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韵

合集下载

音韵学概述

音韵学概述
异读词审音:械(xie、gai)二音,《广韵》 胡介切,属匣母,齐齿呼,应读细音;普通 话异读词审音表正是根据古今音变规律进行 审读的。
第三、用音韵知识查阅古代的工具书。
笫四、解读古代文献;如通假字、破读、同 源词等。
二、古今语音的变化
1、语音是变化的。 A 、古韵文普通话不押韵。如杜甫《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双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广韵》都属“灰韵”。 李白《越女词》:“长干吴儿女,眉目厌新月;屐
3、古韵分部的历史沿革
宋代吴棫(福建人,生活年代与朱熹相近) 是对《诗经》语音进行研究的第一人。他分 古韵为九部。
明代,陈第著有《读诗拙言》、《毛诗古音 考》、《屈宋古音义》等书,以考求《诗经》 和《楚辞》的古音。力排“叶音说”,首次 提出了古音不同于今音的历史观点。
顾炎武:《音学五书》,古韵十部 江永:《古韵标准》,古韵十三部 段玉裁:《六书音均表》,古韵十七部 戴 震:《声类表》,二十五部 孔广森:《诗声类》,分十八部 王念孙:《古韵谱》,二十一部。 江有诰:《音学十书》,二十一部。 章炳麟:《成均图》,二十三部。 黄 侃:《音略》,二十八部。 王力:古音三十部。
第三节 上古音说略
上古没有韵书,人们对上古音的研究是从韵 文在后代读起来不和谐引起的。也就是说上 古音的研究是从韵部开始的,声母的研究起 步较晚。
清末钱大昕在《十驾斋养新录》中提出“古 无轻唇音”、“古无舌上音”,揭开了古声 母研究的序幕。
钱大昕(1728年 - 1804年)中国清代史学家、 语言学家。字晓徵,一字辛楣,号竹汀。江 苏嘉定(今上海嘉定)人。对于音韵学和训诂 学很有创见。他研究古声母,证明了上古声 纽没有轻唇音和舌上音。 主要著作: 《恒言录》《潛研堂文集》 《十驾斋养新录》 《二十二史考异》

音韵的基本概念

音韵的基本概念



上古汉语语音,就是传统所说的上 古音,指的是西周至秦汉的古音, 又简称“古音”。清人把研究汉语 音韵的学问分为“古音学”、“今 音学”、“等韵学”。所谓“古音 学”又称“古韵学”,就是研究上 古音的。 上古的历史,至晚可从商代后期讲 起,因商代后期已有成体系的文字 甲骨文今天可以见到。但是那时的 语言真相由于文献不足,至今也说 不清楚。所以上古音的上限只好断 自周初。
古代汉语
古代汉语教研室

第 2 章 音 韵 学 知 识

教学目的:掌握有关音韵的基本知 识,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古书阅读 中的具体问题。 重点难点:基本概念、基本规律。 教学时数:14节 授课方式:讲授 学生阅读书目: 唐作藩 《音韵学教程》 北京大学出 版社 陈复华 《汉语音韵学基础》中国人 民大学出版社 向 熹 《古代汉语知识辞典》音韵 部分 四川人民出版社
第 二 节: 上 古 汉 语 的 音 韵 系 统

二、上古汉语的声母系统 上古音声母系统的研究始于清初,顾炎武 的著作已经开始了古今声母异同的研究, 但只是个萌芽。对古声母研究最有成就和 影响的是清代学者钱大昕(字晓征,一字 辛楣,号竹汀),他著有《十驾斋养新 录》,其中的《古无轻唇音》、《舌音类 隔之说不可信》等篇目是研究上古音的重 要文献。近人章太炎著有《古音娘日二纽 归泥说》,曾运乾著有《喻母古音考》等 篇目,都是研究上古声母的重要文献,他 们对上古声母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

第 一 节: 音 韵 的 基 本 概 念
二、关于韵母方面的概念 (1)韵母、韵头、韵腹、韵尾、 音节 (2)韵、韵部、韵目、韵类 (3)四呼、两呼和四等

第 一 节: 音 韵 的 基 本 概 念
三、关于声调方面的概念 (1)声调:声调是字音的三要 素之一。汉语中,声调在区别 意义方面的重要作用不次于声 母和韵母。 (2)平仄 四声中的平上去三类古人称为 舒声,入声一类称为促声。 四声还可以分为“平声”与 “仄声”两大类:平声自为一 类,谓之平。上去入三声合为 一类,谓之仄。

