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类课程的目标等级

合集下载

新课程标准中的三维目标分类

新课程标准中的三维目标分类

新课程标准中的三维目标分类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对课程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提出了要求,构成了新课程的“三维目标”。

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指向学生全面发展,注重学生在品德、才智、审美等方面的成长,是国家新课程基本理念的重要体现之一。

∙知识与技能: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获得。

基础知识主要包括人类生存所不可或缺的核心知识和学科基本知识;基本能力——获取、收集、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突出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同时成为获得学习方法和能力发展的过程。

主要包括人类生存所不可或缺的过程与方法。

过程指应答性学习环境和交往、体验。

方法包括基本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具体的学习方式(发现式学习、小组式学习、交往式学习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仅专注于人的理性发展,更致力于教育的终极目的即人格完善。

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责任,更重要的是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

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的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科学的价值,更强调科学的价值和人文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人类价值,更强调人类价值和自然价值的统一,从而使学生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三维的课程目标应是一个整体,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互相联系,融为一体,体现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本规律,体现了学生各种素质在学科课程培养中的有机联系,体现了时代对基础性学习能力、发展性学习能力和创新性学习能力培养的整体要求。

教学目标分类

教学目标分类

教学目标分类教学目标是指教师在教学中所要达到的目标,是教师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策略的基础。

教学目标的分类可以根据其性质和层次进行区分。

一、认知目标:认知目标是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智力发展和知识掌握的目标。

它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 知识目标:指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掌握、记忆和了解某一领域的知识和概念。

例如,在语文课上,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语法知识和词汇量。

2. 理解与分析目标:指学生通过学习能够理解和分析某一问题或现象,掌握其内在的规律和原理。

例如,在数学课上,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解方程的方法和思路。

3. 应用目标:指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解决中。

例如,在科学课上,学生能够应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二、情感目标:情感目标是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

它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 兴趣培养目标:指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培养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例如,在音乐课上,教师通过优美的音乐作品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

2. 情感态度目标:指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例如,在历史课上,学生能够了解并接受不同历史事件的多元文化价值。

3. 创新意识目标:指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例如,在艺术课上,学生能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创作出独特的艺术作品。

三、技能目标:技能目标是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操作技巧的目标。

它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 实践操作目标:指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掌握某一具体技能或工艺操作。

例如,在体育课上,学生能够掌握正确的运动技巧和体育活动的规则。

2. 信息技术目标:指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

例如,在计算机课上,学生能够熟练地使用常用的办公软件。

3. 沟通交流目标:指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提高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培养良好的沟通交流技巧。

例如,在语文课上,学生能够通过写作和演讲等方式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

教学目标的分类

教学目标的分类

1、教学目标的分类在您阐述教学目标的时候,您是否意识到教学目标是分为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呢?例如:“记忆C at(猫)和Dog(狗)两个单词”和“会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实际问题”就属于不同种类的教学目标;而“能够说出牛顿第二定律”和“能够运用第二定律解决实际问题”又分属于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

目前国内外流行的教学目标分类是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系统。

下面对这个分类系统做一个概述。

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1、认知学习领域目标分类认知学习领域目标分类情感学习领域目标分类情感是对外界刺激的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如喜欢、厌恶等。

克拉斯伍(D. R. Krathwohl)等制定的情感领域的教育目标分类依据是价值内化的程度。

该领域的目标共分五级:①接受或注意:学习者愿意注意某特定的现象或刺激;②反应:学习者主动参与,积极反应,表现出较高的兴趣;③评价:学习者用一定的价值标准对特定的现象、行为或事物进行判断;④组织:学习者在遇到多种价值观念呈现的复杂情境时,将价值观组织成一个体系,对各种价值观加以比较,确定它们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的相对重要性,接受自己认为重要的价值观,形成个人的价值观体系。

例如,先处理集体的事,再处理个人的事等;或是形成一种与自身能力、兴趣、信仰等协调的生活方式等;⑤价值与价值体系的性格化:学习者通过对价值观体系的组织,逐渐形成个人的品性3、动作技能学习领域目标分类动作技能学习领域目标分类动作技能涉及骨骼和肌肉的运用、发展和协调。

