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心理学视野下的乐观主义研究_段海军
实验心理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评价模式构建_段海军
2010年第3期(总第225期)EDUCATI O N EXPLORATIO NNo 13,2010Serial No 1225实验心理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评价模式构建段海军(陕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西安710062)摘 要:实验训练能帮助学生介入当代心理学发展的主流领域,为学生专业成长提供理论前提和方法基础。
实验心理学教学改革应优化课程结构,改革教学模式,建构以学生发展为核心、以专业成长为主线、以评价反馈为手段、以网络管理为平台的动态性、可视性和发展性的教学评价新模式。
关键词:实验心理学;教学改革;研究型教学;评价模式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0)03-0146-03收稿日期:2009-11-12作者简介:段海军(1978-),男,甘肃会宁人,讲师,博士,从事理论心理学与教师教育研究。
一、实验心理学教学改革的背景和目标实验心理学作为心理学专业本科生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在培养学生的基础研究能力与应用能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
追溯科学心理学的历史发展轨迹,实验心理学为心理学的科学化进程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并奠定了自然科学取向的心理学科的主流地位和中心范式。
正如舒尔茨所说:/现代心理学家与它的睿智的先驱者的重要区别,不在于所提问题的种类,而在于探索答案所用的方法。
0[2]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上对于心理学的研究进入了又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心理学实验范式的更新速度超过了以往任何时期。
良好的实验训练能够帮助学生介入当代心理学发展的主流领域,为学生的专业成长提供理论前提和方法基础。
然而,目前的实验心理学教学尚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在课程与教材建设方面,实验心理学教材版本众多,内容体系繁杂;在教学方式上,教学模式单一,具体表现为/三多三少0,即教师讲授多、学生操作少,课堂实验多、课外拓展少,传统仪器多、现代化仪器少;在教学评价上,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过分强调评价的总结性功能,把考试作为学生成绩考核的唯一形式,忽视了对学生学习的过程的评价。
积极心理学的意义及发展趋势
《长江丛刊·理论研究》2017.09积极心理学的意义及发展趋势刘朋勃【摘 要】积极心理学研究工作的高效有序组织开展,充分丰富了现代心理学学术研究活动的综合性内容构成体系和研究实践方法,本文围绕积极心理学的意义及发展趋势,择取两个具体方面展开了简要的分析论述。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 意义 发展趋势所谓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就是在充分运用现代心理学学术研究实践领域的成熟性及有效性事业方法和测量手段的实践背景之下,针对人类群体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性要素展开研究、探索与分析的心理学分支。
积极心理学主要侧重于针对普通人类个体在良好稳定的实践体验条件之下实现更为优质的成长和发展,以及如何最大限度充分发挥独立人类个体的最优化综合潜能展开研究分析,并且要求心理学研究人员运用具备充分开放性和欣赏性的研究视角,针对人类群体本身具备的潜能,动机,以及能力要素展开研究分析。
从现代心理学学术理论研究活动的综合性历史发展演进路径角度展开分析,积极心理学理论研究活动的科学系统有序组织开展,能够为人类群体基础性生存质量的不断改善优化,构筑和提供科学稳定且充分的思想指导支持条件,保障和助力人类文明事业的良好优质历史发展。
有鉴于此,本文将会围绕积极心理学的意义及发展趋势展开简要阐释。
一、积极心理学的意义分析积极心理学学术研究活动的核心指导思想,在于充分关注和强调人类群体在具体参与基础性生产生活实践活动过程中所本身固有的积极化心理要素,充分强调和凸显人类个体本身具备的基础价值和人文关怀,致力于在具体化组织开展的心理学理论研究工作实践过程中,以人类群体实际展现的具备潜在性和建设性特征的力量、美德,以及善端等心理学要素作为出发点,基于积极乐观的心理状态针对人类群体实际产生的表现的各类心理现象展开解读分析,揭示其基本的发生发展演化规律,从而实现对人类群体本身具备的积极力量和心理品质展开充分的调动和激发。
心理学视野中乐观主义研究的新进展_王延松
三 、 心理学关于乐观主义研究的热点问题
积极的乐观主义观点认为乐观是一个具有高度 收益的心理特征 , 目前的研究趋势也从聚焦如何理 解并减轻事件的负面影响转移到了如何增强事件的 积极因素和主观幸福感 , 从考究悲观抑郁的原因转
移到了探明如何乐观的前因上 。 人们采用的不同 归因形式和解释风格是导致这一转移的主要原因 。 对乐观主义持积极态度的研究者把乐观与自我 效能感 、 自尊 、 主观幸福感 、 生活满意度 、 社会支 持等指标有机地联系起来 , 以大量的实验研究结果 支持了积极的乐观主义观点 。 这些观点可以看成是 目前心理学关于乐观主义研究的热点问题 , 主要有 : ( 一) 乐观与健康 。 乐观主义可以增强人的免 疫系统 , 使之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 。 乐观意识能够 在人迷茫的时候提供力量的支撑 , 有助于维护身心 健康和提升生活质量 。 M atuut a ( 2000) 对 800 余 名被试的回溯研究发现乐观者比悲观者平均寿命长 19 %。 乐观主义在预测服用各种药物的病人的物理 的心理功能时也非常显著 , [ 12] 并且在与疾病抗争的 过程中 , 乐观主义品质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 ( 二) 乐观与生活满意度 。 乐观主义者往往具 有更高的生活满意度 、 职业成就和婚姻满意度 。 研 究发现 , 乐观者的生活满意度显著高于悲观者 , 而 抑郁水平显著低于悲观者 。 乐观主义有助于产生积 极情绪 , 增加人 的心理能量 , 提供正面思考 的力 量 。 一般情况下 , 乐观主义者心怀远大的抱负和志 向 , 有从行动上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毅力 , 获得事 业成功的可能性也更大 , 甚至在面对事业失败或物 质贫穷的时候 , 他们都很少产生抑郁的心情 。 ( 三) 乐观与幸福 。 亚里士多德在两千年前就 指出幸福是生命的意义和目的 , 追求幸福是人类生 存的终极目标 。 以前和近期的研究均发现 , 乐观可
