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3节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教案1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专题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3课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教学素材人民版必修

高中历史专题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3课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教学素材人民版必修

第 3 课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加强【资料,达成以下各】1、资料一春秋国期,按“官有能而禄有功”的原,除血世的族制,成立起官僚行政制度。

秦至初,秉着法家理念,功与能官吏升迁任免的主要依照。

武帝此后,儒生身世的官吏地位上涨,官吏个人道德于引、教化百姓的功用日趋遇到重。

,士医生追赶鉴于道德的“名” ,官吏情虚而无才能成广泛象,曹操政,“唯才是” ,功、能者先,“不官无功之臣,不不之士”。

西魏北周任官吏,突出思想道德的重要性:“凡所求材者,其能够治民。

” 官的道德和政查核。

“其志行名者,之;其志行不善者,去之⋯⋯凡求之路,自非一途。

然因此得之者,必由任而之,考而察之。

”——摘自翦伯《中国史要》资料二唐朝将道德与任度方面的“四善”作观察官最重要的内容:“ 一曰德有,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正可称,四曰恪勤匪懈。

”同定各的最正确准,称作“最”。

每年查核,公示果。

查核分九等:“一最四善上上,一最三善上中,一最二善上下⋯⋯居官,存状,下下。

”“善”是得薪酬励与快速提高的关。

——据《新唐》依据资料一、二并合所学知,归纳秦至唐官拔所体的“德” 、“才” 的化并析其原由。

2.中国史上的官制度有一个演的程,西周、代与唐朝是三个重要的展段。

:( 12 分)思示:本观察的是(1)按示例填写表格。

中国古代的三种拔人材的方式,以及后两种制度的正确。

(2)要述、唐的官制度。

思示:注意掌握资料在的关信息――“ 士”,可以破解第一,第二是一种制度的价。

3、制度的革与新直接影响着人史的程,是世界名的重要体。

资料,合所学知回答以下。

(C)资料(商)早孤,家( j ù,寒)困,能以学自。

士、拔萃,皆中。

由校郎佐宣歙、西川幕府。

入朝,累十余迁,至大理卿。

⋯⋯擢中侍郎、同中下平章事。

——摘自《新唐》列第一百七资料反应中国古代官制度生了怎的化?当社会政治有何影响?4、政治文明的演了漫而的程。

资料,回答。

(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功于西周的制。

人民版必修一专题一第三节《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人民版必修一专题一第三节《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三、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
复习目标
1、阅读第一、二段,识记秦汉时期监察体系的构成和 地位。 2、阅读第二段,了解历朝检察体制的史实。 3、归纳并识记历朝检察体制的作用。
中国古代的监察体制
秦朝:
中央: 御史大夫 地方: 监御史 ( 1) 中央:御史大夫、御史台(中国东汉 演 汉朝: 至元设置的中央监察机构 ) 变 地方: (州)刺史
太宗认为置丞相有利于提高中央的行政效率,可 避免因君主决策失误而亡国。
先由丞相等集体议政,皇帝最后决断。 三省六部制
宋代中央政治制度
皇帝
机构 职能
中书门下 最高行政机构
枢密院 最高军政机构
官职及权利 长官行宰相职 分行政权
长官枢密使,低 于宰相
参知政事 副 相
削弱宰相权利 皇帝总揽大权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三省六部制的 确立及其演变
三公九卿制与三省六部制
应用时 代 丞相职 三公九卿制 确立于秦、盛行于汉 三省六部制 确立于隋,盛行 于唐 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 三省长官均为宰 政事,有相对独立的决 相,相权一分为 策权、审议权和行政权 三 使中央集权制趋向巩固 使中央集权趋向 完善
地位 作用地 位
史料链接:
史料一:两汉时期,皇帝对丞相待之以礼。丞相竭见 皇帝时,皇帝起立,赐丞相座。丞相病了,皇帝还要 亲自去探视。隋唐时期的宰相大臣上朝奏事也有座位 史料二:有一天,宰相范质等人向宋太祖奏事,开 始大臣还坐着,宋太祖说自己的眼睛昏花看不清, 就让他们站到自己面前,指给他看。待范质等人回 到原处,座位已被撤掉。此后,宰相大臣就只能站 在皇帝面前议事了。 史料三:明代自朱元璋起,明文规定“大朝议”须 “众官皆跪”。清朝的官僚上朝跪地时间特别长, 以至于大臣们都备有特别的护膝。

第三节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导学案

第三节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导学案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三节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第一课时)【课标要求】1、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

2、认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进脉络与特点【考纲要求】1、重点:汉元时期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演变的史实。

2、难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学习目标叙写】1、知道汉代的“中朝”、唐代的三省六部制、宋朝削弱相权的措施、元朝的行省制度;2、理解从汉到元中央政治制度的演进特点、从汉到元地方管理制度的演进特点;【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根据预习案勾划标注课本基础知识,并完成知识梳理,扎实掌握基础知识。

