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高中课本文言文特殊句式汇编20.06X

合集下载

【精选】高考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

【精选】高考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

【精选】高考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文言文是高考语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特殊句式更是其中的难点和重点。

掌握文言文特殊句式,对于准确理解文言文的含义,提高文言文阅读和翻译能力至关重要。

下面,我们就来归纳一下高考文言文常见的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常见的判断句形式有以下几种:1、“……者,……也”式这是最常见的判断句形式,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者”表停顿,“也”表判断。

2、“……,……也”式例如“夫战,勇气也”,直接在句末用“也”表示判断。

3、“……者,……”式“者”起停顿作用,如“粟者,民之所种”。

4、用“乃、则、即、皆、必”等副词表示判断“当立者乃公子扶苏”中的“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中的“则”,“梁父即楚将项燕”中的“即”,“环滁皆山也”中的“皆”,“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中的“必”,都有判断的意味。

5、用“是”表判断在古代汉语中,“是”一般作指示代词,“是”作判断词是在汉代以后。

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二、被动句被动句是指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而不是动作的执行者。

常见的被动句形式有:1、“于”字式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表示被动,如“受制于人”。

2、“为”字式“为”表被动,如“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3、“为……所……”式这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被动句式,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4、“见”字式用“见”表被动,如“徒见欺”。

5、“见……于……”式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三、省略句省略句在文言文中较为常见,为了语言的简洁,句子中会省略某些成分。

常见的省略情况有:1、省略主语如“(渔人)便舍船,从口入”。

2、省略谓语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宾语如“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

4、省略介词如“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

四、倒装句倒装句是指句子的语序与现代汉语的语序不同,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宾语前置(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如“大王来何操”中的“何”。

高中课本文言文常见特殊句式归纳

高中课本文言文常见特殊句式归纳

高中课本文言文常见特殊句式归纳-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高中课本文言文常见特殊句式归纳常见特殊句式一、判断句通常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

可以分为三个系列:“……者……也”系列、“乃、为”系列和无标志系列。

1.“……者……也”系列这是文言文判断句最常见的格式,由此变化,就形成一个系列。

例如: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③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游褒禅山记》)2.“乃、为”系列文言文判断句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有时在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构成另一个系列。

例如:①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②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

(《廉颇蔺相如列传》)③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五人墓碑记》)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3.无标志系列文言文中,有些判断句是没有任何标志的。

如:秦,虎狼之国。

(《屈原列传》)分为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和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两大类。

1.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常见表被动的词语有“于”“见”“见……于……”“为”“被”“为所”“为……所……”等。

例如:①而君幸于赵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③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赤壁之战》)④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⑤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列传》)⑥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2.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这类句子没有词语标志,但从上下文文意看,谓语和主语之间是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

例如: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张衡传》)②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赤壁之战》)③王之蔽甚矣。

(《邹忌讽齐王纳谏》)文言文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语序而言的。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大全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大全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大全文言文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句式结构和语言特点。

在高中教育中,学生需要掌握并运用各种文言文句式,以提高对古代文化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古代文言文。

1. 并列句式并列句式是文言文中最常见的一种句式,用于表达两个或多个并列的意思。

常见的并列句式有:“不但...而且...”、“虽然...但是...”、“既...又...”等。

这些句式常用于句子的主谓宾结构之中,以增强句子的表达力。

例句:不但国家富强,而且民众安康。

虽然他年纪小,但是见识广博。

既是朋友,又是同事。

2. 状语从句状语从句是文言文中用来修饰句子的句子,包括时间状语、地点状语、原因状语等。

常见的状语从句有:“当...时”、“一...就”、“因为...所以...”等。

例句:当天气晴朗时,我常常去散步。

一听到好消息就笑了起来。

因为努力学习,所以取得了好成绩。

3. 倒装句式倒装句式是文言文中一种常见的句式,是将主语和谓语的顺序颠倒的句子。

常见的倒装句式有:“若非...”、“不仅...而且...”、“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等。

例句:若非你的帮助,我不可能完成这个任务。

不仅事实如此,而且还有更多证据支持这一观点。

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4. 并列结构并列结构是文言文中用来表达平行关系的一种结构,通过使用相同的词或短语来连接多个并列的成分。

常见的并列结构有:“人有得意时,必有劳心期”、“日月无光,星辰无辉”等。

例句:人有得意时,必有劳心期。

日月无光,星辰无辉。

5. 设问句式设问句式是文言文中用来表达疑问的一种句式,通常用于启发读者思考或引起注意。

常见的设问句式有:“何以...”、“焉...”等。

例句:何以道德才能高尚?焉能更兼爱?焉能无辞?以上是一些常见的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希望能对学生们的学习和理解有所帮助。

