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化的垄断和扭曲体现
中国要素价格扭曲的制度根源及改革思路
中国要素价格扭曲的制度根源及改革思路中国是一个大国,有着丰富的资源和劳动力。
但是,中国的要素价格扭曲已经成为了一个长期的问题,这严重影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本文将探讨中国要素价格扭曲的制度根源及其改革思路。
一、制度根源1. 价格管制长期以来,中国政府对各个产业的价格进行过度管制,导致了要素价格扭曲。
政府实施价格管制的主要原因是缺乏监管能力,需要通过控制价格来保持市场稳定。
2. 国有企业垄断国有企业在中国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但也对要素价格扭曲造成了影响。
国有企业垄断了一些重要的产业,导致了这些产业的要素成本偏高,而其他产业的要素价格又偏低。
3. 地方政府的影响地方政府在中国经济中的作用较大,他们往往会对当地的产业进行保护,导致了一些产业的价格扭曲。
此外,地方政府也经常通过政策来吸引外来投资,这会导致外来投资的过度聚集,进而导致要素价格扭曲。
二、改革思路1. 促进市场化改革中国政府需要促进市场化改革,放开一些被过度管制的产业和要素的价格,以减少政府干预和控制。
政府还可以通过强化监管和加强市场竞争来确保市场稳定。
2. 加强国企改革中国政府应该加强对国有企业的改革,解决它们的垄断问题,降低一些重要产业的成本,增加其他产业的利润空间。
这将有助于消除要素价格扭曲。
中国政府应该限制地方政府对当地产业的保护,鼓励地方政府更多关注其它政策领域,如资源保护、环境保护等方面,进而提高整个地区产业的效益。
4. 发展债券融资模式中国政府可以发展债券融资模式,鼓励企业和个人通过信贷方式获得融资,从而创造出雇佣机会、投资利率以及政府支持等更优质的资源,从而调整要素价格。
总之,解决中国要素价格扭曲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从根本上改革中国经济发展的现行规则,以达到企业投资收益更加优化、政府角色回归正常、市场资源配置更加透明等诸多目的。
垄断才是那颗“毒瘤”
垄断才是那颗“毒瘤”解决民企与国企员工收入差的关键,首先在于打破垄断,无论国企、民企,大家同台竞争,一样的游戏规则,均等的竞争机会,谁能力强,谁多赚取利润,多给员工增加福利文/本刊记者崔晓红一般企业与垄断企业员工的收入差已是明摆着的了。
追根,则是由不同性质企业本身的地位差、待遇差所导致的。
说白了,就是垄断企业享受着一般企业所难以享受到的垄断地位,使得企业收入有保障,员工收入有保障。
在国内,一提垄断企业,很多人的直觉反映就是国有企业(含央企)。
原本,这两个概念不应该对等,但在国内这么理解没有太大的问题。
因为,我们的垄断企业基本上都是国企,就算部分国企还称不上垄断企业,也是垄断经营。
因此,一般企业与垄断企业的概念,实际上就转变为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的概念。
这是“中国式垄断”的表现。
正是这样的垄断,严重扭曲了市场自然秩序,进而导致收入分配不公。
事实上,如果是在完全市场环境下产生的、一般意义上的自然垄断,其破坏力并没有那么强大,而且,调节改变起来也没有像现在这样难度大。
怎么理解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的地位差?当下的中国有一个颇有特色的中国式两分法,即“体制内”与“体制外”。
相信很多人早已经习惯了这两个短语,并认可了体制内外存在差距是理所当然的。
习惯了的东西未必合理。
同一片国土、同一个市场,怎么会有体制内外之分?这里的体制具体又是指什么?不可名状,但都心照不宣。
沿用上面的两分法,垄断企业与一般民营企业的差距,也是体制内与体制外的差距。
体制内的国企,可以旱涝保收、财源不断;而被遗弃在体制外的民营企业,则只能自生自灭、朝不保夕。
垄断像一张大网,搅在整个市场中。
在网内,是有保障的;在网外,则只能听天由命。
母体(公司)的境遇如此不平等,儿子(员工)的收入又怎么可比?从这个意义上讲,民企员工与国企员工存在收入差是“正常”的,相反,没有了收入差,倒让人惊诧。
垄断企业好日子说两个常识,但这两个常识未必完全符合中国的现实。
在正常的市场环境下,员工的收入水平应与企业的利润水平成正比。
市场扭曲现象
市场扭曲现象市场扭曲现象是指在市场经济体系中出现的一种不正常的现象,它可能导致资源分配不均、价格扭曲、市场竞争失效等问题。
本文将探讨市场扭曲现象的原因、影响及对策等方面。
一、市场扭曲现象的原因市场扭曲现象的出现通常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有关。
1. 政策扭曲政府实施的一些政策措施可能会导致市场扭曲。
例如,过度的市场管制和干预、政府垄断行业等,都可能使市场资源配置失灵,造成市场扭曲。
2. 不完全信息市场参与者信息不对称或者信息不完善也是市场扭曲现象的原因之一。
当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等时,可能导致市场价格异常波动,甚至形成市场垄断。
3. 外部性市场扭曲现象还与外部性问题有关。
外部性是指市场活动产生的社会成本或者收益未被价格所反映,从而引发市场扭曲。
例如,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都属于外部性问题。
二、市场扭曲现象的影响市场扭曲现象对经济和社会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
1. 资源配置失灵市场扭曲现象导致资源配置失灵,使得资源无法以最高效的方式流动和配置。
这将影响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增长。
2. 价格扭曲市场扭曲现象会导致市场价格失去真实的反映供求关系。
价格扭曲可能使得市场上存在价格不合理的现象,进而影响消费者的福利和企业的利润。
3. 市场竞争失效市场扭曲还可能导致市场竞争失效。
当市场存在垄断或者不完全竞争时,企业间的竞争将受到限制,无法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创新。
三、应对市场扭曲现象的对策为了解决市场扭曲现象所带来的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政府监管政府应加强市场监管和法规建设,打击市场不正常行为,保护市场经济的公平性和公正性。
2. 信息透明提升市场参与者的信息透明度,加强信息共享和公开,减少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市场扭曲。
3. 增强竞争力鼓励市场竞争,打破垄断行业,促进市场竞争的效果发挥,以提高市场资源配置的效率和公平性。
4. 激励创新给予创新型企业和个人一定的奖励和激励措施,鼓励市场创新和技术进步,提高市场效率。
四、结语市场扭曲现象是市场经济体系中不可避免的问题,但我们可以通过政府监管、信息透明、增强竞争力和激励创新等措施来应对市场扭曲,并逐步完善市场经济体系,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垄断具有哪些表现形式
垄断具有哪些表现形式在实践中,我们可能很经常接触到垄断这个词,但是对于垄断的具体的表现形式有哪些就没有深⼊了解了。
对于这个问题,有很多的朋友想要去了解,那么接下来,店铺⼩编和各位朋友⼀起来了解了解关于垄断具有哪些表现形式。
垄断具有哪些表现形式(⼀)依具体组织形式划分依据经济垄断的具体组织形式,可以将垄断分为短期价格协定、卡*尔、⾟*加、托*斯、康*恩和其他组织形式的垄断。
短期价格协定是垄断组织的最简单形式,⼤企业之间通过⼝头或书⾯形式,规定在⼀定时间内共同控制某类商品价格,从⽽获取⾼额利润的垄断形式。
这种垄断不具有长期性和稳定性。
卡*尔是指⽣产同类商品的企业,为了获取⾼额利润,在划分市场、规定商品产量、确定商品价格等⼀个或⼏个⽅⾯达成协议⽽形成的垄断性联合。
卡*尔的各成员企业在⽣产、销售、财务和法律上均保持⾃⾝的独⽴。
根据协议的内容,可以将卡*尔分为:规定销售条件的卡*尔、规定销售范围的卡*尔、限定产量的卡*尔、分配利润的卡*尔等。
