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王曰伟 下肢缺血的诊断和治疗
急性下肢缺血诊断详述
急性下肢缺血诊断详述*导读:急性下肢缺血症状的临床表现和初步诊断?如何缓解和预防?下肢动脉缺血症可分为早、中、晚三期。
早期为缺血期 ,主要表现为患肢怕冷、麻木和针刺感 ,检查时可发现足背有瘀斑样改变 ,足趾尖和趾甲明显增厚、苍白 ,患肢皮肤温度降低 ,足背动脉搏动减弱甚至消失。
紧接着就出现行走困难 ,即患者的行走速度减慢 ,行走距离缩短 ,并出现跛行。
患者一般行走 100米以内 ,就感到患肢麻木胀痛 ,必须停下休息片刻方可继续行走。
因此 ,这种症状又被称作“间歇性跛行” ,此期也可称作“间歇性跛行期”。
如果疾病进一步发展 ,就进入中期 ,在上述症状逐渐加重的基础上 ,中期的主要特点是疼痛。
患者行走时疼痛 ,休息时也疼痛 ,而且越是夜深人静 ,疼痛越剧烈 ,因此该期又被称为“静息痛期”。
晚期也称作“坏死期” ,主要表现为足趾、外踝、足跟等末梢部位逐渐出现发黑、坏死 ,并在坏死的基础上发生感染 ,形成溃烂。
患者彻夜难眠 ,疼痛难忍。
在进行手术治疗前应进行彩色超声波、动脉造影等检查。
应用先进的数字显影动脉造影和血管镜检查时我们可以发现 ,下肢动脉缺血症主要是由于下肢主干动脉闭塞所致。
闭塞的原因既可以是动脉硬化的斑块 ,也可以是血管壁增厚和血栓堵塞。
闭塞的部位既可发生在腹主动脉下段 ,也可发生在股动脉、腘动脉等处。
动脉闭塞发生的部位越高 ,则缺血的面积越大 ;闭塞发生的部位越低 ,则缺血症状出现得越早。
在本病诊断时, 还须特别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以便和几个疾病鉴别开来:①间歇性跛行须与非血管性下肢疼痛造成的跛行(如神经源性跛行) 区分开来。
②对于突发下肢发凉、麻木、静息痛等急性下肢缺血患者,跛行病史是动脉血栓形成和动脉栓塞鉴别的主要依据。
③年龄和发病部位是本病与大动脉炎和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鉴别要点, 大动脉炎好发于年轻女性, 主要侵犯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多见于吸烟的青壮年男性, 主要累及肢体的中、小动脉及静脉。
下肢动脉疾病诊疗的中国专家共识(全文)
下肢动脉疾病诊疗的中国专家共识(全文)下肢动脉疾病可有多种急性和慢性临床表现。
下肢动脉疾病患者截肢和死亡的风险增加,生活质量下降。
同时,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全身性疾病,下肢动脉疾病患者同时也可能存在心脏和脑血管的动脉粥样硬化。
有明确的证据证实,下肢动脉疾病患者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增加,如心肌梗死(MI)和缺血性卒中。
多项指南将包含下肢动脉疾病在内的周围动脉疾病定义为冠心病的等危症,血脂异常和血压控制的治疗目标等同于冠心病患者。
已有研究表明,识别下肢动脉疾病并给予强化治疗能够显著改善预后。
一、下肢动脉疾病的病因和流行病学下肢动脉疾病的主要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
吸烟、糖尿病、血脂异常、高血压、高龄是下肢动脉疾病的危险因素。
吸烟和糖尿病对下肢动脉疾病的影响最明显。
下肢动脉疾病的其他病因包括动脉瘤、血栓栓塞、炎症或创伤、囊肿、筋膜室综合征或先天异常。
下肢动脉疾病的发病率取决于研究人群的年龄、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以及伴随的其他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情况(如冠心病和脑血管病等)。
调查下肢动脉疾病的发病率常用的方法包括基于问卷的间歇性跛行的发生率、脉搏检查和踝臂指数(ABI)等。
根据间歇性跛行估测下肢动脉疾病的发生率不敏感,低估了下肢动脉疾病的发生率。
在30~44岁年龄段,男性间歇性跛行的年发生率为6/万人,女性为3 /万人。
在65~74岁年龄段,男性间歇性跛行的年发生率升高到61 /万人,女性升高到54/万人。
根据病史和体格检查对于检测下肢动脉疾病敏感性同样较低。
仅根据异常的肢体脉搏诊断下肢动脉疾病可高估其发生率2倍。
使用ABI较使用问卷调查可使下肢动脉疾病的检出率增加2~7倍。
以客观的无创检测方法ABI 为依据,下肢动脉疾病的患病率在60岁以下的人群中为<5%,60~69岁的人群中为5~10%左右,大于70岁的人群中为20%左右。
年龄≥70岁或年龄在50~69岁有吸烟和/或糖尿病史的患者中。
下肢动脉疾病的患病率为29%。
国家名老中医孙伟正教授关于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诊疗经验
茜草 1 0 g , 藕节 1 5 g , 1 0剂 , 日l剂 , 水煎服 。同时停 服
强的松 , 告知其停强的松后病情 可能加重, 属 正 常 现 象, 勿虑 。二 诊 : 服上药 1 0剂 , 精 神 转佳 , 食 纳好 转 , 皮
象: 舌 尖红 , 苔 薄黄 , 脉数 。 中 医诊 断 : 葡萄 疫。 西 医诊 断: 过敏 性 紫癜 。辨证 : 热邪灼络, 迫血 妄 行 , 治 宜 清热 解毒 , 凉血止血 , 予生地黄 2 0 g , 茜草 1 0 g , 紫草 1 O g , 板 蓝根 1 5 g , 大青 叶 1 0 g , 天花粉 1 0 g , 白茅根 3 0 g , 小蓟
1 0 g , 藕节 l 0 g , 忍冬藤 3 0 g , 甘草 1 0 g , 同时停 服 激素 , 告知 停激素后 皮 损 可能 在短 期 内加 重 , 此属 正常反 应 ,
损增多, 累及 上肢 , 仍便 溏 , 尿 常规 示 正常 。再 次 告 知
