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科学100年翻译+赵祖平

合集下载

地球演变相关书籍

地球演变相关书籍

地球演变相关书籍
地球演变是指地球在漫长的历史中经历了数亿年的变化和进化,包括地质、生物、气候等多方面的演化过程。

对于这一领域的研究和探索,许多学者和科学家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下面是一些经典的地球演变相关的书籍,供大家参考。

1.《地球科学概论》
作者: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这是一本系统介绍地球科学基础知识的教材,包括地球的形成与演化、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地质学、古生物学等内容,是地球科学领域的基础入门读物。

2.《地球演化史》
作者:海洋大学地质系
这是一本介绍地球演化史的科普读物,描绘了地球从形成到现在的历史演变过程,包括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生物演化等多个方面的内容,通俗易懂。

3.《地球科学史》
作者:迈克尔·鲍尔
这是一本介绍地球科学史的著作,从古代希腊的自然哲学开始,到现代地球科学的诞生和发展,全面介绍了地球科学领域的历史和现状,对于理解地球演变史的背景和历程有很大帮助。

4.《地球历史》
作者:理查德·考克斯
这是一本介绍地球历史的书籍,从地球形成到人类文明的兴起,全面回顾了地球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演化过程,包括板块构造、环境变化、生物进化等多个方面的内容,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地球演变的奥秘。

5.《古生物学》
作者:周其凤
这是一本介绍古生物学的专业著作,系统介绍了古生物学的基础理论、研究方法和应用领域,涉及了古生物分类、古生态学、古地理学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对于了解地球演变中生物进化的过程和机制有很大帮助。

以上是一些经典的地球演变相关的书籍,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和帮助。

four traditions of geography地理学四大传统(中文译文)

four traditions of geography地理学四大传统(中文译文)

地理学四大传统William D. Pattison1990年夏末致地理学刊物的读者们:在超过25年之后重新回到《刊物》版面的这一刻,我很荣幸地介绍一下“地理学的四大传统”,这是一篇在这个国家和其他国家都广泛流传的文章,在它最开始出现后就在再印刷、静电印刷复制和翻译。

普遍关注下的第二次甚至接近第一此次,这可能有些期望值过高。

但是无论如何我想让大家知道,我最初是将论文作为礼物赠送给地理协会,而不是当成我的个人财富。

我现在以同样的心态,将它重新提供给大家。

在我的理解中,这篇文章仍然值得被慎重对待,尤其如此,让我补充一下,使得人们意识到它意图去解决的具体问题。

这篇文章的背景是我自己在高中地理计划中担任第一负责人的亲身经历(1961-63)——并不是那段时所有的经历,仅仅这一部分让我发现自己在数不胜数的会议和相关采访中去聆听地理学家,因为他们响应了这个计划的邀请,全都确定了代表它们的“基础观点”。

我带着这个结论离开了,我已经目睹了这并不是一个研究的共识,而是为了在与他们观点相反的智慧诚实的人之间霸权的盲目斗争。

在他们的对话中,必须要使用两个及以上的不同术语和一个参考文献,通常他们并不是清楚,使用一个术语和两个及以上不同的参考文献也令人同样不安,他们通常也不知道。

这篇文章我的目的就是给这些观点定论。

我提出了基本术语(和精确相关的观点),我相信,这将会使得多样化理解成为可能,并且可以面对各种与依附于地理观念的多元主义相关的党派。

当然,仅有这一个目的可能无法判断我转向国家教育指导中心座谈会。

事实是,自从我的不适感开始,我就已经在期待更大的与国家教育指导中心目标一致的结果。

最终制定,我的希望就是这篇文章可以做到“大幅度促进维持专业地理学和地理教学论之间的结合,同时推动与外行人员之间的交流”(见第四段)。

我必须告诉大家,在1990年,在这种背景下,我对于自己的文字选择的可接受性也有过怀疑,比如其中说到的“专业化”、“教学法”和“外行人”。

华北北部二叠纪陆壳演化_邵济安

华北北部二叠纪陆壳演化_邵济安

华北北部二叠纪陆壳演化*邵济安1何国琦1唐克东2SHAO JiAn1,HE GuoQi1and TANG KeDong21.造山带与地壳演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北京1008712.沈阳地质矿产研究所,沈阳1100341.Key Laboratory of Orogenic Belts and Crustal Evolution,Ministry of Education;School of Earth and Space Sciences,Peking University,Beijing100871,China2.Shenyang Institute of Geology and MineralResource,Shenyang110034,China2014-03-14收稿,2014-05-13改回.Shao JA,He GQ and Tang KD.2015.The evolution of Permian continental crust in northern part of North China.Acta Petrologica Sinica,31(1):47-55Abstract At present there exist different understandings about the structural settings of northern part of North China(including the northern margin of North China Craton and Hinggan-Mongolia Orogenic Belt)in the Permian.According to an influential viewpoint,evolution of the Paleo-Asian Ocean has continued until the end of Permian or the beginning of Triassic,with the northern margin of North China Craton becoming an“Andes-type continental margin”as a result of oceanic plate subducting toward underneath the North China Craton.And the active continental margin has correspondingly changed from an early state of subdaction-convergence(C2)to alate state of detachment of subducting plate and extention of continental margin(P2-T1-2).Such an understanding is largely based onevidences of magmatism.This viewpoint will be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in terms of sedimentary formation,deformation,metamorphism and regional tectonic settings with respect to the continental crust evolution of the concerned area in the Late Paleozoic,and the whole process of evolution will be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according to our understanding:(1)the climactic orogeny of Hingga-Mongolia Orogenic Belt in the Middle Devonian before Famennian;(2)the post-collision in the Late Devonian-Early Carboniferous;and(3)the non-orogenic extension in the Late Carboniferous-Early Permian,when the young continental crust of Hingga-Mongolia Orogenic Belt under the extensional settings produces newly-born rifts,which-instead of any oceanic plate-controls the concurrent sedimentation and magmatism.All the geological events of the three stages have their expressions in the northern margin of North China Craton.The isotopic ages of plutonic rocks from the area show three peak values:Middle-Late Devonian,Early Permian,and Late Permian.The rock assemblages and Sr-Nd isotopic characteristics of plutonic rocks of Early Permian(280Ma)and Late Permian(260Ma)areparticularly studied to reveal magma generation.It is seen from theR1-R2diagram that the Permian plutonic rock assemblages in thisarea are different from the Andes-type orogenic zones which are mainly consisted of tonalite and granodiorite.The Early Permian plutonic rocks have bimodal character and closer relations with EMI-type mantle sources as shown by their Sr-Nd isotopic features. Inspired by a previous study on the primary magma in Gaositai,it is further supposed that there has been an upwelling process of intraplate OIB-type magma along the lithospheric faults in northern margin of North China Craton in the Early Permian.In contrast,the Late Permian plutonic rocks are mainly syenogranite and monzonitic granite with higher alkaline degree,these intermediate-acidic rocks possess the features of high-alkaline or high-potassium,and their Sr-Nd isotopic characteristics show a trend of the magmatic sources evolving toward EMII-type,with the increased melting materials of the middle-upper crust suggesting uprising of the thermal belt.In summary,such evidences as from magma generation,magma-reservoir developmental,and space-time distribution of the magma all prove that formation of the Permian plutonic rocks is related more with the intraplate thermal evolution,different from that of Andes-type orogenic zones.Hinggan-Mongolia Orogenic Belt belongs to Central Asian Orogenic Belt and can be examined within broader tectonic settings.There are8belts of Late Paleozoic and Mesozoic peralkaline and alkaline(alkali-feldspar)granitoids and genetically related bimodal volcanics in the Central Asian Orogenic Belt.These tectonomagmatic belts stretch over thousands kilometers,their NE strikerepresents a new tectonic framework,and their isotopic characteristics of highεNd (t)and lowεSr(t)reflect repeated activities of riftsunder extensional settings.The Central Asian Orogenic Belt on the whole as a young continental crust,together with North China Craton 1000-0569/2015/031(01)-0047-55Acta Petrologica Sinica岩石学报*本文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172196)资助.第一作者简介:邵济安,女,1940年生,教授,构造地质专业,E-mail:wangcc@tsinghua.edu.cnand Tarim block,has entered a new evolutional stage since the beginning of Early Permian.If cratonization of forming progress of the continental lithosphere is studied,the Late Devonian-Early Carboniferous of Central Asian Orogenic Belt is the first stage of cratonization after collision,and the second stage of cratonization begins in the Late Carboniferous-Early Permian,when new zonal extensional structures emerge extensively,marking the importance of plutonic activities becoming increasingly obvious.Key words Northern margin of North China Craton;Evolution of continental crust;Andes-type orogenic zone;Permian plutonic rock;Cratonization摘要目前围绕华北北部(包括华北克拉通北缘和北邻的兴蒙造山带)的二叠纪的构造背景存在着不同的认识。

