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论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小论文-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首先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马克思主义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了认识论,并贯穿了唯物辩证法原则,创立了真正科学的认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一个基本原理,突出地强调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主要表现于以下几点:一、实践是认识的源泉。
毛泽东指出:“如果要直接地认识某种或某些事物,便只有亲身参加于变革现实、变革某种或某些事物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触到那种或那些事物的现象,也只有在亲身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暴露那种或那些事物的本质而理解它们。
这是任何人实际走着的认识路程。
”没有实践,客观事物同认识主体就不能发生任何关系,因而也就不可能有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即认识。
在我为间接经验者,在他人则仍为直接经验。
这就是说,一切知识就其最初来源而言,仍然是实践。
我国东汉时期(公元25-120年)王充在《论衡》一书中对雷电现象做过解释。
他说:“雷者,太阳之激气也。
”1752年7月,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在一个雷雨交加的日子里,将一条金属丝拴在风筝上,并让其与一根麻绳相连。
麻绳被雨淋湿。
当他牵绳子的手靠近腰间的钥匙时,钥匙上突然射出一串电火花。
这说明雷电是大自然中放电现象。
通过千百年来的探索和实践,人类才逐渐对雷电现象有了清晰的认识。
列宁说:“人的实践经过亿万次的重复,在人的意识中以逻辑的式固定下来。
这些式正是(而且只是),由于亿万次的重复才有先人之见的巩固性和公理的性质。
”一切的认识都是实践的结果,实践是认识的源泉。
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这与实践是认识的源泉直接相关。
由于认识来源于实践,因而随着实践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人的认识和知识必然也要跟着发展。
具体情形是这样的:第一,社会实践的发展,不断提出需要解决的新课题,推动着人类的认识不断发展,人们在总结实践提供的新经验基础上,提出了新理论,解决了新课题,认识也就向前发展了。
近几十年,工业农业和军事发展的需要,产生并推动了高能物理、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遗传工程学、现代材料学等学科的发展。
论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哲学专业本科学年论文姓 名: 陕修元 学 号: 0901002 年 级: 09级 院 系: 哲学与宗教学学院 专 业: 哲学论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论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唯物主义。
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变革的根本标志。
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是实践唯物主义的历史观,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思维方式的核心是实践,应将实践的观点贯穿到认识社会历史的全过程中。
实践思维方式的变革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对以往哲学历史观超越的实质。
一、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源于实践观的创立。
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以往哲学的根本标志就是以实践观为其首要和基本观点。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实践思维方式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 它使马克思在生产力理论研究中创立了独树一帜的实践的生产力观。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明确地把自己的哲学称为“实践的唯物主义”,以表明与旧唯物主义的区别。
这种唯物主义不否认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和自然界对人的优先性,它把主体——人的能动性提到首要地位,并从主客体相互作用中来认识世界和把握世界。
其显著特征是把实践作为唯物主义哲学思考的一个重点。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使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实践是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分化与统一的基础。
生产实践不仅使天然自然发生形态的改变,而且把人的目的性因素注入其中,从而改变物质的自在存在形式,使天然自然这个“自在之物”转化为体现人的目的、满足人的需要的“为我之物”,这就是自然“人化”的过程。
人们在从事生产实践改造自然的同时,又形成、改造和创造着自己的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
没有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也就不可能有人与自然的现实关系。
自然的“人化”过程同时就是人类社会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在人的实践活动中生成的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及其统一,构成了人类世界。
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又具有内在联系,这种内在联系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在实践中,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这两个方面是不可分割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论文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引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之一,也是马克思主义对于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
本文将从实践的概念、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实践和理论的关系以及实践的历史条件等方面进行探讨与分析。
实践的概念实践是指人在社会历史中的活动,是人类对于自然和社会活动的总和。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的实践活动是通过劳动和生产实现的,劳动活动是人与自然界之间进行的有目的的物质交流过程,而生产则是对劳动的有目的的组织和调节。
实践作为人类活动的基础,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础。
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实践与认识是密不可分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和动力,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获得真知和科学的认识。
实践是对客观事物进行直接感性的感知和认识的过程,通过实践,人们可以对客观世界进行直接的观察和实验,同时,实践也是对认识的检验和验证的过程。
认识则是对实践活动的总结和理论化的过程,通过对实践的反思和概括,人们可以获得深刻的认识和理论。
实践和理论的关系实践和理论是相互依存的,既相互影响,也相互促进。
实践是理论的基础,理论是实践的指导。
实践是产生理论的条件,只有在实践的过程中,人们才能通过实践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形成理论。
同时,理论也是指导实践的依据,只有通过理论的指导,实践才能更加科学和有效。
实践和理论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关系,二者相互依存、相互支持,也相互推动。
实践的历史条件实践的历史条件指的是一定历史时期和社会条件下人类进行实践的特定环境。
实践的历史条件是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社会条件下,人类的实践活动也会有所不同。
例如,在农业社会中,人们的实践活动主要是以农业生产为主,而在工业社会中,则以工业生产为主。
实践的历史条件对实践的性质、内容和形式都有着重要影响。
结论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一种基本哲学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础,也是马克思主义对于人类社会认识和改造的根本原则。
实践的观点论文
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的观点”及其方法论意义【摘要】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的基础和核心。
