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基础诊法辨证-辨证精品

合集下载

中医常用的辨证方法

中医常用的辨证方法

中医常用的辨证方法中医常用的辨证方法包括四诊合参、望闻问切和辩证论治。

这些方法通过综合分析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等信息,以及运用中医理论进行判断和诊断,从而确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下面将对这些辨证方法进行详细介绍。

一、四诊合参四诊合参是中医辨证的基本方法,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

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舌体、脉象等,判断患者的病情和体质。

闻诊是通过听患者的呼吸声、声音等,了解患者的病情。

问诊是医生通过与患者交谈,询问病史、症状、疾病发生的原因等,进一步了解患者的病情。

切诊是通过望诊、闻诊、问诊得出的初步判断,进一步触诊患者的脉搏,确定病情。

二、望闻问切望闻问切是中医辨证的重要方法,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舌体等,闻患者的气味,听患者的声音,问患者的病史和症状,切患者的脉象,来判断患者的病情和体质。

望闻问切的目的是获取患者的病情信息,从而进行辨证论治。

三、辩证论治辩证论治是中医治疗的核心方法,通过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全面分析和综合判断,确定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案。

辩证论治包括辨证、辨病、辨证论治和辨证施治。

辨证是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病史等信息,判断患者所属的病证类型。

辨病是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确定患者的病名。

辨证论治是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综合运用中医理论和经验,确定治疗方案。

辨证施治是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选择合适的中药、针灸等治疗方法,进行治疗。

通过四诊合参、望闻问切和辩证论治这些辨证方法,中医能够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和体质,确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这些方法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同时,这些方法也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思维,注重从整体上把握患者的病情和体质,以求达到治疗的最佳效果。

中医常用的辨证方法包括四诊合参、望闻问切和辩证论治。

这些方法通过综合分析患者的病情和体质,确定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案,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中医辨证方法在临床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于提高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学基础》第四篇 第13章诊法. 1 望诊

《中医学基础》第四篇 第13章诊法. 1 望诊

( 1 )色泽
异常
①目赤——主火热实证 ②目黄(白睛发黄)——黄疸主症 ③目眦淡白(睑内也淡)——血虚 ④睑胞暗黑——肾亏、痰饮、长期失眠。
(2)形状异常
①眼胞浮肿——水肿(先见之证) ②眼窝凹陷——亡津、脱液重症 ③眼球突出 眼胞亦肿——气逆肺胀(久咳所致) “怒目而视状”——肝郁化火与痰相 结合(肝经上络于目) ④针眼、眼丹——风热或脾胃蕴热上攻
(3)动态异常 2. 望耳(自学)

3. 望鼻(自学) 4. 望口与唇(自学)
色泽参望色,口唇属脾 “口形六态”:“张、噤、撮、 僻、振、动”
5. 望齿与龈(自学)
(1)齿:(骨之余) 正常:洁白、润泽、坚固 牙齿干燥——热伤津液。其中光燥如石为热伤胃津 ,燥如枯骨为热耗肾液 (2)龈:(肉所生) 正常:淡红、润泽、紧密 龈肿齿衄——火伤血络。其中红肿胀痛为胃经实热 ,淡而不痛为肾经虚火。
(1)善色——即面色虽暴露但仍光明润泽。属 轻病、新病、阳证,易于治疗,预后较好,称为 “气至”。
“青如翠羽,赤如鸡冠,黄如蟹腹,白如豕膏, 黑如乌羽”《素问·五脏生成篇》
(2)恶色——即面色枯槁晦暗,没有光泽。属重 病、久病、阴证,不易治疗,预后较差,称为“ 气不至”。 “青如草兹,赤如(pei)血,黄如枳实,白如枯 骨,黑如 台。”《素问·五脏生成篇》
2、内容: (1)望神(2)望色 (3)望形态 (4)望头颈五官(5)望皮肤 (6)望二阴 (7) 望舌 (8)望小儿食指络脉(9)望排出物
一、望 神
(一)概说 1、有关概念 (1)神——指机体脏腑组织功能活动和精神意识状 态的综合,是神气与神志的综合判断。 神——是对生命现象的高度概括。 (2)望神——从整体生命活力的综合表现,来诊察 病情的方法。

中医辩证诊断入门知识点总结

中医辩证诊断入门知识点总结

中医辩证诊断入门知识点总结中医辩证诊断入门知识点总结一、引言中医辩证诊断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和方法之一,是中医的特色和独到之处。

辨证论治是中医理论的基本特征,也是中医医疗实践的特别之处。

辨证论治要求医生通过对患者病情的辨证,不仅要诊断疾病,还要辨识病情的性质、病理变化、病机病因等。

本文旨在总结中医辩证诊断的基本知识点,以帮助读者初步了解中医辩证诊断的要点。

二、中医辩证诊断的基本原则1.整体观念中医辩证诊断强调对病机病因的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疾病是由于人体内外环境的不平衡引起的。

诊断时需综合考虑患者的病史、症状、舌脉等信息,全面把握患者的整体情况。

2.望闻问切中医辩证诊断主要依靠四种方法:望(观察)、闻(听诊)、问(询问)、切(按摩)。

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等外观表现,听诊患者的声音、呼吸等情况,询问患者的病史和症状,用手按摩患者的脉搏等,通过这些方法获取病情信息。

3.辨证施治中医辩证诊断的目的是为了指导治疗,辨别病情的本质,确定病机病因,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治疗方法主要有方剂治疗、针灸疗法、推拿按摩等。

三、中医辩证诊断的常用术语1.辩证分型中医辩证诊断常采用分型法,即将病情按照某种标准分类,以便于对病情进行分析和辨别。

常见的辨证分型有八纲、阴阳、寒热、虚实、表里等。

2.脉象中医辩证诊断中,观察患者的脉搏情况是一项重要指标。

脉象是指脉搏的形态、节律和力度等特征,通过观察脉搏的变化来判断病情。

3.舌象中医辩证诊断中,观察患者的舌苔、舌色和舌体形态等特征,以判断患者的病情。

舌象是由于病理变化导致舌苔、舌色和舌体形态发生相应变化。

四、中医辨证诊断常见疾病的辨证要点1.感冒感冒是常见的疾病,中医辨证要点包括辨别寒热、表里、阴阳、气血等。

例如,感冒初期出现发热、咳嗽、鼻塞等症状,舌苔白薄,脉象浮数,属于外感风寒表证。

2.消化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包括胃炎、胃溃疡等,中医辨证要点包括辨别气滞、湿热、虚实等。