《地理科学三十年从经典到前沿》简介

《地理科学三十年从经典到前沿》简介

《地理科学三十年:从经典到前沿》简介著作名称:《地理科学三十年:从经典到前沿》出版时间:2016年7月中旬出版社:商务印书馆文字数量:70余万页码数量:900余页图件数量:209个表格数量:59个附录数量:23个书稿装帧:全彩色、精装、A4开本主要作者:本书主要作者包括主笔和撰稿人。

此外,素材贡献者、数据处理和图表加工人员以及编辑校对人员也对形成高质量的书稿做出了巨大贡献。

其中主笔25人,分别来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地理学会、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山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同济大学、云南大学、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撰稿人45位,其所在单位除上述以外,还包括华东师范大学、兰州大学、武汉大学、清华大学、香港大学等;素材贡献者62位,其所在单位除前述以外还包括香港理工大学、南京大学、云南师范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沈阳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城市与环境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等;另有10位人员重点进行数据处理、图表加工和编辑校对工作,分别来自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广州地理研究所和安徽师范大学。

书稿总体特点:现有学科发展的专著往往基于作者的经验,而科学、客观、定量描述某一学科发展的脉络,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本书基于文献计量学方法,结合经费投入、研究资助机构的贡献、教育背景、人才培养、国际合作等多要素,力图客观总结国内外地理科学近30年发展历程和研究进展,国内尚没有同类书籍出版。

本书有助于读者系统了解过去30年国际地理科学发展态势及中国地理学的发展特点,可供地球科学、资源环境及可持续发展领域的科研人员、科研管理部门有关人员、文献情报分析专业人员以及高等院校师生参考。

