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说课稿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2《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说课稿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说课稿一、说教材1地位和作用: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二专题七第二课的内容。
本专题主要研究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与当今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比较贴近,在高考中占有较大比重。
本课内容讲述斯大林抛弃列宁新经济政策思路,回归到战时共产主义思路上来,逐步形成斯大林模式,上承列宁新经济政策,下启苏联改革,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b5E2RGbCAP2、教学目标:(1 )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2)培养学生在理解基础上整理历史知识,分析和比较历史问题及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评价历史事物的能力;(3)通过对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失误的分析,让学生认识到搞经济建设必须遵循经济规律,坚定学生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并以史鉴今,树立改革和创新意识。
plEanqFDPw3、重难点:据此,把斯大林模式的表现,特点列为本课重点,把怎样对其评价作为难点。
二、说教法根据高一学生的心理特征及我校具体情况及本课内容,我主要采用探究式和互动式,以点拨为主的问题教学法。
三、说学情高一学生抽象能力和对历史问题的理解力都有较大程度提高,但也不能作过高估计,大多数学生在初中不重视历史课学习,历史知识储备和认识水平有限,所以我们要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已有知识采取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方法,因势利导,不断启发,点拨矫正。
DXDiTa9E3d四、说教学过程1、导入:苏联找到了一条正确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接下来应该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了。
这一时期苏联领导人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颇受争议,又带有诸多神秘色彩,崇拜他的人把他看作神,厌恶他的人把他看作暴君,这就是斯大林。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探讨他在领导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得失成败。
RTCrpUDGiT2、整体把握:本课共三个子目,讲述斯大林模式的形成过程,确立,表现,特点,评价。
3、斯大林的工业化之路。
讲了它的方针提出,工业化进程和评价,投影文字材料。
人民版高中历史 必修二专题七 第2课《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教案设计
5.到____________________完成时,苏联已位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6.1927年____________________提出了农业逐步集体化的方针。随着农业集体化运动的高涨,苏联开始了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斗争。
7.1936年,苏联通过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宣布苏联的社会主义已经基本建成,这就标志着____________________的确立。
8.斯大林模式是一个高度集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模式。这一模式曾使苏联的____________________取得了巨大成绩,为苏联赢得了____________________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教学:
斯大林的工业化之路
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农业全盘集体化
一、斯大林模式的形成过程;
(一)斯大林模式的工业化之路;
1、原因:
1)1925年,苏联国民经济基本恢复后,仍是一个只能输出农产品、输入机器装备的落后农业国。
2)为了加强国防力量以维护民族独立,为了给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目的),在资本主义包围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苏联必须实现国家工业化。
②发展粮食生产,缓解工业化进程中的粮食危机,是迫使斯大林推进农业全盘集体化的直接原因。
2、方针提出: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通过农业集体化的方针。
(规定党在农村的基本任务是把个体小农经济联合并改造为大规模集体经济)
注意:此后,新经济政策被逐渐取消。(1928年结束)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教案(3)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课标要求: 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斯大林模式建立的背景及其在经济方面、政治方面、思想方面、文化领域的主要表现,全面评价其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围绕斯大林模式建立的背景、特点、作用、严重的弊端及以影响等展开讨论,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历史问题。
学会归纳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和评价斯大林模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建设失误的分析,认识到搞经济建设必须遵循经济规律,坚持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不断总结历史经验,借鉴历史教训,树立改革和创新意识。
重点难点:重点:了解斯大林时期的经济建设情况和在经济建设中逐步形成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斯大林模式。
难点: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全面正确地评价斯大林和斯大林模式。
从斯大林模式对东欧和中国经济建设的影响,学会用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认识到各国应根据自己的国情进行经济建设。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讲授新课:首先,分析引言,并让学生快速浏览教材,从而对本课讲述的主要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一、斯大林模式的工业化之路1、原因:A、落后的农业国;B、为了加强国防;(引导学生看P119“资料卡片”,了解原因)C、为了给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D、在资本主义包围之下;2、方针提出:1925年十四大提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
3、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开始(1926):这部分内容只需要依据教材讲述即可。
