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荆轲刺秦王
高一语文第5课(上册) 荆轲刺秦王原文讲解
高一语文第5课(上册) 荆轲刺秦王原文讲解本文导航1、首页2、荆轲刺秦王原文注解3、荆轲刺秦王译文荆轲刺秦王讲诉了一个重义轻生、敢于反抗暴秦的悲壮历史古诗。
今儿小编就为同学们梳理一下荆轲刺秦王原文,通过对原文的深刻了解,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荆轲为什么要刺秦王?为什么不成功吧!古诗背景:秦军兵临燕国城下1、荆轲为什么要刺秦王?【解答】秦国大将王翦又占领了赵国都城邯郸,一直向北进军,逼近燕国。
眼见秦国步步紧逼,就要进一步吞并燕国了,所以荆轲希望刺杀秦王迫使秦国退兵。
2、荆轲为什么不成功?【原因一】在太子丹的紧逼下,未能等到荆轲得力的助手抵达燕国,仓间出手;【原因二】燕太子丹制定的刺秦方案有问题。
在解答了同学们的疑问后,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荆轲刺秦王原文吧!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1],尽收其地,进兵北略[2]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3]曰:“秦兵旦暮渡易水[4],则虽欲长侍[5]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6],臣愿得谒之。
今行而无信[7],则秦未可亲也。
夫今樊将军[8],秦王购之金千斤[9],邑万家。
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10]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11]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12]!”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13]将军,可谓深[14]矣。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15]。
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16]”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17]见臣。
臣左手把[18]其袖,而右手揕[19]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20]除矣。
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21]曰:“此臣之日夜切齿拊心[22]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荆轲刺秦王典故_荆轲刺秦王是什么意思
荆轲刺秦王典故_荆轲刺秦王是什么意思荆轲刺秦王,记述了战国时期荆轲刺秦王这一悲壮的历史故事,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政治情况,表现了荆轲重义轻生、反抗暴秦、勇于牺牲的精神。
你对荆轲刺秦王的典故知道的有多少?下面店铺给大家整理了荆轲刺秦王典故相关资料,希望可以帮到大家!荆轲刺秦王典故秦王政重用尉缭,一心想统一中原,不断向各国进攻。
他拆散了燕国和赵国的联盟,使燕国丢了好几座城。
燕国的太子丹原来留在秦国当人质,他见秦王政决心兼并列国,又夺去了燕国的土地,就偷偷地逃回燕国。
他恨透了秦国,一心要替燕国报仇。
但他既不操练兵马,也不打算联络诸侯共同抗秦,却把燕国的命运寄托在刺客身上。
他把家产全拿出来,找寻能刺秦王政的人。
后来,太子丹物色到了一个很有本领的勇士,名叫荆轲。
他把荆轲收在门下当上宾,把自己的车马给荆轲坐,自己的饭食、衣服让荆轲一起享用。
荆轲当然很感激太子丹。
公元前230年,秦国灭了韩国;过了两年,秦国大将王翦(音jiān)占领了赵国都城邯郸,一直向北进军,逼近了燕国。
燕太子丹十分焦急,就去找荆轲。
太子丹说:“拿兵力去对付秦国,简直像拿鸡蛋去砸石头;要联合各国合纵抗秦,看来也办不到了。
我想,派一位勇士,打扮成使者去见秦王,挨近秦王身边,逼他退还诸侯的土地。
秦王要是答应了最好,要是不答应,就把他刺死。
您看行不行?”荆轲说:“行是行,但要挨近秦王身边,必定得先叫他相信我们是向他求和去的。
听说秦王早想得到燕国最肥沃的土地督亢(在河北涿县一带)。
还有秦国将军樊于期,现在流亡在燕国,秦王正在悬赏通缉他。
我要是能拿着樊将军的头和督亢的地图去献给秦王,他一定会接见我。
这样,我就可以对付他了。
”太子丹感到为难,说:“督亢的地图好办;樊将军受秦国迫害来投奔我,我怎么忍心伤害他呢?”荆轲知道太子丹心里不忍,就私下去找樊于期,跟樊于期说:“我有一个主意,能帮助燕国解除祸患,还能替将军报仇,可就是说不出口。
”樊于期连忙说:“什么主意,你快说啊!”荆轲说:“我决定去行刺,怕的就是见不到秦王的面。
荆轲刺秦王文言文
荆轲刺秦王文言文
《荆轲刺秦王》是中国战国时期故事中的一段著名事件,以下是《荆轲刺秦王》的文言文:
昔者秦穆公之时,诸侯争彊,秦弱无援,穆公不能亲征,乃招名士吴起为将帅,以成霸业。
吴起欲杀嵇康,畏惧而不敢。
嵇康曰:“起为秦将,常谓吾毙辱秦师,今终不行,不亦宜乎?”吴起乃死之。
自是之后,吴起用兵如神,所向无敌,秦王亲征,大破诸侯。
后秦国崛起,称王,东取韩、魏,西灭巴、蜀,北并赵、齐。
使诸侯为之用,四百余年,天下归秦。
秦王既霸,乃欲使天下称臣,北攻匈奴,南取百越,东破齐、韩,西灭巴、蜀,吞吴楚。
功业既成,欲修高祖之业,因发乾坤之际,东巡狩,游至沙丘。
荆轲闻之,欲因燕国之役,以行其刺秦之谋。
为燕使者,而身负刃,直前入秦中,见秦王,曰:“臣闻天高地厚,王者法则,不可久居。
夫秦王得天下而欲以一人之私,廢百姓之利,非其人也。
天下所誉爲英雄,爲王者者,昔者尧、舜、文、武、周公、召公、吕望,皆仁人君子也。
今臣聞秦王欲割地爲县,禁冤狱,大辟必闻,轻刑必见,天下咸知其不仁。
臣虽不肖,愿献上书,触龙首,一决雌雄。
”秦王大怒,起而握其刃,荆轲趁机直取秦王而刺之。
秦王不及自卫,仆地而死。
荆轲自刎而死。
秦二世即位,燕太子丹率燕、赵二国之兵,攻秦,秦灭燕,太子丹自刎,国亡天下定。
1/ 1。
《荆轲刺秦王》原文+重点字词详细注释+翻译
翻译:太子和知道这件事的宾客,都穿着白衣,戴着白 帽给他送行。
至易水上,既(已经)祖(出行时祭路神,引申为送 行),取道(上路)。高渐离击筑,荆轲和[hè](应和)而歌, 为变徵[zhǐ]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哭泣,流泪)。又前(名作 动,走上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 还!”复为慷慨(情绪激昂)羽声,士皆瞋目(瞪大眼睛表示
翻译:现在的樊将军,秦王用一千斤金和一万户人口的 封地作悬赏来购取他的头颅。果真能够得到樊将军的首级, 和燕国督亢一带的地图献给秦王,秦王一定高兴(乐意)召 见我,我就有用来报答太子的办法了。”
太子曰:“樊将军以(因为)穷困(走投无路,陷入困境) 来归(归依,归附)丹,丹不忍以(因为)己之私(形作名,
樊将军仰天太息(长叹)流涕(眼泪)曰:“吾每念 (之),常痛于(到)骨髓,顾(顾不过,只是)计不知所 出耳!”