通过掌握这些句式,学生们可以更好地阅读和分析古代文言文,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考能力。

高考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

高考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

高考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文言文特殊句式是高考语文必考的重要题型,文言文特殊句式的记忆对于高考语文复习是很重要的。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高考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请认真复习!高考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大全:一、判断句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表示判断的句子,叫判断句。

现代汉语一般是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判断动词“是”来表判断。

但在古汉语里,“是”多作代词用,很少把它当作判断词用。

因此,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借助语气词来表示判断。

常见的判断句式有以下几种:1.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者……也”式。

这种判断句式,是古汉语中表示判断的典型格式。

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2.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而谓语后面不用“也”,即“……者……”式。

这种判断句式中的“者”不译,翻译时只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词“是”。

如:柳敬亭者,扬州之泰州人,本性曹。

3.主语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顿,在谓语后面用“者也”表示判断,即“……,……者也”式。

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4.主语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顿,只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也”式。

这种判断句式中“也”同样不译,翻译时只在主谓之间加“是”。

如:和氏壁,天下所共传宝也。

5.“者”“也”都不用,即“……,……”式。

译成现代汉语时,只需在主谓语之间加“是”。

如:刘备,天下枭雄。

6.用动词“为”表示判断,即“……为……”式。

如: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司马迁《鸿门宴》)7.用“乃、即、则、皆、必”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①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范仲淹《岳阳楼记》)8.用“是”作判断动词,文言文中也有,但出现较晚并且少见。

如:巨是凡人,偏在远郡。

(司马光《赤壁之战》)二、被动句在古汉语中,主语是谓语所表示行为的被动者的句式叫被动句。

常见的被动句有以下几种形式:1.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表被动。

高中文学课内文言特殊句式整理

高中文学课内文言特殊句式整理

高中文学课内文言特殊句式整理一、倒装句1. 部分倒装例:行到水穿处,坐看云起时。

解析:动作行到的时候,主语已经或者正在发生第二个动作坐看。

2. 整体倒装例:皎皎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解析:把状语提前,按照谓语动词加上主语和宾语的顺序交换的方式构成倒装。

二、省略句1. 主语省略例:弦弦掩抑声声思。

解析:句子中的主语被省略,仅保留动词独立完成。

三、比喻句1. 平行比喻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解析:通过两个平行的事物进行比喻,以突出所要表达的意思。

2. 阶梯比喻例: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解析:通过阐述一事物具有的特征和属性,以便形容另一事物。

四、排比句1. 省略拟声词的排比例:铿锵玫瑰,叮当咖啡,嘶嘶声中, 冬风飒飒。

解析:通过省略拟声词,仅保留句子结构相同的字对应的字音,构成排比结构。

五、比拟句1. “如”字比拟例:乱云飞渡仍从容,云散风停雪未融。

解析:通过“如”字和后面的比喻词相连,用以形容所要表达的事物。

2. “若”字比拟例:云霞若出未出群,山松若放非放云。

解析:通过形容词性的“若”字和后面的比喻词相连,用以形容所要表达的事物。

六、反问句1. 答案反问句例:天可补,海可填,南山可移。

解析:通过反问表达出所要表达的真实意图。

七、设问句1. 疑问反问句例:问世间情为何物,只教人生死相许。

解析:通过疑问的方式表达出所要表达的观点和问题。

以上是高中文学课内文言特殊句式的整理,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高考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整理

高考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整理

高考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整理常见文言句式可以分为五种,判断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和被动句等,此外还有一些由特殊的常见发语词引起的句子。

其中第一大类就是判断句。

一、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有所肯定或者有所否定的句子。

(1)最显著的标志就是“……者,……也”。

[例句]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百战百胜,非战之善者也。

栗者,民之所种。

虢,虞之表也。

(2)另一显著表示是“乃”、“为”联系主语和谓语。

[例句]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我乃常山赵之龙.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功。

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3)用“是”表判断。

[例句]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4)用副词“非”“乃”“即”“则”等表判断。

对否定判断学生常易忽略,因此要特别注意。

[例句]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5)不用语气词,完全由主谓语序来体现。

例如:此人力士。

刘备天下枭雄.二、省略句所谓省略句就是在一个句子中有某一个成分省略了,省略的条件有承前省、蒙后省、承宾省、对话省,以及概括性省略等。

常见的省略的句子成分有:(1)省略主语。

[例句]①楚人为食,吴人及之。

()奔,()食而从之。

(楚国人做好饭,吴国人赶上来了。

楚国人跑了,吴国人把饭吃了又跟上去追赶)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宛、瘘、疠……[永州郊野出一种怪蛇,黑色的底上有白色的花纹,它一碰到草木,草木全部死掉,它如果咬了人,人就没法医治。

