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
文化翻译观下的美剧字幕翻译
关键词:美剧;文化翻译观;字幕翻译;破产姐妹一、引言二、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巴斯奈特是众多文化翻译观代表人物的杰出代表之一,她认为“翻译的目的是促进不同文化群体之间的交流”,因此翻译决不是一个纯语言的行为,而是一种文化信息的传递,通过翻译让译语观众产生与原语一致的文化感受。
其主要观点表现为:第一,翻译的目的不仅仅是语篇上的转换,更应关注文本所包含的文化信息,了解文本的不同文化效果。
第二,翻译应更注重不同文化内部与文化之间的一种交流,翻译的实质是跨文化传递,译者应了解翻译的两种不同文化。
第三,翻译不应停留于纯文本的描述,而应着眼于实现原语文本在译语文本里的等同效应。
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提出了不同的文本应该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对翻译中的文化因子不可生搬硬套直接翻译,只能通过移植和传递,对美剧字幕中出现较多的文化负载词,在翻译策略上宜采用异化与归化相结合的方法,针对富含文化底蕴的字幕文本,尽可能地采用原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相等同的方式,达到两者的功能对等。
针对根深于一种特色文化领域的字幕文本,在目的语文化中无法找到对应的表达方式,可以保留原语的味道,再加以解释说明,达到交流的目的。
三、文化翻译观指导下美剧字幕的翻译----以《破产姐妹》为例影视作品的娱乐性和商业性决定了影视字幕翻译者努力的方向应是观众的接受和认可程度,即帮助观众以最小的努力最大程度地理解影视作品,使视觉和听觉得到最完美的结合。
在翻译的过程中,应综合考虑文本信息、文化差异、审美价值、观众反应等多方面因素,尽量找到一个汇合点,或侧重某一两个方面进行考虑,采取灵活多样的翻译方法,不必严格追求“忠实”“等值”等标准,只需择善者而从之。
(一)翻译中的“归化策略”,消除文化障碍,传达原文的意境(二)翻译中的“本土化”,融入中国式成语、谚语和历史典故,体现对白的趣味性译文:你这嫣然一笑让我想入非非,我定会尽力帮你。
“嫣然一笑”与“想入非非”,达意同时将幽默传达给目的语观众。
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
的翻译 ,根据文化 翻译 观这个银 勺是应该 译 出的,因为它反 映的 是不 同的文化 ,可 以使 读者理解 银 勺 在 异 国文 化 中 表 现 的是 富 贵 。又如莎士 比亚 的名句 “Shall
2.翻 译 并 非 单 纯 的 语 言 之 间 的 转 换 。实 质 上 是 文 化 交 流 。 既 包 括 文化 内的 交 流 也 包 括 文 化 之 间相 互 交 流 。 她 将 翻 译 宏 观 的分 为 两 大 类 , 即 文 化 内翻 译 和 文 化 外 翻 译 。
3.翻 译 应 走 出语 义 等 值 的局 限.实 现 文 化 中 的 功 能 等 值 。翻 译 的等值 不 应是 单 一 的,而 应是 多 层 面 的 。 翻 译 不 应 该 只局 限 于 对 原语文本 的描 述 ,而在 于该 文本 在译语 文化 中功能 的等值 。她认 为 ,翻译 只能是对另 一种 符号 的 充 分 解 释 , 完 全 等 值 是 不 可 能 的。 翻 译 的 最 终 目的是 实 现 文 化 的转 换 。 因此 ,她 不仅 关 注 译 文 读者 ,也 关注原语 文本在 原语文 化 中所 有 的功 能 。
理 论 。传 统 的 翻 译 理 论 把 重 心 置
于语言文字方 面 ,认为翻译就 是
正确 的使用 字典与语法 ,把 一种
语 言 的 意思 转 化 为 另 外 一 种 语
言 。而文化 翻译 更注重于语 言的
主体 即语言 的使 用者人 ,而不 是
传统 的语 言 的客体 。王 宁 曾说 ,
苏 珊 ·巴斯奈 特无 疑是 支 持 这 一翻译理念 的众 多学者 中最杰 出的一位 。她是 英国沃瑞克大 学 比较文学理论和 翻译 研究生 的教 授 。 同 时也 是 一 位 翻 译 家 ,诗 人 ,和文学家 。她对 文化翻译 的 研 究在20世 纪八 九十年代渐渐 成 熟 。在这期 间她 出版 了大量学 术
文化翻译观
当前,以英语为载体的文化正在风靡全球,与武力侵略相比,文化输出是潜移默化的,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人们的行为习惯与思维模式,文化不会像武力侵略那样碰到强烈反抗。
弱势文化群体必须怎样面对?只有通过翻译,展示原语文化的独特魅力,让不同文化的人们了解和认识彼此的传统文化。
文化翻译观主张,在文化传播与交融的过程中,通过译介新词术语和传播异族文化,使之经过长期广泛的流行,逐渐融入本族语言,从而成为本民族主流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同时,从文化翻译观来看,在文化趋同过程中,文化交流总是交互的,中西方文化的影响也应是双向的。
正因为如此,“磕头”(kowtow)和“功夫”(kungfu)这样的汉语词汇已进入了英语词典,作为正式词汇成为了西方文化的一部分。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因其主张保护弱势文化,促进文化多元化,“文化翻译观”逐渐得到翻译界的接受与认可。
不同的文化是平等的,没有强弱与优劣的差别。
译者应通过翻译凸显不同文化独有的魅力,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能够真正实现文化意义上的沟通与交流。
作为一种翻译理论,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符合当代翻译标准,顺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潮流,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关于巴斯奈特的介绍
关于巴斯奈特的介绍-社会科学论文关于巴斯奈特的介绍张莉苹(沈阳师范大学,辽宁沈阳110031)摘要:通过对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进行了全面的介绍,目的是更深入地认识和理解该翻译理论,更加符合当代的翻译标准。
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顺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潮流,因此在以后的翻译实践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巴斯奈特;文化翻译观;介绍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 08—0238—02一、文化翻译观产生的历史随着全球科学研究关于人类中心范式”的树立与翻译理论研究中文化学派的崛起,翻译的文化价值观便逐步成为了翻译研究关注的重点之一。
苏珊·巴斯奈特(Susan Bassnett)是英国沃瑞克大学比较文学理论和翻译研究生院的教授、诗人、翻译家、和文学家。
作为翻译文化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她的文化翻译观”对当代翻译研究和翻译实践都产生重大影响。
巴斯奈特在1980年出版了以《翻译研究》直接命名的专著,以回应翻译研究学派”创始人、荷兰著名翻译理论家霍尔姆斯提出的建立翻译研究独立学科的倡议。
在这本著作中,巴斯奈特勾勒了翻译研究的学科框架,回顾了翻译研宄已经取得的成绩,并为翻译研究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建议。
《翻译研究》分别于1991年和2002年两次修订,并多次再版,现己成为翻译研究领域的重要文献。
1990年,巴斯奈特和美籍比利时学者勒菲弗尔(Andre Lefevere)编撰并出版了《翻译、历史与文化》论文集。
其中的《翻译研究》是巴斯奈特的代表性作品,此书在其出版的30多年内,逐渐成为了世界翻译研究者的必读书目。
20世纪20年代至60年代,语言学家们从语义学、描写语言学、符号学、以及应用语言学等方向来分析解释翻译问题,试图从语言学的角度找到解决翻译问题的方法。
语言学家们尝试把语言切分成许多基本的组成部分,来确定最基本的翻译单位。