在体育课中,这常是主要的教学目标。

1956年布卢姆等人在创立教育目标分类理论时,仅意识到这一领域的存在,但未能制定出具体的目标体系。

后来,辛普森(E. J. Simpson)等人提出了几种不同的分类方法,但目前尚无公认的最好分类。

这里仅将最常用的辛普森分类法做一简介。

①感知:指运用感官获得信息以指导动作,主要了解某动作技能的有关知识、性质、功用等。

②准备:指对固定动作的准备,包括心理定向、生理定向和情绪准备(愿意活动)。

三类教学目标的实践意义及实现策略[1]

三类教学目标的实践意义及实现策略[1]

E D U C A T I O N A L S C I E N C E R E S E A R C H课程与教学师教学观念、教学技艺的制约,也取决于教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而现实中教师的素质参差不齐,很难保证每位教师都能关注真实的教学过程,提出生成性目标,真正做到相机而教、因材施教。而且,在教学实践中,生成性目标如何提出、怎样实现,也存在着种种困难,尤其是在班级授课的情况下,面对几十个不同的学生,这种目标很难落实。另外,学生在不了解各学科体系的情况下,很难知道什么知识对自己最有价值,学生的兴趣与需要并非都能成为其有效学习、积累知识的“推动力”,甚至会因为“兴趣主义”导致学习的肤浅化和零散化。在当前的教学中,一些教师面对学生提出的种种问题无法分辨主次,被动地被学生“牵着走”,迁就学生的低层次学习,暴露出这些教师缺乏开展生成教学的智慧和经验。(三)表现性目标的实践意义表现性目标是难以预先确定的,通常,在教学活动开始时可以为学生提供活动的领域,至于学习结果则是开放的。典型的表现性目标如:“考察和评估《老人与海》的重要意义”、“在一个星期里读完《红与黑》,讨论时列出你印象最深刻的五件事情”、“参观动物园,讨论在那里看到的最有趣的几件事”。[4]可见,这类目标不像行为目标那样是封闭性的,而是开放性的,重点放在“教学活动的结果”上,而且是开放性、多样化的结果。这就可以使教师和学生摆脱行为目标的束缚,以便学生有机会去探索、发现他们自己特别感兴趣的问题或课题。表现性目标是教师通过事先安排一定的教学活动,根据学生开展活动之后的具体表现,选取学生身上出现的新颖独特、有创造性的反应来确立的。例如,学生阅读一部文学作品,然后发表对这部作品的看法和心得。在一个班级中,学生发表的看法是各种各样的,学生在分析问题的角度、程度等方面有所不同。又如,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解题的思路、方法各有不同。表现性目标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与结果的独特性和首创性,这一目标的确立与呈现,可以给学生的创造性表现以充分的肯定,从而鼓励学生重视发挥创造性,也可以将学生个人的创造性表现展示出来,让更多的学生能够领略和分享同伴的智慧及创造性的学习成果,对其他学生加以引导和启发,鼓励学生在学习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力求“不拘一格”、“另辟蹊径”地解决问题,有意识地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表现性目标的局限在于,课堂教学中学生面对同一任务所发生的行为及其表现是不同的,教师如何关注每个学生的反应,如何捕捉学生的首创性表现,这对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另外,关于学生的首创性表现的鉴别标准本身就是一个困难的问题,这种目标具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在教学活动中往往难以落实。三、教师实现三类教学目标的策略如上所述,三类教学目标在教学中都有积极的意义,教师对三类教学目标都应予以重视,并探寻实现三类教学目标的有效策略。为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一)关注复杂开放的动态教学过程,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预设目标能够为教学活动指明方向,保证教学活动的效率。但预设目标是封闭而固定的,它将复杂多变的教学活动还原为简单的、线性的、完全可控的一个“刺激—反应”过程,这不符合动态教学过程不断变化的实际。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复杂科学认为,世界上的事物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系统,系统内部各个单元之间存在着广泛而复杂的联系;系统是具有多层次、多功能的结构,任何系统都是由一定结构构成的整体;系统的功能大于各孤立部分功能之和。系统是开放的,并与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和交互作用,系统是动态的、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中,事物的形态具有多种发展的可能性。一个开放的复杂系统在一定条件下能够自发地产生协同有序的结构及其功能和行为,并且向有序化方向发展。系统能够在自适应、自组织的过程中,以不断“涌现”的方式发生独特的整体行为和特征。用复杂科学的思路与方法来审视教学过程,我们不难发现,教学过程也是一个复杂多变的系统,每一次教学活动都是具体特殊不可复制的,每一次教学活动又是有多种发展方向和发展可能的。怎样使每一次的教学活动变得真实生动而富有生命活力,让师生共享求知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是教师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为此,教师应该树立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的新认识,正确处理教学预设与生成的关系。首先,要重视教学预设的意义。