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产城分离走向产城融合

合集下载

“中建微城市”引领“十四五”综合片区开发建设

“中建微城市”引领“十四五”综合片区开发建设

“中建微城市”引领“十四五”综合片区开发建设综合片区开发是在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指导下,针对相对成片的较大规模(通常在5平方公里以上)区域的整体投资开发工作。

通过片区及周边一体化规划,构建区域现代化、产业集群化、环境生态化、农村城镇化综合发展,实现区域综合价值。

它包含了整个区域从战略定位策划、城乡规划编制、土地一级整理及安置、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土地出让、产业导入以及城市运营管理的全过程。

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融入新型城镇城市文化、功能定位、空间布局、公共服务、发展规模中,消除差距,以集约高效、科学发展、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的统筹规划。

从事综合片区开发投资的企业被定位为城市建设及运营商。

中国城市建设投融资体系向社会资本开放,从上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起步,随着住宅的商品属性逐渐被确立,房地产市场逐步形成并且发展壮大。

政府将房地产开发作为大规模修建基础设施的重要融资渠道之一。

以房地产换基础设施的模式开始出现,地方政府通过协议出让将大规模的土地出让给房地产开发商。

房地产开发商在建房子的过程中,同时配建市政道路管网,学校医院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其操盘手法和理念与现今的区域综合开发有十分相似的地方,早期的大型房地产开发商将自己定位为城市运营商也源于此。

但随着2002年新的《土地管理法》的出台,以及2004年“8·31”大限之后,土地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彻底分离,土地一级市场开始形成,一部分基础设施建设企业、房地产企业等开始转型进入了一级开发领域,以一级开发为内核,向前延伸至区域功能的策划和城乡规划的制定,向后延伸至二级地产开发、产业的导入和运营,逐渐形成了如今看到的综合片区开发模式的框架。

综合片区开发的特点综合片区开发的出现,实现了地方政府的发展区域的诉求以及传统房建企业转型的需求。

站在政府角度,引入企业投资建设片区,一借助了企业的投资能力;二借用了企业的组织管理能力;三借助了企业的招商能力,并以此模式为基础构建了区域发展的平台。

产城融合的概念知识讲解

产城融合的概念知识讲解

产城融合的概念产城融合相关资料一、产城融合的提出及背景“产城融合”的提出与我国开发区的发展及其承担的历史使命密切相关。

伴随着1980年代以来改革开放的推进, 全球资本流人中国, 我国开始了以工业化为核心推动的经济发展,开发区作为招商引资的主要窗口和空间载体, 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阵地,开发区经过30年的发展,逐渐步人成熟阶段, 在地区发展中承担着经济推动器的作用,但同时开发区的一些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主要是功能结构单一、产业结构单一、与区域发展脱节、就业人群与消费结构不相匹配等,开发区一方面为地方发展做出了经济上的重要贡献, 另一方面由于开发区发展的初衷而形成的孤岛经济, 已经越来越制约开发区的发展, 以及开发区与周围城镇之间的相互融合。

在转型发展的新时期,伴随着全球化的深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要求,以及城市空间不断生长, 开发区需要寻求新的发展思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城融合发展, 成为开发区转型发展的一种新趋势。

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明确提出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动“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

江苏省委罗志军书记在2012年 6月5日召开的全省对外开放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了开发区要走产城融合的路子。

二、产城融合的内涵产城融合是在我国转型升级的背景下相对于产城分离提出的一种发展思路,要求产业与城市功能融合,空间整合,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产城融合。

“城市没有产业支撑,即便再漂亮,也就是空城,产业没有城市依托,即便再高端,也只能空转”。

城市化与产业化要有对应的匹配度,不能一快一慢,脱节分离,而且产城融合发展并不是一蹴而就,对于产城融合内涵的理解主要着眼于以下3个方面:人本导向、功能融合和结构匹配。

1、人本导向:产城融合的本质是从功能主义导向人本主义导向的一种回归。

从开发区发展历程的梳理及每个时期的发展重点来看,产城融合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反映到空间上的一种表征,是资本积累到一定阶段寻求新的空间生产的必然产物,也是资本进入第三重循环提升创新能力、提高人的素质的必然要求。

产城融合的概念

产城融合的概念

产城融合的概念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产城融合相关资料一、产城融合的提出及背景“产城融合”的提出与我国开发区的发展及其承担的历史使命密切相关。

伴随着1980年代以来改革开放的推进, 全球资本流人中国, 我国开始了以工业化为核心推动的经济发展,开发区作为招商引资的主要窗口和空间载体, 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阵地,开发区经过30年的发展,逐渐步人成熟阶段, 在地区发展中承担着经济推动器的作用,但同时开发区的一些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主要是功能结构单一、产业结构单一、与区域发展脱节、就业人群与消费结构不相匹配等,开发区一方面为地方发展做出了经济上的重要贡献, 另一方面由于开发区发展的初衷而形成的孤岛经济, 已经越来越制约开发区的发展, 以及开发区与周围城镇之间的相互融合。

在转型发展的新时期,伴随着全球化的深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要求,以及城市空间不断生长, 开发区需要寻求新的发展思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城融合发展, 成为开发区转型发展的一种新趋势。

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明确提出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动“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

江苏省委罗志军书记在2012年 6月5日召开的全省对外开放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了开发区要走产城融合的路子。

二、产城融合的内涵产城融合是在我国转型升级的背景下相对于产城分离提出的一种发展思路,要求产业与城市功能融合,空间整合,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产城融合。