患者 皮损增 多为停 强的松 之病 情反跳 , 非 中药副作 用 , 原 方加 白茅根 3 0 g , 小蓟 1 5 g , 继服 。三诊 : 服上 药 1 0 剂, 精神 佳 , 便 溏好 转 , 纳可 , 皮 损 颜 色变 淡 , 二 诊 方加 荷叶 1 0 g 。 四诊 : 服上药 1 0剂 , 四肢 皮损 消退过半 , 便
光明 中医2 0 1 5年 3月 第 3 0卷 第 3期
C J G M C M Ma r c h 2 0 1 5 . V o l 3 0 . 3
・4 7 5・
4 典 型 病 例
信心 , 求诊 于 中医。现 在 症 : 双 下肢瘀 点瘀 斑 , 关节不
肿痛 , 无腹痛 , 无黑便 , 神 疲乏力, 少 气懒 言 , 便 溏, 纳
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的进展
参考文献:[1]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81-283.[2]陈中升,芦 军.单硝酸异山梨酯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附98例临床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06,8(13):20.[3]王立华,朱飞英,孙网保.麝香保心丸治疗冠心病心肌缺血150例临床观察[J].蛇志,2007,19(2):150-151.[4]罗雪挺,胡有志,冯德勋.麝香保心丸治疗冠心病心绞痛[J].血栓与止血学,2007,13(5):212-215.[5]赵季璇.麝香保心丸治疗老年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60例临床观察[J].现代医院,2008,8(12):31-32.[6]韩 凌,陈金良,苗永国,等.麝香保心丸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观察[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10,19(1):88-90.(收稿日期:2012-03-04)·综 述·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的研究进展基金项目: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20092088)作者单位:沈阳军区总医院心血管内科,辽宁沈阳 110016通讯作者:王效增,E-mail:wxiaozeng@163.com都晓沫,王效增摘要:下肢缺血性疾病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药物治疗疗效甚微,且有些病人无法行血运重建治疗。
干细胞移植促进缺血下肢的血管新生,对缺血性疾病的治疗已日益受到关注。
本文就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的应用作一综述。
关键词:下肢;动脉硬化;干细胞移植文章编号:1008-0074(2012)05-560-03中图分类号:R543.509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008-0074.2012.05.34 下肢缺血性疾病的主要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甚至闭塞,主要包括严重肢体缺血(Critical limb ischemic,CLI),动脉硬化性闭塞症(Arteriosclerosis bitterns,ASO),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hromboangiitis obliterans,TAO orBuerger′s diease)以及糖尿病足。
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
微导丝 进入胫 后动脉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分阶段、分次行球囊扩张
胫 后 动 脉 下 段 (
球 囊 )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2mm
分阶段、分次行球囊扩张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 扩张前后造影效果:可见经扩张后, 股浅动脉、腘动脉、胫后动脉血流 通畅,直至踝关节水平仍可见血管 显影。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ASO
❖ 多发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患者 ❖ 常伴有高脂血症、高血压和动脉硬化病史 ❖ 常累及大中动脉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ASO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正常股总动脉及分叉处彩色血流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ASO
❖ 股总动脉分叉处,股浅动脉内无血流信号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ASO
的临床分期与分级。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3 糖尿病足(Diabetic foot , DF)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足背动脉 胫后动脉
