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数学(同济大学)课件上第7_5平面方程
合集下载
同济版高等数学第六版课件第八章第七节平面及其方程
高等数学的学习建议
重视基础知识: 掌握基本概念、 定理和公式, 为后续学习打 下坚实基础。
多做练习:通 过大量练习, 加深对知识点 的理解和记忆纳总结: 及时归纳所学 内容,找出重 点和难点,有 针对性地进行
复习。
培养数学思维: 高等数学不仅 仅是计算和公 式,更重要的 是培养数学思 维和解决问题
平面的判定条件
三个不共线的点 确定一个平面
两条相交直线确 定一个平面
一条直线与这条 直线外一点确定 一个平面
两平面相交,交 线是两平面的公 共线
平面的性质定理
平面内任意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平面内任意三点确定一个平面
平面内任意四点确定一个平面
平面内任意五点确定一个平面
04
平面与直线的位置 关系
平行关系
几何法求解平面方程
定义:通过几何 图形和空间位置 关系来求解平面 方程的方法
适用范围:适用 于平面图形比较 简单的情况
步骤:先确定平 面上的两个不共 线的点,然后通 过这两个点确定 平面的法向量, 最后写出平面方 程
注意事项:需要 熟练掌握空间几 何和向量知识
参数法求解平面方程
参数方程的建立 参数的消元过程 参数的求解方法 参数法求解平面方程的步骤
平面方程的 基本形式
多个平面的 交面求解
两个平面的 交线求解
实际应用中 的交面求解
07
总结与展望
本节内容的总结回顾
平面方程的建立与求解方法 平面方程的应用举例 平面方程的分类与性质 平面方程与其他数学概念的联系
下节内容的预习准备
回顾本节内容: 回顾平面及其方 程的相关概念和 知识点,加深对 平面几何的理解。
的方程。
点法:通过已 知平面上的一 个点和该平面 的法向量,确 定一个平面的
同济大学版本高数精品课件全册
1+ x
理解为:
f
(
∆
)
=
1− 1+
∆ ∆
(五)函数与图像
2、图像:平面点= 集 C {(x= , y) y f (x), x∈D}。
了解函数的直
例:画函数 y = x 的图像.
观手段!
y
一元函数的图像通常是二
维平面上的一条一维曲线.
注: 由曲线求取对应的函
数往往不易,由函数画图
o
x 像相对容易.
例如, 1 + 2 =3 1 − 2 =−1
负数的引入有实 际意义!如:记 帐有赢利亏欠, 温度有零上零 下…
2. Z(整数环)
对加法、减法都封闭; 对除法不能封闭。
例如, 1 ÷ 2 =0.5
3. Q(有理数域)
对加法、减法、乘法、除法都封闭;有理数域尽管稠密但不 连续,还有客观事物不能用有理数表示。
课后自测
1、 写出所有三角函数和反三角函数的定义域,并画出函数图像。
2、
已知函数
y
=
f
(x)
=
12+
x, x,
0≤ x ≤1 x >1
求
f
(
1 2
)
及
f
(
1 t
)
,
并写出定义域及值域 。
第十节 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
一、有界性与最大值最小值定理 二、零点定理与介值定理
一、有界性与最大值最小值定理
二、预备知识
1、基本初等函数 (4) 三角函数
余弦函数 y = cos x 正切函数 y = tan x
余切函数 y = cot x
正割函数 y = sec x 余割函数 y = csc x
理解为:
f
(
∆
)
=
1− 1+
∆ ∆
(五)函数与图像
2、图像:平面点= 集 C {(x= , y) y f (x), x∈D}。
了解函数的直
例:画函数 y = x 的图像.
观手段!
y
一元函数的图像通常是二
维平面上的一条一维曲线.
注: 由曲线求取对应的函
数往往不易,由函数画图
o
x 像相对容易.
例如, 1 + 2 =3 1 − 2 =−1
负数的引入有实 际意义!如:记 帐有赢利亏欠, 温度有零上零 下…
2. Z(整数环)
对加法、减法都封闭; 对除法不能封闭。
例如, 1 ÷ 2 =0.5
3. Q(有理数域)
对加法、减法、乘法、除法都封闭;有理数域尽管稠密但不 连续,还有客观事物不能用有理数表示。
课后自测
1、 写出所有三角函数和反三角函数的定义域,并画出函数图像。
2、
已知函数
y
=
f
(x)
=
12+
x, x,
0≤ x ≤1 x >1
求
f
(
1 2
)
及
f
(
1 t
)
,
并写出定义域及值域 。
第十节 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
一、有界性与最大值最小值定理 二、零点定理与介值定理
一、有界性与最大值最小值定理
二、预备知识
1、基本初等函数 (4) 三角函数
余弦函数 y = cos x 正切函数 y = tan x
余切函数 y = cot x
正割函数 y = sec x 余割函数 y = csc x
最新同济版高等数学优质课课件平面及其方程
x y z 解 设平面为 1, a b c 1 1 V 1, abc 1, 3 2
1
z
o x
y
由所求平面与已知平面平行得
a b c , (向量平行的充要条件) 6 1 6
1
1
1 1 1 1 1 1 , 令 t 化简得 6a b 6c 6a b 6c 1 1 1 a , b , c , 6t 6t t 1 1 1 1 1 1 t , 6 6t t 6t 6
由平面过点(6,3, 2) 知 6 A 3 B 2C 0
n{4,1,2},
4 A B 2C 0
2 A B C, 3 所求平面方程为 2 x 2 y 3 z 0.
例4
设平面与x , y , z 三轴分别交于P (a ,0,0) 、
Q(0, b,0) 、 R(0,0, c )(其中a 0 ,b 0 , c0 ) ,
求此平面方程.
解
设平面为 Ax By Cz D 0,
aA D 0, 将三点坐标代入得 bB D 0, cC D 0, D D D A , B , C . a b c
例 1 求过三点 A( 2,1,4) 、B( 1,3,2) 和
C (0,2,3)的平面方程.
