判断题1.决定商品价值量的是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

马原练习题(第四章)

马原练习题(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第四章)一、单项选择题(共20小题)1.《资本论》中有这样的表述:“对上衣来说,无论对裁缝自己穿还是他的顾客穿,都是一样的。

”这主要是因为无论谁穿()A.上衣都是抽象劳动的结果B.上衣都起着价值的作用C.上衣都起着使用价值的作用D.上衣都是社会劳动的结果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经济危机的抽象的一般的可能性首先是由()A.社会的绝对的消费能力引起的B.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引起的C.商品价格和价值之间量的不一致引起的D.社会总产品两大部类比例失衡引起的3.如果部门劳动生产率提高,同一劳动在单位时间内创造的( )A.使用价值量增加,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变小B.使用价值量增加,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变大C.价值量增加,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变大D.价值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变大4.商品经济是通过商品货币关系实行等价交换的经济形式,它的基本规律是( )A.价值规律B.剩余价值规律C.竞争规律D.货币流通规律5.对“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这句话的正确解释是( )A.劳动和土地都是价值的源泉B.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土地形成价值C.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外部条件,土地是价值的真正源泉D.劳动必须和自然物相结合才能创造出物质财富6.使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将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就是()A.资本积累B.资本积聚C.资本原始积累D.资本集中7.某资本家投资100万元,其预付资本的有机构成是4:1,每次投资的剩余价值率为150%,该资本家每次投资的利润为()A.20万元B.25万元C.30万元D.35万元8.在商品经济中,形成价值的抽象劳动的支出必须借助于( )A.具体劳动B.剩余劳动C.商品的生产形式D.资本主义生产方式9.商品生产者要获得更多收益必须使生产商品的( )A.个别劳动时间等于倍加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B.个别劳动时间等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C.个别劳动时间大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D.个别劳动时间小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10.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形成的前提条件是( )A.不等价交换B.劳动成为商品C.劳动力成为商品D.货币所有者把货币投入生产领域11.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 )A.生产与需要的矛盾B.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C.生产力和上层建筑的矛盾D.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矛盾12.资本循环的三种职能形式是( )A.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B.固定资本、流动资本、生产资本C.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D.不变资本、可变资本、流通资本13.在下列经济行为中,属于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有( )A.顾客用10元钱可购买5斤苹果B.顾客购买1台电视,一周后付款1000元C.顾客用4000元钱购买了1台电脑D.顾客向蛋糕店以98元的价格预订了一个蛋糕14.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 )A.生产过剩的危机B.生产不足的危机C.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D.生产绝对过剩的危机15.在英国,从14世纪末到18世纪中叶这段时期,政府曾经颁布过各种劳工法令,强迫工人延长工作日。

马原第四章

马原第四章

马原第四章(自己总结的)(总7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第四章4-11.社会制度的改变原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2.资本主义萌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1)时间:14世纪末—15世纪初2)地点: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城市3)途径:a)从小商品经济中分化出来b)从商人和高利贷者转换而来4)资本主义萌芽的形式(两种,对应上面两种途径):课本P139—1403.资本主义原始积累1)资本主义社会化生产(能够实现要求商品更大规模生产,满足世界市场扩大的需要)。

2)利用暴力手段进行原始积累,为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创造条件。

3)资本原始积累定义: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到少数人的手中的过程。

P1414)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间:西欧:15世纪后30年——16世纪高潮——19世纪初结束5)资本主义原始积累途径:P141-142a)暴力手段剥夺农民土地(资本主义原始积累过程的基础)b)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4.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P142劳动价值论5.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1)自然经济:P1432)商品经济: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他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3)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a)社会分工的出现b)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4)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6.商品的二因素1)商品的定义:用来交换的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两者的矛盾统一体。

2)二因素:a)使用价值: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反应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一切劳动产品所共有的属性。

适用价值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b)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价值所持有的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商品价值在本质上体现了生产者之间的一定的社会关系。

