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水平地带性及垂直地带性
第七章 中国气候、土壤、森林的水平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
第二节 土壤、森林植被的垂直地带性 土壤、 一、土壤的垂直地带性
1、土壤垂直地带谱是由基带土壤开始的,随 着山体的升高而依次出现一系列与纬度带相 应的土壤类型。 2、山体愈高,相对高差愈大,山地垂直地带 谱结构就愈完整。 3、山地坡向对土壤垂直地带谱的组成有明显 影响。总的特点是:山地下部建谱土壤类型 各异,向上渐趋一致,但带幅高度仍然有别。
中国的气候、土壤、 第七章 中国的气候、土壤、森林的地带性及区划 第一节 中国的气候、土壤及森林的水平地带性 中国的气候、
一、中国气候的水平地带性及区划 (一)气候带的划分气候带: 是大致与纬圈平行,环绕地球呈带状分布的 气候分类单位,是地球上最大的气候区域单 位。从低纬度到高纬度,气候带按一定顺序 分布。同一气候带内,气候的基本特征相似。 2、气候带的划分指标: 我国从北到南分为9个气候带,1个气候区域。
7、温带荒漠区域
包括新疆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甘肃与 宁夏北部的阿拉善高原,以及内蒙鄂尔多斯 台地的西端,约占我国土地面积的1/5;气 候极端干燥,冷热变化剧烈,年降水量低于 200 mm;沙漠与戈壁面积较大,荒漠植被是 一些极端旱生的小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 本区域一系列巨大的山系,分布着一系列随 高度而有规律更迭的植被垂直带。
4、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
我国亚热带地区范围广,约占全国总面积1/4左右, 北界在秦岭、淮河一线,南界在南岭,东界为东南 海岸,台湾岛以及沿海诸岛;西至西藏高原山坡向 南延至云南的西部。 本区域地势西高东低,气候温暖湿润,年降水量 > 1000 mm;地带性植被:北部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 林(北亚热带)、中部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亚热 带)、南部为季风常绿阔叶林(南亚热带)。土壤 以红壤、黄壤为主。
二、中国土壤的水平地带性
垂直带性分异规律
构造隆起和山地地形是产生垂直分异的前提条件。
隆起的山地达到一定高度以后,就可分化出不同的垂直地带。
而垂直分异的直接原因则是山地热量及其与水分的组合随地势高度的变化。
首先从热量分析,随着海拔增高,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损耗相应减少,使到达山地的太阳总辐射随高度递增。
而有效辐射随山地高度的变化,受到两个相反因素影响。
一方面主要因大气柱中水汽含量减少和气温降低,使到达地面的大气逆辐射急剧减弱;而另一方面却因地面温度降低而减少地面向上辐射的长波辐射。
所以有效辐射随海拔高度的变化,取决于何种因素占主导地位。
这导致山地辐射平衡随高度的变化无一致的趋势。
无论如何,根据太阳总辐射随山地高度递增、土温随高度变化不大的观测事实,可以推断,山地与同高度自由大气间的感热交换和潜热交换是山地热量损失的主要因素(2) 垂直自然带在垂直地带性规律支配下,具有一定高度的山体所产生的由下而上的带状更迭,称之为垂直自然带。
垂直带间相互配置的形式和次序称为垂直带带谱结构。
垂直带的划分通常以植被和土壤为主导标志。
山地垂直自然带结构从属于一定的水平地带,是第二性的。
发育在不同地域山体的垂直自然带具有各自特殊的带谱性质、类型组合和结构特征,不同水平地带的垂直自然带的各类型之间,亦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反映出它们在三度空间上的规律变化。
对不同地域山地垂直自然带进行比较研究,分析带谱结构,确定基带和优势垂直分带,并给予恰当的分类,是系统认识不同地域垂直自然带及不同带谱结构的形成和特点所必需,也是进行高原山地地域系统研究的重要前提。
任何垂直自然带都是纬向、经向和高度变化因素对自然环境共同影响的结果。
同一自然带类型分布的海拔高度,因温度、水分条件组合的不同而有显著差异。
如矮半灌木荒漠在干旱温和的阿尔泰山麓仅限于海拔500m以下;而到天山北坡,因气温稍高,可升高至海拔1000m左右;到极干旱温暖的昆仑山北坡,则可达海拔3000m。
垂直带谱类型是极其复杂多样的,它不完全重现纬度地带的序列。
论中国草地的水平分布及其地带性规律
论中国草地的水平分布及其地带性规律中国草地是中国著名的自然资源,它覆盖着中国近三分之二的土地面积,也是中国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
在中国草地的水平分布和地带性规律方面,有许多有趣的东西值得探讨。
首先,中国草地的水平分布特征非常明显。
从中国的地理分布图上可以看出,大部分草地都位于江淮平原地区,以及中国南部和西部的山地地区。
另外,根据气候的不同,中国的草地也呈现出不同的分布特征。
东部沿海地区多湿润,因此草地被草莓、苜蓿、天麻和沼泽地的植物覆盖。
