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观与作品《巴尔扎克》
巴尔扎克创作原则
巴尔扎克创作原则
摘要:
1.巴尔扎克的创作原则概述
2.巴尔扎克的创作原则内容详解
3.巴尔扎克的创作原则对后世的影响
正文:
一、巴尔扎克的创作原则概述
巴尔扎克,法国著名的文学家,他的创作原则为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巴尔扎克的创作原则主张文学作品应当真实反映社会现实,揭示人物性格和社会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以批判现实、促进社会进步为己任。
二、巴尔扎克的创作原则内容详解
1.揭示人物性格和社会环境的内在联系
巴尔扎克认为,人物性格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紧密相连。
他在作品中塑造了许多具有鲜明个性的人物,通过描绘人物性格的发展和变化,反映出社会环境的影响。
2.真实反映社会现实
巴尔扎克主张文学作品应当真实反映社会现实,为此他在创作过程中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
他不仅关注上层社会的风貌,更深入到民间,描绘了各个阶层的人物和生活。
3.批判现实,促进社会进步
巴尔扎克将批判现实作为文学的使命,通过揭示社会的黑暗面,促进社会
的进步。
他的作品中,对贪婪、腐化、虚伪等现象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强烈地表达了他对社会不公的抗议。
三、巴尔扎克的创作原则对后世的影响
巴尔扎克的创作原则为后世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视域下巴尔扎克《人间喜剧》的现实主义原则探析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视域下巴尔扎克《人间喜剧》的现实主义原则探析作者:秦海咪来源:《长安学刊》2019年第04期摘要:恩格斯在《致玛·哈克奈斯》一文中,对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进行了高度的赞扬,认为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是“现实主义的最伟大的胜利之一”。
笔者发现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对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的现实主义原则进行探析是很好的角度,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高度遵循了马克思现实主义的文艺理论,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人道主义历史观、文学反映论等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来探析《人间喜剧》的现实主义原则。
以便更好的了解马克思主义文论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人间喜剧;现实主义原则文章编号:978-7-80736-771-0(2019)04-074-03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来源于马克思、恩格斯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文学创作、文学批评相关问题的论述。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被称为“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以现实主义为原则,从唯物主义认识论出发,提出了人道主义历史观、文学反映论等文论观点,这些经典的文艺理论,为文艺创作与评论提供了基本的准则。
恩格斯赞扬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是“现实主义的最伟大的胜利之一”。
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高度遵循了马克思现实主义的文艺理论。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人道主义历史观、文学反映论等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来探析《人间喜剧》的现实主义原则。
以便更好的了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
一、社会环境的现实性——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又称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认识发展一般的理论。
它彻底坚持从物质到意识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承认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承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人具有认识客观世界的能力。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它第一次把实践引入了认识论,指出社会实践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
巴尔扎克的文艺观
巴尔扎克的文艺观巴尔扎克是法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之一,他的文艺观对于整个欧洲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巴尔扎克的文艺观主要包括对现实主义的执着追求以及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巴尔扎克坚持以现实主义为文学创作的重要准则。
