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易经
《道德经》也是对《易经》的理论阐述
《道德经》也是对《易经》的理论阐述
老道昔日赠送道友心良先生《道德经》一书时,在扉页写了两句话:
先天八卦千古之谜谁能解
真言五千万经之王君细品
近日读易更加深了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理解。
《易经》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
” 不仅孔子的《易传》是对《易经》的理论阐述,从特定意义上来说,比《易传》成文更早的老子《道德经》也是对《易经》的理论阐述。
这不仅因为《道德经》中有88句经文来自《易经》,如果细细品读《道德经》,就会发现老子的许多论述都是对易理的深刻阐释。
老子“天人合人”“道法自然”的思维方式,也正是源于《易经》。
老子《道德经》正是在吸取《易经》、《黄帝内经》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在中国历史上首创了道家学派和以《道德经》为标志的道学体系。
老道以为:老子的理论,孔子的理论,庄子的理论,都吸取了古老易经的精华,都从不同程度、不同角度对《易经》进行了理论阐述。
所不同的是:孔子是对中人(士大夫)说易,老子是对上人(王候)说易,而庄子则是对人人说易。
读懂老庄后,读易不觉难,
人生不懂易,百岁也枉然。
周文王的《周易》与老子的《道德经》是什么关系?
周文王的《周易》与老子的《道德经》是什么关系?关于《周易》和《道德经》的关系问题,我觉得应该先从两者的历史渊源开始讨论吧。
第一、《周易》按照司马迁在《史记》里的说法是:伏羲氏创造的八卦,而后经过周文王的推演八其八,六十四。
是周文王在伏羲氏八卦的基础上发挥成了《周易》六十四卦。
孔子晚年才注意到《周易》的意义和巨大价值。
所以司马迁说“孔子晚而喜《易》。
”并且有“行止在囊,韦编三绝。
”的典故。
以上是《周易》从创造到定型的基本历史脉络。
太史公司马迁的这个说法,肯定是得有所据和考证过的。
尽管后人有争议,但是没有别的说法比这更可信了。
毕竟,司马迁接触的史料,古籍,拜访过的汉代宿儒(前身是大秦朝的博士)。
绝不是今天的史料和所谓的专家教授能够相与并论的。
说到这里,我觉得有如下几个问题有必要先行讨论。
1、八卦是伏羲氏创造的,这点古来很少有异议的。
伏羲氏在炎黄之前,那个时候有无文字无从考证。
但是,画八个卦的符号。
完全是有可能的。
总比什么河出图,洛出书可信,毕竟八卦总是人画的,不像河图,洛书说什么神龟负图,麒麟载书之类的。
至少前人说八卦是人创造的,这个说法已经很科学,很难得了。
我们的阴历历法,百姓称为农历现在还与西历并行而用。
在夏代那个时候,人的认知局限性和自然条件下,先民就能测度天上的日月星辰运行规律,算定日月岁差,以从事农时的种收。
由此来看,在远古伏羲氏能画八个卦的符号,应该不难。
2、关于周文王羑里演《易》的说法。
文王在羑里,被囚禁七年之久,把人皇伏羲的《易》之八卦发挥集成为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五千多字,也不是不可能。
毕竟商末周初,已经有简书的存在了。
所以,司马迁说文王演《易》为六十四卦,我觉得不应该有问题。
3、关于三《易》之说。
得何古人所授,出谁人之口,我不知道。
但是根据《易经》的内容,演变史和各家的《易经》著作来看。
我认为根本没有什么《连山易》,《归藏易》。
最大的可能就是《易经》在不同朝代的不同称呼。
“夏曰《连山》,商曰《归藏》,周曰《周易》。
道德经与易经的关系破译
道德经与易经的关系破译上经:乾第一坤第二乾卦,《道德经》对应章节为第一章坤卦,《道德经》对应章节为第二十五章《道德经》总结两卦的章节为第四十章“天”、“地”在《易》和《道德经》中都是很重要的概念,又被解释为“乾”、“坤”和“无”、“有”,但不能等同。
《易》认为“元气”是世界的本原,“元气”又分为“乾阳元气”和“坤阴元气”,前者是万物产生的原因,后者是万物发展的条件。
《道德经》认为“道”是世界的本原,道又分为“无”和“有”,前者是世界的开端,后者是万物之根本。
可见,“无”和“乾阳元气”、“有”和“坤阴元气”是相对应的,“乾道变化”是无形的,“坤厚载物”是有形的。
乾卦说“潜龙,勿用”,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和“有”的运动又是可以认识的,正如《易》所说的“见龙在田”,规律(龙)显露于事物(田)。
乾卦的“终日乾乾”、“或跃在渊”、“飞龙在天”、“亢龙有悔”、“群龙无首”比喻了万物的循环不息和复杂多变,老子把它们看“道”的“无”“有”两面相互作用,从而归纳为“玄之又玄,并说这是认识万物奥妙的门径。
“有物混成”,这就表明是有形的“道”,作为万物根本所以称“母”。
“坤”的特点是柔顺,它承接了“乾”的功能,所以坤卦告诫人们要坚守正道,这也正是老子把“有物混成”勉强取名为“道”的原因。
对“坤”对“乾”的遵循,老子详细解释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什么是正道呢?老子说,“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易》说人应该效法坤德成为心胸开阔、温顺有礼、品德方正的君子,老子更认为这样一来“王”(君子)可以和“天”、“地”、“道”并列为四大。
老子“反者”——返本复初来解释“乾”的作用,并说这是“道”的运动;以“弱者”——处于柔弱地位来解释“坤”的作用,并说这是“道”的运用。
他明确指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屯第三蒙第四屯卦,《道德经》对应章节为第六章蒙卦,《道德经》对应章节为第三、十八、十九章屯卦尝试去解释生命的起源——雷雨交加,生命产生于压抑者“雷”的水中。
《论语》《道德经》《周易》全文+拼音+注释
论语全文目录xuéér dì yī学而第一wéi zhèng dìèr为政第二bā yì dì sān八佾第三lǐ rén dì sì里仁第四gōng yě cháng dì wǔ公冶长第五yōng yě dì liù雍也第六shùér dì qī述而第七tài bó dì bā泰伯第八zǐ hǎn dì jiǔ子罕第九xiāng dǎng dì shí乡党第十xiān jìn dì shíyī先进第十一 yán yuān dì shíèr 颜渊第十二zǐ lù dì shí sān子路第十三xiàn wèn dì shí sì宪问第十四wèi líng gōng dì shí wǔ 卫灵公第十五jì shì dì shí liù季氏第十六yáng huò dì shí qī 阳货第十七wēi zǐ dì shí bā微子第十八zǐ zhāng dì shí jiǔ子张第十九yáo yuē dìèr shí尧曰第二十第一章论语学而篇zǐ yuē xuéér shí xí zhī bù yì yuè hū yǒu péng zì yuǎn fāng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易经黄帝内经道德经中的名句
