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江苏学业水平测试复习提纲(必修二)
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物理知识点复习提纲(二)人教版必修2)人教版
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物理知识点复习提纲(二)(人教版必修2适用)专题三:机械能和能源【知识要点】1、功(A级)(1)定义:物体受力的作用,并在力的方向上发生一段位移,就说力对物体做了功。
(2)公式:W=Fscosα,其中α为F与位移s的夹角,F是力的大小,s是位移大小。
(3)单位:焦耳(J),1J=1N·m(4)功是标量:没有方向,但有正负。
正负表示是动力做功、还是阻力做功,正功并不大于负功。
(ⅰ)当0<α<900时,W>0,力对物体做正功;(ⅱ)当α=900时,W=0,力对物体不做功;(ⅲ)当900<α<1800时,W<0,力对物体做负功或说成物体克服这个力做功。
(5)总功的计算(ⅰ)先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出合外力,再根据W=F合scosα计算功;(ⅱ)先分别求出各个外力做的功,再把各个外力的功代数相加。
2、功率(A级)(1)定义:功与完成这些功所用时间的比值。
(2)公式:定义式P=W/t ,一般用于计算平均功率。
计算式P=F·v cosα,一般用于计算瞬时功率,其中F是力的大小,v是瞬时速度,α是F与v的夹角。
对于F和v在同一直线上,可直接用P=F·v来计算。
3、动能(A级)(1)定义: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
(2)公式:E k=1/2 mv2,是标量,动能只与速度的大小有关,而与方向无关。
4、动能定理(A级)(1)内容:外力对物体做的总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
(2)公式:W合=1/2 mv22-1/2 mv12说明:动能定理适用于单个物体,这里我们所说的外力,既可以是重力、弹力、摩擦力,也可以是电场力,磁场力或其他的力;W合为所有外力做的总功。
动能定理中的位移和速度必须相对于同一个参考系。
5、重力势能(A级)(1)定义:地球上的物体具有的跟它的高度有关的能,它是物体和地球的系统所共有的。
(2)表达式:Ep=mgh,重力势能具有相对性,物体在某位置具有的势能和零势能面的选择有关。
2013年江苏省高中学业水平测试说明
2013年江苏省高中学业水平测试说明2013年江苏省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必修)地理学科说明一、命题指导思想地理(必修科目)学业水平测试的命题,以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和《江苏省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教学要求(修订稿)》为依据,旨在测试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必备的地理素养,注重测试学生对高中地理必修课程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学生初步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技能与形成的地理观念,分析地理问题,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地理(必修科目)学业水平测试的命题力求做到与学生学习高中地理必修课程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相一致,充分体现必修科目学业水平测试的功能价值和地理课程的学科特点;力求突出科学性、基础性、时代性,公平性和创新性。
二、测试内容和要求(一)测试范围测试范围包括“地理必修1”、“地理必修2”、“地理必修3”三个必修模块。
(二)测试能力要求的表述1.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能够从试题的文字表述和地理图表中获取有关地理信息。
能够比较准确地理解、判读和分析所获取的地理信息。
2.掌握和运用地理基本知识与地理基本技能能够初步掌握和运用所学的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征及分布、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等知识。
能够初步掌握和运用地理基本技能,如判读、填绘地理图表,进行相关的地理计算等。
3.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基本规律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用比较准确、简洁的文字、图表等表达方式描述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征、分布和发展变化以及地理基本原理与基本规律的要点。
能够结合有关地理事实材料,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通过比较、推理、判断和分析,简要阐释地理基本原理与基本规律。
4.发现和探究地理问题能够运用正确的地理观念发现地理问题。
能够探究、评价地理问题,(12年:能够尝试运用正确的地理观念,探究并评价现实中的地理问题,)并初步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三、试卷结构(一)题型比例试卷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判断题和综合题。
江苏省普通高中生物学业水平测试提纲(必修二)
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提纲必修二遗传与变异第13~14课时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1.减数分裂的概念(B减数分裂:特殊的有丝分裂,形成有性生殖细胞。
对象:有性生殖的生物时期:原始生殖细胞产生成熟的生殖细胞时特点:染色体只复制一次,细胞连续分裂两次结果:新产生的生殖细胞中染色体数比原始生殖细胞减少一半注:原始生殖细胞染色体数与体细胞相同。
2.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B(1染色体的行为变化(2染色体数目变化3.精子与卵细胞形成过程及特征(B①精子的形成过程2由于减数分裂形成的配子,染色体组成具有多样性,导致不同配子遗传物质的差异,加上受精过程中卵细胞和精子结合的随机性,同一双亲的后代必然呈现多样性。
体细胞中有n对同源染色体则可形成2n种配子。
但一个原始生殖细胞只能产生2种配子。
5.受精作用的特点和意义(B特点:受精作用是精子和卵细胞相互识别、融合成为受精卵的过程。
精子的头部进入卵细胞,尾部留在外面,不久精子的细胞核就和卵细胞的细胞核融合。
核融合完成是受精作用完成的标志。
意义:经过受精作用,受精卵中染色体数目又恢复到体细胞中的数目。
其中有一半的染色体来自精子(父方,另一半来自卵细胞(母方。
受精卵的细胞质几乎全部来自于卵细胞,因此细胞内的DNA>1/2来自母方,<1/2来自父方,因为细胞内的DNA包括核DNA和质DNA。
6.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生物遗传和变异的重要作用(B①由于减数分裂形成的配子,染色体组成具有多样性,加上受精过程中卵细胞和精子结合的随机性,同一双亲的后代必然呈现多样性。