从他们的视角来看,如果找到了语言和语言之间基本翻译单位的等值方法,就完全可以解决不同语言之间的翻译问题,在文化翻译学派诞生之前,西方翻译理论研究领域占统治地位的是语言派、功能学派和结构主义学派。
210974412_文化翻译观视角下《西游记》熟语的日译策略研究——以中野美代子译本为例
2023年2月第25卷第1期㊀㊀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㊀㊀JournalofShenyangJianzhuUniversity(SocialScience)Feb.㊀2023Vol.25ꎬNo.1㊀㊀收稿日期:2022-09-01㊀㊀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18YJA752023)ꎻ2020年度江苏政府留学奖学金项目(JS-2020-148)㊀㊀作者简介:张丽(1970 )ꎬ女ꎬ吉林洮南人ꎬ副教授ꎮ文章编号:1673-1387(2023)01-0076-06doi:10.11717/j.issn.1673-1387.2023.01.12文化翻译观视角下«西游记»熟语的日译策略研究以中野美代子译本为例张㊀丽ꎬ郑守艳(南通大学外国语学院ꎬ江苏南通226019)摘㊀要:«西游记»熟语的翻译具有独特的文化特征和学术价值ꎮ选取中野美代子的«西游记»译本ꎬ在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理论视角下ꎬ论证 异化为主㊁归化为辅 的熟语日译策略对文化内涵的传递ꎬ指出了中野美代子的译文虽形神兼具ꎬ但也存在微观文化缺失以及由此导致的审美意义失真㊁艺术效果模糊㊁文化张力减弱等问题ꎮ关键词:«西游记»ꎻ熟语ꎻ文化翻译观ꎻ微观文化中图分类号:I207.414㊀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西游记»蕴含着中国古代民间文化的丰富内涵ꎬ其中涉及五行思想与佛教㊁道教㊁儒教思想的大量内容ꎬ反映了当时社会与宗教文化的特点ꎬ与这些文化相关的熟语更是俯拾即是ꎮ如何将«西游记»中深厚的文化底蕴通过翻译准确地传达给目标语读者ꎬ对于译者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ꎮ费米尔指出ꎬ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转换ꎬ从本质上说是一种行为ꎬ即翻译是 跨文化的行为 ꎬ是文化内部和文化之间的交流[1]ꎮ近年来ꎬ文化翻译观理论越来越受到翻译研究者的重视ꎬ文化翻译观理论的成熟有效减少了文化交流的阻力ꎬ也为众多译者和翻译研究者提供了新的视角ꎮ目前国内以«西游记»英译本为对象的研究居多ꎬ其中也不乏多个英译本之间的比较研究ꎮ例如:李彩琴[2]㊁周风琴[3]分别从功能对等理论㊁接受美学理论的角度对«西游记»英译本中的谚语进行了考究ꎻ王镇[4]将余国藩译本和詹纳尔译本中汉译梵文的翻译作为研究对象ꎬ举例分析汉译梵文在英译本中的体现ꎻ朱明胜等[5]以«西游记»中的典故为研究的出发点ꎬ探析阿瑟 韦利㊁詹纳尔㊁余国藩3人在翻译典故时分别采取的不同翻译策略ꎻ朱明胜等[6]对余国藩㊁詹纳尔两人的«西游记»英译本中熟语的翻译情况进行了比较ꎮ但将文化翻译观作为理论框架的«西游记»日译本的研究成果较为罕见ꎮ笔者通过源语和目标语的对比㊁分析ꎬ对中野美代子«西游记»译本中熟语的翻译策略进行研究ꎮ一㊁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与熟语翻译20世纪90年代ꎬ著名翻译理论家苏姗 巴斯奈特和安德烈 勒菲弗尔合著的«翻译㊁历史与文化论集»出版发行ꎬ该书的引言中首次提出了 文化转向 这一概念ꎬ即第1期张㊀丽等:文化翻译观视角下«西游记»熟语的日译策略研究77㊀将翻译的重点从以往纯粹的语言转换转向文化这一宏大的维度ꎮ巴斯奈特所提出的文化翻译观突破了传统语文学或语言学翻译研究观认为翻译即语言转换这一思维定势ꎬ强调文化在翻译中的地位及翻译对于文化的意义[7]ꎮ文化翻译观的内涵可简要概括为:翻译应以文化为单位ꎬ而不应停留在语篇上ꎻ翻译不仅是一个简单的译码与重组的过程ꎬ更是一种交际行为ꎻ翻译不应局限于对源语文本的描述ꎬ还应注重文本在译语文化中功能的等值ꎻ满足文化需要与一定文化中不同群体的需要就是翻译的目的[8]ꎮ针对不同文化语境下的文本ꎬ译者应该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ꎮ例如:对于科技文献㊁说明文或以某种文化信仰为中心的文本ꎬ译者应尽量直译ꎻ而对于文学作品ꎬ为了使目标语读者获得与源语读者类似的阅读体验ꎬ译者则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ꎬ灵活运用直译㊁意译等多种翻译方法ꎮ熟语是群众创造的㊁在群众中口口流传㊁结构相对定型的通俗而简练的语句ꎬ有歇后语㊁惯用语㊁谚语及成语等形式ꎮ熟语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ꎬ反映了某个地域或民族在历史进程中积淀下来的生活经验ꎬ极具地方特色和民族色彩ꎬ翻译过程中应尽量做到源语和目标语的文化等值ꎬ践行文化翻译观ꎮ且熟语常用比喻㊁对偶㊁借代㊁双关㊁比拟等多种修辞手法ꎬ凸显出汉语独特的语言魅力ꎮ因此ꎬ译者在翻译时不仅要注意熟语中所隐含的文化特色的传播ꎬ遵守文化翻译观的重要原则ꎬ更要兼顾熟语文体形式以及含义的传达ꎬ为源语和目标语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搭建一座坚实的桥梁ꎮ二㊁ 异化为主㊁归化为辅 的翻译策略中野美代子(以下简称 中野 )是日本女作家ꎬ北海道大学中文部教授ꎬ主要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和中国思想文化ꎬ她不仅是«西游记»的日译者ꎬ同时也是«西游记»的研究者ꎬ先后出版了«孙悟空的诞生»«三藏法师»«西游记 探访计谋的世界»等与«西游记»相关的颇具考据性的著作ꎮ正是如此详细透彻的研究ꎬ才使其«西游记»日译本能够最大程度地克服跨文化交际中潜在的障碍ꎬ实现异质文化间的交流ꎮ对熟语这一内涵丰富的文化符号ꎬ 译者既要保持原语中独特的文化内涵ꎬ又要充分表达原语意思ꎬ最大限度实现可译性ꎬ这对译文质量和译者的身份转换提出了更高要求 [9]ꎮ中野所采取的翻译策略是 异化为主㊁归化为辅 ꎬ在肯定异化翻译的同时ꎬ也没有忽视归化翻译的可达性ꎬ忠实地再现了汉语熟语具有的思想精髓和文化特征ꎮ1.异化为主:异以近源翻译理论家Venuti[10]将异化翻译定义为:偏离本土主流价值观ꎬ保留原文的语言和文化差异ꎮ即译者向作者靠拢ꎬ采用源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内容ꎮ对于«西游记»中类型各异的熟语ꎬ从哲学思想㊁中华古训㊁神话传说到歇后语㊁对偶句式等ꎬ中野大多采用异化为主的翻译策略ꎬ以直译或直译加注释的方法进行翻译ꎬ力求原汁原味地表达出熟语体现的语言风格或思想文化ꎮ例1:泰极生否ꎬ乐盛成悲(第九十一回)ꎮ译文:泰が極まって否を生じ㊁楽が盛んになって悲を成す[11]ꎮ例1为哲学思想类熟语ꎬ译文完全按照汉语表达方式进行翻译ꎬ并保留了原句中 泰 和 否 ㊁ 乐 和 悲 的词素ꎮ 乐 和 悲 的意思在中日语言中是相同的ꎮ 泰 和 否 是«易经»中的两个卦名ꎬ 象曰:天地交ꎬ泰 泰ꎬ小往大来ꎬ吉亨 («周易 泰»)ꎬ 否之匪人ꎬ不利君子贞ꎬ大往小来 («周易 否»)ꎬ 泰 卦之后就是 否 卦ꎬ 泰 卦预示好运ꎬ 否 卦预示厄运ꎮ原句的意思是好运达到极限ꎬ厄运就要临头ꎮ中国人常说 否极泰来 ꎬ对于 泰 和 否 的含义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可谓是了然于心ꎮ但日本读者对 泰 和 否 所蕴藏的文化内涵不甚了解ꎬ难以知晓原句的奥妙ꎮ中野为了向日本读者介绍 泰 和 否 这两个具有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特色的元素及其辩证关系ꎬ78㊀㊀㊀㊀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5卷在注释中对 泰 和 否 的含义甚至于卦象都作出了详尽的解释ꎬ并在注释的最后对泰极生否 做出了解释:幸運が転じ不運となる(幸运转变成不幸)ꎬ既帮助读者理解句子的含义ꎬ又丰富了日本读者对于 泰 和 否 文化内涵的认知ꎬ促进了文化的重构ꎮ例2:一言既出ꎬ驷马难追(第四十八回)ꎮ译文:一言すでに出たれば㊁駟馬とて追いがたし[12]ꎮ例2是中国古代传承至今的中华古训ꎬ意为一句话说出了口ꎬ就是套上四匹骏马拉的车也难以追上ꎬ其中积淀着中华民族 一诺千金 的传统美德ꎮ中野在直译的基础上ꎬ又在注释中对其进行了详解ꎬ指出该熟语是模仿«说苑»中的 