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数学下册 21.1平均数教案教案 沪科版

合集下载

平均数教案

平均数教案

平均数教案标题:平均数教案导语:平均数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能够帮助我们了解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和应用能力,对于学生培养数学思维、数据分析和问题解决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以“平均数”为主题,设计了一堂平均数教案,帮助学生全面、深入地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和计算方法,并能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

本教案适用于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掌握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 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和数学思维能力。

- 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

- 提高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 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 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 难点:- 运用平均数解决复杂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5分钟)引入平均数的概念,让学生回忆并举例说明平均数的应用场景。

例如,班级的平均成绩、家庭每月的花费平均值等。

2. 概念解释与示例分析(10分钟)讲解平均数的定义:一组数值的平均数,指的是这些数值的总和除以其个数。

并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

3. 计算方法讲解(10分钟)介绍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将数值相加,再除以个数。

通过多个简单的计算示例,帮助学生掌握计算的步骤。

4. 练习与巩固(15分钟)学生进行一些基础练习,以巩固对平均数的计算方法的理解和运用。

教师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

5. 应用拓展(1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例如用平均数解决班级的卫生评比和食堂饭菜满意度调查等。

学生分小组讨论,并展示他们的解决思路和方法。

6. 提高拓展(20分钟)给学生提供一些复杂的实际问题,让他们运用平均数解决。

例如,某车间连续五天的产量分别为500、600、450、700、550吨,问这五天的平均产量是多少?要达到平均产量800吨,还需要多少天?学生分组解决问题,并进行展示。

沪科版(2012)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 20.2.1 平均数 教案

沪科版(2012)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 20.2.1 平均数 教案

20.2.1平均数(第二课时)知识与技能:1.认识和理解数据的权及作用.2.通过实例了解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意义,会根据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公式进行有关计算。

过程与方法:1.通过加权平均数的学习,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推断的过程,形成和发展统计观念。

2.通过加权平均数的学习,进一步认识数据的作用,体会统计的思想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加权平均数的学习,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结论的确定性,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热情教学重点: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以及运用加权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以及运用加权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问题1下面是小明同学和小亮同学在某次考试中数学和政治两门学科的成绩请同学们计算一下他们的平均分。

小明:10080902+=小亮:80100902+=问题2 按照中考的分数标准,两位同学两门学科的成绩又各是多少?请同学们计算。

小明:数学 1.5×100=150 政治0.8×80=64小亮:数学 1.5×80=120政治0.8×100=80师生行为: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通过讨论交流结合自己的预习情况学习,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学习都有很大的帮助。

教师引导学生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认识经验基础之上学习,降低了学习的难度。

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提问学生平均数计算公式中分子是什么、分母又是什么?学生由前面预习平均数的定义可答出分子是数据的总和、分母是数据的个数,从而很自然地理解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公式。

设计意图:选择学生现实生活中身边的熟悉的有意义的例子,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通过分析问题,引导学生独立地列出算式,从而解决问题,获得成功的经验,激发学习热情,培养学习兴趣。

二. 新课讲解问题1一家公司打算招聘一名英文翻译,对甲、乙两名应试者进行了听、说、读、写的英语水平测试,他们各项的成绩(百分制)如下:(1) 如果公司想招一名综合能力较强的翻译,请计算两名应试者的平均成绩,从他们的成绩看,应该录用谁?(2) 如果这家公司想招一名笔译能力较强的翻译,听、说、读、写成绩按2:1:3:4的比确定,计算两名应试者的平均成绩(百分制)。

数学:21.1《平均数》课件(沪科版八年级下)

数学:21.1《平均数》课件(沪科版八年级下)