这种多样性有利于生物在自然选择中进化,对于生物的进化和遗传具有重要意义。
②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都是十分重要的。
7.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解题方法(1图解解析:例如:一个体细胞中含有4条染色体的二倍体动物的精巢中既能发生有丝分裂,又能发生减数分裂:3(2识别细胞分裂方式的一般方法与步骤①观察细胞中染色体的奇偶数如果是奇数,则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如果是偶数,则需要②观察细胞中是否有同源染色体若无同源染色体,则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若有同源染色体,则需要③观察染色体的行为特征若同源染色体之间存在联会、分离等现象,则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的中若同源染色体之间不存在联会、分离等现象,则处于有丝分裂中注意1:染色体移向两极时,若无染色单体,表明着丝点一分为二,此时需要在细胞一极(整个细胞、细胞一极中观察是否有同源染色体若有染色单体,表明着丝点未分裂,此时需要在整个细胞整个细胞、细胞一极中观察是否有同源染色体注意2:如果着丝点已经分开,则需要观察细胞每一极中的染色体中是否有同源染色体若细胞每一极中有同源染色体,则细胞处于有丝分裂的后期若细胞每一极中无同源染色体,则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例:请根据以上步骤,尝试判断以下细胞所处的分裂方式、时期及各数据时期:染色体数:DNA数:染色单体数:四分体数:45第15课时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11.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A①正确的的选用实验材料(豌豆闭花传粉自花授粉②由单因子到多因子的研究方法,先选一对相对性状研究再对两对性状研究。
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必修科目)考试知识点梳理——地理必修二
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必修科目)考试知识点梳理——地理必修二第一单元 人口与地理环境 第一节 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一) 世界人口增长的历史轨迹: 1. 世界人口增长的历史轨迹:① 人类社会初期:人口增长十分缓慢。
② 工业革命后:人口增长速度加快。
③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口迅速增长,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迅速。
④ 20世纪70年代后:人口增长速度有所减缓。
2. 人口增长的根本原因: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二) 人口增长模式转变: 3. 人口增长阶段及其转变:特别强调:中国的人口增长已进入低增长阶段的初期。
4. 人口增长的计算: (单位:%或 ‰)人口出生率=出生人口÷上年末...总人口 人口死亡率=死亡人口÷上年末...总人口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人口-死亡人口)÷上年末...总人口=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 (三) 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5. 当今世界突出的人口问题是:① 人口数量过多、增长过快;② 人口年龄结构失调。
●6. 不同国家的人口问题:⑴ 发展中国家的人口问题:① 人口增长模式:大多属于“高——低——高”型。
② 人口问题表现:人口出生率高,自然增长快,0—14岁青少年人口比重过大。
③ 影响:人口增长过快,会加大对资源、环境、社会就业、医疗卫生等方面的压力,经济发展速度降低,生活水平提升缓慢甚至下降,不利于提高人口素质;青少年人口比重过大,造成巨大的人口增长惯性,不利于经济社会发展。
④ 解决途径:实行计划生育政策。
⑵ 发达国家的人口问题:① 人口增长模式:属于“低——低——低”型。
② 人口问题表现:人口增长缓慢,人口老龄化等。
③ 影响:会带来劳动力不足,青壮年负担过重等问题。
④ 解决途径:采取鼓励生育、延迟退休的政策,接纳来自海外的移民和外籍劳工。
(四) 关于“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7. 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与人口增长类型之间的关系:⑴ 塔的底座越宽,顶端越尖,表明年轻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越大,反映人口高出生率、高增长率的特征; ⑵ 塔身越接近下窄上宽的形状,表明年轻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越小,反映低出生率、低死亡率的人口增长特征。
高2013 级(必修二)期末复习提纲
第六章细胞的生命历程1、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的原因:①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②细胞核控制范围的限制2、真核细胞分裂的三种方式:有丝分裂(主要方式)、无丝分裂、减数分裂①有丝分裂实质:亲代细胞染色体经复制,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意义:保持亲子代间遗传性状的稳定性②无丝分裂:不出现纺锤丝和染色体的变化例蛙的红细胞分裂③有丝分裂装片观察:解离(15%盐酸和95%酒精)→漂洗→染色→制片→观察3、细胞周期: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
包括两个阶段:分裂间期(占细胞周期的90%~95%)和分裂期。
4、动植物有丝分裂的区别前期:动物细胞由中心体形成纺锤体末期:细胞质分裂不同,植物中部出现细胞板,逐渐形成细胞壁;动物细胞是细胞膜从细胞中部向内凹陷,最后把细胞缢裂成两部分。
5、动、植物有丝分裂过程分裂间期:可见核膜核仁,染色体的复制(DNA复制、蛋白质合成)。
前期:染色体出现,散乱排布,纺锤体出现,核膜、核仁消失(两失两现)中期:染色体着丝点整齐的排在赤道板平面上后期: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暂时加倍末期:染色体、纺锤体消失,核膜、核仁出现(两现两失)6、细胞分化:相同细胞的后代在形态、结构、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特点:①持久性:贯穿整个生命过程,胚胎时期达到最大限度;②不可逆性。
7、细胞分化的根本原因: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8、细胞的全能性是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
9、衰老细胞特征:①水分减少、体积变小、代谢变慢②酶活性降低(白头发)③色素积累(老年斑)防碍物质交流传递④核体积增大,染色质收缩、染色加深⑤细胞膜通透性改变,使物质运输功能降低10、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受到严格由遗传机制决定的程序性调控,也称为细胞程序性死亡。