而中部平原地带则多风干,以干草和乔木植物为主,如玉米、小麦和麦类等。
其次,中国草地的地带性规律也是十分显著的。
一般而言,中国草地以中部平原地带为基础,向北部延伸,呈现出一条由南至北的北部草地带。
在这条北部草地带上,草地的特征会随着地理的变化而有所不同,可以分为连续、孤立和混乱三种类型。
东北地区的草地大多是连续的,也有一定数量的孤立草地,如“达尔罕茂盛林草原”这样的草地特点被称为“塔尔木”植被。
而华北丘陵地带的草地则为零星分布,尤以孤立草地为主。
综上所述,中国草地的水平分布和地带性规律表明,中国的草地资源分布较为均衡,考虑到不同地理区域的特性,可以有效利用和保护草地资源,从而促进中国的农业生产和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农业部门应该根据不同的草地区域的规律,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妥善管理和保护中国的草地资源,以利于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政府部门还可以实施补贴政策,资助农民在草地保护和开发中出资,倡导企业在草地保护和开发方面良好行为,同时也要监督管理,及早发现和制止破坏草地自然生态环境的行为。
综上所述,中国草地的水平分布及其地带性规律是十分复杂的,为了保护和更有效地利用中国的草地资源,政府部门和农民都需要采取有效的保护和开发措施,为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垂直地带性
随着海拔的升高,土壤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也会发生变化,如土壤的厚度、质地、酸 碱度等。
04
垂直地带性的生态与环境 影响
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生物多样性增加
垂直地带性导致生态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从而增加了生物多 样性。
生态适应性
垂直地带性使得不同高度的生物适应不同的气候和环境条件,从而 形成
• 垂直地带性的基本概念 • 垂直地带性的表现 • 垂直地带性的形成机制 • 垂直地带性的生态与环境影响 • 垂直地带性的应用与实践 • 总结与展望
01
垂直地带性的基本概念
定义与特点
定义
垂直地带性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在垂直 方向上的分异规律,表现为不同海拔 高度的气候、植被、土壤等自然要素 的差异。
研究方法的展望
高技术手段的应用
随着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高技术的发展,未来的研究将更加依赖 于这些技术手段,以实现更快速、准确的数据获取和分析。
综合研究方法的探索
未来研究应探索更多综合性的研究方法,将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 ,以更全面地揭示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垂直地带性规律。
跨学科合作
加强跨学科合作,如生态学、地质学、气象学等,以更深入地探究自 然地理环境的形成机制和演变过程。
农业可持续性
垂直地带性可能导致农业的可持续性问题,如过 度开发和不当利用可能导致土地退化和生态破坏 。
05
垂直地带性的应用与实践
山地生态系统的保护与恢复
保护生物多样性
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山地特有的动植物种群, 维护生态平衡。
恢复退化生态系统
采取植树造林、水土保持等措施,恢复退化的山地生 态系统,提高生态服务功能。
03
垂直地带性的形成机制
中国土壤的分类和分布
中国土壤的分类与分布 农业知识网
CNAK-土壤肥料知识库
高山土
灌耕土 湿寒高山土
半湿寒高山土 干寒高山土 寒冷高山土
灌淤土
灌淤土、潮灌淤土、表锈灌淤土、 盐化灌淤土
灌漠土
灌漠土、灰灌漠土、潮灌漠土、盐 化灌漠土
草毡土(高山草甸 土)
草毡土(高山草甸土)、薄草毡土(高 山草原甸土)、棕草毡土(高山灌丛 草甸土)、湿草毡土(高山湿草甸土)
尽管中国古代土壤分类和命名各有不同,但都是从土壤利用和发展生产出发,以“土 宜”为基础,以土壤肥力、性态特征和成土条件为依据的。它是中国古代从群众生产实践中 总结出来的具有朴素的唯物观点的土壤分类,对当时的农业生产起了促进作用,有些概念至 今仍有现实意义。
中国古代的土壤分类是从群众经验中总结出来的,此后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 对识土、辨土又有新的经验,但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未能进行系统的总结和整理,致使古代 就开始的土壤分类工作,没有得到应有的继承和发展。土壤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已有 100 多年的历史,而中国在本世纪 30 年代,才着手进行土壤调查与分类工作。半个世纪来,土