教师需要指出两点:一、突出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二、斯达汉诺夫运动是工人忘我劳动的精神和掌握新技术紧密结合。
(看左边“知识链接”,加强理解)4、成就与教训:①成就:一五计划(1928-1932)和二五计划(1933-1937),实现了工业化,工业总产值位于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②教训:农、轻和重工业比例严重不协调。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7.2《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教案(9页)-word文档资料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学习内容分析人民版·历史必修·第二册。
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二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从专题的角度来看,斯大林模式是苏联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既是对上节课的内容的重新认识,也是下一节苏联改革没有成功的原因的重要铺垫,;从整个经济史的发展角度来看,专题六“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是讲资本主义是如何逐渐在经济生活中加强计划的作用的,而本专题讲的是在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为什么要强调市场的作用,所以专题六和专题七实际上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新课程标准理念下的历史教育更加关注史能鉴今功能的发挥,从与生活世界的联系看这一段历史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的借鉴作用,可以达到总结苏联经验教训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目的。
我国在建国初期搞社会主义建设,也在一定程度上照搬了苏联斯大林模式的许多做法,结果走了很长一段弯路,老人对这一段历史有大概的了解和体验,学生可以从老人的口述中了解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主要表现;学习者分析1、学生在初中已学过有关的知识,这有利于教学的深入和目标的达成。
2、高中学生处在信息化时代,思维活跃,个性鲜明,主动参与意识较强,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本课一些基础知识可以通过学生预习解决,突出重点难点的分析。
另外,高一学生思维更多还停留在感性层面上,通过历史课堂,要逐步建立起学生的理性思维结构。
3、经过高一学年新课程的浸染,绝大多数的学生已经能够初步理解新课程的内涵。
在学习的过程中,大部分学生能比较自觉地运用新课程的学习方法,主动对学习内容进行探究,在探究过程中感悟心得体会。
4、本单元涉及到的经济学概念较多,深奥的理论枯燥乏味,学生可能将其与政治课混为一谈。
笔者认为以上两点是本单元在教学中应该关注的难点。
教学目标设定2、认识“斯大林模式”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3、体会斯大林等苏联领导人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开创性精神。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说课
说重点、难点
1、重点 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及利弊。 斯大林模式主要包括政治、经济、 思想文化三个方面。苏 联在实行斯大林模式后,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也因此产生了 很多问题。斯大林后的苏联领导人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一些 改革,但是没有找得斯大林模式的具体弊端,改革成效不大, 最后各方面矛盾激化,导致苏联解体。可以说在二战后,苏 联的历史就是围绕着斯大林模式发展。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和 中国,也深受斯大林模式的影响,所以这些国家在发展经济 时也走过一些弯路,随后这些国家也在努力的摆脱斯大林模 式的束缚。所以把斯大林模式作为本节课的重点。而能否对 斯大林模式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关系到苏联和其他社会主 义国家的发展,所以我还把斯大林模式的评价作为本节课的 另一个重点。
(3)斯大林模式 首先我将用过渡语“随着工业化和农业集体 化顺利进展,苏联逐渐形成高度集中的政 治经济管理体制,即斯大林模式”。对于 斯大林模式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 的表现,我将对其特点进行通俗易懂的讲 解,以便学生能容易掌握。而对于斯大林 模式的评价,我将引用三个材料,带领学 生解读材料,方便学生对此知识点的理解。
学生在初中学段,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和 “斯大林模式”,已有简单的知识积累,也为高 中的自主学习奠定了基础。但其认知水平大多还 处于感性认识阶段,对历史结论、历史观点的分 析与理解仍不够深入,因此要达成学习目标还有 一定难度。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 采用深入浅出、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大胆创设 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学习,以充分调动 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积极性。
2、讲授新课 (1)斯大林的工业化之路 首先,我将告诉学生一个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工业 和农业,斯大林对苏联社会的改造也离不开也两 个方面。从而引出本子目的知识。对于斯大林工 业化的背景,我将带领学生一起分析当时的国际 国内形势,从而得出斯大林工业化的背景。对于 斯大林工业化的的特点,我将引用两则材料对它 进行分析,得出工业化的特点和形成这样特点的 原因。对于工业化的评价,我将给学生一张表格 和一则材料,然后带领学生分析表格和材料,带 领学生对斯大林的工业化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这样有利于学生对这个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教案)1
第2课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一、教学目标和重点(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苏联工业化的特点、成就及存在的问题;农业集体化与工业化的关联性;斯大林模式在经济、政治、文化上的特征。
理解苏联选择非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合理性及其提供的经验和教训。
2.过程与方法通过具体分析苏联工业化、农业集体化的决策和开展过程,理解其产生的影响,懂得人类现代化道路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通过对史料的阅读分析,培养依据历史史实来推导出相关结论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中,推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苏联进入工业化国家的行列,但这种体制最终成为现代化发展的障碍。
(二)教学重点苏联工业化方针的制定及工业化进程;斯大林模式的经济特征。
二、教学过程(一)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决策1.决策(1)1925年联共14大,制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总方针(发展道路或方式: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2)1927年联共15大,制定了农业集体化的方针;(3)从1928 年起实施国民经济发展的五年计划。