一言而非ꎬ四马不能追 ꎬ并进一步解释道:’綸言如汗(天子の言葉はいったん発せられると㊁汗が出たらもどらないように取り消しがきかない)」に近い意味で言っている[12](该句与 纶言如汗 意思相似ꎬ即天子说出口的话如汗水流出ꎬ不能收回)ꎬ既将表面意义传递给日本读者ꎬ又在注释中点明了熟语的出处ꎬ也普及了中国 君无戏言 言出即法 的文化思想ꎬ确切地体现出中国自古重诚信的传统思想ꎬ加深了读者对儒家思想文化的理解ꎬ实现了文化交流的目的ꎮ例3:八仙同过海ꎬ独自显神通(第八十一回)ꎮ译文:八仙ともども海わたり㊁神通力をば見せつける[12]ꎮ例3通常也写作 八仙过海ꎬ各显神通 ꎮ此熟语源于中国民间流传甚广的神话传说故事ꎬ相传八仙过海时不用舟船ꎬ各用一套法术渡过了东海ꎬ后比喻做事各有各的一套办法ꎮ针对此种需要一定文化背景知识且不易理解的熟语ꎬ中野在直译的基础上加以注释ꎬ解释了八仙的来历ꎬ讲述了八仙过海的神话典故ꎬ并阐明了熟语的内在含义ꎬ使目标语读者在读懂意义的基础上对该句的文化内涵有所了解ꎮ例4:猫咬尿胞 空欢喜(第七十一回)ꎮ译文:膀胱にかぶりついた猫みたいに㊁ぬかよろこび[12]ꎮ例4为中国的一句歇后语ꎬ讥讽人费尽周折却一无所获ꎬ空喜欢一场ꎮ中野着眼于翻译原句的表层语义ꎬ保留歇后语的句子结构ꎬ并对前后句的逻辑关系加以注解:ごちそうだと思って猫が勇んでかぶりついたところ㊁膀胱(尿胞)だったので㊁とんだ’空歓喜(ぬかよろこび)」だった(猫以为是大餐而奋力咬住ꎬ实际却是膀胱ꎬ空欢喜一场)ꎬ既展现了歇后语的结构原貌ꎬ又引导日本读者体会喻体(猫咬尿胞)设置之精巧ꎬ展现了歇后语的趣味性ꎬ直截了当地反映出歇后语构思的巧妙之处ꎬ即以通俗之语道微妙之理ꎬ使日本读者体会到中国语言文化之博大精深ꎮ中野对哲学思想㊁中华古训㊁神话传说㊁歇后语的翻译都采取了直译加注的翻译方法ꎬ既保证了译文的可读性ꎬ又使得源语所承载的文化意义被有效传递ꎮ2.归化为辅:归以明义Venuti[10]将归化翻译定义为:遵守目标语言文化当前的主流价值观ꎬ公然对原文采用保守的同化手段ꎬ使其迎合本土的典律㊁出版潮流和政治需求ꎮ简单来说ꎬ归化的翻译策略是采取目标语读者所习惯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ꎬ将目标语读者放在首要位置ꎮ中野在翻译«西游记»中的熟语时多采取异化策略ꎬ但熟语中有很多具有中国特色的语言无法采取异化策略ꎬ只能采用归化策略ꎬ以文化为单位ꎬ达到了与日本文化功能上的等值ꎬ以满足日语读者的需求ꎮ例5:见食不食ꎬ呼为劣蹶(第二十回)ꎮ译文:食いものがあるのに食わんとは㊁偏屈者ということになる[12]ꎮ属于大陆文化的中国农耕发达ꎬ骡马等大型牲畜在农业耕作中是必不可少的主力ꎬ与此相关的词语也较为丰富ꎬ而属于岛国文化的日本这类词语则相对贫乏ꎮ对于例5的翻译需要解释中国特有的文化词汇ꎮ 劣蹶 本指骡马不驯顺ꎬ后也喻指人的性情倔强ꎬ体现出农耕文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延第1期张㊀丽等:文化翻译观视角下«西游记»熟语的日译策略研究79㊀续ꎬ是中国特有的文化意象ꎬ日语中则缺乏类似表达ꎬ难以直接替代ꎮ故中野取其喻义ꎬ将其译为 偏屈者 ꎬ即乖僻的人ꎬ译出 劣蹶 的延申义ꎬ使日本读者能有效理解原文的寓意ꎬ也展现出原著的趣味性ꎮ例6:人将礼乐为先(第三十六回)ꎮ译文:人は礼儀が第一[12]ꎮ礼乐文明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ꎬ也是国家和谐的基础ꎮ例6中隐含的文化背景最早可追溯至西周的礼乐制度ꎬ 礼 是指各种礼节规范ꎬ 乐 则是配合贵族进行礼仪活动而制作的舞乐ꎮ但在例6中ꎬ 礼乐 偏指礼义ꎬ而非 礼仪和音乐 ꎬ这样的翻译是以文化为单位ꎬ而不是局限于文本ꎮ译语中的 礼义 与原句中的 礼乐 在文化功能上等值ꎮ即人说话行事应将礼仪放在首位ꎬ这就准确地传达了中国的 礼乐 这一文化信息ꎬ避免了文化误读ꎮ例7:放屁添风(第七十五回)ꎮ译文:横から景気をつけてやる[12]ꎮ例7比喻力量虽弱ꎬ但也可以起点儿作用ꎬ在一边助威ꎮ对目标语读者来说ꎬ很难从表层语义联想到深层含义ꎮ中野借用日语中与此句喻义相对等的表达方式 景気をつける 来解释这句话ꎮ 横から景気をつけてやる 意为从旁边给势头低迷的人鼓劲ꎬ如此翻译便做到了源语在目标语文化里功能的等值ꎮ例8:与人方便ꎬ自己方便(第十八回)ꎮ译文:情けは人のためならず[12]ꎮ例8意为给他人便利ꎬ他人也会给自己便利ꎮ在日语中存在类似的表达方式 情けは人のためならず ꎬ意为对他人的关怀ꎬ不是为了别人ꎬ而是为了自己ꎮ即好心有好报ꎮ中野直接用日语中与之含义对等的表达进行替代ꎬ实现了文本在译语文化里功能的等值ꎬ符合日本人的语用习惯ꎮ由此可见ꎬ中野作为译者ꎬ对承载文化信息的熟语进行了恰如其分的翻译ꎮ无论是异化还是归化ꎬ中野都将文化翻译观贯彻到底ꎮ异化多采取直译ꎬ或通过注解的方式重构熟语中的文化信息ꎬ归化的目的也是为了以更易接受㊁更具传播力的形式传递异域文化ꎮ中野以文化作为翻译的单位ꎬ注重翻译的交流功能而不是编码与解码的过程ꎬ将重心置于文本在译语文化里功能的等值ꎬ实现了巴斯奈特所主张的 移植种子 ꎮ三㊁微观文化的缺失虽然中野对«西游记»熟语的翻译形神兼备ꎬ但是对文化翻译观的贯彻很容易陷入目的论的漩涡ꎮ这也是翻译的 文化转向 暴露出的缺陷ꎬ即以文化传递为目的而重宏观文化㊁轻微观文化ꎬ忽视了语言中的文化意义ꎮ关于宏观文化与微观文化ꎬ周志培等[12]对其进行了概括与总结ꎬ 宏观文化包括3个方面:①文本植根于其中的特定的社会文化ꎻ②文本整体内容所反映的文化ꎻ③文本整体结构所反映的文化ꎮ微观文化是蕴含在语言各层面的文化因素ꎬ包括语构文化㊁语义文化和语用文化 ꎮ宏观文化的移植是翻译中转变语言传递意义的最终目的ꎬ微观文化则既可以移植ꎬ也可以转换ꎬ还可以略去ꎬ其最终目的也是更好地让译入语读者接受文本的宏观文化ꎮ中野基于其汉学研究功底及对中国文化的浓厚兴趣ꎬ其翻译活动不可避免地受到宏观文化因素的操控ꎬ而忽视了微观文化ꎮ中野熟语翻译中微观文化的缺失主要体现在语构文化与语义文化两个方面ꎮ1.语构文化的缺失语言结构是指语言的词㊁词组㊁句子㊁篇章等各个层面的组成ꎮ在这些语言结构中蕴涵的文化称之为语构文化ꎮ [13]汉语是典型的独立语ꎬ汉语的表达需要借助具象来传达意志ꎬ语用和语义因素超过句法因素ꎬ句中各成分㊁各意群的联系也不一定由关系词来表示ꎬ而是靠语境和语言结构的内部关系来明确ꎬ形式松弛㊁富有弹性和不确定性ꎮ而日语作为黏着语必须借用助词方可明义ꎬ这就决定了二者在语构层面不可调和的矛盾ꎮ中野的译文也未能消解这种矛盾ꎮ如例2中 一言既出ꎬ驷马难追 的译文为 一言す80㊀㊀㊀㊀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5卷でに出たれば㊁駟馬とて追いがたし ꎬ对 出る 这一动词做了变形来表达其中的语境意义ꎮ这种变形是基于语言特点的固有差异ꎬ不可避免ꎮ值得探讨的是ꎬ源语简短ꎬ行文利落ꎬ但是语义强劲ꎬ而译入语的转换则失却了这种强有力的劝诫感ꎬ成为含有假定义的描述性语句ꎬ语构文化携带的特殊语感在转换的过程中被消解ꎮ再如例4 猫咬尿胞 空欢喜 译成了 膀胱にかぶりついた猫みたいに㊁ぬかよろこび ꎬ 歇后语的引语部分便经常采用一些生动形象㊁通俗易懂的词语来构造出矛盾的㊁不协调的情境或形象组合ꎬ它们具有不合逻辑㊁不合常理的假定性ꎬ这容易引起读者的惊奇感与悬念ꎬ当说明语通过音义双关或巧妙解释的方式将 谜底 揭示出来的时候ꎬ谐趣性便从读者豁然开朗的顿悟中油然而生 [13]ꎬ这种在表征上存在断裂的语构方式实际上达到了诙谐㊁引人深思的艺术效果ꎬ而这正是源于汉语本身的弹性和独立性ꎮ但是中野在译成日文时ꎬ将歇后语的隐喻结构变成了直喻ꎬ歇后语形式上的趣味被解构ꎮ从意义分布来看ꎬ歇后语的意思主要在后半句ꎬ但译入语的陈述句式使前后为修饰关系ꎬ少了强调意味与喜剧效果ꎬ模糊了语构文化带来的特殊艺术效果ꎮ2.