裂褶菌F17对刚果红的脱色及主要降解酶的研究
固定化HPR催化降解染料废水中的刚果红
固定化HPR催化降解染料废水中的刚果红作者:王亚丽,马文娇,刘世巍来源:《湖北农业科学》 2015年第18期王亚丽,马文娇,刘世巍(宁夏师范学院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宁夏固原756000)摘要:研究了以固定化的辣根过氧化酶为催化剂,催化H2O2氧化降解刚果红染料,考察了影响刚果红染料降解率的几个重要因素,包括pH、温度、反应时间、H2O2浓度、染料初始浓度等,确定其最佳条件为pH3.5,固定化酶用量0.5g,H2O2浓度1.0mmol/L,底物浓度0.1mmol/L,反应温度40℃,反应时间30min,降解率达到91.6%。
催化剂重复使用4次后降解产率仍可达到22.0%,同时采用质谱对降解后的产物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刚果红染料;辣根过氧化物酶;固定化;降解中图分类号:O64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15)18-4441-05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5.18.014DegradationofCongoRedDyeinWastewaterCatalyzedbyImmobilizedHorseradishPeroxidaseWANGYa-li,MAWen-jiao,LIUShi-wei(CollegeofChemistryandChemicalEngieering,NingxiaNormalUniversity,Guyuan756000,Ningxia,China)Abstract:ImmobilizedhorseradishperoxidasewasusedascatalystofoxidativedegradationofCongoreddyebyhydrogenperoxide.SeveralimportantfactorsaffectingthedegradationrateofCongoreddye,includingpH,temperature,reactiontime,H2O2concentration,theinitialconcentrationofthedyeetc.wereinvestigated.Theobtainedoptimumconditionsareasfollows:pH3.5,0.5gimmobilizedenzyme,1.0mmol/LH2O2,0.1mmol/Lsubstrateconcentration,40℃ reactiontemperatureand30minreactiontime.Undertheoptimalconditionsthedegradationratecouldreachto91.6%.Afteruseofcatalystfourtimes,therateofdegradationratecanstillreachto22.0%.Furthermore,thedegradationproductswerealsoanalyzedbymassspectrometry.Keywords:Congoreddye;horseradishperoxidase;immobilized;degradation收稿日期:2014-09-24基金项目:宁夏回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NZ13210,NZ13216);宁夏师范学院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NXSFYB1528)作者简介:王亚丽(1986-),女,甘肃平凉市人,助教,主要从事生物催化的研究,(电话)15595458269(电子信箱)wyl198701@163.com。
玉米秸秆降解真菌的筛选鉴定
玉米秸秆降解真菌的筛选鉴定作者:张艳萍赵瑛张运晖来源:《甘肃农业科技》2022年第05期摘要:為筛选适宜的玉米秸秆纤维素降解菌株作为玉米秸秆腐熟菌剂菌株资源储备,通过采用腐殖玉米秸秆土壤微生物培养筛选、刚果红水解圈测试及酶活测定等多种方法的应用,筛选得到2株具有纤维降解能力的真菌1#菌株和2#菌株。
经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初步确定1#菌株为长枝木霉,2#菌株为聚多曲霉。
真菌1#菌株和2#菌株在刚果红培养基上均呈现比生长圈大2倍的水解圈。
2个菌株在液体、固体2种酶液发酵情况下均表现内切酶活较强(65.202~217.614 U/mL),均高于外切酶活(55.398~85.322 U/mL)和滤纸酶活(46.074~141.366 U/mL),认为这2个菌株可作为玉米秸秆专用腐熟菌剂研发的储备菌株。
关键词:玉米秸秆;降解;真菌;菌株;纤维素;筛选;鉴定中图分类号:S513;X17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1463(2022)05-0055-05doi:10.3969/j.issn.1001-1463.2022.05.014Screening and Identification of Fungi for Maize Straw DegradationZHANG Yanping, ZHAO Ying, ZHANG Yunhui(Institute of Biotechnology, Gansu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Lanzhou Gansu 730070, China)Abstract:In order to screen cellulose-degrading strains for maize straw as the reserve of decomposing agents, in this study, a variety of methods such as screening medium with only corn stalk powder,congo red hydrolytic circle test and enzyme activity determination were used toscreen out two strains 1# and 2# with fiber degradation ability. After morphological and molecular identification, strain 1# was Trichodema longibrachiatum and strain 2# was Aspergillus sydowii. Two fungi showed hydrolytic circles twice larger than growth circles on congo red medium. Through liquid and solid fermentation, two fungi showed stronger endonuclease activity(65.202 to 217.614 U/mL) than exonuclease activity(55.398 to 85.322 U/mL) and filter paper activity (46.074~141.366 U/mL), two fungi could be used as reserve strains for developing special decomposing agent of maize straw.Key words:Maize straw; Degrade; Fungus; Strain; Cellulose; Screening; Identification作物的秸秆是一种有利于土壤改良的有机肥源,是直接有效的可再生资源,主要由木质素和纤维素组成,含有非常丰富的有机质、微量元素、氮、磷、钾,可以提供农作物生长所需的多种营养元素,对作物增产起到一定作用[1 - 2 ]。
果胶裂解酶产生真菌的选育及酶学性质研究
i n d u s t y, r e t c , wh i c h i s ma i n l y p r o d u c e d b y i n d u s t r i a l f e r me n t a t i o n o f p e c t i n l y a s e f u n c t i o n a l s t r a i n , b u t t h e s t r a i n s t h a t h a s b e e n d e v e l o p e d t o b e u s e d f o r i n d u s t r i a l p r o d u c t i o n o f s t r a i n r e s o u r c e s i s l i mi t e d . T h i s s t u d y a d o p t e d t h e Co n g o r e d s t a i n i n g me t h o d t o s c r e e n o u t p e c t i n l y a s e f u n c t i o n a l s t r a i n f r o m Ya ’ a n o r c h a r d s o i l t h a t wa s r i c h i n p e c t i n . I t a i me d t o d e v e l o p n e w s ra t i n s r e s o u r c e s or f p e c t i n l y a s e i n d u s t r i a l p r o d u c t i o n . T h e s t u d y i f n a l l y g o t a un f g i s t r a i n wh i c h c o u l d p r o d u c e p e c t i n l y a s e ,wh o s e mo r p h o l o g i c a l a n d mo l e c u l a r b i o l o g y i d e n t i i f c a t i o n i s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_木质素过氧化物酶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2
