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9诗词两首|西师大版

合集下载

西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诗词两首

西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诗词两首

西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诗词两首张九龄·登高课时安排本节课时计划为1课时。

教学目标学生了解唐代诗人张九龄的生平背景,理解这首诗的意义和修辞手法,感受自然美和文学美的结合,培养学生的诗意和鉴赏能力。

教学内容•介绍张九龄的生平和他在文学上的价值•传唱和欣赏《登高》这首诗•分析诗歌的意义,修辞手法和音韵特征•创作自己的“登高”诗歌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意义和修辞手法•感悟自然美和文学美的结合教学难点•理解古文诗歌句子•意象的转化和情感的表达教学方法•讲解法•听唱法•辩析法•创造法教学准备•展示张九龄诗歌的简要介绍和生平•诗歌朗读或音频播放•学生书写纸和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老师向学生介绍唐代诗人张九龄的生平和他在文学上的价值,引导学生了解这位杰出的文学家是怎么创作这首诗的。

2.听唱赏析老师播放《登高》的音频,并让学生跟读,理解和欣赏这首诗。

3.分析诗歌老师逐步分析诗歌的意义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理解句子的意境和词语的含义。

4.创作诗歌为了巩固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老师让学生尝试创作自己的“登高”诗歌,以进一步理解诗歌的艺术性和美感。

教学反思本节课让学生通过赏析和创作活动,充分体验了文学和自然的美感融合,对唐代诗人张九龄和他的作品有了更深的了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诗歌素养和鉴赏能力。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课时安排本节课时计划为1课时。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了解词牌的历史背景和艺术特色,锤炼语言感觉和审美意识。

教学内容•初识辛弃疾的生平背景和在文学上的地位•学唱《青玉案·元夕》这首词•理解词牌所描绘的意境,体验其中的情感和文学韵律•在感悟中创作自己的词牌词教学重点•学唱《青玉案·元夕》这首词•理解词牌所描绘的意境,体验其中的情感和文学韵律教学难点•理解词牌句子所描绘的意象和情感表达•感受文学韵律和美学意识的结合教学方法•讲解法•听唱法•辩析法•创造法教学准备•展示辛弃疾词的简要介绍•词牌朗读或音频播放•学生书写纸和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老师向学生介绍辛弃疾的生平背景和在文学上的地位,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位文学家的作品。

西南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八单元 29 诗词两首》教案_11

西南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八单元  29 诗词两首》教案_11

西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9课《诗词两首》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会本课生字,能借助注释理解诗词的意思。

初步认识诗与词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并背诵、默写本课诗词。

过程与方法: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反复吟诵感受诗词意境。

感受中国古诗词之美、语文之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感受诗词中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词的意思,感受诗词中描绘的意境。

教学准备:根据预习卡要求认真完成作业。

教学过程:导课:孩子们,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中国诗词,感受中国传统诗词的神奇魅力!(书写课题)下面我们先来欣赏几幅图片!美吗?你看到了什么?在八百多年前的南宋,六月中旬的一个早上,旭日东升,晴空万里,从西子湖畔的净慈寺走出来两位风度翩翩的读书人,一位是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另一位是他的好友林子方。

当两位来到西湖堤岸,看到满湖碧绿的荷叶,娇艳的荷花,杨万里心情大好、诗兴大发,随即口占一绝,留下了脍炙人口的写景名篇——《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范读、齐读,注意读出诗的节奏)学习提示一思考:1、对照注解理解诗意,向大家介绍在你面前出现了一幅什么画面?2、你最喜欢哪一句?理由?(请同学们拿出预习单,同桌交流,指名回答1。

)是的,满湖的荷叶青翠欲滴,满湖的荷花,格外美丽,所以作者高声吟诵:(毕竟西湖六月中,·······)满湖的荷叶无边无际,满湖的荷花娇艳无比,所以作者高声吟诵:(毕竟西湖六月中,·······)(指名回答2)“无穷碧”“别样红”形成鲜明对比。

那是什么样的碧啊?(提问)是一望无边的绿,是无边无际的绿,是接连天际的绿,绿得充满生机。

就在这满眼的绿色中出现了一抹红,那是什么样的红呢?(提问)在朝阳的照耀下,荷花格外红艳,红得透明,红得鲜亮,红得耀眼。

西南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八单元 29 诗词两首》教案_10

西南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八单元  29 诗词两首》教案_10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设计一.教学分析(一)教学内容分析《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首词是西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十九课的一首词,词的题材内容不过是一些看来极其平凡的景物,茅店、社林、溪桥等。