“城市没有产业支撑,即便再漂亮,也就是空城,产业没有城市依托,即便再高端,也只能空转”。

城市化与产业化要有对应的匹配度,不能一快一慢,脱节分离,而且产城融合发展并不是一蹴而就,对于产城融合内涵的理解主要着眼于以下3个方面:人本导向、功能融合和结构匹配。

1、人本导向:产城融合的本质是从功能主义导向人本主义导向的一种回归。

城市新区产城融合发展模式与实施路径

城市新区产城融合发展模式与实施路径

城市新区产城融合发展模式与实施路径摘要:产城融合是指产业与城市在发展过程中能做到协调融合、共同发展的良性状态,倡导“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不断进行产业的优化升级,完善城市功能,以促进城市经济发展。

城市新区是实施产城融合的重点区域,然而在实行产城融合的过程中,还面临着产业与城市发展不能有效融合的问题,文章分析了城市新区产城融合中的问题、发展模式,进一步论述了促进产城融合的实施路径。

关键词:产城融合;新区;问题;发展模式;实施路径引言:为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全国各地都兴建了不少的开发区、产业新区,它们大多处于城市外围,在空间分布上呈现产城分离状态。

这些开发新区促进了城市工业等产业的快速发展,加快了城市化进程,但随着我国步入城市化社会后,这种产业区与城市区分离发展的弊端与问题也越加严重,造成如城市功能薄弱、公共资源配置效率低、土地浪费等,对于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很严重的影响。

因而如何有效解决产城分离,实现产业与城市发展的融合协调、良性互动,是当前城市新区在发展过程中要面临的重点问题。

一、城市新区产城融合中存在的问题(一)配套社会服务、生活设施建设还不完善,城市功能薄弱伴随产业与城市的进一步深化融合发展,会使得产业与生活空间联系更加紧密,这也要求城市新区的要具备充足的生活居住空间及完善成熟的城市功能。

但从当前现状看,城市功能还很不完善。

首先是城市新区的基础设施方面的建设存在不足,相应的配套生活设施不健全,不少地方还保持着工业园区模式,不能满足新区工作人员和企业员工的生活需求。

其次是医院、学校等事关民生的公共服务机构建设缓慢或不足,在短期内无法提供新区居民需要的医疗、教育等社会服务功能。

最后是居民入住、生活在新区的比例较低,产城融合要求城市新区就业与居住呈现一种协调的良性关系,避免居住与就业结构不协调发展导致的产城分离,但目前很多新区还存在着这种居住、就业分离的现象[1]。

(二)产城融合发展认识还不够深刻,管理体制还不完善产城融合发展关系着一个城市的建设布局和经济发展,意义重大,也是现代化城市发展的必然阶段。

名词解释【什么是产城融合?】

名词解释【什么是产城融合?】

名词解释【什么是产城融合?】名词解释:产城融合“产城融合”是指产业与城市融合发展,以城市为基础,承载产业空间和发展产业经济,以产业为保障,驱动城市更新和完善服务配套,进一步提升土地价值,以达到产业、城市、人之间有活力、持续向上发展的模式。

关键词:功能融合产城匹配城市规划产城融合是在我国转型升级的背景下相对于产城分离提出的一种发展思路。

要求产业与城市功能融合、空间整合,“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产城融合”。

发展路径(1)产城规划先行,实现产城互动。

核心在于产业、城市做好前瞻性的规划和定位,避免盲目地城市化导致城市空心化,真正落实产业定位,实现城市与产业发展之间的相互促进作用。

(2)把握产业趋势,引领产业变革。

产城融合在于突破早期城镇化的弊端。

而城市更新的土地资源、空间资源用于发展新兴产业(或未来前沿产业)具有非常重要的城市发展意义,如此落实产城融合,城市才具有发展的可持续性。

(3)兼顾国际化城市竞争。

国际化竞争格局是中国搞新型城镇化不可回避的问题,当前,全球产业正在发生新的重点转移。

借助产业结构转型机遇,吸引优质产业,鼓励企业做大做强,积极参与国际化竞争,不断提升城市的国际影响力。

在中部智能发展核心城市长沙,有这样一个项目,深刻诠释了现代产城融合项目的标准。

湘江智谷·人工智能科技城作为长沙市政府与碧桂园联手打造的产城融合项目,着眼城市未来站位,以人工智能产业为核心推动力,结合碧桂园·智慧城市的住宅、商业配套,在湘江新区再造一座花园式研发新城,助力城市升级,赋能产业转型,是中部产城融合的代表作,更是碧桂园第五代产城融合产品策略的重心作品。

整体规划上,项目规划人口5.5万人,总用地为1491.70公顷,建设用地面积为690.69公顷。

其中,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为651.96公顷,非建设用地面积为801.01公顷。

其中工业用地面积178.9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21.08%;居住用地面积为131.14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20.11%,分配科学合理,最大化平衡居住与产业的占比。

产城融合发展的逻辑起点难点及建议

产城融合发展的逻辑起点难点及建议

产城融合发展的逻辑起点、难点及建议黄征学产城融合是推动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是培育高质量发展增长极的重要抓手。

佛山是我国重要的制造业城市,截止到2018年,全市拥有村级工业园1025个,面积约178.06平方公里;拥有24.51平方公里的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1个;拥有禅城、南海、三水、高明沧江等4个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总批准面积29.79平方公里。

