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4.23手足口病诊治进展
手足口病治疗新进展
手足口病治疗新进展手足口病是婴幼儿及儿童常见的病毒感染性疾病,然而近年来,在亚太地区,已有多次手足口病的大流行报道,并伴随较高的致死率。
该病通常主要由柯萨奇病毒A16及肠道病毒71型感染所致。
值得关注的是,肠道病毒71感染者严重并发症发病率及致死率较柯萨奇病毒A16感染者高。
本研究针对国内外有关手足口病治疗进展情况进行综述。
标签:手足口病;治疗;新进展手足口病(hand foot mouth disease,HFMD)是我国法定报告管理的丙类传染病,该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性疾病,全年均可发病,夏秋季节高发。
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以科萨奇A组16型(coxsackievirus A16,CoxA16)、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 71,EV71)多见。
该病多发于学龄前儿童,尤其多见于婴幼儿[1],年长儿及成人也偶有发病。
绝大多数患者症状较轻,表现为发热,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个别患者症状较重,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如无菌性脑膜炎、脑炎)、肺水肿、肺出血、循环衰竭、心脏损害(如心肌炎)等并发症,甚至死亡[2-5]。
HFMD是一种自限性疾病,但需引起重视的是EV71引起的手足口病的暴发[6]。
由于目前临床缺乏有效的针对此类病毒疫苗,故控制疾病的暴发还有一定难度。
鉴于HFMD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暴发流行呈上升趋势,尤其2008~2012年在我国多个省市呈暴发流行[7],现将国内外关于其治疗方面的新进展作如下综述。
多数患儿病情较轻,通常无需特殊治疗并可自愈,然而,有些患儿(尤其出现严重合并症者)则需住院治疗[8-9]。
目前HFMD尚无特异性治疗方法,临床主要采取减轻炎症反应、维护重要脏器功能等对症治疗,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给予相应调整。
针对仅有手足口症状或同时有发热的患儿的治疗,除积极对症处理以外,需注意个人及环境卫生状况,密切观察患儿身体状况,如果出现呕吐、抽搐、惊厥及意识状态改变,要及时送往医院。
儿童手足口病检验及治疗进展
儿童手足口病检验及治疗进展李国辉【摘要】手足口病(HFMD)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全球性急性传染病,EV71和CoxA16为主要病原,近年来HFMD发病率增高,其并发症的发生率与病死率也有增高,通过检验血常规、心肌酶、cTnI、CRP、血糖、乳酸、血气分析及脑脊液,能够早期诊断HFMD;分离到病毒颗粒是确定诊断的最客观依据,肠道病毒特异性核酸检测阳性,血清学中和实验阳性均可确定诊断.实时荧光RT-PCR扩增技术是目前检测EV、EV71和CA16的首选方法.目前尚无针对该病的疫苗和特效治疗药物,普通病例选择抗病毒药物、干扰素及中成药等治疗效果满意;重症病例及早发现严重并发症的可能线索,应用大剂量甲泼尼龙联合免疫球蛋白治疗效果显著,积极早期应用机械通气,能帮助患者避免脑损伤-脑缺氧的恶性循环,提高救治成功率.【期刊名称】《海南医学》【年(卷),期】2012(023)023【总页数】3页(P129-131)【关键词】手足口病;检验;治疗;进展【作者】李国辉【作者单位】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医院儿科,天津 30027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25.9doi∶10.3969/j.issn.1003-6350.2012.23.056手足口病(HFMD)是由肠道病毒(EV)引起的全球性急性传染病,1957年新西兰首次报导,1959年提出HFMD命名。
可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为小RNA病毒科,依据分子生物学特性分为脊髓灰质炎病毒(PV)、柯萨奇病毒(Cox)、埃可病毒(ECH-O)及新型肠道病毒(68~71型)[1]。
EV71感染与CoxA16感染交替出现,成为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体。
手足口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主要症状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疹、疱疹。
少数病例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多由EV71感染引起,致死原因主要为脑干脑炎及神经源性肺水肿。
自2008年在我国安徽大规模暴发流行以来,每年流行季节均有大量儿童发病,严重影响婴幼儿的身心健康。
手足口病临床研究进展
手足口病临床研究进展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于儿童的传染病,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以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
近年来,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对手足口病的认识和治疗取得了显著进展。
一、病原学研究手足口病的病原体主要包括肠道病毒 71 型(EV71)、柯萨奇病毒A 组 16 型(Cox A16)以及其他多种肠道病毒。
其中,EV71 型病毒感染往往病情较重,容易并发脑炎、心肌炎等严重并发症。
对这些病原体的基因序列、结构和变异规律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了解病毒的传播和致病机制。
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者能够对病毒的基因进行测序和分析,追踪病毒的传播链,为疫情防控提供重要依据。
同时,对病毒蛋白结构的研究也有助于开发针对性的抗病毒药物。