青藏高原各主要植被类型特征及环境差异

青藏高原各主要植被类型特征及环境差异

第44卷第7期2024年4月生态学报ACTAECOLOGICASINICAVol.44,No.7Apr.,2024基金项目: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项目(2019QZKK060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42192580,42192581)收稿日期:2022⁃11⁃16;㊀㊀网络出版日期:2024⁃01⁃12∗通讯作者Correspondingauthor.E⁃mail:zhuwq75@bnu.edu.cnDOI:10.20103/j.stxb.202211163308张慧,朱文泉,史培军,赵涔良,刘若杨,唐海萍,王静爱,何邦科.青藏高原各主要植被类型特征及环境差异.生态学报,2024,44(7):2955⁃2970.ZhangH,ZhuWQ,ShiPJ,ZhaoCL,LiuRY,TangHP,WangJA,HeBK.ThedifferencesofvegetationcharacteristicsandenvironmentalconditionsamongmainvegetationtypesontheQinghai⁃TibetPlateau.ActaEcologicaSinica,2024,44(7):2955⁃2970.青藏高原各主要植被类型特征及环境差异张㊀慧1,2,4,朱文泉1,2,4,∗,史培军3,4,5,赵涔良1,2,4,刘若杨1,2,4,唐海萍4,王静爱4,何邦科1,2,41北京师范大学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㊀1008752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北京市陆表遥感数据产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㊀1008753北京师范大学应急管理部教育部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北京㊀1008754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北京㊀1008755青海省人民政府北京师范大学高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西宁㊀810016摘要:青藏高原高海拔引起的地形㊁气候和土壤空间差异造就了其独特的植被类型及其空间变化,当前研究缺乏针对青藏高原全域范围内各植被类型特征和环境差异的定量与系统性分析㊂针对青藏高原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植被类型,选用植被㊁地形㊁土壤㊁气候4个维度共计58个空间化指标,采用频数分布统计方法对这些指标开展了定量分析,系统揭示了青藏高原全域范围内各主要植被类型的特征及环境差异㊂通过定量分析发现,大部分的环境及植被特征指标对青藏高原各主要植被类型的区分度较高,其中,遥感归一化植被指数㊁植被净初级生产力㊁裸地覆盖度㊁海拔㊁土壤温度㊁年最低温度㊁年总蒸散发7个指标对青藏高原各主要植被类型的区分度较高㊂揭示的青藏高原各主要植被类型的特征及环境差异,可提高灌丛和草地之间㊁各草地类型之间㊁高山苔原⁃垫状⁃稀疏植被与其他植被类型之间的可区分性,有助于解决青藏高原植被精细分类中广泛存在的灌丛和草地区分㊁草地类型细分㊁高山苔原⁃垫状⁃稀疏植被识别和山地垂直地带植被识别四个难点问题㊂研究结果一方面可服务于青藏高原的植被精细分类,另一方面也可服务于青藏高原的自然地带划分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评估㊁地表物质循环研究等㊂关键词:青藏高原;植被类型;环境特征;植被特征;频数分布统计ThedifferencesofvegetationcharacteristicsandenvironmentalconditionsamongmainvegetationtypesontheQinghai⁃TibetPlateauZHANGHui1,2,4,ZHUWenquan1,2,4,∗,SHIPeijun3,4,5,ZHAOCenliang1,2,4,LIURuoyang1,2,4,TANGHaiping4,WANGJingᶄai4,HEBangke1,2,41StateKeyLaboratoryofRemoteSensingScience,BeijingNormalUniversity,Beijing100875,China2BeijingEngineeringResearchCenterforGlobalLandRemoteSensingProducts,FacultyofGeographicalScience,BeijingNormalUniversity,Beijing100875,China3AcademyofDisasterReductionandEmergencyManagement,MinistryofEmergencyManagement&MinistryofEducation,BeijingNormalUniversity,Beijing100875,China4FacultyofGeographicalScience,BeijingNormalUniversity,Beijing100875,China5AcademyofPlateauScienceandSustainability,PeopleᶄsGovernmentofQinghaiProvinceandBeijingNormalUniversity,Xining810016,ChinaAbstract:ThespatialdifferencesoftheQinghai⁃TibetPlateauinterrain,climateandsoilcausedbythehighaltitudehaveresultedintheuniquespeciesandspatialpatternsofvegetation.However,existingresearchlackscomprehensive,6592㊀生㊀态㊀学㊀报㊀㊀㊀44卷㊀quantitative,andsystematicanalysistothedifferencesinthevegetationcharacteristicsandenvironmentalconditionsofvariousvegetationtypes,especiallyfortheentireQinghai⁃TibetPlateau.ToaddressthisissueintheuniquegeographicenvironmentandvegetationtypesoftheQinghai⁃TibetPlateau,thisstudyutilizedawidearrayof58spatialindicators,organizedintofourdimensions:vegetation,topography,soil,andclimate.Throughtherigorousapplicationoffrequencydistributionstatisticalmethods,aquantitativeanalysiswasconductedtosystematicallyunveilthedistinguishingofvegetationcharacteristicsandenvironmentalconditionsamongtheprimaryvegetationtypesacrosstheQinghai⁃TibetPlateau.TheresultsofthisquantitativeanalysishaverevealedthatamajorityoftheenvironmentalandvegetationcharacteristicindicatorsexhibitahighlevelofdifferentiationamongtheprimaryvegetationtypesfoundontheQinghai⁃TibetPlateau.Notably,sevenkeyindicators,includingtheremotesensingnormalizedvegetationindex,vegetationnetprimaryproductivity,barelandcoverage,elevation,soiltemperature,annualminimumtemperature,andannualtotalevapotranspiration,exhibitparticularlyexceptionaldiscriminatorypowerincharacterizingthesediversevegetationtypes.ThefindingsofthisstudyprovidecriticalinsightsintotheuniquecharacteristicsandenvironmentaldisparitieswithinthemajorvegetationtypesacrosstheQinghai⁃TibetPlateau.Moreover,theyofferapathwaytoenhancethedifferentiationbetweenvegetationtypesthathavehistoricallybeenchallengingtodistinguish.Thesedistinctionsencompassseparatingshrublandsfromgrasslands,providinganuancedclassificationofvariousgrasslandtypes,andidentifyingalpinetundra,cushion,andsparsevegetation.Therefore,itishelpfultosolvethefourdifficultproblemsofvegetationclassificationinQinghai⁃TibetPlateau:1)thedivisionofshrublandandgrassland,2)thesubdivisionofgrasslandtype,3)theidentificationofalpinetundra,cushion,andsparsevegetation,and4)theidentificationofmountainverticalvegetation.Theoutcomesofthisresearchhavethepotentialtoservetwosignificantpurposes.First,theycansubstantiallyadvancetheprecisionofvegetationclassificationacrosstheQinghai⁃TibetPlateau.Second,theycaninformthedelineationofnaturalzones,aidinassessingbiodiversityandecosystemfunctionality,andcontributetostudiesofsurfacematerialcyclinginthishigh-altituderegion.Insummary,thiscomprehensiveanalysisbridgesanimportantgapinourunderstandingoftheQinghai⁃TibetPlateauᶄsvegetationdiversityanditscomplexrelationshipwithenvironmentalfactors.Byenhancingourabilitytodifferentiateandclassifyvegetationtypes,thisresearchispoisedtomakemeaningfulcontributionstoseveralstudiesontheecologyandenvironmentintheQinghai⁃TibetPlateau.KeyWords:theQinghai⁃TibetPlateau;vegetationtypes;environmentalcharacteristics;vegetationcharacteristics;frequencydistributionstatistics环境差异造就了植被类型差异,青藏高原海拔变化引起的地形㊁气候及土壤空间差异造就了其独特的植被类型(如高寒草甸㊁高寒草原)及其空间变化(如植被垂直分异㊁干热河谷)[1 