中医诊断学复习要点

中医诊断学复习要点

中医诊断学学习精要绪论【学习要点】1、中医“诊断”、“诊法”、“诊病”、“辨证”、“病案”、“证”、“病”、“症”等概念。

2、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衡变的含义及应用。

3、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整体审察、诊法合参、病证结合的含义及应用。

4、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包括诊法、诊病、辨证、病案。

5、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

明确中医诊断学发展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医家的论著及对中医诊断学的重要贡献。

【复习思考题】1、何谓诊断何谓中医诊断学2、简述病、证、症三者的含义以及关系。

3、简述症状、体征和证候的含义以及关系。

4、简述中医诊断三大原理和三大原则的内容。

5、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舌诊专著各是哪几部作者是谁第一章问诊【学习要点】一、问寒热1、明确寒热产生的类型有四类:恶寒发热、但寒不热、但热不寒、寒热往来。

2、恶寒发热的临床意义。

3、但寒不热的临床意义。

4、但热不寒(壮热、潮热、微热)的临床意义;潮热三种类型(阳明潮热、湿温潮热、阴虚潮热)的特点及临床意义;阴虚发热的机理。

5、寒热往来的临床意义。

二、问汗1、特殊汗出(自汗、盗汗、绝汗、战汗)的临床表现及意义;盗汗与自汗机理及临床意义的辨别。

2、局部汗出(头汗、半身汗、手足心汗)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三、问疼痛1、疼痛的性质及临床意义。

2、头痛、胸痛、胁痛、胃脘痛、腹痛、腰痛的要点及临床意义。

四、问头身胸腹头晕、胸闷、心悸的要点及临床意义。

五、问耳目耳鸣、耳聋、目眩、目昏、雀目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六、问睡眠失眠、嗜睡的概念及临床意义七、问饮食与口味1、口渴与饮水:口渴多饮、渴不多饮的概念及临床意义;渴不多饮的形成机理及临床意义。

2、食饮与食量:食欲减退、厌食、消谷善饥、饥不欲食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八、问二便1、大便异常(便次、便质、排便感)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2、小便异常(尿次、尿量、排尿感)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九、问经带1、经期、经量异常的临床临床意义。

辨证_中医基础学

辨证_中医基础学
15
鉴别要点: 假象多见于体表、四肢,真象多见于 脏腑、 气血、阴阳。 里证、舌苔、脉象应为重要依据。
(四)寒热及表里的关系 1、表寒证
(1)临床表现:恶寒重,发热轻,头身疼痛,无汗, 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2)辨证要点:有恶寒,无汗,苔薄白,脉浮紧的 典型临床表现。
16
2、表热证 (1)临床表现:发热重,恶寒轻,咽痛,口干,舌
9
二、寒热辨证 寒热辨证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
(一)寒证 1、临床表现 恶寒喜暖,面色恍白,肢冷蜷卧,口淡不渴,痰涕清 稀,尿清便溏,舌淡苔白而滑润,脉迟或紧。
2、辨证要点 (1)寒证多见于外感病感受寒邪或过食生冷,也见于内伤
杂病阳气受损。 (2)有恶寒喜暖,舌淡苔白,脉迟或紧的典型临床表现。 (3)还应辨证表里虚实。
(3)应辨清表里虚实。
(三)寒证及热证的关系 1、寒热错杂
(1)上热下寒 如:胸中烦热,口臭喜冷,牙龈肿痛。 兼见腹痛喜暖,大便稀溏。
12
(2)上寒下热 如:脘腹冷痛,呕吐清涎。 兼见小便短赤涩痛。
(3)表寒里热 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 烦躁,口渴,尿黄。
13
(4)表热里寒 发热恶寒,咽痛咳嗽。 四肢不温,大便溏泄。
6
(二)里证
1、临床表现 高热、恶热,或低热,烦躁神昏,口渴引饮或疲乏无 力,脉沉等。
2、辨证要点 (1)多见于情志内伤或饮食劳倦等引起的各种内伤杂病。 (2)也可见于外邪由表及里或外邪直中于里。 (3)无恶寒发热并见和脉浮等表证的特异表现。
7
(三)半表半里证
1、临床表现 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口 苦,咽干,目眩。
(1)有发热气粗、面红目赤的一般痰火脉症。 (2)有痰火扰心、心神失常的典型脉症。

中医学基础诊法辨证辨证ppt课件

中医学基础诊法辨证辨证ppt课件
听咳嗽
咳嗽是常见的症状之一,通过观察咳嗽的频率、声音和痰液 等,可以初步判断病因。例如,干咳可能表示燥邪犯肺;咳 声重浊可能表示痰湿蕴肺。
嗅气味
嗅口气
口气是胃气的反映,通过嗅闻病人的口气,可以了解其消化功能和胃热情况。例 如,口气酸馊可能表示胃热食滞;口气腥臭可能表示肺胃热盛。
嗅排泄物
排泄物包括痰液、尿液、粪便等,通过嗅闻其气味,可以了解病情和病因。例如 ,痰液腥臭可能表示肺痈;尿液臊臭可能表示膀胱湿热;粪便恶臭可能表示肠道 湿热。
04
望色是观察人体皮肤颜色的诊 断方法,包括面色、皮肤质地
等。
通过望色可以判断人体的气血 运行状况,以及病情的性质和
部位。
常见的望色异常表现有面色苍 白、萎黄、青紫等,皮肤干燥
、粗糙等。
望色需要结合其他诊法进行综 合判断,以免误诊。
望形
望形是观察人体形态的诊断方法,包 括体型、姿势、动作等。
常见的望形异常表现有体型肥胖或瘦 弱、姿势不正、动作僵硬等。
经络辨证是以经络学说为依据,对病人的自觉症状、体征等 进行分析归纳,判断病属何经,确定病因、病机及病变部位 的一种辩证方法。
六经辨证
01
六经指太阳、阳明、少阳、太阴 、少阴、厥阴六者,是《伤寒论 》中对外感热病的三种不同病理 阶段的分类方法。
02
六经辨证以六经为纲领,以六经 的证候为基本依据,分析疾病部 位深浅、寒热、虚实等不同情况 ,用以指导临床治疗。
通过望形可以判断人体的脏腑功能和 气血运行状况,以及病情的性质和部 位。
望形需要结合其他诊法进行综合判断 ,以免误诊。
望舌
望舌是观察人体舌象的诊断方法,包括舌质、舌苔等。
常见的望舌异常表现有舌质淡紫、舌苔厚腻、舌体胖大 等。