中国土壤分类系采用六级分类制,即土纲、土类、亚类、土属、土种和变种。前三级为 高级分类单元,以土类为主;后三级为基层分类单元,以土种为主。
什么叫“土类”呢?它是在一定的生物气候条件、水文条件或耕作制度下形成的土壤类
型,具有一定的成土过程和土壤属性。例如江南的红壤,是在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下形成的 土壤,地下水位低(不参与成土过程),风化程度比较强烈,含赤铁矿多,故土壤染成红色,
中国土壤的分类与分布 农业知识网
CNAK-土壤肥料知识库
干旱土 漠土 初育土
4
黑垆土
干温干旱土
以长白上为例阐述植被的垂直地带分布特征
长白山为例阐述植被的垂直地带分布特征摘要:植被分布具有地带性规律,包括纬向和经向规律,还包括因高度不同而呈现的垂直地带性规律,它是山地植被的显著特征。
一般来说,从山麓到山顶,气温逐渐下降,而湿度、风力、光照等其它气候因子逐渐增强,土壤条件也发生变化,在这些因子的综合作用下,导致植被随海拔升高依次成带状分布。
本文通过以长白山为例,阐述植被的垂直地带分布特征,并对由此产生的景观特征进行分析。
关键词:长白山;植物分布;垂直地带;景观特性长白山是我国东北第一高山,最高峰白云峰为海拔2619m,由于受海洋湿气团的影响,降雨量较丰富,气候湿润,适于植物生长,种类繁多,植被垂直分布明显,植被垂直地带性是欧亚大陆从温带到寒带植被水平地带性的缩影。
,植被类型多样性,是目前地球上为数不多的保存完整自然生态系统之一。
1.植物垂直分布地带性植被带大致与山体的等高线平行,并有一定的垂直厚度,这种植被分布规律称为植被分布的垂直地带性。
1.1植物垂直地带和水平地带的联系在一个足够高的山体,从山麓到山顶更替着的植被带系列,大体类似于该山体所在的水平地带至极地的植被地带系列。
例如,在西欧温带的阿尔卑斯山,山地植被的垂直分布和自温带、寒温带到寒带的植被水平带的变化大体相似。
我国温带的长白山,从山麓至山顶所看到的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云冷杉暗针叶林、岳桦矮曲林、小灌木苔原的植被垂直带,也是同自我国东北向太平洋沿岸的前苏联远东地区,直到寒带所出现的植被纬度地带性相一致。
因此,植被的垂直分布类似水平分布的“缩影”。
而两者间仅是外貌结构上的相似,而绝不是相同。
如亚热带山地垂直分布的寒温性针叶林与北方寒温带针叶林,在植物区系性质、区系组成、历史发生等方面都有很大差异。
这主要因亚热带山地的历史和现代生态条件与极地极不相同而引起的。
山地植被垂直带的组合排列和更替顺序构成该山体植被的垂直带谱。
不同山体具有不同的植被带谱,一方面山地垂直带受所在水平带的制约,另一方面也受山体的高度、山脉走向、坡度、基质、局部气候等因素影响。
地带性与非地带性
[地带性与非地带性对比](一)简析地带性与非地带性的区别。
地带性分布包括水平地带性(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
1.纬度地带性即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其形成的原因是以热量为基础而产生的,主要是受地球形状影响,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例如,赤道穿过非洲的中部,非洲南北半球部分获得太阳的能量,从赤道向高纬依次递减,出现了南北对称分布的自然带。
该规律在低纬度和高纬度表现明显。
2.经度地带性即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分布规律主要是水分受离海远近的影响,从大陆沿海往内陆方向递减。
该规律在北半球中纬度表现最为明显。
例如,我国由东北—西北,自然带从森林、森林草原、草原植被类型的变化明显地符合经度地带性规律。
3.垂直地带性即在不同的海拔高度形成不同的自然带,主要是因为高山地区海拔越高气温越低、水汽量越少,水热状况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变化。
一般来说山体越高,垂直自然带越明显;高山的纬度越低,垂直自然带越复杂。
由于山地的垂直自然带的分布是受非地带性因素的地形起伏影响,因而属非地带性现象,这是学习的难点。
我们所说的水平地带性是没有考虑地形起伏的,是基于“理想大陆”的基础上来进行考虑的,因此山地的存在是对水平地带性的干扰和破坏,是一种相对于水平地带性的非地带性因素,又由于山地的垂直自然带谱的分布,是一种连续而有规律的分布,因此垂直地带性属于地带性现象即山地的垂直分布自然带是受非地带性因素影响下的地带性现象。
4.非地带性即处在一定位置的地理环境由于受“地形起伏、海陆分布、洋流”等因素的影响,使陆地自然带的分布不具备地带性规律,或者使陆地自然带地带性规律表现得不完整、不鲜明。
(二)明确地带性因素与非地带性因素的关系。
地带性分布主要是受地带性因素影响而形成的,非地带性分布的形成主要是受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形成的,地带性因素与非地带性因素之间存在着几个方面的关系:1.由于非地带性因素是叠加在地带性因素之上的,从而使得地带性分布规律变得不完整、不鲜明。
解读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优选.
