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物候专题导学案 练习 知识链接 及答案

合集下载

2019-2020年九年级语文《气象物候》学案 人教新课标版

2019-2020年九年级语文《气象物候》学案 人教新课标版

2019-2020年九年级语文《气象物候》学案人教新课标版一、学习目标1.运用说明文的知识阅读《看云识天气》及《大自然的语言》这两篇文章。

2.借助所提供的各种学习材料,积极思考,发现并研讨问题。

了解气象物候的基本知识。

3.学习本专题的说明形式,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4.学习谚语蕴涵劳动者的经验二、自主学习【说明文的知识】1、了解说明对象及其特征2、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3、说明方法: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下定义、作诠释、列图表4、说明语言:平实说明准确性、科学性生动说明:生动性、形象性三、交流展示1、本文说明的内容是什么?2、本文是采用什么结构形式来组织全篇的?全文的中心句是哪句?3、研讨主体部分,具体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请仔细阅读该部分,完成下列表格。

5《看云识天气》一文中说“云能够帮助我们识别阴晴风雨,预知天气变化”,如通过观察晕、华、虹、霞的位置,色彩,形状,预测天气情况。

你认为这种凭经验测天气的方法有没有价值,为什么?四、释疑解难:(1)这篇说明文的语言非常生动、形象。

请再认真地研读一遍第二部分,看看作者是如何做到的。

(2)写“积云”变化为“积雨云”的一段用了哪些表示时间的词,找出来,说说它们的作用。

(3)为了说明如何看云识天气,作者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举例说明五、当堂检测:1.指出下列说明语句,哪些是生动说明,哪些是平实说明。

⑴那最轻盈、站得最高的云,叫卷云。

()⑵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

()⑶高积云是成群的扁球状的云块,排列得很匀称,云块间露出碧蓝的天幕,远远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

()2.《看云识天气》最后一段指出:“天气变化异常复杂,看云识天气有一定的限度。

”对这句话意思的理解,你同意哪一种?()A.这句话是在否定“看云识天气”的作用。

B.这句话是说明“看云识天气”的范围有限。

C.这句话是指明“看云识天气”的作用有限。

D.这句话是阐明“看云识天气”并不科学。

气象物候同步专题练习和答案

气象物候同步专题练习和答案

气象物候同步专题练习和答案8.专题与语文实践活动。

(7分)九年级某班围绕“气象物候”举行一次专题研讨会,请你参与完成以下任务。

(1).【活动一:探究规律】(2分)两个月前/在广州/看见了玉兰花开/两个月后/在北京/又看见了玉兰花/玉兰花呀/我说/你走得多慢哪/费了两个月工夫/你才到了京华。

——《玉兰和红杏》阅读这首诗,联系物候知识,说说你的发现。

(2).【活动二:淘宝】(2分)《塞下曲六首》(其一)写的是农历五月天山的景象,它说明了物候的高低差异。

在大气中从地面往上升那么气温下降,平均每上升200米,温度要下降1℃。

请你从其他中寻觅出反映这一物候现象两句古诗来。

(3).【活动三:委婉交流】(3分)学校“我爱科学”社团的老师向同学们征集“关注科技中的物候”的稿件。

晓华同学提供了一份稿件:“风云四号”气象卫星是我国第二代静止气象卫星,主要开展目标是卫星姿态稳定方式为三轴稳定,提高观测的时间分辨率和区域机动探测能力;提高扫描成像仪性能,以加强中小尺度天气系统的监测能力;开展大气垂直探测和微波探测,解决高轨三维遥感;开展极紫外和X射线太阳观测,加强空间天气监测预警。

看到这那么材料,小明同学认为有关物候知识的民谚、俗语已经没有存在的价值了,你和他有不同观点,请试着说服他。

答案:8、(7分)【活动一:探究规律】(2分)物候现象受纬度影响,越往北玉兰花开得越迟。

【活动二:标准表达】(2分)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等等【活动三:委婉交流】(3分)小明同学(1分):我认为有关物候知识的民谚、俗语是有价值的。