《易经》《黄帝内经》《道德经》中的名句《易经》名句精选一、上九,亢龙有悔。
译文:龙飞的过高,必将造成后悔之事点评:古人都知道做事有度,也许也正是中国人中庸思想的渊源吧。
二、《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译文:天道的特点是永远不停的运动变化,谁也不能阻挡,君子要效法天道,自立自强,奋发向上,永不松懈。
点评:顺势而为,积极进取。
这是我们民族香火历经磨难而不倒的精神支柱。
三、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
故乾坤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矣。
译文:身居高位而不骄傲,屈居人下而不忧愁。
所以说自强不息而又随时反省,虽面临危险而无灾祸。
点评:不骄不馁。
四、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各从其类也。
译文:同样的声调能产生共鸣,同样的气息能相互吸引。
水往低温的地方流,火往干燥的地方烧,云随龙而出,风从虎而现,说明天下万物都是亲附同类的。
点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五、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
译文:君子通过学习来积累知识,通过讨论来明辩事理,用宽厚的态度处事,用仁义来行事。
点评:教我们做人做事。
六、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缺。
译文:长期做好事的家庭,福址定会传到后代;长期不会好事的家庭,祸害一定会害及子孙。
点评:正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七、劳谦君子,万民服也。
译文:劳苦功高而又谦逊的君子,得到了百姓的敬服。
点评:企业管理同样适用,有优异业绩且为人谦虚的管理人员,也会得到下属的拥戴。
八、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译文:地的气势厚实温顺,君子应效法大地以深厚的德行来包容万物。
点评:心胸宽广。
易经+道德经+论语 三个字 道破成功3要诀
《易经》《道德经》相通的3条定律,助你打开觉悟,人生少走弯路《易经》和《道德经》是中国文化的大智慧,皆源自大道,本是同根,故能相通。
现实生活中,运用这3条定律,能助你打开觉悟,人生少走弯路。
第1定律:过犹不及,贵在守中。
《易经》的乾卦,最能表达万事万物发展的规律:一开始是潜龙勿用,到利见大人,终日乾乾,到达巅峰飞龙在天,最后发展过头,则演变成亢龙有悔。
《易经》告诉我们,做人做事,都需要把握一个度,过犹不及,贵在守中。
为什么要守中?因为“中”才是最佳状态,我们当然要守住。
《道德经》第五章曰:“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也是一样的道理。
生活中,一个人勤奋是好的,但劳累过度,就会损伤身体,过犹不及。
为人处世,话说过头了,则给自己招惹是非;事情做过头了,则好事变成坏事。
贵在守中,谨记老祖宗教诲,才少走弯路。
第2定律:福祸相倚,燕处超然。
按照《易经》的发展规律,泰卦之后,紧接着就是否卦,这意味着,一个人处在顺境中,就已经暗藏危机,接下来就会否,开始走下坡路,感到不顺。
《道德经》第五十八章曰:“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孰知其极?其无正也。
正复为奇,善复为妖。
人之迷,其日固久。
”为什么老子会说,人迷失很久了呢?因为人心,总是追求美好,向往富贵,而厌恶不好的,抗拒不顺的。
所以终其一生,会感到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
其实,只要转变观念,人就能得到解脱,燕处超然。
福气来了,好好享受;不好的事情发生了,冷静面对,不抱怨,不自弃,反正福祸相倚,风水轮流转,看开了,心中自然豁达。
反之,固执一念,本来是善的东西也会变成妖。
第3定律:损余补足,谦者亨通。
《易经》的损卦后面,就紧跟着益卦。
《道德经》对此给出了最好的解释,第七十七章曰:“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日中则昃,月盈则亏,盈满者得祸,谦损者得福。
《道德经》与《易经》是什么关系?
《道德经》与《易经》是什么关系?《道德经》与《易经》是两个同源⽽异流的思想体系。
《道德经》是道家思想最主要的经典著作,《易经》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五经之⾸。
魏晋时期⽞学⼤兴,《易经》,《道德经》,《庄⼦》合流,称为三⽞,成为⽞学基本经典。
《道德经》的作者是⽼⼦,《易经》⾃伏羲画卦,⽂王,周公系卦辞,⽘辞,⾄孔⼦作⼗翼,经历了漫长的创作过程。
《道德经》在本体论上提出了道的概念,以及道⽣⼀,⼀⽣⼆,⼆⽣三,三⽣万物的宇宙演化模式。
《易经》也有太极⽣两仪,两仪⽣四象,四象⽣⼋卦的说法及易象图⽰。
⼆经于此有异曲同⼯之妙。
《道德经》强调了⽭盾对⽴,相互转化的朴素辩证观点。
《易经》以阴阳消长的哲理与《道德经》相呼应。
《道德经》尚柔守慈,倾向回归与收敛。
《易经》观照天下,如乾之刚健不息,坤之厚德载物,与时浮沉,⽆有偏颇。
《易经》源于上古⼘蓍,其对天道,地道,⼈道的思考,形⽽上之阴阳学说对⽼⼦《道德经》肯定有很⼤的影响。
孔⼦与⽼⼦同时代,师事⽼⼦,对⽼⼦神龙见⾸不见尾的⼈格魅⼒和学问深度⽆⽐佩服。
在政治理想的践⾏上,孔⼦显得更加积极,如乾之健,⾃强不息。
⽼⼦则表现出其返璞归真,超然物外的智慧。
《道德经》主张⼩国寡民,⽽孔⼦理想恢复⽂王周公的礼乐之制,渐⾄于⼤同。
《道德经》和《易经》两经有同有异,互相影响和补充。
都⽤诗⼀般的语⾔阐述深妙的天道,地道,⼈道。
《易经》因为包含卦⽘彖象,数理象占多⽅⾯的内容,⽂字形式上更是多彩多姿。
两部经典在中国⽂化史上如泰⼭之与北⽃,黄河之与长江,实难分其轩轾。
《道德经》与《易经》是什么关系?