解读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山地或高原达到一定高度以后,因水热组合随高度的变化,便会引起山地自然带随高度变化的分异规律,在垂直地带性规律支配下,具有一定高度的山体所产生的由下而上的带状更迭,称之为垂直自然带。
垂直带间相互配置的形式和次序称为垂直自然带带谱结构。
垂直带的划分通常以植被和土壤为主导标志。
发育在不同地域山体的垂直自然带具有各自特殊的带谱性质、类型组合和结构特征,不同水平地带的垂直自然带的各类型之间,亦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山地垂直带谱的特征取决于山地所在的水平地带与山地的高度、走向等特征。
垂直带谱是水平地带性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异,但不完全是水平地带性的克隆。
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
首先,山地的温度梯度约为-0.6 ℃/100 m,这个值相当于纬度梯度的近1000倍,因此每一地区的垂直地带性不可能比纬度地带性丰富。
再者,每个山体或高原总是位于一定的纬度,所以它的基带不可能总是从纬度带的热带雨林景观开始。
更为重要的是,由于山地的屏障作用,在迎风坡的一定高度,降水达到最大;在背风坡与封闭盆地内,形成了干旱的环境,出现了不同于迎风坡的以干旱为特征的垂直地带分异。
在有些山间盆地,由于逆温层的存在,可能出现带谱倒置的现象。
事实上每一纬度地带、每一大的地貌类型区内,都有自己特定的垂直地带类型即带谱,其特点是有一定的带数和特定的变化序列。
一、垂直地带性的形成在于气温、降水等随海拔高度而发生变化。
随着山地高度的增加,气温随之降低,只要山体有足够的高度,自下而上便可形成一系列的垂直自然带,在高差几千米之内便可出现从热带至极地的巨大变化。
1.热量对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影响。
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分异类似于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纬度越低,山地自然带数量越多,相对高度越大,自然带类型越多。
2.水分对山地自然带的影响。
从山麓到山顶的水分状况差异明显。
一般来说,从山麓到山顶降水量呈“少一多一少”变化。
因此,有些基带在草原或荒漠的高山,由于山地降水增多,可能出现森林带,如天山,祁连山的西段。
中国土壤分布规律
中国土壤分布规律分布规律中国的土壤类型繁多,但它的分布并非杂乱无章,而是随着自然条件的变化作相应的变化,各占有一定的空间。
土壤类型在空间的组合情况,作有规律的变化,这便是土壤分布规律。
它具多种表现形式,一般归纳为水平地带性、垂直地带性和地域性等分布规律。
1.土壤的水平地带性分布中国土壤的水平地带性分布,在东部湿润、半湿润区域,表现为自南向北随气温带而变化的规律,热带为砖红壤,南亚热带为赤红壤,中亚热带为红壤和黄壤,北亚热带为黄棕壤,暖温带为棕壤和褐土,温带为暗棕壤,寒温带为漂灰土,其分布与纬度基本一致,故又称纬度水平地带性。
在北部干旱、半干旱区域,表现为随干燥度而变化的规律,东北的东部干燥度小于1,新疆的干燥度大于4,自东而西依次为暗棕壤、黑土、灰色森林土(灰黑土)、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灰漠土、灰棕漠土,其分布与经度基本一致,故。
这种变化主要与距离海洋的远近有关。
距离海洋愈远,受潮湿季风的影响愈小,气候愈干旱;距离海洋愈近,受潮湿季风的影响愈大,气候愈湿润。
由于气候条件不同,生物因素的特点也不同,对土壤的形成和分布,必然带来重大的影响。
2.土壤的垂直地带性分布中国的土壤由南到北、由东向西虽然具有水平地带性分布规律,但北方的土壤类型在南方山地却往往也会出现。
这是什么原因呢?大家知道,随着海拔增高,山地气温就会不断降低,一般每升高100 米,气温要降低0.6℃;自然植被随之变化,因而土壤化。
土壤随海拔高度增加而变化的规律,叫土壤的垂直地带性分布规律。
土壤由低到高的垂直分布规律,与由南到北的纬度水平地带分布规律是近似的。
土壤的垂直分布是在不同的水平地带开始的,所以,各个水平地带各有不同的土壤垂直带谱。
这种垂直带谱,在低纬度的热带,较高纬度的寒带更为复杂,而且同类土壤的分布,自热带至寒带逐渐降低。
山体的高度和相对高差,对土壤垂直带谱有影响。
山体愈高,相对高差愈大,土壤垂直带谱愈完整。
例如,喜马拉雅山具有最完整的土壤垂直带谱,由山麓的红黄壤起,经过黄棕壤、山地酸性棕壤、山地漂灰土、亚高山草甸土、高山草甸土、高山寒漠土,直至雪线,为世界所罕见。
如何在地理教学中巧妙加入文学名句论文
如何在地理教学中巧妙加入文学名句摘要:在中国语言文学历史的长河中,歌颂祖国大好河山、寄情山水的文学犹如璀璨群星。
这些文学名句时常被引用来进行地理教学,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活跃课堂气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如在自然地理的教学中引用“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来帮助学生记住赤道的周长;以及讲月相的变化时引用富有诗情画意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和“人约黄昏后,月上柳梢头……”来陈述不同时段的月相等等。
凡此给学生创设一种意境、意趣横生的教学方法,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河流流域的水文特征差异如长江流域,《七律·长征》“金沙水拍云崖暖……”、《水调歌头·游泳》“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这里且不说红军长征途中战胜了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和诗人在六十三岁时横渡长江向下游飘三十多里才达彼岸时的豪迈,放眼远望武昌一带在春秋战国时属于楚国的范围,舒展,开阔心境。
从水文的角度分析”云崖暖”三字,足见其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水能资源;也正是因为“横渡”和“极目”,让人可以想象诗人在与惊涛骇浪搏斗的过程中触发出的创作灵感和胸中的宏伟蓝图——“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如今已经成为现实,并在发挥着巨大的航运、防洪、旅游等经济效益。
假如诗人能见到这壮观又会发出什么样的感慨呢?再如,早春时节,南方地区经过一个冬天的蕴育,已初现”春江水暖鸭先知……”的山之朗润,水之清秀的”春色满园关不住”的迤逦风光;而北方还不缺为”大河上下,顿失滔滔……”的冰雕玉砌的粉妆世界。
说明南北地域的热量差异导致不同流域在同一季节水文特征的差异。
在降水和气温条件等综合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地貌特征的区域差异的表现如:《七律·长征》“五岭逶迤腾细浪……”;“水作青罗带,山如碧玉”是说南岭以南及云贵高原地区的地貌特征是风化侵蚀作用强烈,显得支离破碎;《沁园春·雪》“山舞银蛇,原驰蜡像……”借助北方山体的巍峨挺拔和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直抒胸臆;以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也同样说了地处内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边疆沙漠,浩瀚无边。
垂直地带性
7“牵一发而动全身”,说明了地理环境的( ) B A.差异性 B.整体性 C.综合性 D.区域性 8.我国缺少而南美洲有的陆地自然带是 ( ) A A.热带草原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B.冰原带、苔原带 C.亚寒带针叶林带、温带混交林带 D.热带季雨林带、温带荒漠带 9.下述的地理环境中属于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的 是 (D ) A.青藏高原的高山植物区 B.加拿大的亚寒带针叶林带 C.秦淮以南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D.澳大利亚自东向西呈现出森林、草原、荒漠带的半 环状分布
高山草甸带 落叶阔叶林带 常绿阔叶林带
热带疏林草原带
热带雨林带
基带
纬度地带性
通过观察山地由基带到山顶垂直带谱变化和 从赤道到两极自然带变化。
垂直地带性从山麓到山顶的变化规律与 山体基带所在纬度(该地)向极地(较高纬度) 地区出现的水平地带性变化规律相似
结论 :山地所处的纬度越低,自然带分 布越复杂,垂直带谱越完整.
