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大断裂对松辽断陷盆地群南部的控制作用
松辽盆地现今地温场特征及控制因素
第42卷 第5期2023年 9月 地质科技通报B u l l e t i n o f G e o l o g i c a l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V o l .42 N o .5S e p .2023张翘然,肖红平,饶松,等.松辽盆地现今地温场特征及控制因素[J ].地质科技通报,2023,42(5):191-204.Z h a n g Q i a o r a n ,X i a o H o n g p i n g ,R a o S o n g ,e t a l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a n d c o n t r o l l i n g fa c t o r s o f t h e p r e s e n t g e o t h e r m a l f i e l d i n t h e S o n g l i a o B a s i n [J ].B u l l e t i n o f G e o l o g i c a l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2023,42(5):191-204.基金项目: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油气与新能源板块2022-2023年度科技课题地热开发利用技术研究与试验 (2022K T 260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877210;41502236);油气资源与勘探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青年创新团队项目(P I 2018-04)作者简介:张翘然(1998 ),女,现正攻读地质学专业硕士学位,主要从事地热地质学研究工作㊂E -m a i l :717330485@q q.c o m 通信作者:肖红平(1979 ),男,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地热地质学与储层地质学研究工作㊂E -m a i l :x i a o h p _h d pu @163.c o m 饶 松(1985 ),男,教授,主要从事地热地质学与油气地质学教学和科研工作㊂E -m a i l :r a o s o n g08@163.c o m ©E d i t o r i a l O f f i c e o f B u l l e t i n o f G e o l o g i c a l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T h i s i s a n o pe n a c c e s s a r t i c l e u n d e r t h e C C B Y -N C -N D l i c e n s e .松辽盆地现今地温场特征及控制因素张翘然1a ,1b,肖红平2,饶 松1a ,1b,施亦做2,李文靖1a ,1b,黄顺德1a ,1b,胡光明1a ,1b(1.长江大学a .地球科学学院;b .油气资源与勘探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武汉430100;2.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摘 要:沉积盆地现今地温场反映了地球内部各种动力学过程之间的能量平衡状态,既是了解大陆岩石圈构造变形及演化等大陆动力学问题的重要窗口,也是开展区域地热资源潜力评价的基础㊂通过收集松辽盆地826口钻孔试油温度数据,结合150个岩心样品热导率测试结果,系统刻画了全盆地现今地温场特征,基于深部温度预测技术计算了4000m 深度内地层温度㊂结果表明,松辽盆地现今地温梯度介于22.5~69.0ħ/k m 之间,平均值为44.0ħ/k m ㊂中央坳陷区岩石热导率值比较集中,大多介于1.60~2.40W /(m ㊃K )之间,平均值为1.84W /(m ㊃K ),其中泥岩热导率最低,平均值为1.77W /(m ㊃K );粉砂岩热导率居中,平均值为1.87W /(m ㊃K );细砂岩热导率最高,平均值为2.12W /(m ㊃K )㊂大地热流值介于35.0~98.8mW /m 2,平均值为76.9mW /m 2,为典型的 热盆 ,平面上呈中部高㊁边部低的环带状展布特征㊂松辽盆地1000m 深度的地层温度介于26.9~72.3ħ,平均值为47.9ħ;2000m 深度的地层温度介于49.4~141.3ħ,平均值为91.9ħ;3000m 深度的地层温度介于71.8~167.5ħ,平均值为135.8ħ;4000m 深度的地层温度介于94.3~210.9ħ,平均值为179.8ħ㊂综合分析认为,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引发软流圈上涌,区域岩石圈迅速减薄,来自地幔的热量显著增加;同时,减薄的地壳更有利于地幔热量向上传导㊂盆地内广泛发育的N N E 和NW 向两组深大断裂系为地幔物质及热流上升提供了通道,一部分地幔物质沿深大断裂熔融析离聚集在中下地壳内形成高导低速体,持续加热地壳,另一部分熔融物质经断裂系喷发形成新生代火山㊂盆地内广泛发育的花岗岩放射性元素衰变生热,是松辽盆地内又一重要热源㊂此外,松辽盆地不同构造单元地壳结构的差异是现今地温场不均匀性的重要原因,基底和沉积层热导率的差异引起的热流 折射 效应,促进了浅部热量的再分配,形成了凹凸相间的热流分布格局㊂松辽盆地良好的储盖配置关系,为热量的贮存提供了良好条件,有利于松辽盆地地热资源的赋存与开发㊂关键词:大地热流;地温梯度;深部温度;试油温度;松辽盆地;温度场2023-02-07收稿;2023-04-11修回;2023-04-12接受中图分类号:P 332.6 文章编号:2096-8523(2023)05-0191-14d o i :10.19509/j .c n k i .d z k q.t b 20230058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 S I D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a n d c o n t r o l l i n g fa c t o r s o f t h e p r e s e n t g e o t h e r m a l f i e l d i n t h e S o n gl i a o B a s i n Z h a n g Qi a o r a n 1a ,1b,X i a o H o n g p i n g 2,R a o S o n g 1a ,1b ,S h i Y i z u o 2,L i W e n j i n g 1a ,1b,H u a n g S h u n d e 1a ,1b ,H u G u a n g m i n g1a ,1b(1a .S c h o o l o f G e o s c i e n c e s ;1b .K e y L a b o r a t o r y o f E x p l o r a t i o n T e c h n o l o gi e s f o r O i l a n d G a s R e s o u r c e s ,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h t t p s://d z k j q b.c u g.e d u.c n地质科技通报2023年M i n i s t r y o f E d u c a t i o n,Y a n g t z e U n i v e r s i t y,W u h a n430100,C h i n a;2.P e t r o C h i n a R e s e a r c h I n s t i t u t e o f P e t r o l e u m E x p l o r a t i o n&D e v e l o p m e n t,B e i j i n g100083,C h i n a)A b s t r a c t:[O b j e c t i v e]T h e g e o t h e r m a l f i e l d i n t h e p r e s e n t s e d i m e n t a r y b a s i n i s a r e s u l t o f t h e e n e r g y b a l-a n c e b e t w e e n v a r i o u s d y n a m i c p r o c e s s e s o n t h e E a r t h.I t s e r v e s a s a n i m p o r t a n t t o o l f o r 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 c o n t i n e n t a l d y n a m i c s,s u c h a s t e c t o n i c d e f o r m a t i o n a n d t h e e v o l u t i o n o f t h e c o n t i n e n t a l l i t h o s p h e r e.A d d i-t i o n a l l y,i t p r o v i d e s t h e b a s i s f o r e v a l u a t i n g r e g i o n a l g e o t h e r m a l r e s o u r c e s.[M e t h o d s]A 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 s t u d y o f t h e g e o t h e r m a l f i e l d i n t h e e n t i r e S o n g l i a oB a s i n w a s c o n d u c t e d u s i n g o i l-t e s t t e m p e r a t u r e s f r o m 826w e l l s a n d t h e r m a l c o n d u c t i v i t i e s m e a s u r e d b y t h e o p t i c a l s c a n n i n g m e t h o d.F o r m a t i o n t e m p e r a t u r e s a t d e p t h s o f1000m,2000m,3000m,a n d4000m w e r e e s t i m a t e d u s i n g d e e p t e m p e r a t u r e p r e d i c t i o n t e c h-n o l o g y.[R e s u l t s]T h e r e s u l t s i n d i c a t e t h a t t h e p r e s e n t g e o t h e r m a l g r a d i e n t i n t h e S o n g l i a o B a s i n r a n g e s f r o m22.5t o69.0ħ/k m,w i t h a n a v e r a g e o f44.0ħ/k m.T h e t h e r m a l c o n d u c t i v i t y v a l u e s o f r o c k s i n t h e c e n t r a l d e p r e s s i o n a r e a a r e r e l a t i v e l y c o n c e n t r a t e d,m o s t l y r a n g i n g f r o m1.60W/(m㊃K)t o2.40W/(m㊃K),w i t h a n a v e r a g e o f1.84W/(m㊃K).A m o n g t h e s e,m u d s t o n e h a s t h e l o w e s t t h e r m a l c o n d u c t i v i t y, w i t h a n a v e r a g e o f1.77W/(m㊃K);s i l t s t o n e h a s a m i d d l e r a n g e w i t h a n a v e r a g e o f1.87W/(m㊃K);a n d f i n e s a n d s t o n e h a s t h e h i g h e s t t h e r m a l c o n d u c t i v i t y,w i t h a n a v e r a g e o f2.12W/(m㊃K).T h e h e a t f l o w r a n g e s f r o m35.0t o98.8mW/m2,w i t h a n a v e r a g e o f76.9mW/m2.T h eb a s i n e x h i b i t s a t y p ic a l"h o t b a s i n"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w i t h h i g h e r h e a t f l o w i n t h e c e n t r a l d e p r e s s i o n a n d l o w e r h e a t f l o w i n t h e s l o p e a n d u p l i f t a r e a s,f o r m i n g a n a n n u l a r d i s t r i b u t i o n p a t t e r n.G e o t h e r m a l a n o m a l y a r e a s a r e d i s t r i b u t e d i n t h e n o r t h e a s t o f t h e c e n t r a l d e p r e s s i o n a n d t h e n o r t h w e s t o f t h e s o u t h e a s t e r n u p l i f t e d r e g i o n.T h e f o r m a t i o n t e m p e r a t u r e a t a d e p t h o f1,000m r a n g e s f r o m26.9t o72.3ħ,w i t h a n a v e r a g e o f47.9ħ;a t2000m,i t r a n g e s f r o m49.4t o141.3ħ,w i t h a n a v e r a g e o f91.9ħ;a t3000m,i t r a n g e s f r o m71.8t o167.5ħ, w i t h a n a v e r a g e o f135.8ħ;a n d a t4000m,i t r a n g e s f r o m94.3t o210.9ħ,w i t h a n a v e r a g e o f179.8ħ.