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第九单元戊戌变法高效整合与测评新人教版选修1资料

合集下载

专题09 戊戌变法课件-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同步课堂选修1 精品001

专题09 戊戌变法课件-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同步课堂选修1 精品001

【例题1】1897年,严复创办《国闻报》,介绍西方社 会进化论名著《天演论》,其主要意图是( ) A.介绍西方科学技术 B. 论证维新变法的必要性 C.阐述维新变法的策略 D. 推动近代教育的发展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认知材料信息, 并作出准确解读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 “1897年”、“介绍西方社会进化论名著《天演 论》”、“主要意图”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判断选项,可知:B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其余 ACD三项均不能够体现题干“主要意图”要求,不 正确。故,本题正确答案选B。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 近代中国改革· 戊戌变法· 背 景
【核心讲解】从国际国内环境、思想文化、领导力量、改革途 径、改革措施等方面分析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一成一败的原因 答案:1.国际环境 (1)日本:列强处于自由资本主义阶段,以打开市场、倾销商品为 主要目的,列强在亚洲正集中主要精力侵略中国。 (2)中国:19世纪末,随着自由资本主义发展成为垄断资本主义, 列强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输出资本、瓜分世界的要求日益增 长,在中国,列强掀起了瓜分狂潮,不会允许中国走上自强之路。 2.国内环境 (1)日本:封建专制统治相对薄弱、资本主义发展相对充分。 (2)中国:封建专制统治达到顶峰、顽固势力异常强大,自给自足 的小农经济仍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发展先天不足、后天不良。 3.思想文化 (1)日本:知识分子容易吸收外国的新思想、新文化,西方学说普 及早。 (2)中国:儒家传统思想文化根深蒂固,比较难接受新鲜事物。
【例题2】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写道:同治初年,德相 俾斯麦对人说:“三十年后,日本其兴,国其弱乎?日人之 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一欧 洲者,询某厂船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原, 其在此乎。”梁启超这段话的根本意图是 A.证明中国进行社会政治变革的必要性 B.寻找甲午中日战争日胜中败的原因 C.批评洋务运动未能使中国富强 D.比较中日近代化道路的异同

2017-2018学年人教版高二历史(选修1)非选择题综合练习: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2017-2018学年人教版高二历史(选修1)非选择题综合练习: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1.戊戌变法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特定的背景下发起的一场救亡图存运动,整顿吏治是其突出的内容之一。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清朝“握枢密之任者,惟军机处数人。

此外则诸部只见纸册,千官皆同闲人”。

……“以级尊卑任官”,以“族任官”。

即扬满抑汉的中央政府“官缺制”和地方各级官员的“捐纳制”。

致使大批德才皆无之人为官一世,“国未尝资其少益也,而害若丘山”。

——摘编自康有为《官制议》材料二戊戌变政,首在裁官。

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

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

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

——陈夔龙《梦蕉亭杂记》材料三著军机大臣、总理各国事务王大臣会同妥速议奏,所有翰林院编检、各部院司员、大门侍卫、候补候选道府州县以下官、大员子弟、八旗世职、各省武职后裔,其愿入学堂者,均准入学肄业,以期人材辈出,共济时艰。

——1898年6月光绪皇帝发布《定国是诏》材料四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共计发布各种变法诏令180多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

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九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

”——(美)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1)据材料一,概括清朝官制存在的弊端。

(2)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戊戌变法期间整顿吏治的措施。

(3)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维新派变法的失误之处,并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

【答案】(1)弊端:官僚机构臃肿,人员冗繁(冗官);选用官员的方式落后(扬满抑汉);官员的素质低下。

(2)措施:精简机构,裁减冗员;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兴办学堂,培养人才;举荐新政人才。

(3)失误:树敌太多,遭到顽固派反对;变法内容贪大求全;变法过程急于求成等。

启示:改革不能急于求成,要逐步推进;改革要讲究政治策略,尽量减少对立面等。

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无征不信,不信民不从,故一切制度托之三代先王以行之。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 期末复习专练:第九单元《戊戌变法》单元测试题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 期末复习专练:第九单元《戊戌变法》单元测试题

人教版历史选修一期末复习专练:第九单元《戊戌变法》单元测试题一、单项选择题1.在百日维新中,除湖南巡抚外各省官员大多抵制新政,这充分说明()A.光绪帝没有实权B.绝大多数官员都是顽固派C.封建保守势力强大D.改良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2.早期维新派的思想主张,明显地反映了哪一阶级(阶层)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A.地主阶级改革派B.民族资产阶级C.开明地主阶级D.农民阶级知识分子3.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历史根源是()A.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B.洋务运动的刺激C.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成为新的政治力量D.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4.下图是19世纪末法国发行的一张明信片,它形象地反映出当时()A.国际局势的日趋紧张B.列强对中国的瓜分和争夺C.清政府的腐朽无能D.清政府的财政被列强控制5.19世纪末.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的基本特征是()A.大量倾销工业品和资本输出B.开设银行和迫使清政府借款C.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同”D.大量资本输出和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6.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写道: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对人说:“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

强弱之原,其在此乎。

”梁启超这段话的意图是()A.证明中国进行社会政治变革的必要性B.寻找甲午中日战争日胜中败的原因C.批评洋务运动未能使中国富强D.比较中日近代化道路的异同7.1902年梁启超在《新民说》里谈到国家与政府的关系:“国家如一公司,朝廷则公司之事务所……朝廷由正式成立者,则朝廷为国家之代表,爱朝廷即所以爱国家也。

朝廷不以正式而成立者,则朝廷为国家之蟊贼,正朝廷乃所以爱国家也。

”对这种说法的理解正确的是()A.宣传立宪保皇思想B.主张救亡图存C.反对民主革命D.启蒙了国民觉悟8.“窃以为皇上筹自强之策,计万世之安,非变通旧法,无以为治。

高中历史 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9.2 维新运动的兴起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1-新人教版高二选修1

高中历史 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9.2 维新运动的兴起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1-新人教版高二选修1

第2课维新运动的兴起课时过关·能力提升基础巩固1在近代中国,将“向西方学习”的内容由器物层面扩展到制度层面的较早提倡者是( )A.魏源B.X之洞C.X观应D.梁启超,制度层面是指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