学生快速通读教材,找出苏联为建设社会主义做出的重大决策;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是在何种背景下做出的上述决策,培养学生的决策意识与决策素养。
2.重大决策的背景教师引导学生从国际、国内展开分析,培养学生从整体与局部、内因与外因的角度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国际:险峻的国际环境,苏联面临帝国主义列强的孤立与遏制(2)国内:自身经济文化落后;列宁逝世。
(二)苏联工业化的进程1.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的制定:1925年苏共14大2.苏联工业化的概况:3.苏联工业化的评价:(1)成就巨大:引导学生从国民经济结构、工业产值占世界比重两个角度进行概括,培养学生从史实中归纳历史结论的能力。
(2)问题严重:引导学生从产业结构、城乡二元社会两个角度进行概括,培养学生从史实中归纳历史结论的能力,一分为二地对历史事物进行解释的素养。
(三)农业全盘集体化1.农业全盘集体化:主要通过讲述讲述,引导学生理解这一核心概念。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7.2《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优秀教学案例
在教学过程中,我会提出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影响等。例如:“斯大林模式的特点有哪些?”“斯大林模式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起到了什么作用?”“斯大林模式在我国历史发展中有何启示?”这些问题可以激发students的思考,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小组合作
为了更好地进行教学,我设计了一份优秀教学案例。案例以斯大林模式为核心,通过分析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实施过程及其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使学生深刻理解斯大林模式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同时,案例还结合了现实生活,让学生思考斯大林模式在当今社会的启示和教训。
在案例中,我以人性化的语言引导学生探讨斯大林模式的优势和弊端,激发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思考。通过设置相关问题,让学生在探讨中逐渐揭示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如集中统一领导、计划经济、政治斗争等。同时,案例还引导学生关注斯大林模式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如经济成就、政治稳定等。
2.运用比较法,分析斯大林模式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异同。
3.运用批判性思维,对斯大林模式进行评价,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本章节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学生应该能够:
1.认识到了解历史事件的重要性,增强对历史学科的兴趣。
2.通过对斯大林模式的学习,深刻理解历史事件的复杂性,培养批判性思维。
3.从中汲取历史教训,关注国家发展,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同时,通过分析斯大林模式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应用及其影响,让学生深刻理解斯大林模式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以及它给我们的启示和教训。
在教学过程中,我还将注重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通过对斯大林模式的学习,让学生深刻理解历史事件的复杂性,培养批判性思维。同时,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发展,从中汲取历史教训,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72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优秀教学案例1
一、案例背景
本节内容以“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72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为主题,旨在让学生了解斯大林模式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理解其对于苏联乃至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深远影响。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学生应掌握斯大林模式的基本特点,以及它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优势与不足,从而形成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全面认识。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阶段,我会详细讲解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及其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我会从斯大林模式的定义、实施过程、取得的成就以及存在的不足等方面进行讲解,让学生全面了解斯大林模式。同时,我会结合历史背景,阐述斯大林模式对于苏联乃至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影响。在讲解过程中,我会运用人性化的语言,生动形象地描述历史事件,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四)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会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在小组讨论中的成果,并对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和影响进行总结。我会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和分析斯大林模式的优点和不足,让学生形成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全面认识。在总结过程中,我会强调斯大林模式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它对于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影响。