细胞凋亡对于多细胞生物体完成正常的发育,维持内部环境的稳定,以及抵御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都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2013年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必修)(含答案)2013年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必修)(
2013年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必修)物理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第Ⅰ卷(选择题共69分)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本大题23小题,每小题3分,共69分)1. 电场中有一点P,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若P点没有电荷,则P点场强为零B. 放在P点的电荷电量越大,则P点的场强越大C. 放在P点的电荷电量越大,电荷受到的电场力越大D. P点的场强方向为放在该点的电荷所受电场力的方向2. 下图中,电荷的速度方向、磁场方向和电荷的受力方向之间关系正确的是()3.导体的电阻是4Ω,在120s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荷量是480C,这时加在导体两端的电压是()A.960V B.16V C.1V D.60V4.关于电容器的电容,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电容器两极的电势差越大,电容就越大B.电容器所带电荷量越多,电容就越大C.电容器所带电荷量为零,电容就为零D.电容器的电容与两极的电势差及所带电荷量均无关,仅由电容器本身因素决定5.如图为一台理想变压器,初、次级线圈的匝数分别为n 1=400匝,n 2=800匝,连接导线的电阻忽略不计,那么可以确定()A .这是一台降压变压器B .次级线圈两端的电压是初级线圈两端电压的2倍C .通过次级线圈的电流是通过初级线圈电流的2倍D .变压器输出的电功率是输入的电功率的一半正在做加速运动的物体,如果它的加速度在逐渐减小,则该物体( )A. 立即做减速运动 B. 立即反向运动C. 运动的速度立即减小D. 运动的速度仍在增加7. 物体第1 s 由静止向右做加速度为1 m/s 2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第2 s 加速度方向向左,大小不变,以后每隔1 s 加速度的方向都改变一次,但大小不变,则1 min 后物体在( )A. 原位置B. 原位置左边0.5 mC. 原位置右边30 mD. 原位置右边60 m8.小球从空中自由下落,与水平地面相碰后弹到空中某一高度,其v-t 图像如图所示,则由图可知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 A .小球能弹起的最大高度为1.25 m B .小球能弹起的最大高度为0.45 mC .小球第一次反弹后瞬间速度的大小为3 m/sD .小球下落的最大速度为5 m/s9.关于物体的重心,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重心就是物体上最重的一点B .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一定在它的几何中心C .重心是物体所受重力的作用点,故重心一定在物体上~铁心R n 1 n 2 电源负载D .用细软线将物体悬挂起来,静止时重心一定在悬线所在直线上10.如图所示,互相垂直的两个分力F 1 、F 2,将F 2绕O 点顺时针旋转至和F 1重合,则( )A .合力在减小,同时方向在改变 B .合力在减小,但方向不变 C .合力在增大,同时方向在改变D .合力在增大,但方向不变11.用一水平力F 将两铁块A 和B 紧压在竖直墙上而静止,如图所示,对此,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铁块B 肯定受墙给它的竖直向上的摩擦力B .铁块B 受A 给它的摩擦力方向可能向上,也可能向下C .铁块A 肯定对B 施加竖直向上的摩擦力D .B 受墙的摩擦力方向可能向上,也可能向下12.粗糙水平地面上有一木箱,现一人用一水平力拉着木箱匀加速直线前进,则 ( ) A .人拉木箱的力大于木箱拉人的力B .木箱所受的拉力和地面对木箱的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C .人拉木箱的力大于木箱所受摩擦力D .木箱对地面的压力和木箱所受的重力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13.如图所示是“探究求合力的方法”实验装置。
2013年江苏省普通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说明(必修科目)
2013年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必修科目)说明历史一、命题指导思想历史(必修科目)学业水平测试的命题以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和《江苏省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学要求(修订稿)》为依据,坚持从江苏高中历史教育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体现学业水平测试的功能价值和历史课程的学科特点,力图体现基础性、公平性、时代性、创新性和情境性,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以科学评价引导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有效实施。
二、测试内容和要求(一)测试范围测试的内容包括《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规定的3个必修模块的25个专题的有关内容。
历史(必修科目)学业水平测试除了规定必要的测试内容,还提出了相应的测试能级,旨在测试学生对主要史实的了解状况、历史思维能力和必备的人文素养。
(二)测试能力要求测试能级主要分为调动和运用历史知识、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叙述和阐释历史事物以及论证和探讨历史问题四大类,主要侧重于前三类,在本考试说明的测试要求中主要用“了解”、“理解”、“认识”和“探讨”四个行为动词来体现这些要求,新课程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也包含其中。
(三)测试的具体内容和要求历史(I)9.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历史(Ⅱ)历史(Ⅲ)三、试卷结构(一)题型比例试题分为客观题和主观题两大类,客观题包括单项选择题和判断题,主观题包括材料解析题和问答题,客观题和主观题的比例为7:3。
(二)试题难度比例试卷由容易题、中等难度题、较难题组成,其占分比例约为7:2:1。
(三)内容比例历史(I)约占40%,历史(Ⅱ)约占35%,历史(Ⅲ)约占25%。
四、测试方法与时间(一)测试方式闭卷笔试。
(二)测试时间75分钟。
(三)试卷满分值满分为100分。