2009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科研热词 木质素 黄瓜 黄化 锰过氧化物酶 酶活检测 造纸废水 葡聚六糖 茭白 结构抗性 红平菇 系统信号传导 糠心 稻草 秸秆 白腐真菌 生物预处理 生物工程 环境工程学 热处理 漆酶 温度 氧化还原酶 桃 枇杷果实 木质素降解酶系统 木质素降解酶 木质素过氧化物酶 木质化 异源表达 巴斯德毕赤酵母 好氧气发酵 多环芳烃 土壤 固态培养 合成基因 内果皮 修复 低温贮藏 仿酶处理 ma贮藏 fe-ca仿酶
2013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科研热词 推荐指数 降解机理 2 锰过氧化物酶 2 白腐真菌 2 猴头菌 2 模型化合物 2 喹啉 2 低阶煤 2 黄孢原毛平革菌 1 雌二醇 1 酶 1 酚类内分泌干扰物 1 过氧化物酶活性 1 辣根过氧化物酶(hrp) 1 辣根过氧化物酶 1 转化 1 贮藏 1 表达 1 蓝莓 1 茭白 1 苯丙烷代谢 1 纯培养 1 精细化工中间体 1 简青霉 1 生物降解 1 生物吸附 1 漆酶 1 水溶性果胶 1 构巢曲霉 1 木质纤维素降解酶 1 木质素降解酶系统 1 木质素过氧化物酶(lip) 1 木质素模型物 1 木纤化 1 定量结构活性关系(qsar) 1 外源水杨酸 1 品质调控 1 原果胶 1 协同作用 1 减压贮藏 1 全氟辛酸 1 its序列 1
一株土壤源高产纤维素酶芽孢杆菌的分离与鉴定
一株土壤源高产纤维素酶芽孢杆菌的分离与鉴定2董鹤娟1’2,丁轲蚍~,恒子钤2,彭春平2,罗伟光hf1.河南省动物疫病与公共安全院士工作站,河南,洛阳471003;2.河南科技大学宏翔发酵饲料实验室,河南,洛阳471003)摘要:为了获得产纤维素酶的芽孢杆菌,从河南省不同地方采集玉米地、秸杆垛的土壤样品58份,利用刚果红平板法分离产纤维素酶的芽孢杆菌,采用3,5.二硝基水杨酸法测定纤维素酶活,结合菌落特征、显微形态、生理生化试验和16S rDNA序列进行鉴定。
结果表明:从分离出的42株产纤维素酶菌株中筛选出一株产纤维素酶较高的菌株B.LY02,纤维素酶活力可达0.5351 U/mL。
该菌株呈短杆状,革兰氏染色阳性,能形成芽孢。
基于16S rDNA序列同源性比较分析表明该菌株与Bacillus lic henifo rmis s tr ain CICCl0095的亲缘关系最近,基因序列的同源性为96.5%,因此鉴定该菌株为地衣芽孢杆菌。
关键词:纤维素酶;芽孢杆菌;分离;鉴定我国是粮食大国,纤维素资源极为丰富,每年仅农作物秸秆产量就高达7.0亿吨,约占世界的20 %[1—2】。
但是秸杆的成分主要是较难降解的纤维素,所以目前秸杆仅有极少部分用于反刍动物饲料,绝大多数都被燃烧,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而且还会带来环境污染[3—4】。
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大规模发展畜牧业,人畜争粮的现象已很严重。
所以研究将秸杆中的纤维素降解成畜禽可利用的多糖、蛋白质或其他营养成分已成为当务之急。
目前最可能利用的手段就是筛选高效纤维素酶分解菌,我们认为秸杆纤维素的降解不是单一菌种能够解决的,因为秸杆的降解需要p.葡聚糖酶、内切p一葡聚糖酶和 p一葡萄糖苷酶等多种纤维素酶共同参与才能完成【4]。
已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真菌方面,如里氏木霉、绿色木霉、白腐菌、米曲霉等is一71,对细菌方面研究的较少。
而且真菌存在活性不稳定和生物安全隐患等问题,但是芽孢杆菌具有产酶能力强,耐高温、强酸,环境适应能力强等特点,所以很适宜作为秸杆发酵用菌种。
复合微生物菌剂发酵制备生物腐植酸的条件优化及其结构特性
师杨杰,靳红梅,管益东,等.复合微生物菌剂发酵制备生物腐植酸的条件优化及其结构特性[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23,42(9):2120-2129.SHI Y J,JIN H M,GUAN Y D,et al.Optimization of fermentation conditions and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biological humic substances prepared using compound microbial agents[J].Journal of Agro-Environment Science ,2023,42(9):2120-2129.复合微生物菌剂发酵制备生物腐植酸的条件优化及其结构特性师杨杰1,2,靳红梅1,3,管益东2,龙玉娇1,3,朱燕云1,3,朱宁1,3*(1.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农业农村部长江下游平原农业环境重点实验室,南京210014;2.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南京210044;3.江苏省有机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协同创新中心,南京210095)Optimization of fermentation conditions and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biological humic substancesprepared using compound microbial agentsSHI Yangjie 1,2,JIN Hongmei 1,3,GUAN Yidong 2,LONG Yujiao 1,3,ZHU Yanyun 1,3,ZHU Ning 1,3*(1.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Jiangsu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Key Laboratory of Agro-Environmentin Downstream of Yangtze Plain,Ministry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Affairs,Nanjing 210014,China;2.Schoo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Nanjing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Nanjing 210044,China;3.Jiangsu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for Organic Solid Waste Resource Utilization,Nanjing 210095,China )Abstract :To explore the processing conditions of biological humic substances (BHS )from agricultural wastes,this study screened microbial strains with a lignocellulosic humification function and compounded highly effective microbial agents,investigated the effect of fermentation conditions on the production of BHS,and explored the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obtained BHS product.In this study,14humification functional strains were screened using wheat straw as the main substrate.Among them,the BHS yield of Trichoderma harzianum DLT21,Trichoderma tomentosum DLS32,Schizophyllum commune JLD3,and Trichoderma koningiopsis DLS12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other strains.The four strains had good compatibility and complementary lignocellulose degrading enzymes.The收稿日期:2023-04-21录用日期:2023-07-28作者简介:师杨杰(1998—),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有机废弃物高效转化与利用。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_生长动力学模型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1
推荐指数 8 2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009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53 54 55 56 57 58 59
2011年 科研热词 动力学模型 动力学 微观相场 筏化 黄色素 鲤鱼 风蚀比 降解 锰过氧化物酶 遥感监测 货架期预测 裂褶菌f17 自絮凝颗粒酵母 脉冲离子束 绿色木霉菌 细菌纤维素 示踪动力学模型 甲醇 生长模型 生长动力学模型 生物量 生物滴滤 生物产氢 烟草 海洋浮游植物 流体动力学方程 油菜 沉淀早期 氯苯 氮素溶出 模型 植被覆盖度 本征与表观动力学 时效温度 数值方法 扩散通道取向效应 扩散诱发应力 扑热息痛 微生物种群 应力诱发扩散 差分膨胀仪 对苯二酚 对氨基苯酚 土壤水分 固态发酵 同位素示踪剂 发酵产氢 发酵 反应器 包膜尿素 分批发酵 内扩散效应 推荐指数 5 4 3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科研热词 动力学 生态动力学模型 水华 多藻类 城市水系 发酵 动力学模型 霍山石斛 随机涨落 酿酒酵母 输运过程 软测量 软件开发 费氏链霉菌 货架期预报 谷氨酸棒杆菌 膜生物反应器 腐败希瓦氏菌 肿瘤 耗氧分批发酵 细胞膜透性 纤维素酶 类原球茎 神经网络 生长模型 生物絮凝剂 燃料酒精 热流场 混合建模 海洋浮游植物 油莎豆粕 水杨酸 氨基葡萄糖 氧化铝膜 模板 晶体外延生长 新霉素 大黄鱼 大豆秸秆 多糖 多孔阳极膜 固态发酵 可控生长 发酵动力学 分批发酵 免疫 二氧化碳释放率 乙醇 mocvd反应器 logistic生长模型 l-乳酸 cu(ⅱ)