语义文化的缺失语义文化就是 包括词和词组在内的词汇意义 [13]ꎮ词汇意义作为文化符号ꎬ积淀了民族的历史与思想ꎬ是文化世界的组成部分ꎮ其中的文化独特词即 表示一种文化所特有的事物和概念的词(词组) [13]ꎬ最能显露源语文化与译入语文化不可调和的偏差ꎬ对文化独特词的翻译也彰显出译者在传递异质文化时的态度与主张ꎮ中野的翻译具有强烈的目的意识ꎬ而文化传递的迫切需求导致了文化独特词转换的疏忽ꎮ如例1中的 泰 和 否 这两个关键词ꎬ中野在翻译时直接引用了源语的汉字ꎬ并加上助词和动词ꎬ再采用中顿的形式来构成一个完整的句子ꎬ但是这种现代日语的普通体失却了源语的劝诫意味ꎬ只能依靠注释来补足ꎬ达到文化的重构ꎮ这种补足的方式暴露了文本等价翻译的缺陷ꎮ 泰 和 否 的直接转用只是字形的对等ꎬ但是其中的文化审美立意荡然无存ꎮ这二字的字面义分别指吉卦 凶卦 ꎬ隐喻的文化惯约义为 顺利 不顺利 ꎬ但译入语中照搬的二字并不带有这种本义ꎬ也不存在解码隐喻义这一推理过程ꎮ字义的缺失使得译文词不达意㊁语义模糊ꎬ只能依靠注解来补足其中的文化义ꎮ但不可忽视的是ꎬ这一字义的缺失不仅使译文显得生硬ꎬ更导致了隐喻层次的缺失ꎬ消解了语义双重性带来的审美体验ꎮ再如例4中的 尿胞 被译为 膀胱 也有不妥ꎮ 尿胞 是中医常谈的脏器ꎬ常被视为与膀胱不同的器官ꎮ关于尿胞与膀胱的争议各执一词ꎬ但即便抛却这一所指的歧义问题ꎬ 尿胞 的戏谑㊁通俗意味在转换过程中也被消解ꎬ作为替代的 膀胱 解构了 尿胞 的诙谐式语用含义ꎮ又如例5中的 劣蹶 一词在译文中以 偏屈者 替代ꎬ 劣蹶 借物联想的文化象征义被省略ꎬ省去了读者努力解码的过程ꎬ直接将比喻义呈现给目标语读者ꎮ这虽降低了理解的难度ꎬ一目了然的译文传递出了宏观的文化因素ꎬ但是译者充分的加工使 劣蹶 的文化象征义被瓦解ꎬ动物词汇的象征功能未能体现ꎮ一步到位的翻译方式也导致了语义这种微观文化的缺失ꎬ使得译文缺少了原有的文化张力ꎮ中野对«西游记»熟语的翻译存在较为明显的语构文化和语义文化缺失ꎮ宏观文化的传递作为主要目的虽推进了翻译视角的多元化ꎬ但是忽视了语言中的文化意义ꎬ源语的审美意义㊁艺术效果㊁文化张力等都受到了影响ꎮ四㊁结㊀语文学翻译将两种文化的阅读体验有机联系起来ꎬ这种尝试能有效加强文化间的相互关系ꎮ [14]«西游记»作为妇孺皆知的中国经典文学作品ꎬ其中蕴含着中国古代的民间第1期张㊀丽等:文化翻译观视角下«西游记»熟语的日译策略研究81㊀文化与深刻思想ꎬ熟语的大量运用又为作品增添了趣味性与民族性特征ꎬ极具翻译价值ꎮ中野遵循文化翻译观理论的原则ꎬ将文化作为翻译的基本单位ꎬ采取 异化为主㊁归化为辅 的翻译策略ꎬ以期日本读者能够领会中国文化的深刻内涵ꎮ中野的译文形神兼备ꎬ有效地传递了源语的文化内涵ꎬ但是对宏观文化的偏重易使微观文化成为牺牲品ꎬ译文中存在的审美意义失真㊁艺术效果模糊㊁文化张力减弱等问题也不容忽视ꎮ参考文献:[1]㊀苏奕华.功能翻译理论视域中语言模因幽默的翻译[J].外语学刊ꎬ2013(3):90-94. [2]㊀李彩琴.从奈达功能对等看詹译«西游记»中谚语的翻译[D].长沙:中南大学ꎬ2013. [3]㊀周风琴.从接受美学看«西游记»中歇后语的翻译[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ꎬ2015ꎬ32(9):123-125.[4]㊀王镇.试论汉译梵词在«西游记»英译本中的体现和翻译[J].中国翻译ꎬ2017ꎬ38(2):105-110.[5]㊀朱明胜ꎬ梅汉男.«西游记»中典故的英译研究[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ꎬ2018ꎬ16(9):34-38.[6]㊀朱明胜ꎬ顾香.«西游记»的熟语翻译:以余国藩㊁詹纳尔两个译本为例[J].江苏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ꎬ2021ꎬ19(1):65-72.[7]㊀陈丕.西方翻译理论史之文化视角透视:苏珊 巴斯奈特翻译史研究思想述评[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ꎬ2019ꎬ36(2):116-121.[8]㊀王燕.文化转向视角下的英汉翻译问题再审视[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ꎬ2020. [9]㊀曹新然ꎬ贾洪玉.异化视角下«京华烟云»文化负载词翻译研究[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ꎬ2018ꎬ20(6):617-621. [10]VENUTIL.Strategiesoftranslation[M]//BAKERMꎬSALDANHAG.RoutledgeEncyclopediaofTranslationStudies.London:Routledgeꎬ2001.[11]呉承恩.西遊記[M].中野美代子ꎬ译.東京:岩波書店ꎬ2006.[12]周志培ꎬ陈运香.文化学与翻译[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ꎬ2013.[13]卢旭.论歇后语喜剧效果之成因[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ꎬ2021(3):11-13. [14]陈定刚.翻译与文化:语言接受性的流转[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ꎬ2020.AStudyontheJapaneseTranslationStrategyoftheFamiliarLanguageofJourneytotheWestfromthePerspectiveofCulturalTranslation:TakingtheTranslationofMiyokoNakanoasanExampleZHANGLiꎬZHENGShouyan(SchoolofForeignStudiesꎬNantongUniversityꎬNantong226019ꎬChina)Abstract:ThetranslationofthefamiliarlanguageofJourneytotheWesthasuniqueculturalcharacteristicsandacademicvalue.ThispaperselectsMiyokoNakanoᶄstranslationofJourneytotheWestꎬandusesBasnettᶄsviewofculturaltranslationasaperspectivetodemonstratetheculturalconnotationoftheJapanesetranslationstrategyof"alienationasthemainfocusꎬnaturalizationasasupplement".Thetranslationisalsocharacterizedbyalackofmicro ̄cultureandtheresultingdistortionofaestheticmeaningꎬblurredartisticeffectꎬandweakenedculturaltension.Keywords:JourneytotheWestꎻidiomꎻculturaltranslationconceptꎻmicro ̄culture(责任编辑:高㊀旭㊀英文审校:林㊀昊)。
浅谈苏珊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
浅谈苏珊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一、本文概述《浅谈苏珊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这篇文章旨在深入解读和探讨苏珊·巴斯奈特(Susan Bassnett)的文化翻译观。
苏珊·巴斯奈特是当代翻译理论界的杰出代表之一,她的理论观点和实践经验对翻译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她的文化翻译观强调翻译不仅仅是一种语言转换活动,更是一种文化交流的过程。
本文将从苏珊·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出发,分析其理论内涵,探讨其对翻译实践和翻译研究的启示,以期对翻译理论的发展和实践的深入有所帮助。
文章将首先介绍苏珊·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的核心思想,包括她对翻译的定义、翻译与文化的关系以及翻译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等方面的论述。
接着,文章将分析她的文化翻译观对翻译实践的影响,包括翻译策略的选择、翻译方法的运用以及翻译质量的评估等方面。
文章还将探讨她的文化翻译观对翻译研究的意义,包括推动翻译研究的跨学科发展、促进翻译理论的创新以及提升翻译学的学术地位等方面。
通过对苏珊·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的全面解读和分析,本文旨在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翻译的本质和作用,指导翻译实践者更好地应对翻译中的文化挑战,推动翻译理论的发展和创新,为翻译学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二、苏珊·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概述苏珊·巴斯奈特,作为当代翻译理论的重要人物,她的文化翻译观为翻译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
