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以来我国城镇体系规划研究述评_谢涤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规划研究回顾与综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规划研究回顾与综述作者:王宏张江辉来源:《商情》2014年第24期【摘要】改革开放以来近四十年是中国城市规划事业大发展的重要时期,本文将对1978年以来我国的城市规划发展进行回顾和分析,梳理我国城市规划发展的脉络。
【关键词】城市规划;改革开放;回顾;发展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新中国的城市规划事业,到现在已经整整走过了65个年头。
在这65年中,我国的城市规划历经风雨坎坷,有经验,也有教训。
建国后,新中国经历了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城市规划事业几乎停滞不前。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会议确定了中国要走“改革开放”之路,确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在经济逐渐恢复,人口数量快速增长,各类基础设施和居民住宅短缺的现实情况下,城市规划事业开始恢复和重建。
在改革开放到今天近四十年的时间,正是中国的城市规划事业发展成熟的重要阶段。
本文将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规划研究和实践进行回顾和归纳。
纵观改革开放36年我国城市规划事业的发展,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一、城市规划事业的发展和国家的经济形势和空间政策密切相光2001年7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全国城乡规划工作会议上发言指出,城乡规划是一项“全局性、战略性、规划性”的工作,城乡规划和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密切相关。
最新的《城乡规划法》和新版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中明确,“规划是政府调控空间资源、指导城乡发展与建设、维护社会公平、保障公共安全和公众利益的重要公共政策之一”。
回顾城市规划事业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可以发现,当国家经济下滑,出现逐渐衰退现象的时候,国家势必会出台空间开发的一些重大政策,而在这些空间开发政策下,城市规划和国家政策同步,在政策指引的方向和范围获得了快速发展。
1980年,刚刚改革开放的中国开始建设深圳经济特区,经济特区的建设拉动了中国经济发展好多年。
1990年,国家鼓励建设上海浦东新区,在这一政策指引下,上海浦东新区建设拉动中国经济发展了好几年。
我国城市规划政策发展变化历程
我国城市规划政策发展变化历程介绍本文档将讨论我国城市规划政策的发展变化历程。
城市规划是指对城市空间进行合理利用和发展的规划工作,旨在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质量。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规划政策也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和变化。
历史回顾1949年以前:基础阶段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城市规划政策的发展处于起步阶段。
此时的城市规划着重于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布局的规划,如道路、桥梁和公共设施的建设。
1950s-1970s:战略规划阶段在这个时期,我国城市规划政策开始注重宏观策略和长期规划。
城市规划的目标转向了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特别是重工业和农业的发展。
这个阶段的城市规划政策着重于工业布局和城乡结合部规划。
1980s-1990s:改革开放阶段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我国城市规划政策开始注重市场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环境的均衡发展。
这一时期的城市规划政策强调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和住房改革。
2000年以后:绿色可持续发展阶段进入21世纪后,我国城市规划政策进一步提出了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城市规划政策关注生态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利用和城市品质提升。
这一阶段的城市规划政策也注重了城市创新发展和互联网技术的应用。
结论我国城市规划政策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的变化,从基础阶段到战略规划阶段,再到改革开放阶段,最后到绿色可持续发展阶段。
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目标和重点,但总的来说,城市规划政策的目标是推动城市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态环境保护。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变化,我国城市规划政策将继续适应新的挑战和需求,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规划研究回顾与综述
◆王 宏 张 江 辉
0 5 0 0 0 0) ( 石家庄市宁辉城 乡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 河北 石家庄
【 摘要】 改革开放 以来近 四 十年是 中国城 市规 划事 业大发展 的重
要 时期 , 本 丈将对 1 9 7 8年 以来我国的城市规 划发展 进行 回顾和 分 析. 梳理我 国城 市规 划发展 的脉络 。
是政府调控空间资源 、 指导城 乡发展 与建设 、 维护 社会公 平 、 保 障
公共安全和公众利益的重要公 共政策 之一 ” 。 回顾 城 市 规 划 事 业
改革开放 以来 的发展 , 可 以发 现 , 当国家经 济下滑 , 出现 逐渐 衰退 现 象 的时 候 , 国 家势 必会 出 台 空 间 开 发 的 一 些 重 大 政 策 , 而在 这 些
世纪 , 一些重 大规划 有规 划师向中央领导直接汇报 。另外 , 在城 市 规划 中原本被忽 略的一些领 域重新获 得了重视 , 例 如城市规划 中 的历史文化 、 历史名城保护规划 , 由于在规划 中的不被重视和缺 失 导致 了大批古建筑破 坏。在现代 城市规 划 中, 开始 提倡和 重视 历