翻译:樊将军仰天长叹,泪流满面地说:“我每当想起这 一点,常常恨入骨髓,只是不知道报仇的计策该从哪里出罢
..
了!” 轲曰:“今(如果)有一言(一句话/建议、办法),可以
(“可以之”的省略,可以用\凭借它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 军之仇者,何如(宾前,如何,怎么样,怎么,怎么 办)?”
将军岂(大概,或许,莫非,是不是,是否)有意乎
..
(岂……乎:表揣度,是否……呢)?”樊於期偏袒(tǎn,袒 露一只臂膀)扼腕(è,左手握住右腕,是愤恨或激奋的表 示)而进曰:“此臣日夜(名作状,每天每夜)切齿拊心(成
语:切齿拊心 qiè chǐ fǔ xīn——并列式,咬牙捶胸。极端痛 恨的样子。切齿:牙齿切磨。拊心:捶胸)也(判断句), 乃今(如今,这才)得闻教(指教)!”遂自刎。
《荆轲刺秦王》原文及译文
荆轲刺秦王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②,尽收其地,进兵北略③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④曰:“秦兵旦暮渡易水⑤,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⑥。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⑦。
夫今樊将军⑧,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⑨。
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⑩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⑾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⑿!”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⒀矣。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⒁。
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⒂!”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⒃见臣。
臣左手把⒄其袖,而右手揕⒅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
”注释:本文选自《战国策·燕策三》。
②〔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这是公元前228年的事。
荆轲刺秦王是在第二年。
③〔略〕掠夺,夺取。
④〔荆卿〕燕人称荆轲为荆卿。
卿,对人的敬称。
⑤〔旦暮渡易水〕很快就要渡过易水了。
旦暮,早晚,极言时间短暂。
易水,在现在河北省西部,发源于易县,在定兴县汇入南拒马河。
⑥〔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即使太子不说,我也要请求行动。
微,假如没有。
谒,请。
⑦〔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现在去却没有什么凭信之物,那就无法接近秦王。
⑧〔樊将军〕即下文的樊於(wū)期,秦国将领,因得罪秦王,逃到燕国。
⑨〔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秦王用一千斤金(当时以铜为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作赏格,购取他的头。
购,重赏征求,重金收买。
邑,封地。
⑩〔督亢〕现在河北省涿州东南一带,是燕国土地肥沃的地方。
⑾〔说〕同“悦”,喜欢,高兴。
⑿〔更虑之〕再想想别的办法。
更,改变。
⒀〔深〕这里是刻毒的意思。
⒁〔戮没〕杀戮和没收。
重要的杀,其他的没收入官为奴婢。
⒂〔顾计不知所出耳〕只是想不出什么办法罢了。
荆轲刺秦王全文翻译
荆轲刺秦王全文翻译荆轲刺秦王全文:昔者,晋文公有一个仆人叫荆轲,他从小便十分聪明伶俐,能说会道,是个大才子。
有一次,晋文公遣他去秦国报信,他便披肝沥胆,勇敢地前往了秦国,并进入秦王的宫殿。
秦王此时正在准备开战攻打晋国,他见到荆轲便问他:“晋国何方神圣?”荆轲趁机立刻回答:“驾临九天之上,驭龙游云彩,国土壮阔,有千山万水,天下众多君主,皆以晋文公为主。
” 秦王大怒,对荆轲说:“你是要谋害我吗?” 荆轲面带微笑,不动声色地答道:“大王,请您放心,我既然选择来到这里,就是想起了您的大赦之恩,殊不知却中了您的毒计!”秦王听了荆轲的话,很是惊讶,因为他知道荆轲是个聪明伶俐的人,而且也知道荆轲是一个英雄,他觉得荆轲对自己既忠诚又勇敢,便把他留在自己身边,担任自己的贴身太监。
一日,秦王正在殿中宴会,荆轲趁机拔剑,狂奔到秦王身边,大声喊道:“众位将军,请把我杀了!” 秦王吓了一跳,马上大叫:“荆轲,你怎么会来这里?” 荆轲拿着剑对秦王说:“我是为了保护晋国的自由而来的!” 然后,荆轲就把剑插入秦王的身体,将其杀死了,随后他自己也被秦国的士兵所杀。
Translation:In the past, there was a servant of Jin Wen Gong named Jing Ke. Since childhood, he was very smart and capable, and could speak eloquently. He was a great talent. Once, Jin Wen Gong sent him to Qin State to report news. He bravely went to Qin State and entered the palace of the Qin King.At this time, the Qin King was preparing to fight against Jin State. When he saw Jing Ke, he asked him: "Where is the sacredness of Jin State?" Jing Ke took the opportunity to answer immediately: "Riding on top of nine days, driving dragons to swim in clouds, the country is vast, with thousands