二、流行病学研究手足口病的流行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地域性特点。
在我国,多发生于春夏季,南方地区的发病率相对较高。
儿童是主要的易感人群,尤其是 5 岁以下的婴幼儿。
传播途径主要包括密切接触传播、飞沫传播和消化道传播。
在幼儿园、学校等儿童聚集场所容易发生聚集性疫情。
近年来,随着人口流动的增加和卫生条件的改善,手足口病的流行模式也在发生变化。
通过大规模的流行病学调查和监测,能够及时掌握疫情动态,评估防控措施的效果,为制定科学合理的防控策略提供依据。
三、临床表现与诊断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多样,多数患儿症状较轻,表现为发热、口腔疼痛、手足皮疹等。
但部分患儿病情进展迅速,可出现脑炎、脑膜炎、肺水肿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临床上,医生主要根据患儿的症状、体征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诊断。
血常规检查常显示白细胞计数正常或轻度升高,部分患儿心肌酶谱异常。
病原学检测是确诊的重要依据,包括病毒核酸检测、病毒分离培养等。
此外,影像学检查如头颅 CT、磁共振成像(MRI)等对于诊断合并脑炎的患儿具有重要意义。
早期准确的诊断对于及时治疗、改善预后至关重要。
四、治疗方法目前,对手足口病的治疗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
手足口病的研究进展
手足口病的研究进展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 ,简称HFMD) 是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之一,多发生于5 岁以下的婴幼儿,可引起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溃疡,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致命性并发症。
可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 多种,柯萨奇病毒(Coxasckievirus) A16 型(CoxA16) 是最常见的一种。
1997 年以来,肠道病毒71 型(EV71) 感染为主的HFMD 在马来西亚、台湾、新加坡等地大规模爆发流行,引起世界各国关注和警惕。
我国于1982 年开始有所报道。
该病多发生于夏季,近期在我国有流行的趋势。
笔者对其进展情况作如下综述。
1 流行概况HFMD是全球性传染病,世界大部分地区均有此病流行,1957 年新西兰首次报道,1958年分离出柯萨奇病毒,1959 年提出命名,早期发现的HFMD 的病原体主要为CoxA16 型,HFMD与EV71感染有关的报道则始自 20 世70年代初,1972 年EV71在美国被首次确认,此后EV71感染与CoxA16感染交替出现,成为HFMD的主要病原体,澳大利亚和美国、瑞典一样,也是最早出现EV71 感染的国家之一,1986年和1999年均发生过EV71流行,重症病例大多伴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CNS) ,一些病人还有严重的呼吸系统症状[3-5]。
20世纪 70年代中期,保加利亚,匈牙利相继爆发以CNS 为主要临床特征的 EV71 流行,仅保加利亚就超过750例发病,149人致瘫,44人死亡,英国 1994年4季度爆发了一起遍布英格兰威尔士由 CoxA16引起的手足口病流行,其它国家如意大利、法国、荷兰、西班牙、罗马尼亚巴西、加拿大德国也经常发生由各型柯萨奇、埃可病毒和 EV71 引起的HFMD。
日本是手足口病发病较多的国家,历史上有过多次大规模流行,1969~1970 年的流行均以 CoxA16 感染为主。
手足口病研究进展及防治措施
手足口病研究进展及防治措施手足口病在全球范围内发生、发展,好发于婴幼儿,发病率高且不易观察,治疗不及时可致死,爆发时间呈现一定规律性。
本文就手足口病近年来的研究进展及防治措施作一综述,仅供参考。
Abstract:Hand-foot-mouth disease occurs and develops in the world.It occurs in infants and young children.The incidence rate is high and it is difficult to observe.The treatment is not timely and can cause death.The outbreak time is regular.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research progress and prevention measures of hand-foot-mouth disease in recent years,for reference only.Key words:Hand-foot-mouth disease;Infants;Prevention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HFMD)是一种以儿童和幼儿为主的易感性传染病,具有全球性。
肠道病毒感染(如柯萨奇病毒、肠道病毒71)是手足口病的常见诱发因素[1,2]。
手足口病潜伏期不易观察,以致其起病急,发展快。
常见临床表现为发热、四肢末端及口腔等部位出现斑丘疹、疱疹,一般会持续时间约1周[3],也可持续性加重形成重症。
重症患者疾病后期可能出现心、肺或神经系统[4]并发症,如心肌炎、脑脊髓炎、急性弛緩性麻痹等,可治愈,治愈后部分患者会留下后遗症,也可引起死亡[5]。
手足口病于2008年被纳入丙类传染病。
手足口病在国内出现的范围广、面积大、影响深;为了做好该病的防治工作,本文将对手足口病的近几年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手足口病诊治进展
手足口病诊治进展引言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流行在儿童中,常见于夏秋季节。
该病主要表现为手、足、口部皮疹、口腔炎症及全身症状等。
近年来,虽然针对该病的防治措施得到加强,但其高发率与疫情爆发的风险依然存在,因此本文将介绍近年来手足口病的诊治进展。
诊断进展目前,诊断手足口病的主要方法是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结果综合判断。
患者主要表现为手、足、口部皮疹、口腔炎症、发热等症状。
