潇湘晨报:辛亥革命100年启示录
辛亥革命武昌起义100年纪念
谢谢观看
亥革命(Revolution)作为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成功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 多年来的封建帝制,开启了民主共和新纪元,使共和观念深入社会中上层人士思想中。较 早见诸记载的“辛亥革命”一词,出自署名为渤海寿臣者的《辛亥革命始末记》。此书出 版于1912年6月,收录了1911年10月11日至1912年2月12日间的各报章事关革命的报道。 同年,以“辛亥革命”为书名的,还有署名草莽余生编辑出版的《辛亥革命大事录》,张 绍曾为该书作序,指出草莽余生为廖少游。廖少游又名廖宇春,在辛亥革命期间奔走南北 议和,阅历广泛,“特就昔日所历之境,所与之役,与夫见闻……抄集成册。始八月十八 壬子迄十二月二十六日庚子,凡百有八日”。其起止时间换算成公历为1911年10月9日至 1912年2月13日,所述辛亥革命时限与《辛亥革命始末记》基本相合。上述两书所载事实, 都发生于农历辛亥年,称之为辛亥革命十分相宜。 但在民国初年 武昌起义战斗照片(19张),辛亥革命一词使用并不广泛,称呼辛亥年武昌起义至清帝退位 这段史事的词汇,名目繁多。民初的报章,如《申报》、《大公报》以及政府公报中, “武昌首义”、“共和成立”、“民国肇生”、“辛亥之役”等名词连篇累牍,而“辛亥 革命”极为罕见。即便是孙中山先生,在民初言及辛亥革命时所用名词也没有一定之规。 就任临时大总统期间,以孙中山名义发布的公文中,有“武汉首义”、“民国缔造”、 “民国光复”、“革命”等说法。1917年孙中山在汕头各界欢迎会上,追述革命历程,称 “一次革命,起于武昌,为推翻满清之专制。二次革命,则在南京,为袁世凯暗杀宋教仁 而起。”不见直书“辛亥革命”,而“二次革命”之说至今仍然沿用。 在20年代前后, “辛亥革命”的使用开始升温且影响日广。1919年8月,毛泽东在《湘江评论》中连载 《民众的大联合》政论长文,使用了“辛亥革命”一词,并就其内涵有过精炼的阐述。 1921年10月梁启超以《 武昌起义油画 辛亥革命之意义与十年双十节之乐观》为题,发表演讲,诠释了辛亥革命内涵。第一次国 共合作初始,陈独秀撰写《辛亥革命与国民党》,专门探讨革命失败的原因,“辛亥革命” 渐成专有名词。 随着北伐的节节胜利,在有关纪念中,“辛亥革命”字样出现得特别 频繁。1927年双十前夕,中国国民党中央制定了宣传大纲,第一条就是“继续辛亥革命的 精神,矫正辛亥革命的缺陷”。1930年7月10日,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第100次常务会 议通过了《革命纪念日简明表》和《革命纪念日史略及宣传要点》,以制度的形式明确规 定了对辛亥革命的纪念,此后“辛亥革命”人所共知,遂成流行词汇,以迄于今。
辛亥革命100年
班级:10IT商务助理学号:106305113 姓名:徐沙沙辛亥革命百年——抚今追昔100年前,在中国这块古老的大地上,爆发了一场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重大影响的革命;100年前,武昌首义的枪声开启了中国辛亥革命的滚滚洪流;100年前,辛亥革命成功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帝制;100年风雨沧桑,100年砥砺奋进。
2011年10月10日是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日。
100年前的这一天,辛亥革命成功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帝制,开启了民主共和新纪元。
100年后的今天,让我们共同探索百年辛亥革命精髓,思考百年转型的中国。
提到辛亥革命,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先驱,他们为推翻帝制、创建共和不惜抛头颅、洒热血。
是他们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他们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性任务,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创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纪元。
在伟大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领导下,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的腐朽昏庸统治,结束了中国绵延两千余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
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中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促进了中国人民的思想解放,实现了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树立起了中华民族复兴历程上的一座伟大里程碑。
辛亥革命以后,反对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和军阀统治的革命洪流汹涌澎湃,提倡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运动蓬勃兴起,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迅速传播。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诞生。
从此,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升起了破晓的曙光,充满了光明的希望。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始终坚持继承和发扬孙中山先生的革命精神。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人继续发扬辛亥革命先辈的奋斗精神,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持续奋斗,中国人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谱写了中国发展的辉煌篇章;今天,一个广大人民当家作主、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人民生活总体小康、国际地位和影响与日俱增的强大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孙中山先生振兴中华的深切夙愿,辛亥革命先驱的美好憧憬,已经或正在成为现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今天,我们缅怀先烈、追忆先贤,更加期盼早日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论文:分析辛亥革命的失败及历史启示
分析辛亥革命的失败及历史启示辛亥革命已过去百年,但它的伟大历史意义日益为各族人民所重视和借鉴,它作为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胜利了,但又很快失败了,为什么?辛亥革命的失败又说明了什么?我想结合辛亥革命的失败结局谈谈自己的看法。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所代表的封建君主制度,终结了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