of mountains and rivers, and many monarchs in the world all regard Jin Wen Gong as their leader." The Qin King was furious and said to Jing Ke: "Are you trying to assassinate me?" Jing Ke smiled without saying a word and replied, "Your Majesty, please rest assured that I chose to come here because Iremembered your grace of amnesty, but I didn't know I would fall into your poisonous plan!"The Qin King was surprised when he heard Jing Ke's words. He knew that Jing Ke was a smart and capable person, and also knew that Jing Ke was a hero. He felt that Jing Ke was loyal and brave to him, so he kept him by his side as his personal eunuch.One day, the Qin King was having a banquet in the palace. Jing Ke took the opportunity to draw his sword and ran to the Qin King's side, shouting loudly: "Generals, please kill me!" The Qin King was shocked and immediately shouted: "Jing Ke, why did you come here?" Jing Ke held the sword and said to the Qin King, "I came here to protect the freedom of Jin State!" Then, Jing Ke inserted the sword into the body of the Qin King and killed him. Afterwards, he was also killed by soldiers of the Qin State.。
课件8:第5课 荆轲刺秦王
(6)其他自谦词有:因为古人坐席时尊长者在上,所以晚辈或 地位低的人谦称在下;小可是有一定身份的人的自谦,意思 是自己很平常、不足挂齿;老人自谦时用老朽、老夫、老汉、 老拙等;女子自称妾;老和尚自称老衲。
【敬称】表示尊敬客气的态度,也叫“尊称”。(1)对帝王的 敬称有万岁、圣上、圣驾、天子、陛下等。驾,本指皇帝的 车驾。古人认为皇帝当乘车行天下,于是用“驾”代称皇帝。 古代帝王认为他们的政权是受命于天而建立的,所以称皇帝 为天子。古代臣子不敢直达皇帝,就告诉在陛(宫殿的台阶) 下的人,请他们把意思传达上去,所以用陛下代称皇帝。(2) 对皇太子、亲王的敬称是殿下。(3)对将军的敬称是麾下。
(8)君对臣的敬称是卿或爱卿。(9)对品格高尚、智慧超群的人 用“圣”来表敬称,如称孔子为圣人,称孟子为亚圣。后来, “圣”多用于帝王。(10)对尊长者和用于朋辈之间的敬称有 君、子、公、足下、夫子、先生、大人等。
3.“五音” 古代音乐调式,分为宫、商、角、徵、羽,又叫“五声”。(七 音: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变徵悲凉,羽声激 愤。八音:匏土革,木石金,与丝竹,乃八音)
◎作者档案 简历 刘向(约公元前 77~公元前 6),西汉经学家、文学家。 原名更生,字子政。彭城(今属江苏徐州)人。楚元王刘交四 世孙。宣帝时,为谏大夫。元帝时,任宗正。因反对宦官弘 恭、石显下狱,旋得释。后又因反对恭、显下狱,免为庶人。 成帝即位后,得进用,任光禄大夫,改名为“向”,官至中 垒校尉
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仇,太子丹 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或者刺杀秦王 嬴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 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荆 轲刺秦王失败之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 226 年破燕,公 元前 222 年灭燕。
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五课《荆轲刺秦王》
古今异义 课后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古义:走投无路,陷入困境 今义:生活贫穷
仰天太息流涕
古义:眼泪
今义:鼻涕
持千金之资币物
古义:礼品
今义:货币
樊将军偏袒扼腕而进
古义:袒露一只臂膀 今义:袒护双方中的某一方
诸郎中执兵
古义:宫廷的侍卫
今义:中医医生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古义:掷击
今义:用手拎起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古义:刻毒
引:秦王惊,自引而起 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见:秦王必说见臣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图穷而匕首见 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 乃遂私见樊於期
困厄,走投无路 尽、完
身体向上起 举起
召见、接见 被,表被动 通“现”,显露 看见、见到 会见
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私:乃遂私见樊於期
顾:顾计不知所出耳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荆轲顾笑武阳
外勇内怯
秦武阳
思考:怎样认识荆轲和荆 轲刺秦王这一行动?