在实验室检测方面,常用的方法有病毒核酸检测和病毒血清学检测。
此外,还可以使用病毒分离、IgM/IgG检测、组织培养等方法进行诊断。
近年来,随着实验室技术的不断发展,基于PCR技术的快速诊断方法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治疗进展目前,手足口病的治疗主要采用对症治疗的方法,主要包括外用药物和口服药物等。
对于皮疹和口腔炎等症状,常用的外用药物有复方酮康唑凝胶、卡泊芬凝胶等,可以缓解病情并促进愈合。
对于发热等全身症状,可口服退热药、抗病毒药物等进行治疗。
对于重症患者,还可以采用抗生素、免疫治疗等方法进行治疗。
此外,近年来研究发现,通过寻找靶向手足口病病毒的抗体,可以用于手足口病的预防和治疗,其应用前景值得期待。
预防进展手足口病作为一种传染病,其预防工作尤为重要。
目前,预防手足口病的主要途径是加强卫生防控措施,防止病毒的传播。
具体措施包括:勤洗手、正确饮食、注意个人卫生、加强室内通风等。
此外,针对高风险人群,如儿童,可以接种相应的疫苗,以提高免疫力,并降低感染的风险。
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预防和治疗工作尤为重要。
随着实验室技术和研究的不断发展,我们对该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也得到了不断提升和完善。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将能够更好地应对手足口病的防治工作。
手足口病研究进展及预防策略
手足口病研究进展及预防策略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 HFMD)是由多种人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
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症状。
少数患者可出现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神经源性肺水肿和心肌炎等,病情凶险,可致死亡或留有后遗症[1]。
该病传播快、流行强,近年来多次在世界各地发生较大规模的的暴发和流行,引起一定数量儿童的死亡,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之一[2]。
我国于2008年5月2日将其纳入丙类传染病管理。
本文对手足口病的研究进展及预防策略作一综述。
1 病原学与流行病学1.1病原学引起手足口病的病原属小RNA病毒属科肠道病毒属,目前共发现二十多个血清型,包括柯萨奇病毒A组(Coxsackievirus A,CVA)4、5、7、9、10、16型和B组(CVB)2、5、13型、埃可病毒、肠道病毒71型(EV71)等,以Cox16和EV71型最为常见[3]。
1.2流行病学手足口病是全球性传染病,世界大部分地区均有流行。
1957年新西兰首次报道,1958年分离出萨奇病毒,1959年提出HFMD命名。
早期发现的HFMD病原体主要为Cox16型,HFMD与EV71感染有关的报道则开始自20世纪70年代初,1972年EV71在美国被首次确认[4]。
此后,EV71感染和Cox16感染交替出现,成为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体。
随后在保加利亚、匈牙利、荷兰、英国等其他国家流行。
从20世纪90年代起,亚太地区很多国家如澳大利亚、日本、马来西亚分别出现过大流行,越南于2005也暴发流行。
而中国,1981年上海出现首个病例,并随后在全国流行起来。
HFMD已经成为全球公共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5]。
2 手足口病的传播特点2.1传染源人是肠道病毒的唯一宿主,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均为本病的传染源,隐性感染者难以鉴别和发现,隐性感染是该病的重要传染源。
发病前数天,感染者咽部与粪便标本可检查出病毒,通常发病后1周内传染性最强。
小儿手足口病临床治疗研究进展
小儿手足口病临床治疗研究进展手足口病属于临床上一种比较常见的病毒性感染疾病,目前在临床上相应的治疗方法较多。
这些治疗方法包括了西医中的抗病毒、对症治疗以及中医的辩证治疗等,各种治疗方法的不同其治疗的效果也不尽相同。
因此,在本文中作者通过对小儿手足口病治疗研究进展的探究对小儿手足口病有效的一些治疗方法进行了介绍,旨在以为为小儿手足口病的合理、有效治疗提供一定的指导。
标签:手足口病;病毒性感染;抗病毒手足口病属于一种由于肠道病毒感染所引发的急性传染病,多发于婴幼儿人群,该病的并发症较多而且比较危重主要包括脑炎、脑膜炎或者是呼吸循环衰竭等,一旦处理不好很容易危及到患儿的生命安全[1]。
1 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小儿手足口病一般会有2~7d的潜伏期,在潜伏期阶段一般是没有明显前驱症状的,因此对于很多的患儿而言其均为”突然”起病。
在潜伏期后患儿一般会出现发热(持续3~5d的38.2℃~40.0℃高热)、流涎、厌食以及诉口痛等症状。
在发热1d后,患儿的舌、颊粘膜、硬腭、软腭、牙龈、扁桃体以及咽等部位会发现多处的小疱疹,这些疱疹在1~2d 后会转化为灰白色溃疡,其还会伴随有红晕。
在患儿的手、足等远端部位出现会出现斑丘疹、疱疹等,斑丘疹一般会在5d 左右由红变暗并在最后消退;疱疹一般则为圆形或椭圆形扁平凸起,有黄豆粒大小其内有混浊液体,疱疹一般无疼痛及痒感,在愈合后也不会留下痕迹。
对于手足口病患儿而言,疱疹可同时或不同时出现在手、足、口等部位。
其诊断主要依据为流行病史,口腔黏膜疹、溃疡和四肢出现皮疹及病原特异性实验室检查[2]。
这些实验室检查主要包括了血常规、病毒分离、血清学试验、RT- PCR 法检测等。
脑膜脑炎、心肌炎和肺炎是手足口病的三大严重并发症。
很多的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均是因为这些并发症的存在才导致其死亡。
因此,对小儿手足口病而言,特别是重症患者的早期识别、早期及时、有效的治疗是十分重要的[3]。
一般在临床上治疗小儿手足口病具体的方法方面,主要可以分为西医治疗、中医治疗和中西医结合治疗三大类。
手足口病的临床特点与病程分析研究进展
手足口病的临床特点与病程分析研究进展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是一种常见的儿童传染病,主要由肠道病毒引起。
近年来,手足口病的发病率逐渐增加,给孩子们的健康带来了一定的威胁。
