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中国没有发展基督教
基督教在农村及城镇无序发展的原因与对策
基督教在农村及城镇无序发展的原因与对策一、基督教在我国及城镇无序发展的农村社会背景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全国的县、乡镇、农村各级政府部门关注的重点在发展经济,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广大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极大提高。
但在同时,对农民的思想领域丰富、塑造工作力度就显得不足了。
在这种背景下,农民贫富两极分化的出现和分化趋势的扩大;农民进城务工所受到的种种困境、生存成本上升,如:学生升学、医疗、住房难题;先富起来的一部分农民和在贫困线上挣扎的一部分农民失去了生活的方向等等,一切客观问题都在农民头脑中形成难以破解的症结,加之国际因素的影响,这些共同构成了基督教在农村及城镇无序发展的背景总体因素。
二、基督教在农村及城镇无序发展的原因分析国家缺乏应对宗教事务的可操控政策、法律细则和足够的监管力度应该说,我国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宗教自由政策的初衷是好的,也是于当时形势适合的。
但是,随着国内外经济政治形势的变化,这一政策逐渐变得不能够适应新的国家、民族、文化形势发展要求。
国家在政策、法律层面缺乏制约基督教无序发展的有力操控机制和细则条款,致使国家“自养、自传、自治”等宗教政策在事实上变成了宗教放任政策,导致国家的宗教政策变成了基督教在农村及城镇无序发展法律保障。
在国家没有明确政策态度之前,在全国大搞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大背景下,宗教问题变成了政府关注的盲区,基督教等宗教在农村及城镇自发、无序的发展也就逐渐形成了。
法轮功等邪教组织如此猖狂、膨胀,就是这种监管缺失的明证。
基督教在农村及城镇无序发展的精神性和物质性因素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民物质生活有了极大的提高,但是,同时,由于文化信息交流空前加大,农民的精神世界在物欲大潮的冲击下,传统的伦理道德的约束力似乎越来越弱化。
部分农民对现实的世界感到迷惘,在内心欲望的无限膨胀之时,现实却无法满足,这种内心冲突的激化,往往导致农民,特别是受教育程度较高、物质生活相对富裕的阶层对心灵寄托的寻觅。
基督教调研情况汇报
基督教调研情况汇报近期,我对基督教进行了一系列的调研,旨在了解基督教在中国及全球的发展状况,以及对信徒生活和社会影响的情况进行深入了解。
通过对相关文献、统计数据和采访等方式,我得出了以下的调研情况汇报。
首先,基督教在中国的发展情况。
据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基督教信徒数量逐年增长,目前基督教在中国的信徒人数已经超过一亿。
基督教在中国的发展主要集中在城市和沿海地区,但近年来也逐渐向内地和农村地区扩展。
基督教在中国的发展受到政策、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的影响,但总体呈现出稳步增长的态势。
其次,基督教在全球的发展情况。
全球范围内,基督教是最大的宗教之一,信徒数量超过20亿。
基督教在欧洲、美洲、非洲和亚洲等地区都有着广泛的传播和影响。
特别是在非洲和拉丁美洲地区,基督教的信徒数量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
基督教在全球范围内对社会、文化和政治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力。
再者,基督教对信徒生活的影响。
基督教教义强调爱、宽恕、仁慈等价值观念,对信徒的生活和行为有着深远的影响。
基督教信徒在日常生活中注重道德、家庭、社会责任等方面的实践,这对社会和个人的和谐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最后,基督教对社会的影响。
基督教在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教育、慈善、社会公益等方面都有着积极的贡献。
基督教的价值观念和教义也对社会的道德建设和社会秩序起着重要的作用。
同时,基督教信徒在社会中也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和公共事务,为社会的和谐稳定作出了贡献。
综上所述,基督教在中国及全球范围内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对信徒生活和社会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基督教的发展状况和影响力需要得到重视和关注,以促进宗教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希望此次调研情况汇报能够为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公民基督徒与基督教的中国化问题
当人们一旦走出那种 行政关系控制了所有社会 生活的单位体制之时,基 督教的信仰团契和精神共 享结构,无疑是适应了这 种发展趋势,进而为部分 中国人提供了一种团体 的、或社会组织的精神生 活方式。
[文章导读]基督教近三十年来的迅速发展,是中国文化与政治面临的一大挑战。基督教信仰团契的特征,使得中 国基督教在种种压力下反而逆势发展。老板基督徒、农民工基督徒、城市基督徒现象的出现,显示了基督教在当代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旺盛生命力。作者所担忧的是,基督教的中国化不仅要求宗教政策层面的调整,而是如何能够 提供政治的公共理性平台,实现不同宗教的和平相处,并在宗教、社会和政治之间形成良性的互动,这也不仅仅是 基督教所面临的问题。
教的中国化问题,以及能否真正适应中国社 会的要求,能否进入社会文化、公共道德以 及个人精神领域的问题。如何处理与讨论这 些问题,不仅事关中国基督教的命运,而且 与整个中国宗教的互动格局、能否建构一个 多元共治的宗教和谐模式紧密相关。
从“宗教”出发,还是从“社会”出发?