音韵学基础知识

音韵学基础知识

音韵学基础知识一、《广韵》61平声韵:东冬钟江支脂之微鱼虞模齐佳皆灰咍真谆臻文欣元魂痕寒桓删山先仙萧宵肴豪歌戈麻阳唐庚耕清青蒸登尤侯幽侵覃谈盐添咸衔严凡祭泰夬废二、《广韵》34入声韵:屋沃烛觉质术栉物迄月没曷末辖黠屑薛药铎陌麦昔锡职德缉合盍叶帖洽狎业乏三、《广韵》35声母:四、宋人三十六:五、十六摄:喉音:影余晓匣牙音:见溪群疑通江止遇牙音:见溪群疑舌音:端透定泥蟹臻山效舌音:端透定泥来知彻澄娘果假宕梗知彻澄唇音:帮滂并明曾流深咸齿音:精清从心邪非敷奉微庄初崇山齿音:精清从心邪章昌船书禅日照穿床审禅唇音:帮滂并明喉音:晓匣影喻半舌:来半齿:日六、王力上古29韵部:七、王力上古32声母:之职蒸喉音:见溪群疑晓匣影支锡耕舌头音:端透余定泥来鱼铎阳舌上音:章昌船书禅日侯屋东齿头音:精清从心邪宵药正齿音:庄初崇山幽觉唇音:帮滂并明微物文脂质真歌月寒缉侵叶谈八、《中原音韵》19韵部表:东钟江阳支思齐微鱼模皆来真文寒山桓欢先天萧豪歌戈家麻车遮庚青尤侯侵寻监咸廉纤九、《中原音韵》25声母表:崩烹蒙风亡东通农龙工空仰烘邕宗从嵩钟充双儿章昌商戎十、十三辙韵目表中东江阳一七灰堆油求坡梭人辰言前发花乜斜怀来姑苏遥条(俏佳人扭捏出房来,东西南北坐)十一、王力上古30韵部所含《广韵》韵部表十二、等与中古声母关系1、一二三四等俱全的:影晓见溪疑来帮滂并明2、只有一二四等的:匣3、只有一四等的:端透定泥精清从心4、只有二三等的:知彻澄娘照穿床审5、只有三四等的:喻(三等云,四等余)6、只有三等的:群禅日非敷奉微(合口)7、只有四等的:邪十三、等与《广韵》韵部关系表1、一等:冬模泰灰咍魂痕寒桓豪歌唐登侯覃谈(16)2、一三等:东戈(2)3、二等:江佳皆夬删山肴耕咸衔(10)4、二三等:麻庚(2)5、三等:钟支脂之微鱼虞祭废真谆臻文欣元仙宵阳清蒸尤侵盐严凡(25)6、四等:齐先萧青幽添(6)十四、内外转与中古韵部内转通:东冬钟外转江:江止:支脂之微蟹:齐佳皆灰咍祭泰夬废遇:鱼虞模臻:真谆臻文欣魂痕果:歌戈山:元寒桓删山先仙宕:阳唐效:萧宵肴豪曾:蒸登假:麻流:尤侯幽梗:庚耕清青深:侵咸:覃谈盐添咸衔严凡其中:有开无合共四摄:效流深江有合无开共二摄:遇通开合都有共10摄。

音韵常识及诗词格律

音韵常识及诗词格律

音韵常识及诗词格律一音韵学概述1、音韵学音韵学,也叫“声韵学”、“汉语音韵学”,是研究汉语语音古今变化和发展的一门学科。

音韵学的研究对象是古音,古人今天研究古音,只能根据汉字在各自时期的各自读音来研究汉语语音在不同时期的特点,由此了解语音的历史变化与发展。

2、古音韵的历史分期1.上古时期先秦两汉的语音(以诗经为代表)2.中古时期魏晋南北朝至唐宋时期的语音(以陆发言《切韵》音系为代表),现仅存陆发言的残本和北宋陈彭年等编纂的《广韵》3.近古时期元明清时期的语音(以元·周德清的《中原音韵》为代表是现代汉语的直接源头)4.现代时期现代语音(以现代普通话音系为代表)3、古今语音研究的异同:1.共同点:都是以语音为研究对象,且古代的语音是现代语音的源头,对语音的分析都要从结构构成入手。

2.不同点:a.目的不同,现代的语音研究是为了审音、正音、规范语音等;古代音韵的研究是为了解决阅读古书的问题,如古音通假、古书的读音、假借、诗词格律等。

b.研究材料不同,现代有活着的口语材料,古代只有间接的材料,如韵书、韵文、注音等书面材料,这些材料是间接的c.研究方法不同,现代以平面描写为主,古代则更注重纵向表述,古今对比等。

4、音韵学功能1.为了深入了解现代汉语的语音系统2.便于掌握语音演变规律,使语音更加规范化3.利用音韵知识进行方言调查、推广普通话4.可用音韵知识查阅古代的工具书,如《广韵》、《佩文韵府》、《经籍纂诂》、《助字弁略》、《说文通训定声》、《经传释词》等工具书多用音韵编排5.为解读古代文献中的语音问题;如通假字的问题、破读的问题、探讨同源词、古汉语虚词中的通用假借等。

5、可供查阅的音韵书籍1.罗常培《汉语音韵学导论》2.王力《汉语音韵学》3.唐作藩《音韵学教程》4.陈复华《汉语音韵学基础》5.史存直《汉语语音史纲要》6.任铭善《汉语语音史要略》6、关于声母方面的术语1.字母,即声母的代表字。

又称为“声”、“纽”、“声纽”、“音纽”“声类”等名称,所谓“声类”,归纳反切上字的类别就是“声类”;所谓“纽”,即枢纽、关键,古人认为声母是汉字字音的关键和中心。

古代汉语音韵

古代汉语音韵

古代汉语音韵第三讲通论音韵(上)传统语言学称语音为音韵或声韵。

音韵是汉语声韵调三要素的总称。

研究音韵的学问称为音韵学,音韵学是古代汉语领域里的一门重要学科。

学习一些音韵知识,对提高古文的阅读能力和研究水平是很有帮助的。

章太炎在《国语学草创·序》中锐:“音以表言,言以达意,捨声音而为语言文字者,天下无有。

”音韵知识苛细丰繁,有关著述浩如烟海,这里只讲与阅读古文密切相关的几个问题。

汉语的古音系统一、音韵系统的构成人们说话时是按一个个的音节排成序列而进行的。

汉语的每个音节又可分解为声和韵两部分,韵包括声调在内。

这样,声、韵、调就是汉语语音的三个要素。

将汉语音节的三要素归纳起来,就够成了汉语的音韵系统,所有的汉语音节,都包括在这一系统之内。

古代汉语的音韵系统,称为古音系统。

这一系统历时久远,流传广泛,为了便于认识和掌握,学者们又按时间对其进行了分期,一般分为上古音系、中古音系和近古音系。

对每一时期的音系又按声母系统、韵母系统和声调系统分别加以研究和说明。

(一)声母系统汉语音节开头的辅音部分称声母,音韵学上称“声”、“纽”、“字母”等。

古人按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对声母进行了分类,这就有了“五音”(喉、牙、舌、齿、唇)、“七音”(五音加上半舌和半齿)、“清浊”(全清、次清、全浊、次浊)等诸多的术语。