虽然最终还是受统治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之下,没有彻底的革命,但它最大的功绩应该在于使人们在精神上得到了空前的解放,为后面的革命开辟了道路。
失败的原因有很多,资产阶级革命派始终没有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纲领,没有发动群众力量。
但我觉得最根本的原因是,当时指导革命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在政治上是软弱的,没有坚定的革命政党也没有建立自己的武装力量。
资产阶级革命派更没有意识到在帝国主义时代,在半殖民半封建的中国社会,资产阶级建国方案是行不通的。
因此只能见到短暂的胜利和最终的失败。
分析辛亥革命的失败,能让我得到以下几点历史启示:一、以孙中山为首的辛亥革命党人通过报纸刊物进行了大量的革命宣传鼓动工作,这对拯救祖国的危亡提供了新的认识,为中国近代民族觉醒增添了新的内容。
因此革命的历程里,我们要分析清帝国主义的侵略形势和性质,更要看清清政府一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并将清楚的分析体现到实践革命之中,更坚持的将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于反对清政府的斗争结合起来。
然而最后的中心落在推翻清政府,没有解决帝国主义压迫的问题,而使胜利变的短暂。
二、由于中国当时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现实与18、19世纪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前存在着很大差异,无论是经济上、政治上、还是思想和文化上,而领导辛亥革命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忽视了中国现实的特殊面貌。
可见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还不够成熟到足以驾驭局势的程度,没有能力完成历史赋予它的反帝反封建、结束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任务。
历史不是有智慧的领导人随心所欲创造出来的,而是需要根据现实既定的条件去继承的改变和创造出来的。
辛亥革命100周年感想
辛亥革命100周年感想1911年的10月10日这一天,武昌城头起义爆发,枪声震撼了全中国,全世界。
它敲响了两千多年封建专制制度覆灭的丧钟,引发一场席卷中国大地的伟大变革。
枪炮声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光荣与骄傲,也不仅仅是丰厚的物质文化财富,更是一笔珍贵的精神财富,激励着后世人前进、前进、再前进!辛亥革命所带来的深远影响,以及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的卓越贡献和光辉的业绩,,是永不磨灭的;它所留下来的宝贵的历史经验教训,也为后人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辛亥革命是一个伟大的胜利,它摧毁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在广大人民中传播了民主共和国思想的种子,促进了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新发展,必然是永载史册、彪炳千秋。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辛亥革命给封建专制制度以致命的一击,它推翻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结束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历史的前进,辛亥革命使人民获得一些民主共和的权利。
从此,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辛亥革命的仁人志士留给我们的是一种敢闯、敢干、敢试,敢为天下先的大无畏精神。
这种精神具有爆发力、原创力,是一种宝贵的人文精神。
参加辛亥革命的革命志士,是一群以近代知识分子和思想进步的资产阶级为主导的爱国进步群体,在民族危亡的紧急关头,怀着一心救国赤子情怀,投身到民主革命当中,发动了武昌起义,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
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后,表现出了高昂的革命精神和平易近人的民主作风,给人们留下了深刻难忘的印象。
以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在短短的三个月内,颁布了三十几道革命法令,如改用阳历,限期剪辫子,废除跪拜,禁止缠足,禁止吸食鸦片,禁止刑讯,销毁刑具,颁布一些关于“振兴实业,改良商货”的通告等,无一不带有移风易俗,革故鼎新,发扬资产阶级的民主精神。
用孙中山名义公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了国内各民族人民的民主权利,虽然主要是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但毫无疑义是带有革命和民主性的国家根本大法。
潇湘晨报:辛亥百年启示录
潇湘晨报:辛亥百年启示录《潇湘晨报》因刊登纪念辛亥革命的文章,总编辑刘剑、执行总编辑龚晓跃被宣布停职。
===========================================================一百多年来,国人对于宪政的追求,未尝隐匿,无需害羞,只要阳光照得到,就必定反射在人间,正如孙逸仙尝云:天下大势,浩浩汤汤。
又正如毛泽东所言:这不是阴谋,这是阳谋。
中华民族错过了很多机会,中华民族还有很多机会。
这就是我们纪念辛亥革命的意义。
“面壁十年图破壁”。
这近在眼前的历史。
从十九世纪中叶开始,这个国家及其国民的愿望,可以归总为“宪政”二字。
潇湘晨报辛亥革命100年特刊卷首语:所谓天下大势(长江三峡。
著名历史学家唐德刚曾写道:“中国历史从古代一路走到清朝末年,就到了三峡……不论时间长短,历史三峡终必有通过之日,从此扬帆直下,随大江东去,进入海阔天空的太平之洋。
”)所谓天下大势文/龚晓跃某个暴躁的士兵开枪后,武昌起义爆发了。
这是99年前的一起偶然事件。
如同一切宏大的历史,偶然事件的背后,一定是必然的逻辑在作用。
大清帝国不是因为甲午海战才腐朽败落,苹果即使不落在牛顿的头顶也会落在其他科学家的头顶,欧洲列强决不会仅仅为了萨拉热窝那个冲动的中学生就发动第一次世界大战,辛亥革命的基础,是孙中山的执着、黄兴的冲刺、宋教仁的理想,是康有为的探索、梁启超的思考、谭嗣同的牺牲,是魏源的《海国图志》、严复的《天演论》、容闳的《西学东渐记》。
更早的渊源,可以上溯到康熙皇帝,这位英明神武的圣祖仁皇帝,在自己如饥似渴地学习欧洲语言、西方历法的时候,却不肯把这些足以启蒙的知识推及其臣民,而其孙乾隆皇帝颁布了《防范外夷规条》,其若干世孙媳妇叶赫那拉氏则不肯修铁路。
为了一朝一姓之私利,满清统治者选择的封闭,给了时代更大的刺激。
然而,人民要通商以至富强,人民要学习以求智识,人民要铁路以便流动,人民要电报以利资讯,人民要办报以彰思想。
酣睡中清醒——纪念辛亥革命爆发100周年
不 只是结 束 了两千 多年 的君 主专制政
制度 、 责任内阁制度 城
甚完美 , 的甚至不 有
制度等 , 形成 饴 , 且对作为封建社会上层建筑 的专 而
制政 治以及附着于其上 的种种溜 , 观念