中国各个宗教信仰体系之间缺乏一个公 共互动的空间与平台,各自均从自己的宗教信 仰要求出发,因此很容易产生误读与误解。
当然,上述这一转变和发展,仅仅是 一个趋势而已,它们尚处于一个变迁的过程 之中。但是,这种趋势一旦出现,当人们一 旦走出那种行政关系控制了所有社会生活的 单位体制之时,基督教的信仰团契和精神共 享结构,无疑是适应了这种发展趋势,进而 为部分中国人提供了一种团体的、或社会组 织的精神生活方式。只是因为这种团体的、 社会自组织的 精神共享方式,远非所有中国 人的精神选择和生活方式。有些人喜欢,有 些人不喜欢,这本属社会选择的正常之事, 却因为其中渗透了所谓宗教正当性的其他顾 虑,所以才使得基督教处于一种外有压力、 内有团契的困境之中。这也构成了当代基督
基督教在中国历史中的传播与影响
基督教在中国历史中的传播与影响一、基督教传入中国的历史背景与途径基督教传入中国可以追溯到公元7世纪,那时候,中国与西方的接触开始增加。
最早被介绍给中国的是东方基督宗教,后来又有来自罗马天主教堂的耶稣会和法国巴黎外方传教会等宗教组织的传教士进入中国。
这些传教士们利用西方在科学、医学和艺术等方面的优势来吸引了不少受众,并逐渐影响了中国社会。
二、传播低谷与复兴在中国历史上的某些时期,基督教面临了迫害和封禁的困境。
例如在明朝末年的“天启之变”中,西方传教士遭到清朝政府的限制与驱逐。
但是,基督教并没有因此而消失,而是在19世纪,在西方列强的帮助下,经历了一段复兴的历程。
三、基督教的影响力与社会变革基督教的传入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基督教重新引进了西方文化和科学,进一步促进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其次,在两次鸦片战争后,基督教可以说成为了中国社会改革的一股力量。
许多传教士投身于救助弱势群体和改善社会福利的工作中。
同时,基督教信仰也渗透到了一些中国知识分子和政治家的思想之中,影响了他们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四、基督教教育与社会服务基督教在中国不仅仅是宗教信仰,还具有教育和社会服务的功能。
基督教学校成为了中国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许多西方的教育理念和科学知识通过基督教传入中国。
此外,基督教还致力于慈善和公益事业的推动。
许多教堂和修会不仅提供宗教仪式,也为社会提供救济和教育资源。
五、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融合与冲突基督教在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接触中,既发生了融合,也产生了冲突。
一方面,基督教的价值观强调人的尊严和平等,与中国儒家思想中的仁爱和道德理念相契合。
另一方面,基督教的宗教仪式和教义与中国传统宗教的习俗和信仰存在分歧。
这种冲突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基督教的发展,但也促进了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对话与交融。
六、基督教在中国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近年来,随着中国社会的开放和宗教环境的改善,基督教在中国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东正教在中国的兴盛与衰落
东正教在中国的兴盛与衰落东正教在中国的兴盛与衰落基督教原是一个统一的宗教,由于教会内部争夺普世教会的最高领导权,势力范围和世俗经济利益以及教义上的分歧,基督教于公元1045年正式分裂为西方天主教和东方正教。
16世纪,由于天主教会内部出现了反对罗马教皇封建统治的宗教改革运动,遂又分裂出脱离天主教而适应资本主义的需要的新教。
至此,形成了基督教的三大派系——天主教,东正教和新教。
过去中国学者一般只重视对西方天主教和新教的研究,而忽视了对东方正教的研究,这是受“西方基督教文化中心论”的影响所致,实际上,作文东方文化之一的东正教也很重要,它一直影响着俄罗斯,东欧近东和其他一些地区的广大人民,影响着这些地区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艺术等领域,要了解这些地区的人民以及他们的历史,文化和习俗,就必须了解东正教。
东正教在基督教思想适合人类思想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忽略对它的认识和了解,就谈不上对整个基督教这种意识形态的把握,如果把基督教三大派比作三足鼎,那么只研究其中两派而不研究另一派,那是不完整的。
目前全世界有近2亿东正教徒。
其中仅俄罗斯就有7000多万教徒,占全俄居民的二分之一,可见东正教在俄罗斯影响之大,,东正教作为俄罗斯的传统文化在其历史和现实政治生活中,曾起过并仍在起着重要作用,如果不了解俄罗斯东正教,就很难深入了解俄罗斯的哲学,文学,艺术等精神文化,就难以理解俄罗斯的国家的政教关系。
东正教传入中国第一阶段1665——1716年准备阶段沙俄帝国是个富于侵略性的国家。
除了征服波罗的海沿岸的一些公国和高加索,中亚地区的一些国家外,16C末,还靠武力征服了西西伯利亚地区。
17C初继续扩张,吞噬了整个东西伯利亚。
17C中叶开始将目标转向中国领土,利用明清两朝交替,清军主力入关,东北边防空虚之机,将矛头指向中国黑龙江流域和贝加尔湖以东的地方,侵占中国领土,抢劫民财,焚烧房屋,屠杀居民,无恶不作。
中国人民奋起抗击。
基督教在中国
基督教在中国的发展及影响:基督教传入中国的可信时间是在唐朝初年。
当时传入中国的是基督教的一个小教派“涅斯托利派”,在中国的名称是景教。
景教唐时在中国存在了200年,历经13朝。
高宗时已传至全国,在100多年城市建有教寺。
自顺宗起,景教开始衰落。
至武宗,朝廷下令灭佛,累起景教。
教寺被拆,教徒被驱赶。
875年,黄巢攻陷广州,居住在该城的教徒遭杀害,景教从此在中国绝迹。
基督教传入中国的第二次高潮是在13至14世纪。
当时流传的主要有两派。
另一派是天主教的圣方济各派,这是天主教首次传入中国,时间是1289年。
明清之际,随着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等国对我国的殖民入侵,基督教第三次传入我国。
19世纪初,基督教新教开始大规模地传入中国。
这次传播开始于鸦片战争,在不平等条约的压制下,清政府被迫取消传教禁令,使教会势力迅速膨胀。
新中国成立初期, 信奉基督教的人只是少数, 中国的基督教徒大约只有40万人左右, 基督教只是在一些大中城市的局部范围内活动, 影响面很窄。
但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的基督教徒人数急剧膨胀, 近年据保守估计在7 千万人左右。
更有西方媒体报道称达到一亿两千万, 增长近200 倍。
尤其近年来在农村, 村民以加入教会为荣, 基督教成蔓延之势。
在浙江、河南一带, 教会拉人入教, 教会组织发展迅猛, 这不得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思考, 以及对基督教未来发展的担忧。
基督教在中国的快速发展首先归功于国家执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 百姓的生活水平得到很大的改善, 温饱问题得到了解决, 向小康社会迈进。
人们有了物质保障之后会有更多的时间和金钱去做一些精神的追求。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国家放松了对民众思想形态的控制, 民众的自由度增加, 有了更多的选择空间。
在这种情况下政府认识到宗教的功能和作用, 要求宗教政策和社会发展相适应, 而不是打压排斥宗教的存在和发展。