4.总结归纳与作业小结:在总结归纳环节,教师邀请学生分享小组讨论的成果,并对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和影响进行总结。通过总结归纳,学生可以形成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全面认识。在作业小结环节,教师布置与本节课相关的历史写作作业,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撰写。作业小结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历史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本节课通过深入分析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使学生掌握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历程,理解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及其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学生应能够准确描述斯大林模式的基本特点,分析其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优势与不足,并能够结合历史背景,评价斯大林模式对于苏联乃至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影响。
人民版必修2高中历史7.2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教学设计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讨论、小组活动中的表现,评估学生的合作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小论文等形式,评估学生对斯大林模式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自我评价: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总结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4.教学拓展:
-布置课后阅读任务,让学生深入了解斯大林模式的相关史实,拓展知识面。
1.斯大林模式的背景:分析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初期面临的经济、政治和国际环境,阐述斯大林模式产生的必然性。
2.斯大林模式的主要内容:讲解五年计划、集体化运动、工业化进程等斯大林模式的核心内容,分析其特点。
3.斯大林模式的影响:从经济、政治、社会等方面,阐述斯大林模式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4.我国对斯大林模式的借鉴与反思:分析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如何借鉴斯大林模式的经验,以及如何避免其弊端。
3.视频播放:播放关于斯大林模式的历史纪录片片段,让学生了解斯大林模式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性。
4.引入话题:在引导学生关注斯大林模式的同时,提出问题:“斯大林模式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有哪些影响?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如何借鉴和反思斯大林模式?”
(二)讲授新知
在导入新课的基础上,我将详细讲解以下内容: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讲授新知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1.分组: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针对斯大林模式的优缺点、国内外评价等展开讨论。
2.讨论指导:为学生提供相关资料,引导他们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进行分析。
3.汇报:各小组选派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学生认真聆听,进行补充和质疑。
4.教师点评:对各小组的讨论成果进行点评,强调客观、全面地看待斯大林模式的重要性。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72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教学设计1
二、学情分析
在本章节的教学中,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有一定的了解。然而,对于斯大林模式的认识可能较为片面,容易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关注以下几点:
1.学生对斯大林模式的认识程度:了解学生是否能够准确理解斯大林模式的概念、主要内容及其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理解,培养其历史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同学们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撰写一篇关于斯大林模式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作用与影响的短文,字数不少于500字。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能够体现学生对斯大林模式的深入思考。
2.分析斯大林模式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借鉴与反思,请同学们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举例说明,并谈谈自己的看法。字数不少于600字。
4.能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斯大林模式,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斯大林模式的相关问题,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
2.利用历史资料、图片等教学资源,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感受斯大林模式下的社会主义建设氛围。
3.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对斯大林模式的看法,提高课堂互动性,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a.斯大林模式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积极作用有哪些?
b.斯大林模式存在哪些消极影响?
c.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如何借鉴和反思斯大林模式的经验教训?
2.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第10课斯大林时期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说课讲解
1924年 , 列宁病逝,接下来……
列宁的弹性表现在? 斯大林以强硬的态度 发展什么?
“不是发展任何一种工业化都算作工业化,工业化的中心 工业的基础,就是发展重工业(燃料、金属等),归根底,就是发展生成资料的生产,发 展本国的机器制造业 “延缓速度就是落后,而落后者是要挨打的。” “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五十年至一百年。我们应当在年内跑完这一段距离。或者我们做 到这一点,或者我们人打倒。”
想一想,那时候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和我国 开展的哪一项运动比较类似?
(三)经济管理体制——计划经济
计划:国家对生产、流通和分配领域各个 环节个方面都确定了具体的计划任务。 1、特点:实行严格的计划 领导和管理。 计划 无政府 2、作用: 合理性和积极意义 。 3.弊端:排斥市场经济,统得死,积极性 低,效益低,严重浪费。
“模式”分别是指 A. 进行十月革命和斯大林模式
B
B. 实行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 C.
进行十月革命和赫鲁晓夫模式
D. 实行新经济政策和戈尔巴乔夫模式
D
2.对“斯大林模式”的阐述不正确的是 A. 以1936年新宪法的颁布为形成标 志
B.使苏联跻身于工业化国家的行列 C.阻 碍了苏联的民主与法制建设 D.促进了苏 联经济的持续发展
二、政治: 肃反运动
肃反运动的导火线是什么?有何影响?它 让我们联想到中国的什么事件?