那么,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去理解物质世界,对人们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实践观方法论意义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著的特点,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
在众多教科书和相关文献资料中,都强调马克思主义实践的观点,并且说明了实践的含义。
但对于究竟什么是“实践的观点”,这一关键的问题,大多数的资料都未曾说明。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那么,全面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实践的观点”,明确揭示和阐明马克思主义“实践的观点”蕴含的方法论意义是十分有必要的。
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稿》中,马克思的实践观思想初步形成。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最终形成。
其中,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实践马克思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马克思实践观表明,实践就是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所进行能动地探索、改造和利用客观世界的物质性、社会历史活动。
实践具有以下四个基本特点:一是物质性,实践有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精神生产实践等基本种类。
无论哪种实践都是为了获取物质生活资料。
二是能动性,改造和探索物质世界的实践活动是人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适应环境的本能活动的标志。
三是社会历史性,人们的实践不是孤立的个人活动,而是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才能从事实践活动,不同历史阶段上的实践内容、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
四是创造性,实践是以人为主体的,具有主观能动性,是人自觉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创造性活动。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以明确和精炼的语言概括了实践的过程和构成要素,实际上是从劳动的过程和要素的角度为实践做了科学规定。
他指出:“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
是人以自身的活动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
浅析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浅析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摘要】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观点是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检验真理的标准。
实践与认识密不可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够不断深化对世界的认识,不断验证理论的正确性。
实践在马克思主义中具有重要地位,是推动社会变革和历史进步的动力源泉。
实践不仅在理论上支撑着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更在实际中引领着社会的变革。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所在,它不仅是理论的基础,更是指导社会实践,并推动社会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的重要动力。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重要性体现在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以及实践对社会变革的作用等方面。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内涵是丰富而深刻的,其理论体系在实践中得到不断升华和发展。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实践观、重要性、内涵、辩证关系、真理、标准、地位、社会变革、生命力1. 引言1.1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重要性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灵魂和核心。
它强调实践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活动,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统一的载体和基础。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实践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指出,人类的认识始终来源于实践,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不断积累经验,开拓思维,提高认识水平。
只有通过实践去检验和修正理论,才能使理论更加贴近实际,更具有指导实践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真理的标准不是书本上的理论,而是实践的实际效果。
只有在实践中不断验证、修正和发展才能找到真理,将理论转化为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东西。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重要性在于它强调了实践对于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核心地位,提出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原理,强调了实践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和作用。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也是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和壮大的源泉。
2. 正文2.1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内涵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指马克思主义关于实践的基本认识和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论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论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之一,它对于我们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认识世界以及改造世界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实践,在马克思主义看来,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它具有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特点。
直接现实性意味着实践能够将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直接转化为现实的存在。
比如,建筑师通过设计图纸,并在建筑工人的施工实践中,将想象中的建筑变为真实的建筑物。
自觉能动性则体现在实践是人类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人们不是盲目地进行实践,而是在一定的思想指导下,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而行动。
社会历史性表明实践不是孤立的个人行为,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并且受到特定历史条件的制约。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我们的知识和观念并非天生就有,而是通过实践活动逐渐积累和形成的。
例如,农民通过长期的耕种实践,了解了农作物的生长规律;工人在生产实践中,掌握了机器的操作技能和生产工艺。
实践也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需求推动着人们去探索和研究,从而促进了认识的深化和拓展。
同时,实践还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一种认识是否正确,不是由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要通过实践的检验。
只有能够在实践中取得预期效果的认识,才是正确的、可靠的认识。
实践在社会生活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首先,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人类要生存,就必须进行物质生产,以获取满足生活所需的物质资料。
在物质生产实践中,人们不仅生产出物质产品,还形成了相应的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了社会的经济基础,进而决定了上层建筑的产生和性质。
