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鲁迅小说的语言特色
鲁迅小说语言的特点研究
64语言研究鲁迅小说语言的特点研究杨文新湖州师范学院求真学院摘要:分析和理解鲁迅小说中的语言特点意义重大。
本文就鲁迅小说中各具特色的语言特点进行了深度的思考和分析,通过这种深入浅出的剖析,鲁迅小说中的语言特色被一一的展示在世人面前,对喜欢鲁迅文学作品的人无疑是一种有效的提点和总结。
关键词:鲁迅;小说;语言;特点在我国近现代的文学史上,鲁迅占据的地位自然不容笔者在此赘诉,将其称之为中国现代小说之父完全不为过。
在众多鲁迅小说作品中,其不但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在语言运用方面散发出来的光辉亦是十分引人注目。
鲁迅小说的语言特点蕴含深意,深入挖掘鲁迅小说中的语言特点成为了业界十分关注的焦点问题。
一、鲁迅小说的叙述语言具有辛辣的讽刺性纵观鲁迅的众多小说作品,笔触辛辣,视角独特就是十分鲜明的特点之一。
在小说的写作过程中,本身平铺直叙的记叙性语言占大多数,鲁迅小说在叙述性语言中的特点就更是引人入胜,让读者欲罢不能。
熟悉鲁迅小说的读者应该都有这样的体会,小说语言中“顾左右而言他”的内容比比皆是,这些看上去似乎不起眼的叙述性语言却是暗含玄机,只有做一个有心人方能最终深刻领会和理解。
换言之,笔者认为如果用“冷眼旁观”来形容鲁迅小说的讽刺性特点也是毫不为过的。
看上起感情平淡的一句话,只要读者细细揣摩,最终流露出来的别样情绪是很多作者在怎么努力也是望其项背的。
例如,《肥皂》就是一部鲁迅短篇小说作品,在该作品中鲁迅小说语言的讽刺性表现的十分明显。
在这篇小说中,四铭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反面人物,在塑造这个反面人物的过程中,作者使用讽刺性语言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首先,鲁迅用大师级别的笔触将四铭的形象描述的一清二楚,肥胖的脸庞、两撇细长的胡子、为了找到菜心而将自己的眼睛睁的老大。
这些细节性的描述看上去十分平淡,但是对于四铭这个反面人物的塑造一下子变得生动鲜活起来。
他对孝女的乞讨行为和光棍卖肥皂时候说的下流话一直恋恋不忘,由此可见他内心深处的龌蹉心思。
鲁迅小说的语言艺术
鲁迅小说的语言艺术作者:钱德宝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08年第04期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的小说富于独创性,丰满而又洗练,隽永而又舒展,诙谐而又峭拔,具有突出的个人风格。
鲁迅小说的语言,“力避行文的唠叨,只要觉得够将意思传给别人了,就宁可什么陪衬拖带也没有”(鲁迅《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
鲁迅小说的语言具有以下特点:一、凝炼。
鲁迅善于用最简炼的笔墨准确传神地刻画形象。
小说《药》的开头写华老栓夫妇准备去买人血馒头,“华大妈在枕头底下掏了半天,掏出一包洋钱,交给老栓,老栓接了,抖抖的装入衣袋,又在外面按了两下”。
这中间的“掏”“抖抖的”“按了两下”,言简意丰,充分表现了华老栓夫妇的贫苦和洋钱的来之不易!写康大叔把人血馒头交给华老栓,而华老栓踌躇着不敢去接时,“黑的人便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转身去了”。
这里一连用了六个动词“抢”“扯”“裹”“塞”“抓”“捏”,生动传神地刻画了刽子手的贪婪、凶恶和华老栓的老实、胆小。
鲁迅在塑造形象时,大量地运用白描手法,给读者留下了可供阅读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
在小说《孔乙己》中,对孔乙己的外貌描写,鲁迅仅用了三十来字:“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
”对他的穿着仅用“长衫”一词而已,描写也仅为十来字:“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接着就是:“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
”鲁迅抓住了孔乙己的主要特征,只要几句简约的叙述性语言,就已经传达出孔乙己形象的神韵来,而且为读者留下了可供想象的余地。
在中国传统诗歌创作中,十分讲究“炼字”,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到:“‘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
”所谓“境界全出”就是收到了以少胜多,言简意赅,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
一个“闹”字写尽了那一派盎然的春意、蓬勃的生机,满含着诗人喜迎春色的欢愉之情;一个“弄”字既细致地描绘出淡云拂月、花枝摇曳的美好夜色,也隐隐透露出诗人对于春色将阑的惋惜之情。
草房子的语言特色
草房子的语言特色草房子是由鲁迅所创作的一部小说,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而广为人知。
这种语言特色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鲁迅对于社会现实的观察和批判。
下面我们将从几个方面来探讨草房子的语言特色。
草房子的语言特色之一是使用了大量的口语化表达。
鲁迅通过运用口语化的表达方式,使小说更加贴近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思维方式。
例如,小说中经常出现的“咋地”、“咋回事”、“啥事”等口语词汇,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活泼,增强了读者的情感共鸣。
草房子的语言特色还体现在对于古汉语的运用上。
鲁迅在小说中巧妙地融入了古汉语的词汇和句式,使整个文本具有一种古韵古风的感觉。
例如,小说中经常出现的“尔等”、“吾等”等词语,不仅增强了小说的时代感,同时也使人物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草房子的语言特色还表现在对于方言的运用上。
鲁迅通过运用方言词汇和独特的语法结构,使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可信。
例如,小说中常常出现的“咱们”、“俺们”等方言词汇,使人物形象更加质朴朴实。
再者,草房子的语言特色还表现在对于外来语的运用上。
鲁迅通过插入一些外来语词汇,使小说更具有时代感和地域感。