腘动脉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AO)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动脉硬化闭塞症(ASO)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动脉硬化闭塞症(ASO)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糖尿病足(DF)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临床表现:三期(坏死期或坏疽期)
❖ 坏疽可先为一趾或数趾,逐渐向上发展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临床表现:三期(坏死期或坏疽期)
▪ 合并感染—红肿明显,剧烈疼痛,全身发热 ▪ 感染控制—红肿消退,坏疽局限,溃疡愈合 ▪ 坏疽发展至足背以上—红肿疼痛难以控制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糖尿病下肢缺血外科与干细胞治疗
谷涌泉教授谈:糖尿病下肢缺血外科与干细胞治疗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_谷涌泉|张建|汪忠镐2008-03-04 关键字: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下肢缺血糖尿病足下肢动脉血流重建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下肢动脉硬化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尤其是糖尿病发病率的快速增长,因此所造成的糖尿病性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发病率也越来越高。
而且其处理也较单纯动脉硬化所致的下肢缺血难度大和复杂。
目前治疗方法繁多且杂乱,有点让人无所适从;为此,我们谈谈如何选择其治疗方法。
不过,这里首先要搞清楚以下几个概念。
一、几个基本概念(一) 糖尿病下肢缺血与下肢动脉硬化合并糖尿病的区别我们在临床工作中经常有人会提出这个问题。
其实这个问题不难回答,我们认为二者并没有本质区别。
无论前者或者后者,都有二个现象存在,其一是有糖尿病,其二是动脉硬化。
只不过哪个病变在先,哪个病变在后而已。
动脉硬化是一种脂代谢紊乱的表现之一,如果在此基础上合并糖尿病,就同时出现了糖代谢的紊乱,自然会加重动脉硬化的病变;反之也是一样。
人们经过研究发现[1],与非糖尿病患者的血管硬化相比,糖尿病患者的动脉硬化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更为常见,2、发病年龄更小,3、没有性别的差异,4、多个节段发生病变,5、病变发生在更远端(主动脉-髂动脉几乎不累及)。
在我们的研究中也发现了类似的特点。
(二)糖尿病足与糖尿病下肢缺血糖尿病足的概念是由Oakley于1956年首先提出,1972年Catterall将其定义为因神经病变而失去感觉和因缺血而失去活力,合并感染的足。
随着人们对糖尿病足的认识深入,发现糖尿病足是一组足部的综合征,不是单一症状。
它应当具备几个要素:第一是糖尿病患者,第二是应当有足部组织营养障碍(溃疡或坏疽),第三是伴有一定下肢神经或/和血管病变;三者缺一不可,否者就不能称其为糖尿病足。
糖尿病下肢缺血是由于糖尿病患者同时出现了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无论二者发生的前后,只要具备这二个因素就称为糖尿病下肢缺血。
补阳还五汤治疗肢体缺血性疾病110例
委员会制定 的临床疗效判定标准 。
4 治 疗 结果
肢体 缺血性疾病是 临床 上最为 常见 的周 围血管疾 病 , 主要
表现为肢体发凉 、 怕冷 、 麻木 、 疼痛 , 甚至发生溃烂和坏疽。近年 汤治疗肢体缺血性疾病 10例 , 1 效果明显 , 现报道如下 。
1 一般 资料
临床治愈 3 3例 , 著有效 5 显 0例 , 进步 2 5例 , 效 2例 , 无 临 床治疗总有效 率为 9 . % 。 82 肢体 缺血性疾病包括血栓 闭塞性脉管炎 、闭塞性动脉硬化
公 司 、 宁 培力药业 有 限公 司 等 中药 配 方 颗粒 生 产 企 南 业, 针对 中药 配方 颗粒生 产 的各个环 节 , 开展建 立一 套
[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编著 . 2] 国际标准化教程. 北京 : 中国标准出版
社 .0 4: 8 20 2.
配方颗粒 规 范化生 产 和管 理 的技术 标 准 体 系 的 工作 ,
部发 凉 明显 者加鸡 血藤 、 干姜 、 辛 、 附子 ; 细 制 瘀斑 紫绀 者加 全
蝎、 蚣、 蜈 地龙 、 土鳖虫 ; 疼痛 明显者加醋 延胡索 、 乳香 、 药 ; 没 麻 木者加杜仲 、 桑寄生 。
3 临床 疗 效 判 定 标 准
好血; 桃仁 、 红花 、 芍 、 赤 川芎 助归 尾活 血化瘀 , 地龙 通经 活络 。
诸药 组合使 气 旺血行 , 祛瘀 络通 , 到扩张周 围血 管 , 达 降黏 、 祛 纤, 消除斑块 , 改善肢体血液循环和微循环的作用 。
(0 9—1 2 20 2— 8收稿 )
依据 19 95年 9月 中国中西医结合 学会周 围血 管疾病 专业
2 治 疗 方 法
下肢缺血的护理PPT课件
运动护理
运动方式: 选择合适的 运动方式, 如散步、慢 跑、游泳等
运动强度: 根据个人情 况,选择适 当的运动强 度,避免过 度运动
运动时间: 每次运动时 间不宜过长, 以30-60分 钟为宜