魏源和X之洞都属于学习西方器物层面的代表人物;X观应是中国早期维新派的代表人物,政治上主X革新,实行君主立宪。

2维新变法运动时期,康有为主X“我朝变法,但采鉴日本”,是指要在政治上实行( )A.君主专制B.联邦制C.某某制D.君主立宪制年,日本颁布了宪法,宣布建立君主立宪政体。

3下列各项中符合早期维新派“商战”思想的是( )A.“自强之术,在于练兵”B.“十万之富豪,则胜于有百万之劲卒”C.“师夷智以造炮制船,尤可期永远之利”D.“改良社会经济组织,使人民知有生之乐”,他们认为“十万之富豪,则胜于有百万之劲卒”,希望通过发展社会经济达到抵制外国侵略的目的。

4康有为认为,在“公车上书”四项主X中,只有一项是“立国自强之策”。

这就是( )A.“下诏鼓天下之气”B.“迁都定天下之本”C.“练兵强天下之势”D.“变法成天下之治”,这也是“公车上书”的主要目的,D项符合题意。

5X观应曾这样批判洋务运动:“西人立国……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此其体也。

……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步趋,常不相及。

”他指出的洋务运动的弱点是( )A.片面依赖西方,缺乏自主创新B.没有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制度C.没有结合中国具体情况学习西方D.忽视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企图观应指出了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源,即没有学习西方的“体”——政治制度。

619世纪末,康梁维新派救亡图存思想的核心是( )A.以中国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B.设议院、兴、实行君主立宪C.由君主专制变为某某某某是“进化之公理”D.今日之民智……待革命以开之7康有为的维新思想吸收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的内容,其中最主要的是( )A.某某某某思想B.三权分立思想C.君主立宪思想D.人文主义思想,他的核心主X就是实行君主立宪。

高中历史 专题九戊戌变法测试 人民版选修1

高中历史 专题九戊戌变法测试 人民版选修1

高中历史专题九戊戌变法测试人民版选修1(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计50分)1.1898年1月的一天,在总理衙门西花厅,总理大臣李鸿章、翁同龢、荣禄等对康有为进行问话。

康有为把荣禄驳得哑口无言,气得荣禄中途退场。

这种现象说明的本质问题是( )A.变法图强是大势所趋 B.顽固势力势单力孤C.维新变法已深入民心 D.民族危机日益加深解析本题实际考查的是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荣禄等顽固派反对变法,却无力解决民族危机和统治危机,在事实面前无话可说。

故选A。

答案 A2.张之洞在戊戌变法期间撰写的《劝学篇》,在知识分子中产生了极大影响,行销百万册。

这反映出( )A.保守势力转而支持改革B.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已过时C.清政府成为变革的主导者D.洋务派与维新派思想有共同之处解析张之洞是洋务派的代表人物,在向西方学习方向是与维新派一致的,二者的区别是学什么的问题。

洋务派主张只学习西方的器物,不能学习西方的制度;维新派主张既要学习西方的器物,更要学习西方的制度。

张之洞不属于保守势力,故A错;《劝学篇》的流传说明B错误;张之洞只是一个总督,不能代表清政府,故C错。

答案 D3.下图为拿起武器保家自卫的高山族战士。

这是由下列哪个条约引起的现象(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解析考查学生认识问题的能力。

《马关条约》的签订引起了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回答。

答案 C4.19世纪中期,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开始出现民族危机,先进的中国人迈出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其主张是( )A.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B.猛烈批判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C.从学习西方科学技术转向宣传民主共和D.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解析根据题干的时间和内容可以判断是林则徐、魏源等人的主张,故选A。

答案 A5.“(它)毕竟使中国人看到了另一个陌生的世界,看到了那个世界的部分,并设法把这部分引进到中国来,而成为中西文化频繁接触后的当时两者可能结合的一种形式……给僵化的封建文化打开了缺口。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试题:9-4戊戌政变含解析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试题:9-4戊戌政变含解析

第九单元第4课戊戌政变课后强化演练1.英、日等国都曾暗示愿意帮助中国变法的主要原因是()A.帮助中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B.推翻清王朝的统治C.推翻慈禧太后的统治D.与他国争夺在华的利益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外国侵略者在中国的任何举措,其基本的出发点都是为了维护其在华的侵略权益。

英、日等国为了与俄国争夺在华利益,曾暗示愿意帮助中国变法。

答案:D2.为进一步巩固自己的统治权力,慈禧太后采取的破坏新政的措施不包括()A.解除了支持新政的翁同龢的军机大臣职务B.任命她的亲信荣禄为直隶总督C.将人事任免和军权牢牢控制在手中D.指使袁世凯出卖维新派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

A、B、C三项是慈禧太后采取的破坏新政的措施;符合题干“不包括”之意的是D项,因为袁世凯是自己出卖维新变法的,而非指使。

答案:D3.光绪帝为了贯彻新政,在人事上进行的重大举措是()A.颁布变法法令B.游说外国人支持C.给袁世凯加官晋爵,委以重任D.将礼部两尚书、四侍郎全部革职,任命谭嗣同等为“军机四卿”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史实再认再现能力。

应重视题干中的“人事上”的限定,符合这一条件的只有C、D两项。

题干中点明是“为了贯彻新政”,符合此条件的只有D。

答案:D4.《光绪朝东华录》载清末颁布的一份懿旨称:“嗣后乡试会试及岁考科考等,悉照旧制,仍以四书文试帖经文策问等项分别考试。

经济特科,易滋流弊,并着即行停罢。

”与这一懿旨的颁布有直接关系的历史事件是()A.百日维新B.戊戌政变C.清末新政D.预备立宪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戊戌政变的前因后果,意在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百日维新颁布了包括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设经济特科等内容的变法诏书。

戊戌政变的发生标志着百日维新的破产,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被恢复,经济特科被取消。

故选B项。

答案:B5.戊戌政变后,大部分新政措施被推翻、废止,重行禁止士民上书,大权被慈禧太后所掌握,皇帝徒有虚名,改革之事,遂成泡影。

杨高中历史选修一第9单元测试卷《戊戌变法》及参考答案.doc

杨高中历史选修一第9单元测试卷《戊戌变法》及参考答案.doc

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九单元测试卷《戊戌变法》班级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____ 得分____________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以后始也。