卡*尔成⽴时,⼀般都要签订正式的书⾯协议,并有成员企业选出委员会,监督协议的执⾏并保管和使⽤共同基⾦,其主要特点在于⽐短期价格协定的内容更⼴,也较为稳定。
⾟*加是同⼀⽣产部门的企业为了获取⾼额垄断利润,通过签订协议,共同采购原料和销售商品,⽽形成的垄断性联合。
参加⾟*加的企业在⽣产和法律上仍保持独⽴,但在购销领域已失去独⽴地位,所有购销业务均由⾟*加的总办事机构统⼀办理,参加⾟*加的企业不再与市场直接发⽣联系,很难脱离⾟*加的约束,因⽽它⽐卡*尔更集中,更具有稳定性。
托*斯是垄断组织的⼀种⾼级形式,通常指⽣产同类商品或在⽣产上有密切联系的企业,为了获取⾼额利润,从⽣产到销售全⾯合并,⽽形成的垄断联合。
托*斯的参加者本⾝虽然是独⽴的企业,但在法律上和产销上均失去独⽴性,由托*斯董事会集中掌握全部业务和财务活动。
原来的企业成为托*斯的股东,按股权分配利润。
托*斯组织具有全部联合公司或集团公司的功能,因此它是⼀种⽐卡*尔和⾟*加更⾼级的垄断形式,具有相当的紧密性和稳定性。
垄断市场的特征和影响
垄断市场的特征和影响垄断市场是指只有一个或少数几个卖方,而买方则相对较多的市场形式。
在这种市场结构下,少数企业或机构掌握着市场的主导地位,能够通过控制价格和产量来对市场产生重大影响。
垄断市场的特征和影响对于经济学和市场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垄断市场的特征以及其对市场和消费者的影响。
一、垄断市场的特征在垄断市场中,存在以下特征:1. 唯一卖方或少数卖方:垄断市场下只有一个或几个企业拥有垄断地位,它们掌握了市场上绝大部分的产品或服务供应。
2. 无进入障碍:相比于其他市场形式,垄断市场的进入门槛相对较高。
对于其他企业或机构来说,要想进入这个市场并与垄断者竞争,需要克服诸多困难。
3. 价格控制:在垄断市场中,垄断者可以通过控制产品的价格来获得更高的利润。
垄断者往往会设置较高的价格,从而限制竞争对手的发展,并保持自己的市场地位。
4. 有限替代品:由于进入这个市场的难度较大,垄断者通常提供唯一或者少数几种替代产品,使得消费者在选择时缺乏多样性。
二、垄断市场的影响垄断市场的存在对市场和消费者都有一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价格上涨:垄断者控制着产品或服务的供应,通过设定高价格来追求更高的利润。
相比于竞争市场,垄断市场的产品价格往往较高,给消费者带来负担。
2. 产量不足:为了保持高价格和稳定的垄断地位,垄断者往往会限制产品的供应量。
这导致市场上的产品供不应求,进一步加剧了价格的上涨。
3. 缺乏竞争:垄断市场的特征决定了缺乏竞争,这阻碍了创新和进步。
垄断者不需要创新,更不需要为了保住市场份额而改进产品质量。
4. 降低消费者福利:垄断市场的高价格、低产量和缺乏竞争使得消费者福利受损。
消费者面临更高的消费成本,产品的质量和选择性也相对较低。
5. 技术进步滞后:垄断市场对技术进步缺乏动力,因为垄断者没有强烈的竞争压力来推动技术发展和创新。
这使得市场的整体效率受到限制。
结语垄断市场的特征和影响对于经济学和市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市场化经营机制的相关问题
市场化经营机制的相关问题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市场化经营机制是指企业或个人依据市场规律进行经营活动的一种经营方式。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化经营机制在社会生产经营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市场化经营机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就市场化经营机制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一、市场失灵问题市场化经营机制依赖于市场机制的有效运作,但市场并不是完美的。
市场存在信息不对称、垄断、外部性等问题,导致市场失灵现象。
在这种情况下,市场无法有效调配资源,不能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从而影响到企业的经营活动。
二、价格波动问题市场化经营机制下,价格往往会受到供求关系、政策、市场预期等因素的影响而波动。
价格波动对企业的经营活动会造成不确定性,影响企业的经营决策和预期收益,增加企业的经营风险。
三、产业结构问题市场化经营机制下,市场竞争激烈,企业为了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和利润往往会采取低价竞争或者其他竞争手段,导致产业结构失衡,产生产能过剩和价格战等问题。
这些问题会对整个产业链产生负面影响,影响到整个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监管不足问题市场化经营机制下,政府主要扮演监管者的角色,通过立法、规范市场秩序和保护消费者权益等方式来维护市场的正常运作。
监管不足导致市场乱象频发,假冒伪劣产品泛滥,消费者权益受到损害,给企业经营带来负面影响。
五、企业信任问题市场化经营机制下,企业之间通过市场交易来实现资源配置和合作。
在市场化经营中,信息不对称、合同不完善等问题导致企业之间缺乏信任,不愿意合作,影响了企业之间的长期合作关系的建立。
六、人才短缺问题市场化经营机制下,企业需要人才参与到经营活动中,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人才短缺现象较为普遍。
企业难以找到合适的人才,影响了企业的发展和经营效益。
市场化经营机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企业的竞争力,促进了生产效率的提高,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共同努力,提高市场监管力度,加强企业自身管理和规范,注重人才培养和培训,促进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建立信任机制等,共同推动市场化经营机制的正常运作,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垄断行为对市场经济的影响及解决途径
垄断行为对市场经济的影响及解决途径垄断行为作为一种市场经济中的不健康现象,对市场正常运行和消费者权益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本文将探讨垄断行为对市场经济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合理的解决途径来应对这一问题。
一、垄断行为对市场经济的影响1. 压缩市场竞争:垄断企业通过控制市场资源,限制竞争对手的进入,从而削弱市场自由竞争的能力。
这使得市场缺乏竞争,导致商品价格上涨,消费者选择权受到限制。
2. 削弱创新能力:垄断企业往往缺乏创新的动力,因为他们并不需要通过创新来吸引消费者。
这降低了市场经济中的创新活力,限制了技术的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速度。
3. 扭曲资源配置:垄断企业通过控制市场,往往会将资源配置导向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方向。
这样会导致市场资源的浪费,影响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社会整体效益的最大化。
4. 损害消费者权益:垄断企业可以通过抬高价格、降低质量等手段获取额外的利润,从而损害消费者的权益。
消费者只能被迫购买高价低质的垄断企业产品,而无法选择更加优质和合理的替代品。
二、解决垄断行为的途径1. 加强反垄断执法:政府应建立完善的反垄断执法机制,加大对垄断行为的监管力度。
通过加强市场监管、整顿市场秩序,惩罚违法垄断行为,有效维护市场竞争的公平性和公正性。
2. 支持新兴企业发展:政府可以通过提供财政资金、技术支持和税收优惠等手段,支持和鼓励新兴企业的发展。
这样可以增加市场竞争的力度,打破垄断企业的市场垄断地位。