因为凭测天气的方法简单易学,对诸如农事或出行等不失为一种更方便有效的手段。

你说呢?(理由与婉转2分)。

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专题“气象物候”导学案(附同步训练及答案)

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专题“气象物候”导学案(附同步训练及答案)

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专题“气象物候”导学案(附同步训练及答案)一、学习目标1.运用说明文的知识阅读《看云识天气》及《大自然的语言》这两篇文章。

2.借助所提供的各种学习材料,积极思考,发现并研讨问题。

了解气象物候的基本知识。

3.学习本专题的说明形式,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4.学习谚语蕴涵劳动者的经验二、学法指导1.温故而知新,复习说明文的相关知识,运用说明文的阅读方法学习新课。

2.学习这两篇文章要注重整体感知,不要拘泥于细部的分析。

3.学会自己提问,自己解答。

三、相关链接【说明文的知识】1、了解说明对象及其特征2、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3、说明方法: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下定义、作诠释、列图表4、说明语言:平实说明准确性、科学性生动说明:生动性、形象性四、知识预习1.解释下列句子中词语的意思:(1)云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招牌”:(2)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预兆:2.下面三项中用加点字组词有错误的一组是()。

A 落飘落落忍丢三落四B 翘连翘翘开翘尾巴C 差差使差异参差不齐3.选择下列加点词语的正确义项,将序号写在括号内。

① 果实成熟答:()A、植物的果实等完全长成。

B.发展到完善的程序。

② 冬天温和答:()A、不严厉,不粗暴使人感到亲切。

B.不冷不热。

③ 物候延迟答:()A、延长。

B.推迟。

4.给下边的词各配一个同义词。

1.精确() 2.损害()3.连续()4.延迟()5.茂密() 6.绚丽()5.给下边的词各配一个反义词。

① 寒冷()② 渐渐()③ 偶尔()④ 苏醒()⑤ 低陷()⑥ 归来()【参考答案】1.⑴本意是挂在商店门前写明商店名称的牌子,这里指各种各样的天气可能出现的标志。

⑵预先露出来的迹象。

2.B 3.① A②B③B 4.略 5.略五、课堂探究学习《看云识天气》(一)导入气象:大气的状态和现象,例如刮风、闪电打雷、结霜、下雪等气候现象。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专题《气象物候》基础过关 苏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专题《气象物候》基础过关 苏教版

《气象物候专题》一、加点字注音。

姿.态万千()峰峦.()笼罩..()..()阴森灿烂..()..()朦胧..()大雨倾盆..()轻盈萌.发()销声匿.迹()草长莺.飞()孕.育()二、诗句默写1.晓战随金鼓,。

2. ,春风不度玉门关。

3. ,大雪满弓刀。

4.竹外桃花三两枝,。

5.几处早莺争暖树,。

6. ,浅草才能没马蹄。

7. ,红杏枝头春意闹。

8.泪眼问花花不语,9.为君持酒劝斜阳,。

10.蒌蒿满地芦芽短,三、根据你所掌握的物候现象知识,解释下列物候现象?1.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一度,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

答:2.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答:3.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答:4.有人说在江苏的江阴腊尽春初就能吃到河豚,在常州二月初方食,到南京则要三月才能吃到河豚,请用物候学的眼光来分析这种现象答:5.“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清龚自珍《己亥杂诗》这首诗说明其中的物候的规律是什么?6.“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请你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谈谈为什么?7.“清明时节雨纷纷”请你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谈谈为什么?8. 唐代诗人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这首诗开头两句揭示了物候学上哪两个重要规律?答:9.请你用物候知识解释“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现象。

答:10.在学习“气象物候”专题的小组活动过程中,小明发现,古诗文中有许多关于“雁”和“燕”的诗句,请你帮小明解读出“雁”和“燕”在古诗文中各自的文化内涵。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了雁去无留意。

