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向现代歌词的嬗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5-10-18
作者简介:苏自勤(1948)),男,甘肃礼县人,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副教授。
古代诗歌向现代歌词的嬗变
苏自勤
(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甘肃成县 742500)
摘 要:影响人们文化生活的歌词,在现、当代文学史中没有其地位。
它应当是现代文学重要的研究对象。
因为从其影响和社会功能上或者与诗的渊源关系上看,都应有它的地位。
它思想内容丰富,艺术手法高妙,现当代文学史应确立歌词的文学地位,并进行深入的研究,使世俗的俗文学嬗变为雅文学。
关键词:歌词;文学地位
中图分类号:I20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020(2005)06-024-005
学习当代文学史,从远古到现代,发现一个奇特的现象:影响人们文化生活极其重要的歌曲,它的歌词在现当代文学中却没有了地位。
尤其到了当代,通俗歌曲数量之大,反映生活面之广都是前所未有的,即使堪称/一代之文学0代表的宋词也是与之不能相比的。
而且其中有许多问题也值得研究。
例如流行歌曲,它为什么有如此多的群众?它能流行多久?它将流向何处?对于这一远远超出传统的文学样式的歌词,我们的现、当代文学史却视而不见。
有资料表明,迄今为止海内外18种版本的中国文学史,惟有现代歌词不仅没有专门章节介绍,而且在概述中也几乎没有关涉
[1]
,这难道不奇怪吗?或许有人会说,/歌曲0是
歌词和音乐的结合体,不是纯文学,所以不是文学研究的对象,这一观点,是对/歌曲0文学性的否定,但又是本文立论的依据)))正因为它是/曲0和/词0的结合体,其中/歌词0就是文学范畴的东西。
要说明的是(本文所谈/现代歌词0的/现代0,它包含5现代文学史6和5当代文学史6所涵盖的所有阶段和当前现实,以下行文不再注明),歌词在古代文学中是有突出地位的,只是进入/现代文学史0阶段才没有了地位。
而现代/歌词0自/五四0发端至今,已经有百年历史。
它应当是现当代文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歌词为什么是现代文学重要的研究对象这里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歌词是不是一种文学样式?回答是肯定的。
一般来说,歌曲是歌词与乐曲的有机结合。
对歌词与乐曲来说,歌曲才是他们最终的、完整的艺术存在。
因为歌词与乐曲结合在一起时,二者有着共同的艺术规律,分别为两种相对独立的艺术品存在时,又各自遵守着不同的艺术规律)))乐曲遵循音乐规律,歌词则遵循文学的一般规律。
歌词,作为歌曲的文学部分,它也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
它尤其是审美的,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
它同其他文学作品一样凭借着语言,能够独立地完成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任务,所塑造的文学形象是完整的,具有独立的艺术价值,它是相对独立的。
就其本质而言,它仍然是/语言艺术,习称音乐文学0[2]。
/习称音乐文学0,说明它终究还是文学。
歌词确实主要是同乐曲一起通过听觉而被感知的,但是,就歌词本身而言,它引起审美感受的却并不是声音本身,而是声音所代表的语言。
黑格尔曾这样认为:/因为诗所保留的最后的外在物质是声音,而声音在诗里不再是声音本身所引起的情感,而是一种无意义的符号0,声音在诗里只起符号作用,引起观念、间接由观念引起情感,/声音就是这样变成了文字,变成在本身已是分节发出的声音,它的意义在于标示观念和概念0[3]。
诗是这样的,歌词更是如此。
它是声乐创作的基础,庄捃华强调说/一件真正的音乐文学作品,首先应当是一件真正的文学作品,具有独立艺术价值的文学作品0[4]。
一首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和意义,只有通过歌词才能具体地确定下来。
乐曲给人的感觉虽然是直接的,却又是抽象的。
只有与歌词结合,才能更充分地发挥作用,使抽象的乐曲具体化。
作为语言艺术的歌词,它在诉诸听觉来传达语义方面,与朗诵、演说、谈话、广播等形式,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只不过它在乐曲的衬托、敷陈夸张、延伸作用下,使其感情内容发挥得更充分罢了。
既然歌词是语言艺术,理应属于文学的范畴,文学史给予一定的地位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或许有人会说/歌词虽然是语言艺术,但它只有与乐曲结合才能最后完成它的艺术使命,它是一种综合性艺术0。
对此,我们无需作过多的理论分析,我们只要看看文学史对待其它综合艺术的状况就能得出给予现代歌词一定地位的结论。
中国当今对文学体裁的分类,一般采用四分法,即诗歌、散文、小说、戏剧[5]。
文学史也以此为标准对各类文学作品进行研究。
就这个分类中的戏剧而言,现代文学史
#
24#
就要论及话剧、歌剧、传统的地方戏剧、电影文学剧本等。
而这个大类本身它是一个更加综合的艺术门类。
它除了属于文学部分的剧本而外,更多地要依靠音乐、舞美、音响、照明,,等诸多因素,同时只有通过演出最后完成它的艺术使命。
影视剧就更复杂了。
尽管如此,现代文学史却将仅供演出用的文学剧本作为文学史的一个重要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那么歌词为什么不应当是现代文学所研究的重要对象呢?