vyd02wau
了千万里之外的故乡,返回到了似乎有一些遥远了的童年时代,想到了母亲,想到了妹妹,想到了慈祥的姥娘和姥爷,想到了舅舅一家,也想到 了童年的伙伴们,尤其是心灵手巧温顺善良的秀儿、憨厚豪爽的大壮走了一会儿神,耿正无比美妙的二胡乐曲声儿又将耿英拉回到了眼前的现实 中。眼前,除了这几乎可以说是天籁之音的二胡乐曲声之外,屋子里再没有一点点其他的声音了。耿英抬头望望白幺爹。但见他微微闭目,轻轻 晃动着身体,双手无声地拍打着自己的双膝盖,一副陶醉享受的样子。耿英感觉非常欣慰,心下里想,以后白幺爹每次出江回来,都要让哥哥给 他拉二胡听!白家这个当家人也真够不容易的,一年里绝大部分时间都在长江上漂。温馨的家对于这个善良憨厚的魁梧汉子来说,更像是人生旅 途中的客栈一样,但他怎么对妻子和女儿对他的关爱就那么不领情呢!耿英有点儿不解地轻轻地摇摇头,苦笑了一下。这样想着,耿英再转头看 看乔氏母女。只见小青正陶醉在另外一种境界中:与其说她是在用心地聆听乐曲儿,还不如说她是在瞪大眼睛看乐曲儿;不,是在看耿正正在拉 着的二胡,看耿正拉二胡的手和胳膊,看耿正拉二胡的姿态慢慢地,她的目光从耿正的胳膊上移动到了脸上,目不转睛且柔情似水。一会儿,竟 然羞涩地低下了头,只敢偷偷地瞄一眼耿正支撑着二胡琴筒的膝盖、微微摆动的裤腿和踩在地上的鞋子。耿英再看看乔氏,发现她正在满脸欣喜 地看着耿正,眼眶里似乎还有一些清澈的东西在不算太明亮的灯光下闪闪发光。然而,端坐在那里专注地拉二胡的耿正,对于母女二人的这些有 点儿反常的表现浑然不觉!耿英心里暗叫:“不好!莫不是”隔着哥哥,耿英看不明了爹爹和弟弟的表情。耿英知道,弟弟年幼尚不知晓大人们 的那些个情感之事,因此间心里只念着:爹爹呀,你可别像白幺爹那样闭着眼睛听啊!夜慢慢深了,但除了耿英之外,拉曲儿的、听曲儿的和看 拉曲儿的,似乎都忘记了时间怎么来唤醒大家呢?想一想,耿英慢慢地挪动身子,努力地伸长右腿,再伸长一点儿,终于够得着哥哥的脚尖了; 再往前用力推一推,耿正终于从忘我的状态中回过神儿来。他完全领会了妹妹的意思,轻松地拉了一小段过门儿曲后,乐曲声儿戛然而止。少顷, 大家也从各自忘情的姿态中回归了。耿直高兴地说:“哥哥,你拉得太好了!好久没有听到这么好听的曲儿了!”乔氏拿手绢擦擦眼睛,笑着说: “看我,怎么高兴地都给流眼泪了!”她又转头看看女儿,高兴地说:“我们娘儿俩从来没有听过这么好听的曲儿,今儿个可真是开了眼界了!” 小青也红着脸笑着说:“是呀,真正是开了眼界哩!”白百大则意味深长地说:“正伢子啊,幺爹多么想每天听你拉二胡啊!”耿老

沪科版八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加权平均数》说课稿

沪科版八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加权平均数》说课稿

沪科版八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加权平均数》说课稿一、课程背景本次课程是沪科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的《平均数、加权平均数》单元。

该单元是数学课程中的基础概念之一,通过学习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和处理能力,同时增强他们对实际问题的数学思维。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定义及计算方法;–能够运用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讲解、示例演练和小组合作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激发他们探索数学的欲望;–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和信息处理能力,增强他们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他们的互帮互助意识。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熟练掌握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运用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运用加权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内容1.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介绍平均数的概念和意义;–讲解平均数的计算公式;–通过示例演示平均数的计算过程。

2.加权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引入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和应用场景;–分析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通过实例演示加权平均数的计算过程。

3.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应用:–结合实际问题,讲解如何运用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解决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五、教学步骤1.导入新课:–引入平均数的概念和意义,引发学生对于平均数的认知。

2.概念讲解:–介绍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和意义;–讲解加权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和应用场景。

3.示例演示:–通过具体的示例,展示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计算过程和应用方法;–引导学生参与演示,加深对计算方法的理解。

20.2.1 平均数-2018年八年级下册数学名师学案(沪科版)

20.2.1 平均数-2018年八年级下册数学名师学案(沪科版)

20.2.1 平均数-2018年八年级下册数学名师学案(沪科版)一、知识点概述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平均数。

平均数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一种统计指标,用来表示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在本课中,我们将学习如何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以及平均数的应用。

