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发展及其意义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发展及其意义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发展及其意义作者:朱羽洁周梦迪来源:《现代交际》2011年第07期[摘要]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著的特点。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从产生开始经过了一系列的发展,并在发展中显示了其理论的、方法论的以及现实的等方面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发展意义[中图分类号]A8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7-0096-01马克思在其发表于1988年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就是用“实践”的观点来批判以往一切哲学的缺陷。
马克思指出:“以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做感性的人的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这是马克思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科学实践观,认为实践是自觉自为的感性对象性活动,揭示了实践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的决定作用。
而恩格斯在《反杜林论》《自然辩证法》等著作中都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做了补充和发展。
在马克思、恩格斯之后,列宁等马克思主义者也对实践观的丰富和发展作出了贡献。
列宁在其《哲学笔记》中提出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以及必须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时需要遵循的基本规律和准则。
在中国,毛泽东首先在其《实践论》中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行”加以改造,使之与实践观相联系,接着,又在《论持久战》一文中规定了实践的概念,认为做或行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实践直接改造现实世界,使之发生变化。
继毛泽东之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均有对实践观的发展,而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中国的新发展。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既然能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被马克思主义者不断地发展和升华,那么它必然有其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具体来说,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具有其理论意义、方法论意义以及现实意义。
首先,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具有理论意义。
马克思关于实践的观点及其现实意义
马克思关于实践的观点及其现实意义一、马克思关于实践的观点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并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
他指出,实践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现实的感性活动,是能动的革命批判的活动。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是社会生活的基础。
《提纲》论述的中心内容是实践问题,其全部内容都是围绕对实践的关系和实践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展开的。
马克思把实践引进唯物史观和认识论,并把它作为认识论的基础。
《提纲》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以往旧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之一,在于是否认识人的实践活动的意义。
马克思认为,以往的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
结果人的能动性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观点引入唯物论,从而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对于能动性的片面夸大,萌发出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的观点。
1.实践观点的理论来源:(1)黑格尔黑格尔在其在认识论中提出了实践高于理论,理论要与实践相统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等合理思想。
马克思在创立自己的实践观时,批判地吸取并唯物主义地改造了黑格尔的这些思想。
(2)费尔巴哈马克思在建立自己的实践观时,一方面批判地吸取了费尔巴哈哲学中朴素的实践观点,另一方面也对费尔巴哈的实践观进行了辩证的革命的改造。
费尔巴哈曾经用朴素的实践观点批判过唯心主义,曾经把生活实践当作检验真理的尺度。
他认为,唯心主义的主要缺点就在于,它只是从理论上提出问题,而不知道“理论所不能解决的那些疑难,实践会给你解决。
”有时,费尔巴哈也把实践理解为一种物质活动,不过他所说的这种物质活动并不是改造客观世界的社会实践,而是指人们日常生活的饮食起居及经商牟利等庸俗的活动,把实践看作是犹太人的利己主义活动。
因此,费尔巴哈极力贬低实践活动的地位,抬高理论活动的意义。
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费尔巴哈只是把理论的活动才看作真正人的活动,而把实践只是从它的卑污的小商人活动的表现形式上去加以理解和确定。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及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及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指马克思主义对于实践的认识和理论阐述。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范畴,也是马克思主义所根本关注的对象。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核心思想是: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检验。
从实践出发、到实践回归,贯穿于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之中。
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看,实践是认识的源泉。
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是认识的起点。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的认识是从感性认识开始的,而感性认识是源于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对客观事物的感性经验。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获得对事物本质深层次的认识。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实践是人们认识世界的根本途径。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不仅是认识的源泉和目的,更是认识的基础。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检验和证实认识的真理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只有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并被证实,认识才能成为真理。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检验者。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现实意义在于,它为指导社会实践提供了科学的认识基础和方法论。
实践观告诉我们,任何认识都是从实践出发的,实践是认识的起点;任何认识都是为了指导实践而存在的,实践是认识的终点;任何认识都必须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证实,实践是认识的标准。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具有科学性和实践性的认识观,它为我们正确理解和指导社会实践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和认识工具。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现实意义还在于,它为我们正确理解和指导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
实践观教导我们,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实际出发,立足于当前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和发展阶段,注重实践中的经验总结和创新实践。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检验和证实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性。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指导社会主义建设的科学理论基础和方法论指南。
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现实意义更是凸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们需要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指导,正确理解和指导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变革。