西方社会思潮理论视角下的大学生心理问题-精品文档资料
西方社会思潮理论视角下的大学生心理问题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所作的定义是:健康乃是一种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都日臻完满的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的状态。
这是首次把心理健康纳入健康的概念,心理健康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
随着刘海洋硫酸泼熊、药家鑫杀人事件等诸多和大学生有关的恶性事件的发生,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引发人们的深入思考。
一、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发展,大学生面临着诸多的压力,如学习压力、人际压力、就业压力等,大学生心理健康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
教育部的一项抽样调查发现,我国大学生心理疾病率达20.23%。
北京某高校对2009级新生心理调查表明:8.77%的人经常失眠,5.33%的人对任何事情都没有什么兴趣,26.19%的人承认存在不同的心理障碍,只有20.73%的人觉得心理方面没有问题。
清华大学樊富珉教授对清华毕业班学生所作的研究表明,约有60%的学生认为自己有心理压力,而且大部分学生对压力的处理没有信心。
大学生口中出现频率极高的“郁闷”“无奈”“空虚”等词汇,都是心理障碍的表现和征兆。
近几年在大学生中,因精神疾病、心理障碍而休学、退学的人数逐年增加,因为心理问题导致的恶性伤害、自杀事件也屡见不鲜。
究其原因,家庭与社会环境、人际关系、情感、就业等都会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产生影响,大学生的认知问题是深层次原因。
二、运用西方社会思潮理论对大学生心理问题进行分析(一)社会生物主义思潮从生物学的角度指明人类社会出现的各种“病态问题”社会生物主义思潮的核心观点是,在处理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关系时,倾向于用人的自然属性去解释人的社会属性,把人的行为特征冠以生物、遗传的色彩。
社会生物主义思潮逐步改变了行为科学及社会科学对人及其行为的看法,试图在进化论的基础上科学地阐释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
莫里斯是运用社会生物主义思潮理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进行分析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把现代大都市看作成一个大动物园,认为人类和其他动物的不同,体现在人类是“超级的”,拥有“超级部落”“超级地位”“超级性行为”。
积极心理学--乐观看世界
积极心理学:乐观看世界乐观是积极心理学中24项积极人格特质之一。
研究表明,乐观不仅是对抗生活挫折的缓冲剂,还是抵抗疾病的第一道防线。
乐观虽然有天生的成分,但是事实证明,每个人都可以通过适当的训练变得更为乐观。
积极心理学是目前最热门的话题。
积极心理学之父是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前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马丁·赛力格曼。
说起“积极心理学”的由来,完全源自一个偶然。
在马丁·赛力格曼担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三个月后的一天,他与5岁的女儿尼奇在园子里种菜,突然他发现女儿手舞足蹈地将种子撒向空中。
赛力格曼叫她别乱来,女儿却对他说:“爸爸,我能和你谈谈吗?”“当然。
”他回答道。
“爸爸,我从三岁到五岁一直在抱怨,每天都说这个不好那个不好,现在我长到五岁了,我决定不再抱怨。
如果我不抱怨了,你可以不再那样容易生气吗?”赛力格曼虽然写了大量有关儿童心理的著作,但由于工作太忙,他和自己孩子的关系并不是太亲密,女儿的这番话触动了他。
赛力格曼也反思自己的生活,他感觉过去的五十年里,自己都在阴霾的气氛中生活,心中有许多不高兴的情绪,而从那天开始,他决定让心灵充满阳光,让积极的情绪成为心灵的主导。
继而,赛力格曼将这种乐观美好的心理学,定义为“积极心理学”。
神经生理学和激素的研究表明,当一个人在思考时,会相应地感受到一股情绪拉力,把人拉向以下两种状态——这两种状态分别被称为积极情感吸引(PEA)和消极情感吸引(NEA)。
而这两种状态,都与大脑和身体中的某些生理过程相关,也与情感倾向、认知倾向和行为倾向有关。
当我们处于充满希望的状态时,PEA就被激活:呼吸放慢,血压降低,免疫系统活跃性提高,人们会感到平静乐观,充满希望。
反之,如果专注于一些消极因素,则会激活NEA,人们会感到紧张,压力增大,产生悲观和防备情绪;血压上升,呼吸加快,面部肌肉绷紧,身体随时准备承受压力或伤害,并产生紧张反应,血液涌向身体中大的肌肉组织,那些不太重要的神经线路被迫关闭,人与大脑的许多部分就失去联系。
2016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后期资助项目立项名单
序号 学科门类
项目名称
项目类别
负责人
1
教育学 地方政府普通高中成本分担机制改革研究
2
教育学 西部乡村教师专业学习优化研究——基于行动学习理论的
视角
3
教育学 馆校合作机制的国际比较与本土探索
青年基金项目 青年基金项目 青年基金项目
董俊燕 冯加渔
专业化进程中高校辅导员实践性知识的内涵解读与生成机制研究
19
语言学 林语堂翻译书写研究
青年基金项目
规划基金项目
规划基金项目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专项 后期资助重大项目
陈宏飞 尹海员 秦秋红
屈桃 刘全国
旅游与环境学院 国际商学院 国际商学院 文科基础部 外国语学院
吕亚虎
8
心理学 故事理解中不同层次语义整合的大脑神经机制
以癌症患者支持性心理需求为焦点的心理干预方案的开发
9
心理学
与评价
10
心理学 急性应激状态下基于面孔加工任务的注意瞬脱神经机制
“体质健康测试”背景下中学生慢性疲劳综合症监控模式
11
体育科学
研究
12
体育科学 丝绸之路经济带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与产业发展研究
西安市城镇居民居住环境与体力活动、健康水平的相关性
13
体育科学
研究
14
交叉学科/综合 “一带一路”西北沿线省俄语教育实证分析与战略规划研
研究
究
规划基金项目 青年基金项目 青年基金项目 规划基金项目 青年基金项目 西部青年基金项目 规划基金项目
杨剑峰 朱蕾
段海军 池爱平 曹卫华 孙宇亮
李琳
学习段海军后疫情时期教师压力管理与心理调试心得