他认为文学的使命在于真实地描绘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展示人们的真实状态。
他的作品中经常描绘出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状况,以及社会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和矛盾。
他通过对细节的描写和对人物内心活动的揭示,刻画出了一个个真实的形象。
他的作品中往往有着丰富的细节和生动的场景,这使得他的作品更加具有真实感和可信度。
巴尔扎克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也是他文艺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认为人性是复杂的,他的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往往具有多重性格和动机。
他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描写,展示出人性中的善恶、欲望、欺骗等方面。
他的作品中的人物并非完美无瑕的英雄,而是具有丰富性格特征的普通人。
他通过对人物内心的刻画,表达了他对人性的思考和观察。
巴尔扎克的作品也常常揭示出社会的不公和阶级的冲突。
他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使得他的作品充满了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和揭露。
他通过对社会中不同阶层的人物的描写,展示了社会中存在的不平等和不公。
他的作品中揭示出的社会问题多种多样,包括阶级冲突、社会道德的沦丧、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
他的作品中常常出现贫富悬殊、阶级斗争等题材,这使得他的作品更具有社会意义和批判性。
巴尔扎克的文艺观对于后来的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现实主义创作理念在后来的文学创作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成为了现实主义文学的重要基石之一。
他的作品对于后来的文学家和艺术家们产生了重要的启示和影响。
他的作品中的细节描写和对人性的深入剖析也成为了后来文学创作的重要手法。
巴尔扎克的文艺观是他对现实的敏锐观察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的结晶。
他通过对社会生活和人性的描写,展示了一个真实而复杂的世界。
他的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描写都富有细腻和深度,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认识人性和社会。
试述巴尔扎克文艺思想
试述巴尔扎克文艺思想试述巴尔扎克文艺思想巴尔扎克(Balzac,1799——1850),19世纪法国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
马克思和恩格斯称赞他是伟大的现实主义大师,他的作品中有着“了不起的革命辩证法。
”他为自己的作品共写了二十余篇序跋,是其文学论著的主要组成部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人间喜剧〉前言》(1842),其它序言如《〈驴皮记〉初版序言》(1831)、《〈古物陈列室〉、〈钢巴拉〉初版序言》(1839)、《〈夏娃的女儿〉和〈玛西米拉·道尼〉初版序言》(1839)、《〈一桩无头公案〉初版序言》(1841),也都是巴尔扎克阐明其理论主张和创作思想的重要著作,另外尚有论文《论艺术家》(1830)、《论历史小说的创作》(1831)等。
其文论虽散见于上述作品,但概括起来,内容还是非常集中和完整的,对于现实主义小说的特征和创作方法有着一系列精辟的论述。
如强调现实主义小说的时代性、真实性和典型性是巴尔扎克作为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大师创作经验的总结,也是他对现实主义文学提出的要求,它构成巴尔扎克现实主义文学理论的主线已为后世所公认。
现以《〈人间喜剧〉前言》为主,并综合其它文章,试述其文学理论观点。
一、现实主义小说要具有史的品格。
巴尔扎克认为艺术的使命是真实地反映生活,再现自己的时代。
小说家要成为时代的秘书,通过自己的作品描绘时代的面貌。
但他并不满足于小说对生活部分地或片面地描绘,主张一个小说家应有才能和气魄以自己的作品来组织和体现一个完整的时代。
他本人即是抱着表现19世纪法国、描绘一个完整时代的广阔画面的目的来进行创作的,使小说具有风俗史的品格,体现一个完整时代的生活面貌。
既然小说要写出一部时代的风俗史,必须塑造几百个甚至上千个人物,而各个人物又有其特殊的生活环境和生活遭遇,因而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思想、情感、处世态度、习惯等个性特征。
只有通过对这些不同性格的刻画,对他们所生活的不同环境的描述,才能表现一个时代的生活风貌。
外国语言文学名著大家 巴尔扎克
现实主义基本原则的确立,又 是和他深信人是环境的产物这 个观点相联系的。巴尔扎克作 品里的中心人物乃至一些次要 人物,都极为鲜明突出。
• 他的伟大的作品是对上流社会必 然崩溃的一曲无尽的挽歌;他的 • 巴尔扎克着重描叙了物质环境, 全部同情都在注定要灭亡的那个 如住宅、住宅的周围、城市、街 阶级方面。但是,尽管如此,当 道以及室内装潢和日常生活用具 他让他所深切同情的那些贵族男 等。对什么样的人就安排什么样 女行动的时候,他的嘲笑是空前 的环境。浪漫派作家通过大自然 尖刻的,他的讽刺是空前辛辣的。 描写来抒发人物的内心感受,巴 而他经常毫不掩饰地加以赞赏的 尔扎克则借助于物质环境的描写 人物,却正是他政治上的死对头, 来刻画人物性格(但有时也不免失 圣玛丽修道院的共和党英雄们, 之烦琐),这是巴尔扎克一个独创 这些人在那时(1830-1836)的确是 的手法。他把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代表人民群众的。这样,巴尔扎 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他的作品 克就不得不违反自己的阶级同情 暴露了资本主义世界的脓疮溃疡, 和政治偏见;他看到了他心爱的 指出资产阶级如何仇视人类感情 贵族们灭亡的必然性,从而把他 和才能的正常发展,使人们陷于 们描写成不配有更好命运的人; 良心泯灭、道德堕落的境地。一 他在当时唯一能找来未来的真正 部《人间喜剧》事实上就是一部 的人的地方看到了这样的人,— —这一切我认为是现实主义的最 对资产阶级社会的控诉书。 伟大胜利之一,是老巴尔扎克最 重要的特点之一。”(马克思)