因此政府有关部门开始正确贯彻国家的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 从而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
基督教在农村及城镇无序发展的原因及对策浅析
基督教在农村及城镇无序发展的原因及对策研究平定县监察局副局长王红梅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落实,中国基督徒数量在大部分地区发展迅速,2010年《宗教蓝皮书》发布了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课题组所作的《中国基督教入户问卷调查报告》显示,中国基督教信徒人数总体估值为2305万人。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基督教徒大都以建国初期信教者为主,关注基督教发展状况者将这种情况归结为“老弱病贫加文盲”,但是,根据近期对信仰基督教的一些调查显示,基督教作为西方主要宗教之一,近年来在我国不少城镇农村蓬勃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呈无序状态,应当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一、当前农村及城镇基督教发展的基本特点从总体上看,我县的基督教活动还是在法律、政策规定的范围内开展活动的,但是也存在着潜在的不稳定因素和不容忽视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基督教信徒队伍不断扩大。
在年龄结构上,由以年老、体弱、妇女居多向年青化转变。
在知识结构上,由农村以文盲或半文盲居多向县城有一定数量的高学历公职人员,甚至还有少数党员干部转变。
二是基督教私设聚会点和家庭聚会点暗中发展且屡禁不止,屡劝不散,外来传教人员未经政府职能部门批准还在适时活动,信徒发现外来传道人认为是信友而不举报,不协助宗教管理部门开展有效地打击,给基督教的监管带来一定的难度。
三是各聚会点负责人、传道人及组织成员文化素质普遍偏低,讲经诵经能力较差,有的甚至曲解经文。
据了解,全县经过专门培训的神职人员寥寥数人,远远满足不了我县众多名信教传道的需要。
四是宗教活动频繁,除规模较大的礼拜天讲经外,平时一、三、五小聚会,另外还有家庭聚会和私设聚会点,特别是当前农村,非正常基督教活动情况复杂且具有隐蔽性。
五是宗教内部问题较多。
如教义纷争,争夺领导权、经济权、财物管理权等,宗教内部的利益争夺往往演变成宗教外部矛盾,影响信教群众的团结和社会稳定。
六是信教具有世俗性趋势,一人信教即全家信教,老辈信教,即下辈也信教,盲目追求。
基督教在农村及城镇无序发展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基督教在农村及城镇无序发展的原因及对策研究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十一五”期间的五大战略任务之一,要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明主”的新农村建设目标,必须正视基督教场所和信教人数大多分布在农村,基督教活动也大多发生在农村的实际,把加强对基督教工作的研究和管理,提高到贯彻体现党的宗教政策,掌握农村工作的主动权,夯实党的执政基础的高度来加以认识,要切实做好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以“合理、合法、合情”的措施和手段,将农民引导到我们党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道路上来。
农村宗教活动对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心里、交往活动等产生着巨大的影响,也对我国农村的经济、社会、文化各个方面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农村正当的宗教活动受到国家法律保护,农民也有选择自己信仰的自由。
但是,如何使农村基督教发展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和要求相适应,这是我们需要高度关注的重大问题。
具体来说,在这种形势下,应如何看待大量农民信教的问题?基督教对农村生产、生活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什么影响?如何正确规范和引导农村基督教健康发展?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开展了细致的调查和深入的思考。
我们对郭村基督教情况通过走访了解,现场察看等方式进行调查,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村基督教现状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
一、农村基督教信仰的基本现状(一)基督教的发展规模当前在农村最为活跃、信徒较多的宗教是基督教。
近年来,信教群众呈较快增长的态势,特别是在农村,由于人员素质相对较低下,业余文化生活相对匮乏,各项管理相对松散,给宗教在农村的无序发展带来空间。
加之基督教的传教和活动方式适应了当前农村的现状和农民的要求,得到了广泛的接受,发展迅速,传教人员的素质普遍提高,活动场所增加很快。
郭村基督教有传道员12人、信徒在450人左右,其中受洗人数在340人,郭村聚会点就有100多名信徒每周三、周日参加集会。
大集会达到300余人,而且表现得相当虔诚。
基督教在农村及城镇无序发展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基督教在农村及城镇无序发展的原因及对策研究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十一五”期间的五大战略任务之一,要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明主”的新农村建设目标,必须正视基督教场所和信教人数大多分布在农村,基督教活动也大多发生在农村的实际,把加强对基督教工作的研究和管理,提高到贯彻体现党的宗教政策,掌握农村工作的主动权,夯实党的执政基础的高度来加以认识,要切实做好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以“合理、合法、合情”的措施和手段,将农民引导到我们党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道路上来。
农村宗教活动对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心里、交往活动等产生着巨大的影响,也对我国农村的经济、社会、文化各个方面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农村正当的宗教活动受到国家法律保护,农民也有选择自己信仰的自由。
但是,如何使农村基督教发展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和要求相适应,这是我们需要高度关注的重大问题。
一、农村基督教信仰的基本现状(一)基督教的发展规模当前在农村最为活跃、信徒较多的宗教是基督教。
近年来,信教群众呈较快增长的态势,特别是在农村,由于人员素质相对较低下,业余文化生活相对匮乏,各项管理相对松散,给宗教在农村的无序发展带来空间。
加之基督教的传教和活动方式适应了当前农村的现状和农民的要求,得到了广泛的接受,发展迅速,传教人员的素质普遍提高,活动场所增加很快。
信徒中以老人、妇女为主,也有相当部分的中年和青年人,文化水平普遍不高。
(二)对基督教信仰的特点1、基督教信徒增长较快,对社会的影响有扩大趋势。
信仰宗教在农村成为一个相当普遍的现象,其中以基督教发展最为迅速。