例如,小说中出现的“老爷”、“官人”等外来语词汇,使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当时社会的特点和风貌。
草房子的语言特色还体现在对于口语和书面语的转换上。
鲁迅巧妙地运用了口语和书面语相结合的方式,使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可信。
例如,小说中人物在正式场合使用的是书面语,而在私下交流时则使用口语,这种转换让人物形象更加鲜活有趣。
草房子的语言特色主要体现在口语化表达、古汉语的运用、方言的运用、外来语的插入以及口语和书面语的转换等方面。
这种独特的语言风格使得草房子成为了鲁迅作品中的经典之作,也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论文:浅析鲁迅小说的特点
浅析鲁迅小说的特点姓名:李晖娟(201103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学号:20362063060005 学习中心:武威职业学院内容摘要:鲁迅小说语言表现与结构形式独特,寓意深刻,发人深思,具有较强的文学价值和社会教育功能。
关键词: 人物分析结构形式语言特点讽刺象征鲁迅是中国现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在中国“五四”时期白话文和文言文的尖锐对垒中,鲁迅是第一个写白话文小说的人。
他的作品不仅有深刻丰富的思想内容,而且充满了深沉的艺术张力,是集思想性、艺术性和战斗性高度统一的典范。
他喜用白描的艺术手法,以强烈的启蒙主义思想、彻底的反封建精神、深厚的思想意蕴和独特的艺术技巧,简约而不失严峻的语言、辛辣的笔调批判现实社会的黑暗和残酷,深刻地揭露封建制度、封建道德观念、封建的等级观念窒息人的心灵、戕害人的肉体,揭示了中国社会思想的冷酷和虚伪、愚昧和麻木、沉滞和落后。
本文试就鲁迅小说的特点做一分析。
一、人物形象生动深刻。
1、艺术形象高度概括。
鲁迅小说真实地再现了现实生活,塑造了时代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充分体现了现实主义特征。
他自己说:“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
所说的“拼凑”,是采取许多内在的神貌相同或近似的人物,突出其性格本质的、主要的方面,为我们塑造了阿Q、孔乙已等一个个鲜明、独特的艺术典型。
在未庄、鲁镇这种生活环境里,正是半殖民地社会中国农村的缩影,阶级矛盾和阶级压迫极为突出。
盘踞在未庄的赵、钱两家地主及爪牙地保是剥削者、吃人者。
阿Q、王胡和吴妈是被剥削者,他们之间形成尖锐的阶级对立。
正是在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写出了阿Q的落后和不觉悟,他蒙受种种压榨和欺凌,又无力反抗,只好用精神胜利法自宽自解,于是渐渐形成阿Q性格。
孔乙已也是在封建教育制度的残害下形成了他穷酸、迂腐的性格。
鲁迅作品采用“画眼睛”和“勾灵魂”的手法,仅用一个特征、一句话,就勾勒出一个人物的性格特征来。
例如狂人、孔乙己、闰土、阿Q、祥林嫂、魏连殳、娟生……等,还有《阿Q正传》中的赵太爷、《风波》中的赵七爷、《祝福》中的鲁四老爷等封建顽固派人物,成了现代文学人物画廊上第一流的艺术形象。
鲁迅作品的语言特点
鲁迅作品的语言特点1918年5月,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了现代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立即引起巨大反响。
他随后发表的小说都结集于《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之中,均用白话写成。
除1912所著的短篇文言小说《怀旧》及少量的文言论文(如《文化偏至论》)之外,鲁迅的全部文章全都采用了白话文,并取得了极高的成就——其散文诗集《野草》和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均为中国现代散文中的精品,其小说既是中国现代短篇小说开端的标志,同时也是其成熟的标志,其杂文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
鲁迅作品语言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源于其进步的语言观和辛勤的语言实践。
当年,鲁迅力排众议,坚决主张“汉字拉丁化”,提倡以“白话代文言”,果断预告普通话的灿烂前景——“现在码头上,公共机关中,大学校里,确已有一种好像普通话模样的东西,大家说话,既非‘国语’,又非京话,各各带着乡音,乡调,却又不是方言,即使说得吃力,听得也吃力,然而总归说得出,听得懂。
如果加以整理,帮它发达,也是大众语中的一支,说不定将来还简直是主力。
”[1]与进步的语言文字观相应的,是鲁迅充满了先驱者探索意味的语言实践。
他率先用“蓝青官话”进行讲课、用白话写作,并制订“汉字拉丁化”的方案。
我们知道,作为新文学语体的白话,一是从古代、近代的白话文学承传而来,二是从生活中的日常言语汲取源泉,在将古代白话转化为现代白话、将日常言语提炼成文学语言的过程中,鲁迅做了有益的尝试。
以古白话的转换为例,鲁迅阅读书籍时十分注重文字的选择,他对画谱、地理等杂著、佛经等情有独钟,但对于这些史地杂著和佛经的阅读却不同于一般的读者,而只把它们当作文学性书籍来读,认为这些“以极壮阔之文澜,演极微妙之数理”的”富于文学性的经典”,“能令读者肉飞神动”,“即不信解教理者,亦靡不心醉于其词绩,故想象力不期而增进,诠写法不期而华新,其影响乃直接表见于一般文艺”[2]。
鲁迅小说语言的特点研究
鲁迅小说语言的特点研究作者:杨文新来源:《神州·下旬刊》2019年第02期摘要:分析和理解鲁迅小说中的语言特点意义重大。
本文就鲁迅小说中各具特色的语言特点进行了深度的思考和分析,通过这种深入浅出的剖析,鲁迅小说中的语言特色被一一的展示在世人面前,对喜欢鲁迅文学作品的人无疑是一种有效的提点和总结。
关键词:鲁迅;小说;语言;特点在我国近现代的文学史上,鲁迅占据的地位自然不容笔者在此赘诉,将其称之为中国现代小说之父完全不为过。
在众多鲁迅小说作品中,其不但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在语言运用方面散发出来的光辉亦是十分引人注目。
鲁迅小说的语言特点蕴含深意,深入挖掘鲁迅小说中的语言特点成为了业界十分关注的焦点问题。
一、鲁迅小说的叙述语言具有辛辣的讽刺性纵观鲁迅的众多小说作品,笔触辛辣,视角独特就是十分鲜明的特点之一。
在小说的写作过程中,本身平铺直叙的记叙性语言占大多数,鲁迅小说在叙述性语言中的特点就更是引人入胜,让读者欲罢不能。