”梁启超所说的“大梦Z唤醒”的表现是()。

A.挽救民族危广的维新运动兴起B.认识到洋务运动不能使屮国富强C.广大人民的反清斗争风起云涌D.日本的先进,大批知识分子赴日留学2.《马关条约》中,最有利于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的条款是()。

A.开辟新的内河航线B.在苏杭富庶地区开辟新的通商口岸C.允许日本在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D.给予日本巨额赔款3.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的含义是()。

A.清政府向西方国家“开放门户”B.清政府与各国之间相互“开放门户”C.西方国家在华势力范围向美国“开放门户”D.歹I」强在华势力范围相互“开放门户”4.维新变法期间,促使光绪帝支持变法的根木原因是()。

A.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B.封建统治面临全面危机C.维新派的影响D.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5.清末一位著名的思想家指出:“要而论之,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大地既通,万国蒸蒸,日趋于上,大势相迫,非可阀制,变亦变,不变亦变。

变而变者,变之权操诸已,可以保国,可以保种,可以保教;不变而变者,变Z权让诸人,束缚Z,驰骤Z。

” (《论不变法Z害》1896年8月19日)这位思想家最冇可能是()。

A.林则徐B.左宗棠C.梁启超D.孙屮山6.甲午战争后,中国人民的爱国救亡运动有了新的变化。

内因是()。

①帝国主义国家掀起了瓜分屮国的狂潮②屮国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③屮国无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④中国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②③D.②④7.中国是一个文章的国家,文章之国,所以你写书也好,你研究学术也好,传达范围是非常有限的。

但是假如你能写出一篇,一个准确地反映一个吋代问题的大文章,那确实是会风行天厂洛阳纸贵。

人民版高二历史选修1_课文注释: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人民版高二历史选修1_课文注释: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课文注释: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维新运动在民族存亡的危急关头兴起,具有强烈的时代紧迫感和感染力,引起社会的巨大震动。

尚未成熟的民族资产阶级第一次登上政治舞台,充当历史的主角,导演了一场生气勃勃的政治改革和社会启蒙运动,从而成为中国社会发展中一个重要的历史转折。

这次改革虽然很快失败了,但并不意味着社会变革的停顿和历史潮流的逆转,而是预示着新的历史时期的到来。

维新运动把斗争的矛头直接指向封建专制制度,批判其理论体系,揭露君主专制政体的黑暗、腐朽,猛烈冲击封建统治,使封建地主阶级不能照旧下去。

事隔几年,镇压这场改革的封建顽固派也不得不仿效维新派,宣布实行所谓新政和预备立宪,以对抗革命,这也是戊戌维新运动使统治者不能照旧统治下去的一个侧证。

例如,新政改革废八股、兴学堂的措施,曾引起社会的极大反响。

当时京师大学堂仍然保存,各地私立学堂也“纷纷见”,已经纳入资本主义轨道的教育改革,不可能再回复到科举八股时代那种窒息、沉寂的状况了。

因此,仅仅三年,统治者便不得不在社会舆论的压力下,于1901年再度变革科举,废除八股。

至1906年,连科举制也正式废除了。

中国奉行千年的科举制的废除,资产阶级新式教育制度的确立,不能不归功于戊戌维新时期的教育改革。

再如,百日维新时期设立农工商总局的措施,是对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封建专制主义上层建筑的重大突破,对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有积极作用。

戊戌政变后也将这项改革废除了。

然而,资本主义经济的增长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不是行政手段所能扼制的。

因此,统治者不得不在1903年重新设立商部,并制定《奖励公司章程》,1906年又将商部改为农工商部,对民族资本主义作出了让步。

这项措施也确实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些方便条件。

在民族工业的兴起、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的情况下,统治者不得不在政治上作出让步,这就是“预备立宪”的原由之一。

维新运动作为资产阶级的政治运动,和辛亥革命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第九单元《戊戌变法》单元检测题--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

第九单元《戊戌变法》单元检测题--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

第九单元《戊戌变法》单元检测题一、选择题(共20小题)1.1902年梁启超在《新民说》里谈到国家与政府的关系:“国家如一公司,朝廷则公司之事务所……朝廷由正式成立者,则朝廷为国家之代表,爱朝廷即所以爱国家也。

朝廷不以正式而成立者,则朝廷为国家之蟊贼,正朝廷乃所以爱国家也。

”对这种说法的理解正确的是()A.宣传立宪保皇思想B.启蒙了国民觉悟C.反对民主革命D.主张救亡图存2.戊戌变法法令中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是( )A.设京师大学堂B.提倡和奖励士民投资设厂C.废八股D.裁汰绿营3.戊戌变法运动的失败证明了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但它给后来的奋斗者提供的最重要的历史经验是()A.可以走日本明治维新之路B.可以走俄国农奴制改革之路C.丢掉改良幻想,运用暴力手段推翻清政府D.可以走法、美革命之路4.下列关于19世纪末清政府统治状况的表述,错误的是()A. 19世纪末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加深了清政府的统治危机B.清政府为解决财政危机,增强鸦片税的征收C.清政府采取的解决财政危机的措施挽救了其统治D.清政府的统治危机推动了戊戌变法运动的到来5.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主要原因是()A.中国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B.清政府放松限制,允许民间办厂C.部分官僚、地主和商人拥有雄厚的资本D. “实业救国”呼声的出现6.9世纪末,某组织的《章程》开宗明义地提出:“本会以国地日割,国权日削,国民日困,思维持振救之,故开斯会以冀保全。

”该组织最有可能是( )A.兴中会B.保国会C.强学会D.同盟会7.之所以说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主要是因为()A.变法有较广泛的群众基础B.变法采取的是改良的形式C.变法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D.维新派表现了勇于献身的精神8.近年来,许多史学家在研究戊戌变法时,认为康有为依靠光绪帝进行变法,反映出他具有高超的政治艺术。

所谓“高超”应是指这种方式有利于()①减少变法阻力①弥补资产阶级力量的不足①获得列强的支持①取得顽固派的支持A. ①①B. ①①C. ①①D. ①①9.为变法而献身,留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壮烈诗篇的戊戌志士是()A.梁启超B.谭嗣同C.刘光第D.杨深秀10.如图所示读物最初于1897年12月刊出,20世纪初,商务印书馆出版了铅印本,一共印刷了二十版,知识分子争相传阅。