古代没有音标,归纳出声母系统后,就给每个声母用一个同声母的汉字命名,这个汉字就是声母的标目。

如说“帮母”或“帮纽”,就是指声母为“b”的字。

唐代守温和尚参照梵文字母创制了三十个标目字,宋初的音韵学家又增加了六个,共三十六个,这就是所说的“三十六字母”。

因是守温首创,故又称“守温字母”。

三十六字母大体代表了中古时期汉语的声母系统,也是称说上古声母和近古声母所用的标目字,只是因时代和地域的音系不同,或各家研究的结论不同而有所增减。

所以三十六字母是认识古汉语声母的必备工具。

现将其分类和拟音(用《国际音标》)列表如后(见下页)。

古代汉语之音韵

古代汉语之音韵

“等”是汉语音韵学对韵母结构进行分析的术语。韵母被分为 四等,用来表示各韵母发音上的区别。
主要元音
等 有无介
音【i】 开口度 舌 位
主要元音
一等 无 最大(洪) 较后
二等 无 次大
较前
三等 有 较小(细) 在前
四等 有 最小
最前
呼与洪、细
宋元等呼洪细 明 清 四 呼 洪 细
开 洪音 口 呼 细音
见 影
次清 滂 敷 透 彻 清 穿 溪
全浊 並 奉 定 澄 从 床 群
次浊 明 微 泥 娘
疑 喻 来 日
清浊
心邪 审禅 晓匣
发音部 位旧名 唇 重唇 音 轻唇 舌 舌头 音 舌上 齿齿
头 音正
齿 牙音

音 半舌音 半齿音
发音部位 新名
双唇 唇齿 舌尖中 舌面前 舌尖前
舌面前 舌叶音 舌面后

全清
帮[ p ]b 非[p f ] 端[ t ]d 知[ ] 精[ ts ]z 心[ s ]s 照[ ]j 审[ ]x 见[ k ]g
二、古人对上古语音的认识
❖ 1.“叶音说”及其错误(用现代语音读古诗为什么不 押韵?)
❖ (1)“叶音说”:用后代的语音读古代的诗文, 不押韵的韵脚,临时改读为一个押韵的音,即为 “叶音”,又叫“叶韵”“叶句”
❖ 例:P542
❖ (2)“叶音说”的错误: 掩盖语音发展的真相, 造成汉字读音的混乱。
❖ 比如“效”摄,就包括了平声“豪、肴、宵、 萧”,上声“皓、巧、小、筱”,去声“号、 效、笑、啸”十二韵。其共同点都收(-u)尾。
概念 韵母
定义
是否 是否 区别韵头 区别声调
一个汉字的音节除声母以外
的音素,包括韵头、韵腹、

古代汉语音韵

古代汉语音韵

2020/12/8
30
2020/12/8
31
四、中古音的声韵调
根据前人对《广韵》及《韵镜》的研究,确定汉语中古音的声母有37个,中古的韵母有 139个 。中古的声调就是《广韵》《韵镜》明确展示的平上去入四个调类。
1、声母
2020/12/8
32
2020/12/8
33
2、韵母
2020/12/8
34
古全濁聲母歸陽平: 日(並)、達(定)、集(從)、宅(澄)、食(船)、十(禪)、極(群)、俠(匣) 古次濁聲母歸去聲: 木(明)、物(微)、納(泥)、辣(來) 古清聲母歸四聲: ①八(幫)、拍(滂)、發(非) ②博(幫)、福(非)、得(端) ③百(幫)、匹(滂)、法(非) ④必(幫)、迫(滂)、腹(非)
① 甲组:氓(明阳)—亡(明阳) ② 乙组:桃(定宵)—兆(定宵)
2020/12/8
2
② 甲组:并(帮劲去)—並(並迥上) 乙组:宕(定宕去)—荡(定荡上) 丙组:频(并)—膑(并) 丁组:庚(见阳)—岗(见阳)
③冬,齐人来归卫俘(滂幽)。《左传》
② 冬,齐人来归卫宝(帮幽)。 《公羊传》
④ 时乎时(之),不再来(之)! 《淮阴侯列传》 ② 水至清则无鱼(鱼),人至察则无徒(鱼)。 东方朔《答客难》
2020/12/8
10
(二)五音和七音
所谓五音,是指唇、舌、齿、牙、喉五音。 唇音:双唇音和唇齿音; 舌音:舌尖中音和舌面前塞音; 齿音:舌尖前音和舌面前塞擦音; 牙音:相当于舌根音; 喉音:包括零声母、舌根擦音和半元音。 五音最早见于南朝 顾野王的《玉篇》。
2020/12/8
11
七音,指唇、舌、齿、牙、喉、半舌、半齿七音。 半舌音今称作边音,从五音的舌音中分化而出; 半齿音今称作舌面鼻擦音,从五音的齿音中分化而出。 七音的区分最早见于南宋张麟之重刊的《韵镜》和郑樵的《通志·七音略》。

音韵学名词解释

音韵学名词解释

音韵学名词解释音韵学音韵学=声韵学、音韵、声韵、等韵学、等韵、声母、零声母、声类、声纽、双声、七音、五音、牙音、舌音、齿音、喉音、唇音、重唇音、轻唇音、舌上音、舌头音、齿头音、正齿音、半舌音、半齿音、清浊、全清、全浊、次清、次浊、字母、三十六字母、韵母、韵类、单韵母、复韵母、鼻韵母、附声韵、不附声韵、等呼、四呼、开口呼、齐齿呼、合口呼、撮口呼、洪音、细音、韵头、韵腹、韵尾、介音、阴声、阳声、对转、旁转、四声、平声、仄声、平仄、阴调、阳调、直音、读为、读曰、读若、读如、拼音、反切、音和、类隔、重纽、内外转、内转、外转古音、今音、叶音(叶韵)、韵书、韵部、韵目、平水韵、十三辙、韵摄、等韵图、吴音。

“今音学”是以《切韵》(《广韵》)系韵书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南北朝到隋唐时代(可以包括北宋)的语音系统的;“古音学”是对“今音学”来说的,它的研究对象是先秦两汉的诗歌韵文,而以《诗经》韵味主要的根据,并且结合形声字、假借字等研究上古时期的语音系统。