本文将对手足口病的临床特点和病程进行分析,并介绍相关研究进展。
一、临床特点手足口病的临床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发病部位手足口病主要在手、足和口腔黏膜处发生病变。
通常在口腔黏膜处首先出现红斑和水泡,随后可扩散到手和足的相应部位。
患儿出现口疮、手疱和足疱疹等症状。
2. 发热手足口病的患儿常伴有不同程度的发热,体温可达到39℃以上。
发热一般持续2-3天,之后逐渐恢复正常。
3. 水泡和疱疹患儿的口腔黏膜处会出现红斑和水泡,水泡破裂后形成溃疡。
同时,手部和足部也会出现红疹、痒疹,进而形成疱疹。
这些疱疹通常会在一周左右自行愈合。
4. 其他症状手足口病还可能伴随其他症状,如食欲不振、喉咙痛、腹泻、呕吐等。
严重病例可能引起肺炎、脑炎等并发症。
二、病程分析手足口病的病程通常分为四个阶段:潜伏期、初期、高峰期和恢复期。
1. 潜伏期潜伏期通常为3-7天,个别可达10天左右。
在这个阶段,患儿尚未出现任何明显的症状,但已经感染了肠道病毒。
2. 初期初期是手足口病的起始阶段,患儿开始出现发热、喉咙痛、食欲不振等一系列非特异性症状。
此时,病毒已经开始在口腔黏膜处产生病变。
3. 高峰期高峰期是手足口病最严重的阶段,也是水泡和疱疹的主要出现时间。
患儿口腔黏膜的水泡逐渐增多,并在一段时间后破裂形成溃疡。
手部和足部也出现了红疹和疱疹。
发热持续,咽痛等症状也加重。
4. 恢复期恢复期是手足口病的最后一个阶段,患儿的水泡和疱疹开始逐渐愈合。
症状逐渐减轻,体温逐渐恢复正常。
通常在一周左右患儿完全康复。
三、研究进展近年来,针对手足口病的研究不断取得进展:1. 疫苗研发针对手足口病的疫苗研发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突破。
手足口病临床研究进展探析
手足口病临床研究进展探析手足口病是一种肠道病毒引发的传染性疾病,主要病原是柯萨奇病毒A16型(Cox 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 71),2~5岁的儿童是其易感人群。
目前对该病没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法,大部分患者能够获得自我痊愈。
病情较轻的患者可以采用中医辨证治疗,能够取得很好的效果,病情严重的患者通常采用甘露醇联合丙种球蛋白进行治疗。
本文对手足口病的临床治疗进展进行研究,概括其治疗经验,并对手足口病疫情的治疗和控制进行展望。
[Abstract] Hand,foot and mouth disease is a contagious disease caused by enteroviruses,mainly pathogens are Cox A16 and EV 71,children 2 to 5 years old is its susceptible.Currently the disease is no specific treatment,most patients have access to self-heal.Can be used in patients with mild disease TCM treatment can achieve good results,severely ill patients usually mannitol combined gamma globulin treatment.In this paper,the progress of the clinical treatment of HFMD study summarized their treatment experience,and treatment of hand,foot and mouth disease outbreak and control of outlook.[Key words] Hand,foot and mouth disease;Clinical treatment;Progress手足口病是儿童常见的传染疾病,致病原是多种肠道病毒。
手足口病研究进展课件
临床症状与并发症
目前已经发现了多种手足口病病毒类型, 其中EV71和CVA16是最常见的病毒株。
手足口病通常表现为口腔、手、足部位的 皮疹和发热,但也可能引起严重的神经系 统并发症,如脑膜炎、脑炎等。
疫苗接种
治疗手段
针对EV71病毒株已经研制出了手足口病疫 苗,并在中国大陆地区广泛使用,有效降 低了重症手足口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足口病的疗效和作用机制。
03
手足口病预防与控制
预防措施
疫苗接种
针对手足口病的高发人 群,如儿童和老年人, 推广接种疫苗,提高人
群免疫力。
个人卫生
加强个人卫生习惯,勤 洗手、戴口罩、不共用 餐具等,减少病毒传播
途径。
环境卫生
监测与预警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定 期清洁和消毒生活环境, 减少病毒在环境中存活
完善手足口病防控体系,加强疫情监测和预警,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疫情的传 播和蔓延。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加强国际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共同研究手足口病的病原学 、流行病学、临床治疗等方面的问题。
分享防控经验和研究成果,共同应对全球手足口病挑战,促 进全球公共卫生水平的提高。
05
结论
研究成果总结
手足口病病毒类型
探索新型治疗手段
针对手足口病的发病机制,寻找和开 发新型抗病毒药物和治疗手段。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 手足口病的全球挑战,提高全球公共 卫生水平。
THANKS
感谢观看
易感人群
儿童普遍易感,特别是3 岁以下的儿童发病率最高。
传播途径与症状
传播途径
病毒通过粪便、口腔和呼吸道分 泌物排出体外,经消化道、呼吸 道和接触传播。
手足口病的临床研究与诊疗进展
手足口病的临床研究与诊疗进展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传染性疾病,主要影响幼儿和儿童,尤其是5岁以下儿童。
本文将就手足口病的临床研究和诊疗进展进行探讨。
一、疾病概述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病原体包括肠道病毒71型(EV71)和柯萨奇病毒16型(Coxsackievirus A16)。