3. 促进市场开放与竞争:在市场准入方面,政府应建立公平、透明的市场准入机制,降低市场准入门槛,鼓励不同规模企业的进入。
同时要加强市场监管,确保市场竞争的公平性。
4. 完善法律法规:政府应加强对垄断行为的法律法规制定和修订工作,建立健全的法律体系,加强对垄断行为的预防和打击力度。
并加强对垄断行为的调研和监测,及时制定应对措施。
5. 提升消费者权益保护水平:政府应建立健全的消费者权益保护体系,加强对垄断企业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监管。
经济学如何解读市场垄断现象
经济学如何解读市场垄断现象市场垄断是指在某个特定市场上只有一家或有限几家企业占据绝对市场份额,具有较强的市场支配地位。
垄断企业可以操纵价格、限制竞争和控制市场供给,从而影响市场运作和资源配置。
经济学家通过多种理论和方法对市场垄断现象进行解读,并提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
一、垄断的成因及类型市场垄断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法律法规的限制、技术壁垒、专利权保护、自然垄断和垄断集中等。
根据垄断市场的参与者数量和市场结构的不同,市场垄断可以分为完全垄断、局部垄断和纯垄断。
完全垄断是指市场上只有一个供应者,而局部垄断则是指市场上有一小部分企业垄断,纯垄断则是指市场上只有一个生产者。
二、市场垄断的经济影响市场垄断对经济运行和社会福利产生着深远影响。
首先,垄断企业可以通过操纵价格来获取高额利润,而消费者则面临较高的价格和较低的消费者福利。
其次,垄断还会抑制创新、降低经济效率和限制市场竞争。
最后,市场垄断会造成收入分配不公平,增加社会贫富差距,对社会稳定产生负面影响。
三、经济学解读市场垄断经济学家通过多种理论和方法对市场垄断现象进行解读。
其中,边际成本和边际收入分析、价格歧视理论、供需不对称理论和进入壁垒理论等是常用的解读方法。
1. 边际成本和边际收入分析边际成本和边际收入分析是研究垄断定价和利润最大化的重要工具。
垄断企业通过比较边际成本与边际收入的关系来确定最优定价策略和产量水平,以实现利润最大化。
当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入时,垄断企业达到最优产量水平。
2. 价格歧视理论价格歧视是指垄断企业根据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和支付意愿来制定不同的价格策略。
这可以进一步增加垄断企业的利润。
常见的价格歧视策略包括一级价格歧视、二级价格歧视和三级价格歧视等。
3. 供需不对称理论供需不对称理论认为,市场垄断的形成往往是由于市场需求与供给之间的不对称关系。
当市场需求较为弹性,而供给的弹性较小时,容易形成垄断市场。
供需不对称理论提供了解释市场垄断成因的一种重要分析框架。
中国要素价格扭曲的制度根源及改革思路
中国要素价格扭曲的制度根源及改革思路要素价格扭曲是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指的是劳动力、土地、资本等生产要素价格受到不正常因素的影响,导致资源配置不合理,生产效率低下,经济增长缺乏动力。
这些要素价格扭曲的根源主要来自制度安排的不合理,包括政府管制、垄断和垄断租金、金融体制扭曲等因素。
如何改革这些制度,消除要素价格扭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探讨中国要素价格扭曲的制度根源,并提出相关改革思路。
一、政府管制政府管制是导致要素价格扭曲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中国的经济体制中,政府对市场经济过程的干预较为严重,表现为对劳动力市场的严格管制、对土地市场的垄断以及对资本市场的干预等。
在劳动力市场上,政府通过规定最低工资标准、实行职业资格认证等方式,限制了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和价格形成。
在土地市场上,政府通过垄断土地供应、征地补偿等方式,使得土地价格扭曲严重。
在资本市场上,政府对金融机构的严格控制和监管导致了资金的过度集中和错配,使得资本价格扭曲。
这些政府管制的措施不仅限制了市场资源的流动和配置,也扭曲了资源要素价格的形成机制,导致资源配置不合理和经济效率低下。
针对政府管制导致的要素价格扭曲问题,首先需要放松对劳动力市场的管制,促进劳动力的流动和价格的形成,缩小城乡、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提高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和效率。
需要改革土地制度,建立健全的土地市场机制,放开农村集体土地流转,使土地价格能够真正反映市场需求和供给。
需要推动金融体制改革,加快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资本市场体系,促进资本的自由流动和价格的合理形成。
二、垄断和垄断租金垄断和垄断租金在中国经济中普遍存在,这导致了某些要素价格严重扭曲。
国有企业和政府在某些行业或领域拥有垄断地位,限价、限量等措施使得某些要素价格偏离市场均衡价格。
在能源、电力、铁路、通信等领域,国有企业或者行业协会往往通过政府行为来限制竞争,形成垄断地位,从而获得过高的要素价格和垄断租金。
我国资本要素价格扭曲现状、成因及对策
我国资本要素价格扭曲现状、成因及对策作者:周文涛来源:《商业时代》2012年第26期内容摘要:我国资本要素的扭曲现象已经非常严重,资本利得导致我国劳动者收入的比重越来越低。
本文通过扭曲度指标对我国资本要素价格扭曲程度进行测度,解释我国资本要素价格扭曲的深层次原因,以及提出改善我国资本要素价格扭曲的对策,以期能推动经济体制的深层变革,改变生产要素价格扭曲,从而达到调整产业结构,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的最终目的。
关键词:资本要素价格扭曲度资金定价机制所有制歧视扭曲(distort)是经济活动中最常见的现象之一,它不仅存在于不发达的市场经济,也存在于成熟的市场经济体系之中。
经济学家通常认为扭曲是指现实的市场失灵与具有完善调节和准确信号的理想模型的背离,这一理论最早在国际贸易理论中得到发展(Jones,1971)。
谭力(2006)根据扭曲生产可能性曲线(Production Possibility Frontier,简称PPF曲线)的影响把扭曲分为三类:一、生产无效率和要素市场上非价格性扭曲,这一扭曲在随机前言分析中通常被称着技术效率(TE),它反映在一定的禀赋条件下,实际产出与最大可能产出的差距;二、产品的价格扭曲,这通常由关税、贸易壁垒、生产的外部性、垄断等因素导致;三、要素市场价格扭曲,即某种要素价格与相对于要素禀赋的扭曲。
产品的价格扭曲和要素价格扭曲这两类扭曲通常被称着配置效率(AE),反映了在生产由效率的前提下,各产品或要素的生产分配并没有使社会收益或生产总值最大化。
我们研究要素的价格扭曲就是要在技术效率(TE)不变的条件下,研究配置效率(AE)。
因为要素价格扭曲导致资源使用结构扭曲,进而影响微观经济主体企业的要素使用方式和激素选择。
资本要素价格扭曲的测度本文通过比较资本的边际产出与其价格的高低来测定扭曲程度。
扭曲度=资本的边际产出/资本价格,具体公式如下:当Distort大于1时,说明资本的价格被低估,此时资本要素价格被负向扭曲;当Distort 小于1时,说明资本的价格被高估,此时资本要素价格被正向扭曲;当Distort等于1的时候说明资本的价格正常,未被扭曲。
反垄断高考知识点
反垄断高考知识点垄断,作为市场经济中的一种市场结构,经常成为经济学家、政策制定者以及学生们热议的话题之一。
垄断所带来的经济和社会问题,也一直备受关注。
在高考中,反垄断是重要的考点之一,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点对于考试的顺利通过至关重要。
本文将系统地介绍高考中关于反垄断的知识点,供广大考生参考。
一、垄断的定义与特征垄断是指一个企业或个人在某一市场中独占或垄断市场份额,具有以下特征:1. 唯一供应者:垄断者是市场上唯一的供应者,没有任何竞争对手。