解
AB {3, 4,6} AC {2, 3,1}
取 n AB AC {14, 9,1},
所求平面方程为 14( x 2) 9( y 1) ( z 4) 0, 化简得 14 x 9 y z 15 0.
按照两向量夹角余弦公式有
cos
| A1 A2 B1 B2 C1C 2 | A1 B1 C1 A2 B2 C 2
高等数学同济大学课件上第75平面方程
章节副标题
点法式求解
点法式:将平面方程转化为点法式,即 Ax+By+Cz+D=0
单击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
求解步骤: a. 代入已知点坐标,得到关于A、B、C、D 的方程组 b. 解方程组,得到A、B、C、D的值 a. 代入已知点坐标,得到关于A、B、C、D的方程组 b. 解方程组,得到A、B、C、D的值
题型四:求平面与平面的交点 解析:利用平面方程和向量法,通 过联立方程组求解。 解析:利用平面方程和向量法,通过联立方程组求解。
THEME TEMPLATE
感谢观看
建立坐标系:根据题意,选择合适的坐标系,如直角坐标 系、极坐标系等。
设未知数:根据题意,设出未知数,如x、y、z等。
列方程:根据题意,列出与平面方程相关的方程,如直线 方程、平面方程等。
解方程:根据列出的方程,求解未知数,得到答案。
检验答案:将求得的答案代入原方程,检验答案是否正确。
平面方程的解题技巧
• 求解步骤: a. 确定系数A、B、C、D的值 b. 代入公式求解
• a. 确定系数A、B、C、D的值 • b. 代入公式求解
• 特殊情况: a. 当A=0时,平面方程为By+Cz+D=0 b. 当B=0时,平面方程为Ax+Cz+D=0 c. 当C=0时, 平面方程为Ax+By+D=0 d. 当D=0时,平面方程为Ax+By+Cz=0
平面方程:描述平面上点的坐标 关系的方程
性质:平面方程的系数决定了平 面的位置和方向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几何意义:平面方程表示平面上 任意一点的坐标满足的方程
特点:平面方程的系数决定了平 面的性质,如对称性、旋转性等
点法式求解
点法式:将平面方程转化为点法式,即 Ax+By+Cz+D=0
单击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
求解步骤: a. 代入已知点坐标,得到关于A、B、C、D 的方程组 b. 解方程组,得到A、B、C、D的值 a. 代入已知点坐标,得到关于A、B、C、D的方程组 b. 解方程组,得到A、B、C、D的值
题型四:求平面与平面的交点 解析:利用平面方程和向量法,通 过联立方程组求解。 解析:利用平面方程和向量法,通过联立方程组求解。
THEME TEMPLATE
感谢观看
建立坐标系:根据题意,选择合适的坐标系,如直角坐标 系、极坐标系等。
设未知数:根据题意,设出未知数,如x、y、z等。
列方程:根据题意,列出与平面方程相关的方程,如直线 方程、平面方程等。
解方程:根据列出的方程,求解未知数,得到答案。
检验答案:将求得的答案代入原方程,检验答案是否正确。
平面方程的解题技巧
• 求解步骤: a. 确定系数A、B、C、D的值 b. 代入公式求解
• a. 确定系数A、B、C、D的值 • b. 代入公式求解
• 特殊情况: a. 当A=0时,平面方程为By+Cz+D=0 b. 当B=0时,平面方程为Ax+Cz+D=0 c. 当C=0时, 平面方程为Ax+By+D=0 d. 当D=0时,平面方程为Ax+By+Cz=0
平面方程:描述平面上点的坐标 关系的方程
性质:平面方程的系数决定了平 面的位置和方向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几何意义:平面方程表示平面上 任意一点的坐标满足的方程
特点:平面方程的系数决定了平 面的性质,如对称性、旋转性等
《高等数学》第七章 5平面及其方程
x 2 y 1 z 4
3 4 6 0 2 3 1
一般情况 : 过三点 M k (xk , yk , zk ) (k 1, 2,3)
的平面方程为
首页
上页
返回
下页
结束
特别,当平面与三坐标轴的交点分别为
时,平面方程为
x y z 1 (a ,b,c 0) abc
此式称为平面的截距式方程.
d
A2 B2 C2
P1
d A x0 B y0 C z0 D A2 B2 C2
首页
上页
返回
(点到平面的距离公式)
下页
结束
例6. 求内切于平面 x + y + z = 1 与三个坐标面所构成
四面体的球面方程.
解: 设球心为 M 0 (x0 , y0 , z0 ),则它位于第一卦限,且
axbx ayby azbz
ax2 ay 2 az 2 bx2 by 2 bz 2
首页
上页
返回
下页
结束
第五节
平面及其方程
第七章
一、平面的点法式方程 二、平面的一般方程 三、两平面的夹角
首页
上页
返回
下页
结束
一、平面的点法式方程
设一平面通过已知点 M 0 (x0 , y0 , z0 ) 且垂直于非零向
返回
下页
结束
P326-2
例1.求过三点
的平面 的方程.
解: 取该平面 的法向量为
n
n M1M 2 M1M3
M1
i jk
3 4 6
2 3 1
(14, 9, 1)
又 M1 , 利用点法式得平面 的方程
3 4 6 0 2 3 1
一般情况 : 过三点 M k (xk , yk , zk ) (k 1, 2,3)
的平面方程为
首页
上页
返回
下页
结束
特别,当平面与三坐标轴的交点分别为
时,平面方程为
x y z 1 (a ,b,c 0) abc
此式称为平面的截距式方程.
d
A2 B2 C2
P1
d A x0 B y0 C z0 D A2 B2 C2
首页
上页
返回
(点到平面的距离公式)
下页
结束
例6. 求内切于平面 x + y + z = 1 与三个坐标面所构成
四面体的球面方程.