南半球无苔原带和 亚寒带针叶林带
海陆分布
荒漠中的绿洲、四 水分条件变化、 川盆地的紫色土 岩性改变 南美巴塔哥尼亚荒 漠 美洲西部各自然带 沿海岸狭长延伸 地形起伏 地形
亚欧大陆亚寒带针 叶林带,大陆西岸 分布纬度高,大陆 东岸分布纬度低
洋流
地带性和非地带性的关系
1、非地带性叠加在地带性因素之上,使地带性分布规 律变得不很完整或不很鲜明。 2、地带性因素的影响是普遍的、基本的;非地带性的 影响是局部的、特殊的。
高考地理常考的垂直地带性问题
高考地理常考的垂直地带性问题垂直地带性是高考常考的知识点,今天我们就来总结一下垂直地带性的基本规律,很简单,就8条,常握这8条,所有的相关题目都可以拿下了。
闲言碎语不要讲,直奔主题里格啷1.概念定律:垂直地带性是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变化规律,自然带随高度更替,沿高度延伸。
如下图,自然带从山麓到山顶发生变化,基本沿等高线延伸。
2.因素定律:纬度地带性的基础因素是热量,经度地带性的基础因素是水分,而垂直地带性的这种带谱变化影响因素是水热状况随海拔高度的变化。
热量随高度变化好理解,随高度升高而递减。
降水随高度变化略微麻烦些,如果山足够高,降水是随高度先递增后递减的。
先递增的原因是随高度增加温度降低有利于水汽凝结形成降水,后递减的原因是前面把空气里的水汽都挤出来了,即使再降温,里面的水汽也不多了。
放到邯郸来说,如果是摩天岭这座相对高度1800米的山,降水应该是这样先增后减的,如果是鸡毛山这样10来米的山,那可能就增都不增,更别提后面的降了。
正是因为热量和水分随高度都在发生变化,也就引起了自然带的变化。
如下题:下图为我国某山地年降水量随高度变化示意图。
4.就相同海拔高度来说,该山地南北两坡年降水量A.大致相等 B.北坡较多C.南坡较多 D.难以判断5.该山地年降水量随海拔高度升高而减少的高度出现在A.南坡3500米B.南坡2000米C.北坡3500米D.北坡2000米6.该山地所属山脉可能是A.南岭 B.秦岭C.阴山山脉 D.天山山脉答案是BDD,不再解析,放张图帮助大家理解下。
上面这个题是天山哦,天山是最经常被考的一座山,所以一定要记住天山的自然带的分布图,下图就是: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出北坡2000米左右降水多对天山自然带的影响,在这个位置突然出现了一个山地针叶林带,林带的上下前后都是草原。
降水多少的主要影响就是这样,降水多,长树;少,长灌木;再少,长草;再再少,草也不长了,成了荒漠。
影响水分的因素除了降水,还有蒸发,降水多,水分充足,蒸发弱,也可以水分充足一些,尤其是降水少的地区,蒸发对水分的影响更大。
浅谈对地域分异规律的理解
陕西理工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地理科学1401浅谈对地域分异规律的理解地域分异武花2016/5/1地域分异规律的定义,地域分异规律的成因和具体表现,地域分异规律的等级分类以及相互之间的联系浅谈对地域分异规律的理解 (3)一:地域分异规律定义 (3)二:形成地域分异规律的基本因素 (3)1太阳辐射; (3)2地球内能: (3)3经济因素: (3)三:地域分异规律的具体表现 (3)1 地带性分异规律的具体表现:纬向地带性 (3)(1)降水的纬度地带性 (4)(2)植被的纬向地带性 (4)(3)土壤的纬度地带性 (4)2 非地带性的具体表现:经向地带性(干湿地带性) (4)3 地带性规律与非地带性规律共同影响下的具体表现:垂直地带性。
(4)(1)地带幅窄,递变急剧。
(5)(2)带间联系密切(带间分割不清楚)。
(5)(3)水热对比特殊。
(5)(4)节律变化同步。
(5)(5)微域差异显著 (5)四:地域分异规律等级分化 (5)1 全球性地域分异:全球性地域分异涵盖了全球纬度地带性分异和非纬度地带性分异 (5)(1)热量分带: (5)(2)海陆分异 (6)(3)海陆起伏分异 (6)2全大陆、全海洋分异 (6)(1)全大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6)(2)全海洋地域分异规律 (7)3 区域性地域分异 (8)(1)区域性大地构造—地貌引起的地域分异 (8)(2)省性分异 (8)(3)带段性分异 (8)4 中级地域分异 (9)(1)高原、山地平原内部地貌差异引起的区域分异 (9)(2)地方气候差异引起的区域分异 (9)(3)垂直带性分异 (10)5 低级地域分异 (10)(1)地貌部位和小气候引起的分异 (10)(2)岩性,土质和排水条件的影响 (10)(3)人为活动引起的地域分异 (10)五地域分异规律的相互联系 (11)浅谈对地域分异规律的理解一:地域分异规律定义自然地理环境(系统)各组成要素(自然综合体)沿地球表面按确定方向有规律的发生分化所引起的差异,结果形成不同规模,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自然地理地域分异现象,支配这种分化现象的客观规律称为地域分异规律。
山地植被垂直分布变化格局研究进展与述评