深入探讨佛山产城融合发展的逻辑起点,提出未来产城融合发展方向,加快打造优质生活圈,对促进我国大城市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一、产城融合的逻辑起点近些年来,佛山加快探索“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产城融合”的新路子,推动产业发展与城市功能提升相互协调、共同提高,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

(一)提升村级工业园的发展质量20世纪80年代以来,“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发展模式,导致低效土地占用大量空间,佛山产业升级面临着双重尴尬:一方面,受空间发展的限制,许多有实力的企业纷纷向周边地区转移;另一方面,技术先进的企业难以找到合适的落脚地。

除土地资源外,城市的品质不高,也限制了产业和人才的集聚。

现有厂房中约有40%是低矮的破旧厂房,厂房和村庄相互交错,工业、商业、住宅、道路功能布局不合理。

有的地方建了新房,不拆旧屋,旧屋区成了“移民村”,有的旧屋甚至成为“藏污纳垢”之地,给人口、计生、消防、治安等社会管理带来不便。

2018年1月,佛山出台《佛山市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实施意见》,从管理体制、人才引进、人才培育、人才评价激励服务保障等四方面提出吸引人才的23条措施,取得部分成效,但与粤港澳大湾区的深圳和广州相比,差距依然明显。

智联大数据显示,粵港澳大湾区当前的人才净流入率为1.39%,处于人才净流入状态。

其中,深圳、广州是区域内的人才流动中心,从外界流入大湾区的人才有40.39%进入深圳,31.42%进入广州,两城的人才流入量之和占大湾区流入总量的七成以上。

产城融合的概念

产城融合的概念

产城融合相关资料一、产城融合的提出及背景“产城融合”的提出与我国开发区的发展及其承担的历史使命密切相关。

伴随着1980年代以来改革开放的推进, 全球资本流人中国, 我国开始了以工业化为核心推动的经济发展,开发区作为招商引资的主要窗口和空间载体, 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阵地,开发区经过30年的发展,逐渐步人成熟阶段, 在地区发展中承担着经济推动器的作用,但同时开发区的一些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主要是功能结构单一、产业结构单一、与区域发展脱节、就业人群与消费结构不相匹配等,开发区一方面为地方发展做出了经济上的重要贡献, 另一方面由于开发区发展的初衷而形成的孤岛经济, 已经越来越制约开发区的发展, 以及开发区与周围城镇之间的相互融合。

在转型发展的新时期,伴随着全球化的深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要求,以及城市空间不断生长, 开发区需要寻求新的发展思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城融合发展, 成为开发区转型发展的一种新趋势。

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明确提出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动“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

江苏省委罗志军书记在2012年6月5日召开的全省对外开放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了开发区要走产城融合的路子。

二、产城融合的内涵产城融合是在我国转型升级的背景下相对于产城分离提出的一种发展思路,要求产业与城市功能融合,空间整合,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产城融合。

“城市没有产业支撑,即便再漂亮,也就是空城,产业没有城市依托,即便再高端,也只能空转”。

城市化与产业化要有对应的匹配度,不能一快一慢,脱节分离,而且产城融合发展并不是一蹴而就,对于产城融合内涵的理解主要着眼于以下3个方面:人本导向、功能融合和结构匹配。

1、人本导向:产城融合的本质是从功能主义导向人本主义导向的一种回归。

从开发区发展历程的梳理及每个时期的发展重点来看,产城融合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反映到空间上的一种表征,是资本积累到一定阶段寻求新的空间生产的必然产物,也是资本进入第三重循环提升创新能力、提高人的素质的必然要求。

产城融合的背景与意义

产城融合的背景与意义

产城融合的背景与意义
产城融合,是指产业与城市融合发展,以城市为基础,承载产业空间和发展产业经济,以产业为保障,驱动城市更新和完善服务配套,以达到产业、城市和人有活力,持续向上发展的模式。

产城融合是我国经济转型升级背景下针对产城分离提出的新发展思路,也为急需转型的房地产开发商们提供了新的机会和方向。

产城融合是在我国转型升级的背景下相对于产城分离提出的一种发展思路。

要求产业与城市功能融合、空间整合,“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产城融合”。

城市没有产业支撑,即便再漂亮,也就是“空城”;产业没有城市依托,即便再高端,也只能“空转”。

城市化与产业化要有对应的匹配度,不能一快一慢,脱节分离。

而且产城融合发展并不是一蹴而就,因此全面理解产城融合的内涵,有利于提出更为合理的规划建议。

“产”,指产业集聚、产业文化,包括工业和服务业;“城”,指城市功能集聚,包括生产功能、服务功能、集散功能、创新功能等。

产城融合必须以产业促进人口集聚和城市转型,产城项目的核心价值不是房子,而是附加在房子上的相应内涵,以及能满足生活需要的核心内容。

产城融合综合体简单地说,就是将产业功能、城市功能、生态功能融为一体的产业园区。

在这样的综合体内,不仅提供一些产业所需的配套,更多的是提供商业配套、住宅配套,提供一站式的服务。

具有产城融合、创新驱动和复合经营特质的新型产业园区,是
城市面向未来的发展方向,其规划设计也体现出许多新的理念和方法。

产城融合的概念

产城融合的概念

产城融合相关资料一、产城融合的提出及背景“产城融合”的提出与我国开发区的发展及其承担的历史使命密切相关。

伴随着1980年代以来改革开放的推进, 全球资本流人中国, 我国开始了以工业化为核心推动的经济发展,开发区作为招商引资的主要窗口和空间载体, 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阵地,开发区经过30年的发展,逐渐步人成熟阶段, 在地区发展中承担着经济推动器的作用,但同时开发区的一些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主要是功能结构单一、产业结构单一、与区域发展脱节、就业人群与消费结构不相匹配等,开发区一方面为地方发展做出了经济上的重要贡献, 另一方面由于开发区发展的初衷而形成的孤岛经济, 已经越来越制约开发区的发展, 以及开发区与周围城镇之间的相互融合。