二、学习目标1.了解平均数的定义和意义;2.学会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3.掌握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学习重点1.平均数的计算方法;2.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学习内容1. 平均数的定义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求和结果除以数据的个数得到的数值。

它是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重要统计指标。

2. 平均数的计算要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需要将这组数据的所有值相加,然后再除以数据的个数。

例如,对于数据集{4, 6, 8, 10, 12},其平均数的计算过程如下:平均数 = (4 + 6 + 8 + 10 + 12) / 5 = 40 / 5 = 8所以,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为8。

3. 平均数的应用平均数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应用。

例如,在考试成绩中,平均数可以反映出整个班级的学习水平;在商品的市场调研中,平均数可以反映出顾客的购买力等。

4. 平均数的例题例题1某班级有5名学生,他们的身高分别是160cm、155cm、165cm、170cm、175cm,请计算这5名学生的身高平均数。

解答过程如下:平均数 = (160 + 155 + 165 + 170 + 175) / 5 = 825 / 5 = 165所以,这5名学生的身高平均数为165cm。

例题2某超市每天的顾客人数如下:200人、150人、250人、180人、210人,请计算这5天的顾客人数平均数。

解答过程如下:平均数 = (200 + 150 + 250 + 180 + 210) / 5 = 990 / 5 = 198所以,这5天的顾客人数平均数为198人。

五、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平均数的定义、计算方法以及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沪科版教材适用】八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 平均数》

【沪科版教材适用】八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 平均数》

沪科版八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平均数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沪科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十章《数据的初步分析》第二节第一课时《平均数》。

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四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沪科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十章《数据的初步分析》是《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领域的重要内容,《平均数》是数据的分析第二节第一课时的内容,平均数在初中阶段主要涉及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

算术平均数在小学我们就已经学习过,本节课着重研究加权平均数,加权平均数是算术平均数的延伸,也是学生学会分析数据,作出决策的基础。

本节内容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能直接指导学生的生活实践。

2、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对教材结构的内容分析,结合八年级学生的结构心里特征,确定如下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权”及“加权平均数”的意义,掌握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公式,并能利用其解决不同情境下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经历情境探求过程,感悟提出“加权平均数”的概念的必要性及“加权平均数”与“算术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深化对“权”的各种形式的认识及对“加权平均数”的本质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各个数据的重要程度有所不同”的客观事实,体会“根据不同数据的权来计算其平均数”的合理性。

为达成以上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对加权平均数的概念的理解和计算;要突破的教学难点是:对加权平均数的概念的理解,用加权平均数描述数据的集中趋势。

下面,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二、说教法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根据这一教学理论,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八年级学生的认知特征,本节课我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引领提升的方式展开教学,从实例出发,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思考、归纳、应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的求知欲。

新沪科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十章《20.2.1平均数(1)》公开课课件

新沪科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十章《20.2.1平均数(1)》公开课课件
若n个数 x1, x2, ,xn 的权分别是 w1, w2 , ,wn 则:
x1w1 x2 w2 xn wn w1 w2 w3 wn
叫做这n个数的加权平均数。 数据的权能够反映的数据的相对“重要程度”。
活动2
例1 一家公司打算招聘一名英文翻译,对甲乙两名应试者进行了听、 说、读、写的英语水平测试,他们各项的成绩(百分制)如下:
应试者





85
83
78
75

73
80
85
82
(1)如果这家公司想招一名口语能力比较强的翻译,听、说、读、 写成绩按照3:3:2:2的比确定,计算两名应试者的平均成绩,从他 们的成绩看,应该录取谁?
(2)如果这家公司想招一名笔译能力较强的翻译,听、说、读、 写成绩按照2:2:3:3的比确定,计算两名应试者的平均成绩,从 他们的成绩看,应该录取谁?
选手
演讲内容
演讲能力
演讲效果
A
85
95
95
B
95
85
95
请决出两人的名次?
解:选手A的最后得分是
选手B的最后得分是
85 50% 95 40% 9510% 50% 40% 10%
=42.5+38+9.5
=90
95 50% 85 40% 951 50% 40% 10%
=47.5+34+9.5
重点 加权平均数的概念 难点 对“权”的理解
活动1 问题:某市三个郊县的人数及人均耕地面积如下表。
郊县
人数/万
人均耕地面积/公顷
A
15
0.15
B
7
0.21
C
10