其次,从社会功能看,现代歌词应当是文学的研究对象,而且是重要的研究对象。
歌词,作为文学艺术的形式之一,也有着文学的一般社会功能,即审美认识功能,审美教育功能与审美娱乐功能。
而且这些社会功能随着不同情况而有所消长。
例如在中国北伐战争时期到处都响着/打倒列强0的歌声。
30年代抗战前后,5毕业歌6、5前进歌6、5开路先锋6、5大路歌6、5义勇军进行曲6、5救亡进行曲6、5大刀进行曲6、5牺牲已到最后关头6、5救国军歌6等等,教育功能十分突出。
这种教育形式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号召力,从而转化为全民抗战的凝聚力。
建国以后,即五六十年代,这时的歌词大多以祖国、人民、领袖为题材,以昂扬的斗志、豪迈的情怀,/歌唱我们的新生活0,唱出时代的强音。
如5歌唱祖国6等等。
这时的歌词,主要的也是教育功能。
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这些作品看到不同时代的社会生活和人们的精神面貌。
它们很好地发挥了歌词的认识作用,也使人获得了审美享受。
到了改革开放的今天,娱乐作用更为突出。
中国目前的都市文化生态发生了千年未有的深刻变化,而其中最火爆的拥有群众最多的文艺形式要数歌曲的演唱了,这是最广泛、最普及的艺术形式,各种演唱会、卡拉OK厅,遍地都是。
这说明,如今商品经济为全国人民创造了一个物质和精神生活富足的自由空间。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把演唱作为一种自娱自乐的精神享受,因而歌曲的教育功能降到了次要的位置。
但如果你要研究这些歌词所反映的内容,可以说它包括了生活的各个方面,大至世界风云、国家大事、小至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直至人们灵魂深处的微妙变化,都有细致的反映。
总之,/歌曲是群众性最强,普及性最广,反映生活最及时,活动方式最简便,应用范围也最广的音乐形式0[6],绝大部分歌词清醒地担当着巨大的社会责任,有相当一部分具有撼动人心的力量。
所以说,歌词不仅是文学研究的对象,而且是重要的研究对象。
再次,我们从歌词的同源文学体裁)))诗歌)))的式微中,更能说明歌词应成为现代文学研究的对象的必要性。
5当代作家评论6刊载南帆等人关于5新诗的现状与功能6一文,他们说:/新诗正在离我们远去。
0他们分析了/五四0、/抗战0、50年代和80年代这几个不同时期的读者情况,认为这几个时期的读者群是共通的,跟其它文学作品拥有共同的市场。
现在这个市场分化了,/诗歌只是在一部分诗歌爱好者中流通0,出现了/诗歌的作者比读者还多0的现象。
/圈子里头的人觉得取得了很大的突破,付出了艰辛的劳动,艺术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圈子以外的人十分漠然0,究其原因,南帆认为,人们日常生活中最普通的最大众化的情怀,诗歌却不去抒发,而/这种抒情方式正在进入流行歌曲0。
当代诗人们/不是说出我们心中想说而说不出的话,他们说出来的是我们心中没有,或者在这个时代氛围已经消失的东西0[7]。
的确如此,诗歌在我们这个诗礼之邦的国度里,两千年来一直是文学殿堂里正统的文学样式,深受历代文人墨客的膜拜。
但到今天,其贵族化的倾向越来越严重,诗人们愈来愈脱离人民,躲进象牙之塔而听不到民间的风声雨声,诗歌创作不再是/合为事而作0[8],而是成为纯粹的技术炒作。