舍生忘死 反抗强暴 大义凛然 视死如归 不符合历史的发展进程
荆轲刺秦王,是反抗强暴的正义行动。秦统一六国,是 历史发展的趋势,这是个人或少数人的愿望改变不了的, 所以只能以悲剧告终。就与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消极因素 作斗争来讲,这场斗争具有合理性;就整个历史进程来 讲,它有着很大的局限性。
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通假字、古今异 义词;
2、体会对比手法的运用和场面描写; 3、理清故事脉络,概括荆轲的性格,学会辩
证地看待历史人物。
@长河语文
廷刺 秦王
太子丹
反 衬 其 智 勇
樊於期 正衬其义勇 荆轲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5荆轲刺秦王习题含解析1
5 荆轲刺秦王一、课文精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4题。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
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
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进兵北略.地略:掠夺,夺取。
B.诚.能得樊将军首诚:如果,假使。
C.秦之遇.将军遇:会面,碰到。
D.今闻购.将军之首购:重金征求。
项,“遇”,对待。
2。
下列对文中词语相关含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
B.“卿”,古代高级官职或爵位的称谓.文中称荆轲为“荆卿”是对他的敬称。
C.“足下”是我国古代交际用语,下称上或同辈相称的敬辞.D。
“长者”,我国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对年纪大、辈分高、德高望重的人称“长者”。
项,“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错。
其他儿子称“皇子".《现代汉语词典》注释“太子”为“帝王的儿子中已经确定继承帝位或王位的"。
《5 荆轲刺秦王 《战国策》》作业设计方案
《荆轲刺秦王《战国策》》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1. 理解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和故事情节,深入理解人物形象和情感表达。
2. 通过对《战国策》的阅读,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3. 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人文素养。
二、作业内容:1. 阅读《荆轲刺秦王》全文,并翻译全文。
要求准确理解文言文表达,注意关键词的翻译。
2. 完成课后习题,分析荆轲、秦王、侍医等人物形象,并思考荆轲刺秦王的历史意义和现代价值。
3. 结合历史背景,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故事情节,注意情节的连贯性和人物情感的表达。
4. 搜集关于荆轲刺秦王的现代素材,如电影、电视剧、文学作品等,并进行分析和评价。
三、作业要求:1. 独立完成作业,如有困难可查阅相关资料或与同学讨论。
2. 作业应在课堂上完成并提交,可以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和分享。
3. 作业应注重证据的收集和推理的过程,以书面形式提交,字数不少于300字。
四、作业评价:1. 老师将对作业进行批改,对优秀的作业进行表扬和展示。
2. 对于作业中存在的问题,老师将进行指导和纠正,并提醒学生注意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
3. 评价将基于学生对故事情节的复述、人物形象的把握、历史背景的理解和现代价值的思考等方面进行。
五、作业反馈:1. 学生应认真听取老师对作业的评价和指导,及时修正自己的理解偏差。
2. 学生之间应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学习效果。
3. 老师将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通过本次作业,学生将进一步加深对荆轲刺秦王这一历史事件的理解,提高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同时培养自己的历史意识和人文素养。
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学生应注重证据的收集和推理的过程,以书面形式提交作业,字数不少于300字。
老师将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和指导,以促进学生的学习进步。
学生应认真听取老师的评价和指导,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状态,以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作业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作业目标:1. 深入理解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和人物性格,理解荆轲刺秦王行动的深远意义和影响。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简述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简述荆轲刺秦王的故事。
荆轲,战国时期的一位有名的刺客。
他曾经效力于楚国的春申君,后来又投靠了秦国。
荆轲的一生可以说是传奇而又悲壮的,而他最为人所熟知的,莫过于他刺杀秦王的故事了。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
当时,秦始皇刚刚统一天下,国势强大,但却因为暴政而备受人民痛恨。
荆轲深知秦始皇的暴虐,他心怀报国之志,决心刺杀秦始皇,为天下百姓除害。
荆轲为了接近秦始皇,他深入敌营,伪装成楚国的使者,前往秦国朝见秦始皇。
他趁机接近秦始皇,企图行刺。
然而,他的计划却被秦始皇的宠臣所察觉,最终被捕入狱。
在狱中,荆轲得知秦始皇正在巡视各地,他趁着这个机会,以死士的身份,混入了秦始皇的护卫队伍中。
当秦始皇巡视至咸阳时,荆轲乘机刺杀秦始皇,然而却未能得手,反而被秦始皇的侍卫所擒获。
在被捕的那一刻,荆轲毫不畏惧,反而昂首挺胸,义无反顾地说道,“臣以为天下患久矣,而陛下独不见。
臣闻义不获其报,闻信不达其意。
臣愿就死,愿陛下听臣一言。
”荆轲的豪气和义愤感动了许多人,但秦始皇却依然冷酷无情,下令将荆轲处死。
荆轲的刺秦行动虽然未能成功,但他的故事却深深地震撼了后人。
他为了报国除暴,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种爱国的精神令人敬佩。
荆轲的故事也成为了后人传颂的经典,激励着无数的后人。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告诉我们,爱国之心是伟大的,但爱国并不意味着可以不顾一切。
在今天,我们更应该通过和平的方式来维护国家的利益,而不是采取暴力的手段。
同时,我们也应该珍惜和平的时代,努力为国家的繁荣稳定做出自己的贡献。
荆轲留下了一段传奇的故事,他的爱国精神和牺牲精神也一直激励着后人。
愿我们铭记历史,珍爱和平,共创美好未来。
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版必修一第二单元第5课 荆轲刺秦王
被动句 ___________ 状语后置句 ___________ 状语后置句 ___________ 定语后置句 ___________ 定语后置句 ___________
晨读导学
课前预习
课堂探究
拓展延伸
(六)文白对照
晨读导学
课前预习
课堂探究
拓展延伸
晨读导学
课前预习
课堂探究
拓展延伸
晨读导学
课前预习
晨读导学
课前预习
课堂探究
拓展延伸
(2)名词作状语 ①秦兵旦暮 渡易水 .. ②箕 踞以骂曰 . ③发尽上 指冠 . ④进兵北 略地 . ⑤函 封之 .