运动频率: 每周至少进 行3-5次运 动,以保持 良好的运动 习惯
运动注意事 项:运动前 热身,运动 后拉伸,避 免运动损伤
下肢缺血的护理PPT课件
x
目录
01. 下肢缺血的概述 02. 下肢缺血的护理措施 03. 下肢缺血的康复指导 04. 下肢缺血的预防措施
下肢缺血的概述
病因和症状
病因:动脉粥样硬化、血栓 形成、血管炎等
症状:疼痛、麻木、发冷、 皮肤苍白、肌肉萎缩等
诊断和治疗方法
诊断方法:临床症状、体格检查、
治疗方法:药物治疗、手术治疗、
预防感染:保持 患者皮肤清洁, 预防褥疮等皮肤 感染
饮食指导:建议 患者多吃富含纤 维的食物,如蔬 菜、水果等
运动指导:鼓励 患者进行适当的 运动,如散步、 游泳等
心理支持:关心 患者心理状况, 给予心理支持和 疏导
下肢缺血的护理措施
饮食护理
增加膳食纤维摄入,预防便秘 控制食盐摄入,避免水肿 增加维生素C和E的摄入,提高血管弹性 避免刺激性食物,减轻胃肠道负担 适量摄入优质蛋白质,增强抵抗力
肢缺血风险
健康教育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 惯,如戒烟限酒、 合理饮食、适当运 动等
01
定期进行身体检查, 及时发现并控制高 血压、高血脂、糖 尿病等危险因素
02
避免长时间保持同 一姿势,如久坐、 久站等
03
04
加强下肢锻炼,如 散步、游泳、瑜伽 等,以促进血液循 环
下肢缺血分级
限性坏疽并伴有弥散足部缺血 或中足血流容积描记曲线平坦或几乎
无搏动趾动脉压在40mmHg以下
6
中足以上水平主要组织缺失,无 同5
法挽救的足部功能丧失
整理课件
2
慢性下肢缺血-主髂动脉病变的TASC分级(2007)
• A级:
– 单侧或双侧的髂总动脉狭窄
– 单侧或双侧的髂外动脉短段狭窄<3cm
• B级:
3
慢性下肢缺血-股腘动脉病变的TASC分级(2007)
• A级:
– 单发狭窄<10cm – 单发闭塞<5cm
• B级:
– 多发病变,每个<5cm – 单发病变<15cm,且不累及膝下腘动脉 – 单发或多发病变,同时合并胫动脉闭塞 – 重度钙化性闭塞<5cm – 单纯腘动脉狭窄
• C级:
– 多发狭窄或闭塞,累计长度<15cm – 2次腔内治疗后复发的狭窄或闭塞
– 短段的肾下主动脉狭窄 <3cm
– 单侧髂总动脉闭塞
– 单发或多发的髂外动脉狭窄,累计3-10cm,未累 及髂总动脉
– 单侧髂外动脉闭塞,未累及髂内动脉和股总动脉 起始
• C级:
– 双侧髂总动脉闭塞
– 双侧髂外动脉狭窄,累计3-10cm,未累及髂总动 脉
– 双侧髂外动脉闭塞,未累及髂内动脉和股总动脉 起始
25mmHg
2
中度间歇性跛行
症状位于1和3之间
3
重度间歇性跛行
Ⅱ
4
缺血性静息痛
不能完成平板试验,试验后踝动脉压 力在50mmHg以下
静息踝动脉压力在40mmHg以下,踝 或中足血流容积描记曲线平坦或几乎 无搏动
趾动脉压在30mmHg以下
下肢缺血的康复治疗方案
一、概述下肢缺血是指下肢血管因各种原因导致血液供应不足,引起下肢疼痛、麻木、肿胀、发凉等症状。
下肢缺血康复治疗是指通过一系列康复手段,改善下肢血液循环,缓解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本文将介绍下肢缺血的康复治疗方案。
二、康复治疗方案1. 康复训练(1)有氧运动:有氧运动可以增加心脏输出量,提高下肢血液循环。
患者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运动方式。
每次运动时间以30-60分钟为宜,每周3-5次。
(2)抗阻力运动:抗阻力运动可以增加肌肉力量,改善下肢血液循环。
患者可进行以下训练:①静力性收缩:患者坐在椅子上,将一只脚抬起,使脚背与地面平行,保持15-30秒,然后放下,重复10次,每天2组。
②动态性收缩:患者坐在椅子上,将一只脚抬起,脚尖向下,做15-20次,然后脚尖向上,做15-20次,重复3组。
③等长收缩:患者坐在椅子上,将一只脚抬起,使脚背与地面平行,用力绷紧腿部肌肉,保持15-30秒,然后放松,重复10次,每天2组。
(3)关节活动度训练:患者可进行以下关节活动度训练:①踝关节背屈、跖屈:患者坐在椅子上,将一只脚抬起,尽量使脚背与地面平行,然后使脚尖向上,重复15次,每天2组。
②膝关节屈伸:患者坐在椅子上,将一只脚抬起,尽量使脚背与地面平行,然后使脚尖向上,重复15次,每天2组。
2. 物理治疗(1)按摩:按摩可以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
患者可进行自我按摩或请专业按摩师进行按摩。
(2)超声波治疗:超声波治疗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疼痛。
患者可进行超声波治疗,每次15-20分钟,每周3次。
(3)电疗:电疗可以刺激神经,促进血液循环。
患者可进行电疗,每次15-20分钟,每周3次。
3. 中医治疗(1)针灸:针灸可以调节经络,改善血液循环。
患者可进行针灸治疗,每次30分钟,每周3次。
(2)拔罐:拔罐可以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
患者可进行拔罐治疗,每次15-20分钟,每周2次。
4. 生活指导(1)饮食:患者应保持均衡饮食,多吃富含维生素、矿物质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瘦肉、鱼类等。
下肢缺血机能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熟悉下肢血管的解剖结构及生理功能;2. 掌握下肢缺血的症状、诊断和治疗方法;3. 了解下肢缺血对机体的影响及预防措施。
二、实验原理下肢缺血是指下肢血管因狭窄、闭塞或血液供应不足而导致的下肢组织、器官缺氧、代谢障碍和功能障碍。
下肢缺血可分为动脉性和静脉性,其中动脉性下肢缺血最为常见。
