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本质主义到关系主义:文学理论教学范式转移
第20章 教学的范式转换
波诺在神经学、医学、心理学、等跨学科的基础 上创立了庞大的思维训练体系。
课程与教师
参考文献
1.徐文彬、孙玲:课程研究领域中概念重建运动的新近 发展与趋势[J];比较教育研究;2007年10期; 2.钟启泉:概念重建与我国课程创新——与认真对待 “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年 01期; 3.李依然、 孙旭东:实证主义与后实证主义对管理科 学发展的影响;东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2011年 11月; 4.法国 弗朗索瓦・多斯 :《从结构到解构》; 5.周加仙:批判性思维能倾及其教学[J];全球教育展望; 2002年31期。
课程与教师
熟虑术:从多样的视点深化并重新解释已知知识的方法;
折中术:选择、综合多样的理论进行实践性的选择与判断的方法。
课程与教师
主要观点
教师 教师 学生 教材 环境 O X X X 学生 O O X X 教材 O O O X 环境 O O O O
(三)实践性探究的领域(课堂中复杂问题的实践性探究)
休伯纳(现象学与批判理论):课程隐藏着政治、经济、社 会、伦理、审美等方面的价值。
课程与教师
主要观点
(二)“罗生门方法”与“技术学方法”的对比
课程与教师
主要观点
课程与教师
主要观点
课程与教师
主要观点
(三)鉴赏与论评(艺术评论的模式)
鉴 赏 与 论 评
教育鉴赏 基于经验与直觉细腻地进行直觉评价。
私人性质的评价
教育论评
基于“教育鉴赏”所进行的分 析性评价(受相关领域理论与 见识所支撑)。
课程与教师
本节概念
7.阐释性研究(P307) 以一定的命题或假设为前提,运用演绎方法探讨事物之间的 相关关系或因果关系的研究类型。注重对所研究的各种社会 现象或事物的特性、内在联系、成因和规律作出明晰的理论 说明或解释。这种阐述或回答是在理论的指导下,基于对经 验资料的搜集、统计和分析来达到的。 8.能倾(P308) 总的心理或生理心理组织中所有有组织的、持续性部分的总 称,个人可能借助该部分以某种行为方式对某种情况做出反 应,相对持续的情感态度,或某种情感态度中个性特征的绝 对优势,是内在意向或倾向的总称。 换句话说:它是行为者心智的稳定习惯,稳定的情感态度。
(完整)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提纲
文学理论教程提纲第一编导论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文艺学: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五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文学批评史和文学史。
这五个分支具有不同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它们之间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与渗透.第一节文学理论的性质一、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文学理论是文艺学的五个分支之一。
它侧重于研究文学中带一般性的普遍规律,它指导、制约着其他分支的研究,但本身又必须建立在对特殊的具体的作品、作家、文学现象的研究基础上。
二、文学理论的对象和任务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以文学的普遍的规律为研究对象,具体而言,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研究对象。
文学理论的任务(四个方面):文学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构成论文学接受论三、文学理论应有的品格(一)文学理论的实践性(二)文学理论的价值取向第二节文学理论的形态一、文学理论形态多样化的依据文学活动的两个过程: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过程文学生产——作品价值生成——文学消费过程二、文学理论几种基本形态文学哲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信息学文学社会学文学价值学文学文化学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第一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诞生和发展一、马克思主义文学思想的主要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美学、文艺学,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二、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革命性转换(一)文学艺术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二)文学艺术作为意识形态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三)文学艺术是一种艺术生产第二节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建设一、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指南二、中国特色三、当代性第二编文学活动第三章文学作为活动第一节文学活动及其构成文学活动是人所从事的文学创作、阅读、批评等活动的总称。
美国当代文艺学家M.H.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提出了文学四要素的观点:认为文学作为一种活动,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四个要素组成。