疾病主要通过飞沫和粪口途径传播,易在夏秋季节发生大流行。
手足口病的临床症状主要包括发热、咽峡炎、口腔黏膜损伤、皮疹等。
大多数患者病情较轻,经过一段时间后可以自愈。
然而,个别病例可能发展成重型手足口病,甚至出现脑炎、肺水肿等严重并发症。
二、临床研究进展1. 病毒学研究:近年来,对手足口病病毒的分类、分子生物学特性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
通过病毒-受体识别机制的研究,有助于发展新型的抗病毒药物。
2. 流行病学研究:流行病学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和流行规律。
研究发现,手足口病主要通过粪口传播,在托儿所和幼儿园等场所易发生暴发。
这些研究结果对制定预防措施和控制疫情具有重要意义。
3. 临床病理研究:临床病理研究可以揭示手足口病不同病程中的病理变化和机制。
研究发现,手足口病主要累及口腔、咽喉、皮肤等组织,而且病情进展与免疫反应密切相关。
这些研究结果有助于指导临床治疗。
三、诊疗进展1. 诊断技术的提升:为了提高手足口病的早期诊断率和准确性,近年来研发了一系列的检测方法。
包括实时荧光定量PCR、基因芯片技术和免疫胶体金法等。
这些技术的应用可以快速鉴定病原体,缩短确诊时间。
2. 对症治疗的改进:目前,对手足口病的治疗主要是以对症治疗为主,包括退热、止痛、消炎等。
近年来,一些抗病毒药物的研发和临床试验也在进行中,这将为手足口病的治疗提供新的选择。
3. 疫苗研究的突破:手足口病的病原体多样,研发安全有效的疫苗一直是研究的重点。
目前,肠道病毒71型和柯萨奇病毒16型的疫苗已经问世,并在一些国家得到广泛应用。
未来的研究还需要发展更广谱的疫苗,以提高对多种类型病毒的保护力。
手足口病临床防治研究进展
手足口病临床防治研究进展手足口病是主要由肠道病毒71型与柯萨奇病毒A16引起的常见感染性疾病,多发于学龄前儿童,其累及区域广、发病率高等特点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其中由肠道病毒71型感染者更容易引起严重并发症,而且致死率较高。
本文就手足口病近年来的防治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为该病的临床防治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标签:手足口病;临床研究;进展【Abstract】Hand-foot-mouth disease(HFMD)is a common infection disease in preschool children,it is usually caused by enterovirus 71 and coxsackievirus A16. HFMD had aroused peoples wide attention because the clinical features of involving wide area and much population.It has been noted that enterovirus 71 infection is more severe with serious complications and fatality.The progress on the prevent measures and treatment will be reviewed,and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clinical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for HFMD.【Key words】Hand-foot -mouth disease;Clinical research;Progress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HFMD)是一种由多种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性疾病,主要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其是5岁以下婴幼儿[1]。
手足口病诊疗新进展
药物应用72手足口病诊疗新进展邓艳平兴安县妇幼保健院 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 541300【摘 要】现阶段,各个医疗机构对于手足口病情没有特异性的治疗方法,一般情况下都采取支持疗法进行治疗,并且在这种治疗方式的支持下,患儿能够痊愈。
但是仅仅依靠幼儿自愈还是不够的,为了防止意外情况出现,各个医疗机构展开对手足口病情治疗的最新研究,下面本文进行重点分析,现分析结果如下:【关键词】手足口病;诊疗;新进展最新的调查显示,手足口病一般情况下是由多种人肠道内部的病毒所引发出现的一种儿童中比较常见的传染病。
一般情况下患儿出现的症状就是发热,手足口部位出现皮疹或者是疱疹。
只有少数患儿会出现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或者是神经源性肺水肿和心肌炎等等症状。
1 病源与流行病1.1 病源引发手足口病情的病毒一般情况下就是核糖核酸病毒,这类病毒属于肠道内部的毒素,但是这一病毒其中所包含的病毒种类也相对比较多,其中比较常见的病原体就是EV71还有CV A16其中国外所报道的手足口病的病源都以EV71为主。
在我国传染病预防中心通过对430例手足口病患儿的肠道病毒进行分析,其中分类出阳性病毒278份、EV71病毒120份、其余的的则是呈现出特异性病毒的阳性片段。
同时在所检测的手足口病理中,其中EV71的检出几率相对比较高,但是死亡率也相对较高,因此还需要对这一病源重点加以预防[1]。
1.2 流行病在手足口病情中主要的传染源就是手足口病情的患儿还有隐形感染者,其中比较难以预防的就是隐形病原体患儿,这类患儿的病情还没有显现出来,所以难以察觉,这种情况下如果相互接触,就非常容易被感染,造成病情的传播。
一般患儿在发现之前的数天,通过咽部异物和粪便就能够清楚的检查出病毒的存在,同时患儿在患病1个星期之内,其感染性是最强的。
引发手足口病情的病毒可以是经过肠道也就是粪便传播,也可以通过患儿口鼻的分泌物传播,这是主要的传播途径,还有很多流行病的传染方式都会造成手足口病的传播[2]。
儿童重症手足口病的治疗进展
儿童重症手足口病的治疗进展摘要】手足口病是由人类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发病季节多以夏秋季节为主,临床表现为发热、手足、口腔及臀部皮肤疱疹为主,可同时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低下等症状。