早晚,极言时间短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像簸箕一样 ____________________ 向上 ___________ 向北 ___________ 用匣子 ___________
课堂探究
拓展延伸
晨读导学
课前预习
课堂探究
拓展延伸
晨读导学
课前预习
课堂探究
拓展延伸
晨读导学
课前预习
课堂探究
拓展延伸
晨读导学
课前预习
课堂探究
拓展延伸
晨读导学Βιβλιοθήκη 课前预习课堂探究拓展延伸
晨读导学
课前预习
课堂探究
拓展延伸
晨读导学
课前预习
课堂探究
拓展延伸
晨读导学
课前预习
课堂探究
拓展延伸
晨读导学
课前预习
课堂探究
拓展延伸
晨读导学
课前预习
课堂探究
拓展延伸
晨读导学
课前预习
课堂探究
荆轲刺秦王原文翻译及知识点总结
荆轲刺秦王原文翻译及知识点总结《荆轲刺秦王》选自《战国策·燕策三》,记述了战国时期荆轲刺秦王这—悲壮的历史故事,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政治情况,表现了荆轲重义轻生、反抗暴秦、勇于牺牲的精神。
文章通过一系列情节和人物对话、行动、表情、神态等表现人物性格,塑造了侠义英雄荆轲的形象。
小编整理了荆轲刺秦王原文、翻译及知识点总结,仅供参考。
1荆轲刺秦王原文翻译秦国大将王翦打败了赵国,俘虏了赵王,全部占领了赵国的领土,向北进军侵占土地,直到燕国的南部边界。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燕国的)太子丹很害怕,就请教荆轲说:“秦国的军队早晚就要渡过易水,那幺虽然想经常侍奉您,又哪里能够呢?”荆轲说:“太子不说,我也要请求行动。
现在去却没有什幺凭信之物,那就无法接近秦王。
现在樊将军,秦王用一千斤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作赏格,购取他的头。
如果真的能够得到樊将军的头,和燕国督亢的地图献给秦王,秦王必然高兴地接见我,那我就有机会报答太子了。
”太子说:“樊将军因为走投无路,处境非常困难才来投奔我的,我不忍心因为自己的私仇,却伤害长者的心,希望您再考虑一下别的办法吧!”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荆轲知道太子不忍心,于是就私下去见樊于期,说:“秦国对待将军,可以说太刻毒了。
父亲、母亲和宗族,全被杀戮或没收为官奴了。
荆轲刺秦王的主要内容
荆轲刺秦王的主要内容
荆轲刺秦王是中国历史上一桩著名的刺杀事件,发生在公元前227年。
它是中国古代传世佳话中的一段故事。
据历史记载,当时秦国崛起,统一了六国并建立起了秦朝。
秦王嬴政采取了一系列强硬的中央集权政策,加剧了人民的痛苦。
在这个背景下,荆轲作为赵国的侍臣,决定采取行动来刺杀秦王。
荆轲心怀赤子之心,为了国家和民众的福祉,他深入敌国秦国,伪造出与秦王有交情的叛逆贵族,以此获取接近秦王的机会。
在公元前227年的一天,荆轲终于成功进入了秦国都城咸阳。
当天晚上,荆轲以贵族的身份抵达秦王所在的宴会场地。
在酒宴上,荆轲见到了秦王嬴政。
他深知秦王的死对秦国来说是巨大的打击,所以他没有急于动手。
经过一番交谈后,荆轲见机而动,抽出藏在袖子里的匕首,猛刺秦王。
然而,事情并没有按照他的计划进行。
因为秦王正在给一位大臣讲解攻打赵国的策略,他的警觉性下降,没有及时发现荆轲的行动。
然而,荆轲的刀并没有刺中秦王,而是被秦王的内臣蒙恬挡下。
随后,蒙恬和其他卫士们合力制服了荆轲,但荆轲趁机扔出毒针,自己则飞身跳下台,想结尾苦肉计来掩护自己,为其他刺客争取到行动的时间。
虽然荆轲未能成功刺杀秦王,但他的行动震动了整个朝野。
这个事件成为了中国古代勇士为爱国奋斗的典范之一,也成为了不朽的文化符号。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在后世留下了许多文艺作品的创作,如《荆轲刺秦记》、《满江红》等。
这些作品通过不同的角度和叙事手法,深刻展示了荆轲为国家和民族利益奋斗的精神,也对历史上这一悲壮事件进行了传承和解读。
荆轲刺秦王故事梗概
荆轲刺秦王故事梗概
荆轲刺秦王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故事之一,它发生在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四大悲剧之一,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题材之一。
荆
轲刺秦王的故事激烈而悲壮,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当时中国分裂成七个国家,相互争夺统
一的机会。
秦国是其中最强大的一个国家,秦王政治手段残酷,对
待臣民更是残暴无情。
荆轲是楚国的一个贵族,他深爱着自己的国家,看到秦国的强大,心中充满了愤怒和不甘。
于是,他决定刺杀
秦王,为楚国复仇。
荆轲化名成为秦国的客卿,他深得秦王的信任。
在一次宴会上,荆轲趁机持剑刺向秦王,然而却被秦王的铁甲挡住了。
荆轲被抓住,最终被秦王处死。
荆轲的刺秦行动虽然失败了,但他的勇气和忠诚
却深深地感动了后人。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展现了一个爱国者的忠诚和勇气。
他不顾
个人安危,为了国家民族的利益,毅然决然地去刺杀秦王,这种大
无畏的精神令人敬佩。
同时,故事也反映了战国时期的动荡和残酷,人们在生存环境中的挣扎和奋斗。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历经千年,被传颂不衰。
这个故事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珍贵遗产,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荆轲的忠诚和勇气激励着后人,成为了中国人民心中的英雄。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爱国之心永远不会过时,勇气和忠诚是永恒的价值。
山西省临汾第一中学高中语文必修一:5荆轲刺秦王 课件(共84张PPT) (1)
(1)简介背景。(1-2) (2)准备“信物”。(3-
4) (3)准备武器。(5) (4)配备助手。(6)
(1)、怒叱太子(7--8) (2)、易水悲歌。(9)
(1)、计见秦王。(10--11)
三、刺秦。(10--18)
(2)、勇刺秦王。(12--17) (3)、壮志未酬。(18)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
2.荆轲刺秦王的谋划,表现了怎样的性格特点?写太子丹“不 忍”,有何作用?
荆轲的谋划抓住了“如何见到秦王”这个关键问题。他提出 用樊将军首与督亢地图为信物骗取秦王信任,具有超人的胆识和 气魄。他在太子心急如焚时才提出这个计划,可见城府很深。太 子“不忍”,反衬了荆轲智谋非凡。
3.荆轲私见樊於期,为什么能使樊於期慷慨献身?