• 从当代风俗史家的角度出发,巴尔扎克在《人间 喜剧》中描写了十九世纪前半期法国封建主义和 资本主义交替的历史时期。这个时期的特征,是 金钱逐渐代替了贵族头衔。1830年革命以后,金 钱统治的威力尤为强大。资产阶级以捞钱为生活 目标,他们通过各种方法和手段来达到目的,而 更多的是用欺诈和暴力进行掠夺。巴尔扎克在 《人间喜剧》中,描绘了从拿破仑帝国、复辟王 朝到七月王朝这一历史时期法国社会的不同阶级、 不同阶层、不同职业、不同的活动场所,使作品 成为一个由两千多个人物构成的广阔的社会画面, 从中可以看出封建主义必然为资本主义所代替的 规律,和资本主义制度的某些弊病
《巴尔扎克作品中的资本主义批判》
《巴尔扎克作品中的资本主义批判》1. 引言1.1 概述巴尔扎克是19世纪法国著名作家,以其尖锐的观察力和细腻的描写而广为人知。
他的作品中深度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面,并对其进行了尖锐的批判。
本文将重点探讨巴尔扎克作品中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旨在通过分析巴尔扎克小说中对个人自由、社会不平等和人际关系冷漠化等问题的描述,深入理解资本主义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五个部分来阐述巴尔扎克作品中資本主義批判所涉及的关键议题。
首先,在第二部分,我们将介绍巴尔扎克以及他在文学界的地位,并概述他主要作品。
其次,在第三部分,我们将探究巴尔扎克作品中资本主义体现,包括经济权力、商业利益和社会价值观念等方面。
然后,在第四部分,我们将深入研究巴尔扎克对资本主义进行的批判观点,包括对个人自由和尊严剥夺、社会分化和不平等现象加剧以及人际关系冷漠化等问题的思考。
最后,在第五部分,我们将总结巴尔扎克作品中的资本主义批判观点和表达方式,并强调思考和讨论的重要性,同时指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和价值。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巴尔扎克作品中资本主义批判的深入研究,揭示资本主义对个人自由、社会不平等以及人际关系冷漠化等方面造成的负面影响。
通过分析巴尔扎克小说所展现的社会现实,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问题,并从中寻找引发思考和行动的启示。
通过这篇文章,我希望读者能够深入了解巴尔扎克作品中的资本主义批判观点,并意识到探索构建更公正、人道的社会秩序具有重要性。
2. 巴尔扎克对资本主义的描写与批判2.1 巴尔扎克的作品介绍巴尔扎克(Honoréde Balzac)是19世纪法国著名作家,被誉为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作品以《人间喜剧》系列闻名于世,其中涵盖了几十部小说和短篇故事。
巴尔扎克以写实而详细的手法,描绘了巴黎社会中各个阶层的人物形象,并深入探讨了当时法国社会的问题。
2.2 资本主义在巴尔扎克作品中的体现资本主义在巴尔扎克的作品中体现得深入而真实。
巴尔扎克传续集之文学与艺术读后感
巴尔扎克传续集之文学与艺术读后感(巴尔扎克传续集之文学与艺术读后感)巴尔扎克是19世纪法国最伟大的文学大师之一,他的作品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描写,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黑暗面。
最近,我读完了巴尔扎克的传续集,对于其中涉及的文学与艺术主题,我产生了很多的思考和感悟。
首先,在巴尔扎克的作品中,文学被描绘为一种强大的力量,能够引发人们的情感共鸣并产生深远的影响。
他的小说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从贫苦的劳动者到权贵显贵,每个人物都有着鲜明的个性和鲜活的情感。
通过对这些人物的刻画,巴尔扎克成功地让读者深入了解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现实和人性的复杂性,让读者对小说中所展现的场景产生共鸣。
这种共鸣不仅仅停留在情感上,更深层次地激发了读者的思考和对现实社会的反思。
其次,巴尔扎克传续集中探讨了艺术与现实生活的关系,提出了一种具有启示意义的观点,即艺术是现实生活的一种反映和批判。
在小说中,巴尔扎克通过描述文学家与政治家的交流,展示了两者之间的复杂关系。
他认为,文学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娱乐,更是为了触动读者的思想和传递社会的真相。
艺术家应当关注社会现实,并通过自己的作品批判现实的不公与冷漠。
这种观点对于现实社会的艺术创作具有很大的启示意义,它提醒着我们关注并反思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通过艺术的表达来改变和引发社会的变革。
此外,巴尔扎克所展现的艺术创作的艰辛和困难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传续集的故事中,文学家不仅要面对内心的煎熬和创作的困难,还要应对来自社会的压力和无情的批评。
他们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代价,才能够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这一点让我深思,艺术创作并非容易,它需要艺术家付出艰辛的努力和坚持不懈的探索,才能够达到突破和创新。
最后,巴尔扎克传续集中的艺术描写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通过对细节的描绘和对色彩的运用,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艺术的美妙和世界的多样性。
他的文字充满了画面感,使读者仿佛置身于其中,亲身体验到艺术的魅力。
结合作品阐释巴尔扎克的世界观
