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的力量

合集下载

《逻辑的力量》ppt课件

《逻辑的力量》ppt课件
两个概念在所指范围上具有相同的部分。
相容关系
两个概念在所指范围上不具有相同部分。
不相容关系(全异关系)
父亲、爸爸、家严
中国人、外国人
“偷”与“窃”;“母亲”与“妈妈”
“马”与“白马”;“学生”与“中学生”
苹果与水果
“教师”与“作家”;“青年”与“医生”
相容关系
图示
类型
含义
举例
全同关系
两个概念的外延完全相同
“人”的外延:
“人”这个概念的外延包括所有的男人和女人,所有的成年人和未成年人,所有的黄种人和非黄种人。
外延是指概念所确指的对象的范围,即概念所反映的全部对象。
一个概念的内涵越多,其外延就越小;一个概念的内涵越少,其外延就越大。
概念的基本特征
概念间的外延关系
依据两个概念在所指范围上是否具有相同部分
“你不会放了我”
2.某珠宝商店失窃,甲、乙、丙、丁四人涉嫌被拘审。四人的口供如下: 甲:案犯是丙。 乙:丁是罪犯。 丙:如果我作案,那么丁是主犯。 丁:作案的不是我。 四个口供中只有一个是假的。 如果以上断定为真,则以下哪项是真的?( )(3分) A.说假话的是甲,作案的是乙。 B.说假话的是丁,作案的是丙和丁。 C.说假话的是乙,作案的是丙。 D.说假话的是丙,作案的是丙。 E.说假话的是甲,作案的是甲。
本质属性:决定该对象之所以成为该对象并区别于其他对象的属性。
内涵
外延:概念对思维对象范围的反映。
外延
+
“人”的内涵:
能够思维
+
有分节语言
+
能够制造并利用工具
+
生产劳动
种差(揭示内涵或本质的限定语)
+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逻辑的力量》课件(52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逻辑的力量》课件(52张PPT)

【行动】
常见谬误:概念前后不一致;自相矛盾;态度模棱两可;理由站不 住脚或推不出结论。
任务1:分析下面的例子,指出其中的逻辑错误。
①鲁迅的作品不是一天能读完的,《孔乙己》是鲁迅的 作品,所以,《孔乙己》不是一天能读完的。
②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 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庄子与惠子游于 濠梁之上》)
【典例剖析】 【例1】(2017·全国卷Ⅰ)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高考之后,我们将面临大学专业的选择问题。如果有机会,我要选择工科方面的专业,因为只有学了工科 才能激发强烈的好奇心,培养探索未知事物的兴趣,而有了浓厚的兴趣,必将取得好成绩,毕业后也就一定能很 好地适应社会需要。 ①不是只有学了工科才能激发好奇心。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2】(2017·全国卷Ⅱ)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 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云南的“思茅市”改成“普洱市”,四川的“南坪县”更名为 “九寨沟县”后,城市的知名度都有了很大提高,经济有了较快发展, 可见,更名必然带来城市经济的发展。我市的名字不够响亮,这严重 影响了我们的经济发展。如果更名,就一定会带来我市的经济腾飞, 因此,更名的事要尽快提到日程上来。 ①更名并不一定能带来城市的发展。 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逻辑的力量 课件(共33张PPT)

逻辑的力量 课件(共33张PPT)
第四单元 逻辑的力量
-1-
第四单元 逻辑的力量
单元学习主题
逻辑的力量 有些人善于思考,善于推 理,擅长论证,但有些人则 不是这样。学习逻辑正是 提升人们的推理和论证 能力的最好办法之一。通 过学习逻辑,人们能够掌 握进行良好思考、避免错 误推理的方法,并掌握评 价论证的有效技术。
单元学习目标
-2-
第四单元 逻辑的力量
一、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 【学习活动一】 认识逻辑 逻辑是人的一种抽象思维,是人通过概念、判断、推理、论证 来理解和区分客观世界的思维过程。 人的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从概念到判 断再到推理,是理性认识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人们在社会实 践中形成概念,作出判断,进行推理,表现为一系列的抽象概括、分 析和综合。 概念、判断、推理是思维的基本形式。判断是由概念组成的, 推理是由判断组成的,因此,我们在认识逻辑时,必须了解概念、判 断和推理的基本知识。在此先介绍一下有关概念和判断的知识。
-3-
第四单元 逻辑的力量
(一)概念 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的认识,是对具有共同属性 的一类事物的总称,是思维的最基本的形式。每一个概念,揭示的 是某一种事物或现象的本质属性,我们借此就可以准确地把一种事 物或现象跟其他事物或现象区别开来。 每一个概念都包括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内涵是指概念的质, 即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特征;外延是指概念的量,即概念的范 围;概念的内涵增加,外延就变小了。
-15-
第四单元 逻辑的力量
【活动任务2】 请简述下列案例的推理过程。 1.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 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晏子使 楚》) 参考答案:前提“如果出使的是狗国,就从狗门入”,楚国不是狗 国,结论“所以我不从狗门(小门)入”。