要离 春秋时期吴国人,因其折辱壮士丘迮(zé),被推为天 下勇士。自吴王僚死后,阖闾立国,公子庆忌逃往艾城,招 纳死士,接连邻国,欲待时乘隙,伐吴报仇。公子庆忌骨腾 肉飞,走逾奔马,手能接飞鸟,步能格猛兽,矫捷如神,万 夫莫敌。因此阖闾日夜忧虑。时伍子胥又羸弱体细的勇士要 离刺杀庆忌。要离献计残身灭家,取得庆忌信任,终于成功 刺杀了庆忌。(典故“壮士断臂”即来源于此)
“风萧萧兮易水寒”,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嘉为(之)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 振怖大
替(他) 事先 向……进言 确实 惧怕
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
威势 出 抵抗
全
为内臣, 比(于)诸侯之列,
做秦国的大臣 排在 行列里
给贡职如郡县,而得 奉 守先王之宗庙。
像秦国的郡县那样贡纳税赋 能 侍奉 守住祖先的宗庙(喻指国
唱歌 发出 悲凉的声音 名作动:哭 名作动 上前
为歌 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 还!”
完整版荆轲刺秦王
目 录
• 背景介绍 • 荆轲的准备 • 刺杀行动 • 后果和影响 • 分析和反思
01
背景介绍
荆轲的背景和动机
荆轲
燕国著名的勇士,曾游历各国, 具有丰富的江湖经验和武艺。因 不满秦王政的暴政,决定刺杀秦 王以报效国家。
动机
荆轲认为秦王政的统治给各国带 来了深重的灾难,他希望通过刺 杀秦王来阻止秦国的侵略,拯救 燕国和其它受苦的国家。
在宫中,他们等待机会接近秦 王政。
接近秦王政
经过多日的等待,荆轲得知秦王政将 会在某日亲自在宫中接见燕国使者。
在宫殿中,他们通过了层层守卫,终 于见到了秦王政。
当天,荆轲和秦舞阳手持燕督亢地图 和樊於期的首级,来到了秦王政所在 的宫殿。
刺杀行动的实施
见到秦王政后,荆轲迅速 展开燕督亢地图,当图穷 匕首见时,他拿起匕首向 秦王政刺去。
制定刺杀计划和行动路线
制定计划
荆轲与助手们商讨了刺杀计划,决定在秦王巡游时趁机行刺 。他们分析了秦王的出行路线和安保措施,制定了周密的刺 杀计划。
行动路线
为了接近秦王,荆轲和助手们制定了详细的行动规避 策略。
与助手们的沟通和训练
沟通
荆轲与助手们进行了充分的沟通,明确了各自的任务和角色。他们互相交流了刺杀计划和行动路线的细节,确保 每个人都清楚自己的任务。
05
分析和反思
荆轲刺秦王的历史意义和价值
历史意义
荆轲刺秦王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故事之一, 它反映了古代人们对正义和忠诚的追求,对 国家利益的维护。这个故事在历史上具有重 要意义,被广泛传颂和演绎,对中国文化和 价值观产生了深远影响。
价值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体现了勇敢、忠诚、正义 等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念在当今社会仍然 具有重要意义,它们是人类社会的基本道德 准则,也是个人品德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 了解和传承这个故事,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 和弘扬这些价值观念。
5、荆轲刺秦王
廷 刺 秦 王
荆轲剌秦王(汉代画像石)
任务: 结合课文注释,读 懂文意,将不懂的 地方勾注出来
秦将王翦破(形容词作动词,攻破)赵,虏赵王,尽收
要 身材矮小,面容丑陋,有万人之勇。吴王僚死后,阖闾 离 (就是前面提到的公子光)登上王位,王僚的儿子庆忌 知道自己是阖闾的心腹大患,留在吴国必然遭来杀身之
祸,于是逃往卫国。庆忌武艺高强,勇猛过人,有万夫 不当之用,因此阖闾整日忧心忡忡。伍子胥再次帮助了 阖闾,他物色了一名勇士,要离。为了让要离接近庆忌, 伍子胥与阖闾精心设计了一场苦肉计——断其右臂、杀 其妻子。逃到卫国的要离终于得到了庆忌的信任,并成 为庆忌的心腹。三月之后,庆忌出征吴国,与要离同乘 一条战舰。要离乘庆忌在船头畅饮之际,独臂用利器刺 中庆忌心窝。英雄惜英雄,庆忌让侍卫放走了要离。后 来庆忌因伤势过重而亡。要离自知罪孽深重,会吴国后, 拒绝封赏,在吴国殿上自刎而亡。
聂 政
韩国大夫严仲子受到韩哀侯的宠信,而遭到韩傀 (字侠累)的嫉恨。严仲子害怕韩傀加害自己,逃 离韩国,寻找侠士为自己报仇,后来在齐国结识了 聂政。聂政为人侠义,因杀人除害,携母亲和姐姐 逃到齐国。后来聂政母亲去世,严仲子助聂政葬母。 聂政守孝三年后,孤身赴韩为严仲子报仇,以答谢 他的知遇之恩。聂政仗剑直入韩府,不待侍卫反应 过来,已将韩傀刺于剑下。侍卫回过神一齐围攻聂 政,聂政击杀数十人后,难逃重围。聂政知道自己 在劫难逃,为不连累姐姐,自毁容貌,壮烈赴死。 姐姐在集市见到弟弟的尸体后,不愿苟活,和聂政 一同就义。
荆 轲
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 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 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 高渐离,被后世尊为“乐圣”,高渐离的 师傅是“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娥。 后高渐离以灌满铅的筑刺杀秦始皇未遂, 被施以瞎眼之刑。
高中语文 5、《荆轲刺秦王》-战国策
荆轲前传
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祖先是齐国人,后 迁居卫国,原叫庄坷,到了燕国以后,才叫荆轲,他喜欢读书击剑, 结交名人勇士。课文中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就是朋友之一。燕太子 为了刺秦王,先找智勇双全的燕国名士田光。田光觉得自己老了,无 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田光为了激励荆轲, 便自杀了。荆轲接受了任务,太子丹高兴万分,马上封荆轲为上卿, 精心奉侍……以后,就是课文记叙的情况。
荆轲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
万家”
语 言
侠肝义胆 自知之人
——秦王残忍无道(动之以情)
动 擅长辞令
“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
作 快语豪爽 神 工于谋略
——此举一可报仇,二可解燕国之患
态
“(愿晓得之将以军理之)首……揕其胸”
描 写
——让樊於期明白自己的行动计划 (告之以谋)
目眩( ) jū
) 卒起z不hǐ意( )
wèi
) 箕踞( )
huán
cù
chuāng
jī ju
xuàn
公元前228年(秦王政19年),秦王嬴政派大将王翦攻赵,杀赵 葱,克邯郸,虏赵王迁。王翦随即奉命率兵驻扎中山(今河北省定 州),准备向燕国进攻。燕国这时处于朝不保夕、危如累卵的困难境 地。事实是:“燕弱小,数困于兵,今举国不足以当秦。”(《战国 策·燕策三》)。燕太子丹这时好象热锅上的蚂蚁,在秦军压境的危急 时刻,不得不采取派人行刺这种恐怖政策。
《战国策》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 1、人物形象塑造上,描写了一系列的“士”的形象。 2、语言艺术上,辩丽横肆,铺张扬厉,气势纵横。 3、用大量的寓言故事,轶闻典故来增强辩词的说服力; 4、大量运用对偶排比,增强文章气势,长于铺张渲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荆轲刺秦王《战国策》【教学目标】1、积累文中的文言词句并进行归类整理。