而现代歌词却以贴近现实生活,关心大众的喜怒哀乐,真实而准确地传达人类各种复杂、微妙的情感,蕴涵着时代以及个人的精神实质,成为现代人的精神家园,故而也就成了当代社会最为活跃的文学样式。
2000年5词刊6第3期上陈四益撰文,把当今这种现象直接概括为/背时的诗与行时的歌0,他一针见血地指出:/现在是诗歌背时的时代0,这是因为诗歌越来越成为诗人自己的玩物而远离民众的缘故)))但流行歌曲正行时。
江志伟对通俗歌曲为什么能够流行,进一步从艺术上做了探讨,他认为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0/就是通俗歌曲能以其作品所独具的平民意识,贴近生活,闪光的语句和情真意切等本质特色使它的听众怦然心动,进而从心有灵犀一点通飞跃到活用通俗歌曲为我所用的境地0。
这一点不仅使通俗歌曲得以流行而且使之长盛不衰,/因为歌迷们均能方便地找到与其共鸣的心声,并从中得到安慰得到激励得到发泄得到劝戒[9]0。
他分析了这个原因之后,不无幽默地归纳出了生活中活用流行歌曲的八大现象:用作校园歇后语;用作产品广告语;用作影视剧片名和相声小品的笑料;用作书报刊文章标题;用作贺卡词和毕业赠言;用作口头调侃。
这种奇特的现象,只有古典诗词才有,而现代诗歌却是缺少这一点的。
二、歌的历史)))古代诗歌向现代歌词的嬗变
诗和歌词,本来是一回事。
最古老的/诗0就是歌词,也就是歌的语言形式。
一定的思想内容与音乐结合唱出来就是歌,把它的思想内容用文字记录下来就是/诗0。
刘勰说得很明白:/乐辞曰诗,诗声曰歌。
0[10]至少春秋战国以前/诗0就是古人对歌词的称谓。
/歌词0则是现代人的说法。
其中的道理,中国古典文学史,中国古典音乐史都有详细的论述。
刘大杰说:/文学部门里,歌谣产生最早。
文学发展以前,就有了歌谣0[11],沈约说:/虽虞夏以前,逸文不观,禀气怀灵,理无或异。
然则歌咏所兴,宜自生民始也。
0[12]为什么/文学部门里,歌谣产生最早0呢?据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学艺术起源于劳动的学说,原始的艺术形式是诗歌、音乐、舞蹈三者结合在一起的。
/劳动创造了人类本身0[13],劳动发展了人的大脑及人的身体各个器官的机能,为艺术的产生准备了条件。
接着,/劳动实践本身
#
25
#
给予音乐以内容。
劳动的动作和呼声,给予音乐与舞蹈以节奏和音调0[14]。
对此,古人作了客观的记述。
例如5淮南子、道应训6就说:/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0。
5吕氏春秋#淫辞篇6亦有类似的记载。
鲁迅对此又作了生动的说明,他说:/人类在未有文学之前,就有了创作的,可惜没有人记录下来,也没法子记下,我们祖先的原始人,原是连话也不会说的,为了共同的劳作,必须发表意见,才渐渐练出复杂的声音来。
假如那时大家抬木头,都觉得吃力了,却想不到发表。
其中一个叫道-杭育杭育.,那么这就是创作。
,,倘若用什么记号留存下来,这就是文学;他当然就是作家,也就是文学家,是-杭育杭育.派0[15]。
由此可见,文学门类中,之所以最早出现的是歌谣,是因为它是原始人为了协调劳动伴随音乐一起被创造的,这里主要是劳动的需要。
其次,也因为劳动歌谣又是一种简单的语言形式。
中国最古老的音乐理论要算5乐记6了,其中有这样一段论述:/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0。
说明原始的诗歌是与音乐、舞蹈合而为一的。
5尚书6也有类似的记载,所谓/诗言志,歌咏言0就是最古老的诗歌理论了。
这里的诗就是歌词。