熟悉鲁迅小说的读者应该都有这样的体会,小说语言中“顾左右而言他”的内容比比皆是,这些看上去似乎不起眼的叙述性语言却是暗含玄机,只有做一个有心人方能最终深刻领会和理解。
换言之,笔者认为如果用“冷眼旁观”来形容鲁迅小说的讽刺性特点也是毫不为过的。
看上起感情平淡的一句话,只要读者细细揣摩,最终流露出来的别样情绪是很多作者在怎么努力也是望其项背的。
例如,《肥皂》就是一部鲁迅短篇小说作品,在该作品中鲁迅小说语言的讽刺性表现的十分明显。
在这篇小说中,四铭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反面人物,在塑造这个反面人物的过程中,作者使用讽刺性语言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首先,鲁迅用大师级别的笔触将四铭的形象描述的一清二楚,肥胖的脸庞、两撇细长的胡子、为了找到菜心而将自己的眼睛睁的老大。
这些细节性的描述看上去十分平淡,但是对于四铭这个反面人物的塑造一下子变得生动鲜活起来。
他对孝女的乞讨行为和光棍卖肥皂时候说的下流话一直恋恋不忘,由此可见他内心深处的龌蹉心思。
鲁迅语言的特点
鲁迅语言的特点鲁迅文章的语言特点:形象性,讽刺性,战斗性,语言犀利,思想深刻,幽默,个性化,有民族特色,举重若轻,简洁凝练。
形象性:鲁迅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善于塑造典型形象的巨匠。
他十分重视杂文用形象反映现实,善于把叙述和评论形象化,也善于寓感情于形象之中。
讽刺性:鲁迅杂文的讽刺艺术包括使用夸张、反语、比喻、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讽刺与幽默相连等方法来加强文章整体的力量。
战斗性:鲁迅的文章大多强调战斗性,这种战斗性借助于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强烈的艺术魅力而表现出来,尤其是他的杂文,笔锋犀利,对反动势力以无情的揭露、讽刺和打击。
语言犀利:他的犀利从更广更深的层面反映当时中国社会的现实。
从他的小说和杂文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历史面貌。
思想深刻:鲁迅的文学史思想极为丰富深刻,发出具有时代特色的熠熠光辉。
幽默:鲁迅的幽默是一种骨子里带的幽默,很容易暴露出来。
而当他幽默的时候,往往带了很强烈的讽刺。
个性化: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对于小说来说,要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
塑造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从而创造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这就要求小说的语言,特别是人物描写的语言要高度的形象化。
有民族特色:鲁迅先生小说语言特有的作风和气派就是他小说语言的民族风格。
鲁迅对中国古典文学有精湛的研究和深邃的修养,他继承了优秀的民族传统。
他的小说保存了我国语言的固有优点,又从外国诸多文学名著中吸收了语法、语汇成分。
因此鲁迅先生小说语言不仅具有丰富的表现力,且闪烁着民族风格的夺目光辉。
举重若轻:在其作品中,贯穿着对生活在“三座大山”压迫下的社会底层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农民、小市民、知识分子的关怀。
作品以娴熟的叙述技巧,通过对人物命运的刻画,流露出关怀情感,以眼睛勾画灵魂的白描手段使人物形象丰满而具有写实意义。
简洁凝练:简洁凝练是鲁迅小说艺术一个富有特色的风格特征。
该风格表现为:精炼传神的生活细节,只字也惊人的语言艺术和速笔绘就的背景勾勒。
语文鲁迅先生的文学创作风格
语文鲁迅先生的文学创作风格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和文化评论家,他的文学创作风格独特而深刻。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鲁迅先生的文学创作风格。
一、清晰而生动的语言表达鲁迅先生的文学作品以其清晰而生动的语言表达著称。
他善于用朴素的汉语表达复杂的思想和情感,使读者能够直接地理解他的作品。
他的语言通俗易懂,富有图像感,能够让读者产生强烈的共鸣和感受。
例如,在他的小说《狂人日记》中,通过主人公狂人的疯狂言辞和思维,鲁迅先生鲜明地揭示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扭曲。
二、深刻的人物刻画鲁迅先生的文学创作也以深刻的人物刻画为特点。
他的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鲜明,个性鲜活,并通过他们的言行举止展现了社会的各种问题和矛盾。
他不仅塑造了正面的英雄人物,还着重描绘了各种负面角色,如懦弱的文人、冷漠的官僚等,以犀利的笔触揭示出这些角色在现实社会中的真实形象和丑态。
三、批判现实的意识鲁迅先生的文学创作风格中还融入了强烈的批判现实的意识。
他对封建社会的腐败和人性的丑恶进行了揭露和批判,并坚持表达自己对社会不公正现象的不满和愤怒。
他的作品中透露出对旧社会秩序的冷嘲热讽,有力地展示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矛盾和人民的苦难。
四、独特的叙事结构和节奏鲁迅先生的文学作品常常采用独特的叙事结构和节奏,给读者带来冲击和震撼。
他以非线性的方式叙述故事,穿插回忆和幻想,使得作品更加具有层次感和结构美。
同时,他注重节奏的控制,通过对文字的抑扬顿挫,增强了作品的戏剧性和张力。
总之,鲁迅先生的文学创作风格以其独特而深刻的语言表达、深刻的人物刻画、批判现实的意识以及独特的叙事结构和节奏吸引了无数读者。
他的作品不仅反映了他对封建社会和现代社会的不满,更表达了对人类命运的思考和关心。
鲁迅先生的文学创作风格至今仍然对后人产生着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宝贵遗产。
浅析《呐喊》的语言艺术
浅析《呐喊》的语言艺术《呐喊》是鲁迅先生创作的一部著名小说集,集中反映了民初时期人民生活的苦难和社会现实的丑陋。
小说集的语言艺术十分突出,其刻画人物、描绘情境和展现社会风貌无不令人叹为观止。
以下从三个方面对其语言艺术进行浅析。
一、生动的描写鲁迅先生在小说中通过生动的描写,将人物塑造得栩栩如生,使读者对小说中的人物产生深刻的印象。
如小说中的《狂人日记》,通过笔调的刻画,使“我”的狂躁、幻觉突显出来,使读者完全能够进入到“我”的心理之中。
在小说《药》中,鲁迅通过细腻的描写,将父亲绝望的面容、母亲哭泣的形象深深地刻画在读者的心中。