学习段海军后疫情时期教师压力管理与心理调试心得我学习段海军后疫情时期教师压力管理与心理调试让我联想万分。
20XX年突如其来蔓延全球多个国家地区的新冠疫情既深刻改变的人们的生活,重创了全球经济,也对人们的心理造成了巨大影响,容易引发各种不良情绪和压力。
比如时下“后疫情时期”一词的出现,就显示了疫情影响下的变化。
这里所讲的后疫情时期,不是我们原来想象的疫情完全消失,一切恢复如前的状况,而是疫情时起时伏,随时都可能小规模爆发,从外国外地输入以及季节性的发作,而且迁延较长时间,对各方面产生深远影响的时代。
目前,尽管新冠疫情在中国已经得到了很好的控制,但是防控输入病例的形势依然严峻。
陕西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段海军通过网络在线上所讲的“后疫情时期高校教师的压力管理与心理调适培训”,就在分析经历后疫情的种种现实情况及对人们消费习惯,经济、文化、教育等影响后,从而为高校教师提供心理支持。
作为一个拥有多年高校从教经历的教师,我原本认为对于后疫情时代而言,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于消费的选择会更加谨慎,会更加注重消费的安全和品质。
但是随着返校复学的逐步实施,我在教学准备及课堂教学中也发现很多的教师、学生,包括我自己在内,也或多或少、或轻或重的存在有因疫情引起的紧张焦虑、不知所措等情绪。
特别是在居家过程中也会有一种孤独、寂寞、无助,有的也会出现幻觉、连续多日的少眠和失眠的情况。
如何解决以上困惑人心的心理问题。
段海军博士从个体应邀与压力反应;教师压力管理与心理调适策略;拥抱压力,教师自我认知;从知到行,个人行动计划等四个层面进行了解读。
教师作为学校教学活动的实施者,也是与学生关系最为密切者,能够在第一时间了解和发现学生状况及其变化。
因此,只有健康的教师才能够将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知识传授给学生。
过去的传统教学体系过于强调学生道德、知识、责任等的培养,而对于每个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较少关切,或者是完全忽视。
正如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所说,投资决策都可能受乐观主义或悲观主义情绪的影响,对未来预期乐观,则经济繁荣,预期悲观,则经济萧条。
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2
<<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读书报告一、作者简介罗杰·霍克(Roger R. Hock) 博士是美国门多西诺学院(Mendocino College)的心理学教授,在心理学方面有多年教学经验。
白学军,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获教育学博士学位,现任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院副院长、天津师范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博士点学科带头人。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心理学科评审组成员、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心理学组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心理学会常务理事及天津市心理学会副会长。
2004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6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近年来,获得多项国家级、市级的教学类和科研类奖项,编著并发表多篇著作和国内外论文,目前正主持若干项重大科研项目。
二、背景与特色在教学过程中,他发现大多数心理学教科书因篇幅有限,无法详细介绍作为学科基础的研究过程,于是筹备本书以填补教科书与科学研究之间的沟壑。
霍克站在学科发展的高度,纵观心理学研究的发展历程,精心筛选出对心理学发展影响最大、文献引用较多且至今仍受关注的40项研究,范围涵盖广泛,介绍全面详实。
罗杰•霍克用自己简练的思维和那支“生花的”妙笔,将“枯燥的”心理学经典研究变成了一个又一个“引人入的胜”故事。
阅读此书,会将你逐渐带入神秘的心理 世界,在揭开心理学神秘面纱的同时,也会让你感到心理学将不再“枯燥”、不再“远离实际”,也不再“高不可攀”。
同时,阅读这些经典研究,还会让你折服于 心理学大师们的绝妙思路和天才的想法。
三、内容介绍本书分十个心理学专题第一章生物学与人类行为第二章知觉与意识第三章 学习和条件反射第四章智力、认知和记忆第五章 人的发展第六章 情绪和动机第七章 人格第八章 精神病理学第九章 心理治疗第十章 社会心理学每个专题选取了4项研究。
每项研究的内容包括:题目、作者、原始出处、问题提出的背景、理论假设、研究方法、结果、讨论、意义与批评、近期应用和参考文献。
1967年心理课题
1967年心理课题(最新版)目录1.1967 年心理课题的背景和意义2.1967 年心理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3.1967 年心理课题的研究方法和成果4.1967 年心理课题的影响和启示正文1967 年心理课题的背景和意义1967 年,心理学领域发生了一件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即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提出了一个具有开创性的心理课题。
该课题旨在研究人的心理韧性,探究人们如何在面对压力和挫折时保持积极心态和适应能力。
在当时,这一课题的提出具有很大的创新性,因为在此之前,心理学领域主要关注心理疾病和负面情绪,而塞利格曼则将目光投向了积极的心理品质。
1967 年心理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1967 年心理课题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1)心理韧性的概念和特征:研究者们试图界定心理韧性的概念,并探究其在个体身上的表现特征。
(2)心理韧性的形成和影响因素:研究者们探讨了心理韧性是如何在个体成长过程中形成的,以及外部环境和基因等因素对心理韧性的影响。
(3)心理韧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者们研究了心理韧性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发现心理韧性越强的人,心理健康水平越高,反之亦然。
(4)提高心理韧性的策略和方法:研究者们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了一系列可以提高个体心理韧性的策略和方法,如积极应对压力、保持乐观心态等。