史 文 化 的保 护 , 这 也 是 我 国城 市 规 划 的 一 大 进 步 。 取 得 进 步 的 同时 , 我 国城 市 规 划 中也 确 实 存 在 着 一 些 问 题 , 如 城市规 划在 国家大正方 略上的参 与程度不够 、 城 市 规 划 对 关 乎 国
新的《 城 乡规划法》 和新版 的《 城市规 划编制 办法》 中明确 , “ 规划
2 0 0 1 年 7月 ,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 全国城 乡规划工 作会议 上
发言指出 , 城 乡规划 是一项 “ 全 局性 、 战 略性 、 规划 性” 的l T作 , 城 乡规划和政治 、 经济 、 文 化 以 及 社 会 生 活 的 各 个 领 域 密 切 相 关 。 最
新中国城市规划的历史发展
我国城市规划管理的发展一、新中国成立初期党的工作重点由农村为根据地的战争时期转向以城市为重点的和平日期建设。
在这一时期,百废待兴,所以子新中国接受了苏联大量的援助,城市发展学习苏联发展模式。
同时,由于建设和发展工业的需要,这一时期资源城市得到极大地发展。
具体事例1.1952年,第一次全国城市建设座谈会讨论了“城市建设管理机构的建立健全”、“城市规划的开展”等议题2.“一五”时期的西安、太原、兰州、包头、洛阳、成都、武汉和大同等八大重点城市规划,是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层面主导的首批较为重要的城市规划活动,对我国城市规划事业的创立起到了奠基性作用4.1954年8月,建工部城市建设局改为建工部城市建设总局,负责城市建设的长远计划和年度建设计划的编制和实施,指导城市规划的编制。
正式组建我国第一个城市规划专业部门:建工部城市设计院5.1954年11月,国家建设委员会成立6.1956年5月,国家建设委员会将城市建设局划分为3个局,城市规划局,区域规划局,民用建筑局7.1956年,国家建设委员会正式颁布了《城市规划编制暂行办法》,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带有城市规划立法性质的文件8.1956年,国务院发出《关于纠正及防止国家建设征用土地中浪费现象的通知》以上部分内容摘自李益彬《新中国建立初期城市规划事业的启动和发展》二、“大跃进”及“文革”时期城市规划在“大跃进”中,由于“左”的思想的错误指导,城市规划暴露大量问题。
自“文化大革命”开始,在城市建设和规划领域,中央政府主管城市建设与规划的部门停止了工作,许多相关机构被撤销,工作人员被下放,大量城市规划图纸资料被销毁。
城市规划受到毁灭性打击。
具体事例1958年至1967年“二五”、“三五”大起大落阶段,国家遭遇了巨大的经济苦难,结构失衡。
1958~1959年全国进入“大跃进”时期,这个时期的全民办钢铁,全民办公业的做法,导致了城市布局混乱,污染四起的情况,并且影响至今。
行政区划调整与大都市区发展_以广州市为例
时,却也使得开发区的社会管理负担
例,其面积仅只有8.9 km2,仅相当于
(2)行政管理效能的下降。
加重,开发区的角色淡化,而且由于
海珠区的1/10、天河区的1/16、白云
一方面,由于城市规划、土地管理 领导职位增多、管理部门增多、办事
区的1/100,城区面积明显偏小,而根 等主要权限都被统一到市里。区国土 程序增多,又要应对上级对口的部
(2)加强了“开发区”的社会管理。 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四区合一,
是全国54个国家级开发区之一。经过 20多年的发展,广州开发区的面积已 经达到了79km2,2006年工业产值达
现
到了2006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 代
城 市 研 究
2007(12)
27
1/4,相当于1996年广州全市的工业 主体在越秀区,但周边很多商业街位 行政管理的层级,行政管理的过程延
总产值。“开发区”是一种由于工业发 于原东山区,商业步行街和周边的商 长。再加上,相比于市,区的行业管理
展而形成的新城市空间。当其达到了 业街是一个相辅相成、有机的整体, 部门对地方情况要更为熟悉。因此,
一定规模后,就不仅仅是单纯的工业 但在过去,由于行政分割,越秀区、东 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行政管理
发展问题,而且由于人口的迅速膨 山区只能各行其是,甚至相互抵牾, 效能的下降。
胀,还涉及到社会管理与政府公共服 从而不利于整个商圈的统一规划和
(3)导致了虚假的城市化,并为圈
务问题。萝岗区设立后,即加强了辖 管理。
地大开方便之门。
区内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村
(5)有利于减轻老城区发展的压
一方面,行政区划调整将大量农
2 行政区划调整与大都市区发 展
2 区域规划的新理念
传统邻里开发模式非常重视公共建筑和公共空间的处理, 在规划设计时首先考虑公共空间和公共建筑部分,并把公共空 间、绿地、广场作为社区中心。该模式主张设置精密的网状道 路系统,街道不宜过宽,便于步行者穿越。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以及相对的机会均等 以人为本 以提高生活质量为中心 解决就业、社会公平与和谐
5
2.2.1 国外当前城市与区域发展重要的理论导向
1)新区域主义
“后福特主义”时代,区域成为参与全球竞 争的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基本单元的观点被普遍接 受。 以生产的技术和组织变化为基础,以提高区域在 全球经济中的竞争力为目标而形成的区域经济发 展的理论、方法和政策导向,便构成了经济地理 学的“新区域主义”。
域内不同地方之间联系纽带或分隔界限,形成区域基本架构; 以大型交通枢纽为中心的紧凑开发,形成节点状布局、整体有序的网
络结构; 注重就业、居住与生活配套的平衡; 尽可能顺应地形、保持地貌、避免大兴土木,以减轻对自然环境的破
坏。
11
1996年第四次新城市规划大会上通过《新城市主义宪章》
12
(1)传统邻里开发模式
15
交通导向开发模式
交通导向开发模式主张,每一个社区都应是紧凑的、组织 严密的,是一个由商店、住宅和办公场所围成的、围绕公交 站点布置并且在步行距离之内的地域。
该模式社区的道路系统是从核心出发的放射状的街道系统。放射 状的街道系统可以缩短居住地到公交站点的距离,减少人们对小汽 车的依赖。
16
17
我国20世纪90年代城镇体系研究评述
我国20世纪90年代城镇体系研究评述董蓬勃1,姜安源2,孔令彦1(1.北京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系,北京100875;2.国土资源部土地整理中心,北京100035)摘要:文章在对我国20世纪90年代大量的关于城镇体系研究的文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我国城镇体系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
分析表明:我国90年代的城镇体系研究的区域类型更加丰富和多样;研究内容仍以结构研究为主,机制研究、优化调控研究仍需深入展开;可持续的城镇体系规划观念已深入人心;分形理论在城镇体系研究中的应用取得了丰硕成果,GIS 及遥感技术也开始应用于城镇体系的研究中。