中医学基础课件- 诊法

中医学基础课件- 诊法
- 有胃:从容和缓,节律一致(脾胃功能的胜衰和营养 状况的优劣)
– 有神:柔和有力、应指分明(血气旺盛心神健旺) – 有根:尺脉有力,沉取不绝(肾气充足)
常见病脉
1.浮脉 【脉象特征】轻取即得,重按稍减而不空
1.浮脉
【主病】一般见于表证。 【机理分析】浮脉为阳脉
表证见浮脉是机体驱邪向外的表现。 邪盛而正气不虚时,脉浮而有力 虚人外感或邪盛正虚时,脉多浮无力。 外感风热, 脉多浮数。
概念:病人自觉恶寒与发热交替发作的症状。是正邪相争, 互为进退的病理反映,为半表半里证寒热的特征。


往 来
发无 定时
分型
发有 定时
意义:见于少阳经证 病机:外感病邪达半表半里阶段时,邪 正相争,相持不下,邪胜则恶寒, 正 胜则发热,所以恶寒与发热交替发作。
表现:发有定时,每日发作一次,或 二、三日发作一次,并兼头痛剧烈、 口渴、多汗等症
(2)恶风 自觉怕风,遇风则冷,避之则缓者
(3)寒战 恶寒且伴有全身发抖者
(4)畏寒 病人经常自觉怕冷,得暖可以缓解者
概念:病人只发热,不觉寒冷,或反恶热
壮热:

概念:高热(体温39℃以上)持续不退,不恶寒反恶热

意义:里实热证,多见于外感温热病气分阶段

概念:发热如潮汐之有规律,按时发热或按时热
舌诊
舌的五脏归属: 舌尖属心;舌中属脾胃;舌根属肾;舌两侧
属肝胆。
舌象包括舌质和舌苔: 舌质:舌的肌肉脉络 舌苔:舌面上的苔状物,由胃气所生
正常舌象:淡红舌薄白苔
舌质柔软灵活,运动自如,舌色淡红,荣润有神。 舌苔薄白均匀,干湿适中。
望舌包括:舌质、舌苔
望舌质----指整个舌的神、色、形、态。

中医学基础诊法辨证-辨证

中医学基础诊法辨证-辨证

选择适宜的时间和环境、调整自己的呼吸和心情等,以保证诊断的准确
性。
按诊
按诊定义
按诊是医生通过触摸患者体表一定部位的触觉感受来诊断病情的方法。通过按诊可以了解 病变的性质、部位和程度等信息。
按诊应用
按诊在中医学中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特别是对于一些难以用其他诊法诊断的疾病,如肿 瘤、炎症等。通过按诊可以发现异常的肿块、疼痛、温度变化等,为疾病的诊断提供重要 依据。
卫气营血辨证是根据卫气营血四种物质在人体内的分布和作用,对疾病进行分类的 一种辨证方法。
卫气营血包括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和血分证,每种证候又各分为虚实两种情况。
卫气营血辨证主要适用于温热病的诊断,尤其适用于热邪深入人体内部的情况。
三焦辨证
三焦辨证是根据三焦的功能和病理变 化,对疾病进行分类的一种辨证方法。
望色
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变化,判断病情 的寒热虚实。面色红润,可能表示气 血充盈,身体健康;面色苍白或萎黄 ,可能表示气血不足或脾胃虚弱等。
总结
望色是中医望诊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变化,可以初步 判断病情的性质和病位。
望形
望形
通过观察病人的形体变化,判断 病情的虚实。形体肥胖或瘦弱, 可能表示体内气血的盛衰和脏腑 功能的强弱。
03
闻诊
听声音
01
02
03
04
声音洪亮
表示正气充足,多见于实证、 热证。
声音低微
表示正气虚弱,多见于虚证、 寒证。
声音嘶哑
可能表示咽喉肿痛或者肺部疾 病,需要进一步诊断。
声音颤抖
可能表示精神紧张或者神经系 统疾病,需要进一步诊断。
嗅气味
正常气味
无特殊异常气味,表示 身体健康。

中医学基础诊法辨证辨证资料PPT课件

中医学基础诊法辨证辨证资料PPT课件
⑵实证转化为虚证
15
3虚实真假 ⑴真实假虚 ⑵真虚假实 ⑶虚实真假的鉴别要点
脉象;舌象;语声
16
(四)虚实证和表里寒热证的关系。 ⑴表实证 ⑵表虚证 ⑶里虚证 ⑷虚寒证 ⑸虚热证 ⑹里实证 ⑺实热证 ⑻实寒证
17
四 阴阳辨证(疾病类别)
(一)阴证 (二)阳证
18
课堂提问
1八纲可从哪几方面反映疾病的本质? 2什么是表证?其临床表现如何? 3表证、里证有何联系? 4寒证、热证的关系如何? 5阳盛格阴、阴盛格阳各指什么? 6虚实真假的鉴别要点如何?
皮毛、肌腠、经络→表 脏腑、气血、骨髓→里
表→里:病重 里→表:病轻 为解表和治里提供依据
3
(一)表证 概念:六淫;皮毛口鼻;外感初起;急、短 临床表现:寒热、头身痛等,苔薄白,脉浮 辨证要点:略
4
(二)里证 概念:脏腑、气血、骨髓;非表即里。 成因:表证入里;情志、劳倦、饮食;外邪
“直中”。 临床表现:略
8
(二)热证 概念:阳热邪气,阴虚阳盛 临床表现:喜恶、口渴、面色、四肢、二便、
舌脉。 辨证要点:略
9
(三)寒证和热证的关系 1寒热错杂:⑴上寒下热⑵上热下寒
⑶表寒里热⑷表热里寒 2寒热转化: ⑴寒证转化为热证
⑵热证转化为寒证
10
3寒热真假 ⑴真寒假热 ⑵真热假寒 ⑶寒热真假的鉴别要点 ①假象的出现,多在四肢、皮肤和面色上。 ②假象与真象的面赤和肢冷是有区别的。
25
一 心与小肠病辨证
●心系概说 -结构:心(包);小肠;脉;面;舌; 汗。 -功能:主血脉;主藏神 受盛化物;分清别浊 -证候分类:有虚有实
26
(一)心气虚证:心气不足,运血无力,心 神不藏 心悸怔忡,失眠健忘+气虚证候 (或脉结代)