1967 年心理课题的研究方法和成果1967 年心理课题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如问卷调查、实验室实验、案例分析等。
这些方法相互结合,为研究者们提供了丰富的数据和信息。
在此基础上,研究者们得出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为心理学领域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1967 年心理课题的影响和启示1967 年心理课题的影响深远,它不仅推动了心理学领域的发展,也改变了人们对心理健康的认识。
课题的研究成果表明,心理韧性是一种可以培养和提高的能力,这对于个体在面对压力和挫折时保持积极心态具有重要意义。
意识研究复兴的心理学理论意义
意识研究复兴的心理学理论意义
段海军;霍涌泉
【期刊名称】《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0(037)006
【摘要】受多学科科学范式的启发和约束,当前西方心理学对于意识问题的研究出现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文艺复兴"运动.意识问题已成为制约心理学研究的一大理论危机.反思意识研究的复兴对于心理学的理论建设具有突出的学理价值,它不仅涉及到心理学科的本体性出发点问题和科学方法论问题,还涉及到人性和创造性的实质问题.
【总页数】5页(P135-139)
【作者】段海军;霍涌泉
【作者单位】山西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山西临汾,041004;陕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西安,71006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84
【相关文献】
1.神经现象学与意识研究东方传统的复兴 [J], 陈巍
2.意识研究复兴的心理学背景 [J], 迟延萍;霍涌泉
3.中国特色分析社会心理学的有益探索--《人性·社会·心灵--社会潜意识研究》《传承·超越·沟通--民族潜意识研究》评介 [J], 张秀芝
4.非常态心理学:超个人心理学的非常态意识研究 [J], 曾碧
5.马歇尔产业区理论的复兴及其理论意义 [J], 苗长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追寻生命的意义_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乐观主义价值_段海军
心理学探新2011,V o.l31,No.1,9-13PSYCHOLOG I CAL EXPLORAT I ON追寻生命的意义: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乐观主义价值*段海军(陕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西安710062)摘要:乐观是当前西方积极心理学的核心概念和研究热点,有关乐观主义的价值问题凸显出了积极和消极的乐观主义两种对立的解释取向。
事实上,乐观往往与悲观并行存在,乐观主义能否促进健康关键取决于对危机源刺激的过程性判断。
有限度的现实乐观能够赋予个体独特的生命意义和价值,有助于个体在乐观与现实之间寻求到心理和谐和平衡的支点。
当前的乐观研究已汇成了一股强劲的乐观主义潮流,必将成为心理世界发展新的生长点。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乐观主义;气质型乐观;解释风格中图分类号:B84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5184(2011)01-0009-05长期以来,乐观被视为推动人类进化的文化机制。
乐观是各民族文化价值观念中普遍重视的一种品质。
一些人认为,乐观可能是一个高度有利的心理特征,它与人们好的心情、坚持不懈、成就和身体健康有关。
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指出,投资决策都可能受乐观主义或悲观主义情绪的影响,对未来预期乐观,则经济繁荣,预期悲观,则经济萧条。
近年来,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乐观主义(opti m is m)成为西方积极心理学的核心概念和研究热点。
有研究者甚至提出,乐观主义不仅是对抗生活挫折的缓冲剂,更是抵御当代社会人类疾病的一种有力武器[1,2]。
1乐观主义:积极心理学的核心话语乐观主义一直是东西方文化的传统价值观和信念,也是商品经济时代大众关注的核心话语。
长期以来,乐观主义受到了文化传统、社会学、伦理学和经济学的普遍重视,人们的日常生活经验也证明/乐观0可以使人们获得处理事情的更多能力,然而心理学界因乐观问题无法实证研究而被忽视。
自20世纪80年代积极心理学诞生之后,心理学界掀起了一场对乐观问题研究的热潮。
浅谈当代心理学对乐观的研究
浅谈当代心理学对乐观的研究【摘要】乐观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核心概念之一,其中赛里格曼的理论最受推崇。
乐观是人的一种重要的积极情绪,是个体面向未来的一种积极体验。
乐观是人的一种主观心境或态度,这种心境或态度与个体的期望紧密相关,它不仅是一种认知判断的结果,而且是一种主观愿望的结果。
【关键词】乐观;态度;积极体验;积极心理学人类对乐观的阐述可以追溯到18世纪初期的莱布尼茨(G.W.Leibniz)。
他认为乐观是一种天然的认知方式——即使美好善良有时会伴随着一定的痛苦,但最终必会将其战胜。
尽管当代心理学对乐观的解释还莫衷一是,如气质性乐观、解释风格等,但总体上来说,心理学倾向于将乐观视为是人的一种积极体验。
一、乐观的定义社会学和人类学家泰尔格(L.Tiger)认为当个体把某种社会性或物质性的未来期望视为社会上所需要的、能为他带来快乐的或是对他有利的,那么与这种期望相关联的心境或态度就可以称之为乐观。
从泰尔格对乐观的定义中,我们不难发现乐观至少具有两个主要的特征。
首先乐观是人的一种主观心境或态度。
同样的一件客观事实,不同的人由于期望不同而对其就具有不同的认知和评价,并使人产生与评价价值相对应的态度或心境,于是如果评价是对自己有利的就产生乐观,反之则产生悲观。
其次,尽管乐观是指向未来的,但它会对现在或今后一段时间的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
乐观不针对现在或过去,它是一种主观愿望的结果,且这种建立在愿望基础之上的结果会实实在在地影响着我们现在和今后一段时间内的行为。
二、有关乐观生成的理论1.天性论。
天性论认为乐观是人的一种天性,人类的社会环境和文化则会助长或限制这种天性的发展。
支持这种观点的人有很多,如苏格拉底、尼采、弗洛伊德、马斯洛、罗杰斯等。
但这种天性论往往具有消极的意义,包括索福克勒斯、尼采等都认为人具有乐观的天性只是为了延长自身的痛苦。
到了20世纪60、70年代以后,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兴起,一些心理学家们发现,人们并不是严格按照现实来进行思考和行动的,而是以一种天生乐观的心态来思考和行动。