侵略和奴役, 彻瘾搬翻君垂专制制度是 是 中国由封建专制开始走 向民主 自由的
解放出来 的前提。在 中国漫长 的封建社
如周恩来 在纪念 辛亥革命 5 周 年大会 0
上所指 出的那样 :辛亥 革命 , “ 推翻 了清 朝统治 , 结束 了我 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 制制度 , 使人们 在精神上获得 了空前 的 大 解放 , 以后 革 命 的发 展 开辟 了道 为 路 。这是一个伟大的胜利。 ”
纪念辛亥 革命 10 年 0周 价 , 出 “ 中 山先 生 领 导 的辛 亥 革命 , 指 孙
并且在现实 中, 辛亥革命真的把“ 皇帝拉 下 了马” 。这宣告 了封 建社会在 中国的
也就没有送达光绪皇帝 , 自然没有结果 。
结 束 了统 治 中 国几 千年 的君 主专制 制
度 , 推 进 中 国 社 会 进 步 具 有 重 大 意 对
孙中山本人所最看重的一点 。虽然说最
辛亥革命 的政治意义常被过低估计 的 ,
这并 不足怪 , 因为他们 没有看到推翻几
革命后数 十年间 , 中国尽管有这样那样 的专制独裁统 治者 , 但他们不得不在形
千年因袭下来 的专制制度是多么不易的
一
式上维 持着分权的共和制度 , 并在表 面
上承认 、 尊重这种政治制度 ; 如果有谁敢 于彻底否 定这种制度 , 么他必将遭 到 那 灭 顶 之 灾 , 历 史 和 人 民所 唾弃 , 为 如
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征文:崛起,因为一份信念
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征文:崛起,因为一份信念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历史性事件,它揭开了中国近代史的新篇章,为中国民族崛起奠定了基础。
如今,辛亥革命已经过去了一百年,我们不断地回顾和思考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影响。
崛起,是因为一份信念。
辛亥革命之所以能够顺利推进,得以成功,是因为它融入了中国人民的信念,赋予了他们前进的目标与动力。
首先,辛亥革命崛起的信念是爱国主义。
在那个时代,中国面临着列强的侵略和欺凌,国家变得弱小和脆弱,无法保护人民的权益和尊严。
作为一个民族,中国人感到了民族自信的丧失和危机的存在,他们需要的不仅是面对外部威胁的能力,而且是恢复自己的国家和民族尊严。
辛亥革命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推翻满清政府,让中国摆脱封建主义的束缚,重新找到自己的民族志气。
同时,辛亥革命也提出了民主和平等的理念,呼吁建设一个自由、平等和富强的新中国。
这样的信念,鼓舞了中国民众,使他们充满了信心和决心,为革命的胜利奋斗不懈。
其次,辛亥革命崛起的信念是进步性思想。
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对于社会、政治和经济领域的影响始终很大,给中国社会发展的动力和自由发挥的空间带来了很大的限制。
随着现代化的兴起,中国人意识到这种传统的束缚需要被打破,需要寻找新的思想和文化来推动中国的发展。
因此,辛亥革命不仅是一次政治革命,更是一次文化革命,它催生了新的文化思潮和新的畅想,为中国文化的活力和创新繁荣打下了最初的基础。
最后,辛亥革命崛起的信念是民族振兴。
辛亥革命的胜利,粉碎了满清政府的统治,为中国打开了民主制度的大门。
它奠定了中国的现代化基础,并为中国民族复兴的崛起埋下了种子。
从此,中国国内出现了一批志向高远的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科学家、文化家,他们成为中国民族崛起的领导人物,为民族复兴的实现奋斗不息。
总之,辛亥革命的崛起离不开中国人民心中的信念。
它赋予了中国人民前进的动力和决心,鼓舞了他们战胜困难、创造奇迹的信心。
百年过去了,我们依然要铭记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继承其激发国民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的思想,为推动中国民族的崛起和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纪念辛亥革命100年
纪念辛亥革命100年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年纪念,在这样的一年里,我再次回顾了当年革命先人的壮举,并深有感触,所以写下自己的一些感想。
随着时光的流逝,历史的硝烟已经散尽,让我们把思绪回到那百年前神州大地的武昌城,我们耳边仿佛又响起那场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中隆隆的炮声,一副英雄的面孔仿佛又出现在我们的脑海里,是他们为真理与民主自由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行动,才有了我们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年代,他们是革命的先驱,我们应该永远缅怀他们。
首先了解一下当时的历史事实,辛亥革命是指1911年(清宣统三年)中国爆发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它是在清王朝日益腐朽、帝国主义侵略进一步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成长的基础上发生的。
其目的是推翻清朝的专制统治,挽救民族危亡,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
这次革命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君主专制制度,是一次伟大的革命运动。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
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点深入人心。
反帝反封建斗争,以辛亥革命为新的起点,更加深入、更加大规模地开展起来。
百年前的神州大地正处于清王朝的统治晚期,在风雨飘摇的封建统治中,有一批接受了西方先进的文化与思想的青年,为了中华民族的自由与民主,悄然成立了一个个革命的团体。
这些团体成为了革命的火种,成了日后可以燎原的星星之火。
20世纪初,武汉地区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较快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不断壮大。
由于各种近代学堂的设立,湖北出现了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群,他们成为革命的骨干。
其次,武汉是帝国主义侵略较早的地区,帝国主义的掠夺和封建主义的压榨,使这里人民的反抗怒潮不断高涨,为武昌起义奠定了群众基础。
第三,革命党人在武汉地区进行了较长期的起义准备。
文学社、共进会深入湖北新军,做了大量宣传与组织工作。
这样,武汉成了辛亥革命的摇篮。
文学社与共进会时那时的秘密革命团体,在湖北地区特别是湖北新军中积极活动,经过他们的争取,1911年,湖北新军中参加革命团体的达到五六千人,占湖北新军的三分之一,成为起义的主要力量。
纪念那次失败的成功-辛亥革命100年感想
纪念那次失败的成功——辛亥革命100周年感想一百年前的清末,政府风雨飘摇,列强欺凌抢夺,山河破碎,民不聊生……而就在那一年,中国的有志之士发动了一场伟大的革命——这就是辛亥革命!我以前不是一个非常关心历史的人,我认为历史已经成为历史,不是我亲身经历的,我没必要去深刻体会。