中医诊疗基础辨证课件

中医诊疗基础辨证课件

(五) 亡阴亡阳辨别要点
汗质稀稠
辨证要点
汗质冷热
面色赤白 身体温凉
脉微脉疾 结合病情 等等
五、 八纲证候间的关系
• 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各自概括一方 面的病理本质。
• 用八纲来分析、判断、归类证候,并不是 彼此孤立、绝对对立、静止不变的,而是 相互间可有相兼、错杂,可有中间状态, 并随病变发展而不断变化的。
(三) 亡阳证
【概念】体内阳气极度衰微而表现出阳气欲脱 的危重证候。
【证候】以冷汗淋漓、汗质稀淡,神情淡漠, 肌肤不温,手足厥冷,呼吸气微,面色苍白, 舌淡而润,脉微欲绝等位证候特征。
【机理】是在阳气虚衰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或 阴寒盛极阳气暴伤;或大汗、失精、大失血等 阴血消亡阳随阴脱;或剧毒刺激、严重外伤、 瘀痰阻塞心窍而使阳气暴脱。
(一) 寒证
【概念】感受寒邪,或阳虚阴盛导致的,因机 体活动机能衰退所表现的具有冷、凉特点的证 候。有实寒证、虚寒证之分。
【证候】常见证候有恶寒、畏冷、喜暖,口不 渴,肢冷蜷卧,痰、涎、涕清稀,小便清长, 大便溏稀,面色青白,舌淡苔白润,脉沉紧。
【机理】由于寒邪遏制阳气,或阳虚阴寒内盛。 形体失温,故见恶寒肢冷,喜暖蜷卧等症;寒 不消水,津液不化,故见口不渴,痰、涎、涕、 大小便清稀,舌苔白润。
第二节、 气血辨证
• 气血辨证,就是根据气、血的生理活动和 病理特点,从而分析、判断疾病中有无气 血亏损或运行失常证候存在的辨证方法。
• 一方面为气血的亏虚,主要有气虚、血虚, 属虚证的范畴;
• 一方面为气血运行失常,主要表现为气滞、 血瘀,一般属实证的范畴。
第二节、 气血辨证
• 辨气 (一)虚类证(气虚、气陷、气不固、气脱) (二)实类证(气滞、气逆、气闭) • 辨血 (一)虚类证(血虚、血脱) (二)实类证(血瘀、血热、血寒)

中医学 基础理论

中医学 基础理论
• 阴虚证---见虚热证,结合脏腑辨证 • 阳虚证---见虚寒证,结合脏腑辨证 • 亡阴证---汗多黏腻如油加热象 • 亡阳证---汗特多质稀不黏加寒象
43
第二节 气血津液辨证
一.气病辨证: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失常 气虚证---神疲、乏力、气短、脉虚 气陷证---气虚表现及脏器下垂并见 气脱证---气随血脱或阳气虚脱而神志昏迷 气滞证---局部胀痛,疼痛部位不固定 气逆证---肺气上逆、胃气上逆、肝气上逆 气闭证---邪气闭阻脑、脏器、官窍而神志昏迷
5
藏象
一、藏象的基本概念 二、五脏总的生理功能:化生和储藏精气 三、心肝脾肺肾各自功能 四、六腑总的生理功能:传化物 五、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6
经络
一、十二经脉名称 二、十二经脉走向规律 三、十二经脉交接规律 四、十二经脉分布规律 五、任督二脉的走向、交接、分布规律
7
病因病机
一、病因、六淫的概念 二、六淫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三、病机的概念 四、邪正盛衰及虚实变化 五、阴阳失调:阴阳偏胜偏衰的病机
• 疼痛的部位:头痛---头项太阳经,川芎 前额眉棱阳明经,白芷 两侧少阳经,柴胡 颠顶厥阴经,吴萸 头痛连齿少阴经,细辛
胸痛、胁痛、胃脘痛、腹痛、腰背痛、周身痛 四肢痛---风痹、寒痹、湿痹 、热痹
26
4.问头身胸腹
• 头晕---痰湿、肝阳、瘀血、精气血亏虚 • 胸闷---心、肺气机不畅,虚证、实证 • 心悸---心悸及怔忡的鉴别 • 胁胀---肝胆病变 • 脘痞---食滞、湿困、饮停;脾气虚、胃阴亏
• 皮肤的颜色及光泽两方面 • 常色:明润含蓄,我国人民红黄隐隐 • 主色及客色 • 病色:晦暗暴露,无光泽
11
五色主病
• 青色-肝:寒、痛、瘀血、惊风 • 赤色-心:热、戴阳证(面色时红时白,