二、独特的写作风格鲁迅先生在小说中独具特色的写作风格,是他的语言艺术的重要表现。
他的写作风格深受鲁迅的国学思想和日本自由主义文化的影响,采用了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的相结合的手法,在精巧的笔法中往往隐藏着一股强烈的批判力量。
比如《阿Q正传》,通过鲁迅特有的异化手法,使得阿Q的人物形象在揭示他的愚昧和庸俗的同时,更加凸显了时代和社会的无奈和荒诞。
三、寓意深刻的铺陈鲁迅先生在小说中也经常通过铺陈寓意深刻的象征意义,来呈现小说中的主题和意蕴。
比如小说《孔乙己》,在孔乙己醉酒时与店家斗舞的情节中,隐含了对于封建道德的批判和对于底层人物的慰藉,从而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通过这一段“疯狂的”斗舞,更好的领会到小说中深层次的内涵。
综上所述,鲁迅先生的小说《呐喊》在语言艺术方面的表现十分出色。
他的描写生动、写作风格独特、寓意深刻的铺陈,在小说中为读者呈现出一幅幅社会现实和人性命运的真实画卷,使读者一方面感受到了现实的残酷和人性的悲惨,同时也对于人类自身的价值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如何评价鲁迅小说
如何评价鲁迅小说
中国现代小说在鲁迅手中开始,也在他手中成熟乃至巅峰之作。
鲁迅的小说主要表现为内容和形式上。
(一)内容表现深切主要有独特的题材,独特的眼光和独特的模式。
1,其独特的题材为社会上病态的人,主要有以《祝福》里的祥林嫂,《故乡》里的闰土为代表的农民,以孔乙己丁举人为代表的知识分子,以涓生子君为代表的新知识分子。
2,独特的眼光:主要是精神上的病和苦,病的是啊Q苦的是涓生和子君3,独特的模式是看与被看,离去—归来—再离去的结构模式。
在《祝福》中的祥林嫂的阿毛被狼吃后到处给周围的诉苦后的情况是看与被看的模式。
在《狂人日记》里是吃与被吃,启蒙与被启蒙者之间的关系模式。
在《故乡》《祝福》《在酒楼上》《孤独者》等中都表现出离去—归来—再离去的模式。
(二)在形式上1,文体多样:主要有《狂人日记》的日记体,《伤逝》的手记体,《阿Q正传》的传记体,《起死》的戏剧,《故乡》《戏剧》的散文体。
2,视角多变。
小说中的叙述者,《孔乙己》中的伙计,《祝福》中的我,《伤逝》中的涓生等。
3,语言多意,含蓄,简约又意味深长。
鲁迅正是对这一生存状态的重视通过小说揭示人类精神现象的一个重要侧面,从而使自己超越时代,具有民族意义与价值。
鲁迅的语言风格和特点
鲁迅的语言风格和特点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先驱者之一,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和特点而闻名于世。
他的语言风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简练的叙述:鲁迅的作品通常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来叙述故事。
他善于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复杂的思想,不喜欢过分修饰或华丽的辞藻。
他以一种简单直接的方式揭示社会问题和人性的丑恶面。
2.生动的描写:鲁迅的作品充满了细致入微的描写。
他通过对人物形象和环境的生动描写,使读者能够清晰地感受到小说情节和人物性格的细微变化。
他以精准的笔触描绘人物的面容和动作,使读者能够形象地感知到故事中的人物。
3.严厉的批判:鲁迅的语言风格常常带有强烈的批判色彩。
他对社会现象和个人行为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批评。
他敢于直面社会的黑暗面,通过对社会问题的批判,揭示出社会的丑恶和人性的扭曲。
他的文字中透露出对封建道德观念和旧社会体制的不满。
4.夸张和夸大手法:鲁迅的作品中常常使用夸张和夸大的手法。
他通过夸张的描述和情节安排来增强作品的表达力和冲击力。
夸张的手法常常用于揭示社会现象的荒谬和个体的痛苦。
这种手法使读者在一种夸张的氛围中更加感受到社会的冷酷和人性的荒诞。
5.幽默和讽刺:鲁迅的作品中常常融入幽默和讽刺的元素。
他以敏锐的洞察力和独特的幽默感来批判社会和人性的问题。
他常常运用讽刺的笔调,让人在笑声中思考社会现象和人的局限性。
通过讽刺来达到改变和抨击社会现象的目的。
总而言之,鲁迅的语言风格独特而深远,以其简练的叙述、生动的描写、严厉的批判、夸张的手法和幽默的讽刺而著称。
他以深入批判社会现象和深刻揭示人性问题为目标,通过独特的语言风格来打动读者的心灵。
他的作品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被广大读者所喜爱和推崇。
鲁迅小说人物描写的语言特色
浅谈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小说的人物塑造及语言特色目录内容摘要-------------------------------------------------------------------------------1 关键词----------------------------------------------------------------------------------2 正文-------------------------------------------------------------------------------------2 注释-------------------------------------------------------------------------------------6 参考文献--------------------------------------------------------------------------------6【内容摘要】鲁迅先生的小说以思想的深刻、格式的特别、语言的丰富开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白话小说的先河。
他在小说中塑造了一系列鲜活的人物形象,以此来反映特定的社会生活和时代风貌,进行思想启蒙和社会批判。
其小说人物个性鲜明,栩栩如生;语言清新凝练,真切朴实,深刻晓畅,“言近而旨远,辞浅而义深”成为文学语言的现代化的典范。
本文拟就联系自己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所接触的鲁迅小说谈谈其人物塑造与语言特色。
【关键词】鲁迅小说;人物形象;语言特色鲁迅在他的小说中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例如孔乙己的迂腐潦倒、祥林嫂的困厄悲惨、闰土的艰辛麻木等等无不鲜活在人的脑海之中,他们的音容笑貌、言谈举止无不贴合其性格特征与生活实际。
