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教育部审定版本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李清照《如梦令》赏析

合集下载

如梦令李清照原文赏析

如梦令李清照原文赏析

如梦令李清照原文赏析如梦令李清照原文赏析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这一句诗是出自李清照的《如梦令》,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如梦令李清照原文赏析,希望对大家有帮助!李清照《如梦令》原文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注释(1)常记:时常记起。

“难忘”的意思。

(2)溪亭:临水的亭台。

(3)日暮:黄昏时候。

(4)沉醉:大醉。

(5)兴尽:尽了兴致。

(6)晚:比合适的时间靠后,这里意思是天黑路暗了。

(7)回舟:乘船而回。

(8)误入:不该入而入。

(9)藕花:荷花。

(10)争渡:“争”与“怎”相通,如何的意思。

争,使劲、抢着。

(11)惊:惊动。

(12)起:飞起来。

(13)一滩:满滩。

(14)鸥鹭:这里泛指水鸟。

【译文】还时常记得出游溪亭,一玩就玩到日黑天暮,深深地沉醉,而忘记归路。

一直玩到兴尽,回舟返途,却迷途进入藕花的深处。

大家争着划呀,船儿抢着渡,惊起了满滩的鸥鹭。

【译文二】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喝得大醉不知道回来的路。

游兴满足了,天黑往回划船,误划进了荷花深处。

用力划呀,用力划呀,惊飞了满滩的水鸟。

【评点】现今流传下来两首李清照的《如梦令》,皆为游记,都写了酒醉、花美的情景,风格同样清新别致。

这一首写的是她经久不忘的一次溪亭畅游,以她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

“常记溪亭日暮”点明是回忆,“溪亭“是地点,时间是在“日暮”。

词人以自然平淡之笔开篇,自然而然地将读者带入她所创造的词境当中,同时也为下文的叙述做好了铺垫。

“沉醉不知归路”承接上句,“沉醉”二字隐含着欢愉之意,暗指当时词人心底的快乐之情。

“不知归路”也曲折地表达出词人流连忘返的情致,由此可见,那是一次让词人印象深刻的游赏。

“兴尽晚回舟”进一步渲染了词人的意兴,直到兴尽天黑才往回划船。

因“晚回舟”,所以“误入藕花深处”。

此句呼应前面的“不知归路”,表现了词人的忘情。

《如梦令》李清照宋词注释翻译赏析

《如梦令》李清照宋词注释翻译赏析

《如梦令》李清照宋词注释翻译赏析《如梦令》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词作,共有两首,分别是《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和《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这两首词都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通过简洁而生动的语言,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和心境。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李清照的早期作品,描绘了她一次愉快的郊游经历。

词的上阕“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展现了作者在溪边亭中游玩时的沉醉和欢乐。

她尽情享受美景,忘记了回家的路。

下阕“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描写了她尽兴而归,却误入荷花深处的情景。

这里的“误入”增添了一份意外和惊喜,使整个场景更加生动有趣。

最后“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通过描写奋力划船的声音和惊起的鸥鹭,展现了作者的活泼和欢快。

整首词富有生活情趣,给人以美的享受。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则是李清照对春天将逝的感慨。

词的上阕“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描绘了夜晚风雨交加,词人宿醉未醒的情景。

下阕“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通过与侍女的对话,表达了作者对庭院中海棠花的关切。

最后“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以简洁而富有韵味的语言,抒发了作者对春天逝去的惋惜之情。

“绿肥红瘦”一词,形象地描绘了绿叶繁茂、红花凋零的景象,给人以无限遐想。

两首《如梦令》在艺术表现上有许多相似之处。

首先,它们都采用了短小精悍的形式,语言简洁明快,却又能够深刻地表达出作者的情感。

其次,两首词都通过生动的描写和细腻的感受,让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作者所描绘的场景和心境。

此外,两首词都运用了巧妙的构思和韵律,使整首词在节奏上和谐统一,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从注释和翻译中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这些词作。

注释为读者提供了关于词的背景、作者生平、词语解释等信息,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词的内涵。

翻译则将词人的原意准确地传达给读者,使读者能够品味到原作的韵味。

总的来说,李清照的《如梦令》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情感表达,成为了中国古代词坛上的佳作。

《如梦令》课文解读

《如梦令》课文解读

《如梦令》课文解读《如梦令》是唐代诗人李清照的名篇,描绘了女子思念爱人的痛苦心情。

本文将从诗歌的背景、情感表达、艺术手法等方面进行解读。

一、背景《如梦令》写于北宋时期,时为词的鼎盛时期。

词是中国古代一种短小而抒情性较强的文学形式,多用于表达爱情之苦乐以及身世之感怀。

李清照以其细腻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被誉为“千古第一才女”,《如梦令》便是她的代表作之一。

二、情感表达《如梦令》以流水的形式描绘女子思念爱人的痛苦心情,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追求与渴望。

诗中通过对景物的描绘,折射出作者内心丰富的情感世界。

全诗可以分为四个部分:悲切的思念、春色如梦、描绘爱人、痴情不变。

首先,诗的开篇就展现了女子对爱人的思念之情:“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这两句描绘了女子夜间雨声和风声的干扰,表达了她夜间难以入眠的情况。

随后,“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作者直接向卷帘人询问,而帷幕背后回答的是海棠依旧,进一步表达了女子不眠不休的爱情思念。

接下来,诗中描绘了春光的美景:“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句表达了春天的景色,通过对绿色和红色的对比,呈现出了春天的繁华和残酷。