中医学基础——诊法

中医学基础——诊法

中医学基础——诊法诊法,是中医诊察疾病、收集病情资料的基本方法。

包括望、闻、问、切四种,简称“四诊”。

四诊辨证关键词总结细目一望诊望诊的重点内容包括望神、望色、望形体、望头项五官、望舌、望排出物等。

要点一望神神乱:即神志异常,常见于癫、狂、痫的患者。

要点二望色(一)常色和病色1.常色:正常生理状态时面部的色泽。

光明润泽。

(1)主色:中国人正常时面色应是红黄隐隐,明润含蓄。

(2)客色:由于体质禀赋不同;或由于生理活动和季节变化的影响。

2.病色:疾病状态时的面部色泽。

病色的特点是晦暗、暴露。

(1)善色:指病人面色虽有异常,但仍光明润泽。

(2)恶色:指病人面色异常,且枯槁晦暗。

(二)五色主病1.青色主寒证、气滞、血瘀、疼痛、惊风。

面色青黄(即面色青黄相兼,又称苍黄)者,可见于肝郁脾虚的病人。

小儿眉间、鼻柱、唇周发青者,多属惊风。

2.赤色主热证,亦可见于戴阳证。

满面通红者,属实热证。

午后两颧潮红者,属阴虚证。

久病重病面色苍白,却时而泛红如妆、游移不定者,属戴阳证。

3.黄色主脾虚、湿证。

面色萎黄者,多属脾胃气虚,气血不足面黄虚浮者,属脾虚湿蕴,水湿内停,泛溢肌肤所致。

面目一身俱黄者,为黄疸。

其中面黄鲜明如橘者,属阳黄,乃湿热为患;面黄晦暗如烟熏者,属阴黄,乃寒湿为患。

4.白色主虚证(血虚、气虚、阳虚寒证、失血证)面色淡白无华,唇舌色淡者,多属血虚证或失血证面色(白光)者,多属阳虚证;若(白光)白虚浮,则多属阳虚水泛。

5.黑色主肾虚、寒证、水饮、血瘀、剧痛。

面黑暗淡者,多属肾阳虚。

面黑干焦者,多属肾阴虚。

眼眶周围发黑者,多属肾虚水饮或寒湿带下。

面色黧黑,肌肤甲错者,多由血瘀日久所致。

例题提示脏腑精气极度衰竭,正气将脱,阴不敛阳,虚阳外越的是A.得神B.精亏失神C.邪盛失神D.假神E.神乱『正确答案』D两目晦暗目无光彩,面色晦暗无华,精神萎靡,意识模糊,骨枯肉脱,形体羸瘦。

属于A.得神B.精亏失神C.邪盛失神D.假神E.神乱『正确答案』B中国人正常时面色应是A.黑黄隐隐,明润含蓄B.红黄隐隐,明润含蓄C.青黄参杂,颜色暴露D.白中透红,红色显露E.红黄相兼,红色显露『正确答案』B面色虽有异常,但仍光明润泽,属于A.主色B.客色C.善色D.恶色E.常色『正确答案』C下列各项,不属面色青主病的是A.寒证B.惊风C.湿证D.气滞E.血瘀『正确答案』CA.青色B.黄色C.黑色D.白色E.赤色主脾虚、湿证的是主肾虚、寒证、水饮的是『正确答案』B C要点四望头项五官(一)望头部形态小儿头颅均匀增大—肾精亏损,水液停聚于脑。

中医学基础(诊法辨证-绪论及望诊)

中医学基础(诊法辨证-绪论及望诊)

主虚证、寒证、 ⑵白色(White):主虚证、寒证、失血证 面色光白而虚浮: 面色光白而虚浮:阳虚水泛 – 面色淡白而消瘦:营血亏虚 面色淡白而消瘦: – 面色苍白:阳气暴脱或阴寒内盛 面色苍白:

主寒证、 ⑶青色(Blue):主寒证、痛证、瘀血、惊风 主寒证 痛证、瘀血、
面色青灰,虚里刺痛:心阳不振, 面色青灰,虚里刺痛:心阳不振,心血瘀阻 面色苍白带青: 面色苍白带青:外寒或阴寒内盛 面色青紫,胸胁疼痛: 面色青紫,胸胁疼痛:肺气闭塞或肝气郁结 小儿眉间、鼻柱、唇周发青: 小儿眉间、鼻柱、唇周发青:惊风
(三)白 (Miliaria):湿郁肌肤,汗出不彻 湿郁肌肤, 晶莹饱满,颗粒清楚(顺证) 晶 :晶莹饱满,颗粒清楚(顺证) 枯 :色白而枯,干瘪无浆(逆证) 色白而枯,干瘪无浆(逆证)
(四)望痈疽疔疖(多与火热毒邪相关) 望痈疽疔疖(多与火热毒邪相关) 红肿高,根盘束,热痛(皮肉间) 1痈:红肿高,根盘束,热痛(皮肉间) 漫无头,部位深,肤不变, 2疽:漫无头,部位深,肤不变,不热少痛 骨与关节间) (骨与关节间) 初粟米,脚硬深,麻木痒,顶白痛, 3疔:初粟米,脚硬深,麻木痒,顶白痛, 易走黄 小圆,肤表,热痛不甚, 4疖:小圆,肤表,热痛不甚,脓溃即愈
第一节
望诊
Section 1 Inspection(Observation)
概念 原理: 知所病。 原理:视外应 测内脏 知所病。 望诊的方法和基本要求: 望诊的方法和基本要求 ⑴ 光线 ⑵充分 暴露受检部位 内容: 内容:
内容: 内容:
⑴ 望神 ⑵ 望面色 ⑶望形体姿态 ⑷ 望头颈五官 ⑸望皮肤 ⑹ 望小儿食指络脉 望二阴( ⑺望排出物 ⑻望二阴(略) 舌诊(分节另述) ⑼舌诊(分节另述)

中医诊断学—辩证教学课件ppt

中医诊断学—辩证教学课件ppt
以寒热往来、口苦咽干、胸胁苦满等为主要表现。
太阳经病
以恶寒发热、头身疼痛、背部拘急等为主要表现。
阳明经病
以壮热口渴、便秘尿黄等为主要表现。
少阴经病
以心悸失眠、腰膝酸软等为主要表现。
太阴经病
以腹满便溏、食欲不振等为主要表现。
常见中医病症辩证
04
风寒感冒
恶寒重、发热轻、无汗、流清涕、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阴阳相互依存,互为根本,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
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属性,是中医用于概括人体功能结构和生理病理的基本哲学概念。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阴阳五行
阴阳对立
五行
五行相生相克
阴阳互根
脏腑
中医将人体分为脏腑和六腑两大类,其中脏腑包括心、肝、脾、肺、肾五脏和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六腑。
针灸疗法
中医的未来发展与现代应用
06
全球认知度提升
随着中医在世界范围内的普及和认可,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始重视和发展中医,承认中医的合法地位,并将其纳入医疗保健体系。
中医在国外的发展
国际合作与交流
中医在国外的传播和发展得到了广泛的国际合作与交流的支持。多个国家和地区举办了中医医疗机构和中医孔子学院,为中医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平台。
xx年xx月xx日
中医诊断学—辩证教学课件ppt
目录
contents
引言中医诊断学基础知识辩证方法与技巧常见中医病症辩证中医诊断与治疗案例分析中医的未来发展与现代应用
引言
01
03
中医诊断学在现代医学中的地位
课程背景
01