鲁迅之所以能塑造出如此个性化的人物,得力于他的一支神来之笔,下面就结合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小说具体分析一下他的小说刻画人物及其语言特点。
鲁迅作品的语言风格
鲁迅作品的语言风格《鲁迅作品的语言风格》鲁迅,中国现代作家的骄傲和荣耀,在他的众多作品中,展现出了独特的语言风格,更是对现实问题的挖掘和揭露。
鲁迅的语言风格深受白话文运动的影响,与传统文言文的墨守成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首先,鲁迅的语言风格具有深刻的人文主义色彩。
他善于运用一些极具表现力的语言形式,描绘真实、鲜明的人物形象,从而使读者对其作品中的人物产生强烈的共鸣。
无论是《狂人日记》中被苦难压垮的狂人,还是《阿Q正传》中被社会压迫折磨的阿Q,鲁迅的描写使读者深刻地感受到了人性的悲哀和社会不公。
他的语言直接、切中要害,他敢于直面问题,以在社会底层轻若胶柱鼓舞人心。
其次,鲁迅的语言风格具有犀利的批判性。
他对旧体制的批评溶入到了他的作品中,为读者呈现了一个残酷又真实的社会现实。
他通过作品中的人物和情节,嘲笑和揭示了人性的丑恶和自私。
如《集体建设家园》中,他以讽刺和夸张的描写方式,揭示了官场腐败、权力专制的世界,引人深省。
他的语言犀利而具体,充满了对社会现象的鞭挞和批判。
再者,鲁迅的语言风格以其独特的形象化和感染力而脱颖而出。
他擅长通过生动具体的细节,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比如在《药》中,他运用象征手法,将药物形象比作“圣洁”的化身,展示了作者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
他的语言犀利而具体,直击问题的核心,给读者以强烈的视觉和心理冲击。
总的来说,鲁迅的语言风格鲜明且独特,具有深刻的人文主义色彩,犀利的批判性以及形象化和感染力。
他以高度的责任感,把文学作为改变社会的一种手段,通过他的笔触改变了中国文学的风格和方向。
鲁迅的作品不仅仅是雄辩而尖锐的批判,也是对中国社会的深情告白,同时也让人们深思:现实似乎总是让我们保持警惕,保持对一切不平等和不公的批判精神。
鲁迅写作特点及风格总结
鲁迅写作特点及风格总结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名家之一,他的作品有着鲜明的
风格和独特的思想,成为了一代人的精神导师和文化符号。
那么,鲁
迅的写作特点和风格究竟是怎样的呢?下面就让我们来一起探讨。
一、鲁迅写作特点
1.反映现实:鲁迅的作品绝大部分都是以反映社会现实为主,他
用一种鲜明的表现手法来表达自己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和对改革的期望。
2.批判现实:鲁迅在作品中常常站在人民立场批判不公和剥削,
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思想,呼吁改革与革命。
3.直白犀利:鲁迅的作品语言通俗易懂,以简洁明了、意犀相通
的文字表达作者的思想,常运用夸张、讽刺、象征等手法来表现现实。
4.独特视角:鲁迅在写作中擅长抓住社会现实中的一些边角细节,通过对小人物的刻画从而反映出社会矛盾和危机。
二、鲁迅写作风格
1.惨烈、悲壮、凄凉:鲁迅笔下的主题大多是人民群众的苦难生活,他通过对这些坎坷历程、血泪故事的描摹悲壮、凄凉的风格,来
表达个人的情感和政治的呼声。
2.文学高度化:鲁迅在文学创作中,常常运用一些文学化的方式和语言,通过夸张和升华,让故事更具有艺术感染力,有时也会运用象征手法。
3.娓娓道来、独具匠心:鲁迅的小说一般情节慢而且冗长,他透过小人物的生活反映着时代在演变,这样的叙述方法慢慢让读者融入到故事里面。
4.言简意赅、百看不厌:鲁迅的文学风格不胜华丽,反而尽量以白描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便于长久记忆和深刻领悟。
综上所述,鲁迅的写作特点和风格独具特色,历经时间的验证,依然深深地吸引着读者的心灵,对我们现在文学创作和思想造诣都有很大的参考和指导意义。
高中语文教案:解读鲁迅的小说语言风格
高中语文教案:解读鲁迅的小说语言风格解读鲁迅的小说语言风格鲁迅是中国近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小说作品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而闻名。
鲁迅的语言风格鲜明,朴实、凝练、生动,体现出了他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解读鲁迅的小说语言风格,揭示其中的魅力所在。
一、朴实而凝练的表达鲁迅的小说语言以其朴实而凝练的表达方式著称。
他擅长用短小精悍的语言描绘生活中的细节,通过简单的文字展现出复杂的情感和社会现实。
例如,在他的代表作《狂人日记》中,他运用简洁有力的语言描绘了一个疯狂的主人公在一个疯狂的社会中的种种遭遇,使人感受到他内心深处的挣扎和苦涩。
鲁迅通过简洁明快的语言,将复杂的思想和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二、以生动的形象描绘社会现实鲁迅的语言风格还表现在他善于以生动的形象描绘社会现实。
他通过独特的写作手法,将冷酷无情的社会现实和人们的苦难生活生动地展现出来,让读者深刻感受到社会的残酷和人性的扭曲。
在《阿Q正传》中,鲁迅通过对阿Q这个人物的描写,揭示了中国农民阶层在封建社会中被剥削和压迫的悲惨境遇。
他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和独到的表现手法,刻画出了一个典型的社会边缘人物,使得读者对社会现实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三、对人性的深刻思考鲁迅的小说语言风格还体现在他对人性的深刻思考上。
他关注人们的内心世界和思想感情,尤其是对于社会角色的矛盾心理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在《孔乙己》中,鲁迅通过对一个跌入社会底层的酒馆端茶工的描写,探讨了社会地位对人性的影响,使人们思考社会环境对个体的塑造和影响,引发了广泛的思考和共鸣。
四、突破传统表达方式鲁迅的小说语言风格还表现在他突破了传统的表达方式,采用了大量的白话文,使得他的作品更贴近人民,更易于被普通百姓所理解。
他以朴实、直接的语言表达,打破了传统文人的华丽辞藻,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感受到他所揭示的社会真相。