《道德经》与《易经》是什么关系?《道德经》是老子对《易经》的领悟——我已经在头条给出实锤近半年了,为啥子大家还在妄加揣测呢?看来只能再发一遍了“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是老子对《革卦》解读对比革卦——别世富洛书图解周易《革卦》“上善若水”是老子对《兑卦》解读“ 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老子对《乾卦》的领悟。
“三生万物”是老子对《大有卦》的领悟对比大有卦——“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是老子从道的角度对《需卦》感悟。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是老子从德的角度对《需卦》感悟。
“圣人之治,不现可欲”是老子对比卦的解读“功成身退,天之道也”是老子对《否卦》的领悟“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是老子对《明夷卦》的领悟:“孔德之容,惟道是从”是老子对《小畜卦》的领悟。
“昔之得一者”是老子对节卦的解读,说的是国家利润增殖与财富分配的问题。
“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是老子对既济卦的解读对比既济卦——估计不得洛书解易之法,没人破译得了既济卦。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是老子对《萃卦》的领悟!对比我破译的《萃卦》洛书图“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是老子对丰卦的领悟。
信言不美是现实境遇,天地不仁;辨者不善是尊道而求仁道,先天下之忧而忧;智者不博是贵德而不居德,后天下之乐而乐。
泽水困:是圣人为道而后人践行其道,“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
泽火革:是圣人遗德而后人恩仇其德,“德者,人之所得,使万物各得其所欲”。
(恩者视为遗产,欲习之而弘扬;仇者视为包袱,欲除之而后快)“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是老子对泰卦的解读。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
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对比我破译的泰卦——“唯之与阿,相去几何?”是老子对大壮卦领悟。
《道德经》和《易经》是什么关系?老子是否受到了《易经》的影响?
《道德经》和《易经》是什么关系?老子是否受到了《易经》的影响?《道德经》与《易经》是什么关系,老子是否受到了《易经》的影响想要论证《道德经》与《易经》是什么关系和老子是否受到了《易经》的影响,我们首先要从中国古代阴阳学说起论,古代先民最早没有神灵概念,其精神信仰标识只停留在对祖先的认知和崇拜层面上。
原始社会人们没有文化知识,对种种神秘的自然现象产生敬畏,他们对例如风、云、雷、电、雨;日月东升西落;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寒来暑往;世上为何有男女之分都无法理解,随着历史时间的漫长推进,经过观察自然界种种神秘现象,古人得出世间万物皆有灵的总结认知,世间万事万物皆受神的支配,为了和天地神灵沟通,求得神的'指引',需要一个通神的搭桥媒介,于是出现了'巫'这一神与人之间的'信息'传递员。
在先民的思想认知里,'巫'就是上天的代理天使,负责传达神对人生产生活的指导意见,原始社会末期随着国家的产生,'巫'这一职位的作用更加突显,在当时享有非常高的社会地位。
同时人们又根据诸多自然现象总结出阴阳二气自然'概念'现象,但初始的'阴阳'理念还不够完善,理论系统个别环节存在断点和对接不严紧等不足。
上古'阴阳'理论的产生,是人类思想认识的一次重大飞跃,在那个没有任何严紧科学知识的时代,也属于重量级'科学'发现了。
阴阳对立统一思维观念,大大启发激活了古人的头脑智慧,无形中使先民的思想发生了质的灵动升化,助推了中华民族思想建设领域的飞速建设发展。
阴阳概念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思想形态领域作出的巨大贡献,做为优秀文化魅宝几千年来一直影响着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时至今天应有其存在的重要价值。
古人每天在做任何事物之前都要祈祷神灵给予指示,结合阴阳进行占卜求卦问吉凶,当时有一种'蓍草'卜筮方法,具体是将49根蓍草一分为二,再各自去除四的倍数,以剩余单双数决定问卦吉凶结论。
道德经中易经的解释
道德经中易经的解释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而易经则是中国古代经典之一,两者在内容和思想上有着深刻的联系。
在《道德经》中,易经的理念经常被引用和解释。
本文将探讨《道德经》中易经的解释,并展示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易经在《道德经》中的解释通常涉及“阴阳”、“易”、“道”等概念。
在易经中,阴阳是宇宙万物对立的两个方面,相互依存、互相转化,生生不息。
而《道德经》中也提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可见其中隐含着易经的阴阳思想。
易经强调平衡,要求人们在生活中保持阴阳的平衡,避免偏颇,以实现心灵和谐。
在《道德经》中,易经还经常被解释为一种哲学思维方法和生活态度。
易经的“变换”、“卜筮”和“象数”等术语在《道德经》中被用来引申道德观念。
易经主张顺应自然,顺势而为,遵循大道,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和完善,这与《道德经》中的“无为而治”、“顺势而为”等思想相符。
易经的“变换”也可理解为适应客观环境变化,善于应对挑战,始终保持灵活变通的能力和思维方式。
《道德经》中还常常引用易经的符号和八卦卦象来解释道德观念。
易经中的八卦象征各种事物的属性和变化趋势,也代表一种观察和理解世界的方式。
在《道德经》中,也常用八卦卦象来阐释人生、社会和天地间的关系。