教学毕竟是一种有目的的实践活动,在活动开始之前,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态度、教学的预期目标和具体任务、教学物质与心理准备是否充分等,必须有一个清楚的认识,这样O N A L S C I E N C E R E S E A R C H教育科学研究2009′1意和低效。其次,要认识到开放的教学中创造性生成的价值,掌握生成的原则和方法。生成是以预设为基础的生成,生成与预设之间有着内在的关联,两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例如,某次数学课所预设的目标是学生正确理解数学公式并运用该公式正确解题,在实际教学中,出现了“一题多解”的情况,于是教师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比较不同的解题思路与方法,促使学生对解题策略有一定的认识和体验。由于解题策略是依附在对具体数学公式的理解和运用之上的,所以学生对解题策略的学习显得自然顺利,而学生对解题策略的掌握又可强化、巩固对数学公式的理解,这就体现了预设与生成的有机联系和相互促进的关系。(二)在反思中把握教学过程的脉络与走向,力求三类教学目标的有机整合教学过程是复杂多变、动态发展的,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展之前,只能对局部教学目标有所预期、有所把握,对实际的教学过程和结果是不能完全预期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学活动就是一件不可捉摸、随意而为的事情,“以教学促进学生发展”的职责要求教师要用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来对待教学,努力争取教学活动在实际运行的过程中产生更大的“功效”,即师生在共同求知的过程中得到生动活泼的、多方面的发展。尽管在实际教学中,教学活动的走向不能完全预设,但教师对实践进行反思,可以梳理教学过程的脉络和走向。教师对行为目标、生成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的把握及实现,都是在教学的脉络和框架中完成的。由于教学的时间与教师的精力有限,教师要想在教学中兼顾多种目标的达成并争取更大的教育功效,有必要对三类教学目标进行整合。虽然生成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无法预设,但教师在教学活动准备阶段,在对行为目标进行预设的时候,就要有关于教学目标的生成意识和关联意识。所谓生成意识,是指教师要明白教学过程是开放的,充满着不确定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捕捉新的教育因素,使之成为有教育价值的新目标。所谓关联意识,是指教师要重视目标之间的关联性,如,生成性目标是在行为目标实现的过程中产生的,生成性目标与行为目标可以相互影响;又如,表现性目标的提出与实现可能是以行为目标的达成为基础的,像发表对文学作品的看法这样的表现性目标,应该以理解和掌握必要的文学知识为基础,而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一般属于行为目标。(三)在教学中增长实践智慧,善于积累有效实现三类教学目标的经验教师教学的情境性、针对性、独立性决定了教师的教学是一项创造性劳动,是靠“实践智慧”来胜任的工作。所谓实践智慧,是指教师面对复杂多变的教学情境和具体的教学问题,能够灵活应对、顺利解决问题的本领。在教师的专业知识中,有理论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亦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是规范的、系统的、公共的,是可以传递的;隐性知识却是难以规范的,是个人的、缄默的,它往往具有浓重的个人色彩,与个人的个性、经验和所处的情境交织在一起,涉及教师的教育信念、自我知识、人际知识、情境知识、策略性知识、批判反思知识等。这两种知识在教师的教学实践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尤以隐性知识的作用为甚,它决定着教学的真实走向与实际价值。就像中医用“望闻问切”的手段来诊断病人的病情一样,他所采用的手段具有普适性,但每个中医的经验水平不同,诊断结论及治疗效果也会不同。教师实践智慧的增长与其扎实的教育教学实践是分不开的,其中对已有的实践历程进行回顾,反思实践中的得失,对于实践智慧的增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研究表明,写反思日记是教师提高反思能力的有效方式,通过坚持写反思日记,教师的反思意识明显增强,即反思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增强,并通过反思,总结教学中的经验教训,使得教育教学能力得以提高。[5]另外,在反思中,教师学会从理论的层面来看待教育教学活动,真正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教学工作中,面对复杂多变的种种情况,能够随机应变、相机而教,需要教师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及教育智慧的支撑,这与教师良好的职业素质是分不开的。树立正确的观念、积累丰富的教育知识、掌握高超的教育技巧等,都是教师创造性开展教学活动及有效实现三类教学目标的基本条件。[注释][1]拉尔夫·泰勒.课程与教学原理[M].施良方,译,瞿葆奎,校.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36.[2][4]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87、88.[3]瞿葆奎.教育学文集·教育目的[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625.[5]张彩云,张志祯,申继亮.小学教师关于反思日记的认识[J].教�

三级课程目标名词解释

三级课程目标名词解释

三级课程目标名词解释
三级课程目标是教师制定的课时学习目标。

教师制定学习目标时要依据一二级目标,根据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认知发展水平及实际经验来确定。

具体来说学习目标是对学生要完成的具体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结果的描述,蕴含着学生要学习的知识技能,以及在完成学习活动过程中会发生的能力变化和品德变化。

学习目标的确定应包含:要求学生做什么?根据什么标准去做?做到什么程度算达标?
在确立学习目标的时候,一定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即学生当前的发展水平与预期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其次要重视学习目标的合理性,合理的学习目标是一堂课成与败的重要因素。

所以每一位合格的教师在授课前都要结合知识与学情确立适合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每一堂课都有的放矢,提高学习效率。

英语课程总体目标和分级目标

英语课程总体目标和分级目标

英语课程总体目标与分级目标义务教育阶段得英语课程设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这一课程体系进一步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得英语课程既要重视学生得语言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也要优化学习过程。

要在发展学生基本英语素养得同时,引导学生形成有效得学习策略与较强得文化意识,培养积极向上得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力求使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跨文化意识与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构成课程目标得重要组成部分。

这一课程设计思路为义务教育阶段课程体系得建立与目标设计与实施奠定了重要得基础。

(一)英语课程总体目标英语课程得目标设计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中体现出更加清晰得三个层次,即:课程总目标,课程分级目标与课程分级标准。

总目标提供目标得总体框架结构;分级目标在整体框架下按五个级别描述学生得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得表现;分级标准进一步细化总目标与分级目标,根据五大组成部分按主要级别描述各部分得标准;分级标准之间就是递进与涵盖关系,高级别自动涵盖低级别得要求。

课程总目标得框架结构与修订前相比在形式上没有变化,但其内涵较之前有所丰富,阐述也更清楚。

课程总目标首先指出:要通过英语课程得学习使学生形成初步得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促进心智发展,提高综合人文素养。

对总目标核心得描述突出体现了素质教育得理念,展现了课程对学生发展得意义,同时也凸显了课程得工具性与人文性得高度统一。

关于总目标、分级目标与分级标准•总目标(由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文化意识五个部分构成)•分级目标(从五个构成部分对一级~五级进行目标得综合描述)•分级标准(对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与文化意识描述二级与五级得能力标准,对语言技能描述一级~五级得能力标准。

(二)英语课程分级目标分级标准力求概括性地从五个方面描述一至五级得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目标。

由于概括性比较强,不可能面面俱到,一般可用于对整体级别水平得综合评价。

但对于每个级别得具体教学与评价指导,应参照分级标准执行。

英语课程总体目标和分级目标

英语课程总体目标和分级目标

英语课程总体目标和分级目标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设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这一课程体系进一步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既要重视学生的语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也要优化学习过程。

要在发展学生基本英语素养的同时,引导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和较强的文化意识,培养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力求使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跨文化意识与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构成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一课程设计思路为义务教育阶段课程体系的建立和目标设计与实施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一)英语课程总体目标英语课程的目标设计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中体现出更加清晰的三个层次,即:课程总目标,课程分级目标和课程分级标准。