《逻辑的力量》课件21张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逻辑的力量》课件21张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描述性不是下定义。
作诠释: 只要揭示概念的一部分内涵即可。 如:人是有感情的动物。
“人”的外延: “人”这个概念的外延包括所有的男人和女人,所有 的成年人和未成年人,所有的黄种人和非黄种人。
外延是指概念所确指的对象的范围,即概念所反映的全部对象。 一个概念的内涵越多,其外延就越小;一个概念的内涵越少,其外延就越大。
本质属性:决定该对象之所以成为该对象并区别于其他对象的属性。
外延
+
外延:概念对思维对象范围的反映。
内涵
“人”的内涵:
+ + + 能够思维
有分节语言
能够制造并利用工具
生产劳动
种差(揭示内涵或本质的限定语)
+ 高级动物

下定义
临近的属概念
+ 种差
属概念
下列句子是不是下定义?为什么?
A.商品就是劳动所得的产品。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种>属) B.历史小说是以农民革命战争为题材的小说。 (种<属) C.激光是一种颜色单纯的光。 (种<属) D.在太阳和月亮周围,有时出现一种美丽的七彩光圈,里 层是红色的,外层是紫色的,这种光圈叫做晕。
任务一: 了解逻辑学的基本知识和相关定律
1.逻辑(logic)是一个外来词语音译,最早将
logic译为逻辑一语的是严复。
逻辑是人的一种抽象思维,是人通过概念、判断、推理来理解 和区分客观世界的思维过程。




推 思维发展层次 理 从低级到高级
2.概念 =内涵+外延
概念是反映思维对象的一般本质属性的思维方式。
阅读下列材料,请为引力波下定义。 (不超过60字)

第四单元《逻辑的力量》 课件(共27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四单元《逻辑的力量》 课件(共27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逻辑规律
同一律 矛盾律 排中律
公式
A是A A不是偷换概念
同一方面 同一对象 偷换话题
不能同时肯定 自行矛盾(两可)
不能同真,必有一假
悖论
不能同时否定 不能同假,必有一真
两不可
四种形式逻辑规律的内涵、要求、对应的逻辑错误
充足理由律
一是要有理由;二是理由必须真实;三是理由与推断之间要 有逻辑联系。
2.什么是逻辑规律?
辩证逻辑的规律和形式逻辑的规律。
3.什么是形式逻辑的四种表现?
形式逻辑规律的四种表现形式: 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充足理由律
4.什么是逻辑谬误?
逻辑谬误特指具有一定迷惑性的逻辑错误。一般指思维 过程中违反形式逻辑规律的要求和逻辑规则而产生的错误。
四种形式逻辑规律的内涵、要求、对应的逻辑错误
同一律
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任何一个思想都与其自身保持同一。 同一思维过程是指同一时间、同一关系、同一思维对象三个方 面的“三同一”思维过程。
违反同一律要求的基本错误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概念、 判断的内容不确定。具体表现为偷换概念(或混淆概念),偷 换论题(或混淆论题、转移论题)。
逻辑规律 同一律
公式 A是A
分析《晏子使楚》的推理过程 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
曰:“使狗国者,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
案例
推理形式
大前提 只有出使狗国,才会从狗门入 只有p,才q
小前提 我是出使到楚国(非出使狗国) 非p
结论 我不从狗门入
非q
演绎推理之二难推理
二难推理适用于一件事情有诸种可能,而诸种可能都会导致 同一种情况的情形,那么这个结果就是必然的。

《逻辑的力量》课件126张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逻辑的力量》课件126张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为什么老是挑毛病”。如果两人就此开始讨论问话人是不是喜欢挑毛病、挑的是不是 毛病、为什么要挑毛病等问题,答话人的目的就基本达到了。
矛盾律
一个年轻人想到大发明家爱迪生的实验室里去工作。爱迪生 接见了他。这个年轻人满怀信心地说:“我想发明一种万能 溶液,它可以溶解一切物品。” 爱迪生听过问他:“那你用什么容器来装这种溶液呢?”年 轻人哑口无言。
课堂小结
我们学习了逻辑的基本规律,认识了违反这些基本规律常出现的 谬误,下面请大家对这节课的内容作一梳理,完善一下你的笔记。
逻辑的基本规律
要求
潜藏的谬误
课堂小结
我们学习了逻辑的基本规律,认识了违反这些基本规律常出现的 谬误,下面请大家对这节课的内容作一梳理,完善一下你的笔记。
逻辑的基本规律
要求
潜藏的谬误
充足理由律
【例1】如果教师骑自行车,那还希望学生做出什么好事来?他 们可做的就只有倒过来,用脑袋走路了!既然政府还没有发出通 告允许做这件事,那就做不得。” 【分析】“如果教师骑自行车,那么学生就不会做出好事来”, 虚假前提。“政府还没有发出通告允许做这件事”强加因果。
【例2】他出生时天昏地暗,飞沙走石,注定此生不凡。 【分析】“注定此生不凡”的理由是“出生时天昏地暗、飞沙走 石”,强加因果
⑤分析:“拿破仑小时候的头骨”被保留下来则意味着拿破仑死于童年。 而耍戏法的用拿破仑的名号来招揽观众,显然指的是活到成年后叱咤风云 的拿破仑。这个有名的拿破仑1821年5月5日(52岁)病逝于南大西洋圣赫勒 拿岛,又何来“小时候的头骨”?“拿破仑死于童年”和“拿破仑死于成年 之后”两者必有一假,耍戏法的违反了不矛盾律。
“大学生”
交叉关系 “交叉关系”就是两个概 念的外延有相同的部分, 也有不同的部分。如:

第四单元《逻辑的力量》课件70张 高二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四单元《逻辑的力量》课件70张 高二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古代有位国王,抓到一个反对他的人,准备处死,但又装出仁 慈说:“允许你讲一句话,讲对了,我就放了你,讲错了,你受极 刑。”国王的如意算盘是,无论你说什么,我都说讲错了,还是可 以处决对方。最终的结果是,犯人说出了一句话,国王无可奈何, 只好放了犯人。试问这个犯人说了什么?
智慧故事是学习逻辑的理想材料,且有趣味性。犯人的话很 简单:你不会放了我。试着推理一下:国王要么放了犯人, 要么不放。如果不放,犯人就讲对了,那么按约定,国王只 能放了他。也就是说不放会导致国王的自相矛盾,如果他信 守承诺的话,就必须放人。这涉及逻辑中的不矛盾律,只要 学生能分析出犯人取胜的逻辑,逻辑的不矛盾律、排他律、 同一律等名词不一定作为学习内容。
思维、数学思维……为什么仅仅拿批判性思维说事?"
明确:
思 有形 然批是象后质判质的 再"把 可爱问性称 把问对 以因者思这号方 看者斯一维个叫的 出列坦上"稻作观 ,出。只来草"点歪的稻有就人曲A种草歪批问击对种人曲判∶倒方思"成"性,。观爱维观思其点因根点维论的斯本B"证一坦,,不的个何然但能过狡止后说构程猾有攻话成就的批击人对好做判观的这像法性点意一制是思B思判。造不维分断这出完?明的"类一全似是反谬个改乎"误驳稻变爱对有;草对因但方一人方斯如的种,意坦果 把观原点的意内歪容曲,成而""是爱将因对斯方坦观只点有夸批大判其性词思,维加",深情(况或就减不少一)程样度了,,放随后 列大出(的或每缩一小种)思后维果都,构扩成大了("或有窄力化反)驳范"。围。
•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四单元 逻辑的力量
学习目标
1.掌握逻辑规律,辨别潜藏的逻辑错误。 2.理解推理规则,掌握逻辑推理的三种有效形式。 3.了解直接论证和间接论证的方法,构建和完善论证。

《逻辑的力量》课件(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逻辑的力量》课件(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同一律
矛盾律
排中律 充足理由律 “谬种”的理由是死得不是时候,这个 理由并不充足,违反“充足理由律”。
任务二:分析课本P95例子,指出其中的逻辑错误
①鲁迅的作品 ②汝安知鱼乐 ③汤不烫 ④修门铃 ⑤拿破仑的头骨 ⑥《红楼梦》 ⑦不薄谓厚,不白谓黑 ⑧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 ⑨你是否已经停止了对我 的毁谤? 你是否改掉了考试作弊的恶习?
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
1.“天天批评资本家,有本事别用支付宝啊?” 2.“你行你上啊,不行就不要说。” 3.“你都那么有钱了,给别人多捐点算什么?”
一:认识逻辑
(一)逻辑是什么?
《现代汉语》释义为思维的规律和规则。 我们所说的“逻辑”一般指逻辑规律,即关于思维情势结构 最基本、最一般的规律。
① ②鲁汝安迅知的作鱼乐品①鲁迅的作品”在大前提中指鲁迅同著一作律的总称,在小前提 ③汤不烫 ④修门铃 中指“各个”作品的通称。偷换概念,违反“同一律”。
⑤拿破仑的头骨
②惠子问的是“你怎么知道鱼是快乐
⑥《红楼梦》 ⑦不薄谓厚,不白谓黑 ⑧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
的”,是问原因,庄子回答“是在濠上 这个地方知道的”,是答地点,答非所
意思含糊不清,态度模棱两可
充足理由律
①没撞,你为什么要扶? ②小李结婚后就离开了公司,一定是他新婚夫人让他辞 去这份工作的。 ③“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 啼。人问其故。曰:‘此其父善游’” (《吕氏春秋》)
虚假理由、推不出结论。
任务二:分析课本P95例子,指出其中的逻辑错误
⑨你是否已经停止了对我 问,偷换概念,违反“同一律”。
的毁谤?
③偷换论题,违反同一律。卫生状态vs汤的温度
任务二:分析课本P95例子,指出其中的逻辑错误