这就说明诗与音乐,还是交织在一起的。
格罗塞在5艺术的起源6中说:/每个原始的抒情诗人,同时又是作曲者;每首原始的诗,不仅是诗的作品,同样是音乐的作品。
0[16]诗和歌词,本为一体。
文学家称其为诗,音乐家称之为歌词。
5中国文学史6(游国恩)和5中国古典音乐史6(杨荫浏)都引用了中国最古老的原始诗歌5弹歌6和5蜡辞6就是证明。
而且他们都把5诗经6列为我国最古老的歌词总集,唐顺之说:/5诗6之为诗,不专以其文,以其声也。
自汉而下,5诗6文徒在而其声尽亡0[17]。
/声0即歌曲的旋律。
古人无法记录旋律,于是音乐亡轶,只有歌词被文字记录了下来,古人称之为诗。
由此可见,自5弹歌6、5蜡词6到5诗经6里的每首诗,都是歌词,即当时的/诗0,它们与今天人们所说的/歌词0在概念上是相通的,而且当时的诗(即歌词)都是集体创作,与音乐结合在一起。
既然如此,为什么古代的歌词)))诗进入了文学史的大雅之堂,而今天的歌词却作为俗文学不能写入文学史呢?现在我们简要回顾一下由诗嬗变到歌词的这一过程,就会知道,把歌词排斥在文学史研究的范围之外是没有道理的。
从5诗经6算起,直到文人诗的出现,才打破了乐、舞、诗浑然一体的局面,也就是说自5楚辞6出现又经历汉魏六朝以至唐代诗歌的繁荣,这期间,就出现了入乐的诗和不入乐的独立存在的诗并行的情况。
即古人所说的/歌诗0和/诵诗0。
前者实际上就是歌词,而/诵诗0才是今天意义上的诗歌。
到了唐宋以后,随着词的出现,才有了与今天歌词意义完全相同的概念)))词。
但/词0到后来也发展为脱离音乐而独立存在的文学形式,到了元代,又出现了元曲。
元曲就是元代的歌词,元曲始终是与音乐相结合的。
但到了明清以后,也出现了入乐和不入乐两种形式,直到今天,还有人模仿元曲的形式进行艺术创作。
到了近代,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党人特别重视音乐的教育作用。
梁启超深刻地指出:/音乐为精神教育之一要件0,能够改造/国民之品质0[18]。
他还特别重视国歌、军歌、儿童歌曲的创作。
他还身体力行地创作了5爱国歌6、5终业歌6等歌词。
此外黄遵宪更是积极地创作军歌儿童歌的先驱。
留学日本音乐学校的曾志还曾编过我国第一本音乐教材。
从他们的这些歌词看,已经具备现代歌词的基本特征(只不过其中夹杂了一些文言词语),从内容到形式,完全脱离了正统的诗歌而成为独立的一种文学样式)))音乐文学。
应该说,它们是现代歌词的前身。
那么5诗经6诗、乐府诗等在艺术上与现代歌词有何区别呢?可以说,基本上是相同的。
区别仅在于语言形式的不同:现代歌词使用的是现代语言,前者使用的是古代语言,即我们今天所说的文言。
5诗经6诗是歌词,它的形式符合唱歌的实际,重章叠句的结构形式,四言或杂言的句式。
这是由情感表达和音乐表现的实际需要决定的,这两个特点是与现代歌词相同或相似的。
例如现代歌词就没有五言或七言的句式限制,完全根据实际需要来确定句子的长短,在每一句歌词的用字上是很灵活的。
重章叠句同样是现代歌词所采用的结构形式。
尤其是两段以上的歌词。
在固定的位置上,字数和句式基本是相同的。
因为它要配乐歌唱,受乐章的制约,只能如此。
这两个特点,也是5诗经6诗与后世诗歌最根本的区别。
因后世传统意义上的诗歌,它们要在有限的篇幅表现更丰富的内容和讲究平仄对仗(唐律),这样就不能重复,所以重章叠句和参差不齐的句子是不能允许的。
5诗经6诗因为是歌词,就不受字数或句式的限制。
至于5诗经6中/赋0/比0/兴0的表现手法,自那时起,历代诗歌辞乃至今天的歌词无不采用。
因为它是艺术规律,是客观存在的,古今都要遵守。