广谱染料脱色细菌的分离鉴定及脱色特性初探
快速拉动了国内染料消费 的增长. 染料工业生产的
各 类染 料 、 光增 白剂 及有 机 颜 料 等 广 泛应 用 于 纺 荧
料的有氧降解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应用价值.
本试 验 以偶 氮 、 醌 、 环 、 苯 甲烷 不 同结 构 蒽 杂 三 类 型 的 4种合 成染 料 为筛 选 底 物 , 印染 厂 排 出 的 从 废 水 中分 离 出多株 对不 同结 构类 型 的染 料具 有脱 色 作 用 的细菌 . 进一 步对 这些菌 株进 行生 理生化 鉴 定 ,
染 料从 结构 上 可分 为 偶 氮 、 醌 、 环 、 苯 甲 蒽 杂 三 烷等 , 多是 难 以降 解 的芳 香 族 化合 物 J 目前 印 染 . 废 水 的处理 方 法 主 要 有 化 学 混 凝 法 、 化 法 、 附 氧 吸
法、 内电解法、 物絮凝 、 生 生物 吸附等 , J 而生 物降
中 图分类 号 :58 Q Q3; 7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 号 : 0 — 3 (02 0- 8- 1 1 37 21 )2 09 7 0 5 0 - 0
进 入新 世纪后 , 中国纺织 和 印染等 行业 的发展 ,
生 长 、 以不 同结 构 的染 料 为 唯 一 碳 源 的细 菌 涂料、 油墨等各个领域. 在
发 展经 济便 利生 活 的 同时 也 造成 了环 境 污染 , 大 其 量 排放 的废水 , 不仅 C D、 O 盐度 和 酸 度 高 , 而且 色 度
裂褶多糖制备及化学改性研究进展
综述裂褶多糖制备及化学改性研究进展黄嘉欣1ꎬ李岳峰1ꎬ马伟锐1ꎬ朱爽1ꎬ周林1ꎬ2(1.广东药科大学生命科学与生物制药学院ꎬ广东广州510006ꎻ2.华南理工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ꎬ广东广州510640)摘要:裂褶菌(Schizophyllumcommune)是一种食药兼用真菌ꎬ裂褶多糖(SchizophyllanꎬSPG)是裂褶菌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ꎬSPG在医药㊁化妆品㊁食品等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ꎬ但国内尚未实现SPG原料的商业化开发ꎮ本文综述SPG在生物发酵法制备㊁分离工艺选择㊁化学改性及应用方面的进展ꎬ发现SPG作为免疫药物载体㊁生物医学材料是当前热点研究和应用领域ꎻ指出了当前研究中存在的含量测定方法不统一等问题ꎬ针对SPG的研发和商业化应用提出了建议ꎮ关键词:裂褶多糖ꎻ发酵ꎻ分离纯化ꎻ化学改性中图分类号:R943㊀文献标志码:A㊀文章编号:2096 ̄3653(2019)01 ̄0144 ̄05DOI:10.16809/j.cnki.2096-3653.2018082102收稿日期:2018 ̄08 ̄21基金项目:广州市产学研协同创新重大专项项目(201604016114)ꎻ广东药科大学科研培育基金项目(43755008)作者简介:黄嘉欣(1997 )ꎬ女ꎬ生物制药2015级本科生ꎬEmail:jc_h2008@qq.com通信作者:周林(1977 )ꎬ男ꎬ博士ꎬ主要从事生物活性物质制备及功能研究ꎬEmail:zhoulin@gdpu.edu.cnꎮ网络出版时间:2018 ̄12 ̄0316:53:41㊀网络出版地址:http://kns.cnki.net/kcms/detail/44.1733.R.20181203.1653.008.htmlProgressofSchizophyllaninpreparationandchemicalmodificationHUANGJiaxin1 LIYuefeng1 MAWeirui1 ZHUShuang1 ZHOULin1 2∗ 1.CollegeofLifeScienceandBiopharmaceutics GuangdongPharmaceuticalUniversity Guangzhou510006China 2.SchoolofFoodScienceandEngineering SouthChinaUniversityofTechnology Guangzhou510640 China∗CorrespondingauthorEmail zhoulin@gdpu.edu.cnAbstract Schizophyllumcommuneisakindofedibleandmedicinalfungi.Schizophyllan SPG isoneofthemainactivecomponentsofSchizophyllumcommune whichhasabroadapplicationprospectsinmedicine cosmeticsandfood.However thecommercialdevelopmentofSPGhasnotbeenrealizedinChina.ThispaperreviewstheprogressofSPGinpreparationbyfermentation separationprocessselection chemicalmodificationandapplication andfindsthatSPG asanimmunopharmaceuticalcarrierandbiomedicalmaterial becomesthehotresearchandapplicationfields.Thispaperalsopointsouttheproblemsexistinginthecurrentresearch suchasthelackofuniformmethodforthedeterminationofSPG andputsforwardsomesuggestionsfortheresearchanddevelopmentandcommercialapplicationofSPG.Keywords Schizophyllan fermentation separationandpurification chemicalmodification㊀㊀裂褶菌(Schizophyllumcommune)又称白参㊁树花等ꎬ隶属于裂褶菌科(Schizophyllaceae)ꎬ裂褶菌属(Schizophyllum)ꎮ裂褶菌子实体味道鲜美ꎬ是一种营养丰富的食材ꎬ具有滋补㊁镇静等作用ꎮ裂褶多糖(SchizophyllanꎬSPG)是裂褶菌的主要活性物质之一ꎬ可以通过裂褶菌子实体提取或菌丝体液体发酵获得ꎮSPG属于一种非离子型的水溶性高聚葡萄糖ꎬ主链由1ꎬ3 ̄β ̄D ̄吡喃葡萄糖单元组成ꎬ每3个葡萄糖分子产生一个β ̄1ꎬ6 ̄结合的D ̄吡喃葡萄糖分支ꎬ大多数分子质量在(6~12)ˑ106g/mol之间[1]ꎮSPG具有多种生理活性ꎬ如抗肿瘤㊁增强免疫㊁保湿㊁抗氧化等ꎬ在癌症治疗以及提高细胞免疫功能中均有一定作用[2]ꎮ通过Pubmed㊁WebofScience等数据库对SPG相关的文献进行检索ꎬ可以得到相似的结果ꎮ以Pubmed广东药科大学学报㊀JournalofGuangdongPharmaceuticalUniversity㊀Feb.2019ꎬ35(1)㊀检索为例ꎬ截止至2018年6月份ꎬ采用题名或摘要检索方式针对含义相似的不同的检索词ꎬ如Sizofiran(施佐非兰)ꎬSonifilanꎬSchizophyllanꎬ分别检出48㊁16和318篇论文ꎮ其中Sizofiran和Sonifilan主要是日本学者使用ꎬSchizophyllan则更为通用ꎮ近20年SPG的研究获得持续关注ꎬ年平均发文数量达15~20篇ꎬ2004 2005年发表量最多ꎬ超过了30篇ꎮ从累计发文数量来看ꎬ日本科学家的关注度最高ꎬ发文前10的机构中有8家是日本的ꎬ主要是高等院校ꎮ包括九州大学㊁北九州市立大学㊁日本大阪大学等ꎮ国内武汉大学和日本的立命馆大学发文均达到11篇ꎬ处于并列第6ꎮ从论文涉及的领域来看ꎬ排在前5的是化学㊁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㊁聚合物科学㊁药理学药剂学㊁生物技术应用微生物学ꎮ2015年ꎬ在聚合物科学领域的研究日益增多ꎬ反映了裂褶多糖在生物材料㊁医药载体等领域的深度开发是当前的热点ꎮ目前国内尚未对裂褶多糖进行深入开发ꎬ本文对SPG的发酵法制备㊁提取工艺㊁化学改性等研究进展进行综述ꎬ并提出了后续研究的建议ꎮ1㊀裂褶多糖的制备SPG的制备方法主要分为两类ꎬ一类是从裂褶菌子实体中提取ꎬ另一类则是从裂褶菌深层发酵液中分离ꎮ由于子实体培植周期长㊁受环境因素影响大等原因ꎬ采用从裂褶菌深层发酵液中提取的方法更适应工业化生产[2]ꎮ而发酵条件对多糖的得率起着决定性的影响ꎬ表1归纳了涉及SPG发酵的代表性文献ꎮ从表1可知ꎬ目前SPG发酵的时间大多是5~7dꎬ发酵所得菌体量11.10~12.80g/Lꎬ多糖量4.20~15.50g/Lꎮ发酵时间为5d时ꎬKim报道的多糖产量15.50g/Lꎬ略高于Udo报道的12.00g/L[1ꎬ11]ꎮ而国内的报道大都低于6g/Lꎮ因而SPG发酵条件还可以进一步优化ꎮ除了碳氮源等基本的培养基成分ꎬ生长因子㊁表面活性剂等微量组分的影响也值得关注ꎬ郑文科等在摇瓶水平上加入VB1㊁谷氨酸㊁柠檬酸和油酸4种生长因子ꎬ经过正交实验的优化后ꎬ产出的多糖量可达5.73g/Lꎬ比空白对照的样品提高了0.64g/L[10]ꎮ张虽栓等通过正交实验发现加入0.2%Tween80可以提高SPG的产量[12]ꎮ表1㊀裂褶多糖的发酵条件Table1㊀FermentationconditionsofSPG发表时间培养基成分(g/L)发酵参数生物量/多糖量(g/L)㊀㊀参考文献㊀2017白头翁粉20㊁葡萄糖10㊁尿素0.3㊁(NH4)2SO41.4㊁CaCl2 2H2O0.4㊁蛋白胨1㊁Tween800.2㊁MgSO40.9㊁MnSO40.15㊁FeSO40.03㊁ZnSO40.03㊁CuSO40.03㊁CoCl20.002㊁VB128ħꎬ150r/minꎬpH4.5ꎬ培养28d多糖量:4.20[3]2016葡萄糖30㊁酵母粉3㊁KH2PO41㊁MgSO4 