易经的“乾坤”、“坎离”、“震巽”等卦象寓意深刻,蕴含着关于天地万物和人生哲理的精髓。
《道德经》通过易经的八卦解释,表达了对自然规律和人生观念的理解,启发我们探索道德之源和人生之道。
在《道德经》中,易经还被解释为一种“道法自然”的哲学智慧。
易经主张践行“天人合一”的理念,追求“天命人事合,不可强也”的境界。
《道德经》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顺应道义,与自然界、社会和谐共存。
易经则提出“顺天则保,逆天则损”,意味着要顺应自然规律和命运,才能获取幸福和成功。
两者都主张遵循正道、遵循天命,以获得真正的幸福和成就。
《道德经》中易经的解释是多样而丰富的,从阴阳哲学到八卦卦象,从变通方法到顺天合道的智慧,易经为《道德经》的道德思想提供了深刻的哲学基础和实践指导。
道德经和易经对生活和工作的帮助
《道德经和易经对生活和工作的帮助》1. 导言道德经和易经是我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华文化的瑰宝。
两部经典不仅对我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对当代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产生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文将探讨道德经和易经对生活和工作的帮助。
2. 道德经对生活的帮助2.1 均衡心态道德经强调"无为而治",主张顺应自然规律,避免过度的干预和操纵。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常面临各种压力和挑战,通过学习道德经的理念,可以帮助人们树立均衡的心态,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2.2 修身养性道德经提倡"无欲无求",主张修身养性,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平和。
在当下物欲横流的社会环境中,人们常常为功利和利益而忙碌,容易迷失自我。
道德经的教导可以帮助人们重新审视生活的本质,修炼内心,追求心灵的宁静与满足。
2.3 尊重自然道德经强调"大道无形,有形万物生",倡导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
在环保意识日益增强的今天,道德经的理念为人们树立正确的环保观念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通过尊重自然、爱护环境,人们可以获得更加健康、美好的生活。
3. 易经对工作的帮助3.1 洞察变化易经强调"变则通,通则久",主张洞察变化、灵活应变。
在当今竞争激烈的职场中,变化是常态,而企业和个人如何应对变化,将直接影响到工作的成败。
学习易经的理念,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把握时机,洞察机遇,从而在职业发展中获得更大的成功。
3.2 顺势而为易经主张"顺势而为",主张顺势而为、顺应时势。
在工作中,不少人常常因为执着于自己的计划和目标而无法顺势而为,导致事与愿违。
学习易经的智慧,可以帮助人们更加灵活地应对工作中的各种变化和挑战,做到顺势而为,取得更好的成绩。
3.3 勇于改变易经强调"乾则动,坤则静",主张勇于改变、灵活调整。
在企业发展和工作中,人们常常遇到各种挑战和困难,而如何勇于改变、灵活调整,将决定着工作的成败。
《论语》、《道德经》、《易经》三者是什么关系?
《论语》、《道德经》、《易经》三者是什么关系?随着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心的不断提高,国学成为了现在的潮流,不少人重新阅读经典,其中《论语》、《道德经》、《周易》这三本古籍是最受欢迎的,但在重新领略古人的智慧的同时,人们也会发出疑问:这三者关系如何?哪部更为经典?《周易》我国最古老的文化典籍之一,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笔者认为以上三者都包含中国古老哲学思想,呈现互补的关系,接下来将从中华民族文化理论结构层次上来说明这层关系。
01儒家经典《论语》的意义孔子所处的时代是春秋末期,此时周王室日渐衰微,其权威无法再辐射到辽阔的领土上,因而各路诸侯逐渐挣脱周王室的束缚,彼此发生兼并战火。
周王室自承天命的权威性的解体,宣布着那时的人民将不再受到“天”的庇佑,在精神层次方面,人将不再有所依托,人成为了世界的孤儿。
随之而来的是,人民的生活越来越艰苦,并伴随着人对世界和人自身的怀疑,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从精神层面上看,是天人关系的崩塌。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孔子提出了“仁”的思想,以具有人性的“仁”代替神秘的“天”,以道德的“仁”代替神圣的“天”。
“仁”具有这一功能的原因在于:“仁”的建构根植于现实之中,孔子以横纵的孝悌为基础建构“仁学”,孝是对父母的爱,悌是对兄弟姐妹的爱,这两者都是自然的爱。
但是如若依据“人同此心”的同情感就可以达到“泛爱众而亲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效果,从而这种自然的爱就成为了社会的爱,从个人的意识就成为了集体的意识。
毫无疑问《论语》中的思想是构建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不可缺少的部分,当代所提倡的构建和谐社会,以及“天下关怀”思想都和“仁学”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其塑造了中华民族健壮、刚强的民族性格。
02《道德经》的意义及儒道互补以现世的“仁”代替“天”重构天人关系是孔子救世的道路,与之不同,老子以形而上的“道”代替政治性的“天”重构天人关系,如果说孔子所强调的是对现实的执着与责任感,那么老子所强调的是对现实世界的摆脱,追求人的自由。
《道德经》是《易经》的本体论
《道德经》是《易经》的本体论问:有人说,《道德经》是得道经,也有人说,《道德经》是帝王学,也有人说,《道德经》是谋略的集大成,是否能从本质方面,来探讨《道德经》的真面目?答:宋朝邵康节认为,《道德经》是《易经》的本体论,这是最完整的答案。