但是人捉到它,把它晒成干肉做药,可以治好麻疯、颈子肿、瘘管、手脚蜷曲(病)……](2)省略谓语。

谓语是句中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但在对话中或不发生误解的情况下也可以省略,特别是动词谓语。

[例句]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第一次击鼓,军队的士气高涨,第二次击鼓,士气就衰微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全没有了)[简析]此句属承前省,后两个分句的动词谓语“鼓”承第一个分句的动词谓语省略了。

高中课本文言文常见特殊句式归纳

高中课本文言文常见特殊句式归纳

高中课本文言文常见特殊句式归纳常见特殊句式一、判断句通常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

可以分为三个系列:“……者……也”系列、“乃、为”系列和无标志系列。

1.“……者……也”系列这是文言文判断句最常见的格式,由此变化,就形成一个系列。

例如: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③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游褒禅山记》)2.“乃、为”系列文言文判断句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有时在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构成另一个系列。

例如:①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②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

(《廉颇蔺相如列传》)③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五人墓碑记》)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3.无标志系列文言文中,有些判断句是没有任何标志的。

如:秦,虎狼之国。

(《屈原列传》)二、被动句分为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和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两大类。

1.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常见表被动的词语有“于”“见”“见……于……”“为”“被”“为所”“为……所……”等。

例如:①而君幸于赵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③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赤壁之战》)④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⑤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列传》)⑥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2.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这类句子没有词语标志,但从上下文文意看,谓语和主语之间是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

例如: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张衡传》)②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赤壁之战》)③王之蔽甚矣。

(《邹忌讽齐王纳谏》)三、倒装句文言文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语序而言的。

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又称介词结构后置)、谓语前置等几种。

高中课本文言文常见特殊句式归纳

高中课本文言文常见特殊句式归纳

高中课本文言文常见特殊句式归纳常见特殊句式一、判断句通常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

可以分为三个系列:“……者……也”系列、“乃、为”系列和无标志系列。

1.“……者……也”系列这是文言文判断句最常见的格式,由此变化,就形成一个系列。

例如: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③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游褒禅山记》)2.“乃、为”系列文言文判断句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有时在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构成另一个系列。

例如:①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②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

(《廉颇蔺相如列传》)③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五人墓碑记》)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3.无标志系列文言文中,有些判断句是没有任何标志的。

如:秦,虎狼之国。

(《屈原列传》)二、被动句分为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和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两大类。

1.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常见表被动的词语有“于”“见”“见……于……”“为”“被”“为所”“为……所……”等。

例如:①而君幸于赵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③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赤壁之战》)④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⑤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列传》)⑥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2.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这类句子没有词语标志,但从上下文文意看,谓语和主语之间是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

例如: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张衡传》)②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赤壁之战》)③王之蔽甚矣。

(《邹忌讽齐王纳谏》)三、倒装句文言文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语序而言的。

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又称介词结构后置)、谓语前置等几种。

高中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整理

高中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整理

高中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整理(必修一)一、判断句1、是寡人之过也(句中“是”不表判断,作指示代词用,意为“这”;而“也”是判断句的标志,翻译时要加“是”)(《烛之武退秦师》)2、邻之厚,君之薄也(《烛之武退秦师》)3、以乱易整,不武(否定判断)(《烛之武退秦师》)4、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荆轲刺秦王》)5、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荆轲刺秦王》)6、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鸿门宴》)7、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8、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9、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鸿门宴》)10、亚父者,范增也(《鸿门宴》)11、此亡秦之续耳(《鸿门宴》)二、被动句1、皆为戮没没(“为”表被动)(《荆轲刺秦王》)2、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见”表被动)(《荆轲刺秦王》)3、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为”表被动)(《荆轲刺秦王》)4、若属皆且为所虏(“为所”表示被动)(《鸿门宴》)5、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6、妇女无所幸(《鸿门宴》)三、省略句1、敢以烦执事。

(“以”后省略宾语“之”)(《烛之武退秦师》)2、辞曰:“臣之壮也”(省略主语“烛之武”)(《烛之武退秦师》)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省略介词“以”的宾主“之”)(《烛之武退秦师》)4、晋军函陵,秦军氾南(省略介词“于”)(《烛之武退秦师》)5、夜缒而出,见秦伯(省略主语“烛之武”)(《烛之武退秦师》)6、秦王购之金千斤(《阿荆轲刺秦王》)7、取之百金(《荆轲刺秦王》)8、为击破沛公军(《鸿门宴》)四、宾语前置句1、夫晋,何厌之有(此句应为“有何厌”,疑问代词“何”却出现在谓语动词“有”的前面。