重症病例可并发神经系统损害,导致脑干脑炎和神经源性肺水肿,可导致死亡,存活者可留下后遗症。
然而目前尚缺乏治疗重症手足口病的特效药物,临床治疗主要是以抗病毒、营养支持治疗和对心肺及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对症处理。
本文主要是对近年来重症手足口病的治疗的相关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重症手足口病;治疗;儿童【中图分类号】R7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09-0088-03手足口病是由人类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发病季节多以夏秋季节为主,病原以EV71)及Cox A16最为多见,多发生于5岁以下的幼儿,主要表现为手足、口腔及臀部皮皮疹、发热等。
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可发生急性无菌性脑膜炎、脑干脑炎、肺出血、肺水肿、呼吸循环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可致患儿死亡,存活者亦可遗留不同程度的后遗症。
本文主要是对近年来重症手足口病的治疗的相关进展进行综述。
有报道显示上海2007年至2010年共有28058名患者诊断为手足口病,其中有3948例(14.07%)是住院患儿,有730例(2.06%)伴有神经系统疾病、肺水肿或者肺出血,有11例(0.04%)死亡,导致重症手足口病的病原体主要是EV71病毒[1] 。
EV71是一种高度噬神经病毒,主要侵犯脑干,可导致脑干脑炎、无菌性脑膜炎等神经系统病变。
EV71病毒可导致交感神经过度兴奋,血中儿茶酚胺的含量显著升高[2] 。
多数学者认同重症手足口病的发病机制是在儿茶酚胺作用下,全身血管收缩,体循环阻力明显大于肺循环,从而使血液进入肺循环内,导致肺循环内淤血从而导致肺水肿和肺出血[3]。
Kao[4]等通过研究发现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iNOS)mRNA在肺水肿患儿的肺组织中表达明显增加,这种酶可催化合成一氧化氮(NO),能增加肺毛细血管的滤过,导致肺水肿加重,因此iNOS和NO可能与EV71感染所致的神经源性肺水肿有关。
手足口病的预防与治疗进展
手足口病的预防与治疗进展摘要】手足口病属于急性传染性疾病,主要是由肠道病毒引起,多发于婴幼儿中,手足口病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为口腔、手足以及臀部出现疱疹或者皮疹的情况,患者同时伴有发热的情况,病情严重的手足口病患者会出现循环呼吸衰竭(急性)以及神经系统受累的情况。
【关键词】手足口病;治疗;预防【中图分类号】R7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06-0005-02手足口病是一种传染性疾病,可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导致患者出现手足口病的主要肠道病毒包括EV71、COXA16等,属于消化道传染疾病[1]。
手足口病多在夏季以及秋季传播,可通过密切接触、呼吸道、消化道等途径进行传播[2]。
目前,手足口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手足口病目前并无治疗的特效药以及相应的特效疫苗。
加强手足口病患者症状的了解,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预防和治疗,可有效降低手足口病患者的死亡率。
本文主要对手足口病的治疗以及预防作综述,内容如下文:1.手足口病病原学肠道病毒属、小RNA病毒科的柯萨奇病毒A组4、5、7、9、10、16型以及B组2、5、13型可引起患者出现手足口病的情况,EV71(肠道病毒71型)以及埃可病毒也可导致出现手足口病的情况[3]。
肠道病毒在湿热的环境下会增殖以及传播,肠道病毒对于去氯胆酸盐等物质并不敏感,5%的来苏以及75%的酒精也不能对肠道病毒进行灭活,但是肠道病毒对干燥以及紫外线较为敏感,漂白粉、高锰酸钾等氧化剂以及碘酒、甲醛则可起到肠道病毒灭活的作用[4]。
常规情况下,病毒在50摄氏度以上的环境下可被灭活,但是二价阳离子(浓度为1mol)环境下则会提高病毒对热的灭活敏感能力。
若病毒长期处于4摄氏度的环境下,则可存活1年左右,若病毒在零下20摄氏度的环境下保存,则可长期存活。
2.手足口病的症状手足口病病毒特点是内核为单股RNA,病毒编码的依赖DNA以及RNA聚合酶的作用对DNA进行转录,病毒增殖会对人体细胞的结构以及功能造成影响,导致出现病变的情况[5]。
手足口病患儿临床治疗进展
手足口病患儿临床治疗进展摘要】手足口病是儿童时期常见疾病,多发于5岁以下幼儿。
该病会导致患儿表现出手、足及口腔黏膜疱疹或破溃后形成溃疡等症状,给其正常生长发育带来不利影响,严重者甚至导致患儿死亡。
现阶段,关于儿童手足口病治疗的研究较多,且在不断更新过程中。
文章对手足口病患儿的治疗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实践和研究提供必要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儿童;手足口病;临床治疗;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R7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19-0002-02作为临床上一种常见发疹性传染病,手足口病有着较高的发病率,该病主要是因肠道病毒感染造成的。
当前,临床上探明的引发儿童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常见的有71型和柯萨奇病毒A16型[1]。
该病传播途径包括呼吸道、消化道、亲密接触等。
当前,国内加强了手足口病的重点控制,取得较好效果。
现将手足口病患儿的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1.西医治疗1.1 普通病例针对普通病例,多实施一般治疗和对症治疗。
一般治疗方面,主要包括做好隔离消毒,避免出现交叉感染;指导患儿注意充分休息,多食用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做好患儿皮肤护理与口腔护理。