《逻辑的力量》课件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逻辑的力量》课件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活动:不讲道理的人为何总有理
材料中的进化论反对者偷换了概念,把人和猩、猿的同祖先 偷换成人是由猿猴演变来的。其表达还是一种“打稻草人” 行为,即树一个本来不存在的靶子——歪曲别人的观点或臆 造得来的情形,去打倒它,因为达尔文从来没说人是由猿猴 演变来的;问人是否“耻辱”则是典型的诉诸情感。
活动:不讲道理的人为何总有理
活动:不讲道理的人为何总有理
四叔的话荒谬在 何处?
只有四叔且走而且高声的 说:“不早不迟,偏偏要 在这时候,——这就可见 是一个谬种!”
孔乙己为自己的辩白有 没有效?
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 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 辩道,“窃书不能算 偷……窃书!……读书 人的事,能算偷么?”
别里科夫的话 为何可笑?
别里科夫:“如果教师骑 自行车,那还能希望学生 做出什么好事来?他们所 能做出的就只有倒过来, 用脑袋走路了!”
归纳推理
抓住个性,推知共性。一般来说 “归纳推理”的“归纳”是指不 完全归纳。
S1是P→S2是P(……Sn是P)→ 所有S是P
当宋高宗与秦桧一心求和,一天连下十二道金牌,劳苦大众记住了“壮志饥餐胡虏肉, 笑谈渴饮匈奴血”的你,那庄严的宋岳忠武王庙便是最好的见证。当受到权臣的排挤、 唐宪宗的贬谪,潮州人民记住了你“八月为民兴四利”的福祉,留下了“一片江山尽 姓韩”的佳话。……可见,中华民族自古就是一个有着英雄情结的民族。
类比推理
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有部分属性 相同,从而推出它们的其他属也 相同的推理.它是从特殊推向特 殊的推理。
邹忌的这番话,结论是“王之 蔽甚矣”,他是如何推出的呢?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 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高中语文】《逻辑的力量》课件+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高中语文】《逻辑的力量》课件+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的命题,就陷入了“自相矛盾”的境地。
知识梳理 “逻辑”指的是思维的规律,客观的规律性。思维是一种人脑 活动,思维与人类的生活密不可分,大到国家间的合作竞争、 小到生活中的日常就餐的选择,都离不开思维的作用。逻辑 思维是人在认识过程中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反映现实的 思维方式。它以抽象性为特征,撇开具体形象,揭示事物的本 质属性。逻辑思维能使人更加理性地去生活、学习、工作。 如果思维缺乏逻辑,就会出现各种逻辑错误,给我们的生活、
Thank
他在车站上乐呵呵地为大家扫地,就使来往的旅客得到实惠。 他把节省下的钱捐给了公社,就使这个公社得到实惠。这些, 怎么能说不实惠呢?”文段先摆出错误论点,再提出“实惠与否, 要看对谁说”的观点,使是非很容易辨别,然后以雷锋本人的事 迹作为例子,三例连用,说理充分。
2.归谬法 先假定对方的论点是对的,然后以它为前提,推导出一个明 显荒谬的结论,从而证明对方的论点是错误的。归谬法的驳 论形式是以退为进,显得含蓄而有智慧,具有很强的论证力度。 如鲁迅在《文艺的大众化》一文中说:“倘若说,作品愈高,知 音愈少,那么,推论起来,谁也不懂的东西,就是世界上的绝作 了。”结论“谁也不懂的东西,就是世界上的绝作了”是由“作 品愈高,知音愈少”的前提推论出来的,而这个结论显然是荒谬 的,因此,不言而喻,这个论点也必然是错误的。
2.混淆概念。 混淆概念是指在论证过程中,对两个概念理解不清造成的一 种逻辑错误。
例如,在一篇文章中有这样一段话:“党的政策的有效落实,推动 了各项工作的开展。广大群众的劳动积极性空前高涨,工业战线 陆续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农民朋友努力进行生产劳动,教育工 作者努力提高工作质量,医务人员热情地为病人治病,各行各业都 为伟大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而努力劳动着。就拿这个学校来 说,也丝毫没有放松劳动,全校师生每人都参加了一次秋季劳动。” 这段文字中,“劳动”一词共出现了六次,前四次的“劳动”指的是人

高二语文逻辑的力量作文

高二语文逻辑的力量作文

高二语文逻辑的力量作文《高二语文逻辑的力量作文一》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吗?逻辑的力量可神奇啦!比如说,有一次小明和小红一起分糖果。

一共有 10 颗糖,要平均分给他们俩。

如果没有逻辑,那就乱啦,可能一个人多一个人少,就不公平啦。

但是有了逻辑,我们就知道 10 除以 2 等于 5,这样小明和小红就都能拿到 5 颗糖,多公平呀!再比如,做数学题的时候,要是没有逻辑,就会算错答案。

像计算 3 + 5,如果随便想,可能会得出 7 这样错误的结果。

但按照逻辑来,先数 3 个手指头,再数 5 个,加在一起就是 8 啦。

所以呀,逻辑能让我们做事更有条理,更准确,小朋友们,咱们一起学会用逻辑的力量解决问题吧!《高二语文逻辑的力量作文二》小朋友们,今天来给你们讲讲逻辑的力量!你们看,如果我们去超市买东西。

妈妈给了 20 块钱,让买一个面包 5 块,一瓶牛奶 8 块。

这时候就得用逻辑算算啦。

5 块加 8 块等于 13 块,20 块减去 13 块还剩 7 块。

这样就知道钱够不够,还能剩下多少。

还有哦,玩猜谜语的时候也有逻辑。

比如“红红果子棍上挂,外裹糖儿滋味佳。

”(打一食品)我们就得想想,什么东西是红红的、在棍上、外面有糖。

用逻辑一推理,就知道是糖葫芦啦。

逻辑就像我们的小帮手,能让我们变得更聪明,把事情做得更好哟!《高二语文逻辑的力量作文三》小朋友们,咱们来聊聊逻辑的厉害之处!比如说搭积木,得有逻辑才能搭得又高又稳。