关 键 词:城镇体系;结构研究;演变机制;方法论中图分类号:K92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Ο2363(2003)03Ο0020Ο041 前言城镇体系研究是对一定区域内城镇群体的系统研究,它是城市地理学的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也是区域发展研究、区域规划和国土开发与规划等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
在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城镇体系研究逐步受到广大城市地理学者的重视,许多学者对城镇体系理论、实证研究及城镇体系规划实践等方面展开了广泛探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王力1991年对我国城镇体系研究的发展进行了阶段性的总结和概括。
作者以2001年进入CSSCI 的地理学报、地理研究、地理科学、经济地理、人文地理、地理学与国土研究、地域研究与开发、城市规划、城市规划汇刊9种学术期刊为对象,统计了1991~2000年在这些学术期刊上所发表的关于城镇体系研究的文章,在此基础上对90年代我国城镇体系研究作一评述,探讨城镇体系研究的进展和存在的问题。
2 研究现状2.1 研究队伍的发展文章统计了1991~2000年在以上9种期刊上发表的关于城镇体系研究方面的文章共104篇。
从表1中可以看出1991~2000年城镇体系研究论文数量和研究学者的数量均有了较大的增长。
国家地方管治视角下的城镇体系规划发展历程
国家地方管治视角下的城镇体系规划发展历程城镇体系规划在国家地方管治视角下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我国开放以后的时期。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镇体系规划逐渐成为国家和地方政府重要的发展战略和政策。
首先,在1980年代,国家开始对城镇体系规划进行系统性的研究和规划。
当时,我国的城镇体系发展相对混乱,特别是中小城市建设普遍滞后。
为了推动城镇化进程,国家明确提出建设一批中小城市的战略,并制定了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包括优先发展地级市、大中城市协调发展和统筹城乡发展等。
这一阶段的城镇体系规划主要由国家统一规划,地方政府则负责具体的实施。
在1990年代,城镇体系规划开始逐渐转向由地方政府牵头。
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地方政府参与城镇体系规划和开展地方性的城镇化建设。
地方政府成为了城镇化的主要推动力量,他们开始制定地方性的城镇化规划,并制定相应的发展目标和政策。
此外,国家还鼓励各地方政府建立城镇体系规划研究机构,提升城镇化规划的科学性和专业性。
2000年代,城镇体系规划开始趋向多层次、多主体参与的模式。
国家明确提出要加强城乡统筹发展,注重以县域为单位进行城镇化规划和城市群发展规划。
这一时期,国家和地方政府共同参与城镇体系规划,通过合作和协调推动城镇化的发展。
同时,国家还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城乡一体化发展,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提升城市服务能力,促进城市功能协同和互补。
地方政府在城镇体系规划中的地位和作用逐渐得到提升,成为城镇化的重要主体。
进入2024年代,城镇体系规划逐渐向全方位、综合性发展。
国家提出要以创新推动城镇化发展,强调城镇体系规划要注重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
地方政府在城镇体系规划中更加注重发展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和提升生活质量的协同发展。
城镇体系规划也开始将可持续发展理念纳入其中,注重生态文明建设和资源节约型城镇化的发展。
总体来说,城镇体系规划在国家地方管治视角下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从国家统一规划到地方主导规划的转变,再到国家地方共同参与和协同发展的阶段。
90年代以来中国城市形态演变研究
90时期以来中国城市形态演变探究摘要:本文通过对90时期以来中国城市形态演变的探究,探讨了城市化进程对城市形态的影响。
文章分析了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土地利用等方面的变化,并提出了将来城市进步的趋势。
引言20世纪90时期以来,中国经历了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行。
城市经济的快速进步和人口的持续增长,不仅带来了经济的茂盛,也给城市形态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90时期以来,我国城市形态出现了从规模扩张到品质提升,从单一功能到多元化进步的转变。
本文将对这一过程进行系统的探究和总结。
一、城市规划的变化90时期以来,中国城市规划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从以功能分区为主导的规划方式,逐渐转变为以人为本的综合规划。
传统的城市规划重视解决城市面积扩大带来的生活和工作功能分离的问题,而此刻更重视提升居住环境和公共服务设施。
另外,城市的产业结构也从传统的重工业、制造业向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转型,城市规划也更加重视产业布局和空间组织。
二、建筑设计的变化90时期以来,中国建筑设计在城市形态演变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传统的建筑设计更重视外部形象和规模的扩张,而此刻更重视内外部结合、生态环保和可持续进步。
建筑设计从传统的规模型格局向文化多样性、创意和可塑性转变,重视与城市环境的融合。
三、土地利用的变化90时期以来,中国的土地利用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城市的扩张引发了土地的大量开发,农田逐渐缩减,建设用地不息增加。
这导致了土地资源的日益稀缺和土地利用的需求与环境保卫之间的冲突。
因此,现阶段的城市进步应重视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保卫农田和生态环境。
四、将来城市形态进步趋势依据对90时期以来中国城市形态演变的探究,可以猜测将来城市形态将呈现以下趋势:1. 环保可持续进步:将来的城市形态将更加重视环保和可持续进步,建筑设计将更加重视节能减排和生态保卫。
2. 多元化和综合化:将来城市的进步将更加多元化和综合化,重视进步不同类型的产业和功能区。
3. 社区化建设:将来城市的规划和建设将更加重视社区化建设,提供更好的居住、教育、医疗和文化等服务。
1990到2011年的城市发展情况
1990到2011年的城市发展情况1. 经济快速增长1990年至2011年间,我国的城市经济快速增长。
在这21年的时间里,我国城市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呈现出持续上升的趋势。
许多城市实现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