7H2O0.529ħ㊁180r/min㊁接种量10%多糖量:8.50[4]2015酒糟中的可溶性物质(DDGS)10㊁麦芽提取物20㊁蛋白胨130ħ㊁240r/min㊁培养14d多糖量:15.30[5]2014葡萄糖35㊁酵母粉3㊁KH2PO40.5㊁MgSO4 7H2O0.527ħ㊁160r/min㊁自然pH㊁培养至无液体多糖量:5.50[6]2013改良YMG液体培养基㊁0.4%(w/v)酵母提取物㊁1%(w/v)麦精㊁0.4%(w/v)葡萄糖)㊁0.5%(w/v)ꎬ加入蛭石(vermiculite)或伊利石(illite)24ħ㊁150r/min㊁培养5d多糖量:9.57(加蛭石)ꎻ8.72(加伊利石)[7]2012可溶性淀粉60㊁葡萄糖55㊁玉米粉40㊁小麦粉30㊁黄豆粉10㊁酵母膏6㊁蛋白胨6㊁KH2PO41㊁MgSO40.5㊁VB10.01种龄120hꎬ接种量10%ꎬ24ħꎬ培养5d生物量:70.40[8]2011葡萄糖18㊁酵母提取物0.5㊁NH4NO30.48㊁硫酸镁0.05pH6.5ꎬ接种量10%ꎬ26ħꎬ通气量:1vvmꎬ7d生物量:12.80[9]200912ʎ麦芽汁㊁NH4Cl:1.0㊁VB1:0.5mg/L㊁L ̄谷氨酸:0.5mg/L㊁柠檬酸:0.05㊁油酸:0.2mg/L26ħ㊁150r/min㊁培养6d生物量:12.39ꎻ多糖量:5.73[10]20085%葡萄糖ꎬ1%酵母提取物ꎬ2%液体营养培养基ꎬ麦芽提取物ꎬ0.2%KH2PO4ꎬ0.2%(NH4)2SO4ꎬ0.1%MgSO4 7H2O28ħ㊁250r/min㊁通气速率:1.25vvm㊁接种量:10%(v/v)ꎬ培养5d生物量11.10ꎻ多糖量:15.50[11]541第1期㊀黄嘉欣ꎬ等.裂褶多糖制备及化学改性研究进展值得注意的是ꎬ文献[6]采用了硫酸苯酚法测定SPG含量ꎬ其他文献均采用了醇沉法测定ꎮ另外ꎬ文献[8]中生物量测定时ꎬ没有充分洗涤菌体ꎬ70.40g/L的生物量远高于其他文献的报道ꎮ2㊀裂褶多糖分离与提纯工艺SPG提取的目的就是将多糖从其子实体㊁菌丝体或者发酵液中分离出来ꎬ而且还要保持多糖原有分子结构以避免其活性发生改变[2]ꎮ相比起酶法提取㊁热水提取㊁稀碱提取等传统提取方法ꎬ超声提取㊁微波提取㊁闪式提取等辅助手段能提高SPG提取效率ꎮ其中超声提取和微波提取法对于提取子实体中的多糖ꎬ效果最为显著ꎮ发酵液中的SPG多糖可以采取微滤㊁超滤等工艺过程ꎬ规模化制备的相关文献报道较少ꎮ见表2ꎮ3㊀裂褶多糖改性及应用SPG在抗肿瘤㊁免疫调节等方面的活性ꎬ贺凤等已经进行了详细的综述[2]ꎮ在SPG改性的研究中ꎬ主要的改性方法有羧化㊁羧甲基化㊁磷酸酯化㊁硫酸酯化以及将SPG用于复合物的制备等ꎮ以下主要介绍SPG在化学改性㊁药物载体㊁化妆品等应用方面的进展ꎮ3.1㊀羧化与羧甲基化周林等[18]采用氢氧化钠 ̄氯乙酸反应体系合成了不同取代度的羧甲基裂褶多糖ꎮ郑必胜等[19]发现羧甲基裂褶多糖的保湿效果优于改性前的裂褶多糖ꎻ因裂褶多糖活性与其三螺旋构象相关ꎬYoshiba等[20]通过高碘酸钠 ̄次氯酸钠反应体系合成了羧基化的裂褶多糖ꎬ并对具有不同羧化程度的多糖分子量及构象进行了研究ꎬ此外Yoshiba等[21]还将侧链羧基化裂褶多糖通过碘酸盐氧化后与绿泥石氧化合成为三聚体ꎬ探究其在含有0.1mol/LNaCl的氧化氘溶液中有序 ̄无序转变ꎮ3.2㊀磷酸酯化冯小玲等[22]以三聚磷酸钠和三偏磷酸钠制备磷酸化裂褶多糖ꎬ用单因素试验探究了反应条件对磷酸化反应取代度的影响ꎬ发现磷酸基团的引入使SPG水溶性以及对皮肤的保湿性能和抗氧化性能略有提高ꎬ磷酸化裂褶多糖可作为潜在的保湿剂ꎮ3.3㊀硫酸酯化司丽娜[23]用浓硫酸法对裂褶菌胞外多糖进行硫酸化修饰ꎬ采用邻苯三酚自氧化法测定抗氧化活性ꎬ发现500μg/mL的硫酸化裂褶多糖较改性前抗氧化活性提高28.88%ꎻ张虽栓等[24]用磺酰化法对裂褶多糖进行硫酸酯化ꎬ邻二氮菲 ̄Fe2+氧化法测定羟自由基清除率ꎬ发现硫酸酯化可提高SPG的抗氧化活性ꎮ3.4㊀裂褶多糖复合物近年来SPG作为药物载体的研究日益增多ꎮ在药物传递方面ꎬMaeda等[25]将萘分子接入SPG(nSPG)的侧链形成了纳米凝胶并获得了携带疏水性化合物阿霉素的能力ꎬ通过体外测定揭示了这种纳米凝胶可以作为载体将抗癌药物特异性递送至免疫细胞ꎻMochizuki等[26]将siRNA与SPG制成复合物用于小鼠急性肝炎模型ꎬ发现该复合物递送系统能克服RNA干扰治疗问题ꎻMochizuki[27]还利用石英晶体微天平(QCM)对不同类型的DECTN ̄1与SPG进行了结合机制的分析ꎻKobiyama等[28]的研究表明K3 ̄SPG可用于需要Ⅰ型和Ⅱ型IFN以及CTL诱导的免疫治疗ꎻZhang等[29]开发了一种新的小干扰RNA(siRNA)传递系统ꎬ将siRNA结合到SPG中ꎬ通过SPG受体Dectin ̄1参与特异性地沉默CD40基因(siCD40)以发挥免疫调节活性ꎮYe ̄RamKim等[30]开发了SPG与c ̄SrcSH3肽复合物ꎬ可经靶向递送至巨噬细胞ꎬ其对小鼠ROS介导的炎性疾病模型(例如某类败血症和某种结肠炎)具有显着的治疗效果ꎮKitahata等[31]证明SPG与CpGDNA的复合物K3 ̄SPG单独给药治疗具有抗肿瘤作用ꎬ静脉注射该复合物可靶向肿瘤微环境ꎻIzumi等[32]利用DA40 ̄SPG复合物沉默Y ̄盒结合蛋白1(YB ̄1)基因ꎬ该结果可被用于抑制非小细胞肺癌的生长ꎮ在疫苗研制方面ꎬKobiyama等[33]指出K3 ̄SPG复合物可以克服CpG ̄ODN的物种屏障以增强抗原特异性CD8+T细胞应答ꎻYokokawa等[34]将HCVcc与裂褶多糖(K3 ̄SPG)等联合制成疫苗ꎬ成功诱导狨猴对HCV丙肝病毒的体液及细胞二重免疫ꎬ该疫苗有望成为预防表2㊀裂褶多糖的提取方法Table2㊀ExtractionmethodsofSPG发表时间提取方法提取条件提取率参考文献2014超声提取法料液比:1ʒ40㊁提取温度:40ħ㊁提取时间:30min㊁超声功率:200W69.56%[13]2014热水抽提法料液比:1ʒ43㊁浸提温度72.7ħ浸提时间:1.76h6.86%[14]2013闪式提取法料液比:1ʒ7㊁提取温度:80ħ㊁提取时间:90s㊁闪式提取仪电压:50V5.50g/L[6]2011微波提取法料液比:1ʒ20㊁作用时间:8min微波功率:3.5W/mL12.32%[15]2010γ射线辐照处理辐照剂量:10kGy㊁料液比:1ʒ15浸提温度:90ħ㊁浸提时间:1h7.95%[16]2007热水抽提法料液比:1ʒ3㊁浸提温度:80ħ㊁浸提时间:4h3.65g/L[17]641广东药科大学学报㊀第35卷㊀丙型肝炎病毒的新选择ꎮIto等[35]针对持续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特点ꎬ用HBsAg和K3 ̄SPG进行的疫苗接种ꎬ发现使用K3 ̄SPG的疫苗可以克服HBV耐受性ꎬ为慢性HBV感染的患者带来福音ꎮMochizuki等[36]制备了肽 ̄dA/SPG复合物(抗原肽OVA257264㊁DA40及SPG)ꎬ该三元复合物能以低剂量诱导高水平CTL细胞应答及抗原呈递ꎬ表明其可能适用于合成疫苗抗原ꎮNoriko等[37]利用裂褶多糖(SPG)与同源寡聚脱氧核苷酸(ODN)形成多糖核酸复合物ꎬ该复合物可用于抗原呈递细胞(APC)的特异性递送ꎬ并为利用SPG设计免疫细胞靶向药物递送系统提供了新思路ꎮMasuta等[38]用人源化的CpGDNA(K3)与裂褶多糖(SPG)构建复合物并在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中测试其对免疫治疗的作用ꎬ发现K3 ̄SPG具有强大的AG特异性记忆CTL反应增强能力ꎬ有望发展为一种慢性感染性疾病和癌症的免疫治疗剂ꎮFujiwara等[39]发现了AS014/SPG复合物抑制细胞生长的机制ꎬ并证实了细胞内复合物具有不同分布性ꎮ可见ꎬSPG复合物主要利用的是裂褶多糖的抗肿瘤及增强免疫的活性ꎬ目标应用领域主要是免疫治疗ꎬ包括免疫递送系统㊁疫苗制备等ꎮ3.5㊀在化妆品中的应用SPG具有保湿㊁延缓衰老㊁促进上皮纤维成细胞增殖和美化肤色等多种功能[40]ꎬ被化妆品原料市场所认可ꎮSPG与多种草本植物提取物联合使用ꎬ可以增强抗氧化㊁抗皱纹和美白效果[41]ꎮ国内外已有相关产品上市ꎬ但主要是采用分子量未分级的SPGꎬ且原料来源于国外ꎮ不同分子量和不同取代度的SPG在保湿㊁抗氧化㊁美白等领域的活性差异使其工业化制备技术成为潜在的热点ꎬ广州某公司已完成了制备工艺和产品中试ꎬ并申请了相关专利ꎮ3.6㊀其他应用SPG在抗病毒㊁抗菌等生物医学材料领域也有多种应用ꎮ周莹等[42]采用热水浸提及醇沉法提取SPG用于烟草花叶病毒的防治ꎬ对烟草花叶病毒的抑制率可达70%以上ꎬ为烟草花叶病毒的防治提供了新途径ꎮAbdel ̄Mohsen等[43]将SPG用作银纳米颗粒(AgNPs)的还原剂和封端剂ꎬ该SPG/Ag ̄NPs纳米复合结构在生物复合物基质中具有良好分散性ꎮ赵岳等[44]发现SPG对大肠杆菌㊁假单胞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ꎮAbdelmohsen等[45]发现由SPG制成的几丁质/壳聚糖 ̄葡聚糖复合物(ChCSGC)作为伤口敷料材料具有优异抗菌性及促伤口愈合能力ꎮLee等[46]利用2种类型的SPG水凝胶(SPG和PEG/SPG混合物)通过巯基烯光聚合反应形成混合物ꎬ该水凝胶因具有高度可调节性而应用范围更广ꎮSutivisedsak等[47]利用蒸馏酒糟与可溶物(DDGS)生产的裂褶多糖合成生物润滑剂成分ꎻJosewski等[48]利用免疫鼠的淋巴细胞构建了抗体噬菌体展示文库ꎬ从中筛选出针对β ̄D ̄葡聚糖裂褶多糖的重组单克隆抗体(rAbs)ꎮ4 展望当前国内对SPG研究和应用取得了进展ꎬ但也存在定量方法和评价标准不一致㊁应用研究与产业化滞后等问题ꎮ为此建议:1㊁由于裂褶菌是一种食药兼用的真菌ꎬ从 药食同源 的角度考虑ꎬ应加强裂褶菌种管理ꎬ利用规模的发酵工艺ꎬ获得稳定均一的SPG原料ꎬ并形成不同分子量ꎬ不同取代度的系列产品ꎻ2㊁将裂褶多糖的测定方法形成标准ꎬ便于比较和评价不同的发酵㊁工艺提取过程ꎻ3㊁重视SPG作为药物载体及生物医学材料领域的研究ꎻ4㊁可以优先在化妆品行业扩展SPG的商业化应用ꎬ从而促进其他领域的开发ꎮ参考文献:[1]RAUU.ProductionofSchizophyllan.In:BuckeC.(eds)㊀Carbohydratebiotechnologyprotocols[M].Totowa:HumanaPressꎬ1999:43 ̄55.[2]贺凤ꎬ黄龙花ꎬ刘远超ꎬ等.裂褶菌多糖的研究进展[J].食用菌学报ꎬ2016ꎬ23(2):88 ̄93.