实践观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与发展的引领作用
实践观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与发展的引领作用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体系中,实践观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实践观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与发展具有引领作用。
实践观的核心思想是社会实践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基础,也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始终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并通过不断实践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和创新。
一、实践观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与发展的理论意义实践观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首先,实践观使马克思主义真正成为联系实际的科学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是对社会现象和规律的科学认识,而这种科学认识是通过实践得来的。
只有通过实践,马克思主义才能不断完善和发展。
其次,实践观使马克思主义具有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实践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过程,更好地满足了实际需要。
最后,实践观使马克思主义更好地回答了关于人类发展问题的根本问题。
实践观强调了人的全面发展问题,使马克思主义的人本主义精神得到了更加深入的发展。
二、实践观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与发展的历史经验实践观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历史经验。
首先,实践观强调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基础。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对人类认识的第一实在。
实践观使得辩证唯物主义更好地与实际相结合,推动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发展和完善。
其次,实践观在革命实践中得到了进一步的验证。
马克思主义通过革命实践,不断对理论进行验证和修正,实践观使得马克思主义具有了强大的生命力。
最后,实践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得到了重要的应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正是对实践观的坚持和应用,在这一实践中,马克思主义不断创新和发展。
三、实践观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与发展的现实意义实践观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实践观使马克思主义更加符合时代和实践的要求。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变革的需求,马克思主义需要不断吸收新的实践经验和成果,实践观有效地满足了这一要求。
其次,实践观有助于马克思主义走向世界。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及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及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它包括许多方面的内容,其中核心的思想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表明真正的知识与理论应该根植于广泛深入的实践中,而必须经过实践的验证才能成为科学的知识。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一种基于现实和实践的哲学思想,它是一种理论实践相结合的哲学思想。
马克思主义批判哲学曾经揭示过西方哲学的理论实用性、抽象理性的弊端,而对于实践的冷漠也是西方哲学的弱点之一。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充分肯定了实践的重要性,它构建了一种新的哲学体系。
一、实践是认识的起点。
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事物的最初来源在于人们的实践活动。
而实践是通过感觉直接作用于人们的意识而实现的。
仅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真正了解和认识事物,才能摆脱主观臆想,真正掌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在实践的基础上,人们才能积累经验,形成对事物的观察和分析,发现事物的规律性,从而实现对事物本质的掌握。
只有对实践的深入和广泛的了解才能取得真正的知识。
三、实践是科学的标准。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宣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意思是说,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通过实践的验证,才能验证某些理论或思想的正确性,这也是科学研究所必需的。
只有通过实践验证,才能形成真正的知识和科学理论。
而只有真正的知识和科学理论,才有助于指导和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
四、实践是改变社会的动力。
马克思主义的终极目标是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经过实践的验证,才能有效地改善人们的生活和改变社会的面貌。
实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推动力,我们必须发扬实践精神,不断摸索和实践,不断地推动社会的变革和进步。
总结来说,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于我们深入理解现实、认识科学、改变社会等方面都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应该以实践为基础,以实践为标准,实践是验证真理的基础,实践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加强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推动科学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及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及现实意义【摘要】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之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内涵、历史渊源、核心要义,到其在当代的意义和对社会发展的贡献进行了详细阐述。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当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对于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文着重强调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时代价值,指出其对于现实社会的重要意义和启示。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深入探讨,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其在当代世界中的现实意义,为我们指引前进的方向。
【关键词】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实践观、重要性、内涵、历史渊源、核心要义、当代意义、社会发展、贡献、指导作用、时代价值。
1. 引言1.1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及现实意义的重要性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及现实意义的重要性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内容,更是指导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基本立场和方法论。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检验的标准,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途径。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强调人们在实践中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
只有不断通过实践检验和不断总结经验,才能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深入学习和贯彻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于推动社会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指导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重要思想武器,它具有强大的思想力量和行动力量。