信教群众由过去的青年妇女多、有病的多、无文化多等“三多”又向“三增多”发展:男性增多、年轻人增多、知识分子增多。
2、农民信教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农村精神文化生活匮乏和农村卫生、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
如今农民从事生产劳动的时间日趋减少,闲暇时间相应增加,而农村的精神文化生活方式较少,往往感到孤独,精神空虚,故而求助于宗教,以获得精神慰藉。
百年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变革
百年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变革基督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其在中国的传播历史相当悠久,经历了数百年的变迁与发展。
今天,随着中国社会的转型和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基督教在中国也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本文将着重分析百年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变革情况。
一、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史基督教最早传入中国可以追溯到7世纪时的唐朝,当时从西亚传来的基督教在唐朝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随后因为一系列原因而沉寂,直到16世纪时才再次传入中国。
不过,真正大规模传播基督教的时期则要追溯到19世纪。
当时的西方列强以和平方式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基督教传教士们也随之来到了中国大陆。
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性和封建文化的压制对基督教传统教义的传播形成了很大的影响,同时基督教传教士们也积极拓展教育和医疗事业,使得不少中国人受益,并促进了基督教的发展。
二、基督教在中国的变革与挑战在近年来的时间里,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和自身发展也面临着不少的挑战和变化。
首先,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文化“开放”,传统的封建文化渐渐地被愈加迫切需要的现代化思想所取代,基督教等宗教的影响力和渗透度也面临着不小的压力。
其次,随着中国经济、科技、教育等方面的全面提升,中国人民在精神层面的需求也在不断的提高。
此时,基督教等宗教信仰因其“灵性满足”的特点,逐渐受到中国民众的关注和追捧。
三、中国基督教未来发展趋势针对以上所述,中国基督教未来的发展趋势也相对明显。
一方面,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文化更新,传统的基督教教义和传教方式可能会受到更多考验,但只要能够紧密结合中国文化特色,就能得到民众的认可。
另一方面,由于中国人民对于精神需求的增加,基督教等宗教仍然具有吸引力。
因此,加强与其他行业的合作,拓展其服务领域,将会成为中国基督教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总体来看,百年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变革,不仅是宗教变迁的历史,更是中西文化交流的缩影。
通过历史与当下的对比,我们也可以预测未来基督教在中国的发展方向,进而思考宗教与文化的多元共存的最佳方式,从而推动新时代的中国文化发展。
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
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基督教是世界三大宗教当中信仰人数最多、分布最广的宗教。
然而,基督教的产生与犹态教有着密切的关系,并且它有着严格的教义。
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经历了并不是一帆风顺,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路线是随着朝代和最高统治者的更替而曲折变化。
标签:基督教传播发展1基督教的产生、分裂及其教义基督教(Christianity)是世界三大宗教中人数最多,分布最广的宗教,其信徒已近20亿人,分布在世界上223个国家和地区。
基督教产生于公元1世纪中期古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巴勒斯坦地区。
它的产生和犹太教有着密切的关系。
犹太人为了摆脱新巴比伦E国和波斯帝国的统治;崇奉耶和华为独一真神,排斥其他宗教,形茈犹太教。
但是在当时犹太教派别中认为耶稣就是救世主的一个小派,受到正统犹太教的排斥,与犹太教分离,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新的宗教——基督教。
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大帝在313年颁布了《米兰赦令》,明确宣布承认基督教的合法地位,基督教取代犹太教,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
直到罗马帝国倒台前,虽然基督教内部并不是一直都保持团结,但都一直没有分裂。
随着基督教东正教派的形成,教会开始显示出最初的分裂迹象。
1517年,德国神甫马丁·路德把一张反对天主教会的《95条论纲》贴到了他自己主持的德国维滕堡教堂的大门上。
他争辩说,《圣经》的权威比教皇或者教会的权威要重要得多,只有通过信才能得到救恩,而不是像教会教导的通过自己的善行。
他的抗议导致了宗教改革运动的爆发,并导致了新教的诞生,也就是现在中国所说的基督教。
基督教除了信仰“三位一体”(圣父、圣子、圣灵)、“原罪说”、“创世说”等教义外,还强调了“唯信称义”、‘‘圣经是信仰的最高准则”和“基督徒都是平等的”的信条。
“唯信称义”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新约罗马书》,旨在强调信徒不分民族,无论犹太人还是非犹太人,只要信仰基督就可以得救。
而基督教经典《圣经》是上帝的启示,是信仰的最高准则是对教皇作为教会最高权威、世界最高领袖、基督在人世代表的公开否定。
佛教为什么在中国没成为基督教
佛教为什么在中国没成为基督教-----------论佛教与基督教的起源历史上的有趣讽刺包括以下这么一个事实:3000年前中东的一个部落民族竟成为西方文明发展最重要的源泉之一。
这一事实不庸质疑,圣经传统和希腊罗马文化融合造就了今天我们所知的西方。
西方的宗教信仰和人们日常生活间所形成的关联较之于中国显得更为紧密。
什么是宗教,人们很难给出一个简单明了统一的答案。
宗教一词在中国出现首先源自印度佛教。
任继愈《宗教大辞典》解释为:“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水平出现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和社会文化历史现象。
其特点是相信现实世界之外存在着超自然、超人间的神秘力量或实体。
信仰者相信这种超越一切并统摄万物,拥有绝对权威,主宰着自然和社会的进程,决定着人世的命运和祸福,从而使人对这一神秘界产生敬畏和崇拜的思想感情,并由此引申出与此相关的信仰认知和礼仪活动。
”世界上各种宗教都有自己信奉的神。
比如麦克斯缪勒认为“人们产生宗教意识的种子,乃是人们对无限存在物的认识和追求,因此所谓宗教就是对某种无限存在物的信仰。