3]㊂因此,青藏高原的植被类型及其特征与其生态环境密切相关㊂受青藏高原特殊的地理环境影响,其植被类型的遥感精细分类主要存在灌丛和草地区分㊁草地类型细分(细分为草原㊁草丛㊁草甸等)㊁高山苔原⁃垫状⁃稀疏植被(分布于森林或灌丛线以上㊁冰雪带以下,由苔原㊁垫状植被㊁稀疏植被构成的植物群落)识别和山地垂直地带植被识别四方面难点问题[4],单纯依靠更优的遥感数据或分类方法难以解决这些问题,需更多的分类特征参与以提高它们之间的区分度,而植被的特征与环境差异可增强青藏高原各植被类型的可分性㊁提高分类的精细程度[5 6]㊂此外,揭示青藏高原植被类型的特征及环境差异可为青藏高原物种多样性研究[7 9]㊁地表物质循环研究[10 11]等提供理论支持㊂现有关于各植被类型的特征及环境差异研究大多聚焦于气候㊁地形特征中的某一个或少量环境和植被特征,缺乏针对青藏高原全域范围内各植被类型特征和环境差异的定量与系统性分析㊂当前相关研究可大体归为两大类:一是基于空间化环境或植被特征数据的非定量化植被类型差异应用研究[5,12 13],二是基于实测数据㊁针对局域小范围的定量植被类型特征差异研究[14 15]㊂在基于空间化数据的定性研究方面,赵嘉玮等[16]㊁杨亮等[17]发现了青藏高原的植被和群落类型与年平均温度㊁年总降水量㊁土壤含水量㊁遥感植被指数等环境因子密切相关,且其空间特征差异明显;Xu和Zhang[5]㊁Zhang等[12]㊁贾伟等[18]的研究表明,在植被分类中使用地形特征(数字高程模型,DEM)㊁气候特征(温度和降水)㊁土壤特征(土壤类型)㊁植被特征(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等,可以更有效地识别植被分布的空间细节㊁提高植被类型识别精度,但这些研究并未定量分析各植被类型的环境及植被特征差异,仅将这些特征作为辅助数据以提高植被分类精度㊂在基于站点观测数据的定量研究方面,杨新宇等[19]㊁姚喜喜等[20]㊁Wang等[2]基于野外实测数据,对祁连山㊁青藏高原干旱区等局域小范围内植被群落的植被与环境特征差异研究结果表明,植被群落的类型和分布与草地群落盖度㊁地上生物量㊁土壤物质含量㊁土壤含水量等植被与环境特征有关,且分析了对群落类型和分布的解释度最高的特征指标,但这些研究仅反映了站点尺度而不是空间全域的特征差异㊂针对青藏高原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植被类型,非常有必要在现有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开展各植被类型特征和环境差异的定量与系统性分析㊂为此,本研究基于空间化的环境及植被特征数据,采用频数分布统计方法对空间数据进行分析,旨在定量揭示青藏高原各主要植被类型在植被㊁地形㊁土壤㊁气候4个维度共计58个指标上的差异,为利用这些环境及植被特征参与青藏高原的植被遥感精细分类㊁自然地带划分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评估㊁地表物质循环等研究提供理论依据㊂1㊀数据与方法1.1㊀研究区概况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m以上,其生态环境随海拔㊁纬度㊁经度等变化而呈现出巨大的空间差异,这一生态环境差异进一步导致了植被类型的变化(图1)㊂青藏高原大部分区域气候寒冷干燥㊁地形起伏大㊁土壤贫瘠且极度缺氧[21 22],与平原地区相比生态环境更为恶劣,这就决定了青藏高原的植被类型与平原植被类型有一定差异,青藏高原主要的植被类型是草甸㊁草原和高山苔原⁃垫状⁃稀疏植被,这些植被类型对生态环境的变化更为敏感[23 24]㊂青藏高原具有地形起伏大且云雨多发㊁多种植被类型的特征相似(例如,草甸㊁草原与低矮灌丛)㊁高海拔区的植被稀疏等特点,这就决定了青藏高原遥感植被识别中存在多种问题[4]㊂1.2㊀数据及预处理1.2.1㊀青藏高原植被类型图(1)1ʒ100万中国植被图1ʒ100万中国植被图[24]是20世纪80年代基于实地调查和专家知识生产的植被分类图,主要反映了20世纪末的植被覆盖情况,其空间分辨率约为1km㊂虽然各植被类型斑块的边缘区域可能发生了变化,但各植被类型分布的空间趋势没有发生变化㊂所以,1ʒ100万中国植被图用作合成本研究植被类型数据的本底数据㊂(2)基于集成分类生产的青藏高原2020年植被现状图基于集成分类生产的青藏高原2020年植被现状图[4]集成了多个分类产品的优势,较1ʒ100万中国植被图更能反映青藏高原的植被类型现状,其原始空间分辨为250m,本研究通过众数聚合方法重采样为1km㊂该植被图中植被型组的类别精度较高且其空间分辨率较高㊂所以,该植被现状图主要用于修正1ʒ100万中国植被图中的植被类型变化㊂1.2.2㊀环境及植被特征数据本研究中所涉及的环境及植被特征数据主要分为植被㊁地形㊁土壤㊁气候4类,共58个指标(表1)㊂除土壤物质含量(全氮㊁全磷㊁全钾含量)数据外,所有空间化的环境及植被特征数据均下载自GoogleEarthEngine平台,土壤物质含量(全氮㊁全磷㊁全钾含量)数据下载自GSDE(GlobalSoilDatasetforuseinEarthSystemModels,http://globalchange.bnu.edu.cn/research/soilw)㊂所有数据均采用最近邻方法重采样至1km,并计算2001 2020年共20年的均值作为特征分析数据,但DEM数据和土壤物质含量数据只有单年数据,故选用单年数据作为其特征分析数据㊂由于土壤特征相关数据中最顶层数据的准确性最高[26],且各土层的统计特征7592㊀7期㊀㊀㊀张慧㊀等:青藏高原各主要植被类型特征及环境差异㊀图1㊀青藏高原2020年植被现状图[4]Fig.1㊀ThestatusvegetationmapforQinghai⁃TibetPlateau上图沿用了青藏高原2020年植被现状图中的植被分类体系,是根据青藏高原植被分布特点和各植被类型遥感光谱可分性设计的分类体系;其中,植被现状图中的郁闭灌丛和稀疏灌丛合并为本文中的灌丛类型,植被现状图中的草地类型对应本文的草丛㊁草甸和草原较为相似,所以,在结果分析中仅列出最顶层的特征统计结果㊂1.3㊀方法为定量㊁系统地分析青藏高原各主要植被类型的特征及环境差异,本研究分两步开展:(1)提取各主要植被类型空间分布的核心区域,以确保用于后续分析的各植被类型中无其它植被类型被混分进来;(2)基于频8592㊀生㊀态㊀学㊀报㊀㊀㊀44卷㊀数分布统计方法定量分析各植被类型的特征与环境差异㊂表1㊀参与特征分析的环境及植被特征数据Table1㊀Environmentalandvegetationcharacteristicdataparticipatinginfeatureanalysis类别Types数据Data特征Characteristics数据源Datasource分辨率Spatialresolution文献References植被Vegetation叶面积指数叶面积指数MOD15A2H(v006)500m[25]净初级生产力净初级生产力MOD17A3HGF(v006)500m[27]植被指数归一化植被指数MOD13Q1(v006)250m[28]增强型植被指数植被覆盖度树冠覆盖度MOD44B(v006)250m[29]非树木植被覆盖度裸地覆盖度植被物候生长季开始日期MCD12Q2(v006)500m[30]生长季结束日期生长季长度地形TerrainDEM海拔SRTMDigitalElevationDataVersion490m[31]坡度坡向土壤Soil土壤温度第1层(0 7cm)ERA5_LAND/MONTHLY11km[32]第2层(7 28cm)第3层(28 100cm)第4层(100 289cm)土壤含水量第1层(0 7cm)ERA5_LAND/MONTHLY11km[32]第2层(7 28cm)第3层(28 100cm)第4层(100 289cm)土壤物质含量土壤含氮量(0 4.5cm)GSDE1km[26]土壤含氮量(4.5 9.1cm)土壤含氮量(9.1 16.6cm)土壤含氮量(16.6 28.9cm)土壤含氮量(28.9 49.3cm)土壤含氮量(49.3 82.9cm)土壤含氮量(82.9 138.3cm)土壤含氮量(138.3 229.6cm)土壤含磷量(0 4.5cm)土壤含磷量(4.5 9.1cm)土壤含磷量(9.1 16.6cm)土壤含磷量(16.6 28.9cm)土壤含磷量(28.9 49.3cm)土壤含磷量(49.3 82.9cm)土壤含磷量(82.9 138.3cm)土壤含磷量(138.3 229.6cm)土壤含钾量(0 4.5cm)土壤含钾量(4.5 9.1cm)土壤含钾量(9.1 16.6cm)土壤含钾量(16.6 28.9cm)土壤含钾量(28.9 49.3cm)9592㊀7期㊀㊀㊀张慧㊀等:青藏高原各主要植被类型特征及环境差异㊀续表类别Types数据Data特征Characteristics数据源Datasource分辨率Spatialresolution文献References土壤含钾量(49.3 82.9cm)土壤含钾量(82.9 138.3cm)土壤含钾量(138.3 229.6cm)土壤有机碳(0cm)OpenLandMapSoilOrganicCarbonContent250m[33]土壤有机碳(10cm)土壤有机碳(30cm)土壤有机碳(60cm)土壤有机碳(100cm)土壤有机碳(200cm)气候Climate温度生长季平均温度(5 