关于辛亥革命,我也只在历史课本上粗略听说,从没去深刻研究,以为它只是一场普通的革命,而且是一场失败的革命。
然而最近通过关注辛亥革命100周年,我对这场革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他是一场伟大的革命,是一场完全成功的革命!有很多人认为辛亥革命是失败的,包括现在政府的主流观点,都将辛亥革命一分为二的看成具有历史意义但又是资产阶级的失败的革命。
的确,如果从政治意义出发,辛亥革命是失败的,但如果抛开阶级政权观念,辛亥革命没有最终得到政权果实,这仅仅是一个小小的瑕疵,他最大的意义在于解放了国人的思想,中国从此结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束缚。
回首100年前,中国还是一个男人留辫子、女人裹小脚的封建制农业国,而从辛亥革命开始,中国从此逐渐走上了民主开放的强国之路,所以我说辛亥革命是一场“完全”成功的革命!古语云:“破而后立”,辛亥革命为满清王朝唱响了挽歌,送进了历史的坟墓,建立了中华民国!“三民主义”的民主观念深入人心,帝制再也没有市场,袁世凯的称帝、张勋复辟不过是帝制编排的闹剧,其两人不过是历史的跳梁小丑!显然,辛亥革命的成功经验远比它的失败教训更值得铭刻在历史的车轮上。
站在时光的路口,回望一个世纪来中国的变革,不得不承认辛亥革命是对中国影响最为深刻的一次变革。
我仿佛看见了那些热血之士为了黑暗之后的光明而不惜以生命反抗,这一切的一切时刻警醒着后人:当黑暗笼罩一片时,只要心中的信仰还在,那么一切都能改变。
穿越冷漠无情的岁月风雨,透过绚丽多彩的历史迷雾,有那么多“伟大的思想”和那么多“伟大的行动”。
辛亥革命已经过去了一个世纪,我们今天纪念辛亥革命,就是要牢记历史所给予我们的教育和启迪,就是要继承革命先辈们的优良传统,特别是要学习孙中山先生爱国、革命和不断进步的优秀品格。
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
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作者:李铁映来源:《江汉论坛》2013年第03期100年前的辛亥革命。
为近代中国的历史进步开启了大门。
辛亥革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我们纪念辛亥革命,不仅要铭记这个历史大事变,缅怀我们的先烈、先人,更重要的是从这个大事变中,清醒地认识100年来我们所走过的道路,从中汲取宝贵的历史经验。
只要历史不断地发展,社会不断地变革,每一代人对前人的历史都要做出自己的诠释。
都要说出自己对历史的再认识。
人类是站在自己的历史上前进的!要有自己的历史观辛亥革命这段历史,究竟告诉了我们什么?历史上发生的那些事实和经验,对我们今天有什么价值?对历史重大事件的研究,是为了能够获得更多、更深厚的经验,少走弯路,少付代价。
研究历史,重读自己的历史,是为了我们明天的路走得更好。
世界上没有历史的国家有没有?没有。
没有历史的民族站得住吗?站不住。
历史是自己的根,自己的精神家园。
历史虽然是先人的足迹,是先祖做过的事,但它属于人类的实践。
先人的实践,也可以看成我们自己的实践。
人类的认识,就是在人类自身的历史实践中不断总结和积累的。
历史是研究人类的知识体系,是我们人类智慧的轨迹。
大思想家、大哲学家、大政治家,无一不是读史者和史学的爱好者。
历史是一面镜子,一本教科书。
历史是人类的思想史、智慧学。
历史是必读之书。
每一个人都要从孩提时代走向成人,从家庭走向社会。
要成长,读史、明史是必由之路。
史之重要,百科之首,百书之要。
研究历史就是研究我们自己、研究我们的未来。
我们经常说的爱国主义,就是对自己历史的尊重、爱护和保存。
没有历史,何谈爱国主义?爱史即是爱国、爱民族。
“欲灭其国,必先去其史”,这是一个被历史佐证的真理。
欲侵其国,必先乱其心智。
先伐交,乱其国,而后伐兵。
要搞乱一个民族的思想,先搞乱它的历史。
历史不乱,我们读的历史书不乱,我们的心智就会明亮。
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一个民族的生存,一个国家的兴亡,必须有一部信史!“己不乱,人岂乱之”?心乱是己乱之首。
辛亥革命是一代伟人的壮举——辛亥革命百年有感
辛亥革命是一代伟人的壮举加辛亥革命者具有英雄的气魄与胆略,其中大多是青年读书人,他们为国为民一腔热血、不顾个人安危,置身于萌生的中国革命之中。
他们更无个人得失可言,无论是英雄创造了时代还是时代造就了英雄,他们都是一代可歌可泣的英雄。
他们用生命翻开了中国历史新的一页,他们用鲜血书写了英雄的篇章。
一百年前的今天,中国革命的先驱者孙中山先生组织和领导了具有历史意义的辛亥革命。
一代先知先觉的仁人志士追随孙中山先生投生于这场伟大的革命之中。
是他们最先举起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大旗,唤醒了工农民众,推翻了几千年的封建统治制度。
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从此燃起。
伟大的中华民族这只东方雄狮从此觉醒,汹涌澎湃的革命洪流势不可挡。
一百年的历史让我们见证了辛亥革命的丰功伟绩。
参加辛亥革命者具有英雄的气魄与胆略,其中大多是青年读书人,他们为国为民一腔热血、不顾个人安危,置身于萌生的中国革命之中。
他们更无个人得失可言,可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无论是英雄创造了时代还是时代造就了英雄,他们都是一代可歌可泣的英雄。
他们用生命翻开了中国历史新的一页,他们用鲜血书写了英雄的篇章。
我们今天已经听不到辛亥革命的炮声,但是我们看到了无数先烈用鲜血染成的红旗。
每当升起鲜红的五星红旗、唱起雄壮的国歌,人们唱出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激情、庄严与悲壮;人们唱出中华民族的勇敢、坚强;人们还唱出中国人的自豪和骄傲。
交织在一起的情感激励着中华民族沿着辛亥革命脚步奋勇向前。
沉睡的东方巨人站起来了。
在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的日子里,我很想念我的父亲,我常常为父亲能参加辛亥革命而对他十分崇敬。
我的父亲—张辉禧;他一九零六年三月赴日本留学,入东斌陆军学校学习(时年二十二岁),同年十月由宋振东同志(湖北省天门县人、归国后遇害)介绍加入了中国同盟会,分任联络工作。
一九零九年毕业归国,归国后历与江汉流域同志联络,为辛亥革命作基础准备工作。
一九一一年参加辛亥武昌首义,任鄂军都督府参谋部参谋。
潇湘晨报辛亥革命100年特刊卷首语:所谓天下大势
如同一切宏大的历史,偶然事件的背后,一定是必然的逻辑在作用。大清帝国不是因为甲午海战才腐朽败落,苹果即使不落在牛顿的头顶也会落在其他科学家的头顶,欧洲列强决不会仅仅为了萨拉热窝那个冲动的中学生就发动第一次世界大战,辛亥革命的基础,是孙中山的执着、黄兴的冲刺、宋教仁的理想,是康有为的探索、梁启超的思考、谭嗣同的牺牲,是魏源的《海国图志》、严复的《天演论》、容闳的《西学东渐记》。
1975年,哈维尔致信当时的捷克总统胡萨克,强调“历史已经不能不被理会”。亲爱的读者,从今天开始,我们一起,用一年的时间,安安静静地读书,琢磨这从三峡中千转百回、喷薄而出的历史,以及历史抵达蓝色海洋的路径。时光飞逝,这艰难曲折却奔流不息的走势,仍然在我们心中跳动。
是为编辑动机。
一百多年来,国人对于宪政的追求,未尝隐匿,无需害羞,只要阳光照得到,就必定反射在人间,正如孙逸仙尝云:天下大势,浩浩汤汤。又正如毛泽东所言:这不是阴谋,这是阳谋。所以,那些遍布于全国各地的中山路,就其寓意来说,其实叫人民路更加贴切:宪政者,人民通向理想祖国之大道也。
中华民族错过了很多机会,中华民族还有很多机会。这就是我们纪念辛亥革命的意义。
更早的渊源,可以上溯到康熙皇帝,这位英明神武的圣祖仁皇帝,在自己如饥似渴地学习欧洲语言、西方历法的时候,却不肯把这些足以启蒙的知识推及其臣民,而其孙乾隆皇帝颁布了《防范外夷规条》,其若干世孙媳妇叶赫那拉氏则不肯修铁路。为了一朝一姓之私利,满清统治者选择的封闭,给了时代更大的刺激。