诗中出现的“知否”反复,更强调了女子内心的痴情与渴望。

然后,诗中描述了女子对爱人的思念之情:“闻说梅花忍报春,红罗袄子白绫裙。

”这两句描绘了女子听说梅花比较早开,但她却忍住不报信,而是穿着红罗袄子、白绫裙,等待着爱人归来。

这一段表达了女子对爱人的坚定信念和等待的决心。

最后,诗的结尾表达了女子的痴情和不变:“翡翠箫声玉井绳,蜑门绣户醉红妆。

”这两句描述了女子吹翡翠箫、拉玉井绳,而蜑门上挂着绣户,映衬着醉红妆。

这一部分强调了女子痴情不移的意象,进一步展现了她对爱人的无尽思念。

三、艺术手法《如梦令》运用了丰富的艺术手法,使诗歌更具韵味和感染力。

首先,运用了比喻手法,如将春色比作梦境,以示美好和残酷的对立。

其次,运用了对景物的细腻描写,营造出了全诗绵延不绝的意境。

如梦令 李清照(原文、译文及赏析)

如梦令 李清照(原文、译文及赏析)

如梦令李清照(原文、译文及赏析)(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小学作文、初中作文、高中作文、体裁作文、作文素材、作文指导、好词好句、读后感、观后感、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elementary school essays, middle school essays, high school essays, genre essays, essay materials, essay guidance, good words and sentences, reading feedback, observation feedback,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如梦令李清照(原文、译文及赏析)《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李清照〔宋代〕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优质」教育部审定版本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李清照《如梦令》赏析

「优质」教育部审定版本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李清照《如梦令》赏析

李清照《如梦令》赏析李清照《如梦令》赏析《如梦令》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写的是词人一次郊游归途中匆忙间“误入藕花深处”的事。

稍加品味,词人心中的无比喜悦可以悟得。

去野外风景绝妙处“溪亭”游玩应该欢快,因为欢快就喝过头了酒,因为醉酒后沉沉睡去在太阳快落山时醒来才匆忙驾船回家;这喝酒是助兴,喝醉酒是爽朗尽兴。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表明临出荷花荡还赏看到了满滩鸥鹭从荡中齐飞出的壮观场面;即惟其晚归才见到了这平时难得见到的美妙画面,心情定然转生愉快。

归结起来,青年时期李清照的生活由自己意愿而定,大抵以美满尽兴为终极追求目标,人生潇洒,情趣率真。

词中只是写到“满心欢乐”吗?笔者认为,“惊险刺激”在文本中也多有交待。

一个青年女子郊游到“日暮”,路途行走就有不便,此一险;因为“沉醉”于酒恰才醒来,头脑昏昏沉沉,又加上天已擦黑,辨不清方向,此二险;荷花荡水域到处荷到处花,本想撑船回家却终于“误入藕花深处”离开家里反而更远,此三险;天黑心慌,手忙脚乱,“惊起一滩鸥鹭”的同时也极有可能就惊吓了自己,此四险……而所有这些,倘凑巧造成自己醉眼心慌、手忙脚乱而哐铛入水,则是天大的惊险。

以致于如今追忆起来,仍然心悸而魄动;这从词的开头“常记”一词可以体会出来。

词人在对暮归途中迷路的描述,用“争渡,争渡”这种反复的修辞手法,活画了她的焦虑慌张及手脚并用划船的情形。

请看,词人怎能不急呢?连鸥鹭水鸟也倦飞而归巢,而自己竟然迷路了。

因此,描述那种水鸟成片惊起的动作形象实在是反映自己心情的焦灼,或者说,“满滩鸥鹭”惊飞正是词人意乱神散情形的映衬,以景衬情,写照真实。

要说词中要“喜悦”有“喜悦”,要“惊险”有“惊险”。

而这个“喜悦”有“喜悦”本身的“喜悦”,也有“惊险”中孕育的“喜悦”;同样的道理,“惊险”本身固然“惊险”,就是没在“误入”之前已是包孕了“惊险”。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李清照《如梦令》赏析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李清照《如梦令》赏析

李清照《如梦令》赏析李清照《如梦令》赏析《如梦令》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写的是词人一次郊游归途中匆忙间“误入藕花深处”的事。

稍加品味,词人心中的无比喜悦可以悟得。

去野外风景绝妙处“溪亭”游玩应该欢快,因为欢快就喝过头了酒,因为醉酒后沉沉睡去在太阳快落山时醒来才匆忙驾船回家;这喝酒是助兴,喝醉酒是爽朗尽兴。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表明临出荷花荡还赏看到了满滩鸥鹭从荡中齐飞出的壮观场面;即惟其晚归才见到了这平时难得见到的美妙画面,心情定然转生愉快。

归结起来,青年时期李清照的生活由自己意愿而定,大抵以美满尽兴为终极追求目标,人生潇洒,情趣率真。

词中只是写到“满心欢乐”吗?笔者认为,“惊险刺激”在文本中也多有交待。

一个青年女子郊游到“日暮”,路途行走就有不便,此一险;因为“沉醉”于酒恰才醒来,头脑昏昏沉沉,又加上天已擦黑,辨不清方向,此二险;荷花荡水域到处荷到处花,本想撑船回家却终于“误入藕花深处”离开家里反而更远,此三险;天黑心慌,手忙脚乱,“惊起一滩鸥鹭”的同时也极有可能就惊吓了自己,此四险……而所有这些,倘凑巧造成自己醉眼心慌、手忙脚乱而哐铛入水,则是天大的惊险。