“等韵学”,是以宋元以来的等韵图(如现存最早的等韵图《韵镜》、《七音略》)作为研究对象,最初是分析韵书中的反切,基本上就是分析《切韵》系韵书的反切所反映的语音系统的。

后来音韵学家又用它来研究、分析、描写近代的语音系统。

到了清代,古音学家又利用等韵去研究古韵。

是中国特有的传统语音学。

本声:是指保存在《广韵》中的上古音,从上古到《广韵》读音一样,古本有之。

变声:是指古无此纽,后经演变分化才有此纽。

阴声韵——音韵学上依照韵尾的不同,又把古韵分为三类:无韵尾的韵和以元音收尾的韵合为一类,叫做“阴声韵”。

阳声韵——以鼻音收尾的韵叫做“阳声韵”。

古音[,m]、[,n]、[,?]三类。

入声韵——以塞音[,p]、[,t]、[,k]收尾的韵叫做“入声韵”。

(这里的“阴声韵”、“阳声韵”的区别完全是从韵尾着眼的,跟声调的分阴、阳毫无关系。

入声——声调、韵母——是和鼻音韵尾〔阳声韵〕相配的,即?,k、n,t、m,p) 、北音学:是以研究《中原音韵》系统韵书为主要内容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中原音韵》一系韵书所反映的近代北方话的语音。

古代汉语音韵学

古代汉语音韵学

古代汉语⾳韵学第⼆章⾳韵⼀、古⾳异读陈第:“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迁,⾳有转移。

”龟兹qiū cí⼤宛 yuaū⽉⽒ roù zhī焉耆 pyngy康居 qū⾼句丽 goū⾝毒 yuün dú镐京hào 长勺 shu?会稽 kuài jī冤句 qū函⾕关xián 阿房宫y páng 阳夏jiǎ东不羹láng 左冯翊píng 逻些suō并州bīng 番禺pün 天姥mǔ盟诸mang 台州taī单于chán 可汗ka hán 洗马xiǎn 扈从z?ng 契xia⼥娲wü皋陶güo yáo 冯夷píng 共⼯gōng 宓妃fú feī曲沃wǒ朱提shú shí华不注huà fū魁⽗fǔ先零lián 牢姐zǐ荤粥xūn yù吐⾕浑tǔ yù hún 吐蕃tǔ bō仆射pū ya夫差chaī伍员yún 钩践gōu 墨翟dí观射⽗guàn yì fǔ景差cuō樊於期wū jī⾼渐离jiün 夏⽆且jū禽滑厘gǔ郦⾷其lì yì jī冒顿m? dú呼汗邪hū hán y?⾦⽇磾jīn mì dī曹⼤家gū祢衡mí⽞奘zàng 李阳冰níng 万俟m? qí尉迟yù chí种ch?ng 繁p?查zhü⽆射yì徵zhǐ筑zhù牺尊suō纶⼱guün 齐衰zīsuī⼆、⾳韵学相关概念(⼀)⾳韵学简介⾳韵学也称声韵学,它是研究汉语各个历史时期声、韵、调系统及其发展规律的⼀门传统学问,是古代汉语的⼀个重要组成部分。

音韵(声母系统)

音韵(声母系统)

声母系统一、有关声母的概念自有音韵之学,就以“字音”作为研究的基本对象。

一个字基本上代表一个音节。

古人很早就懂得一字之音可以离析为两个部分,前部分叫声,后部分叫韵。

声母,古人又叫纽。

最早出现纽的概念是在唐代,西域僧人神珙《四声五音九弄反纽图》。

反纽就是反切。

反,就是翻,把离析开的二音(切语两个字)再翻回去;纽,就是扭结、纠合,也就是拼音。

后来音韵学家又用纽称呼声母的代表字,三十六字母又叫三十六纽。

至章太炎倡议,“纽”专指声母,又叫声纽。

1、字母我国文字不是拼音文字,过去也没有一套标音符号,所以在以前的音韵学上只好用汉字来代表声母和韵母。

所谓“字母”就是声母的代表字,不包括韵母。

韵母的代表字叫“韵目”。

最初古人把同声纽的字放在一起,只叫它双声,没有想到给这些双声字群一个总的名称。

大约在唐代末年有个叫守温的和尚,根据印度梵文的拼音原理给汉语音韵制定了三十字母:不芳并明端透定泥知彻澄日见溪群疑来精清从心邪照穿审禅晓匣影喻到宋代又增加六个:非敷奉微娘床,改“不芳”为“帮滂”,这就成了唐宋间(9世纪-11世纪)汉语语音的三十六字母。

每个字母代表一个声母,道理和拼音文字一样,一个字代表一个音。

不过守温他们用的是方块汉字,不如音标符号那么简单。

当一个汉字用来代表一个声母时,只取它的前一部分,不管它的后一部分,比如代表声母b的帮(bang)就只取b,不管后部分。

因此这个声母也可以用“巴布班”等字来代表,只要这个字是用b做声母就行了。

不过习惯上都沿用三十六字母,所以后来的音韵学家很少改用别的字。

明代云南人兰茂有《韵略易通》,曾以一首《早梅诗》代表20字母:“东风破早梅,向暖一枝开,冰雪无人见,春从天上来。

”王力也曾用《太平歌》代表22个声母:“子夜久难明,喜报东方亮,此日笙歌颂太平,众口齐欢唱。

”有人认为f是擦音,无送气不送气之分,“泥娘”无论切韵音系还是现代汉语方言均无区别,因此认为“敷娘”是宋代音韵学家为使等韵图表整齐而勉强分出来的。

音韵(韵母系统)

音韵(韵母系统)

韵母系统一、关于韵母的概念1.韵、韵母、韵部、韵目、小韵、韵摄韵,把声调相同、韵母相同或相近(韵腹、韵尾相同)的字归集在一起所编成部类。

音韵学上的韵是从韵腹起算的,如“掀喧翻”同属元韵。

传统音韵学上声调不同算不同的韵,如二O六韵中的“东董送”、“微尾未”。

张-庄-将:阳韵掌-爽-仰:养韵唱-创-匠:漾韵“韵部”比“韵”含义要广,它只要求韵腹和韵尾相同,不计声调,“韵部”一般是指上古音而言的,如,王力《古代汉语》《诗经》用韵就分古韵为三十部。