解: 设球心为 M 0 (x0 , y0 , z0 ),则它位于第一卦限,且
axbx ayby azbz
ax2 ay 2 az 2 bx2 by 2 bz 2
首页
上页
返回
下页
结束
第五节
平面及其方程
第七章
一、平面的点法式方程 二、平面的一般方程 三、两平面的夹角
首页
上页
返回
下页
结束
一、平面的点法式方程
设一平面通过已知点 M 0 (x0 , y0 , z0 ) 且垂直于非零向
返回
下页
结束
P326-2
例1.求过三点
的平面 的方程.
解: 取该平面 的法向量为
n
n M1M 2 M1M3
M1
i jk
3 4 6
2 3 1
(14, 9, 1)
又 M1 , 利用点法式得平面 的方程
《高数同济》课件
引发学生对下一次课程的兴趣,告知学生需要进行的预习,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高数同济》PPT课件
本《高数同济》PPT课件演示文稿旨在向大家介绍高等数学的基本概念和定理, 以及解释常见的数学公式。通过实例和练习题的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 课程内容。课件结构概述,总结回顾,还将提醒学生预习下一讲内容。
课件结构概述
第一部分
引言和课件目的
第三部分
基本公式和定理的说明
第五部分
总结与回顾
4 拉普拉斯变换
将函数在时域与频域之间转换
实例和练习题讲解
1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实例分析
通过实际例子,演示高数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
2
练习题展示
挑战学生的数学能力,让他们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3
答疑解惑
为学生解答他们在实例和练习中遇到的问题
总结与回顾
回顾本次课程的重点内容,总结关键知识点,强化学生的记忆和理解。
提醒学生预习下一讲内容
第二部分
基本概念和定义的解释
第四部分
实例和练习题讲解
第六部分
提醒学生预习下一讲内容
基本概念和定义的解释
详细解释高等数学中的基本概念,例如函数、导数、积分等,并介绍相关的 数学定义。
基本公式和定理的说明
1 牛顿-莱布尼茨公式
计算定积分与不定积分的联系
3 泰勒展开式
用多项式逼近函数
2 微分中值定理
描述函数在某区间内任意两点间的关系
《高数同济》PPT课件
本《高数同济》PPT课件演示文稿旨在向大家介绍高等数学的基本概念和定理, 以及解释常见的数学公式。通过实例和练习题的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 课程内容。课件结构概述,总结回顾,还将提醒学生预习下一讲内容。
课件结构概述
第一部分
引言和课件目的
第三部分
基本公式和定理的说明
第五部分
总结与回顾
4 拉普拉斯变换
将函数在时域与频域之间转换
实例和练习题讲解
1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实例分析
通过实际例子,演示高数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
2
练习题展示
挑战学生的数学能力,让他们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3
答疑解惑
为学生解答他们在实例和练习中遇到的问题
总结与回顾
回顾本次课程的重点内容,总结关键知识点,强化学生的记忆和理解。
提醒学生预习下一讲内容
第二部分
基本概念和定义的解释
第四部分
实例和练习题讲解
第六部分
提醒学生预习下一讲内容
基本概念和定义的解释
详细解释高等数学中的基本概念,例如函数、导数、积分等,并介绍相关的 数学定义。
基本公式和定理的说明
1 牛顿-莱布尼茨公式
计算定积分与不定积分的联系
3 泰勒展开式
用多项式逼近函数
2 微分中值定理
描述函数在某区间内任意两点间的关系
高等数学课件D75平面方程
定义
截距式方程是利用平面与坐标轴的截距来确定平面的方程,表示为 x/a + y/b + z/c = 1。
求解步骤
1) 根据已知条件求出平面与坐标轴的截距a、b、c;2) 将截距代入 截距式得到平面方程。
适用范围
适用于已知平面与坐标轴的截距的情况。
法线式求解平面方程
定义
法线式方程是利用平面上一点到原点的距离和该平面的法 向量来确定平面的方程,表示为ρ = d * n(其中ρ为原点 到平面的距离,d为常数,n为法向量)。
点是否在平面上判断问题
给定点的坐标和平面方程,可以判断点是否在平面上。
典型例题分析与解答
例题1
已知平面方程和点坐标,求点到平面的距离。
01
例题2
已知两个平行平面方程,求两平面间 距离。
03
例题3
联立平面方程和直线方程,求平面与直线的 交点坐标。
05
02
分析与解答
首先根据点到直线距离公式,将已知条件代 入公式进行计算,得出点到平面的距离。
平面束的性质
平面束中的任意两个平面都互相平行,且都通过同一个定 点。
平面束的表示方法
可以通过一个参数方程来表示平面束中的所有平面。
平面束在几何问题中应用
解决平行平面问题
利用平面束的概念,可 以方便地解决与平行平 面相关的问题,如判断 两平面是否平行、求两 平行平面间的距离等。
解决垂直平面问题
平面束也可以用于解决 与垂直平面相关的问题, 如判断两平面是否垂直、 求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到垂直平面的距离 等。
Ax + By + Cz + D = 0,其中A、B、C不同时为 零。
3
平面方程的几种特殊形式
截距式方程是利用平面与坐标轴的截距来确定平面的方程,表示为 x/a + y/b + z/c = 1。
求解步骤
1) 根据已知条件求出平面与坐标轴的截距a、b、c;2) 将截距代入 截距式得到平面方程。
适用范围
适用于已知平面与坐标轴的截距的情况。
法线式求解平面方程
定义
法线式方程是利用平面上一点到原点的距离和该平面的法 向量来确定平面的方程,表示为ρ = d * n(其中ρ为原点 到平面的距离,d为常数,n为法向量)。
点是否在平面上判断问题
给定点的坐标和平面方程,可以判断点是否在平面上。
典型例题分析与解答
例题1
已知平面方程和点坐标,求点到平面的距离。
01
例题2
已知两个平行平面方程,求两平面间 距离。
03
例题3
联立平面方程和直线方程,求平面与直线的 交点坐标。
05
02
分析与解答
首先根据点到直线距离公式,将已知条件代 入公式进行计算,得出点到平面的距离。
平面束的性质
平面束中的任意两个平面都互相平行,且都通过同一个定 点。
平面束的表示方法
可以通过一个参数方程来表示平面束中的所有平面。
平面束在几何问题中应用
解决平行平面问题
利用平面束的概念,可 以方便地解决与平行平 面相关的问题,如判断 两平面是否平行、求两 平行平面间的距离等。
解决垂直平面问题
平面束也可以用于解决 与垂直平面相关的问题, 如判断两平面是否垂直、 求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到垂直平面的距离 等。
Ax + By + Cz + D = 0,其中A、B、C不同时为 零。
3
平面方程的几种特殊形式
同济大学高等数学(第七版)上册第一章函数 PPT课件
函数的值域可由其定义域和对应规则确定,即
R f ={ y y = f( x ),x D f }= f( D f ).