《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版)读书笔记
《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版)读书笔记第一编导论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1、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1)目前一般把文艺学区分为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美国学者韦勒克、沃伦在其合著的《文学理论》中认为,文学是一个与时代同时出现的秩序,文学理论是对文学的原理、文学的范畴和判断标准等类问题的研究,文学批评(其批评方法基本上是静态的)或文学史则是研究具体的文学艺术作品.(2)这里所说的文艺学的三个分支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和互相作用的。
文学理论要以文学史所提供的大量材料和文学批评实践所取得的成果为基础。
①如果文学理论不根植于具体文学作品的分析和文学发展历史的研究,文学理论所概括的文学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也就成了“空中楼阁",失去了存在的依据。
②反过来,文学史、文学批评又必须以文学理论所阐明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为指导,离开这种指导,文学史、文学批评就失去了活的灵魂,成为一堆混乱的材料和随心所欲的感想的拼凑.(3)既然文学作为“与时代同时出现的秩序”,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从而构成“文学史”这个分支,那么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同样作为“与时代同时出现的秩序”,也有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从而构成“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史"这两个分支。
因此,文艺学的分支应该有五个,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史。
这五个分支建立在一般与特殊、共时与历时这两根交叉的轴线上。
①从一般与特殊这个竖轴线看:文学理论与文学理论史处在“一般”这一端,因此这两个分支侧重于对文学的一般性的普遍规律的探讨,主要不以个别具体的文学作品、作家和文学现象为研究对象;文学批评、文学批评史、文学史处在“特殊"这一端,因此这三个分支侧重于对个别具体的文学作品、作家和文学现象的解释、分析和评价,着眼于特殊规律的揭示.②从共时与历时这个横轴线看: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处在“共时”这一端,因此它们在面对文学这同一客体时,以横向的审视,对文学的要素、结构、逻辑关系、功能、规律等进行分析与综合,一般不研究上述研究对象的历史演进过程与规律;而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史、文学史处在“历时"这一端,尽管在研究的具体对象上是不同的,但都以纵向追溯它们所关照的问题,揭示其发生、发展的演进过程和规律。
文学中心范式迁移研究
文学中心范式迁移研究纵观西方文学理论研究的历史,经过了“作者—作品”、“作品—读者”两次重心迁移。
“作者中心论”始于18世纪末的浪漫主义,因为浪漫主义强烈要求文学情感的表现,以文学情感表现见长的诗人成为了文学研究的中心,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正如浪漫主义诗人雪莱说:诗人是世间未经公认的立法者。
没有诗人就没有文学作品,没有文学作品就没有读者、批评、理论及一切文学活动,因此诗人是文学存有的根源和意义,由此“作者中心范式”得到了确立。
但是随着文学的持续发展,人们越来越不满于在作者的生平传记中徘徊逡巡,寻找作者灵感的足迹,于是终于将视野重新移到了与他们更为贴近的具体的文学作品本身。
与此同时,俄国形式主义应运而生,它提出“文学性”———文学研究的对象是文学作品本身,这一概念实现了“作者—作品”的第一次重心迁移。
一、“作品中心范式”的起点俄国形式主义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文学复兴时期的一个批评流派。
它主要包括两个团体:一个是1914年由罗曼雅各布逊创立的“莫斯科语言研究会”,其成员包括维诺库尔、托马舍夫斯基、布里克等人;另一个是以维克多什克洛夫斯基为首的“彼得堡研究会”,从1916年起称为“诗歌语言研究会”,成员包括艾亨鲍姆、雅库宾斯基、鲍里瓦诺夫、日尔蒙斯基、维诺格拉多夫等人。
俄国形式主义将文学定义为:一门具有“独立性”规律、方法的语言艺术,一种特殊的语言组织。
形式主义者提倡文学应具有“文学性”,体现“陌生化”原则。
“文学性”是俄国形式主义的核心概念,也是“作品中心范式”的理论基石。
所谓“文学性”,即罗曼雅各布逊所说“使一部作品成其为文学作品的东西”,它是文学科学的研究对象,是文学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本质所在,而文学自身活动才是文学研究的题中之义,文本以外的生活环境、作者等因素应被抛弃不论。
什克洛夫斯基就曾说过,“艺术总是独立于生活,在它的颜色里永远不会反映出飘扬在城堡上那面旗帜的颜色。
”1布里克也曾戏言:“倘若没有普希金,《叶甫根尼奥涅金》终究也会有人写出来。
文学理论-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完整笔记
第一编导论第一节文学理论的性质一、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1、文艺学,包括广义的文艺学和狭义的文艺学,广义的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三个分支: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三个分支具有不同的研究对象和任务,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