然而,人民要通商以至富强,人民要学习以求智识,人民要铁路以便流动,人民要电报以利资讯,人民要办报以彰思想。清廷越处处修墙,人民就越善于翻墙,“面壁十年图破壁”。这近在眼前的历史,实际上就是翻墙者对抗修墙者的历史,修墙者的心魔之墙高到一尺,翻墙者的攀越之道必然暴涨一丈。
学习辛亥革命精神 走中华民族复兴之路
学习辛亥革命精神走中华民族复兴之路白马镇统战委员李俊弘岁月可以改变沧海桑田,但是永远无法抹去历史在此间留下的烙印,100年前,武昌城上那震耳发聩的枪声将永远定格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
我们要从这段历史从中吸取有益的借鉴,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911年的10月10日,古城武昌城头的枪声震撼了全中国、全世界。
它敲响了两千多年封建专制制度覆灭的丧钟,引发一场席卷中国大地的伟大变革。
这枪炮声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光荣与骄傲,也不仅仅是丰厚的物质文化财富,更是一笔珍贵的精神财富。
辛亥革命揭开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先河,终结了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是中华民族从封建主义漫漫长夜走向现代文明的伟大开端,是中国人民为改变自己命运而奋起革命的伟大里程碑。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的卓越贡献和光辉的业绩,它所留下来的宝贵的历史经验教训,开创了完全意义上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重大影响的民主革命运动。
辛亥革命虽然未能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境遇,但从根本上动摇了封建专制主义统治的政治基础,使其后那些企图复辟封建帝制的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开创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新纪元。
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思想观念开始深入人心。
辛亥革命留下来的宝贵的历史经验教训,为后人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它推动历史前进的伟大意义,它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永载史册,彪炳千秋。
学习辛亥革命精神首先要学习它表现出的爱国主义精神。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屡屡遭受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欺凌。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在山河破碎、国势危急的生死关头,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领导和发动了辛亥革命,建立了民主共和,打开了中国进步的闸门。
辛亥革命促进了民族危机意识、救亡图存意识、民主共和意识的积聚和爆发,促进了爱国主义精神的空前高涨。
从此,爱国革命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而努力奋斗。
辛亥革命100周年
成果分享
每组组员上台,由一名主讲,不足之处组员 作补充。
事实上,辛亥革命不仅解放了妇女肢体的束 缚,更打开了妇女思想上的禁锢,一场轰轰 烈烈的妇女解放革命,就此拉开序幕。
放脚是一个很具体的行为,涉及到当时的每一个人, 不管是男人女人,不是说女人放脚,男人就不受到 冲击,男人依然受到冲击。辛亥革命打破了千年以 来形成的文化的这样一个概念,通过这样的一次运 动,通过当时的知识分子发出这样的呼吁,导致中 国人从放足开始,反对缠足开始一步一步踏上民国 革命。
三寸金莲---封建社会妇女的锁 链
受封建社会裹脚习俗残害的老人们
畸形的小脚演示出封建社会畸形 的审美观
封建社会残害人的见证
缠足的起源
史学界一般公认“三寸金莲”起源于五代南 唐(公元937年~975年)。 五代李后主令舞娘用帛缠足,使脚纤小弯曲 如新月状及弓形,并在六尺高的金制莲花台 跳舞,飘飘然若仙子凌波,缠足因此而得名 为“金莲” 。 此后,宫内外女子皆仿效,并以缠足为美, 为贵,为娇,为雅。
缠足的作用
幽闭女子于深闺,便于做到男女授受不亲。 强迫妇女恪守妇道,杜绝红杏出墙的危险。 作为男人的玩物,握于掌中 把玩。女性完全没有人权。
缠足对女性造成的终身伤害
小女孩4-5岁开始缠足,痛苦伴随一生
《天津通志》 记载:
“自宋代以后千余年间中国妇女惨遭缠足灾厄。‘小脚一双、 眼泪一缸’绝不是危言耸听。为了缠成一双‘三寸金莲’, 妇女们不知遭受了多少折磨,筋挛骨折,然而缠成的‘金莲’ 无非是令人毛骨悚然的畸形小脚。就是这样的‘金莲’令女 子们举步维艰、气血不和、体弱多病。这样的一种畸形使社 会无端增加了大量的残疾人,加重了社会负担,也大大影响 了社会的发展。”
辛亥革命带来了民主思想的 大规模传播和民主主义革命 行动的急风暴雨式的推行。 拖了 两百七十年的猪尾巴辫子, 女人解放了“三寸金莲”。
辛亥革命的启示
辛亥革命的启示辛亥革命是指1911年中国爆发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它是在清王朝日益腐朽、帝国主义侵略进一步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成长的基础上发生的。
其目的是推翻清王朝的专制统治,挽救民族危亡,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
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是一次伟大的革命运动。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是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奋起革命的一个里程碑,它使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首先,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是中国反动统治者在政治上乱了阵脚,为中国人民斗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其次,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并在中国形成了“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的民主主义观念。
同时,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了一次思想上的解放,并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
辛亥革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然而,我们必须要客观地看待历史。
毫无疑问,辛亥革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仍以失败告终。