[3]SINGHMKꎬKUMARMꎬTHAKURIS.ProteomiccharacterizationandSchizophyllanproductionbySchizophyllumcommuneISTL04culturedonLeucaenaLeucocephalawoodundersubmergedfermentation[J].BioresourceTechnolꎬ2017ꎬ236:29 ̄36[4]JAMSHIDIANHꎬSHOJAOSADATISAꎬVILAPLANAFꎬetal.CharacterizationandoptimizationofSchizophyllanproductionfromdatesyrup[J].IntJBiolMacromolꎬ2016ꎬ92:484 ̄493[5]SUTIVISEDSAKNꎬLEATHERSTDꎬNUNNALLYMSꎬetal.UtilizationofagriculturalbiomassintheproductionofthebiopolymerSchizophyllan[J].JIndMicrobiolBiotechnolꎬ2013ꎬ40(1):105 ̄112.[6]孟秀梅ꎬ李明华.裂褶菌深层发酵多糖的闪式提取[J].食品工业ꎬ2013(10):75 ̄78.[7]崔信旭ꎬ黄淳锡ꎬ石地琄.裂褶菌菌丝球的制造方法及利用其的β ̄葡聚糖生产方法:CN104673674A[P].2015 ̄06 ̄03. [8]周莹ꎬ李兴红ꎬ严红ꎬ等.裂褶菌液体培养条件的初步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ꎬ2012ꎬ28(01):187 ̄190.[9]LIWenbingꎬZHOUPengpengꎬYULongjiang.StatisticaloptimizationofthemediumcompositionbyresponsesurfacemethodologytoenhanceSchizophyllanproductionbySchizophyllumcommune[J].ZeitschriftFurNaturforschungSectionC ̄AJBiosciꎬ2011ꎬ66:173 ̄181.[10]郑文科ꎬ乔长晟ꎬ郝利民ꎬ等.四种生长因子对裂褶菌胞外多糖产量影响的优化研究[J].食品工业科技ꎬ2009ꎬ30(5):181 ̄183ꎬ187.[11]KIMMSꎬPARKYDꎬLEESR.Methodofusingbeta ̄glucanfromschizophyllumcommune:US20090023681A1[P].2009. [12]张虽栓ꎬ蔡花真.高分子量裂褶多糖发酵培养工艺的正交优化[J].食品研究与开发ꎬ2013ꎬ34(11):42 ̄44ꎬ100.741第1期㊀黄嘉欣ꎬ等.裂褶多糖制备及化学改性研究进展[13]杨娜ꎬ王鸿飞ꎬ宋佳敏ꎬ等.超声波辅助提取裂褶菌多糖及分离纯化的研究[J].核农学报ꎬ2014ꎬ28(11):2015 ̄2024. [14]杨娜ꎬ王鸿飞ꎬ郝艳佳ꎬ等.裂褶菌多糖提取工艺及抗氧化活性研究[J].中国食品学报ꎬ2014ꎬ14(8):92 ̄98.[15]陈聪ꎬ钟葵ꎬ林伟静ꎬ等.固体发酵裂褶菌多糖提取方法比较[J].核农学报ꎬ2011ꎬ25(6):1211 ̄1215.[16]钟昕ꎬ周素梅ꎬ王强ꎬ等.辐照对发酵玉米芯中裂褶菌多糖提取及流变学性质的影响[J].核农学报ꎬ2010ꎬ24(1):67 ̄72. [17]王振河ꎬ万学东ꎬ武忠伟ꎬ等.正交设计优化裂褶菌发酵全液多糖提取工艺[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ꎬ2007(4):50 ̄51+56. [18]周林ꎬ郑必胜ꎬ郭祀远ꎬ等.裂褶多糖的羧甲基化(英文)[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ꎬ2006(4):555 ̄557.[19]郑必胜ꎬ胡康ꎬ周立武ꎬ等.羧甲基裂褶多糖的制备及其保湿活性研究[J].现代食品科技ꎬ2017ꎬ33(8):254 ̄261.[20]YOSHIBAKꎬSATOTꎬOSUMITꎬetal.Conformationofcarboxy ̄latedSchizophyllaninaqueoussolution[J].CarbohydrPolymꎬ2015ꎬ134:1 ̄5.[21]YOSHIBAKꎬOKAMOTOSꎬDOBASHITꎬetal.Effectsofcarboxy ̄lationofthesidechainsontheorder ̄disordertransitioninaqueoussolutionofSchizophyllanꎬatriplehelicalpolysaccharide[J].CarbohydrPolymꎬ2017ꎬ168:79.[22]冯小玲ꎬ方兆华ꎬ刘建欣ꎬ等.裂褶多糖磷酸化衍生物的制备与性能研究[J].日用化学工业ꎬ2017ꎬ47(11):637 ̄640. [23]司丽娜.裂褶菌胞外多糖的硫酸化修饰及红外表征[J].食品安全导刊ꎬ2015(12):99 ̄100.[24]张虽栓ꎬ蔡花真.硫酸酯化裂褶菌多糖的制备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J].食品研究与开发ꎬ2017ꎬ38(8):17 ̄21.1.[25]MAEDAKꎬMOCHIZUKISꎬSANADAYꎬetal.Naphthalene ̄㊀hydrophobizedβ ̄1ꎬ3 ̄glucannanogelfordoxorubicindeliverytoimmunocytes[J].BioorgMedChemLettꎬ2014ꎬ24:1880 ̄1883. [26]MOCHIZUKISꎬMORISHITAHꎬSAKURAIK.MacrophagespecificdeliveryofTNF ̄αsiRNAcomplexedwithβ ̄1ꎬ3 ̄glucaninhibitsLPS ̄inducedcytokineproductioninamurineacutehepatitismodel[J].BioorgMedChemꎬ2013ꎬ21(9):2535 ̄2542.[27]MOCHIZUKISꎬMORISHITAHꎬADACHIYꎬetal.BindingassaybetweenmurineDectin ̄1andβ ̄glucan/DNAcomplexwithquartz ̄crystalmicrobalance[J].CarbohydrResꎬ2014ꎬ391:1 ̄8. [28]KOBIYAMAKꎬAOSHITꎬNARITAHꎬetal.NonagonisticDectin ̄1ligandtransformsCpGintoamultitasknanoparticulateTLR9agonist[J].ProcNatlAcadSciUSAꎬ2014ꎬ111(8):3086. [29]ZHANGQꎬICHIMARUNꎬHIGUCHISꎬetal.Permanentaccep ̄tanceofmousecardiacallograftswithCD40siRNAtoinduceregulatorymyeloidcellsbyuseofanovelpolysaccharidesiRNAdeliverysystem[J].GeneTherꎬ2015ꎬ22:1 ̄10.[30]KIMYRꎬHWANGJiangsunꎬKOHHJꎬetal.Thetargeteddeliveryofthec ̄Srcpeptidecomplexedwithschizophyllantomacrophagesinhibitspolymicrobialsepsisandulcerativecolitisinmice[J].Biomaterꎬ2016ꎬ89:1 ̄13.[31]KITAHATAYꎬKANUMATꎬHAYASHIMꎬetal.Circulatingnano ̄particulateTLR9agonistscoutsouttumormicroenvironmenttoreleaseimmunogenicdeadtumorcells[J].Oncotargetꎬ2016ꎬ7(31):48860 ̄48869.[32]IZUMIHꎬNAGAOSꎬMOCHIZUKISꎬetal.OptimalsequenceofantisenseDNAtosilenceYB ̄1inlungcancerbyuseofanovelpolysaccharidedrugdeliverysystem[J].IntJClinOncolꎬ2016ꎬ48(6):2472.[33]KOBIYAMAKꎬTEMIZOZBꎬKANUMATꎬetal.Species ̄dependentroleoftypeIIFNsandIL ̄12intheCTLresponseinducedbyhumanizedCpGcomplexedwithβ ̄glucan[J].EURJImmunolꎬ2016ꎬ46(5):1142 ̄1151.[34]YOKOKAWAHꎬHIGASHINOAꎬSUZUKISꎬetal.Inductionof㊀humouralandcellularimmunitybyimmunisationwithHCVparticlevaccineinanon ̄humanprimatemodel[J].Gutꎬ2016ꎬ67(2):gutjnl ̄2016 ̄312208[35]ITOHꎬANDOTꎬNAKAMURAMꎬetal.InductionofhumoralandcellularimmuneresponsetohepatitisBvirus(HBV)vaccinecanbeupregulatedbyCpGoligonucleotidescomplexedwithDectin ̄1ligand[J].JViralHepꎬ2016ꎬ24(2):155[36]MOCHIZUKISꎬMORISHITAHꎬSAKURAIK.Complexconsistingofβ ̄glucanandantigenicpeptideswithcleavagesiteforglutathioneandaminopeptidasesinducespotentcytotoxicTlymphocytes[J].BioconjugChemꎬ2017ꎬ28(9):2246 ̄2253.[37]MIYAMOTONꎬMOCHIZUKISꎬSAKURAIK.Designingan㊀immunocyte ̄targetingdeliverysystembyuseofbeta ̄glucan[J].Vaccineꎬ2018ꎬ36(1):186 ̄189.