狭义的文艺学主要就是指文艺理论。
文艺学在中西方早期被称为“诗论”“诗学”,如中国的《诗品》《原诗》,西方的《诗学》《诗艺》等,中国主要是研究诗歌,西方则侧重戏剧,都有以偏概全的倾向。
直到20世纪初,俄国形式主义崛起,文艺学才形成若干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分支,而严格意义上的文学理论才作为文艺学的一个独立分支得以成立。
2、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的关系文学理论:文艺学的分支学科之一,与其他分支有极其密切的联系,通过对文学问题的审视,侧重于研究文学中带一般性的普遍的规律(诸如文学的本质、文学创作的过程等问题),它力图指导、制约其他分支的研究,但它本身又必须建立在对特殊的具体的作品、作家和文学现象的研究基础上。
具体地说,它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研究内容。
虽也涉及具体的作品、作家和文学现象,但一般是作为例证出现的。
文学批评:文学批评研究个别的文学作品和现象。
文学史:文学史研究时间过程中的文学作品系列。
文学理论要以文学史所提供的大量材料和文学批评实践所取得的成果为基础。
如果文学理论不植根于具体文学作品的分析和文学发展历史的研究,文学理论所概括的文学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也就成了空中楼阁,失去了存在的依据。
反过来,文学史、文学批评又必须以文学理论所阐释的基本原理、概念、方法和范畴为指导,离开这种指导,文学史、文学批评就失去了活的灵魂,成为一堆材料的堆砌和随心所欲的感想的拼凑。
二、文学理论的对象和任务1、对象:以文学的普遍的规律为研究对象,具体地说,是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研究对象。
重心迁移:从作者到读者——20世纪文学理论范式的转型
作者: 周宪[1]
作者机构: [1]南京大学文学院
出版物刊名: 文艺研究
页码: 5-16页
年卷期: 2010年 第1期
主题词: 现代文学理论;作者意图;读者;迁移;重心;后现代主义;后现代理论;浪漫主义
摘要:20世纪文学理论发生了几次重心迁移。
本文着重讨论了浪漫主义以来,经过现代主义再到后现代主义,文学理论所发生的三次转向,并指出,从作者中心范式到作品中心范式,现代文学理论范式的建构得以完成,形成了以作者意图和页面词语为根据的意义解释模式;而60年代以来的“读者转向”,即从作者中心和作品中心的范式转向读者中心范式,明显呈现出后现代理论范式的基本特征。
“读者转向”亦即从一元到多元、从确定性向不确定性的意义阐释模式的转变,是文学研究追问“是什么”向“做什么”的观念的转变。
文学理论的范式转化研究
承诺 ,推 动 了科学 的革命 ,赋 予 了
其 重 大 的历史 性价 值 。 中 国文化 研究 也借 用 了范式 理 论 的发展 性概 念 ,我 国文 学理 论 界 通过 对 文学 理论 的反 思 和重 构 ,重 新 审视考 察 “ 理 论焦 虑 ”与 “ 后 现 代 的 范式 危 机 ” ,进 行 范 式 转 型 的
性 的 延 伸 之 下 ,衍 生 出 了 经 验 主 义 、普 遍 主义 和人 性 的一 致性 等 理 念 ,这 些 现代 文学 理论 中的各 衍 生 理 论 都 是 基 于启 蒙 理 性 崇 拜 精 神 ,
有 两个 观 念是 通用 并 与现 代 文学 范 式 密 切相 联 的 。其 一 是 :普遍 主 义 观念 ,其 内涵 是指 理性 和科学 的原
的 缺 失 已 成 为 理 论 研 究 的 迫 切 议 题。
一
探索 与研 究 ,并 且从 不 同 的公共 领 域 、公 民 、道德 角 度对 中 国政 治文
化 进行 范式 思 考。
思 故 我 在 ” 的 独 立 自主 的 反 思 主 体 , 以及 康 德 的 “ 呼 吁 自 己 的 理
性 抹杀 了差 别事 物 的具体 表 现 和 个性 特征 ,这 种 同一的统 一解 释 ,而使 差 异性 特 征
黯然 失 色。
定 的科 学共 同体 成 员 ;范式 又 为 重 组 的共 同体提 供谜 题 和问 题 。统 一 而论 ,范 式在 同一 种科 学 世界 观 和 价 值观 、方 法论 的基础 上 ,在 其模 型 为广 大科 学 实践 者所 接 受 的基 础
智” 哲学 观念 。
二. 比较 分 析 文 学 理 论 现 代 和
后 现 代 范 式 的 内在 逻 辑 ( 一) 、现 代 范 式 和其 中 的 同
西方文学批评中诠释范式转移.docx
西方文学批评中诠释范式转移一、关于范式(一)范式的概念托马斯•库恩在1962年出版的《科学结构的革命》一书中提出了范式的概念,改变了科学史研究的方法。
范式的运用很快超出了自然科学领域,被用于许多学科的研究,到后来甚至库恩自己都觉得难以解释其具体含义,没有给出一个固定的定义。
库恩认为,一个范式是一个科学共同体的成员所共有的东西,而反过来,一个科学共同体是由共有一个范式的人所组成的。
人对事物的认知是处在一定历史语境中的,是受制于他所处的共同体所接受的共同而且公认的概念和价值体系。
这些先于个人而存在的思想和信念,这些公认的并被大家都接受为“常规”的科学观念、传统、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就是那个时代的科学范式。
库恩用读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为例,来说明范式的存在并在人的认知领域起到的决定性作用。
刚开始读《物理学》,库恩怎么都不明白亚里士多德在说什么,或者说认为亚里士多德对于物理学的表述很多都是错误的,因为从当时的视角和范式去看亚里士多德,觉得他甚至是个物理学的门外汉。
但为什么他在很多领域都被认为是开创者或者有重大影响力的人物呢?转念一想,库恩认识到也许亚里士多德所论述的事物或者使用的词汇在他那个时代可以很容易被理解或者至少被一部分人理解。
这说明那个时代科学的公认的原理、理论和论述物理的方法与现当代的表述是有很大不同的,即库恩和亚里士多德所处的科学范式是不同的[1]。
既然范式之间很难相互理解,科学是怎么发展的?库恩认为这是范式转移的结果。
(二)范式的转移库恩认为科学不是连续性的、积累性的进步过程,而是范式的间断性转换的结果。