在当代社会,各种社会问题和矛盾日益凸显,唯有深入贯彻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才能找到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本途径。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当代中国更是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只有不断深化改革、推进发展,才能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充分认识和发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当代的重要意义,对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具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2. 正文2.1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内涵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内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理论之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实践观是指人类社会实践活动在认识和改造世界过程中的基本规律和态度。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及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及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马克思主义实践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和检验真理的标准。
实践不仅包括物质生产实践,还包括社会政治实践和思想、文化、科学实践等各个方面。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和发展,为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核心是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是指在实践中要根据事物的本来面目进行观察、分析和处理问题,不把自己的主观臆想强加给客观事物。
马克思主义强调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认识问题,而不是凭空臆想或者片面理论进行判断。
唯物主义辩证法的思维方式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重要工具,它要求我们辩证唯物地看待事物的发展变化和矛盾冲突,善于从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规律出发,进行科学的实践活动。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现实意义是十分深远的。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使我们能够站在实践的立场上,深入观察和分析社会现实,把握社会的发展趋势和规律,为我们指明了正确的行动方向。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告诉我们,理论与实践的相互交融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关键。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是实践的产物和指导实践的工具,而实践则是验证和发展理论的实验场。
只有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联系到实际问题中去,解决实际问题中的矛盾和困难,才能真正发挥理论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了实践与认识的相互作用。
任何一种认识都是从实践中产生的,任何一种实践都是对认识的检验和发展。
实践不仅是认识的源泉,也是认识的目的和结果。
只有在实践中不断验证和修正我们的认识,才能不断提高我们的认识水平,真正理解和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还强调了实践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
实践的主体是人民群众,只有密切联系群众实际,才能深入了解人民的利益和需要,才能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及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及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之一。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实践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途径,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基本活动。
实践是人类与自然和社会的关系的基础,也是认识真理的唯一途径。
实践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统一过程,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立场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核心思想是以人类实践活动为基础,认为实践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基本途径,是人类自身活动的基础。
而实践活动又分为生产、科研、社会实践及革命实践等具体形式。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首先从认识论的角度提出:认识的来源和基础是实践,真理的标准是实践。
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中,真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是实践的结果,真理的标准是实践的效果。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真理的发现和确证都要经过实践的检验,只有在实践中得到证实的认识才是真理。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实践是推动认识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人的社会存在决定人的社会意识,实践是社会存在的表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实践是社会历史的动力,是社会变革的根本原因。
社会的发展和变革都是通过实践活动来实现的。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实践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才能推动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实践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基本动力,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实际意义在于引导人们正确对待实践,正确处理实践中的矛盾和问题,不断推动实践向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实际意义在于指导人们正确处理实践中的矛盾和问题,让实践更好地为社会发展和人类幸福服务。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实际意义还在于推动社会科学的发展和进步,指导人们如何正确地认识和改造世界,解决社会实践中的各种问题,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当代中国的现实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引导人们正确对待现实社会发展中的各种问题。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及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及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它强调实践是认识的起点和终点,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获取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实践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相互作用的过程,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途径。
实践活动以不断地投入、实践、反思和再实践为基本特征,这一过程形成了人和社会的历史发展。
实践观的现实意义在于着眼于解决当前社会面临的问题。
首先,实践观强调实践的唯物性和唯物史观,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相互作用,指导人们认识境况、解决问题。
实践观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力量源泉,人们只有通过实践来获得正确理解。
因此,实践观对于指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应对全球变化等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第二,实践观对于发展经济、提高生产力具有深远意义。
实践是探索和创新的过程,实践可以通过改进技术、加强科学管理等手段,提高生产力和社会效益。
实践观强调实证主义思想,促进了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
实践观还强调实践与理论的相互关系,强调实践是理论获得的源泉。
因此,实践观对于推动国家经济发展、提升科技水平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第三,实践观对于推动社会进步、促进人类文明具有重大贡献。
实践观从根本上强调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这是马克思主义人文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践活动中甚至可以得到当事人自己意想不到的启示和意义,这些已成为新的创新和科技的源泉。
现代社会对于发展人类文明而言,需要把实践观作为基本的指导思想。
总之,实践观在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不仅概括了人类认识世界的规律,又是直接指导社会实践的理论基础,也是马克思主义能够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所在。
实践观对于指导实践、促进发展、推动进步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实践观对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意义