要从下往上,大的放下面,小的放上面。

要是随便放,积木就会倒啦。

还有画画的时候,先画什么后画什么也有逻辑。

比如画一只小兔子,先画头,再画耳朵,接着画身子和腿,画尾巴,这样画出来的小兔子才好看。

逻辑能让我们做事情顺顺当当的,大家可要学会运用它哟!《高二语文逻辑的力量作文四》小朋友们,你们知道逻辑有多重要吗?就像玩拼图,一块块的小图片,得按照一定的逻辑才能拼成完整的大图片。

如果乱拼,就拼不好啦。

还有听故事的时候,我们能通过逻辑知道哪个是好人,哪个是坏人。

逻辑的力量课件(第1课时)

逻辑的力量课件(第1课时)

命题①
论证的图示
命题②
高中语文
结论
思考:三个关键概念间的关系
论证
推理 命题
逻辑
高中语文
高中语文
思维与论证的关系
思维情势 推理与论证
思维与论证

思维规
保证论证的准确性 全面深入
思维方式
直线思考
逻辑思考
高中语文
垂直思考法
事分进行 有深度的思考
高中语文
高中语文
思考:下列哪句话属于命题?
1.鲸鱼是一种哺乳动物。 2.请你快一点。 3.哦,我的天啊! 4.你知道如何下象棋吗?
高中语文
——命题的特征:断言 陈说句为主
推理示例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论语》)
高中语文
论证过程示例
论据与分析
观点
论据与分析
论据与分析
结论
高中语文
先秦:墨家《墨经》 古印度:正理、因明 清末:严复译《穆勒名学》
logic—— 逻辑
高中语文
逻辑的含义
1.规律、事理。 2.道理、理论。 3.思维的规律。
4.推理和论证的本领。 5.指研究思维的情势和规律,研究推理和论证的科学——逻辑学。
高中语文
逻辑的基本概念
命题:判断性语句。 推理:将一组命题结合起来的过程。 论证:用某些理由支持某一结论的思维方法。
逻辑的力量(第一课时)
高中语文
单元整体结构
一、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 二、 运用有效的推理情势 三、 采用合理的论证方法
·思考:本单元的各内容之间有着怎样的逻辑关系呢?
·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
·↓
·运用有效的推理情势
·↓

新教材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四单元逻辑的力量

新教材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四单元逻辑的力量

【活动任务1】 指出下列判断错误的原因。 1.报晓的雄鸡是我们起床的信号。 参考答案:性质判断不当,“雄鸡”不是“信号”。 2.你这个意见很好,我想没有谁不会不同意。 参考答案:否定失当,多用了一个“不”。 3.他要么是个老师,要么是个作家。 参考答案:“老师”和“作家”有交叉关系,不能二选一。 4.出入校门的师生必须出示工作证和学生证。 参考答案:前后内容不对应,可把“和”改为“或”。
2.下面对概念的划分错在什么地方? (1)图书馆里有外国小说、古典小说和侦探小说等。 (2)今天大扫除,女同学擦玻璃,团员扫地,班干部抹桌子。 (3)词可以分为单音词、复音词、单纯词、合成词、褒义词和 贬义词。 参考答案:(1)概念“外国小说”“古典小说”“侦探小说”三者是交 叉关系,不能并列。(2)“女同学”与“团员”“班干部”之间有重合。(3) 分类标准多样,不能并列在一起。
二、运用有效的推理形式 【学习活动】 认识推理 推理,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是由一个或几个已知的判断(前提) 推出新判断(结论)的过程,有直接推理、间接推理等。推理往往要 通过复句的语言形式来体现。比如:“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只有年 满18岁,才有选举权,他有选举权,所以他已经年满18岁了。”这些都 是推理的语句表达形式。 在各种推理形式中,最常见的是“三段论”。比如“人非圣贤,孰 能无过?”就包含着一个“三段论”:“圣贤是不会有过错的,我们不是 圣贤,所以,我们不可能不犯错误。”这种推理的形式是通过两个前 提(即“圣贤是不会有过错的”和“我们不是圣贤”),得出一个结论“我 们是会出错的”,而且两个前提包含共同的词项“圣贤”。
(一)概念 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的认识,是对具有共同属性 的一类事物的总称,是思维的最基本的形式。每一个概念,揭示的 是某一种事物或现象的本质属性,我们借此就可以准确地把一种事 物或现象跟其他事物或现象区别开来。 每一个概念都包括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内涵是指概念的质, 即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特征;外延是指概念的量,即概念的范 围;概念的内涵增加,外延就变小了。量 有些人善于思考,善于推 理,擅长论证,但有些人则 不是这样。学习逻辑正是 提升人们的推理和论证 能力的最好办法之一。通 过学习逻辑,人们能够掌 握进行良好思考、避免错 误推理的方法,并掌握评 价论证的有效技术。