南京临时政府只存在了三个月便夭折了,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在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势力以及附从革命的旧官僚、立宪派的共同支持下,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
所以说,辛亥革命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的革命任务。
这场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建国的方案是行不通的。
从主观方面来说,辛亥革命的失败则在于它的领导者资产阶级革命派本身存在着许多弱点和错误。
首先,资产阶级革命派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没有提出反帝的口号,甚至幻想以妥协退让来换取帝国主义对中国革命的承认和支持。
其次,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
由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同封建势力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不敢依靠反封建的主力军农民群众。
百年辛亥——简述辛亥革命的过程及影响
百年辛亥——简述辛亥革命的过程及影响作者:蒋亚芬来源:《文理导航》2011年第27期辛亥革命作为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革命运动,对中国的命运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从1911-2011年,在这一百年间,不论是政治、思想、理念上,都对中国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使人们的认识得到了解放,让民主共和的观点深入人心。
以辛亥革命为节点,中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朝着新的革命道路继续前进。
一、辛亥革命的背景1840年鸦片战争成为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清政府在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下,签订了一连串的不平等条约,开始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状况。
一些爱国人士为抵御外侮、救亡图存,开始了“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代表人物有:奕、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等,这些洋务派企图通过引进西方的技术和设备,使清朝富强起来,在洋务运动期间,洋务派兴办了中国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奠定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基础,而通过实践证明,“师夷长技以制夷”的道路是行不通的,不从根本上改变腐朽的封建制度,就无法走向富强的道路。
甲午中日战争的战败,也代表着洋务运动的结束。
洋务运动失败后,一些知识分子看到单纯地依靠技术和设备不能救中国,必须改良现有的封建制度,结合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对现有体制进行改良,这些资产阶级改良派代表人物有: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他们发动“公车上书”“百日维新”等运动,期待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来进行政治改良,仿照西方资本主义建立君主立宪制,但最终被强大的顽固派残酷镇压,“戊戌六君子”的惨遭杀害,历时仅一百零三天的戊戌变法终告失败。
这样标志,企图通过改良封建制度进行强国富民的道路是走不通的,必须通过暴力革命,从根本上摧毁封建制度,建立符合中国发展的政治制度。
一些海外华侨也在关心着中国的走势,他们对西方的资本主义制度认识比较深入,认为清政府和封建制度应该彻底被消灭,主张自下而上以暴力手段推翻满清,前期建立了“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组织,后来又成立了“中国同盟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这些革命组织的领导者主要有孙中山、黄兴、宋教仁、蔡元培、章炳麟、陶成章等,他们主张通过暴力革命,推翻清政府,建立共和民国。
辛亥革命一百周年有感
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祭今年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为了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一部革命历史鸿篇巨制《辛亥革命》在今年隆重上映上映。
随着时光的流逝,历史的硝烟已经散尽,但是观看了《辛亥革命》之后,是那一个个震撼人心的镜头把我的思绪带回到那百年前神州大地的广州和武昌,我耳边仿佛又响起那场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中隆隆的炮声,一副副英雄的面孔仿佛也出现在我的脑海当中,是他们为真理与民主自由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行动,才有了我们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年代,他们是革命的先驱,是永远值得我们去尊敬的人。
《辛亥革命》中有一句孙中山说的话让我记忆犹新:“死不是革命的目的,革命是改变命运,为天下人谋取幸福;是许多年轻人用生命的代价换取让活着的人更好的活着”。
从1895年至1911年间,兴中会以及后来的同盟会先后发动了十次的起义,而其他革命组织自立军、光复会等亦发动多次起义。
从广州起义到武昌起义。
这十多次的起义虽仅昙花一现,但却在全中国种下了革命的种子。
1911年的10月10日,古城武昌城头的枪声震撼了全中国,乃至全世界。
它敲响了两千多年封建专制制度覆灭的丧钟,引发一场席卷神州大地的伟大变革。
这枪炮声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光荣与骄傲,也不仅仅是丰厚的物质文化财富,更是一笔珍贵的精神财富。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现代科学,没有先进技术,一打就垮;如果没有优秀文化传统,没有民族人文精神,就不打自垮。
辛亥革命离现在已有一百周年。
岁月更迭,历史远去。
岁月可以改变沧海桑田,但是却永远无法抹去历史在此间留下的烙印,那振聋发聩的枪声将永远定格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
可以这样说,随着硝烟散去的那一刻起,中国人民就一直在探究这段历史时期,从中汲取经验。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辛亥革命给封建专制制度以致命的一击,它推翻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结束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历史的前进,辛亥革命使人民获得一些民主共和的权利。