结合作品阐释巴尔扎克的世界观巴尔扎克这个名字,可能大家不太常听到,可要说起《人间喜剧》,那可就不得了了!他写的那些故事,简直是把法国社会的各种面貌都呈现得淋漓尽致。
巴尔扎克的世界观,哎呀,真的是大写的“复杂”!要说他对人性的观察,简直比某些人还要细致入微,甚至还带点“千里眼”和“顺风耳”的劲头。
巴尔扎克眼里的世界是个怎样的世界呢?他看得很清楚,社会就像是一个巨大的舞台,每个人都在这里演着自己的角色,忙着争名夺利,拼命往上爬。
没有什么是免费的,想要得到什么,就得付出代价。
有时候这个代价是金钱,有时候是感情,有时候更是自己的灵魂。
他的作品中,人物为了利益什么都能做出来,甚至卖掉自己的良心,嘿,简直是一个“大染缸”,每个角色都在里面找着自己的位置。
有时候你看着这些人物的选择,心里不免会想:怎么这么贪婪、这么自私?可是,若真深入一想,这不是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有的一面吗?就是人性最本质的部分:对财富、地位、爱情的渴望。
说到巴尔扎克的世界观嘛,那就不得不提他对“社会阶层”的看法了。
他的作品中,无论是贵族、富人,还是穷人、工人,都有着鲜明的特征和生活态度。
你看《高老头》中的那位高老头,什么都好,偏偏在财富上走了极端。
他一心想着自己的女儿,不惜把自己的财富全都挥霍掉,结果呢?女儿根本不领情,反而给他带来了更多的麻烦。
这不就是典型的“望女成凤”的心态吗?巴尔扎克深刻地揭示了每个人在追求自己的目标时,可能会做出的疯狂举动,哪怕这个目标是建立在不切实际的幻想上的。
他通过这个故事,不仅仅是批判了那个时代贵族的空虚,也揭示了社会底层人对于财富的执念,甚至到了可以牺牲一切的地步。
就像咱们常说的“为了五斗米折腰”,这话放在巴尔扎克的世界里,简直是人尽皆知的现实。
再说到巴尔扎克眼里的“命运”。
这个词在他的作品中,几乎每个角色都在与命运较劲。
有些人一开始似乎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家境好,背景硬,学识广,结果最后还是一败涂地。
另一些人可能一无所有,但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聪明才智,闯出了一片天。
浅谈巴尔扎克世界观的矛盾性
浅谈巴尔扎克世界观的矛盾性巴尔扎克是个中小资产阶级作家,他曾是启蒙思想家的信徒,又接受过封建学说的教义,他的世界观具有复杂性、也有矛盾性。
一方面他有保王党的政治观点和天主教信仰,这些是落后的,在某些场合甚至是反动的;但另一方面,他有唯物主义的艺术观和中小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自由主义思想,这些在历史上产生过一定的进步作用。
正是由于他的世界观里有矛盾,他的作品中也就产生了一系列的思想矛盾,表现在对资产阶级、贵族、宗教等态度上。
首先,巴尔扎克是一个资产阶级人性论者。
他说过:“人性非恶也非善,人生出来只有本能和能力,与卢梭所说的相反,社会不仅没有败坏人心,反而使人趋于完善,使人变得更好;可是利欲却同时过分地发展他的不良倾向。
”巴尔扎克把资本主义剥削制度所造成的恶德败行,仅仅看成是“人欲横流”。
他在《守财奴》的开头说:“根据观察的结果,凡事吝啬鬼,野心家,所有执着一念的人,他们的感情总特别贯注在象征他们痴情的某一件东西上面。
看到金子,便是葛朗台的执着狂。
”这里,巴尔扎克把葛朗台的爱财如命说成是“执着一念”的“痴情”。
在《守财奴》的后面,巴尔扎克写道:“他开始显得老态龙钟,可是守财奴的脾气依旧由本能支持在那里,所以这个人从生到死没有一点儿改变。
”这儿,巴尔扎克把葛朗台的守财奴的性格说成是一种“本能”。
说成“痴情”也好,巴尔扎克都是把资产阶级对金钱的贪得无厌解释成一种天性,一种无节制的“情欲”。
这是一种彻头彻尾的资产阶级人性论,他不能触及资产阶级的剥削本质和资产主义私有制的实质。
但巴尔扎克也时刻在作品中用严肃冷峻的笔调,对资产阶级进行无情的,深刻的批评。
在《守财奴》中,巴尔扎克描写了资产者葛朗台为了财产竟折磨他妻子、剥削独生女儿对母亲遗产的继承权,临死之际还抓取镀金十字架,舍命夺财的无耻卑劣的行径,揭露了葛朗台充满铜臭的丑恶灵魂。
小说形象地证明了《共产党宣言》指出的“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这一科学论断。
马克思、恩格斯为什么喜欢巴尔扎克?——关于“文艺高峰”问题的断想
马克思、恩格斯为什么喜欢巴尔扎克?——关于“文艺高峰”问题的断想作者:鲁太光来源:《艺术评论》 2019年第6期鲁太光[内容提要]“文艺高峰”问题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创作问题,也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理论问题。
巴尔扎克的创作,尤其是马克思、恩格斯对巴尔扎克及其创作的高度重视,为理解这个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纵观巴尔扎克的创作,他不仅抓住了所处时代的本质,而且为其找到了一副动物的面孔,即创造了最合适的形式。
这提醒我们,要想创作优秀的文艺作品,甚至高峰之作,既需要满足抓住时代的本质这一充分条件,更需要满足其必要条件,为时代寻找、创造合适的形式。
[关键词]文艺高峰;巴尔扎克;预先创造;时代本质引言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主持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艺创作取得的成绩高度肯定的同时,也指出了存在的诸多问题。
在这些问题中,首当其冲的就是“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
由此,“文艺高峰”问题成为文艺界、理论界乃至社会各界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
在笔者看来,“文艺高峰”问题不仅是一个现实问题,即如何创造条件,呼唤、激发文艺家的创作热情与艺术才能,创作出大量文艺精品,甚至“高峰”之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赋形、赋能,使中国故事、中国声音、中国形象以更好的方式存留下来,传播开去,进入人心。
“文艺高峰”问题更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命题。
古今中外文艺史上的一些现象就是这一理论命题的鲜活证据。