2013年江苏省普通高中生物学业水平测试提纲(必修二)
2013年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提纲必修二遗传及变异第13~14课时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1.减数分裂的概念(B)减数分裂:特殊的有丝分裂,形成有性生殖细胞。
对象:有性生殖的生物时期:原始生殖细胞产生成熟的生殖细胞时特点:染色体只复制一次,细胞连续分裂两次结果:新产生的生殖细胞中染色体数比原始生殖细胞减少一半注:原始生殖细胞染色体数及体细胞相同。
2.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B)(1)染色体的行为变化(2)染色体数目变化减数第一次分裂 减数第二次分裂时期 间期 前期 中期 后期 末期 前期 中期 后期 末期 染色体2n2n2n2nnnn2nn染色体数目的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
3.精子及卵细胞形成过程及特征(B )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 染色体复制(包括DNA 复制和蛋白质的合成),复制后每条染色体中都含有两条姐妹染色单体。
前期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联会),形成四分体(又称四分体时期)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 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末期减数第二次分前期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赤①精子的形成过程精子和卵细胞形成特点的比较由于减数分裂形成的配子,染色体组成具有多样性,导致不同配子遗传物质的差异,加上受精过程中卵细胞和精子结合的随机性,同一双亲的后代必然呈现多样性。
体细胞中有n对同源染色体则可形成2n种配子。
但一个原始生殖细胞只能产生2种配子。
5.受精作用的特点和意义(B)特点:受精作用是精子和卵细胞相互识别、融合成为受精卵的过程。
精子的头部进入卵细胞,尾部留在外面,不久精子的细胞核就和卵细胞的细胞核融合。
核融合完成是受精作用完成的标志。
意义:经过受精作用,受精卵中染色体数目又恢复到体细胞中的数目。
其中有一半的染色体来自精子(父方),另一半来自卵细胞(母方)。
受精卵的细胞质几乎全部来自于卵细胞,因此细胞内的DNA>1/2来自母方,<1/2来自父方,因为细胞内的DNA包括核DNA和质DNA。
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物理知识点复习提纲
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物理知识点复习提纲(一)(人教版必修1适用)【知识要点】1.质点(A )(1)没有形状、大小,而具有质量的点。
(2)质点是一个理想化的物理模型,实际并不存有。
(3)一个物体能否看成质点,并不取决于这个物体的大小,而是看在所研究的问题中物体的形状、大小和物体上各部分运动情况的差异是否为能够忽略的次要因素,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参考系(A )(1)物体相对于其他物体的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
(2)在描述一个物体运动时,选来作为标准的(即假定为不动的)另外的物体,叫做 参考系。
对参考系应明确以下几点:①对同一运动物体,选择不同的物体作参考系时,对物体的观察结果往往不同的。
②在研究实际问题时,选择参考系的基本原则是能对研究对象的运动情况的描述得到尽量的简化,能够使解题显得简捷。
③因为今后我们主要讨论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所以通常取地面作为参照系3.路程和位移(A )(1)位移是表示质点位置变化的物理量。
路程是质点运动轨迹的长度。
(2)位移是矢量,能够用以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一条有向线段来表示。
所以,位移的大小等于物体的初位置到末位置的直线距离。
路程是标量,它是质点运动轨迹的长度。
所以其大小与运动路径相关。
(3)一般情况下,运动物体的路程与位移大小是不同的。
只有当质点做单一方向的直线运动时,路程与位移的大小才相等。
图1-1中质点轨迹ACB 的长度是路程,AB 是位移S 。
BA BC 图1-1(4)在研究机械运动时,位移才是能用来描述位置变化的物理量。
路程不能用来表达物体的确切位置。
比如说某人从O点起走了50m路,我们就说不出终了位置在何处。
4、速度、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A)(1)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它等于位移s跟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t的比值。
即v=s/t。
速度是矢量,既有大小也有方向,其方向就是物体运动的方向。
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m/s)米/秒。
(2)平均速度是描述作变速运动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013级高二地理学业水平考试必修二复习提纲
2013级高二地理学业水平考试必修二复习提纲(小注:带★是重点)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第一节 人口的数量变化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1、10万年来人口增长 历史时期 人类的生产劳动 人口数量和增长情况 人口变化的原因 农业革命之前 主要从事采集和狩猎人口数量少,增长缓慢人们获取食物的能力低,抵御疾病和灾难水平差,死亡率高 农业革命至工业革命期间利用简单的工具从事农业活动人口数量增多,增长速度加快耕作和灌溉技术发展,食物供应变得稳定而可靠,死亡率下降工业革命以后工业生产活动迅速扩大和发展人口数量继续增加,增长速度更加迅猛用科学技术武装起来的人类不断壮大着改造自然的能力,人们能获得充足的食物和完善的医疗服务,死亡率降低2、人口自然增长最根本因素:生产力水平的高低 决定因素: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差异 自然增长率水平 人口增长特点及成因今后变化趋势发达国家 保持较低水平受生育观念、生活质量、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增长缓慢今后几十年,人口数量将比较稳定,一些国家还会逐渐减少 发展中国家 水平较高 由于政治独立,民族经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进步,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很快 采取了控制人口的措施,人口增长速度将趋缓,但人口数量还将增加 中国水平较低 增长缓慢人口基数大4、人口的发展一定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环境的承载力相适应。
★5、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人口问题及措施人口问题或产生的影响人口政策典型国家发达国家(欧、北美、大洋洲 ) 劳动力不足、国防兵源不足、 人口老龄化、青壮年负担过重 鼓励生育,引进外来移民 俄罗斯、德国、日本 发展中国家(亚、非、拉) 加大对资源、环境、就业、经济等的压力;影响经济发展,不利于提高人口素质。