乐府诗与歌词有什么区别呢?这要做具体分析。
先看汉代乐府诗。
汉乐府中贵族乐章载在5郊庙歌辞6中,大都是为封建帝王祈神祭祖或歌功颂德的谀辞,当时统治者看作是雅乐,多属封建糟粕,/雅乐不美0/连统治者自己也是承认的0[19]一般文学史也不列举。
有研究价值的是民歌或文人按民歌题材创作的反映现实的作品,称做汉乐府民歌。
/古诗或曰乐府,谓诗之可歌也0这些诗汉代人称为歌诗,这就是入乐歌唱的诗,即乐府诗。
所以乐府诗保持着较自由的形式,不受字数或句子限制,表情达意,直截了当。
例如5战城南65上邪65东门行6都是杰出的代表。
所以说,汉乐府与现代歌词有相似之处。
唐代的/乐府0或/新乐府0,也演化为传统意义上的/诗歌0了。
它完全脱离了音乐而成为纯文学的作品了。
/今人于古乐府,特指为诗之流0。
准确说明了这一点。
既然是诗而不是歌词,唐乐府与歌词的区别是很明显的:二者是不同的艺术门类。
唐乐府有整齐的句式:或四言(如顾况的5囡6)或五言(如元祯的5贫妇词6、5喻溪乡旧游6,李绅的5悯农二首6),或如白居易大量的新乐府诗。
并且隔行压韵,体制
#
26 #
上接近律诗。
这与现代歌词截然不同。
现代歌词虽然也有五言、七言整齐形式的,却不是主要形式,现代歌词对句子的长短不做硬性要求。
白居易新乐府有一个特点与歌词相同,即通俗畅达,淋漓尽致。
有人认为这是白居易诗歌的缺陷。
实际这是保留了古乐府入乐歌唱的特点,也正是因为这个特点才使他的诗广为传唱。
对此袁枚作了正确的评价,说白诗/意深词浅,思苦言甘0。
古人真正把歌词与诗从形式到概念上加以区分的是唐宋两朝。
发端于唐而繁荣于宋的/词0,当时的含义与我们今天所说的歌词是一样的。
那么今人理解的宋词与歌词有何异同呢?
我以为所谓同,就是含义相同,都是歌词,是为歌唱而写的词。
但在表现形式上却有很大的不同:宋词是先曲后词,依声填词;现代歌词一般是先词后曲,自由吟咏。
由此便产生了于此相关的许多不同特点。
由于唐宋词是先曲后词,所以受到音乐的极大的制约,从主题思想到情感基调,都要按照曲子的规定去做。
据说唐开元时已有曲调300多个[20],说明曲调已经很丰富了,但到底不如自由书写方便。
唐宋时代,一般曲子是现成的,那么在同一曲调下不管你填什么内容,句数、句子的长短,一首词,分几段(称阕),都是固定的。
词人就按此格式去填写内容。
不仅如此,而且十分讲究平仄、押韵。
并且比律诗的平仄对仗更为复杂。
所以填词对当时文人来讲也不是十分容易的事。
宋代人王灼在他的5碧鸡漫志6中就指出这种弊端: /今先音节,乃制词从之,倒置甚矣。
0实际上宋人填词,许多也不是为了入乐歌唱,只是利用好的词牌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怀而已,但却十分讲究词格,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词的进一步发展。
其次,曲调所表达的情绪,作品的感情基调已经固定,就不可更改。
所以填词必先体味曲调的情趣,保持文辞与音乐一致。
这无形中给感情的抒发划定了范围。
而且这情绪的跌宕起伏,还必须和旋律的发展相一致,使整个声乐形象和谐。
现代歌词与此相反,因为是词先而曲后,歌词的创作得到了极大的自由。
首先,情绪抒发自由,喜怒哀乐,/缘情而发0,不受音乐的限制。
其次,形式自由。
篇章结构、节律音韵,虽要虑及入乐效果,到底没有一定的规格必须遵从。
比如节律,既可以与语言自然节律一致,亦可改变语言节奏而不失其精髓。
总之,唐宋词的依声添词从内容到形式上都要遵从一定的规格,受到曲调的极大制约,在词曲结合中,歌词处于从属地位,词调一旦完成,歌曲的主题思想、感情色彩、风格特色,也就确定下来了。