1、导火线: 基洛夫 事件(1934年) 2.后果: 制造 大量冤假错案 。 经济: 干扰经济正常发展 。 政治:破坏社会主义民主法制。 影响广大人民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和追求
*、关于苏联农业集体化方针的叙述, 不正确 的是( )
D
三、苏联模式特点(两个过度)
经济管理体制——过度集中(计划管理) 政治体制——过度集权(个人专断)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7.2《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优秀教案(3页)-精选教学文档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教案藁城区第九中学赵学民课程标准: 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斯大林模式建立的背景、主要表现,全面客观评价其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围绕斯大林模式建立的背景、特点、作用以及影响等进行探讨,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历史问题。
学会归纳历史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建设的分析,认识到搞经济建设必须遵循经济规律,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不断总结历史经验,借鉴历史教训,树立改革和创新意识。
教学课时:1.5课时重点难点:重点:了解斯大林时期的经济建设情况和在经济建设中逐步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斯大林模式。
难点:全面正确地评价斯大林和斯大林模式。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引导学生解读漫画《片面发展的经济》:这幅图反映了30年代苏联经济建设中的什么问题?问题:经济发展不协调。
着重发展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忽视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
30年代苏联经济发展过程中为何出现这样的问题?我们带着这一问题学习第二节: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一、斯大林模式的工业化之路播放视频,多媒体出示材料,观看阅读后引导学生回答:1、苏联走工业化之路的原因:国情决定:与西方国家相比,苏联仍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借鉴中国教训;国际环境决定:苏联处于帝国主义国家的包围和威胁之中。
2、苏联实现工业化的目的:为了加强国防力量以维护民族独立,为了给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
3、苏联工业化的过程1925年12月,联(共)布“十四大”通过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
1926年——1928年主要对原有工业企业进行改建扩建,同时新建几千家企业。
从1928年起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
4、苏联工业化的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追求高速度,依靠本国力量积累资金(勒紧裤腰带);计划指令性。
5、苏联工业化的成就:两个五年计划期间,形成了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实现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家工业化。
最新-高中历史《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教案7 人民版必修2 精品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课程标准】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简述苏联的工业化之路,分析苏联工业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探讨苏联农业全盘集体化的得失。
归纳斯大林模式的特点,简要评价斯大林模式。
过程与方法:联系中国农业合作化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史实,比较中苏两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异同点。
围绕斯大林模式建立的背景、特点、作用、严重的弊端以及影响等展开讨论,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历史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建设失误的分析,认识到搞经济建设必须遵循经济规律,坚定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通过对斯大林模式利弊得失的探讨,总结历史经验,借鉴历史教训,树立改革和创新意识。
【重难点突破】重点: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
难点:对“斯大林模式”利弊的分析及其评价。
教学过程:导入:1924年1月,列宁逝世后,苏联人民在斯大林领导下,确立了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农业集体化运动的经济建设路线,开展了有计划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建设成就,使苏联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成为世界上一流的工业强国。
但是,苏联在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也存在着严重的问题,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本身的严重缺陷和弊端,日益阻碍了苏联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成为后来苏东剧变的历史根源。
斯大林模式:又称斯大林体制或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是指苏联在20世纪20-50年代斯大林执政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社会主政治经济体制。