2. 城市规模扩大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的城市规模也得到了显著扩大。
从1990年到2011年,许多城市井喷式增长,人口数量增加迅速,城市面积不断扩大。
特别是一些特大型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等,人口数量呈现爆发式增长。
3. 城市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1990年至2011年间,我国的城市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长足发展。
许多城市投入巨资建设大型公共建筑、交通设施、水利设施等,城市的面貌焕然一新。
城市交通、水电气等基础设施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为城市居民的生活和工作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
4. 城市环境问题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1990年至2011年间,我国的城市环境问题日益凸显。
城市垃圾、污染和交通拥堵等问题成为了困扰城市发展的重要难题。
一些城市因过度开发和环境破坏而受到严重影响,环境保护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5. 城市管理和治理能力提升1990年至2011年间,我国城市管理和治理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政府加大对城市发展的规划和管理力度,建立了许多新的城市管理制度和政策,有效地推动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居民的参与和监督也得到了加强,城市管理和治理呈现出良性的发展态势。
6. 城市社会和文化发展1990年至2011年间,我国城市的社会和文化发展取得了巨大进步。
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城市文化、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城市的社会文明程度大幅度提升。
7. 城市分工和产业结构调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1990年至2011年间,我国的城市分工和产业结构得到了调整。
许多城市转型升级,从传统的重工业和制造业向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等方向迈出了重要的步伐,城市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和完善。
1990-2023全国各城镇化率
1990\2012全国各城镇化率一、引言介绍文档的目的和背景,阐述为什么研究全国各城镇化率。
二、研究方法详细描述选取的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包括数据收集方式、数据处理方法等。
三、全国各城镇化率的变化趋势分析1\1990年的全国各城镇化率分析描述1990年全国各城镇化率的分布情况和变化趋势,并附上相关数据。
2\1995年的全国各城镇化率分析描述1995年全国各城镇化率的分布情况和变化趋势,并附上相关数据。
3\2000年的全国各城镇化率分析描述2000年全国各城镇化率的分布情况和变化趋势,并附上相关数据。
4\2005年的全国各城镇化率分析描述2005年全国各城镇化率的分布情况和变化趋势,并附上相关数据。
5\2010年的全国各城镇化率分析描述2010年全国各城镇化率的分布情况和变化趋势,并附上相关数据。
6\2012年的全国各城镇化率分析描述2012年全国各城镇化率的分布情况和变化趋势,并附上相关数据。
四、全国各城镇化率的影响因素分析1\经济发展对城镇化率的影响分析2\政策导向对城镇化率的影响分析3\地理位置对城镇化率的影响分析4\人口迁移对城镇化率的影响分析5\社会变迁对城镇化率的影响分析五、结论与建议根据以上的分析结果,总结全国各城镇化率的变化趋势和影响因素,提出相关结论和建议。
附件:附上用于分析的各年城镇化率的数据表格及相关数据来源。
法律名词和注释:1\城镇化率:将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作为一个衡量城镇化程度的指标。
2\人口迁移:指人口从一个地区迁移到另一个地区的行为。
3\社会变迁: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常常伴随城镇化过程中的人口流动和城市变化。
本文所涉及的法律名词及注释仅供参考,不构成正式法律解释。
如涉及具体法律问题,请咨询专业人士。
经济结构、城市结构和中国城市化发展
经济结构、城市结构和中国城市化发展20世纪90年代,就有学者认为城市化的发展将成为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轴心(注:周振华.经济增长轴心转移:中国进入城市化推动经济增长阶段.经济研究,1995;1)。
世纪之交,国家提出的“十五”发展计划中,“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也被列为基本的发展战略之一。
因此,城市化发展问题又一次成为理论研究的热点。
多数研究者分析和论证中国城市化发展的滞后性,力陈城市化发展滞后的种种弊端和危害,主张克服制度障碍,大力推进城市化的发展。
进行中外横向和纵向的对比,固然可以为我们分析中国城市化发展提供若干方面的有益参考,但归根到底,中国的城市化发展水平是由我们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结构等内在因素所决定的,忽视这一基本出发点而翻来覆去论证城市化的滞后,便在很大程度上偏离了理论研究的意义,甚至可能误导城市化发展战略,不利于推进城市化发展的社会实践。
进一步说,仅仅分析城市化发展滞后是远远不够的,它要求我们分析城市化发展的内在动力,研究如何通过我国经济结构和城市结构的优化来推动城市化的发展。
2低度?适度?过度?标准的迷失与误导中国城市化发展水平的研究,从来就是一个充满混乱和争议的领域。
90年代以来,对中国城市化发展水平的判断是见仁见智,是滞后(低度)发展?还是适度发展?亦或是过度(超前)发展?各种意见都曾出现在不同的研究成果之中。
表1仅仅是笔者所见各种文献中部分有代表性的研究结果。
从已有的研究不难看出,众多研究者的主流倾向是认为中国城市化发展是滞后的,与之持相反意见的“发展超前论”者所持的理由,其实在滞后论者那里或多或少地都有所提及,如统计口径问题,隐性城市化问题、流动人口问题等等。
对同一现象,之所以会有截然不同的认识,是因为在如何认识中国城市化水平这一问题上,我们陷入了迷团之中。