初三叙事作文: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有感_550字
三一文库()初三叙事作文
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有感_550字
1911年10月10日,武昌首义的枪声拉开了辛
亥革命的序幕。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
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是它,推翻了两百多年的清王朝;是它,
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是它,开启
了新中国的大门。
辛亥革命已经过去了一个世纪,今天,我
们纪念辛亥革命,就是要牢记历史所给我们的
教育和启迪,深刻认识和领会今天幸福生活的
来之不易。
珍惜现在,就是尊重历史;尊重历史,就要开启未来。
我自豪,辛亥革命的第一枪——武昌首义
爆发在我们的家乡湖北。
历史证明,湖北是先
进思想的源泉。
历史上曾今说过“唯楚有才”,
在这片荆楚大地上诞生了无数杰出的仁人志士
和革命先辈。
辛亥革命是一次历史的变革,它
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
立起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推动了历史的前进。
而目前在湖北实施的“中部崛起”战略必将推
20 × 20。
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与当代启示——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
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与当代启示——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作者:王宜田郑丽萍来源:《新长征》 2011年第10期辛亥革命过去的时间愈久,它的历史地位和意义愈重。
今天,重新审视和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和意义,应该把它的历史地位定位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辛亥革命在政治上把中国从等级社会推向平等社会法制、民主的本质是平等。
法制社会、民主社会建立以前各种形态的社会,本质上都是等级社会,只是外在的特征不同而已。
以往论述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时,说它不仅推翻了统治中国200 多年的清王朝,而且结束了在中国延续2000 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民主共和政体,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
按照阶级斗争史观,这种结论已经把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提到了顶峰。
其实,这种结论并没有认识到事物的本质,辛亥革命真正的历史功绩之一在于把中国从等级社会推向了平等社会。
辛亥革命前,孙中山历数封建专制制度的罪恶,主张政治革命的目标就是创立一个“平等的”、“民治的”、“国民的”共和国,这是孙中山三民主义中“民权主义”的主要内容。
辛亥革命成功后建立的中华民国实行民主政治,是法制国家,其实质在于国内各阶层人人平等。
政府形式先实行总统制,后实行内阁制,政权的宗旨是服务,如孙中山所说:“至于政权,皆以服务视之为要领”;从中央到省、县,都成立由政党组成的议会;行政首脑由议会选举产生,并受议会监督;议员亦由选举产生。
民国初年政党林立,“殆达三百有余”,临时参议院和第一届国会并非虚设,从中央到省级政权都实行三权分立,“各省议会,掣肘行政,已成习惯”。
民国政府颁布了具有宪法地位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制定了《天坛宪法草案》。
各地也按照约法制定了地方性约法,如《中华民国鄂州临时约法草案》、《五五宪草》、《太原扩大会议约法草案》和《浙江省临时约法》等。
中华民国实行国内各民族平等政策。
辛亥革命前,孙中山倡导的民族主义有专一排满倾向。
辛亥革命之后,孙中山积极倡导“合汉、满、蒙、回、藏为一家,相与和衷共济”,“五大民族,均归平等”。
辛亥革命的
辛亥革命的“醒”之现实意义2011-10-09 09:32:00 来源: 东方网有0人参与手机看新闻转发到微博(0)明天,10月10日,是辛亥革命爆发100周年的纪念日。
革命、共和开创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纪元,促进了数百年未有惊醒的中华民族走入了新的征程。
辛亥革命,是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对推动中国社会进步具有重大意义。
但是,由于缺乏一个能够提出明确科学革命纲领、能够发动并依靠全国最大多数民众、由有共同理想和严格纪律的先进分子组成的革命政党的领导,辛亥革命最终未能取得完全意义上的胜利。
纪念辛亥革命,可以有多种角度、多个层次来思考。
但我以为,以“醒”为标志的认识、分析,也是其中的重要角度、重要视野。
对辛亥革命的“醒”之现实意义的论述,也可以使我们对发扬和继承这个革命的精神具有启迪价值。
所谓“醒”之来源,可能得益于“孙中山使中国人醒过来、毛泽东使中国人站起来、邓小平使中国人富起来”的民间传说或历史评介。
今天我们国家的繁荣昌盛、我们党的坚强伟大、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之不断增强,是脱离不了这个发展轨迹的。
从这样的轨迹看,“醒”、“站”、“富”三个词代表着三种不同的努力、代表着三个不同的阶段。
其中,“醒”是基础、是起点、是先行军。
没有“醒”,就没有后来的“站”、更没有后来的“富”,对这个关系我们要认识清楚。
“醒”的意义,首先带来革命爆发后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帝制之土崩瓦解,其次带来与之相随的经济基础的消除,再次是思想文化的革新。
这些瓦解、消除、革新,一方面是破,另一方面也是立。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先进仁人志士之革命思想,宣传在大江南北、弘扬在神州大地,给沉睡的国民、沉睡的国家一个猛然惊醒、一次骤然觉醒!正是这一次革命,虽然它还不彻底、它还不完善、它还不让中国人全面苏醒,但是,开始动摇中国传统统治的趋势形成了,开始革命开创的新局面让人看见了,这就为以后的五四运动、为以后的中国共产党诞生乃至中国人民站起来和富起来奠定了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某个暴躁的士兵开枪后,武昌起义爆发了。这是99年前的一起偶然事件。
如同一切宏大的历史,偶然事件的背后,一定是必然的逻辑在作用。大清帝国不是因
为甲午海战才腐朽败落,苹果即使不落在牛顿的头顶也会落在其他科学家的头顶,欧洲列
强决不会仅仅为了萨拉热窝那个冲动的中学生就发动第一次世界大战,辛亥革命的基础,
出,“鸦片战争的真正起因,不是鸦片而是叩头”。
“叩头”英语为“kotow”(或koo-too,kowtow,koutou)。从现在各大英文词典中的
这块“活化石”中,我们多多少少仍可见到近代中西两大文明冲撞后所留下的深长裂痕和
斑斑血迹。
著名史家许倬云谈辛亥之后:南京为何让出政权
来,宁可求全关不开。人事天时诚极盛,盈虚默念惧 Nhomakorabea哉!”