”而这种无限存在物宗教信仰是一种可以理解为一种灵魂、精灵—神。
宗教信仰当然不是指迷信,而是一种心理安慰一种寄托,要得到这种心理安慰在我认为是要有条件的比如“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等”得到庇佑要行善。
而不同宗教给出不同的“行善方法”就决定了宗教的不同性质。
佛教对于中国与基督教对于西方都是“舶来品”,一个来自于印度,一个来自于中东二者与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
但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经过漫长的发展仅仅成为三个宗派“儒、佛、道”之一。
而基督教传入西方世界后统治了西方十几个世纪。
在西方具有绝对统治地位。
这是为什么呢?我从一下三方面来说明我对它的理解。
一、佛教与基督教起源。
二、社会背景。
三、东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
佛教产生于公元前六2世纪的古印度,公元前三世纪背定为印度国教,并开始向国外传播。
佛教创始人为悉达多乔达摩,释迦摩尼是佛教徒对他的尊称意思是释迦族的贤人。
复活节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复活节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复活节,也被称为耶稣复活节,是基督教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
它庆祝耶稣基督从死亡中复活,标志着基督教信仰的核心事件。
尽管基督教在中国的发展历史相对较短,但复活节的传播与发展在中国有着独特的故事。
复活节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可以追溯到公元七世纪,当时,基督教传入中国。
然而,在中国传教的初期,基督教并没有迅速获得广泛传播。
直到近代,随着西方传教士的到来,基督教开始在中国扎根深化。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中国经历了一次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这对基督教传播起到了促进作用。
许多传教士来到中国,他们积极传播复活节的教义和意义。
这些传教士通过发放传单、举办讲座和组织庆典等方式,向中国人介绍基督教信仰,并宣传复活节的重要性。
与此同时,传教士还通过翻译和出版《圣经》等宗教文献的中文版本,使得中国人更容易理解和接触到基督教的核心教义。
这进一步为复活节在中国的传播打下了基础。
许多中国人开始向基督教转变,并庆祝复活节这一重要节日。
过去几十年来,复活节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基督教在中国的信徒人数不断增长,复活节也逐渐成为一个受到广泛关注和庆祝的节日。
当今中国的基督教教堂普遍举行各种形式的复活节庆典。
大教堂和教堂会组织特别的复活节礼拜,信徒们会参与祷告、唱诗和听布道等活动。
此外,一些教堂还会组织音乐会、戏剧表演和舞蹈等节目,以庆祝耶稣基督的复活。
复活节期间,许多中国教堂还会开展慈善活动,如向社会弱势群体捐赠物资、组织志愿者活动等。
这些活动有助于传递基督教的爱与关怀,并加深中国信徒对复活节内涵的理解。
此外,在中国的大城市和旅游胜地,复活节已经成为一个商业节日。
商场和餐厅会举办各种促销活动,并提供复活节特别套餐。
复活节彩蛋也逐渐受到中国人的喜爱,成为一种用于庆祝的装饰品。
总的来说,复活节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历程。
从最初传入到如今的广泛庆祝,基督教在中国越来越受到重视。
复活节这一重要节日,在中国逐渐被接受和理解,并成为基督徒和非基督徒之间共同庆祝的节日。
为什么中国不流行宗教,答案都在这
为什么中国不流行宗教,答案都在这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宗教的影响无处不在,甚至一度凌驾于国家之上,在神权至高无上的巅峰时期,教皇的权力远远大过世俗的君主。
在中世纪的欧洲,基督教文化取得了万流归宗的地位,四大文明古国的印度,宗教的影响深入到它的社会与文化的每一部分,阿拉伯地区一直受伊斯兰教统治到现在。
而唯独中国,拥有五千多年的文明,从来没有哪个时期,宗教可以凌驾于国家之上,像欧洲、阿拉伯、印度那样国家被宗教压制着。
首先,中华文化独成一体。
西方文明以宗教为核心,而中华文明是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发展出来的,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文化思想体系,同时也产生了一个以中原王朝为主干的政治、文化共同体。
这一文化体系核心思想的主脉发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思想的“百家齐放,百家争鸣”,是在各学派相互辩论与竞争中发展出来的一个具有独特宇宙观和社会伦理规范的思想体系。
儒家思想占据中国社会主流意识的统治地位。
儒家思想由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所创立,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在总结、概括和继承了夏、商、周三代尊尊亲亲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
汉代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成为中国社会主流意识,一直延续到现在。
长期以来,儒家在文化思想领域内占据着统治地位,这种统治地位又和封建王朝专制制度互为依托,形成一个“超稳定结构”,这自然就没有给任何宗教的发展留下适宜的空间和条件。
自秦统一六国后,大一统思想在中国根深蒂固,深入人心。
大一统的理念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变,最终表现为政治上的高度统一,宗教难以介入到中国古代的政治权力生活中。
到今天,大一统思想依然在很大程度上支配着中国人对中国历史和国家前途的思维模式,这也是中国人崇尚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安定的重要源头。
皇权至高无上的延续。
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封建王朝,秦始皇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出台了一系列强化皇权的措施,确立了“一人独尊,皇权至上”的权力地位,历代统治者相继追随,在中国延续长达二千余年之久。
浅析基督教在近代中国传播受阻的原因
作者: 李玉芳[1]
作者机构: [1]宜宾学院社科系
出版物刊名: 宗教学研究
页码: 131-136页
主题词: 基督教;近代;中国;宗教传播;受阻原因;传统文化;帝国主义;传教士
摘要:基督教在近代中国传播受阻的问题一直是学界比较关注的,本文意在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探讨受阻的原因,它们分别是:(1)基督教是靠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强行进入中国的,传教士充当了侵略中国的急先锋;(2)基督教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存在着矛盾和冲突;(3)抱着“欧洲文化中心主义”观念的基督教拒绝中国化,并企图“为基督征服中国”。
基督教在中国为什么很难生存?两百...
