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峨眉山垂直地带性
峨眉山垂直地带性特点及其成因分析
峨眉山垂直地带性特点及其成因分析1.峨眉山概述1.1位置概述峨眉山(103.48°E,29.59°N)位于四川省乐山市境内,在四川盆地西南部,西距峨眉山市7公里,东距乐山市37公里。
景区面积154 平方公里,最高峰万佛顶海拔3099米,佛教圣地华藏寺所在地金顶(3079.3米)为峨眉山旅游的最高点。
地势陡峭,风景秀丽,有“秀甲天下”之美誉。
1.2气象气候概述峨眉山地处中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区,陡然高出的峨眉山主峰,阻挡东南面来的潮湿、温暖气流的长驱直入,使峨眉山区常年多雨、多雾、少日照,常年笼罩在烟云雾霭之中。
平原部分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一月平均气温约6.9度,七月平均气温26.1度;因峨眉山在峨眉平原拔地而起,气候垂直分布明显,可分为四个垂直气候带,温差大,素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之誉。
据30年气候调查资料,峨眉山年平均降水量为1922mm,年平均相对湿度85%,年平均降雪天数为83天,年平均有雾日为322.1天,年平均日照山麓为951.8小时,山顶为1398.1小时。
年平均雾湘139.4天,雨湘141.3天,这在同一纬度的自然环境中是极为罕见的“玉树琼花”的奇观。
山顶和山麓温差较大,大约相差14℃,海拔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5~0.6度。
峨眉城区最冷在1月,月平均气温4.3度,最低气温为零下4度左右。
峨眉山顶月平均气温从11月到下年3月都在零下,最冷月1月,为零下6度,最低气温为零下20度左右。
7月平均气温为11.8度,最高气温为20度左右。
峨眉山海拔2000米以上地区约有半年时间为冰雪覆盖,一般是10月到次年的4月,峨眉山都是白雪皑皑的,没有四季之分,只有冬春之别。
1.3植被概述峨眉山优越的自然条件,独特的地理位置,加上保存完好的森林植被,为各种植物的生存繁衍创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在峨眉山154平方公里的“绿岛”中,珍藏着丰富的植物物种资源,分布着高等植物280科,3700余种,约占中国植物物种总数的1/10以上,占四川植物物种总数的1/3。
峨眉山植被垂直地带性分析
峨眉山植被垂直地带性分析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
组成地理环境的各个要素相互影响和制约,共同建造地理环境的总体特征。
自然地理环境又具有地域差异。
在自然地理环境中,不可能找到两个性质完全相同的区域。
整体性和差异性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两个基本特征。
然而自然地理的差异性又有三种分异规律:(1)由赤道到两级的地域分异规律,主要是因为热量不同而形成的规律;(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主要是由水分不同而形成的规律;(3)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主要是因为海拔不同而形成的规律。
而峨眉山真是典型的山地垂直地域分异。
然而什么叫做山地垂直地带性?影响因素是什么?垂直地带性指山地自然景观及其组成要素随海拔高度递变的规律性。
气温通常随山地高度增加而降低,降水与空气湿度在一定高度一下随海拔升高而递增。
受温度、水分条件制约的植被、土壤等也发生相应的变化,自下而上组合排列成山地垂直自然带谱(从低纬至高纬地区,随着基带的更替及其带幅的变小,带谱的性质也随之变化,带谱结构也逐趋简单。
垂直带从基带至永久冰雪带的更替,其中热量的变化类似于基带至极地的水平更替,但两者递变的成因和梯度是不同的。
垂直带的温度随高度递减不是因太阳光线入射角的变化而导致太阳辐射量和气温的降低,而是因长波辐射的热辐射随高度而迅速加强而导致辐射平衡和气温的下降。
垂直带随着高度的增加,因大气厚度、密度及尘埃和水分减少,太阳辐射和光照反而增强。
所以高山与高纬地区的植物生长的限制因子是有所不同的。
垂直带的温度梯度变化比纬度水平变化大一百倍左右。
在高差几千米之内便可出现从热带至极地的极大变化。
)通常只要有足够的相对高度(一般500米),山地就会出现垂直带的分异。
垂直地带性是中尺度的地域分异规律,受大尺度地域分异规律的制约。
山地垂直自然带谱的结构类型与基带(山体所在地理位置)及山地高度等有密切关系。
如在极地,冰雪带降至海平面;在青藏高原南缘的中喜马拉雅山脉南翼,从低到高有如下各垂直自然带:低山季雨林带-山地常绿阔叶林带-山地针阔叶混交林带-山地暗针叶林带-高山灌丛草甸带-高山草甸带-亚冰雪带-冰雪带。
2022年高考地理热门经典微专题训练132 山地垂直自然带 带详解
2020地理微专题训练132 山地垂直自然带一、单选题下图示意峨眉山不同垂直自然带植物物种组成。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峨眉山的垂直自然带中A.乔木的物种数在各垂直自然带内均占最大比重B.海拔600米以下水热条件明显较海拔2800米以上范围要差C.1100-1899米范围内草本占比较小是因为木本植物繁茂D.600米以下的低海拔地区和山顶地带草本比重的成因类似2.峨眉山600-1099米、1100-1899米、1900-2799米三个海拔段对应的自然带分别是A.常绿阔叶林带、落叶阔叶林带、针叶林为主的针阔混交林带B.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带、高山草甸灌丛带C.稀树草原带、落叶阔叶林带、针叶林带D.茶果等经济林带、针阔混交林带、高山草甸灌丛带1.C 由图的数据得,草本的物种数在各垂直自然带内均占最大比重;故A项错误;气温随海拔增高而降低,而图中600米以下物种数量比2800米以上要多,所以600米以下热量条件优于2800米海拔范围,故B项错误;乔木和灌木统称木本,1100-1899米范围内水热条件为植物生长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且该范围内人类活动较少,木本植物破生长丰茂,林下光照少,因此相对其他海拔来说,草本植物物种数占比少,故C项正确;600米以下的低海拔地区和山顶地带的物种都是草本占绝对优势,低海拔地区是因为人为因素干扰大,原生林破坏、次生林营造及经济作物种植等原因改变了自然带内原始物种的组成,山顶地带则是受水热条件限制所致,故D项错误。