“之”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烛之武退秦师》)2、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应为“如何”)(《荆轲刺秦王》)3、燕王拜送于庭(应为“于庭拜送”)(《荆轲刺秦王》)4、不然,籍何以至此(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的标志)(《鸿门宴》)5、客何为者(《鸿门宴》)6、沛公安在(《鸿门宴》)7、大王来何操(《鸿门宴》)五、定语后置句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荆轲刺秦王》)2、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应为“千斤金”和“万家邑”)(《荆轲刺秦王》)3、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应为“侍(于)殿上群臣”)(《荆轲刺秦王》)六、状语后置句1、以其无礼于晋(句中“于”作介词,与“晋”组成介宾短语,“于晋”作状语修饰“无礼”。

高中课本文言文常见特殊句式归纳

高中课本文言文常见特殊句式归纳

高中课本文言文常见特殊句式归纳常见特殊句式一、判断句通常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最显着的特点就是基本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

可以分为三个系列:“……者……也”系列、“乃、为”系列和无标志系列。

1.“……者……也”系列这是文言文判断句最常见的格式,由此变化,就形成一个系列。

例如: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③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游褒禅山记》)2.“乃、为”系列文言文判断句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有时在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构成另一个系列。

例如:①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②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

(《廉颇蔺相如列传》)③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五人墓碑记》)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3.无标志系列文言文中,有些判断句是没有任何标志的。

如:秦,虎狼之国。

(《屈原列传》)二、被动句分为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和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两大类。

1.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常见表被动的词语有“于”“见”“见……于……”“为”“被”“为所”“为……所……”等。

例如:①而君幸于赵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③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赤壁之战》)④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⑤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列传》)⑥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2.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这类句子没有词语标志,但从上下文文意看,谓语和主语之间是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

例如: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张衡传》)②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赤壁之战》)③王之蔽甚矣。

(《邹忌讽齐王纳谏》)三、倒装句文言文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语序而言的。

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又称介词结构后置)、谓语前置等几种。

高中课本文言文常见特殊句式归纳

高中课本文言文常见特殊句式归纳

高中课本文言文常见特殊句式归纳(总7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高中课本文言文常见特殊句式归纳常见特殊句式一、判断句通常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

可以分为三个系列:“……者……也”系列、“乃、为”系列和无标志系列。

1.“……者……也”系列这是文言文判断句最常见的格式,由此变化,就形成一个系列。

例如: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③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游褒禅山记》)2.“乃、为”系列文言文判断句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有时在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构成另一个系列。

例如:①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②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

(《廉颇蔺相如列传》)③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五人墓碑记》)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3.无标志系列文言文中,有些判断句是没有任何标志的。

如:秦,虎狼之国。

(《屈原列传》)二、被动句分为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和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两大类。

1.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常见表被动的词语有“于”“见”“见……于……”“为”“被”“为所”“为……所……”等。

例如:①而君幸于赵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③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赤壁之战》)④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⑤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列传》)⑥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2.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这类句子没有词语标志,但从上下文文意看,谓语和主语之间是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

例如: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张衡传》)②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赤壁之战》)③王之蔽甚矣。

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常见特殊句式归纳

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常见特殊句式归纳

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常见特殊句式归纳一、判断句通常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

可以分为三个系列:“……者……也”系列、“乃、为”系列和无标志系列。

1.“……者……也”系列这是文言文判断句最常见的格式,由此变化,就形成一个系列。

例如: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③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游褒禅山记》)2.“乃、为”系列文言文判断句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有时在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构成另一个系列。

例如:①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②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

(《廉颇蔺相如列传》)③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五人墓碑记》)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3.无标志系列文言文中,有些判断句是没有任何标志的。

如:秦,虎狼之国。

(《屈原列传》)二、被动句分为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和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两大类。

1.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常见表被动的词语有“于”“见”“见……于……”“为”“被”“为所”“为……所……”等。

例如:①而君幸于赵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③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赤壁之战》)④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⑤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列传》)⑥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2.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这类句子没有词语标志,但从上下文文意看,谓语和主语之间是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

例如: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张衡传》)②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赤壁之战》)③王之蔽甚矣。