[C o n c l u s i o n]T h e s e f i n d i n g s s u g g e s t t h a t t h e s u b d u c t i o n o f t h e P a c i f i c P l a t e b e n e a t h t h e E u r a s i a n P l a t e h a s c a u s e d u p w e l l i n g o f t h e a s t h e n o s p h e r e a n d r a p i d t h i n n i n g o f t h e r e g i o n a l l i t h o s p h e r e,r e s u l t i n g i n a s i g n i f i-c a n t i n c r e a s e i n h e a t f r o m t h e m a n t l e.S i m u l t a n e o u s l y,t h e t h i n n e d c r u s t f a c i l i t a t e s t h e u p w a r d c o n d u c t i o n o f m a n t l e h e a t.T h e w i d e s p r e a d N N E a n d NW f a u l t s y s t e m s i n t h e b a s i n p r o v i d e c h a n n e l s f o r t h e r i s e o f m a n t l e m a t e r i a l a n d h e a t f l o w.S o m e m a n t l e m a t e r i a l r e m a i n s i n t h e m i d d l e a n d l o w e r c r u s t a l o n g d e e p f a u l t s,f o r m i n g h i g h-c o n d u c t i v i t y a n d l o w-v e l o c i t y b o d i e s t h a t c o n t i n u o u s l y h e a t t h e c r u s t.A p o r t i o n o f t h e v o l c a n i c a c t i v i t y i n t h e S o n g l i a o B a s i n i s a t t r i b u t e d t o t h e e r u p t i o n o f C e n o z o i c v o l c a n o e s t h r o u g h f a u l t s.T h e p r e s e n c e o f g r a n i t e i n t h e b a s i n's b a s e m e n t p l a y s a s i g n i f i c a n t r o l e i n g e n e r a t i n g h e a t t h r o u g h t h e d e c a y o f r a d i o a c t i v e e l e m e n t s,t h e r e b y s e r v i n g a s a n i m p o r t a n t h e a t s o u r c e.T h e h e t e r o g e n e i t y o f t h e c u r r e n t g e o t h e r m a l f i e l d c a n b e a t t r i b u t e d t o v a r i a t i o n s i n c r u s t a l s t r u c t u r e a m o n g d i f f e r e n t t e c t o n i c u n i t s. T h e d i f f e r e n c e i n t h e r m a l c o n d u c t i v i t y b e t w e e n t h e b a s e m e n t a n d s e d i m e n t a r y l a y e r s l e a d s t o a"r e f r a c t i o n"e f f e c t o n h e a t f l o w,r e s u l t i n g i n t h e r e d i s t r i b u t i o n o f h e a t i n t h e s h a l l o w p a r t o f t h e b a s i n a n d t h e f o r m a t i o n o f a d i s t i n c t h e a t f l o w d i s t r i b u t i o n p a t t e r n b e t w e e n c o n c a v e a n d c o n v e x a r e a s.T h e f a v o r a b l e c o m b i n a t i o n o f r e s e r v o i r c a p a c i t y i n t h e S o n g l i a o B a s i n p r o v i d e s i d e a l c o n d i t i o n s f o r h e a t s t o r a g e,m a k i n g i t c o n d u c i v e f o r 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l o w-a n d m e d i u m-t e m p e r a t u r e g e o t h e r m a l r e s o u r c e s.K e y w o r d s:h e a t f l o w;g e o t h e r m a l g r a d i e n t;d e e p t e m p e r a t u r e;o i l-t e s t t e m p e r a t u r e;S o n g l i a o B a s i n;g e o-t h e r m a l f i e l dR e c e i v e d:2023-02-07;R e v i s e d:2023-04-11;A c c e p t e d:2023-04-12地球内热是推动整个地球发生㊁发展和演化的原动力,驱动着构造运动㊁岩浆活动㊁火山作用等内力作用[1-3]㊂沉积盆地现今地温场反映了地球内部各种动力学过程之间的能量平衡状态,既是了解大陆岩石圈构造变形及演化等大陆动力学问题的重要窗口,也是开展区域地热资源潜力评价的基础[4-6]㊂松辽盆地位于中国东北地区,是中新生代发育的大中型陆内裂谷盆地,油气和地热资源十分丰富㊂现如今松辽盆地大庆油田探区的油气资源勘探开发进入中后期,正在逐步推进 油田向热田 资源利用291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第5期张翘然等:松辽盆地现今地温场特征及控制因素转化[2,7-8]㊂松辽盆地的地热学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系统钻孔温度测量和大地热流计算揭示了松辽盆地背景热流值高,整体呈现中部高㊁边部低且向周围呈环带状分布的总体特征[9-11]㊂岩石圈热结构分析表明,松辽热-构造区莫霍面浅且变化较缓, 热 岩石圈厚度北部较厚㊁南部较薄[4],中央坳陷区上地幔处于热流衰减的热松弛阶段,盆地中部的地表热异常主要来源于地壳上部的花岗岩放射性生热[12]㊂总体上,松辽盆地以传导型地温场为主㊁具备中-低温水热型地热资源和干热岩型地热资源勘探潜力[13-14]㊂然而,总结前人研究进展发现,由于矿权分区限制,松辽盆地地热研究中,北部地区研究较为详实,南部地区研究基础薄弱,全盆地尺度的地温场特征刻画较少,系统性的对比研究更是鲜有报道㊂本次研究收集了松辽盆地范围内826口钻孔试油温度数据,结合150个岩心样品热导率测试结果,将系统刻画全盆地现今地温场特征,基于深部温度预测技术计算4000m深度内地层温度,从区域构造运动㊁地壳深部结构等角度分析松辽盆地现今地温场的控制因素,旨在为深化认识松辽盆地成盆动力学过程㊁系统分析松辽盆地地热资源潜力和优选地热资源勘探靶区提供指导㊂1地质背景松辽盆地位于中国东北部,大地构造位置上处于西伯利亚板块㊁太平洋板块和蒙古 华北板块交汇区,是一个中新生代发育的大中型陆内裂谷盆地,近似呈北东向菱形展布,盆地面积达26ˑ104k m2㊂松辽盆地四周被山脉丘陵环绕,周围分布大的断裂和山脉,西部是大兴安岭,东北部是小兴安岭及佳木斯 伊通断裂,东南部分布张广才岭,南部为西拉木伦河断裂带[15]㊂根据盆地的基底构造形态与岩性㊁盆地的断裂与结构㊁构造变形关系等将松辽盆地划分为中央坳陷区㊁东北隆起区㊁东南隆起区㊁西南隆起区㊁西部斜坡区㊁北部倾没区6个一级构造单元[16],如图1所示㊂松辽盆地经历的构造演化可划分为4个阶段:①三叠纪-侏罗纪时期的热隆张裂阶段,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地幔物质上涌,地壳隆起并开始张裂;②早白垩世时期的裂陷阶段,在拉张作用下,盆地中央断裂继续隆起,盆地侧向拉张形成裂陷,而后伸展形成断陷;③白垩纪中后期的坳陷阶段,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减弱,盆地形成下沉趋势,裂陷转化成坳陷;④晚白垩世之后的构造反转阶段,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作用增强,盆地在晚白垩世时期经历褶皱萎缩,在挤压作用下发生被动升降,而后构造活动缓慢停止,形成类似松辽盆地现今的构造地貌[17-19]㊂松辽盆地发育3组大规模断裂:①N N E-N E 向断裂4条;②NW-N NW向断裂4条;③位于盆地南部近EW向的西拉木伦河缝合带断裂系[20-21],如图1㊂松辽盆地的基底主要由加里东㊁海西褶皱变质岩系及同期岩浆岩组成,其中岩浆岩分布约占基底1/3㊂基底主要包含前寒武纪的深变质岩系结晶基底㊁上覆石炭纪-二叠纪浅变质岩系以及以三叠纪为主的花岗岩,也发育部分奥陶纪-志留纪地层㊂上部沉积盖层主要为中生界沉积岩,从晚侏罗世开始沉积发育,白垩纪地层较完整㊂其中,下侏罗统火石岭组(J1h)主要为火山岩和火山碎屑岩;下白垩统沙河子组(K1s h)㊁营城组(K1y c)㊁登楼库组(K1d)以泥岩㊁砂岩㊁砂砾岩为主;上白垩统泉头组(K2q)㊁青山口组(K2q n)㊁营城组(K2y)㊁嫩江组(K2n)以泥岩㊁页岩和砂岩为主,四方台组和明水组(K2s-m)以泥岩㊁粉砂岩和砂砾岩为主[22-23]㊂2井温数据与热导率测试2.1井温数据沉积盆地现今地温场研究主要借助各种钻孔测温,钻孔测温通常借助于测量井液温度来显示地下岩层的原始温度,这是研究区域地温场最直接的方法㊂由于测温类型是多种多样的,因此测温数据的质量参差不齐㊂按照数据质量从高到低,钻孔测温数据大致可以分为4类:系统稳态测温数据㊁静井温度(试油温度)数据㊁准稳态测温数据和瞬态测温数据㊂其中,系统稳态测温数据是指钻孔热平衡时间以后的系统测温数据,代表了研究区真实的地温状况,这种测温资料最可靠㊁精度最高,是地温场研究最关键的资料,但其获取困难,资料较少㊂静井温度是指关井数天或长期关井后将仪器下放至射孔井段获得的试油温度㊂有时为对不同的含油层段进行试油,数次关井并将仪器下放至不同深度进行温度测量,从而获得钻孔的系列试油温度,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替代研究区系统稳态测温,这类资料是地温场研究的主要依据之一[1,24]㊂本次研究系统收集了松辽全盆地范围内826口钻井的1021个试油温度数据用于研究,图2为试油温度与深度关系图,总体上,钻孔温度与深度存在正相关关系,温度与深度线性关系良好,体现了传导型地温场特征㊂经拟合,获得松辽盆地平均地温梯度为38.5ħ/ k m,由此估算盆地1000,2000,3000,4000m深度的平均地层温度分别为42.5,81.0,119.5,158.0ħ㊂391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h t t p s ://d z k j q b .c u g.e d u .c n 地质科技通报2023年F 1.