基督教在中国为什么很难生存?两百...说起康熙时期基督教的传播,往往绕不开一个关键人物——利玛窦。
利玛窦来到中国以后,发现这个国家的国民有十分浓厚的“祖先信仰”及“儒学信仰”,前者导致中国人养成了独特的祭祖习惯,后者则主导了中国长达两千年的“中世纪”。
基督教所崇尚的,是颇具唯心主义的造物主“天父”,这与中国人的传统信仰几乎是相悖的。
因此,在来到中国进行了一段时间的考察之后,利玛窦意识到:中国人既定的信仰是大清国体系的根基,想要予以打压无疑是痴人说梦。
因此,利玛窦建议罗马教廷不要干涉中国的“祖先信仰”和“儒学信仰”,寻找基督教与中国原始信仰并存的新契机。
大图模式在利玛窦的倡议下,一场名为“基督教中国化”的运动浩浩荡荡地展开了。
传教士们引用儒学典籍,将“天父”一词翻译成“上帝”,将西方的造物主生搬硬套的融入中国文化,让中国人认为“上帝信仰”的由来是有依据的。
最主要的是传教士们巧妙地让基督教与中国的封建专制建立联系:中国的皇帝都以“九五之尊”自居,称自己为“天子”。
什么是“天子”呢?就是上帝之子。
可以说,他们这无疑是在向中国皇帝承诺,基督教就是皇权的拥护者和支持者。
不过,即便传教士们做好了一系列将基督教推广到中国的准备,想要让基督教获得皇家的支持还是相当困难的。
康熙在刚登基时,还没能主政。
辅佐玄烨的是四大辅政大臣:鳌拜、索尼、遏必隆、苏克萨哈。
在一番阴谋倒算后,鳌拜成了政权的主导人。
大图模式此时的鳌拜,对基督教乃至一切外来事物的态度是敌对的。
唐朝时期的中国皇帝,之所以引入基督教,也就是景教,有两个目的:一是因为唐朝高度开放的政策,二是因为随着基督教进入中国的还有领先世界的科技。
封建时期的中国,以农业为根本,西方的天文历法对于农业发展的作用不言而喻。
正因为基督徒的天文历法知识能帮助农业生产,所以,才获得了中国统治阶层的支持。
然而,鳌拜最信赖的是对天文历法一窍不通的杨光先。
杨光先是个极度排外的家伙,他提出了“宁可使中夏无好历法,不可使中夏有西洋人”的主张。
论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困境
扉门紧掩——论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困境世界三大宗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在中国都有传播,而尤以佛教最为普及。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世界第一大宗教——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却并不理想。
中国古代,基督教的传入前后共有三次。
第一次在唐太宗时期,当时被称为景教;第二次是在元代;第三次在明末清初,也就是第一次西学东渐时期。
但这几次的传播对中国的影响并不大,基督教最重要的哲学思想也没有传入中国,所以,有人把1807年到达中国广州的英国伦敦传道会牧师马礼逊看作是到中国传道的第一人,把这一年看作是基督教在中国传播起始年。
但如果我们从唐代算起,基督教进入中华大地已有1500年的历史,然而却始终未能融入中国社会。
这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下面我将从四个方面来探讨这个问题。
基督教在中国传播受困,我认为最主要也是最根本的原因是文化的冲突,也就是基督教教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冲突。
一、基督教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冲突中国传统文化本来是一种包容性很强的文化,许多外来文化都能在中国找到适合自己的土壤并迅速生根发芽,比如佛教文化。
然而基督教文化在中国却始终表现得水土不适,我认为这主要是因为很多基督教教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是相冲突的。
1、“一神论”与“泛神论”的冲突基督教是主张一神论的。
十诫的第一条就是:除了我(上帝)以外你不可以有别的神。
也就是说,你只能信上帝,上帝是唯一的神。
所以在基督教的神仙体系里只有一个神,就是“上帝”,它并不像佛教和道教的神仙体系这样庞大和复杂。
关于信上帝这一点,天主教和东正教有有一些区别,天主教是信耶稣,而东正教是信耶稣他妈—圣母玛利亚。
传入中国的基督教主要是天主教和新教,东正教信仰主要集中在俄罗斯等东欧国家。
但两派在本质上都是一样的,都强调一神论。
我们再看中国,可以说绝大数中国人都是泛神论者,正因为这一点,所以在中国佛、道才能共生,我们才能在武侯祠的屋顶上看到中间坐着个弥勒佛,而两边却是道家的神仙,美其名曰:诸神共佑。
近代中国的宗教与社会变革
近代中国的宗教与社会变革近代中国是一个宗教与社会变革的时期。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政治大变动作用下,传统的宗教观念与制度遭到了严重冲击与改变。
本文将从道教、佛教和基督教这三个主要宗教的角度,探讨近代中国宗教与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
首先,道教是中国最古老、最原始的宗教之一。
然而,随着近代社会的发展与变革,道教在中国知识分子和政治领域的影响力逐渐减弱。