专题09 戊戌变法(测)-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同步精品课堂(提升版)(选修1)(解析版)

专题09 戊戌变法(测)-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同步精品课堂(提升版)(选修1)(解析版)

一、选择题(每题4分,12小题,总共48分.)1.19世纪末,帝国主义对中国经济侵略的基本方式是( )A.资本输出和大量倾销工业品B.开设银行和迫使清政府贷款C.控制中国的海关和其他税收D.修筑和经营中国的铁路【答案】A【解析】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戊戌变法·背景2.《马关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列强竞相向中国提供借款,这主要是因为列强可以借此( )①掠夺中国的关税收入②获取高额回扣和利息③获取更多的政治特权④成为侵华霸主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列强通过政治借款,不仅可以获得大量的经济利益,还可获得大量附加的政治特权,故①②③正确,故B选项正确;但不可能都成为侵华的霸主,故④错误,故ACD都错误。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戊戌变法·背景3.下列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的方式中,对中国民族工业影响最大的是( )A.修筑铁路B.政治性贷款C.开设银行D.开设工厂【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方列强在中国开设的工厂,规模大,资金雄厚,技术先进,再加上不平等条约的保护,竞争力极强,对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危害极大。

故D选项正确。

ABC都不符合所学知识,不是对中国民族工业影响最大的,故排除。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戊戌变法·背景4.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批评洋务派学习西方是“遗其体而求其用”,其意图是( )A.学习西方先进技术B.反对洋务运动C.进行政治改革,实行君主立宪D.挽救清朝统治危机【答案】C【解析】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戊戌变法·背景5.1888~1895年,康有为的维新变法活动主要有( )①写成《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阐述变法理论②在广州讲学,宣传变法理论③提出人类社会进化的三段理论④借达尔文的进化论,阐明自己的变法主张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1888~1895年,康有为的维新变法活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康有为再此期间在广州讲学,宣传变法理论,写成《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阐述变法理论并提出人类社会进化的三段理论,故①②③正确,故A正确。

高中历史第九单元戊戌变法第2课维新运动的兴起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1

高中历史第九单元戊戌变法第2课维新运动的兴起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1

第2课维新运动的兴起学习目标本课主要介绍戊戌变法的酝酿活动,学习本课应重点把握以下三个方面:1.早期改良思想和康有为的变法思想,为戊戌变法提供思想基础。

2.公车上书和成立强学会标志着维新运动的兴起。

3.梁启超主编《时务报》为戊戌变法提供了舆论准备。

对应学生用书P91清单一戊戌变法的思想基础早期改良思潮与康有为及其变法思想(1)形成原因:①19世纪70年代,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出现。

②继承了林则徐、龚自珍、魏源等人向西方寻求真理的探索。

(2)代表人物:王韬、薛福成和郑观应等。

(3)主要目的:解救民族危难,缓和社会矛盾。

(4)基本主张:①经济方面:振兴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通过“商战”同外国资本主义进行竞争。

②政治方面:学习西方先进的制度,设立议院,实行君主立宪,从政治上保障资本主义的顺利发展。

(5)历史影响:形成了一股不可忽视的社会思潮,成为甲午战争后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先声。

[深化认知]早期改良思想,明显具有资产阶级的性质,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比鸦片战争时期地主阶级改革派的思想前进了一大步,而且和洋务派划清了界限,也为资产阶级维新运动做了理论上的准备,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2.康有为及其变法思想(1)变法思想萌发:青年时期,开始关心国家命运,留意西学;后来,萌发变法思想。

(2)上书变法:1888年,在北京第一次上书光绪帝,陈述变法图强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主张变成法,求自强,挽救危局。

(3)变法理论:①“三世说”:提出人类社会的进化过程要经过“据乱世”“升平世(小康)”和“太平世(大同)”三个发展阶段的理论。

②代表作:在学生梁启超等人的协助下,写成《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两部著作,系统地阐述了变法理论。

[深化认知]康有为维新思想的核心是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在宣传的过程中,为减少改革的阻力,与中国传统儒学相结合,说明了康有为对中国国情了解深刻,但也反映出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的阶级特点,使得他们在探索过程中不可能真正与封建思想彻底决裂。

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九单元《戊戌变法》

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九单元《戊戌变法》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九单元《戊戌变法》
精品教案
第一课
【课标要求】:
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

3、分析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

4、简述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特点。

5、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事实。

6、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知识梳理】
1、日本明治维新成功,中国戊戌变法失败原因比较简表
2、洋务运动与维新变法
相同点:①都是在民族危机严重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②都是以清政府为主体而进行的
重大政策调整;③都涉及军事、经济、文化方面的改革;④都主张向西方学习;⑤都是中国近代化发展历程中的重要内容;⑥虽然都失败了,但对历史发展的进程都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不同点:①国际环境不同,前者发生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后者发生在第二次工业
革命后。

②阶级属性不同,前者代表地主阶级,后者代表资产阶级。

③目的不同,前者是要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后者是要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

④性质不同,前者是地主阶级改革,后者是资产阶级改革。

⑤内容不尽相同,前者只主张学习西方科技,后者主张全面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实行君主立宪。

⑥影响不同,戊戌变法比洋务运动影响大。

人民版 高二历史选修一专题九课后练习(有答案)

人民版 高二历史选修一专题九课后练习(有答案)

戊戌变法45分钟练习题一.选择题:48分1.19世纪末,维新派提出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他们把希望完全寄托在没有实权的光绪帝身上,这表明:()A.戊戌变法运动的出现和失败都具有历史的必然性B.戊戌变法运动的出现和失败都不具有历史的必然性C.戊戌变法运动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失败则带有偶然性D.戊戌变法运动的出现是历史的偶然,失败则是历史的必然2. 戊戌变法运动的突出功绩在于:()A.挽救民族危亡B.推动政治改革C.发展社会经济D.促进思想解放3.(上海)晚清有御史上奏称:“近日人心浮动,民主民权之说日益猖獗。