——范仲淹《渔家傲》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韦应物《闻雁》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王湾《次北固山下》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为迎新燕入,不下旧帘遮。

2012年秋修订版《气象物候》练习题

2012年秋修订版《气象物候》练习题

《气象物候专题》练习题(一)一、知识积累1 、分别写出一个关于物候的成语:春:春意盎然;夏:夏炉冬扇;秋:一叶知秋;冬:寒冬腊月。

2 、分别写出一句关于春夏秋冬的诗: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夏: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秋: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3 、分别写出一句关于春夏秋冬的词:春: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夏: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秋: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冬: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4 、分别写出一句关于春夏秋冬的谚语:春:立春晴一日,耕田不用力;夏: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秋:秋前北风秋后雨,秋后北风燥到底;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二、你能用相关的知识来解说下列诗句中存在的物候现象或规律吗?1、欧阳修《鸟啼》:穷山候到阳气生,百物如与时节争。

花深叶暗耀明日,日暖众鸟皆嘤鸣。

【答】:花鸟草木是有生命的东西,它们对季节变化非常敏感,它们的生长发育,直接反映自然季节的变化。

2、自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答】:这首诗开头两句揭示了物候学上两个重要规律:第一,植物的荣枯,有一年一度的循环变化:第二,这种循环变化是随气候为转移的,春天一到,万物就要复苏了。

3、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答】:古代诗人对自然界观察之细致,使后代人佩服不已,这首诗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山下芳华菲尽,而此处桃李始华?北宋科学家沈括经过反复思索,得出这是由于山地气候(高低气温差异)对植物的影响。

4、请你用物候知识解释“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现象。

【答】:时逢盛夏,可是“天山”之上却依然白雪皑皑,只有寒冷,没有烂漫的鲜花,这是由于高下的差异。

“天山”海拔甚高,气温自然偏低。

5、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写的是农历五月天山的景象,它说明了物候的高下差异。

气象物候导学案

气象物候导学案

《气象物候》导学案课题《气象物候》(专题)学习目标1、学会收集和整理材料,了解物候的科学知识。

2、了解诗词中反映的物候现象。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课时两课时导学过程归纳阅读·参考1、在小组中读《看云识天气》《大自然的语言》。

2、分组朗读书中有关物候的四首古诗。

3、自读“参考资料”中“卫星测天气”“物候和物候学”“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

思索·质疑1、读了《看云识天气》,你学会了哪些识别天气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你能举一二个事例来说明气象物候现象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农历五月,我们这儿正是炎炎夏天,而美丽的天山居然会下雪,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春风不度玉门关”是什么原因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你从《塞下曲》中发现了哪些不合物候的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读《惠崇〈春江晚景〉》,为什么说“鸭先知”?为什么三个地方吃“河豚”时间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讨论·活动1、第一条,《钱塘湖春行》写的是早春景象,其它三首诗中物候现象分别反映是什么季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第二条,从三个地方的“梅雨”到来,你发现什么物候规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有人说“天有不测风云”,有人说“天有可测风云”你同意哪种说法?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拓展·延伸1、如果班上针对气象物候进行社会调查,要求你拟定一份调查报告,你准备拟一个什么题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专题气象物候练习

专题气象物候练习

《专题·气象物候》练习阅读“专题·气象物候”,完成以下题目。

一、运用下定义的说明方法分别给“物候”和“物候学”各下一个定义。

物候:物候学:二、阅读《看云识天气》,做题。

1、速读课文,说出课文的结构特点,并概括说明内容。

2、解释下列句子中词语的意思:⑴云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招牌”:⑵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预兆:3、指出下列说明语句,哪些是生动说明,哪些是平实说明。

⑴那最轻盈、站得最高的云,叫卷云。

()⑵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

()⑶高积云是成群的扁球状的云块,排列得很匀称,云块间露出碧蓝的天幕,远远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