总目标提供目标的总体框架结构;分级目标在整体框架下按五个级别描述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表现;分级标准进一步细化总目标和分级目标,根据五大组成部分按主要级别描述各部分的标准;分级标准之间是递进和涵盖关系,高级别自动涵盖低级别的要求。

课程总目标的框架结构与修订前相比在形式上没有变化,但其内涵较之前有所丰富,阐述也更清楚。

课程总目标首先指出:要通过英语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形成初步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促进心智发展,提高综合人文素养。

对总目标核心的描述突出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理念,展现了课程对学生发展的意义,同时也凸显了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高度统一。

关于总目标、分级目标与分级标准∙总目标(由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文化意识五个部分构成)∙分级目标(从五个构成部分对一级~五级进行目标的综合描述)∙分级标准(对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描述二级和五级的能力标准,对语言技能描述一级~五级的能力标准。

(二)英语课程分级目标分级标准力求概括性地从五个方面描述一至五级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目标。

由于概括性比较强,不可能面面俱到,一般可用于对整体级别水平的综合评价。

但对于每个级别的具体教学和评价指导,应参照分级标准执行。

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系统包括哪三类目标

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系统包括哪三类目标

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系统包括哪三类目标教学目标分类理论是20 世纪50 年代以布鲁姆为代表的美国心理学家提出的。

在这个理论体系中,布鲁姆等人将教学活动所要实现的整体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心理运动等三大领域,并从实现各个领域的最终目标出发,确定了一系列目标序列。

(1)认知学习领域目标分类布鲁姆将认知领域的目标分为识记、理解、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六个层次。

①识记:指对先前学习过的知识材料的记忆,包括具体事实、方法、过程、理论等的记忆,如记忆名词、事实、基本观念、原则等。

②领会:指把握知识材料意义的能力。

可以通过三种形式来表明对知识材料的领会,一是转换,即用自己的话或用与原先不同的方式来表达所学的内容。

二是解释,即对一项信息(如图表、数据等)加以说明或概述。

三是推断,即预测发展的趋势。

③运用:指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新的情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它包括概念、原理、方法和理论的应用。

运用的能力以知道和领会为基础,是较高水平的理解。

④分析:指把复杂的知识整体分解为组成部分并理解各部分之间联系的能力。

它包括部分的鉴别、部分之间关系的分析和对其中的组织结构的认识。

例如,能区分因果关系,能识别识别史料中作者的观点或倾向等。

分析代表了比运用更高的智力水平,因为它既要理解知识材料的内容,又要理解其结构。

⑤综合:指将所学知识的各部分重新组合,形成一个新的知识整体。

它包括发表一篇内容独特的演说或文章,拟定一项操作计划或概括出一套抽象关系。

它所强调的是创造能力,即形成新的模式或结构的能力。

⑥评价:指对材料(如论文、观点、研究报告等)作价值判断的能力。

它包括对材料的内在标准(如组织结构)或外在的标准(如某种学术观点)进行价值判断。

例如,判断实验结论是否有充分的数据支持,或评价某篇文章的水平与价值。

这是最高水平的认知学习结果,因为它要求超越原先的学习内容,综合多方面的知识并要基于明确的标准才能做出评价。

在上述布卢姆的分类系统中,第一层次是“识记” ,主要涉及对言语信息的简单记忆,不需要对原输入的信息作多大改组或加工。

语文教学目标分为哪三类(精选)

语文教学目标分为哪三类(精选)

语文教学目标分为哪三类(精选)语文教学目标分为哪三类语文教学目标分为三类,分别是:1.认知性目标:是指有关语文知识方面的目标,包括必要的语文知识,如:字、词、句、修辞、语法、逻辑、文体、修辞等。

2.情感性目标:是指有关语文能力方面的目标,包括必要的语文能力,如: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3.思想性目标:是指有关人文教育方面的目标,包括必要的人文教育,如:审美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文学鉴赏能力、高尚情操的培养等。

小升初语文课程教学目标小升初语文课程教学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识字和写字能力: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