以自然科学领域为例,在一个范式中,科学家已经接受了这个范式里常规科学的权威,在研究过程中,突然发现那些非常规的数据或者事物,即“反常”,这与他们在进行研究之前的心理预期是相反的,所以有一部分敏感性较强的科学家会立刻发现这是个“危机”。
这个危机引起科学家的思考和进一步的研究,如果要战胜这个危机,必然要引进新的理论模式,这就与原先的理论不同,甚至相违背。
文学理论教程_童庆炳
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笔记)1、文学概念“三义”——三种不同概念,广义文学(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的总称,包括今天所谓的文学和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狭义文学(是指今日通行的文学,即包括情感、虚构和想象等综合因素的语言艺术行为和作品,如诗、小说、散文等)折中义文学(介乎广义文学和狭义文学之间而又难以归类的口头或书面语言作品)2、话语蕴藉——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的语言与意义状况的概括,指文学作为社会性话语蕴含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3、原始意象——按容格的解释,就是“人类远古的深层集体无意识”,是自远古人类在生活中形成的、并且时代遗传下来的深层心理经验,是一种亘古绵延、无所不在、四处渗透的最深远、最古老和最普遍的人类思想,即人类精神本体。
4、艺术构思——是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指导下,以心理活动和艺术概括方式,创造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意象序列的思维过程。
5、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对文学活动的特殊性质的概括,指文学是一种交织着无功利与功利、形象与理性、情感与认识等综合特性的话语活动。
6、精神生产——指人类为了取得精神生活所需要的精神资料而进行的对于自然、社会的观念活动。
科学、哲学、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和艺术(7种)都属于精神生产。
(精神生产的概念首见于《德意志的意识形态》,此后在《共产党宣言》《剩余价值理论》等著作中多次出现7、文学创造材料——指作家有生以来从社会生活中有意接受或无意获得的一切生动、丰富但却相对粗糙的刺激或信息。
8、物化阶段——是文学创造过程的最后阶段。
它是指作家将在构思过程中已基本酝酿成熟的形象和意念转换为文学符号,并固定在纸张上,使其成为可以流通和消费的意识形态话语系统的阶段。
9、艺术发现——是作家在社会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生活材料的基础上,依据自己认识生活和评价生活的思想原则和审美趋向,对外在事物进行观察和审视时所得到的一种独特的感知。
文学理论教程名词解释
文学理论教程名词解释文学理论教程中的一些重要名词解释:1. 文学理论:研究文学的原理、原则、方法以及其与人类社会、心理、艺术等方面的关系的学科。
文学理论家以不同的角度和方法解读文学作品。
2. 传统批评:也称为经典批评,指对文学作品进行评价和理解的传统方法。
主要关注作品的形式、结构、主题等方面。
3. 结构主义:一种文学理论流派,强调文本的结构和内在的体系。
关注作品的符号、符号系统和符号间的关系,强调文本自身的独立性。
4. 语言学派批评:以语言学理论为基础,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和解读。
通过对语言的运用和修辞手法的研究,揭示作品的意义和效果。
5. 后殖民主义:一种文学理论流派,关注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对文学及其创作与阐释的影响。
特别关注殖民地作家的身份认同、文化冲突等问题。
6. 后现代主义:一种文学理论流派,强调复杂性、多样性、不确定性等特征。
主张对现实的批判和颠覆,对传统观念和形式的拒绝和超越。
7. 重读历史主义:一种文学理论流派,强调对历史、社会、经济背景的重视。
认为文学作品不能脱离时代和社会环境进行分析和理解。
8. 敘事理論:关注故事的传达方式、叙事结构、叙事语言等问题的理论体系。
研究如何通过叙述来构建故事的意义和情感。
9. 形态学:一种文学理论方法,比较文学作品的形式和结构,分析作品中的符号和意象,揭示其所表达的意义和价值。
10. 历史文化主义:强调文学作品与历史和文化背景的联系。
通过研究文化和时代的差异和变化,揭示作品的社会和文化意义。
以上是对一些常见文学理论名词的简要解释,这些名词代表了不同的文学理论流派和方法,用于分析和解读文学作品。
从现代、后现代到别现代主义--论语文教育范式转型
020I思考I从现代、后现代到别现代主义一论语文教育范式转型◎魏江北魏江#,华东学教育学部教'教育学院硕士研2生在读。
1978年以后的语文教育发展先后受到西方现代主义思潮和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而形成了不同的范式。
然而,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并不能与西方现代化理论完美配合一中国并不是在完成去前现代化之后实现现代化,而是在未完全摆脱前现代因素的同时开始现代化进程,在现代化未完全实现时接着受到后现代思潮的影响,因此形成了一种前现代、现代与后现代杂糅的社会形态,也即王建疆教授所提出的“别现代”。
反映到语文教育上就表现为现代主义教育与后现代主义教育理方式的并,也就是别现代的教育形态。
在语文教育范式的程中,现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者共同存在于当下的语文教育中。
因此,应采别现代主义的理,以主义和主义理论,以中国语文教育的现,到当下的语文教育,别现代的语文教育进,实现的现代语文教育。
一、现代主义的语文教育现代主义,文现代主义是西方主义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一种即与理率和成的实用主义思。