(《邹忌讽齐王纳谏》)三、倒装句文言文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语序而言的。

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又称介词结构后置)、谓语前置等几种。

2024届高考复习统编教材文言文特殊句式汇总

2024届高考复习统编教材文言文特殊句式汇总

统编教材文言文特殊句式汇总1.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现代汉语一般是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判断动词“是”来表判断。

但在古汉语里,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

常见的判断句式有以下几种:(1)由“者”和“也”构成的判断句。

由此变形组合的句式主要有:“……者,……也” “……,……也”“……,……者也”“……者,……”“……者,……者也”几种。

这些句式,也是古汉语中表示判断典型格式。

如: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②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③“陈胜者,阳城人也。

”(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

如:①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③梁父即楚将项燕。

④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⑤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⑥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⑦汝是大家子。

(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

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4)表因果关系的判断句如:①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②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5)无标识的判断句如:①刘备,天下枭雄。

②刘豫州王室之胄。

2.省略句句子中省略某一词语或某种成分的现象,是古今共有的。

不过,文言里这种现象更突出,而且有些在现代汉语中一般不能省略的句子成分,古文中也经常被省略。

最常见的省略句有以下几种:(1)省略主语①承前省。

如:廉颇为赵将,(廉颇)伐齐,(廉颇)大破之。

②承后省。

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③自述省。

如:“(予)爱是溪,(予)得其尤绝者家焉。

”④对话省。

如:“(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

’”(2)省略谓语如:“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为乐)”(3)省略宾语如:“可烧而走(之)也。

”(4)省略介词宾语如:“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

”(5)省略介词“于”如:“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焉。

高中语文高考复习文言文常见特殊句式汇总(共七大类)

高中语文高考复习文言文常见特殊句式汇总(共七大类)

高考语文文言文常见特殊句式一、表示疑问(一)奈何(可译为“怎么办、怎么、为什么”等)【例】1.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刘邦说:“现在虽已出来了,但未向项王辞别,这可怎么办?”)2.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为什么搜刮财物时一分一厘都不放过,挥霍时却像泥沙一样毫不珍惜呢?)(二)何如(可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等)【例】1.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2.“求,尔何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孔子又问:“冉求,你怎么样呢?”)(三)何以……?(可译为“根据什么……?凭什么……?为什么?怎么会?”等)【例】1.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有朝一日太后百年了,长安君凭什么使自己在赵国安身立足呢?)2.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为什么要讨伐它呢?)(四)何所……?(可译为“所……的是什么?”等)【例】1.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五)奈……何、若……何、如……何(可译为“对……怎么办”“拿……怎么样”等)【例】1.虞兮虞兮奈若何?(《垓下歌》)2.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3.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六)孰与……,与……孰(可译为“跟……比较,哪一个更……”)【例】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我跟城北徐公比谁漂亮?)(七)何故(可译为“什么原因,为什么,怎么”)【例】1.蒋琬问曰:“今幼常得罪,既正军法,丞相何故哭耶?”(《失街亭》)(蒋琬问道:“现在幼常(马谡)因为有罪而被处死,已经整肃了军纪,丞相为什么反而哭了呢?”)2.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为什么要保持美玉一样的高洁品德,而使自己被放逐呢?)二、表示反问(一)何……哉(也)?(可译为“怎么能……呢?”)【例】1.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你是被雇来种地的,哪里能富贵呢?)2.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怎么能说得完呢?)(二)何……为?(可译为“为什么要……呢?“还要……干什么呢?”)【例】1.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现在人家正像刀子和砧板,我们就像砧板上待割的鱼和肉,还告辞做什么呢?)(三)何……之有?(兼表宾语前置,可译为“有什么……呢/怎么能……呢?”)【例】1.勾践曰:“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勾践灭吴》)(勾践回答说:“能听到大夫您的这番话,怎么能算晚呢?”)(四)如之何……?(可译为“怎么能……呢?”)【例】1.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论语·微子》)(五)岂(其)……哉(乎,耶,邪)?(可译为“哪里……呢?/难道……吗?/怎么……呢”)【例】1.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伶官传序》)(唉!盛衰变化的规律,虽说是由天命决定,难道不也是与人事有关的吗?)2.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鸿门宴》)(如果不是沛公先攻破关中,您怎么能轻易进关呢!)(六)安……哉(乎)?(可译为“哪里……呢?/怎么……呢?”)【例】1.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2.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可是刘豫州刚刚打了败仗,又怎么能抵挡这个危难呢?)(七)不亦……乎(可译为“不是……吗”)【例】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2.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吕氏春秋·慎大览·察今》)(八)……非……欤?(可译为“……不是……吗?”)【例】1.子非三闾大夫欤?(《屈原列传》)(九)宁……耶?(可译为“哪里……呢?”)【例】1.当时虽觭梦幻想,宁知此为归骨所耶?(《祭妹文》)(当时你即使做梦、幻想,也怎会知道这里竟是你的埋骨所在呢?)(十)顾……哉?(可译为“难道……吗?”)【例】1.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十一)独……耶(乎、哉)?(可译为“难道……吗?”)【例】1.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即使才能低下,难道害怕廉将军吗?)2.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伶官传序》)(祸患常常在细微处累积,智慧和勇气多被所沉溺的事物困住,难道仅是听信伶人才会这样吗?)三、表设问(一)何者、何则(可译为“为什么呢”)【例】1.百仞之山,任负车登焉。