《平均数》教案

《平均数》教案

《平均数》教案平均数教案一、教材分析本教案针对中学数学课程中的平均数概念进行教学。

学生在学过基本的数学运算后,需要进一步了解和应用平均数的概念,以及计算平均数的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准确理解什么是平均数,并能够在实际问题中应用平均数进行计算。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掌握平均数的概念以及计算平均数的方法。

2. 能力目标:能够运用平均数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概念的兴趣和积极参与数学学习的态度。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重点:平均数的概念、计算平均数的方法。

2. 难点: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教科书、习题集。

2. 教具:黑板、彩色粉笔、计算器。

3. 学具:学生教材、习题集、作业本。

五、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知教师向学生介绍平均数的概念,并举例说明。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平均数。

你们是否了解什么是平均数呢?举个例子,假设你们班有5个人,他们的考试成绩分别是80、85、90、95、100分,我们想知道这5个人的平均成绩,应该怎么计算呢?学生:把这5个分数相加,然后除以5。

教师:很好!你已经理解了平均数的概念。

那么现在,我们正式开始学习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Step 2: 计算平均数的方法教师通过几个简单的例子向学生讲解计算平均数的方法。

教师:让我们来看一个简单的例子。

假设小明这一周每天的学习时间分别是3小时、4小时、5小时、2小时、1小时,我们来计算这一周小明的平均学习时间。

学生:将这五个数相加,然后除以5。

教师:正确!我们将这五个数相加得到15小时,然后再除以5,得到平均学习时间是3小时。

大家能应用这个方法计算其他的平均数吗?学生:能。

教师:好,我们再来看一个例子。

班级里有30个学生,他们的身高分别是150cm、155cm、160cm、165cm...直到175cm,请你们计算这30个学生身高的平均值。

学生:把这30个身高相加,然后除以30。

初中数学初二数学下册《平均数》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数学初二数学下册《平均数》教案、教学设计
2.学生在求解平均数时可能出现的错误和问题,及时纠正并引导他们发现错误的原因,提高解题能力。
3.学生在数学知识综合运用方面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将平均数与其他数学概念相结合的能力。
4.学生在合作交流、探究学习方面的表现,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二)讲授新知,500字
在导入新课的基础上,我会正式介绍平均数的概念。首先,阐述平均数的定义,即一组数据的平均值是这组数据之和除以数据的个数。然后,通过具体实例,讲解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在讲解过程中,强调平均数在统计学中的重要性,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数据的集中趋势。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在讲授新知之后,我会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挑选一个组长,负责组织讨论。我会给每个小组发放一张讨论卡,上面有关于平均数的相关问题。如:
(五)总结归纳,500字
在课堂接近尾声时,我会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归纳。首先,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包括平均数的定义、计算方法、性质和特点等。然后,让学生谈谈自己在学习平均数过程中的收获和体会。最后,我会强调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数学的热情。
2.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学习态度,养成认真检查、及时改正错误的良好习惯。
3.通过对平均数的应用,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4.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案例分析(15分钟)
设计以下案例,引导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问题:

初中数学八下 《平均数》教案2

初中数学八下 《平均数》教案2

数学八年级下册《平均数》教案主备人备课时间教出时间教案编号教学内容20.1 平均数(2)课型新授课时间分配教师讲授时间15min 学生活动时间25min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乐于接触社会环境中的数学信息,了解数学对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人类理解精神的作用。

知识能力1、加深对加权平均数的理解2、会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从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3、会用计算器求加权平均数的值过程方法经历探索加权平均数的应用过程,体验和理解统计的基本思想,学会频数分布表中应用加权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重点根据频数分布求加权平均数的近似值教学难点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教学资源教材,教参,备课组意见教法设计自主学习、启发引导本课重点解决问题根据频数分布求加权平均数的近似值本课学生所得课前准备学生预习准备预习课本,发现并标记问题教师教学准备研读教材、教参,分析学生学情教学后记年月日注:1.本页手写;2.“课型”栏填写新授课、练习课、活动课、复习课、等;3.其他栏均在授课前写好,“教学后记”栏在授课后写好。