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中国、印度、巴基斯坦等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5、人口增长模式与相应人口问题人口增长人口问题历原始低增长阶段—--“高高低”模式—原始型史加速增长阶段———“高低高”模式—传统型—————人口增长过快儿童比重过大轨增长减缓阶段——迹低速增长阶段—“低低低”模式—现代型———————人口增长缓慢人口老龄化6、影响人口模式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自然环境、社会福利、文化观念7、为什么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模式尚未进入现代型?生产力水平低、城市化水平低、社会制度。
最新复习提纲:江苏省华罗庚中学学业水平测试必修二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考点】了解古代中国的主要农具;了解古代中国水利工程和农业灌溉工具;理解古代小农经济(自然经济)的基本含义。
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中国古代主要耕作方式的演变:原始农业→“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青铜农具→铁犁牛耕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1.铁犁牛耕①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使用和推广铁农具和牛耕。
②两汉时期:改进和推广——耦犁、犁壁;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耧车(播种工具)③隋唐时期:完善——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安装犁评,至此,我国耕犁已相当完善,一直为后世沿用。
2.农业灌溉①水利工程战国时期:都江堰;汉朝:漕渠、白渠、龙首渠②农业灌溉工具曹魏:翻车;唐朝:筒车;宋朝:高转筒车;明清:风力水车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春秋战国)1.形成的原因(1)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推广导致的生产力发展;(2)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2.特点:以家庭为生产单位、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产品主要是为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具有自给自足、分散性和脆弱性的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考点】了解古代中国的官营手工业;了解古代中国在冶金和制瓷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一、素称发达的官营手工业1.官营手工业有政府直接经营,大作坊生产,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精美。
在冶金、制瓷等,一直领先于世界。
2.官营手工业的特点:历史悠久;产品精美;品种繁多;素称发达;享誉世界;3.官营手工业的发展概况(1)冶金技术(2)制瓷技术二、艰难经营的民间手工业1.民间手工业的几种形式(1)家庭手工业:以纺织为代表,作为农户的副业,主要用来交纳赋税和家庭消费,剩余部分作为商品出卖。
(2)民营手工业: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
2.发展历程(1)春秋战国时期,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并存(2)元朝黄道婆改进棉纺织技术,棉纺织品产量增多。
(3)明中叶以后纺织、制瓷、矿冶等行业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4)明朝中后期,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人教版教学教案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必修2复习提纲
高二生物学业水测试平必修2复习提纲第一章1、相对性状:一种生物的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2、性状分离:在杂种后代中,同时显现出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
3、等位基因:决定1对相对性状的两个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相同位置上)。
4、纯合子与杂合子纯合子:能稳定的遗传,不发生性状分离杂合子:不能稳定的遗传,后代会发生性状分离5、表现型与基因型关系:表现型是基因型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6、杂交与自交杂交:基因型不同的生物体间相互交配的过程。
自交:基因型相同的生物体间相互交配的过程。
附:测交:让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
(可用来测定F1的基因型,属于杂交)判断显、隐性性状。
方法有3种:a、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体亲本杂交,子一代杂合体显现的亲本的性状为显性性状。
b、据“杂合体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
新出现的性状为隐性性状。
c、根据性状分离比判断具有一对相同性状的亲本交配,子代性状分离比为3:1,则分离比为3的性状为显性。
自交:连续自交可以提高纯合子的比例杂交:可以用于判断显隐性关系测交:可以用于判断个体的基因型。
7、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A)➢正确地选用试验材料 (一)豌豆是严格自花传粉植物(闭花授粉),自然状态下一般是纯种(二)具有易于区分的性状➢分析方法科学;(单因素→多因素)➢应用统计学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科学地设计了试验的程序:实验-假设-验证。
8、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1)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P:高豌豆×矮豌豆 P:AA×aa↓↓F1:高豌豆 F1: Aa↓自交↓自交F2:高豌豆矮豌豆 F2:AA Aa aa3 : 1 1 :2 :1遗传的分离定律(C)【实质】:在杂合体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离开,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2)二对相对性状的杂交:P:黄圆×绿皱 P: AABB×aabb↓↓F1:黄圆 F1: AaBb↓自交↓自交F2:黄圆黄皱绿圆绿皱 F2:A_B_ A_bb aaB_ aabb9 :3 : 3 : 1 9 :3 : 3 : 1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B)【实质】: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的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2013年江苏学业水平测试新考纲和背诵考点