嫩江断裂带;F 2.佳木斯-伊通断裂带;F 3.西拉木伦河断裂带;F 4.敦化-密山断裂带㊂图中地层代号说明见正文图1 松辽盆地构造区划及测温钻孔分布示意图(a )和松辽盆地中部构造剖面图(b)F i g .1 S t r u c t u r a l s u b d i v i s i o n a n d b o r e h o l e s f o r t e m pe r a t u r e m e a s u r e m e n t s (a )a n d s t r u c t u r a l c r o s s s e c t i o n a c r o s s t h e c e n t r a l p a r t of t h e S o n gl i a o B a s i n (b )在不同深度范围内,不同构造单元之间的地温梯度分布规律存在着一定差异,即在1500m 以浅深度范围,东南隆起区的地温梯度值大于中央坳陷区和西部斜坡区,体现了基底和沉积层热导率差异导致的 热流折射 效应;而在1500m 以下,中央坳陷区的地温梯度值明显大于东南隆起区,可能与中央坳陷区较隆起区和斜坡区经历了更强烈的拉张作用从而具有更高的地幔热流有关㊂此外,同一钻孔系统稳态测温数据与试油温度资料的对比显示,二者对应良好,说明采用试油温度开展研究区现今地温场研究资料可靠㊂2.2热导率测试结果热导率是开展区域现今地温场测量必不可少的重要参数㊂本次研究选取了松辽盆地中央坳陷区30口钻井共计150块岩心样品开展热导率测试,采用德国生产的T C S (T h e r m a l C o n d u c t i v i t y Sc a n -n i n g)热导率自动扫描仪,其测量范围为0.2~25W /(m ㊃K ),测量精度为ʃ3%㊂热导率测试样品的岩性以泥岩㊁粉砂岩和细砂岩为主,包含少量泥页岩和砾岩,采样层位主要集中在泉头组㊁青山口组和姚家组等松辽盆地区域热储层㊂测试结果表明,松辽盆地中央坳陷区岩石热导率值比较集中,大多介于1.60~2.40W /(m ㊃K )491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第5期张翘然等:松辽盆地现今地温场特征及控制因素图2 松辽盆地不同地区钻井深度与温度的关系F i g .2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b e t w e e n d e p t h a n d t e m pe r a t u r e i n v a r i o u s a r e a s of t h e S o n gl i a o B a s i n 之间,平均值为1.84W /(m ㊃K ),如图3所示㊂不同岩性的岩石热导率有所差异,其中泥岩热导率最低,平均值为1.77W /(m ㊃K );粉砂岩热导率居中,平均值为1.87W /(m ㊃K );细砂岩热导率最高,平均值为2.12W /(m ㊃K )㊂图3 松辽盆地岩石热导率统计直方图F i g .3 H i s t o g r a m o f t h e r m a l c o n d u c t i v i t y of r o c k s i n t h e S o n gl i a o B a s i n 图4为松辽盆地不同岩性岩石热导率随深度的变化,可以看出,此次岩石热导率测试深度变化于261~2418.2m ,主要集中在1030.4~2418.2m深度范围㊂总体上随着深度增加热导率有增大趋势,这符合岩石热导率与深度正相关的普遍规律,表明以粒间孔为主要储集空间的砂泥岩类,随深度增加,压实作用增强,孔隙度逐渐降低,岩石热导率随之增大㊂但是,影响热导率的因素除深度外还有很多,其中外界因素有温度㊁压力等,内部因素是岩石本身的特性,如矿物组成㊁结构㊁含水情况㊁孔隙度㊁图4 松辽盆地不同岩性岩石热导率随深度变化F i g .4 V a r i a t i o n o f t h e t h e r m a l c o n d u c t i v i t y of v a r i o u s l i -t h o l og i c r o c k s w i th d e p t hi n t h e S o n gl i a o B a s i n 成岩作用程度等,所以岩石热导率与深度并没有呈现出严格的函数关系[25-26]㊂3 地温梯度与大地热流分布特征3.1地温梯度分布特征有时为了对不同含油层段进行试油,数次关井后将仪器下放至不同深度进行温度测量,从而获得钻孔的系列试油温度(即单口钻井不同深度段有多个试油温度)㊂与试油温度相比,系列试油温度能够更客观地反映地层的真实温度,具有更高的可靠性,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替代研究区系统稳态测温㊂从826口钻孔的试油温度资料中,经过分析共筛选出吉检3等117口钻孔具有高质量的系列试油温度数据,用最小二乘法进行线性拟合,得到高质量的地温梯度值,如图5所示㊂这些数据的相关系数几乎全部大于0.98,表明温度 深度线性关系很好,地温梯度计算可靠㊂对于只有1~2个不同深度的试油温度,则借助区域恒温带资料计算地温梯度,即G =T s -T 0Z -Z 0(1)式中:G 为地温梯度(ħ/k m );T s 为试油温度(ħ);T 0为近地表恒温带温度(取5ħ);Z 为试油深度(k m );Z 0为恒温带深度(取0.025k m )㊂经排除由于试油深度太浅或者试油深度过于集中而导致的不合理的地温梯度数据后,共获得松辽盆地811口钻孔的地温梯度㊂从构造单元看,数据集中分布于中央坳陷区,同时涵盖了北部倾没区㊁东北隆起区㊁东南隆起区㊁西部斜坡区,如图6所示㊂经统计,松辽盆地现今地温梯度介于22.5~69.0ħ/k m591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h t t p s ://d z k j q b .c u g.e d u .c n 地质科技通报2023年图5 松辽盆地代表性钻孔系列试油温度拟合地温梯度结果F i g .5 F i t t i n g r e s u l t s o f t h e g e o t h e r m a l g r a d i e n t b a s e d o n t h e o i l -t e s t i n g t e m p e r a t u r e o f t y p i c a l b o r e h o l e s i n t h e S o n gl i a o B a s in Ⅰ1.大庆长垣;Ⅰ2.三肇凹陷;Ⅰ3.朝阳沟阶地;Ⅰ4.扶新隆起带;Ⅱ1.长春岭背斜带;Ⅱ2.宾县王府凹陷;Ⅱ3.青山口背斜带图6 松辽盆地现今地温梯度分布F i g.6 D i s t r i b u t i o n o f t h e p r e s e n t g e o t h e r m a l g r a d i e n t i n t h e S o n gl i a o B a s i n 之间,平均地温梯度为44.0ħ/k m ,与伊通盆地(平均地温梯度40.0ħ/k m )和二连盆地(平均地温梯度38.0ħ/k m )接近,高于长白山火山区(平均地温梯度32.0ħ/k m [27])㊁渭河盆地(平均地温梯度32.4ħ/k m [28])㊁渤海湾盆地(平均地温梯度(35.0ʃ4.0)ħ/k m [29])㊁苏北盆地(平均地温梯度(30.2ʃ6.5)ħ/k m [30])和江汉盆地(平均地温梯度33.6ħ/k m ),远高于四川盆地(平均地温梯度22.7ħ/k m [31])㊁鄂尔多斯盆地(平均地温梯度29.3ħ/k m [32-33])㊁柴达木盆地(平均地温梯度31.3ħ/k m [34])㊁塔里木盆地(平均地温梯度(20.7ʃ2.9)ħ/k m[35-36])㊁准噶尔盆地(平均地温梯度(21.3ʃ3.7)ħ/k m [37])㊂采用反距离权重法插值绘制了松辽盆地现今地温梯度平面等值线图,如图6所示,可以看出松辽盆地不同构造单元地温梯度差异较大,总体呈中部高㊁边部低的环带状展布,体现了基底的构造形态对现今地温场的密切控制,高地温梯度异常区主要集中在中央坳陷区与东南隆起区之间的基底隆起过渡带㊂其中,东南隆起区地温梯度最高,变化范围在32.1~69.0ħ/k m 之间,平均值为46.8ħ/k m ,特别是长春岭背斜带(平均地温梯度为51.3ħ/k m )㊁宾县王府凹陷(平均地温梯度为49.8ħ/k m )和青691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第5期张翘然等:松辽盆地现今地温场特征及控制因素山口背斜带(平均地温梯度为46.8ħ/k m)㊂中央坳陷区地温梯度次之,介于22.6~64.4ħ/k m之间,平均值为43.8ħ/k m,高地温梯度异常区出现在朝阳沟阶地(平均地温梯度为48.4ħ/k m)和扶新隆起带(平均地温梯度为50.6ħ/k m),此外三肇凹陷南部(平均地温梯度为44.1ħ/k m)㊁大庆长垣南部(平均地温梯度为46.0ħ/k m)地温梯度也较高㊂东北隆起区的地温梯度在28.2~52.5ħ/k m之间,平均值为44.3ħ/k m,由于数据集中在靠近中央坳陷区的区域,因此该平均值不具备代表意义㊂西部斜坡区的地温梯度范围为32.4~57.7ħ/k m,平均值为40.7ħ/k m,北部倾没区地温梯度最低,变化于27.1~41.0ħ/k m之间,平均值为32.7ħ/k m㊂3.2大地热流分布特征相较于地温梯度,大地热流更能反映区域真实的地温场状态㊂大地热流数值等于地温梯度与对应深度段内岩石热导率的乘积,即q=-K d Td Z(2)式中:q为大地热流(mW/m2);K为岩石热导率(W/(m㊃K));d T/d Z为地温梯度(ħ/k m)㊂本次研究共获得了松辽盆地90口钻井的大地热流值,如表1所示㊂综合松辽盆地已经报道的30个大地热流数据,运用反距离权重法插值编制了松辽盆地现今大地热流分布图(图7),分区大地热流统计见表2㊂结果表明,松辽盆地大地热流值介于35.0~98.8mW/m2之间,平均值为76.9mW/ m2,显著高于我国大陆地区平均大地热流值(61.5ʃ13.9)mW/m2[38],亦高于相邻的伊通盆地(平均大地热流值65.0mW/m2)㊁海拉尔盆地(平均大地热流值(57.0ʃ8.5)mW/m2)和二连盆地(平均大地热流值(65.7ʃ11.1)mW/m2[27]),以及同属中新生代裂谷盆地的渤海湾盆地(平均大地热流值(64.0ʃ8.0)mW/m2[6])㊁江汉盆地(平均大地热流值53.2mW/m2[31])㊂相比于我国中西部沉积盆地也更高,如四川盆地平均大地热流值为53.2mW/ m2[31]㊁鄂尔多斯盆地平均大地热流值61.78mW/ m2[32-33]㊁塔里木盆地平均大地热流值43.0mW/ m2[35-36]㊁柴达木盆地平均大地热流值59.6mW/ m2[34]㊁准噶尔盆地平均大地热流值(42.5ʃ7.4) mW/m2[37]㊂表1松辽盆地地温梯度及大地热流数据汇编T a b l e1 D a t a s e t o f t h e g e o t h e r m a l g r a d i e n t a n d h e a t f l o w i n t h e S o n g l i a o B a s i n序号测点名称经度纬度地温梯度值/(ħ㊃k m-1)热流值/(mW㊃m-2)序号测点名称经度纬度地温梯度值/(ħ㊃k m-1)热流值/(mW㊃m-2)1311124ʎ23'15ᵡ46ʎ38'0ᵡ/69.52314124ʎ34'30ᵡ46ʎ9'30ᵡ/95.0 3315124ʎ43'30ᵡ46ʎ1'30ᵡ/80.84316124ʎ51'30ᵡ46ʎ27'30ᵡ/84.2 5317124ʎ58'00ᵡ45ʎ54'00ᵡ/75.46320125ʎ43'15ᵡ47ʎ3'15ᵡ/56.1 7321125ʎ44'15ᵡ48ʎ1'30ᵡ/44.48322125ʎ49'30ᵡ45ʎ46'30ᵡ/45.2 9323126ʎ21'00ᵡ45ʎ58'0ᵡ/80.410324132ʎ0'30ᵡ47ʎ0'30ᵡ/46.5 11592131ʎ9'00ᵡ45ʎ8'00ᵡ/56.812593130ʎ59'00ᵡ45ʎ7'00ᵡ/35.0 13594130ʎ53'00ᵡ45ʎ5'00ᵡ/69.914598113ʎ49'22ᵡ33ʎ44'23ᵡ/56.8 15599113ʎ24'44ᵡ33ʎ43'24ᵡ/35.016600113ʎ28'50ᵡ33ʎ45'31ᵡ/69.9 171211129ʎ18'33ᵡ42ʎ48'49ᵡ28.166.0181214123ʎ46'00ᵡ44ʎ10'21ᵡ28.766.1 191215124ʎ37'50ᵡ44ʎ30'6ᵡ/66.020*******ʎ7'38ᵡ44ʎ39'22ᵡ/51.5 211217124ʎ6'47ᵡ44ʎ40'49ᵡ/58.3221218124ʎ7'57ᵡ44ʎ37'48ᵡ/58.0 231219124ʎ49'45ᵡ45ʎ13'51ᵡ/76.024*******ʎ49'45ᵡ45ʎ13'51ᵡ66.3 251220124ʎ49'45ᵡ45ʎ13'51ᵡ/75.9261223124ʎ27'9ᵡ43ʎ47'22ᵡ/75.1 271224124ʎ28'43ᵡ43ʎ48'26ᵡ/76.028*******ʎ35'15ᵡ43ʎ46'34ᵡ/77.5 291226124ʎ34'51ᵡ43ʎ46'43ᵡ/85.0301228127ʎ21'00ᵡ45ʎ42'00ᵡ22.562.9 31白92123ʎ2'36ᵡ45ʎ36'1ᵡ44.578.032朝52125ʎ48'18ᵡ45ʎ47'5ᵡ56.094.6 