在对症治疗方面:针对高热患儿,以药物或物理降温的方法控制体温;针对合并心肌炎、支气管肺炎的患儿,按照病情给予其抗菌药物治疗;针对重症病例,给予其强心利尿、呼吸支持、机械通气等治疗[2]。
1.2 重症病例1.2.1神经系统受累治疗:对患儿颅内高压进行控制,给予其0.5~1.0g/kg甘露醇讲颅内压治疗,每隔4~8h治疗1次。
并按照患儿具体病情,对用药间隔及用药时间进行调整。
必要时给予患儿呋塞米治疗。
1.2.2按照患儿具体情况,给予其糖皮质激素治疗:比如1~2mg/kg·d甲基泼尼松龙;3~5mg/kg·d氢化可的松;0.2~0.5mg/kg·d地塞米松。
待患儿病情稳定后,逐渐减少药物剂量,或停用;针对病情进展快,且较为凶险的患儿,可按照其具体情况,考虑适当对药物剂量进行增加。
手足口病诊治进展
物理学检查
胸部正位片 重者: 点状、网格状改变、片状、形态不一的高密度阴影
脑电图:可表现为弥漫性慢波,少数可出现棘(尖)慢波
MRI:神经系统受累者可有异常改变,以脑干、脊髓灰质 损害为主
心电图:无特异性改变。可见窦性心动过速或过缓,Q-T 间期延长,ST-T改变
诊断标准
临床诊断 普通病例
• 表现为急性肢体无力、无菌性脑膜炎, • 脑炎除有脑膜炎症状外,还表现为意识模糊
、惊厥和抽搐
• 3A期:自主神经失调期
• 表现为出冷汗、四肢冰冷、高血压、高血 糖、血WBC升高、呼吸急促和心率加快等 症狀,可出现肺水肿,以血压升高为开始(收缩 压可超过严重高血压定义) ,持续数小时至1
d
• 3B期:心功能衰竭期
手足口病的诊治进展 (HFMD)
概况
由多种肠道病毒(小RNA)引起的感染性、 传染性疾病 • 人群普遍易感、婴幼儿多见 • 全球发病、高发病率、低死亡率
人类肠道病毒(HEV) 属小RNA病毒科 包括 柯萨奇病毒(C0X) ECHO病毒 肠道病毒EV71等
能引起手足口病的病毒 肠道病毒EV68~71(RNA) COX病毒A组 16、4、5、7、9、10(RNA) COX病毒B组 2、5、13(RNA) ECHO 13 (DNA)
临床分类
• 普通病例:手、足、口、臀部皮疹,伴或不伴发
热。
• 重症病例(重型):出现神经系统受累表现。
如:精神差、 嗜睡、易惊、谵妄;头痛、呕吐; 肢体抖动,肌阵挛、眼球震颤、共济失调、眼球 运动障碍;无力或急性弛缓性麻痹;惊厥。体征 可见脑膜刺激征,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 重症病例(危重型):出现下列情况之一者
• 2000年台湾再次暴发EV71感染,80677人发病,其 中重症感染291例,41人死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ompany Name
手足口病疫情
2012年5月21日前中国内地手足口病例数、死亡人数
2012年1月1日-5月21日全国累计报告740226例,重症7557例,死亡217人,较去 年同期分别上升了132.65%,83.24%,92.04%。
我国近年手足口病流行趋势
120 100 死亡病例数 累计构成(%) 100源自80 60 40 20 0
60 40 20 0
0天
1天
2天
3天
4天
5天
6天
7天
8天
9天
10天
11天
12天
时间间隔
死亡病例多从农村基层转诊而来, 75.5%初诊机构为县级以下医疗机构,村诊室 :59.4%, 初诊诊断正确(手足口病)仅占22.4% 。 LOGO
指标
普通病例 11555 25 1.69 74.81
重症病 例 1381 0 1.85 93.12
死亡病 例 353 1.90 94.15
病例数 男女性别比 3岁及以下构成 % 5岁及以下构成 % 最小年龄 最大年龄
93.21
98.59
15天 23岁
99.42
2月 7岁
2008年5月2日法定传染病 全国丙类传染病发病率之首
循环障碍:心率增快(>140/分)、血压升高或休克;
实验室检查:WBC计数>15×109/L、血糖升高(>8.3mmol/L)。
LOGO
卫生部《EV7感染手足口病专家共识(2013年 )
重症病例早期识别具有以下特征,尤其3岁以下的患者 持续高热:体温大于39℃,常规退热效果不佳;
神经系统表现:易惊、肢体抖动,精神萎靡、呕吐, 躁动、抽搐、无力、站立或坐立不稳迟缓麻痹;
60000
2008年5月2日起列入 法定传染病报告
2009-2011年均值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40000 20000 0 1 5 9 13 17 21 25 29 33 37 41 45 49 周
流行病学
2011年中国内地手足口病例数、死亡人数
2011年全国内地共报告手足口病1619706例,发病数 在法定传染病中居第一位,死亡人数509人,占丙类 传染病死亡总数的95%。
2000
发病率(/10万)
2000 1500 1000 500 0 0 1 2 3 4 5 6 7
1500 1000 500 0 0 10 20
男性 女性 合计
8
9
10
年龄
30
40
50
60
70
80
90
岁
指标
HFMD病例
重症病例
死亡病例
病例数
男女性别比 3岁及以下构成% 5岁及以下构成% 最小年龄 最大年龄
LOGO
近期亚洲数次EV71 引起的手足口病流行: 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高
常见:
无菌性脑膜炎 脑炎 脑干脑炎+/- 肺水肿、 肺出血、心肺功能衰竭 脑脊髓炎 急性迟缓性麻痹 少见: 发热惊厥 格林-巴利综合征 横贯性脊髓炎
急性小脑性共济失调
眼阵挛-肌阵挛综合征 良性颅内高压症
肠道病毒Cox-A16 、EV71为主
3岁以下年发病率为405.08/10万,0.405%
5岁以下年发病率为4387.83/10万,0.388%
LOGO
我国EV71流行概况
以EV71为主的手足口病暴发
2007年山东临沂市 2008年安徽阜阳市 2009年河南商丘市民权县 2010年广西桂林市全州县
呼吸异常:呼吸增快、减慢或节律不整。需警惕神经 源性肺水肿; 循环障碍:心率增快(>140/分)、血压升高或休克; 实验室检查:WBC计数>15×109/L、血糖升高( >8.3mmol/L) 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简称 CRP)升高
LOGO
重症病例早期识别
200 180 160 unconfirmed otherEV EV71 Cox A16 EV71 proportion of all lab-confirmed % 140 120 100 80 60 40 20 0 4 5 6 7 8 month 9 10 11 12
100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重症病例发生机理是什么?