一方面,科学、现代化思想的传入削弱了人们对于神灵与超自然力量的信仰。
同时,社会运动和政治改革对于传统宗教观念的质疑也导致了道教信仰的衰退。
例如,五四运动中的文化革命,鼓励人们摒弃封建迷信,包括道教在内的各种宗教信仰都受到了严重冲击。
其次,佛教作为从印度传入中国的宗教,在近代社会变革中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
一方面,佛教在近代中国受到了外来宗教的挑战,例如,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传播与影响也让一部分人抛弃了传统的佛教信仰。
另一方面,中国的国家建设与现代化进程也改变了佛教的地位。
在20世纪初期,中国政府进行了大规模的宗教改革与管理,佛教寺庙受到了合并、关闭与国有化的影响。
这一政策使得佛教信仰遭遇困境,甚至濒临消亡。
然而,在中国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基督教却突显出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力。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西方列强的侵略与传播带来了基督教在中国的迅速发展。
基督教信仰以其先进的文化和教育体系吸引了许多中国知识分子和地方政府的支持。
基督教的价值观与道德观念对于中国社会的改革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例如,基督教强调个人的尊严与责任感,在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过程中为社会认同与个人解放作出了贡献。
综上所述,近代中国的宗教与社会变革相互影响。
道教、佛教和基督教这三个主要宗教在近代社会的发展下各自经历了不同的变化。
道教因为科学与现代思想的冲击,以及社会运动对宗教的质疑,逐渐遭遇衰退。
佛教受到了外来宗教的挑战和中国政府的宗教改革,面临着巨大的困境。
而基督教则以其先进的文化与教育体系,逐渐发展成为近代中国社会改革与变革的重要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聊聊宗教——基督教
经常在电影和新闻里,看到关于宗教冲突,穆斯林被袭击的,消息,甚至电影中十字军东征的题材电影,又或者关于神圣罗马皇帝的典故,不免心中总是疑惑,仿佛中国没有宗教的遗迹。
便一直想弄个明白,今天有心,终于查了一堆资料,大致明白了宗教的历史。
综合之后,写下来,给大家也看看,至少了解了一部分的历史,看看地球上千万年的信仰为何物。
首先,认识世界上三大宗教: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
很难理解,中国作为一个唯一续存的东方文明古国,实际上,到了现代,给世人的感觉,是世界上最不信教的国家之一。
西方人眼中,中国人很务实,比起精神信仰上的依附,人们愿意把更多的精力和时间,花在人际生活和人文追求上。
历史的眼光来看,穷人更需要宗教,原因是穷人的生活比较的苦难,在穷困和疾病,奴役和压榨的背景下,没有文化的穷人们便需要一个精神上的信仰来支撑自己的人生苦旅。
而宗教发展又往往跟政治有着必然联系,政局为了更好的统治人民,往往政教合一,来愚昧大众,以实现更稳固的统治(实际上基督教一直与政局争夺领导地位)。
基督教的起源:
基督教便最早起源于公元纪年前后的罗马国犹太省,即现在的巴基斯坦,以色列地区。
并且最初的教训思想是以犹太人的犹太教为基础的,在耶稣的传播和影响力下,逐渐发展壮大,并迅速传播到地中海周边地区,乃至整个欧洲,美洲。
耶稣的基督教,改变了犹太教只限于犹太人的局限性,打破一般教规的阶级之分,努力传播身边的所有种族,认为人天性有罪,而相信天主,多行善事,便能赎罪,便能得救,来世便可上天堂,否则便要下地狱。
耶稣30岁的时候开始传播基督教,宣称自己就是天主的儿子,信他的人可以得到救赎,不信的人,要下地狱。
最开始,耶稣的精神并没有因为他的说教而得多太多的人们相应,而是因为耶稣的死。
当时的犹太教,对这个异类很是讨厌,对当局施压,要处死耶稣。
因为新的基督教,宣扬的是人人平等,关爱,施舍。
与依靠罗马帝国的犹太教贵族产生了深深的矛盾。
后来由于门徒犹大的出卖,耶稣被罗马驻犹太总督逮捕并凌辱。
最后钉在十字架上死去。
不过3天后,给耶稣抹香的女教徒们发现耶稣的墓中没有人,耶稣已经复活离去。
耶稣的复活,让人将信将疑,但随后的40天,耶稣多次在门徒中现身说教,声称自己的死,是为尘世间的人们赎罪,死后复生的耶稣,即将回到天主的身边,并在世界末日的时候重新回来人间,做最后的审判,跟随耶稣的人得上天堂,有罪的人下地狱。
40天后,耶稣在众人的眼前,飞升上天,成为圣子,临走时,耶稣派遣圣灵下凡,藏在每个人的心间,圣灵无影无形,保护的人们。
相比较而言,后来最为不同阶级的人所广泛接受的基督教,确实产生了一种,没有阶级区别,人人平等的引导人向善的精神产物。
不过就其本质而言,又似乎有太多的狭隘性,基督教早期对非基督教的教派采取十分坚决的排斥,对异教徒的辱骂以及攻击,使得基督教的形象受到或多或少的影响,甚至基督教后来本身分裂出的多个分教,也有众多不合。
基督教三大分支:天主教、东正教、新教。