中古以后的等韵学把206韵归并为16摄,只要求韵尾相同韵腹相近就归一摄,比效摄,包括平声豪肴宵萧、上声皓巧小筱、去声号效笑啸12个韵。

韵摄指等韵学中将韵尾相同,主元音相近的韵部归并而成的大的部类。

小韵:韵书在各韵中将同声母和同韵母的字集中地编在一起,在领首字下标出这一组字共用的反切,这样的一组同音字,习惯上称之为“小韵”。

等韵图中所列的字,大都是各小韵的领头字。

韵目:就是韵书里的韵的标目,也就是韵的代表字。

2.开合古代音韵学家根据韵头的不同。

把韵母分为开口、合口两大类。

它们的区别是:凡韵头是[u]或是以[u]作主要元音的,就叫合口,反之,凡韵头不是[u]或者不以[u]作主要元音的,就叫开口。

据古代等韵家的研究。

古韵母只有[i],[u]两种韵头,而没有[y]韵头。

但在古音里[i]和[u]可以同时作韵头[iu]。

比如[an]这个韵,开口是[an],前边加介音[i]成为[ian],还算开口,合口是uan,前边加介音[iuan]还算合口。

也就是说,只要有[u]的都是合口,没[u]的都是开口。

古代开合的不同实际上就是园唇和不园唇的区别。

后来由于语音的演变。

以[iu-]起头的合口韵,就演变为撮口[y-],于是韵头[i-,u-,y-]三类,再加上不同i,u,y作韵头或韵腹的,就分别成了现代的开齐合撮四呼。

3.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

音韵学上依照韵尾的不同,把古韵分为三类:无韵尾或以元音收尾的韵合为一类,叫阴声韵;以鼻音收尾的韵叫阳声韵;以塞音p,t,k 收尾的韵叫“入声韵”,广州“甲”[kap]、“八”[pat]、厦门“竹”[tiok]。

音韵的意思

音韵的意思

音韵的意思
【拼音】:yīn yùn
【解释】:1、和谐的声调、韵律;诗文的音节起伏转折。

2、汉字发音的声、韵、调。

【近义词】:韵律、声韵
【出处】:《晋书·挚虞传》:“施之金石,则音韵和谐。


唐李复言《河东记》:“有顷见一女人,年可二八,容华端丽,音韵幽闲。


唐刘禹锡《百舌吟》:“笙簧百啭音韵多,黄鸝吞声燕无语。


【造句】:
1、笔者结合自身演奏体会就作品的演奏技巧及音韵特色两方面进行了分析。

2、韵书是研究汉语语音史、汉语音韵学史,尤其是汉语韵书史最直接的文献资料。

3、农事诗起源于原始宗教,人们把音韵最美的媚词献给神灵,以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同时人们把最威严、铿锵的咒语念给鬼怪,使其赶快离开,农事诗由此诞生。

4、现在许多研究人员认为对于有阅读障碍的孩子来说,阅读障碍问题与受损的音韵觉识有关。

5、清风玉露晨相逢,神清气爽恋美景,朝阳白云看青。

古代汉语音韵

古代汉语音韵

古代汉语音韵第三讲通论音韵(上)传统语言学称语音为音韵或声韵。

音韵是汉语声韵调三要素的总称。

研究音韵的学问称为音韵学,音韵学是古代汉语领域里的一门重要学科。

学习一些音韵知识,对提高古文的阅读能力和研究水平是很有帮助的。

章太炎在《国语学草创·序》中锐:“音以表言,言以达意,捨声音而为语言文字者,天下无有。

”音韵知识苛细丰繁,有关著述浩如烟海,这里只讲与阅读古文密切相关的几个问题。

汉语的古音系统一、音韵系统的构成人们说话时是按一个个的音节排成序列而进行的。

汉语的每个音节又可分解为声和韵两部分,韵包括声调在内。

这样,声、韵、调就是汉语语音的三个要素。

将汉语音节的三要素归纳起来,就够成了汉语的音韵系统,所有的汉语音节,都包括在这一系统之内。

古代汉语的音韵系统,称为古音系统。

这一系统历时久远,流传广泛,为了便于认识和掌握,学者们又按时间对其进行了分期,一般分为上古音系、中古音系和近古音系。

对每一时期的音系又按声母系统、韵母系统和声调系统分别加以研究和说明。

(一)声母系统汉语音节开头的辅音部分称声母,音韵学上称“声”、“纽”、“字母”等。

古人按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对声母进行了分类,这就有了“五音”(喉、牙、舌、齿、唇)、“七音”(五音加上半舌和半齿)、“清浊”(全清、次清、全浊、次浊)等诸多的术语。

古代没有音标,归纳出声母系统后,就给每个声母用一个同声母的汉字命名,这个汉字就是声母的标目。

如说“帮母”或“帮纽”,就是指声母为“b”的字。

唐代守温和尚参照梵文字母创制了三十个标目字,宋初的音韵学家又增加了六个,共三十六个,这就是所说的“三十六字母”。

因是守温首创,故又称“守温字母”。

三十六字母大体代表了中古时期汉语的声母系统,也是称说上古声母和近古声母所用的标目字,只是因时代和地域的音系不同,或各家研究的结论不同而有所增减。

所以三十六字母是认识古汉语声母的必备工具。

现将其分类和拟音(用《国际音标》)列表如后(见下页)。

音韵学部分知识点梳理

音韵学部分知识点梳理

⾳韵学部分知识点梳理三、⾳韵部分1、⾳韵学:也叫声韵学,是研究古代汉语各个历史时期声、韵、调系统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门传统学问。