以上说法有一定的道理。
如果深入思考《道德经》的本质,就会发现,《道德经》不但是崇尚黄老的帝王学,或经营全球的天下学,同时也是策略和谋略的集大成者,甚至修仙炼丹的口诀也都能包括在里面,只是一般人未深入其境而已。
说明:《道德经》是中国文化的瑰宝。
中国文化如果要用一个字来形容,那就是道。
史宾格勒在《西方的没落》一书中,就采用这种说法。
诸子百家都是从不同的角度来求道、修道、证道,只有《道德经》掌握了道的核心思想。
也许有人会问,道的核心思想在哪里?那就要从《易经》说起。
扬雄说:圣以易为主,易以道为核心。
一阴一阳谓之道。
道也是宇宙运行的自然法则,只是要从表象世界进入本体世界,没有《道德经》的帮助是十分困难的,老子的帮助是得道的捷径。
打个比喻,修道的过程好比这样:天是电脑的主机,地是电脑的显示器,气数是电脑的CPU,道行是电脑的软件。
每个人道行不一样,就像软件不一样,发挥的功能不一样。
《道德经》谈到天地的部分,都是在探讨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及其运作规律,谈到人的部分就离不开虚静为本的包容力和智慧力。
它崇尚不争就像现代企业所强调的蓝海战略,到处充满智慧的光芒。
用在股市上也有相当大的作用,如想进一步了解《道德经》在金融操作上的应用,可参阅拙作《股市艺术与财富》第217—242页和《选股攻略》第171—223页。
《道德经》如何应用在金融市场上?这是一个新的挑战。
道是虚静为本,虚就是虚拟,静就是放长线钓大鱼。
金融市场也是虚拟的,称为虚拟经济。
在虚拟经济中,真正赚大钱者,是放长线钓大鱼者,例如巴菲特就是最佳的说明。
他说了一句话很传神,那就是运动愈多,收获愈少。
只有运动少的长线者,才能赚到大钱。
道德经和易经对生活和工作的帮助
道德经和易经对生活和工作的帮助道德经和易经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两大经典之一,它们不仅是哲学思想的宝库,也是智慧的源泉。
这两本经典都对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帮助。
道德经主张无为而治,易经则强调顺应自然的原则,它们共同传达了一种和谐、平衡和智慧的生活和工作方式。
首先,道德经对生活和工作的帮助体现在它强调了“无为而治”的理念。
道德经认为,宇宙自然的运行是无为而治的,人们应该追求自然的本质,不要过度干预,而是顺其自然。
这一理念对生活和工作都有重要的启示。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挫折和困难,如果能够顺其自然,不抱怨、不焦虑,适应变化,我们的生活会更加轻松和愉快。
在工作中,我们也常常会面对各种挑战和压力,如果能够放下执着和急躁,顺其自然,我们的工作效率会更高,更能够应对各种变化和困难。
其次,易经对生活和工作的帮助体现在它强调了顺应自然的原则。
易经认为,世界万物都是变化不居的,人们应该顺应自然的变化,而不是抗拒和反抗。
这一原则在生活和工作中同样适用。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面对各种变化,如果能够顺应变化,灵活应对,我们的生活会更加顺利和幸福。
在工作中,市场环境和竞争都是变化不居的,如果能够顺应变化,灵活调整策略,我们的工作会更加顺利和成功。
此外,道德经和易经都强调了平衡的重要性。
道德经认为,平衡是宇宙自然运行的基本原则,人们也应该追求内外的平衡。
易经也强调了阴阳的平衡,认为阴阳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这一理念对生活和工作都有重要的意义。
在生活中,我们应该追求内在的平衡,如工作和生活的平衡,身心的平衡等。
在工作中,我们也应该追求内外的平衡,如工作与休息的平衡,工作与生活的平衡等。
只有平衡了各个方面,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才能够更加和谐和健康。
最后,道德经和易经对生活和工作的帮助体现在它们强调了智慧的重要性。
道德经认为,追求真知,了解自己和世界的本质,是智慧的表现。
易经也认为,通过观察和思考,人们可以洞察世界的变化和规律。
《道德经》和《易经》的功用差别
《道德经》和《易经》的功用差别解读经典你若连经典的功能作用是什么你都搞不清楚,你就肯定不能如理如法的理解经典的意思。
因此解读经典,首先了解经典的功能作用和功能范畴。
了解了这些,你在解读的时候就有一个框架了,在理解上就不至于偏离经典太多。
若不清楚经典具体是用来做什么的,不清楚其功能作用是什么,也不清楚其功能范畴有哪些局限性(即不清楚其详细的功能范畴),在理解上就会失去经典本身这个框架(框架指范畴)的约束,就会毫无章法和毫无主旨的胡乱理解和解释。
很多人认为《易经》是群经之首,这其实就是犯的上面的错误。
其实这就是典型的不清楚《道德经》和《易经》之间的功能作用和功能范畴的差别差异导致的错误认知。
其实了解了易经和道德经的功能作用和功能范畴,也就不会说出这样无知和浅薄的话了。
先讲讲《道德经》的功能作用和功能范畴。
《道德经》其主要的功能作用是用来悟道得道的,次要的功能作用是启发大家生存的智慧(即指导大家如何生存才能够不违背道,才是真正的顺应道)。
其功能作用涵盖了世间法与出世间法。
其功能范畴包含了世间法与出世间法,包含了有相与无相,信仰之道和生存之道,其功能范畴可以涵盖一切。
《易经》的主要功能作用是启发生存的智慧,是指导人如何趋吉避凶的,指导人若遵守天地(乾坤、阴阳)的变化法则和变化规律,这样就会吉祥安泰。
若是违背了天地的变化法则和变化规律,就会发生危险和灾害。
易经是讲的是人应该遵守这种宇宙自然的运动和变化,遵守这些运动和变化所产生的法则和规律。
因此易经从一开始就是从天地的运动变化开始讲述的,而易经从未涉猎过天地万物未生之前的宇宙无极状态,因为在无极里根本就不存在八卦,也不存在六十四卦。
因为八卦、六十四卦是建立在太极的基础上所产生的法和术。
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阴阳、天地),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六十四卦。
因此易经的产生是以太极为源头,即易经是以天地万物的运动变化变易为理论的基础和源头。