受到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程和开也现出理和的。
一方,化的方,建了程研究的技术一的模式。
其中泰勒在程与教的理一中提出了程开发的应到教育应提教育能到能以在到实现。
成了现代主义程的主范式。
一方,鲁纳、卢姆以概念一实证为取化的容-鲁纳特别强调“课程知识构”的重要,主张的知识结构尤是的基本结构来掌握课程的质-无论是-化的方或是化的容,他们都以和进程,程被是静止的、封闭的、线性的跑道,他把复杂的教育内容和程简单化,一味坚持的容和程序化的教式不免致准化和评量化,忽视了习者作在的,体验和理解知识以丰富其生活和心灵的程的要意义。
受西方现代主义程与开的影响,中国语文教育以1992年的语文教育大纲志,将语文课程目标规础知识和能。
程质方,强调语文的工具属而一程度上忽视了语文的人文属性-语文课程内容主要以础知识和能的训练主。
语文教材也相应的以知识训练主要容,选文成知识的载体,助读系的单元导读、文读成了知识的提示,练习系成了知识训练的载体。
文学研究本质主义,抑或关系主义
文学研究本质主义,抑或关系主义文学研究的本质主义和关系主义是文学研究中的两个重要思潮,它们对于文学作品的本质和意义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解释。
本质主义是文学研究中最古老也是最流行的方法之一。
它认为文学作品的本质是作者意图和作品内容的反映,因此文学作品应该从作者的角度来理解。
它注重文本的细节和语言,认为这些因素可以揭示作品的主题和意义。
关系主义则是一种较为新兴的文学研究方法,它认为文学作品的本质不是作者意图和作品内容的反映,而是文学作品与其他文学作品、作者与读者、以及作品与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
它注重研究文学作品所处的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以及这些因素对作品的影响和意义。
本质主义和关系主义并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可以相互补充的。
事实上,文学研究往往需要综合运用这两种方法。
例如,一些学者通过对文学作品所处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的研究,探讨文学作品与当时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从而揭示作品的深刻内涵和意义。
一些学者也通过对作者生平、作品内容和语言细节的研究,深入挖掘作者的意图和思想,从而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本质。
这种研究方法被称为“传记式批评”,它在文学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
文学研究的本质主义和关系主义并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可以相互补充的。
在文学研究中,应该综合运用这两种方法,以便更好地揭示文学作品的本质和意义。
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中国教育学研究的视角在当代中国教育学研究领域,本质主义和反本质主义作为两个核心概念,一直以来备受。
本文将阐述对这两个概念的理解和看法,并探讨它们在中国教育学研究中的应用。
本质主义是指对事物本质的追求和坚持,强调对事物的基本特征、规律和意义的把握。
在教育学中,本质主义表现为对教育本质的探究,如教育的本质目的是什么、教育的本质内容是什么等。
本质主义在中国的教育学研究中具有显著的影响,它强调教育的普遍性和共同性,追求教育的根本目标和价值。
然而,反本质主义则反对对事物本质的追求,它认为事物的本质是相对的、流变的和多元的。
文学研究本质主义,抑或关系主义
文学研究本质主义,抑或关系主义文学研究本质主义和关系主义是文学研究中两种不同的理论取向。
本质主义认为文学作品具有独立的本质和价值,关系主义则强调作品与社会、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关系。
本质主义是文学研究中的一种理论取向,它强调文学作品本身的内在本质和价值。
本质主义认为文学作品是一种独立的存在,其内在的形式、结构、主题和意义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在本质主义的框架下,文学研究的目标是揭示文学作品的本质特征和内在价值,以此来判断其文学价值和意义。
本质主义的代表理论包括形式主义、新批评主义等。
形式主义认为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形式是作品本质的核心,只有通过对形式的分析和解读才能揭示作品的内在价值和意义;新批评主义则认为文学作品具有独特的自我表达和自成体系的离散整体性,文学研究应该强调作品的内在形式和结构,并将文学作品看作一种有机整体来解读。
与本质主义相对应的是关系主义,它强调文学作品与其周围的社会、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关系。
关系主义认为文学作品是一种文化产品,其创作和接受过程受到历史、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因此,文学研究在分析文学作品时需要考虑作品与其周围环境的关系,以此来揭示作品的文化价值和受众接受度。
关系主义的代表理论包括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后殖民主义文学理论等。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强调文学作品的历史和社会背景对作品的创作和接受产生重要影响,文学作品是社会生产关系和意识形态关系的表达;后殖民主义文学理论则关注文学作品中体现出来的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和文化霸权等方面,明确文学作品与历史和文化的关系。
总体而言,本质主义和关系主义在文学研究中都有其意义和价值,各自的理论视角和研究方法也有其优缺点。
在实际研究中,可以借鉴两种理论取向,采用不同的方法来深入解读文学作品。