实践观对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的社会理论,强调实践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核心概念,它强调人们通过实践获得认识,通过实践改造世界,不断促进社会的进步。
实践观对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无论是理论上的认识还是实践中的应用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一、实践观深化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真正了解和认识世界。
实践观深化了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使我们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性的社会理论,是为改造社会而产生的。
只有在实践中,我们才能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和实际意义。
二、实践观指导我们转变世界观马克思主义强调实践的决定性作用,实践观促使我们更关注实际问题,注重实际行动。
通过实践观,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并转变自己的世界观。
实践使我们明白,只有关注和解决具体问题,才能真正改变世界。
只有当我们真正站在群众的角度,深入实践,才能真正推动社会变革。
三、实践观促进我们从实践中认识规律实践观使我们明白,实践是认识规律、发现规律和运用规律的源泉。
只有通过实践,我们才能真正认识事物的本质,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性,才能有效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指导实践。
实践观的应用,不仅能提高我们对社会规律的认识,也能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
四、实践观推动我们解决实际问题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核心内容是解决实际问题和实现社会改革。
只有通过实践,我们才能真正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实践观的指导下,我们能够站在实践的角度,分析问题的实质,寻找问题的解决办法,从而推动实际问题的解决。
五、实践观警示我们防止教条主义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之一,它警示我们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防止教条主义的倾向。
实践观告诉我们,只有紧密联系实际,不断实践和反思,才能不断改进工作、提高实践的效果。
实践观提醒我们,不能停留在“书本”上,应该在实践中不断完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及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及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基础和核心内容,也是马克思主义与其他任何学说截然不同的一个显著标志。
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基本点,是一切理论的起点和落脚点,是检验理论的尺度和标准。
一、实践观的内涵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包括了丰富的内涵,它是马克思主义的生命线。
实践观是一种具体的社会历史实践观,是一种辩证唯物的认识论观点。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主张,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不仅是认识的源泉,即认识是由实践产生的,而且是认识的目的地,即认识的实质是为了指导实践。
实践观是与改造社会现实的理论联系起来的。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实践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实践的主体是人,人的实践活动不仅能够认识客观世界,而且能够改造客观世界。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主张改造世界的实践是认识的实践和政治的实践。
马克思主义的一大特色就是它正确反映了社会实践的基本规律。
二、实践观的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不仅是理论上的问题,更是具有极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实践张着,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理论。
实践中的问题,思考口中的问题,而思考又指向实践。
实践观涉及的范围极其广泛,不仅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还包括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等问题,是在各种历史时期,对中国和世界社会所有重大问题提出理论指导和治理问题的科学依据。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实践活动是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实践活动,关键在于增强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为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作出贡献。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今天,只有不断深入实践,不断总结经验,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才能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的活力和影响力。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中国的发展及当代意义
( ) 点 。实 践活动 具有 以下三个 特点 : 二 特 第一 , 客观性 。人
次将马 克思 主义关于 实践 的观点在 中 国真 正进行实践 。毛泽
们 的实 践活动和 主观认识活动不 同 , 它的要 素 、 程和结果看 , 从 过
具 有明显 的客观 实在性 。第二 , 能动性 。实践 是人 有意识 、 目 有 的的活 动 , 人 区别 于动 物的适 应 环境 的本 能 活 动的标 志 。第 是
解 马克 思 主义 实 践 观 的基 本 内 容 。
人为地控制 或模拟 自然 现象 和某些社会 现象 , 在有 利条件下获取 科学事实 , 以探索 和认识客观事 物的本质和规律 。实践的三种基 本形式既互相独立 、 又互相联 系 , 互相促进 , 共同发展 。
二、 马克 思 主义 实践观 在 中国 的发展
志 意 识 形 态 》 最 终 形 成 。 马 克 思 主 义 实 践 观 是 马 克 思 、 格 斯 中 恩
在 近代 科学技术进 步、 器大工业生产 蓬勃发展 和无产 阶级革 命 机 浪潮 日趋高涨 的时代 条件下 , 在批判地 吸收 以往 人类哲学思维 的 合理 内容 、 特别 是在批判地 改造黑格尔 和费尔 巴哈实践观 的基 础 上 进行新 的理论创 造 的伟大成 果 。科 学 的实践 观是 马克思 主义 哲 学新 质特征 的集 中体现 , 也是 全部 马克思 主义 哲学 的理论 基 础、 精髓 和核 心 内容 。它 的确立 , 马克 思主义 哲学 同一切 旧 的 使 哲 学从 本质 上 区别 开来 , 而实 现 了人 类哲 学史 上最 伟 大 的变 从 革 。我们可 以从实 践 的内涵 、 特点 、 构 、 能 、 结 功 形式几 个方 面理
21 0 0年第 7 期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及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及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思想之一,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之一。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检验的标准,强调理论要从实际出发,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核心思想是“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检验的标准”。
这一观点突破了唯心主义的思维定势,将认识的源泉归结为实践活动。
实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是认识主体与客观世界相互作用的基础。
人们通过实践活动,从中总结经验,提炼规律,形成理论,再通过实践验证理论的正确性和科学性,不断丰富和发展认识。
第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现实意义在于指导人们正确看待和处理实践与理论的关系。
实践是检验理论的标准,理论要经过实践的验证。
实践应该是理论的执行者和检验者,理论应该为实践提供指导和支持。
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更好地推动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
第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现实意义在于引导人们正确对待知识和实践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通过强调实践的决定性作用,提醒人们不要陷入空想和主观主义的泥潭,要把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把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努力解决实际问题。
只有不断地实践去验证和修正理论,才能不断地丰富和发展认识。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现实意义在于引导人们正确看待和处理实践中的具体问题。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实践的现实性和多样性,要求人们根据不同的实践情境,采取不同的实践方式和方法,因地制宜,开拓进取。