金元时期的散曲,一般作为元朝文学的代表,称作元曲(元曲包括散曲和元杂剧中的唱词,此处只讨论散曲)。
作为歌词主要是指散曲,散曲虽然也是依声填词,但比唐宋词则自由灵活得多。
主要表现是用韵和平仄不像宋词那样严格,而且可以在本调之外加衬字,语言上趋向口语化,也更加贴近生活。
这一点,与现代歌词相似。
但毕竟它是先曲后词,在词的创作方面还是受一定的限制。
宋词元曲都是/依声填词0,与现代歌词的自由吟咏形成鲜明的对比。
究其原因,可能是谱曲的不易。
因为古代没有科学的记谱方法,士大夫不屑于教坊倡优之术,故在文人中通晓音律的人可能不多。
有人一旦谱出新曲就变为后人填词的依据。
晚清维新派人物梁启超慨叹/举国无一人能谱新乐,实社会之羞也0[21]。
由此可见古代通音律者不多,所以只能依声填词了。
总之,从5诗经6、5楚辞6、汉乐府,到唐律诗、宋词、元曲各种诗歌形式,它们在初期都是配乐歌唱的歌词,而且在押韵、声律、结构形式等方面都与今天的歌词一样比较自由灵活,但当着这一新的诗体渐渐脱离音乐/遂变为文章之事,非复律吕之事0时[22],从而促成了这种诗体的形式趋向成熟,趋向定型,趋向细密,同时也走向僵化,变成了后世纯文学的东西。
此时,随着新的音乐的出现,旧的/词不能按,乃更新声以媚之0[23],于是创造出一种新的诗歌形式。
这可以说是由原来的诗歌同源发展为后来的诗、歌词分流的发展规律。
这个流变过程,也是音乐与文学互相制约又互相促进的一个矛盾运动过程。
所以现代文学对此应给予必要的研究。
作为音乐文学,它包括很广,歌词,歌剧剧本、戏曲剧本、以及弹词、鼓词等说唱艺术都是它的子项。
文学史把歌剧剧本、戏曲剧本、电影剧本等都作为文学的一大块进行研究。
歌词与它们相比,影响之大、反映生活面之广、内容之丰富、艺术手法之高妙,都是值得重视的。
与此相关的还有弹词、鼓词之类,但是它们已不适应当代人的欣赏要求,慢慢退出了当代人的文化生活,而且艺术上也显得粗俗。
惟独歌词,则空前发达。
有资料表明,全国每年发表歌词的总数量约在5000首左右。
仅以改革开放的20年计算就有10万首左右。
这是有宋一代20800首宋词的四、五倍。
如此丰富的歌词,没有理由不去研究。
我们不能看不起通俗歌词,在当代正统文学衰微之际尤其如此。
2004年陈洪主编的5大学语文6中,将罗大佑的歌词5现象七十二变6排在了诗歌单元之首,并在导语中说:/今天的流行歌曲,或许就是明天的诗0。
纵观中国文学史,俗文学向雅文学的嬗变规律就是如此。
参考文献:
[1]陈煜斓.关于现代文学研究中对歌词缺乏关注的思考[J].词刊,2001(1).
[2][4]庄捃华.音乐文学概论.词刊[J].音乐家学会杂志社,1992(4).
[3]黑格尔.美学(第一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112.
[5]以群.文学原理[M].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 389)408.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97)202.
[6]时乐:罗宗贤同志的创作道路[A].罗宗贤歌曲选[C].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0.
[7]南帆,王光明,孙绍振.新诗的现状与功能[J].
#
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