[38]MASUTAYꎬYAMAMOTOTꎬNATSUMEKITATANIYꎬetal.Anantigen ̄freeꎬplasmacytoiddendriticcell ̄targetingimmunotherapytobolstermemoryCD8+TcellsinnonhumanPrimates[J].JImmunolꎬ2018ꎬ200(6):ji1701183.[39]FUJIWARAN.ComplexconsistingofantisenseDNAandβ ̄glucanpromotesinternalizationintocellthroughDectin ̄1andhybridizeswithtargetmRNAincytosol[J].CancerGeneTherꎬ2018. [40]LEESHꎬPARKKMꎬLEESHꎬetal.Moisturizingcosemeticscompostioncontainingbeta ̄1ꎬ6 ̄branched ̄beta ̄1ꎬ3 ̄glucan:KR19990004497[P].1999[41]LEEGSꎬBAEJTꎬSONGSKꎬetal.cosmeticcomposition㊀containingfermentedherbextracts:KR20110002578[P].2011. [42]周莹ꎬ李兴红ꎬ燕继晔ꎬ等.裂褶菌多糖在防治烟草花叶病毒病上的应用:CN102265830A[P]2011.[43]ABDEL ̄MOHSENAMꎬABDEL ̄RAHMANRMꎬFOUDAMMGꎬetal.Preparationꎬcharacterizationandcytotoxicityofschizophyllan/silvernanoparticlecomposite[J].CarbohydrPolymꎬ2014ꎬ102(102):238 ̄245.[44]赵岳ꎬ杨娜ꎬ沈晓俊ꎬ等.响应面优化裂褶菌多糖酶解工艺及抑菌研究[J].菌物学报ꎬ2015ꎬ34(1):139 ̄149.[45]ABDELMOHSENAMꎬJANCARJꎬMASSOUDDꎬetal.Novel㊀chitin/chitosan ̄glucanwounddressing:isolationꎬcharacterizationꎬantibacterialactivityandwoundhealingproperties[J].IntJPharmꎬ2016ꎬ510(1):86 ̄99.[46]LEESꎬTAEHꎬKICS.Fabricationofschizophyllanhydrogelviaorthogonalthiol ̄enephotopolymerization[J].CarbohydrPolymꎬ2017ꎬ167:270 ̄279[47]SUTIVISEDSAKNꎬLEATHERSTDꎬBIRESAWGꎬetal.㊀Simplifiedprocessforpreparationofschizophyllansolutionsforbiomaterialapplications[J].PrepBiochemꎬ2016ꎬ46(3):313 ̄319. [48]JOSEWSKIJꎬBUCHMEIERSꎬFRENZELAꎬetal.Generationofrecombinantantibodiesagainstthebeta ̄(1ꎬ6) ̄branchedbeta ̄(1ꎬ3) ̄D ̄glucanschizophyllanfromimmunizedmiceviaphagedisplay[J].BiotechnolResIntꎬ2017(2):1 ̄8.(责任编辑:王昌栋)841广东药科大学学报㊀第35卷㊀。
裂褶菌F17对染料脱色的研究及偶氮染料刚果红降解产物的分析的开题报告论留置权的开题报告
裂褶菌F17对染料脱色的研究及偶氮染料刚果红降解产物的分析的开题报告论留置权的开题报告题目:裂褶菌F17对染料脱色的研究及偶氮染料刚果红降解产物的分析1. 研究背景及意义随着现代工业的迅速发展,染料工业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然而,工业染料在生产、应用、废水处理过程中所造成的环境问题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其中,染料废水的污染问题是急需解决的环保难题之一。
目前,研究人员主要采用化学物理方法来处理染料废水,但是这些方法的处理效果不理想,同时也会导致二次污染。
因此,生物技术的应用成为了一种对染料污染进行高效、清洁处理的新方法。
裂褶菌广泛存在于森林土壤中,其具有良好的生物降解能力,可以有效减少有机废物的处理成本和处理时间。
同时,裂褶菌F17的代谢产物可能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
因此,通过研究裂褶菌F17对染料脱色的能力,不仅可以为染料废水处理提供一种新的方法和手段,还能为森林土壤资源的综合利用提供参考。
2. 研究内容和方法本次研究将采用偶氮染料刚果红作为模型污染物,评估裂褶菌F17的脱色能力及其代谢产物的特性。
具体内容如下:(1) 确定裂褶菌F17对刚果红的最适生长条件和脱色效率。
(2) 通过相关色谱分析方法,分析裂褶菌F17菌株在刚果红脱色过程中产生的代谢产物。
(3) 探究裂褶菌F17脱色的机理及代谢途径。
(4) 评估裂褶菌F17对其他种类染料的脱色能力。
以上实验将在实验室内进行,同时配合文献调研和相关分析技术,有计划、有条理地进行实验设计和数据处理。
3. 预期研究结果本次研究预期能够确定裂褶菌F17对刚果红的最适生长条件和脱色效率。
同时,确认代谢产物的种类和特性,探究其脱色机理及代谢途径,为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支持。
通过本次研究的发现,它也将为发展高效、低成本、环保的染料废水处理技术提供新的思路和实现方案。
4. 完成计划第一周:文献调研及实验设计第二-七周:实验及数据处理,包括裂褶菌F17对刚果红的脱色能力和代谢产物的特征分析第八周:结果整理、分析和汇报稿撰写以及论文初稿的完成第九-十周:论文修改和完善5. 论文提纲(1) 绪论包括研究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意义、研究内容和方法等。
裂褶菌F17对刚果红的脱色及主要降解酶的研究
的菌丝球 。菌液培 养一定 时 间后 , 在摇瓶 中加 入染料
( 个平 行), 3 每隔 2 h取样测定脱色率和生物量 , 4 在研 究主要降解酶试验时 , 同步测定 Mn LP和 Lc P、i a 酶活 。 14 脱色率和生物量的测定 . 脱色率 的测定 ” “ : 分光光 度法测定 并 计算某 用
刚果 红 脱 色过 程 中主 要 产 生 Mn , i 力很 小 , 检 测 到 L c P LP活 未 a 。此 外 , 果 红 的脱 色率 与 累 积 Mn 刚 P酶 活具 有 良好
的 线性 关 系 , 关 系数 为 0 93 推 测 裂褶 菌 F 7对 刚 果 红 脱 色的 主要 降 解酶 为 M P 相 .7 1 n。 关键词 : 裂褶 菌 F 7 刚 果 红 ; 色条 件 ; P 相 关性 1; 脱 Mn ; 中 图分 类 号 : 9 8 1 Q 5 .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8— 6 2 20 )4— 0 4— 5 10 9 3 (0 7 0 0 2 0
维普资讯
第2 4卷第 4期
20 0 7年 7月
生 物 学 杂 志
J OUR NAL OF B OL GY I O
Vo. 4 No 4 12 .
J n, 0 7 u 2 0
裂 褶 茵 F 刚 果 红 的 脱 色 及 主 要 降解 酶 的 研 究 1 7对
产 生 木 质 素 降 解 酶 系 , 括 木 质 素 过 氧 化 物 酶 ( i ) 包 LP 、 锰过氧化物酶 ( n ) M P 和漆 酶 ( a ) i Lc 。LP和 M P是 木 n 素 降 解 酶 系 中 起 主 要 作 用 的 两 种 过 氧 化 物 酶 , 们 是 它
中国农科院专家筛选出新型羽毛降解菌
展 示农 业科技 成 果 , 促 进现 代 农业 发展 。
农 承双 1 9
在大 豆适 应短 日高温 环 境 的 物, 产量越来越大, 而羽毛中蛋 白 宣布 , 分子 机制 研究领 域 取得重 要进 展 。 质 和氨 基酸含 量丰 富 , 是潜在 的优
大豆 适 应 高温 环境 分子机 制 被 破解
良蛋 白质 资源 。 由微生 物产 生 的角 他 们 克 隆 了研 究 者 寻 觅 了近 半个 , 并 揭示 蛋 白酶可 以降解 角蛋 白, 有着 很 好 世 纪 的大豆 长童 期基 因 J 了 J在 中、 美和 巴两 大豆 品种 中 的 的经 济 、 生态 效 益 , 其 应 用 涉 及 饲 据 悉 ,J基 因克 隆 为 中 料 生产 、 医疗 卫 生 、 制 革 及 化 妆 品 分 布 规律 。 生产 等 多个 行 业 。 目前 , 用 于 工 业 高 纬 度 地 区 的 优 良大 豆 品 种 改造 对 发 展低纬 度地 化 生产 角蛋 白酶 菌 株 主要 为地 衣 提 供 了技 术 途径 , 拓展 大豆 品种种 植 区 芽孢 杆 菌 , 其 降解 羽 毛 需要 3~ 7 区 大豆 生产 、 提 高植 物 蛋 白保 障 能力具 有重 天, 降 解 效率 较 低 , 严 重 制 约 了它 域 、
编辑: 邓婧( d e n g j i n g—n j z f @l 3 9 c o m)
玉米籽粒发育研究取得新突破 所 姚 斌 研 究
院 饲 料 研 究
日前 , 中国农业 科学 院作物 科 员 领 衔 的 饲 学研 究所 玉 米 分 子 生 物 学创 新 小 用 酶 工 程 创 组 在 玉米 籽 粒 发 育研 究 方面 取 得 新 团 队 通 了新 突破 , 阐明 了 I . B J L 1 基 因在玉米 过 筛 选 获 得 发 育 中的关键 作 用及其 调控 机制 。 野 生 型 快 速
白腐真菌裂褐菌F7对甲基橙和结晶紫的脱色研究
白腐真菌裂褐菌F7对甲基橙和结晶紫的脱色研究
戴珅;林书欣;刘洪涛;朱启忠
【期刊名称】《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09(040)003
【摘要】裂褐菌F7为我国本土生长分离的白腐真菌菌种.用限氮培养基培养裂褐菌F7,研究培养物和粗酶液对不同浓度甲基橙和结晶紫的脱色情况并比较其中的差异.实验结果表明,粗酶液在12 h内对浓度为10 mg/L的甲基橙和结晶紫降解效果较佳,最高降解率可分别达到33.97%和44.77%.菌丝体在生长过程中对甲基橙也有明显的脱色效果,培养12 d后,10 mg/L的脱色效率在95%左右,30 mg/L的脱色效率接近90%,50 mg/L的脱色效率在85%左右,而结晶紫则能明显抑制菌体的生长.