高中语文课内文言特殊句式整理

高中语文课内文言特殊句式整理

高中语文课内文言特殊句式整理文言句式一、判断句: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2、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3、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4、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5、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6、死生,昼夜事也7、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8、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9、斯固百世之遇也10、廉颇者,赵之良将也11、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12、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13、项伯者,项羽季父也14、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15、亚父者,范增也16、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17、此天子气也18、是社稷之臣也19、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20、非我也,兵也21、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22、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23、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24、今臣亡国贱俘25、项脊轩,旧南阁子也二、被动句1、李氏子蟠,不拘于时2、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3、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4、为巡船所物色5、贾家庄几为巡儌所凌迫死6、真州逐之城门外7、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于庆献谄于后8、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9、余羁縻不得还10、几以不纳死11、余犹记周公之被逮12、不能容于远近13、激昂大义,蹈死不顾14、激于义而死焉者也15、而君幸于赵王16、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17、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18、使不辱于诸侯19、若属皆且为所虏20、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21、洎牧以谗诛22、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23、戍卒叫,函谷举24、而刘夙婴疾病25、则告诉不许26、轩凡四遭火,得不焚三、省略句1、輮以为轮2、望西山,始指异之3、行城子河,出入乱尸间4、传以示美人及左右5、今君乃亡赵走燕6、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7、大王见臣列观8、为击破沛公君9、加彘肩上10、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11、少仕伪朝12、余自束发,读书轩中四、定语后置句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2、凌万顷之茫然3、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4、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5、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与6、求人可使报秦者7、闻有声自西南来者五、介宾短语后置句:1、青,取之于蓝而青玉蓝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3、而耻学于师4、师不必贤于弟子5、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6、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夫7、月出于东山之上8、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9、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10、将请罪于君,君不许11、请罪于母,母不许12、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13、且立石于其墓之门14、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15、是以蓼州周公忠义暴于朝廷16、赠谥褒美,显荣于身后17、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18、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19、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20、拜送书于廷21、设九宾于廷22、以勇气闻于诸侯23、燕王欲结与君24、具告以事25、因击沛公于坐26、得复见将军于此27、季氏将有事于颛臾28、龟玉毁于椟中29、虎兕出于柙30、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31、申之以孝悌之义32、树之以桑3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34、访风景于崇阿35、其势弱于秦36、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37、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38、急于星火39、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40、鸡栖于厅六、宾语前置句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2、而今安在哉3、而又何羡乎4、何为其然也5、钩党之捕遍于天下6、何以知之7、君何以知燕王8、今日之事何如9、大王来何操10、沛公安在11、籍何以至此12、以为莫己若者13、我之谓也14、无乃尔是过与15、何以伐为16、未之有也17、童子何知。

高中高考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大全

高中高考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大全

高中高考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大全----高考语文文言文特别句式大全一 . 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人或事物表示判定,判定人或事物是什么、属于什么的句式。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者,??也)2.此帝王之资也。

( ??也 )3. 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

( ??者,??)4. 刘备天下枭雄。

( ??,??)( 这四种是由“者、也”表判断的种类)5.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 ??者也 )6.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 乃)7.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

( 为 )8.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 则 )9.即今之缧然在墓者也。

( 即 )10.巨是凡人。

( 是 )( 是在先秦从前只做代词用,不表判断 )二 .被动句1.而君幸于赵王。

( ??于 ??)1 / 182. 秦城恐不可以得,徒见欺。

( ??见??)3.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 ??见??于 ??)4. 受制于人。

( ??受 ??于??)5.为天下笑,何也 ?( 为 )6. 羸兵为人马所蹈藉。

( 为 ??所?? )(典型的被动句)7. 若属皆为所虏。

( ??为所??)------2 / 18----8.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 被)9.洎牧以谗诛。