故选C项。
2.A 峨眉山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基带为常绿阔叶林带;根据图示可知,中低海拔地区主要是乔木比重多于灌木和藤木,表现为森林带。
直到海拔2800 米以上植被才表现为乔木占比很少的草甸灌丛带。
由于垂直差异规律,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
600〜2799米则表现为:常绿阔叶林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的演替。
故选A项。
一般从山谷到山顶垂直自然带呈现为乔木-灌木-草甸的渐变规律,但在横断山区的河谷,谷底是灌丛或荒漠草地,森林一般生长在山顶或半山腰,有的地理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为“倒置的垂直自然带”。
上传
寺内还保存有一通清朝乾隆年间的 木质“正明司碑” ,此碑是四川唯 一的木质藏汉文木碑,有着很高的 史料价值。
峨眉十景之——洪椿晓雨
由于环寺皆山,林密森森,阳光很难穿透树荫,所以空气湿度大,水蒸气不易 散发。一到清晨,气温清冷,湿润的空气便凝聚成微小的水粒,似雨似雾,随 山风扑面而来,无声无息,无形无影,润衣而不湿衣,沁人心扉而不寒冷肌肤 。 洪椿晓雨润客衣,锡杖泉水沁人心。
传说珙桐名字的由来是为了纪念 忠贞不渝的一对情人。
伏虎寺
康熙皇帝亲笔赐书 “离垢园”。
华严铜塔
• 华严铜塔为元代紫 铜铸造,初为17 层,今存14层, 高5.8米,塔体 内外铸有《华严经》 文和佛像4700 余尊,为四川省重 点保护文物。是研 究中国古代冶金艺 术的精品。
峨眉十景之——萝峰晴云
“双桥两虹影,万古一牛心”。
中间这座亭子,旧名“接王亭”,建于明初,因朱元璋之子蜀献王朱椿来游峨 眉山,山僧在此恭迎,故名接王亭。清康熙四十一年(公元1702年)山僧 又在此迎接郭哈奇、海青……等四位钦差,故接王亭保存至今。原亭年久失修, 以后重建。今天的接王亭,是解放后重建的,规模比过去的大得多,它早已不 是王公大臣的专利了。
相传这里就是蛇仙白娘 子修炼的洞府。 人们把 白蛇和青蛇相斗的地方 称为“斗龙坝”。而白 黑二水相传就是白蛇和 青蛇的化身。
华严顶的大钟杜鹃杜鹃开在阳春三月,是最早开放的杜鹃哦!
金顶景区
金顶景区为峨眉山高山区,海拔2000-3099米,覆盖着古老的玄武 岩层,那是大约两亿多年前喷出地面的岩浆冷凝而成。这里气候寒冷,四时 如冬,人文和自然景观奇妙,明代高僧梦鉴有诗云:“峨眉高,高插天,百 二十里烟云连。盘空鸟道千万折,奇峰朵朵开青莲。”
最新 峨眉山风景区地质构造特征及其地学价值-精品
峨眉山风景区地质构造特征及其地学价值峨眉山地质遗迹的科学研究在古生物与地层学、构造学等地学方面具有重要科学意义,下面是小编搜集的一篇关于峨眉山风景区地质构造特征探究的,欢迎阅读参考。
1、引言地质遗迹是在地球形成、演化的漫长地质历史时期,受各种内、外动力地质作用遗留下的自然产物,它不仅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十分珍贵的、不可再生的自然遗产[1].峨眉山与乐山大佛在1996年被列入自然与遗产名录,是自然和文化的双重遗产[2].它保存着超过4亿年的沉积记录,记录超过8亿年的地质历史,又受新生代以来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的影响,因此不仅有震旦-寒武系界限国际层型参考剖面等典型的地质剖面景观,又有峨眉断块山、五显岗、河流深切峡谷等多样的现代地貌景观。
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完成的1∶20万填图初步揭示了峨眉山地区的地层及构造特征[3],这期间对峨眉山及邻区典型地层剖面进行详细的古生物、古环境方面的研究[4~7].在峨眉山自然(地质)遗产方面,前人的研究多集中在自然遗产的可持续化发展等方面[2,8],这些研究一方面未对峨眉山地质遗迹资源体系进行全方位的评价,另一方面并没有有机地将地质遗迹与峨眉山地区的地质构造进行整体研究分析,探讨地质遗迹研究的科学意义。
为此,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的野外考察,分析峨眉山风景区地质构造特征,整体评价研究区地质遗迹资源体系,并简要分析地质遗迹研究在地学方面的科学意义。
2、峨眉山区域地质背景峨眉山地处扬子板块西缘,按大地构造属性划分,归属为上扬子陆块川中前陆盆地,为典型的断块山[9].以北东走向的峨眉山断层、北西走向的丰都庙断层为界,将峨眉山地区分为3个一级断块,西侧为峨眉山断块,南东侧为二峨山断块,东侧为峨眉平原断块。
峨眉山断块整体是一个大背斜---峨眉山背斜,轴向走向近南北,核部在张沟-洪椿坪一带,出露震旦系地层及晋宁期花岗岩。
峨眉山背斜受到后期的改造,形成三侧由断层围限的钝锥形断块山,北侧以左旋走滑断层麻坝子-万年寺-大峨山断层为界,南侧以右旋走滑-峨眉山断层为界,东侧以报国寺-伏虎寺逆冲断层系列为界。
峨眉山气候植被垂直分异概况
峨眉山气候、植被垂直分异概况一、实习目的:1、通过野外综合实习,了解我国西南地区的地质地貌特征、喀斯特地貌类型、水文气候特征、干热河谷地区农业生产类型以及气候土壤植被垂直分异等内容,夯实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为以后的课堂教学积累素材;2、立足所学专业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独立观察研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通过野外综合实习,初步掌握野外综合考察的方法和技巧。