比如,为什么有的时候我们的文艺史上高峰并举、蔚为大观,就像“盛唐气象”;而有的时候我们的文艺史上名家名作极少,甚至一峰独秀?比如,为什么有的民族、国家名家辈出,高峰绵延,就像俄罗斯文艺的高空中,不仅有普希金这样辉煌灿烂的太阳,还有诸如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果戈里、高尔基、肖洛霍夫等璀璨的巨星,长久地照耀着、滋养着自己的民族、人民,甚至成为整个人类的文明遗产;而有的民族、国家的文艺星空则暗淡得多、贫乏得多?这一系列问号,都需要经过精细的理论探讨,才有可能得到正确的回答,或者部分正确的回答。
为什么马恩认为巴尔扎克的创作是现实主义的伟大胜利之一?
为什么马恩认为巴尔扎克创作是现实主义的伟大胜利?现实主义是文艺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侧重如实地反映现实生活,客观性较强。
它提倡客观地、冷静地观察现实生活,按照生活的本来样式精确细腻地加以描写,力求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而在恩格斯对现实主义的看法是“作者的见解越隐蔽,对艺术作品来说就越好。
”他是针对当时流行的公开鼓吹自己的社会观点和政治观点、热衷于以抽象的说教来取代情节和场面的丰富性的“倾向文学”而提出的,要求作家隐蔽自己的见解,这是为了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路线,恩格斯认为“现实主义甚至可以违背作者的见解而表露出来”,并赞扬巴尔扎克《人间喜剧》体现了“现实主义的最伟大胜利之一”,恩格斯再次否定了“倾向小说”并意属于巴尔扎克。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文艺的特质“现实主义的胜利”这一理论命题,揭示了现实主义作家应当尊重历史、尊重现实,尽量抛弃自己的主观偏见。
恩格斯认为巴尔扎克是比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一切左拉都要伟大得多的现实主义大师,他在《人间喜剧》里给我们提供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他用编年史的方式几乎逐年地把上升的资产阶级在1816年至1848年这一时期对贵族社会日甚一日的冲击描写出来,这一贵族社会在1815年以后又重整旗鼓,尽力重新恢复旧日法国生活方式的标准。
他描写了这个在他看来是模范社会的最后残余怎样在庸俗的、满身铜臭的暴发户的逼攻之下逐渐灭亡,或者被这一暴发户所腐化的一幅画面。
在这幅中心图画的四周,他汇集了法国社会的全部历史,甚至在经济细节方面(如革命以后动产和不动产的重新分配)所学到的东西,也要比从当时所有职业的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那里学到的全部东西还要多。
不错,巴尔扎克在政治上是一个正统派;他的伟大的作品是对上流社会必然崩溃的一曲无尽的挽歌;他的全部同情都在注定要灭亡的那个阶级方面。
但是,尽管如此,当他让他所深切同情的那些贵族男女行动的时候,他的嘲笑是空前尖刻的,他的讽刺是空前辛辣的。
巴尔扎克的文艺观
巴尔扎克的文艺观
巴尔扎克是法国19世纪的文学大师,他的文艺观非常独特深刻。
他宣扬文学是一种手工艺,是一种追求社会真实状态和热情的艺术。
巴尔扎克的文艺理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现实主义:巴尔扎克的文艺观主张文学作品应该真实地反映社会现实,揭示人类生存状况,他主张描绘生活的真实,而不是幻想与虚构。
同时,巴尔扎克也体现了对现实主义的批判,他认为社会并不完美,文学刻划社会的缺陷问题才会让作品更加有血有肉。
2. 注重社会问题:巴尔扎克强调文学应该关注社会的重要问题,如贫富分化、权力的滥用、普遍的腐败和道德败坏等。
他的作品中往往富含对底层社会人民的描写和刻画,呈现出的是社会底层真实的生活状态。
3. 个人性格的描写:巴尔扎克的文学作品中最为突出的一点是他对人物的刻画。
他以人物个性特征鲜明、细致入微的揭示方式,刻画出各个时代的人物形象,表现出了人类幸福和痛苦之间的关系。
总之,巴尔扎克的文艺观强调社会现实、个人人性和揭示社会问题。
他一直认为文学的使命是揭示社会现实、关注人民问题。
他的文学风格深刻而实际,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倾向,造就了他其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从马克思主义文论看巴尔扎克《高老头》的现实主义原则
从马克思主义文论看巴尔扎克《高老头》的现实主义原则作者:郭一铭来源:《学周刊》2018年第19期摘要:马克思、恩格斯对巴尔扎克的评价是马克思主义文论中的重大问题。
在《致玛·哈克奈斯》一文中,恩格斯对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进行了系统地分析,高度赞扬了其中蕴含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
《高老头》作为《人间喜剧》中的代表性作品,从创作技巧、文章内容、美学原则等多个方面遵循了马克思现实主义的文艺理论,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与恩格斯对多篇文艺作品批评总结而来的审美规律。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文论;《高老头》;现实主义;审美原则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8)19-0191-02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8.19.121马克思主义文论是探讨如何按照“美的规律”进行文艺创作、文艺批评的系统化理论。
它以现实主义为原则,坚持文艺创作的唯物主义认识论,反对思辨哲学的唯心主义模式。
“异化理论”“主体与审美对象性质的辩证统一”等经典的文艺理论,为文艺创作与评论提供了基本的准则。
恩格斯认为巴尔扎克是“现实主义的最伟大的胜利之一,是比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一切左拉都要伟大得多的现实主义大师”。
因此,《人间喜剧》作为巴尔扎克小说的巅峰之作,集中体现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文学理论思想,描绘了巴黎“上流社会”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