她强调翻译不仅仅是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一种文化的传递与交流。
在她的理论体系中,翻译被赋予了更广泛的社会文化意义,而不仅仅是语言学层面的技巧。
巴斯奈特认为,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行为,它涉及到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与交流。
她主张翻译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尊重并传达原文中的文化内涵。
她强调,翻译的目标不仅仅是让读者理解原文的意义,更是要让他们感受到原文的文化魅力。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巴斯奈特提出了“文化翻译”的概念。
苏珊·巴斯奈特翻译思想分析
苏珊·巴斯奈特翻译思想分析作者:周雯思来源:《群文天地》2008年第12期作为文化翻译学派的核心人物,苏珊·巴斯奈特(Susan Bassnett)以其对翻译的深刻认识和独到见解引起广泛的注意。
苏珊·巴斯奈笔耕不辍,其专著和编著多达40余部。
其中《翻译研究》总结了她的主要译学思想,是其翻译思想及研究的里程碑。
她不仅是位著名的翻译理论家,而且在教学、翻译中实践自己的理论,她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对翻译研究、文学和文化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并且为这些领域提出了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和建议。
有鉴于此,本文特对她的翻译思想进行评价。
一、巴斯奈特系统梳理了翻译学的基本知识她的专著《翻译研究》于1980年出版,并多次再版,该书用通俗易懂的英语写成,对翻译研究这门虽古老却成立不久的学科作了深入浅出的阐释,归纳、总结了该学科的基本研究范畴,研究评判标准、研究成果、存在的缺点与问题、发展现状与前景,并联系具体文本类型加以分析解说。
可以说,该书是翻译学一本不可多得的启蒙教材,为翻译及相关学科更广泛的研究揭开了新的一页。
其一,该书对传统翻译观进行了反思与再评价。
在《翻译研究》一书的序言中,巴斯奈特就指出“该书的目的是确立该学科的基本知识”。
①因此,她在书中第一部分主要介绍翻译中的几个主要问题,其中包括语言与文化、翻译类型、解码与重组、等值问题、不可译性以及翻译的性质。
在对这些问题进行论述的过程中,打破以往翻译界二元对立的定势思维,从更广阔的背景和视野下研究翻译是其显著特点。
巴斯奈特打破过去语言学派单纯从语言学、符号学角度看待翻译的局限,认为语言植根于文化语境中,文化犹如人的身体,语言是人的心脏,任何把语言独立开来看待的翻译行为都将是危险的。
②翻译不再是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的简单转换,而是涉及句法、语法和语用等多种层次的复杂体系的解码与编码过程,在此过程中,文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完全等值的、同一的翻译是不可能的。
从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看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原则
从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看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原则摘要:文化负载词由于包含特定的文化信息,在译语文化中很难找到相对应的词汇,使翻译产生了很大的困难。
本文从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出发,探讨了汉语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原则,诠释了文化翻译观在当今翻译中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巴斯奈特文化翻译观文化负载词翻译原则翻译活动十分复杂,语言差异、文化差异、意识形态差异,译者的语言功底、文化素养,以及由其世界观、价值观、意识形态等构成的理解的前结构等都会对翻译的结果产生重大的影响。
其中,文化差异对翻译活动的影响在近二十年来的翻译理论研究中越来越受到重视。
翻译虽是把一种语言文字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但语言反映着文化,承载着丰厚的文化内涵,并受文化的制约,而在语言使用中,词汇最能体现语言承载的文化信息,反映人类的社会生活。
词汇作为语言的最基本的单位,特别是负载着某种特定文化内涵的词汇,在翻译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如何才能把这些词汇中的文化内涵恰当地传递出来,一直是翻译中的难题。
本文从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角度谈谈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原则。
1.巴斯奈特德的文化翻译观翻译理论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语文学范式阶段、语言学范式阶段和文化范式阶段。
语文学范式阶段强调译者的天资禀赋,重视译者的技巧和经验。
语言学范式阶段强调翻译文本,注重对文本本身词句的研究。
直到20世纪70年代以来,文化研究才逐步被纳入翻译理论研究领域,人们开始逐步意识到翻译不仅仅是把一种语言文字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真正的翻译应该是基于语言转换的跨文化交流。
1990年苏珊・巴斯内特和安德烈・勒菲弗尔在他们合著的《翻译、历史与文化》一书中首次正式提出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
在《翻译、历史与文化》一书中巴斯奈特提出的理论宗旨为:翻译研究和文化研究不应割裂孤立,而应相辅相成,在文化平等原则基础上,尽可能保留源语的文化内涵,从而达到文化共享。
译者在翻译中应使译语文化和源语文化在功能上等值,使译语文本对译语文化的读者产生源语文本对源语文化的读者相同的效果。
文化翻译观
• • • • • • • • • • • • •
第三,翻译不应该局限于对原语文本的描述,而在于 该文本在译语文化里功能的等值。巴斯奈特认为,翻译只 能是对另一种符号的充分解释,完全等值是不可能的。 和传统观念把翻译看作是一个从原语到译入语的静态转 换不同,她认为翻译是一个动态过程,以文化为翻译的单 位,不同文化的功能等值是手段,文化的转换才是翻译的 目的。与奈达强调传译原文信息不同,巴斯奈特关注文化 的转换与接受,因此,一方面应考虑翻译的服务对象即译 文读者,另一方面要考虑原语文本在原语文化中所起到的 功能。在此,她提出了不同文本应采取的不同翻译策略并 认为相比较而言,文学翻译较之科技文献的翻译允许译者 拥有更多的自由,可以灵活重写甚至打破原文的文学形 式。
中英文化翻译差异
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
• • • • • • • • • • 自20世纪80年代起,翻译学研究出现一种“文化转向 论”.即译学研究在深入文本内部的同时也应该注重文本的 外部研究,即文本的“文化语域”。作为文化翻译观的主要代 表之一巴斯奈特指出“翻译就是文化内部和文化之间的交 流。”141她还进一步阐述了文化翻译观的具体含义:第一,翻译 应该以文化作为翻译的单位而不应停留在以前的语篇之上; 第二.翻译不只是一个简单的译码— — 重组过程,更重要的 还是一个交流的行为;第三,翻译不应局限于对原语文本的 描述,而在于该文本在译语文化里功能的等值;第四,不同历 史时期文化有不同的原则和规范。
• 第四,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原则和规范, 其目的 • 是为了满足不同的需要,翻译就是满足文化 的需要和一定 • 文化里不同群体的需要.