本实验通过观察下肢缺血动物模型,探讨下肢缺血的症状、诊断和治疗方法。
三、实验材料1. 动物:大鼠;2. 实验器材:手术器械、血管夹、生理盐水、电生理记录仪、显微镜等;3. 药物:硝酸甘油、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等。
四、实验方法1. 动物分组: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缺血组、治疗组和假手术组。
2. 缺血模型制备:将缺血组大鼠进行手术,结扎左侧髂动脉,造成动脉性下肢缺血。
3. 观察指标:(1)症状观察:观察大鼠的肢体活动、皮肤颜色、温度、足背动脉搏动等;(2)组织学观察:取大鼠下肢肌肉组织,进行病理学观察;(3)血流动力学观察: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下肢血管内径和血流速度;(4)神经传导速度检测:采用电生理方法检测坐骨神经传导速度。
4. 治疗方法:治疗组给予硝酸甘油、阿司匹林和低分子肝素等药物进行治疗。
5. 数据处理:采用统计学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
五、实验结果1. 症状观察:缺血组大鼠出现肢体活动受限、皮肤苍白、温度降低、足背动脉搏动减弱等症状,而正常组、治疗组和假手术组大鼠无明显症状。
2. 组织学观察:缺血组大鼠下肢肌肉组织出现明显病理改变,如细胞肿胀、坏死等,而正常组、治疗组和假手术组大鼠肌肉组织无明显改变。
3. 血流动力学观察:缺血组大鼠下肢血管内径和血流速度明显降低,而治疗组和假手术组大鼠下肢血管内径和血流速度明显改善。
4. 神经传导速度检测:缺血组大鼠坐骨神经传导速度明显降低,而治疗组和假手术组大鼠坐骨神经传导速度明显改善。
六、实验结论1. 动脉性下肢缺血可导致肢体活动受限、皮肤苍白、温度降低、足背动脉搏动减弱等症状;2. 动脉性下肢缺血可引起下肢肌肉组织病理改变,如细胞肿胀、坏死等;3. 硝酸甘油、阿司匹林和低分子肝素等药物可改善下肢缺血症状,提高下肢血管内径和血流速度,改善神经传导速度。
大动物下肢缺血造模方法(一)
大动物下肢缺血造模方法(一)大动物下肢缺血造模介绍•大动物下肢缺血造模是一种常见的实验方法,用于研究下肢缺血引起的疾病和治疗方法。
本文将详细介绍几种常见的大动物下肢缺血造模方法。
方法一:动脉阻塞法1.麻醉动物,将其置于手术台上。
2.通过手术切口暴露出动脉,并将其用细丝线进行阻塞。
3.监测下肢血流情况,确保成功造成缺血状况。
方法二:介入治疗法1.通过血管造影技术,确定缺血部位和程度。
2.在缺血区域内插入血管内支架或球囊进行扩张。
3.监测下肢血流恢复情况,评估治疗效果。
方法三:全肢缺血法1.麻醉动物,将其置于手术台上。
2.通过手术切口,将所有供血动脉全部阻塞。
3.监测下肢血流情况,观察血流恢复过程。
方法四:动脉结扎法1.麻醉动物,将其置于手术台上。
2.通过手术切口,暴露出需要结扎的动脉。
3.使用细线或血管夹将动脉结扎,造成缺血状况。
4.监测下肢血流情况,观察病理变化。
方法五:人工血管植入法1.麻醉动物,将其置于手术台上。
2.通过手术切口,将人工血管植入到下肢供血动脉。
3.根据需要,可以选择部分或全部血管进行植入。
4.监测下肢血流恢复情况,评估植入效果。
结论•大动物下肢缺血造模是研究下肢缺血相关疾病和治疗方法的重要工具。
根据实验需求和具体情况,可以选择适合的造模方法进行研究。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大动物实验时,应严格遵守伦理规定,保护动物福利。
以上就是几种常见的大动物下肢缺血造模方法,希望能对相关研究人员提供参考。
方法一:动脉阻塞法1.麻醉动物,将其置于手术台上。
2.通过手术切口暴露出动脉,并将其用细丝线进行阻塞。
可选择结扎动脉或使用血管夹固定。
3.确保阻塞后动脉无血流通过,导致下肢缺血。
方法二:介入治疗法1.通过血管造影技术,确定缺血部位和程度。
2.在缺血区域内插入血管内支架或球囊进行扩张,重新建立血流通路。
3.监测下肢血流恢复情况,评估治疗效果。
方法三:全肢缺血法1.麻醉动物,将其置于手术台上。
2.通过手术切口,将所有供血动脉全部阻塞,如结扎主要动脉。
用来评估下肢缺血程度及保肢率的分型
评估下肢缺血程度及保肢率的分型一、概述下肢缺血是指下肢组织由于血液供给不足而发生缺血状态,其病因复杂,可能涉及大、小血管病变、炎症和血液高粘滞性等多种因素。
严重的下肢缺血会导致组织坏死、溃疡和甚至截肢,给患者的生活和健康带来严重影响。
评估下肢缺血的程度及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对于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二、下肢缺血的分型下肢缺血的分型对于临床医生来说意义重大,它能够帮助医生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确定治疗方案,预测治疗效果。
目前常用的下肢缺血分型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 Rutherford分型Rutherford分型是临床上最常用的下肢缺血分型之一,它主要根据病变严重程度和症状特点将下肢缺血分为6个级别,分别是0级、1级、2级、3级、4级和5级。
其中0级表示无症状,1级代表只有轻度症状,如跛行或间歇性跛行,而5级则表示组织坏死、溃疡或坏疽。
Rutherford分型简单易懂,便于临床医生快速了解患者的病情程度。
2. Font本人ne分型Font本人ne分型是另一种常用的下肢缺血分型系统,它将下肢缺血分为4个级别,分别是I期、II期、III期和IV期。
其中I期和II期主要是指下肢间歇性跛行,III期和IV期则是指组织缺血坏死和溃疡。