9月)MOD11A1(v061)1km[34]年最高温度年最低温度降水量年总降水量ERA5_LAND/MONTHLY11km[32]蒸散发年总蒸散发MOD16A2(v006)500m[35]潜在蒸散发饱和水气压差饱和水气压差TerraClimate4638.3m[36]1.3.1㊀各主要植被类型空间分布的核心区提取本研究基于1ʒ100万中国植被图中的植被分类原则,同时参考植被类型在环境及植被特征上的可区分性,设计了本研究的植被分类体系㊂其中,一级类(植被型组)分为森林㊁灌丛㊁草地㊁沼泽㊁高山苔原⁃垫状⁃稀疏植被㊁荒漠,二级类(植被型)将森林和草地进一步细分,森林细分为针叶林㊁针阔混交林㊁阔叶林三类,草地细分为草原㊁草甸㊁草丛三类㊂图2㊀各植被类型空间分布的内部核心区提取流程图㊀Fig.2㊀Flowchartoftheinternalcoreareaextractionforeachvegetationtype以1ʒ100万中国植被图为基础数据㊁基于集成分类生产的青藏高原2020年植被现状图为修正数据,综合其两者的植被信息,取两植被数据的交集,合成代表现状的植被分类数据(图2)㊂其中,对于植被现状图分类系统中未细分的草地类别(草原㊁草甸和草丛),在筛选出植被现状图的草地类别的基础上,按照1ʒ100万中国植被图中植被型信息划分出草原㊁草甸和草丛类别;对于植被现状图分类系统中缺少的荒漠类别,在筛选出植被现状图的其他类别的基础上,进一步筛选出1ʒ100万中国植被图中的荒漠类别;对于植被现状图分类系统中有对应类别的森林㊁灌丛㊁沼泽和高山苔原⁃垫状⁃稀疏植被,则直接使用植被现状图中的植被类别㊂为保证类别的准确性,本研究假定植被分类数据中各植被类型空间分布的内部核心区准确性最高,因此运用数学形态学的腐蚀操作以提取各植被类型空间分布的内部核心区来分析其环境空间特征(图3),具体操作是针对每一种植被类型的各个图斑,将其边界均向内腐蚀1km,然后选用腐蚀后的区域参与后续分析㊂基于此方法提取的各植被类型空间分布的内部核心区在空间上是广泛分布的,所以在一定程度上综合了青藏高原不同地理位置的植被分布的特征差异㊂青藏高原各主要植被类型内部核心区的像元数量如表2所示,但由于针阔混交林和草丛在青藏高原的分布面积很小,导致提取其内部核心区后样本数少于50个,因此,本研究只分析除针阔混交林和草丛外的其他植被类型的特征统计结果㊂0692㊀生㊀态㊀学㊀报㊀㊀㊀44卷㊀图3㊀植被类型空间分布的核心区提取示意图(以针叶林为例)Fig.3㊀Schematicdiagramoftheinternalcoreareaextractionforeachvegetationtype(Taketheneedleleafforests,forexample)表2㊀青藏高原各主要植被类型内部核心区的样本数量Table2㊀Samplequantityoftheinternalcoreareaforeachvegetationtype植被类型Vegetationtypes针叶林Needleleafforest针阔混交林Needleleafandbroadleafforest阔叶林Broadleafforest灌丛Scrub草原Steppe草丛Grass⁃forbcommunity草甸Meadow沼泽Swamp高山苔原⁃垫状⁃稀疏植被Alpinetundra⁃cushion⁃sparsevegetation荒漠Desert样本数量Samplesize290011023489523132517445033694179038604150220图4㊀青藏高原海拔特征的小提琴统计分析示意图㊀Fig.4㊀Schematicdiagramofstatisticalanalysisbasedonviolinplot(takealtitudecharacteristicsonQinghai⁃TibetPlateau,forexample)1.3.2㊀基于频数分布统计分析环境及植被特征本研究基于小提琴图来分析各主要植被类型环境与植被的频数分布特征,小提琴图是箱线图和核密度图的结合(图4),除了具有箱线图可比较多组数据间差异的功能外,还可展示数据分布区间内部的情况(小提琴图的宽度表示分布概率密度)㊂本研究针对每个环境或植被特征,均绘制了各植被类型对应的小提琴图,对比各植被类型小提琴图所展示的四分位数(下四分位数:所有样本点数据从小到大排列后第25%的数值,上四分位数:所有样本点数据从小到大排列后第75%的数值)㊁离散程度㊁分布差异等统计特征,定量分析各植被类型的特征及环境差异㊂2㊀结果2.1㊀各植被类型的特征及环境差异(1)各植被类型的植被特征差异从植被特征分植被类型统计结果(图5)来看,青藏高原各植被类型的净初级生产力㊁归一化植被指数㊁裸地覆盖度特征差异最为明显,叶面积指数㊁增强型植被指数㊁树冠植覆盖度㊁生长季开始日期和生长季长度次1692㊀7期㊀㊀㊀张慧㊀等:青藏高原各主要植被类型特征及环境差异㊀之,非树木植被覆盖度和生长季结束日期的特征差异最小㊂对比发现,叶面积指数在森林㊁草地各二级类之间图5㊀不同植被类型的植被特征统计结果Fig.5㊀Statisticalresultsofvegetationcharacteristicsfordifferentvegetationtypes图中横坐标数字表示各植被类型,详见图例;生长季开始日期㊁生长季结束日期指标的纵坐标数据表示从2022年1月1日起第多少天;特征差异主要比较各植被类型在数据分布和四分位数上的差异,若各植被类型之间的数据分布和四分位数区间差异越大,则说明它们的特征差异越大,其余特征差异比较方法同理的特征差异明显;净初级生产力在除针叶林与针阔混交林外的其他各植被类型之间存在特征差异;对于植被指数来说,归一化植被指数对青藏高原各植被类型的区分度优于增强型植被指数,对青藏高原各植被类型的2692㊀生㊀态㊀学㊀报㊀㊀㊀44卷㊀特征差异明显;对于三个覆盖度特征来说,树冠植被覆盖度和非树木植被覆盖度在各一级类的特征差异较为明显,但树冠植被覆盖度对森林㊁草地植被型的区分度更好,裸地覆盖度对除高山苔原⁃垫状⁃稀疏植被和荒漠外的其他各植被类型的特征差异明显;对于植被物候特征来说,三个物候特征在森林和草地之间存在特征差异,其中,生长季结束日期的特征差异最小,生长季开始日期在森林㊁灌丛㊁草地和沼泽之间的特征差异明显,生长季长度在除草原㊁草甸和荒漠外的其他各植被类型之间存在特征差异㊂(2)各植被类型的地形特征差异从地形特征分植被类型统计结果(图6)来看,青藏高原各植被类型的海拔特征差异最为明显,坡度次之,坡向的特征差异最小㊂对比发现,海拔特征对应的各植被类型间特征差异明显,可区分青藏高原各主要植被类型;坡度特征对应的部分植被类型间存在差异,数据分布较海拔特征更为离散,但对沼泽类型的区分度较高,且可以辅助草地(包含草原和草甸)与沼泽类型的区分;坡向特征对应的各植被类型间分布差异小,对各植被类型的区分度较低㊂图6㊀不同植被类型的地形特征统计结果Fig.6㊀Statisticalresultsofterraincharacteristicsfordifferentvegetationtypes坡向的(0ʎ)指向正北,顺时针为正值,逆时针为负值,值域为-90ʎ 270ʎ(3)各植被类型的土壤特征差异从土壤特征分植被类型统计结果(图7)来看,青藏高原各植被类型的土壤温度特征差异最为明显,土壤含水量次之,土壤物质含量的特征差异最小㊂对比发现,不同深度各土壤特征的频数分布统计特征基本一致,其中,土壤温度在阔叶林与其他各植被类型之间㊁灌丛与其他各草地类型之间㊁高山苔原⁃垫状⁃稀疏植被与其他各植被类型之间的特征差异明显;土壤含水量在各草地类型之间㊁沼泽与其他各植被类型之间㊁荒漠与其他各植被类型之间的特征差异明显;土壤物质含量特征数据离散或组间差异较小,对青藏高原各植被类型的区分度较小,但可用于辅助部分植被类型的划分,例如,土壤含磷总量特征可用于辅助阔叶林的划分㊂(4)各植被类型的气候特征差异从气候特征分植被类型统计结果(图8)来看,青藏高原各植被类型的年最低温度和年总蒸散发特征差异最为明显,生长季平均温度㊁年最高温度㊁年总降水量和饱和水气压差次之,潜在蒸散发的特征差异最小㊂对比发现,在三个温度特征中,年最低温度对青藏高原各植被类型区分度高,生长季平均温度在森林各二级类之间㊁荒漠与其他各植被类型之间的特征差异明显,年最高温度在荒漠与其他各植被类型之间的特征差异明显,年最低温度在阔叶林与其他植被类型之间㊁灌丛与其他各草地类型之间㊁高山苔原⁃垫状⁃稀疏植被与其他各植被类型之间的特征差异明显;年总降水量和年总蒸散发在森林㊁草地各二级类之间的特征差异明显;潜在蒸散发对应的各植被类型间分布差异小,特征差异较小;饱和水气压差对应的各植被类型间分布差异较小,但在森林各二级类之间的特征差异明显㊂3692㊀7期㊀㊀㊀张慧㊀等:青藏高原各主要植被类型特征及环境差异㊀图7㊀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特征统计结果Fig.7㊀Statisticalresultsofsoilcharacteristicsfordifferentvegetationtypes因此,针对灌丛和草地区分问题,土壤温度㊁年最低温度㊁年总蒸散发㊁净初级生产力㊁植被指数(包含归一化植被指数和增强型植被指数)㊁树冠植被覆盖度七个指标在灌丛和草地类型之间的特征差异明显,可以提高灌丛和草地之间的区分度㊂针对草地类型细分的问题,海拔㊁土壤含水量㊁年总降水量㊁年总蒸散发㊁叶面积指数㊁净初级生产力㊁植被指数(包含归一化植被指数和增强型植被指数)㊁树冠植被覆盖度㊁裸地覆盖度十个指标在草原㊁草甸类型上的差异明显,可以提高草原和草甸之间的区分度㊂针对高山苔原⁃垫状⁃稀疏植被识别的问题,海拔㊁土壤温度㊁年最低温度㊁净初级生产力㊁植被指数(包含归一化植被指数和增强型植被指数)六个指标在高山苔原⁃垫状⁃稀疏植被与其他植被类型特征差异明显,可以增强高山苔原⁃垫状⁃稀疏植被与其他植被类型的区分度㊂进一步分析发现,海拔㊁土壤温度㊁年最低温度㊁年总蒸散发㊁净初级生产力㊁归一化植被指数㊁裸地覆盖度七个特征对大部分植被类型的区分度较高,可增强青藏高原各主要植被类型的区分度,即可用于增强山地垂直地带植被的区分度㊂2.2㊀青藏高原各植被类型在环境及植被特征上的数值范围通过频数分布特征分析发现,大多数环境及植被特征对青藏高原植被都有一定的区分度,而且,箱线图的下四分位数-上四分位数的数值范围可以用以区分各植被类型㊂表3列出了青藏高原各植被类型对应环境及植被特征的数值范围,可以定量标识出各植被类型的特征及环境差异,如针叶林主要分布在海拔3035 3702m的地带㊁阔叶林主要分布在海拔650 1400m的地带,灌丛的净初级生产力主要为0.19 0.33kgC/m2㊁草甸的净初级生产力主要为0.10 0.23kgC/m2㊂3㊀讨论3.1㊀青藏高原各主要植被类型的环境和植被特征在一些非青藏高原范围或青藏高原局部小范围的植被分类研究中,采用海拔㊁坡度㊁坡向等特征参与分4692㊀生㊀态㊀学㊀报㊀㊀㊀44卷㊀图8㊀不同植被类型的气候特征统计结果Fig.8㊀Statisticalresultsofclimatecharacteristicsfordifferentvegetationtypes类[5,12,30],发现他们有助于提高分类精度(相较于仅采用遥感光谱特征进行分类),但尚未对其在分类中的作用进行系统㊁定量化的分析,对环境及植被特征差异的认识和应用尚不充分㊂同时,由于青藏高原范围广阔㊁环境差异明显,不同区域㊁同一植被类型的植被与环境特征存在差异[1 3],因此,若要揭示青藏高原植被类型的特征及环境差异,需要集合青藏高原各个区域样本进行环境与植被特征分析,而本研究中提取的各植被类型空间分布的内部核心区在空间上是广泛分布的,且样本量丰富㊂例如,课题组通过对青藏高原实地考察发现,祁连山区的针叶林主要分布在海拔2800 3400m范围内,而在水热条件较好的横断山区,针叶林主要分布在海拔3500 3800m范围内㊂因此,本研究系统㊁定量地研究了青藏高原各植被类型的植被与环境特征,在宏观尺度上揭示不同植被类型之间的植被与环境特征差异,并发现大部分环境及植被特征对青藏高原部分植被类型之间的区分度较高,为解决相对复杂的青藏高原植被遥感分类问题,提供了更多差异化的分类特征,可服务于灌丛和草地区分㊁草地类型细分㊁高山苔原⁃垫状⁃稀疏植被识别和山地垂直地带植被识别等分类的难点问题㊂对于海拔变化跨度大㊁环境差异明显的整个青藏高原来说,并不是所有特征都能体现植被类型之间的特征差异㊂在非青藏高原范围或青藏高原局部小范围可以体现植被类型差异的坡向㊁土壤物质含量等特征,在青藏高原整体范围内的差异则较小㊂例如坡向特征,在山地植被分类中,坡向是区分植被类型的重要特征之。