2. 无完全替代品:垄断产品没有可替代产品或替代品的质量和效用无法与其相媲美。
3. 价格定价权:垄断者可以自由地决定产品的价格,而不受市场竞争的制约。
二、垄断形成的原因垄断的形成来源于多种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自然垄断:某些行业由于技术和规模经济上的特殊原因,只能由一个企业提供,如供水、电力等。
2. 法律垄断:政府根据公共利益和安全需要,对某些行业或产品进行垄断控制,保障国家和民众的利益,例如铁路、邮政等。
3. 经济垄断:某些企业通过积累技术、品牌、资源等优势,形成了市场上难以撼动的地位。
三、垄断的危害与限制垄断所带来的危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价格歧视:垄断者可以以不同的价格销售产品给不同的消费者,导致消费者受到不公平对待。
2. 品质下降:缺乏竞争压力,垄断者可能减少对产品质量的关注,从而影响产品的品质。
3. 创新不足:垄断者在市场上几乎没有竞争对手,缺乏动力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改进。
为了遏制垄断行为,保护市场竞争,各国普遍采取了一系列的反垄断政策和措施,包括但不限于:1. 竞争政策:鼓励和维护市场竞争,防止垄断形成,维护市场公平和消费者权益。
2. 反垄断法规:通过立法形成法律制度,限制垄断企业的权力,保护市场竞争和公平交易。
3. 政府监管:加强对垄断企业的监管力度,制定政策和规则,推动市场公平竞争。
四、案例分析在反垄断相关的知识点中,高考经常会涉及一些具体的案例,例如中国市场中的巨头企业、国际垄断案例等。
关于垄断竞争市场的论文范文
垄断竞争市场的竞争格局是一个介于完全垄断和完全竞争之间的市场形态,它的出现为市场提供了多元化、良性竞争的机会,同时也给企业带来了更多经营挑战。
本文将就垄断竞争市场的特征、形成机制、存在问题和应对措施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垄断竞争市场的特征垄断竞争市场,顾名思义,是指市场中存在多家企业,但是企业所提供的商品或服务在某些方面存在垄断性,即企业有一定的市场控制能力,可以通过各种手段来扭曲市场。
具体来说,垄断竞争市场有以下几个特征:1. 产品差异化垄断竞争市场中的企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存在差异化,一方面这种差异化可以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也增加了消费者的选择难度。
2. 低进入壁垒相对于完全垄断的市场形态,垄断竞争市场的进入难度较低,新的企业可以通过不断改良产品、挖掘新市场等方式进入市场,形成新的竞争格局。
3. 价格差异化由于存在产品差异化,垄断竞争市场中的企业可以根据产品的不同特点制定不同的价格策略,从而在市场中获得更高的收益。
4. 广告宣传垄断竞争市场中的企业需要借助广告宣传等手段来提高自身的知名度和品牌价值,吸引消费者的关注和购买。
二、垄断竞争市场的形成机制垄断竞争市场的形成机制主要涉及到市场需求弹性、企业影响力和可替代品等多个因素。
1. 市场需求弹性市场需求弹性是垄断竞争市场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当市场需求相对不敏感时,企业可以通过不停地提高价格来获取更高的利润,从而形成垄断效应。
而当市场需求相对敏感时,企业需要根据市场反馈进行价格调整,增加自身的竞争力。
2. 企业影响力企业影响力也是垄断竞争市场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般来说,知名品牌或者重要的行业领导者都可以通过宣传、广告等手段扩大自身的影响力,让消费者产生对自身产品的认知和信任感,从而获取更多市场份额。
3. 可替代品可替代品指的是在市场上存在类似商品或服务提供者的情况。
当市场上存在多个代替品时,企业就需要更加努力提高自身产品的竞争力,以获取更多的市场份额。
市场经济中的市场扭曲与资源错配
市场经济中的市场扭曲与资源错配市场经济作为一种经济体制,以市场为导向,供求关系决定资源的配置,实现了市场自主调节和优化资源配置的理想状态。
然而,在实践中,市场经济也会面临一些问题,其中包括市场扭曲和资源错配的现象。
本文将探讨市场经济中的市场扭曲和资源错配的原因及其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一、市场扭曲的原因及影响市场扭曲指的是市场价格由于外部原因或市场内部机制不完善而出现偏离理想均衡状态的情况,导致资源配置的失衡和效率低下。
市场扭曲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政府干预:政府在市场经济中起到调节和监管的作用,但过度干预会导致市场扭曲。
例如,政府对某些行业或企业给予过多的补贴或优惠政策,导致资源向这些行业或企业过度倾斜,而其他行业或企业的发展受阻。
2. 垄断与垄断竞争:垄断市场导致供需双方的谈判能力不平衡,价格不受市场竞争的制约,从而造成市场价格扭曲。
垄断竞争则表现为供应商之间存在定价上的合谋或非竞争性行为,同样会导致市场价格偏离均衡状态。
3. 外部性:市场经济中,某些市场参与者的行为会对其他市场参与者产生非直接的影响,这种影响称为外部性。
当市场参与者无法在交易过程中考虑外部性时,市场价格无法准确反映商品或服务的真实价值,从而导致市场扭曲。
市场扭曲给市场经济带来了一系列负面影响。
首先,市场扭曲导致资源配置的不有效率,造成资源的浪费和损失,限制了经济增长和发展的潜力。
其次,市场扭曲使得市场参与者的行为出现不合理的决策,影响企业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最后,市场扭曲还可能引发社会不稳定,破坏社会公平和正义的原则。
二、资源错配的原因及影响资源错配是指供需双方对资源的需求和供给出现失配现象,使得某些资源被高度重视和利用,而其他资源则被忽视和浪费。
资源错配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信息不对称:市场经济中,供求双方往往面临信息不对称的情况。
供给方可能无法准确了解需求方的需求,需求方也可能无法准确了解供给方的资源情况。
价格扭曲与市场失灵
价格扭曲与市场失灵市场经济的基石之一是价格的形成和调节。
价格扮演着信息传递和资源配置的角色,对于市场参与者来说具有重要的价值引导作用。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价格扭曲和市场失灵的情况,这给经济运行带来了不小的困扰。
价格扭曲指的是市场价格与商品或服务的实际价值相去甚远的情况。
价格扭曲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包括政府管制、垄断行为、信息不对称等。
例如,某些地区的房地产市场通常会出现价格泡沫,使得房屋价格大幅度超过了其实际价值,这就是典型的价格扭曲。
此外,一些稀缺资源或劳动力的价格也可能被人为操纵,从而产生扭曲。
价格扭曲带来的不仅仅是消费者权益的损害,还会对经济体系的稳定产生负面影响。
首先,价格扭曲导致资源配置的不合理。
以房地产市场为例,当房屋价格过高时,即使有人需求住房,但由于无法负担高额价格,导致住房供给和需求失衡,进而使得整个经济系统的效率受到损害。
其次,价格扭曲也会扰乱企业决策。
如果市场价格无法反映产品的实际价值,企业将无法准确判断市场需求和利润潜力,从而影响企业的投资和生产决策。
市场失灵是指在市场经济中,市场机制无法达到理想状态,无法实现资源最优配置的情况。
市场失灵的原因复杂多样,其中包括外部性、公共物品、不完全竞争等问题。
市场失灵会引发一系列经济问题,如资源浪费、社会不公平、市场垄断等。
外部性是导致市场失灵的重要原因之一。
外部性是指市场交易中的一方的行为对其他人产生影响,而这种影响在市场交易中没有得到合理的价格补偿。
例如,环境污染是一种负面的外部性,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不考虑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而这些影响会对无辜的居民产生一定的负面效应。