若准各省纷纷立会,恐会匪闻风而起,其幻不可胜言。

”这个奏折针对的是:()A.太平军B.洋务派C.维新派D.义和团4.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对中国社会产生的最主要的影响是:()A.清政府增加了税收,减轻了还债压力B.为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奠定了阶级基础C.进一步破坏了中国封建的自然经济D.为无产阶级成为革命领导阶级奠定基础5.康有为向光绪帝呈递《应诏统筹全局折》实际上成为维新派的施政纲领,因为它:()A.提出了各方面的具体变法建议B.主张实行君主立宪的政治体制C.系统论述了维新变法的理论D.明确指出变法是救亡图存的唯一出路6.马克思指出:“他们战战兢兢地请出亡灵来给他们以帮助,借用他们的名字、口号和衣服,以便穿着这种久受崇敬的服装,用这种借用的语言,演出历史的新场面。

”这一观点可适用于对下列那一理论的评价:()A.洪秀全的绝对平均主义B.康有为的维新变法思想C.孙中山的旧三民主义D.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指导思想7.19世纪末,维新变法从一种思潮得以发展成为一种政治运动,关键是:()A.维新派发展资本主义符合历史趋势B.维新派争取到光绪帝的支持C.维新派把维新变法和救亡图存结合起来D.维新派拥有广泛的阶级基础8.百日维新期间没有提出开国会、定宪法,是因为他们:()A.不敢触动封建制度B.认为这一政治主张不符合中国国情C.认为中国“民智未开”,难以这行立宪制度D.为了减少变法的阻力9.我们之所以把维新派和顽固派的论战称为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是因为:A.论战最先打破了清朝君臣闭目塞听、愚昧无知的状态B.在论战中提出了学习西方科技和兴办近代工商业的要求C..资产阶级在论战中首次提出了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要求D.论战正面抨击了封建信条和阐述了资产阶级的政治思想10.下列观点中属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是:(A.B.君C.D.当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11.百日维新的变法法令中,直接触及顽固派利益的是:(A. B.C. D.裁撤绿营,编练新式陆军12.康有为从传统儒家思想中寻找变法的理论依据是因为:()①儒家思想根深蒂固②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③变法过程的策略④个人经历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二、阅读下列材料:52分13\材料一万国报馆,议论沸腾,咸以瓜分中国为言,若箭在弦,省括即发。

2017历史人民版选修1专题九戊戌变法专题综合检测含解析

2017历史人民版选修1专题九戊戌变法专题综合检测含解析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今天下非不稍变旧法也,洋差商局学堂之设,开矿公司之事,电线机器轮船铁舰之用,不睹其变,反以蔽奸。

夫泰西行之而富强、中国行之而奸蠹,何哉?上体太尊而下情不达故也。

”激发该看法走向初步实践的原因之一是()A.鸦片战争的失败B.英法联军侵占北京C.甲午战争的失败D.《辛丑条约》的签订解析:选C。

本题考查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

材料反映的思想主张为维新思想,而维新思想实践开始于甲午战争以后,不是鸦片战争,故A项错误;英法联军侵占北京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与材料思想出现的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依据材料分析,该看法批判“中体西用”思想,主张学习西方民主政治制度,维新思想初步实践的表现是“公车上书”,其背景为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故C项正确;《辛丑条约》的签订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故D项错误。

2.1895年,维新思潮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其标志是()A.《应诏统筹全局折》的呈递B.强学会的成立C.《中外纪闻》的创办D.“公车上书”解析:选D。

“公车上书”拉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使维新思潮发展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3.《清史稿》记载:“亲政之时,春秋方富,抱大有为之志,欲张挞伐,以湔(洗)国耻。

已而师徒挠败,割地输平,遂引新进小臣,锐志更张,为发奋自强之计。

”此处评价的这位皇帝是() A.康熙帝B.乾隆帝C.光绪帝D.宣统帝解析:选C。

A、B两项时期处于康乾盛世,与题干信息“欲张挞伐,以湔(洗)国耻”不符,故A、B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已而师徒挠败,割地输平,遂引新进小臣,锐志更张,为发奋自强之计”是指甲午战败、《马关条约》签订之后,启用维新派,变法图强,故C项正确;宣统帝还没亲政,清王朝就已经被推翻,与题干信息“亲政之时,春秋方富,抱大有为之志”不符,故D项错误。

4.“议院设而废君,大逆不道之事更多矣……民主万不可设,民权万不可重,议院万不可变通。

【高中历史】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1教师用书:第9单元-第4课戊戌政变

【高中历史】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1教师用书:第9单元-第4课戊戌政变

第4课戊戌政变学习目标:1.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

2.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1.重点:戊戌政变及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和意义。

2.难点: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教材整理1新旧势力的交锋1.原因:新政措施的推行,遭到守旧势力的强烈抵制和反对。

2.表现(1)旧势力①慈禧太后解除光绪帝老师翁同龢的军机大臣职务。

②任命荣禄为直隶总督,控制京津地区。

③大部分中央和地方的高级官员对新政抵制。

④荣禄等人暗中密谋由慈禧太后训政。

(2)新势力①光绪帝革去礼部两名尚书及四名侍郎的职务。

②任命谭嗣同等人担任军机章京,参与维新变法。

谭嗣同等四人被称为“军机四卿”。

③拉拢袁世凯,却不识其真面目。

④游说列强支持,最终落空。

教材整理2百日维新的失败1.导火线(1)光绪帝受到慈禧太后训斥之后,急忙召见杨锐等人商议对策,并授以密谕。

(2)谭嗣同带着密谕夜访袁世凯,后该事被袁曝光。

(3)1898年9月20日,光绪帝接见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

2.经过(1)9月21日,慈禧太后宣布“临朝听政”,囚禁光绪帝。

(2)慈禧太后下令捕杀“戊戌六君子”。

(3)政变后除京师大学堂被保留下来之外,其他措施全被取消。

3.结果:“百日维新”宣告失败。

[课中思考]阅读教材P137“学思之窗”,思考:想一想:谭嗣同这些言行反映了维新志士何种风貌?【提示】一方面表现了维新志士浓烈的爱国情操和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同时也说明了他们对变法简单而偏颇的认识。

教材整理3变法失败的原因与变法的历史意义1.失败原因(1)根本原因:维新派势力弱小,封建顽固势力强大。

(2)主观原因①既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又脱离广大人民群众。

②寄希望于无实权的光绪帝和极少数帝党官僚,对帝国主义列强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2.失败教训在当时的中国,改良主义的路程是行不通的,中国近代化的路程是漫长而又坎坷的。