以致于如今追忆起来,仍然心悸而魄动;这从词的开头“常记”一词可以体会出来。

词人在对暮归途中迷路的描述,用“争渡,争渡”这种反复的修辞手法,活画了她的焦虑慌张及手脚并用划船的情形。

请看,词人怎能不急呢?连鸥鹭水鸟也倦飞而归巢,而自己竟然迷路了。

因此,描述那种水鸟成片惊起的动作形象实在是反映自己心情的焦灼,或者说,“满滩鸥鹭”惊飞正是词人意乱神散情形的映衬,以景衬情,写照真实。

要说词中要“喜悦”有“喜悦”,要“惊险”有“惊险”。

而这个“喜悦”有“喜悦”本身的“喜悦”,也有“惊险”中孕育的“喜悦”;同样的道理,“惊险”本身固然“惊险”,就是没在“误入”之前已是包孕了“惊险”。

《如梦令》原文译文及赏析

《如梦令》原文译文及赏析

《如梦令》原文译文及赏析【北宋】李清照常记溪亭①日暮,沉醉②不知归路。

兴尽③晚回舟,误入藕花④深处。

争渡,争渡⑤,惊起一滩鸥鹭。

【注释】①溪亭:溪边的亭子。

②沉(chén)醉:陶醉。

③兴尽:游兴得到了满足。

④藕花:莲花。

⑤争渡:怎么才能把船划出去;争:怎。

【译文】那是一个多么快乐的日子!醉意未消,暮色苍茫,泛舟误入荷花深处,惊动了水鸟,扑哧哧全飞起来了。

置身于这样优美的情景中,诗人怎不满心欢快呢?【赏析】这是一首忆昔词。

寥寥数语,似乎是随意而出,却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

开头两句,写沉醉兴奋之情。

接着写“兴尽”归家,又“误入”荷塘深处,别有天地,更令人流连忘返。

最后一句,纯洁天真,言尽而意不尽。

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

正是由于“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

至此,词嘎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是李清照回忆外游时所作。

李清照,婉约派代表,号易安,一生颠沛流离,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

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

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并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

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李清照的.少年时代随父亲生活于汴京,优雅的生活环境,特别是京都的繁华景象,激发了李清照的创作热情,除了作诗之外,开始在词坛上崭露头角,写出了为后世广为传诵的著名词章《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李清照诗词赏析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李清照诗词赏析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李清照诗词赏析《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词作。

这首词以生动的描绘和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词人在雨夜中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和生命的活力,同时也表达了词人对美好时光的留恋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注释:1. 如梦令:词牌名,又名“如梦令”、“忆仙姿”等。

2. 昨夜雨疏风骤:昨晚的雨虽然不大,但风却十分猛烈。

这里的“雨疏风骤”是形容夜的宁静和美丽。

3. 浓睡不消残酒:形容酒醒后仍然昏昏欲睡的状态。

这里的“浓睡”和“残酒”都暗示了词人的心情和状态。

4. 卷帘人:指侍女。

5. 海棠依旧:指海棠花仍然在。

6. 绿肥红瘦:这里的“绿肥红瘦”是指绿叶茂盛,花朵凋谢的景象,暗示了春天的逝去。

7. 知否,知否?:是词人询问的语气,意思是“你知道吗?你知道吗?”译文:昨夜雨虽然下得稀疏,但是风却劲吹不停,酣睡一夜仍有余醉未消。

问那正在卷帘的侍女,外面的情况如何,她说海棠花依然和昨天一样。

知道吗?知道吗?这个时节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了。

写作背景:这首《如梦令》是李清照的早期作品,当作于词人年轻时期。

那时她还是快乐的,又是酒醉的,又是充满生活情趣的活泼女子,在她身边还有一个忠诚憨厚的书童(卷帘人)。

然而几年以后,金兵南下,北宋灭亡,词人南渡,颠沛流离,丈夫病死,再加上其它等等的变故,使她的命运充满了苦难。

她后期(南渡以后)的词充满了血和泪,愁与恨,黯谈与悲怆。

而这首词所反映的,只是她早期生活中的一点小小插曲。

海棠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往往象征着美丽、高贵和青春,同时也是女性美的象征。

而在李清照的生活背景中,她的丈夫赵明诚去世较早,她独自生活,生活艰辛。

因此,她对美好的事物和回忆有着深深的眷恋,而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迷茫和担忧。

这种对美好事物的留恋和对未来的迷茫,可能正是《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的创作背景。

《如梦令》课文解析

《如梦令》课文解析

《如梦令》课文解析《如梦令》是一篇经典的古诗,作者是唐代文学家李清照。

这首词以细腻动人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女子在梦中与心爱的人相逢的情景,展现了作者细腻而深沉的感情世界。

本文将对这篇课文进行详细解析,从词牌、结构、意境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词牌与结构《如梦令》采用了“南呈玉·如梦令”作为词牌。

词牌是古代词曲中的固定格式,它规定了每句的字数和押韵方式,带给读者特定的韵味。

《如梦令》共有十二首,每首四句,句句押韵,展现了作者娴熟的词牌运用。

整首词包含了两个明显的部分,即开头的“昨夜雨疏风骤”,和之后的“浓睡不消残酒”,通过这两个部分,分别描述了梦中相遇的前后的场景。

这种结构使词整体的呼应感更加强烈,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意境描写《如梦令》通过独特细腻的写作手法,营造出迷离而悠扬的意境。