只有根据实践需要,不断革新实践,才能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不断推动社会的进步。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一种科学的认识和方法论,它强调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检验的标准,强调理论要从实际出发,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现实意义在于指导人们正确看待和处理实践与理论的关系、引导人们正确对待知识和实践的关系、引导人们正确看待和处理实践中的具体问题。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贯彻落实,能够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科学的指导,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及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及现实意义1. 引言1.1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及现实意义概述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理论要素,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实践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基础和动力,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实践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的基础,是认识的源泉和标准,是真理的标准,把真理与实践分开,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实践的基本特征是一元性、辩证性和历史性。
实践始终是真理的检验,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和标准,实践是人类认识的途径和方法。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社会发展的启示在于,实践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改造社会的根本途径。
实践活动的指导作用体现在,实践是人类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途径和方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当代的现实意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指导各种社会实践活动。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应用是为了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改善人民生活,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具有重要性和深远意义,对当代社会主义建设有指导作用,具有持续的价值和现实意义。
2. 正文2.1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内涵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内涵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通过实践活动与客观世界相互作用,从中获取知识和经验,实践是认识的出发点和基础。
第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马克思主义认为,真理不是从空中掉下来的,而是通过实践不断检验和验证的。
只有实践证明了某种观点的正确性,才能承认其为真理。
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动力。
马克思主义指出,实践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唯有通过实践活动,人类才能改造世界,实现自身发展。
第四,实践是实现人类理想和价值的手段。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活动不仅是改造世界的手段,也是实现人类理想、追求价值的途径。
通过实践,人们可以不断实现自身的价值,追求自身的理想,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内涵就是在这四个方面展开的,它强调实践的根本作用和重要性,指导人们正确看待和处理实践活动,推动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及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及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基本观点,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马克思主义同其他社会科学理论明显不同之处。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实践观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坚持在实践中检验真理,把理论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上。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立足点,实践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生命线,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要求。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指引我们正确把握社会发展规律,科学认识社会历史进程,发展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加强实践检验,不断总结经验,深化改革开放,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努力建设社会主义制度,完善社会主义民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切实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巩固国家安全,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今天,我们就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及其现实意义谈一些看法。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马克思说:“人们首先必须生活才能有历史,然后才有历史才能有哲学。
”实践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出发点,没有实践就没有认识。
人们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认识世界上的客观规律,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在实践中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不断地充实和丰富自己的认识。
只有在实践活动中对客观世界进行感性的实践认识,才能进一步进行理性认识,理性认识又将激励人们进行更深入的实践活动,形成理性实践和实践再认识的不断循环。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马克思主义认为,真理是与实践相结合的,只有通过实践不断地检验,真理才能不断发展和丰富。
实践是真理的出发点,也是真理的归宿。
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去验证已有的真理是否正确,通过实践去寻求改造社会的途径和方法,才能够为社会主义事业指明正确的方向。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实践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把知识转化为生产力,才能走向富裕和强盛。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时代意义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时代意义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探讨了实践在认识和社会变革中的作用。
实践观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时代意义,对于我们把握历史方向、推动社会进步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一、实践观的形成背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形成离不开社会历史背景的影响。
19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在欧洲大陆席卷而来,资本主义制度的兴起导致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马克思与恩格斯分析了社会现象背后的经济基础和阶级斗争规律,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二、实践观的内涵与特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实践是人类认识和变革现实的基础。
具体而言,实践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1.实践是认识的源泉。
通过实践,人们能够对客观世界进行感性经验,并逐渐形成概念和知识。
2.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确定理论的正确性和实用性。
3.实践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力量。
实践孕育着斗争的需求,通过实践人们能够实现社会进步和革命。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具有如下几个特点:1.与唯心主义的观点相对立。
实践观强调实践是认识的源泉,与片面强调理性和思维的唯心主义观点相对立。
2.具有历史的时代性。
实践观的内涵和特点是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需要而逐渐形成和发展的。
三、实践观的时代意义实践观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1.破解唯心主义的禁锢。