评价
• • • • • • • • ;她把翻译研究与文化研究紧密结合起来,把 翻译研究放在一个更为广阔的历史的、文化的范畴来加以 探讨,并且注重跨学科的研究。因此,她的思想具有高度 的宏观性。在评判标准、对等与等值等问题上,她充分考 虑多种制约因素,为翻译研究拓宽了思维空间。此外,她 对文学翻译的重视,对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的关注都使 得翻译、译者的地位提高,同时体现了一位学者广阔的胸 襟和气度
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
• 第四,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原则和规范, 其目的
• 是为了满足不同的需要,翻译就是满足文化 的需要和一定
• 文化里不同群的需要.
评价
• ;她把翻译研究与文化研究紧密结合起来,把 • 翻译研究放在一个更为广阔的历史的、文化的范畴来加以 • 探讨,并且注重跨学科的研究。因此,她的思想具有高度 • 的宏观性。在评判标准、对等与等值等问题上,她充分考 • 虑多种制约因素,为翻译研究拓宽了思维空间。此外,她 • 对文学翻译的重视,对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的关注都使 • 得翻译、译者的地位提高,同时体现了一位学者广阔的胸 • 襟和气度
• 巴斯奈特认为翻译决不是一个纯语言行为, 它深深扎
• 根于语言所处的文化之中,翻译就是文化内 部与文化之间
• 的交流。[ 5 ]在《翻译、历史与文化》一书 中,她提出了文化
• 翻译观的思想,其具体表现如下:
• 第一,翻译应以文化作为翻译的单位,而不是停留在 • 以前的语篇之上。关于翻译单位的争论由来已久,从最开 • 始的以词为单位到以短语、句子、段落、篇章为单位,可
到
• 德国理论家弗米尔的赞同,他认为翻译的本质是一种跨文 • 化的行为,译者应精通两种或多种语言进而了解其文化。
• 第三,翻译不应该局限于对原语文本的描述,而在于 • 该文本在译语文化里功能的等值。巴斯奈特认为,翻译只 • 能是对另一种符号的充分解释,完全等值是不可能的。 • 和传统观念把翻译看作是一个从原语到译入语的静态转 • 换不同,她认为翻译是一个动态过程,以文化为翻译的单 • 位,不同文化的功能等值是手段,文化的转换才是翻译的 • 目的。与奈达强调传译原文信息不同,巴斯奈特关注文化 • 的转换与接受,因此,一方面应考虑翻译的服务对象即译 • 文读者,另一方面要考虑原语文本在原语文化中所起到的 • 功能。在此,她提出了不同文本应采取的不同翻译策略并 • 认为相比较而言,文学翻译较之科技文献的翻译允许译者 • 拥有更多的自由,可以灵活重写甚至打破原文的文学形 • 式。
浅析文化翻译理论
浅析文化翻译理论引言语言、文化和翻译三者密不可分,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语言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文化的内涵性和外延意义,而翻译的过程则是语言和文化相互作用的过程。
英国翻译理论家苏珊·巴斯奈特(Susan Bassnett)的“文化翻译理论”以文化为翻译的基本单位,强调在翻译过程中,目的语不仅要准确传达源于文本的信息,更要将文化传递置于首位。
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20世纪70年代前,各语言学派和功能学派等学者聚焦于研究西方文化翻译理论的语言学功能,并升级至文化层面。
70、80年代后,随着东西方跨文化交际活动的日益加强,多元文化成为世界发展的趋势之一,文化在语言交际活动的大背景下扮演着愈加重要的角色。
在文化翻译研究方面,英国翻译理论家苏珊·巴斯奈特作为主要代表人物,在其著作《翻译、历史和文化》一书中首次提出了“文化转向”一词,着重强调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以“文化”为翻译的基本单位,站在文化的立场上扮演好文化传播的使者角色。
理论综述据巴斯奈特的观点,若将文化比作人的身体,那语言就是人的心脏,只有心脏与身体相互协调,人才能存活。
因此译员在翻译时,不能将文化割裂开进行翻译。
诠释了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之后,巴斯奈特引用斯内尔霍恩比的观点,论述了文化翻译观的具体含义:(1)翻译应将文化作为翻译的基本单位,而非停留在以往的语篇之上;(2)翻译不只是简单的解码到重组的过程,更是一个交流的过程;(3)翻译不应局限于对原语文本的描述,而在于该文本在译语文化功能上的等值;(4)不同的历史时期翻译有不同的原则和规范,用来满足文化的需要和一定文化里不同群体的需要。
简言之,翻译绝非单纯的语言行为,而是根植于语言所处的文化中。
翻译不仅要满足文化需要,同时也要满足读者需求。
此外,翻译会对文化产生一定影响,对其进行“构建”,二者相辅相成。
理论发展据宋建浩的观点,苏珊·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理论”基于比较文学,对各国、各民族和地区之间的文学交流和关系进行研究,而翻译在其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
操纵与构建_苏珊·巴斯奈特“文化翻译”思想研究
操纵与构建_苏珊·巴斯奈特“文化翻译”思想研究操纵与构建:苏珊·巴斯奈特“文化翻译”思想研究概述苏珊·巴斯奈特是一位重要的文化翻译研究学者,她的研究以翻译作为关键概念,探讨了文化的操纵与构建。
本文将介绍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思想,并分析其对文化研究的重要意义。
一、文化翻译的内涵巴斯奈特以翻译作为文化研究的关键概念,将其拓展到社会、政治和经济等领域。
她认为,翻译不仅仅是将一种语言转化为另一种语言,更是一个文化交流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涉及语言的转换,还涉及到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的转码。
因此,翻译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考虑到多个因素的交织。
二、文化操纵的现象在巴斯奈特看来,文化翻译不仅仅是一种文化交流的过程,还涉及到操纵和控制的现象。
她指出,在文化翻译过程中,权力关系和利益决定了翻译的结果。
例如,在政治领域中,当一个国家将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其他国家时,就存在着文化操纵的现象。
这种操纵控制了文化的流动,导致了文化多样性的受限。
三、文化构建的过程巴斯奈特还指出,文化翻译是一种文化构建的过程。
在翻译过程中,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和互动反映了文化的结构和变化。
通过翻译,人们可以对不同的文化进行理解和呈现,从而促进文化的发展与创新。
四、文化翻译的意义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思想对文化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提醒我们,在进行跨文化交流时,要注意权力关系和操纵现象的存在。
仅仅通过语言的转换是不够的,还需考虑到文化的差异和利益的冲突。
其次,文化翻译研究可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对话。
通过翻译,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欣赏其他文化的独特之处,避免因文化差异而引发的误解和冲突。
此外,通过文化翻译的过程,我们还能够认识到文化的变化与发展。
文化是动态的,不断地在不同的环境中演变。
通过翻译,我们可以理解到文化背后的历史与社会背景,并探索文化创新的可能性。
总结苏珊·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思想强调了翻译在文化研究中的重要性。
文化解码与重组——苏珊183;巴斯奈特文化翻译观下中英广告、商标互译分析
科技信息一、引言20世纪20年代至60年代,语言学家尤其是结构主义语言学家企图从语言学的角度找到解决翻译问题的方法,虽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在解决文学翻译时却遇到了一定的麻烦。
结构主义语言学始终执着于语言的形式特征和机械属性,忽视了语言的人文特征和社会属性。
[1]翻译活动不只是简单的解码重组的过程,更重要的还是一个交际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文化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0世纪80年代,翻译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翻译的文化论。
苏珊巴斯奈特(Susan Bassnett)是文化翻译观的领军人物。
巴斯奈特认为翻译绝不是一个纯语言行为,它深深扎根于语言所处的文化之中,翻译就是文化内部与文化之间的交流。
[2]翻译的等值就是译语和原语在文化上的等值。
巴斯奈特强调文化在翻译中的地位以及翻译对于文化的意义。
文化翻译观的提出在翻译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被较多的应用于文学作品的分析。
将其应用于广告商标的翻译研究中并不多见,本文拟以苏珊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为基础,探寻其理论对于中英广告商标互译的指导作用。
二、文化翻译观(Cultural Translation Theory)文化是“一个社会信仰与习俗的总和。
”[3]不同的社会信仰与习俗必然会产生不同的文化。
苏珊巴斯奈特认为“语言植根于文化语境中,文化犹如人的身体,语言是人的心脏,任何把语言独立开来看待翻译的行为都将是危险的。