“反对理论”和“对理论的抵制”——文学理论范式迁移之阵痛
【文史论丛】社会科学家SOCIAL SCIENTIST 2015年8月(第8期,总第220期)Aug.,2015(No.8,General No.220)收稿日期:2015-04-05基金项目:本文系2014年西南民族大学研究生学位点建设项目“外国语言文学”(项目编号:2014XWD-S0502)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汤黎(1982-),女,四川内江人,西南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英语语言文学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西方文论与英美文学;李跃平(1958-),四川南充人,西南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语言学、西方文论。
“反对理论”和“对理论的抵制”———文学理论范式迁移之阵痛汤黎,李跃平(西南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四川成都610041)摘要:文章旨在通过探讨文学研究中理论反思和范式迁移的必要性来探讨“反对理论”和“对理论的抵制”这两种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的反对理论的观点,通过研究这两者在新旧文学理论范式交替中所体现焦虑和阵痛,分析其在文学理论范式迁移中所起的作用,进而为形成更具阐释有效性和实践指导性的理论范式进行探索。
关键词:文学理论;“反对理论”;“对理论的抵制”;范式迁移;反思中图分类号:I0-0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40(2015)08-0137-05“文学理论”这个术语,一直没有明确和统一的定义,其内涵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当今所言的“理论”,也就是宣扬宏大叙事的“大写的”文学理论,从20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崭露头角,六七十年代开始兴盛。
然而,文学理论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进入危机时期,随着“反对理论”、“对理论的抵制”、“理论死亡”的声音愈演愈烈,后现代转向引导“理论之后”的文学理论进入了“后理论时代”。
现今的评论界对“理论之后”和“理论死亡”的话题仍十分关注,但作为这两者前身和铺垫的“反对理论”和“对理论的抵制”却已渐渐淡出学界视线。
实质上,“反对理论”和“对理论的抵制”这两种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的观点在文学理论从“大写”到“小写”的新旧范式迁移的过程中起到了不可忽略的作用。
从本质主义到关系主义:文学理论教学范式转移
从本质主义到关系主义:文学理论教学范式转移陈长利【摘要】本质主义文论教学模式的僵化,促使了向关系主义教学范式的转移.本文从本质教学与本相教学、理论目的与实践目的、传达方式与交流方式三个方面,讨论了这种范式转移在教学对象、教学目的和教学方法三个基础方面带来的思想变革情况.【期刊名称】《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1(039)002【总页数】3页(P94-96)【关键词】关系主义;文学理论;教学对象;教学目的;教学方法【作者】陈长利【作者单位】中国矿业大学文学与法政学院,江苏,徐州22111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42本质主义文论的弊端是“思想僵硬,知识陈旧,形而上学猖獗”,[1]这种文论反映到教学中来,衍生出一系列僵化的教学评价模式,教师唯大纲和教材是从,学生必须接受课程给出的一系列的基本概念、范畴、定义、原理,以及阐释逻辑,考核采用统一命题、试题库、流水批卷等,在貌似科学、客观、公正的外表下,掩饰着一个僵化的学科体系。
它严重束缚了教师的学术自由与学术个性,削弱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与热情,阻塞了知识传播与再生产的路径,“学生明显地感觉到课堂上的文艺学教学存在严重的知识僵化、脱离实际的问题,它不能解释现实生活中提出的各种问题,也不能解释大学生们实际的文艺活动与审美经验,从而产生对于文艺学课程的厌倦、不满以及消极应付的态度。
”[2]文学理论的学科危机也同样在文学理论教学中表现出来。
面对这种困境,有人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没有一部令人满意的教材,设想一旦这样的教材出现,就会使教学中的一切难题迎刃而解,令人遗憾的是,文学理论领域反本质主义时日已久,新的教材国内国外都诞生了很多,如论其可观者不乏其例,但如果要指出哪一部才是那部“葵花宝典”,恐怕很难找到处所,这样的期望还能够指望将来多久?在本文看来,对“教材”寄望过深,依然是一种传统的“秘籍情节”,是本质主义思维方式的变相残留。
第三编 文学理论考点梳理
第三编《文学理论教程》考点梳理文学理论教程文学理论教程共五编,可供我们学科借鉴的有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主要是基本概念。
前几年电视理论不完善的情况下,基本都会以这本书为主,这几年电视理论的研究风起云涌,电视更关注本体,相形之下,这本书的作用不像以前那么有决定性,但是依然很重要,这是个基础。
(作家、作品、读者、世界)。
一框架结构和基本概念:第一章:1.文艺学2.文学活动3.文学理论4.文学批评5.文学史第二章1.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2.中国特色3.当代性第三章1.生活活动2.本质力量的对象化3.文学性:20世纪俄国形式主义认为,文学的本质在于形式,文学研究的真正对象应该是作品的形式价值,就是使一部作品成为文学作品的东西,主要包括文学的语言、结构和形式。
4.文学本体论:英美新批评强调文学作品的本体地位,代表人物是兰瑟姆(J.C.ransom)创造了这个术语。