二、实习单位与实习时间、地点1、实习单位: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2、实习时间:2012年4月6日——2012年4月15日;3、实习地域:(1)重庆北碚-云南昆明段铁路沿线(2)云南昆明市区(3)云南九乡溶洞(4)云南石林喀斯特地貌区(5)云南西山滇池(6)云南昆明民族村(7)金沙江干热河谷区(8)四川省峨眉山风景区(9)峨眉山-重庆段四川盆地地形区三、地理综合实习过程概述整个地理综合实习为期10天,围绕中国西南地区自然和人文特征展开,主要集中在云贵高原和四川盆地地区,重点考察云南喀斯特地貌、金沙江干热河谷、峨眉山气候植被的垂直地带性等内容。
具体时间安排、地点和任务如下:四、峨眉山垂直分异概述1.峨眉山概况峨眉山(103.48°E,29.59°N)位于中国四川盆地西南边缘向青藏高原过渡地带,在四川盆地西南部,地处长江上游,屹立于大渡河与青衣江之间,北距四川省省会成都约 160 km,东距历史文化名城乐山约30km,坐落于峨眉山市西南7km处,主峰为金顶。
图1 峨眉山地理位置(来源:网络)最高峰万佛顶(海拔3 099m,相对高差近2 600m)为褶皱断块山地,断裂处河谷深切形成,气候、植被、土壤垂直带明显,佛教文化历史悠久,构成了峨眉山雄、秀、神、奇的自然人文特色,享有“峨眉天下秀”的赞誉。
199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自然和文化双重遗产)。
2.峨眉山气候垂直分异特征2.1峨眉山气候成因概述峨眉山位于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域,除受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制约,其独特的地形地势对其气候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峨眉山气候植被垂直分异表面
峨眉山气候、植被垂直分异概况一、实习目的:1、通过野外综合实习,了解我国西南地区的地质地貌特征、喀斯特地貌类型、水文气候特征、干热河谷地区农业生产类型以及气候土壤植被垂直分异等内容,夯实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为以后的课堂教学积累素材;2、立足所学专业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独立观察研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通过野外综合实习,初步掌握野外综合考察的方法和技巧。
二、实习单位与实习时间、地点1、实习单位: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2、实习时间:2012年4月6日——2012年4月15日;3、实习地域:(1)重庆北碚-云南昆明段铁路沿线(2)云南昆明市区(3)云南九乡溶洞(4)云南石林喀斯特地貌区(5)云南西山滇池(6)云南昆明民族村(7)金沙江干热河谷区(8)四川省峨眉山风景区(9)峨眉山-重庆段四川盆地地形区三、地理综合实习过程概述整个地理综合实习为期10天,围绕中国西南地区自然和人文特征展开,主要集中在云贵高原和四川盆地地区,重点考察云南喀斯特地貌、金沙江干热河谷、峨眉山气候植被的垂直地带性等内容。
具体时间安排、地点和任务如下:重庆北碚-菜园坝火车站-云南昆明4月6日观察北碚-重庆嘉陵江段河谷地貌、重庆-梁凤英段地形地貌、乡村聚落的分布特征、交通建设和布局情况等滇东高原-云南昆明4月7日云贵高原坝子地形、红壤、植被特征等,云南饮食等人文文化云南九乡溶洞、云南石林4月8日溶洞和地下河、田埂、石笋、石钟乳等的成因,路南石林的概况、成因和特征,喀斯特岩溶地貌的形成原因云南西山滇池国家重点风景区4月9日西山滇池的植被类型、云南滇池的概况和主要问题以及治理措施云南民族村4月10日云南少数民族概况以及各少数民族人文风俗情况金沙江干热河谷区4月11日干热河谷区的成因、特点和灾害、农业生产方式和制约因素等四川峨眉山山麓地区4月12日峨眉山佛教文化、山麓地区植被类型和特征四川峨眉山山麓-金顶-洗象池地段4月13日峨眉山佛教文化、地质地形概况、气候植被垂直地带性特征四川峨眉山洗象池-山麓地段4月14日峨眉山佛教文化、地质地形概况、气候植被垂直地带性特征峨眉山-重庆北碚4月15日四川盆地地形区内的地形地貌、河流与人类活动概况四、峨眉山垂直分异概述1.峨眉山概况峨眉山(103.48°E,29.59°N)位于中国四川盆地西南边缘向青藏高原过渡地带,在四川盆地西南部,地处长江上游,屹立于大渡河与青衣江之间,北距四川省省会成都约 160 km,东距历史文化名城乐山约30km,坐落于峨眉山市西南7km处,主峰为金顶。
峨眉山自然概况
峨眉山自然概况地质地貌特征:地质学上峨眉山被称为“峨眉断块带”,是一座悬崖峭壁众多的背斜断块山,西部隶属峨眉一瓦山断块带。
峨眉山主要的地质构造包括3大褶皱和6大断层:即峨眉山背斜、桂花场向斜和牛背山背斜以及峨眉山断层、观心庵断层、万年寺断层、初殿断层、牛背山断层和大峨寺断层。
峨眉山区地层出露较全,缺失志留系、泥盆系和石炭系,总厚度达7 000多米。
其中,晚元古代一三叠纪中期主要为海相沉积,三叠纪晚期为海陆过渡相沉积,侏罗纪一古近纪早期为河湖相沉积,古近纪晚期至新近纪为冲积层、洪积层和冰川沉积等。
该区地层保留了典型的沉积相标志和大量的古生物化石,为研究沉积相、复原古环境和进行全球生物地层学及生物地理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地史学资料。
峨眉山地区在晚元古代(距今8.7~6.0亿年)是一片汪洋大海,海底沉积了厚达1258m的碳酸盐岩,即现在出露于洪椿坪至九老洞一带的白云岩,含藻类化石。
晋宁期末(距今10~8.5亿年)的地质构造运动——晋宁运动使峨眉山地区褶皱回返为一个低平的地台区,同时,大量的花岗岩岩浆侵入地壳,形成了峨眉山的基底岩系和背斜的核心部分,即今天出露于石笋沟、洪椿坪、牛心寺和张沟一带的峨眉山花岗岩。
寒武纪时期(距今5.4~4.9亿年),峨眉山地区地壳缓慢沉降,但升降运动不明显,沉积了砂岩、页岩和碳酸盐为主的白云岩,出露于遇仙寺、九岗子和洗象池一带,构成峨眉山背斜的两翼,含丰富的化石。
奥陶纪早期(距今4.8~4.7亿年),峨眉山地区受加里东运动的影响,地壳上升,首次成为陆地,残余地层主要为石英砂岩、泥岩、页岩、白云质灰岩和泥质粉砂岩等,构成峨眉山背斜的两翼,分布于阎王坡和大乘寺等地,含丰富的三叶虫化石。
此后,峨眉山地区处在长达近2亿年的剥蚀之中,导致在地层剖面中缺失了中奥陶世至石炭纪的地层,二叠纪地层不整合地覆盖在早奥陶世的地层之上。