3.历史意义(1)是一场政治改革运动。

维新派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目标,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

2021年高中历史单元综合测评9戊戌变法含解析人教版选修1

2021年高中历史单元综合测评9戊戌变法含解析人教版选修1

单元综合测评(九) 戊戌变法(时间:60分钟分值:90分)1.(15分)戊戌变法时期,改革科举制度的主张引起了较大的社会反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梁启超提出了比较系统的改革科举制度的方案。

他的上中下三策从总体上是要解决旧的科举考试不求实际、摧残人才的弊病,引导人们崇尚实学,以新的文化知识来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

上策是以学堂制代替科举制;中策则存科举之名,同时设立各种实学考试;下策是对考试内容作本质的变更,摒弃过去八股取士的做法。

这样就会涌现一批讲实际、重应用、了解中国和世界的新人。

——摘编自李喜所等《梁启超传》材料二康有为代人草拟上疏,请废八股。

光绪帝虑及各种变法的奏章多为保守大臣反对,此疏交付廷议必引起大哗。

于是决定不付廷议,径下诏:自下科始,乡、会试及岁科各试,废八股,改试策论。

后依张之洞建议,乡试以历代掌故为主,兼及五洲各国政艺……迂腐的读书人对此“惊怪不知所为”。

书商则“乘时射利,猎取中外时报,补缀成篇,标以俗名,如《三场要诀》之类,获利亡算”。

——摘编自杨松等编《中国近代史资料选辑》(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梁启超要求改革科举制的背景。

(8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戊戌变法时期的科举制改革。

(7分)[解析] 第(1)问,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民族危机、民族资本主义、维新派要求、科举制存在弊端、社会需要方面归纳。

第(2)问从积极作用和局限性方面辩证思考即可。

[答案] (1)背景:民族危机日趋严重;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维新派要求变法;科举制存在弊端;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需要(社会需要新式人才)。

(2)简评:打击了旧学;传播了新学;有利于思想解放;对推行新式教育有积极影响;改革不彻底(仍存在科举程式化的弊病)。

2.(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戊戌时期维新派思想家所建构的新的思想理论体系,不仅“参中西之新理”,而且“合经子之奥言,采儒佛之微旨”……——张锡勤《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稿》材料二中国倡民权者,以先生为首,然其言实施政策,则注重君权。

高中历史 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第3课 百日维新教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1-新人教版高二选修1历史教学案

高中历史 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第3课 百日维新教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1-新人教版高二选修1历史教学案

第3课百日维新[目标导航] 1.了解百日维新的背景和基本内容。

(重点)2.理解光绪帝没有采纳康、梁激进主X的原因。

(重点)3.认识百日维新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难点)一、救亡与变法的呼声再起1.背景: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的危险。

(1)1897年,德国军队强占胶州湾。

(2)俄国强占旅顺和某某。

(3)1898年,法国强迫清政府租借某某湾。

(4)英国迫使清政府租借后来称之为“新界〞的地区和威海卫。

2.表现:资产阶级维新运动从理论宣传转入政治实践阶段。

(1)康有为再次上书光绪帝,即《上清帝第五书》,在某某、某某的报刊上刊行,产生了重大影响。

(2)康有为呈递《上清帝第六书》,重申了国家面临的严重危机,主X学习日本明治维新,进行全面改革。

(3)康有为通过总理衙门向光绪帝进呈了《日本变政考》《俄彼得变政记》等书籍,帮助光绪帝进一步坚定开展维新变法的决心。

(4)1898年春,康有为在发起组织了保国会,维新变法浪潮激荡全国:①成立地点:。

②宗旨:保国、保种、保教。

③性质:具有资产阶级政党性质。

(5)1898年,在各种改革力量的推动下,维新变法形势进一步高涨。

[思维点拨]1.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激起了中国人民反瓜分、反侵略多斗争和爱国激情的高涨,维新运动从理论宣传转入政治实践阶段。

2.维新变法运动是挽救中华民族危亡的产物,是中国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产物与要求,是先进的中国人从学习西方先进器物转变为学习西方先进政治制度的产物。

3.保国会是维新派创立全国性爱国政治团体的尝试,已初步具有资产阶级政党的性质。

二、百日维新1.开始: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宣布变法。

2.内容(1)政治:力行新政,鼓励官绅士民上书言事,举荐新政人才;精简机构,裁减冗员,取消旗人由国家供养的特权。

(2)经济:①设立农工商总局,鼓励发展农工商业;②提倡私人开办工厂,采用机器生产;③设立铁路、矿务总局等;④改革财政,创办国家银行;⑤兴办邮政等。

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1暑假作业:(9)戊戌变法

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1暑假作业:(9)戊戌变法

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1暑假作业(9)戊戌变法一、单选题1.从近代化进程的角度看,维新变法运动深远的历史影响是( )A.确立了清朝君主立宪的政体B.举办商会、农会等民间团体C.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D.改革财政,编制预算决算2.戊戌变法对于我国近代教育事业的贡献是( )A.首创了专业技术教育B.废除了科举取士制度C.开始组织官派留学教育D.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发展3. 康有为说:“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

”这种做法的实质是( )A.托古改制容易让人接受,不担风险B.主张托古改制,反对布衣改制C.认为改革是惊人的大事D.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4. 戊戌政变后,慈禧太后发布上谕:“至一切政治有关国计民生者,无论新旧,均需次第推行,不得因噎废食。

……用特行申谕,嗣后内外臣工,务当清白乃心,一化新旧之见。

”表明慈禧太后( )A.允许推行部分维新措施B.告诫臣工和维新派划清界限C.顽固守旧,拒绝维新变法D.正式开始垂帘听政5. 梁启超说:“吾二十年前所著《戊戌政变记》,后之作清史者记戊戌事,谁不认为可贵之史料?然谓所记悉为信史,吾已不敢自承。

何则?感情作用所支配,不免将真迹放大也!治史者明乎此义,处处打几分折头,庶无大过矣!”这说明( )A.需结合史料特征理性分析史料价值B.《戊戌政变记》将事实放大不是信史C.直接史料比间接史料具有更大价值D.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已变得模糊不清6. 1898年“…强邻环列,虎视鹰瞵,久垂涎于中华五金之富。