文学本体论认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或作者。
作为本体的作品并不是指传统理论中的内容内容或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而是仅仅指作品形式,即所谓肌质、隐喻、复义、含混、语境、反讽等语言学或修辞学因素。
5.文学活动的“四要素”这是美国当代文艺理论家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一书中提出的著名观点。
文学四要素指文学作为一种活动,总是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四要素组成的。
文学理论所把握的是这四个要素构成的整体活动及其流动过程和反馈过程。
世界主要指文学活动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或社会现实。
历史上有模仿论。
作者主要指文学也是一种作者表现活动。
历史上有“诗言志”、浪漫主义。
作品主要指文学世界不同于现实世界,突出与现实世界的差异。
读者的阅读鉴赏活动是使作品实现的价值。
上述四要素共同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6.文学活动的对话性结构new7.劳动说把劳动作为文学发生的起点。
主要有如下原因:首先,劳动提供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
其次,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
再次,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
反本质主义与文学理论知识空间的重组_胡友峰
·13 ·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学理论的知识建构出现了新的转型:即反本质主义文学理论的出场。
反本质主义文艺学遵循知识论的模式,从历史性和地方性的视野出发,按照文学理论问题视域,客观梳理前人关于文学思想的方方面面。
这种文学理论知识生产模式动摇了以本质探寻和体系建构为中心的传统的本质主义文学理论生产方式,将文学理论的知识空间扩展到对经验的、历史的和地方的文学理论叙事中去,从而摆脱文学理论元话语的思辨性和总体性。
但从文学理论知识域表现形态来看,本质主义的文艺学有自己存在的合理价值。
它确立了文学的领地从而将文学与其他社会科学区分开来,它为文学立法从而树立了文学的合法性地位。
但是由于本质主义的文学理论将本质问题固定化,单一化,没有能够将文艺的本体与人的存在问题结合起来,因而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文艺的本性,导致了反本质主义文学理论的批驳;以反本质主义为旗号的文学理论在知识书写模式上仅仅是从知识论的反本质主义出发,没有能够认识到存在论反本质主义对文学理论建构的意义,因而在客观上并没有达到自己所确立的目标,相反陷入了和本质主义和虚无主义所设定的双重漩涡。
因而重建文学理论的知识空间在当前就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
一 本质主义文艺学的困境与反本质主义文艺学的出场当前文学理论界的气氛多少有一些紧张和低沉,有关学科危机、学科反思以及如何走出学科危机的文章频频出现。
关于学科反思的研讨会也召开了很多次,但是所给出治疗危机的灵丹妙药似乎都有些失效不能够彻底根治诗学的病症。
这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没有找准文学危机的病源所在。
学科危机的病源有多种可能:一是该学科存在的基础的确已经衰微,对于文学理论来说就意味着文学理论赖以存在的基础文学已经走到了末路;二是学科发展到一定阶段必须进行总结,清理以前所做的工作,对于不适合本学科发展的旧的东西进行剥离,对于学科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要进行正本清源式的研究,不轻易否定也不随意盲从;对于文学理论来说就是过去的本质主义文艺学由于脱离文学现实追求宏大话语的学科体系建构从而导致了文学理论的“话语失效”;三是学科内部的调整适应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不适应的症状,就当前文学理论来说,最重要的就是面对电子媒介的冲击,图像对文字的优势所导致的“文学终结论”,如何寻求文学理论的合法性问题。
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PPT
文学理论的基本形态
• • • • • • • 文学哲学 文学心理学 文学符号学 文学信息学 文学社会学 文学价值学 文学文化学
反映论视角:文学哲学
• 作家与世界的关系:反映论
• 马克思主义反映论
• 马克思主义反映论
马克思主义反映论是揭示文学活动 的基本视角,因此以反映论为基础的文 学哲学是文学理论的一个基本形态。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的文学哲学, 以其科学性超越了以前的文学哲学,成 为文学理论的基石。
孟子
• “知人论世”说
“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 可乎? 是以论其世也。” ——《孟子· 万章》
孟
子
维柯
• 18世纪意大利学者 • 在其社会学著作《新 科学》中“发现了真 正的荷马”。
丹纳
• 三因素说
丹纳在《英国文学史》、 《艺术哲学》等著作中,提出了 文学创作决定于种族、环境和时 代三种因素的理论。
丹纳 H.A.Taine 1828—1893
• 真正的社会学理论家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 普列汉诺夫、卢卡契等
列 宁
普列汉诺夫
卢卡契文学论文集
价值学视角:文学价值学
1.非实用价值:特殊的艺术价值 2.艺术价值的存在环节:创作、作品、 消费
文化学视角:文学文化学
1.“泛文学”观:两个活动系统的融合 2.文化诗学:最古老的、最年轻的和最热
• “神思”说
陆机《文赋》:“其始也,皆收视反 听,耽思傍讯,精骛八极,心游万仞。 其致也,情瞳昽而弥鲜,物昭晰而互 进。” 陆机