下面,笔者以《人间喜剧》中的经典作品《高老头》为代表,运用马克思主义文论的相关知识,从作品的人物、内容、美学原则三个方面分析其现实的哲学内涵,以便更好地了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作品中的运用。
一、人物的现实性——《高老头》中的异化理论分析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了“异化劳动”的四个规定,从生产的结果看,劳动者的劳动和他的劳动产品相异化。
从生产的过程看,劳动者和劳动活动相异化,在劳动中,生产者找不到任何的快乐。
第三个层次是劳动者自身的异化,“异化劳动把自我活动、自由活动贬低为手段,把人的类生活变成维持人的肉体生存的手段”。
外国文艺美学要略·人物·巴尔扎克
外国文艺美学要略·人物·巴尔扎克外国文艺美学要略·人物·巴尔扎克奥诺雷·德·巴尔扎克(Honore de Balzac,1799—1850)法国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
生于中等资产阶级家庭,曾在教会学校读书,1814年在大学学法律,毕业后从事文学创作。
因家庭生活困难,曾当过出版商,开过印刷厂,他熟悉了社会各阶级、各阶层的生活。
为写作打下了生活基础。
他的作品总称为《人间喜剧》,由九十余部长、中、短篇小说组成。
他的文学思想和理论集中反映在《人间喜剧》的“前言”里。
这是他对1834年达文为他写的《〈十九世纪风俗研究〉序言》的补充。
此外,论文《论艺术家》和他给自己的作品所写的二十篇序和跋,以及大量评论和书简,都反映了他丰富的文学见解。
巴尔扎克使批判现实主义从理论到实践均臻于完善。
他提出了一整套现实主义理论。
在《前言》里他说:“法国社会将成为历史家,我不过是这位历史家的书记而已”。
他立志“完成一部描写十九世纪法国的作品”。
他主张客观地、具体地描写和反映现实生活,分析自己要表现的社会,选择典型事件展示广阔的社会环境,不仅要描写种种生活现象,而且“应该进一步研究产生这些社会现象的多种原因或一种原因,寻出隐藏在广大的人物、热情和事故里面的意义”。
他提出描写社会和人生要遵循两个法则。
一是社会法则。
据此要写出社会的表面现象和本质因素,找出事件产生的社会原因。
“作者需要做的事情主要是用分析求得综合,刻划和搜集我们生活的各种成分,提出一些主题并且对它们全体加以论证,最后,描写一个时代的主要人物以绘出这个时代的广阔的面貌”。
二是自然法则。
他把君主政体和基督教作为永恒的真理,把社会、国家引导到这两条路上去。
他写了种种社会现象,就是要看它离这两条路有多远。
他总是以历史家自居,主张写出社会风俗史,即写出表现时代风俗的生活场景。
于是他提出了“生活场景”论。
在他的《人间喜剧》里,“风俗研究”这部分就包括了六种生活场景,使《人间喜剧》“提供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
巴尔扎克及其作品
巴尔扎克及其作品1.评价巴尔扎克是法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伟大代表。
马克思认为他“对现实关系具有深刻理解”;恩格斯赞誉他作品中有着“了不起的革命辩证法”。
2.矛盾的世界观巴尔扎克的世界观是充满矛盾的,这正是他所生活的那个动荡不安、斗争激烈的时代的反映。
(1)他是一个中小资产阶级作家,但又有残存的贵族意识和封建道德观念,并力图挤进贵族的行列。
(2)他曾是启蒙思想家的信*徒,也羡慕拿破仑的业绩。
(3)他接受过空想社会主义的影响,也接受过封建的教义。
(4)他基本上是唯物主义者,但对神秘主义也颇感兴趣。
(5)在大革命中获利的中产阶级家庭地位,使巴尔扎克倾向大革命;但革命失败后巴尔扎克又向贵族靠拢。
(6)巴尔扎克明白宗J的工具作用,却也认为宗J对抑制人类泛滥的“情*欲”和调和阶级矛盾、防止人民革命有重要作用。
(7)巴尔扎克曾表示同情劳动人民,但其最终目的是为了维护资本主义制度,是资产阶级的人道观的体现。
3.创作(1)巴尔扎克是个多产的作家,仅收入《人间喜剧》的长、中、短篇小说就有90多部。
巴尔扎克把《人间喜剧》分为三大类:“风俗研究”、“哲学研究”和“分析研究”。
其中“风俗研究”又分为“私人生活场景”、“外省生活场景”、“巴黎生活场景”、“政治生活场景”、“军旅生活场景”和“乡村生活场景”六个部分。
(2)《人间喜剧》包含着封建贵族的没落衰亡史和资产阶级的罪恶发迹史,是一部生动、形象的“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巴尔扎克“用编年史的方式几乎逐年地把上升的资产阶级在1816年至1848年这一时期对贵族社会日甚一日的冲击描写出来,这一贵族社会在1815年以后又重整旗鼓,尽力重新恢复旧日法国生活方式的标准”。
(3)巴尔扎克立意要写出一部艺术的历史,要用小说来进行社会研究,要以社会为舞台,让读者看到一幕幕惊心动魄的“人间戏剧”。
他的名言是:“从来小说家就是自己同时代人们的秘书。
马克思恩格斯论巴尔扎克
“ 是现实主义的最伟大胜利 之一” 。巴尔扎克大 大地发展和
丰 富 了现 实 主 义 创 作 方 法 , 不 仅 是 法 国 文 学 史 上 最 伟 大 的 他 作 家 , 且 在 世 界 文学 史 上 也 占有 极 重 要 的 地 位 。 而
一
、
马 克思 恩 格 斯论 尔 扎 克 《 间喜 人
剧》 的历史 内容和 巨大价值
《 间喜 剧》 巴尔 扎克从 12 ——l4 人 是 89 8 8年 所写 的 9 6 部长 、 短篇小说 的总称。巴尔扎 克从 12 中、 89年发表 《 安 朱 党人》 , 起 每年都写 出好几部小说 , 立志要完成一部描 写法 国
个整体 , 在但 丁《 神曲》 直译为《 ( 神的喜剧》 和拉封丹“ ) 百幕
大喜剧 , 间为舞 台” 寓言诗》 人 的《 的启示 下 , 定名为 《 人问喜
VO . NO 4 18 . Au . 0 9 g 20
■ 文 学 研 究
马 克 恩 斯 论 巴 尔 扎 克 思 格
程 凯 华
( 阳学院 中文系 湖南 邵 邵 阳 4 20 ) 20 0
摘
要: 奥诺雷 ・ ・巴尔扎克是法 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最杰 出的代表作 家, 的《 间喜剧》以编年史 的方 式反 映 了 德 他 人
一
出的代表 , 的卷帙浩翰的巨著《 他 人间喜剧》 以编年史 的方式
反 映 了 1 纪 前 期 法 国 的 社会 生 活 , 汇 集 了法 国 社 会 的 全 9世 “