天主教:以罗马教廷为中心,权力集中于教宗身上,是所有基督宗教的教会中最为庞大的分支教会,为最早西罗马帝国拥护的“公教”,以只奉行“天主”一词为特征,而弃用“上帝”、“神”这样的词语。
罗马天主教会的统治范围曾经被称为教宗国,直到现在,教宗仍然是梵蒂冈的元首,“梵蒂冈”虽然是世界上最小,人口最少的国家,并且是罗马城中国,但梵蒂冈在经济,文化,宗教等多方面,在世界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
东正教: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教会最高权力属于东罗马帝国的皇帝。
东西罗马分裂后,拜占庭帝国(即东罗马帝国),逐渐发展为以希腊文化、希腊语和东正教为立国基础,不同于古罗马帝国和西罗马帝国的新国家。
在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前,这个帝国被称为“东罗马帝国”。
直到1453年拜占庭被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占领后,教会中心分散到希腊、俄罗斯、君士坦丁堡等地,已经不像天主教那样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各教会之间相互承认共存,但并没有直接联系。
东西教的分裂,有很多因素,随着东西罗马帝国的分裂,两地的政局分别对宗教产生影响,已经为分裂埋下伏笔。
天主教(意大利西罗马帝国),始终与西罗马皇帝争取着最高统治权,认为教高于政,教权高于俗权,而不是附庸品,并希望得到东方基督教的帮助,而西方基督教则一直与西罗马皇帝友好相处,和谐共存,实际上,遭受到西方基督教庭的鄙视和强烈不满。
(注意到西方的教宗,经常会开除欧洲某国王的教籍,这样的惩罚在当时是非常的严重,当时的教徒,被开除教藉等于没有了社会地位,和尊严。
)
有名的例子是,法国国王亨利四世,与教皇格列高利七世发生冲突,亨利宣布废黜教皇格列高利,但响应者寥寥,最后,教皇下令对亨利四世处以破门律:开除,废黜,放逐。
结果国内诸侯马上针对亨利四世,准备选举新的国王。
而亨利的国王合法性也随之失去,国民大众也拒绝帮助他,可见教会的可怕。
著名的“卡诺莎悔罪”事件便在当时出现了。
亨利四世为了重新获得教藉,在卡诺莎城堡外赤脚站了三天三夜,恳求教皇原谅他的过错。
最后教皇终于解除了破门律。
从而使亨利重新获得了国王的应有地位,扫除了诸侯。
(后来亨利确实牢记耻辱,带兵进军罗马,并占领罗马,赶走了教皇。
此后虽然再失去,但作为当时敢于挑战教廷的国王,值得为后世人称颂。
)
基督新教:
基督新教是于16世纪宗教改革运动中脱离天主教而形成的新宗派,由马丁路德领导的改革派们,否认了天主教的释经权,否认了罗马教皇的绝对权威,删减了所有关于圣经的补充和宗教条例,认为只有圣经旧约中的精神,才是真正的神的旨意,才是神的直接传达者。
教徒每个人都可以直接通过圣灵与神交流,并且新教各派都注重用民族语言诵经,取消了拉丁语圣经的垄断地位。
后来,基督新教成为近代不断分化出的所有改革派系的统称。
在礼仪圣事上,新教各派反对天主教的繁文缛节,摒弃了弥撒仪式,将天主教的七项圣事缩减为两项,即圣餐和洗礼。
多数教会推崇简朴,有的教堂只有一个十字架。
可以说通过改革后,近现代新教的传播变的更积极,更容易被东方人接受。
现在中国大众一般都只接受过新教,但各基督新教在中国,为了方便传播,而仍然自称为“基督教”,所以,我们日常所接触并谈论到的基督教,基本都指基督新教。
中国近代19世纪以来,来自美国,英国,德国的新教传道士,在国内积极传教,并兴建大学,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教众也迅速增加,不过,由于中国晚清遭受的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凌辱,使得西方传教士受到严厉的排斥,甚至迫害,传道士迅速减少或被驱逐。
而就算一些在新中国成立后幸存下来的基督教会,也因为后来的文化大革命的严酷迫害,基本销声匿迹了。
现代中国,越来越被西方人接受,在中国生活的西方人也在不断增多,自然教堂也在逐渐增多,在北京,周末给老外做礼拜的教廷就有几千人同时聚集。
不过总的来说,虽然基督教为世界上最大的宗教,但在中国,却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而所谓的耶稣,在国内,更多也只是一个起装饰作用的文化符号而已。
(带十字架项链的人可能很多,但真正了解基督教历史的人可能寥寥。
)
相对而言,佛教在中国的发展,算是比较成功的。
而从自古以来的中国人身上找规律,发现中国的阶级是很不同的,文人墨客,自古以来中国的文考制度,培养了大批的儒家官员,稳固了封建国家的统治,而这样的特点,却培养了中国文人的一股风气,文人崇拜孔夫子,崇拜官僚制度,崇拜皇权。
而生活在底层的黎民百姓,则只能崇拜祖先,崇拜各种虚无的财神,灶神,门神等与生活似乎息息相关有不成体统的各种各样的神。
却往往没有一个先驱,能传播出更有力量,更具有主导思想,能引导人们的行为,主导人们的品德,身教的信仰崇拜。
自然也没有像圣经这样,能诠释人们的行为,善恶,好坏,赏惩的伟大神学著作。
当然中国有道家,儒家,法家。
也算有所成,不过,是好是坏,留待后人以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