基础中医学教学资料辨证

基础中医学教学资料辨证
湿解毒。
营分证辨证
总结词
以烦躁不安、舌红绛苔少或无苔、脉细数等 为主要表现。
详细描述
营分证是营分功能失调的一种病理变化,多 由热邪内陷或阴虚火旺所致。其症状主要表 现为烦躁不安、舌红绛苔少或无苔、脉细数 等。治疗原则为清营解毒,养阴透热。
血分证辨证
总结词
以出血、神志不清、舌质绛紫、脉细数或芤 等为主要表现。
总结词
总结词
阳证多见于外感热病初期或体质壮实者,病情较重; 阴证多见于久病或体质虚弱者,病情较轻。阳证易转
化为阴证,阴证易转化为阳证。
详细描述
判断疾病预后
CHAPTER
03
脏腑辨证
心与小肠辨证
总结词
心主血脉,主神明,小肠主化物,主液
详细描述
心与小肠相互表里,心主血脉,推动血液在脉管中运行,维持正常的血液循环;小肠主化物,吸收水谷精微,参 与水液代谢,同时也与心共同维持正常的精神状态。心火旺盛时可能出现口舌生疮、失眠等症状,小肠实热时可 能出现尿血、尿道涩痛等症状。
详细描述
卫分证是卫气功能失调的一种病理变化, 多由外感风寒、风热之邪所致。其症状主 要表现为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咳嗽、 口微渴、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等。治疗原 则为解表散邪,宣肺止咳。
气分证辨证
总结词
以高热、不恶寒、反恶热、舌红苔黄、脉数等为主要表现。
详细描述
气分证是气分功能失调的一种病理变化,多由外感热邪或湿热内蕴所致。其症状主要表 现为高热、不恶寒、反恶热、口渴喜饮、舌红苔黄、脉数等。治疗原则为清热泻火,利
阳明病辨证
阳明病是热邪炽盛的阶段,表现为高热、汗出、口渴、脉洪 大等。
阳明病的治疗原则是清热泻火,代表方剂有白虎汤、承气汤 等。

基础中医学资料:辨证

基础中医学资料:辨证

八纲辨证气血津夜辨证1气虚元气虚神疲乏力;宗气虚气短息弱,声低懒言,头晕目眩,舌淡脉虚;卫气虚自汗易感冒心气虚:心悸、怔忡、胸闷肺气虚:咳喘无力、易于感冒、痰白清稀脾气虚:食少腹胀便澹肾气虚:二便、胎元、精关、经带不固,呼多吸少2血虚(一黄五白加病位)面色萎黄五白:面色、唇、睑、龈、甲淡白无华+脉细无力头目失养,头晕眼花;筋失所养,手足麻木;心神失养,心悸、失眠;冲任不足月经少、闭经心血虚:心悸、怔忡、失眠多梦、眩晕健忘+血虚证肝血虚(筋脉目爪失养+血虚证)头晕目眩,面白无华,爪甲不荣,视物模糊或夜盲,或见肢体麻木,关节拘急不利,手足震颤,肌肉润动,或见妇女月经量少色淡,甚至闭经,舌淡,脉细3阴虚瘦-形体消瘦;红-颗红,唇红,舌红少苔;热-午后潮热或五心烦热,骨蒸劳热,盗汗;干一口燥咽干,便秘澳黄,舌苔少津;数-脉细数心阴虚:心血虚(心T季怔忡)+阴虚肺阴虚: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甚则痰中带血,声音嘶哑+阴虚内热肝阴虚:(头目筋脉肝络失于滋润,阴虚内热)头晕耳鸣,两目干涩,胸胁灼痛,手足蠕动,脉弦肾阴虚:腰膝酸痛、眩晕耳鸣、失眠多梦、男子阳强易举、遗精,女子经少、闭经或见崩漏4阳虚气虚自汗,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头晕目眩+寒象畏寒肢冷,口淡不渴或渴喜热饮,小便清长,或尿少浮肿,便清,面白,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心阳虚:心悸怔忡,胸闷或胸痛,脉弱或结代,+阳虚证•脾阳虚:寒象+纳少腹胀,大便稀清+腹痛喜温喜按、•肾阳虚:性机能减退阳痿、宫寒不孕腰膝酸冷,形寒肢冷,下肢为甚等虚寒之象脏腑辨证心病辨证生理功能•心开窍于舌,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心与小肠互为表里。