33川10125ʎ54'34ᵡ45ʎ55'17ᵡ49.994.434大208124ʎ8'42ᵡ45ʎ28'4ᵡ45.390.2 35大26124ʎ8'8ᵡ45ʎ36'31ᵡ40.472.236大45124ʎ2'18ᵡ45ʎ32'40ᵡ45.187.9 37大51124ʎ11'58ᵡ45ʎ31'8ᵡ44.287.938大56123ʎ58'22ᵡ45ʎ22'47ᵡ41.781.3 39德深5125ʎ27'38ᵡ44ʎ19'23ᵡ33.190.040方101123ʎ56'2ᵡ46ʎ12'36ᵡ45.979.9 41方52123ʎ56'6ᵡ46ʎ8'44ᵡ45.378.242方53123ʎ56'35ᵡ46ʎ5'33ᵡ43.875.3 43方54123ʎ53'41ᵡ46ʎ7'3ᵡ43.875.444方91123ʎ52'13ᵡ46ʎ13'0ᵡ43.475.0 45方97123ʎ58'57ᵡ46ʎ2'23ᵡ47.370.246扶126125ʎ5'11ᵡ45ʎ7'33ᵡ58.791.0 47高2-6123ʎ54'55ᵡ45ʎ54'22ᵡ43.579.248孤23124ʎ30'1ᵡ45ʎ5'59ᵡ45.490.3791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h t t p s://d z k j q b.c u g.e d u.c n地质科技通报2023年续表1序号测点名称经度纬度地温梯度值/(ħ㊃k m-1)热流值/(mW㊃m-2)序号测点名称经度纬度地温梯度值/(ħ㊃k m-1)热流值/(mW㊃m-2)49孤30124ʎ20'46ᵡ44ʎ45'40ᵡ42.883.550孤7124ʎ25'59ᵡ44ʎ49'26ᵡ42.387.4 51海27123ʎ51'20ᵡ45ʎ10'40ᵡ38.168.152海28123ʎ49'46ᵡ45ʎ8'49ᵡ38.568.8 53海35123ʎ41'23ᵡ45ʎ9'55ᵡ41.581.354海51123ʎ50'34ᵡ45ʎ3'36ᵡ38.574.9 55黑102123ʎ54'52ᵡ44ʎ44'5ᵡ40.577.356黑111124ʎ0'47ᵡ44ʎ47'10ᵡ39.677.6 57黑43123ʎ53'11ᵡ44ʎ44'40ᵡ39.775.758黑45123ʎ53'10ᵡ44ʎ46'21ᵡ39.675.6 59黑46123ʎ59'54ᵡ44ʎ46'19ᵡ39.475.260黑47123ʎ51'4ᵡ44ʎ50'4ᵡ39.777.8 61黑50124ʎ0'20ᵡ44ʎ44'54ᵡ39.577.462黑51123ʎ54'26ᵡ44ʎ43'38ᵡ39.577.5 63黑53123ʎ58'28ᵡ44ʎ50'41ᵡ38.174.764黑57124ʎ2'37ᵡ44ʎ47'6ᵡ41.180.5 65黑60123ʎ51'33ᵡ44ʎ51'26ᵡ38.575.566黑65123ʎ49'27ᵡ44ʎ49'30ᵡ38.373.1 67黑69123ʎ55'36ᵡ44ʎ51'20ᵡ38.375.168黑72124ʎ1'8ᵡ44ʎ48'21ᵡ39.577.4 69黑74124ʎ5'5ᵡ44ʎ44'46ᵡ40.278.470黑76124ʎ1'41ᵡ44ʎ45'49ᵡ40.479.2 71黑96-3124ʎ6'19ᵡ44ʎ45'13ᵡ40.578.972黑98-2124ʎ6'27ᵡ44ʎ47'41ᵡ41.080.4 73黑97124ʎ2'52ᵡ44ʎ49'44ᵡ39.677.674红78124ʎ2'18ᵡ45ʎ41'33ᵡ41.580.9 75红81124ʎ0'35ᵡ45ʎ40'11ᵡ42.282.776红90124ʎ3'11ᵡ45ʎ35'11ᵡ45.088.1 77红91124ʎ0'00ᵡ45ʎ34'47ᵡ43.985.678红94123ʎ58'30ᵡ45ʎ35'59ᵡ43.183.9 79花11123ʎ42'7ᵡ44ʎ52'34ᵡ41.378.880花16123ʎ48'15ᵡ44ʎ51'14ᵡ39.978.3 81花18123ʎ47'1ᵡ44ʎ49'34ᵡ39.875.982花7123ʎ46'36ᵡ44ʎ53'48ᵡ39.978.2 83吉10-14124ʎ29'34ᵡ45ʎ14'40ᵡ52.886.284吉检2124ʎ29'41ᵡ45ʎ14'10ᵡ48.885.1 85吉检3124ʎ29'46ᵡ45ʎ14'18ᵡ51.482.386老2-3124ʎ18'36ᵡ44ʎ33'57ᵡ45.087.8 87老7124ʎ16'54ᵡ44ʎ34'11ᵡ44.286.288民10124ʎ46'44ᵡ45ʎ23'39ᵡ53.784.7 89民13124ʎ48'46ᵡ45ʎ23'9ᵡ56.389.790民15124ʎ49'1ᵡ45ʎ24'34ᵡ55.189.7 91民33124ʎ44'46ᵡ45ʎ18'8ᵡ56.890.792民9124ʎ50'3ᵡ45ʎ22'36ᵡ55.790.9 93平7123ʎ25'22ᵡ45ʎ14'54ᵡ54.080.594乾124123ʎ55'24ᵡ44ʎ49'33ᵡ38.976.2 95乾122-1124ʎ5'7ᵡ44ʎ59'12ᵡ44.687.496乾20-3124ʎ8'37ᵡ44ʎ55'27ᵡ39.777.9 97乾133124ʎ12'53ᵡ44ʎ41'56ᵡ42.683.498乾139123ʎ54'49ᵡ44ʎ48'54ᵡ37.772.0 99乾157123ʎ59'37ᵡ44ʎ55'9ᵡ39.174.6100乾165124ʎ3'21ᵡ45ʎ3'32ᵡ40.679.5 101乾174124ʎ2'37ᵡ45ʎ0'19ᵡ40.479.2102乾180123ʎ56'16ᵡ45ʎ0'57ᵡ38.775.8 103乾202124ʎ10'2ᵡ44ʎ57'0ᵡ41.080.4104乾3-9124ʎ7'29ᵡ44ʎ57'10ᵡ40.579.0 105乾深14124ʎ11'29ᵡ45ʎ7'13ᵡ41.178.5106乾深2124ʎ11'18ᵡ44ʎ57'18ᵡ39.477.3 107乾北18-8124ʎ4'30ᵡ45ʎ2'38ᵡ33.164.8108乾北20-8124ʎ4'30ᵡ45ʎ2'49ᵡ31.962.5 109青2126ʎ21'7ᵡ45ʎ57'31ᵡ/95.4110三401125ʎ54'54ᵡ45ʎ38'36ᵡ54.194.3 111情东15-5124ʎ0'4ᵡ44ʎ45'49ᵡ38.775.8112情西100-32123ʎ51'11ᵡ44ʎ51'55ᵡ36.771.8 113四501125ʎ56'12ᵡ45ʎ40'58ᵡ56.495.0114五105126ʎ0'49ᵡ45ʎ42'59ᵡ56.896.0 115新326124ʎ25'31ᵡ45ʎ19'10ᵡ51.880.9116新深1124ʎ26'55ᵡ45ʎ13'16ᵡ42.083.5 117英115123ʎ5'27ᵡ45ʎ53'38ᵡ40.078.3118英124123ʎ53'7ᵡ45ʎ53'31ᵡ41.270.8 119英14-3123ʎ53'28ᵡ45ʎ54'10ᵡ42.676.1120长102125ʎ14'24ᵡ45ʎ22'14ᵡ66.198.8注:序号1~30的热流值据文献[38],序号31~120为新增热流值表2松辽盆地一级构造单元大地热流统计结果T a b l e2 S t a t i s t i c s o f h e a t f l o w i n t h e f i r s t s t r u c t u r a l u n i t so f t h e S o n g l i a o B a s i n一级构造单元地温梯度范围/(ħ㊃k m-1)热流范围/(mW㊃m-2)平均热流/(mW㊃m-2)热流测点数量/个中央坳陷区22.6~64.435.0~95.076.7100东南隆起区32.1~69.062.9~98.882.613东北隆起区28.2~52.580.4~95.487.92西部斜坡区32.4~57.778.0~80.579.22北部倾没区27.1~41.044.4~46.545.52西南隆起区 66.01区域上,松辽盆地大地热流分布规律与地温梯度基本一致,主要受控于盆地内基底的构造形态,表现为中央坳陷区中东部与东南隆起区西北部大地热流高,北部和南部相对较低㊂其中,东南隆起区的大地热流值最高,介于62.9~98.8mW/m2之间,平均值为82.6mW/m2;其次是中央坳陷区,大地热流值变化范围是35.0~95.0mW/m2,平均值为76.7mW/m2;东北隆起区和西部斜坡区的测点分别集中在靠近中央坳陷区的南部和中部,平均值分别为87.9mW/m2和79.2mW/m2;西南隆起区测点数最少,南部的一个测点为66.0mW/m2;北部倾没891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第5期张翘然等:松辽盆地现今地温场特征及控制因素图7 松辽盆地现今大地热流分布F i g .7 D i s t r i b u t i o n o f t h e p r e s e n t h e a t f l o w i n t h e S o n gl i a o B a s i n区的大地热流最低,平均值为45.5mW /m 2(表2)㊂4 深部地层温度预测在现今地温场研究基础上,结合热导率㊁生热率等热物性参数,利用一维稳态热传导方程可以计算松辽盆地深部温度:T Z =T 0+(q 0Z )/K -(A Z 2)/2K (3)式中:T Z 为Z 深度的地层温度(ħ);Z 为计算层段的厚度(k m );T 0为地表温度(取5ħ);q 0为地表热流(mW /m 2);A 为0~Z 深度段内的生热率平均值(取1.1μW /m 3)(据文献[12-13,39]);K 为0~Z深度段内热导率加权平均值(W /(m ㊃K ))㊂通过计算811口钻井特定深度的地层温度,采用反距离权重法插值编制了松辽盆地1000,2000,3000,4000m 深度的地层温度平面等值线图,如图8所示㊂结果表明,不同深度的地层温度平面展布规律总体相似,体现了基底埋深对地层温度展布特征的控制作用,即基底埋深越浅,地层温度越高,如中央坳陷区和东南隆起区的过渡地带基底隆起埋深较浅,相较于其他区域地层温度较高,而盆地的北部与南部基底埋深较深,地层温度较低㊂松辽盆地1000m 深度的地层温度介于26.9~72.3ħ之间,平均温度为47.9ħ,温度高值区集中在中央坳陷区东部和东南隆起区西北部,普遍大于50.0ħ;东北隆起区南部㊁西部斜坡区南部局部地区地层温度亦较高,在45.0ħ以上,北部倾没区和西南隆起区2个构造单元是温度低值区,地层温度数据分布不足,趋势不明显,如图8-a 所示㊂松辽盆地2000,3000m 深度的地层温度分布规律与1000m 深度近似,其中2000m 深度地层温度介于49.4~141.3ħ之间,平均值为91.9ħ;3000m深度地层温度介于71.8~167.5ħ,平均值为135.8ħ,地层温度高值区均出现在中央坳陷区与东南隆起区的过渡带,如图8-b ,c 所示㊂松辽盆地4000m 深度地层温度差异极大,地层温度介于94.3~210.9ħ,平均值为179.8ħ,地层温度分带性明显,呈现出盆地中部高㊁边部低的环带状特征,东南隆起区与中央坳陷区的过渡带地层温度最高,普遍在200ħ以上;盆地西部斜坡区地层温度也较高,整体温度高于160ħ,如图8-d 所示㊂5 讨 论5.1松辽盆地现今地温场主控因素沉积盆地现今地温场特征受许多因素的控制和影响,其中区域地质构造和深部地壳结构对地温梯度㊁大地热流的大小及其分布形态起着主要控制作用㊂松辽盆地是中国东部典型的 热盆 ,其高热流背景的主要控制因素包括以下7个方面,如图9所示㊂(1)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俯冲过程中的脱水作用引发软流圈上涌[14,40],区域岩石圈迅速减薄,来自地幔的热量显著增加㊂研究表明,松辽盆地中央坳陷区及东南隆起区地壳放射性生热约占地表热流的27.4%~29.5%,其中沉积层岩石放射性生热约占地表热流值的6.3%,说明该地区高热流异常主要来自地幔热流的贡献㊂(2)多种地球物理探测资料证实,松辽盆地莫霍面埋深较浅且变化较缓,地壳厚度在30~34k m 之间,莫霍面温度在500~650ħ之间,减薄的地壳更有利于地幔热量向上传导㊂(3)松辽盆地构造格局复杂㊁断裂广泛发育,主要包括N N E 和NW 向2组深大断裂系㊂作为地壳薄弱地带,沿深大断裂可能发生岩浆底辟㊁侵入及热对流,为地幔物质及热流上升提供了通道[42],盆地内无机成因气的存在,可作为上地幔物质沿深大断裂与盆地产生沟通的证据㊂(4)松辽盆地中下地壳发育多个高导低速体,可能是地幔物质沿深大断裂对流传递到中下地壳,熔融析离聚集形成的岩浆房,它们源源不断地以热传导的方式向浅部基底及沉积盖层传递热量[11]㊂991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松南盆地深部构造火成岩天然气成藏规律研究
随着 油 气 勘探 的进 展 , 山岩 储 层 成为 油 气勘 火 探新 领 域 之一 , 界 上许 多 国家在 火 山岩 中发 现 了 世
最前缘 , 然气 可 以就 近 成藏 , 天 同时 断层 及营 城组顶 部风 化面 , 是油 气运 移的 良好通 道 , 断背 斜是 天然 气 成藏 的有 利圈 闭 。 凸带 两侧均 为深 凹 , 断 且断 凸在烃
东、 徐家围子、 十屋、 德惠、 常家围子、 古龙等断陷。 在
维普资讯
14 2
内 蒙古 石 油化 工
20 年第 9 08 期
松南盆地深部构造 火成岩天然气成藏规律 研究
沈 良
( 石 化 华 东 分 公 司 吉 林 项 目部 ) 中