Font本人ne分型在临床应用中较为广泛,能够帮助医生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及预测预后。
3. TASC分型TASC(TransAtlantic InterSociety Consensus)是由欧美专家共同制定的下肢动脉疾病分类系统,它主要根据下肢血管病变的部位、程度和长度将下肢动脉疾病分为A、B、C、D四类。
TASC分型能够帮助医生确定治疗策略和术式选择,对于具体的介入手术和血管外科手术起到了指导作用。
4. CLI分型CLI(Critical Limb Ischemia)分型是专门针对下肢严重缺血症状的一种分型系统。
它根据下肢缺血症状的程度将CLI分为Rutherford 4级和5级,旨在帮助医生及时评估患者的病情,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新技术】下肢缺血性疾病患者的福音——骨膜侧方牵张术
【新技术】下肢缺血性疾病患者的福音——骨膜侧方牵张术下肢缺血性疾病患者的福音沈阳航天医院综合外科邹式伟副主任带领骨科团队为下肢缺血性疾病带来一种全新的治疗方法,骨膜侧方牵张术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
该手术微创,2厘米切口,不需要打断骨头,疗程短三周左右,术后就可以下地行走,不影响行动,费用低风险小,术后缓解疼痛明显。
下肢缺血性疾病的共同特点下肢缺血性疾病可导致肢体疼痛、感染、坏疽,给病患造成巨大痛苦,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
这其中以糖尿病足最为常见。
我国约有1亿多糖尿病患者,此类疾病患者数量上千万。
患者痛苦,治疗困难,费用高昂,给社会及家庭带来沉重负担。
想方设法治愈他们是我们临床医生义不容辞的责任。
下肢骨膜侧方牵张术的优点1.手术更微创,可以在局麻下完成,术后即可下地行走。
2.手术时间短,20分左右即可完成,风险小。
3.手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不长,并发症少。
背景技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和外周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因糖尿病足、动脉硬化性闭塞症、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等疾病引起的肢体缺血、疼痛及坏死的病例越来越常见,很多患者已截肢或面临截肢的风险,甚至截肢后仍有较多患者出现创面不愈合,致残率极高。
而随着机动车的普及,机动车事故也是屡见不鲜,由这种高能量损伤所致的骨折患者,缺血性骨不连的风险也较以往明显增加。
其治疗周期长,费用高,疗效欠佳。
人们深知,下肢缺血性疾病可导致肢体疼痛、感染、坏疽,给病患造成巨大痛苦,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这其中以糖尿病足最为常见。
我国的糖尿病患者超过一亿,糖尿病足发病率约占其中8.0%。
随着社会整体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的老龄化,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等下肢缺血性疾病的发病率也呈逐年升高的趋势。
这类患者基数庞大,常有足部破溃、感染、坏死,创面迁延不愈。
生活质量低下,因病致残,因病致贫的案例屡有发生,长期生活在疾病的折磨之中。
他们中的很多人最终难以逃脱截肢的命运。
慢性下肢动脉缺血的诊断和治疗
慢性下肢动脉缺血的诊断和治疗
张建
【期刊名称】《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年(卷),期】1993(000)004
【摘要】报告了18例慢性下肢动脉缺血的诊断和治疗。
其中动脉粥样硬化13例,大动脉炎3例,血栓2例.本组病人均进行动脉造影术。
13例(15次)经皮经腔动脉成形术,2例行取栓术,1例行动脉内膜剥脱术,5例行人造血管旁路手术。
本组17例随访3月~6a,痊愈14例,好转3例。
【总页数】1页(P276)
【作者】张建
【作者单位】不详;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4
【相关文献】
1.利用负压及股动脉药物注射治疗下肢动脉慢性缺血症136例 [J], 杨士平;薄慕平;刘瑞珍;何佳
2.股浅动脉支架治疗动脉硬化闭塞症慢性下肢缺血20例 [J], 李学东;陈剑秋;吴义生
3.动脉粥样硬化所致慢性下肢缺血应用髂-股动脉腔内介入治疗的可行性和疗效观察 [J], 袁修翠;刘曙光
4.动脉粥样硬化所致慢性下肢缺血应用髂-股动脉腔内介入治疗的可行性和疗效观
察 [J], 袁修翠;刘曙光;
5.导管接触溶栓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慢性缺血治疗中的应用 [J], 刘洪; 王学虎; 李凤贺; 赵渝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急性下肢缺血的外科治疗(附35例病例分析)