(10分钟)2、以小组为单位讨论预习案中疑难问题并解决探究案。

(20分钟)3、教师总结探究案中重点知识,(5分钟)4、学生讨论并完成训练案,整理笔记。

(10分钟)【预习案】(10分钟)知识点一、君权与相权(一)君权与相权矛盾产生的原因1.在,帝相之间难免产生矛盾。

(丞相权力过大威胁君权)2.君主采取限制的方式以独揽大权。

(二)汉到元君主专制的演变1、汉武帝削弱相权⑴原因:①汉初,丞相位高权重;②汉武帝加强皇权需要。

⑵措施:①频繁更换丞相;②提拔亲信近臣,参与机要决策,形成与、为首构成的官僚机构“”(决策机构)相对应的“” 。

(执行机构)⑶作用:中央决策权由“外朝”向内廷转移,从而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2. 唐朝:三省六部制⑴确立:隋朝在南北朝三省制度的基础上,加以改革,逐步形成,唐朝加以完善。

⑵内容①三省:、、。

②六部:尚书省设、、、、、。

三省最高长官都是,还设有。

⑶职权①中书省:负责草拟颁发诏令;②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③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下设六部,具体分工。

⑷作用:①三省分工使相权一分为三,相互牵制,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②三省六部既分工又合作,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了完整严密的体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减少了决策失误,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

【图解】三省六部分工示意图提交诏令↗ ↓ 同意后交由审核封驳→审核通过(草拟诏令)(审核诏令)(执行诏令)↓【例题 1 】下列关于三省六部制的评述,不正确的是()A.分散了相权,加强了中央集权 B.调整了地方与中央的关系C.提高了行政效能,完善了中央机构 D.进一步加强了皇帝的权力3. 宋初:皇权进一步加强⑴措施①二府:设为最高行政机构,增设(分割宰相行政权);设,管,长官为,最高军政机构。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三节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三节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考纲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三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考情分析】视角分析考查角度(1)三省六部制:考查隋唐中枢机构的运作机制及其作用(2)选官制度:重点考查科举制的发展及作用、影响等(3)两对矛盾的斗争:即中央与地方、皇权与相权的斗争专题将隋唐的三省六部制与美国的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联系起来,比较其异同现实以官员问责这一热点为切入点,考查古代的监察制度与谏议制度考向预测(1)三省六部制的职责仍是高考考查的重点(2)中央与地方、皇权与相权的斗争也是考查的重点(3)在当今公务员考试热的形势下,对选官制度的发展尤其是科举制的考查仍然是高考的重点【知识梳理】一、西汉初期的郡国并行制:(人教版)A.原因:西汉初年,X邦错误吸收秦朝灭亡教训,分封子弟建立诸侯国,同并存。

背景知识:汉初仿秦实行郡县制,同时又分封诸侯王。

后来,诸侯王势力逐渐强大,对朝廷构成威胁。

汉景帝采纳谋臣晁错的建议,削减诸侯国势力。

公元前154年,吴王X濞联络六个诸侯国,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名,起兵叛乱。

“七国之乱”震惊朝廷。

景帝杀掉晁错,X濞仍不退兵,扬言“我已为东帝”,景帝只好派兵出征,平定叛乱。

事后,汉朝不断削弱诸侯王的权力,加强中央集权。

B.目的:分封诸侯拱卫中央,维护西汉王朝某某久安。

C.结果:诸侯强大,威胁中央,形成了西汉初年的王国问题。

时期才通过“推恩令”“附益之法”才最终解决。

“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

【课程标准】:列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学习要求】:1.列举汉代中央“中朝”的形成、唐朝三省六部制、元代中书省制设置等史实,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

二、唐朝的三省六部制1、三省的名称、职责、运作顺序中书省(负责草拟文件)——(负责审批文件)——(负责执行)。

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在门下省设,供三省宰相合议军国大事;2、六部的名称与职责:六部隶属。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复习学案)【单元提要】( l )夏商时期建立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对西周政治制度的建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西周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相结合的政治制度,这是我国古代基本的政治制度。

战国的变法运动,破坏了贵族等级社会,造就了一系列新的制度。

君主集权制、官僚制、郡县制等纷纷出现,百官服从君主法令的封建官僚制度初步建立,对此后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2 )赢政灭掉六国,建立统一的秦王朝之后,创立了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首创皇帝制度;中央设立完备的封建官制;地方上全面推行郡县制。

( 3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总趋势是不断加强君主专制,并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西汉在中央设三公,并形成“中朝”和“外朝”(内外朝制), 加强皇权。