在转型发展的新时期,伴随着全球化的深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要求,以及城市空间不断生长, 开发区需要寻求新的发展思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城融合发展, 成为开发区转型发展的一种新趋势。

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明确提出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动“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

江苏省委罗志军书记在2012年 6月5日召开的全省对外开放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了开发区要走产城融合的路子。

二、产城融合的内涵产城融合是在我国转型升级的背景下相对于产城分离提出的一种发展思路,要求产业与城市功能融合,空间整合,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产城融合。

“城市没有产业支撑,即便再漂亮,也就是空城,产业没有城市依托,即便再高端,也只能空转”。

城市化与产业化要有对应的匹配度,不能一快一慢,脱节分离,而且产城融合发展并不是一蹴而就,对于产城融合内涵的理解主要着眼于以下3个方面:人本导向、功能融合和结构匹配。

1、人本导向:产城融合的本质是从功能主义导向人本主义导向的一种回归。

从开发区发展历程的梳理及每个时期的发展重点来看,产城融合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反映到空间上的一种表征,是资本积累到一定阶段寻求新的空间生产的必然产物,也是资本进入第三重循环提升创新能力、提高人的素质的必然要求。

国家级开发区产城融合的动态规划路径

国家级开发区产城融合的动态规划路径

[摘 要]长期以来,以工业生产为主导的开发区发展模式促进了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也引发了一系列问题。

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原有的模式已经难以带动开发区的发展提升,企业和员工对开发区的选择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标准,开始由生产环境向“生活环境”延伸。

基于此,研究以国家级开发区产城融合为视角,宏观层面关注城市与园区的融合,中观层面关注园区生产与生活的融合,微观层面关注人与环境的融合,并结合荆州开发区案例,提出了开发区与城市融合的一体化构架,探讨开发区产城融合的功能完善、转型升级、动态规划实施路径,最后提出配套政策完善建议,为开发区未来发展提供经验参考。

[关键词]国家级开发区;产城融合;动态规划;荆州[文章编号]1006-0022(2014)06-0032-08 [中图分类号]TU981 [文献标识码]ADynamic Planning For National Development Zones With The View Of City-Industry Inte Gration/Zou Weiyong, Huang Y ang, Ma Xiangming, Dai Ming[Abstract] With the rapid economic growth of Development Zones, the Industrial production-oriented pattern of development zone caused a series of problems. In the new situation, the original pattern cann’t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zones,the enterprise and the staff put forward to higher requirements and standards, and the selection extended from “production” to “living environment”.This paper takes the perspective of “City-Industry Integration” in national development zones, concerns the fusion of the city and Industry park in macro level, the fusion production and living of the development zone in medium level, the fusion of the human and the environment in microcosmic level. In the case of Jingzhou development zones, with the View of City-Industry Inte gration,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the integration of city and development zones, explores the function and perfecting,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the implementation path of dynamic planning, and gives the suggestions of policy in the last,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development zones in the future.[Key words] National development zones, City-Industry Inte gration, Dynamic planning, Jingzhou国家级开发区产城融合的动态规划路径□ 邹伟勇,黄 炀,马向明,戴 明0引言进入“十二五”时期,“人居城市”和“以人为本”的理念开始深入到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尤其是作为地方经济主体的开发区。

由“产城互促”到“产城融合”——深圳市产业布局规划的思路与方法

由“产城互促”到“产城融合”——深圳市产业布局规划的思路与方法
revisions of existing planning methods that touch on the reorganization of industri— al establishments,direction of industrial space,the merging of industries and ur— ban development,planning collaboration and SO on.The new methods are expect— ed to facilitate mutual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and industries.At the end.Shen— zhen case was used as an example to illustrate the proposed methods. Keywords:industries,city functions;integration,reinforcement,spatial industrial planning,Shenzhen
1.3当前产业布局规划编制的新趋势新

要求
1.3.1 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培会等学科“交叉融合、源头创新”为推 动的世界产业结构呈现出“产业融合发 展、产业边界模糊、新兴产业涌现”等 新趋势,产业在布局上表现出极大的灵 活性和分散性(吴扬,等,2008),空间 选择更注重城市要素投放,因此规划需 要统筹考虑产业布局新要素需求与城市 功能的匹配关系。 1.3.2产业空间布局必须纳入统一的城 市规划管理
当今科技革命推动的知识产业以科 学技术群落形式ft{现在务个领域.起乇 导作用的不足单项科学技术.而是}}{新 能源、新材料、信息、,-物、海洋、环 境等众多科学技术“交叉、融合”组成 的科技群落,它几乎囊括丫所有学科、 产业、部『】。孕育这些科技群落的李问 载体笔者称之为科技要素,具体如大 学、实验窒、研究院所等为产业发展提 供科学及技术创新动力的要素类型。科 技要素导向型产业是以创新为核心动力 的行业门类及环节,如高新技术产业、 战略新兴产业研发、中试、孵化等。 2.1.2服务要素