回顾与前瞻:文化视阈观照下赵译《阿丽思漫游奇景记》研究

回顾与前瞻:文化视阈观照下赵译《阿丽思漫游奇景记》研究
e. 2 c. 011
回顾 与前瞻 : 文化视 阈观照下赵译 《 阿丽思漫游奇景记》 研究
蒋 勇 , 静 李
( 常州工学院 外 国 学院, 语 江苏 常州 230 ) 102

要: 赵元任先 生不仅是著名 的语言学家 , 而且还 是杰出的翻译家 。赵先生 翻译 的《 阿丽思漫游奇境记》 在众
翻译 的 目的论理论是德 国功能主义翻译学派 赵译《 阿丽思》 置于多元文化系统中。尝试在具体
收 稿 日期 : 0 1 l— 3 2 1一 0 1
作者简介 : 蒋勇(99 )男 , 常州人 , , 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 ; 16一 , 江苏 讲师 研究 李静(90 )男 , 徐州人 , 17一 , 江苏 副教授 , 中 南大学外 国语学 院博士研究生 , 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
者研究 以及《 阿丽思》 译本的译介学观照等文化角 者的翻译行为具有较大的规约性。张璐 的硕士论 文《 话语追踪与文化重构—— 从功 能角度看赵元 度探讨了儿童文学翻译 的理论与实践。
( 】 童 文学翻 译 的理论 建构视 角 一 儿
任译 ‘ 阿丽思 ’以功能翻译理论为讨论依据 , 》 也把
关键 词 : 赵元任 ; 阿丽思漫游奇境记 》 翻译 ; 《 ; 回顾 ; 展望
中图分类号 : 3 5 H 1. 9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号 :17 — 5 2 2 1 )2 0 8 —4 64 8 2 ( 0 1 1— 0 9 0
赵元任先生 的翻译思想 、翻译作 品留给后世 所倡导的新型翻译理论模式 纪 7 0年代 ,西方译学发生 了 “ 文化转 向”以勒菲弗尔和巴斯奈特为首的学者注重译语 ,
提 操控论 ”指 出诗学 、 , 赵元任先生 翻译 的儿童文学名篇——《 阿丽 文化对译文 的影响 , 出了“ 赞 助人 和 意识 形态 对 翻译 的操纵作 用 。操控 理论 思》在 中国儿童读者的健康成长 中具有重要的作 用, 引起 了许多儿童文学翻译研究者 的高度关注 , 有 效地 解 释 了文 学 翻译史 上 的某些 现 象 ,对 文学 阿丽思》 时 并 以赵先生 的译本为研究载体 , 分别从理论建构 、 翻译具有较强的解释力。赵先生翻译《 0 0 归 化 和 异化 翻译 策 略 的选 择 、儿 童 文学 翻译 的译 处于 2 世纪 2 年代 ,当时社会 的意识形态对译

地理英语词汇大全

地理英语词汇大全

中文
负地貌 正常地貌 倒置地貌 地貌倒置 刻蚀地貌 夷平作用 夷平面 准平面 剥蚀面 山麓[侵蚀]面 山麓侵蚀平面 山顶面 侵蚀循环 回春作用
英文
negative landform normal landform inverted landform inversion of landform erosional landform planation surface peneplain denudation suface erosion surface pediment pediplain summit plane erosion cycle rejuvenation
中文
坡度 基岩 地貌过程 侵蚀[作用] 雨滴侵蚀 剥蚀[作用] 刻蚀 溶蚀 冲刷 片蚀 溯源侵蚀 下切侵蚀 侧[向侵]
英文
slope, gradient bedrock geomorphological process erosion raindrop erosion denudation corrasion corrosion wash, erosion sheet erosion headward erosion downcutting, incision, vertical erosion lateral erosion
中文
地理因子 地理过程 地理分布 地理界线 地理综合 地理考察 综合考察 区域分析 区域分异 生存空间 生存承载能力 环境决定论 灾变论 地球 地球表面
英文
geographical factors geographical process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geographical boundary geographical synthesis geographical survey integrated survey regional analysis regional differentiation living space life-carrying capacity environmental determinism catastrophe theory earth earth surface

基于乡土地理资源的教学设计——以“农业区位因素”为例

基于乡土地理资源的教学设计——以“农业区位因素”为例
பைடு நூலகம்
总结更新
乡土地理素材获取
乡土地理案例甄选
方法
文献研究法
实地调查法
创设问题情境,结合乡土地理案例设计提问,层层
递进,以此强化学生的学习,促进其理解、掌握相关
内容。授课结束后,教师应根据授课效果进行反思
与总结,审视教学目标的完成度,及时完善和更新
乡土地理案例编写
实证重组资料
乡土地理教学案例运用到教学设计中,要注意巧妙
迁移及综合思维的发展。
深度与广度。
3. 乡土地理案例的选择与编写。教师在确定
在充分利用文献研究法和实地调查法的基础
教学目标后,首先要以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为依
上,还需要进一步用实证研究法来证实,即验证前
托,在收集到的乡土地理素材中甄选关于秦州大樱
期通过乡土文献、真实调查所获得的素材、数据、信
桃的相关内容。其次,如果已有的素材难以满足教
生活,引导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地理。问题(1)需
要学生从整体上审视问题,通过综合分析、区域比
较等方法得出结论,这有利于锻炼学生的逻辑思
维,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属于学业质量水平
2 层次问题。问题(2)通过材料引出问题,让学生
从点到面展开思考,建立知识在不同情境下的联合
分析,对学生地理技能要求较高,属于学业质量水
中学教学参考
2023·
2023
·9
92
地理·教学经纬
等方法,获取与乡土地理资源相关的数据和信息,
2. 明确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
分析甄选出与教学内容深度契合、对培养地理学科
发点和落脚点,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指明了方
核心素养有效的乡土地理资料,然后对这些资料进