摘 要 : 辽盆 地南部 的 长岭断 陷与 十屋 断陷深 层火 山 岩发 育 , 山岩成藏 条件 复 杂 、 松 火 勘探 难度 大 , 对 其成藏规 律 的研 究直接 关 系到 下一 步的勘探 开发 的决 策 。为此 , 本文 对该 区火 山岩储 集 条件 、 闭条 圈 件、 生烃 潜 力以及 成藏 条件进 行分 析 , 并对 火 山岩 的裂缝 特征 及 火 山岩岩 相进 行 解剖 , 结果 认 为松 南 断 陷火 山 岩纵 向上 多期 叠置 , 育有 原 生与次 生 两大储 集 空 间 , 成 了独具 特 色的火 山 岩储 集体 , 于 断 发 形 处 陷槽 边部 , 凸 带的最前 缘 , 断 天然 气可 以就近 成藏 , 同时断层 及 营城 组 顶部风化 面 , 是油 气运 移 的 良好 通 道 , 背斜是 天 然 气成藏 的有利 圈闭 。 断 断凸 带两侧 均 为深 凹 , 且断 凸在烃 源 岩生 气 高峰期 前 已经 形成 , 是 断 凹油 气运 移 、 聚集 的 有利 构造 带 , 备 形成 以火 山岩 气藏 为 目标 的大 中型 气田 的条 件 , 有 广 阔 的勘 具 具 探 与开 发前 景 。 关键 词 : 南盆地 ; 山岩 ; 集 层 ; 松 火 储 成藏规律 ; 成像测 井 ; 勘探 开发
中国三大类型盆地油气分布规律
中国三大类型盆地油气分布规律康玉柱【摘要】中国主要发育有古生代克拉通盆地、中东部的中新生代断陷盆地及西部中新生代前陆盆地,这3大类型盆地控制了全国油气资源的85%左右,目前已发现的油气田主要分布在这些盆地中。
经过多年研究和实践,总结了这3大类型盆地油气分布规律,以期对当前和今后我国油气勘探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There are three major types of petroliferous basins developed in China. They are the Paleozoic cratonic basin, the east-central Meso-Cenozoic fault basin and the western Meso-Cenozoic foreland basin, about 85% of domestic oil and gas resources are controlled by them, and the oil and gas fields' discovered up to now are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m.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oil and gas distribution regularities in the three major types of basins through several years of researches and practices for the purpose of playing a certain role in guiding the current and future China's oil and gas exploration.【期刊名称】《新疆石油地质》【年(卷),期】2012(033)006【总页数】5页(P635-639)【关键词】中国;含油气盆地;油气田;分布规律【作者】康玉柱【作者单位】中国石化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11.1中国有各类盆地约400多个,现已发现500多个油气田,其中特大和大型油气田约55个。
深大断裂对松辽断陷盆地群南部的控制作用
制。辽北盆地区主要表现 为双断式地堑 ,断陷群 的形成和分布不仅 受北北 东向断裂控制 ,也受到近 东 西向的西拉木伦 河断裂和赤峰一 开原断裂重新 活动的控制。 中西部断 陷区伸展 率具有从 九佛 堂组沉积
期一 沙海组 沉积期一阜新组 沉积期依 次减 小 的变化规律 。 中东部 断 陷 区与 中西部 断 陷区存 在 明显差
部 、中西部 、 中东部 等 3个二级 断陷区。西拉 木伦河断裂控 制 了西部 区断 陷的形成和分布 ;嫩 江一八
里罕断裂和孙吴一 大庆一 阜新断裂对 中西部 断陷区的控 盆效应 大体 相近 ;孙 吴一 大庆一 阜新断裂与佳
木斯一 伊通断裂共 同对 中东部断 陷 区起 着重要 的控 制作 用;昌 图断 陷主要 受佳木 斯一伊 通断 裂所控
oigb s n et nJ i b s yteX l ln e- h n cu - aj str b l a d tet nlh shr nn ai ad w s r in ai b h i muu h — a gh n Y ni uue et n h r stop ei n e l n a C a i e
i s h u h r y tmai l d s u s d o h o t f e — g a h t a l a i r u . h a g t go f e ,t e a t o s s se t a l ic se n t e c n rlo e p l r e fu o fu tb sn go p T e tr e e in l c y o d a r
异 ,N E向与近 E 向深 大断裂对 两区构造分 区控制程度不 同。 N w 关键词 :松辽 断陷盆地群 南部 ;深大断裂 ;构造分 区;断 陷;伸展 率
松辽盆地南部CO2气藏成因及主控因素分析
间 , C 伴 生 的氦 气 的。 /He与 空 气 的。 /He 与 O2 He He
的 比值 , R/ > 1 或 伴 生 氦 气 的。 / He 1 4 即 R , He > . ×
1_ , 0 。伴生烷 烃 的碳同位 素排序 为反序 , 艿 C.< 艿 。 即 M c C H< C H< 6 c l; 源 海 相 碳 酸 盐 岩 热化 学 a Q 。 C 4o壳 H
关键词 : 0 C: 3 文献 标识码 : 文章编 号 :O 4 5 1 ( O 10 ~ O 9 — 0 TE 4 B 10— 76 21)4 03 3 近年来 , 随着 深 层 天 然 气 勘 探 的不 断 深 入 , 松 在 辽盆 地 南 部 的 万 金 塔 、 安 、 店 、 岗 等地 均 发 现 乾 孤 红 了大 量 高 纯 度 的 C z气 藏 , Oz 藏 的 勘 探 引 起 了 O C 气 广泛 的关 注 和重 视 。为 了加 快 松 辽 盆 地 南 部 深 层 天
具有 不 同的地球 化学特征 。如 有机 成 因的 C z 含量 O 气
一
般小 于 3 , 同位素 ( C ) 于 一1‰ , O 碳 艿 小 O 主频 率
C H > ¨C 6 ”C H > c o 无 机 成 因 的 c4 QH > 。 8 ”C 4 ; m
段在 一1 ‰ ~一 1‰ 之 间 , 2 7 烷烃 的碳 同位 素 为正 序 , 即
成因的 c 2 0 气的 C 值则偏小, 吼 它们的。 e 的 H /He
比值 在均在 7 0 9 ×1 之 间[ 。 。根据 这些 特 z - ~咒 O ×1 2]
点 , 以利用 CO 可 2以及 其伴 生 气 的 地球 化 学 特征 来 分
徐中断裂特征及其对沉积的控制作用
1 徐中断裂特征分析
1 1 三维地 震技 术表 征徐 中断裂 展布特 征 . 徐家 围子三维连片资料解释发现徐 巾断裂在地震 剖面上断面产状 近于直 立 , 基本大 于 7 。控 陷断层徐 5, 西断裂底部终 止于徐 中断裂 , 明徐 巾断裂形 成晚 于 说 徐两断裂。由地震地质层位可知徐 中断裂在垂 向上 断 到了基底 , 向上消失于登娄库组( 见图 1 。 )
盆地 北部 深层 规模 较 大 的断 陷 。受 徐 两 、 西两 条 宋 边界 断 裂控制 , 为西 断东 超 型箕状 断 陷 , 括 3个 次 包 级 断陷 : 安达 断 陷 、 山 凹 陷 、 荷 台 凹陷 。沉 积地 杏 薄
层 主要 为 古生界 地层 、 上侏 罗 统一 白垩 统 断 陷期地 下
营 四段 顶底 面上 展 布特 征 ( 图 2 , 见 ) 陔断 裂 断 穿 了
营 四段 , 面沿直 线 延 伸 , 部末 端 有 分 叉 , 营 四 平 北 从 段 顶底 边缘 检测 图可伸 长度 约 10k 2 m。
生, 研究 方向: 油气 田开发地质与储层综 合预测 - aln psw@ 、E m i e ux :
⑥
2 1 SiT c. nn. 0 c eh E gg 1 .
徐 中 断 裂特 征 及 其 对 沉 积 的控 制 作 用
宋 效 文 马世 忠 秦 秋 寒 庞 智 英
( E 东 石油大学地球科学学 院’大庆 13 1 ; , 63 8 大庆油 田有限责任公司勘探 开发研究 院 , 大庆 13 1 ) 6 7 2
层 、 白 垩 统 坳 陷 期 地 层 , 四 段 属 下 白 垩 统 营 下 营
《油气田勘探》复习知识点
油气田勘探一、油气田勘探的基本特点1.油气田勘探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学科:理论知识的综合、技术方法的综合2.油气田勘探是一门探索性很强的学科3.油气田勘探是一项高投入、高风险的经济活动:地质风险、技术风险、政治风险、经济风险。
油气勘探项目要遵从“成本、储量、产量、效益”四统一原则。
二、油气勘探简史1、油气勘探的初级阶段从人类有意识地开采石油天然气到十九世纪中期。
找油主要依靠地表油气苗或随机发现,几乎没有理论指导。
甚至有时采用占卜、巫术等进行找油、找气。
2、油气勘探的中期阶段——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中期(二战结束前)理论上:①提出了“背斜聚油论”;由加拿大人T.S亨特(Hunt, 1861)、美国人D怀特(White, 1885)和奥地利人赫菲尔(Hofer, 1888)先后提出的。
②石油生成仍然处于“有机成因说”和“无机成因说”的争论中,但后期有机成因说逐渐占据上风;③出现了一批代表性的著作。
美国人D.海格(Hanger,1916)第一部石油地质专著《实用石油地质》俄国H.M古勃金(1937)发表了《石油论》H.O布罗德《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原理》,它们成为指导近代油气勘探的重要理论基础。
技术装备方面:①1895年,第一台旋转钻机投入使用。
②1914年,地震折射法开始用于地质找矿。
③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先后出现了磁法、地震反射波法和电测井技术,使油气勘探在理论和技术上日趋完善,石油成为新的动力能源得到普遍应用。
1890年世界石油产量达1030×10 4 t,到1940年已超过3×10 8 t。
3、油气勘探的现代阶段——20世纪中期至今理论上:①石油地质理论体系的建立;②全球油气分布规律和盆地找油理论的形成;③背斜聚油论的突破和非背斜找油论的蓬勃兴起;④油气勘探决策与资源评价理论体系的建立。
技术上:①地面地质调查降至次要位置;②地震勘探迅猛发展;③钻井技术和与之配套技术的迅猛发展;④测井技术的迅速发展;⑤井下综合录井和测试技术的完善;⑥非常规勘探方法的不断涌现;⑦综合勘探技术和方法的广泛应用。
松辽盆地断陷层系油气成藏的分区特征
松辽盆地断陷层系油气成藏的分区特征周荔青;吴聿元;张淮【摘要】受北北东向深大断裂控制,在松辽地区发育了东部、中部、西部3个晚侏罗-早白垩世断陷带,各带构造沉积演化存在显著差别,使得该区油气成藏具有明显的分区性.在中部地区沿孙吴-双辽深断裂发育的一批继承性深断陷中,发育巨厚优质湖相烃源岩和火山岩及砂岩、砂砾岩2类储集体,断陷之上披覆多套巨厚的湖相泥岩,油气藏保存条件良好,且烃源岩持续热演化生烃,由此,在其中央低凸起带、坡折带上的近东西向继承性鼻状隆起带上发育一批大中型油气田.而在东、西部边缘断陷中,烃源岩体积较小,母质类型差,生烃丰度低,油气藏保存条件差,仅发育中、小型油气田.【期刊名称】《石油实验地质》【年(卷),期】2007(029)001【总页数】6页(P7-12)【关键词】油气成藏;分区性;深大断裂;断陷层系;松辽盆地【作者】周荔青;吴聿元;张淮【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华东分公司,南京,210011;西北大学地质系,西安,710069;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华东分公司,南京,210011;西北大学地质系,西安,710069;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华东分公司,南京,210011;西北大学地质系,西安,71006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1.1燕山早中期,古太平洋板块对中国东北地区强烈斜向俯冲,使该地区发生强烈的弧后走滑伸展构造作用,在松辽地区发育了嫩江、孙吴—双辽、松花江—四平等北北东向深大断裂(图1),由这些深大断裂控制形成了西部、中部、东部3个断陷带(图2)[1]。
由嫩江断裂控制发育的富裕、宝山、白城等断陷,统称为西部断陷带。
由孙吴—双辽断裂带控制发育的常家围子、古龙、长岭等断陷,统称为中部断陷带。
由松花江—四平断裂带控制发育的十屋、德惠、莺山、王府、榆树、社里等断陷,统称为东部断陷带。
图1 松辽盆地基底断裂分布[1]F1.嫩江断裂带;F2.孙吴—双辽断裂带;F3.哈尔滨—四平断裂带;F4.加格达奇—鸡西断裂;F5.讷河—绥化断裂;F6.滨洲断裂;F7.扎赉特—古林断裂;F8.科右前旗—伊通断裂;F9.突泉—四平断裂;F10.扎鲁特—开原断裂;F11.讷莫尔河断裂;F12.哈拉木图断裂;F13.西拉木伦断裂;F14.康平—通榆断裂Fig.1 Basement rupture distribution in the Songliao Basin图2 松辽盆地晚侏罗—早白垩世断陷分布[1]1.陆家堡;2.通榆;3.白城;4.白城东;5.平安镇;6.安广;7.秦东;8.敖古拉;9.齐齐哈尔;10.乌裕尔—林甸;11.依安北;12.讷河东;13.常家围子;14.古龙;15.乾安—两家子;16.长岭;17.哲中;18.甘旗卡;19.金宝屯—康平;20.伏龙泉;21.中和;22.北安—拜泉;23.绥化—青冈;24.徐家围子;25.莺山;26.德惠—榆树;27.十屋;28.昌图;29.羊草沟;30.营城子Fig.2 Fault distribution during Late Jurassic-Early Cretaceous, the Songliao Basin经过20余年的勘探,在徐家围子、长岭、十屋、德惠、社里、伏龙泉、莺山—王府等断陷中,都已获得工业天然气突破[1,2]。