第一句“昨夜雨疏风骤”,描绘了梦境中的景色,通过雨疏风骤的描写,使读者感受到一种幽静而凄凉的氛围。

接下来,“浓睡不消残酒”一句则借酒喻梦境的笼罩感,显露出作者醉生梦死般的心情。

由此可见,作者对梦中相逢的期盼和渴望之情跃然纸上。

“时似金缕石”、“春阴垂罗幕”这两句则通过色彩的描写,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感。

金缕石和罗幕都是珍贵的材料,用来形容时间和春天,使整篇词充满了贵气和婉约之美。

最后,“千点红”、“万点寒”呼应了前文的细腻描写,更加突出了梦境中的幻化之美。

红色和寒冷的蓝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极大地增强了读者对词意境的感知。

三、情感表达《如梦令》通过对梦中相逢的情景描写,展示了作者深沉的情感和对爱情的渴望。

从词的开头就可以感受到主人公对与心爱之人相见的期盼,“昨夜雨疏风骤”。

接下来,“浓睡不消残酒”一句则表达了作者对那段梦境的执着和视若珍宝。

这种情感在后文中得到了更加深入的表达和释放。

整首词用色彩和意象方法,以转换的特点,给读者呈现了作者难以忘怀的情感体验。

作者将这段心情隐喻在梦中相逢的画面中,使读者感受到词中所抒发的深情和凄美。

李清照的诗词《如梦令》解析

李清照的诗词《如梦令》解析

【导语】《如梦令·常记溪亭⽇暮》,作者为宋代的李清照,这是⼀⾸忆昔词。

寥寥数语,似乎是随意⽽出,却⼜惜墨如⾦,句句含有深意。

这⾸《如梦令》以李清照特有的⽅式表达了她早期⽣活的情趣和⼼境,境界优美怡⼈。

下⾯就和⽆忧考⼀起来详细了解下《如梦令》,欢迎阅读! 如梦令 宋:李清照 常记溪亭⽇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误⼊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滩鸥鹭。

提起李清照,眼前便浮现出那个娉婷优柔、略带感伤的⼥⼦,她那精妙绝伦的⽂字以及跌宕起伏的⼈⽣⼀直⼴受⼈们关注。

她的笔下,有着“才下眉头,却上⼼头”的纠结相思,有着“这次第,怎⼀个愁字了得?”的凄婉,更有“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孤寂……但在《如梦令》这⾸词中,我们看到的是⼀个活泼、⽆所顾忌、充满勃勃⽣机的李清照。

这⾸词,寥寥三⼗三个字,似乎是词⼈信⼿拈来,毫⽆雕琢,对六年级的学⽣来说,熟读理解并不是难事。

但在这浅淡⾃然的语⾔背后,却是诗意盎然、精彩⽆限,必须让学⽣⾛⼊⽂字中,感受其诗意的情境,才能真正悟其情、懂其⼈。

字字皆是画 李清照⽤她那⽣花妙笔向我们勾勒了⼀幅幅荡⾈晚游图,黄昏时分,⼣阳西下,晚霞染红了整⽚天空,⼀轮红⽇倒映在⽔中,真可谓“⼀道残阳铺⽔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这便是“溪亭⽇暮”,⼀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地⽅。

⽽“藕花深处”,更是如世外桃源般的神秘幽静,词中点明是“误⼊藕花深处”,⼀个“⼊”字,证明词⼈是置⾝其中。

这荷花、荷叶的姿态、形状、颜⾊尽收眼底。

在苍茫暮⾊中,在凌凌微波上,密密的荷叶挨挨挤挤,娇艳的荷花姿态万千。

这是⼀个流光溢彩的藕花深处,⼀个清⾹飘逸的藕花深处。

词末的“⼀滩鸥鹭”,更叫⼈⼼之神往,⼀⼤河滩的鸥鹭哗啦啦地⼀齐飞上了天,真是难得⼀见的壮观奇伟。

“溪亭⽇暮”“藕花深处”“⼀滩鸥鹭”便是李清照展现在我们眼前的那⼀幅幅如诗般流动的画卷。

牵⼀“醉”⽽动全词 诗词的教学切记⼀步⼀步地讲解,⽀离破碎的分解只会使诗词寡然⽆味。

《如梦令》李清照赏析

《如梦令》李清照赏析

《如梦令》李清照赏析
《如梦令》是宋代李清照最著名的诗歌之一,写于元朝洪武十四年。

在这首诗里,李清照表达了她对春天的热烈期盼,对梦想的不断追求。

在这首诗中,李清照用比喻的手法表达出春天带来的生机勃勃,仿佛夜梦变成真实,使人精神振奋,心情欢畅。

“春梦无计入珠帘”、“更添新愁”、“流转更觉绿”,这些表达,都在形象地表达着春天的芬芳与活力,以及春天对人们心灵的洗涤,让人们无数次回味无穷。

总之,《如梦令》是李清照的优秀作品,它不仅深深描绘了春天的美妙,而且表达了人们对春天的期盼和追求,令人流连忘返。

部编本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李清照《如梦令》赏析

部编本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李清照《如梦令》赏析

李清照《如梦令》赏析李清照《如梦令》赏析《如梦令》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写的是词人一次郊游归途中匆忙间“误入藕花深处”的事。