物产之饶,蚕食鲸吞,已效尤于接踵。

”面对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先进中国人进行了( )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运动C.辛亥革命D.新文化运动7. 在百日维新期间,山东烟台牟平的学子张子昭得知变法的消息后痛哭流涕,当即手写血书,痛骂康、梁。

在维新的措施中,最令他反感的应是( )A.设立京师大学堂B.废除八股文C.派留学生出国留学D.在各地设立中小学堂8. 《中华文明史》中写道:“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

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人民版选修1(福建)过关检测:专题九戊戌变法

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人民版选修1(福建)过关检测:专题九戊戌变法

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人民版选修1(福建)过关检测:专题九戊戌变法第一篇: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人民版选修1(福建)过关检测:专题九戊戌变法专题九过关检测(时间:60分钟分值:100分)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他们由于自己的官位和既得利益,只需要“传统范围内的改革”。

他们仍然认为,改革中国的儒家文明,就可以满足现代的需要。

这种观点的著名代表人物是激进的广东学者康有为(1858—1927年),他以其论著《孔子改制考》而震惊同僚。

这部反传统观念的著作将孔子描写成人民权利而不是帝国权力的维护者。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涩泽荣一(1840—1931)被誉为“日本实业之父”。

他提倡“《论语》加算盘”。

强调“要广泛地给人民以好处,帮助大家过好日子,就得有钱”,也就是说不能丢开经济来空谈政治。

他又强调“孔子之教与富是一致的,为富不仁是不对的,实行仁义才能得到真富”。

(1)就现代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概述材料一、材料二的观点,并指出其相似之处。

(12分)(2)有西方学者认为:“西方的科学不可能用来维护儒家文明,相反,必将削弱这一文明。

”请简要评述这一观点。

(8分)参考答案:(1)材料一主张传统范围内的改革,认为对儒家文明进行改造,就可以满足现代化的需要。

材料二主张发展经济的同时倡导儒家伦理,仁义与财富并重。

相似之处:传统文化可以和现代化并存。

(2)角度1:西方科学是近代文明的产物,儒家文化是农耕文明的反映,两者对立。

角度2:西方科学与儒家文明可以相互交融、共同发展等。

2.有学者认为,维新变法运动的主要历史贡献或不在政治方面,而在文化方面。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维新运动期间,新派人士已有很明确的认识:教育“不当仅及于士,而当下达于民;不当仅立于国,而当遍及于乡”;“必使四万万之民皆出于学”……戊戌时期,出现了最早的国人自办的女校——经正女学堂,出现了中国第一所近代国立大学——京师大学堂。

高中历史 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第2节《维新运动的兴起》参考教案1 新人教版选修1

高中历史 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第2节《维新运动的兴起》参考教案1 新人教版选修1

第2课维新运动的兴起A课程目标: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

重点: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和严复的维新变法思想、活动;公车上书和强学会等。

难点:康有为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D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这是近代伟大的维新志士、“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在戊戌变法的失败后,被封建顽固派囚于狱中,行将就义前夕所写的一首题壁诗,音调激昂,情怀壮烈,近一百年来传遍了华夏大地,感染每一个怀有爱国热情的中华儿女,激起人们对为改革中国而献身的爱国志士们的无限的敬仰与怀念,也促使人们对中国近代改革的危难险阻进行深入的思索。

谭嗣同是维新四杰之一,当时还有康有为、梁启超、严复与他一起共同推动了戊戌变法运动的兴起。

【讲授新课】一、早期改良思潮(1)产生时间:l9世纪60、70年代;(2)产生条件:①伴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而产生;②思想来源是即来源于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又来源于林则徐、魏源等的新思想;③洋务运动表现出种种弊端促使新型知识分子和爱国人士寻找新出路。

(3)主要代表人物:薛福成、王韬、郑观应(4)思想主张:①提倡西方的文化科学知识;②振兴民族工商业,与外国“商战”,主张独立发展民族资本主义,以此来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③学习西方先进制度;设立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局限:他们针对具体问题提出了一些改革主张,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也没有付诸实践。

(5)性质:早期改良思潮主要代表人物代表着正在转化中的资产阶级新型知识分子,属于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特征。

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

(6)历史作用是什么:它不仅比鸦片战争时期地主阶级改革派的思想前进了一大步,而且与洋务派划清了界线,同时为资产阶级维新运动做了理论上的准备,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形成了一股不可忽视的社会思潮,成为甲午战后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先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单元戊戌变法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40分)
1.《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对华经济侵略进入一个新阶段。

这主要体现在( ) A.列强在华开设银行B.列强在华投资修路
C.列强以资本输出为主D.列强控制中国海关
解析:19世纪末,资本主义各国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国家对外经济侵略的方式以资本输出为主,选项中的开设银行、投资修路等就是资本输出的方式,控制中国海关是政治性贷款所附的苛刻条件。

答案: C
2.维新变法的呼声早在19世纪60年代初期就已经酝酿,但只有到中日甲午战争以后,它才发展成一场救亡图存的政治运动,其社会因素不包括( )
A.“瓜分豆剖”的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B.“举步维艰”的民族工业初步发展
C.“揭竿斩木”的农民运动初显端倪
D.“自强新政”的洋务运动进展缓慢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实际上考查了维新变法运动的背景。

中日甲午战争中国的战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故D项说法不正确。

答案: D
3.康有为的维新思想吸收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的内容,其中最主要的是( ) A.民主共和思想B.三权分立思想
C.君主立宪思想D.人文主义思想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比较能力,康有为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他的核心主张是实行君主立宪思想。

答案: C
4.19世纪末,康、梁维新派救亡图存思想的核心是( )
A.以中国纲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B.设议院、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
C.由君主专制变为民主共和是“进化之公理”
D.今日之民智……待革命以开之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分析史料提炼观点的能力。

A项是洋务派的思想,B项是维新派的思想,C、D项均是革命派的思想。

答案: B
5.新政提出后,山西省成立于商务局,承办山西的矿务、铁路,还集股白银45万两兴办轻工业。

如在盛产棉花的地区,开设纺纱、织布厂,引入进口机器生产。

同时在该厂附近分设轧花、榨油两厂。

以上材料反映的信息正确的是( )
A.戊戌变法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代工业的发展
B.戊戌变法法令得到广泛落实
C.戊戌变法取得了成功
D.维新变法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解析:戊戌变法鼓励发展工商业,提倡采用机器生产等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代工业的发展。