中国东北地区断裂系统及其控藏特征_罗群
文章编号:1001-6112(2010)03-0205-06中国东北地区断裂系统及其控藏特征罗 群(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盆地与油藏研究中心,北京 102249)摘要:由于所处大地构造单元、应力条件的不同,中国东北地区存在西部、中部和东部3个特征不同的断裂系统,导致其成盆、成烃和成藏的巨大差异,控制了西部海)塔盆地、中部松辽盆地、东部佳)伊地堑及周边盆地油气藏的形成与分布。
通过剖析和比较海)塔盆地、松辽盆地和佳)伊地堑油气藏分布与断裂关系、断裂活动与油气藏成藏特征,指出了不同地区油气成藏与富集差异的原因是断裂系统及其控制作用不同,并提出东北地区下一步油气勘探的部署建议。
关键词:断裂系统;油气成藏;断裂控藏;东北地区;中国中图分类号:TE 121.2 文献标识码:AFAULT SYSTEMS AND CHARACTERIS TIC S OF THEIR C O NT RO LLING RES ER VO IR FO R MA TIO N IN TH E NO RT HEAS T C HIN ALuo Qun(State K ey L abor atory f or Bas in and R eser voir ,China Univ er sity of Petr oleum,Beij ing,102249,China)Abstract:T here are three fault sy stems w ith different features:the w est,middle and east fault system in the Northeast China according to different tectonic settings and str ess fields.T his causes a g reat differ -ence in the basin form ing ,hydro carbon accumulating and reservoir form ing in different regions.These fault system s control petroleum distribution in different reg io ns of the w est,middle and east fault sys -tem.By studying and contrast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 een the petroleum accumulatio n distr ibutio n and fault actio n,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different reaso ns fo r the petr oleum accumulatio n are caused by fault system char acteristics and these contr olling facto rs.This paper also g ives us the ex plor ation pr opo -ses of No rtheast China acco rding to the synthesis analysis.Key words:fault system;reservoir formation;fault controlling reservoir formation;Northeast China 中国东北地区指阜新以北,大地构造上包括华北板块以北的额尔古纳)中蒙古地块、松辽地块、布亚列)佳木斯地块和兴凯地块[1-2],面积约90@104km 2。
松辽盆地南部深层火山岩气藏分布及成藏模式
样, 分布 广泛 一 , 目前 发 现 规 模 较 大 的火 山 岩 气 田( ) 长深 1号气 田 、 深 1井 区 、 藏 有 龙 双坨 子 气 田 等 。这些 气藏 的 富集 层 位和类 型存 在较 大差 异 , 反 映 出气藏 的多 样性 和复 杂性 , 在一 定程 度上 制约 了 勘 探 的成效 。为此 需 要 剖 析 区 内 已发 现 的深 层 天 然 气 的分 布特 征与类 型 , 进一 步深 入剖 析天 然气 的 成 藏 条件 。
言 瓣油
文 章 编 号 :10 6 3 ( 0 1 0 0 3 0 0 6— 5 5 2 1 )4— 0 5— 4
第 1 ● 簟4 8 期
2 1 8 O1 年 月
松 辽 盆 地 南 部 深 层 火 山岩 气 藏 分 布 及 成 藏 模 式
王伟 明 卢双舫 尚教辉 王 立武 邵 明礼 , , , ,
( .东 北 石 油 大 学 , 1 黑龙 江 大庆 13 1 ;.中 油 吉 林 油 I分 公 司 , 6 38 2 k t 吉林 松原 180 ) 3 0 0
摘 要 : 辽 盆 地 南部 深层 火 山 岩 气 藏 已经 逐 渐 成 为 油 气储 量 的 重 要 增 长 点 。 由 于 勘 探 程 度 较 松
关键词 : 成藏 模 式 ; 气藏 分 布 ; 层 火 山岩 ; 辽 盆地 南部 深 松
中 图 分 类 号 :E 2 . T l23
文 献标 识 码 : A
引 言
松辽盆 地南部深层火 山岩气藏 的勘探相 对较 为
薄弱 , 到 20 直 05年第 1口针 对火 山岩勘 探 的长 深 1
区。因此 , 迫切需 要在深化地 质认识 的基 础上 , 总结
岭 6号等多个火山岩气藏在营城组一段至四段多套 储层 中也有 分布 。梨树 断 陷发 现 了 四家 子油 气 田,
松辽盆地 (1)
目录一.区域地质概况 (3)1.地理位置及地质范围 (3)2.大地构造背景 (4)3. 基本构造单元划分 (4)4. 区域地层特征 (7)5. 盆地构造演化史 (8)6. 松辽盆地地磁特征 (11)二.储层分析 (13)(1)、地层分布及岩性描述 (13)1.沙河子组 (15)2.营城组 (15)3.登娄库组 (15)4.泉头组 (15)5.青山口组 (16)6.姚家组 (17)7.嫩江组 (17)8.四方台组 (17)9.明水组地层 (18)(2)、盆地生储盖地层分布....................................18.(3)、区域构造演化对油气富集的影响 (21)1、盆地深坳陷区提供油气源 (21)2、盆地断裂构造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21)3、盆地反转构造对油气聚集的影响…………………22 .4、总结 (23)三.油气分布规律 (26)四.大庆油田油气藏成藏要素及其规律 (27)1.构造及断层 (28)2.油层 (30)3.油气水性质 (32)4.油、气、水分布规律及油藏类型: (33)5. 石油地质特征 (36)区域地质概况1.地理位置及地质范围松辽盆地是中国东北部一个大型中、新生代沉积盆地,地跨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图1-1)。
在亚洲底层分区中,处于北亚陆间区和环太平洋陆缘区的交接位置(图1-2)。
白垩纪是盆地的主要发育阶段。
沉寂了厚达万米的非海相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及正常和刘相、湖泊相和沼泽相碎屑岩地层,地层剖面完整,化石丰富,是我国研究陆相白垩纪地层的理想地区之一。
松辽盆地为一近北东向、北北东向菱形盆地,周边为丘陵和山脉所围绕,吸部位大兴安岭山脉,东部为张广才岭,北部为小新安岭山脉,盆地内部则是松花江、嫩江和辽河冲击形成的平原沼泽。
规模:长约750km,宽330~370km,面积26约万平方千米(图1-3),其中在黑龙江省的面积为11.8平方千米。
松南长岭断陷无机气成因类型及分布特征
松南长岭断陷无机气成因类型及分布特征陈杰;徐翰;汪新文;刘剑平【摘要】对长岭断陷 CO2气地化分析表明,松南气田多数井的δ13 Cco2值均大于8×103,均为无机成因,而东岭气田部分井的δ13 Cco2值均小于10×103,属于有机成因。
其中无机成因 CO2气体中 R/Ra 值均大于1,表明其无机成因CO2都属于岩浆幔源成因。
对长岭断陷地区钻井气测含量资料综合分析表明,无机成因 CO2气的平面展布特征可划分为:高含 CO2气区(>90%),位于中部及东北部,表现有 NNE-NE 向展布的趋势;中高含 CO2气区(70%~90%),主要位于乾安次凹南部,总体表现为 NNW-近 SN 向展布;中低含 CO2气区(20%~50%),主要分布于2个地区。
红岗地区,以 NNE 向为主。
腰英台-达尔罕地区,以近 SN 向为主;南部的低含 CO2气区。
垂向上长岭断陷南北2个次凹中的 CO2产出层位显著不同。
北部次凹内的产出层位较高,主要以泉头组及其上的青山口组为主。
南部的无机 CO2气产出层位以断陷期营城组火山岩为主,少量为登娄库组。
%Through analysis of geochemical analysis of CO2 gas in Changling fault depression,it is showed that theδ13 Cco2 value of most wells in Songnan gas fields are more than 8×10 3 ,so,the gas belongs to in-organic natural gas.While,others in parts of Dongling gas fields are less than 10 ×10 3 .It indicates those belong to organic natural gas.The R/Ra value of inorganic natural gas is more than 1.It indicates those gas come from magma mantle.According to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contents of measured drilling data,this area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grades:①areas of CO2 gas with high level (>90%).It lo-cates in the central and northeastern part of Changling fault depression;② areas of CO2 gas withmedium high level(70%~90%).It mainly locates in the southern of Qian'an sub depression;③areas of CO2 gas with medium low level (20% ~50%).It locates in Honggang and Yingyaotai Daerhan areas;④low CO2 containing gas zone in southern of Changling fault depression.Producing layers a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in vertically between north sub depression and south sub depression.Producing layers in north are much higher than south.It is mainly composed by Quantou and Qingshankou formation.In contrast,it mainly produced in volcanic rocks in Yingcheng formation and a little in Denglouku formation.【期刊名称】《山东国土资源》【年(卷),期】2014(000)010【总页数】5页(P34-38)【关键词】长岭断陷;无机气;成因类型;分布特征;松辽盆地【作者】陈杰;徐翰;汪新文;刘剑平【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100083;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100083;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100083;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10008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130 引言目前,我国已发现的无机气藏主要为CO2气藏(其标准为CO2气含量大于60%,通常大于90%[1]),主要分布于我国东部陆上松辽盆地、渤海湾盆地、苏北盆地和大陆架上的东海盆地、珠江口盆地和莺歌海盆地[2]。
漫话地壳岩石圈断裂构造(2)
漫话地壳岩石圈断裂构造(2)胡经国四、深(大)断裂㈠、概述如上所述,深大断裂,又叫做深断裂,是指规模巨大、向地下深切且发育时期很长的区域性断裂。
其下切深度可达到下地壳,甚至可切穿地壳、岩石圈伸入地幔一定深度。
区域延伸可达上百公里乃至上千公里。
深大断裂一般是各级大地构造单元的分界。
深大断裂把地壳、岩石圈分割成运动特点和构造特征各不相同的地块,并与构造单元相应发展,或在不同构造时期多次活动。