LOGO
重症病例早期识别
具有以下特征,尤其3岁以下的患者,有可能在短期内发展 为危重病例。
持续高热:体温大于39℃,持续48小时,常规退热效果不佳; 神经系统表现:易惊、肢体抖动,精神萎靡、呕吐,躁动、抽搐、无 力、站立或坐立不稳迟缓麻痹; 呼吸异常:呼吸增快、减慢或节律不整。需警惕神经源性肺水肿;
LOGO
概况
主要分布在手、足、口腔、 臀部,躯干四肢. 少数病例可出现脑膜炎、脑 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 环障碍等,致死原因主要为 脑干脑炎及 神经源性肺水肿 。
肠道病毒:EV71
柯萨奇病毒A16型
手足口病
不同年龄组均可感染发 病,5岁以下的儿童多发
可引起暴发大流行
流行情况
1957年新西兰首次报道该病
1958年分离出柯萨奇病毒,主要为Cox A16型
1959年将该病命名为“手足口病” 1969年EV71在美国被首次确认 此后EV 71感染与Cox A16感染交替出现,成为手足口病的 主要病原体
我国于1981年上海首次报道本病
Company Name
手足口病疫情周分布
140000 报 告 120000 病 例 100000 数 80000
临床表现
皮疹特点
皮肤口腔黏膜斑丘疹、疱疹 、溃疡
LOGO
重 症 多 数 皮 疹 少 、 末 梢 循 环 不 良
18
LOGO
LOGO
LOGO
双眼上翻
LOGO
临床分类与病原学
2011年不同类型病例实验室检测结果
病例类型
病例数 实验室诊断例 实验室诊断% 平均
945974 11843 319 29350 5281 213 3.10 44.59 44.59
呕吐、烦躁、肢体抖动、肢体无力、颈项强直等脑膜炎、脑炎、脊 髓灰质炎样综合征、脑脊髓炎症状体征。密切监测生命体征;
LOGO
EV71感染临床分期
– 3期:心肺功能衰竭前期:多发生在病程5天内,年龄以0-3岁为主 。 表现为心率、呼吸增快,出冷汗、皮肤花纹、四肢发凉,血压升
高,血糖升高,外周血白细胞(WBC)升高。及时发现上述表现并
EV71占实验室确诊死亡病 例的96.43%
死亡病例发病至死亡的时 间间隔最短为发病当天, 中位数为3天,87.43%的病 例死于发病后的5天内
120 100
死亡病例数
死亡病例数 累计构成(%)
100
累积构成(% )
80 60 40 20 0
0天 1天 2天 3天 4天 5天 6天 7天 8天 9天 10天 11天 12天 13天
13天
累积构成(%)
80
死亡病例数
WHO
诊断病情分级比较
China
轻症病例 • 无并发症的手足口病或疱疹性咽峡炎 神经系统受累 • 假性脑脊膜炎 • 肌阵挛 • 共济失调、震颤 • 嗜睡 • 肢体无力 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失调 •静止心率150- 170/min •高血压 •大量出汗 •呼吸异常(呼吸急促、呼吸困难 心肺衰竭 •低血压或休克 •肺水肿或出血 •心脏衰竭 后遗症期
EV71(%) 最小 最大
88.89 100 100
普通病例 重症-存活 重症-死亡
51.42 10.62 83.15 91.08 42.75 50
合计
958136
34844
3.64
56.40
21.00
88.89
CDC报告2011年
LOGO
临床分类与年龄
2500
3000 2500
发病率(/10万)
脊髓炎:迟缓麻痹 脑炎、脑膜炎、脑脊髓 炎、脑干脑炎
重型:出现神经系统受累表现 。如:精神差、嗜睡、易惊、 谵妄;头痛、呕吐;肢体抖动 ,肌阵挛、眼球震颤、共济失 调、眼球运动障碍;无力或急 性弛缓性麻痹;惊厥。体征可 见脑膜刺激征,腱反射减弱或 消失。
危重型:出现下列情况之一者 ①频繁抽搐、昏迷、脑疝。 ②呼吸系统表现:呼吸困难、紫 绀、血性泡沫痰、肺部罗音等。 ③循环系统表现:循环功能不全 表现、休克等。 LOGO
Huang et al NEJM 1999;Tu et al EID 2005; Ooi et al BMC Inf Dis 2009; Ooi et al Lancet LOGO
重症病例主要死因
60
主要死因 肺水肿 出血 顽固性休克 脑疝。 平均死亡年龄为1.5岁。
50 40 30 20 10 0 <1岁 1岁 2岁 3岁 死亡病例
1155525
1.69 74.81 93.21
13810
1.85 93.12 98.59 15天 23岁
353
1.90 94.15 99.42 2月 7岁
LOGO
临床分类(重症、死亡病例)与地区分布
LOGO
临床分类与救治条件
从发病到死亡的时间间隔最短为发病当天,中位数为3天,87.43%的病例死 于发病后的5天内。
大体照片显示:小脑扁桃体疝 大体照片显示:肠系膜淋巴结肿大
巴细胞坏 死,细胞 数量减少)
心肌炎 轻度腓
大体照片显示:肺切面颜色暗红 肺淤血、肺水肿、肺出血。 大体照片显示:口腔粘膜红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