产城融合发展路径及规划策略

产城融合发展路径及规划策略

互动关系松散 区域极化效应
日益密切,反哺母城, 辐射扩散效应
互融互促,一体化发展, 带动区域整体发展
空间形态
产城融合发展路径特质一览
1 产城发展路径
产城分离
各自为政
边缘融合
产城融合
产业聚合 结构耦合
功能复合 设施调和
定位契合
规划协和 空间缝合
用地混合 人文融合
图例:
居住用地
商业用地
行政用地
文体用地
绿地用地
工业用地 产城融合发展路径解析示意图
1 产城发展路径
Part
产业园区以往一直是金融与产业发展和集聚的载体,是项目与人才碰撞和汇聚的聚集地,随着中国城市、地产、社会、管理制度、网络环 境和产业能级的不断升级,尤其是随着全球市场条件变化的不可预见增加,产业园区的更新速度已经越来越快。
第一代:1978-1989 零散自发形成的厂房模 式,简单粗放,定位不 明,职能微弱。
‘80S
第二代:1990-2000 统一规划,园区化,智能 化,信息化,产业聚集, 招商为主,初步规划,初 具社会职能
‘90S
第三代:2000-2010 工作,生活,休闲一体街 区化,专业化招商,一定 社会职能,产业链及配套 服务。
镇,产业综合体,城市综合体。 • 产城关系:园区与城市边界逐渐模糊,生产生活空间高度融合。
上海青浦工业园区是1995年11月25日,经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九大市级工业开发区之一,目前规划面积56.2平方公里。园区不
仅位于长三角“之”字型经济圈的交接处,是上海通往江苏、浙江两省的交汇点,而且也是长三角制造业产业带的中心,具有承东启西、东联西 进产业带的枢纽作用和对长三角、华东地区的辐射作用。

现代都市由产城分离到融合的理性思考

现代都市由产城分离到融合的理性思考

现代都市由产城分离到融合的理性思考作者:来源:《上海城市管理》2013年第03期编者按:本期特别策划的主题是“现代都市产住一体的协调布局与功能适配”,共有5篇文章,内容涉及产城分离困境的破解与组合战略、城市拥挤与机动化的理性策略、产住分离的改善对策、城市“社区化”的新回归模式及郊区新城的发展借鉴。

每位专家立足当下城市化新成长阶段的特点,对当前的城市化新特征新需求作了详细的剖析,并为如何充分发挥城市化的引领作用设计了积极有效的实践路径。

导读:由于产业发展与城市建设间的脱节,人口规划和市政建设等配套体系的相对滞后,虽也引进一些优质的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资源,但在人员配置尤其是仪器设备装置等方面依然存在难以满足的需求,导致产业规划和人口布局脱钩,就业地与居住地间的空间分离——“产城分离”现象加剧。

因此,居住与就业、产业与城市功能、产业化与城市化、人与自然这四方面的融合理念,是实现“产城融合”的关键。

大城市作为新型城镇化的中心,在带动区域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同时,城市自身功能及其空间结构的现代化、集群化、生态化和郊区农村城镇化,是全面提升区域城镇化质量和水平的关键所在。

上海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文化中心之一,在全面推进区域城镇化体系建设的过程中,人口的空间分布变化与产业的空间优化调整紧密相连,成为生态文明、转型发展、创新振兴的重要组成领域。

但是多年来,“产城分离”一直作为上海发展中的负和博弈,始终阻挠上海循环经济的绿色生态发展,并对上海的住房、交通等产生一系列的影响稳定发展的问题。

本文对此给予了充分的关注与分析,并就“产城融合”的城市发展未来趋势作学理上的探究,以期能真正实现上海高效的低碳经济环境。

一、上海“产城分离”的类型伴随着上海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出现了中心城—郊区、中心区—外围区—郊区的功能分化,在推进人口郊区化的同时,就业空间也在发生相应的变化。

制造业就业人口由集中城区至分散郊区,工业和商业等产业空间及其居住空间之间由混杂趋于相互分离,由此导致产城脱节、职居分离和结构失衡等“产城分离”现象十分明显,城市“空心化”和“夜空心化”等问题亟待妥善解决。

从“产城融合”到“城产融合”经验交流材料

从“产城融合”到“城产融合”经验交流材料

从“产城融合”到“城产融合”经验交流材料尊敬的各位领导、嘉宾、同事们:大家好!我今天非常荣幸能够在这里与大家交流我们公司在“产城融合”和“城产融合”方面的经验和观点。

“产城融合”是指将产业和城市发展相结合,通过合理布局企业、工业园区等,提高城市的产业发展水平和经济效益。

而“城产融合”则是更进一步,将城市化和产业化有机结合,通过打造智慧城市、公共设施和产业链等,实现城市和产业互动发展,推动协同创新和可持续发展。

在我们公司的实践中,我们发现,“产城融合”需要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落实。

首先是产业规划。

我们必须根据城市的发展需求和产业发展的趋势,制定合理的产业规划。

这要从市场需求、产业链布局、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全面考虑,确保产业发展与城市发展的一体化。

其次是配套设施建设。

城市化的发展需要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来支持产业的融合发展。

我们公司注重投入力量和资源,提高城市的基础设施水平和公共服务水平,为产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另外,我们还加强产业与城市的协同创新。

在我们公司,我们重视与各产业和城市的合作,通过建立产学研基地、创新中心等平台,为产业创新和城市创新提供有力支持。

我们坚信只有产业与城市实现真正的融合,才能实现持续发展。

最后,我们强调可持续发展。

在城产融合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考虑到环境、资源和社会等方面的可持续性。

我们积极推动绿色产业和循环经济,实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注重构建和谐社区,提高居民的幸福感。