第四单元《逻辑的力量》课件(共35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ppt

第四单元《逻辑的力量》课件(共35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ppt

辨识逻辑错误
A: 你这个人怎么这么不讲理啊! B: 你才不讲理呢!
“我很讲理” “我并不是不讲理”
偷换论题
违背同一律
辨识逻辑错误
有人主张多运动,有人不主张多运动, 这两种观点我都赞同。
相互否定,不能同真。
对两个相互否定判断的肯定
违背不矛盾律
辨识逻辑错误
有人说冬天启动汽车需要预热一下发动机再起步行驶;有人说现 在汽车制造技术成熟了,冬天启动汽车后不需要预热发动机,只要视 野良好可立即起步行驶。这两种观点我都不赞成。
第二天他到柯瓦连科家里,说:
“您骑自行车,这种消遣,对青年的教育者来说,是绝对不合宜的!”
当柯瓦连科问他为什么时,他说:
理由虚假
“难道这还用解释吗,……如果教师骑自行车,那还能希望学生做出什么好事
来?他们所能做的就只有倒过来,用脑袋走路了!既然政府还没有发出通告,允许
做这种事,那就做不得。”
理由虚假或不能推出结论,违反了充足理由律。 没有逻辑联系,推不出
大前提 小前提
物以希(“稀”)为贵(因为稀缺所以贵) 推理形式
浙江白菜稀缺,北京芦荟稀缺
前 提:因为a所 以d
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被尊为“胶菜”;福 结论 建野生的芦荟到北京,美其名曰“龙舌兰”
b属 于a c属 于a 结 论:所 以 b→d c →d
概括推理形式
⑤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 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邹忌讽齐王纳谏》)
探析推理结论
推理形式

前提:要么a,要么b,要么c
非a, 非b

逻辑的力量

逻辑的力量

逻辑的力量逻辑是一种基本的思维方式,它贯穿于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

逻辑的力量在于它能够帮助我们理顺思路,正确判断问题,找到合理的解决方案。

在诸子巧辩的时代,各位哲学家们通过对逻辑的研究和探索建立了不同的理论体系,这也为我们今天的思考和辩论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在论证方法方面,逻辑常常被视为一种有力的工具。

当我们想要解决一个问题时,我们需要首先对其进行分析,了解其内在的逻辑和联系。

这种分析需要同时考虑到各个方面的因素,尤其是那些看似不相关的因素。

只有通过这种综合性的思考,我们才能够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案。

逻辑在解决问题时也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其中,最为基础的原则是推理。

推理是一种基于已知条件的推断方式,它能够帮助我们在不确定的情况下达成某些结论。

推理在解决问题时需要考虑到前提和结论之间的关系,以及其是否具有合理性和可信度。

只有当前提和结论之间具有密切的逻辑关系,我们才能够得到有力的结论。

除了推理原则,逻辑还需要考虑到众多的论证方法。

其中,最常用的方法是归纳和演绎。

归纳是一种从特殊到普遍的推理方式,通过观察到某些特定的情况,得出一个更为普遍的结论。

演绎是一种从普遍到特殊的推理方式,通过推导出普遍原理的适用情况,来得出特定的结论。

这两种方法在解决问题时都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但需要区分其适用的情况和注意事项。

除了归纳和演绎,还有其他的论证方法,比如对比、类比和示例等。

这些方法在解决问题时都具有不同的优缺点,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选择。

对比可以帮助我们凸显问题的本质和关键点,类比可以帮我们了解某些未知领域的特点和规律,示例则能够更加生动直观地呈现问题的内在逻辑。

当然,在运用逻辑进行论证时,也需要注意到一些常见的错误和谬误。

比如无中生有、似是而非、以小概全、歪理邪说等等。

这些错误都会在不同的程度上影响我们的思考和论证,因此需要我们进行防范和警觉。

最后,逻辑的力量在于它能够帮助我们客观、理性地看待问题,准确判断事实,避免盲目随从和错误判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逻辑的力量――重读毛泽东同志对“白皮书”的批判兼论“大批判笔法”李良荣《毛泽东选集》第四卷的最后五篇文章《丢掉幻想,准备战斗》、《别了,司徒雷登》、《为什么要讨论的白皮书》、《“友谊”还是侵略》、《唯心史观的破产》,都是毛泽东同志对美国国务院发表的白皮书《美国与中国的关系》以及艾奇逊致杜鲁门信的批判,发表于1948年8月14日至9月16日。

说它们是批判文章,倒不是时髦的提法,1962年李新、蔡尚思等编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通史》就把这篇文章和一篇新华社编辑部的《无可奈何的供状》冠以“对美国白皮书的批判”的总标题。

对“白皮书”的批判,在当时引起了全国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及各界民主人士的广泛注意和讨论。

许多人虽然不知道文章出自毛泽东同志之手,但反复阅读这几篇文章,感到有一种动人心魂的力量。

文革十年,大批判文章千车装不完,万船载不尽,现在都付之东流,留在人们记忆里的,只有毛骨悚然之感。

同样是批判,一个是动人心魂,一个是令人心悸,两者的区别何在?我们试以毛泽东同志五篇文章和姚文元、戚本禹的几篇“名作”作一个对比。

论据·论证·论点批判,为了辩正然否,驳斥对方,肯定自己。

要让人相信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那就必须拿出证据即事实,然后加以论证,论证是运用论据证实论点的全部逻辑推理过程,即观点和材料相统一的过程。