鲁迅的语言风格不仅打破了文学界的束缚,也拉近了作品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使得他的作品具有了广泛的影响力。
鲁迅文章的语言特色浅谈
鲁迅文章的语言特色浅谈许多人对鲁迅文章的语言风格{简称鲁式文法},不是很理解。
李敖先生认为,鲁迅的作品,"有一种稀奇古怪的、看起来令你非常不舒服的、甚至不通的句子混在里面","鲁迅的文章写得实在不够好"。
他说: "如果是伟大的文学家,就不应该写出来这么多奇奇怪怪的鲁迅式的中文",并举了好几个例子进行说明。
我对李先生的看法是不敢苟同的,专门写了一篇东西《我要拍拍李敖先生的肩膀》,阐述了和李敖先生的不同看法。
在这里,我只想和大家谈谈鲁式文法。
鲁迅之所以成为今日的鲁迅,除了伟大的思想性和伟大的革命性,还因为他穷毕生之力,在中国的文学史上,树起了一座伟大的文学丰碑。
鲁迅的语言风格是独特的,独特到别人难以摸仿的程度。
没有扎实的知识做底子,就算是摸仿,也只能是鹦鹉学舌,得其表而难入其里。
李先生认为鲁迅的文字风格“是从中国的旧文学出来,就是所谓的包小脚,小脚解开了,可是那骨头里面,还是碎掉了,所以解开了以后呢,还是有那种旧文学的底子,写白话文有的时候不能够脱胎换骨”。
鲁迅讽刺过的小脚,现在居然成了“香脖脖”了。
想不到我们的李先生对它也情有独钟。
用小脚来比喻就一定精彩吗?开什么玩笑?这不是闭着眼睛说瞎话嘛。
凡是认真看过鲁迅作品的人都知道,鲁迅的语言不是象毛本《三国演义》式的语言那样文白相间,也不同于我们平常所说的白话文,而是自成一体,别具特色。
“在《鲁迅全集》里面,你可以看到这种大量的鲁迅式的风格。
”李先生还说,“这种风格我无法解释它,我只能推断说,他是受了那种复杂反复的日本文法、日本语文结构的影响,再加上这种生吞活剥出来的中国的文言文的结构,两个里面混出来的鲁迅的文体”。
李先生这样分析鲁迅文章的语言风格,表面上似乎有几分道理,其实并不懂鲁式文法的三味;是李敖版的“门外文谈”或“天方夜谈”,李先生所讲的“中日杂交文体”,其实和鲁迅远远的,俨然是隔山打牛,八杆子打不着。
浅析鲁迅小说《故乡》的语言艺术
浅析鲁迅小说《故乡》的语言艺术
作为语言艺术大师,鲁迅十分注意选用恰当的色彩语言,运用准确的性格语言及一些精当的词语来表现人物、事物、景物所具有的本质意义的特征,本文试从语言特色这一角度,对鲁迅小说《故乡》进行浅析。
一、用色彩语言描绘人物的肖像,描写景物,揭示人物的心理变化和时代特征
所谓“色彩语言”是指表示“红、黄、蓝、白、黑、紫、绿”等具体色彩的语言。
运用色彩语言有助于反映生活,塑造人物形象,表达思想感情;同时,运用色彩语言容易引起读者的联想,加深印象。
因此,作家往往在自己的作品中精心选用色彩语言,从视觉上吸引、感染、打动读者。
在《故乡》这篇小说中,对闰土的肖像描写有两次。
少年时代的闰土,“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红活圆实的手”。
这是个朝气蓬勃、生机焕发、淳朴天真的孩子。
闰土到了中年以后,“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缩着”,“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这段肖像描写,具体从身材、面容、眼睛、衣着、手五个方面进行,运用对比的手法,刻画出中年闰土受尽生活折磨,衰老、迟钝、麻木的神态。
从以上两次肖像描写中,特别是对闰土脸色、手变化的描写,由“紫色”到“灰黄”、由“红活圆实”到“松树皮”,运用十分恰当的色彩语言,显示了闰土性格和精神的变化,给读者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人物总是生活在具体的现实环境中的。
少年闰土生活在“一幅神异的图画”。
朝花夕拾中的语言表达有哪些特色
朝花夕拾中的语言表达有哪些特色《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散文作品集,通过对民间故事、人物情感和社会现象的描写,展现了鲁迅独特的语言表达风格。
《朝花夕拾》的语言表达有以下几个特色:一、真实朴实的表达《朝花夕拾》中的语言表达以真实朴实为主,不加修饰地展现出生活的本真。
例如在描写农村生活的《药》一文中,鲁迅运用朴实的语言,写出了农民通过努力工作种植药材的情景,表达了对艰苦生活的呈现。
二、锐利的观察力鲁迅在《朝花夕拾》一书中展现了敏锐的观察力,通过对人物和事物的深入观察,描述了生动的细节。
在《阿长与《三八》》一文中,鲁迅通过对小说《阿长与《三八》》的评论,剖析了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文学技巧,展现了他对文学作品的深入思考和批评。
三、生动鲜明的意象《朝花夕拾》中的语言表达充满了丰富的意象,通过形象化的描绘增加了文章的感染力和艺术性。
例如在《一件小事》中,鲁迅通过对一只受伤的小鸟的描写,表达了对生命的尊重和珍惜,通过意象的运用让读者产生共鸣。
四、夹带讽刺的笔调在《朝花夕拾》中,鲁迅常常使用讽刺的笔调来表达对社会现象的不满和对时代局势的思考。
例如在《自嘲》一文中,鲁迅以自嘲的方式来讽刺当时文人对现实的漠视和自命不凡的态度,通过夹带讽刺的笔调表达了对文人的批评和反思。
五、深情的叙述虽然《朝花夕拾》中大部分内容都体现了鲁迅对社会现象的无奈和对人性的拷问,但其中也不乏对亲情、友情和乡愁的深情叙述。
例如在《故乡》中,鲁迅描写了他儿时在江南小镇的生活,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童年回忆的怀念,展现出深情的一面。
总之,《朝花夕拾》中的语言表达独具特色,真实朴实、观察锐利、意象生动、夹带讽刺的笔调以及深情的叙述都使读者对作品产生共鸣。
这些特色不仅展现了鲁迅作为作家的才华和眼光,也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和人性的困境。
鲁迅的语言风格
鲁迅的语言风格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伟大的文学家,他的语言风格独特而富有表现力,为中国文学贡献了重要的时代创新。
他在小说、散文、诗歌和其他各种文学作品中表达出的强烈感染力,使其成为20世纪中国文学的杰出典范。
鲁迅的语言风格独特而多样化。
他的语言不仅注重实用性,而且能够融合各种元素,使其具有浓郁的民间情调和古典气质。
他以典型的“鲁迅式”营造出一种新的语言形式,将民俗文学、广义的文言文、普通话和经典语言融合到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语言风格。
鲁迅的语言风格以简洁明快、抒情温婉、生动形象而著称,他通过精巧的结构,调动读者的情感,使文章更具有表现力和穿透力。
他的叙述方式灵活多变,有时写得十分深奥,有时写得随性自然,令人耳目一新。