【总页数】4页(P341-344)
【作者】戴珅;林书欣;刘洪涛;朱启忠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威海分校,海洋学院,山东威海,264209;山东大学威海分校,海洋学院,山东威海,264209;山东大学威海分校,海洋学院,山东威海,264209;山东大学威海分校,海洋学院,山东威海,26420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939.5
【相关文献】
1.一株结晶紫脱色菌的分离鉴定及脱色性能初步研究 [J], 杨云胧;牛秋红
2.裂褐菌对刚果红染料的脱色效果研究 [J], 林书欣;朱启忠;戴技;刘洪涛
3.白腐真菌褐山小薄孔菌固体发酵高产漆酶培养条件的研究 [J], 蒲昌慧;李冠华;魏玉莲
4.结晶紫脱色菌ZTS-1的分离鉴定及脱色性能研究 [J], 唐豪;陈荣清;刘虹杉;吴丽娜;齐思博;阎春兰
5.一株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对结晶紫的脱色条件研究 [J], 胡起靖;林玉满;甘莉;陈祖亮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真菌细胞壁抑制剂刚果红诱导酵母细胞凋亡及其机制研究
真菌细胞壁抑制剂刚果红诱导酵母细胞凋亡及其机制研究张小华;孙业盈;卞伟华;许聪;武玉永;刘向勇【摘要】以酿酒酵母为研究材料,分析真菌细胞壁抑制剂刚果红( CR)对酵母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为植物病原真菌细胞凋亡机制研究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结果表明:与正常对照组相比, CR处理后酵母细胞存活率下降、活性氧升高、磷脂酰丝氨酸外翻、细胞核裂解,发生细胞凋亡;外源添加抗氧化剂N-乙酰半胱氨酸( NAC)、过表达超氧化物歧化酶基因SOD1和缺失YCA1基因,均可以显著降低CR诱导的酵母细胞凋亡。
以上结果说明, CR可以诱导ROS和Yca1 p依赖的酵母细胞凋亡。
%This paper investigated the effect of fungal cell wall-perturbing agent Congo red ( CR ) treat-ment on apoptosis of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and its underlying mechanisms,to provide a new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study of plant pathogenic fungi apoptosis in futur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R-treated yeast cells displayed more serious apoptosis compared with the normal control group,including decrease of cell survival rate,increase of reactive oxygenspecies,phosphatidylserine externalization,and nuclei lysis. The CR-induced yeast apoptosis was suppressed by addition of antioxidant N-acetyl-L-cysteine ( NAC ) , overexpression of Cu,Zn-superoxide dismutase encoding gene SOD1 or deletion of YCA1 gene. Taken to-gether,CR could induce ROS and Yca1p-dependent yeast apoptosis.【期刊名称】《河南农业科学》【年(卷),期】2015(000)012【总页数】5页(P65-69)【关键词】细胞壁;刚果红;酿酒酵母;细胞凋亡;细胞壁抑制剂【作者】张小华;孙业盈;卞伟华;许聪;武玉永;刘向勇【作者单位】滨州医学院药学院,山东烟台264003;滨州医学院药学院,山东烟台264003;滨州医学院药学院,山东烟台264003;滨州医学院药学院,山东烟台264003;滨州医学院药学院,山东烟台264003;滨州医学院药学院,山东烟台264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432.4+4真菌是最重要的植物病原微生物,目前已知可引起植物病害的病原真菌高达8 000余种。
裂褶菌产纤维二糖脱氢酶条件优化及部分酶学性质研究
裂褶菌产纤维二糖脱氢酶条件优化及部分酶学性质研究
方靖;刘稳;高培基
【期刊名称】《菌物学报》
【年(卷),期】2000(019)001
【摘要】研究了裂褶菌SchizophyllumcommuneAS5.391产纤维二糖胶氢酶的条件。
该酶是诱导酶棉花是最好的诱导底物。
培养基中加入琥珀酸纳缓冲液和土温80利于酶的合成。
而木素相关物质藜芦醇或愈创木酚对酶的生成没有影响。
该酶在pH3.5~10.5和45℃以下保持稳定,其最适作用温度为30℃,最适pH为4.5。
Zn^2+和Ag^+对该酶活性有很大的抑制作用,而叠氮化钠和氰化钾对酶活力没有影响
【总页数】1页(P107)
【作者】方靖;刘稳;高培基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微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济南;山东大学微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济南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Q925
【相关文献】
1.产几丁质酶侧孢短芽孢杆菌M64的产酶条件优化及部分酶学性质研究 [J], 刘蒲临;程德勇;缪礼鸿
2.裂褶菌(mune)酯酶的分离纯化及酶学性质研究 [J], 覃拥灵;
何海燕;陈桂光;李楠;梁智群
3.酸性木聚糖酶产生菌产酶条件及部分酶学性质研究 [J], 濮智颖
4.产漆酶裂褶菌的筛选及其产酶培养条件优化研究 [J], 赵文娟;徐升运;任平
5.裂褶菌发酵产β-1,3-葡聚糖酶条件的优化 [J], 郑必胜;王玉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染料脱色菌与芳胺降解菌的筛选及降解染料研究
染料脱色菌与芳胺降解菌的筛选及降解染料研究
张金平;阚振荣;李彦芹;梁利华
【期刊名称】《生物技术》
【年(卷),期】2006(16)1
【摘要】从印染厂废水处理系统的曝气池中分离到17株对多种染料有较高脱色能力的细菌,其脱色率都在80%以上,但偶氮染料脱色后产生的中间产物多数为无色的芳香胺类化合物,大多数细菌不能将其进一步降解。
为此,通过富集培养和梯度驯化又筛选到一株以对硝基苯胺为唯一碳、氮源的菌株J18,该菌株虽对染料脱色能力很弱,却能够降解芳香胺类化合物。
将芳香胺降解菌J18与染料脱色菌H两菌株混合培养,在最适条件下,结果使染料的脱色率和芳胺降解率均到达90%和85%以上,从而达到了彻底降解染料的目的。
【总页数】3页(P68-70)
【关键词】偶氮染料;脱色;降解;筛选;芳香胺
【作者】张金平;阚振荣;李彦芹;梁利华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石药集团维生药业(石家庄)有限公司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939.97
【相关文献】
1.猴头菌CB1染料脱色及其相关木质素降解酶的研究 [J], 尹立伟;杨春成;池玉杰
2.染料降解菌的脱色特性,降解酶系及基因定位研究进展 [J], 宋文华;胡国臣
3.菌藻共生体同步脱色降解偶氮染料实验研究 [J], 周文永; 朱紫燕; 苏晴; 祝梦燕; 王娟
4.菌藻共生体同步脱色降解偶氮染料实验研究 [J], 周文永; 朱紫燕; 苏晴; 祝梦燕; 王娟
5.降解菌和吸附菌的联合作用对混合染料的脱色研究 [J], 辛宝平;杨敏;庄源益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22年中央民族大学生物科学专业《微生物学》期末试卷A(有答案)
2022年中央民族大学生物科学专业《微生物学》期末试卷A(有答案)一、填空题1、革兰氏染色步骤分为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其中关键步骤是______;染色结果凡呈紫色的菌为______,呈红色的菌为______。
2、由一步生长曲线可获得病毒繁殖的两个特征性数据,即潜伏期和裂解量。
前者为______所需的最短的时间,后者为______的平均数目。
3、在无氧条件下,葡萄糖经EMP途径后形成的终产物______可被进一步还原成______,也可先通过脱羧作用形成______,然后再被还原成______。
4、根据______,微生物可分为自养型和异养型。
5、真菌的孢子数量极大,给人类带来不利之处是______、______和______等;有利之处则是利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等。
6、要加速发展我国的微生物学,应努力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7、对玻璃器皿、金属用具等物品可用______或______进行灭菌;而对牛奶或其他液态食品一般采用______灭菌,其温度为______,时间为______。
8、微生物寄生于其他微生物的例子如______、______;微生物寄生于植物的例子如______;微生物寄生于动物的例子如______。
9、如果让大肠杆菌生长在较高的温度下(如42~50℃),某些基因则迅速表达,诱导产生热激蛋白,这种现象称为______。
10、当前已开发的新型疫苗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等。
二、判断题11、芽孢杆菌必须处于不利的环境下才形成芽孢。
()12、在配制微生物培养基时,所需要的大量元素一般只要提供K2HPO4 和MgSO4两种试剂即可。
()13、无氧呼吸是一类在无氧条件下进行的、产能效率较低的特殊呼吸。
裂褶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裂褶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王丽丽;高国平;张伟;张浩洋;魏振宏;信雯;唐玲
【期刊名称】《辽宁林业科技》
【年(卷),期】2009(000)006
【摘要】文章采用室内纯培养法,对火炬树上的腐朽病原菌裂褶菌(Schizophyllum commune)在不同的培养基、碳源、pH值、温度、光照条件下进行培养试验.筛选生长的最佳条件,结果显示:培养裂褶茵的最佳培养基是PDA培养基,最佳碳源是果糖,最佳pH6.0,最佳生长温度范围为20~25℃,最佳光照条件是全黑暗.