2、今⾳学:⾳韵学的分⽀之⼀。

以《切韵》系韵书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南北朝到隋唐时代的语⾳系统。

3、古⾳学:⾳韵学的分⽀之⼀。

与“今⾳学”相对,以先秦两汉的诗歌韵⽂如《诗经》、《离骚》、《⽼⼦》等⽤韵为主要根据,并结合形声字的谐声偏旁,研究上古时期的语⾳系统。

4、等韵学:⾳韵学的分⽀之⼀。

以宋、元以来的等韵图为研究对象,分析、描写语⾳中的声、韵、调系统,相当于中国古代的普通语⾳学。

5、古代常见的⼏种注⾳⽅法:(1)譬况法:采取打⽐⽅的⽅法给汉字注⾳的⽅法,⽐如《淮南⼦》⾼诱注“旄读如绸缪之缪,急⽓⾔乃得之。

”(2)读若(读如)法:即“读得象××⾳”,也是⼀种打⽐⽅的注⾳⽅法,如《说⽂》“宋,读若送”。

(3)直⾳法:即⽤同⾳字注⾳。

如“根,⾳跟”(4)反切法:⽤两字来合注被切字的⾳,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和声调(反切下字与被切字的声调是⼀致的),合成被注字的⾳。

称为“某某切”(唐以前称为“某某反”)例如“⽑”可⽤“莫袍切”来注⾳。

6、⼏种主要的⾳韵学著作及⾳韵学家:(1)《切韵》:隋代陆法⾔编著,是中古时期⼀部重要的韵书,它按韵排列,共分193韵,但原书已佚,它的⾳系保留在北宋陈彭年等编的《⼴韵》⾥。

对后代的⾳韵学研究影响深远。

(2)《⼴韵》:全称《⼤宋重修⼴韵》,北宋陈彭年、邱雍等根据《切韵》及唐代对《切韵》的增订进⾏修订、补充,是我国第⼀部官修韵书;其语⾳系统与《切韵》基本⼀致,属《切韵》系韵书,分206韵,收26194字,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韵书,是研究中古⾳的主要依据。

(3)《韵镜》:唐宋间编订的反映声、韵、调配合情况的等韵著作。

与《⼴韵》互为补充,是考察中古⾳的另⼀种重要材料。

(4)《中原⾳韵》:元代周德清著,是根据当时关汉卿、马致远等元曲家作品的⽤韵情况编纂⽽成,反映了⼗四世纪我国北⽅的语⾳系统,是研究近代⾳及其演变的重要依据。

音韵概述

音韵概述

• 汉语音节的声母是由辅音(语音学)充当 的,如果没有声母的,我们称之为“零声 母”。如按、爱、澳等等。 • 如果声母是由两个辅音充当的,称之为 “复辅音”。
辅音从发音方法(即克服阻碍的方 法、声带是否振动和气流的强弱)
• 塞音——发音时阻碍的部位完全闭塞,然 后突然打开,使气流骤然冲出,又叫破裂 音。 • 如b[ p ]、p[p„]、d[t ]、t [t„ ] 、g[ k ] 、k [ k „]
• 一:本有其字。 • 本来有表示某义的本字却故意不用,而偏 要用一个与本字同音的字来替代。
• 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孟子· 离娄 下》) • 二世入内,谓曰:“ 公何不蚤告我?乃至 於此!” 《史记· 始皇本纪》 • 蚤,啮人跳虫也。
• 《左传· 晋灵公不君》:“盛服将朝,尚早, 坐而假寐。” • 早,晨也。从日在甲上。
《诗•关雎》:“参差荇菜,左右芼 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清· 阮元刻《十三经注疏》附《释文》 说:“乐之,音洛,又音岳。或云 协韵宜五教反。”
• “叶音”,用后代的语音读古代的诗文,把 不押韵了的韵脚,临时改读为一个押韵的 音。
声母
• 音节是听觉上最容易分辨的语音片段。汉 语的一个语素通常就是一个音节,一般用 一个汉字来表示。 • 汉语的一个音节可以分为声母、韵母、声 调三部分。
• • • •
全清——指不送气不带音 如b[p] 、g[k]、d[t]、z[ts]、f[f]、 s[s]等。 次清——指送气而不带音的塞音和塞擦音, 如p[p„]、 k[k„]、t[t„]、c[ts„ ]等。
• 全浊——指带音的塞音、塞擦音和带音的 擦音, • 如[b]、[d]、 • 次浊——指鼻音、边音等, • 如m[m]、n[n ]、ng[]、l[l]、。

古代汉语音韵

古代汉语音韵

第二章音韵第一节基本概念一、音节、声、韵、调1、音节:字和音节、听-说和音节调二、声母1 、字母、纽、声纽、声类2 、五音、七音3 、清浊三、韵母1、韵母的构成:韵头韵腹韵尾i a n2、韵母和韵:⑴韵头⑵四声3 、韵部、韵目4、开合口和等呼等、呼及其变化宋元以前只有开、合没有齐、撮。

开、合各分四等,分等依据的是同一个元音在不同音节中开口度的大小,如“寒删仙先” 值有差异。

实际发音时韵腹音值大致如下:别消失,故“并等增呼”宋元明清1 开口开口 2 合口3 齐齿、“豪肴宵箫”都有韵腹 a ,但实际音[4、[a]、[耳、[e]。

元明以后等的区宋元明清1 合口23 撮口四、声调1、四声:平上去入2、调性:阴调、阳调调性指声调的属性,古代四声各分阴阳两调,而这个区分是由声母决定的,声母为清声母的属阴调,浊声母的属阳调。

第二节中古音语音分期:大的方面分三个时期:上古、中古、近现代。

上古:指先秦两汉时期;中古:指魏晋南北朝——唐宋时期;近现代:指元以后——现代中古:指魏晋南北朝——唐宋时期,由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之间的接触相当频繁,使得语音发生了重大变化;唐宋期间相对稳定,留下了大量的韵书可供我们利用。