积极心理学领域中的乐观研究
积极心理学领域中的乐观研究刘文凤;苗元江【摘要】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definition of optimism,the current research status of optimism,optimistic generation theory,optimistic psychological structure and measurement methods,and it points out the main problems of the research.%介绍了心理学界关于乐观的概念、乐观的研究现状、乐观生成的理论、乐观的心理结构与测量方法,并指出已有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期刊名称】《新余学院学报》【年(卷),期】2011(016)006【总页数】5页(P100-104)【关键词】积极心理学;乐观;研究现状【作者】刘文凤;苗元江【作者单位】南昌大学教育学院,江西南昌330031;南昌大学教育学院,江西南昌33003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848自20世纪80年代积极心理学诞生之后,心理学界掀起了一场对乐观问题研究的热潮。
研究者认为过去的心理学可以称之为消极心理学或病理性心理学,主要的关注点是战争创伤和精神疾患的治疗。
然而,进入和平期后,一些心理学研究者逐渐发现,仅有对疾病的防治是不够的,没有悲伤并不等于实现了快乐和幸福。
因此,愈来愈多的心理学研究者开始涉足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领域,提倡当代的心理学应当将视角转移到正常人身上,关注人的各种积极精神力量和积极品质,寻求促进人类幸福和社会良好发展的因素。
正如Seligman所说,积极心理学的目标是催化心理学从只关注于修正生命中的问题到同时致力于建立生命中的美好品质。
积极心理学在主观层面上研究积极的主观体验、幸福感和满足感(对过去)、快乐和幸福流(对现在)以及希望和乐观主义(对未来)[1]。
积极心理学视野下乐观主义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要探索、理解、开发并培养人类自身所具有的潜在优势,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启发人们避免自身的不足与劣势。
意识研究复兴的心理学理论意义_段海军
收稿日期:2010-04-01作者简介:段海军(1979—),男,甘肃会宁人,山西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讲师,现为陕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霍涌泉(1963—),男,陕西吴堡人,陕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理学博士。
2010年11月第37卷第6期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Shanxi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Nov.,2010Vol.37No.6意识研究复兴的心理学理论意义段海军1,霍涌泉2(1.山西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山西临汾041004;2.陕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西安710062)摘要:受多学科科学范式的启发和约束,当前西方心理学对于意识问题的研究出现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文艺复兴”运动。
意识问题已成为制约心理学研究的一大理论危机。
反思意识研究的复兴对于心理学的理论建设具有突出的学理价值,它不仅涉及到心理学科的本体性出发点问题和科学方法论问题,还涉及到人性和创造性的实质问题。
关键词:意识;复兴;心理学;理论建设中图分类号:B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5957(2010)06-0135-05意识问题在当代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理论与实践课题。
随着现代自然科学日新月异的发展,特别是生命科学、计算科学、认知科学和心灵科学的崛起,近十几年来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场意识研究的“文艺复兴运动”。
其中有三股研究潮流最为强劲:一是以物理学、生物学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自然科学范式的意识研究潮流;二是以认知科学和认知神经科学为代表的实证科学范式的意识研究潮流;三是以现象学、语言学、心灵哲学、社会建构论为代表的人文科学范式的意识研究潮流。
[1](P120)目前,这三种取向的意识研究已经取得了不少实质性的进展,逐渐克服了以往意识研究的“虚无化、含糊化”状态,使意识这一传统的哲学主题“返老还童”,成为一个崭新的前沿领域。
国内外对幼儿乐观品格的研究
国内外对幼儿乐观品格的研究引言:幼儿期是人的成长过程中最为关键的时期之一,也是习得乐观品格的重要阶段。
乐观品格是指个体对待生活和事物时持有积极、乐观的态度和心态。
对幼儿乐观品格的研究,不仅有助于了解幼儿心理发展的规律,还对幼儿教育和培养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从国内外两个方面,对幼儿乐观品格的研究进行综述。
一、国内研究进展1. 幼儿乐观品格的定义与特点国内学者对乐观品格的定义与特点进行了深入研究。
乐观品格包括积极向上、勇于挑战、自信自尊、乐观向前等多个方面。
幼儿乐观品格的形成受到个体内在特质、家庭环境和社会文化等多个因素的影响。
2. 幼儿乐观品格的培养途径国内研究者通过实证研究和干预实践,探索了一些有效的幼儿乐观品格培养途径。
例如,积极的家庭教育环境、良好的师幼关系、游戏与乐趣的学习体验等,都对幼儿乐观品格的培养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3. 幼儿乐观品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国内研究者还探讨了幼儿乐观品格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
研究发现,乐观的幼儿在面对挫折和困难时更具有应对能力,更能积极应对压力,从而减少焦虑和抑郁等负面情绪。
二、国外研究进展1. 幼儿乐观品格的发展轨迹国外学者通过对幼儿乐观品格的追踪研究,揭示了其发展轨迹。
研究发现,幼儿乐观品格在3-5岁时逐渐形成,并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巩固和发展。