”[4]对于语言和文化的关系Brown与巴斯奈特持有相似的观点他认为“文化是语言和思维相互作用的综合体。
语言既可表达文化模式、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也可反映某一特定文化的世界观。
”[5]由此看来正确处理翻译中遇到的问题各国语言和文化间的差异不容忽视。
奈达将文化翻译定义为:在文化翻译中,从某种意义上改变原语的信息内容来顺从译语文化,或者是在原语言中的不明显的信息在译语中明晰。
他还指出,真正成功的翻译,双文化主义比双语言主义更重要,因为文字只有在他们起作用的文化中才有意义。
巴斯奈特文化翻译观视角下分析中国古诗翻译—以《江南春》为例
巴斯奈特文化翻译观视角下分析中国古诗翻译—以《江南春》为例发布时间:2022-06-30T06:09:45.746Z 来源:《中国科技信息》2022年第5期作者:王伯晟、翟蕾[导读] 20世纪 80年代翻译理论研究趋于多元化发展,文化翻译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苏姗·巴斯奈特提出了不同于传统翻译语言学派的新翻译观,她认为翻译绝不是纯粹的语言行为,而是植根于有关文化深处的交际行为。
王伯晟、翟蕾(西藏大学,西藏自治区拉萨850000)摘要:20世纪 80年代翻译理论研究趋于多元化发展,文化翻译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苏姗·巴斯奈特提出了不同于传统翻译语言学派的新翻译观,她认为翻译绝不是纯粹的语言行为,而是植根于有关文化深处的交际行为。
文化翻译理论强调翻译重在文化交流,文化优先于信息。
本文通过分析鉴赏许渊冲英译版唐诗《江南春》,着重以诗歌翻译实践鉴赏来介绍巴斯奈特文化翻译理论在诗歌翻译实践领域的应用。
关键词:巴斯奈特、文化翻译理论、诗歌翻译、江南春、许渊冲一、苏珊·巴斯奈特文化翻译理论概括苏珊·巴斯奈特是翻译文化学派的代表人物,在1990年与安德烈·勒菲弗尔合编的《翻译、历史和文化》一书中,她提出了文化翻译理论[1],认为机械化的语言学翻译论并不适应文学翻译领域,因此强调要“文化转向”[2],要求译者应该在特定的文化语境中进行翻译活动。
自巴斯奈特“文化翻译理论”提出后,翻译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翻译学界开始重视文化在翻译中的重要作用。
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理论认为翻译应以文化作为翻译的单位,不该停留在以前的语言篇章之上,强调翻译既不是纯语言行为,也不只是简单的译码和重组的过程,而是深深根植于语言所处文化环境中的交流行为[3]。
可以说翻译就是为了满足文化的需要和文化里不同群体的需要。
根据文化翻译理论,翻译重在文化交流,文化是第一位的,信息是第二位的,其理论核心是实现文化功能对等[4]。
对巴斯奈特“文化翻译观”和奈达“读者反应论”对比
对巴斯奈特“文化翻译观”和奈达“读者反应论”对比
对巴斯奈特“文化翻译观”和奈达“读者反应论”的对比研
究
摘要:苏珊·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和尤金. 奈达的“读者反应论”有相似之处,也存在差异。
本文试从两者的相似之处入手,对比研究苏珊. 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和尤金·奈达的“读者反应论”,旨在说明前者是对后者的继承和发展,更符合翻译标准,更顺应时代发展和世界文化融合潮流,因而具有无限的生命力。
关键词:巴斯奈特文化翻译观奈达读者反应论源语译语
一、引言
美国当代著名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eugene n ida)被誉为西方“现代翻译理论之父”。
20世纪60年代,奈达提出了一套以读者反应为依据的翻译理论,即“读者反应论”。
自上世纪80年
代以来,随着世界范围内科学研究领域“人类中心范式”的确立
和翻译理论研究中文化学派的兴起,翻译的“文化价值观”便逐
渐成为翻译研究关注的焦点之一。
人们不再把翻译看作是静止的,纯语言的行为,而把它看作在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下的交流过程。
苏珊·巴斯奈特是英国沃瑞克大学比较文学理论和翻译研究生院的教授、翻译家、诗人和文学家(廖七一,2001:186-7),作为翻译文化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她的“文化翻译观”对翻译研究意
义重大。
二、两者的翻译思想概述
1.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
巴斯奈特强调文化在翻译中的地。
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
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摘要】文化是语言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探讨了如何从短语、句子和习语的文化内涵入手来引导学生了解东西方动物文化的差异,提高对文化差异的敏感度。
【关键词】动物文化差异翻译教学在英语教学和翻译中,我们经常会遇到有关动物的词汇,单个词汇很好翻译,直译就行,但是如果出现在句子里或者谚语、习语里,同学们就不知道该如何翻译了,直译吧,很可能带来诸如译文呆板,生硬,甚至是错误的,不符合译入语语言文化背景等不利因素,那么这种情况,翻译就必须考虑到不同语言之间反映在文化上的差异,否则,翻译就失去了等效、等值的可能。
本文试图从短语、句子、和习语的文化内涵入手来探讨如何引导学生了解东西方动物文化的差异。
一、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要成功地将一种语言翻译成另一种语言,首先,要精读两种语言;其次,还要注意语言和语言之间所含的文化差异。
语言随着社会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发展而发展。
正如L.R.帕默尔在《语言学概论》中所阐述的的那样“语言忠实地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全部历史、文化”,语言通常以实现社会目的,充当与其它民族建立和保持某种关系的媒体,同时也是记录和传播文化成就并促进其发展的手段,语言是文化的基础,另一方面,语言又受制于文化,文化是指某些特定人群的人们的整个生活方式,包括人们所想的、所说的、所做的,所形成的语言、风俗、习惯和对某一事物所共有的态度和情感。
语言与文化是紧密相连的,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语言和文化,文化差异使同一个词,或同一表达方式对另一个国家来说,可能指的不是同一事物。
并且容易产生误解,毫无恶意的言辞会使对方惊讶或愤怒,简单的一句话有时会使一方捧腹大笑,而另一方却全然不知幽默之所在。
由此可见,语言离不开社会文化这个大背景,社会文化又通过语言表现出来。
因此,在翻译教学中,我们对原文的理解不是单纯语言理解的问题,我们要引导学生重视文化差异,提高对文化差异的敏感度,并对东西方文化差异进行对比分析。
二、动物文化差异与翻译自古以来,动物和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息息相关,在人类漫长的岁月里,不同民族对同一动物在生活习惯、认知角度以及喜好的不同导致了动物在不同文化所代表的含义也不同,所以对动物词汇的翻译不能望文生义,按照本民族的文化来理解、翻译其它民族文化的动物。
苏珊巴斯内特的文化翻译思想简述-精品文档资料
苏珊巴斯内特的文化翻译思想简述-精品文档资料-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苏珊巴斯内特的文化翻译思想简述1、苏珊巴斯内特简介Susan Bassnett(1945--- )国际知名翻译理论学者、比较文学家和诗人,是英国沃里克大学(University of Warwick)资深教授,曾任该校副校长、“翻译与比较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早年在欧洲多国接受过教育,掌握多门语言并了解多种文化,在意大利开始其学术生涯,到沃里克大学任教前曾在美国短期工作。
现担任英国国家委员会英国研究咨询委员会主席、国际翻译理事会理事、欧洲翻译协会理事等学术团体职务。
巴斯内特教授学术兴趣广泛,从莎士比亚到西尔维亚普拉斯,从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到后殖民时期的印度,都在她的视域之内。
她的研究范围包括:比较文学、翻译研究、英国文化、拉美文学、戏剧作品、女性作品和后殖民时期的翻译现象、旅行文学研究、传媒研究等等。
从1969年翻译出版意大利艺术评论家阿尔甘(G. C. Argan, 1909-1992)的《复兴之城》,到2009年出版与别尔萨博士合着的《全球化时代的新闻翻译》,巴斯内特已出版专着、编着和译着共30余种。
2、文化转向的历史背景20世纪五六十年代,语言学翻译观在翻译研究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翻译被视为不同语言之间的转换。
60年代后期,西方翻译理论研究从字、词、句为单位过渡到以语篇为单位,翻译的功能学派大行其道。
70年代,以色列学者Even Zohar提出多元系统理论(poly-system theory),西方的翻译理论研究真正从文本转移到文本以外的文化、社会、历史及政治因素的相关研究。
这一时期的翻译研究虽然以不同的名称命名,“翻译研究”、“描述翻译学”、“多元系统理论”、“操纵学派”、“低地国家学派”等,但它们从事翻译研究的基本范式和方法却非常相近。
作为描述学派的前身,多元系统理论并没有将注意力集中在某种特殊的体裁(genre)上,而是着眼于各个民族不同的文化背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作者:赵莉何大顺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09年第06期如今在学术领域,特别是在文学理论和批评领域,探讨文化已经成为一种潮流。