上古:指先秦两汉时期,这段时期有《诗经》,《离骚》等先秦韵文以及《说文解字》的谐声资料可以作为我们研究古音的资料。

近现代:元以后——现代,元以后,语音又有了新的变化,总的来说是越来越接近现代语音,这个时期留下了很多韵书如《中原音韵》、《洪武正韵》等,使得这一时期的语音面貌比较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一、中古声母1 、传统 36 字母宋人 36 字母守温字母不芳并明非敷奉微端透定泥知彻澄日娘见溪群疑来精清从审传禅照床心邪晓匣喻影(喻,影,疑母合流 .影母丢掉了喉塞音 ,成了零声母 ,影母三 ,四等就跟喻母混了在《中原音韵》的"平分阴阳 "中,影母字的身份是清声母 ,而在 "入派三声 "中,影母字却随喻母字一起变(邵荣芬1982:108, 麦耘 1999), 所以影母的喉塞音脱落一定是《中原音韵》前不久才发生的变化 . 疑母的鼻音消失 ,也变零声母 .不过《中原音韵》中还有残存的 ng 声母(杨耐思 1981:20), 疑母的演变大约比影母更迟些 .)2、《切韵》与《广韵》已知最早韵书:《声类》魏•李登。

音韵学名词解释

音韵学名词解释

音韵学名词解释音韵学音韵学=声韵学、音韵、声韵、等韵学、等韵、声母、零声母、声类、声纽、双声、七音、五音、牙音、舌音、齿音、喉音、唇音、重唇音、轻唇音、舌上音、舌头音、齿头音、正齿音、半舌音、半齿音、清浊、全清、全浊、次清、次浊、字母、三十六字母、韵母、韵类、单韵母、复韵母、鼻韵母、附声韵、不附声韵、等呼、四呼、开口呼、齐齿呼、合口呼、撮口呼、洪音、细音、韵头、韵腹、韵尾、介音、阴声、阳声、对转、旁转、四声、平声、仄声、平仄、阴调、阳调、直音、读为、读曰、读若、读如、拼音、反切、音和、类隔、重纽、内外转、内转、外转古音、今音、叶音(叶韵)、韵书、韵部、韵目、平水韵、十三辙、韵摄、等韵图、吴音。

“今音学”是以《切韵》(《广韵》)系韵书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南北朝到隋唐时代(可以包括北宋)的语音系统的;“古音学”是对“今音学”来说的,它的研究对象是先秦两汉的诗歌韵文,而以《诗经》韵味主要的根据,并且结合形声字、假借字等研究上古时期的语音系统。

“等韵学”,是以宋元以来的等韵图(如现存最早的等韵图《韵镜》、《七音略》)作为研究对象,最初是分析韵书中的反切,基本上就是分析《切韵》系韵书的反切所反映的语音系统的。

后来音韵学家又用它来研究、分析、描写近代的语音系统。

到了清代,古音学家又利用等韵去研究古韵。

是中国特有的传统语音学。

本声:是指保存在《广韵》中的上古音,从上古到《广韵》读音一样,古本有之。

变声:是指古无此纽,后经演变分化才有此纽。

阴声韵——音韵学上依照韵尾的不同,又把古韵分为三类:无韵尾的韵和以元音收尾的韵合为一类,叫做“阴声韵”。

阳声韵——以鼻音收尾的韵叫做“阳声韵”。

古音[,m]、[,n]、[,?]三类。

入声韵——以塞音[,p]、[,t]、[,k]收尾的韵叫做“入声韵”。

(这里的“阴声韵”、“阳声韵”的区别完全是从韵尾着眼的,跟声调的分阴、阳毫无关系。

入声——声调、韵母——是和鼻音韵尾〔阳声韵〕相配的,即?,k、n,t、m,p) 、北音学:是以研究《中原音韵》系统韵书为主要内容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中原音韵》一系韵书所反映的近代北方话的语音。

中国古代诗歌声韵格律的美学价值

中国古代诗歌声韵格律的美学价值

中国古代诗歌声韵格律的美学价值国古代诗歌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声韵格律作为诗歌美学的核心要素,对于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独特性和深邃性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中国古代诗歌声韵格律的美学价值。

一、音韵之美中国古代诗歌的音韵之美是诗歌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音韵是诗歌的灵魂,通过音韵的巧妙组合,诗歌能够传达出独特的情感和意境。

首先,中国古代诗歌的音韵具有和谐性。

这种和谐性主要体现在押韵和节奏两个方面。

在押韵方面,古代诗歌通常会选择与诗义相符的韵脚,使得整首诗在音韵上和谐统一。

在节奏方面,古代诗歌的节奏通常与诗义相辅相成,形成独特的音乐美感。

其次,古代诗歌的音韵之美还体现在语言的音乐性上。

诗歌的语言经过精心的锤炼,具有流畅、优雅的特点,读起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

这种音乐性使得古代诗歌在朗读时更具魅力,为读者带来愉悦的审美体验。

二、格律之美除了音韵之美,中国古代诗歌的格律也是其美学价值的重要体现。

格律是构成诗歌形式美的重要因素,它通过严谨的排列和布局,使得诗歌在整体上呈现出一种美感。

首先,古代诗歌的格律具有对称性。

这种对称性不仅体现在外部结构上,还体现在内部逻辑上。

通过对称性的运用,古代诗歌在形式上呈现出一种均衡、稳定的美感。

其次,古代诗歌的格律还具有节奏感。

这种节奏感主要体现在诗句的排列和组合上。

通过有规律的停顿和间隔,古代诗歌在朗读时形成鲜明的节奏感,为读者带来视觉和听觉上的享受。

三、意境之美除了音韵和格律之美,中国古代诗歌还通过声韵格律传达出独特的意境之美。

意境是诗歌的灵魂,是诗人通过文字描绘出的生动画面。

首先,古代诗歌的声韵格律为营造意境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通过运用象征、比喻等修辞手法,以及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表现手法,古代诗歌将情感与景物相互融合,创造出一种独特的意境之美。

其次,古代诗歌的声韵格律为烘托情感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通过抑扬顿挫的音韵和起伏有致的格律,古代诗歌将情感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使读者在感受诗人的喜怒哀乐中领略到诗歌的情感之美。