马原第四章第三节

马原第四章第三节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历史观的区别:1. 英雄史观唯心史观。

认识根源:停留在历史现象的表面,夸大少数英雄人物的作用;社会历史根源:生产力水平低、大多数人从事物质资料生产、少数人从事垄断统治;阶级根源:剥削阶级2. 群众史观:人民群众创造历史3. 唯物史观考察谁是历史的创造者时坚持的原则①唯物史观立足于现实的人及其本质来把握历史的创造者。

现实的人: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的人。

基于自身的需要、社会需要从事社会实践活动,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具有能动作用的人。

社会历史是由现实的人及其活动组成的。

只有将人看作现实的人,才能正确把握人及其活动的本质,把握人与历史的关系。

人的本质:人与动物的区别:人的本质在于劳动,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

人与人的区别: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社会关系将人与人区别开。

人的本质是社会属性,而不是自然属性。

不是单个人天生具有的,也不是从所有个体的人身上抽象出来的共同性。

人的本质是发展变化的,不是永恒的。

②唯物史观立足于整个社会历史过程来探究历史创造者问题历史是无数个追求者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合力,就整体而言,是以一定的群体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及其产物的演进过程,是以一定物质生产方式为基础的社会形成和演进过程。

③历史必然性是角度,社会历史发展变化是社会领域中各种力量交互作用的结果。

其中,既存在符合社会历史必然性、推动和促进社会历史向前发展的力量,也存在违反历史必然性、阻碍历史前进的力量。

④人与历史关系不同层次。

三方面:类与历史、群体与历史、个体与历史。

类与历史:将历史主体当作类看待,应该肯定总体的人在总体的历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主义作家提出了“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社会历史的创造者在社会内部,不在社会外部。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而不是人人创造历史。