如果在无极世界,天地日月星辰以及万物都还没有产生,天地日月星辰都不存在,又怎么会有天地日月星辰的运动变化和变易呢?没有天地日月星辰的运动变化变易作为基础,又怎么会产生易经呢?归根结底,易经乃是根据天地日月星辰产生以后,研究它们的运动变化变易,用来观察推测吉凶祸福的。
道德经易经的解读
道德经易经的解读
《道德经》和《易经》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两个重要经典,它们都有着深刻的哲学思想和道德智慧。
在这两本经典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代智慧的精髓。
《道德经》是一本关于道德和哲学的书,它强调了道德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人生和社会的思考。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开篇语,这句
话意味着道是超越言语和名字的,只有通过内心的体悟才能真正理解它的含义。
《易经》则是一本关于占卜和哲学的书,它提供了一种预测未来和指导行为的方法。
通过六十四卦的组合和变化,我们可以了解到自然界和人类行为的规律,从而指导我们的行为和决策。
虽然《道德经》和《易经》是两本不同的书,但它们都强调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提出了一系列关于道德、哲学和社会的思考。
它们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和影响,以及对于现代社会的启示和借鉴,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道德经》与《易经》的关系
《道德经》与《易经》的关系《道德经》与《易经》的关系来自:杂货店伙计 >《老子》 综述 《道德经》为道家创始人老子所著。
老子,作为周朝的“柱下史”和“守藏吏”对当时的“三易”一定颇有研究,而且综观洋洋五千余言的《道德经》,无不暗合易学的阴阳思想,而且立于阴阳之内又不为阴阳所拘,可以看出老子是一位洞晓阴阳之道,善于运用“易道”的大宗师,是一位“易道”的实践家,伦理家和学术家。
从三千余年的道学史来看,“易学”与“道学”息息相关,并互为依存。
易学的发展与延续也与道家人物关系密切。
陈抟作为一位有名的道学家,同时也是一位有名的易学家。
著名的易学大师邵康节便是其第四代传人。
从易学的发展中可以看出,出现过几个断代,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宋朝以前的大断代。
当时,一代儒学巨子朱熹为了篆写《周易本义》,曾托其好友蔡元定远赴四川,从四川一位姓刘的道人手中得到了“河图”“洛书”“先天八卦图”“后天八卦图”等十四幅图,从而奠定了“周易”完善的“先后天学体系”。
尤其是易学发展到今天,“易”与“道”更是不可分,太极、八卦仿佛已成为道家的专用品,而“易学”的儒家部分反而只在学术界延续、生长,世人则知之甚少。
一、《道德经》中的阴阳思想 1、阴阳浑然原理: “道,可道,非常道”,此说便是阴阳浑然之象。
因为“道”可以说出来,那么就有不可以说出来的与之对立,前者为有,后者为无,这是二,非一,所以“非常道”。
而其浑然之态则为“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2、阴阳不二原理: “无名”与“有名”两者同出而异名。
可见其体同而其用异,但作为其本体则是不二的。
3、阴阳互根原理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重为轻根”、“静为躁君”、“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依”。
阴阳互根原理,本为太极的重要法则,“有”与“无”可以互生,“祸”与“福”可以互生,而成为一种“活体太极”,导致阴阳双方共同壮大。
4、用阴而阳原理 “曲则全,枉则直,则盈,敞则新,少则得,学则惑”,通过阴柔的方法,反而能达到阳刚的效果。
道德经易经的解读
道德经易经的解读一、道德经的概述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所著,它是中国文化中最为重要的经典之一。
道德经主要探讨了宇宙的本源、道的概念以及人类应当遵循的道德原则。
本文将对道德经进行解读,以深入理解其中的思想内涵。
二、道的本源及其作用2.1 道的含义与特征•道是宇宙的基础和本源,是一切事物的根源。
•道无形无象,无处不在,无所不包。
•道是非对立的,不可捉摸的。
2.2 道的作用和影响•道是宇宙的运行规律和标准,保持宇宙的平衡和和谐。
•道影响人类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指引人们追求心灵的宁静与自然的生活。
三、道德经的主要思想原则3.1 无为而治•无为而治的含义:宇宙万物自然运行,不需要人为的干预。
•无为而治的原则:顺应自然,不争不抗,以柔克刚。
•应用于生活:不强求,顺应自然的发展,平和从容。
3.2 感受、领悟道•过度思考、追求外在的物质会让人远离道。
•深思、内在体验才能认识道。
•知行合一,体悟道后践行于生活中。
3.3 谦逊•谦逊心态是践行道的重要原则。
•不争不抗,以退为进,能够实现和谐与平衡。
3.4 无欲无求•欲望是人类苦恼的根源。
•无欲无求,心灵则能达到宁静和和谐。
四、易经的解读易经又称《易经》《周易》,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哲学著作之一。
易经是以八卦和六十四卦的形式,通过解释宇宙和人类的变化过程,揭示出人类应当如何适应和利用变化。
以下是对易经的解读。
4.1 八卦与六十四卦•八卦是古代中国哲学的思考模型,用于理解宇宙万物的变化。
•六十四卦是将八卦组合而成,每个卦象代表了一种不同的状态或情况。
4.2 变革与变通•易经强调变化是宇宙和人类不可避免的现象。
•预测变化趋势,适应变化,实现自身的发展。
4.3 阴阳与和谐•阴阳是易经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事物的反面和对立面。
•阴阳的平衡与和谐是宇宙万物运行的基本规律。
4.4 阐释和应用•易经通过对卦的解释,指导人们如何应对变化,追求和谐与平衡。
•经常研读易经有助于提高个人的思维能力和应变能力。
《易经》与《道德经》之间最本质的区别是什么?