这种情况下,市场无法为环境损害提供适当的补偿,从而导致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破坏。
公共物品是另一个引起市场失灵的重要因素。
公共物品是指无法排他和竞争的商品或服务,其消费和使用不会受到其他人的排斥和限制。
由于公共物品的特点,私人企业在提供公共物品时会面临巨大的困难。
市场扭曲对经济学的解读与政策建议
市场扭曲对经济学的解读与政策建议市场扭曲是指市场上存在各种不完全竞争的情况,导致价格和资源分配发生偏离理论预期的现象。
市场扭曲对经济学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将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市场扭曲进行解读,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一、市场扭曲的解读1. 定义与原因市场扭曲是指市场上出现垄断、垄断竞争、信息不对称等引发的不完全竞争状况。
这种状况下,市场上的价格和资源配置将受到扭曲,导致市场失去效率。
市场扭曲的原因有多种,其中包括垄断企业操纵市场价格、政府干预引发价格扭曲、不对称信息导致市场无法充分协调等。
这些原因使得市场无法达到理论上的完全竞争状态,从而产生扭曲。
2. 影响与后果市场扭曲给经济运行带来了多种影响和后果。
首先,市场扭曲会使价格失去反映供需关系的作用,导致价格偏离均衡水平,影响市场资源的优化配置。
其次,市场扭曲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和低效使用,使得整个经济效率下降。
此外,市场扭曲还可能导致市场参与者的利益失衡,进一步影响到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二、对市场扭曲的政策建议1. 建立公平竞争机制为了减轻市场扭曲的程度,政府应建立和完善公平竞争机制。
首先,建立健全的反垄断法律和监管机构,限制垄断企业的市场支配能力,促进市场竞争。
其次,完善市场准入制度,降低进入壁垒,鼓励新兴企业参与竞争。
同时,政府还应加强市场监管,保证市场主体之间公平竞争的环境。
2. 提高市场信息透明度市场信息不对称是市场扭曲的重要原因之一。
为了改善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政府应加强信息公开和监管。
一方面,建立和完善信息发布制度,加强对企业信息披露的监管力度。
另一方面,提升消费者和投资者的信息获取能力,加强对信息欺诈行为的打击,提高市场信息的透明度。
3. 优化税收和补贴政策税收和补贴政策对市场扭曲有着直接的影响。
政府应通过优化税收政策,减少税收对市场价格的扭曲作用。
同时,政府还可通过补贴政策,引导和扶持具有竞争优势的企业和产业,促进市场竞争的健康发展。
4. 增强市场主体的竞争力提升市场主体的竞争力是减轻市场扭曲的关键。
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与不足
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与不足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各种新的经济活动和业态层出不穷,但与此同时,市场化程度的不足也在不断暴露出来。
本文将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历程、发展现状及不足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历程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1978年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主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恢复和发展经济。
这一阶段的成果主要是建立了一批经济特区和开放城市,放开了价格、完成了产权制度的改革、开始实行市场化经济改革。
1980年代后期,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进入第二个阶段,主要解决的问题是居民消费的改善、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居民购买力的提高等。
这一阶段,国有企业实行了改制、私有化,经济效益进一步增强。
同时,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商品经济也进一步发展。
许多新的经济运动和业态在这一阶段开始出现。
第三个阶段是进入21世纪后,深化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
在破冰阶段,不断地强调市场经济化,并且已经开始了私有化、去产能和其他深入问题的解决。
不仅如此,国有企业的改革也在加速推进,各种经济模式也不断涌现出来。
到现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基本上具有完整的现代化市场经济体系。
二、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现状目前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现状是企业数量大幅增加,企业主体结构不断优化,生产经营方式和管理水平不断改进。
成为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第二大经济体,并不断加大对外贸易和投资力度。
去年,我国市场化程度提高12.2%。
尤其是在2010年之后,我国各项经济目标的实现速度远超过其他国家。
2020年,我国迎来了“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这表示了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已经接近了成熟的阶段,这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提升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然而,相对于市场经济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足也日益凸显。
三、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足(一)价格扭曲和压制价格是市场经济中最为基本和重要的信息载体。
然而,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足之一就是价格扭曲和压制。
中国市场化经济的困境
中国市场化经济的困境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在中国市场化经济的进程中,逐渐形成了一系列的问题和困境。
这些问题和困境不仅对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也对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严重的挑战。
在此,我将从多个角度来谈谈中国市场化经济的困境,希望能够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探讨。
一. 政府干预过度中国市场化经济的规范化和市场化进程仍然存在很大的调整空间。
特别是在政府干预方面,往往过度干预,限制了市场的流动性和自由度。
例如,在国内企业市场保护政策的支持下,许多龙头企业在没有市场竞争的情况下获得了巨额利润,而中小企业则面临更多的苦难。
再比如,国家类别管理制度的拓宽不仅导致了企业生产效率低下和资源浪费,还限制了市场的竞争和创新空间。
因此,政府干预有必要,但同时也要把握好政策的尺度,不要对市场自由度和公平竞争产生过多的约束,否则企业会因其权力和政策垄断而出现市场扭曲和不平等情况。