早二叠世中期(距今2.9~2.7亿年),华南板块发生了地史中最大的海浸,使晚古生代以来一直遭受剥蚀的扬子古陆沉陷为上扬子浅海,峨眉山地区又沦为海底,沉积形成了厚度为400~500m 的碳酸盐岩,为现代峨眉山的悬岩和灵洞等的形成提供了物质条件,例如雷洞坪千米悬岩和七十二洞。
浅析峨眉山垂直地带分布
浅析峨眉山垂直地带分布摘要:峨眉山层峦叠嶂、山势雄伟,景色秀丽,气象万千,素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之妙喻。
3000多米的海拔高度使峨眉山的垂直地带分布景象展现得淋漓尽致,无论是在土壤、植被,还是气候变化方面都可以看到完整的、逐级变化的自然垂直地带景观。
关键词:峨眉山、垂直地带性、土壤、植被、气候一、峨眉山简介峨眉山位于四川省乐山市境内,在四川盆地西南部。
东经103°20',北纬29°30',是四川盆地西南端邓蛛山的一大余脉,由大峨山、二峨山、三峨山和四峨山组成。
人们所说的峨眉山通常指的是其中最高大的、最秀丽的大峨山。
千百年来峨眉山就以它的秀丽的风姿和古老的佛教圣迹誉名中外,被人们称为我国“五岳四山之首”、“高出五岳秀甲九州。
”峨眉山处于我国地势一、二阶梯的过渡地带,海拔3000米左右,为典型的褶皱断块山。
山体受构造控制,南北走向,山形巍峨雄伟,山中切割破碎。
景区面积154平方公里,最高峰万佛顶海拔3099米。
它是著名的佛教名山和旅游胜地,有“峨眉天下秀”之称。
它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
1982年,峨眉山以峨眉山风景名胜区的名义,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名单。
1996年12月6日,峨眉山—乐山大佛作为一项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007年,峨眉山景区被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风景区。
二、垂直地带性分析(一)气候垂直地带性1、气候概况2、气候特点峨眉山山区云雾多,日照少,雨量充沛。
平原部分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一月平均气温约6.9度,七月平均气温26.1度;因峨眉山海拔较高而坡度较大,气候带垂直分布明显,海拔1500米~2100米属暖温带气候;海拔2100米~2500米属中温带气候;海拔2500米以上属亚寒带气候。
海拔2000米以上地区,约有半年为冰雪覆盖,时间为10月到次年4月。
3、气温变化以一月份和七月份气温变化为例,如表2.4、峨眉山垂直气候带根据气候要素的垂直分异特点和规律,参照自然植被和土壤,可将峨眉山东坡划分为四个垂直气候带:(1)山地常绿阔叶林气候带,海拔高度<1800m,气候特点冬暖夏热,降水较多。
峨嵋山概况
峨眉山植物种类
• 桫椤
峨眉山最古老的蕨类植物, 别名树蕨,属蕨类植物门、桫 椤科植物,是距今约1.8亿多年 前中生代侏罗纪留唯一幸存的 木本蕨类。桫椤树型奇特,树 干古朴雄浑,粗圆,直立,高 1~3米。叶顶生,叶柄和叶轴 粗壮,呈深棕色,被有密刺; 叶顶硕大,纸质,三回羽状复 叶,长30~50厘米,羽片长短 圆形,小羽片线状披针形,先 端长而渐尖,背面疏生泡状小 鳞片,叶脉分叉。多散生于海 拔600米左右的伏虎寺一带的沟 边谷畔,或阴湿密林下。
水青树
乔木 高可达40m, 胸径达1.5落叶m,全株无毛; 树皮灰褐色灰棕色而略带红色,老时片状脱 落;长枝顶生,细长而下垂,幼时暗红褐色; 短枝侧生,距状,基部有叠生环状的叶痕和 芽鳞痕。叶纸质、卵状心形、宽卵形或卵状 椭圆形,长7—10(15)cm,宽4—8(11) cm,先端渐尖,基部心形,边缘具细锯齿, 齿端具腺点,两面无毛,背面略被白霜,基 出掌状脉5—7,近边缘形成不明显的网络; 叶柄长2—3cm。穗状花序多花,下垂,长 10—15cm,着生于短枝顶端,与叶对生或互 生;花小,黄绿色, 直径1—2mm,无梗, 常4朵成一簇;花被片4,卵圆形,长1— 1.5mm,覆瓦状排列;雄蕊与花被片对生, 长约为其的2倍;花药卵珠形,纵残裂;心皮 4枚,沿腹缝合生,通常有胚珠4枚生于腹缝 线上,成侧膜胎座状;花柱4,直立,后因子 房偏向一侧生长而变为侧生,果时变为基生。 蓇葖果长椭圆形,长3—5mm,棕色,沿背 缝开裂。种子4—6,条形,长2—3mm,具 有油质的胚乳及细小的胚。花期6—7月,果 期(8)9—10月。
五味子
• 五味子是多年生落叶藤本,属木
兰科,可作药用,植株可供观赏。 幼枝红褐色,老枝灰褐色,稍有 棱角。叶柄长2-4.5cm;叶互生, 膜质;叶片倒卵形或卵状椭圆形, 长5-10cm,宽3-5cm,先端急尖 或渐失,基部楔形,边缘有腺状 细齿,上面光滑无毛,下面叶脉 上幼时有短柔毛。花多为单性, 雌雄异株,稀同株,花单生或丛 生叶腋,乳白色或粉红色,花被 6-7片;雄蕊通常5枚,花药聚生 于圆柱状花托的顶端,药室外侧 向开裂;雌蕊群椭圆形,离生心 皮17-40,花后花托渐伸长为穗状, 长3-10cm。小浆果球形,成熟时 红色。种子1-2,肾形,淡褐色有 光泽。花期5-6月,果期8-9月。
峨眉山工程地质浅谈
2)、崩塌
崩塌(崩落、垮塌或塌方)是较陡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 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或沟 谷)的地质现象。在黄湾—龙门洞这段路,有两处崩塌,
有一处是在龙门洞水电站对面,大约线路沿线1850米处, 另一处崩塌位于背斜核部,内因是由于距背斜核部近,
裂隙发育,将岩体分割,岩性下降,外因是由于水的作 用,进入裂隙降低了铰接强度,降低岩体强度。
青 春 多 壮 峨眉山工程地质浅谈 志 鹏 程 万 里 登 绝 顶
人 生 需 奋 斗 翱 翔 九 霄 击 云 端
目录 1、地貌部分 2、岩层 3、地质构造 4、地下水、不良地质现象 5、水文条件 6、工程地质问题
地貌部分
(1)、堆积地貌 (2)、侵蚀—堆积地貌 (3)、侵蚀—构造地貌 (4)、侵蚀—溶蚀地貌
另外一处在牛背山背斜处,形成原因为:背斜的核部有
个溶洞,经过常年积水,所以形成了一处岩溶泉,PH:
7.5
温
度
:
21°C
溶洞口
2)地表水
地表水是河流、冰川、湖泊、沼泽四种水体的总称,亦 称“陆地水”。它是人类生活用水的重要来源之一,也 是各国水资源的主要组成部分。黄湾到龙门洞沿线主要 地表水以河流水为主。
3)、岩溶