稍加品味,词人心中的无比喜悦可以悟得。

去野外风景绝妙处“溪亭”游玩应该欢快,因为欢快就喝过头了酒,因为醉酒后沉沉睡去在太阳快落山时醒来才匆忙驾船回家;这喝酒是助兴,喝醉酒是爽朗尽兴。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表明临出荷花荡还赏看到了满滩鸥鹭从荡中齐飞出的壮观场面;即惟其晚归才见到了这平时难得见到的美妙画面,心情定然转生愉快。

归结起来,青年时期李清照的生活由自己意愿而定,大抵以美满尽兴为终极追求目标,人生潇洒,情趣率真。

词中只是写到“满心欢乐”吗?笔者认为,“惊险刺激”在文本中也多有交待。

一个青年女子郊游到“日暮”,路途行走就有不便,此一险;因为“沉醉”于酒恰才醒来,头脑昏昏沉沉,又加上天已擦黑,辨不清方向,此二险;荷花荡水域到处荷到处花,本想撑船回家却终于“误入藕花深处”离开家里反而更远,此三险;天黑心慌,手忙脚乱,“惊起一滩鸥鹭”的同时也极有可能就惊吓了自己,此四险……而所有这些,倘凑巧造成自己醉眼心慌、手忙脚乱而哐铛入水,则是天大的惊险。

以致于如今追忆起来,仍然心悸而魄动;这从词的开头“常记”一词可以体会出来。

词人在对暮归途中迷路的描述,用“争渡,争渡”这种反复的修辞手法,活画了她的焦虑慌张及手脚并用划船的情形。

请看,词人怎能不急呢?连鸥鹭水鸟也倦飞而归巢,而自己竟然迷路了。

因此,描述那种水鸟成片惊起的动作形象实在是反映自己心情的焦灼,或者说,“满滩鸥鹭”惊飞正是词人意乱神散情形的映衬,以景衬情,写照真实。

要说词中要“喜悦”有“喜悦”,要“惊险”有“惊险”。

而这个“喜悦”有“喜悦”本身的“喜悦”,也有“惊险”中孕育的“喜悦”;同样的道理,“惊险”本身固然“惊险”,就是没在“误入”之前已是包孕了“惊险”。

李清照的如梦令解析

李清照的如梦令解析

李清照的如梦令解析导语:短幅中藏无数曲折,自是圣于词者。

下面是由小编为你整理的李清照的如梦令解析,欢迎大家阅读。

如梦令(1)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赏析】:这是一首忆昔词。

寥寥数语,似乎是随意而出,却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

开头两句,写沉醉兴奋之情。

接着写“兴尽”归家,又“误入”荷塘深处,别有天地,更令人流连。

最后一句,纯洁天真,言尽而意不尽。

现存李清照《如梦令》词有两首,都是记游赏之作,都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

这首《如梦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的美的享受。

“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

“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时间是“日暮”,作者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

“ 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留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

果然,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末,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

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

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低上,呼之欲出。

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

正是由于“ 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

至此,词嘎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

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这首诗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

如梦令(2)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李清照《如梦令》赏析

李清照《如梦令》赏析

李清照《如梦令》赏析李清照《如梦令》赏析1李清照是处于南北宋之间的女词人,她的词是婉约派的代表,更加上她女性特有的灵性,她的词就比“男子作闺音”来的真切,把女性特有的感觉用来写词就更加要妙宜修,更加能够把女子的内心感受表达的淋漓尽致。

很多人都对她那首晚年更加成熟的《声声慢》评价很高,而我认为她早年的一些作品也很耐人寻味,比如这首《如梦令》就写的很好,下面我就谈一下我自己的一些感受。

时间:昨夜——今早地点:庭院——香闺环境:雨疏风骤人:卷帘人(答者无心)——主人公(问者有心)物:海棠(依旧)——海棠(绿肥红瘦)首句“昨夜”点明时间,在交代“雨疏风骤”发生在昨夜,同时也表明词中所写已是第二天天明发生的事了,也可以知道天明后已是风停雨霁。

“雨疏风骤”,疏者,狂也,谓雨大;骤者,急也,谓风狂,可见天气之恶劣,那么隐含其间的是女主人公昨夜心情不是很好,可以猜想是因为恋人远在他方,没有人陪伴在自己的身边,内心感到苦闷,那么女主人公都有那些行为表现呢?接下一句“浓睡不消残酒”就交代了她的行为,原来是喝了酒。

一个人喝酒,孤独之感油然而生,真是“举杯消愁愁更愁”,在加上下着冷雨刮着凄风,就不能自已地喝的多了。

从那里可以看出来呢?“浓睡”二字说明睡觉的时间之长,而“不消残酒”补充说明喝的酒一定很多,到第二天早上还酒劲未消,可见昨夜喝酒的情形。

但是是真的醉了呢,还是不愿意醒呢,到此时我们尚且还不清楚,有待进一步的分析。

第三句的“试”字用的好,“试”字不仅把女主人公怀着疑问、小心翼翼的心态传达出来,而且把女主人公的害怕的微妙心理刻画的惟妙惟肖,她是怕海棠花在风雨之中已经飘零。

所以“试”字用的很贴切,同时也可以看出词人用词的精准。

词人很善于用曲笔,她不直接的写出来,却借卷帘人之口表达出女主人公内心的希望。

卷帘人的随口无心的一句“海棠依旧”,花儿依然盛开,这让女主人公的心得到了莫大的安慰,也可以看出她怜春惜花的心情,向往美好的愿望。

如梦令李清照赏析

如梦令李清照赏析

如梦令李清照赏析如梦令李清照赏析李清照虽然不是一位高产的作家,其词流传至今的只不过四五十首,但却“无一首不工”,“为词家一大宗矣”。

但是她的《如梦令》,便是“天下称之”的不朽名。

下文是小编收集她的2首《如梦令》原文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如梦令李清照赏析 1朝代:宋代作者:李清照原文: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赏析李清照虽然不是一位高产的作家,其词流传至今的只不过四五十首,但却“无一首不工”,“为词家一大宗矣”。