毛泽东同志的五篇批判文章具有不可辨驳的逻辑力量,其重要原因就在于有充足的论据,恰当的论证。

在《唯心史观的破产》一文中,为了驳斥艾奇逊的“发生革命的原因是因为人口太多”这一观点,用了这样一个三段论式:一切革命是由于剥削压迫引起的,不是由于人口太多(大前提);艾奇逊说革命是因为人口太多引起的(小前提);艾奇逊的观点是荒谬的(结论)。

为了证明大前提的正确、毛泽东同志采用归纳推理,列举了古今中外有代表性国家作依据,中国几千年来的很多次革命,美国的反英革命(独立战争),俄国的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蒙古的革命。

这些国家即有人口多的,也有人口少的,这说明发生革命都在于人民不堪忍受剥削压迫,而与人口多少无关。

这样,大前提建立在充足的论据上,站稳了脚跟,这个三段论式就成立了,毛泽东同志对艾奇逊观点的驳斥就令人信服。

大批判文章却有自己发明的“三段论式”“二段论式”。

戚本禹的《爱国主义还是卖国主义》一文,是这样论证的:毛主席说:《清宫秘书》是卖国主义的。

刘少奇说:《清宫秘史》爱国主义的。

结论:刘少奇疯狂反对毛主席。

个别性的前提得出了普遍性的结论。

即使刘少奇同志的观点不对,也仅不过对一部电影的评价问题,怎么能上升到他的全部政治立场?如果戚本禹一定要得出刘少奇疯狂反对毛主席的结论,那么他必须列出这样一个三段论式:凡不同意毛主席任何一个观点的都是疯狂反对毛主席(大前提);刘少奇对《清宫秘史》的评价和毛主席的观点不同(小前提);刘少奇疯狂反对毛主席(结论)。

如果大前提能成立,结论才正确。

如果不证明大前提,那么结论就是虚假的。

戚本禹证明了这一点吗?没有。

但他们连篇累牍的文章,一连串的结论都是在大前提没有得到证明的情况下制造出来的。

要知道大批判文章的“二段论式”,可以看姚文元的《评陶铸的两本书》。

陶铸在《太阳的光辉》一文中以太阳作比喻,说明任何伟大的事物都难免有缺点,像太阳本身有黑点一样。

姚文元说,“这就是公开地、恶毒地咀骂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事业、伟大的党、伟大的领袖。

”从逻辑学来说,这是同样缺少大前提的一个“推理”。

姚文元如果要使人相信他的结论正确,那就必须首先用事实来说明:凡说太阳身上有黑点的都是咀骂社会主义事业、伟大的党、伟大的领袖。

姚文元却不作这样的论证,他的“二段论式”是只有一个前提就得出一个结论、中间用“这就是”三字作连结,那是多么野蛮的逻辑!引言·引意·引伸批判文章,往往需要引述对方的观点作批判的目标。

一种是直接引述对方的原文即引言,一种是概括对方的意思即引意。

引言、引意都必须真实、确凿,忠实于对方的原意,这样才能“有的放矢”。

引言、引意以后,作者往往作一个引伸,揭示引言、引意的实质。

这是批判中常用的方法。

引伸必须是不可能有第二种解释的结论,使对方无可规避。

毛泽东同志五篇文章的批判对象是美帝的整个侵略政策。

美国当时是新中国的主要敌人。

对于美国赤裸裸干涉中国内政,颠复新中国的企图,毛泽东同志是愤慨的。

但这并不影响他对问题的客观态度。

在引述“白皮书”的观点时,他尊重原作,不强加于人。

在“白皮书”中,美国自己承认,在抗战胜利后,美国提出三种干涉中国的方案,最后选择了第三种即“帮助国民党把他们的权力在中国最大可能的地区里面建立起来,同时却努力促进双方的妥协来避免内战。

”毛泽东同志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完整地引述了这三种方案、对第三种方案作了这样引伸:“好办法,美国出钱出枪,蒋介石出人,替美国打仗杀中国人,‘毁灭共产党’,变中国为美国殖民地。

”“在助蒋作战的开头,又曾演过一出美国出面调处国共双方争端的文明戏,企图软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不战而控制全中国。

”这就揭示了美国选择第三种方案的全部用意。

抗战胜利后,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八路军、新四军、民兵、游击队等)已解放了全国广大地区,国民党的主力却龟缩在西南一隅。

美国既然要帮助国民党在中国最大地区建立政权,那势必要消灭人民武装,毁灭共产党才能办到。

而美国帮助国民党,出钱出枪,不全是“无偿”的,那不过是一笔买卖。

因此,毛泽东同志的这个引伸,是第三种选择办法的逻辑的自然伸展,并且已被过去三年来的事实所证明,对方无法狡赖。

毛泽东同志没有给敌人挂上一幅自画的鬼脸,然后对鬼脸加以批判,他仅仅刺破敌人自画的一副假面具,还它本来面目而已。

这就是唯物主义的批判态度。

在大批判文章里,引言、引意、引伸却完全是一种栽赃。

1965年11月,陶铸同志在中南地区现代戏会演大会上的报告中,谈到戏剧一定要揭露矛盾时,说了这么一段话:“革命现代戏应当反映什么样的矛盾为主呢?我认为,在现阶段,应当把反映人民内部的矛盾提到最重要的位置上来。

社会主义社会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矛盾和斗争。

在整个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无产阶级同资本阶级的斗争,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的斗争,始终是我国的主要矛盾。