具有一定的识字技巧,比如使用部首查字法,能够独立识字,会用新词。

写字要工整、美观。

2.阅读能力: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默读有一定的速度,能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

3.口语交际能力:能根据不同场合的需要,恰当运用不同的语气和语速,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情感。

与别人交谈时,有礼貌,互相尊重,语言文明。

讲述见闻时,内容具体,语言生动。

复述转述完整准确,能说写演讲稿、发言稿。

4.写作能力:能用学过的字、词、句、段、范文等写作。

5.文学鉴赏能力: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

6.综合性学习能力:能从书刊或其他媒体中搜集有关资料。

语文教学目标达成度及原因语文教学目标达成度及原因的分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____教学内容的合适性____:教学内容是否适合教学目标,这涉及到教材的选择和教学内容的确定。

如果教学内容过于简单或过于复杂,都会导致达成度的降低。

2.____教学方法的有效性____:使用的教学策略是否适合教学目标,这包括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节奏的掌握、课堂活动的组织等。

如果教学方法不得当,就可能影响学生的理解和吸收。

课程目标的分类

课程目标的分类

课程目标的分类课程目标是教育工作者在课程设计中设定的教学目标,用于指导教学工作的实施。

根据目标的性质和涵义,可以将课程目标分为不同的分类。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课程目标分类:1. 知识目标:知识目标是指学生在课程中应该掌握的知识和理论。

这些目标通常包括基本概念、事实、原理、理论和模型等。

例如,在数学课程中,知识目标可能是学生能够理解和应用各种数学概念和公式。

2. 技能目标:技能目标是指学生在课程中应该掌握的技能和能力。

这些目标通常包括思考、解决问题、沟通、合作等各种认知和情感能力。

例如,在英语课程中,技能目标可能是学生能够流利地听说读写英语。

3. 情感目标:情感目标是指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这些目标通常包括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自信心、合作意识、人际关系等。

例如,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情感目标可能是培养学生尊重他人、遵守规则、正义感等。

4. 过程目标:过程目标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具备的学习策略和方法。

这些目标通常包括学习方法、思考方法、解决问题的方法等。

例如,在科学实验课程中,过程目标可能是学生能够掌握科学实验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5. 自主学习目标:自主学习目标是指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和习惯。

这些目标通常包括学习规划、学习动机、学习策略等。

例如,在历史课程中,自主学习目标可能是学生能够独立搜集资料、分析历史事件,并形成自己的观点。

6. 职业发展目标:职业发展目标是指帮助学生发展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

这些目标通常包括就业技能、职业规划、自我评价等。

例如,在职业技术教育课程中,职业发展目标可能是学生能够掌握一项特定的职业技能,并为未来的就业做好准备。

以上分类只是一些常见的课程目标分类,实际上还有很多其他的分类方式。

在实施课程教学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目标分类方式,并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和课程特点来设定具体的课程目标。

小学教学中的教学目标分解与分级

小学教学中的教学目标分解与分级

小学教学中的教学目标分解与分级在小学教学中,教学目标的分解与分级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通过将教学目标进行分解和分级,可以确保教学的有针对性和系统性,使学生逐步达到预期的学习成果。

本文将探讨小学教学中的教学目标分解与分级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的分解与分级。

一、教学目标分解的意义教学目标分解是将教学目标拆分为多个具体的、可操作的子目标的过程。

它的主要意义在于:1. 确定教学重点:通过分解目标,可以明确教学中的重点内容,避免在教学过程中过于冗杂和混乱。

2. 促进教学评估:分解目标后,可以更方便地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和检测,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3. 提高教学效果:分解后的目标更具体明确,更容易实施和达成,有助于提高教学的效果。

二、教学目标分解的原则在进行教学目标分解时,需要遵循以下原则:1. 渐进性原则:教学目标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逐步分解,以促进学习的连续性和顺利进行。

2. 明确性原则:每一个分解出的目标必须具备明确的行为表现,便于教师和学生理解、掌握和实施。

3. 有效性原则:分解后的目标应该具备可操作性,即学生能够通过具体的学习活动实现目标。

三、教学目标分级的重要性教学目标的分级是将目标按照难易程度进行分类和排序的过程。

它的重要性在于:1. 个性化教学:分级后的目标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有助于实施个性化教学,让每个学生都能够获得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