其次,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人们在实践中不仅与自然界发生关系,也相互之间结成了一定的社会关系。
比如在工厂的生产实践中,工人之间、工人与管理者之间就形成了特定的分工合作关系。
再次,实践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发展。
社会发展的动力来自于实践中的矛盾和问题,正是人们不断的实践活动,推动着社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及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及现实意义【摘要】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之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内涵、历史渊源、核心要义,到其在当代的意义和对社会发展的贡献进行了详细阐述。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当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对于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文着重强调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时代价值,指出其对于现实社会的重要意义和启示。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深入探讨,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其在当代世界中的现实意义,为我们指引前进的方向。
【关键词】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实践观、重要性、内涵、历史渊源、核心要义、当代意义、社会发展、贡献、指导作用、时代价值。
1. 引言1.1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及现实意义的重要性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及现实意义的重要性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内容,更是指导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基本立场和方法论。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检验的标准,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途径。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强调人们在实践中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
只有不断通过实践检验和不断总结经验,才能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深入学习和贯彻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于推动社会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指导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重要思想武器,它具有强大的思想力量和行动力量。
在当代社会,各种社会问题和矛盾日益凸显,唯有深入贯彻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才能找到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本途径。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当代中国更是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只有不断深化改革、推进发展,才能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充分认识和发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当代的重要意义,对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具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2. 正文2.1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内涵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内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理论之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实践观是指人类社会实践活动在认识和改造世界过程中的基本规律和态度。
马克思主义论文2500字:当代价值.doc
马克思主义论文2500字:当代价值能力与知识的关系,相信大家都很清楚。
知识不是能力,但却是获得能力的前提与基础。
而要将知识转化为能力,需要个体的社会实践。
下面是马克思的生产实践观不仅表现为人与自然的关系,也表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因为人们只有以一定的方式相互联系并交换其活动,才能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
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建立在物质资料生产实践基础上的,离开了物资生产实践这个基础,人类社会就无法生存。
马克思通过实践来研究人类的生活深层规律,为人们指出了在实践活动中实现超越人的现实性维度这种理想的生存方式。
马克思实践哲学的生存论价值,改变过去对人类实践单一性功能的认知,真正实现了马克思实践观改造世界的功能。
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当代价值1.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党的十八大提出了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实践过程中,我们对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认识不断深化。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深刻地提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必要的市场供求格局和重要的体制性基础,从而处理好各种各样的矛盾。
如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制造业领域产能过剩、重复建设的问题严重;城市化质量不高、结构不合理矛盾凸显等。
(1)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2)更多依靠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3)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
可以看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主要矛盾没有变,中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我们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是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核心是以人为本,在实践中呼应了马克思科学实践观的价值指向。
2.国家管理转变为国家治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这一目标的确定深刻反映了改革发展的趋势和要求,综合考虑了国际、国内的形势和条件,回应了人民群众的期盼和关切。
浅析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浅析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摘要】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实践对于认识和改造世界的重要性。
实践是认识的前提和基础,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获得真知。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通过实践验证才能确定事物的正确与否。
实践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实践是改变世界的基础,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改变现实。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于指导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实践,我们才能真正了解世界的规律,指导我们的行动,并且实现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实践观、重要性、内涵、认识、真理、社会发展、动力、改变世界、指导、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意义1. 引言1.1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重要性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强调实践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实践是对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途径和手段,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观点之一。