()4、文章最后一段指出:“天气变化异常复杂,看云识天气有一定的限度。

”对这句话意思的理解,你同意哪一种?()A.这句话是在否定“看云识天气”的作用。

B.这句话是说明“看云识天气”的范围有限。

C.这句话是指明“看云识天气”的作用有限。

D.这句话是阐明“看云识天气”并不科学。

5、指出下列各句的说明方法:⑴夏天,雨过天晴,太阳对面的云幕上,常会挂上一条彩色的圆弧,这就是虹。

()⑵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

()⑶人们常说“东虹轰隆西虹雨”。

意思是说虹在东方,有雷无雨,虹在西方将会有大雨。

()⑷积云如果迅速向上凸起,形成高大的云山,群峰争奇,耸入天项,就变成了积雨云。

()6、说明下列比喻句的本体、喻体和相似点,指出说明文运用比喻应注意的问题。

⑴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本体:喻体:相似点:⑵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

本体:喻体:相似点:说明文运用比喻应注意:7、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说过这样一句名言:“空袋子难以直立。

”⑴这句名言不仅说明了一种生活现象,更蕴藏着一个深刻的道理。

请说出这个道理。

专题《气象物候》 (用)

专题《气象物候》  (用)
体会情感型题目答题方法 提问方式: 这首诗表达(展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题步骤: ①通过什么来表达情感。 ②表达情感的特点(直抒胸臆、委婉含蓄、情景交 融、借景抒情等)。 ③点出作者的情感。
诵读欣赏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2.诗中“孤”字的含义特别丰富,你认为它有什么含义?
答案: 7.愿将腰下剑 直为斩楼兰 8.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9.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10.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三、诗歌阅读 (一)(2012· 泰州中考)阅读下面诗歌,回答11~13题。 塞下曲六首(其一) 李 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 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 为斩楼兰。 11.诗的首联、颔联表现了边塞生活 答案:单调、清冷 的特点。
拓展延伸,探究交流
你还知道哪些有关看云识天气的谚语?
天上钩钩云,地下雨淋淋. 天上鲤鱼斑,明天晒谷不用翻.(瓦块云,晒 煞人) 云往东,刮阵风;云往西,披蓑衣. 云钩向那方,风由那方来. 早上乌云盖,无雨也风来. 黄云上下翻,将要下冰蛋. 山戴帽,大雨到.
拓展延伸,探究交流
从看云识天气到卫星测天气,说明人类己进入了现 代科技观测天气的时代。你认为高科技条件下还有没有 必要凭人们的经验来观察天气?
12.全诗的主题是什么?诗中运用了什么手 法突出这一主题? 答:
答案:戍边将士渴望建功立业,边塞生活的 艰苦,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化用典故,虚实结合,衬托,举一反三。
(二)阅读下面诗歌,回答14、15题。 凉 州 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13.这首诗如一幅画卷,如果说“孤城”是 “画卷”的主体部分,那么首句与“孤城” 是什么关系? 答: 答案:首句是“孤城”的背景画面。

精选《气象物候》综合性学习活动试题及答案

精选《气象物候》综合性学习活动试题及答案

《气象物候》综合性学习活动试题及答案精选《气象物候》综合性学习活动试题及答案本学期,建丰中学九(2)班开展了“气象物候”专题研究活动,请你参加并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6分)1【学海撷趣】探究下列物候现象的形成原因。

(2分)山下还是阳光灿烂,山上渐渐地云雾浓稠。

山岚云气漫入车窗又溢出车厢而去。

山下尚是汗水津津,山间则是凉气侵人了。

那股凉气给人的感觉不在温度,而在穿肌透骨的力度。

在自然生态上,从山脚到山巅历经了从热带到温带再到寒带的'三级转换,形成了三种不同的景观。

(选自吴功正《阿里山纪行》)2【实践探究】近年来,我们时常听说,某种鸟改变了迁徙、栖息习性,某地杏花、桃花在年前就开放了。

联系“气象物候”专题知识,你认为在维护自然与人类和谐相处方面,我们应该做好哪些事情?(写出两点)(2分)3【口语交际】你的同学小明认为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依靠谚语来识天气根本没必要,你劝说他打消这种念头的理由是什么?(2分)【答案】1(1)高下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因素之一,海拔较高,气温越低。