急性下肢缺血的外科治疗(附35例病例分析)史伟浩;余波;王铁平【期刊名称】《中国现代医学杂志》【年(卷),期】2005(15)4【摘要】目的探讨急性下肢缺血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03年以来收治的35例急性下肢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5例患者中存活32例,所有患者术前存在下肢急性缺血的症状如患肢的疼痛、麻木、苍白或青紫、皮温降低、活动障碍均消失,或有不同程度的改善,27例患者术后可扪及足背及胫后动脉搏动.5例行截肢术.35例患者中3例死亡.动脉损伤1例.股部切口淋巴漏1例.随访2个月到1年.没有截肢的27例患者均恢复正常的日常生活.5例截肢患者患肢的缺血症状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要提高急性下肢缺血性疾病的治疗水平及改善预后,首先要加强对急性下肢缺血性疾病的认识,减少早期漏诊、误诊.其次尽快抗凝,溶栓,取栓或进行血管重建,缩短缺血时间.注意由于缺血造成的并发症的防治.【总页数】3页(P555-557)【作者】史伟浩;余波;王铁平【作者单位】复旦大学华山医院,外科,上海,200040;复旦大学华山医院,外科,上海,200040;复旦大学华山医院,外科,上海,20004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3.5【相关文献】1.急性下肢动脉缺血19例的外科治疗 [J], 谢斌;刘强;赵艳平;杨兴龙;何崇武;万晓斌2.左半结肠癌并急性梗阻的外科治疗(附35例报告) [J], 徐汉轮;邓建中3.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超早期溶栓治疗初探附15例病例分析 [J], 于淑兰4.胆囊癌的外科治疗(附35例临床病例分析) [J], 吴一冲;周修静5.眼化学灼伤合并急性中毒的诊断和治疗——附359例病例分析 [J], 韩玫;王敬钦;张凤林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下肢缺血性疾病的诊治第10讲下肢动脉内膜剥脱术
下肢缺血性疾病的诊治第10讲下肢动脉内膜剥脱术
杨牟;车海杰
【期刊名称】《中国临床医生》
【年(卷),期】2010(038)006
【摘要】@@ 动脉内膜剥脱术曾经是一种直接治疗动脉硬化性狭窄、闭塞,重建动脉血流的手术方法.但是该手术对于长段的病变术后疗效较差,且随着人工血管的不断改良,几乎均由旁路手术所取代.目前作为一种主要的常规治疗手术,仅用于治疗颈动脉硬化性狭窄,而在本书所介绍的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的治疗中,一般多作为其他技术的辅助手段,以期获得最好的治疗效果.
【总页数】1页(P22)
【作者】杨牟;车海杰
【作者单位】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烟台毓璜顶医院,血管外科,山东,烟台,264000;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烟台毓璜顶医院,血管外科,山东,烟台,264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43
【相关文献】
1.下肢缺血性疾病的诊治第6讲下肢缺血性疾病的腔内微创治疗 [J], 杨牟;张居文
2.下肢缺血性疾病的诊治第8讲下肢动脉取栓术 [J], 杨牟;陈萍
3.下肢缺血性疾病的诊治第1讲下肢动脉栓塞 [J], 杨牟;张居文
4.下肢缺血性疾病的诊治第2讲下肢动脉损伤 [J], 杨牟;车海杰
5.下肢缺血性疾病的诊治第3讲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J], 杨牟;宋富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下肢缺血的诊断和治疗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血管外科
王曰伟
概述
•下肢动脉急性闭塞或慢性狭窄、闭塞,导致肢体缺血,组织坏死。
•特点:发病率增高,临床表现多样
影响病人生活质量,致残,致死
•(1)急性缺血:动脉栓塞,主动脉夹层,外伤,股青肿•(2)慢性缺血:动脉硬化性闭塞症(ASO),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AO)
•(3)慢性缺血急性加重:狭窄或闭塞继发血栓形成
急性缺血
•1.动脉栓塞
栓子随血流冲入下肢动脉,引起肢体的急性缺血。
绝大多数栓子停留在动脉分叉或分支开口,远端继发血栓形成。
(1)心源性:占70%。
心房颤动,心肌梗死,室壁瘤,亚急性心内膜炎,心房粘液瘤
(2)医源性:心脏瓣膜置换术后,介入治疗(导丝,栓塞材料,支架)(3)其他:矛盾性栓塞
•2.主动脉夹层:高血压,胸背部撕裂样疼痛,真腔闭塞
•3.外伤:动脉内膜撕裂、闭塞
•4.股青肿:肢体严重肿胀,动脉受压、血流中断
急性缺血-临床表现
•6P 征
1.疼痛(pain)
2.动脉搏动消失(pulselessness)
3.苍白(pallor)
4.感觉异常(paresthesia)
5.麻痹(paralysis)
6.温度降低(poikilothermia)
慢性缺血-ASO
•动脉内膜、中膜增厚、脂质沉积、钙化
•全身动脉硬化病变的表现
•多节段病变
•缓慢进展,可继发血栓形成,急性加重
•危险因素:年龄>60岁,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高血压,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痛风等
ASO
Fontaine分期Rutherford
分级
临床表现客观指标
Ⅰ轻微症状期0
无症状,无明显
血流动力学改变
的闭塞性病变
运动平板试验正常
Ⅱ间歇性跛行1 轻度间歇性跛行可完成平板试验,试验后踝动脉压>
50mmHg,至少下降25mmHg
2 中度间歇性跛行症状介于1和2之间
3 重度间歇性跛行不能完成平板试验,试验后踝动脉压
<50mmHg
Ⅲ静息痛期 4 缺血性静息痛踝动脉压<40mmHg,趾动脉压<30mmHg
Ⅳ溃疡和坏死期5 小组织缺损
踝动脉压<60mmHg,趾动脉压<
40mmHg
6 中足以上组织缺
损
踝动脉压<60mmHg,趾动脉压<