2. 计划教学进度:分级后的目标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规划教学进度,确保每个学习阶段都能顺利进行。

3. 促进学习动力:通过分级,学生能够逐步实现目标,体验到学习的成就感,从而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动力。

四、教学目标分解与分级的具体方法在进行教学目标分解与分级时,可以采用以下方法:1. 了解学生: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能力水平,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目标的分解和分级。

2. 分解目标:将整体目标分解为多个具体的子目标,确保每个子目标都具备明确的行为表现。

小学三类课程教学工作计划

小学三类课程教学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根据我国教育部的相关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本学期小学三类课程教学工作计划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以课程改革为动力,努力构建科学、合理、高效的教学体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课程设置1. 学科课程:语文、数学、英语、科学、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音乐、美术、体育、信息技术等。

2.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包括科技活动、文化艺术活动、体育活动、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等。

3. 特长发展课程: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开设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篮球、足球等特长班。

三、教学工作计划1. 学科课程教学(1)加强教学研究,提高教学质量。

各学科教师要深入学习课程标准,把握学科特点,研究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制定个性化教学方案,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3)加强作业设计,提高作业质量。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具有针对性的作业,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2.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1)丰富活动内容,提高活动质量。

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增长知识、提高能力。

(2)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指导能力。

组织教师参加实践活动培训,提高教师对活动的策划、组织、实施和评价能力。

(3)注重成果展示,激发学生兴趣。

定期举办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展示活动,展示学生在活动中的收获和成长,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自信心。

3. 特长发展课程教学(1)根据学生兴趣,开设特色课程。

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开设丰富多样的特长课程,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选派有经验的教师担任特长班教学,定期组织教师开展教研活动,提高教学质量。

(3)注重成果展示,激发学生信心。

定期举办特长班成果展示活动,展示学生在特长方面的才华,激发学生的信心和积极性。

标准中将课程目标划分为三个层次课程目标

标准中将课程目标划分为三个层次课程目标

《标准》中将课程目标划分为三个层次:课程目标、领域目标、水平目标,三个层次逐级细化,共同构成体育课程的目标体系。

一、课程目标《标准》中规定了体育课程的目标:①增强体能,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②培养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③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表现出人际交往的能力与合作精神;④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⑤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从以上五点可以看出,课程目标以健康为主线,注重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涵盖了学校、社会、生活中的教育内容,集中概括了体育课程所要实现的总体目标。

二、学习领域目标《标准》中将学习领域划分为五个目标,即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和社会适应目标。

其中运动参与主要指学生具有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和行为;运动技能主要指学生掌握各种运动的知识、技术和技能;身体健康主要指能够通过体育活动来获得身体的健康;心理健康主要指通过体育活动来建立自尊自信,调节情绪状态,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社会适应主要指学会与人的交流和合作。

五个领域的目标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概括了学生在体育课中所应达到的学习目标,同时也为教师教学提供了参考标准。

三、水平目标《标准》将中小学的学习划分为六级水平,并在各学习领域按水平设置相应的水平目标,水平一至水平五分别相当于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和高中学段学生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

运动参与是学生获得身心健康、增强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途径。

促使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关键在于运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科学合理的组织管理方式。

基础教育改革中也要求学生通过运动参与形成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和行为,乐于学习和展示简单的运动动作,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培养终身体育意识。

小学阶段(即水平一至水平三阶段)应该达到的目标是:学生对体育课表现出学习兴趣,乐于学习和展示简单的运动动作,主动参与运动动作的学习。

培训课程档次划分方案模板

培训课程档次划分方案模板

一、方案背景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类培训课程需求日益增长。

为满足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人群,提高培训课程的质量和效果,特制定本培训课程档次划分方案。