总而言之,我们公司在推动“城产融合”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做法。

我们相信,在各位领导和同事的共同努力下,我们能够更好地实现产业与城市的融合发展,为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谢谢大家!近年来,“产城融合”已成为许多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

产城融合是指将产业和城市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促进产业发展和城市提质增效。

而进一步发展的“城产融合”则将城市化和产业化有机结合起来,倡导城市和产业的互动创新,打造以人为本、便利高效的城市环境。

产城融合发展的逻辑起点难点及建议

产城融合发展的逻辑起点难点及建议

产城融合发展的逻辑起点难点及建议产城融合发展是当前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思路和方向,它旨在打破传统的城市规划模式,把生产和生活的需求结合起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产城融合发展不仅能够提高城市的经济竞争力,还能够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促进城市的整体发展。

在实践中,产城融合发展也面临诸多难点和挑战。

本文将从逻辑起点、难点和建议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产城融合发展的逻辑起点产城融合发展的逻辑起点在于打破传统的城市规划方式,不再把城市分割成专门的生产区和居住区,而是将生产和生活融为一体,形成互相依赖、相互促进的新型城市发展模式。

具体来说,产城融合发展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要建立多元化的产业结构。

传统的城市规划模式往往是单一的产业聚集,这样不仅容易形成产业聚集带来的问题,还难以满足居民对多样化生活的需求。

产城融合发展需要打破这种模式,引进多元化的产业,并在城市规划中合理布局,形成产业互补、相互支持的新型产业结构。

要构建便捷的城市交通体系。

产城融合发展需要强调生产和居住的紧密联系,因此城市交通体系的便捷性至关重要。

只有通过便捷的城市交通体系,才能促进企业和居民之间的互动,实现生产和生活的无缝连接。

要优化城市空间布局。

传统的城市规划往往形成了明显的“中心-边缘”结构,导致城市资源的不均衡分布和城市空间的浪费。

产城融合发展需要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合理规划城市用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促进城市资源的均衡配置和城市功能的多样化发展。

要引入新型城市治理模式。

产城融合发展需要强调政府、企业和市民之间的合作与共赢,因此需要建立新型的城市治理模式。

这种新型模式不仅能够激发各方的合作热情,还能够提高城市的治理效率,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二、产城融合发展的难点产城融合发展虽然有着良好的逻辑起点,但在实践中也面临诸多难点和挑战。

以下是几个主要的难点。

产城融合发展需要克服既有规划的惯性和阻力。

传统的城市规划方式已经在城市发展中得到了长期的应用和验证,因此要实现产城融合发展,首先需要克服既有规划的惯性和阻力。

产城融合发展实现路径和举措

产城融合发展实现路径和举措

产城融合发展实现路径和举措说到“产城融合”,咱们得先弄明白这是啥玩意儿。

简单来说,就是把城市的功能和产业发展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你想,城市是人的家,产业就是生活的“饭碗”。

这两者要是能够紧密配合,嘿,那可就能让城市发展得更加有活力,大家的日子也过得更好。

就像是做饭一样,米和菜得搭配得当,才能做出一道美味的饭。

要是米太多,菜太少,吃着就不滋味;反过来,菜多米少,那饭也吃不饱。

产城融合就像是搭好这桌子上的米和菜,精妙配合,让城市更有“味道”。

咱们怎么实现这种“米菜搭配”呢?首先得从产业说起。

产业一旦搬进了城市,生活和工作都能变得更加方便。

你看,现在的科技公司、文化创意企业,基本上都喜欢扎堆在大城市里,原因不就是城市的基础设施好,人才多,机会多嘛。

产业链在城市中形成了一种良性的循环,这就像是水流过山谷,能激起阵阵涟漪,带动一片生机勃勃。

不过,要想让“产”跟“城”真正合二为一,还得把交通、教育、医疗、环保这些基础设施给做好。

比如说,要是某个地方的工厂一多,那周围的道路得畅通无阻;医院、学校这些社会设施也不能落下,不能只顾着“吃米”,忘了“喝水”。

否则,一旦城市里的人都忙着上班而没有时间照顾家庭,那“产城融合”就成了空话。

所以,城市建设要有一个“大局观”,统筹规划,什么都不能丢。

城市的未来得靠这些软硬件设施来撑起来。

说到这,大家可能会想,城市发展得这么好,难道没有什么问题吗?当然有!你想,产城融合本来是好事,但搞不好也可能会带来一些麻烦。

比如说,工厂一多,污染难免,空气不好、噪音大,街头巷尾脏乱差,那可就让人头疼了。

再说了,城市要发展,总得有一块地方能住人吧?土地得合理利用。

别看城市长得越来越高,楼房越来越多,可是,土地的资源有限,不能一味地“追求高度”,忽略了低层的环境。

想要在这片土地上平衡好工作、生活和生态三者之间的关系,真的是得下点功夫。

说到人才的引进,产城融合的成功离不开人。

城市是人类活动的核心,产业也得依赖人来运作。

025.从“产城融合”走向“产城人融合”——浅析“产—城—人”融合的内在逻辑与互动关系

025.从“产城融合”走向“产城人融合”——浅析“产—城—人”融合的内在逻辑与互动关系

从“产城融合”走向“产城人融合”——浅析“产—城—人”融合的内在逻辑与互动关系何笑梅,洪亮平摘要:随着以“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推进,人们对“产城融合”的认知:过于关注“产”和“城”,而忽略“人”的发展思路已不合时宜。