部历史 ” 。无产 阶级个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对 巴尔扎克作 了
高度评价 。称赞他是伟大 的“ 实主 义大师 ” 《 间喜剧 》 现 ;人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观与作品《巴尔扎克》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观与作品《巴尔扎克》绪论:本篇文章主要通过对罗丹的雕塑作品《巴尔扎克》的分析介绍,来表达作品与当时社会人们对艺术的认知之间的联系,以及作品中体现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观点。
试着对此作品创作过程中作者的想法思路、作者创作的表现手法和最终成果展示对大众审美眼光的影响进行阐述,再近一步挖掘作品本身的美学价值。
一、作品介绍及剖析作品的艺术价值(一)作品介绍文学家巴尔扎克被公认为19世纪文坛中耀眼的巨星,他的作品中包含有浪漫主义情怀和批判现实主义的精神,罗丹就是其众多敬慕者中的一员。
所在在他收到要为巴尔扎克雕刻一副作品的时候,罗丹是万分乐意的,他说:“我要做一番非同寻常的事业。
”其实在罗丹10岁的时候,巴尔扎克就已经去世了,罗丹甚至没有见过这位大文豪一眼,所以在刻画巴尔扎克像的外观上,他大量阅读书目、研究巴尔扎克的作品由此推断出巴尔扎克本人的性格特点,前前后后作了四十多件小稿子,向最真实的巴尔扎克慢慢靠近。
罗丹塑造出的巴尔扎克像是一个晚间写作的思考形象,作家喜欢在晚上进行写作,夜深时是灵感迸发的大好时机,远离了白天的人群和喧嚣所以罗丹刻画的巴尔扎克的形象是穿着睡袍的,那宽大的睡衣包裹着屹立的巨人在星空下沉思。
法国文学家协会废除了合同,因为他们觉得很难在“粗制滥造的草稿”中找到文豪巴尔扎克的影子。
面对这些庞杂的批评,罗丹却说:“我作的巴尔扎克像,他的造型动态和模样可以使人联想到他平时写作的场景、他的思想和他的生活环境,他的写作是与社会密不可分的,他是一个真真实实存在着的人”,“它是我一生中创作的巅峰,是我的投入全身心得来的成果,是我作品本身美学思想的集中体现,如果真理真会灭绝,那么后代就会把我的作品摔成碎块,若是真理不该死亡,那么我预言:‘我的雕像终将立于不败之地’”。
(二)作品的创作思路探析罗丹认为他自己晚年最大的成功就是像室外露天雕塑迈出了重要性的一步。
是的,他的《巴尔扎克》在块面结构方面,已经和以往希腊式和哥特式的特点有了巨大的差异,他突出强调物体的体积是怎样像空间渗透进去,这样的从大面来看的概括手法,给观众一种视觉上的雕塑的冲击感。
巴尔扎克作品的象征美学向度
01 一、主题与主旨
目录
பைடு நூலகம்
02
二、人物形象与象征 意义
03
三、环境描写与象征 意义
04
四、美学价值与象征 意义
05 五、多向度与复杂性
06 参考内容
巴尔扎克是法国文学史上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之一,他的作品涵盖了丰富的 主题和象征美学向度。本次演示将从主题、人物、环境、美学向度四个方面,深 入探讨巴尔扎克作品的象征美学价值。
综合向度是接受美学中的第三个向度,它强调将主观和客观的因素综合起来, 对电影进行全面的分析。在综合向度中,电影的文化价值、思想内涵、美学追求 等方面被视为是电影价值的核心。这一向度的是电影如何在观众中产生共鸣和文 化认同,以及电影如何反映和影响社会文化。综合向度的分析需要我们在研究过 程中兼顾主观和客观的要素,提炼出电影的深层内涵和价值。
五、多向度与复杂性
巴尔扎克的作品具有多向度和复杂性,这使得他的作品在象征美学向度上表 现出多样性和丰富性。他的作品不仅展示了人性的善恶与矛盾,还揭示了社会的 种种弊病。巴尔扎克的作品还涉及到爱情、道德、宗教等多个领域,使得其作品 的象征美学向度更加广泛、更加深入。
总之,巴尔扎克作品的象征美学向度表现在主题、人物、环境、美学等多个 方面。通过深入分析这些方面,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巴尔扎克作品的丰富内涵和 独特艺术魅力。这些作品的象征美学向度不仅为我们提供了思考人性和社会的视 角,还启示着我们在面对现实生活时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敏锐的洞察力。
二、人物形象与象征意义
巴尔扎克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鲜明,他们在面对生活的种种挑战时,其性格、 命运和行为方式都反映出人性的多面性。例如,《幻灭》中的主人公吕西安,他 是一个充满野心、渴望成功的青年,但在追求名利的道路上却不断遭到打击。吕 西安的命运象征着当时许多青年人在社会压力下的无奈与困惑。他的经历提醒着 人们要认清现实,避免陷入虚荣与盲目追求的陷阱之中。
现代小说之父巴尔扎克
现代小说之父巴尔扎克巴尔扎克曾雄心勃勃地宣称:“他(拿破仑)用剑开创的事业,我要用笔完成。
”巴尔扎克创造了一个完美的第二世界,他征服的精神疆土比拿破仑征服的物质世界要辽阔得多,所以他是一个更伟大的英雄。
雨果在《巴尔扎克葬词》中这样评价巴尔扎克:“他的作品比岁月还多……在最伟大的人物中间,巴尔扎克是名列前茅者;在最优秀的人物中间,巴尔扎克是佼佼者之一。
” 巴尔扎克是19世纪法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和杰出代表。
他一生创作了96部长、中、短篇小说和随笔,总名为《人间喜剧》。
其中代表作为《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
100多年来,他的作品传遍了全世界,对世界文学的发展和人类进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被誉为文学史上的拿破仑。
马克思、恩格斯称赞他“是超群的小说家”、“现实主义大师”。
>> 巴尔扎克1799年出生于一个法国大革命后致富的资产阶级家庭,法科学校毕业后,拒绝家庭为他选择的受人尊敬的法律职业,而立志当文学家。
为了获得独立生活和从事创作的物质保障,他曾试笔并插足商业,从事出版印刷业,但都以破产告终,他因此债台高筑,拖累终身。
这一切都为他认识社会、描写社会提供了极为珍贵的第一手材料。
他不断追求和探索,对哲学、经济学、历史、自然科学、神学等领域进行了深入研究,积累了极为广博的知识。
>> 1820年,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巴尔扎克写出了一个诗体悲剧《克伦威尔》。
他在家里举行朗诵会,结果听的人都睡着了。