结论:函数的两个要素实际也给出了判别两函数是 否相同的方法,即若两函数的定义域相同,对应法 则也相同,这两函数就是相同的,否则就是不同的。
例如:y = f( x )= sin x,x R =( - ,+ );
反三角函数
反正弦函数 y Arcsin x;
y
y arcsin x
2
1 0
1x
2
x [ - 1 ,1],
y [ - /2, /2 ].
arcsin(x) arcsin x
sin(arcsin x) x
0 x 1 x 1
写出 f (x) 的定义域及值域, 并求
f
(
1 2
)
及
f
(
1 t
).
解: f (x) 的定义域 D [0, )
值域 f (D) [0, )
f
(
1 2
)
2
f
(
1 t
)
1 2
2
11 , 0 t 1
t
2, t
t 1
y
y 1 x
y2 x
O
1
x
注: 周期函数不一定存在最小正周期 .
例如, 常量函数 f (x) C
思考:
f (x) sin 2x, f (x) cos x 的周期分别是多少?
三、 反函数
y f (D), ! x D, 使得 x f 1( y)
这是一个由 f (D)到D 新的对应关系,称为函数 y f ( x)的反函数.记作 x f 1( y) y f (D)
R f ={ y y = f( x ),x D f }= f( D f ).
结论:函数的两个要素实际也给出了判别两函数是 否相同的方法,即若两函数的定义域相同,对应法 则也相同,这两函数就是相同的,否则就是不同的。
例如:y = f( x )= sin x,x R =( - ,+ );
反三角函数
反正弦函数 y Arcsin x;
y
y arcsin x
2
1 0
1x
2
x [ - 1 ,1],
y [ - /2, /2 ].
arcsin(x) arcsin x
sin(arcsin x) x
0 x 1 x 1
写出 f (x) 的定义域及值域, 并求
f
(
1 2
)
及
f
(
1 t
).
解: f (x) 的定义域 D [0, )
值域 f (D) [0, )
f
(
1 2
)
2
f
(
1 t
)
1 2
2
11 , 0 t 1
t
2, t
t 1
y
y 1 x
y2 x
O
1
x
注: 周期函数不一定存在最小正周期 .
例如, 常量函数 f (x) C
思考:
f (x) sin 2x, f (x) cos x 的周期分别是多少?
三、 反函数
y f (D), ! x D, 使得 x f 1( y)
这是一个由 f (D)到D 新的对应关系,称为函数 y f ( x)的反函数.记作 x f 1( y) y f (D)
同济大学第五高数PPT课件
N1 q)k
M2x N2 ( x2 px q)k1
Mk x Nk x2 px q
其中Mi , N i 都是常数(i 1,2,, k).
特殊地:k
1,
分解后为
x
Mx N 2 px
q
;
第20页/共45页
真分式化为部分分式之和的待定系数法
例1
x2
x3 5x 6
x3 ( x 2)( x 3)
数或反三角函数为 u.
第6页/共45页
例5 求积分 sin(ln x)dx.
解 sin(ln x)dx xsin(ln x) xd[sin(ln x)]
x sin(ln
x)
x
cos(ln
x)
1 x
dx
x sin(ln x) x cos(ln x) xd[cos(ln x)]
x[sin(ln x) cos(ln x)] sin(ln x)dx
t
3
1
t
2
t
6 t
dt
1e2 e3 e6
6
t(1
t
1 )(1
t2
dt )
6 t
1
3
t
3t 1 t
3
2
dt
第26页/共45页
6 t
1
3
t
3t 1 t
3
2
dt
6ln t 3ln(1 t) 3
2
d
(1 t 2 1 t2
)
3
1
1
t
2
dt
6ln t 3ln(1 t) 3 ln(1 t 2 ) 3arctan t C 2
f ( x)dx ex2 C ,
高等数学同济7版精品智能课件-第7章-第3节-齐次方程
x X h,
y
Y
k
,
其中 h 和 k 是待定的常数. 于是原方程可化为
第三节 齐次方程
dy ax by c dx a1x b1 y c1
x X h
y
Y
k
dY aX bY ah bk c
.
dX a1X b1Y a1h b1k c1
下面分两种情况讨论.
1. a1 b1
第三节 齐次方程
一、齐次方程 *二、可化为齐次的方程
第三节 齐次方程
一、齐次方程
1. 定义
定义 如一阶微分方程 dy f (x, y) 可化成
dx
dy y
dx x 的形式, 则称该一阶微分方程为齐次方程.
第三节 齐次方程
dy y
dx x
2. 解法
令 u y , 则 y ux , dy u du , 于是原方程化为
解 原方程变形,得
dy 2x y4 , dx x y 1
令
x X h,
y
Y
k
,
代入方程,得
dY 2X Y 2h k 4 , dX X Y h k 1
dy ax by c .
dx (ax by) c1
令 v = ax + by ,则 dv a b dy , 于是原方程成为
dx
dx
1 dv a v c . 可分离变量的方程
b dx v c1
第第三三节节 齐齐次次方方程程
例例44 解微分方程 (2x y 4)dx (x y 1)dy 0.
x
dx
dx
x du (u) u .
dx 这为可分离变量的微分方程.