教学过程(“三讲三不讲”:讲重点、难点,讲规律、拓展,讲易错、易漏、易混点;学生已会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讲了学生也不会的不讲)主备栏二次备课栏(手写)知识结构或板书设计作业设计与布置(“三布置三不布置”:布置发展学生思维的作业,布置发现规律和方法的作业,布置拓展视野、引导探究、提升能力的作业;不布置学生做不完的作业,不布置老师无力批改的作业,不布置未经老师做过的作业)作业内容所需时量批阅方式教科书第122页综合应用第6题.第61页。

沪科版数学八年级下册《平均数、加权平均数》教学设计3

沪科版数学八年级下册《平均数、加权平均数》教学设计3

沪科版数学八年级下册《平均数、加权平均数》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沪科版数学八年级下册《平均数、加权平均数》是学生在掌握了算术平均数、几何平均数等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到实际生活中更广泛应用的加权平均数。

本节课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理解加权平均数的含义,学会求解加权平均数的方法,并能运用加权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算术平均数、几何平均数等基本知识,对于平均数有了一定的理解。

但加权平均数相对于算术平均数、几何平均数来说,概念更加抽象,需要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其内涵。

此外,学生需要能够将加权平均数应用到实际问题中,这需要学生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能够灵活运用。

三. 教学目标1.理解加权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解加权平均数的方法。

2.能够运用加权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加权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解加权平均数的方法。

2.难点:能够将加权平均数应用到实际问题中,理解并掌握加权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意义。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通过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采用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让学生理解加权平均数在实际中的应用。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案例,用于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

2.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用于展示和解释加权平均数的概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问题:某班有40名学生,语文成绩的平均分为80分,数学成绩的平均分为85分,求该班学生的综合平均分。

引导学生思考,引出加权平均数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讲解加权平均数的定义和求解方法。

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并学会求解加权平均数。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找一个实际问题,运用加权平均数解决。

沪科版数学八年级下册《平均数、加权平均数》教学设计3

沪科版数学八年级下册《平均数、加权平均数》教学设计3

沪科版数学八年级下册《平均数、加权平均数》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沪科版数学八年级下册《平均数、加权平均数》是学生在学习了基础的算术运算和统计知识后,进一步深化对平均数概念和性质的理解,以及掌握求解加权平均数的方法。

本节课内容在教材中占据重要地位,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现实背景材料,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算术平均数的概念,并能够求解一些简单的平均数问题。

但是对于加权平均数,他们可能还存在着一定的理解困难,特别是对于权重不同的情况下,如何正确地求解加权平均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采取适当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和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概念,掌握求解加权平均数的方法,能够运用加权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及其求解方法。

2.难点:如何理解和运用加权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入加权平均数的概念,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和理解加权平均数。

2.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加权平均数的求解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相关的教学PPT,展示加权平均数的定义、性质和求解方法。

2.练习题:准备一些有关加权平均数的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3.教学素材:收集一些与加权平均数相关的实际问题,用于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个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求解这个问题中的加权平均数。

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平均数》

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平均数》

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平均数》学情分析本节课主要让学生认识数据统计中基本统计量平均数,是一堂概念性较强的课,也是学生学会分析数据,用样本估计总体的基础。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能直接指导学生的生活实践。

教学目的1、理解算术平均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

2、提升运算能力,理解加权平均数的统计意义。

3、会用加权平均数分析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发展数据分析能力,逐步形成数据分析的观念。

教学重点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以及运用加权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对权的意义的理解及运用平均数描述数据的集中趋势。

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练习法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小明在一次射击训练中,连续10次的成绩为6次10环,4次9环,你能帮小明算一下这10次射击的平均成绩吗?(6×10 + 4×9)÷10 = 9.6环答:小明这10次射击的平均成绩是9.6环。

回忆平均数的概念,思考:计算平均数时,分子、分母分别表示什么?平均数能反映什么?分子表示所有数的和,分母是所有数的个数。

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

二、探究权是比值的加权平均数1、一家公司打算招聘一名英文翻译,对甲、乙两名候选人进行了听、说、读、写的英语水平测试,他们各项的成绩如表所示:应试者听说读写甲 85 78 85 73乙 73 80 82 83(1)如果这家公司想招一名综合能力较强的翻译,该录用谁?录用依据是什么?算术平均数:x = x1+x2+…+xn/ n意义:所有数据的和与数据个数的商。