( 无标记。

靠动词自己在乎念上的一种表现。

)三 . 疑问句 ( 非特别句式)借疑问词或否认词而能发出疑问的句子叫疑问句。

疑问词包含疑问代词( 谁、孰、何、曷、胡、安、焉) 和疑问语气词( 乎、诸、、与或欤、邪或耶) 等。

两者有时全用,有时不全用。

1. 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 《廉颇蔺相如传记》)( 借否认词“不”)2.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 《崤之战》 )( 借疑问词“谁”)四 . 否认句 ( 非特别句式 )文言的否认句,一定用否认词( 不、毋、弗、勿、未、否、非、无、莫等)五 .词序 ( 倒装句 )1.宾语前置 ( 动宾倒装句 )在一般状况下,动词在前,宾语在后,这是汉语的语法例律。

(完整版)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汇总

(完整版)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汇总

文言文特殊句式汇总一、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文言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1.用“者”或“也”表判断。

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

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有单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

例如:①陈胜者,阳城人也。

(司马迁《陈涉世家》)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韩愈《师说》)③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④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归有光《项脊轩志》)⑤夫战,勇气也。

(《左传·曹判论战》)⑥莲,花之君子者也。

(周敦颐《爱莲说》)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判断。

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

例如:①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司马迁《陈涉世家》)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范仲淹《岳阳楼记》)③即今之偶然在墓者也。

(张溥《五人墓碑记》)④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苏洵《六国论》)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

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

例如:①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张溥《五人墓碑记》)②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司马迁《鸿门宴》)③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④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

(司马光《赤壁之战》)⑤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代词,这样)(苏轼《石钟山记》)⑥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木兰诗》)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

例如: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②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5.直接表示判断。

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

例如:①刘备天下条雄。

(司马光《赤壁之战》)②刘豫州王室之胃。

(同上)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

高考一轮复习: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

高考一轮复习: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

高考一轮复习: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实用版)编制人:______审核人:______审批人:______编制单位:______编制时间:__年__月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工作总结、述职报告、心得体会、工作计划、演讲稿、教案大全、作文大全、合同范文、活动方案、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And,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job reports, insights, work plans, speeches, lesson plans, essays, contract samples, activity plan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高考一轮复习: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摘要)高一高二的同学忙着准备期中考试的时候,高三的同学们正在进行紧张的高考前地理论复习,下面是准备的20XX高考一轮复习: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欢迎大家点击参考!一、判断句:文言文中也有用判断词是(或非)来构造判断句的现象,比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特殊句式汇总一、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文言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1.用“者”或“也”表判断。

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

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有单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

例如:①陈胜者,阳城人也。

(司马迁《陈涉世家》)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韩愈《师说》)③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④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归有光《项脊轩志》)⑤夫战,勇气也。

(《左传·曹判论战》)⑥莲,花之君子者也。

(周敦颐《爱莲说》)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判断。

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

例如:①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司马迁《陈涉世家》)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范仲淹《岳阳楼记》)③即今之偶然在墓者也。

(张溥《五人墓碑记》)④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苏洵《六国论》)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

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

例如:①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张溥《五人墓碑记》)②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司马迁《鸿门宴》)③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④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

(司马光《赤壁之战》)⑤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木兰诗》)⑥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代词,这样)(苏轼《石钟山记》)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

例如: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②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5.直接表示判断。

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

例如:①刘备天下条雄。

(司马光《赤壁之战》)②刘豫州王室之胃。

(同上)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

还有,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否定副词“非”,都不是判断词。

二、被动句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1.用介词“于”“受……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

例如:①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张溥《五人墓碑记》)②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韩愈《师说》)③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司马光《赤壁之战》)语文资源共享,加群微信ywgx688 备注:语文2.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或“……为所……”表被动。

例如:①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欧阳修《伶官传序》)②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司马迁《陈涉世家》)③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司马光《赤壁之战》)④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苏洵《六国论》)⑤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司马迁《鸿门宴》)3.用“见”“见……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

例如:①动见瞻观,何时易乎?(曹丕《与吴质书》)②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庄子·秋水》)4.用介词“被”表被动。

例如:①予犹记周公之被逮。

(张溥《五人墓碑记》)②参佐无不被系束。

(《世说新语·桓南郡好猎》)5.动词本身表被动。

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

例如:①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左传·郑伯克段于鄢》)②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三、省略句1.主语的省略。

例如:承前省。

如:①永州之野产异蛇,(是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尽死;(蛇)以啮人,(人)无御之者。

[承前省主语]②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

承后省。

如:①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②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