群体与历史、个体与历史:区分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力量与非决定力量、主导力量与非主导力量,区分历史的参与者和创造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兴的资产阶级还通过各种制度加强对国内人民的剥削积累起巨额货币资本。这一切,大大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缩短了封建生产方式转变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进程。但是,资本的形成和原始积累过程,却是以牺牲人民的生存权、发展权、自由权为代价的。因而,资产阶级的发家史就是一步罪恶的掠夺史。所以马克思说“资本来到时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马克思把劳动分为两种,一种是活劳动,一种是物化劳动,活劳动即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脑力和体力的耗费,也就是创造价值的劳动。物化劳动是指凝结在劳动对象中、体现为劳动产品的人类劳动。商品价值包括两方面,生产资料价值转移而形成的价值和活劳动创造的新价值。物化劳动对新产品而言,并不创造任何新价值,只是转移自身所固有的价值,并且只能通过活劳动作用其上。知识就是物化劳动。而“知识价值论”认为只有知识创造价值,劳动不创造价值。知识是经济的核心,不知道他所说的知识从何而来,这样的社会人力要素的核心作用和重要地位在什么地方?这种社会只能让人感觉是个见物不见人的社会,不能证明人力要素在知识经济中的核心地位。而且,知识价值论不能阐明建立在知识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基础上的知识经济的——创新。知识价值论认为劳动不创造价值,所谓创新就排除了人的劳动,可是知识是不可能自行创新的,这就无法解释知识经济的本质。此外,知识价值论还有一个无法解决的技术难题,知识创造的“价值”的计量问题。知识价值论如果找不到其他计量的手段,就是知识真能创造“价值”,一个价值不能计量的价值理论至少不是科学的理论。
在上述各次危机中,最严重的一次是战前1929~1933年的大危机,这次危机震撼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波及所有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被称为“三十年代的大危机”。它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后帝国主义时期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各种矛盾激化的条件下发生的。危机长达4年之久,生产下降和失业增长都达到了空前猛烈的程度。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生产几乎下降了44%,比1913年的水平还低16%,倒退到1908年至1909年的水平,失业人数达到5000万人左右,一些国家的失业率竟高达30~50%。资本主义世界的对外贸易总额下降了66%,倒退到1913年的水平以下。就美国来说,工业生产下降了56.6%,其中生铁产量减少了79.4%,钢产量减少了75.8%,汽车产量减少了74.4%,整个加工工业工人人数减少42.7%,支付工资总额降低57.7%,全失业人数达1200多万人。危机使资本主义世界的各种矛盾进一步激化,德、意、日三国法西斯乘机上台,它们相继发动了侵略战争,直至 1939年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1929~1933年的危机过去以后,转入了一个长时间的“特种萧条”阶段。以后在生产还没有发展到明显的新高涨的情况下,又爆发了1937~1938年的经济危机,至1939年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所打断。1929~1933年的大危机是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还不够发展、资本主义的所谓“自动调节”还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发生的。它证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以及其他各种矛盾已经尖锐化到这种程度,如果不由国家去进行调节和干预,则资本主义制度将岌岌可危。于是以这次大危机为转折点,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乃获得了重大的发展。战后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占统治地位的条件下,最突出的世界性经济危机是1973~1975年的危机和1980~1982年的危机,这两次危机都是在“停滞膨胀” 的背景下发生的。80年代初的危机更具有新的特色,这是一次同期性的经济危机,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爆发危机的时间非常接近。1979年7月英国首先爆发危机,加拿大于同年10月工业生产出现下降,美国于1980年 2月陷入危机,其他国家在1980年爆发危机的有比利时(2月)、日本(3月)、联邦德国(4月)、荷兰(4月)、法国(5月)、意大利(5月)、爱尔兰(6月)。各国于1982年底开始走出危机,危机持续3年左右,是战后时间最长的一次经济危机。由于英国、加拿大于1979年就陷入了危机,所以有人称之为1979~1982年的经济危机。但在 7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有5个国家即美国、日本、联邦德国、法国和意大利,是1980年爆发危机的,并且美国起主导作用。所以一般仍称之为 1980~1982年的经济危机。
法国 5次(1952~1953、1958~1959、1964~1965、1974~1975、1980~1982)
英国7次(1951~1952、 1957~1958、1961~1962、1966、1971~1972、1973~1975、1979~1982)
属于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只有三次,即1957~1958年,1973~1975年和1980~1982年的经济危机,因为只有这三次危机表现了明显的国际同期性。
价值规律是在市场配置资源的过程中体现其客观要求和作用的。价值规律的作用体现在: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生产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市场在价值规律的作用下会优胜劣汰,从而促进生产者不断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面对知识价值论的出现,理论界对劳动价值论与知识价值论两者的关系有过不少探讨,其中有一种流行的观点就是“取代论”。“取代论”者认为,劳动价值是工业时代的价值理论。工业经济时代,价值的增值是通过劳动实现的;在知识经济时代,价值的增长不是通过劳动而是通过知识实现的。“取代论”在西方以奈斯比特和里夫金为代表。早在1982年,约翰奈斯比特在其轰动一时的《大趋势》中就提出“知识价值论”一词,并认为要用其取代劳动价值论。奈斯比特认为:“知识是一种不同于马克思所认为的劳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诞生于工业经济初期,必然被知识价值论所取代。”
6.为什么说资本要实现连续循环,资本的不同职能形式的循环必须在空间上并存,在时间上继起?