(2)如果这家公司想招一名笔译能力较强的翻译,听说读写成绩按照2:1:3:4的比确定,计算两名应试者的平均成绩(百分制),从他们的成绩看,应该录取谁?对于问题(1),根据平均数公式,甲的平均成绩为85+78+85+73 / 4 = 80.25乙的平均成绩为73+80+82+83 / 4 = 79.5因为甲的平均成绩比乙高,所以应该录取甲。

八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

八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

篇一:八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十章《平均数》教案20.1.1平均数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数据的权和加权平均数的概念2、使学生掌握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还应使学生理解平均数在数据统计中的意义和作用: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特征数字,是反映一组数据平均水平的特征数。

二、重点、难点和难点突破的方法:1、重点:会求加权平均数2、难点:对“权”的理解3、难点的突破方法:首先应该复习平均数的概念:把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商,叫做这组数据的平均数。

复习这个概念的好处有两个:一则可以将小学阶段的关于平均数的概念加以巩固,二则便于学生理解用数据与其权数乘积后求和作为加权平均数的分子。

在教材p136“讨论”栏目中要讨论充分、得当,排除学生常见的思维障碍。

讨论问题中的错误做法是学生常见错误,尤其是中差生往往按小学学过的平均数计算公式生搬硬套。

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提问学生平均数计算公式中分子是什么、分母又是什么?学生由前面复习平均数定义可答出分子是数据的总和、分母是数据的个数,这时教师可递进设疑:那么,题目中涉及的每个数据是每个占有耕地面积还是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呢?数据个数是指a、b、c三个县还是三个县的总人数呢?这样看来小明的做法有道理吗,为什么?通过以上几个问题的设计为学生充分思考和相互讨论交流就铺好了台阶。

要使学生更好的去理解权的意义,可以再举一些生活、学习中的例子。

比如:初二.五班有4个小组,在一次测验中第一组有7名同学得了99分,1名同学得了61分,第二组有1名同学得到了100分、7名同学得62分。

能否由99?61100?62?得出第二小组平均成绩这样的结论?为什么?这个例子22简单明了又便于学生想象理解,能够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得99分的7个人比1个得61分的学生对平均成绩影响更大,从而理解权的意义。

在讨论栏目过后,引出加权平均数。

最好让学生将公式与小学学过的平均数计算公式作比较看看意义上是否一致,这样做利于学生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利于对加权平均数公式的理解,也利于理解“权”的意义。

八年级数学《平均数》教学课件

八年级数学《平均数》教学课件
学而不思则惘
跃跃欲试,不如一试!
学以 致用
3、八年级三班有学生34人,八年级四班有学生36人, 期中数学测试中,三班学生的平均分为81.5分,四班 学生的平均分为83.4分,这两个班70名学生的平均分 是多少? (60.38)
4、如果数据1,3,X的平均数是3,那么X等于( A ) (A)5;(B)3;(C)2(D)-1
学以致用 实战演练
1、某次中学生田径运动会上参加男子跳高的10名运动员的成 绩如下(单位:m)1.50,1.60,1.50,1.65,1.60,1.65,1.60,1.75,1.80,1.75。 求这些运动员的平均成绩?
2、某校规定学生的体育成绩由3部分组成,早锻炼及体育课外 活动表现占成绩的20%,体育理论测试占30%,体育技能测试 占50%,小颖的上述三项成绩依次是92分,80分,84分,则小 颖这学期的体育成绩是多少?学生独立完成后小组交流: 1、以上两题的结果 2、这两题的计算方法有什么不同,各自用哪种方法?
2、根据题意,3人的测试成绩如下:
张丽君的测试成绩为 张毅的测试成绩为 冯一的测试成绩为
72×4+50×3+88×1 4+3+1
=65.75(分)
85×4+74×3+45×1 4+3+1
=75.875(分)
67×4+70×3+67×1 4+3+1
=68.125(分)
因此候选人张毅将被录用。
1、2的结果不一样 说明了什么?
概念二:加权平均数
x 一般地,如果在n个数中, 1 出现 f1 次,
x x2 出现 f2 次,…, k 出现 fk 次(这里 f1 f2 fk n

平均数、加权平均数-沪科版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平均数、加权平均数-沪科版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平均数、加权平均数-沪科版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一、知识点概述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都属于数据统计学中的重要概念,是衡量数据的集中程度的指标。