最早的一些深大断裂出现在元古宙初期。
深大断裂这一概念由А·В·裴伟于1945年提出。
深大断裂可以是连接地壳和上地幔的通道,成为不同时期、不同性质、不同类型的岩浆活动带和区域性内生矿床成矿带。
并且,深大断裂还常常控制了构造-沉积单元,所以深大断裂两侧的沉积建造的组成、岩相和厚度也是不同的。
㈡、类型1、按位移方式分类按位移方式深大断裂可分为以下4类:深正断层,深开断层,深平移断层,深逆冲断层。
深正断层形成裂谷型构造,如贝加尔湖,莱茵河,东非大裂谷,洋中脊裂谷等。
这些深大断裂是在拉张条件下形成的。
深平移断裂在各个构造区都有分布。
但是形成在某些地质时期(如地槽中的深大断裂是在造山期形成的)。
深逆冲断层发育在地槽带的中部和边缘,如环太平洋造山带。
2、按断层面下切深度分类如上所述,深大断裂按断层面下切深度可以分为:克拉通(如地台)盖层断裂和基底断裂、壳断裂(硅铝层断裂和硅镁层断裂)和超壳断裂(岩石圈断裂和超岩石圈断裂)等。
⑴、克拉通(如地台、准地台)盖层断裂和基底断裂①、盖层断裂盖层断裂(S uperficial fault,S edimentary Cover Fault),是指地壳表面出露的、切穿克拉通沉积盖层的断裂。
其标志有:沉积岩层和岩浆岩体等的错开、位移等现象,泉水的带状分布,河流的袭夺现象等,可能标志新生代以来产生的盖层断裂。
②、基底断裂基底断裂(F oundational Fault,B asement Fault),是指切穿花岗质岩层基底,到达玄武岩层顶面的穿层断裂。
松辽盆地北部断裂演化序列与反转构造带形成机制
该 阶段 一直 持续 到嫩 江组 沉积 晚期 l 2 。其 中在青 山 口 组一 姚 家组 沉积 期发 生 了强烈 的断裂 活 动 ,形 成 了高
密 度分布 的 T 2 和 T 。 断裂 ( 见图 2 a ) ,其 中 T 2 断裂 密
度 最大 。这 些断层 最大 的特 征是剖 面上 由 “ v 字型”
组合 ( 见图 1 ) ,因此 ,推 测此 时期 区域张应 力场 为北
西一 南东方 向 ( 见图 2 b) 。 该应 力场 主要受 控于太 平洋 板块 与 欧亚 大 陆板块 俯 冲造 成 的深部 地 幔物 质上拱 作
时期 太平 洋板 块 与欧亚 板块 相互 作 用并 远程 传递 水 平
研 究 区范 围内 T 2 反射 层共 发育 l l 8条 断裂密集 带 ( 见
图 4) , 其 中南北 走 向 3 7条 、 北西~ 北北西 走 向 6 5 条、 北 东一北 北东 走 向 1 0条 、东西 走 向 6条 。大庆 长垣 与
齐家 古龙 凹陷东部 地 区 的断裂 密集 带最 为发 育 ,主 要
程 度最 高 ;其 他地 区 只是零 星 发育 I —I I 型 持续 活动
的断裂 ,大 多 断裂 为 I型断 裂 ,其在 之后 的拗 陷期 未
持 续 活动 ,对 密集带 的形成 影 响较小 ,使 得 密集带 的
发 育程度 相对 较低 。 上 述多 方位 密集 带 的形 成 除 了受 控 于先存 断 陷期 构 造 和泉 头组 下部 塑性 泥岩 层 以外 ,还 与特 定 的应 力 机 制 有直 接关 系 。在盆 地拗 陷演 化 阶段 ,断 陷期 的 地 幔柱 及火 山作 用均 已经 处 于强烈 热 衰减 阶段 ,其 上拱 的引 张应 力 明显减 弱 ,主要 发生 区域热 沉 降作用 。该
松辽盆地东部构造带白垩系沉积演化特征研究
1 k 0 m 。基 底具 有双 层结 构 特 征 : 部 构造 层 由前 下 寒 武系 ( ) 中深度 变质 岩 系和片 麻状 花 岗岩 组成 , 前寒 武 系 中深 度 变 质 岩 系代 表性 的 同位 素 年 龄 为 (0 —70 60 0 )Ma 。上 部构 造层 由古 生代 浅 变 质 岩 系 和 花 岗岩组 成 , 中 K—A 同位 素 年 龄值 为 (3 — 其 r 15
第 1 1卷
第2 7期
2 1 9月 0 1年
科
学
技
术
与
工
程
Vo .1 No 2 S p. 2 1 1 .7 e 011
1 7 — 1 1 ( 0 1 2 — 5 4- 6 6 1 8 5 2 1 )7 64 0
S in e T c n l g n gn e i g ce c e h oo y a d En i e rn
富 , 浅层 的 区域 盖 层 及 深层 的直 接 盖 层组 合 关 系 与
良好 , 成 多 套 有 利 的生 储 盖 组 合 ; 多 期 不 同性 形 在
质 且 活动强 烈 的 构 造 应 力 作 用 下 , 内构 造 、 层 区 断
极 其发 育 , 型 丰 富 多 样 , 模 大 小 不 等 , 成 了 类 规 形
杨
丽, : 等 松辽 盆地 东部 构造带 白垩系沉积演化特征研究
64 55
叠 纪地 层 组 成 。盆 地 东 部 基 底 花 岗岩 主 要 由 印 支
1 区域地质 背景
松 辽盆 地东 部 构 造 带 ( 1红 色 区 ) 图 主要 包 括 东北 隆 起 和东南 隆 起 两个 一 级 构 造 单 元 , 起 黑 龙 北
松辽盆地东缘早白垩世营城期火山岩地质特征
早 白垩世 中晚期 。
火山岩的特点 ,成因应该是陆内大型断裂控制的大 6 结论 陆型钙碱 性火 山岩 系。 早 白垩 世 营城期 火 山岩 ,主要分 布 于大黑 山条
于火 山通道及 其周 围 。
3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根据作者搜集 的岩石化学资料 ,营城期火 山岩
的岩石地 球化学 具有 以下特 征 : ( )流 纹 岩类 岩 石 以富 硅 、富碱 、贫 铝 为 特 1 点 ,其 中 SO 质 量分 数 普 遍 大 于 7%,最 高 可达 i: 5
7 . %, 2 为 33 % ~ 45 % ; 2 为 44 % 9 6 NaO 6 _ 4 .1 KO .l
Te FO质量分数为 7 3 一8 6 .% 8 . %,稀土元素 总量 8 与营城期火 山岩相伴 的陆源碎 屑岩 中产有大 1 40 ×1一 R EHR E为 65 , 异 较 明 显 , 0 .6 0 ,L E / E .1分 量 动 、植 物 化 石 ,根 据 1: 0万 舒 兰县 幅 区 调 成 2 E 异常不明显 ,微量元素 以富 S 、B 为特点。 u r a 果 资 料 ,在 官马 山一 回 回 营剖 面 中产 动 物 化 石 有 ( )玄武岩类岩 石 ,以富铝 、富钙 、富碱 , 3 瓣 鳃 : eg n c n h f a i s a es h F ra o o cac.d qn h n ni z u, g s El g u nn i G , 植 物 : ik oc.da tie i y a es u n s G ng f inod s a 贫 镁 为 特 点 ,SO2 量 分 数 5.5 ~ 5 . %, i 质 1 % 6 41 2
乔 国华 ,苑风 华 ,王秀萍 ,丁淑艳 ,韩 江,宋
松辽盆地深层天然气运移通道研究
第 一作 者简 介 :印长海 ( 1 9 6 3  ̄) ,男 ,地球 物 理测井 专业 ,高 级工 程师 ,E . ma i l
收 稿 日期 :2 0 1 3 — 0 3 一 l 9 ;改 回 日期 :2 0 1 3 . 0 5 — 0 6
第2 期
印长海
杨步增
崔永 强: 松辽盆地深层天然气运移通道研究
松辽盆 地深 层气 C H 气 藏与 C O 2 气 藏分 布 问 题 ,一直 困绕 着勘探 和 开发地 质 人员 。通过对 深 层天 然气 地幔 来源 的研 究 ,将 引导我们 得 出更为
合理 的解 释 。
发 育 晚侏 罗世火 石岭 组 、早 白垩世 沙河子 组 、营
城 组 、登娄 库组 及泉 头组 。 关 于松 辽盆 地徐 家 围子 断陷深 层烃类 气 藏 的 来源可 谓 众说 纷纭 ,随着 研 究的逐 渐深 入 ,研 究 者思 路不 断得 到解 放 ,不 同源 有机 气相 互混 合 出
论 原 则 问题 。松 辽 盆 地 1 5 s 深 反射 研 究清 楚地 表 明 了这 样 的事 实 :松 辽 盆地 没有 深 大 断 裂 o 。深 大 断 裂 即岩 石 圈 断裂 的存 在 意 味 着 板 块 的存 在 。这 个 地 质 事 实 意 味着 松 辽 盆 地 不 是 板 块 ,
粗略 指 出深 大 断裂 是幔源 气 向上运 移通 道 ,
是远 远不 够 的 。其 一 ,深大 断裂 作为 断 穿整 个 地 壳 和刚 性上 地幔 的岩石 圈断裂 ,在松 辽盆 地并 不
的烷 烃气、 无机成 因的烷烃气和 无机成 因的C O 2 气。 徐家 围子断 陷深层烃类气和C 0 2 气均为无机 成因。 关于徐 家 围子 断陷烃 类气 的判 别 , 曾存 在较 大 的分歧 ,认 为不 同类 型有机 成 因气 的混合 ,也
大庆及周边地区断裂分布及活动性特征
66科技资讯 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DOI:10.16661/ki.1672-3791.2019.05.066大庆及周边地区断裂分布及活动性特征①陈广馨(大庆市地震局 黑龙江大庆 163000)摘 要:该文主要论述了对大庆地区有重要影响的北西和北东向2组断裂,嫩江断裂(F1)、克山—大安断裂(F2)、海伦—任民断裂(F3)、扶余—肇东断裂(F4)、富裕—明水断裂(F5)、滨州断裂(F6)、第二松花江断裂(F7)的分布特征及活动性。
关键词:断裂分布 断层活动性 大庆地区中图分类号:P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9)02(b)-0066-02①作者简介:陈广馨(1988,6—),男,汉族,辽宁彰武人,本科,工程师,研究方向:地震科学、地震监测。
1 地貌概况大庆市位于黑龙江省西部,松辽盆地中部凹陷以北。
市区地理位置北纬45.77°~46.91°,东经124.32°~125.20°之间,东邻安达地区,南部与吉林省松原市接壤,西部、北部与内蒙古和齐齐哈尔市相接。
滨洲铁路从市中心穿过,距黑龙江省省会哈尔滨158km,北与齐齐哈尔市相距141公里。
现辖林甸、杜蒙、肇州、肇源4个县,萨尔图、让胡路、龙凤、红岗、大同5个区,总面积2.1万km 2。
大庆及周边地区断裂构造发育,有北西和北东向2组。
2 大庆及周边地区断裂分布及活动性特征大庆及周边地区共有7条深大断裂通过,分别是嫩江断裂、克山—大安断裂、海伦—任民断裂、扶余—肇东断裂、富裕—明水断裂、滨州断裂、第二松花江断裂。
2.1 嫩江断裂(F1)此断裂北起嫩江县,途经齐齐哈尔延伸至内蒙古开鲁县附近,全长约700km。
在中生代和燕山期形成的断层,导致松辽盆地沉降,形成极厚的侏罗系—白垩系地层。
断块东侧自新生代以来一直在不断下沉。
第三系和第四纪系统累积。
吉林榆树地区榆东、榆西断陷构造特征及演化史分析
吉林榆树地区榆东、榆西断陷构造特征及演化史分析李多姿;孙晓猛;董清水;刘长利;何松;郑涵;万阔【摘要】通过地震剖面系统解释,识别出断陷的结构和构造特征,运用平衡剖面的原理及方法,进行了断陷的构造演化史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榆东、榆西断陷分别沿榆东断裂和榆西断裂呈近SN向分布,两个断陷之间为榆树凸起.以榆树凸起为中心,两个断陷分别是由同向正断层组所组成的西断东超和东断西超的复合半地堑,它们共同组成了相背式半地堑组合.在榆东断陷中分布一条近EW向展布的次级凸起,分隔了北部洼槽和南部洼槽,它是十分有利的油气聚集区.笔者还对比了两个断陷的构造样式、构造反转、断陷强度、地层残留厚度和最大埋深等方面的差异;识别出榆树地区火山岩的分布特征主要受SN向的榆东基底断裂、NNE向的榆西基底断裂、NWW向的新立镇基底断裂和NEE向的农安-榆树岩石圈断裂交叉控制;讨论了断陷形成以及火山喷发与华北板块和东北中小地块群发生碰撞、蒙古-鄂霍茨克洋盆的关闭、Izanagi板块斜向俯冲和岩石圈拆沉减薄之间的关系.【期刊名称】《世界地质》【年(卷),期】2015(034)003【总页数】9页(P675-683)【关键词】榆东断陷;榆西断陷;构造特征;构造演化;吉林省【作者】李多姿;孙晓猛;董清水;刘长利;何松;郑涵;万阔【作者单位】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长春130061;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长春130061;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长春130061;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长春130061;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长春130061;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长春130061;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长春13006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42榆东、榆西断陷位于吉林省榆树市,区域构造位置隶属于松辽断陷盆地群的东部断陷带 (图1a)。
由于两个断陷远离松辽断陷盆地群中心,因此,在20世纪之前人们对其重视程度较低,研究程度远不如中部断陷带。
近年来,董清水① 董清水.东部断陷带区域地质研究与区带优选[R].松原:吉林油田.2014.、赵泽辉② 赵泽辉.松辽盆地南部深层战略勘探目标评价[R].松原:吉林油田.2012.、孟玉宇③ 孟玉宇.松辽盆地榆树地区重磁电勘探报告[R].松原:吉林油田.2008.和贾庆军④ 贾庆军.松辽盆地东南隆起区深层地层统层与断陷结构的解释研究[R].松原:吉林油田.2006.相继对东部断陷带的南部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并在深层勘探中获得重要进展,相继发现了小城子、农安、布海等一批油气田,证实了东部断陷带南部具有良好的天然气资源勘探潜力。