资本的循环是资本从一种形式出发,经过一系列形式的变化,又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资本是在运动中增值的,资本必须不断地、周而复始地循环,才能不断的带来剩余价值。产业资本顺次经过三个阶段,相应地采取三种职能形式以实现其价值增殖的运动。资本在循环中依次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形式,它们不是独立的三种资本,而是同一产业资本在循环中采取的三种不同的职能形式。资本的循环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资本必须按一定的比例并存在三种职能形式,而且必须使这三部分资本都相继通过循环的三个阶段。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同时并存,是三种资本循环在时间上继起的条件,也是三种资本循环在时间上继起的结果。在资本主义社会,由于生产无政府状态,资本循环过程经常遭到破坏。
2、如何理解商品二因素的矛盾来自劳动二重性的矛盾,归根结底来源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在私有制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矛盾是由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之间的矛盾决定的。在商品交换过程中,生产商品的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是没有办法进行直接量的比较的,只有生产商品价值的抽象劳动才能进行交换。能否完成使用价值转化为价值,在根本上取决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能否实现统一。如果商品的使用价值不符合社会的需求,则这种私人劳动就不会被承认为社会劳动,这意味着商品的价值不能实现,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矛盾没有得到解决。反过来,如果私人劳动生产的产品为社会所接受,则这种私人劳动就会被承认并转化为社会劳动,这意味着商品的价值得到了实现,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矛盾得到了解决。
3.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消耗的劳动量决定的,但为什么不能由任何一个商品生产者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来决定呢?
商品的价值是劳动创造的,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相互交换劳动的关系。商品的价值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价值规律是贯穿于整个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它既支配商品生产,又支配商品流通。
我们承认,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知识对于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决定作用日益显现,但我们不能抽象地谈论知识,更不能将知识与劳动和人对立起来。因为,知识毕竟是人创造的,知识作为一种经济资源。作为一种生产要素。是人类劳动的精神产品。知识与价值一样都是劳动创造的,是劳动的产物。劳动是知识的唯一源泉,无论知识多么高深,技术多么先进,如果不是人们在实践中加以掌握和运用,就不可能对外界产生什么影响,更不用说创造价值了。
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是资本积累的基础,在英国表现的最为典型。当时在英国养羊比经营农作物更为有利,这就促使资本家和封建贵族通过各种手段把大片农民私有土地围圈起来据为己有而农民则成为一无所有的雇佣工人。这就是著名的“羊吃人”的故事。
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进行残酷的殖民掠夺是资本原始积累的另一重要方式。新兴资产阶级的国家,通过武力征服海外殖民地,屠杀当地居民,抢劫金银财宝、大批贩卖黑人,进行罪恶的奴隶贸易。整个非洲大陆因奴隶贸易损失的人口至少有1亿多,相当于1800年非洲的人口总数。奴隶贸易使非洲大部分地方呈现一片荒凉景色,而欧洲奴隶贩子却从中赚了大量钱财,这客观上加快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促进了欧洲的经济繁荣,大批的黑人奴隶为美洲的开发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4.有人认为,在信息社会里,价值的增长不是通过劳动,而是通过知识实现的,应当用知识价值论取代劳动价值论。试用所学原理对该观点进行评析。
如今,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马克思当时所面对的情况有很大不同。我们应该结合新实际,加强和深化对社会主义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和认识,明确价值理论的发展方向。
5.如何理解“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的特殊性和一般性是什么?
“资本是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所创造的。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资本总是通过各种物品表现出来的,但“资本不是物,而是一定的、社会的、属于一定历史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后者体现在一个物上,并赋予这个物以独特的社会性质”“这就是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资产阶级社会的生产关系”只有在这个关系下,它才是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采取生产资料与劳动力两种形态,根据这两种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不同作用,可以将资本分为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不变资本是指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它在生产过程中通过工人的具体劳动把价值转移到产品中,它转移的价值量不会大于它原有的价值量,即它不会增值。这部分资本叫做不变资本。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可变资本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不是转移到劳动产品中去,而是由工人的劳动再生产出来的。在生产过程中,工人所创造的新价值,包括两个部分:相当于他本身的价值的那部分价值,还有多出来的那部分价值,叫做剩余价值。由于这部分资本价值不是不变的,所以马克思把这部分资本叫做可变资本。资本的特殊性在于它可以带来剩余价值。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它表明,剩余价值是由可变资本创造的。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资本的一般性是指资本也是物,是商品,具有商品的属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