具体说来,我们认为在评价中国城市化水平问题上,有如下几点不应该忽视:表190年代以来对中国城市化发展水平评价的不同意见研究者时间分析依据基本结论一发展滞后论辜胜阻1991IU比、NU比,亚洲模型城市化发展水平滞后10多个百分点杜辉1992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偏差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余立新1994钱纳里模型、经济计量模型城镇化发展水平滞后约15个百分点俞德鹏1994城市化发展经验数据的“大城市化发展水平滞后约10个国模型”百分点付晨1995114个国家人均GNP水平与城城市化水平提高幅度差距为市化水平的国际比较7个百分点孙立平1996修正后的人均GDP及其城镇中国城镇化发展水平落后于化水平的国际比较同等发达程度国家13至33个百分点叶裕民1999中、日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1997年中国的工业化和城市比较化水平与1965年的日本相比,城市化发展的差距为38.2个百分点周一星1999人均GDP与世界下中等国家城镇化发展水平滞后12至14及平均水平的比较个百分点孙永正1999中国城镇化率、农村人口与城镇化至少滞后于工业化水农业劳动力比重差异与世界平10个百分点以上中低收入国家组的比较2001与同期世界城市化进程相比城市化水平比世界城市化平较均率低12个百分点王茂林2000工业人口比重与城市化比重1990年,中国城市化水平应国际比较该达到43%左右,滞后约17 个百分点二、基本适度论刘连银1997与印、巴、泰等经济发展水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与这些国平相当的发展中国家相比较家基本相当,并没有滞后刘勇1999中国的发展水平与“世界平中国的城市化发展与经济发均模式”相比较展基本相符,仅稍显滞后郭克莎4001人均GNP与城市化水平关系中国的城市化并没有严重滞的国际比较、城市化与非农后,城市化与人均收入水平就业关系比较和非农就业比重基本相适应三、发展超前论陈阿江1997把已经城市化了的农村人口中国城市化率已经超过50%,统计进城市人口董黎明199990年代中国城市的“超常规中国的城市发展脱离了经济”发展发展现实、城市发展过快邓宇鹏1999把乡镇企业和乡城流动人口1997年中国的隐性城市化率算入城市人口加上公开的城市化,实际水平超过60%首先,拿不同时期、不同发展背景下,不同国家工业化、非农化和城市化发展的互动历史资料来说明经济发展与社会经济结构变化的一般趋势固然没有问题,但套用其经验数据则有可能得出似是而非的结论。
我国城市更新中的绅士化研究述评
我国城市更新中的绅士化研究述评
谢涤湘;常江
【期刊名称】《规划师》
【年(卷),期】2015(000)009
【摘要】文章通过详细论述绅士化的概念与内涵、城市更新与绅士化的异同及绅士化研究的意义,系统梳理了15年来我国绅士化的研究进展,并将我国的绅士化研究归纳为概念引介型、文献综述型、实证研究型与理论探索型4类。
在此基础上,文章指出未来我国的绅士化研究需加强对二、三线城市的关注,采取量性与质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及关注居民深层次的情感变化等,并对我国的城市更新提出注重社会公平、重新定位城乡规划角色和倡导非营利组织参与等建议。
【总页数】6页(P73-77,96)
【作者】谢涤湘;常江
【作者单位】广东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广东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1
【相关文献】
1.城市更新中的绅士化现象研究 [J], 张意璟
2.我国城市更新中的绅士化运动反思 [J], 周敏;林凯旋;黄亚平
3.从城市更新到绅士化:纽约苏荷区重建过程中的市民参与 [J], 郭巧华
4.西方城市更新中“绅士化”现象对广州转型社区建设的启示 [J], 刘挺;肖鹤
5.城市更新中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绅士化 [J], 牟映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仇保兴论五个统筹与城镇体系规划2010
16
④拟定各相关城镇的发展方向与规模;
17
⑤协调城镇发展与产业配置的时空关系;
18
⑥统筹安排区域基础设施和社会设施;
基础设施包括:交通运输、水资源、 给排水、电力供应、邮电、防灾
服务设施:教育、文化、医疗卫生、 体育设施市场
19
⑦引导和控制区域城镇的合理发展布局;
20
⑧指导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
41
(四)规划方案的构思阶段
42
首先要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进行规划期的发 展战略和发展预测研究,充分利用当地的计 划部门、经济研究机构等已有的国民经济社 会发展的远期和远景规划,各有关部门的发 展规划,形成观点,制定城镇体 系规划的 目标和指导思想。
43
确定城镇的发展战略、城镇化水平预测,并 进一步构想城镇体系的三大结构(等级结构、 职能结构、空间结构)以及城市经济区、城 镇体系的支撑系统和城镇发展时序等。 在规划预测、方案构思、观点形成过程中要 与主管部门及主管的政府领导交流协商,以 取得基本的共识。
36
(二)实地调查,收集资料和访问座谈阶段
37
实地调查:
城市、旅游点、主要基础设施、服务设施、代表性企业,区域 与城市发展中关键性问题
座谈访问:
与当地政府主要领导人(市长、书记,县长、书记)座谈,听 取他们对本地区的发展设想,以及要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各政府部门收集资料:
到政府的各职能部门如国土、环保、规划、计划、统计等以及 电力、电讯等企业,收集各部门的发展规划、设想以及要解决 的关键性问题。
54
1.1.2
要通过合理的城镇化转移农村的富余劳动力
关键点:这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方法。
55
不同时期城镇体系规划的特点
城镇体系研究和城镇体系规划兴起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局限于当时的体制和经济发展理论和⽅法,城镇体系规划的根本⽬的就是要使国家的资本得到均衡配置。
因此,城镇体系规划的着眼点就在于确定城市的性质和规模。
所谓性质就是可以配置何种产业和间门,所谓规模就是可以发展到多⼤的规模。
随阒中国的经济的对外开放,经济体制得到不断地改⾰与发展,中国的城镇体系研究和城镇体系规划也在不断的发展和变化之中。
1.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为落实国家和地⽅政府重点建设项⽬为主要⽬的;
2.进⼊8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改⾰开发⼒度的加⼤,市场机制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作⽤越来越明显,城镇的发展⽅向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城镇体系规划逐渐与城市总体规划结合,成为研究和确定城市性质的重要⼿段和依据;但当时,规划还带有限制资源、资本“计划外”流动的企图;
3.9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酱多元化倾向促使⼈们正确地认识城镇与区域发展的客观联系和城镇发展建设的客观条件,城镇体系规划开始重视城镇发展条件评价,开始研究城镇发展多重机会。
但是,⼗多年来城镇体系规划中⼀个根本性的问题是忽视了对区域整体发展效益与利益的研究。
这是由计划经济体制和在这种体制的长期作⽤下形成的发展观念所决定的。
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的历史与现实