《易经》与《道德经》之间最本质的区别是什么?题主,您好。
个人认为《易经》与《道德经》之间最本质的区别在于两点:一是宇宙生成观,二是两部经书基本精神的侧重点。
一、《易经》几千年以来,关于《易经》,人们所指不一,众说纷纭。
一般以为,《易经》包含《连山》《归藏》和《周易》,但是《连山》《归藏》已失传,所以我所理解的《易经》是《周易》本经和易传(《十翼》),易传分别是《彖传》上、下;《象传》上、下;《系辞传》上、下;《文言传》、《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
《周易》本经本是中华先民为探索大自然的变化规律而集成的一部占卜之书,易传《十翼》的出现,让它从占卜之学上升到哲学,与《圣经》、《古兰经》、《吠陀经》被雅思贝尔斯誉为影响世界文明的四大元典。
《易经》是中华文化发展的源头与根本,深深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和中华文化的基本走向。
二、《道德经》《道德经》又名《道德真经》、《老子》、《老子五千文》、《五千言》,作者一说为老子,一说为战国时期道家学派整理老子的思想而成,为道家学派的集体创作成果。
这部著作主要记录了春秋时的著名思想家老子的学说,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可以与《易经》媲美的伟大著作之一,它集中讨论了修身、治国、养生等道理,是中国古代最为推崇的“道法自然”学说的重要来源,被誉为万经之王,是被翻译成外国文字发行量最多的中国古代名著,在中国古代社会乃至当今社会的方方面面起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
三、《易经》与《道德经》之间最本质的区别1、《易经》与《道德经》的宇宙生成观不一样(1)《易经》的宇宙生成观《易经》关于宇宙生成理论的核心是太极两仪宇宙生成观。
《系辞传》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唐代鸿儒孔颖达解释说:“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是太初、太一也。
”《列子》曰: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
“太极”指的是天地伊始的“混沌”状态,《易经》认为这是宇宙的本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明:本文原载洛阳市历史学会主编《河洛文化论丛》第二辑,河南大学出版社1991年7月出版。
本文作者赵荣珦,洛阳一高离休教师。
洛阳老庄研究院李莉整理排录《易经》与《道德经》是我国文化史上最早的两部伟大哲学经典,先后编定于洛阳。
《易经》基本上是集体创作的,是我国先民在与大自然的斗争和社会生活过程中保存自我的预测记录。
它直接继承了夏代的“连山易”、商代的“归藏易”,前后大约千年左右,最后经周公姬旦于西周初年编定于洛邑成周。
⑴《道德经》是一部个人著作,乃由东周守藏史老子创作,大体上成书于公元前516年(周敬王四年)之前的国都洛阳。
⑵这两部经典,“以其人格之伟大,思想之精深,遂乃皋牢百代,独步千古,二千年来,百家群籍,浩如烟海,沿流溯源,几乎无不以此二书为其本根,学者有志于中国哲学,固舍此莫由也”。
⑶可见其影响的深远了。
《易经》经文包括卦象64个,卦名75字,爻题384个768字,卦爻辞字数4000挂零,合计近5000字。
历来视其为一部古占卜书,“卦以示象,爻以示变,辞以明吉凶”,这说明“古者事必有卜,国家大事,悉以卜决之”。
⑷“《易经》虽然以占卜书的形式出现,但却堪称我国哲学史上的第一本著作。
”⑸《道德经》是一部纯真的哲学著作,是我国第一部从宗教哲学中脱胎出来的哲学专著,全书分81章,5000字,故又称《老子五千文》,又因其分道、德两篇,故又称《老子上下篇》,后人简称《老子》。
⑹《易经》与《道德经》的内容,均是通过对宇宙现象的仰观俯察,归纳总结出来的,其共同的核心是事物总处于变动不居的状态。
这种状态是由事物的正反两种性质所决定。
尽管《道德经》的出世晚于《易经》500多年,而它的思想体系源溯于《易经》是不可置疑的。
《道德经》传世之后,道家学派遂崛世而立。
此后,儒家兴起,而《易经》由于种种原因被列为儒家经典。
但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这两部经典到东汉早期道教创建时,已被列为道教重要典籍,后被三国魏在洛阳任要职的青年学者王弼(226~249年)分别注释,成为一家之言,遂盛传于世。
今就这两部哲学著作的共同点略析于后。
一、关于宇宙本体论《易经》是以“棥薄? -”二爻所组成的八个卦象来体现宇宙中的万事万物的。
乾为天,坤为地,震为雷,巽为风,坎为水,离为火,艮为山,兑为泽。
实际上,可以合为四种物质:气土水火。
世上的万物皆本源于此,而最概括的体现则为一代表阳,- -代表阴。
阴阳相合,化生万物。
《易经》尊阴,直接继承商代的易观,所以称“阴阳”。
这“阴阳”却被《易经》提出的宇宙本体的“道”所统帅。
当代易家宋祚胤通过《易经·随》的研究,揭示出“道”为《易经》的宇宙料本体观。
他一扫2000年来断句之误,对《随》卦爻辞作了正确的断句。
《随》卦九四爻辞说:“有孚在,道以明,何咎”,⑺三国魏的王弼和北宋的程颐对这条爻辞的解释,基本上是正确的。
但他们断句为:“有孚,在道,以明,何咎?”王注为“心有公诚,著信在道,以明其功,何咎之有? ”程注为:“其至诚存乎中,是有孚也。
其所施为无不中,在道也。
唯其明哲,故能如是,以明也。
复何过咎之有? ”宋对王、程之注稍有纠正,他的正确解释是:“只是由于内心有‘诚'存在,作为宇宙本体的‘道'能能够彰明,从而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于是什么坏事都能够避免了。
”⑻而《履》卦九二爻辞:“履道坦坦,幽人贞吉”中的“道”,也应作为宇宙本体的"道"的解释才符合《易经》本意。
而《易经》之《小畜》和《复》两卦中的“道”才是按“道路”的“道”讲。
⑼《易经》中的“道”作为宇宙本体是在不起眼的爻辞行文中提出的,因此虽引起后来的王、程二位学者的注意并予以阐扬,但因他们的释文欠明,所以又被淹没了,最能根据《易经》探颐索隐、钩深致远并独创一家的要数春秋学者老子了。
《道德经》是老子在洛阳任职期间的业余之作。
他从《易经》中受到启示,以鲜明的观点,描绘和论证了“道”为宇宙的本源。
老子提出:“道者,万物之注(主)。
”(64章)“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