第第三三节节 齐齐次次方方程程
高等数学课件D75平面方程
平面的方向向量
方向向量的定义:平面上任意两个不共线的向量 方向向量的性质:方向向量的长度和方向决定了平面的方向 方向向量的特点:方向向量的方向决定了平面的法向量
方向向量的应用:在空间解析几何中,方向向量可以用来表示平面的方向和位置
平面的法线方程
法线方程的定 义:平面的法 线方程是描述 平面法线方向
添加副标题
高等数学课件D75平面方程
汇报人:
目录
CONTENTS
01 添加目录标题
02 平面方程的基本概 念
03 平面方程的求解方 法
04 平面方程的应用场 景
05 平面方程的性质和 特点
06 平面方程的特殊情 况
添加章节标题
平面方程的基本概念
平面的定义
平面由两个不共线的向量确 定
平面上的点满足两个向量的 线性组合
直线方程为 Ax+By+Cz+D=0
平面与直线的法向量垂直
平面与直线的法向量平行
平面与直线平行的判定条件
平面方程为 Ax+By+Cz+D =0,其中A、B、 C、D为常数
直线方程为 Ax+By+Cz+D =0,其中A、B、 C、D为常数
平面与直线的法 向量相同
平面与直线的法 向量平行
感谢您的耐心观看
平面是三维空间中的一个二 维平面
平面方程是描述平面上点的 坐标与平面上向量的关系式
平面方程的表示方法
添加标题
点法式: Ax+By+Cz+D=0
添加标题
向量法式:(xx0)/a=(yy0)/b=(z-z0)/c=1
添加标题
截距式:A(xx0)+B(y-y0)+C(zz0)=0
7-5平面方程
(3) A B 0, 平面平行于xoy 坐标面;
类似地可讨论 A C 0, B C 0 情形.
求平面方程:待定系数法
例 3 设平面过原点及点(6,3, 2) ,且与平面
4x y 2z 8垂直,求此平面方程.
解 设平面为 Ax By Cz D 0,
平面的方程
一般方程.
截距式方程.
(熟记平面的几种特殊位置的方程)
两平面的夹角.(注意两平面的位置特征)
点到平面的距离公式.
思考题
若平面 x ky 2z 0与平面 2 x 3 y z 0的夹角为 ,求k ?
4
思考题解答
cos
1 2 k (3) 2 1
616
化简得 1 1 1 , 令 1 1 1 t 6a b 6c 6a b 6c
a 1 , b 1, c 1 ,
6t
t
6t 代入体积式
1 1 1 1 1 6 6t t 6t
t 1, 6
a 1, b 6, c 1,
所求平面方程为 6x y 6z 6.
平面的点法式方程
平的点面的:集空合间(中轨,迹过)一定点且与一非零z向量垂直n
法向量:这垂直于平面的非 零向量叫平面的法线向量.
M0 M
o
y
x
法线向量的特征: 垂直于平面内的任一向量. 已知 n { A, B, C}, M0( x0 , y0 , z0 ),
设平面上的任一点为 M( x, y, z) 点法式矢量方程
6、平面2x 2 y z 5 0 与xoy 面的夹角余弦为___ ________,与 yoz 面的夹角余弦为____________, 与zox 面的夹角的余弦为_________;
类似地可讨论 A C 0, B C 0 情形.
求平面方程:待定系数法
例 3 设平面过原点及点(6,3, 2) ,且与平面
4x y 2z 8垂直,求此平面方程.
解 设平面为 Ax By Cz D 0,
平面的方程
一般方程.
截距式方程.
(熟记平面的几种特殊位置的方程)
两平面的夹角.(注意两平面的位置特征)
点到平面的距离公式.
思考题
若平面 x ky 2z 0与平面 2 x 3 y z 0的夹角为 ,求k ?
4
思考题解答
cos
1 2 k (3) 2 1
616
化简得 1 1 1 , 令 1 1 1 t 6a b 6c 6a b 6c
a 1 , b 1, c 1 ,
6t
t
6t 代入体积式
1 1 1 1 1 6 6t t 6t
t 1, 6
a 1, b 6, c 1,
所求平面方程为 6x y 6z 6.
平面的点法式方程
平的点面的:集空合间(中轨,迹过)一定点且与一非零z向量垂直n
法向量:这垂直于平面的非 零向量叫平面的法线向量.
M0 M
o
y
x
法线向量的特征: 垂直于平面内的任一向量. 已知 n { A, B, C}, M0( x0 , y0 , z0 ),
设平面上的任一点为 M( x, y, z) 点法式矢量方程
6、平面2x 2 y z 5 0 与xoy 面的夹角余弦为___ ________,与 yoz 面的夹角余弦为____________, 与zox 面的夹角的余弦为_________;
最新高等数学 平面及其方程精品课件
z R (0, 0, c)
n
Q (0, b, 0)
O
y
P (a, 0, 0) x
第十六页,共25页。
例4 设一平面与x、y、z轴的交点依次为P(a, 0, 0)、Q(0, b, 0)、 R(0, 0, c)三点, 求这平面的方程(其中a 0,b 0,c 0).
解 设所求平面(píngmiàn)的方程为 A x B y C z D 0. 因P(a, 0, 0)、Q(0, b, 0)、R(0, 0, c)三点都在这平面上,所以(suǒyǐ)
所以 A(xx 0)B(yy 0)C(zz 0)0.
这就是平面的方程.
此方程叫做平面的点法式方程.
第八页,共25页。
M0
O
My
x
例1 求过点(2,3,0)且以 n{1,2,3}为法线(fǎ xiàn)向量
面的方程(fāngchéng). 解 根据平面(píngmiàn)的点法式得方程所,求平面的方程为
第十一页,共25页。
方法二:设平面方程(fāngchéng)为A(x-2)+B(y+1)+C(Z-
4)=0
点M3A2、4MB 3满6C足方0程(fāngchéng),代入方程(fāngchéng):
2A 3B C 0
解之得:
B C
9A 14 1
14
A
因此(yīncǐ)有:A(x 2) 9 A( y 1) 1 A(z 4) 0
第十四页,共25页。
例3 求通过 x 轴和点(4, 3, 1)的平面(píngmiàn)的方程. 解 由于平面(píngmiàn)通过 x 轴,从而它的法线向量垂直于 x 轴, 于是法线向量在 x 轴上的投影为零,即A0.