(特点:高度集中)是在外部存在帝国主义包围和威胁,内部存在落后的经济文化条件下形成的;它是同当时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基本适应的;也与斯大林个人因素有关。
一、斯大林的工业化之路——高速优先发展重工业◆思考: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是按什么途径进行?为什么?先发展轻工业,后发展重工业。
轻工业需要的投资少,资本周转快,获得利润也较容易。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教学设计[本站推荐]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教学设计[本站推荐]第一篇: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教学设计[本站推荐] 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七第二课“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教学设计定边县第四中学周婷一、设计思路高中《历史教学大纲》规定了高中历史教学的目的、要求和内容等,是教学、评价的依据。
本课的设计依据《历史教学大纲》的要求,强调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统一,并且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获取知识与能力。
二、课程标准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1)知道以下基本知识:苏联工业化的措施、成就和问题;苏联农业集体化的过程;斯大林模式的特征及其在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方面的表现。
(2)理解以下问题: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必要性;苏联农业集体化的背景以及对农业集体化的认识;斯大林模式的影响。
2、培养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整理历史知识、分析和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评价历史事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在授课过程中,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视角思考问题,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进而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2、在学习“斯大林模式”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学习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客观地评价历史事物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本课内容,体会苏联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创性、艰巨性和复杂性,正确认识“斯大林模式”在苏联历史上所发挥的巨大影响力。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成就;斯大林模式在经济、政治等方面的表现。
2、教学难点:对农业全盘集体化的认识;评价“斯大林模式”。
五、教材分析列宁逝世后,在斯大林的领导下,抛弃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思路,回归到“战时共产主义”思路上来。
通过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确立了斯大林模式。
以经济上高度集中、政治上高度集权、思想上高度统一为主要特征的斯大林模式,曾经使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的成就,但它也存在诸多弊端,在后来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渐成为制约苏联经济发展和政治改革的最主要因素。
清泉州阳光实验学校高中历史《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教案 必修
清泉州阳光实验学校斯大林形式的社会主义建立道路一、说教材地位:斯大林形式的社会主义建立道路是本专题的重点,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承接了第一节所学苏俄或者者苏联经济的开展变化,又链接了二战后苏联的社会改革乃至最终的解体。
二、说学习目的1.知识与才能:〔1〕理解并掌握苏联经济建立的成就和斯大林形式的主要表现。
〔2〕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客观分析斯大林形式的历史作用及弊端。
2.过程与方法:〔1〕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出发,创设情境、设置问题,让学生学会运用阅读法、讨论法等方法,学习相关疑难问题,进步学生、探究和自主学习的才能,凸显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2〕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结合图表及文字资料来讲解,力争在有限的时间是是内到达突出重点、打破难点、明确概念、启发思维的目的,并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兴趣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以史实为根据,对“斯大林形式〞的得与失进展讨论,培养学生客观评价历史问题的习惯和才能。
并进而让学生认识到任何一种经济体制的建立,都应从本国国情出发,必须与本国的消费力程度相适应,必须符合经济开展的客观规律,适时的调整与改革才是社会主义不断完善和保持自身活力的重要手段。
三、说学情学生在初中学段,对苏联社会主义建立道路和“斯大林形式〞,已有简单的知识积累,也为高中的自主学习奠定了根底。
但其认知程度大多还处于感性认识阶段,对历史结论、历史观点的分析与理解仍不够深化,因此要达成学习目的还有一定难度。
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采用深化浅出、灵敏多变的教学方式,大胆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学习,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积极性。
四、说重难点重点:斯大林形式的主要表现及利弊。