学习地理的书籍有哪些

学习地理的书籍有哪些

学习地理的书籍有哪些(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报告、致辞讲话、条据书信、合同范本、规章制度、应急预案、心得体会、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reports, speeches, policy letters, contract templat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emergency plans, insight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encyclopedia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学习地理的书籍有哪些地理(Geography),是世界或某一地区的自然环境(山川、气候等)及社会要素的统称。

“21世纪中国历史地理学暨两浙历史时期人地关系”研讨会会议纪要

“21世纪中国历史地理学暨两浙历史时期人地关系”研讨会会议纪要

历史地理第二十辑"21世纪中国历史地理学暨两浙历史时期人地关系”研讨会会议纪要葛全胜由中国地理学会气候专业委员会与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陆地表层系统研究室承办的“21世纪中国历史地理学暨两浙历史时期人地关系”学术研讨会于2003年10月10-12日在杭州举行。

来自全国相关科研院所和高等院系的5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

中国地理学会名誉理事长吴传钧院士、浙江大学地球科学系陈桥驿教授、中国地理学会气候专业委员会主任张丕远研究员、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邹逸麟教授、浙江大学理学院党委副书记翟国庆教授到会并讲话。

研讨会就“21世纪中国历史地理学与华夏故土数字化”和“两浙地区历史时期人地关系与典型历史人文景观复原''两大主题开展热烈讨论,内容涉及“21世纪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CHGIS)的建设”、“历史气候重建及其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历史时期土地利用与屯垦”、“两浙人地关系与南宋皇城的变迁”和“都城历史地理与人文景观复原”等方面。

一、关注新世纪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21世纪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问题是这次研讨会的主题之一,得到与会者的普遍关注。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葛全胜研究员在会上作了题为“21世纪中国历史地理学发展的思考”的学术报告,他在回顾中国历史地理学历史渊源与近50年来中国历史地理学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的基础上,结合当今地球科学、地理科学的发展趋势以及国际全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最新动向,提出了21世纪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应以收集、发掘人类文明演进的地理证据,分析历史上人地交互作用的时空特征为核心,以探寻当今人类适应环境变化模式的历史证据为目标,以文献分析、野外调查、考古发掘等传统方法与现代实验技术、空间信息技术的集成为手段,以编制5000年来华夏故土嫗变与文明演进的历史图谱为主要平台”的发展新思路,并认为中国历史地理学可以在国际全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作出具有重大显示度的贡献。

2011级全球变化科学与地球系统

2011级全球变化科学与地球系统

(3)人类的作用
强调了人类活动的作用与影响,由于人类活动影响的加剧,全球变 化过程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加快进行,已经成为导致全球变化的营力之一。
2、全球变化的主要研究内容
(1)全球变化的过程和驱动力。
(2)全球环境变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表现形式。 (3)全球变化的影响及人类的响应与适应。 (4)全球变化信息的获取、处理与分析技术。
(4)地球系统内部的反馈作用
2、全球变化的特征
(1)一些关键性指标因子大的行星尺度的变 化正迅速发生 (2)这些变化改变着反映地球系统内在动力 学特征的强迫与反馈格局 (3)地球系统正承受着源于人类活动的新行 星尺度强迫的日渐多样化 (4)全球变化不仅仅是全球气候变化
第二节复习思考题
1.人类对地球系统的认识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过程?
本节内容提要
一、人与自然的关系
二、地球系统 三、全球变化
一、人与自然的关系
1、形成两个基本认识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地球本身是一个单独的系统,生物圈是 其中一个积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系统的参 与者,而不是旁观者。 (2)现在人类活动如此广泛、影响如此深远, 以复杂的、相互作用的、加速的方式在全球 尺度上影响着地球。 人类现在有能力改变地 球系统,但其方式却会影响人类自身赖以生 存的生物和非生物过程和组分。
第一节复习思考题
1.叙述全球变化科学产生的背景。 2.试述全球变化科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3.全球变化研究的进展如何?
第二节 综合的地球系统
参考书目: 1、张兰生,方修琦,任国玉,全球变化.高等教 育出版社,2000. 2、毕思文,地球系统科学导论.科学出版社 ,2003. 3、IGBP科学丛书之四,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 -----一颗重负之下的行星,2001.

历史地理学与环境史研究

历史地理学与环境史研究

历史地理学与环境史研究
韩昭庆
【期刊名称】《江汉论坛》
【年(卷),期】2014(000)005
【摘要】要讨论中国环境史现状及趋势这个问题很困难,因为这是一个方兴未艾的研究领域,它的研究内容包罗万象。

没有明确的主题和清晰的学科边界,目前从事环境史研究的学者来自多个学科和研究领域,除了题目明确标出环境史研究字样的论文或者著作之外,判断哪篇论文或者哪本著作归属环境史很困难。

【总页数】5页(P46-50)
【作者】韩昭庆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上海,200433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口述史研究方法在历史地理学中的运用
2.现代历史地理学对当前淮河流域史研究的启示
3.历史地理学与青海民族史研究
4.历史地理学视野下的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
5.为中华民族源流史研究笔耕不辍——访历史地理学专家何光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清末自然地理学著作的翻译和出版

清末自然地理学著作的翻译和出版

清末自然地理学著作的翻译和出版
艾素珍
【期刊名称】《中国科技史料》
【年(卷),期】1995(016)003
【摘要】清末是中国近代自然地理学发展的启蒙时期,这一时期大量翻译和出版了外国自然地理学者,为中国近代自然地理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该文分普通自然地理学,地貌学,土壤地理和水文地理学4部分介绍了1876-1991年间出版的38部译著的基本情况,并简要分析了它们的主要特点及影响。

【总页数】10页(P16-25)
【作者】艾素珍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9-092
【相关文献】
1.清末人文地理学著作的翻译和出版 [J], 艾素珍
2.吴汝纶著作刊刻及启示\r——清末民初\"众筹\"出版个案史料发掘及反思 [J], 卢坡;刘婷婷
3.晚清中国最大的科技著作翻译出版机构──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 [J], 郭双林
4.达尔文著作在中国的翻译与出版——在第五次全国科技翻译研讨会上的讲话 [J], 叶笃庄
5.学术著作翻译中出处夹注处理方式例析--兼谈建立翻译类图书出版规范国家标准的必要性 [J], 雷少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芬兰地理学会成立一百周年庆典

芬兰地理学会成立一百周年庆典

芬兰地理学会成立一百周年庆典
席仲恩
【期刊名称】《人文地理》
【年(卷),期】1992()1
【摘要】1988年5月20—21日,芬兰地理学会在芬兰首都赫尔辛基举行了建会100周年大庆。

庆典大会在科学学会大楼召开,作为全国地理会议的一个组成部分,会议每天的日程都充满了学术讲座及展览活动。

会议收到来自世界各地地理学组织及科学组织的贺函,美国地理工作者协会、美国地理学会、美国国家地理学教育委员会以及国家地理学会。

【总页数】1页(P76-76)
【关键词】地理学研究;芬兰;赫尔辛基;学术讲座;工作者;科学学会;科学组织;展览活动;伦敦大学;教育委员会
【作者】席仲恩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901
【相关文献】
1.中国索引学会成立五周年暨全国方志年鉴信息中心成立庆典仪式在上海举行 [J],
2.目击庆典中华医学会第23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成立90周年庆典 [J],
3.香港铸造学会成立十五周年庆典暨第八届委员就职典礼在港举行中国铸造协会应
邀组团参加庆典 [J], 云升
4.西藏自治区化学会在拉萨成立——中国化学会代表团出席庆典,将大力扶植学会活动 [J],
5.中国索引学会成立五周年暨全国方志年鉴信息中心成立庆典举行 [J], 一水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地理科学专业介绍