2. 幼儿乐观品格的影响因素国外研究者还研究了影响幼儿乐观品格的各种因素,如家庭环境、同伴关系、教育方式等。
研究发现,良好的家庭环境和积极的教育方式有助于培养幼儿的乐观品格。
3. 幼儿乐观品格的教育干预国外学者通过实施乐观品格教育干预项目,促进幼儿乐观品格的发展。
这些干预项目包括启发式教育、积极心理训练、游戏教学等,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结论:幼儿乐观品格的研究在国内外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乐观品格的定义、培养途径以及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等方面;而国外研究则更关注乐观品格的发展轨迹、影响因素和教育干预等方面。
谈积极心理学
课程设置强调自主性
• (1). 更大的幸福体验(greater happiness): 更 珍惜生活中的美好体验与事物 • (2). 更大的主观感(greater subjective wellbeing): 更多体验,享受正面的情绪体验 • (3). 更大的生活意义(greater meaning):更好 理解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 (4). 更多的目标达成体验(greater success in reaching goals):更好完成预定目标 • (5). 更好的人际关系(better relationships):构 建更和谐的人际关系
课程评估强调实证性
• 积极心理学的课程设置很强调是以实证 研究为基础(evidence-based),主张对开 设的课程都进行深入、全面的心理学跟 踪调查,并予以多样的统计分析 (Seligman, Ernst, Gillham, Reivich, & Linkins, 2009)。在这里,赛利格曼教授 特别强调积极心理学的课程与干预评估 要像医学那样严谨,具有深入的数据支 撑。
课程设置强调自主性
• (1). 增强自我的成效感(increased selfefficacy): 增强自信和对自我表现的期盼 • (2). 增强自我的决心(increased selfdetermination): 增强自控和自制力 • (3). 增强自我的管理(increased selfregulation):增强自我的生活管理和时间管理 • (4). 更积极的乐观解释风格(more optimistic explanatory style): 增强积极的归因能力 • (5). 更多对同事的理解关注(greater sensitivity to one’s partners):增强同感共情
教师效能感与教师专业的自主发展
教师效能感与教师专业的自主发展
段海军;霍涌泉
【期刊名称】《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
【年(卷),期】2007(24)1
【摘要】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师专业的发展更多关注外力驱动,而忽视教师主体内源性动力的激发,容易使教师陷入理想和现实之间的两难困境.教师自我效能感的提升是实现教师自主发展的内源性动力.从教师效能理论的视角实现教师自主发展,一是提升教师自我效能信念,激发自我专业意识;二是加强教师间的良性互动,实现实践性知识的共享;三是促进教师的自我反思,建立教师自我评估机制.
【总页数】4页(P10-13)
【作者】段海军;霍涌泉
【作者单位】山西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临汾,041004;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西安,71006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5
【相关文献】
1.擦亮自主发展的光焰——南充市三原实验学校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纪实 [J], 余小刚
2.骨干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文化引领——兼谈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 [J], 胡道成
3.骨干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文化引领——兼谈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 [J],
胡道成;
4.高校英语教师自主发展现状与策略分析——评《高校英语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研究:理论、现状与策略》 [J], 王雪;张伟
5.教师效能感与教师专业的自主发展 [J], 段海军;霍涌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谈高校心理学专业基础课教学改革
浅谈高校心理学专业基础课教学改革
段海丹
【期刊名称】《河南教育(高校版)》
【年(卷),期】2015(000)006
【摘要】心理学作为一门朝阳学科,在很多高校也是一门新兴专业。
研究高校心理学专业的特殊性,提出高校心理学专业本科阶段教学的几点思考,并提出针对心理学专业大三学生开设心理学理论体系专题和心理学方法论体系专题课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对心理学专业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总页数】2页(P14-15)
【作者】段海丹
【作者单位】信阳师范学院华锐学院社会科学系,河南信阳 4640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师范专业基础课程心理学教学改革
2.高校专业基础课程“综合性”实践教学模式探索——以应用心理学专业《心理测量学》为例
3.职业能力导向下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4.基于"双创"视角的应用型高校专业基础课实践教学改革探讨
——以BZ学院"微观经济学"为例5.高校美术专业基础课教学改革对策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积极心理学研究进展述评
积极心理学研究进展述评
段意瓶[1];杨晓红[2]
【期刊名称】《社会心理科学》
【年(卷),期】2015(000)011
【摘要】本文阐述了积极心理学当前发展的状况,指出其发展过程中的四大问题:1、积极心理学的自身发展体系尚不健全,对于传统心理学各个流派的态度有待改进;2、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和研究内容还有扩展的空间;3、积极心理学的应用还
应该加深;4、积极心理学本土化的工作很多改善空间,并尝试性的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总页数】5页(P8-11,15)