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1章)“道之为物,唯恍唯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21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25章)“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14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42章)老子对道的功能作了揭示,对道的性状作了描述,千方百计用人世间的有形物予以比拟,让人们知道这个恍恍惚惚、无上无下、无头无尾、不可名状的东西就是“天下母”,全面、深刻,精入地说明了宇宙的本源。
这就是用今天的科学术语所讲的“元气”、“能量”和“气场”。
可见,“道”是物质性的东西,虽然无形无象却充满宇宙。
老子所说的“精”是指“其小无内”的“太素元精”。
也即通常所说的粒子。
它由至小的能量子组成至大无形的统一场,充斥宇宙,无所不在。
简言之,老子的“道”是能量化的气场。
这一明确的宇宙本源的论题的提出,就连外国科学家也为之折服。
卡普拉说:“在中国哲学中,‘道'只是隐含着场的观念,而‘气'却明确地表达了场的思想。
”爱因斯坦说:“物质是由场强很大的空间组成的……在这种新的物理学中,并非既有场又有物质,因为场才是唯一的实在。
”〔10〕这是说场是基本的物理实在,粒子只是场在局部地区的凝聚,是能量的聚合体,有形物体只是场的暂时表现而已。
老子从中国古典哲学《易经》中得到启发并形成自己独特而完整的“道”论体系,代表了中华民族智慧的光华,也是世界人类文明史上伟大的里程碑,它对中国甚至外国的文化、艺术、科学、技术、政治、宗教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老子在提出“道”的同时,又提出了“无”,二者是“同出而异名”的。
他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40章)这就是“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1章)的不同说法而已。
这个实同名异的命题,两千年来,人们都认为“玄之又玄”不可理解。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老子“有生于无”的论题到20世纪80年代成为世界天文物理学家们主攻的目标,并且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1982年,在英国剑桥大学召开的一次早期宇宙讨论会上,首次把“宇宙创生于无”作为一个研究题。
当时苏联物理学家林德说:“宇宙创生于无的可能性,是非常有兴趣的,应当进一步加以研究。
有关奇性的一个最令人困扰的问题是:宇宙创生之前,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似乎是绝对的形而上学的,但是我们有关形而上学的经验告诉我们,这类玄学的问题,有时却由物理学给出答案。
”〔11〕1983年,剑桥大学霍金教授即致力于发展一种宇宙自足理论解。
〔12〕1984年,霍金和他的合作者、中国物理学家吴忠超教授共同研究给出了第一个“宇宙创生于无”的数值解。
〔13〕这个创生解,是基于霍金等人所研究的量子宇宙理论而得到的,按照宇宙的定义,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存在于宇宙之外。
利用这一条件,就完全确定了宇宙空间创生的幅度,只要根据动力学规律,就可以计算宇宙空间的创生幅度,这也就是“宇宙创生于无”的幅度,当然,这个目的的达到为期是不会太远的。
老子“有生于无”的宇宙创生说的伟大哲学论题,将揭示出自然之源的大迷。
由此可知,《易经》所阐述的基本原理和《道德经》里的纵横原理是相同的。
“易”理也就是“道”的运化原理。
老子之后,《易经》“大传”的作者受《道德经》的启示,阐述了《易经》的阴阳学说,大大发挥了“道”的本意,把《易经》的哲学思想推到一个相当完美的高度,被推为“群经之首”,堪与《道德经》并列。
二、关于认识的辩证观中国的辩证法首先见示于《易经》,用于《道德经》。
《易经》的辩证观体现在卦与爻的相对变动上,先看对卦(图一省略)。
上面32对之64卦,是两两相对的,即每二卦之阴阳爻相对(现行《易经》64卦排列,未按辩证但易辨认可查),这种相对的关系是辩证关联关系,逻辑机念,非矛盾关系。
因为按辩证逻辑原则,这两两相对之卦,有相互的蕴涵性,含有相同的本质因素。
〔14〕再说单卦:每一单卦,其六爻也有辩证逻辑的关联关系,不过它们这种关系是以阴阳周流六虚的变的原则显示出来的。
“每一个卦的内卦或下卦的第三爻,是该爻主题之初极;初极之时,其正意或愿意已否初级;然后,上卦之下,反之正起,五变而辩证之,至上卦之上,一卦之极。
本卦原意之反臻成,蕴蓄新的开始。
这就是极而必反,反复遵也的意思。
”〔15〕对《易经》这种卦爻辩证的演变法则,当代易学专家金景芳先生作了另一种明确的探索:“《易经》64卦之排列,皆两两相对,而首《乾》、《坤》终《既济》、《未济》。
每相反对之二卦,可视为一环。
此一环中之前一卦为正,后一卦为反或对,其相邻次环之前一卦可视为合,此与唯物辩证法之第三法则棗否定之否定棗相符合。
为发展运动中进入一较高之阶段,又每环中之前一卦。
可视为一种事物、现象、过程所规定之质;其卦由初爻至上爻之递进,可视为其质之量的逐渐变化而继长增高;后一卦可视为突变转化之新质。
而否定其前卦之质,以下各环,依此方向而向上发展,适与唯物辩证法之第二法则棗质变与量变(由量到质及由质到量之转化)棗相符合。
又全《易》六十四卦可视为一链,以《乾》《坤》为始,《既济》《未济》则为向出发点之复归,仍与否定之否定相合。
而其每卦中所构成之质料,则为阴阳两种符号,是又合于对立的统一也。
”“否定之否定是向出发点复归,为辩证法运动特征之一,其所谓夏归也,意非绝对的夏归,乃成螺旋曲线以向上发展也。
”〔16〕《道德经》的辩证观对后人的启发最大。
老子说:“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这是说向着相反的方向变化,是“道”的运动;保持柔弱的状态,是“道”的作用。
一语道出了辩证法的重要原则。
老子受《易》之启发,又见到宇宙现象的变动轨迹是进退、得失、安危、存亡、成缺、损益、寒热、静躁、新敝、先后、荣辱、祸福等一正一反两种作用;刚柔、强弱、雌雄、白黑、美恶(丑)、善不善(恶)、巧拙、辩讷、明昧、上下、大小、长短、曲全、枉直、洼盈、多少等种种形性及其呈现的积极消极现象。
老子认为道的运动是有规律性的。
从上述的宇宙现象的形式来看是在对立相反的状况下形成的,这种转化过程是无尽止的。
再者,道的运动规律形态是循环性的。
老子说:“有物混成……周行不殆”(25章)、“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各复归其根”(16章)。
这种万物的形成与运动在于物本身的阴阳转化。
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42章)万物内涵着阴阳两种相对的势力,这阴阳两气在互相激荡中而形成新的和谐体就是指的这一转化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