音韵造句子

音韵造句子

音韵造句子
1. 柔软的云朵弥散着温馨的音韵,营造出一种悠闲的氛围。

2. 紫色的薰衣草散发着淡淡的音韵,让人感觉宁静祥和。

3. 随着钢琴声的起伏,韵律的音韵让人沉浸其中,忘却尘世烦恼。

4. 他嘴里的话语,带有一种特殊的音韵,让人非常舒适。

5. 小溪的潺潺流水,常常在风中回荡着轻柔的音韵,十分动人。

6. 鸟儿在枝头欢快地唱着,音韵优美动听,让人陶醉其中。

7. 风铃的悠扬音韵随着风儿在空中舞动,让人感到安逸宁静。

8. 蝉鸣夏日的午后,带着独特的音韵,让人仿佛能够听到大自然的呼吸。

9. 大海的波涛声不断地敲打在海岸上,悠扬的音韵环绕着整个海滩。

10. 月光下,叶片与水波相互交织,发出一种恬静的音韵,引人入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年轻的陆法言当时只有二十多岁,他把肖颜 等人讨论的内容记录下来,又参考了一些别 的字书、韵书,记下了一个大纲,过了二十 年后,陆法言就编撰成《切韵》。 《切韵》成书年代是仁寿元年(公元601 年)。《切韵》问世,影响很大,其余韵书 渐被淘汰,现在连一本也没有保存下来。
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重修《切 韵》、《唐韵》,并定名为《大宋重修广 韵》,简称《广韵》。 据唐封演《封氏见闻记》记载,《切韵》原 收字12,150个,《唐韵》增加了三千五百 字,到了《广韵》又增加了一万多字,现在 见到的样本《广韵》共收字26,194个,注 释文字达十九万多。
《广韵》中反切下字1190个。了解其韵 母系统要结合韵和反切下字综合分析。 历史上各家略有不同。
四、《广韵》音系的特点
1、声母的特点
(1)广韵中有全浊声母,普通话没有。 转化条件:平声变为同一发音部位的次 清声母;仄声,就变成同一发音部位的 全清声母。
並----帮b 步 傍 滂p 蒲 旁
定----端d 电 杜 透t 徒 田
《广韵》音系
一、《广韵》的由来和体例
1.《广韵》的由来
《广韵》的全称叫做《大宋重修广韵》,
是北宋早期的一部韵书。它是在唐代 《唐韵》的基础上增订、重修而成的。 而《唐韵》又是在隋代《切韵》的基础 上增修而成的。《广韵》的“广”就是 扩大、补充之意。
由于佛教的传入中国,当时的和尚和学者在学 习梵文中受到影响,懂得了体文(辅音)和摩 多(元音)的拼音原理,于是创造了“反切” 这种注音方法。 反切是编写韵书的一个很重要的条件。反切的 创造,反映了创制者已经能够分析汉字字音, 能够区别字音里的声、韵、调了(至少能分析 出声和韵两个部份)。于是把同韵的字或同音 的字编在一起,以便写诗的人选字押韵,这样 就产生了韵书。
(2)广韵只有重唇音,普通话还有双唇音 (3)广韵只有影母为零声母,普通话零声母大量 增加。 (4)广韵声母中没有翘舌声母,普通话很多。 《广韵》中的章、昌、船、书、禅、知、彻、澄、 日的全部和庄、初、崇、生诸声母的大部分变为 了翘舌声母。 (5)《广韵》中某些声母受韵母洪、细影响演变 为普通话中的两个声母。《广韵》中见、溪、群、 晓、匣,精、清、从、心、邪和细音相拼,一律 读jqx。
船----书sh 示 述 昌ch船 唇
群----见g 跪 共
j 具件
从----精z自 藏
j践就
邪----审s随 松
x寻 袖
溪k 狂 葵
q 秦钱 澄----知zh 阵 丈 彻ch 肠 茶
清c瓷 才
q权 旗 崇----庄zh 虎
x匣 谐 禅----书sh社 誓 昌ch仇 蟾
2、韵母的特点
《广韵》韵母数较多,结构复杂。
五、识读反切
九鱼切--居(见母鱼韵) 徒干切-- 谈(定母寒韵) 渠记切—际(群母志韵)度官切—团(定母桓韵) 子煎切—兼(精母仙韵) 渠遥切—桥(群母宵韵) 侯古切—户(匣母姥韵)胡改切—害(匣母海韵)

都宗
递 用
同用

都郎
互 用

當孤

2、《广韵》声母 与三十六字母的区别 (一)《广韵》中没有轻唇音。 (二)《广韵》中的正齿音分为两组。 (三)三十六字母中的喻母在《广韵》中一 份为二—云母、以母。
三、《广韵》的韵母系统
《广韵》共206韵。其中平声五十七,上
声五十五,去声六十韵,入声三十四韵。
2.《广韵》的体例 《广韵》是一部韵书。韵书是按韵来编排的 工具书。韵是要区别声调的,不同声调就不 同韵。 《广韵》以四声为纲,韵目为纬,共206韵。 平声五十七韵,上声五十五韵,去声六十韵, 入声三十四韵。平声因字多,分为上下两卷, 共五卷。
二、《广韵》的声母系统
1、考求《广韵》声母的方法 探求语音系统的方法主要是从“反切”入手。
隋朝国家的统一,自然要求文化上的统一,在
诗歌创作的用韵上也要求统一规范。原来那些 各有土风的韵书,自然失去了作用,所以在隋 文帝开皇初年(公元582年或581年),一些有 影响的文人,聚在一起讨论南北朝以来各家韵 书的得失和新编一部韵书的问题。他们是:萧 该、颜之推、刘臻、魏彦渊、卢思道、薛道衡、 辛德源、李若。
因为声、韵、调是蕴含在“反切”之中的。但 是,《广韵》反切上字有452个,反切下字有 1190个。显然,声母韵母没有这么多。对全部 反切上字的归纳,是我们了解《广韵》声母系 统的唯一途径。同理,只有归纳各韵的反切下 字,《广韵》的韵母系统才能显示出来。

系联法:认定条例 陈澧:“切語上字同用者、互用者、递用 者声必同类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