高等数学PPT课件:平面及其方程
20
平面及其方程
d
P1|Pn0
|
n
n ( A, B,C )
P1 P0 n Ax0 By0 Cz0 D
点P0( x0 , y0 , z0 )到平面 : Ax By Cz D 0
的距离公式为
d | Ax0 By0 Cz0 D | A2 B2 C 2
21
平面及其方程
d | Ax0 By0 Cz0 D | A2 B2 C 2 点到平面距离公式
平面及其方程
(plane)
平面的点法式方程 平面的一般方程 两平面的夹角 点到平面的距离 小结 思考题 作业
1
第七章 空间解析几何与向量代数
平面及其方程
在空间内,确定一个平面的几何条件 是多种多样的. 如: 不共线的三点确定、 点法确定、 相交两直线确定等.
2
平面及其方程
一、平面的点法式方程 z
类似地可讨论A C 0, B C 0
xOz面
yOz面
7
平面及其方程
例 设平面与x, y, z 三轴分别交于 P(a,0,0),Q(0,b,0),
R(0,0,c) (其中a 0,b 0,c 0),求此平面方程.
解 设平面为 Ax By Cz D 0,
aA D 0, 将三点坐标代入得 bB D 0,
cC D 0,
A
D,
B
D,
C
D .
a
b
c
x y z 1 平面的截距式方程 a bc
8
平面及其方程
x y z 1 平面的截距式方程 a bc
x轴上截距 y轴上截距 z 轴上截距
今后,由截距式方程作平面的图形特别方便! 将3x 4 y 2z 12 0 化为截距式方程, 并作图. 当平面不与任何坐标面平行,且不过原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327 例4 , 自己练习)
机动
目录
上页
下页
返回
结束
三、两平面的夹角
两平面法向量的夹角(常为锐角)称为两平面的夹角. 设平面∏1的法向量为 n = ( A , B ,C ) 1 1 1 1 平面∏2的法向量为 n2 = (A , B2 ,C2 ) 2 则两平面夹角θ 的余弦为
n1
n2 θ
Π2
即
x− a y z −a b 0 = 0
−a 0 c 按第一行展开得 (x − a)bc− y(−a)c + zab = 0
即
bcx + acy +abz = abc
机动 目录 上页 下页 返回 结束
二、平面的一般方程
设有三元一次方程
Ax + By + Cz + D = 0 ( A2 + B2 + C2 ≠ 0)
Qx0 + y0 + z0 ≤1, ∴1−3x0 = 3 x0
从而 因此所求球面方程为
x o
M0
y
机动
目录
上页
下页
返回
结束
内容小结
1.平面 平面基本方程: 平面 一般式 点法式 截距式
Ax + By + Cz + D = 0 ( A2 + B2 + C2 ≠ 0)
x y z + + =1 a b c
P (x1, y1, z1) ,则P0 到平面的距离为 1 PP ⋅ n 1 0 r PP = d = Prj n 1 0 n A(x0 − x1) + B( y0 − y1) + C(z0 − z1) = P A2 + B2 + C2 1
d= Ax0 + B y0 + C z0 + D A2 + B2 + C2
n
M1 ∏ M3
n = M1M2 × M1M3
i j k = −3 4 − 6 − 2 3 −1 = (14, 9, −1)
M2
又M1 ∈Π, 利用点法式得平面 Π 的方程
即
机动 目录 上页 下页 返回 结束
三点式方程也可写成 三点式方程 说明: 说明 此平面的三点式方程
x − 2 y +1 z − 4
n1 ⋅ n2 cosθ = n1 n2
θ
Π1
cosθ =
A A2 + B B2 + C C2 1 1 1
2 2 2 A + B +C 1 1 1 2 2 2 A2 + B2 + C2
机动 目录 上页 下页 返回 结束
n1 ⋅ n2 cosθ = Π2 : n2 = (A , B2, C2 ) n1 n2 2
机动 目录 上页 下页 返回 结束
例2. 求通过 x 轴和点( 4, – 3, – 1) 的平面方程. 解: 因平面通过 x 轴 , 故 A = D = 0 设所求平面方程为
By + Cz = 0
) 代入已知点 (4, −3, −1 得
化简,得所求平面方程 例3.用平面的一般式方程导出平面的截距式方程. .