这个矛盾,在某些范围内表现为激烈的你死我活的敌我矛盾。

但在我们具体条件下,上述两个阶级、两条道的矛盾在大多数情况下表现为人民内部矛盾。

”(《文艺报》1965年11期)这个看法,是当时流行的看法,基本上从毛泽东同志的一些讲话中摘引来的。

到了姚文元的笔下,在《评陶铸的两本书》中,引述为这样一段话:“陶铸在反革命文艺黑线的喉舌《文艺报》上又一次‘亮相’。

他说:‘我认为,在现阶段,应当把反映人民内部矛盾的任务,摆到最重要的位置上来。

’说什么“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内部矛盾’,这是公然抹煞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两个阶级、两条道路的斗争,……。

”这段引述,妙就妙在用陶铸的观点来批判姚文元伪造的陶铸的观点。

“说什么‘在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内部矛盾’”,这个引述尤为奇妙。

姚文元摘取陶铸讲话中的两个词,一个作定语,一个作谓语,自己加一个主语,把一个鹿头硬套得马身上。

这就是大批判文章中的看家本领之一,换头术。

此外还有移花接木――把对方在几处场合说的话揑在一起;偷梁换柱――在对方完整的一段话中挖去一句关键话,用自己的话连起来;无中生有等等,总之,他们不是从忠于原文出发来批判,而是从批判的需要出发来改造原意,自扎一个稻草人加以痛打。

至于大批判文章中的引伸,那完全是他们随心所欲的解释。

看看姚文元在《评反革命两面派周扬》中的一段:“一九五一年六月四日,《武训传》批判刚刚开始,周扬立刻就写信给他的一员大将于伶,指示于伶‘在思想斗争问题上’,‘具体处理要慎重、仔细,不可急躁鲁莽。

’并焦急地说:‘我们最需要知道的是真实情况。

’”接下来作这样引伸:“所谓‘慎重、仔细’,就是要于伶注意‘仔细’保护资产阶级力量,保护那些披着文艺外衣的反革命分子;所谓‘不可急躁鲁莽’,就是指示文艺界的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尽是削弱毛主席批评中尖锐的政治内容,采取拖延的策略,以便把一场严重的阶级斗争,最后化为一个‘认识’问题。

周扬信中加了圈的‘真实情况’,就是要收集保护资产阶级右翼的种种材料,进行反党活动。

这是周扬一伙在《武训传》批判过程中的一次反党大阴谋。

“所谓……就是”是姚文元发明的引伸公式,以后成为大批判文章中引伸的基本公式。

“所谓”的后面往往是原文的一个词,“就是”的后面是对这个词随心所欲的解释。

最后以解释为依据来定人罪名。

然而这样随心所欲解释的结论往往暴露他们的无知和荒谬。

周扬给于伶的信中,“仔细、慎重”相对于急躁鲁莽而言,“真实情况”相对于虚伪情况而言,这符合我们党“组织处理要慎重”的一贯方针和实事求是的传统作法。

坚持党的一贯方针和传统作法却成了“反党活动”、“反党大阴谋”,这不成了大笑话吗?先给别人的鼻子上涂上白粉,然后引伸出白粉是癌症,再举起无产阶级金棍子砸烂狗头,这就是大批判的引言,引意,引伸。

联系•联想写作是有意识的活动。

写一篇政论,作者总是针对现实生活中某一个问题有感而发。

联系历史背景揭示作品的写作题图,联系实际效果揭示作品的意义,就能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容。

这也是批判文章中常用的手法。

因为感觉到的东西往往不能深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深刻感觉它。

然而,联系并非事物的表面,而是揭示其内在必然规律。

这决非易事,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而事物是曲折复杂的,必须反复研究,才能反映恰当。

在《为什么要讨论白皮书》一文中,毛泽东同志联系历史背景冷静地分析艾奇逊要公布“白皮书”的目的。

中国革命的胜利引起了美国统治集团内部在对华政策上的激烈争吵。

艾奇逊一派为了“说明其对手,以便继续他们自以为较为聪明的反革命的方法”,出于他们答复另一派攻击的需要,不得不公开一部分真实的材料,或某些材料和某些结论来说,和共产党人听说的如出一辙。

另一方面,正因为“白皮书”出于一党一派之私,因此,“艾奇逊们主观上认为有利于他们一党一派的东西,他们是有坦白的。

反之,则没有。

”这就对“白皮书”作出了客观的、恰如其分的估价。

从这种估价出发,毛泽东同志认为可以利用“白皮书”若干真实材料来教育一部分思想糊涂的中国人,让艾奇逊当个教师,给这些人上课,这要比共产党人上课灵得多。

而对于“白皮书”中歪曲事实的部分加以纠正,对错误观点加以批判。

毛泽东同志对“白皮书”的批判告诉我们,联系历史北京来揭示写作意图,必须具体地分析作者面临什么样的矛盾,试图解决什么问题,针对哪一部分人,达到什么目的,然后来分析文章怎样体现作者的意图。

我们来看看大批判文章的联系。

刘少奇同志的《论共产党修养》,最初是在1937年应张闻天要求,在延安马列主义学院的讲演,目的是为了解决当时党内的错误思想、不正之风,增强党的战斗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