实践是指人们在对客观世界进行认识的过程中,通过自身的活动对客观世界进行改变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的是实践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的重要作用,实践是认识的前提和基础,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是改变世界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实践在认识的重要性,认为人们的认识是通过实践活动来实现的。
只有通过实践活动,人们才能从中得到经验和知识,才能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实践是对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途径,是探索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有效手段。
在实践活动中,人们不断进行观察、实验、分析和总结,从而逐步提高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水平,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认识体系。
2. 正文2.1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内涵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对世界的认识是通过实践活动来实现的,只有通过实践对客观世界进行改造和认识,才能逐渐获取真知。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实践是理论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马克思主义认为,真理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通过实践不断检验得出的。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论文)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实践观的思考摘要:1845年春,马克思在布鲁塞尔写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在这个被恩格斯誉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中,马克思第一次提出了科学的实践观,并把科学的实践观作为新唯物主义的基石,孕育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萌芽,为随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逐渐成熟奠定了思想基础。
为我们提供一种真正关注人的现实生活的实践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对于我国哲学在新世纪的发展与建构具有多方面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是马克思思想发展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文本。
在这份提纲中,马克思完成了对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旧唯物主义的批判,确立了辩证唯物主义或者说实践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也就是科学的实践观,并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科学实践观的内涵,并运用科学实践观揭示了唯物史观一系列的基本观点,这些都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哲学和唯心主义哲学的彻底决裂,在科学实践观基础上建立起了一种崭新的哲学体系的框架。
实践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早就引起了哲学家们的注意。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众多的哲学家们并没有科学地解决实践的本质、结构和实践活动的运行机制,以及实践的地位和意义等问题。
恩格斯认为,这份提纲是“非常宝贵”的,它是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它第一次以崭新的姿态揭示了革命实践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决定作用,阐明了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践基础上的有机统一,规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从而不仅从整体上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唯心主义、同一切旧唯物主义划清了界限,而且还为制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体系,提供了一个雏形和纲要。
这就有力地证明,早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时期,马克思和恩格斯就已经把自己的哲学思想同费尔巴哈哲学从原则上区别开来了,而且正是这一原则区别,才标志着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的崭新的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初步形成。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当代中国发展的重要价值论文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当代中国发展的重要价值论文我们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指导,在实践中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伟大胜利。
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一定情况下可以相互转化。
我们在解决问题时要抓住主要矛盾,同时也不能忽略次要矛盾。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精心准备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当代中国发展的重要价值相关论文。
仅供大家参考!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当代中国发展的重要价值全文如下:在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正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实质,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对其的发展,对于我们科学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中的指导地位,有着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理论基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是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指导下,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它由邓小平加以实践和阐述。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一次非常重要的、具有深远意义的会议,它使党和国家的工作重新回到了正确的轨道上,拨乱反正,彻底结束了“左”的思想束缚,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方针,根据我国建设实际做出了把经济建设作为工作重心的重要决策。
邓小平同志指出:“马克思主义必须是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必须是切合中国实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这标志着作为一个有整体构想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
这个理论是邓小平在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长期历史经验、全面分析当代国际关系形式,深刻认识世界经济、政治发展趋势和历史走向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它的提出,极大推进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进程,它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的基础性地位,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真正活化了,真正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经过短短几年的实践和探索,中国共产党不仅迅速改变了中国的落后面貌,而且逐渐形成了一整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论文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概述: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显著、最基本的特征,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最根本的标志,它贯穿于全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各个环节。