此外,鲁迅善于运用反复和细节来表达语言,使文章更加有趣,他的语言有时可以极其贴近自然,如《呐喊》中“雨滴子弹般地打下来”,有时又可以极其优雅,如《故乡》中“余音缭绕未尽,情怀酣畅襟抱”。
此外,鲁迅还善于运用隐喻和比喻来表达语言,他的语言常常丰富而具有深度,《故乡》中有“高楼抹微霞”,《狂人日记》中有“围绕着林子的古道,落叶纷纷,满地芬芳”,这些描绘出的形象都很深刻,加深了文章的意境。
鲁迅的语言风格也表现出他独特的思维方式。
他把自己的思想融入到他的文字中,用简洁而深刻的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呐喊》中有“弱者受苦,强者施暴,这就是俗世的真理”,《故乡》中有“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这些都是鲁迅独特的思维方式。
总之,鲁迅的语言风格独具特色,他的语言有着简洁明快、抒情温婉、生动形象的特点,他融合了多种元素,具有浓郁的民间情调和古典气质,运用反复和细节来表达语言,运用隐喻和比喻来增强文章的意境,表达出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
鲁迅的语言风格给中国文学提供了一种新的语言形式,为中国文学贡献了重要的时代创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鲁迅小说的语言特色摘要:翻开近百年来的历史,我们看到,在文化战线上继往开来成为一代风范的,首推鲁迅。
毕其一生,他以其非凡的贡献参与了一代历史的创造,成为一个时代特定的人格代表。
作为一个文学家,他创出的作品,在海内外产生的巨大的影响,在新的时代仍不断展现着它们难以磨灭的现实意义。
而在他为数不多的小说中,创作出的阿Q、祥林嫂、孔乙己这些形象,堪称现代的语文作品中的典范,至今仍鲜活地存在于我们的脑海中。
走进这些人物形象,我们不难发现,鲁迅独具特色的语言艺术正是刻画人物形象,展示其性格的重要手段。
本文试从这一角度,谈一谈鲁迅小说中的语言特色。
一、善于通过“白描”和“画眼睛”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展现人物性格,是鲁迅作品语言的一大显著特色。
鲁迅最善于运用“白描”手法塑造人物形象。
“白描”是我国古代小说创作中常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它要求作家用最精炼、最节省的文字,不加渲染、烘托,刻画出鲜明生动的传神的艺术表现手法,在鲁迅的笔下,常常准确地把握人物最主要的性格特征,不加渲染、不铺陈,用传神之笔加以点化,有如芙蓉出水,朴实自然。
例如在《孔乙己》中,对孔乙己出场时的肖像描写,反用寥寥几笔,便使人物神情华肖,栩栩如生:“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它身材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是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叫人半懂不懂的。
”“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寥寥几字,看似平平淡淡,没有什么神奇的地方,然而却抓住了孔乙己与别人不同的特点,把孔乙己的思想、性格、经济及社会地位揭示了出来。
“站着喝酒”说明他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属于“短衣帮”的;“穿长衫”则表明它是读书人,与“要酒要菜,慢慢地坐着喝的“长衫”客有某些共同之处,“唯一的”说明在酒店里只有他一个是这样的身份特殊的另类。
他喝酒的方式与衣着的不相称,反映出它的经济地位和思想意识的矛盾:从经济上说,他的地位很低,是属于“短衣帮”的;但在思想意识上,他不愿与“短衣帮”为伍,仍然把自己看成高人一等的“读书人”。
接下来描写他“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
”从脸色上看,说明他生活很艰难。
从“伤痕”上看,暗示他常遭凌辱,从“乱蓬蓬”的胡子上看,表明他生活落魄潦倒。
而他那件“又脏又破,似乎是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的长衫,则说明他又穷又懒,而对这件“又脏又破”长衫,为了显示自己“读书人”的身份,他一直没有脱下,揭示了他自命清高的性格特征。
“满口之乎者也”则表明他卖弄“学问”。
从以上分析我们看到,鲁迅反用粗线条的勾勒,就活灵活现地把一个迂腐落后、贫困潦倒的深受封建教育迫害的下层知识分子形象呈现在读者面前。
鲁迅曾经说过,“要极节省地画出每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出他的眼睛。
……倘若画了全部的头发,即使细的再逼真,也毫无意义。
”①鲁迅在这里所说的“画眼睛”,实际上也是我国传统的小说常用的艺术表现手法之一。
鲁迅这段话强调的是在塑造人物形象时,要紧紧抓住最能体现人物性格特征和思想发展变化的眼睛来写,从而达到以形传神,写出人物的灵魂。
这种手法的运用,在鲁迅的小说中是随处可见的。
例如,在《祝福》中,鲁迅描写祥林嫂的眼睛达十二次之多,通过描写眼睛的发展变化,揭示其悲剧的性格及在封建制度压迫下的悲惨命运。
二、善于通过个性化语言塑造人物形象,也是鲁迅小说语言的重要特点之一。
人物语言是刻画性格的重要手段之一,作家在创作中,必须要根据不同人物阶级、职业、经历、生活习惯、思想感情和精神状态,选择富有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去表现人物不同的性格特征,才能塑造出典型的人物形象来。
鲁迅也是极善于通过人物个性语言塑造典型形象的作家。
他的作品里,无论是主要人物还是次要人物,语言都是极富个性化的。
例如在《孔乙己》一文中,主人公孔乙己所说的话并不多,然而几乎句句都是个性化、性格化的语言。
请看下列句子:1、“你怎么这样凭空说人清白……”2、“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吗?”3、“读过书,……我便考你一考,茴香里的茴字,怎样写的?”4、“……记着!这些字应该记着。
将来做掌柜的时候,写帐要用。
”5、“对呀对呀!……回字有四样写法,你知道吗?”6、“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
”7、“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8、“这……下回还吧,这回是现钱,这回酒要好。
”9、“不要取笑!”10、“跌断,跌,跌……”以上文白相间的语言,是孔乙己所特有的语言,它准确、深刻、生动而有分寸地突出了孔乙己的性格。