DOI: 10.12357/cjea.20210858梁红柱, 刘丽丽, 付同刚, 高会, 李敏, 刘金铜. 山地植被垂直分布变化格局研究进展与述评[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中英文), 2022, 30(7): 1077−1090LIANG H Z, LIU L L, FU T G, GAO H, LI M, LIU J T. Vertical distribution of vegetation in mountain regions: A review based on bibliometrics[J]. Chinese Journal of Eco-Agriculture, 2022, 30(7): 1077−1090山地植被垂直分布变化格局研究进展与述评*梁红柱1,2,3, 刘丽丽4, 付同刚2, 高 会2, 李 敏1, 刘金铜2**(1. 河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石家庄 050024; 2.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 石家庄 050022; 3. 中国科学院大学 北京 100049; 4. 河北省国土整治中心 石家庄 050031)摘 要: 山地植被垂直变化和分布历来是山地生态学研究的重点内容。
本文从文献计量统计和文献分析两个方面,对山地植被的垂直分布格局研究进展进行了述评。
文献统计分析主要基于CNKI 和Web of Science 数据库平台, 检索了该研究领域1915年1月至2020年12月的国内外期刊论文, 分析了山地植被垂直格局的研究历程、现状、进展和趋势。
结果表明:国内外研究的文献、作者、国家和机构数量均呈增长趋势, 全球范围的研究主要涵盖了美国、德国、中国、西班牙和法国等85个国家, 共计34.7%的文献集中在25个主要期刊。
基于CiteSpace 进行文献关键词共现聚类,分析了国内外山地植被垂直分布的热点领域, 并对理论与假说、研究方法和主要研究领域等进行了述评。
对地域分异的理解
对地域分异的理解地理环境整体及各组成成分的特征,按照确定的方向发生分化,以致形成多级自然区域的现象,称为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
地域分异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部分及整个自然地理综合体沿地理坐标确定的方向,从高级单位分化成低级单位的现象。
19世纪前期,洪堡就对气候地带和植被地带进行了描述。
到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道库恰耶夫提出自然地带学说以后,人们对地域分异规律的认识有了新的发展。
一方面发现与自然地带相对立的分异现象,另一方面又发现自然地带内部的地方性规律的存在,但两者都不能否定自然地带,却进一步从侧面证实了自然地带的客观存在。
1.地域分异的因素1.地带性因素:太阳能沿纬度方向分布不均及与此相应的许多自然现象沿纬度方向有规律的分异。
2.非地带性因素:决定海陆分布、地势起伏、岩浆活动等现象的地球内能在地表分布不均,这种地域分异因素称为非地带性因素。
地带性地域分异因素与非地带性地域分异因素是地球表面自然环境的基本地域分异因素,它决定自然地理现象的大规模分异。
在两种基本地域分异因素--地带性地域分异因素和非地带性地域分异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还有派生的地域分异因素及局部的分异因素。
如地方性的分异因素只导致地表某一局部的分异,它同基本的地域分异因素完全不同。
至于派生的地域分异因素,也是两种基本地域分异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如温带大陆的湿润森林地区、半湿润森林草原地区、半干旱草原地区及干旱荒漠地区就是这种派生的地域分异因素的反映。
2.自然带分布规律(1)由赤道向两极的分异在低纬和高纬表现明显。
含义概念受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影响,地表景观和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的方向,由赤道到两极作有规律的更替自然带更替方向经线方向,即南北走向的更替自然带延伸方向纬线方向,即东西方向的延伸形成基础因素以热量为基础变化趋势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热量从低纬向高线递减分布显著地区低纬和高纬地区,中纬度在一定范围也有分布。
横贯大陆的自然带苔原带和针叶林带(高纬度),热带雨林带(低纬度)中纬度大陆东岸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针阔混交林带大陆西岸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大陆内部中部:亚热带荒漠带、温带荒漠带两侧:热带草原带、温带草原带低纬地区:自然带由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过渡 高纬地区:自然带由亚寒带针叶林带→苔原带→冰原带过渡 (2)由沿海向内陆的干湿度地带性在大陆中纬度表现明显 森林—————草原—————荒漠—————草原—————森林 (3)垂直地带性①垂直地带性从山麓到山顶的变化规律相似于从赤道向两极的变化规律 ②山麓带基本上与当地自然带相一致③山坡自然带谱的多少与山地所处的地理纬度、山地海拔高度及坡向等因素有关 ④中低纬度高海拔山脉表现最明显大陆西岸 大陆内部大陆东部 受西风控制 深居内陆,离海较远 受季风影响 降水量较多水分趋于减少降水较多陆地自然带气候类型 典型植被 典型动物 典型土壤 热带雨林带热带雨林气候热带雨林 猩猩,河马 砖红壤 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雨林 象,孔雀 砖红壤性红壤 热带草原带 热带草原气候 热带草原 长颈鹿,羚羊 燥红土 热带荒漠带热带沙漠气候 热带荒漠 袋鼠,单峰驼 