二. 市场监管力度不够虽然近年来我国市场监管机构已经开始加强相关管理,但很多企业仍然存在着生产和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的情况。
这给消费者带来了很大的伤害,也破坏了市场的公平性和竞争性。
因此,监管机构不仅要加强对企业的监管,对假冒伪劣产品进行打击,而且还需要建立更加完善的监管机制,将监管与市场治理有机结合起来,从而维护市场的健康和秩序。
三. 企业自身缺乏激励一些企业存在着注重短期利益的情况,这不仅仅会影响企业的稳定性和长期发展,也容易导致市场的不稳定性和乱象的发生。
因此,企业需要以长远发展为前提来优化自己的产品,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减少废品率和内部浪费,同时在市场经济发展中追求共赢和可持续发展。
四. 资源配置不合理当前,中国市场化经济的资源配置不合理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
特别是在地区发展和产业结构上,各地经济发展状况差异巨大,而且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越来越明显。
这种现象不仅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和运用不当,还加深了贫富差距,影响了社会和谐发展。
垄断与市场结构
垄断与市场结构在市场经济中,垄断是一个既有名字又有概念的经济现象。
它的出现背后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复杂的影响。
垄断是指当一个公司或者一小群公司控制了某个特定市场,几乎没有竞争者时所形成的市场结构。
垄断市场结构与竞争市场结构相对立,是经济体制中的两个极端。
本文将从垄断的定义、表现、形成原因以及其对经济的影响等方面展开论述。
垄断市场的定义既包括独占市场,也包括寡头市场。
无论是独占市场还是寡头市场,都具有少数生产者或销售者操纵市场的现象。
普遍认同的垄断市场定义是:“一个公司或少数几家公司完全垄断某种产品的市场,而其他公司则没有实力或不得不进入其他市场。
”垄断市场存在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对价格的操纵能力,即价格制定权掌握在垄断者手中。
此外,垄断者还具有强大的市场影响力和对行业规则的调节能力。
垄断市场通常会有明显的表现形式。
首先,垄断会导致价格较高。
因为垄断者控制市场,可以自由制定价格,基于利润最大化的考虑,往往会提高价格。
其次,垄断往往与产品差异化相关。
垄断者拥有市场优势,有能力在产品的设计、品质和特性上进行优化,因此产品的差异化现象较为明显。
此外,垄断还会导致资源的非最优配置。
垄断者可以通过控制市场来限制竞争,不仅降低了效率,同时也对创新和提高企业生产效益的努力产生抑制作用,这可能导致资源的浪费和投资的减少。
那么,垄断市场是如何形成的呢?垄断市场形成的原因可以有多种。
首先,自然垄断是一种垄断形成的机理。
当一个公司能够以最低成本生产满足整个市场需求的产品时,就形成了自然垄断。
这是由于高度集中的资本和技术积累,以及规模经济带来的竞争壁垒。
其次,政府执照和专利制度也可能导致垄断的形成。
政府通过授予垄断权来帮助公司实现技术或市场创新,但随之而来的是市场上其他潜在竞争者的排斥。
第三,垄断也可能是由于企业间的合并和收购所致。
当企业通过兼并收购方式扩大市场份额并减少激烈的竞争时,垄断就可能形成。
垄断市场对经济的影响是复杂的,既有正面的效果,也有负面的影响。
垄断市场有哪些特点
垄断市场有哪些特点 垄断市场是指整个⾏业中只有唯⼀或少数⼏个的⼚商的市场组织,形成垄断市场需要哪些条件呢?⼀起和店铺来看看垄断市场形成的条件吧! 垄断市场形成的条件 第⼀,独家⼚商控制了⽣产某种商品的全部资源或基本资源的供给。
这种对⽣产资源的独占,排除了经济中的其他⼚商⽣产同种产品的可能性。
第⼆,独家⼚商拥有⽣产某种商品的专利权。
这便使得独家⼚商可以在⼀定的时期内垄断该产品的⽣产。
第三,政府的特许。
政府往往在某些⾏业实施垄断的政策,如铁路运输部门、供电供⽔部门等,于是,独家企业就成了这些⾏业的垄断者。
第四,⾃然垄断。
有些⾏业的⽣产具有这样的特点:企业⽣产的规模经济需要在⼀个很⼤的产量范围和相应的巨⼤的资本设备的⽣产运⾏⽔平上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以⾄于整个⾏业的产量只有由⼀个企业来⽣产时才有可能达到这样的⽣产规模。
⽽且,只要发挥这⼀企业在这⼀⽣产规模上的⽣产能⼒,就可以满⾜整个市场对该种产品的需求。
在这类产品的⽣产中,⾏业内总会有某个⼚商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和其他优势,最先达到这⼀⽣产规模,从⽽垄断了整个⾏业的⽣产和销售。
这就是⾃然垄断。
⾃然垄断性⾏业发展的要求 有些⾏业具有向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发展的内在趋势,⽽在整个市场中随着企业⽣产规模的扩⼤和范围的扩展,单位成本递减,从⽽实现的效益增加,这些⾏业具有⾃然垄断性。
通常情况下,这些具有⾃然垄断性的⾏业是由政府来经营的。
如电⼒、电话、⾃来⽔、天然⽓以及公共运输等⾏业就是如此。
这些具有⾃然垄断性⾏业的发展必然要求实⾏垄断经营。
⾃然垄断性⾏业的发展之所以要求垄断经营,是因为⾃然垄断性⾏业的发展与垄断经营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的技术经济因素。
总的来说,⾃然垄断性企业由于实⾏垄断经营,可以通过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产⽣利益,并且由于其垄断地位⽽不会产⽣过多的成本。
具体来说,第⼀,具有⾃然垄断性⾏业的⽣产需要庞⼤的固定资本投资,实⾏垄断经营,⽣产规模就⼤,客户就多,单位成本就越⼩,就能得到规模经济效益。
我国房地产市场垄断性分析
我国房地产市场垄断性分析一、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垄断程度及影响二、垄断行为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三、垄断行为的成因及其对策四、垄断行为对消费者福利的影响五、垄断行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一、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垄断程度及影响房地产市场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涉及到社会各阶层的切身利益。
在房地产市场中,由于存在一些权力机构、大型企业等进行垄断行为,垄断程度较高。
房地产市场垄断的严重程度导致市场参与者数量较少,市场竞争程度降低,给房价带来了较大的不利影响。
垄断现象使得房地产市场价格被扭曲,经济效益受到了威胁。
二、垄断行为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1.垄断行为能够扭曲价格,影响市场竞争程度,限制新公司进入市场,让企业轻松收获巨大的利润。
2.垄断行为会导致高房价,让中小收入家庭买不起房,制约了居民的消费能力。
3.垄断行为使得企业财力较强,能够在不公平的竞争中更加占优势,进而影响市场的稳定性。
4.垄断行为造成房地产市场供应不均,导致某些地区房屋供应过剩,而另一些地区住房紧缺。
三、垄断行为的成因及其对策1.行业规制不严:房地产业是我国的市场经济领域之一,行业规制不足,容易出现垄断行为。
2.政府干预不当:政府对房地产市场的干预可能会导致市场的扭曲,引发垄断行为。
3.市场集中度高:房地产市场集中度高,导致市场竞争形势不确定,产生垄断。
消除垄断行为的对策主要包括:1.强化监管:加大对垄断行为的监管力度,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2.加强行业规制:控制房地产市场市场份额,规范市场信用体系,加强行业监管。
3.拓宽市场:增加房地产市场参与者数量,增加市场竞争程度,防止垄断行为产生。