语言也没有任何雕饰,没有用一个典故,层次安排完全是听其自然,平平淡淡。

然而,正是在看似平淡之中,却有着词人潜心的构思。

例如:借“惊鹊”“鸣蝉”“蛙声”,使这幅农村静谧的夜景洋溢着一派生机;更以稻花飘香,人们互说丰年,显示了丰收在望的喜悦和人们淳厚的情感。

在这里,我们可以领略到稼轩词于雄浑豪迈之外的另一种境界。

作者笔下这一个个生动的画面正是作者忘怀于大自然快乐情感的流露。

短短几句描写田园风光的词,读后却让我们情不自禁的感受到一种恬静的生活美。

上阙写月明风清的夏夜,蝉鸣、蛙噪这些山村独有的声音,展现出山村乡野特有的情趣。

下阙以轻云小雨,天气时阴时晴和旧游之地的突然出现,词人夜行乡间的乐趣便被刻画的淋漓尽致。

全诗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表现了词人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对象分析本课教学根据我班学生已有的基础----对以往古诗的学习,学生已掌握基本学习古诗的方法。

在课堂上已具有基本自学的能力。

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也能够充分展开想象,思维活跃,主动参与多种活动。

因此,学习本课适合情景教学,让学生通过品读词人自然清新的语言,来体会真挚朴实的情感,精湛的创作技法,领会作者细腻的表达,比着意雕琢的诗更美、更感人的特点。

(三)教学环境分析我校教育教学设备先进,拥有“班班通”设备,并创建了自己的校园网站,打造了数字化教学平台,学生对于多媒体教学设备已经司空见惯,所以我们每节课都能充分运用多媒体上课,通过直观、形象、生动、色彩鲜明的多媒体课件,有效的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极大的方便了老师的指导,学生也特别乐于接受。

二.教学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学会本课生字,能借助注释理解词句的意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诗词,认识词独特的表达形式。

西师大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十九课诗词两首教学设计

西师大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十九课诗词两首教学设计

西师大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十九课《诗词两首》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默写本课诗词。

2、能借助注释理解诗词的意思,感受诗词描绘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3、初步认识诗与词这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搜集有关辛弃疾、杨万里的资料;阅读名家有关这两首诗词的赏析文章;西湖荷花图。

教学课件学生准备:搜集有关词的资料,大致了解诗与词的异同;搜集描写夏季景色的诗词。

教学重难点: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词的意思、感受诗词中描绘的意境。

课时划分: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出示课件吟唱《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1、激发学生对词的兴趣,感受其中之美。

2、结合课文链接了解词与诗的不同。

3、明确:“西江月”是词牌,“夜行黄沙道中”是词题。

4、释课题:夜行黄沙道中:夜间行走在黄沙岭的道路上。

5、出示课件简介作者: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省济南市)人,工于词,为豪放派词人代表,人称“词中之龙”,亦有作品写农村生活小景,清新可爱。

著有《稼轩短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课文,重点指导“见”的读音,并理解其意。

3、学生再读课文,读好停顿。

重点指导朗读: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三、品读课文,理解句意1、学生边默读课文,边借助字典和注释逐句理解词意。

2、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4、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①西江月:词牌名。

②黄沙:黄沙岭(地名)③别枝惊鹊:惊动喜鹊飞离树林。

④社林:土地庙附近的树林。

⑤见:同“现”。

5、教师小结:月儿出来惊动了树枝上的鹊儿,轻轻吹拂的夜风中不时送来阵阵蝉鸣。

稻花飘香沁人心脾,驻足聆听那一片蛙声,好似在为人们的丰收而欢唱着。

乌云四起,透过云隙可以看到稀疏的星光。

骤雨初来,雨滴已经洒向山前。

过了小溪上的石桥,再转个弯儿,那座旧时相识的茅店突然出现在眼前,这该叫人多么高兴啊!四、深入课文,体会意境,悟诗情:1、师:这首词写的是作者在山乡夜行中的所见所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词两首》教学设计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首词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田园诗作之一。