2、正确分析鉴赏荆轲这个人物形象。
3、学习荆轲不畏强暴,勇敢坚忍的精神二、过程和方法1、课前认真预习,反复诵读课文;2、查找资料,研究分析古人对荆轲的各种评价;【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词语2、学习本文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教学难点】用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评价荆轲刺秦的历史【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串讲法【课文分析】《荆轲刺秦王》是篇文言课文,记叙的是荆轲刺秦王的历史故事,人物形象刻画非常成功。
司马迁撰写《史记刺客列传》时,几乎照录全文。
文章记叙了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刻画了一个为了捍卫自己的国家安全,不惜牺牲自己性命的英雄——荆轲的形象。
文章对荆轲行刺前的精心准备做了较详细的叙述,对行刺的过程作了栩栩如生的描绘,读来惊心动魄,荡气回肠。
【教学设想】1.本文记叙荆轲刺秦王的历史故事,人物形象刻画非常成功。
拟从人物形象分析的角度确定教学思路,设计导读提问,同时对文章剪裁、记叙与描写的综合运用作适当提示。
2.在疏通词句和讲读的基础上,开展评述或辩论。
【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出示骆宾王的《易水送别》诗: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问:诗中的壮士是指谁?分析诗的意思,引出本文故事——荆轲刺秦王。
(板书课题)简介荆卿。
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
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原叫庄坷,到了燕国以后,才叫荆轲,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
课文中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就是朋友之一。
燕太子为了刺秦王,先找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土田光。
田光觉得自己老了,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
田光为了激励荆轲,便自杀了。
荆轲接受了任务,太子丹高兴万分,马上封荆轲为上卿,精心奉侍……以后,就是课文记叙的情况。
二、解题:1、关于《战国策》《战国策》是西汉学者刘向所整理、校订的一部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是一部国别体的史书。
该书记载了战国时期二百三四十年间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一些活动,着重记录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语言流畅,记人、记事形象生动。
全书共三十三篇,十二策。
《战国策》的内容,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
《战国策》的作者在记叙历史事件时,过分夸张渲染谋臣策士的作用,有时为了突出纵横游说之士在历史事件中的决定作用,甚至编造一些情节,不免违背历史的真实。
《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2、简介课文故事发生的背景: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全国的大势已定,弱小的燕国也危在旦夕.(出示战国形势图)燕太子丹为了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自己在秦国做人质的“见陵”之仇,就想派勇士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如不成,则刺杀秦王嬴政,使其国内大乱,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事败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2年灭燕.燕国被灭了,然而,荆轲刺秦王的故事由于其悲壮动人而传诵千古。
三、整体感知:1、放配乐朗诵,疏通字词、句读方面的问题。
淬(cuì)怜(wǔ)徵(zhǐ)陛(bì)卒(cù)提(dǐ)创(chuāng)揕搭(zhèn)拊(fǔ)樊於(wū)期夏无且(jū)2、学生复述文章的故事情节。
提示:按文章结构来复述。
学生在听读之后把握文章的基本叙述思路,根据文章的主要情节,为文章划分大致的结构。
3、《荆轲刺秦王》的结构第一部分——开端(从“秦将王翦破赵”到“愿足下更虑之”):行刺的缘起第二部分——发展(从“荆轲知太子不忍”到“终已不顾”):行刺的准备第三部分——高潮(从“既至秦”到“必得契约以报太子”):廷刺秦王第四部分——结局(最后一段):荆轲被斩3、学生根据课文下的注解,仔细阅读课文,了解课文详细内容。
四、课后思考:1、荆轲和太子丹是什么样的人物形象?2、荆轲刺秦王为什么失败了?3、你是如何认识荆轲刺秦王这件事情的?第二课时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二、文言知识梳理(小组分工展示整理结果)1、通假字。
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uè,高兴。
使工以药淬火淬,通“焠”,cuì,淬火,烧刃使红,渍于水中。
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陵,通“凌”,凌辱。
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
请辞决矣决,通“诀”,诀别。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震慑。
设九宾宾,通“傧”,傧相(bīnxiàng),迎宾赞礼的人。
傧,旧读bìn。
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
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奉,通“捧”。
卒起不意卒,通“猝”,cù,仓促,突然。