四、垄断行为对消费者福利的影响1.垄断行为使得价格扭曲导致的超额收益使得企业和资本家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
2.垄断会导致房价上涨,让消费者买不起房,限制了消费能力。
3.垄断行为造成市场稳定性的下降,让居民的购房信心受到影响,导致消费者不满意。
五、垄断行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1.垄断行为导致房价上涨,只有更多的城市分享了经济增长,才能让它们协调一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市场化的垄断和扭曲体现自从我国进入WTO的那一刻起,全球市场化对国内市场的冲击日益加重,最能体现这一点的就是对国内自主品牌的冲击,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大家现在的日常用品“牙膏”,到现在,已经没有几个是自主的品牌了,就连大家最以为是“国牌”的“中华”也被联合利华收购,甚至有些已经见不到了,比如“黑妹”“两面针”“田七”也被国外品牌冲击的不见天日,最终只能被市场所抛弃,所以现在的市场上大部分都是外资企业的产品,由于近几年来有些企业看到了这个缺口,开始异军突起,开始创立自己本民族的品牌,用于抗衡外资的冲击,最典型的就是“云南白药”和“黑人”,前者打的标语是“国家保密配方和苗族传统医术”,虽然在市场中的反响不错,但是最致命的就是,它的定位稍高,一般的人也消费不起,只能占市场的一小部分份额,“黑人”的企业背景是香港的民营企业,这两年在内地市场的反响也不错,但是很难敌两大阵营的冲击,现在的牙膏市场就是两家独大“美国宝洁”和“美国高露洁”。
“Iphone5”也就上市,价格绝对便宜几倍,质量绝对地下,但是功能绝对齐全,对于那些手头很紧的人来说,这绝对是最佳的选择,现在的好多国产汽车也面临着“山寨”别人的外形的困境,“比亚迪F3“,月销量过20000辆的国产“神车”,也逃不过这样的尴尬,花冠的前脸和车身,飞度的屁股,质量是真比不过这两辆车,但就是便宜,开出来总比一辆“奥拓”有面子,这就使自主汽车陷入这样一种困境“没有核心竞争力,没有自主创新,总是被别人牵着鼻子走,而且总是吃官司”在北京奥运会的一幕应该很能说明“山寨”对自主品牌的影响,一个国家对的运动爱比赛中撕烂,全世界网友异口同声说“中国造”。
市场化自然有好处,但是坏处也不少,产品被垄断和产品的扭曲体现都是,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市场化带来的资源,加强自己的品牌和产品,提升核心竞争力和产品的质量,这样就可以垄断别人和被别人“山寨”。
在改革发展中继续坚持市场化取向2010-05-28 09:58:00 来源:长江日报叶金生打印文发送给好友章[提要]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了辉煌成就,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
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以后,市场化取向改革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即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阶段。
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了辉煌成就,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
可以说,改革开放的30多年就是坚持市场化取向,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行科学探索、坚定发展和不断完善的过程。
正是由于始终坚持了改革的市场化取向,我国经济才得以奋起直追,重新崛起。
在全球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的形势下,特别是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实践中,应继续坚持市场化改革取向。
这是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践所验证的一条基本经验,也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
一、坚持市场化取向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宝贵经验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全球影响力大幅提升。
从2005年起,中国已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对外贸易居全球第三位。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达15﹪,中国成为举世公认的新兴的经济高速增长大国,“中国模式”、“中国经验”、“中国道路”正受到全世界日益广泛的关注。
纵观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我们不难发现,发展的主轴就在于始终不移地坚持市场化取向。
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都发挥了解放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92年中共十四大召开。
这期间打破了计划经济体制并逐步确立了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
这个时期的市场化取向改革实践,从农村开始突破,逐步向城市推进;从设立经济特区的局部试点向沿海、沿江和内地全面推进;市场化取向改革的目标,由“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再到“国家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
思想观念的转变,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激活了国民经济的微观基础。
1992年十四大到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肯定了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使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实现了新的飞跃。
20世纪90年代后,基本形成了由政府定价体制向市场价格体制转型。
资本、产权、土地、技术、劳动力等要素的价格形成由市场决定,通过市场价格引导和调节资源流动,使价值规律发挥积极作用,增强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以后,市场化取向改革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即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阶段。
这一时期的市场化取向改革以科学发展战略思想为指导,将整体改革纳入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协同推进的新框架,从制度上保障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建立健全转变增长方式、构建和谐社会、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体制机制,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体制保障。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对市场经济的认识一步步加深,改革沿着市场化取向一步步推进,今天,市场主体多元发展、市场体系发育成长、宏观调控渐趋成熟、社保体系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