1.平均数平均数,也称为算术平均数,指一组数据的所有数值之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得到的数值。

例如,已知一组数据为{2,4,6,8,10},则该组数据的平均数可通过以下公式计算:平均数 = (2 + 4 + 6 + 8 + 10) / 5 = 62.加权平均数加权平均数指一组数据中每个数值乘以对应的权重之后的总和再除以全部权重之和得到的数值。

例如,一个小组有5个人,他们的体重分别为50kg、60kg、70kg、80kg和90kg,而他们各自的贡献比重为1:2:3:4:5。

则这个小组的加权平均数可通过以下公式计算:加权平均数=(150+260+370+480+5*90)/(1+2+3+4+5)=76二、教学过程1.引入新知识教师出示一个统计数据表,并问学生这组数据的集中程度如何衡量。

学生可以根据所学的知识想出平均数。

2.计算平均数老师利用学生提出的数据表计算出平均数,并在黑板上写下答案。

3.讲述加权平均数介绍加权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并引入案例。

例如,设一个班级总人数为50人,其中男生35人,女生15人。

男生的平均成绩为85分,女生的平均成绩为90分,平均数该如何计算?此时就需要用到加权平均数了。

老师可以给出计算公式,然后在黑板上计算出男女生平均数分别为85分和90分,最终计算出班级的加权平均数。

4.巩固练习老师出几道练习题进行巩固练习,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概念。

例如,一组数据为{2,4,6,8,10},其中2重要性为2,4重要性为4,6重要性为6,8重要性为8,10重要性为10。

则该组数据的加权平均数可通过以下公式计算:加权平均数 = (2 * 2 + 4 * 4 + 6 * 6 + 8 * 8 + 10 * 10) / (2 + 4 + 6 + 8 + 10) = 6.85.拓展应用讲解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在生活中的一些应用场景,激发学生对数据统计学的兴趣,如何利用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分析和研究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平均数众数

平均数众数

2011年宿松县优质课参评教学设计21.1.2 《中位数与众数》教案宿松县韩文初级中学孙泽良一、教材内容分析1、教学内容:学习沪科版八年级下册第21章《数据的集中趋势和离散程度》第一节《数据的集中趋势》中的第二小节的《中位数和众数》。

2、学情分析及本课的地位作用:“中位数和众数”这节内容是在学生学过抽样、频数、频率,数据收集的方法,统计图,统计表以及平均数后,让学生知道从形象的统计图表可以了解一组数据的概貌以外,用反映一些“多数水平”、“普遍水平”的中位数和众数也可以代表这组数据。

本节内容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同时,通过对本节内容的学习也能培养学生认真、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3、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目标]掌握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并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过程方法目标]通过结合具体情境,区别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三者的差异,能初步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做出自己的评判.[情感态度目标]统计作为处理现实世界数据信息的一个重要数学分支,必然要求素材本身的真实性,以培养学生求真的科学态度;将知识的学习放在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情境中,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的联系.4、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掌握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教学难点]1.中位数概念的理解。

2.利用相关知识做出判断决策。

二教学过程(一)、你来决定(创设情境,引起认知冲突)1宿松工业园区两家公司给出两张不同的招聘广告京味食品:我公司月平均工资2500元。

互益纺织;我公司月平均工资2000元。

问题1. 如果你是一位农民工,你会选择那家公司,为什么?再出示两家公司的工资单京味食品互益纺织问题2. 现在,你再想一想,如果你是一位农民工,你准备选哪一个公司,为什么?你觉得再用平均数来反应这两家公司的工资水平合理吗?2思考:你会选择哪个数来反应京味食品公司的工资水平,为什么?(850,处于最中间。

比850多的有4个,比850少的有4个)、(800,800出现4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1 平均数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掌握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
2.体会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和区别,并能利用它们解决一些现实问题,发展学生数学应用能力.
能力目标:
经历在实际问题中求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过程,发展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经历在实际问题中求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过程,让学生进一步明白身边处处是是数学 。