2、一词多义【之】①第三人称代词,“他(们)”/“它(们)”使工以药淬之/愿大王少假借之②结构助词,“的”/不译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③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而】①连词,表转折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②连词,表并列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③连词,表修饰伏尸而哭/荆轲和而歌/自引而起/秦王还柱而走/倚柱而笑④连词,表承接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图穷而匕首见⑤连词,表递进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以】①介词,因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②介词,用使工以药淬之/而乃以手共搏之/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③介词,按照以次进④已经日以尽矣⑤连词,表目的,“来”/不译皆白衣冠以送之/不敢兴兵以拒大王/遂拔以击荆轲⑥连词,表修饰箕踞以骂曰【为】①动词,做,整治乃为装遣荆轲②介词,被父母宗族,皆为戮没③介词,替嘉为(之)先言于秦王曰【其】①第三人称代词,他(们)(的),它(们)(的)尽收其地/疑其有改悔/剑长,操其室②指示代词,那其人居远未来3、古今异义现象:仰天太息流涕古义:眼泪。
今义:鼻涕。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
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古义:品德高尚之人。
今义:年长之人。
将军岂有意乎古义:有心意,此引申为同意、愿意。
今义:今有“故意”之意。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遇:古义:对待。
今义:遇到,碰以。
深:古义:刻毒,今义:有深度,与“浅”相对。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古义:在这时今义;表顺承关系或另提一事。
终已不顾古义:不回头今义:不照顾,不考虑不顾忌。
左右乃曰古义:皇帝周围的侍卫人员。
今义:表两种方向;或表大体范围;有时亦有控制之义。
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古义:可以用它来,为“可以之”的省略。
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
秦王购之金千斤金:古代指金属总称,用于流通货币时,先秦指黄金,后来指银,文中指铜。
今义:特指黄金。
4、词类活用现象:(1)进兵北略地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北。
(2)函封之名词作状语,用匣子。
(3)前为谢曰方位名词作动词,走上前。
(4)樊於期乃前曰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走上前。
(5)左右既前同上。
(6)其人居远形容词活用作名词,远方。
(7)使使以闻大王动词使动用法,使……听到。
(8)太子迟之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迟。
(9)发尽上指冠名词作状语,向上。
(10)群臣怪之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怪。
(11)箕踞以骂曰名词作状语,象簸箕一样。
(12)秦兵旦暮渡易水名词作状语,马上。
(13)乃欲以生劫之形容词作状语,活着。
(14)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白衣冠:名作动,穿白衣,戴白帽(15)使使以闻大王闻:使动,使……闻,禀告(16)乃朝服,设九宾朝服:名作动,穿朝服(17)秦兵旦暮渡易水旦暮:名词作状语,马上5、文言特殊句式:(1)判断句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仆所以留才,待吾客与俱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2)省略句秦王购之( 以) 金千斤( 省略介词“以” )取之( 以) 百金( 省略介词“以” )欲与( 之) 俱( 往) ( 省略介词宾语和谓语)待吾客与( 之) 俱( 往) ( 同上)皆( 穿) 白衣冠以送之( 省略谓语)其人居远未来,而为( 之) 留待( 省略介词宾语)嘉为( 之) 先言于秦王曰( 同上)乃( 穿) 朝服,设九宾( 省略谓语)见燕使者( 于) 咸阳宫( 省略介词)使( 之) 毕使于前( 省略兼语)群臣侍( 于) 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省略介词)献( 于) 秦王( 省略介词)比( 于) 诸侯之列( 省略介词)而( 按) 秦法…… ( 根据文意省略)皆陈( 于) 殿下( 省略介词)(3)被动句父母宗族,皆为戮没燕国见陵之耻除矣(4)倒装句常痛于骨髓( 介宾短语后置)嘉为先言于秦王( 介宾短语后置)燕王拜送于庭( 介宾短语后置)使毕使于前( 介宾短语后置)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定语后置)群臣侍殿上者( 定语后置)秦王购之( 以) 金千斤,邑万家( 介宾短语后置,数量词作定语后置)6、文言固定结构:【足下】对对方的敬称,你/您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有以】有用来……的(办法)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奈何】怎么办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何如】怎么样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然则】(既然)这样,那么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乃今】现在,这才乃今得闻教【顷之】不久顷之未发【所以】表原因,……的原因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事所以不成者……【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所”+动词】荆轲有所待意为:有……的人( 东西) 。
“所”后常跟动词组成“所”字结构,作“有”的宾语。
【岂……乎】将军岂有意乎表反问,是否……呢。
【岂……哉】荆卿岂无意哉表反问,难道……吗。
7、成语典故(1)切齿拊心:语出本文,又作“切齿腐心”。
形容愤恨到极点。
(2)一去不复返:语出本文。
一去之后就不再回来。
后亦称人或者已成陈迹。
唐崔颢《黄鹤楼》诗:“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3)发上指冠:语出《庄子?盗跖》:“盗跖闻之大怒,目如明星,发上指冠。
”毛发竖起的样子。
形容极度愤怒。
本文“士皆目真目,发尽上指冠”暗引此语。
(4)图穷匕首见:语出本文。
比喻事情发展到了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出来。
(5)无可奈何:语出本文。
没有办法,无法可想。
表示事已如此,再要挽回已是无能为力。
(6)悲歌击筑:亦作“悲歌易水”。
典出本文。
常用以抒写悲壮苍凉的气氛。
三、课堂小结四、布置作业第三课时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二、研习课文(一)研读课文第一部分:1.荆轲刺秦王是在怎样的形势下发生的?课文写当时形势的语言有何特点?明确:秦军破赵,势如破竹,大军压境,燕国危在旦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