二、档次划分依据1. 培训对象:根据学员的年龄、职业、学历、行业等特征进行划分。

2. 培训内容:根据课程内容的深度、广度、实用性等进行划分。

3. 培训师资:根据师资力量的水平、教学经验、专业背景等进行划分。

4. 培训形式:根据课程授课方式、互动性、实践性等进行划分。

5. 培训时长:根据课程所需时间、学员接受程度等进行划分。

三、档次划分标准1. 初级课程:适合初学者或对某一领域有一定了解的学员。

- 培训对象:年龄18岁以上,学历高中及以上,从事相关工作1-3年。

- 培训内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行业动态等。

- 培训师资:具备一定教学经验的讲师。

- 培训形式:线上或线下授课,理论教学为主。

- 培训时长:3-6个月。

2. 中级课程:适合有一定基础的学员,希望在原有基础上提升。

- 培训对象:年龄18岁以上,学历大专及以上,从事相关工作3-5年。

- 培训内容:专业技能、行业应用、案例分析等。

- 培训师资:具备丰富教学经验和实践经验的讲师。

- 培训形式:线上或线下授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相结合。

- 培训时长:6-12个月。

3. 高级课程:适合有一定专业基础的学员,希望在某一领域达到高水平。

- 培训对象:年龄18岁以上,学历本科及以上,从事相关工作5年以上。

- 培训内容:高级技能、行业前沿、创新思维等。

- 培训师资:行业专家、学者、企业家等。

- 培训形式:线上或线下授课,实战演练、案例分析、专家讲座等。

- 培训时长:12-24个月。

4. 特级课程:适合行业精英、企业家等高层次人才。

- 培训对象:年龄18岁以上,学历本科及以上,从事相关工作10年以上。

- 培训内容:行业发展趋势、战略规划、领导力等。

- 培训师资:行业领袖、知名企业家、政府官员等。

- 培训形式:高端论坛、闭门研讨会、一对一辅导等。

课程强度分类

课程强度分类

课程强度分类
课程强度分类是总结学习课程的难易程度,并将其分类。

在课程分类中,经常会将课程划
分为三个等级:高等强度,中等强度和低等强度。

高等强度的课程通常位于最难的课程上,其学习要求和题型多高质量,考试难度也较大。

该类课程的学习者一般需要进行大量的深入学习,而不能单纯依靠浅薄的知识就可以完成。

中等强度的课程介于高等强度和低等强度之间,需要学习者做大量精度的题目,考试难度
也相对小一些,学习者可以通过更系统的学习加深理解。

低等强度的课程是学习难度最低的,其考试题型的基本知识点比较简单,大部分学习者只需要浅显理解和熟悉题型便可以
完成考试。

不同强度的课程具有不同的学习要求,有利于帮助学生选择合适的课程,衡量自己实际能力,有针对性地提高自己的学习水平。

因此,课程强度分类在课程选择和学习过程中起到
了重要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类课程的目标等级
目标等级 一 二 三 四 五 知识类 记忆 理解 简单应用 综合应用 创新应用 技巧类 观念态度类
理解(原理) 知 模仿 简单应用 熟练应用 信 行 内化为价值观
All Rights Reserved by Sin忆 培训方法 考核方式 填空、简答
All Rights Reserved by SinoTrac
举例:确定考核方式 管理者技能发展类培训
第一关:预习-读书心得 5% 第二关:日常表现关-学习日记和作业 第三关:学习测验-知识技能掌握关 第四关:制定改进计划关:20% 第五关:应用总结汇报关:25% 15% 35%
理论(应知)
实操(应会) 案例分析 角色扮演
简单应用
练习
人际:角色扮演 熟练应用
反馈
All Rights Reserved by SinoTrac
总结:观念态度类
目标等级

培训方式
考核方法
填空、简答

参与体验 正反对比 反思总结
案例讨论:好、坏、 影响 培训中的行为观察 培训后的行为观察

内化为价值观
All Rights Reserved by SinoTrac
理解
简单应用 综合应用 创新应用
举例
选择、辨析、讨论
简单难度的应用题
案例分析
中等难度的应用题 高难度的应用题
All Rights Reserved by SinoTrac
总结:技巧类
目标等级 理解(原理) 示范 模仿 心智:财务、培训管理 操作:实操、仿真 培训方式 举例 考核方法 选择、辨析、讨论 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