任取一组满足上述方程的数 x0, y0, z0, 则
②
Ax0 + B y0 + C z0 + D = 0
以上两式相减 , 得平面的点法式方程 显然方程②与此点法式方程等价, 因此方程②的图形是 平面的一般 法向量为 n = (A, B,C)的平面, 此方程称为平面的一般 方程. 方程
机动 目录 上页 下页 返回 结束
Ax + By + Cz + D = 0 ( A + B + C ≠ 0)
2 2 2
特殊情形 • 当 D = 0 时, A x + B y + C z = 0 表示 通过原点 通过原点的平面; • 当 A = 0 时, B y + C z + D = 0 的法向量
n = (0, B,C) ⊥ i, 平面平行于 x 轴;
−3 −2
的平面方程为
4 3
−6 = 0 −1
一般情况 : 过三点 Mk (xk , yk , zk ) (k =1, 2,3)
机动
目录
上页
下页
返回
结束
特别, 特别,当平面与三坐标轴的交点分别为 时,平面方程为 x y z + + =1 (a,b, c ≠ 0) a b c 此式称为平面的截距式方程 截距式方程. 截距式方程 分析:利用三点式
n⊥M1M2
因此有 − 2C(x −1) + C( y −1) + C(z −1) = 0 (C ≠ 0)
约去C , 得 即
− 2(x −1) + ( y −1) + (z −1) = 0
2x − y − z = 0
机动 目录 上页 下页 返回 结束
例5. 设
是平面
外一点,求 P 到平面的距离d . 0 解:设平面法向量为 n = (A, B, C), 在平面上取一点
x − x1 x2 − x1 x3 − x1
(abc ≠ 0)
三点式
y − y1 z − z1 y2 − y1 z2 − z1 = 0 y3 − y1 z3 − z1
机动 目录 上页 下页 返回 结束
2.平面与平面之间的关系 平面 Π1 : A1x + B1y + C1z + D1 =0, n1 = (A1, B1, C1) 平面 Π2 : A x + B2 y + C2z + D2 = 0, n2 = (A , B2,C2 ) 2 2 垂直: 平行: n ×n2 = 0 1n P 0d来自(点到平面的距离公式)
机动 目录 上页 下页 返回 结束
例6. 求内切于平面 x + y + z = 1 与三个坐标面所构成 四面体的球面方程. 解: 设球心为 M0 (x0, y0, z0 ),则它位于第一卦限,且 x0 + y0 + z0 −1 径 = x0 = y0 = z0= R(半 ) z 12 +12 +12
∏2
n1
∏1
机动
目录
上页
下页
返回
结束
例4. 一平面通过两点 M1( 1, 1, 1)和 M2 ( 0, 1, −1), 且 垂直于平面∏: x + y + z = 0, 求其方程 . 解: 设所求平面的法向量为 方程为 则所求平面
A(x −1) + B( y −1) + C(z −1) = 0
− A+ 0⋅ B − 2C = 0, 即 A+ B + C = 0 , 故 n ⊥ Π的法向量
特别有下列结论: 特别有下列结论:
Π1 : n1 = ( A , B , C ) 1 1 1
n2
(1) Π1 ⊥ Π2 (2) Π1 // Π2
n1 ⊥ n2 A A + B B2 + C C2 = 0 1 2 1 1 n1 // n2
A B C 1 1 = = 1 A2 B2 C2
∏1
∏2
n1
n2
M0M ⊥n
n
M0
故
M0M ⋅n = 0
y
A(x − x0) + B( y − y0) + C(z − z0) = 0
①
称①式为平面Π的点法式方程 称n 为 面Π的 点法式方程, 点法式方程 法向量. 平
机动 目录 上页 下页 返回 结束
1.求过三点 例1. 的平面 Π 的方程. 解: 取该平面Π 的法向量为
A A + B B2 + C C2 = 0 1 2 1 1
A B C 1 = 1= 1 A2 B2 C2
n1 ⋅ n2 夹角公式: cosθ = n1 n2
机动
目录
上页
下页
返回
结束
思考与练习
P330 题4 , 5, 8
作业
P330 2 , 6 , 7 , 9
第六节 目录
上页
下页
返回
结束
备用题
求过点 (1,1,1 且垂直于二平面 ) 的平面方程. 解: 已知二平面的法向量为 和
n1 = (1, −1, 1),
取所求平面的法向量
n2 = (3, 2, −12)
n = n1 ×n2 = (10, 15, 5 )
则所求平面方程为
10(x −1) +15( y −1) + 5(z −1) = 0
化简得
2x + 3y + z − 6 = 0
机动 目录 上页 下页 返回 结束
• A x+C z+D = 0 表示 平行于 y 轴的平面; • A x+B y+D = 0 表示 平行于 z 轴的平面; • C z + D = 0 表示 平行于 xoy 面 的平面; • A x + D =0 表示 平行于 yoz 面 的平面; • B y + D =0 表示 平行于 zox 面 的平面.
第五节 平面及其方程
一、平面的点法式方程 平面的点法式方程 二、平面的一般方程 三、两平面的夹角
第七章 七
机动
目录
上页
下页
返回
结束
一、平面的点法式方程 设一平面通过已知点 M0 (x0 , y0 , z0 ) 且垂直于非零向
量 n = (A, B, C), 求该平面Π的方程.
z
Π o x
M
任 点M(x, y, z) ∈Π, 则有 取
机动
目录
上页
下页
返回
结束
三、两平面的夹角
两平面法向量的夹角(常为锐角)称为两平面的夹角. 设平面∏1的法向量为 n = ( A , B ,C ) 1 1 1 1 平面∏2的法向量为 n2 = (A , B2 ,C2 ) 2 则两平面夹角θ 的余弦为
n1
n2 θ
Π2
即
x− a y z −a b 0 = 0
−a 0 c 按第一行展开得 (x − a)bc− y(−a)c + zab = 0
即
bcx + acy +abz = abc
机动 目录 上页 下页 返回 结束
二、平面的一般方程
设有三元一次方程
Ax + By + Cz + D = 0 ( A2 + B2 + C2 ≠ 0)
Qx0 + y0 + z0 ≤1, ∴1−3x0 = 3 x0
从而 因此所求球面方程为
x o
M0
y
机动
目录
上页
下页
返回
结束
内容小结
1.平面 平面基本方程: 平面 一般式 点法式 截距式
Ax + By + Cz + D = 0 ( A2 + B2 + C2 ≠ 0)
x y z + + =1 a b c
P (x1, y1, z1) ,则P0 到平面的距离为 1 PP ⋅ n 1 0 r PP = d = Prj n 1 0 n A(x0 − x1) + B( y0 − y1) + C(z0 − z1) = P A2 + B2 + C2 1
d= Ax0 + B y0 + C z0 + D A2 + B2 + C2
n
M1 ∏ M3
n = M1M2 × M1M3
i j k = −3 4 − 6 − 2 3 −1 = (14, 9, −1)
M2
又M1 ∈Π, 利用点法式得平面 Π 的方程
即
机动 目录 上页 下页 返回 结束
三点式方程也可写成 三点式方程 说明: 说明 此平面的三点式方程
x − 2 y +1 z − 4
n1 ⋅ n2 cosθ = n1 n2
θ
Π1
cosθ =
A A2 + B B2 + C C2 1 1 1
2 2 2 A + B +C 1 1 1 2 2 2 A2 + B2 + C2
机动 目录 上页 下页 返回 结束
n1 ⋅ n2 cosθ = Π2 : n2 = (A , B2, C2 ) n1 n2 2
机动 目录 上页 下页 返回 结束
例2. 求通过 x 轴和点( 4, – 3, – 1) 的平面方程. 解: 因平面通过 x 轴 , 故 A = D = 0 设所求平面方程为
By + Cz = 0
) 代入已知点 (4, −3, −1 得
化简,得所求平面方程 例3.用平面的一般式方程导出平面的截距式方程. .