难点:如何评价斯大林形式?五、说教学方法以学案导学、探究为主,辅之以多媒体。
六、说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采用创设情境,设计问题的方式。
播放视频:列宁关于经济建立的视频资料,借以设计问题“列宁把俄国人民带入了苏维埃俄国时代,那,又是谁将苏维埃俄国带入了社会主义开展的快车道呢?〞本节课的授课过程分为:知识梳理、探究解疑、网络建构、稳固练习和课堂延伸等假设干环节。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7.2《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教案(4页)
斯大林形式的社会主义建立道路学习要求]第二课斯大林形式的社会主义建立道路知识与才能1.知道斯大林形式形成的原因和确立的标志;列举斯大林形式的主要表现;认识斯大林形式在理论中的经历教训;2.简述斯大林的工业化之路和苏联工业化建立获得的宏大成就,分析其原因,概括其存在问题。
过程与方法联络中国农业合作化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史实,比拟中苏两国社会主义建立的异同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斯大林形式利弊的讨论,总结历史经历,借鉴历史教训,树立改革和创新意识。
2.通过对斯大林的全面理解,学习客观评价历史人物。
教学重点: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团队a化;苏联社会主义建立的宏大成就。
教学难点:对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评价。
一、斯大林形式的工业化之路1、原因落后的农业国;为了加强国防;为了给社会主义建立提供强大的物质技术根底;在资本主义包围之下。
2、施行过程方针提出:1925年十四大提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
苏联开场执行一五方案,新经济政策被实际终止(1928年)。
苏联开场执行第二个五年方案(1933年)。
“二五〞完成,苏联工业量欧洲第一,世界第二(1937年)。
两个五年方案所获得的成效。
1932年,“一五〞方案完成时,苏联共建成一千五百多家大型工业企业,苏联的工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已到达70%,已从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建立了独立的国民经济体系。
同时,工业的社会主义成分占了99%以上.“二五〞方案的完成,苏联的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1937年,机床已根本自给,进口的机器只占需要量的0.9%,拖拉机等产品已开场出口。
工业消费占世界工业消费的比重由1917年的3%上升到10%,这时苏联的整个社会相貌改变了,它已经成为一个世界工业强国。
3、特点优先开展重工业,农、轻、重比例失调。
追求高速度。
指令性方案(政府主导)。
4、教训:农、轻和重工业比例严重不协调。
是在一个特定的国内历史环境中实现的。
既要看到,工业化所获得的宏大成就;也要看到,这条工业化道路并不是真正符合社会主义建立的客观规律,而是以人民付出较大牺牲和代价而获得的。
人民历史必修二专题七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讲课文档
方法客观分析斯大 林模式的历史作用 及弊端。
采用阅读、讨论 法提高学生合作探 究和自主学习的能 力。
利用多媒体辅 助教学,结合图 表及文字资料, 增强教学的直观 性和趣味性。
第五页,共23页。
通过对“斯大林
模式”的得与失进 行讨论,培养学生 客观分析历史问题 的能力。
引导学生领悟 调整与改革才是 社会主义不断完 善和保持自身活 力的重要手段。
第十一页,共23页。
2、讲授新课
整 体 构 思
第十二页,共23页。
2.讲授新课——背景(自主学习)
内忧: 落后农业 国
外患:
帝国主义 包围
第十三页,共23页。
2.讲授新课——内容(问题探究)
“ 苏维埃的国家工业化方法,与资本主义工业化
方法根本不同。在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通常都是
从轻工业开始。党记住了列宁的话:没有重工业,便 无法保持国家的独立;没有重工业,苏维埃制度就会 灭亡。因此我国共产党也就拒绝了‘通常的’工业化 道路,而从发展重工业开始来实行国家工业化。”
——斯大林在1946年的演说《斯大林选集》
第十四页,共23页。
2.讲授新课——内容(问题探究)
斯大林模式确立
1936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通过, 标志斯大林模式确立
斯大林模式表现
第十五页,共23页。
基本特点—高度集中
第十六页,共23页。
2.讲授新课——评价(合作讨论)
第十七页,共23页。
②引导学生主动 探究学习,调动 学生学习历史的 兴趣和积极性。
1.讲授法——注意展示历
史发展的纵向联系和横向 联系,便于学生知识掌握 。
2.直观演示法——展示图 片,史料等,整合不同 的资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说课稿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说课稿
一、说教材
1、地位和作用: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二专题七第二课的内容。
本专题主要研究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与当今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比较贴近,在高考中占有较大比重。
本课内容讲述斯大林抛弃列宁新经济政策思路,回归到战时共产主义思路上来,逐步形成斯大林模式,上承列宁新经济政策,下启苏联改革,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1)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2)培养学生在理解基础上整理历史知识,分析和比较历史问题及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评价历史事物的能力;(3)通过对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失误的分析,让学生认识到搞经济建设必须遵循经济规律,坚定学生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并以史鉴今,树立改革和创新意识。
3、重难点:据此,把斯大林模式的表现,特点列为本课重点,把怎样对其评价作为难点。
二、说教法
根据高一学生的心理特征及我校具体情况及本课内容,我主要采用探究式和互动式,以点拨为主的问题教学法。
三、说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