空间发展政策已经引起了中央的高度重视,反映
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政府的职
能转变正从宏观规划开始。尽管当前主体功能区 【文章编号】1002-1329 划、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城镇体系规划花样繁 (2007)10-0009-07
多,但无论从法理上来讲②,还是从城市规划所具 有的理论基础以及现有的国际经验来看,以城镇 为核心构筑规划体系都是空间规划的本质要求, 甚至可以说,全国城镇体系规划就是国家层面的 空间规划。
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的历史与现实
王 凯
【摘要】国家层面空间规划的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 下是一个需要重新认识的问题。文章通过全国城 镇体系规划历史和现实的回顾,对国家层面空间 规划的意义和作用作了比较深入的分析。指出国 家空间规划是实现国家利益的战略规划,经济体 制不是规划的桎梏,国家空间规划的构筑要以城 镇发展为核心,建立“三规合一”的新规划体制。
国家层面的宏观空间规划一直是一个具有争 议的话题。1921年苏联首次开展全国经济区划, 倡导在国家计划指导下有组织、有步骤地对全国 进行区域开发。所以,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国 家层面的空间规划被认为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尽 管我国“一五”时期 156项重点工程的全国布局 被公认为为新中国的发展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①, 也常被规划界的前辈们津津乐道为城市规划的
选址与大量新兴工业城市的建设和老城市的改造 【收稿日期】2007-09-08
规划研究
城市规划 CITY PLANNING REVIEW 2007 年 第 31 卷 第 10 期 VOL.31 NO.10 OCT.2007
Planning
10
Studies
相结合,初步构建了新中国建国初期的城镇与产 业空间格局。因此,156项重点工程的选址在某 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新中国第一次具有国家空间 规划意义的实践。“三五”和“四五”时期,实施 “三线”建设战略,大量沿海地区企业向中西部地 区搬迁,一定数量的工业新城市在中西部地区建 设起来,尽管“三线”企业“山散洞”的布局原 则未能起到全面促进中西部地区城镇发展的作 用,但由于其对全国的城镇布局特别是沿海和中 西部地区的重大影响,可以认为又一次起到了国 家空间规划的作用,尽管这一作用更多的是负面 的。1978年以来,我国实行沿海开放战略,以1984 年沿海 14个开放城市为标志,整个沿海地区的经 济大发展,城镇的数量、密度成倍增长,在此基 础上形成了目前以东部沿海地区城镇高度发达为 特征的全国城镇空间结构。因此,沿海开放战略 无疑起到了第三次国家层面空间规划的作用。但 真正冠以全国城镇体系之名的规划还是以 1985、 1994以及 1999年三个时期的规划和研究为代表。
对我国城市规划体系的回顾(ppt 15页)
■ 城市详细规划
——修建性详细规划 修建性详细规划是在
中心城近期建设的主要目标是:用地与人 口规模得到有效控制,功能布局更趋合理; 基本建成集中反映中心城繁荣繁华的东西 向城市轴线和主要公共活动中心;基本建 成城市综合交通网络、立体交通框架和绿 地系统;市民生活环境质量和出行方便程 度显著提高。
分区规划
(一)分区规划 在城市总体规划完成
后,大、中城市可根据需 要编制分区规划。
■居住区规划编制内容
(1) 选择、确定用地位置、范围 (2) 确定规模 (3) 拟定居住建筑类型、数量、层数、布置方式 ; (4) 拟定公共服务设施 ( 包括允许设置的生产性建筑) 的内容 、规模、数量、标准、分布和布置方式 ; (5) 拟定各级道路的宽度、断面形式、布置方式 , 对外出入口 位置 , 泊车量和停泊方式 ; (6) 拟定室外场地的数量、分布和布置方式 ; (7) 拟定有关市政工程设施的规划方案 ; (8) 拟定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和造价估算。
当前或近期拟开发建设 地段,以满足修建需要 为目的进行的规划设计 ,包括总平面布置、空 间组织和环境设计、道 路系统和工程管线规划 设计等。
规划内容:
1)建设条件分析和综合技术 经济论证
2)建筑的空间组织、环境景 观规划设计,布置总平面
3)道路系统规划设计 4)绿地系统规划设计 5)工程管线规划设计 6)竖向规划设计 7)估算工程量、拆迁量和总 造价,分析投资效益
1990年以来中国城乡功能研究综述
1990年以来中国城乡功能研究综述贺艳华;王伟;范曙光;周国华【摘要】城乡功能研究主要包括城市功能研究、乡村功能研究以及城乡功能关系研究。
借助Citespace V软件,利用其关键词共现分析功能探讨了城市功能与乡村功能研究的热点领域;基于文献阅读对城市与乡村功能类型、功能评价与功能分区、功能转型与功能演化、功能结构与空间分异以及城乡功能关系研究等内容进行梳理,归纳了相关研究进展与不足;并对后续城乡功能研究进行了展望,认为应加强城乡功能之间的内在关系与作用机制的研究,为城乡功能协同转型提供基础。
【期刊名称】《可持续发展》【年(卷),期】2018(008)004【总页数】8页(P296-303)【关键词】城市功能;乡村功能;综述;Citespace【作者】贺艳华;王伟;范曙光;周国华【作者单位】[1]湖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湖南长沙;[1]湖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湖南长沙;[1]湖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湖南长沙;[1]湖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湖南长沙;【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1.引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镇和乡村都获得了迅速的发展,当前城镇化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进,2016年城镇化率达到57.35%。
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城市与乡村的快速转型[1]。
城市由以往的封闭的局面形成了以特大城市为核心,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局面,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城市群;乡村由以往的粗放型农业生产转换为现代新型农村,表现在经济上从农业向非农业转型,社会构成上农民的分化,聚落从乡村型向城镇型转化,乡村文化的转型等[2]。
无论城市转型还是乡村转型,都是一个动态的复杂过程,涉及到社会、经济、文化、生态等综合要素的转型与更新[3],其内容包括形态转型、制度转型与功能转型等,而功能的转型是城乡转型的内在要求与根本动力,形态与制度的转变最终是为了功能的完善。