【总页数】3页(P15-17)
【作者】王丽丽;高国平;张伟;张浩洋;魏振宏;信雯;唐玲
【作者单位】沈阳农业大学,林学院,辽宁,沈阳,110161;沈阳农业大学,林学院,辽宁,沈阳,110161;沈阳农业大学,林学院,辽宁,沈阳,110161;辽宁林业职业技术学院,辽宁,沈阳,110101;沈阳农业大学,林学院,辽宁,沈阳,110161;沈阳农业大学,林学院,辽宁,沈阳,110161;沈阳农业大学,林学院,辽宁,沈阳,11016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763.15
【相关文献】
1.裂褶菌及裂褶菌多糖研究进展 [J], 王振河;霍云凤
2.普通裂褶菌真菌学及实验室研究进展 [J], 张金芳;万力;林元珠
3.裂褶菌生物学特性及栽培研究现状 [J], 岳诚;马静;邱彦芳;;;
4.栽培裂褶菌与野生裂褶菌的营养效价研究 [J], 李朝东;马布平;陈孟迪;罗祥英;闻绍峰;曹瑶;
5.裂褶菌多糖发酵培养基优化及其活性研究 [J], 鲁铁;陈怀中;金阳;周牧野;刘通;叶延欣;姬晓娜;刘宇;李冰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6-09-07;修回日期:2007-05-06作者简介:唐文忠(1982-)安徽肥西人,硕士研究生;通讯作者:荚 荣(1964-)安徽芜湖人,教授,硕导,主要从事环境生物技术方面研究,E-m ai:l ji arong @ah163 co m 。
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自然科学研究项目(2006KJ 162B );安徽大学人才队伍建设项目和研究生创新计划项目裂褶菌F17对刚果红的脱色及主要降解酶的研究唐文忠,荚 荣,程晓滨,李旭东(安徽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合肥 230039;安徽省生态工程与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合肥 230039)摘 要:裂褶菌F17在限氮培养基中对偶氮染料刚果红表现出较高的脱色能力。
最佳脱色条件为:温度28 、初始p H 值4 5以及菌体摇瓶培养3d 加入染料,染料浓度以100m g /L 为宜。
诱导因子藜芦醇、吐温80、土豆汁和松木屑的加入明显提高了脱色率,而叠氮化钠和氰化钾的加入对脱色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酶活检测表明,裂褶菌F 17在刚果红脱色过程中主要产生M nP ,L i P 活力很小,未检测到Lac 。
此外,刚果红的脱色率与累积M nP 酶活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 973。
推测裂褶菌F17对刚果红脱色的主要降解酶为M nP 。
关键词:裂褶菌F17;刚果红;脱色条件;M nP;相关性中图分类号:Q 958 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9632(2007)04-0024-05由于生产和使用的要求,决定了人工合成染料属于高度稳定的有机分子,具有耐光、耐热、耐物理化学作用及难生物降解等特性。
而全球每年大约要生产70万吨的染料,估计有10%~15%的染料在使用过程中被释放到环境中,造成严重的污染,其中80%是偶氮染料[1,2]。
刚果红是典型的双偶氮染料,也是第一个人工合成的直接染料,被广泛应用于纺织、造纸、印染等工业[3]。
白腐真菌是一类丝状真菌,它对难降解的污染物具有广谱降解作用,尤其是能降解多环芳香烃类和毒性较大的有机污染物,包括不同结构的多种染料[4,5]。
白腐真菌在一些主要营养物(碳、氮、硫)受到限制时产生木质素降解酶系,包括木质素过氧化物酶(L i P )、锰过氧化物酶(M nP )和漆酶(Lac)。
L i P 和M nP 是木素降解酶系中起主要作用的两种过氧化物酶,它们是在白腐真菌次生代谢过程中合成且被分泌到胞外,经H 2O 2引发一系列自由基链反应,依靠氧化还原反应对染料进行脱色、降解和矿化[6,7]。
但是,种类不同的白腐真菌所产酶系存在差别,不同的培养条件和环境因素也影响其降解酶的合成与分泌[8],进而影响污染物的降解效率。
本实验室已选育出1株对多种染料脱色降解能力较强的白腐真菌 裂褶菌F17(Schizophyllu m sp F17)[9],该菌在限氮液体培养条件下,分泌L i P 与M nP 。
本文以偶氮染料刚果红为作用对象,研究裂褶菌F17对其脱色的最佳条件,并分析脱色过程中的主要降解酶,为研究该菌株的脱色、降解机理以及实际应用奠定基础。
1 材料与方法1 1 菌种和染料裂褶菌F17本实验室分离、保存。
偶氮染料刚果红购自上海试剂三厂, m ax :495n m,分子量:696 67。
1 2 培养基斜面培养基(P DA ):马铃薯200g /L,蔗糖20g /L ,琼脂30~40g ,p H 值自然。
限氮培养基[9]:葡萄糖10g /L ,酒石酸铵0 2g /L ,KH 2PO 42 0g /L ,CaCl 20 1g /L ,M gSO 4!7H 2O 0 5g /L ,0 1g /L V B110mL ,B ∀微量元素溶液70mL ,0 1m ol/L 乳酸-乳酸钠缓冲液(p H 值4 2)100mL 。
1 3 试验方法裂褶菌F17接种于斜面培养基上,28 、培养3~4d ,用无菌水洗入三角烧瓶中,匀浆器打匀成碎菌丝片段,分别吸取5mL 等分到装有95mL 的限氮培养基烧瓶中,28 、130r /m in 摇床振荡培养形成大小一致的菌丝球。
菌液培养一定时间后,在摇瓶中加入染料(3个平行),每隔24h 取样测定脱色率和生物量,在研究主要降解酶试验时,同步测定M nP 、L i P 和Lac 酶活。
1 4 脱色率和生物量的测定脱色率的测定[10,11]: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并计算某一培养时间内培养液中剩余染料浓度a 1(a 为原染料浓度)。
则染料脱色率=(a-a 1)/a #100%。
生物量的测定:菌体过滤并用蒸馏水数次冲洗后测其湿重。
1 5 酶活测定L i P的测定[12]∃0 2mol/L酒石酸缓冲液(p H值3 0)1 5mL,15mm ol/L藜芦醇1 0mL,粗酶液0 4mL,15mmol/L H2O20 1mL启动反应,25 水浴3m i n,于310n m测其吸光度,以0 1mL缓冲液代替H2O2作空白对照,定义每分钟使1 mo l的藜芦醇氧化成藜芦醛所需的酶量为一个酶活力单位(U)。
M nP的测定[12]∃0 1mo l/L乳酸钠缓冲液(p H值4 5)3 4mL,40mmol/L M nSO40 1mL,粗酶液0 4mL,1 6mmol/L H2O20 1mL启动反应,25 水浴5m in,于240n m测其吸光度,以0 1mL缓冲液代替M nSO4作空白对照,定义每分钟氧化1 m oM l n2+成为M n3+所需的酶量为一个酶活力单位(U)。
Lac的测定方法见参考文献[13]。
2 结果与讨论2 1 裂褶菌F17对刚果红脱色的影响因素2 1 1 培养温度对脱色率的影响本实验设置了5个温度梯度:20 、28 、35 、40 、45 ,在初始p H值4 5的条件下培养3d后加入染料,终浓度为100mg/L,不同时间段刚果红的脱色率如图1所示。
由图可以看出,温度对脱色率的影响非常显著,20 时染料的脱色率较低,28 时脱色最佳, 72h后脱色率能达64 2%,35 、40 、45 时染料的脱色率下降较大。
温度是菌体生长和酶作用的重要因素,根据实验结果,选择28 作为最佳脱色温度。
2 1 2 p H值对脱色率的影响表1 培养基p H值变化情况T ab l e1The change of pH of cu lt u re m ed i um阶段p H初始3 04 04 55 06 0培养3天2 53 64 04 04 2调节限氮培养基的p H值为3 0、4 0、4 5、5 0、6 0,菌体培养3d后加入染料,终浓度为100mg/L,限氮培养基p H值变化情况见表1,不同时间段刚果红的脱色率见图2。
由表1可以看出,菌体真正脱色p H值是在2 5~4 2之间,说明菌体在生长代谢过程中有产酸现象,导致p H值下降。
由图2可以看出,初始pH 值在4 5~6之间,染料均有较高的脱色率,故选择初始p H值4 5作为最佳脱色p H值。
2 13 染料加入时间对脱色率的影响分别在摇瓶接种后的第2d、3d、4d、5d加入染料,终浓度为100m g/L,不同时间段刚果红的脱色率见图3。
由图结果可知,染料于接种后的第2d加入,脱色率很低,可能染料对菌体生长及代谢存在抑制作用;3d 或4d后加入,脱色率明显提高。
本实验选择在接种后的第3d加入染料。
脱色时间(h)ti m e图1 培养温度对刚果红脱色率的影响( )F i g1E ffect of cu lt u re te m perat u re on t he decol orizati onpercen t age of Congo red()脱色时间(h)ti m e图2 p H值对刚果红脱色率的影响F i g2E ffect of p H on t he deco l ori zati on percen t age of Congo red2 1 4 染料浓度对脱色率的影响菌体培养3d后,分别加入浓度为50mg/L、100mg/ L、150mg/L、200mg/L的染料,测定不同时间段刚果红的脱色率,结果见图4。
由图可见,刚果红浓度增大,裂褶菌F17保持一定的脱色率,并且,在刚果红浓度100mg/L内,随浓度增大脱色率反而提高,当染料浓度达到200mg/L时,脱色率下降较大,而且通过实验观察发现,72h后菌体仍吸附大量染料。
表明高浓度的染料对降解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脱色以吸附为主。
脱色时间(h)ti m e图3 染料加入时间对刚果红脱色率的影响(d)F i g3E ffect of the ti m e of dye add ition on thed ecolorizati on p ercentage of Congo red(d)脱色时间(h)ti m e图4染料浓度对刚果红脱色率的影响(m g /L)F i g 4E ffect of dye concentrati on on t he decolorizati onpercentage of Congo red(m g /L)2 1 5 诱导因子的加入对脱色率的影响分别在限氮培养基中补充终浓度为0 5mm ol/L 、1 0mmol /L 、1 5mmol /L 、2 0mmo l/L 的藜芦醇,结果见图5。
另外,分别在另组限氮培养基中补充终浓度为0 05%、0 1%、0 5%、1 0%的吐温80,结果见图6。
由图可知,当藜芦醇和吐温80的浓度分别达到1 0mmol /L 和0 1%时,刚果红的脱色率和脱色速率都有显著提高,脱色24h 后,脱色率就分别达到70 5%和63 8%,72h 后脱色率分别为89%和92 9%。
随着浓度的增加,脱色率相差不大,故选择藜芦醇和吐温80的最佳补充浓度分别为1 0mmo l/L 和0 1%。
脱色时间(h)ti m e图5 藜芦醇对刚果红脱色率的影响(mm ol/L)Fig 5E ffect of veratryl alcoho l on the decol oriz ati on percen tageof Congo red(mmol/L)脱色时间(h)ti m e图6 吐温80对刚果红脱色率的影响F i g 6E ffect of t w een 80on the decol oriz ati on percen tage ofC ongo red2 1 6 天然物质对脱色率的影响分别在限氮培养基中补充终浓度为20g /L 、50g /L 、100g /L 、150g /L 的土豆汁;另外,分别在另组限氮培养基中补充终浓度为1g /L 、3g /L 、5g /L 、7g /L 的松木屑,进行脱色试验。
研究结果得出,终浓度为50g /L 的土豆汁或3g /L 的松木屑,都能明显提高刚果红的脱色率和脱色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