刘勰《文心雕龙· 神思》:“文之思也, 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 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 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 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为妙,神 与物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 学 理 论 教 学 从 困 境 中全 面 突 围 的有 效 策 略 。
一
、
教 学 对 象 : 质 教 学 与 本 相 教 学 本
教学 对 象 是指 文 学 理论 课 程 “ 什 么 ” 问题 。 教 的 传 统 的文 学理 论 教 学对 象 是 本质 或 本 质 主义 的 , 它 以 理 解 和 掌 握 文 学 的 基 本 概 念 、 本 原 理 、 本 方 法 基 基 为 名 义 , 文 学 知 识 装 扮 成 绝 对 真 理 的 模 样 , 师 和 把 教
No2 . Ma .0 r2 1 1
d il.9 9 .s.0 7 5 7 .0 1 20 5 o:O3 6 6i n10 - 6 4 1 . . s 2 0 2
从本质 主义到关 系主义 : 文学理论教 学范式转移
陈 长 利
( 中国矿 业大 学 文 学与法政 学 院 , 苏 徐 州 2 1 1 ) 江 2 16
学 生 只 能 听 候 它 发 号 施 令 .对 知 识 形 成 的 现 实 依 据
各 种 问 题 ,也 不 能 解 释 大 学 生 们 实 际 的 文 艺 活 动 与 审 美 经 验 , 而 产 生 对 于 文 艺 学 课 程 的 厌 倦 、 满 以 从 不 及 消 极 应 付 的 态 度 。 ” 文 学 理 论 的 学 科 危 机 也 同样 阁
学 理 论 知 识 都 必 须 放 到 时 代 现 实 、 史 传 统 、 美 心 历 审 理 等复 杂关 系 网络 中加 以说 明并 找 到 合法 性 依 据 ,
促 使 文 学 理 论 知 识 重 新 唤 回 “ 实 性 ” 质 。关 系 主 真 品
义 本 相 教 学 体 现 为 三 个 特 点 : 系 性 、 史 性 、 体 关 历 主
在 文 学 理 论 教 学 中表 现 出来 。
和 解 释 效 力 不 容 置 疑 。 这 种 知 识 形 式 在 理 论 和 现 实
都 发 生 巨 大 变 化 的情 况 下 越 来 越 不 适 应 文 学 教 育 对
面 对 这 种 困 境 , 有 人 认 为 问 题 的 关 键 在 于 没 有
第 2期
21 0 1年 3 月
吉林 师范 大 学 学 报 ( 文 社 会科 学版 ) 人
Ju n l f in N r l ies y Hu nt s& S ca ce c dt n o ra l oma v ri ( ma ie oJi Un t i o ilS in eE i o i
一
间 存 在 明显 的 “ 位 ” 导 致 这 种 观 点 的 原 因 是 , 能 错 。 未 充 分 认 识 到 当代 知 识 形 式 包 括 文 学 理 论 及 其 教 学 变 革 的 深 刻 性 , 文 认 为 . 对 本 质 主 义 文 论 教 学 困 境 本 面 如 何 突 围 的 问 题 。有 必 要 提 高 到 关 系 主 义 教 学 范 式
【 摘
要 ] 本 质 主义 文 论 教 学 模 式 的僵 化 , 使 了 向关 系 主 义 教 学 范式 的转 移 。本 文从 本 质 教 学 与 本 相 教学 、 促
理 论 目的与 实 践 目的 、 达 方 式 与 交 流 方 式 三个 方 面 , 论 了 这 种 范 式 转 移 在 教 学 对 象 、 学 目的 和教 学 方 法 三 个 传 讨 教 基 础 方 面 带 来 的 思想 变 革 情 况 。 [ 键词 】 关 系 主义 ; 关 文学 理 论 ; 学对 象 ; 学 目的 ; 学 方 法 教 教 教
系 列 僵 化 的 教 学 评 价 模 式 ,教 师 唯 大 纲 和 教 材 是
从 , 生必 须接受 课 程给 出 的一 系列 的基本 概 念 、 学 范 畴 、 义 、 理 , 及 阐释 逻辑 。 核采 用 统一 命 题 、 定 原 以 考 试 题 库 、 水 批 卷 等 , 貌 似 科 学 、 观 、 正 的 外 表 流 在 客 公 下 , 饰 着 一 个 僵 化 的 学 科 体 系 。 严 重 束 缚 了 教 师 掩 它 的 学 术 自 由 与 学 术 个 性 , 削 弱 了 学 生 的 求 知 欲 望 与 热 情 ,阻 塞 了知 识 传 播 与 再 生 产 的 路 径 ,学 生 明显 “
【 图 分 类号 ] G 2 中 4
[ 献标识码] A 文
[ 章编 号 ]0 7 5 7 (0 10 — 0 4 0 文 10 — 6 4 2 1 )2 0 是 “ 想 僵 硬 , 识 陈 旧 , 思 知 形 而 上 学 猖 獗 ” [ 种 文 论 反 映 到 教 学 中 来 , 生 出 ,】 】 这 衍
地 感 觉 到课 堂 上 的 文 艺 学 教 学 存 在 严 重 的知 识 僵 化 、 离 实 际 的 问 题 , 不 能 解 释 现 实 生 活 中 提 出 的 脱 它
转 移 的 高 度 来 做 整 体 性 认 识 ,本 文 着 重 讨 论 与 揭 示
了 新 的 教 学 范 式 转 移 在 教 学 对 象 、 学 目的 、 学 方 教 教 法 三 个 基 础 方 面 的思 想 状 况 。认 为 这 些 思 想 是 当 前
性 。
所 , 样 的期望还 能 够指 望将 来 多久 7在本 文 看来 , 这 对 “ 材 ” 望 过 深 , 然 是 一 种 传 统 的 “ 籍 情 节 ” 教 寄 依 秘 ,
一
部令 人满 意 的教材 , 想一 旦这 样 的教材 出现 . 设 就
知 识 的 需 求 。 系 主 义 的 本 相 教 学 对 象 , 张 一 切 文 关 主
会 使教 学 中的一 切难 题迎 刃 而解 , 人 遗憾 的是 , 令 文
学 理 论 领 域 反 本 质 主 义 时 日 已 久 , 新 的 教 材 国 内 国 外 都 诞 生 了很 多 , 论 其 可 观 者 不 乏 其 例 , 如 果 要 如 但 指 出 哪 一 部 才 是 那 部 “ 花 宝 典 ” 恐 怕 很 难 找 到 处 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