教学重点:会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 教学难点:体会平均数在不同情境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引导-讨论-交流.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出示篮球比赛的一些画面)
在篮球比赛中,队员的身高是反映球队实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如何衡量两个球队队员的身高?怎样理解“甲队队员的身高比乙队更高”?能因为甲队队员的最高身高高于乙队队员的最高身高,就说甲队队员比乙队队员更为高大吗?
上面两支球队中,哪支球队队员的身材更为高大?哪支球队队员更为年轻?你是怎样判断的?
活动1:前后桌四人交流.
找同学回答后,给出算术平均数的定义. 一般地,对于n 个数x 1,x 2,…,x n 我们把
叫做这个n 数的算术平均数,简称平均数,记为x .读作“x 拔”.
活动2:请同学们结合图表,自己用计算器算出各球队的平均身高,和平均年龄,看哪
()n x x x n
++Λ211
一个球队的平均身高高?哪一个球队的平均年龄小?
想一想:
小明是这样计算东方大鲨鱼队的平均年龄的:
平均年龄=(16×1+18×2+21×4+23×1+24×3+26×1+29×2+34×1)÷(1+2+4+1+3+1+2+1)≈23.3(岁)
你能说说小明这样做的道理吗?找同学回答.
巩固练习一:
1.某班10名学生为支援“希望工程”,将平时积攒的零花钱捐献给贫困地区的失学儿童.每人捐款金额如下:(单位:元)
10,12,13.5,21,40.8,19.5,20.8,25,16,30.
这10名同学平均捐款元.(课本P253随堂练习1)
2.一名射手连续射靶20次,其中2次射中10环,7次射中9环,8次射中8环,3次射中7环,平均每次射中环(精确到0.1)
3.小明上学期期末语文、数学、英语三科平均分为92分,她记得语文得了88分,英语得了95分,但她把数学成绩忘记了,你能告诉她应是以下哪个分数吗?
A 93分
B 95分
C 92.5分
D 94分
例1某广告公司欲聘广告策划人员一名,对A,B,C三名候选人进行了三项素质测试.他们的各项测试成绩如下表所示:
(1)如果根据三项测试的平均成绩确定录用人选,那么誰将被录用?
(2)根据实际需要,公司将创新、综合知识和语言三项测试得分按4:3:1的比例确定各人的测试成绩,此时誰将被录用?
解:(1)A 的平均成绩为
()708850723
1
=++(分). B 的平均成绩为()684574853
1
=++(分).
C 的平均成绩为
()686770673
1
=++(分). 因此候选人A 将被录用.
(2)根据题意,3人的测试成绩如下:
A 的测试成绩为
75.651
341
88350472=++⨯+⨯+⨯(分) B 的测试成绩为
875.751
341
45374485=++⨯+⨯+⨯(分)
C 的测试成绩为
125.681
341
67370467=++⨯+⨯+⨯(分)
因此候选人B 将被录用.
思考:(1)(2)的结果不一样说明了什么?
实际问题中,一组数据里的各个数据的“重要程度”未必相同.因此,在计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时,往往给每个数据一个“权”.如例1中4,3,1分别是创新、综合知识、语言三项测试成绩的权,而称
为A 的三项测试成绩的加权平均数. 巩固练习二:
1. 某校规定学生的体育成绩由三部分组成:早锻炼及课外活动表现占成绩的20%,体育理论测试占30%,体育技能测试占50%.小颖的上述成绩依次是92分、80分、84分,则小颖这学期的体育成绩是多少?
变形训练:(小组交流)
1.甲、乙、丙三种糖果售价分别为每千克6元,7元,8元,若将甲种8千克,乙种10千克,丙种3千克混要一起,则售价应定为每千克 元;
2.某班环保小组的六名同学记录了自己家10月分的用水量,结果如下:(单位:吨):
1
341
88350472++⨯+⨯+⨯
17,18,20,16.5,18,18.5.如果该班有45名同学,那么根据提供的数据估计10月份全班同学各家总共用水的数量约为.
小结:先由学生总结,教师再补充.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掌握了:1.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2.体会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和区别,并能利用它们解决一些现实问题.
布置书面作业:课本习题21.1 1、2
课外作业:(两题任选一题)
1.到校医那里收集本班同学左眼视力检查结果,计算本班同学左眼视力的平均数.
2.请设计一个利用“加权平均数”方法来求平均数的应用题,再将其“权”作适当改变,观察平均值的变化.观察“权”的变化对结果的影响.
板书设计
教学思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