把实践提升为哲学的根本原则是马克思的重要创造,他看到了实践作为人的本质的存在方式所具有的极其丰富的内容,赋予了实践以本体论的意义。
本文借鉴前辈观点,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内容以及发展历程,总结了其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内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具有决定性作用。
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的。
认识依赖于实践,离开实践的认识是根本不可能的。
肯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决不意味着认识无足轻重。
实践和认识总是相互作用的,认识特别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对实践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
理论是认识的高级形式,随着实践的发展和水平的提高,理论的指导作用愈益明显,它往往走在实践的前面,指导这实践活动的进程。
咋社会历史运动中,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给为显著。
当然,理论有正确和错误之分,正确的理论对实践活动起促进作用,错误的理论的作用则恰恰相反。
理论的作用只有掌握群众、最终通过群众的实践才能实现。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需要正确地理解已被实践所证实的理论的作用。
已被实践证明为正确的理论,对于人们的新的认识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但并不能把它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
因为它的正确性和适用范围最终都依赖于实践。
对于实践来说,它依然是第二位的东西。
实践的本质决定了实践在人类生活中具有基础和根本的地位,实践构成了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
实践是人类生命的特殊运动形式。
浅谈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新时代的价值
浅谈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新时代的价值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实践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基础。
在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价值不仅体现在理论层面,更体现在实际应用和指导社会发展的实践中。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和独特地位。
它认为人类的认识和改造世界必须通过实践来实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在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动力,只有深入实际,解决实际问题,才能找到正确的道路和方法。
实践观不仅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研究的方法论,还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正确的价值取向和人生追求。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实践的创造性和改造性。
它要求不仅要主动参与实践,还要积极主动地改造实践。
实践不仅是接受现实,更是改变现实,实现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在新时代,我们要善于发现社会矛盾和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努力推动社会的良性循环和长期发展。
只有不断地改造实践,才能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实践的历史性和具体性。
实践不是抽象的、孤立的,而是具有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背景。
实践是在一定的时代条件下进行的,它受到社会、经济、政治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在新时代,我们要深入研究实践的历史和现实,认识和把握实践的特点和规律,找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径和方略。
实践观的历史性和具体性为我们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路径,使我们能够更加科学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实践的集体性和社会性。
实践不是个体的、孤立的行为,而是集体和社会的行为。
实践需要协同合作和团队精神,需要社会各个成员的共同参与和共同努力。
在新时代,我们要坚持集体主义原则,发挥整体优势,形成合力和团队精神,从而推动社会的整体进步和发展。
浅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实践观
浅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实践观摘要:受到课堂上的讨论及教材的启发,本文从联系生活实际出发,阐述了对实践的具体含义以及实践和认识的关系的理解。
关键词:实践,认识在学习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的过程中,读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部分的认识、实践、真理等概念与论断,我发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人类的过往及现今的生活都息息相关。
以下摘录我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实践观部分的一些零碎思考。
什么是实践?实践就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
其中,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它一切活动的东西,因为没有生产实践,就没有人类,就没有其它一切社会生活。
常言道:“近水知鱼性,近山知鸟音。
”沿海的一些渔民,把耳朵贴在船帮上,听听底下的声音,就知道有什么鱼在附近海域游动。
生活在深山老林的猎人,凭着经验就可判别各种鸟类的叫声。
经验丰富的司机,听着发动机的声音,就能辨别机器正常与否。
我们现在懂得的一切,都是经过许多人的实践才得来的。
人们为了使某些重金属的原子核发生裂变,曾经用质子作炮弹去轰击原子核,命中率低得可怜。
后来,用中子轰击原子核,不仅很容易击中,而且随着原子核的分裂,还有新的中子释放出来,使轰击原子核的反应不断进行下去,形成链式反应。
人们利用核燃料分裂时释放的大量热能,建立了原子能发电站。
有教书的实践,才能总结育人的道理;有办工厂的经验,才能有管理工厂的知识。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认识来源于实践。
毛泽东指出:“如果要直接地认识某种或某些事物,便只有亲身参加于变革现实、变革某种或某些事物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触到那种或那些事物的现象,也只有在亲身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暴露那种或那些事物的本质而理解它们。
这是任何人实际走着的认识路程。
”没有实践,客观事物同认识主体就不能发生任何关系,因而也就不可能有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即认识。
浅析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论文
浅析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论文《实践论》是毛泽东关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代表著作。
写成于1937年(丁丑年)7月。
由于中国共产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思想,使中国革命在1931~1934年遭受极大的损失。
《实践论》就是作者借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观点揭露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的主观主义错误而写的。
这篇著作原是作者在延安抗日军事政治大学讲授哲学时的讲义中的一部分。
以下是店铺今天要与大家分享的是:浅析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浅析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全文如下:摘要:关于实践的问题,历年来都是马克思主义者和我国历届领导人十分关注的热点问题。
本文从他们对于实践问题的论述来理解理论和实践的关系,进而找到他们对于实践问题认识的发展过程。
从根本上来说,实践观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全面发展,特别是精神文化发展战略的选择。
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作完整的把握,在我们今天有着特别重大的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基本内容1.实践的本质实践在本质上就是主体和客体的对立统一。