说明:红色为今年新增加内容。
今年删的内容已经处理了。
新考试说明在语言文字和能力要求上也发生了一定的变更,用蓝色表示。
本文结尾附《2013年江苏小高考考纲变化总结》2013年江苏学业水平测试新考纲全面解读一了解先秦时期的王朝变迁。
夏:前2070商:前1600周:前1046:(西周和东周:春秋和战国)二、理解分封制(新增)、宗法制的基本内容和影响。
1.分封制:西周周武王将子弟、功臣及前朝旧贵族分封于各地,成为各领一方的诸侯。
2.分封的对象:周王室成员、功臣和先朝旧贵族3. 分封的内容:土地和人口。
4.诸侯的权利:世袭统治权。
5.诸侯的义务:定期朝贡、提供军赋和力役、拱卫王室。
6.分封制的影响:(1)西周分封制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2) 扩大了周的统治疆域(3)但后来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
1.特点: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2.内容:周天子以嫡长子世代继承最高执政权力,其余诸子分封为诸侯,诸侯国对于周王室处于附属地位。
按血缘关系的亲疏就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等级。
3作用: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稳定统治秩序;保证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是维系分封的重要手段巩固西周的统治三、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征(2013年新增)神权与王权结合,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这些是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鲜明特点。
王位世袭制、等级森严的分封制以及血缘关系所维系的宗法制,构成了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和特征。
一了解秦的统一:(公元前221,秦朝建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二了解“始皇帝”的来历和秦朝的中央官制。
中央: 皇帝制度中央官制: 三公九卿制度地方: 郡县制.始皇帝的由来:秦始皇自以为功德超过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使用“皇帝”称号,自称”始皇帝”。
2.特点: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江苏省2013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 要点梳理 第13课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人民版
第13课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1. 了解“一五”计划的建设成就(必修2 P46~47)主要成就:________________厂、__________________厂和____________________厂先后建成投产。
意义: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
2. 理解三大改造(必修2 P47)(1) 背景:国民经济的恢复、政权巩固。
(2) 时间:1953~1956年。
(3) 过程:从1953年起,国家开始对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这就是三大改造。
①农业:广大农民组织起来,参加__________,走__________道路。
②手工业:手工业者也纷纷参加__________________。
③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____________________的高潮。
(4) 结果和实质:到______________,我国基本上完成了三大改造,使生产资料由________制转变为____________制。
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我国基本上建立起来,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____________体制确立。
从此进入______________阶段。
实质是社会主义革命。
3. 了解中共八大的主要内容(必修2 P48)1956年中国共产党在北京召开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1) 主要内容:① 分析国内主要矛盾:______________已经建立,是先进的______________和落后的____________之间的矛盾(是人民__________________的需要,同当前________________的矛盾)。
② 提出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____________。
4. 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必修2 P48~49)(1) “大跃进”运动: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由于急于求成,________年,全国掀起“大跃进”高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二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1、了解古代中国的主要农具(1)原始阶段:采用“刀耕火种”;(2)春秋战国时期:采用牛耕技术和铁制农具,形成“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2)汉:牛耕逐渐普及全国;铁制农具数量大增;出现便于中耕的曲柄锄、便于收获的大镰、播种工具耧车;东汉由耦犁(二牛抬杠)转变为一牛挽犁;(3)唐:出现曲辕犁,可控制耕土的深浅。
2、了解古代中国水利工程和农业灌溉工具(1)战国:都江堰(李冰)、郑国渠(郑国);汉:井渠(汉中地区),现流行于新疆地区;(2)曹魏:经改制的翻车用于灌溉;隋唐五代时期:北方使用立井水车作为提水灌溉工具,长江流域发明了高转筒车以引低处水灌溉高出农田;宋朝出现水转翻车利用水力为动力;明清时出现风力水车。
3、了解古代中国基本的土地制度(1)在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
(2)夏、商、西周时期:(土地国有制)一切土地属于国家。
国王把土地层层分封,受封者世代享用,但不得转让与买卖;同时要向国王交纳贡赋。
庶民和奴隶在贵族封地上耕种,这种土地国有制度被称为“井田制”。
(3)春秋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井田以外的荒地被大量开垦为私田。