这首《如梦令》,便是“天下称之”的不朽名。

这首小令,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

小词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曲折委婉地表达了词人的惜花伤春之情,语言清新,词意隽永。

起首两句,辞面上虽然只写了昨夜饮酒过量,翌日晨起宿酲尚未尽消,但在这个辞面的背后还潜藏着另一层意思,那就是昨夜酒醉是因为惜花。

这位女词人不忍看到明朝海棠花谢,所以昨夜在海棠花下才饮了过量的酒,直到今朝尚有余醉。

三、四两句所写,是惜花心理的必然反映。

尽管饮酒致醉一夜浓睡,但清晓酒醒后所关心的第一件事仍是园中海棠。

词人情知海棠不堪一夜骤风疏雨的揉损,窗外定是残红狼藉,落花满眼,却又不忍亲见,于是试着向正在卷帘的侍女问个究竟。

一个“试”字,将词人关心花事却又害怕听到花落的消息、不忍亲见落花却又想知道究竟的矛盾心理,表达得贴切入微,曲折有致。

“试问”的结果——“却道海棠依旧。

”侍女的回答却让词人感到非常意外。

本来以为经过一夜风雨,海棠花一定凋谢得不成样子了,可是侍女卷起窗帘,看了看外面之后,却漫不经心地答道:海棠花还是那样。

一个“却”字,既表明侍女对女主人委曲的心事毫无觉察,对窗外发生的变化无动于衷,也表明词人听到答话后感到疑惑不解。

她想:“雨疏风骤”之后,“海棠”怎会“依旧”呢?这就非常自然地带出了结尾两句。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既是对侍女的反诘,也像是自言自语:这个粗心的丫头,你知道不知道,园中的海棠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稀少才是。

李清照(如梦令二首)赏析

李清照(如梦令二首)赏析

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赏析如梦令【宋】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作者介绍】李清照(1084年~1151年),号易安居士,宋朝历城(今山东省济南市)人。

父李格非是那时闻名学者。

丈夫赵明诚历任地址官职,对金石学很有研究。

她早年生活在一个学术、文艺气氛都超级浓厚的家庭里,过着优闲安静的生活。

南渡以后不久,丈夫死去,流离失所,境遇孤苦。

她是南宋出名的女作家,诗词散文都有成绩。

所作词,前期以抒发对爱情的要求和对自然的酷爱为主,写得曲折、含蓄,韵味深长,形象鲜明;南渡后在词中包括着沉痛的家国兴衰之惑,通过个人遭遇反映时期和社会的骚乱,现实意义较强。

她是词中婉约派的大伙儿,擅长白描手法。

论词注重协律,崇尚典重、情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所作诗风格豪迈,爱国热情极强,但流传不多。

所著《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

后人辑有《漱玉词》,今人辑有《李清照集》。

【简析】本篇是李清照初期的词作之一。

词中充分表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酷爱。

这是一首小令,内容也很简单。

它写的是春夜里大自然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词人预感到庭园中的花木必然是绿叶繁茂,花事凋谢了。

因此,翌日早晨她急切地向“卷帘人”询问室外的转变,粗心的“卷帘人”却答之以“海棠依旧”。

对此,词人禁不住连用两个“知否”与一个“应是”来纠正其观看的粗疏与回答的错误。

“绿肥红瘦”一句,形象地反映出作者对春天将逝的可惜之情。

词的写法新颖,偏重于从听觉方面来塑造形象并组成意境。

作者不是平铺直叙地去描述百花凋残的暮春景象,而是立足早晨醒后,从“昨夜”写起,通过“雨疏风骤”,从听觉上展开联想,然后转化为视觉形象:“绿肥红瘦”。

值得指出的是,这“绿肥红瘦”四字只只是是作者内心虚拟想象之词,它还有一个向客观现实转化的进程。

正因为这首词有一个从听觉到视觉,有一个从内心到客观现实的转化进程,因此才能给读者留下广漠的想象空间,便于进行艺术的再制造。

2023最新-《如梦令》赏析最新5篇

2023最新-《如梦令》赏析最新5篇

《如梦令》赏析最新5篇《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作者为宋代的李清照,这是一首忆昔词。

寥寥数语,似乎是随意而出,却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

这首《如梦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下面是小编为家人们收集的《如梦令》赏析最新5篇,仅供参考,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如梦令》赏析篇一教学目标:理解诗人曲折抒发的惜春之情感受李清照言浅意深、含蓄曲折的语言风格教学重点:理解诗人曲折抒发的惜春之情教学难点:感受李清照言浅意深、含蓄曲折的语言风格教学流程:一、导入1、人称“千古第一才女”,创“易安体”的李清照记忆课下文学常识2、介绍李清照的生平南渡前多写悠闲生活,韵调优美南渡后多怀乡忆旧,情调忧伤二、理解意涵1、朗读这首词,说说这首词中出现了哪些人物、场景、对白?人物:主仆两人场景:春雨后的屋中对白:“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2、结合杜甫《三绝句》:“不如醉里风吹尽,可忍醒时雨打稀”,联系下文,说说李清照昨夜纵酒的缘由可能是什么?不忍见花被吹落3、李清照醒后第一件事是什么?了解经历风雨后,庭院之中的海棠情况如何4、既然如此关切,念念不忘,李清照为什么不自己去看海棠究竟如何了?“试”体现出她怎样的心理?很关切,又不敢于、忍心面对5、从“却道”的“却”字,你能品读出诗人怎样的心绪?她心中早已知晓海棠花的境况对侍女粗心的不悦6、“知否,知否?”怎样朗读才符合诗人当时真实的情感?对侍女的粗心的嗔怪自己的心境无人理解的无奈7、“绿肥红瘦”写出了什么?诗人的用字有什么高妙之处?写出海棠花经历一夜风雨后可能的景象。