答案: A
6.戊戌变法时期,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主要表现在( )
①不敢明确提出反封建的口号②依赖于没有实权的皇帝进行变法③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④在变法中没有提出自己的核心主张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②③④D.①③④
解析: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表明资产阶级维新派打着孔子的旗号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上书皇帝本身就表明了他们变法的方式。

从康梁与帝国主义之间的关系可以看出,他们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从变法法令的具体内容可看出缺少维新派力主的君主立宪等核心内容。

因此①②③④都是正确的。

答案: A
7.戊戌变法运动的失败证明了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但它给后来的奋斗者提供的最重要的历史经验是( )
A.可以走日本明治维新之路
B.可以走俄国农奴制改革之路
C.丢掉改良幻想,运用暴力手段推翻清王朝
D.可以走印度革命之路
解析:A、B两项在中国行不通;C、D两项相比较,符合题干“历史经验”之意的是C项。

答案: C
8.著名的史学家戴逸根据戊戌变法的历史影响指出:“人们久处在封建闭塞的发霉气氛中,忽然从那里吹过来一股新鲜的气息,麻木不仁的头脑开始清醒过来了,僵硬的四肢逐渐动弹起来了。

”这是强调了戊戌变法的意义是( )
A.挽救民族危亡B.实现富国强兵
C.引领思想启蒙D.建立民主政治
解析: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策;也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同时是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结合材料所述,材料强调了戊戌变法引领思想启蒙的意义。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每小题20分,共60分)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商政矿务宜筹也,不变则彼富而我贫;考工制器宜精也,不变则彼巧而我拙;火轮、舟车、电报宜兴也,不变则彼捷而我迟;约章之利病,使才之优拙,兵制阵法之变化宜讲也,不变则彼协而我孤、彼坚而我脆。

——薛福成《筹洋务议·变法》材料二乃知其治乱之源,富强之本,不尽在船坚炮利,而在议院上下同心,教养得法,兴学校,广书院,重技艺,别考课,使人尽其才……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此其体也。

轮船、火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

——郑观应《盛世危言·自序》材料三臣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

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

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东西各国皆行此政体,故人君与千百万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1)归纳材料一的基本主张,并分析其意图。

(4分)
(2)材料二与材料一的思想对比有哪些突破?其根本要求是什么?(6分)
(3)材料三反映了维新派的哪些思想主张?(4分)
(4)根据材料归纳这一时期先进的中国人为救国而探索的特色及成因。

(6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分析材料和提炼信息的能力。

第(1)问需从材料中直接归纳主张,而意图则需根据所学回答。

第(2)问通过比较材料一、二得出结论。

第(3)问的“主张”从材料中获取,“结果”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第(4)问实质是考查各政治派别向西方学习层面的不同及其由于阶级立场不同而造成的学习内容不同。

答案:(1)主张:开矿山,建工厂,造船,练新军。

意图:师夷长技以自强。

(4分)
(2)突破:材料二不仅认识到西方的船坚炮利,更认识到西方政治制度的先进。

要求: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6分)
(3)思想:三权分立,设议院,开国会,制宪法,君主立宪。

(4分)
(4)特色:材料一代表洋务派,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材料二代表早期维新派,认为中国不但要学习西方经济、军事技术,还要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材料三代表资产阶级维
新派,主张通过变法在中国建立君主立宪的资本主义制度。

成因:前者是中国地主阶级中先进知识分子的代表;后两者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

(6分)
10.改革是社会发展变化中最为常见的现象。

阅读下列材料:
千余名为求官而来的“三分钟慷慨派”(史学家胡绳语),在已成定局的悲剧面前,以“成事不说”为由纷纷散去。

但是,他们共同签名的激扬文字却流传甚广,以致于成为一场“现代化”运动的先声。

在“忧时七上皇帝书”的感召之下,身不逢时的年轻国君在颐和园行宫和一位“秀才”共谋国事。

但是,这场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现代化运动,却在京城菜市口的刑场上划上了“休止符”……
请回答:
(1)解释“已成定局的悲剧”指什么?“他们共同签名的激扬文字”指什么历史事件?有何影响?(8分)
(2)“这场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现代化运动”失败的原因何在?(8分)
(3)文中没有用“划上了句号”,而是酌字“划上了‘何止符’……”这里的深层含义何在?(4分)
解析:第(1)问结合图片内容分析出《马关条约》及公车上书及影响的相关史实。

第(2)问从客观、主观两个方面归纳出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

第(3)问从戊戌变法的影响上进行理解。

答案:(1)甲午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定《马关条约》。

指“公车上书”。

使维新思想发展成为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8分)
(2)主观上:由于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导致中国资产阶级势力弱小,其固有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决定了运动的必然失败。

(8分)
(3)因为中国的现代化并没有以戊戌变法的失败而终结,而是短暂停止后向前继续发展。

(4分)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现代人》杂志上的一篇文章指出:“俄罗斯好像从睡梦中醒来……人人都感觉有一根神经破裂了,回到旧时代的道路已经封锁。

……人人都觉醒了,人人都开始思索,人人都充满着批判精神。


——《俄国史》材料二“几只蒸汽船,惊破太平梦”……日本的中下级武士中的有志之士萌生了强烈的民族意识,探寻救亡图存之路。

材料三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指出,“我国四千余年之大梦苏醒,实始于……之后也。

(1)导致材料中三国梦醒的事件分别是什么?这些事件反映出三国面临什么共同问题?(10分)
(2)俄罗斯人与日本人在思索的基础上,分别采取了怎样的措施?其结果有何相同之处?(10分)
解析:第(1)问,实际上是考查三国改革的直接因素、历史背景,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不难回答。

第(2)问,先回答两国改革的名称,再从近代化的角度回答结果的相同之处。

答案:(1)俄国:克里米亚战争。

日本:黑船事件。

中国:甲午战争。

面临的共同问题:工业文明的冲击。

(10分)
(2)措施:俄国:颁布“二一九法令”,废除了农奴制(或进行了农奴制改革,废除了农奴制);日本:进行了明治维新。

相同之处: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推动了社会进步。

(10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