【作者】段意瓶[1];杨晓红[2]
【作者单位】[1]湖南科技大学教育学院湘潭411100;[2]红河学院外国语学院蒙
自6611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841
【相关文献】
1.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集体心理资本研究述评及展望 [J], 周紫婷
2.积极心理学视阈下的希望研究述评 [J], 李永慧
3.积极心理学视阈下的希望研究述评 [J], 李永慧;
4.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心理弹性研究进展述评 [J], 曹中平;
5.积极心理学视阈下高校学生心理健康及教育研究述评 [J], 马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期以来,乐观被视为推动人类进化的 文化机制。乐观是各民族文化价值观念中普 遍重视的一种品质。类似的讨论在伦理学、 文化学、经济学等领域的相关理论中也经常 涉及,然而心理学长期以来因乐观问题无法 实证研究而被忽视。一些人认为,乐观可能 是一个高度有利的心理特征,它与人们好的 心情、坚持不懈、成就和身体健康有关。经济 学家凯恩斯指出,投资决策可能受乐观主义 或悲观主义情绪的影响,对未来预期乐观,则 经济繁荣;预期悲观,则经济萧条。有研究者 甚至提出,乐观主义不仅是对抗生活挫折的 缓冲剂,更是抵御当代社会人类疾病的一种 有力武器。①
第四次浪潮。正如塞里格曼所说,积极心理 学的目标是催化心理学从只关注于修正生命 中的问题到同时致力于建立生命中的美好品 质。积极心理学在主观层面上研究积极的主 观体验、幸福感和满足感( 对过去) 、快乐和 幸福流(对现在)以及希望和乐观主义( 对未 来) 。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乐观主义成 为西方积极心理学的核心概念和研究热点。 积极心理学视野下乐观主义研究的主要目的 是要探索、理解、开发并培养人类自身所具有 的潜在优势,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启发人们避 免自身的不足与劣势。目前,该领域的研究 聚焦在各种各样的行为和事件结果对乐观主 义效应的影响上。正如彼得森( Peterson) 所 说,乐观主义研究者关注的兴趣已经从经验 主义 转 向 了 高 度 聚 焦 人 类 自 身 的 个 性 特征。①
③ W. J. Sieber,J. Rodin and L. Larson,Modulation of Human Natural Killer Cell Activity by Exposure to Uncontrollable Stress,Brain,Behavior,and Immunity,Vol. 6,1992,pp. 141 ~ 156.
④ C. Evangelos,Karademas,Self-efficacy,Social Support and Well-being: the Mediating Role of Optimism,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Vol. 40,2006,pp. 1281 ~ 1290.
面”。精神分析的目标就是帮助个体清楚地 心 感受真实的本能,舍弃乐观幻想,从而达到心 理 理成熟。把乐观当作人类本性的早期探讨明 学
显带有消极性。后来随着精神动力信念的普 及,弗洛伊德把乐观和幻觉视为一体的观点 受到了普遍质疑。对乐观主义的消极看法在 20 世纪 70 年代以后发生了变化,其中第一 个转折点是格林沃尔德( Greenwald) 把人性 比拟成集权政治体制形式的观点的提出。根 据他的观点,自我是对个人历史和同一信息 的组织者,每个人都参与编制和修改个人历 史的进 程。第 二 个 转 折 点 归 功 于 蒂 格 ( Tiger) 在《乐观主义:希望的生物学》一书中提 出的乐观是人类进化的产物而非心理特征的 衍生物的观点。积极心理学兴起后,人们普 遍坚持乐观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习得的 观点。只 有 让 乐 观 变 成 可 以 学 习 的 人 生 态 度,才能 使 人 们 形 成 积 极 健 康 向 上 的 心 境。 在塞利格曼看来,乐观主义与悲观主义这两 种心态的主要差别在于解释风格的不同,乐 观可以通过教育而形成,一个悲观的人通过 心理训练可以转化成为乐观的人。在 20 世
得出了类似的结论。③这样的实验结果表明, 持续不断和无法掌控的紧张刺激源扰乱了乐 观主义者对未来的美好 积极的乐观主义观点一直宣扬的“乐观会普 遍地消解负面情绪而增加健康”的观点是矛 盾的。
2. 积极的乐观主义观点 积极的乐观主义观点对坚持正面的思考 和正面的心态具有重要的意义,沉浸于负面 的思维只会增强负面的力量,这种观点认为 乐观主义具有高度收益的心理特征。目前的 研究趋势从聚焦如何理解并减轻事件的负面 影响转向了如何增强事件的积极因素和主观 幸福感,也从考察悲观抑郁的原因转向了探 明乐观的前因。④对乐观主义持积极态度的 学者把乐观主义与自我效能感、自尊、主观幸 福感、生活满意度、社会支持等指标有机地联 系起来,以大量的实证研究结果证明了乐观 主义的价值。 (1) 乐观与健康。乐观可以使免疫系统 增强,可以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乐观的人 心脏病、高血压和癌症的患病率更低,乐观可 以 减 少 乳 腺 癌 的 复 发 率,延 长 患 艾 滋 病
些没有根据、凭空猜想的常识性结论。通过 严格使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使“乐观”这一 模糊的、个人化的主观感受变得具有科学性、 可操作性和可量化性。
3. 由“本性论”转向“习得论” 乐观心理究竟是怎样形成的? 早期的观 点认为,乐观是一种天性。例如,弗洛伊德就 提出乐观 是 人 性 与 社 会 化 之 间 冲 突 的 衍 生 物。“乐 观 延 长 了 人 的 痛 苦,人 类 面 对 现 实 的最 佳 方 式 需 要 更 多 的 面 对 现 实 的 艰 难
一、乐观主义研究的演变轨迹考察
1. 从“自我激励运动”走向“积极心理 88
学浪潮” 长期以来,乐观主义虽然受到了文化传
统、社会学、伦理学和经济学的普遍重视,人 们的日常 生 活 经 验 也 证 明“乐 观 ”可 以 使 人 们获得处理事情的更多能力,但是心理学界 很少对 乐 观 问 题 进 行 深 入 细 致 的 研 究。 自 20 世纪 80 年代积极心理学诞生之后,心理 学界掀起了一场对乐观问题研究的热潮。积 极心理学打破了 100 多年来心理学过多关注 心理障碍的传统模式,呼吁心理学要实现从 消极心理学到积极心理学模式的转换,旨在 研究人类的积极力量和积极品质,关注人类 的幸福与发展,被称为当代国际心理学界的
① H. Tennen and G. Affleck,The Costs and Benefits of Optimistic Explanations and Dispositional Optimism, Journal of Personality, Vol. 55, 1987, pp. 377 ~ 393.