40mmHg
慢性缺血-TAO
•Buerger病,血管壁全层炎症,管腔闭塞,伴血栓形成•累及四肢中小动脉、静脉
•男性青壮年(40岁以下)
•吸烟
•反复血栓性浅静脉炎
•预后差
TAO临床表现
•1.局部缺血期:患肢苍白、发凉、乏力
•2.营养障碍期:皮肤干燥,脱毛,指甲增厚变形,肌肉萎缩,静息痛
•3.组织坏死期:肢端发黑,干瘪,溃疡或坏疽,多为干性。
诊断
•症状和体征:6P征,Fontaine分期和Rutherford分级•Buerger试验
•踝肱指数(ABI)(1-1.4),趾肱指数(TBI)(>0.7)•超声
•CTA,MRA:确诊和制定手术方案
•DSA:腔内治疗
2016 AHA/ACC Guideline on the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Lower Extremity Peripheral Artery Disease. Circulation. 2017; 135(12): e726–e779.
AE ASO AD 外伤
治疗
•非手术治疗:控制危险因素(戒烟Ia,降脂Ia,降压Ia),抗血小板(ASP75-325mg qd or 氯吡格雷75mg qd Ia),抗凝(夹层除外),功能锻炼(间跛病人)Ia
•手术:取栓、内膜剥脱、动脉旁路
•腔内:CDT、PMT、PAT、PTA、支架、斑块旋切、激光•复合手术
2016 AHA/ACC Guideline on the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Lower Extremity Peripheral Artery
Disease. Circulation. 2017; 135(12): e726–e779.
German guideline on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peripheral artery disease – a comprehensive
update 2016. Vasa 2017; 46 (2): 79–86.
手术
腔内
复合手术
ALI诊疗流程
TASC II. Eur J Vasc Endovasc Surg. 2007; 33, S1-S75.
手术or腔内?(TASC II)
TASC II. Eur J Vasc Endovasc Surg. 2007; 33, S1-S75.
ALI与CLI
•ALI:病史<2周,严重的肢体低灌注,6P征
•CLI:动脉闭塞导致的慢性(>2周)缺血性静息痛,或溃疡不愈合
,或坏疽,高截肢率和心脑血管缺血事件
[1] 2016 AHA/ACC Guideline on the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Lower Extremity Peripheral Artery Disease. Circulation. 2017; 135(12): e726–e779. [2] Robert B. Rutherford. Recommended standards for reports dealing with lower extremity ischemia: Revised version. J Vasc Surg 1997;26:517-38.
ALI手术方式
•原则:最快的速度和最低的风险恢复下肢血运
•取栓:损伤动脉内膜,分支血栓无法取出
•CDT:适合I和IIa的病人,能溶解分支内血栓;陈旧性栓子,溶栓禁忌,耗时。
•PAT与PMT:新鲜血栓
•复合手术
ALI手术时间窗和方式选择
•I,urgent revascularization(6-24 hours)
•IIa和IIb,emergent revascularization (within 6 hours)2016 AHA/ACC Guideline Circulation. 2017;
135(12): e726–e779.
CLI :手术or 腔内? 2016 AHA/ACC Guideline
Circulation. 2017; 135(12):
e726–e779.
CLI:手术or腔内?
German guideline. Vasa
2017; 46 (2): 79–86.
2016 AHA/ACC Guideline on the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Lower Extremity Peripheral Artery Disease. Circulation. 2017; 135(12): e726–e779.
2016 AHA/ACC Guideline on the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Lower Extremity Peripheral Artery Disease. Circulation. 2017; 135(12): e726–e779.
Claudication 手术or腔内?
German guideline on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peripheral artery
disease – a comprehensive update 2016. Vasa 2017; 46 (2): 79–86.
总结
•下肢缺血发病率增高,影响生活质量,致残,致死
•鉴别ALI,CLI,IC;分清轻重缓急
•处理原则
(1)基本治疗:控制危险因素,抗血小板,抗凝,功能锻炼,(2)ALI和CLI:保肢,改善预后
(3)IC:减轻症状,改善生活质量
(4)获益相同的情况下首选腔内
•TASC II 分级不再适合指导腔内或手术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