实践观强调实践的重要性,有力地反驳了片面强调意识和思维的唯心主义观点,为人们理解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方法。
2.推动社会变革进程。
实践观认为实践是推动社会进步和革命的力量,为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提供了根本指导原则和方法。
3.指导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实践观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和检验真理的标准,对于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总结起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具有深远的时代意义。
实践观的重要作用在于破解唯心主义的禁锢,推动社会变革进程,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及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及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对实际问题的关注和把握。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检验价值的标准,是指导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手段。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实践的决定性作用和实践与认识、实践与实践的辩证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文将围绕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及其现实意义展开阐述。
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基本内涵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实践的决定性作用。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源泉,是认识的出发点和归宿。
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获得对客观事物的真实认识。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指导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手段。
实践是检验真理性的标准,只有实践证明的东西才是真理,而不能用主观想象的东西来确定真理。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基本内涵就是这样,强调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和检验真理的标准。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实践不仅是认识的源泉,也是推动认识运动的动力。
人们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积累新的认识素材,促使认识向更深一步的发展。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源泉,推动认识向前发展。
认识又指导实践。
只有在认识的指导下,实践才能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才能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
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是一个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这正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辩证性。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实践与实践的辩证关系。
这里的实践与实践包括社会实践和思想实践。
社会实践和思想实践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
社会实践能够促进思想实践的深化和发展,思想实践又促进社会实践的实现和改造。
实践与实践的辩证关系不仅包括社会实践和思想实践之间的关系,也包括社会实践中不同主体之间的辩证关系。
不同主体之间通过实践交流与合作,推动社会实践的共同发展。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于现实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实践观教导人们关注实际问题,关注实践中的矛盾和问题。
只有深入实践,才能全面、深入地了解问题的本质,找出问题的根源,为解决问题提供理论和实践上的支持。
马克思实践观及其意义
马克思实践观及其意义马克思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它对我们深刻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实践观强调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和检验真理的标准,是推动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动力。
本文将从实践观的内涵、作用及意义等方面进行探讨。
马克思实践观的内涵。
实践观强调实践是认识的源泉,意味着人们通过实践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实践是人们与客观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主体主动改造客体的过程。
通过实践,人们能够从感性认识逐渐提高到理性认识,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具体的实践行动。
实践观还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只有在实践中检验和验证,才能确定真理的正确性和科学性。
马克思实践观的作用。
实践观对于指导社会实践具有重要作用。
实践观要求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探索规律,不断创新实践方式方法,以实际行动推动社会发展。
实践观还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遵循客观规律,不断纠正和改进实践中的错误和偏差。
实践观还要求我们在实践中注重调研和实证,通过科学的实证研究,提高实践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马克思实践观的意义。
实践观的提出和发展,为我们深刻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方法论指导。
实践观强调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和检验真理的标准,使我们明确了只有从实践出发,才能真正地了解和把握客观世界的规律。
实践观还强调实践是推动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动力,使我们明确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实现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实践观还强调实践中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使我们明确了只有通过科学的实践方法,才能推动实践的发展和创新。
马克思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基础,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实践观强调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和检验真理的标准,强调实践是推动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动力。
实践观的提出和发展,为我们深刻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方法论指导。
在当前复杂多变的社会形势下,我们要深入贯彻实践观,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不断总结经验、探索规律、创新实践,以实际行动推动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
论述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论述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与其他学说区别的重要标志之一。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依据,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的内涵、历史渊源、实践观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意义等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的内涵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是指实践在人类社会认识和改造世界中的决定性作用。
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类的实践活动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基础,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从感性认识逐步提高到理性认识,从而认识真理,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实践在马克思主义中被赋予了决定性的地位。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依据,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产生真正的知识。
只有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才能得出具有科学性和可靠性的结论。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实践的检验才能验证理论的正确与否。