岩溶是指地表水和地下水对可溶性岩石的长期溶蚀作用 及形成的各种岩溶现象的总称。峨眉山地区大面积分布 质地较为纯净的碳酸盐岩,致使本地区岩溶发育较为强 烈,岩溶地貌千姿百态。
岩溶形成必须具备四个基本条件,即可溶性岩石、岩石 具有透水性、水具有溶蚀能力和流动的水。
1)下降泉 2)地表水
二叠系上统(P2):上部为紫红、灰绿、黄绿等色的砂岩、粉砂 岩、泥岩及煤层回旋层,下部为微晶、隐晶、斑状及杏仁状玄武 岩组成;
峨眉山自然带垂直变化
峨眉山垂直自然带变化摘要:峨眉是我国著名景点,海拔3099米。
由于海拔较高其气候、土壤、植被在垂直方向上表现出较完整的垂直分异规律,地质岩石自下而上也表现出显著变化。
本片论文主要是从以上四个方面阐述峨眉山的垂直自然带变化。
关键词:峨眉山、气候、土壤、植被、岩石一、峨眉山简介:峨眉山位于四川省乐山市峨眉山市境内,景区面积154平方公里,最高峰万佛顶海拔3099米。
地势陡峭,风景秀丽,有“秀甲天下”之美誉。
是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气候多样,植被丰富,共有3000多种植物,其中包括世界上稀有的树种。
山路沿途有较多猴群,常结队向游人讨食,胜为峨眉一大特色。
峨眉山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作为普贤菩萨的道场,主要崇奉普贤大士,有寺庙约26座,重要的有八大寺庙,佛事频繁。
1996年12月6日,峨眉山—乐山大佛作为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二、峨眉山气候垂直分异峨眉山基带属于中亚热带季风型湿润气候。
山前平原海拔44 7米,有冬冷夏热、四季分明、降水充沛、空气湿润、日照少、风力弱、少雾的特点。
山顶海拔高度达3099米,气候迥异,属山地寒温带湿润气候。
具有冬季严寒、严冬时间长,降水量甚多、终年潮湿多雾、日照较多,风力强劲等特点,山顶山麓气候悬殊【1】。
气温的垂直分异一月平均气温约6.9度,七月平均气温26.1度;因峨眉山海拔较高而坡度较大,气候带垂直分布明显,海拔1500米~2100米属暖温带气候;海拔2100米~2500米属中温带气候;海拔2500米以上属亚寒带气候。
海拔2000米以上地区,约有半年为冰雪覆盖,时间为10月到次年4月。
峨眉景区随海拔高度的不同,而呈现不同的气候特征。
清音阁以下为低山区,植被葱郁、风爽泉清,气温与平原无大差异。
清音阁至洗象池为中山区,气温已较山下平原低4℃-5℃。
洗象池至金顶为高山区,人行云中,风寒雨骤,气温比山下报国寺等处低约10℃左右。
最新 峨眉山风景区地质构造特征及其地学价值-精品
峨眉山风景区地质构造特征及其地学价值峨眉山地质遗迹的科学研究在古生物与地层学、构造学等地学方面具有重要科学意义,下面是小编搜集的一篇关于峨眉山风景区地质构造特征探究的,欢迎阅读参考。
1、引言地质遗迹是在地球形成、演化的漫长地质历史时期,受各种内、外动力地质作用遗留下的自然产物,它不仅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十分珍贵的、不可再生的自然遗产[1].峨眉山与乐山大佛在1996年被列入自然与遗产名录,是自然和文化的双重遗产[2].它保存着超过4亿年的沉积记录,记录超过8亿年的地质历史,又受新生代以来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的影响,因此不仅有震旦-寒武系界限国际层型参考剖面等典型的地质剖面景观,又有峨眉断块山、五显岗、河流深切峡谷等多样的现代地貌景观。
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完成的1∶20万填图初步揭示了峨眉山地区的地层及构造特征[3],这期间对峨眉山及邻区典型地层剖面进行详细的古生物、古环境方面的研究[4~7].在峨眉山自然(地质)遗产方面,前人的研究多集中在自然遗产的可持续化发展等方面[2,8],这些研究一方面未对峨眉山地质遗迹资源体系进行全方位的评价,另一方面并没有有机地将地质遗迹与峨眉山地区的地质构造进行整体研究分析,探讨地质遗迹研究的科学意义。
为此,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的野外考察,分析峨眉山风景区地质构造特征,整体评价研究区地质遗迹资源体系,并简要分析地质遗迹研究在地学方面的科学意义。
2、峨眉山区域地质背景峨眉山地处扬子板块西缘,按大地构造属性划分,归属为上扬子陆块川中前陆盆地,为典型的断块山[9].以北东走向的峨眉山断层、北西走向的丰都庙断层为界,将峨眉山地区分为3个一级断块,西侧为峨眉山断块,南东侧为二峨山断块,东侧为峨眉平原断块。
峨眉山断块整体是一个大背斜---峨眉山背斜,轴向走向近南北,核部在张沟-洪椿坪一带,出露震旦系地层及晋宁期花岗岩。
峨眉山背斜受到后期的改造,形成三侧由断层围限的钝锥形断块山,北侧以左旋走滑断层麻坝子-万年寺-大峨山断层为界,南侧以右旋走滑-峨眉山断层为界,东侧以报国寺-伏虎寺逆冲断层系列为界。
峨眉山地势型地貌景观的导游词示范案例(
峨眉山地势型地貌景观的导游词示范案例(峨眉山位于中国四川峨眉山市境内,景区面积154平方公里,最高峰万佛顶海拔3099米。
地势陡峭,风景秀丽,有秀甲天下之美誉。
气候多样,植被丰富,共有3000多种植物,其中包括世界上稀有的树种。
山路沿途有较多猴群,常结队向游人讨食,胜为峨眉一大特色。
它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有寺庙约26座,重要的有八大寺庙,佛事频繁。
1996年12月6日,峨眉山乐山大佛作为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峨眉山景区面积154平方公里,包括大峨、二峨、三峨、四峨四座大山。
大峨山为峨眉山的主峰,通常说的峨眉山就是指的大峨山。
大峨、二峨两山相对,远远望去,双峰缥缈,犹如峨眉山画眉,这种陡峭险峻、横空出世的雄伟气势,使唐代诗人李白发峨眉高出西极天、蜀国多仙山,峨眉邈难匹之赞叹。
峨眉山以多雾著称,常年云雾缭绕,雨丝霏霏。
弥漫山间的云雾,变化万千,把峨眉山装点得婀娜多姿。
峨眉山层峦叠嶂、山势雄伟,景色秀丽,气象万千,素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之妙喻。
清代诗人谭钟岳将峨眉山佳景概括为十种:金顶祥光、象池月夜、九老仙府、洪椿晓雨、白水秋风、双桥清音、大坪霁雪、灵岩叠翠、罗峰晴云、圣积晚钟。