从“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吗?”一句中,我们看到了孔乙己那迂腐的性格。
在他看来,像偷窃这样的丑事,一旦和读书人发生联系,便不再是一种不光彩的事,不能和一般的偷窃相提并论,就是偷东西被人打断了腿,还要辩解说是“跌断,跌,跌……”,死要“读书人”的面子。
这些语言,把孔乙己心灵深处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封建传统观念充分地揭示了出来,这种观念是与他长期接受封建教育毒害的身份相称的;从他主动教酒店小伙计“回”字四种写法上,又自然地流露了他故弄玄虚、标榜自己的迂腐思想;从他跟小孩子的交谈中,我们又看到他孤苦无靠的寂寞和他心地的单纯、善良的一面。
孔乙己这些个性化的语言,进一步揭示了人物的性格,使人物形象地塑造更趋于完美。
三、准确地运用动词,形容词也是鲁迅小说比较突出的语言特色之一。
古今中外任何一个伟大的作家,对词的运用都是非常重视的。
法国作家莫泊桑说过:“不论人家所要的事情是什么,只有一个字可以表现它,一个动词可以使它生动,一个形容词可以限定它的性质。
因此,我们寻求着,直到发现了这个字,这动词和形容词为止,决不要‘安于大致’就可以”。
②鲁迅对遣词用字的要求也很严,他曾说:“文章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
”因此,在他的小说中,无论是叙事状物还是写景抒情,所用的动词、形容词都是非常鲜明生动的。
例如,在《社戏》中,作者是这样描写的:“……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只白蓬的帆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拨前篙,拨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面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向前出了桥。
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嚷的,夹着湿透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散发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地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
淡墨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这两段文章,一般是动态描写,一段写静态描写,所用的动词、形容词都是十分准确、生动的。
“跳”和“拨”这两个词,准确地把少年朋友们急迫心情和兴高采烈的气氛充分地表现了出来。
因为得到大人们的恩准,终于可以去看戏了,大家非常高兴,便急不可耐地“跳”下船去,也用不着互相推托,双喜和阿发便主动承担了“拨”篙的任务。
接下来,“陪”和“聚”也用得很合适。
因为“我”是客人,大家对“我”都很客气,很友好。
就连年幼的也都主动地“陪”着“我”,不让“我”寂寞。
“聚”字则把少年朋友们亲密无间、团结融洽的气氛充分地表现了出来,而且还使人产生船离触石的感觉,犹如身临其境。
接着“飞”字,则进一步把朋友们那种急切心情和船速之快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四、善于吸收人民群众方言口语,熔炼文言文中有生命的词汇及尝试性地采用了一些外国词汇等,也是鲁迅小说语言的一大特色。
鲁迅是非常重视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的,他曾经说过:“白话文应该‘明白如话’……我认为第一是在作者先把似识非识的字放弃,从活人的嘴上,采取有生命的词汇,搬到纸上来;也就是学学孩子,只说些自己能的确听懂的话”③他还说:“以文字论,就不必在旧书里讨生活,却将活人的唇舌作源泉,使文章更加接近语言,更有生气。
”④在这里,鲁迅反复强调的是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吸收那些有生命的词汇,使文章更加有生气。
在这里,我们在鲁迅的小说中就发现不少的绍兴方言,这些方言经过严格地选择提炼后,形成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
如《阿Q正传》中的“老鹰不食窝下食”,“兜搭”,“肚里一轮”,“进去”。
《狂人日记》中的“拿过嘴”,“白历历”,“老谱”。
《祝福》里的“眼珠间或一轮”,“回头人”。
《孔乙己》中的“荐头”,“粉饭”。
《药》中的“拗开”,“乖角儿”。
《离婚》里的“团头团脑的”,“杀头癫皮狗吃糖拌饭”,“夹胳一嘴巴“,“三茶六礼”,“打顺风锣”。
《肥皂》里“眼睛生在额头上”等等,这些都是方言,是从人民群众口语中熔炼成的,不但读起来生动活泼,意味深长,而且使人物的话语和姿态显出地方色彩,增强作品的真实感和艺术感染力。
在鲁迅的小说中,还有不少词语是从文言文熔化出来的。
值得一提的是,在鲁迅的作品中,有时为了增强作品的讽刺效果,作者有意识的在白话文中掺杂了一些文言词句。
例如:“未庄老例,看见略有些醒目的人物,是与其慢慢也宁敬的,现在虽然明知道是阿Q,但因为和破夹袄的阿Q有些两样了。
古人云:‘士别三日便当刮目相看‘,所以堂信、掌柜、酒店、路人,便自然显出一种敬的形态来。
这里的“是与其慢慢也宁敬的”和“士别三日便当刮目相看”是有意识插入的文言词句,目的是讽刺诸如掌柜、酒客和一般市侩之流。
因为只有他们才喜欢卖弄这些文言词句,以显示自己的高雅、有文化。
在这里起到了强烈的讽刺效果。
鲁迅的小说语言凝炼含蓄,言简意赅,描写人物笔墨俭省,而内涵丰富。
描写对话,总能抓住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语言来表述,简炼而传神。
而他创造性地运用动词、形容词以及借鉴方言、口语、外来词,更使他的语言别具特色。
作为现代文学史上的语言大师,鲁迅为其他作家在白话文创作方面提供了有益的探索,做出了典范,也为丰富现代汉话词汇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注释:①《鲁迅评传》鲁庆瑞著上海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1981年第一版②《鲁迅论外国文字》福建师范大学编著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1982年6月第一版③④《鲁迅著作中方言集释》倪大白著福建人民出版社 1978年12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