1心主血脉,推动血液在脉道中运行;2心主神明,为人体精神和意识思维活动的中枢;A心病的常见症状1心脏本身:心悸、怔忡、心痛、胸闷;2血:面色无华、暗晦;3神志:心烦、失眠、多梦、健忘、心神不宁、躁狂、神昏、神识错乱;4舌:舌尖红、绛、起刺、舌疮;5脉:细微、结代或促B小肠病的常见症状1泌别清浊:大便失调、小便短赤;2坠入阴囊:疝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喉间痰鸣,发热面赤等痰火内盛症状 +神志不清症状 或神志异常症状(狂)
(九)小肠实热证:心移热于小肠 小便赤涩,尿道灼痛,尿血等特征症状 +心概说 -结构:肺;大肠;皮毛;鼻(涕);喉咙; 胸中 -功能:主气;主通调水道 传导变化 -证候分类:有虚有实
(一)肺气虚证:肺气虚功能不足, 卫外失职
(四)寒热证和表里证的关系。
⑴表寒证 ⑶里热证
⑵表热证 ⑷里寒证
三 虚实辨证(邪正盛衰)
(一)虚证 概念:正气不足 临床表现:气血阴阳虚损 辨证要点:略
(二)实证 概念:邪气充盛,正邪俱争 临床表现:略 辨证要点:略
(三)虚证和实证的关系 1虚实错杂:⑴实证夹虚⑵虚证夹实
⑶虚实并重 2虚实转化:⑴虚证转化为实证
少腹、阴部、巅顶冷痛 +实寒证候
(八)肝胆湿热证:湿热蕴结肝胆 疏泄功能失常
⑴胁肋胀痛,身目发黄,阴部瘙痒 ⑵厌食腹胀,呕恶,大便不调
+湿热内蕴之征
(九)胆郁痰扰证:痰热内扰,胆失疏泄 ⑴胆怯易惊、失眠、烦躁、胀闷太息 ⑵头晕目眩 +口苦呕恶、苔黄腻,脉弦滑等 痰热内扰之征
五 肾与膀胱病辨证
●肾系概说 -结构:肾;膀胱;发;二阴;骨(齿) 腰;髓、脑、血 -功能:主水;主纳气;生长发育生殖; 生髓充脑化血;濡养温煦各脏腑 贮尿、排尿 -证候分类:肾病多虚
课堂提问
1气病虚证为何?其临床表现有何特点? 2气滞证、气逆证的概念及其临床表现。 3血虚证的概念及其临床表现。 4血瘀证的临床表现。 5阴虚证和阳虚证的概念及其临床表现。 6亡阴证和亡阳证临床如何鉴别? 7气血同病辨证的5种证名及其概念。
第三节 脏腑病辨证
★概念:以脏腑为纲,判断疾病本质。 ☆沿革:经典医籍;历代医案、医话;归整 ◆理论依据:中基;四诊 ◇辨证基础:八纲;气血津液;病因 ■整体审察:辨证而非辨症 ◎重要地位:各种辨证的终点→指导治疗
(三)心脾两虚证:心血不足,脾气亏虚 ⑴心悸怔忡,失眠多梦,头晕健忘 ⑵食欲↓,腹胀便溏,皮下出血,月经异常 ⑶面色萎黄,倦怠乏力,舌质淡嫩,脉细弱
(四)心肝血虚证:机体失养 ⑴心悸健忘,失眠多梦 ⑵两目干涩,视物模糊;肢体麻木,震颤拘
挛;爪甲不荣 ⑶头晕目眩,面白无华,唇舌色淡,
脉细无力
(五)心肺气虚证:心悸,咳喘无力 ⑴心悸 ⑵咳喘,短气乏力,痰液清稀 ⑶全身气虚见症
(六)肺脾气虚:气短咳喘,纳呆便溏 ⑴气短而喘,久咳不止,吐痰清稀量多 ⑵食欲不振,腹胀便溏,面浮肢肿,苔滑 ⑶气虚见症
(七)脾肾阳虚:泄泻,水肿 ⑴腹冷痛,久泻久痢,五更泻,完谷不化 ⑵腰膝酸冷,腹胀满,小便不利,面浮肢肿 ⑶阳虚之象
(八)肺肾阴虚:虚火内扰 ⑴咳嗽痰少,或痰中带血,声音嘶哑 ⑵腰膝酸软,遗精,月经量少不调 ⑶阴虚内热之征
(十一)肝胃不和:肝郁犯胃,胃失和降 ⑴胸胁胀、窜痛,抑郁或易怒,太息,脉弦 ⑵胃脘胀痛,嗳气呃逆,嘈杂吞酸 ⑶随情志加重或减轻。
+湿热征象
(九)大肠津亏证:大肠阴液不足, 失其濡养
大便秘结干燥,难以排出,数日一行 +津液亏虚表现 口臭、头晕等
三 脾与胃病辨证
●肺系概说 -结构:脾;胃;中焦;四肢肌肉; 口(口味及口唇);腹;涎 -功能: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 受纳腐熟水;以降为顺 -证候分类:有虚有实
(一)脾气虚证:脾气不足,运化失职 食少,腹胀,便溏 +气虚证候 水湿内聚证 血虚证候
(一)肝郁气滞证:肝失疏泄,气机郁滞 ⑴抑郁,太息,胸胁少腹乳房胀痛 ⑵梅核气 ⑶胁下痞块 ⑷痛经、经闭 ⑸气闭 +气滞证候
(二)肝火上炎证:肝经炎火盛,气火上逆 ⑴头晕胀痛,耳鸣脓耳肿痛,目赤 ⑵胁肋灼痛,急燥易怒,口苦 ⑶不寐,恶梦;吐衄 + 实热证
(三)肝血虚证:肝系组织器官失养 ⑴目眩,模糊,夜盲 ⑵肢麻,拘急,震颤,肉闰 ⑶月经量少、色淡、闭经 +血虚证候
(一)肾阳虚证:温煦失职,气化失权 ⑴性、生殖机能低下 ⑵二便异常:五更泄等;清长、夜尿多 ⑶阳虚水泛:浮肿、心悸、咳喘、尿少 +肾阳虚寒证候:形寒肢冷、腰膝酸冷
(二)肾阴虚证:肾阴不足,虚火内扰 ⑴肾失滋养:眩晕耳鸣,腰膝酸软,
健忘失眠, 经少经闭 ⑵虚热内扰:崩漏、遗精、早泄
+阴虚内热证候
(三)肾精不足证:生长生殖机能低下, 成人早衰
临床表现:略
(三)表证和里证的关系 1表里同病 2表里出入 ⑴表邪入里
⑵里邪出表
二 寒热辨证(疾病性质)
机体阴阳的偏盛偏衰 寒证:阴盛或阳虚 热证:阳盛或阴虚
恶寒发热与寒证热证的区别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一)寒证 概念:表寒、里寒、虚寒、实寒 临床表现:喜恶、口渴、面色、四肢、二便、
舌脉。 辨证要点:略