本文重点在厘清“产-城-人”三者之间的内在逻辑和互动关系,探索“产-城”融合向“产-城-人”融合转变的着力点,明确只有实现产业城镇化、城市功能城镇化和人的城镇化,才能有效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研究认为“产”是动力系统,提供就业岗位;“城”是硬件系统,提供生产生活服务;“人”作为主体,是活力系统,提供劳动力和技术支撑。

关键词:产城人融合,内在逻辑,互动关系,产城融合“产城人融合”是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产生的新名词,是产城融合的升级,暂未作为一个专门的理论体系来进行探讨,仅以一种发展理念和转型思路,隐含在城市开发建设的实践中。

“产城人”融合其本质是围绕人的多元需求,在空间中合理配置各类生产、生活要素,以产业发展和能级提升为动力,以城市发展及功能完善的载体,并最终实现人与城市、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人是城市各系统动态变化的起点和要素互动的支点。

以人为主体,研究产业发展、人口集聚和城市功能建设三个系统的互动关系,实现产业、城市、人之间的持续发展模式,更符合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要求。

1 “产城融合”向“产城人融合”转向1.1 产城融合的研究动向目前国内外对产城融合的相关研究成果比较丰富,主要涉及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产城融合的概念及内涵、发展模式、路径及规划策略和发展水平评价,呈现出以下趋势(图1):图1 产城融合的研究趋势图片来源:作者自绘第一,突出人的主体性。

研究的重点由“产、城”逐步向“人”转变,可以看出研究思路是物理逻辑向人性逻辑的转变;第二,向多学科、多元化的视角转变。

研究由传统的用地布局、城乡关系向空间结构、经济效益等功能模式的转变,更加注重多学科交叉、多元化的视角分析问题;第三,土地城镇化向人的城镇化的转变。

城乡统筹三阶段

城乡统筹三阶段

城乡统筹三阶段城乡统筹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中国几千年来,城乡发展表现为二元状态,城是城,乡是乡。

城市更多的是提供服务,农村更多的是提供粮食,城市和农村的产业构成、人口构成和空间形态都是截然不同的,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改革开放后才得以改变。

以广东实践为样本,提出了城乡混杂——城乡分野——城乡融合的城乡统筹三阶段理论,并总结了三阶段从"城不像城、村不像村"到"城乡互补、相得益彰"到"城乡一体、服务均等"的不同发展特征,以及相应的规划对策与改进措施,促进城乡发展最终形成以"三社区、三网络"覆盖全部城乡社区、农业地区和生态地区的"理想城乡"模式。

就广东而言,伴随着世界性的产业转移在城市和村镇的无差别落地,吸引了来自全省乃至全国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大量涌向城镇,城市关系开始打破城乡二元状态进入城乡统筹时期,并经历了“城乡混杂—城乡分野—城乡融合”三个阶段,各阶段的产业、用地、交通和形态均呈现出不同的特征(表1)。

表1 城乡统筹三阶段主要特征(1)城乡混杂阶段:“城不像城、村不像村”。

城乡之间的传统差别和地域界线日渐模糊,城乡在地域组织结构上形成一种农业活动和非农业活动并存,趋向城乡融合的地域组织,空间形态表现为“城不像城,村不像村”,其实是城市地区和乡村地区基础设施严重不足,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高的真实写照。

(2)城乡分野阶段:“城乡互补、相得益彰”。

由于建设用地的持续扩张带来城乡混杂、风貌模糊等问题,人们开始注重城市和农村特色的彰显,希望“城市像城市,农村像农村”,在城乡差异化发展的同时,能够相互补充相得益彰,正如城市学家刘易斯.芒福蒋所概括的:“城与乡,不能截然分开;城与乡,同等重要;城与乡,应当有机结合在一起。