彰武盆地九佛堂组—沙海组沉积充填特征及盆地演化
彰武盆地九佛堂组—沙海组沉积充填特征及盆地演化秦贝;程日辉;王腾飞;曲前中;沈艳杰【摘要】通过ZW3井和ZW10井沉积层序对比和I1地震剖面的平衡地质剖面分析,对彰武盆地沉积充填特征和盆地演化进行综合研究.九佛堂组与沙海组在地层叠置关系上存在3种不同叠置样式:萎缩式、一致式和超越式,是由盆地发育过程中右旋扭动造成的.九佛堂下段为盆地伸展拉张背景下的充填,发育大段泥岩和油页岩,反映可容纳空间增大和沉积物供给不足;该段具有较好生油气能力.九佛堂组上段为转换伸展背景下的充填,ZW10井代表的东部区发育大套泥岩,而ZW3井代表的西部区发育一套粗碎屑沉积,反映盆地走滑或者扭动作用的发生;走滑扭动断裂作用使得断陷中形成凸起,分隔了生烃凹陷,而且开始形成下部成藏组合.九佛堂组末期为盆地构造反转期,发生了较大规模构造反转,致使盆地东部边缘区域的九佛堂组上段遭受严重剥蚀.沙海组下段为断陷由伸展到构造扭动背景下的充填,其下部暗色泥岩发育,具有较好生油气能力;上部ZW3井和ZW10井砂岩含量明显增加,反映伴随着沉积物的足量供给与快速进积;构造扭动使盆内凸起再次发育,形成了上部成藏组合.沙海组上段为盆地萎缩背景下的充填,砂体强烈进积,盆地萎缩.沙海组末期盆地再次发生大规模构造反转,沙海组上段地层遭受强烈剥蚀.【期刊名称】《世界地质》【年(卷),期】2015(034)003【总页数】9页(P615-623)【关键词】充填特征;盆地演化;右旋扭动;九佛堂组;沙海组;彰武盆地【作者】秦贝;程日辉;王腾飞;曲前中;沈艳杰【作者单位】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长春130061;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长春130061;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长春130061;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东北油气分公司研究院,长春130062;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长春13006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130松南地区在早白垩世期间发育了众多小规模的断陷盆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9卷第4期2010年12月世界地质GLOBAL GEOLOGYVol.29No.4Dec.2010文章编号:1004-5589(2010)04-0553-08深大断裂对松辽断陷盆地群南部的控制作用郝福江1,杜继宇2,王璞珺2,程日辉2,卢忠琼31.吉林大学应用技术学学院,长春130022;2.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长春130061;3.华北油田二连分公司地质研究所,锡林浩特内蒙古026017摘要: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及对各断陷典型地震剖面和构造发育史剖面的综合研究,系统探讨了研究区深大断裂对断陷盆地群的控制作用。
以西拉木伦河-长春-延吉板块拼接带、赤峰-开原超岩石圈断裂为边界,将研究区自南向北分为辽西盆地区、辽北盆地区和吉西盆地区等3个一级构造分区;根据控盆断裂及其断陷盆地群的时空分布、断陷构造样式、不同时期伸展量等特征将辽北盆地区分为西部、中西部、中东部等3个二级断陷区。
西拉木伦河断裂控制了西部区断陷的形成和分布;嫩江—八里罕断裂和孙吴—大庆—阜新断裂对中西部断陷区的控盆效应大体相近;孙吴—大庆—阜新断裂与佳木斯—伊通断裂共同对中东部断陷区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昌图断陷主要受佳木斯—伊通断裂所控制。
辽北盆地区主要表现为双断式地堑,断陷群的形成和分布不仅受北北东向断裂控制,也受到近东西向的西拉木伦河断裂和赤峰—开原断裂重新活动的控制。
中西部断陷区伸展率具有从九佛堂组沉积期—沙海组沉积期—阜新组沉积期依次减小的变化规律。
中东部断陷区与中西部断陷区存在明显差异,NNE 向与近EW 向深大断裂对两区构造分区控制程度不同。
关键词:松辽断陷盆地群南部;深大断裂;构造分区;断陷;伸展率中图分类号:P 542.3文献标识码:Adoi :10.3969/j.issn.1004-5589.2010.04.004收稿日期:2010-10-08;改回日期:2010-11-14基金项目:科技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2009CB219305)Control of deep-large fault to southern Songliao fault basin groupHAO Fu-jiang 1,DU Ji-yu 2,WANG Pu-jun 2,CHENG Ri-hui 2,LU Zhong-qiong 31.College of Applications ,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22,China ;2.College of Earth Sciences ,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61,China ;3.Ge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of Erlian Branch of Huabei Oilfield ,Xilinhaote 026017,Inner Mongolia ,ChinaAbstract :By the field geological survey and comprehensive study of typical seismic and structural history pro-files ,the authors systematically discussed on the control of deep-large fault to fault basin group.The target region is divided into three first-class tectonic regions from south to north ,including western Liaoning basin ,northern Lia-oning basin and western Jilin basin by the Xilamulunhe --Changchun --Yanji suture belt and the translithospheric fracture in Chifeng --Kaiyuan.The northern Liaoning basin is divided into three second-class fault depression re-gions ,including west ,mid--west and mid --east regions based on the basin-control fault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the fault basin group ,the structure type of fault depression and the stretching quantity in different pe-riods.The forma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western fault depression was controlled by Xilamulunhe fault.The effect of controlling basin between Nenjiang--Balihan and Sunwu --Daqing --Fuxin faults to the fault depression in mid --west was relatively same.Both the Sunwu--Daqing--Fuxin and Jiamusi--Yitong faults performed a very important control-ling function to the mid--east fault depression region.Changtu fault depression was mainly controlled by Jiamusi--Yitong fault.The northern Liaoning basin region,as a graben,has the fault depression group not only controlled by the fault in NNE direction but also by the re-movement of Xilamulunhe fault and Chifeng--Kaiyuan fault in near EW direction.The stretch rate of fault depression region in the mid--west diminished gradually from the deposit period of Jiufetang Group to Shahai Group and then to Fuxin Group.There was a grea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mid--east and mid--west fault depression regions,which was caused by the deep-large faults in NNE and near EW directions in different control degree.Key words:southern Songliao fault basin group;deep-large fault;tectonic regionization;fault depression;stretch rate松辽断陷盆地群南部系指早白垩世早期形成的松辽断陷盆地群的南部地区,其范围包括现今的松辽盆地南部及其以南的辽宁西部地区。
主要分布有陆家堡、张三园子、八仙筒、茫汉、龙湾筒、钱家店、东胜、东大坝、张强、昌图、北票和阜新等四十余个大小不同的断陷(图1)。
在断陷盆地群不同构造分区,断陷形态、展布方向、构造样式、基底组成及其性质、岩石圈厚度及其结构、断陷的构造演化史等具有显著的差异[1-3]。
制约不同构造分区差异的原因以及各个分区构造特征是否具有时空分布规律,是长期困扰着石油工作者对松辽断陷盆地群南部的构造格架和油气分布规律进行正确认识的关键课题。
笔者较系统地探讨了深大断裂对断陷盆地群不同构造分区的控制作用,并对产生不同构造分区差异的原因以及各个分区构造特征和时空分布规律进行讨论。
1松辽断陷盆地群南部及邻区深大断裂特征松辽断陷盆地群南部深大断裂十分发育,既分布有近东西向的西拉木伦河—长春—延吉板块拼接带、赤峰—开原断裂和北东向的嫩江—八里罕断裂、佳木斯—伊通断裂等多条岩石圈断裂,又分布有孙吴—大庆—阜新断裂、突泉—四平断裂等数条规模较大的壳断裂(图1)。
深大断裂活动不仅控制了区域构造格局,而且还严格控制了研究区中、新生代构造--沉积分区、盆地性质和盆地构造演化,其主要特征及其控盆作用见表1。
2松辽断陷盆地群南部构造分区研究区岩石圈断裂和壳断裂是分割不同构造--沉积分区的分界断裂。
依据西拉木伦河—长春—延吉板块拼接带和赤峰—开原岩石圈断裂两侧的岩石圈厚度及其结构、基底组成及其性质、盆地构造及其演化历史的差别,并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1,3],将研究区自南向北分为辽宁西部(简称辽西)盆地区、辽宁北部(简称辽北)盆地区和吉林西部(简称吉西)盆地区3个一级构造分区(图1)。
辽西盆地区岩石圈厚度大,平均厚度为65 90km;辽北盆地区岩石圈厚度一般为62km;吉西盆地区岩石圈厚度在50 60km之间变化,由南向北岩石圈厚度变小[2]。
岩石圈厚度越小,拆离带的深度也越小,岩石圈的强度也随之降低。
在大陆伸长盆地坳陷阶段,岩石圈挠曲幅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岩石圈的强度。
当岩石圈的强度降低时,在沉积负荷和热负荷作用下,岩石圈容易发生挠曲变形。
大地电磁测深结果已经证实由南向北拆离带深度变浅[1、3],因此,吉西和辽北盆地区较之辽西盆地区更容易发生挠曲变形而形成坳陷盆地。
这解释了为什么在盆地演化的晚期辽西盆地区缺乏坳陷阶段的沉积,辽北区形成幅度不大的坳陷,而吉西—松北区则形成了面积宽广、沉降幅度巨大的坳陷型盆地[1]。
辽西盆地区基底为华北板块型,基底主要由华北板块太古界和古元古界古老结晶岩组成。
基底刚性强,结构稳定均一;辽北盆地区基底属于活动大陆边缘型,基底由太古界和古元古界古老结晶岩和其上代表活动大陆边缘的古生界不同类型和不同变质程度的岩石所组成,结构不均一,地幔热流易于扩散,使其刚性程度减弱,塑性程度增加,在应力作用下易沿断裂或结构不均匀处发生拆离作用;吉西盆地区基底属于松嫩地块型,主要是由浅变质--未变质的古生代地层和古生代-中生代的花岗岩所组成,没有大规模的前寒武纪结晶基底出露[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