(1分)由于阿里山地形高度变化大,致使气温产生差异,形成不同的气候条件,因此产生了不同的自然面貌。

(1分)(意对即可,每点1分,计2分)(2)(3)2宣传环保思想,形成环保氛围,保护生态环境;严禁乱砍滥伐,植树造林,保护植被;严禁捕猎野生动物,建立自然保护区等。

(写出两点即可,每点1分,计2分)3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谚语,是劳动人民长期实践经验的总结,本身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学知识,(1分)而且使用在农事等生活中,比较简便,容易掌握。

(1分)(意对即可,每点1分,计2分)。

气象物候专题答案

气象物候专题答案

气象物候专题答案
气象物候专题是关于季节变化和自然现象的研究。

它研究大气中空气温度、湿度、风速、降雨量和其他气象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这些要素如何影响生态系统的发展和变化。

气象物候专题也研究地理位置、海洋环境、土壤条件以及植物和动物等生物因子如何影响气象变化。

气象物候专题研究的常见内容包括:
1. 天气系统。

这些系统可以是高压系统、低压系统或其他类型的天气系统,它们决定了一个地区的气象水平。

2. 气象变化。

气象变化是指气温、湿度、风速、降雨量等气象要素的变化情况。

3. 季节性气候变化。

这包括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的气候变化,以及每个季节期间的气候变化情况。

4. 长期气候趋势。

这包括全球气候变暖的长期趋势,以及不同地区的长期气候变化趋势。

5. 灾害性天气。

这些可能包括龙卷风、暴风雪、洪水、干旱等天气灾害,它们会对人类和自然界都造成巨大破坏。

《气象与物候》教学案答案

《气象与物候》教学案答案

“专题·气象物候”答案:阅读“专题·气象物候”,完成以下题目。

一、见书上参考资料二二、1、⑴本意是挂在商店门前写明商店名称的牌子,这里指各种各样的天气可能出现的标志。

⑵预先露出来的迹象。

2、⑴生动说明⑵平实说明⑶生动说明3、C4、⑴打比方⑵打比方⑶引用、作诠释⑷摹状貌5、⑴本体:云;喻体:招牌;相似点:都有标志作用⑵本体:卷云;喻体:羽毛、绫纱;相似点:颜色、动态;说明文运用比喻应注意:喻体能够准确的说明事物的特征或事理。

6、⑴一个人在自强自立,必须有丰富的知识。

或:如果一个人没有知识,就会像一只没有装东西的空口袋一样,不能自立。

⑵略,符合要求即可三、1、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也就是说大自然也有自己表达意思的方式,这些让我们听到的、看到的和感觉到的就是大自然的语言。

(意对即可)2、1-3段从现象说起,以四季为序,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介绍物候现象和物候学;4-5段物候观测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6-10段介绍物候现象四个因素,又由主要到次要,由空间到时间,这样说明言之有序,有条理,表明四个因素所起的作用程度不同,不能等量齐观;11-12段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3、略4、B5、A、B、B6、略7、略8、经度差异对物侯的影响;高下的差异对物候的影响9、①A杏花开了……赶快耕地B桃花开了……赶快种谷子C布谷鸟开始唱歌……割麦插禾②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③AB ④C四、赏析:(1)天山(新疆)(2)明确:下雪、天寒、无花;表现边疆气候寒冷,守边战士生活艰苦,为后面写战士们高涨的士气做铺垫。