功能是指有特定结构的事物或系统在内部和外部的联系与关系中表现出来的特性和能力[4];而城市功能是城市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功效与作用,或者说城市功能是指具有特定结构的城市系统在内部和外部的物质、信息、能量相互作用的关系或联系中,所表现出来的属性、能力、功效和作用[5];乡村功能是指乡村为满足乡村居民各种需求所提供的各类服务的总和,涉及生态、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6]。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9卷第5期热带地理V ol.29,No.5 2009年9月TROPICAL GEOGRAPHY Sept.,2009 1990年以来我国城镇体系规划研究述评谢涤湘,江海燕(广东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广州 510006)摘 要:回顾了1990年以来我国有关城镇体系规划的主要文献,介绍了该领域研究的新动态,认为我国城镇体系规划正适应社会经济形势的变化而变化。
主要表现在:规划指导思想从强调经济发展到强调区域协调、空间管制以及资源环境的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强调打破行政区界线,促进区域一体化和跨区域治理。
现阶段我国城镇体系规划还存在诸多不足,需要从编制理念、目标重点、技术手段、实施机制等方面进行改革;将其与国土规划、主体功能区划、战略规划等类型的区域规划结合起来,建立一个全国统一有序、层次清晰、功能明确的区域规划体系,以解决不同类型区域规划之间的交叉重叠问题。
关键词:城镇体系规划;区域规划;研究综述中图分类号:TU9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221(2009)05-0460-06改革开放30年快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后,城市地区的协调发展问题变得日渐突出。
我国“十一五”规划六大重点之一就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统筹做好区域规划”。
事实上,近年来我国的区域规划已屡现大手笔,2002-2005年在国家建设部和广东省政府的直接领导下,有关部门编制完成了《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协调发展规划》,并制定了《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协调发展规划实施条例》;2006年国家发改委正式启动了长江三角洲和京津冀地区的区域规划编制,目前已完成“纲要(送审稿)”。
2006年在国土资源部和广东省政府的领导下,开展了《广东省国土规划》的前期调研工作。
毫无疑问,区域规划的编制正在从地方层面上升到国家层面,政府和学界对其非常重视,区域规划已成为当前我国规划体系中的一个热点。
我国早期的区域规划始于1956-1960年,其后受政治环境影响,停顿了整整20年。
改革开放给区域规划带来了生机,涌现了多种类型的区域规划。
目前,我国的区域规划类型主要包括国土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城市区域规划(都市区规划、都市圈规划、城镇密集区规划、城市群规划等)[1]。
在这诸多的区域规划类型中,城镇体系规划是最为成熟的,也是唯一的法定规划。
城镇体系规划是区域经济社会及城镇化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客观要求,具体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合理组织城镇体系内各城镇之间、城镇与其体系间以及体系与其外部环境间的各种社会经济方面的联系,促使城镇体系的有序化,达到社会、经济、环境效益最佳的社会经济发展总目标[2]。
1989年制定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就明确提出了要编制“城镇体系规划”,之后,我国国家、省、市、县层面纷纷开始编制城镇体系规划。
城镇体系规划对于提高我国区域城市化水平、促进城市协调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城镇体系规划的发展过程中,曾有不少学者对其进行了研究,涌现出一批较高质量的研究成果。
本文主要对90年代以来国内有关城镇体系规划的主要文献进行了梳理和总结评述,并对城镇体系规划以及区域规划的未来发展提出了建议。
1 城镇体系规划的源起与理念功能1.1 城镇体系规划的缘起改革开放后实行的“市带县”导致了市政府的管理对象已经不是单个城市,而是一个相当大的城镇群体和城乡混合体。
规划调控和管理范围不能只包括城市规划建设用地范围,也不能只局限于城市规划区之内。
因此,必须加强对城乡空间整体协调发展的引导和调控。
在现行的规划法律体系中,城镇体系规划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唯一法定规划,从技术角度看,其在区域资源的保护与利用上也具有不可替代性。
各城市为了指导全局,客观上对城镇体系规划提出了要求。
这样就使得城镇体系规划浮上台面并大量地开展起来,成为中国特有的一种规划类型[3–4]。
城镇体系规划是国家或一定区域政府引收稿日期:2008-10-24;修订日期:2008-11-13.作者简介:谢涤湘(1974―),男,湖南攸县人,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与区域规划,(E-mail)xiedixiang@。
DOI:10.13284/ki.rddl.0012905期谢涤湘等:1990年以来我国城镇体系规划研究述评 461导和协调区域城镇合理发展与布局的依据。
严格地讲,城镇体系规划称为区域城镇发展与布局规划更为准确。
这是因为城镇体系规划的目的不是规划“城镇体系”,而是借助于城镇体系这一科学的研究方法,提出与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城镇发展的对策和措施[5]。
1.2 城镇体系规划的理念功能城镇体系规划的核心是科学发展观,是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要体现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6]。
城镇体系规划的本质特点是超越行政区划,将多个行政单元、多个利益主体协调起来,谋求整体发展。
协调发展是城镇体系规划的核心任务,协调的内容包括开发重点的协调、空间的协调和开发时序的协调,是从整体利益出发协调局部利益[5,7]。
由于城市和区域都不是封闭系统,而是开放系统,因此,城镇体系规划应避免“就区域论区域”,更不能“就城市论城市”。
为此要做到:一是编制城镇体系规划应尽可能分析中心城市在经济上的直接吸引范围,以判断被规划区域的完整性;二是编制任何区域的城镇体系规划都必须从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的地域空间来分析,从区域间的联系和对比中把握区域特点[3]。
作为公共政策,城镇体系规划的鲜明特点是政策的分析与制定[8]。