此处的对立并不是主客体外在的对立,而是统一中的内在的对立,也是对立中的统一。
实践的过程,就是自身内在的矛盾的自我运动过程,就是主体与客体之间不断发生矛盾又不断解决的过程,就是主观改造客观同时被客观改造的过程。
2.实践的基本特征实践具有以下三个特点:第一,物质的客观性。
实践活动和主观认识活动不同,从要素、过程和结果看,实践具有明显的客观实在性。
第二,能动性。
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在适应环境的本能活动中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
第三,社会历史性。
实践不是孤立的个人活动,只有基于一定的社会关系才能从事实践活动。
不同历史阶段上的实践内容、规模和水平各不相同。
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现实意义1.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科学实践观具有基础性的核心地位,作为理论先导,它的历史使命和社会功能不只是表现在它能够正确地说明和解释世界,它还能够有效地改造世界。
浅谈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新时代的价值
浅谈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新时代的价值【摘要】本文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重要性和新时代对实践观的要求入手,探讨了实践观的内涵与特点、在新时代的意义、引领社会发展、推动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实践结合以及对当代社会问题的指导作用。
通过分析实践观在新时代的重要性、对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以及现实意义,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新时代的重要地位。
实践观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应用不仅可以更好地解决当代社会问题,还能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为新时代的社会发展提供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新时代、内涵、特点、意义、社会发展、结合、指导作用、重要性、影响、现实意义。
1. 引言1.1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重要性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之一,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地位和现实意义。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和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实践的基础性、决定性作用,强调理论联系实际、联系群众、联系时代的重要性。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的独特贡献,是马克思主义同其他任何哲学思想和理论观念进行斗争的武器。
在实践中检验真理、掌握真理、推动真理的规律,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特征。
实践观能够引导人们认识真理,获得真理,推动真理的发展。
实践观对于指导人们的认识和行为,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在当今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重要性更加凸显,要求我们更加注重实践的基础性、决定性地位,更加注重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发展真理,更加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联系群众、联系时代,更加注重推动社会发展,推动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实践相结合。
1.2 新时代对实践观的要求一是要求实践观与时代精神相契合。
新时代是一个充满挑战和变革的时代,实践观必须与时代精神相契合,才能更好地指导我们的实践活动。
二是要求实践观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实践观必须与社会发展的需要相适应,才能更好地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
三是要求实践观注重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
马克思科学实践观及其当代价值
马克思科学实践观及其当代价值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马克思的科学实践观及其在当代社会的价值。
马克思的科学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组成部分,它为我们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变革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方法。
本文首先将对马克思的科学实践观进行系统的概述,包括其实践概念的内涵、实践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作用、以及实践与理论的关系等方面。
随后,本文将分析马克思科学实践观在当代社会的应用和价值,特别是在指导社会实践、推动社会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深化对马克思科学实践观的理解,并探索其在当代社会中的实际运用,为推动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提供有益的启示。
二、马克思科学实践观的基本内涵马克思的科学实践观,作为其哲学理论的核心,是对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活动的一种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
在马克思看来,实践不仅仅是人类为了满足自身需要而进行的物质生产活动,更是一种具有社会性和历史性的主体性活动。
这种活动不仅体现了人类对于自然界的能动作用,更揭示了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马克思强调了实践的能动性。
在他看来,实践是人类有意识地改造世界的活动,是人类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过程。
这种能动性不仅体现在人类对于自然界的改造上,更体现在人类对于社会的改造上。
通过实践,人类不仅能够认识世界,更能够改变世界,实现自身的发展和进步。
马克思指出了实践的社会性。
他认为,实践是一种社会活动,是人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
这种社会性不仅体现在实践活动的目的和内容上,更体现在实践活动的方式和手段上。
在实践活动中,人们需要相互合作、相互依存,共同面对和解决各种问题。
这种社会性使得实践活动成为一种集体性的力量,推动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马克思揭示了实践的历史性。
他认为,实践是一种历史性的活动,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而不断变化的。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社会阶段,实践活动的目的、内容、方式和手段都会有所不同。
这种历史性使得实践活动成为一种具有时代特征和历史使命的活动,推动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变革和发展。
浅谈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新时代的价值
浅谈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新时代的价值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观点是"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手段。
在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意义更加突出,对于指导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价值。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新时代的重要意义在于引领人们正确认识世界。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面临着复杂多变的社会现实和问题,要正确认识这个世界,就需要立足于实践。
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真正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才能摆脱主观臆断和片面观点。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告诉我们,只有把认识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才能避免片面和错误的认识。
在新时代,我们要认真学习和贯彻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注重实践,从实践中认识事物的本质,正确把握世界的发展方向和规律。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新时代的重要意义还在于指导人们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只有通过实践,我们才能不断积累经验,不断丰富认识。