现在人们又不断发现和创造了许多新景观,如红珠拥翠、虎溪听泉、龙江栈道、龙门飞瀑、雷洞烟云、接引飞虹、卧云浮舟、冷杉幽林等。
峨眉新十景为:金顶金佛、万佛朝宗、小平情缘、清音平湖、幽谷灵猴、第一山亭、摩崖石刻、秀甲瀑布、迎宾滩、名山起点。
无不引人入胜。
进入山中,重峦叠嶂,古木参天;峰回路转,云断桥连;涧深谷幽,天光一线;万壑飞流,水声潺潺;仙雀鸣唱,彩蝶翩翩;灵猴嬉戏,琴蛙奏弹;奇花铺径,别有洞天。
春季万物萌动,郁郁葱葱;夏季百花争艳,姹紫嫣红;秋季红叶满山,五彩缤纷;冬季银装素裹,白雪皑皑。
登临金顶极目远望,视野宽阔无比,景色十分壮丽。
观日出、云海、佛光、晚霞,令人心旷神怡;西眺皑皑雪峰、贡嘎山、瓦屋山,山连天际;南望万佛顶,云涛滚滚,气势恢弘;北瞰百里平川,如铺锦绣,大渡河、青衣江尽收眼底。
浅析峨眉山垂直地带分布
浅析峨眉山垂直地带分布摘要:峨眉山层峦叠嶂、山势雄伟,景色秀丽,气象万千,素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之妙喻。
3000多米的海拔高度使峨眉山的垂直地带分布景象展现得淋漓尽致,无论是在土壤、植被,还是气候变化方面都可以看到完整的、逐级变化的自然垂直地带景观。
关键词:峨眉山、垂直地带性、土壤、植被、气候一、峨眉山简介峨眉山位于四川省乐山市境内,在四川盆地西南部。
东经103°20',北纬29°30',是四川盆地西南端邓蛛山的一大余脉,由大峨山、二峨山、三峨山和四峨山组成。
人们所说的峨眉山通常指的是其中最高大的、最秀丽的大峨山。
千百年来峨眉山就以它的秀丽的风姿和古老的佛教圣迹誉名中外,被人们称为我国“五岳四山之首”、“高出五岳秀甲九州。
”峨眉山处于我国地势一、二阶梯的过渡地带,海拔3000米左右,为典型的褶皱断块山。
山体受构造控制,南北走向,山形巍峨雄伟,山中切割破碎。
景区面积154平方公里,最高峰万佛顶海拔3099米。
它是著名的佛教名山和旅游胜地,有“峨眉天下秀”之称。
它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
1982年,峨眉山以峨眉山风景名胜区的名义,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名单。
1996年12月6日,峨眉山—乐山大佛作为一项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007年,峨眉山景区被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风景区。
二、垂直地带性分析(一)气候垂直地带性1、气候概况2、气候特点峨眉山山区云雾多,日照少,雨量充沛。
平原部分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一月平均气温约6.9度,七月平均气温26.1度;因峨眉山海拔较高而坡度较大,气候带垂直分布明显,海拔1500米~2100米属暖温带气候;海拔2100米~2500米属中温带气候;海拔2500米以上属亚寒带气候。
海拔2000米以上地区,约有半年为冰雪覆盖,时间为10月到次年4月。
3、气温变化以一月份和七月份气温变化为例,如表2.4、峨眉山垂直气候带根据气候要素的垂直分异特点和规律,参照自然植被和土壤,可将峨眉山东坡划分为四个垂直气候带:(1)山地常绿阔叶林气候带,海拔高度<1800m,气候特点冬暖夏热,降水较多。
峨眉山之气候
峨眉山之气候峨眉山之气候简介海拔1500米以下属亚热带;海拔1500-2100米属暖湿带;海拔2100-2500米属中湿带;海拔2500米以上属亚寒带,以上是峨眉山区划分的4个垂直气候带。
峨眉山总的说来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区域,其气候除受辐射、大气环流和地形地势三大因子的制约外,地形地势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峨眉山在“峨眉平原”的西南尽头陡然屹立,座西向东,南北走向,西面为二、三十度的缓冲斜坡与西部群山接壤,东西为陡峭的摄身岩、面对三江平原,金顶、千佛顶、万佛顶三大主峰海拔3000余米,高出峨眉区域2600余米,在城区西南角形成一道高大的天然屏障,阻止了海洋暖湿气流的长驱直入,加之地形条件和地理环境对降水系统发生发展和移动的影响,造成整个山区云雾多,日照少,雨量充沛的气候特点,与西边的小凉山等地区构成名扬四方的“华西雨屏”。
同时使气候要素的分配亦呈现出显著差别,形成“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具有从亚热带至亚寒带系统谱的气候整体。
从气象资料及整个峨眉山动植物的分布,都可表明这一山地垂直气候特点。
气候要素根据多年资料统计分析,整个峨眉山区可略划分为4个垂直气候带:海拔1500米以下属亚热带气候;海拔1500~2100米属暖温带气候;海拔2100~2500米属中温带气候;海拔2500米以上属亚寒带气候。
气温峨眉市区居峨眉山麓,年平均气温为17.2度;海拔上升到550米,气温为16.6度;800米为15.3度;1000米为14.2度;1200米为13.1度;1600米为10.9度;2200米为7.6度;上升到3000米的山顶时,气温仅为3.0度。
山顶和城区两地相对高差2600余米,温差14.0度。
海拔每上升100米,气温约下降0.5~0.6度。
峨眉山因受季风环流影响,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甚为急骤。
峨眉市区最冷月是1月,月平均气温4.3度,极端最低气温是零下4.44度(1975年12月15日);最热月是7月,月平均气温为26.1度,极端最高气温38.3度(1953年8月18日)。
峨眉地质实习论文
峨眉山地质认识实习—-初识峨眉山地质摘要基本地质理论知识对于油田勘探开发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本次峨眉山地质认知实习,我们对实习区比较直观典型的地质现象进行了观察、描述、素描和初步分析,对较不直观的地质现象主要在有关教师的现场指导下,活跃了我们的思维和激发了我们学习的兴趣;对部分野外地质工作方法技能进行初步训练。
本文分析介绍了对本次峨眉山地质认知实习区见到的各种地质现象,对峨眉山的地理自然状况,地层特征,岩性特点,地貌特征以及地质构造作了较为详细的分析。