(3)“折柳”,语意双关,从字面上看是讲将士们长年驻守在祁连山上,根本见不到内地那种常见的杨柳的景致;更深层的含意是表达人们对家乡的思念。

(4)物候现象:农历五月,多数植物早已过了花期,而天山(祁连山)天气寒冷,白雪皑皑,看不到春花;这里由于海拔高,气候恶劣原因是高度差异。

4 专题:气象物候【苏教版】【快乐学案】2N

4 专题:气象物候【苏教版】【快乐学案】2N
明确:课文按“总—分—总”的结构分为三部分;第1段说明云和天气的关系;第2—6段具体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看形态/看色彩);第7段说明看云识天气的重要意义和局限性。
1、本文说明的内容是什么?
明确:云和天气的关系。即如何通过观察天空中各种云来识别阴晴风雨。
2、本文是采用什么结构形式来组织全篇的?全文的中心句是哪句?
明确:《大自然的语言》的第一段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简练地描绘了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一年四季的物候现象。由于农业生产主要是农作物种植,农作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气候条件,如温度、水分、湿度、阳光等等,它的种植、生长、收获等又需要不同的外部条件,而不同的农作物的生长特性又需要不同的外部条件,所以可以根据气象物候情况作出判断,安排农业生产。物候现象体现着气候变化的规律,物候的来临受一定的客观因素影响,有它的基本表现,只要掌握了这些规律和变化,就能作出正确判断,合理地安排农业生产。
A.这句话是在否定“看云识天气”的作用。
B.这句话是说明“看云识天气”的范围有限。
C.这句话是指明“看云识天气”的作用有限。
D.这句话是阐明“看云识天气”并不科学。
3.指出下列各句的说明方法:
⑴夏天,雨过天晴,太阳对面的云幕上,常会挂上一条彩色的圆弧,这就是虹。()
⑵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
专题——气象物候导学案
课题
专题——气象物候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1




1.运用说明文的知识阅读《看云识天气》及《大自然的语言》这两篇文章。
2.借助所提供的各种学习材料,积极思考,发现并研讨问题。
了解气象物候的基本知识。
3.学习本专题的说明形式,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气象物候专题导学案练习知识链接及答案
知识链接看云识天气的一些谚语
千百年来,我国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根据云的形状、来向、移速、厚薄、颜色等的变化,总结了丰富的“看云识天气”的经验,并将这些经验编成谚语。

我们在这里将这些有关“看云识天气”的谚语汇总在一起,有兴趣的朋友不妨留心作一些观察对照。

“天上钩钩云,地下雨淋淋”:钩钩云气象上叫做钩卷云,它一般出现在暖锋面和低压的前面,钩卷云出现,说明锋面或低压即将到来,是雨淋淋的先兆。

“炮台云,雨淋淋”:炮台云指堡状高积云或堡状层积云,多出现在低压槽前,表示空气不稳定,一般隔8~10小时左右有雷雨降临。

“云交云,雨淋淋”:云交云指上下云层移动方向不一致,也就是说云所处高度的风向不一致,常发生在锋面或低压附近,所以预示有雨,有时云与地面风向相反,则有“逆风行云,天要变”的说法。

“江猪过河,大雨滂沱”:江猪指雨层云下的碎雨云,出现这种云,表明雨层云中水汽很充足,大雨即将来临。

有时碎雨云被大风吹到晴天无云的地方,夜间便看到有像江猪的云飘过“银河”,也是有雨的先兆。

“棉花云,雨快临”:棉花云指絮状高积云,出现这种云表明中层大气层很不稳定,如果空气中水汽充足并有上升运动,就会形成积雨云,将有雷雨降临。

“天上灰布悬,雨丝定连绵”:灰布云指雨层云,大多由高层云降低加厚蜕变而成,范围很大、很厚,云中水汽充足,常产生连续性降水。

“云往东,车马通;云往南,水涨潭;云往西,披蓑衣;云往北,好晒麦”:根据云的移动方向来预测阴晴,云向东、向北移动,预示着天气晴好;云向西、向南移动,预示着会有雨来临。