在新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个人成长的需要都需要我们积极投身于各种实践活动中。
只有通过实践,我们才能不断增长见识,不断完善自我,才能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告诉我们,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通过实践,我们才能验证自己的认识,才能让认识更加完善、更加深刻。
在新时代,我们要更加坚定地信仰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不断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实践水平。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新时代的重要意义还在于引导我们不断推动社会进步。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人的实践活动是目的性的,是为了改造和进步世界。
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不断改造客观世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在新时代,社会的进步需要每个人都积极参与到改造社会的实践中来。
通过实践,我们才能发现社会问题,解决社会问题,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要求我们将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将我们对世界的认识转化为推动历史发展的力量,在新时代,我们要更加自觉地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贯彻到具体的社会实践中去,通过实践不断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论文摘要:人们在一段时期内曾片面地追求实践活动的目的性,而忽视其规律性,不考虑或极少考虑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长远效益,造成诸如资源浪费、环境污染、气候变暖等一系列严重的负面影响,极大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一、关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认识以及理论意义实践思维方式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它使马克思在生产力理论研究中创立了独树一帜的实践的生产力观。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使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实践是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实践包括生产实践活动、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科学实验活动等三个基本形式这里我想谈一下实践的生产力观:马克思和恩格斯始终坚持的是实践的生产力观,认为生产力是人们在现实实践中所体现出来的一种本质力量或实践能力,生产力发展的动力则存在于人们不断发展的物质利益需要及其丰富的社会关系之中。
马克思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对于生产力的研究不能只从客体方面去理解,而应从实践去理解。
就是说,生产力本身已内在地包括了客体、主体和实践,而对于实践,不仅要从“客观的活动”去理解,而且要从“主体的方面”去理解,把“主体”和实践联系起来。
实践就是“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这就肯定了主体的能动性;同时,实践又是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这又否定了抽象能动性,把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思维与存在、主观与客观、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等关系在实践基础上统一了起来。
这也就是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双重统一过程中去理解和诠释生产力。
由此,马克思进一步从实践思维方式的高度加以概括,认为生产力是人们解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矛盾的实践能力,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与社会使其适应人类需要的实践力量。
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方法论意义(一)宏观方面:1.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指导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马克思主义发展至今具有其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同时是党和国家进行社会主义指导与建设工作的重要内容。
随着社会进步与发展,我国不断取得重大成绩,但是同样面临多重挑战,在挑战面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应该如何进行是当代所面对的重大难题。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理论方法方面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提供重要借鉴,通过践行马克思主义以及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中之重。
通过切身学习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将马克思主义与我国社会实践相结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同时,坚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展与深入发展提供不竭思想动力与理论支持。
只有在实际生活、生产与学习过程中深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才能真正了解与掌握马克思主义,也只有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识的提升才能真正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
2.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促进我国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重要指导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不可避免会遭受到多种困难与问题,就如何解决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已经摆在我们面前,尤其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升、竞争实力的不断增强,资本主义国家不断展开不利于我国发展的政治策略、经济策略。
因此必须加大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认识与学习才能真正了解马克思主义、才能真正了解社会发展局势、才能真正掌握时代发展规律,促进社会进步发展与繁荣,促进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促进我国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建设进程。
只有牢牢掌握并依靠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才能真正实现社会发展与进步,也只有不断坚强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学习才能更好的为社会服务,促进社会发展与繁荣。
3.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保障我国在新形势下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动力新形势下,我国发展在取得重大成绩的同时也不断面临多重挑战,在新时期该如何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进程、如何促进人民生活水平提升已经成为重要课题。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重要内容,也是我国多年实践所得出的宝贵经验,只有牢牢坚持实践观,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实践理念,加强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建设才能在新时期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不竭的思想动力与活力。
马克思主义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之一,也是我国通过多年实践所得出的宝贵理念成果,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学习与践行工作,是我国在新形势下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工作取得胜利的重要理论保障。