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历史渊源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
在哲学史上,唯物辩证法的创立者黑格尔就提出了实践的重要性,认为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基础。
而马克思则进一步发展了实践观,提出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重要论断。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形成和发展是在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共同努力下逐步形成的。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历史发展趋势的过程中,注重对实际问题的研究和解决,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他们进行了大量的社会实践和革命实践,并总结了实践中的经验,逐渐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三、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是决定马克思主义理论性质与价值的根本所在。
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与其他各种社会理论的最重要的区别之一。
它不仅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革命性和实践性,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基础。
实践观的重要性体现在它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作用。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验证理论的正确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发展及其意义
作者:朱羽洁周梦迪
来源:《现代交际》2011年第07期
[摘要]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著的特点。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从产生开始经过了一系列的发展,并在发展中显示了其理论的、方法论的以及现实的等方面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发展意义
[中图分类号]A8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7-0096-01
马克思在其发表于1988年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就是用“实践”的观点来批判以往一切哲学的缺陷。
马克思指出:“以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做感性的人的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这是马克思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科学实践观,认为实践是自觉自为的感性对象性活动,揭示了实践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的决定作用。
而恩格斯在《反杜林论》《自然辩证法》等著作中都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做了补充和发展。
在马克思、恩格斯之后,列宁等马克思主义者也对实践观的丰富和发展作出了贡献。
列宁在其《哲学笔记》中提出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以及必须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时需要遵循的基本规律和准则。
在中国,毛泽东首先在其《实践论》中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行”加以改造,使之与实践观相联系,接着,又在《论持久战》一文中规定了实践的概念,认为做或行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实践直接改造现实世界,使之发生变化。
继毛泽东之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均有对实践观的发展,而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中国的新发展。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既然能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被马克思主义者不断地发展和升华,那么它必然有其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具体来说,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具有其理论意义、方法论意义以及现实意义。
首先,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具有理论意义。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使得人们能够更加科学地认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
它认为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也就是人的意识与人的物质活动的关系,而人的物质活动即为人的实践活动。
因而,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就可以理解为意识与实践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也是马克思对世界存在状态的科学理解,实践活动就是人对外部世界能动的、否定性的改造活动,因此,其本身就包含着辩证性,这就使马克思主义成为一种辩证的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还使认识论发展为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旧哲学的认识论是离开实践来研究认识论的问题,而马克思指出:“人的认识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
其次,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具有方法论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第一次将实践作为哲学的思维方式,它改变了旧唯物主义从自然存在出发的思维方式,强调从实践出发来理解以及说明人的意识、本质和社会生活的本质。
也就是在对待外部世界和自己的方式上,从人的历史和现实的真实本质出发来注入人的观点和态度。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还为哲学理论和现实问题的研究提供了科学的方法。
它确立了主客体辩证法,从而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机械决定论以及唯心主义的非决定论,形成了以实践观为基础的辩证决定论的方法。
再次,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说过“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都
是实践的”,只有在实践的过程中才能够改变世界,而也只有在改变世界的过程中才能体现出
实践的意义。
接下来我将从本国出发来谈谈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现实意义。
第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现实政治具有指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明确地指出认识来源于实践同时又要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
在改革开放的几十年间,我们党根据变化着的具体实际情况制定了一系列的方针政策,这些方针政策就是来源于实践的认识。
而将这些方针政策运用于具体的政治中,则又体现了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第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推动作用。
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基础,也是人类得以存在的条件。
就中国而言,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是第一要义,要求牢牢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第三,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文化教育的发展有促进作用。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能够指导人们的具体实践,从而能使人们在新的实践过程中获得新的认识,形成新的文化观念。
中国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发展提出了实践育人的观念,强调在对学生的教育中应该弘扬并且能够践行实践精神,以达到育人的效果。
在实践育人中,应注重加强学生的实践锻炼,而不只是专注于课堂教育以及书本教育。
同时,实践育人也要求加强教材与实践的联系,倡导“务实”与“务虚”相结合。
通过以上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了解,我们大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更应该牢牢树立实践的观点,坚持一切从实践出发,坚定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不断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开拓创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72.
[2]高欣.论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发展及现实意义.商业现代化,2010,3.
[3]舒欣欣,包桂芹.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的内涵及其理论意义.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