云的移动方向,一般表示它所在高度的风向。

这一谚语说明的是云在低压内不同部位的分布
情况。

“乌云接落日,不落今日落明日”:指太阳落山时,西方地平线下升起一朵城墙似的乌云接住太阳,说明乌云东移,西边阴雨天气正在移来,将要下雨。

一般来说,如接中云,则当夜有雨;如接高云,则第二天有雨。

但如西边的乌云呈条块状或断开,或本地原来就多云,那就不是未来有雨的征兆了。

“太阳现一现,三天不见面”:指春、夏时节,雨天的中午,云层裂开,太阳露一露脸,但云层又很快聚合变厚,这表明本地正处在准静止锋影响下,准静止锋附近气流升降强烈、多变。

上升气流增强时,云层变厚,降雨增大;上升气流减弱时,云层变薄,降雨减小或停止;中午前后,太阳照射强烈,云层上部受热蒸发,或云层下面上升气流减弱,天顶处的云层就会裂开。

随着太阳照射减弱,或云层下部上升气流加强,裂开的云层又重新聚拢变厚。

因此,“太阳现一现”常预示继续阴雨。

“天上鲤鱼斑,明天晒谷不用翻”(瓦块云,晒煞人):鲤鱼斑是指透光高积云,产生这种云的气团性质稳定,到了晚上,一遇到下沉气流,云体便迅速消散,次日将是晴好天气。

但是,如果云体好像细小的鱼鳞,则是卷积云,这种云多发生在低压槽前或台风外围,近期会刮风或下雨,所以又有“鱼鳞天,不雨也风颠”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物候谚语:
蚯蚓路上爬,出门要赤脚。

蚱蜢扑脸,大雨不远。

蜘蛛添丝天放晴,蜘蛛结网大风起。

久雨闻鸟鸣,天空会转晴。

燕低飞,披蓑衣。

蚂蚁搬家,蛇过道,不久雨就到。

晴蜓高,晒得焦,晴蜓低,带蓑衣。

盐缸还潮,大雨将到。

蚊子成群嗡嗡叫,大雨就要到。

烟不出屋,滴滴笃笃。

雨后知了叫,晴天便到。

参考答案:
气象物候专题之《古代诗词中的物候》
课堂探究
(一)品析诗中精确语言,理解诗中情
1.“折柳”,语意双关,从字面上看是讲将士们长年驻守在祁连山上,根本见不到内地那种常见的杨柳的景致;更深层的含意是表达人们对家乡的思念。