荒漠土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地中海气候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阿尔卑斯山羊 褐土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猕猴,灵猫 红壤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温带季风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落叶阔叶林 松鼠,黑熊 棕壤褐土温带草原带 半干旱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温带草原 黄羊、旱獭 黑钙土 温带荒漠带 干旱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温带荒漠 双峰驼 荒漠土 亚寒带针叶林带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亚寒带针叶林 驼鹿,紫貂 灰化土 苔原带 苔原气候(极地气候) 苔原 驯鹿,北极狐 冰沼土 冰原带 冰原气候(极地气候)冰雪裸地北极熊,海豹未发育3.全球性的地域分异规律地带性分异因素即太阳能按纬度分布的不均和非地带性分异因素即地球内能引起的海陆分布是造成全球性地域分异规律的基本原因。
土壤的水平地带性分布、垂直地带性分布和地域性分布
土壤的水平地带性分布、垂直地带性分布和地域性分布垂直地带性是山体的高程不同,引起生物气候的条件的分异而所产生的土壤类型呈现有规律的变化。
水平地带性是海陆关系及纬度分布引起的水热条件不同而引起的土壤在水平方向上随生物气候带而演替的规律性。
地域性是在受到水平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分布影响下,在中小地形上,受到局部地形、母质、水文、地质、人为活动因素影响使土壤的类型分布在局部范围内产生了差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水平地带性与垂直地带性的关系水平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是自然地理环境地域分异的主要表现。
水平地带性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及自然综合体大致沿纬线或经线方向延伸的规律性;垂直地带性是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及自然综合体随地势高度增加而发生相应的垂直分异的规律性。
观点:水平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在表观上有许多相似之处,同时,垂直地带性受山体自身因素的影响,又有其自己的不同于水平地带的特点。
论述:
1、温度递减这一共同成因,使垂直地带性和水平地带性之间出现了相似之处,且在海洋性条件下,垂直带谱能较好地“重复”水平带谱的更替规律。
2、垂直地带性并不像“竖起的水平地带性”。
(1)水平地带性与垂直地带性水热状况对比关系的变化并不完全一致,出现了外貌截然不同的自然带。
(2)基带把水平地带和垂直地带联系起来,同时又制约着垂直地带性带谱的性质和类型,出现了高、中、低纬之间,湿润地区与干旱地区之间,山体垂直带谱的差异。
(3)垂直地带性还受山体自身特点,如山体与风向、山体形态、山体高度等的影响,出现了不同于水平地带性的特点。
(4)外貌相同的自然带,在水平地带与垂直地带中,其生态条件、结构特征、种类组成也不一样,表现为热量条件、温度变化、植物种类、结构的差异。
综上所述,水平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是由温度递减产生联系,基带是他们的纽带。
同时,基带的特点及山体本身的特点,又使他们产生差异,各具特色。
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必须遵循客观规律
参考文献:
陈炳涛:土壤地理与生物地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1年
陈传康、伍夫和、李昌文:综合自然地理学
武吉华、张坤:植物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1979年
陈尔寿:地理(高级中学课本‹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5年
论水平地带性与垂直地带性的关系
陕西省旬阳县赵湾中学耿萍
不同的水热状况形成了不同的植被、土壤类型,构成不同的自然带。
水热状况在地表有规律的变化,使自然带也呈带状分布。
水平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是水热状况随经度、纬度、地势有规律递变形成的。
两者有许多相似之处,呈一定对应关系。
是基带把他们联系起来,基带的特点又制约了垂直地带,使垂直地带与水平地带并不完全相似,而各具特色。
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必须遵循客观规律,合理开发利用及保护自然资源。
所谓的地域分异是指由于海陆分布、太阳辐射的原因,造成地理环境组成要素或自然综合体在地表空间按一定方向和格局发生有序的分化,而成为一系列性质有别的结构单元(即自然带)而呈现出的差异。
水平地带性与垂直地带性是自然地理环境地域分异的主要表现形式。
水平地带性是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的综合表现。