(四)肝阴虚证:肝阴不足,虚热内扰 ⑴头晕耳鸣,两目干涩,胁肋灼痛 ⑵手足蠕动 +面部烘热等阴虚证候
(五)肝阳上亢证:肝肾阴虚,肝阳上亢 本虚标实,上实下虚
⑴躁怒,悸眠梦,腰膝酸软 ⑵晕鸣,头目胀痛,面红目赤 ⑶虚实夹杂:头重脚轻,行走飘浮 +舌红少津,脉弦或弦细数
(六)肝风内动证:眩晕、抽搐、颤动等 1肝阳化风证:肝肾阴虚,肝阳上亢,动风
(九)胃寒证:寒邪侵犯胃肠,功能失常 脘腹冷痛
+实寒证或虚寒证或胃虚饮停
(十)食滞胃脘证:饮食停积胃腑
脘腹胀痛拒按,厌食,呕吐酸腐,泻下酸臭, 吐、泻后痛减,舌苔厚腻,脉滑
(有明显饮食不节、暴饮暴食史)
四 肝与胆病辨证
●肝系概说 -结构:右胁;胆;目;筋;爪;阴器; 少腹;胁肋;巅顶;头身之侧 -功能:主疏泄;主藏血 贮藏、排泄胆汁 -证候分类:有虚、实、虚实夹杂
◆心阳暴脱证:心阳虚衰,阳气暴脱 心阳虚证候+亡阳证候
(三)心血虚证:心血亏虚,心脏失养 心悸失眠,健忘多梦+血虚证候
(四)心阴虚证:心阴不足,虚热内扰 失眠多梦,心悸心烦+阴虚证候
(五)心火亢盛证:心火内炽,实热证候 心烦、失眠等神志症状(狂躁谵语) +火热实证(口舌生疮,吐血衄血)
(六)心脉痹阻证:瘀痰寒郁阻痹心脉 心悸怔忡,胸闷心痛时作,痛引肩背
第三章 辨 证
Chapter 3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概念:理论指导; 病因、病位、病性、病势等; 当前本质; 完整证名。
第一节 八纲辨证
沿革:《内经》→《伤寒论》→《景岳全书》 →程钟龄
纲领:类别→阴阳;病位浅深→表里 性质→寒热;邪正盛衰→虚实
二纲六变:阳→表、热、实 阴→里、虚、寒
(六)膀胱湿热证:湿热内蕴,气化不利 尿频、尿急、尿痛、尿有砂石、尿少黄混浊
+湿热之征(腰部胀痛)
六 脏腑兼病辨证
(一)心肾不交证:水火既济失调 ⑴心烦不寐,惊悸多梦或口舌生疮 ⑵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健忘遗精 +阴虚见症
(二)心肾阳虚证:阳气虚衰,阴寒内盛 ⑴神疲乏力,畏寒肢冷,心悸怔忡 ⑵肢体浮肿,小便不利,苔白滑,脉沉微 ⑶唇甲青紫,舌质淡暗或青紫
(六)热邪壅肺证:热邪壅盛,肺失清肃 咳喘,咽红肿痛,鼻煽,胸痛等肺系热证 +里热实证
(*若为痰热:咯痰黄稠)
(七)痰湿阻肺证:痰湿阻滞,肺失宣降 痰多质粘易咯,苔腻脉滑等痰湿表现 +定位在肺的症状:咳嗽胸闷喘哮 (多有里寒兼症)
(八)大肠湿热证:湿热阻滞大肠, 大肠传导失职
腹痛、便下脓血、里急后重; 暴注下泻,色黄臭秽,肛门灼热
第二节 气血阴阳病辨证
一 气病辨证 (一)气虚证 (二)气陷证 (三)气滞证 (四)气逆证
二 血病辨证 (一)血虚证 (二)血瘀证 (三)血热证 (四)血寒证
三 气血同病辨证 (一)气血两虚证 (二)气不摄血证 (三)气虚血瘀证 (四)气滞血瘀证 (五)气随血脱证
四 阴病辨证 (一)阴虚证 (二)亡阴证 五 阳病辨证 (一)阳虚证 (二)亡阳证
(二)热证 概念:阳热邪气,阴虚阳盛 临床表现:喜恶、口渴、面色、四肢、二便、
舌脉。 辨证要点:略
(三)寒证和热证的关系 1寒热错杂:⑴上寒下热⑵上热下寒
⑶表寒里热⑷表热里寒 2寒热转化: ⑴寒证转化为热证
⑵热证转化为寒证
3寒热真假 ⑴真寒假热 ⑵真热假寒 ⑶寒热真假的鉴别要点 ①假象的出现,多在四肢、皮肤和面色上。 ②假象与真象的面赤和肢冷是有区别的。
一 心与小肠病辨证
●心系概说 -结构:心(包);小肠;脉;面;舌; 汗。 -功能:主血脉;主藏神 受盛化物;分清别浊 -证候分类:有虚有实
(一)心气虚证:心气不足,运血无力,心 神不藏
心悸怔忡,失眠健忘+气虚证候
(或脉结代)
(二)心阳虚证:心阳不足,虚寒内生, 失于温养
心悸怔忡,胸闷心痛,短气 +阳虚证候(或脉结代)
一 表里辨证(疾病浅深及病势进退)
皮毛、肌腠、经络→表 脏腑、气血、骨髓→里
表→里:病重 里→表:病轻 为解表和治里提供依据
(一)表证 概念:六淫;皮毛口鼻;外感初起;急、短 临床表现:寒热、头身痛等,苔薄白,脉浮 辨证要点:略
(二)里证 概念:脏腑、气血、骨髓;非表即里。
成因:表证入里;情志、劳倦、饮食;外邪 “直中”。
+瘀阻心脉:刺痛;舌紫暗或瘀斑,脉涩 或痰阻心脉:闷痛;体胖痰多,苔腻脉滑 或寒凝心脉:突发痛剧,得温减,脉沉紧 或气滞心脉:胀痛;随情志变化
(七)痰迷心窍证:痰浊蒙闭心神, 神志异常
胸脘痞闷呕恶等痰浊内盛症状 +神志不清症状 或神志异常症状(癫、痫)
(八)痰火扰心证:火热痰浊侵扰心神, 神志异常
(九)肝肾阴虚:虚热内扰 ⑴头晕目眩,耳鸣健忘,胁肋隐痛、灼痛, ⑵腰膝酸软,遗精,月经量少不调 ⑶阴虚内热之征:失眠多梦
(十)肝脾不调:肝失疏泄,脾失健运 ⑴胸胁胀、窜痛,抑郁或易怒,太息, ⑵食欲不振,腹胀纳少便溏;肠鸣矢气,
腹痛欲泻,泻后痛减。 ⑶苔白或腻,脉弦或缓弱。 ⑷随情志加重或减轻。
咳喘无力,痰液清稀+气虚证候
(二)肺阴虚证:肺阴虚失于清肃, 虚热内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