它语言自然朴素,
一改辛词豪放不羁,金戈铁马的气势,以清新、带着泥土的芳香,让我们看到了一幅鲜明逼真
的田野风光图。

西江越是词牌,“夜行黄沙道中”是题目。

黄沙,就是黄沙岭,在上饶西部。

词中描写农村夏夜的清新景色,抒发词人的闲适心情。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借助注释理解诗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感情。

(2)感受是词中的意境,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引导学生抓住诗中重点句分析。

(2)在理解诗内容的基础上,想象诗中描写的画面。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感受自然美的同时体
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词的意思,感受诗词中描绘的意境。

【教学难点】
感受自然美的同时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PPT课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出示:《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2、作者介绍
3、《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我国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创作的一首吟咏田园风光的词。

西江月是词牌名,夜行黄沙道中是词的题目。

二、品读诗词
(一)自读诗词
(二)字词理解
1、西江月:词牌名。

2、茅店:茅草盖的乡村客店
3、别枝惊鹊:惊动喜鹊飞离树枝
4、社林:土地庙附近的树林。

5、见:同“现”。

显现,出现。

6、天外:天边。

7、惊鹊:惊动喜鹊。

8、溪头:小溪边。

9、旧时:往日。

(三)品读诗句
上阙: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这两句什么意思?(明亮的月光惊起了正在栖息的鸟鹊。

在清风吹拂的深夜,蝉儿叫个不停。

稻花香里,一片蛙声,好像是在诉说好年成。

)这两句写了什么?(先写明月以惊鹊。

明月出来了,树枝上的鹊儿一见到光惊飞不定。

次写鸣蝉,半夜还有蝉鸣,可见天热,为下片写雨埋下伏笔。

)下阙: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这两句什么意思?(不一会儿,月亮被遮住了。

只有远方的天边还有七八颗星星在闪烁,山前竟然落下几点雨。

行人则慌了:那土地庙树丛旁边过去明明有个茅店可以避雨,现在怎么不见了?他急忙从小桥过溪,拐了个弯,茅店就出现在他的眼前。


这两句点明了什么?(这两句点明了季节是在夏天,正是稻谷扬花的时候。

)(四)整体感知
1、上下片描写了怎样的情景?
上片写晴,下片写雨。

描写了一场骤雨即将瓢泼而下的气象。

词人写明星而不写乌云,只用七八个星星来暗示乌云布满天空。

2、“两三点雨”说明了什么?
4、“忽现”表现了什么?
三、课堂检测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作者是南宋爱国词人____ __。

写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词人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生活,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

“西江月”是,“夜行黄沙道中”是,题意是“”。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出示:《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2、作者介绍
3、释题:
“晓出”:早晨走出。

“送”:送别。

题目意思是“早晨走出净慈寺送别林子方”
二、理解诗词意思
(一)字词理解
毕竟:到底。

四时:四季,这里指除六月外的其它时节。

接天:与蓝天相接。

无穷碧:异常碧绿。

映日:在朝阳映照下。

别样红:异常红艳。

(二)品读诗句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1、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吗?(西湖六月的风光到底和别的季节不一样。


2、描绘了怎样的情景?
(首句看似突兀,实际造句大气,虽然读者还不曾从诗中领略到西湖美景,但已能从诗人赞叹的语气中感受到了。

这一句似脱口而出,是大惊大喜之余最直观的感受,因而更强化了西湖之美。


接天连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1、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吗?(满湖的莲叶一直铺到水天相接的地方,碧绿一片,在阳光的照应下,莲花呈现出了非同一般的红。


2、描绘了怎样的情景?
(诗人用一“碧”一“红”突出了莲叶和荷花给人的视觉带来的强烈的冲击力,莲叶无边无际仿佛与天相接,气象宏大,既写出莲叶之无际,又渲染了天地之壮阔,具有极其丰富的空间造型感。

“映日”与“荷花”相衬,又使整幅画面绚烂生动。


(三)朗读指导
1、前两句抒情,后两句写景。

2、假如你是杨万里,漫步西湖边上送别友人时,看到风景如画的美景,你会对友人说些什么?友人又会对杨万里说些什么?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三、课外拓展
1、欣赏西湖美景
2、课后收集描写西湖的古诗句
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