城镇体系规划本质的功能在于解决“市场”所不能解决或本身即是由于“市场”所导致的“负外部性”问题。
具体而言,城镇体系规划具有六大功能:上下衔接的功能;重大基础设施布局的综合指导功能;协调重点镇、专业镇、卫星镇布局的功能;资源保护和利用的统筹功能;重大开发建设项目定点的功能;城市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功能[6]。
城镇体系规划应承担起社会责任:突出三种利益即长远利益、公众利益和整体利益;遵循四项基本原则即整体效益原则、优势互补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和予人关怀原则。
就是说,将城乡作为一个整体,对不同区域进行具体分析,提出不同的发展战略以及规划引导和控制政策,在关注公平、寻求整体利益的前提下,确定与城镇发展相适宜的重大区域开发活动,协调区域重大基础设施的布局以及对土地的利用、生态环境保护、水资源开发等活动提出的空间要求,进行引导和控制。
城镇体系规划已经逐步从重视物质规划到重视区域协调[9]。
也就是说,从重视城市到重视城乡统筹发展。
从最近召开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特别是在“建设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制度”一节中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发挥好大中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依法赋予经济发展快、人口吸纳能力强的小城镇相应的行政管理权限,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形成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互促共进机制,积极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
这意味着城镇体系规划在关于城市的等级、规模、功能等方面应有着更加开明开放的态度、自由弹性的空间,同时,应探讨通过城市的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形成城市与农村的互促共进局面。
2 城镇体系规划的主要内容2.1 城镇体系规划的重点1994年建设部颁发的《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把城镇体系规划分为全国、省域、市域、县域4个层次。
不同层次的城镇体系规划,编制的侧重点不同[10]。
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的主要内容为,确定国家的城镇化与城镇发展战略,明确不同类型地区城镇化与城镇发展的要求,综合安排区域基础设施建设,明确需要由中央政府协调的重点地区和重点项目。
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的主要内容为,确定本省城镇发展战略,确定区域城镇布局,确定中心镇的布局,确定重要基础设施的布局和建设要求,确定需要控制和保护的区域。
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的主要内容为,确定县域城镇发展战略,确定城镇和乡村居民点布局,协调用地和其他空间资源利用,统筹安排县域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
20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建立,以“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政府施政理念的形成,我国城镇体系规划的重点发生了变化。
传统城镇体系规划的重点是,人口与城市化发展战略以及空间结构,规模等级结构以及职能结构和基础设施网络(俗称“三结构一网络规划”)。
这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规划模式[9]。
这种规划模式有着比较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将经济发展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将城市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一般规划内容庞杂,面面俱到,可操作性却不强。
新时期的城镇体系规划则强调可持续发展,突出区域发展战略研究及空间管制规划,“三结构一网络规划”则明显弱化[11]。
有学者认为,当今的城镇体系规划,正从区域分析走向全球化研究,从比较分析走向竞争优势分析,从“计划”走向“管治”,从“组织”走向“协调”[12]。
全国和省区层面的城462 热带地理29卷镇体系规划应与国土规划结合起来,市县域规划则应与战略规划、概念规划结合起来。
范文国、曾尊固[13]从价值观念更新、角色更新、制度更新、内容更新和编制方法更新5个层面论述以人为本的新时期城镇体系规划思路。
从价值观念更新来看,以最大限度地实现所有社会成员利益为指导思想;从角色更新来看,将公共利益放在首位;从制度更新来看,要求建立和健全市场经济体制,实现政府功能转变,实现政区管理体制和结构优化,制定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各项政策;从内容更新来看,认为规划区域内的各个城镇的人口规模、城镇职能和城市化水平应当由市场确定,市场不能提供的基础设施是规划的重点,规划应充分考虑区域发展环境的变化而富有弹性,能够适应区域发展的需要,在规划编制方法上,强调公众参与。
2.2 近期城镇体系规划的亮点和难点近年来,区域空间管制成为城镇体系规划的一大亮点和重点。
1994年广东省政府编制的《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城市群规划》率先提出了“都市区、市镇密集区、开敞区、生态敏感区”4种用地模式。
1998年建设部在《关于充实完善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内容的要求》中,正式把“区域开发管制区划”列为省域城镇体系建设规划“需要补充和加强的规划内容”之一。
所谓区域开发管制区划,即区域空间的分类管治,意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依据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综合考虑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生态诸要素相互协调的要求,划定不同发展方向的类型区,并制定其开发标准和引导措施,以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一项基础工作。
城镇体系规划中的区划相对于城镇总体规划中的功能分区而言,更侧重于对非建设用途空间的划分与控制,以保护具有区域性生态意义的绿色开敞空间,并起着协调土地利用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关系的作用,为宏观层面的区域空间管理提供支持[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