好一副“宁可求全关不开”的末世苟且心态!好一句“极盛”时代“盈”“虚”惧增
的无奈感慨!殊不知,英国没有用外交打开的大门,用战争打开了;清朝以不磕头为由拒
绝的,用卑躬屈膝的方式接受了。以至于,当时美国总统小亚当斯(1767-1848)也敏锐地指
百回、喷薄而出的历史,以及历史抵达蓝色海洋的路径。时光飞逝,这艰难曲折却奔流不
息的走势,仍然在我们心中跳动。
是为编辑动机。
特刊组稿
清王朝垮台前,爱新觉罗利益集团已丢尽了它的脸
“假使当时中国的统治者不是异族的爱新觉罗王朝,而是同族的什么王朝,那么,在
往就坏在这“但是”二字,权欲极盛的蒋介石发动内战,温暖的曙光化作无情的战火。
一百多年来,国人对于宪政的追求,未尝隐匿,无需害羞,只要阳光照得到,就必定
反射在人间,正如孙逸仙尝云:天下大势,浩浩汤汤。又正如毛泽东所言:这不是阴谋,
这是阳谋。所以,那些遍布于全国各地的中山路,就其寓意来说,其实叫人民路更加贴切
潇湘晨报辛亥革命100年特刊卷首语:所谓天下大势
(长江三峡。著名历史学家唐德刚曾写道:“中国历史从古代一路走到清朝末年,就到
了三峡……不论时间长短,历史三峡终必有通过之日,从此扬帆直下,随大江东去,进入
海阔天空的太平之洋。”)
所谓天下大势
社会转型当中就少了一项种族间的猜忌与倾轧,也许比较容易实施像日本那样的立宪步骤
。”著名学者王亚南在《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一书中曾这样评价过清王朝爱新觉罗“部族
”这个特殊的利益集团。
满驭汉,中央驭地方,是清王朝“部族政治”的基础。这两个基础的崩坏,构成了王
朝的衰竭。而尤其是后者的改变,清晰地决定了1911年辛亥革命的形态:王朝不是被革命
:宪政者,人民通向理想祖国之大道也。
中华民族错过了很多机会,中华民族还有很多机会。这就是我们纪念辛亥革命的意义
。
1975年,哈维尔致信当时的捷克总统胡萨克,强调“历史已经不能不被理会”。亲爱
的读者,从今天开始,我们一起,用一年的时间,安安静静地读书,琢磨这从三峡中千转
破壁”。这近在眼前的历史,实际上就是翻墙者对抗修墙者的历史,修墙者的心魔之墙高
到一尺,翻墙者的攀越之道必然暴涨一丈。
从十九世纪中叶开始,这个国家及其国民的愿望,可以归总为“宪政”二字。国家求
宪法巩固根本,国民盼宪政确保权利。到抗战胜利的1945年,当国共两党在美国的斡旋下
就建立联合政府会商于重庆,真正的宪政曙光一度投射在神州大地。但是--中国的事,往
”及至辛亥首义,更是在清朝武昌新军中打响的。
美国总统:中英战争“起因不是鸦片,而是叩头”
对于西方的隐患,早在康熙晚年,已有所悟。他说:“海外如西洋等国,千百年后,
中国恐受其累。”
对西洋事务,乾隆也高度重视,“事涉外夷,关系国体,务须彻底根究”。不过,估
计是在接待英国马戛尔尼使团前后,心态复杂的乾隆留下了这样一首诗:“间年外域有人
楚望台的枪声,回音震荡,震垮了中国两千年的帝制,在东亚出现了一个中华民国。
这一次革命,说是快,却也是改革不见落实,人心郁闷已久,大家知道必然出现的大变;
可是,事情发生又如此突然,革命党的领袖,一个都不在场,以致湖北新军没有适当的领
导,竟很快就被北洋大军压出,不能更有作为,最后这一起义的军队,竟从此烟消云散。
派中央军、民众义军或者外族军队推翻,而是在各省宣布独立的革命形态中退出历史舞台
。蓄积于民间的“一省之力”的壮大、成熟和独立,在王朝部族集团自身衰败的同时,从
另一个方向揭示了帝国政治走向革命立宪的独特的中国道路。
晚清“四民”社会秩序逐渐解体 反政府势力泛起
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除了“官”之外,就是“民”了。所谓“民”,就是“士”、
皇帝颁布了《防范外夷规条》,其若干世孙媳妇叶赫那拉氏则不肯修铁路。为了一朝一姓
之私利,满清统治者选择的封闭,给了时代更大的刺激。
然而,人民要通商以至富强,人民要学习以求智识,人民要铁路以便流动,人民要电
报以利资讯,人民要办报以彰思想。清廷越处处修墙,人民就越善于翻墙,“面壁十年图
来源:共识网综合整理
“军绅”,再到新式军事学校之学生和士兵等等,以至于近代思想启蒙大师严复干脆以“
兵”换“士”,而以“兵、农、工、商”作为国家社会的新的基本构成。
事情的发展诚如梁启超所言:“中国素未与西人相接,其相接者兵而已”。国际汉学
大师费正清也指出,甲午战争以后,“军队越来越被奉为国家的楷模,甚至被视为先导。
是孙中山的执着、黄兴的冲刺、宋教仁的理想,是康有为的探索、梁启超的思考、谭嗣同
的牺牲,是魏源的《海国图志》、严复的《天演论》、容闳的《西学东渐记》。
更早的渊源,可以上溯到康熙皇帝,这位英明神武的圣祖仁皇帝,在自己如饥似渴地
学习欧洲语言、西方历法的时候,却不肯把这些足以启蒙的知识推及其臣民,而其孙乾隆
“农”、“工”、“商”,由他们组成传统“四民”社会。其中,“士”为“四民”之首
。
清帝国晚期,“士”失其位,“四民”社会秩序逐渐解体,劣绅、绅商、学生、无产
者等新的社会群体纷纷出现。尤其,传统“别于四民之外”的“兵”,开始向社会权势中
心地位崛起。从传统的各种会党游兵,到大规模的造反之兵,到曾国藩时期的“绅军”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