本文紧紧围绕实习区的地质现象,勾勒出对峨眉山地质状况的初步认识。
本文以图文并茂的错方式,介绍了实习中见到的各种地质现象,真实的反映了初次峨眉实习对峨眉山的地质状况的认识等。
最后本文对峨眉山地质状况的初步认识进了小结,阐述了峨眉山地质状况的重要意义。
关键字:峨眉山实习地质地层构造岩石绪言为了巩固和掌握所学的理论知识,学校组织了我们这次峨眉山地质认知实习,地质认知实习是我们石油工程专业进行的第一次野外实践,使我们从感官上认识地质现象。
这次实习的目的是为了巩固、消化所学部分理论知识培养我们初步观察和分析地质现象的能力,使我们对地质内容有初步了解,初步培养我们地质思维能力和对地质科学的兴趣,为后续课奠定一定的感性基础。
第一章、峨眉山地理自然状况1、位置与交通峨眉山雄踞四川盆地西南隅,邛崃山脉最南支。
地处四川省峨眉山市。
峨眉山地区交通较为发达,北可抵成都,南至峨边、西昌,东到乐山,西达洪雅县高庙,成昆铁路在山麓南北穿越,往来十分方便。
2、地形与水系峨眉山按海拔高程、相对高程、成因和形态可划分为:强烈切割的大峨褶皱断块高中山;中等切割的二峨侵蚀溶蚀中山;脚盆坝—龙门洞河以北中等切割的褶皱中山;山麓地带是龙马山、红珠山等具有残丘特征的低山及由西南向东北倾斜的峨眉平原等地貌单元。
该地区总的地形特点是西、南高,东、北。
故本区大小河流的流向是由西向东、由南向北,属大渡河水系,大渡河在乐山注入岷江。
峨眉山地质发展史
峨眉山地质发展史峨眉山是一座背斜断块山,西部隶属峨眉——瓦山断块带。
其地质发展史和地质构造有着密切的联系。
早在距今约8.5亿年以前(即早震旦世),峨眉山区还是一片汪洋。
早震旦世后期,晋宁运动使峨眉山从地槽区转化为地台区,形成一座低平的山。
同时,在地壳深部引发了大量的花岗岩岩浆侵入,形成峨眉山基底岩系,为以后沉积岩盖层的发展演化,起到“地基”作用。
震旦纪中后期到奥陶纪初期(距今7—5亿年左右),海水向我国西部、南部淹没而来,峨眉山区第二次沦为沧海,峨眉山区地壳缓慢沉降。
初期,地壳下降甚微,在1亿年的时间里,沉积形成了近1000米厚的以碳酸盐为主的白云岩,即目前一线天、大坪、洪椿坪等地出露的地层。
这个时期,大量的低等植被和单细胞动物开始诞生,现在洪椿坪附近的岩石上,尚可清晰地看到藻类的化石遗迹。
后期,地壳继续下降,并沉积形成了约1000米厚的砂岩、页岩和白云岩。
由于在总的下降过程中,其速度快慢不均,时降时停,甚至间有微小的上升。
因此,在从仙峰寺经遇仙寺到洗象池的地层上遗留下岩石交互成层,色彩交错的现象。
此地层含有丰富的笔石化石、三叶虫化石和腕足动物化石等。
到奥陶纪后期(距今4.5亿年左右),峨眉山区又开始上升出水面,形成汪洋中一座孤岛。
在其孤岛“生涯”的两亿年里,大地发生了地质史上从未有过的巨变,变得生机勃勃,万物散发出生命的气息。
而峨眉山区却宁静地处于长期的剥蚀之中,故而其地层剖面中缺失了中奥陶世至石炭纪的历史记录,二叠纪地层直接覆盖在早奥陶纪的地层之上。
早二叠纪时期(距今约2.7亿年),我国南方发生了地质史上最广泛的海浸,峨眉山区第三次沦为海底,沉积形成了厚度为400—500米的碳酸盐岩层,为峨眉山悬岩、灵洞等的形成提供了物质条件。
如雷洞坪千米悬岩和七十二洞都出现在这套岩层中,并保存着珊瑚、腕足类和蜓科的化石。
延至晚二叠纪初期,峨眉山区又一次露出海面,成为攀西古裂谷带的一部分。
但好景不长,强烈的华力西运动致使它又进入了火海,即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地幔基性岩浆喷溢而出,铺盖了约50余万平方公里,冷却后形成为厚达400多米的玄武岩,即著名的峨眉山玄武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峨眉垂直地带性
院系:国土资源学院班级:2012级3班姓名:汪静霞学号:201212140326
摘要:峨眉山海拔3099米,由于它的海拔使峨眉山植被,土壤等从山底到山顶呈垂直的变化。
这是地理上的垂直地带性,研究峨眉山垂直地带性有利于更深刻的理解山地地理景观及其组成要素随着海拔的增高递变的规律性。
本文主要地气候,植被,土壤,等方面对峨眉山垂直地带性解释和说明。
关键字:峨眉山气候植被土壤
正文:峨眉山(103.48°E,29.59°N),峨眉山海拔3099米,在峨眉山市西南7公里,东距乐山市37公里屹立与四川盆地的西南边缘,座西向东,南北走向,西面为二三十度的缓冲斜坡与西部群山接壤,面对成都平原地势陡峭,地处长江上游,屹立于大渡河与青衣江之间,随着山地高度的增加,气温随之降低,从而使自然环境及其成分发生垂直变化的现象,这就是峨眉山的垂直地带性。
峨眉山处于我国地势一、二阶梯的过渡地带,海拔3000米左右,为典型的褶皱断块山。
山体受构造控制,南北走向,山形巍峨雄伟,山中切割破碎。
随着时间的流逝,长期内外营力不断作用的结果,方使峨眉山成为今天山高谷深、风景秀丽的名山。
其北为邓睐山,西为大雪山,南为大凉山,海拔均在3000米以上,而东面为海拔500到600米左右的四川盆地。
这种三面环山,峨眉山孤峰耸峙其间的特殊地理环境对峨眉山的整个气候都有影响。
山地垂直自然带是在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背景上独自形成的。
它们在地带性与非地带规律的控制下,具有自己的组成结构特征。
因此,垂直带谱的性质和类型主要取决于带谱所处的纬度地带性和非纬度地带性中的位置、山体本身特点等。
峨眉山的垂直自然带可以说是气候、植被、土壤与地质等自然环境条件历史发展的统一。
需要专门提出的是:峨眉山垂直气候带是形成峨眉山垂直自然带的直接原因。
气温
峨眉山位于峨眉山市,基带是中亚热带季风气候。
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与也不断地变化。
除受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制约,其独特的地形地势对其气候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所以峨眉山的气温不是高度每上升1000米,气温就下降6°。
山前平原海拔447米,有冬暖夏凉、四季分明、降水充沛、空气湿润、日照极少、风力微弱、雾很少的特点。
山顶海拔高度达306。
米,气候迥异,属山地寒温带湿润气候。
具有冬季严寒、严冬时间长,降水量甚多、终年潮湿多雾、日照较多,风力强劲等特点,山顶山麓气候悬殊。
峨眉山气候特点:如以一月和七月分别代表冬、夏二季,峨眉山冬、夏两季气温随高度变化如表2。
峨眉山地区气温直减率的变化如表3.