走向市场,收获了累累硕果,这既是过去的关键抉择,也是今后的不懈追求。
30多年的市场化取向改革,虽然是历史长河中的短暂一瞬,但却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的发展轨迹,使中国走向了振兴的前沿。
这些宝贵的经验是弥足珍贵的,应该记取和坚持。
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应注意的倾向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中国政府充分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出台了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总量扩张与结构优化并重的投资政策、增收减负双管齐下的消费政策、促进出口平稳增长的外贸政策、逐步扩大由市场定价的商品和服务范围的价格政策、促农民增收以激活农村内需的农村政策、以创业促进就业的就业政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区域政策、清理不利于扩大内需的政策和制度障碍的经济改革政策,并且制订了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揽子计划,如两年4万亿元政府投资、十大产业振兴规划等。
这些政策和措施及时有力,在世界大多数国家经济增长乏力、乃至衰退的情况下,中国经济化险为夷,在全球率先回升向好,并实现了去年8.7%的增长速度。
这一成就,举世瞩目,连许多发达国家都声称要学习中国应对金融危机的经验和模式。
在稳定经济、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过程中,有些人过分夸大宏观调控的作用,有意无意淡化市场化取向;名义上稳定经济发展,实际操作上自觉不自觉地背离了市场化取向,过分依赖行政手段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忽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对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利。
主要表现是:1、用行政手段过度干预经济发展,对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利行政手段一直是我国宏观调控措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针对调控对象,见效快,是规范市场化行为的一种手段,在一定范围内的合理运用,对市场作用的发挥具有积极作用。
但过度的行政干预必然导致市场作用的失灵,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方向相悖。
在面对金融危机时,企业“不找市场找市长”就是这一现象的突出反映。
过度的行政干预会导致政府官员依据个人嗜好,为突出个人利益最大化而干预市场、企业的运行,这既是腐败的潜在诱因,也使得政府偏离了市场化取向的改革目标,从而影响了市场化取向的发展进程。
2、客观上存在的“国进民退”现象,损害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数据显示,4万亿投资计划中,绝大部分是政府推动的投资项目,包括相当大比例的基建项目和工业投资项目,近90%的项目被国有企业包揽,民营企业参与几无;项目的所有者、参与者,几乎都是国有企业和各级政府。
政府自推出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以来,新增贷款的大部分流向了国企参与的“铁(路)、公(路)、机(场)”等大项目以及房地产开发,绝大多数民营企业融资困难,与项目基本无缘。
可以说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客观上造成了“国进民退”现象,损害了稳定发展经济的社会基础。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保持了稳定增长的经济奇迹,民营企业功不可没。
民营企业不仅与国有企业一样,共同推动着经济的发展,而且还提供着大量的就业机会。
如果没有民营经济的发展,我国经济就没有今日的辉煌;应对金融危机,稳定发展经济就没有广泛而深厚的社会基础,市场的公平性原则也将随之消失。
3、市场主体有弱化的趋势,影响了市场机制作用的发挥在宏观调控中,各级政府都在用行政手段调节经济活动,市场机制的作用被忽视。
随着行政手段调节作用的显现,不少企业为了自身的利益,主动适应行政手段调节,大小事都找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形成行政依赖,市场主体有弱化的趋势。
对于国有企业而言,政府主导弱化了国有企业的市场主体作用,淡化了在市场合约基础上的市场主体地位。
其他所有制企业也跟着仿效,眼睛盯着政府,希望得到优惠政策支持,市场公平原则及配置资源的效率作用受到损害,生产要素所有者的平等契约关系的现实基础被动摇,现代企业制度也受到损害。
随着企业市场主体的弱化,整个国民经济体系将难以按市场化的方式运行,经济体制转型的最终目标将难以实现。
4、“官本位”成为普适性价值观,影响多元社会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出现了多种所有制形式、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经营方式,打破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出现了新的变化,社会结构出现多元发展的趋势,受几千年封建制度影响的等级观念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受到冲击。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以“官本位”为标志的等级观念又有所回升。
企业讲级别、学校讲级别、和尚也讲级别,导致社会以“官本位”为普适性价值标准,没有级别对不上话,不好办事,“官本位”成了经济市场化的最大障碍,导致发展机制失衡。
“官本位”思想不仅影响着社会,也影响着企业,不少企业依靠行政投资,甚至连自身管理方式也行政化。
在这种行政化管理模式下,企业失去了自身的管理特点和行业标准,活力得不到显现,无法真正进入市场,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
只要这样一种文化价值导向存在,就不可能培育出健康的创业意识、市场意识。
三、坚持市场化取向,积极促进经济科学发展加强宏观调控并非意味着要单纯依靠行政力量来发展经济,而是要坚持市场化取向,让“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都发挥作用。
市场是常态性的制度安排,市场是市场制度的主角,政府则是市场规则的制定者和裁判员。
当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失灵时,“看得见的这只手”才发挥重要作用。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应切实坚持市场化取向,为经济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在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努力实现三个转变:即资源配置由行政分配转向市场配置;企业行为由政策性引导转向市场需求引导;由行政审批转向登记备案准入。
为有效实现三个转变,应从五个方面努力:1、坚持市场化改革取向市场化改革取向是30多年改革的基本经验,也是今后改革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