任取一组满足上述方程的数 x0, y0, z0, 则
②
Ax0 + B y0 + C z0 + D = 0
以上两式相减 , 得平面的点法式方程 显然方程②与此点法式方程等价, 因此方程②的图形是 平面的一般 法向量为 n = (A, B,C)的平面, 此方程称为平面的一般 方程. 方程
机动 目录 上页 下页 返回 结束
Ax + By + Cz + D = 0 ( A + B + C ≠ 0)
2 2 2
特殊情形 • 当 D = 0 时, A x + B y + C z = 0 表示 通过原点 通过原点的平面; • 当 A = 0 时, B y + C z + D = 0 的法向量
n = (0, B,C) ⊥ i, 平面平行于 x 轴;
−3 −2
的平面方程为
4 3
−6 = 0 −1
一般情况 : 过三点 Mk (xk , yk , zk ) (k =1, 2,3)
机动
目录
上页
下页
返回
结束
特别, 特别,当平面与三坐标轴的交点分别为 时,平面方程为 x y z + + =1 (a,b, c ≠ 0) a b c 此式称为平面的截距式方程 截距式方程. 截距式方程 分析:利用三点式
n⊥M1M2
因此有 − 2C(x −1) + C( y −1) + C(z −1) = 0 (C ≠ 0)
约去C , 得 即
− 2(x −1) + ( y −1) + (z −1) = 0
2x − y − z = 0
机动 目录 上页 下页 返回 结束
例5. 设
是平面
外一点,求 P 到平面的距离d . 0 解:设平面法向量为 n = (A, B, C), 在平面上取一点
x − x1 x2 − x1 x3 − x1
(abc ≠ 0)
三点式
y − y1 z − z1 y2 − y1 z2 − z1 = 0 y3 − y1 z3 − z1
机动 目录 上页 下页 返回 结束
2.平面与平面之间的关系 平面 Π1 : A1x + B1y + C1z + D1 =0, n1 = (A1, B1, C1) 平面 Π2 : A x + B2 y + C2z + D2 = 0, n2 = (A , B2,C2 ) 2 2 垂直: 平行: n ×n2 = 0 1n P 0d来自(点到平面的距离公式)
机动 目录 上页 下页 返回 结束
例6. 求内切于平面 x + y + z = 1 与三个坐标面所构成 四面体的球面方程. 解: 设球心为 M0 (x0, y0, z0 ),则它位于第一卦限,且 x0 + y0 + z0 −1 径 = x0 = y0 = z0= R(半 ) z 12 +12 +12
∏2
n1
∏1
机动
目录
上页
下页
返回
结束
例4. 一平面通过两点 M1( 1, 1, 1)和 M2 ( 0, 1, −1), 且 垂直于平面∏: x + y + z = 0, 求其方程 . 解: 设所求平面的法向量为 方程为 则所求平面
A(x −1) + B( y −1) + C(z −1) = 0
− A+ 0⋅ B − 2C = 0, 即 A+ B + C = 0 , 故 n ⊥ Π的法向量
特别有下列结论: 特别有下列结论:
Π1 : n1 = ( A , B , C ) 1 1 1
n2
(1) Π1 ⊥ Π2 (2) Π1 // Π2
n1 ⊥ n2 A A + B B2 + C C2 = 0 1 2 1 1 n1 // n2
A B C 1 1 = = 1 A2 B2 C2
∏1
∏2
n1
n2
M0M ⊥n
n
M0
故
M0M ⋅n = 0
y
A(x − x0) + B( y − y0) + C(z − z0) = 0
①
称①式为平面Π的点法式方程 称n 为 面Π的 点法式方程, 点法式方程 法向量. 平
机动 目录 上页 下页 返回 结束
1.求过三点 例1. 的平面 Π 的方程. 解: 取该平面Π 的法向量为
A A + B B2 + C C2 = 0 1 2 1 1
A B C 1 = 1= 1 A2 B2 C2
n1 ⋅ n2 夹角公式: cosθ = n1 n2
机动
目录
上页
下页
返回
结束
思考与练习
P330 题4 , 5, 8
作业
P330 2 , 6 , 7 , 9
第六节 目录
上页
下页
返回
结束
备用题
求过点 (1,1,1 且垂直于二平面 ) 的平面方程. 解: 已知二平面的法向量为 和
n1 = (1, −1, 1),
取所求平面的法向量
n2 = (3, 2, −12)
n = n1 ×n2 = (10, 15, 5 )
则所求平面方程为
10(x −1) +15( y −1) + 5(z −1) = 0
化简得
2x + 3y + z − 6 = 0
机动 目录 上页 下页 返回 结束
• A x+C z+D = 0 表示 平行于 y 轴的平面; • A x+B y+D = 0 表示 平行于 z 轴的平面; • C z + D = 0 表示 平行于 xoy 面 的平面; • A x + D =0 表示 平行于 yoz 面 的平面; • B y + D =0 表示 平行于 zox 面 的平面.
第五节 平面及其方程
一、平面的点法式方程 平面的点法式方程 二、平面的一般方程 三、两平面的夹角
第七章 七
机动
目录
上页
下页
返回
结束
一、平面的点法式方程 设一平面通过已知点 M0 (x0 , y0 , z0 ) 且垂直于非零向
量 n = (A, B, C), 求该平面Π的方程.
z
Π o x
M
任 点M(x, y, z) ∈Π, 则有 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