由表3可见,盆周山脉的屏障使其年变化振幅大为减小,季节变化不明显,一般在0.55上下摆动。
结合表2可看出气温直减率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增大。
降水
降水量多,但年平均变率小。
峨眉山年平均降水量为1833.4mm,最多年可达2506.1mm.眉山全年降水量8月最多(,l3%),7月次之(38;石),1月最少。
降水量的
四季分配夏季最多(58%),秋季次之(24%),春季又次之(18%),冬季最少(3%)。
峨眉山由于常年多雨,因此降雨量的平均变率不大。
降水日数之多为全国少见。
峨眉山在多雨的年份降水日数可达291天(占全
年80%),降水日数少的年份也有加。
关,最一氏连续降水可达31天。
这样多的雨
日和这样多的连续降水日数在全国实属少见。
降水强度比山下及附近地区小。
峨眉与附近地区降水的差异。
过去有人认为峨眉山的降水量是“自成体系”,与附近地区无关。
乐山、峨眉县、峨眉山、雅
安等地降水的日期是一致的,仅降水的开始与终止时间有先后。
这种地区差异,在同一天气系统的影响而发生降水的时候,是普遍存在的,并非峨眉山地区独有。
峨眉山顶与山麓的降水差异峨眉山的一切降水过程,一般是从海拔2100~250。
米附近开始,然后向上延及山顶,再及山下,降水终止时多数是山下先终止,然后山上,再次是山腰。
由于降水受海拔高度的影响,故山顶、山腰、山麓的降水量、降水日数有差异。
峨眉山东坡迎东南风而立,气流受限拓开,凝云致雨。
一般说来,
随着海拔高度的上升,降水量增多。
在海拔2100~2500m的山腰一带,具有降水时
间特长、降水量最多的特征,这叫作“最大降水高度带”。
在这个高度带,植被景观反映出森林茂密、潮湿多雨的特点。
当海拔高度继续上升时,降水量反而减小。
根据气候要素的垂直分异特点和规律,参照自然植被和土壤,可将峨眉山东坡划分为四个垂直气候带:
(1)山地常绿阔叶林气候带,海拔高度<1800m,气候特点冬暖夏热,降水较多。
(2)山地常绿阔叶林与落叶阔叶混交林气候带,海拔高度1800~2200m,全年温
暖湿润。
(3)山地针阔混交林气候带,海拔高度2200~2600米,长冬无夏,降水特别多。
(4)山地针叶林气候带,海拔2600m~峰顶,冬季漫长寒冷,终年潮湿多雾。
[1]
峨眉山东坡土壤形成条件复杂,土壤类型多样。
山麓至山顶主要土类有紫色土、黄壤、山地黄壤、山地黄棕壤、山地暗棕壤、山地灰化土和山地草甸土。
土壤垂直分异明显,可分四个土壤垂直带。
(一)黄壤、山地黄壤夹紫色土带(海拔1800米以下)
本带年均温10一17℃,年降水量1600一2000毫米,植被以常绿阔叶林为主,在下部常绿阔叮林遭破坏后,代之为次生亚热带针叶林、落叶阔
叶林及栽培植被。
土壤随母质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海拔1000米左右,成土
母质是紫色岩(页岩、泥岩及砂岩),发育为紫色土属,即暗紫泥,如万年寺
(海拔1020米)附近的土壤属之;暗紫泥之上发育有黄壤土属,即矿子黄泥,
其母质是石灰岩风化物;暗紫泥之下,母质是砂岩、泥亦发育成黄壤土属,
即冷沙黄泥。
.
(二)山地黄棕壤带(海拔1800一2200米)
本带年均温8一10℃年降水量2000毫米左右,自然植被是常绿阔叶与落叶阔叶混交林,成土母质是白云岩、石灰岩及页岩的风化物,发育成
山地黄棕壤。
(三)山地暗棕壤带(海拔2200一2600米)
本带年均温7℃左右,年降水量超过2000毫米,自然植被是亚高山针叶与落叶阔叶混交林,成土母质是白云岩、砂岩、石灰岩及玄武岩的风化
物,发育成山地暗棕壤。
(四)山地灰化土、山地草甸土带(海拔2600米以上)
本带气候冷湿,成土母质主要是玄武岩风化物,在亚高山针叶林下发育成山地灰化土;在山顶地势平坦、排水不良的次生草甸地段发育成山地
草甸土,少数过湿地段则形成生草灰化土。
[2]
参考文献
[1]刘开发. 峨眉山气候开发[J].绵阳农专学报,1992(3)
[2] 黎苍谷. 峨眉山东坡垂直自然带[J]. 山地研究,19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