那时周室衰微,兼并战争频繁,土地转让关系进一步发展,井田制遭到破坏。
公元前594年,鲁国首先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要按亩收税。
这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4)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秦国的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这封建土地所有制,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
(5)北魏到唐前期:推行均田制,国家授田给农民,农民承担赋税。
4、理解古代小农经济(自然经济)的基本含义(1)小农经济: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逐步形成,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家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在中国封建社会占主导单位,是中国封建社会漫长延续的重要原因。
(2)特征: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3)自然经济:曾经在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存在。
生产目的不是为了满足市场交换需要,而是为了生产者个人或经济单位的需要的一种经济形式。
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发展:1、了解古代中国的官营手工业(新增)(1)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历史悠久。
夏、商、周时期以青铜铸造为代表的手工业,由官府垄断。
(2)官营手工业由政府直接经营,大作坊生产,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精美,主要生产武器军用品和官府贵族生活用品,不在市场流通。
在冶金、制瓷等,一直领先于世界。
2、了解古代中国在冶金和制瓷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1)冶金:①冶铜:商周时期青铜铸造业进入了繁荣时期,出现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礼器等精美青铜器。
②冶铁:春秋晚期中国已有铁器;汉代铁业官营;汉代冶铁使用煤炭作为燃料;东汉杜诗发明水力鼓风冶铁工具——水排;北宋,有了以煤作为燃料冶铁的明确记载。
③炼钢:战国时期出现经过淬火的钢件;南北朝发明灌钢法。
(2)制瓷:①东汉:瓷器生产技术成熟,烧制出青瓷。
②唐代:制瓷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制瓷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唐代晚期,首创釉下彩绘;③唐宋五大名窑:河北定窑、河南钧窑、江西景德镇窑、浙江龙泉窑、陕西耀州窑。
④唐宋以来,形成“瓷路”(海上丝绸之路);⑤元朝:景德镇窑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烧制出白底蓝花的青花瓷;⑥清朝:康熙年间,发明了粉彩瓷(珐琅彩);雍正帝时粉彩瓷技术登峰造极。
三、古代中国的商业发展及经济政策:1、了解“市”的形成与发展(北宋为转折点)①秦:有管理市的法律规定,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②汉:“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有严格的时间、空间的限制;③南北朝时期:形成了“草市”特点:『远离城镇、交通便利、自然形成、政府管理(设草市尉)』④唐朝时:“草市”逐渐演变成了地方相对集中的商业中心,夜市也非常繁荣。
⑤宋:市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坊与市的界限被打破;商业活动不在受政府的直接管理;“草市”已经具备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⑥明清:商业经济繁荣,都市中的商业区已经相当繁华。
2、知道主要的商业城市和著名商帮(1)商业城市:长安、洛阳、开封、临安、大都等著名商业城市;经济中心南移后,隋唐黄河流域的长安、洛阳;长江流域的扬州、成都(“扬一益二”)等成为繁华的大都会;宋代的汴京、清代的苏州、以及四大名镇(盛泽镇、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
(2)商帮:明清出现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叫“商帮”。
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
3、理解“重农抑商”(1)含义:首倡于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
国家鼓励男耕女织的农业生产,限制手工业和商业。
是我国封建社会基本的经济政策。
(2)目的:维护自然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维护政治稳定,巩固封建统治。
(3)影响:是维护封建专制国家的经济基础。
积极: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在封建社会初期巩固了新兴地主政权。
消极:明清时期强化了自然经济,阻碍工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4、了解“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基本含义及其影响①明清政府禁阻私人出海从事海外贸易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
②清代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交往。
③影响:两者都是为维护封建统治秩序;使正常的海外贸易停顿;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使中国与世隔绝,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专题二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1、认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1)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自然经济逐渐瓦解。
(2)受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
(3)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近代民用工业,起了诱导的作用。
2、了解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1)产生的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2)地点:主要是东南沿海地区的上海、广东、天津。