第一次创作的失败没有动摇巴尔扎克的决心,他发现自己在悲剧创作上缺天才,决定转而写小说,但他同样失败了。
1821年,两年试验期已过,巴尔扎克没有写出像样的作品来,但他仍然坚持自己的想法,恼羞成怒的父亲决定惩罚儿子,断绝了他的经济来源。
1829年,巴尔扎克终于完成了长篇小说《朱安党人》,这部取材于现实生活的作品为他带来巨大声誉,也为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放下第一块基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观与作品《巴尔扎克》
绪论:
本篇文章主要通过对罗丹的雕塑作品《巴尔扎克》的分析介绍,来表达作品与当时社会人们对艺术的认知之间的联系,以及作品中体现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观点。
试着对此作品创作过程中作者的想法思路、作者创作的表现手法和最终成果展示对大众审美眼光的影响进行阐述,再近一步挖掘作品本身的美学价值。
一、作品介绍及剖析作品的艺术价值
(一)作品介绍
文学家巴尔扎克被公认为19世纪文坛中耀眼的巨星,他的作品中包含有浪漫主义情怀和批判现实主义的精神,罗丹就是其众多敬慕者中的一员。
所在在他收到要为巴尔扎克雕刻一副作品的时候,罗丹是万分乐意的,他说:“我要做一番非同寻常的事业。
”其实在罗丹10岁的时候,巴尔扎克就已经去世了,罗丹甚至没有见过这位大文豪一眼,所以在刻画巴尔扎克像的外观上,他大量阅读书目、研究巴尔扎克的作品由此推断出巴尔扎克本人的性格特点,前前后后作了四十多件小稿子,向最真实的巴尔扎克慢慢靠近。
罗丹塑造出的巴尔扎克像是一个晚间写作的思考形象,作家喜欢在晚上进行写作,夜深时是灵感迸发的大好时机,远离了白天的人群和喧嚣所以罗丹刻画的巴尔扎克的形象是穿着睡袍的,那宽大的睡衣包裹着屹立的巨人在星空下沉思。
法国文学家协会废除了合同,因为他们觉得很难在“粗制滥造的草稿”中找到文豪巴尔扎克的影子。
面对这些庞杂的批评,罗丹却说:“我作的巴尔扎克像,他的造型动态和模样可以使人联想到他平时写作的场景、他的思想和他的生活环境,他的写作是与社会密不可分的,他是一个真真实实存在着的人”,“它是我一生中创作的巅峰,是我的投入全身心得来的成果,是我作品本身美学思想的集中体现,如果真理真会灭绝,那么后代就会把我的作品摔成碎块,若是真理不该死亡,
那么我预言:‘我的雕像终将立于不败之地’”。
(二)作品的创作思路探析
罗丹认为他自己晚年最大的成功就是像室外露天雕塑迈出了重要性的一步。
是的,他的《巴尔扎克》在块面结构方面,已经和以往希腊式和哥特式的特点有了巨大的差异,他突出强调物体的体积是怎样像空间渗透进去,这样的从大面来看的概括手法,给观众一种视觉上的雕塑的冲击感。
他的这种断手行动违背了古典主义追求完美的造型意识形态,但是从这样的作品可以看出罗丹本身的艺术特点和天性。
(三)作品表现手法的探析
罗丹敢于在创作上和庸俗死板的造型体系说不,不怕千难万险走已经系统化的路而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
他的许多作品在当时社会还是引起很多争议,但是从今天的角度看,这些都是他完美的代表作。
就《巴尔扎克》来说,罗丹创作其用了七年的时间,作者没有把一代文豪巴尔扎克的形象描述成为人们想要看见的样子:一表人才,握笔疾书,温文尔雅的学者,而是通过对巴尔扎克的深入的研究,表现出他最真实的生活状态。
这位喜欢在晚间写作的学者,经过罗丹的手,被刻画成为深夜里身着睡袍,举步思索的形象:巴尔扎克的双手揣进了肥大的睡袍里,上身微微的往后仰,两腿作稍息状,微微的从睡袍中露出鞋尖,抬起硕大的头颅,一副轻蔑的眼神,仿佛在对这社会中存在着的不公感到不满,批判这世间的丑恶,让观众觉得巴尔扎克的形象和普通人是这么的无异。
作品的表现手法和以往古典主义也有了巨大的差异性,在传统的基础上带入了个人创作的想法,不在于死抠细节,运用大块面的手法处理,扬弃了传统的人物雕塑的皮肤表面光面顺滑的质感,而追求大而简带来的与众不同的视觉效果。
概括与粗犷的艺术语言,使得巴尔扎克像犹如一块坚硬的磐石,就像巴尔扎克本人一般坚硬的个性特点。
(四)作品展现形式的探析
雕塑工作者经常会把粘土作为基础材料,在以前雕塑作品都是用粘土作为原材料目的也只是为了做前期的造型。
粘土没有独立表现的
作用。
罗丹并不这样认为,他认为粘土不仅仅局限传统的技法,任何材质的物体都有它自己本身独一无二的作用。
对于粘土的了解,卡尔波做了一系列的尝试,但是还没有到达罗丹的高度。
而罗丹则继续发展了卡尔波对粘土处理的方式,总结优化,产生极强的形式感。
罗丹的雕塑表面充满了手指的捏塑感,和平滑面的雕塑作品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些凹凸不平的表面在光线、空气的映衬下,形成斑斑点点的光影,让人可以感受到一种肌肉的紧绷感,体会到生命的存在。
二、作品形式内容的现实的社会影响
罗丹因为自身的风格特点、创新精神与学院派有着本质上的差异,所以他的苦难也就由此而生。
个人认为,罗丹的一生,是大胆探索的一生,他在以前没有被自己时代的人所认可,但是这并不代表他的孤立是一直存在的,没过多久便拥有了支持者。
罗丹还谆谆教导青年艺术家们“创作要有耐心,不要仅仅依靠灵感,灵感是不存在的。
”他说:“一件作品即使完成了,也远非完美。
”所以他总是不断地修改。
以至他的每座雕像都要花费很长的时间。
最令人震撼的是,在他生命中的最后的时刻,他表示他自己才刚刚开始懂得一点点雕塑艺术的规律性。
三、作品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特色之间的关系
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讲到了“真实性与倾向性的统一”。
其文艺理论的侧重点是:艺术的真实性,在于对现实社会生活的正确反应和认知。
它的客观内容不被人的主导意识而转移。
衡量一副作品其本身反应的社会生活是否具有真实性,只有一个,且客观。
本篇文章中对雕塑作品《巴尔扎克》创作过程进行了分析,我们认识到作品本身创作的前提是被赋予了一种反映现实的一种美学理念。
试想让我们创作会出什么样的结果,我想会从我们脑海中认定的,追求一种我们认为本该是的本身美好的一面进行刻画,不会接受物体本身真实的不太美观的一方面。
为什么?这说明作品本身的产生根源是作品最终成果展现的原动力,如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所论述的观点:“现实是文艺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