2.一“晓”一“宵”,就画龙点睛地把战士们夜以继日、无怨无悔地驻守边关、英勇杀
敌的可贵精神和高尚境界全盘托出,令人赞叹。

3.“春风”既指自然界的风,也暗指朝廷的关心。

4.后两句不正面描写轻骑远追及其辉煌战果,却用“大雪满弓刀”烘托跃跃欲追的场景,引人联想。

5.诗的前三句写了六样景物:竹子和竹外开放的桃花、江水和江水上浮游的鸭子、布满地面的蒌蒿和新出芽的芦苇,分别是地面景、江上景和岸边景。

这首诗的高妙之处正在于以这些想像和联想点活了画面,使画中的景物变得生机勃发,情趣盎然。

(二)领悟诗中物候现象,揣摩诗中景
1.农历五月,多数植物早已过了花期,而天山仍是冰雪一片,原因在于高度差异。

2.
两种说法的角度不同。

从物候学的角度看,“黄沙直上白云间”是事实,从地理学角度分析,“黄河远上白云间”则不可能,凉州城与黄河相去甚远。

有可能是“河”与“沙”传写错误。

但是从文学角度看,“黄沙直上白云间”没有“黄河远上白云间”那样显得有美感,文学是可以发挥想像的。

3.月黑雪猛,非雁飞之时,此时大雁高飞,暗示已有敌情。

华罗庚认为“月黑天高时,怎见得雁飞”,理由是北方大雪时,不可能有大雁,因为大雁早已南迁。

4.因为画面本身有水有鸭,更从其它景物上想到江水的温度和鸭子的感知;再即景生情,由蒌蒿、芦芽想到了河豚(河豚产卵季节要溯江而上)。

达标检测:
1.一“晓”一“宵”,就画龙点睛地把战士们夜以继日、无怨无悔地驻守边关、英勇杀敌的可贵精神和高尚境界全盘托出,令人赞叹。

2.农历五月,多数植物早已过了花期,而天山仍是冰雪一片,原因在于高度差异。

如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3.略气象物候专题——《看云识天气》
课前先学:
1.峰峦预兆弥漫晕圈一霎间一刹那
2.示例:拨云见日、叱咤风云、过眼云烟、风起云涌、风驰电掣、风谲云诡等。

3.示例:乌云接落日,不落今日落明日。

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

山戴帽,大雨到。

天上鲤鱼斑,明天晒谷不用翻。

4.略
课堂探究:
课堂自学
1.云和天气的关系。

即如何通过观察天空中各种云来识别阴晴风雨。

2.本文是“总说——分说——总说”的结构。

中心句是:云就像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组内交流
1.课文按“总—分—总”的结构分为三部分
第1段:说明云和天气的关系;
第2—6段:具体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看形态/看色彩);
第7段:说明看云识天气的重要意义和局限性。

课前先学
融萌翩孕簌匿衰 2.略 3.略
课堂探究:
课堂自学
1.大自然的语言就是花香鸟语,草长莺飞等自然界的物候现象。

2.简便易学。

3.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古今的差异。

4.主要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组内交流
1.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是按照由主要到次要,由空间到时间的
条理性来安排说明顺序的。

这样安排言之有序,
很有条理,表明四个因素所起的作用程度不同,有主有次,不能等量齐观。

2.略
组际交流略
达标检测
(1)根据这些来安排农事(2)荣枯去来(3)…据以安排农事。

||杏花开了……割麦插禾。

||这样看来……
(4)①传语②暗示③唱歌
(5)(×)(√)(√)(×)
(6)①杏花开了……②桃花开了……③布谷鸟开始唱歌……(7)逻辑顺序
气象物候专题综合实践活动
课堂探究:
(一)收集成果展示
1.有关天气(气象物候)和云之类的成语
狂风暴雨暴风骤雨狂风大作
春风拂面凉风习习狂风呼啸
北风忽忽绿草如茵鸟语花香
鹅毛大雪春暖花开风和日丽
皓月千里秋高气爽铄石流金
雪虐风饕海市蜃楼雨过天晴
电闪雷鸣乌云密布
2.有关天气(气象物候)和云之类的诗句
残暑蝉催尽,新秋雨雁来.唐·白居易
残云收夏暑,新雨带秋岚 .唐·岑参
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
白居易《游庐山大林寺》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3.有关看云识天气的谚语
天上钩钩云,地下雨淋淋.
天上鲤鱼斑,明天晒谷不用翻.(瓦块云,晒煞人) 云往东,刮阵风;云往西,披蓑衣.
云钩向那方,风由那方来.
早上乌云盖,无雨也风来.
黄云上下翻,将要下冰蛋.
山戴帽,大雨到.
(二)讨论
这首诗开头两句揭示了物候学上两个重要规律:第一,植物的荣枯,有一年一度的循环变化;第二,这种循环变化是随气候为转移的,春天一到,万物就要复苏了
梅雨多发生在春夏之交,但各地“入梅”的时间不一样。

柳州、成都、湖州地点不同,入梅时间自然不同,梅雨期的长短也不一样。

一般来说,梅雨“入梅期”是由南向而北逐步推进的。

(三)活动
A:我认为“天有不测风云”。

科学虽然发展了,人类对气象的观测能力提高了,但
大自然是变幻莫测的,人类到目前为止上不能完全解读出“大自然的语言”,印度洋地震海啸给东南亚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便是明证。

可见天有“不测”风云。

B:我认为“天有可测风云”。

大自然虽然变幻莫测,但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对天气的认知能力和手段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人类在自然面前不再是束手无策,人类可以凭借高科技来预测天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