(3)最早创办者:官僚、地主、商人;(4)著名企业:1866方举赞在上海创办的发昌机器厂、1873陈启源广东南海继昌隆缫丝厂、朱启昂在天津创办贻来牟机器磨坊等。
(5)概况:受本国封建主义的阻挠和外国资本主义竞争的影响,发展速度异常缓慢;3、了解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工业初步发展的主要史实(1)原因:甲午战争后,列强的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了自然经济;清政府为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间出现“设厂自救”、“实业救国”的思潮。
(2)表现: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不仅表现为商办企业数量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大,而且还表现出由沿海向内地的扩展。
影响: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二、民国时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1、了解民国初期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史实(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①时间:辛亥革命后—“一战”期间(1912-1919年)②原因: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帝制,建立中华民国,为资本主义发展扫除障碍;南京临时政府的奖励措施,激发了投资热情;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的有力地推动;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主要原因)③发展情况: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夹缝中的民族工业,出现了一个短暂的春天。
其中,以纺织业和面粉业的发展最快。
涌现出一批著名的实业家,如江苏南通的张謇(创办大生纱厂)。
④结果: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
整个中国民族工业迅速萧条。
2、了解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史实①时间:1927—1936年。
②原因: 国民政府币制改革的推动;为了巩固统治,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鼓励发展工业、农业和交通运输业;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运动。
③发展状况:民族工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④新的发展阻力:官僚资本主义(特点:依靠国家权力获取财富)3、了解抗战时期民族工业的状况①时间:1937——1945年。
②状况:战争破坏、日本帝国主义强行掠夺、官僚资本的压榨,民族资本日益萎缩。
4、了解解放战争时期民族工业的状况①原因:美国商品排挤了国货(1946年《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官僚资本大肆进行经济垄断,挤压民族企业;国民政府还不断增加苛捐杂税,并滥发纸币,导致通货急剧膨胀②状况:民族工业陷入绝境,工厂纷纷倒闭。
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的曲折历程:(1)19世纪六七十年代夹缝产生(2)19世纪末(1895-1912)初步发展(3)20世纪初(1912-1919)短暂春天(4)国民政府前期(1927-1936)较快发展(5)抗战时期(1937-1945)沉重打击,日益萎缩(6)抗战胜利后(1946-1949)陷入绝境5、探讨民族工业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新增)(1)经济方面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后,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一种代表历史潮流和趋势的新经济因素,它有利于中国社会的进步,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2)政治方面看,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使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队伍不断发展壮大,推动着中国社会政治变革,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物质条件和社会基础,也为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中共的成立创造了条件。
(3)思想方面看,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西方资本主义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基础,资产阶级为了壮大自己的力量和推翻封建主义,开展了一系列思想文化运动,从而冲击和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一、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谈说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1、了解“一五”计划:(1)时间:1953——1957;(2)过渡时期总路线: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3)主要成就: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和鞍钢三大工厂先后建成投产。
意义: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
2、理解三大改造(1)背景:国民经济的恢复、政权巩固。
(2)时间:1953——1956年。
(3)过程:从1953年起,国家开始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①农业:广大农民组织起来,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②手工业:手工业者也纷纷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③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
政策:和平赎买(和苏联相比是创举)(4)结果和实质: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三大改造,使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我国基本上建立起来,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计划经济体制确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