仅仅四字就形象可感。

用拟人的手法,更凸显诗人的爱花惜春之情8、作为一名女子,诗人的惜春其实还有怎样的一层含义?惜青春时光的短暂易逝三、朗读与总结1、理解女诗人惜春之后更为细腻的心绪后,带着这一份理解,再回过头来看前文,你对李清照之前的回避、躲闪、不忍有了怎样的认识?2、在跟深切的理解诗人内心曲折深藏的情感后,再一次朗读诗歌,在朗读过程中重读并重点感受以下字词:“试”“却道”“知否,知否?”“应是”。

八年级上册语文古诗如梦令

八年级上册语文古诗如梦令

八年级上册语文古诗如梦令《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原文: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一、衍生注释:1. “溪亭”:临水的亭台。

2. “沉醉”:大醉。

这里是说作者沉浸在游玩的快乐之中,忘记了时间。

3. “兴尽”:尽了兴致。

4. “藕花”:荷花。

5. “争渡”:怎渡,怎么才能划出去。

二、赏析:这首小词写的是词人一次郊游归途中匆忙划船的情景。

开头“常记溪亭日暮”,直接点明是回忆往昔。

“沉醉不知归路”,写出了词人当时那种愉悦的状态,沉浸在美景和欢乐中,连回家的路都忘了。

“兴尽晚回舟”,兴致没了才想着回家。

“误入藕花深处”,一个“误”字特别妙,就像我们在生活中偶尔也会偏离原本的道路,进入一个意想不到的美好境地。

这里描绘出了一幅荷花盛开,小船在其中穿梭的画面。

“争渡,争渡”,连续两个“争渡”,把词人着急划船的样子表现得淋漓尽致,而“惊起一滩鸥鹭”则给画面增添了动感,那些原本栖息的鸥鹭被惊起,整个画面瞬间活了起来。

全词语言简洁明快,却生动地勾勒出一幅充满诗意的画面,充满了生活的情趣。

三、作者介绍: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

她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词作多写悠闲生活。

丈夫赵明诚是金石学家。

后来金兵入据中原,她的生活发生巨大变化,词作风格也转为悲叹身世,情调感伤。

她的词在词坛中独树一帜,情感细腻,语言清新自然,对后世词的发展有深远影响。

四、运用片段:记得那次和朋友去郊外的小湖游玩,天色渐晚,湖光山色美得让人陶醉。

我们就像李清照在《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里写的那样,玩得太开心了,差点忘记了回家的时间。

那一片湖中的荷花,在夕阳下摇曳生姿,我们的小船在荷花间穿梭,真有一种“误入藕花深处”的感觉。

这时候突然发现迷路了,大家就手忙脚乱地划船,像词里的“争渡,争渡”,还惊起了湖边的一群水鸟呢。

这时候我就感叹啊,古代词人写的场景,和我们现代的生活也有这么多相似之处呢。

李清照《如梦令》原文赏析及注释翻译

李清照《如梦令》原文赏析及注释翻译

李清照《如梦令》原文赏析及注释翻译李清照《如梦令》原文赏析及注释翻译原文: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鹭。

注释:(1)常记:时常记起。

“难忘”的意思。

(2)溪亭:临水的亭台。

(3)日暮:黄昏时候。

(4)沉醉:大醉。

(5)兴尽:尽了兴致。

(6)晚:比合适的时间靠后,这里意思是天黑路暗了。

(7)回舟:乘船而回。

(8)误入:不该入而入。

(9)藕花:荷花。

(10)争渡:“争”与“怎”相通,如何的意思。

争,使劲、抢着。

(11)惊:惊动。

(12)起:飞起来。

(13)一滩:满滩。

(14)鹭:这里泛指水鸟。

译文一:还时常记得出游溪亭,一玩就玩到日黑天暮,深深地沉醉,而忘记归路。

一直玩到兴尽,回舟返途,却迷途进入藕花的深处。

大家争着划呀,船儿抢着渡,惊起了满滩的鹭。

译文二: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喝得大醉不知道回来的路。

游兴满足了,天黑往回划船,误划进了荷花深处。

用力划呀,用力划呀,惊飞了满滩的水鸟。

评点:现今流传下来两首李清照的《如梦令》,皆为游记,都写了酒醉、花美的情景,风格同样清新别致。

这一首写的是她经久不忘的一次溪亭畅游,以她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

“常记溪亭日暮”点明是回忆,“溪亭“是地点,时间是在“日暮”。

词人以自然平淡之笔开篇,自然而然地将读者带入她所创造的词境当中,同时也为下文的叙述做好了铺垫。

“沉醉不知归路”承接上句,“沉醉”二字隐含着欢愉之意,暗指当时词人心底的快乐之情。

“不知归路”也曲折地表达出词人流连忘返的情致,由此可见,那是一次让词人印象深刻的游赏。

“兴尽晚回舟”进一步渲染了词人的意兴,直到兴尽天黑才往回划船。

因“晚回舟”,所以“误入藕花深处”。

此句呼应前面的“不知归路”,表现了词人的忘情。

词人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一个游兴未尽的少女手摇一叶扁舟荡漾在荷花丛中的美景图,清新自然,别有风致。