前者指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及自然综合体大致沿纬线方向延伸,并按经度方向南北更替的规律性。
后者指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或自然综合体沿经线方向延伸,并按经度方向由沿海向大陆发生地域分异的规律性,亦称干湿度地带性。
垂直地带性是地理环境各组成成份及自然综合体随地势高度增加而发生相
应的垂直分异规律性。
水平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的形成都是由于水热状态发生变化形成的,两者之间有许多相似之处,特别是纬度地带性在表观上与垂直地带性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纬度地带性形成的主导因素是热量,由于热量在地球表面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在此基础上就形成了东西向延伸、南北向更替的气候带,不同气候带的特定的水热组合产生了该地带中具有代表性的植被和土壤类型。
热量状况不仅会随纬度而发生变化,且随高度上升,大气变稀薄热量也随之迅速递减。
只要山地达到足够高度,自下而上就形成了垂直地带性。
同样的温度递减这一规律,使纬度地带性与水平地带性之间有许多相似之处,低纬地区在海洋性条件下其相似性越明显。
以喜马拉雅山南坡与亚洲大陆东岸的比较为例:
喜马拉雅山属海洋性,一定高度以下的水分条件与亚欧大陆东岸相似。
从上图可以看出,温度递减这一共同因素使喜山南坡的带谱同亚洲大陆东岸带谱有许多相似之处,并在一定高度以下产生对应关系。
但是,图中也显示出在一定海拔高度以上垂直地带与水平地带并不一致,这是因为垂直带谱的形成还受山体自身因素的影响,使其具有独特的带谱构成。
所以从另一方面说,垂直带谱并不像“竖起来的水平地带”。
垂直地带性虽然也有温度递减这一规律,但是其递减速度比随纬度变化要快得多,所以同一自然带在垂直地带中的宽度比水平地带的宽度窄得多。
且其更替速度也比水平地带快得多。
山地的水分变化由下向上增多,达一定高度后,又会下降。
而在水平地带高度(m )
8000
7000
6000
5000
4000
3000
2000
1000
纬度 70º 60º 50º 35º 23º26' 10º
图1 喜山南坡垂直地带与亚欧大陆纬度地带
中,水分变化受海陆位置、大气环流的影响,大致由沿海向内陆减少,这样垂直地带性与水平地带性之间的水热对比关系并不完全一致。
在一定海拔上,山地就出现了与水平地区截然不同的水热组合。
如图1可以看出,高山灌木林带,高山草甸等,在水平地带中是没有的。
山地的纬度、经度地带即是垂直地带的基带。
基带把水平地带与垂直地带联系起来,垂直地带就是在基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基带坐落的位置不同,也产生了不同的垂直带谱,其与水平地带的对应关系也发生了变化。
首先,基带坐落的纬度位置,限制了垂直带谱的完整性。
从低纬至高纬地区,随基带的更替,垂直带谱也随之变化,带谱结构也渐趋简单。
与此同时,同类型自然带分布高度也逐渐下降。
在冰原地区,垂直地带与水平地带融为一体。
其次,基带的特点及其水热状态,也影响了垂直带谱。
在干旱地区,山地植被从当地的草原或荒漠类型向上过渡为水分条件较好的植被类型,但超过一定高度后,低温的限制作用变得突出,出现相应的高山植被:
由图2天山阳坡垂直带谱可以看出,山脚的荒漠,向上水热状况发生了变化,水分增多,光照增强,出现了夏绿阔叶林带,再向上出现了独特的高山自然带。
图3是天山地区向北的纬度地带性和向西的经度地带性,从带谱看,两者截然不同。
山坡的方位与风向的关系,也影响着垂直带谱,山体的迎风坡,水分较充图2 天山阳坡垂直带及亚欧大陆部分水平带谱南、北坡垂直自然带
高度(m )
4000
3000
2000
1000
图3 天山向南、向北水平地带
足,常会与水平地带产生对应,但背风坡与迎风坡水热状况不同,产生了与迎风坡不同的带谱(见图4):
由图可看出,喜马拉雅山为迎风坡,水分条件好,垂直带谱与水平带谱有许多相似之处,在背风坡却产生了不同的分布,与水平地带性也没有对应关系。
即使某些水平地带植被与垂直地带植被的外貌类似,但他们的生态条件不同,同时也有不同种类组成和结构特征等。
高纬地区日夜温差小,云雾多,辐射强度弱,而在低纬地区的高山,由于海拔高,空气稀薄,日夜温差较大,太阳辐射强,这样就产生了不同生态条件, 不同的生态条件就有不同的种类组成和结构。
如亚寒带针叶林等,亚热带高山(寒温性)针叶林就存在明显不同。
图4 喜山南、北坡垂直自然带 高度(m )
8000
7000
6000
5000
4000
3000
2000
1000
水平地带性与垂直地带性是水分、热量、光照等条件共同作用的产物,各因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形成了复杂的地理环境及自然资源,人类在开发利用如森林、草场、土壤等自然资源时,应以其分异规律为基础,充分合理地开发利用及保护。
遵循客观规律,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 . .
.
参考文献:
陈炳涛:土壤地理与生物地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1年陈传康、伍夫和、李昌文:综合自然地理学
武吉华、张坤:植物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1979年
陈尔寿:地理(高级中学课本‹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