随着经济,政治活动的全球化,文化与语言之间的密切关系已经得以体现。
在范围广博的翻译界,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都有翻译学者试图以文化翻译来取代传统的翻译理论。
传统的翻译理论把重心置于语言文字方面,认为翻译就是正确的使用字典与语法,把一种语言的意思转化为另外一种语言。
而文化翻译更注重于语言的主体即语言的使用者人,而不是传统的语言的客体。
王宁曾说,这是一个好的开始,对翻译研究来说至少有了两种不同的研究:狭义上讲,有旨在把一种语言的内容变成另外一种语言的直译的研究,广义上就有将文化内涵从一种语言形式转变到另一种语言形式的研究。
郭建中先生也说过,近年来,翻译研究上出现的两个明显的趋势,一个提倡以交际为标志的翻译理论,另外一个则倡导重视文化传递而不是语言传递。
奈达将文化翻译定义为:在文化翻译中,从某种意义上改变原语言的信息内容来顺从译语文化,或者是在原语言中的不明显的信息在译语中明晰。
他还指出,真正成功的翻译,双文化主义比双语言主义更重要,因为文字只有在他们起作用的文化中才有意义。
20世纪80年代,翻译研究已经进入翻译文化论的阶段,文化翻译研究已经显现出其优越性。
苏珊·巴斯奈特无疑是支持这一翻译理念的众多学者中最杰出的一位。
她是英国沃瑞克大学比较文学理论和翻译研究生的教授。
同时也是一位翻译家,诗人,和文学家。
她对文化翻译的研究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渐渐成熟。
在这期间她出版了大量学术专著,其中有:与列费维尔(A. Lefevere) 合著的《翻译,历史与文化》(Translation , History and Culture ,1990) 、《翻译研究》( Translation Studies ,1980) 、《比较文学—批评导论》(Comparative Literature : A Critical Introduction ,1993) 、《建构文化》(Constructing Cultures ,1997) ,另外,她与列费维尔、根茨勒等主编了世界译坛上最有影响的翻译理论丛书:《翻译研究丛书》( Translation Studies) 和《翻译主题丛书》( Topics in Translation) 。
在完成《翻译研究》后,苏珊·巴斯奈特在《翻译,历史与文化》中体现了她的文化翻译观思想,主要可以总结成以下几个方面:1.翻译的单位应该是文化而不是传统的词,句子,段落或是语篇。
2.翻译并非单纯的语言之间的转换,实质上是文化交流。
既包括文化内的交流也包括文化之间相互交流。
她将翻译宏观的分为两大类,即文化内翻译和文化外翻译。
3.翻译应走出语义等值的局限,实现文化中的功能等值,翻译的等值不应是单一的,而应是多层面的。
翻译不应该只局限于对原语文本的描述,而在于该文本在译语文化中功能的等值。
她认为,翻译只能是对另一种符号的充分解释,完全等值是不可能的。
翻译的最终目的是实现文化的转换。
因此,她不仅关注译文读者,也关注原语文本在原语文化中所有的功能。
4.翻译的原则和规范也是不断变化的。
翻译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不同的需要。
根据文化翻译观,翻译重在文化交流,文化是第一位的,而信息是第二位的。
苏珊·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要求在翻译中尽量保留原语文化的差异性。
这些都与传统的翻译观恰恰相反。
比如说对习语“She was born with a silver spoon in his mouth” 的翻译,根据文化翻译观这个银勺是应该译出的,因为它反映的是不同的文化,可以使读者理解银勺在异国文化中表现的是富贵。
又如莎士比亚的名句“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的翻译,根据文化翻译观,夏天也应该译出,因为读者具有想象力,可以明白英国的夏天是美好的。
译者不应只是考虑在译入语国家的夏天不美好,担心给读者造成误会,而把原文中的夏天避而不译。
文化翻译观要求译文的读者能够适应文化差别,通过对译文的阅读了解异国风情,异国文化。
由于文化翻译观主张文化因子不可直接翻译,只能移植或是传递,翻译策略上则采用“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方法。
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独特语言结构形式会使的在译语中找不到对应的表达方式,而这些独特的语言又深深根植于一个民族的文化之中,那么翻译时就应该采用异化的方式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
在翻译汉语文学著作时没有必要把中国人的行为模式,认知模式都改成西方式的,因为二者是不同的。
就像上帝和如来尽管都是神,但是上帝就是上帝,如来就是如来,二者根本不能等同。
众所周知,中国翻译大师杨宪益翻译了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
毫无疑问,他采用的是异化的原则。
译文中保留了中国特有的文化习俗。
同时,英国学者霍克思也翻译了《红楼梦》,他采用了归化的方法,把中国的文化镀上了西方色彩。
例如在翻译《红楼梦》中“巧媳妇做不出没米的粥”一句时,杨宪益和霍克斯译法不同:杨宪益译为“Eventhe cleverest house wife can’t cook a meal without rice”;霍克斯译为“Even the cleve rest house wife can’t make bread without flour”我想霍克斯太低估了国外读者的认知能力,他们当然能明白饮食上这些简单的差异。
所以杨版翻译不但简单明了,更实现了文化交流的目的。
在文学翻译中, 苏珊·巴斯奈特认为不光要注意文字、语义、修辞、文体等的转换和表现, 还要考虑源语和译语文化的差异, 以及译者在翻译中的立场等若干问题。
翻译的文化性与历史性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任何文学或文化行为都是在一定的历史时空中发生的。
翻译文本是由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文化语境中的翻译行为所产生的, 带着鲜明的时代文化特征。
翻译的文化性和历史性就是将原著和译著都还原于特定的历史文化语境中, 考察它们产生时的各自的历史文化背景及其差异。
在协调文化差异的过程中, 文学翻译就具有了创造性的特性文化。
文学翻译观主张保留原作中的比喻形象,新颖的语言特征以及让人揣测的联想思维,尽管这些可能造成译文难懂,但是文学作品的特点也在于它们需要读者到字里行间去体会。
因此,保留这些特点是必要的,而不能为了好懂牺牲原文的风格。
在诗歌翻译上,文化翻译观更是提倡保留原作的风貌,注重内容和形式的重现。
巴斯奈特认为文学翻译失去了形式也就失去了精髓。
诗的翻译, 不是复制原文, 而是创作相似的文本, 是种子移植。
没有诗的形式的保留, 功能对等根本无法实现。
在《诗歌与翻译》一文中巴斯奈特首先通过总结不同文化背景下翻译过程亦会不同,引出不能用同一标准衡量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诗歌。
接着引用雪莱对诗的论断引出诗歌翻译就是进行种子移植这一翻译原则,正如“把种子植于一块新土地,长出一棵新植物”。
然后作者列举了詹姆斯·霍尔姆斯的4种进行形式转换的策略和旁德对诗的3种分类,指明诗歌是开放的,不同的人理解不同,如果把它固化,完全以系统化的方式解码,就将失去原文内含的游戏味道。
译者和诗作者对诗的作用刚好相反。
诗人是把诗固化,译者则解构重组,译诗更像移植而非复制。
因此,译者对诗必须持一种钻得进去、跳得出来的态度,创造性地译诗。
在戏剧翻译方面,苏珊·巴斯奈特则认为翻译者的目标是保留作品的异域特点,尤其是符号系统、表演部分的异域文化,让读者自己去品味。
文化没有强弱之分,没有优劣之差。
翻译者应该通过翻译彰显不同文化特有的魅力,让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真正实现文化意义上的交流。
这种文化交融趋势是明显的,正如文化翻译观所提倡的——在文化交流与融合中使新词、新术语在本族语言中流行起来,成为本族文化的成员。
汉语中有了巴士,沙发,英语中有了kongfu(功夫),baozi(包子)。
作为一种翻译理论,文化翻译观在这个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显示出它无穷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1]Bassnett, Susan & Lefevere, Andre.Translation,History and Culture [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and Education Press, 1990.[2]Bassnett,Susan,Poetry and Translation, [A],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and Education Press,1990.[3]Bassnett,Susan &Andre Lefevere,文化构建:文学翻译论集[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4]邓巨,秦中书,苏珊·巴斯奈特翻译思想评述[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7(3):104-106。
[5]段峰,苏珊·巴斯奈特翻译文学思想评述[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88-92。
[6]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7]廖七一,当代英国翻译理论[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赵莉,何大顺,成都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