地理科学专业介绍

专业名称:地理科学概述:“地理科学”这一概念是在1986年由中国科学家钱学森提出的。

他理解地理学应当是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数学科学等并列的大科学体系,故称“地理科学”。

也指高校本科专业名称,学术期刊名称历史:地理科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中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相互作用的基本原理的科学,其中心任务是研究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它阐明了地域系统、空间结构、时间过程、人地关系以及各种要素间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互相影响的一般图示和总体规律,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未来:地理学一方面加强了与相邻学科的交叉、渗透.另一方面又不断产生新的学科.它的研究领域正在向横向扩展和向纵向深化。

这种既有学科综合、又有学科分化的趋势符合现代科学的发展潮流.地理学因其优越的学科地位处于有利的发展时期,发展速度很快在当今社会,地理学对社会发展的指导作用越来越大,以地理学为基础的国土规划!工作就是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决策部门对本专业毕业生的需求会越来越大.毕业要求:要求考生希望从事经济和规划等工作,常做遥感测量。

对学习地理信息系统知识感兴趣.得省量数据库技术方面的知识,关注地理信息系统,应用地理信息资源.经常阅读有关环境变化的书籍等等。

培养对象:本专业培养具备地理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基础研究、应用基基础研究方面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的训练,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掌握运用地图遥感及地理信息系统与资源环境实验分析的基本技能并具有初步的教学、研究、开发和管理能力。

导读:本专业要求学生主要学习地理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基础研究、应用基基础研究方面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的训练,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掌握运用地图遥感及地理信息系统与资源环境实验分析的基本技能并具有初步的教学、研究、开发和管理能力。

主修课程:包括自然地理学、现代地貌学、环境演变、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计量地理学、测量地图学、地理信息系统、区域地理等内容。

《中国地理大发现》

《中国地理大发现》

《中国地理大发现》
佚名
【期刊名称】《理论与当代》
【年(卷),期】2004(000)006
【摘要】这是一部全面介绍中国地理探索与发现的图书,它以第一手的信史资料和世所公认的说法为基础,糅合有关地理发现的神话传说和逸闻趣事,并将有争议的说法和观点存疑并列。

是一部人类探索与认识地理世界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人类挑战自我、征服自然的英勇史诗。

【总页数】1页(P5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92
【相关文献】
1.论中国人没有参与地理大发现的地理原因 [J], 张箭
2.古地图:见证中国地理大发现——以中国的天文观测与地图测绘技术为依据 [J], 梁书民
3.科学之路中国的地理大发现 [J], 忠历
4.中国人为什么缺席了地理大发现? [J], 张箭
5.郑和航海为什么没有导致中国人去完成“地理大发现”? [J], 宋正海;陈传康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 Conclusion:into the twenty-First CenturyEarth science is a broad field encompassing a number of specialties. This book has touched on some of the major and minor contributions to the field in the last hundred years, and how the science has changed, but the history discussed in this book is in no way exhaustive. Developments in marine geology, oceanography, and atmospheric science—all Earth sciences in their own right—are presented in more detail in other books in this series. Many Earth scientists, in their search for understanding the origins of life and the evolution of life on our planet, have become involved in the advancements in planetary science, astrobiology, and archaeology. The Apollo astronauts relied on Earth as an analogue for their mission to the Moon. Those who will walk on the Moon again in the future must first understand Earth‘s biogeochemical cycles to appreciate the history and complexity of the lunar landscape, or any other planetary object humans dare to explore, such as Mars, Europa, or the asteroid 2002 AA29 discovered in 2002 th at shares Earth‘s orbit around the Sun and in 600 years will again orbit Earth as a second natural satellite with the Moon.地球科学是一个广泛的领域涵盖多个专业。

这本书介绍了这个领域在过去一个世纪以来的一些主要的和次要的贡献,以及科学如何改变,但是这本书没有详尽讨论这段历史。

目前,在地球科学领域里面,另外一本书将更加详细的介绍海洋地质学、海洋学和大气学的研究进展。

许多地球科学家,在生物学和考古学方面,他们搜索理解关于我们的行星在生命起源和进化方面,已经成为行星科学的进步。

阿波罗宇航员依靠地球模拟他们的月球任务。

将来不论谁再一次行走在月球上他必先理解地球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去鉴别月球的历史和月球风景的复杂性,或者其他任何人敢于探索其他行星如:火星,木卫二,或者如2002年发现小星行2002AA29,分享着地球轨道围绕着太阳运动,它将在600年后再次进入地球轨道,届时将成为地球的第二颗天然卫星。

Like the monarch butterflies that take many generatio ns to complete their species‘ migration across North America, humans must also consider their long-term goals for future generations when burning fossil fuels, consuming energy, applying fertilizers, establishing and adhering to regulations on atmospheric chemicals, and populating areas with known natural hazards.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Earth sciences can help in these decisions. Many earthquake-prone regions have yet to develop building codes, properly enforce them, or update older structures to the newer codes. Even in California, where the hazard is common knowledge, U.S. Geological Survey seismologists Susan Hough and Lucy Jones warned that some schools built before 1970 have yet to modernize to 1990 standards. ―In 1990, the provisions of the Field Act were extended to strengthen requirements for new (although not existing) private schools, although charter schools and day-care c enters remain exempt,‖ they wrote in the San Francisco Chronicle in 2002. Earth scientists have taken on the responsibility in modern society of moving beyond educating, informing, and advising on what can be done to advocating what should be done to prepare for natural disasters before they strike. Some are more comfortable with this responsibility than others. USGSvolcanologists who assist other countries typically advise civil authorities on the importance of an evacuation plan and the inherent dangers involved with the specific volcano they are helping to monitor—rather than call for an evacuation themselves, for fear of being wrong and not being taken seriously the next time an evacuation is needed; for fear of being right and not having the public‘s immediate trust to convince them of their need to leave their homes and property. People educated and knowledgeable about the risks and dangers of a potential natural disaster in their area are more likely to make the right decisions and take appropriate and imme diate action. In Papua New Guinea when Rabaul volcano‘s Tavurvur crater began erupting in 1994, the people in the city of Rabaul left before any evacuation order was made. In October 2006 volcanologists again reported the city had ―self-eva cuated‖ when the volcano started coughing up ash and lapilli.像帝王蝶一样,需要几代才能完成他们横跨北美洲进行物种迁移,当我们燃烧化石燃料,消耗能源,施用肥料,建立和执行大气化学法规,以及发生在居住区的自然灾害时,人类也必须为子孙后代考虑他们的长远目标。

对地球科学的理解有助于对这些做出决定。

许多地震多发地区尚未制定建筑规范,正确地执行它们,或更新旧建筑规范。

即使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危险也是常识。

地质调查局地震学家苏珊〃霍夫和露西〃琼斯警告说,一些学校在1970年以前建成尚未现代化,未达到到1990年的标准。

在1990年,法力延伸加强了对民办学校新的要求(虽然不存在)。

虽然特许学校和日托中心保留其豁免权,2002年他们在“旧金山纪事报”里写道。

地球科学家超越了现代教育中的责任,在他们罢工前,有责任告知人们该如何准备应对自然灾害。

有些人比其他人更有这个责任。

美国地质勘探局的火山学家协助其他国家通常建议民政当局重视对疏散计划的重要性和固有的危险,他们帮助监测而不是撤离自己,恐慌是错误的应当正确对待下一次撤离;恐惧的权利,而不是公众的直接信任,说服他们需要离开自己的家园和财产受过教育和知识渊博的人对他们地区潜在的自然灾害的风险和危害更有可能做出正确的决策,并采取适当的紧急行动。

1994年巴布亚新几内亚拉包尔火山的乌鲁火山开始爆发,拉包尔市的人民离开之前,没有作出任何疏散令。

2006年10月火山学家再次报道了城市“自我疏散“当火山开始喷发火山灰和火山砾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