(二)微观方面:1.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提升公民素质的必经途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不仅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在现实生活中同样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指导作用。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与改善,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工作如火如荼。
公民素质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公民素质的提升也是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工作正常发展的重要保障,马克思主义实践观通过理论建设工作在思想方面促进社会公民水平提升,在日常生产、生活、学习过程中同样发挥积极作用,通过认真学习、理解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我国公民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全社会共同进步的重要思想阵地,公民素质教育必须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相结合,通过实践进行教育、指导工作,促进我国公民素质整体提高。
2.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提升群众个人思想境界的重要举措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不仅需要有优秀的指导思想,同时需要实践作为检验指导思想、促进指导思想完善的重要任务,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历史的、科学的结合,通过历史发展以及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充分表明,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才能更好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工作,也只有通过加强对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学习才能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境界与水平,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不仅仅是一种科学的指导思想,更是一种通过实践所得出的重要内容,因此,加强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学习与建设工作是保障也是促进我国广大人民群众思想水平的重要举措,同样也是加强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工作的重要内容,对于我国政治、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3.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促进当代高校人才能力提高的重要指导思想内容大学生是当代宝贵的人力资源,同时也是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工作的重要力量,面对国内外形势变化以及我国高校教育体制改革,我国大学生思想建设工作承担重要责任。
如何进行有效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经成为时代课题。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活的精神,当代大学生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将课堂所学知识与社会发展实际相结合,对于加强自身发展与进步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加强与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建设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当代大学生也只有通过学习与了解并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才能认清社会发展情况、把握时代发展脉搏,促进个人素质提升,进而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三、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现实意义(一)有利于正确地指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首先,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人的全面发展。
根据马、恩实践的生产力观,生产力实质上是人的本质力量或实践能力的体现,而个人的知识文化水平、精神风貌和创新能力等等,都是影响人的本质力量或实践能力的重要因素。
所以,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既是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又是生产力发展的关键之所在。
其次,必须不断推动制度创新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人们的本质力量或实践能力的发挥状况,依赖于社会制度对个人力量的有效组织。
通观历史,社会组织的成功和失败正是社会兴衰的根本原因。
为了提高人们在物质生产、科学技术、创新发明等实践领域的积极性,国家必须提供适当的制度环境和一套相对完善的激励机制。
人们的实践活动又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二)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有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有助于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和谐社会包括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自身的全面协调统一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正是重视生产实践、交往实践及人对自身实践的协调发展。
这三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不可分割的。
首先,要重视生产实践,因为生产实践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基础和前提条件。
但人类在自然界获取物质生活来源时要尊重自然,不能违背自然规律。
生产实践不能仅是人对自然的征服,而是人与自然的相互协调、共同发展。
其次,要重视人与人的交往实践,因为人是社会的人,人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才能生存和发展的,“社会关系实际上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
第三,要重视人对自身的实践,即人不仅要把自然、社会,而且还要把人自身作为认识和改造的对象。
人对自身的实践活动包括改造人自身的肉体和自身的思维两个方面,使人的身体和思维在实践中不断得到改造和提高,达到真善美的统一。
只有这三种实践全面协调发展才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才能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三)全面正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有助于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人们在一段时期内曾片面地追求实践活动的目的性,而忽视其规律性,不考虑或极少考虑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长远效益,造成诸如资源浪费、环境污染、气候变暖等一系列严重的负面影响,极大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为实践活动指明了正确的价值导向,突出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人文关怀。
我们应该要反省近代工业“以物为本”,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缺陷,应该坚持物的尺度和人的尺度相统一,坚持价值原则和科学原则相统一,正确地处理好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
参考文献:[1]胡连生、杨玲:《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与社会主义的新课题》,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2]顾海良、张雷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历史与现实》,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3]王振中:《政治经济学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4]徐育苗主编:《中外政治制度比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5]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