如果问城市与乡村哪个更重要的话,应当说自然环境比人工环境更重要”。

(3)城乡融合阶段:“城乡一体、服务均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0
兴建 了一大批 资源 型企 业和城 市 ,例如煤 炭 、 石油 、钢铁 、有 色金属 、森林 工业 等企业 和城 市 ,其 成长轨迹 一般 为 :因资源 而兴企业 ,因 企业 而兴城市 。这些企业 和城市 的命运都 过分
公 众 话 题
系于资 源 ,由于产 业单一 ,当资源 丰裕时 ,企
进城数 量多少 ,应 该 以工业 化和整 个城市 经济 的发展 能够提供 多少就业 岗位 、是 否能够增 进 农 民福 祉为根据 。只有厘 清这些根 本层 面的常 识 ,才能让 工业化 和城镇化 回归真 谛 ,才能 实
以及整 个经 济 发展 水平 ,“ 城 ”则 指人 口以及 住房 等生活设 施规模 。如果没有 工业化 和整个 城市 经济 的发 展 ,就不 可 。 1 0 造 出就业 岗位 以 吸 引农 村人 口流入 ,即使流人 ,也不 能安居 乐 业 ,最终 要 么重新返 回农村 ,要 么 留在 城市成 为 贫 困人 口,演变 为 “ 城市病” 。这 样 的城 市 化 ,不管大 楼多么 漂亮 ,道路 多么 宽阔 ,但 因 缺乏人气 ,只能是 “ 空城计 ” ,违背 了城市化 的 初 衷。相反 ,如果工业 化没有 城市化 的外在 形 式 ,也不能 实现空 间集 中 ,而只能零 星地 分布 在 乡 间村 舍 ,从 而造成 土地 、资金 、人力等 资
第 三 , 由于 资 源 枯 竭 导 致 的 “ 产 ”滞 后
于 “ 城” 。在过 去 的工 业化 和 城市 化过 程 中,
产城分 离问题 ,主要 表现为以下几点 :
第一 ,由于限制人 口流人导致 的 “ 城 ”滞 后于 “ 产” 。从 “ 一 五计 划 ”开 始 ,就开 启 了 大规 模 的工初期的乡镇企业发展过程中一些人仍囿于陈旧观念要求农民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大量乡镇企业呈现满天星式的布局散落在村间民舍结果造成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的现象浪费了一些资源并造成了工业化中一定程度的环境污染
从产城分 离走 向产城融合
文I 夏永祥
f I 狭义 上 讲 ,产 城 关 系 的本 质是 指 工业 化
放 以来 ,我 国的工 业化 和城市化 取得 了巨大成
些 地方政府 从一个 极端走 向另一个极 端 ,有 的 为了显示 本地 的城 镇化成绩 ,提高城镇 化率 , 动员甚 至强迫农 民进城 ,其 中有 的农 民进城后 没有 工 作 和 收 入 ,又 失 去 了农 村 的 土 地 和房
屋 ,生 活陷入 困境 ;有 的地 方则 因为缺乏二 三
去 了产业 的支撑 ,这些城 市就难 以维持往 昔 的
的偏差 ,其 中 ,理顺 产城关 系 ,从产城 分离走
向产城融合 应是重要 内容 。为此 ,应根 据产城 始 ,便 陆续有 一大批企业 和城市 进入资 源开发 分离 的不 同原 因 ,因城施策 ,对症下药 。 首先 ,工 业 化 和 城 镇 化 都要 坚 持 以人 为 本 。尽管在 实 际工作 中 ,需要 以G D P 、工业 化 水平 、城镇化率 等指标来衡 量经 济和社会 发展 的水 平和进 程 ,但 它们都 只是工 具和手段 ,而
产 品供应不 足 以及对 “ 城市病 ” 的担 心 ,国家 市。“ 文革”期 间的城市知识青年 “ 上 山下 乡” 运动和 “ 三线建设 ”期 间的 “ 山 、散 、洞”布 局 ,更是逆城市化的体现。
即 使 在 改革 开 放 初 期 的 乡镇 企 业 发 展过
∥ 与城市化的关系,“ 产”主要指二三产业 通过 城 乡户 口划分 ,严 格限制农 村人 口流人城
绩 ,但对 产城关 系 的处 理仍有 不尽恰 当之处 ,
存在着 不 同形 式的产城 分离 现象 。而在 新型城 镇化 过程 中 ,从 产城分 离走 向产城融合 是大 势
所趋 。
产业 的支撑 ,财政 过分依赖 变卖 土地 和发展 房 地产 ,形成房地产泡沫 ,造成畸形发展。
产城分 离是怎么来的
镇 化作 为经济社会 发展 的重要战 略。然而 ,一
源 浪费 以及 环境 污染等 问题 ,这样 也违背 了工
业 化 的真谛 ,阻碍 了产业结 构和农 村社会 向城
市社会 的转变进 程。
产 城 关 系 是 任何 一 个 国家 在 工业 化 和 城
市化进 程 中都 必须解决 好 的重 大问题 。改革开
业 兴 旺发 达 ,城市欣 欣 向荣 ,居 民就业 和收人
我 国工业 化与城镇 化 的步 调不协调 ,降低 了工 业化与城镇 化 中的资源配 置效率 。中共十八 大
后 ,我 国致 力于走新 型城镇 化道路 ,纠正 以前
情 况 良好 ,产城 高度融合 。 然 而 ,一 些 自然 资源 是 不 可 再 生 的,经 过 几十年 的大规模 开发后 ,从 上世 纪9 0 年 代开 后期 。 由于资 源渐渐枯 竭 ,越来越 多 的企 业陷 入停 产 ,如果转 型不成 功 ,没有替 代产业 ,就 只 能关 门倒 闭 ,部分工 人失业 ,陷入 困境 。失
程 中,一些 人仍 囿于陈 旧观念 ,要求 农 民 “ 离 土不 离 乡 ,进 厂不 进城 ” ,大量 乡镇 企业 呈 现 “ 满天 星”式 的布局 ,散 落在村 间 民舍 ,结果
造成城 市化滞 后于工业 化的现象 ,浪费 了一 些
资 源 ,并 造成 了工 业 化 中一定 程 度 的环 境 污 染 。这 种产城 分离延续 了半个世 纪 ,对经济 社 会所造成 的负 面影响不可小觑 。 第 二 ,由于快 速城镇化 导致 的 “ 产 ”滞后 于 “ 城” 。鉴 于上 述城 市化 滞 后于 工业 化 的弊 病 ,2 0 0 2 年 中共十六 大后 ,国家把 大力推进 城
不能 成为 目的。 以此 而论 ,农 民要 不要进 城 、
辉煌和繁荣 。 第 四,由于职住 分离导致 的产城分 离。职 住空 间布局是城 市规划 中的一 大难 题。顾名 思 义 ,“ 职”是指工作地点 ,即产业所在地 ,“ 住” 是指生活地点 ,即居 民居住区。二者如果在空间 上统一 ,优点在于可以减少居 民上下班 的时间和 费用 ,缓解交通压力 ,但缺点在于工作地点一般 污染较重 ,会导致生活环境和质量 的下降。 相 反 ,二 者 如果 在 空 问 上 分离 ,优点 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