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自述省。

如:①(予)爱是溪,(予)得其尤绝者家焉。

对话省。

如:①“(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

’”2.谓语的省略。

例如:①“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修饰语和中心词的省略。

如: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吾)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吾)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修饰语的省略]②行一不义(事),杀一无罪(人),而得天下,不为也。

[中心词的省略]4.宾语与兼语的省略。

文言文不但常省略动词宾语,也常省略兼语结构中的兼语。

如:①(赵括)尝与其父言兵事,(赵)奢不能难(之),然不谓(之)善。

②杞子自郑使(人)告于秦。

③郑穆公使(人)视客馆。

④屠惧,投(之)以骨。

(《狼》)5.介词和介词宾语的省略。

如:①死马且买之(以)五百金,况生马乎?②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于)河南,臣战(于)河北。

③试与他虫斗,(他)虫尽靡。

又试之(以)鸡,果如臣言。

④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⑤旦日,客从外来,与(其)坐谈。

(《邹忌讽齐王讷谏》)6.分句的省略。

如:①然力足以至焉,(而未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②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亦可致远),功在不舍句子成分的省略,在文言文和现代汉语中都有,不过,文言文中的省略句更普遍。

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形:1.省略主语,有承前面的主语省略,有呼应下文省略,在对话中也常常省略主语。

文言文中的第三称代词“之”、“其”不能作主语,也是文言文中主语多省略的原因之一。

如:“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年矣,而乡邻之日蹙。

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徒,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

”有时一个复句或一段话中多处省略主语,这些主语并不一贯,即所指不是同一对象,在阅读和翻译时要注意。

如:“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桃花源记》)在翻译成现代汉语时,省略的主语要补充出来。

2.谓语是句子里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

但在特定情况下也有承接上文、呼应下文或因对话而省略的。

如:“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六则)后一分句省略了谓语“择”。

在译成现代汉语时,被省略的为主要补充出来。

3.省略宾语,宾语的省略有两种情况:省略动词的宾语和省略介词的宾语。

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廉颇蔺相如列传》)这句话就省略了动词谓语“拜”的宾语“之”又如:“竖子不足与谋!”(《鸿门宴》)这句话中省略了介词“与”的宾语“之”。

在文言文中,介词“以”、“为”、“与”的宾语"之"往承上文省略。

在译成现代汉语时,省略了的动词宾语或介词宾语要补充出来。

4.省略介词在文言文中,介词“于”和“以”常被省略。

如:“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

”(《张衡传》)句中省略了介词“于”。

又如:“赐之彘肩。

”(《鸿门宴》)句中省略了介词“以”。

泽为现代汉语时,省略了的介词也要补充出来。

四、倒装句(一)宾语前置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

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

例如: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②忌不自信(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③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④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否)焉。

(之,宾语提前的标志)《师说》⑤古之人不余欺也!(苏轼《石钟山记》)⑥不吾知其亦已兮,苟(只要)余情其信芳(美好)。

(屈原《离骚》)⑦东望愁泣,若不自胜。

《柳毅传》李朝威⑧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所(代词,“之人”)不忍视。

(李朝威《柳毅传》)⑨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⑩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⑪而良人未之知也。

(孟子《齐人有一妻一妾》)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鸿门宴》)②吾孰与徐公美?(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孟子《寡人之于国也》)④彼且奚适也?(庄子《逍遥游》)⑤彼且恶(何)乎待哉?(庄子《逍遥游》)⑥沛公安在?(史记《鸿门宴》)⑦夫晋,何厌之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左传《烛之武退秦师》)⑧吾实为之,其又何尤(怨)?(韩愈《祭十二郎文》)⑨洞庭君安在哉?(李朝威《柳毅传》)⑩无情郎安在?(李朝威《柳毅传》)3.介词宾语提前: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

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

例如:①“臆!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岳阳楼记》)②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③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情形),何以异?(孟子《齐桓晋文之事》)④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何以能田(畋)猎也?(孟子《庄暴见孟子》)⑤不然,籍何以至此?(史记《鸿门宴》)⑥余是以记之。

(苏轼《石钟山记》)⑦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诗经《卫风•氓》)⑧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李密《陈情表》)⑨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⑩奚以知其然也?(庄子《逍遥游》)4.特殊结构:用"之"、"是"将宾语提前。

①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效法哪一个古代)②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过?)③惟命是听(成语)惟利是图(成语)④惟马首是瞻(《冯婉贞》)⑤惟兄嫂是依(韩愈《祭十二郎文》)⑥惟你是问。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

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

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

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

”(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

如:“时人莫之许也。

”(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