接下来,连续两个“争渡”,显示了少女急于找寻归路的焦灼心情。

古诗《如梦令》原文译文及赏析

古诗《如梦令》原文译文及赏析

古诗《如梦令》原文译文及赏析【北宋】李清照常记溪亭①日暮,沉醉②不知归路。

兴尽③晚回舟,误入藕花④深处。

争渡,争渡⑤,惊起一滩鸥鹭。

【注释】①溪亭:溪边的亭子。

②沉(chén)醉:陶醉。

③兴尽:游兴得到了满足。

④藕花:莲花。

⑤争渡:怎么才能把船划出去;争:怎。

【译文】那是一个多么快乐的日子!醉意未消,暮*苍茫,泛舟误入荷花深处,惊动了水鸟,扑哧哧全飞起来了。

置身于这样优美的情景中,诗人怎不满心欢快呢?【赏析】这是一首忆昔词。

寥寥数语,似乎是随意而出,却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

开头两句,写沉醉兴奋之情。

接着写“兴尽”归家,又“误入”荷塘深处,别有天地,更令人流连忘返。

最后一句,纯洁天真,言尽而意不尽。

“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

“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时间是“日暮”,作者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

“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留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

果然,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么,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

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

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

正是由于“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

至此,词嘎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

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这首诗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

是李清照回忆外游时所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清照《如梦令》赏析
李清照《如梦令》赏析
《如梦令》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写的是词人一次郊游归途中匆忙间“误入藕花深处”的事。

稍加品味,词人心中的无比喜悦可以悟得。

去野外风景绝妙处“溪亭”游玩应该欢快,因为欢快就喝过头了酒,因为醉酒后沉沉睡去在太阳快落山时醒来才匆忙驾船回家;这喝酒是助兴,喝醉酒是爽朗尽兴。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表明临出荷花荡还赏看到了满滩鸥鹭从荡中齐飞出的壮观场面;即惟其晚归才见到了这平时难得见到的美妙画面,心情定然转生愉快。

归结起来,青年时期李清照的生活由自己意愿而定,大抵以美满尽兴为终极追求目标,人生潇洒,情趣率真。

词中只是写到“满心欢乐”吗?笔者认为,“惊险刺激”在文本中也多有交待。

一个青年女子郊游到“日暮”,路途行走就有不便,此一险;因为“沉醉”于酒恰才醒来,头脑昏昏沉沉,又加上天已擦黑,辨不清方向,此二险;荷花荡水域到处荷到处花,本想撑船回家却终于“误入藕花深处”离开家里反而更远,此三险;天黑心慌,手忙脚乱,“惊起一滩鸥鹭”的同时也极有可能就惊吓了自己,此四险……而所有这些,倘凑巧造成自己醉眼心慌、手忙脚乱而哐铛入水,则是天大的惊险。

以致于如今追忆起来,仍然心悸而魄动;这从词的开头“常记”一词可以体会出来。

词人在对暮归途中迷路的描述,用“争渡,争渡”这种反复的修辞手法,活画了她的焦
虑慌张及手脚并用划船的情形。

请看,词人怎能不急呢?连鸥鹭水鸟也倦飞而归巢,而自己竟然迷路了。

因此,描述那种水鸟成片惊起的动作形象实在是反映自己心情的焦灼,或者说,“满滩鸥鹭”惊飞正是词人意乱神散情形的映衬,以景衬情,写照真实。

要说词中要“喜悦”有“喜悦”,要“惊险”有“惊险”。

而这个“喜悦”有“喜悦”本身的“喜悦”,也有“惊险”中孕育的“喜悦”;同样的道理,“惊险”本身固然“惊险”,就是没在“误入”之前已是包孕了“惊险”。

即“喜悦”、“惊险”不是割裂开来而是相互关联又相互交融的。

让我们再来总观该词,词语“常记”表达的信息是什么呢?第一,词人仍然是在青年时写作该小令;第二,词人是在很多年后的中老年时期写作了该词。

如果属于第一种情况,无非是写郊游的开心快乐以及归程的惊险刺激;倘是第二种情况,那么第一种情况包容的含义理所当然地应该具有,似乎还应该包括“青年时欢乐是欢乐,惊险刺激也仍然是欢乐”,因为中老年的李清照饱受战乱和丧夫之苦,心情自然是极度凄凉,人也就衰弱;故即使想率性有所作为也提不起精神来,去冒险掠奇寻赏新鲜味就更没有胆量了。

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常记”坐实而落在中老年李清照的脑瓜和视野中似乎更为觉得合理些。

即一旦上述第二种情况的设想果真成立,该曲词作所包藏的意蕴就有了三层:①欢乐;②惊险;③凄切。

要说明的是以“凄切”来烛照该词,不但不会大杀“欢乐”的风景,而且还会使“欢乐”更显得可贵无比。

也即以“欢乐”去写“凄凉”,李清照南渡后的“凄凉”几至极点。

正因为“欢乐”不再,“凄凉”就满心满怀。

常常追忆“欢乐”,只能惹动“凄凉”更转为“凄惨”。

李清照《如梦令》小词既欢乐开心,又惊险刺激,还凄切悲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