心 人都可以通过适当的心理训练变得更为乐 理 观。更改不合时宜的信念,接纳那些令人痛 学 苦的事实,能够帮助我们以更加客观的视角
看待生活,并清醒和理智地面对现实的人生, 从而获得解脱和超越。
二、积极与悲观:乐观主义价值 评估的分歧与融合
世界上没有纯粹的乐观,乐观往往是与 悲观并行存在的。盲目乐观论可能瞬间转变 为悲观论,脱离实际的乐观会成为一种泡沫, 而过度乐观有可能是悲剧的开始。
西方心理学视野下的乐观主义研究
段海军 霍涌泉
提 要 | 乐观是一种与社会生活未来相关的态度和信念。长期以来,心理学因为乐观问题无法进行实证研
究而“毁誉参半”,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乐观成为西方积极心理学的核心概念和研究热点。有
心
关乐观主义的价值问题凸显出了两种取向的解释———积极的乐观主义和悲观的乐观主义。乐观
② H. C. Lench and P. H. Ditto,Attributional Style and Athletic Performance: Strategic Optimism and Defensive Pessimism,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Vol. 44,2008,pp. 631 ~ 639.
① M. F. Scheier and C. S. Carver,Effects of Optimism on Psychological and Physical Well-being: Theoretical Overview and Empirical Update,Cognitive Therapy and Research,Vol. 16,1992,pp. 201 ~ 228; C. Peterson,The Future of Optimism,American Psychologist,Vol. 55,No. 1,2000,pp. 44 ~ 55.
理
主义能否促进健康取决于对危机源刺激的过程性判断。有关乐观的研究已汇成了一股强劲的乐
学
观主义潮流,必将成为心理世界发展的新的生长点。
关键词 | 心理学 乐观主义 气质型乐观 解释风格 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 | B84-06
作者信息 | 段海军,男,1978 年生,陕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讲师、在读博士生,710062。
① C. Peterson and R. S. Vaidya,Explanatory Style,Expectations,and Depressive Symptoms,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Vol. 31,2001,pp. 1217 ~ 1223.
89
纪 90 年代,宾夕法尼亚州相关机构曾经制订 过一项为期两年的旨在提高中小学生乐观心 态的培养计划,参与该计划的孩子在培训结 束后抑郁症的患病率明显少于对照组。最让 人意外的是,这些孩子进入青年期后心理状 态依然好于对照组,他们能够更好地处理生 活压力和危机。也有研究结果表明,乐观的 小学生将来很少患抑郁症,走向社会后,在工 作成绩和社会地位方面均超过悲观的人。乐 观主义虽然有天生的成分,但事实证明,每个
2. 从大众化信念走向科学化实证研究 乐观主义一直是东西方文化的传统价值 观和信念,也是商品经济时代大众关注的核 心话语,然而也存在着许多模糊的泛化问题。 特别是以哲学和宗教学为代表的乐观主义研 究一直 是“毁 誉 参 半 ”。 科 学 化 的 测 评 赋 予 了乐观主义新的科学内涵。当前对乐观主义 的测量在两种截然不同的理论指导下对应有 两 种 不 同 的 科 学 测 量 方 法。 沙 伊 尔 ( Scheier) 和卡弗( Carver) 认为,乐观主义就 是人们对将来积极事件发生的一般期望,在 这个定义的基础上,他提出了乐观期望生活 取向测验及其修订版( the revised life orientation test,LOT-R) 。而塞利格曼提出,乐观不 是普遍的人格特质,而是一种解释风格。他 采用归因风格问卷( ASQ) 和言语解释的内容 分析( CAVE) 来测量乐观。这种测量技术要 求被试报告对事件正面或负面的解释,然后 从集中性、稳定性和一般性三个维度进行确 定性 数 值 评 定。② 科 学 化 的 测 评 方 式 使“乐 观”研究从宗教和哲学领域纳入到了科学的 研究范畴。其研究结果是经过探索和深思以 及测试而得到的验证本质性结果,而不是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