在地方实施“郡国并行”制,对地方官员的监察力度加强,至汉武帝时期州刺史的设立,标志着监察制度更加严密。

隋朝统治者采取强化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如确立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相当于宰相,相互牵制和制约,避免宰相的专权,在一定程度上牵制君主专制,提高政府部门行政效能;改革地方机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建立科举制,使门第不高的有才能的人参加到政权中来,扩大了统治基础。

唐朝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前所未有的鼎盛时期。

北宋采取“杯酒释兵权”将地方的行政、军事、财政权力收归中央,防止了地方割据局面的出现,加强了中央集权。

元朝统治者在中央设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保证了中央统一政令的实行。

在地方设置行中书省,后来发展成为行政区域的名称,初步奠定了明清乃至当代省区的规模,行省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

元政府设立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台湾;中央的宣政院直接统辖西藏地区,西藏正式成为元朝的行政区。

元朝加强了中央与地方、中原与边疆的联系,巩固和发展了多民族的统一国家。

( 4 )明清时期封建专制极端强化并走向衰落:明初对专制政权进行了全面强化,废皿相,皇权具有绝对权威,成为明朝政治制度的特色。

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3课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课件人民版必修1

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3课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课件人民版必修1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3课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
重点难点
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 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 政治制度的特点。
1.从汉至元中央加强对地方管辖的措施及其特点。 2.从汉至元君主专制加强的演进历程及其特点。 3.中国古代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及其演变趋势。
内容索引
壹贰叁肆
三、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
1.演变
秦朝
中央政府和郡一级行政机关内都有专门负责监察的官员
汉武帝将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域,设刺史以监察地方政治。中央行 西汉 政机构的监察主要由 御史大夫 属下的官员承担
唐代 宋朝 元朝
御史台定期到京都各监狱视察执法情况 提点刑狱司 是专职监察刑狱的官员
御史台 负责复按人命重案,可以先斩后奏
√B.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的趋势
C.内朝转为外朝的官制变革趋势
D.相的行政级别逐渐降低的趋势
解析 题干讲的是秦汉至隋唐中央机构的演变过程,体现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本 质上反映了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的趋势,故B项正确。 题干没有涉及地方官制的变革,故A项不正确。 C项说的是现象不是本质。 D项题干并未涉及。
123456
而实现皇权的高度集中。这实质上说明
A.秦朝皇帝并未掌握实权
√B.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由来已久
C.历朝都在不断削弱相权
D.君臣间的矛盾从秦朝开始
解析 材料“实现皇权的高度集中”说明了皇帝掌握了实权,故A项错误; 由材料可以看出从秦朝开始皇权和相权之间就已经存在矛盾,说明了皇权与相权之
间的矛盾由来已久,故B项正确; 单从秦朝无法看出历朝都在削弱相权,故C错误; 君臣之间的矛盾从君臣出现开始就存在,并不是从秦朝开始的,故D项错误。

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三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课件人民版必修

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三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课件人民版必修

①中书门下为行政机构,长官职务相当于宰相,为了分散宰相的权力,增 宋 设“参__知__政__事___”,作为副宰相 代 ②设_枢__密__院__掌管军事,长官为枢密使
③设_三__司__总理财政,长官为三司使
元 代
中央政府的组织大都沿用宋制
(3)调整相权的影响。 ①有利于_防__范__宰__相__擅__权__。 ②有利于_加__强__统__治__,提__高__行__政__效__率__。 ③有利于弥补宰相才干不足的缺陷。
2.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 (1)一直存在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但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最终在 北宋解决了地方分权的问题。 (2)分权是加强中央权力的有效手段,北宋以后尤为突出。
【素养探究】 史料一 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育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 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
·【图解识记】
唐朝三省六部制
·【情境思考】
依据图,概括秦汉至元君主专制制度演进的主要趋势。(时空观念) 提示: 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
二、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 1.沿革:
秦朝
西汉
唐代 宋朝 元朝
中央政府和郡一级行政机关内都有专门负责监察的官员 汉武帝将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域,设刺史以监察地方政治。 中央行政机构的监察主要由_御__史__大__夫__属下的官员承担 御史台定期到京都各监狱视察执法情况 _提__点__刑__狱__司__是专职监察刑狱的官员 御史台负责复按人命重案,可以先斩后奏
4.影响:三省六部制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实现了中央部门之间决策权与执行 权的分离,发挥了群臣在国家管理上的作用。既减少了决策失误,又有利于中央 各部门之间相互牵制;既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又能避免宰相专权。

高中历史专题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3课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课件人民必修1 (1)

高中历史专题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3课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课件人民必修1 (1)

五、行省的设置 1.郡县制的演变 (秦汉)郡、县两级→(唐)道、_州___、县三级→(宋)路、州、县二级。 2.行省的设置 (1)创建时间:元代。 (2)主要内容: ①全国分设十个_行__中__书__省___(行省)。 ②另设两个单列的行政区划,分别由中书省和__宣__政__院__管辖。
(3)与中央关系: ①行省行使权力时受到__中__央__节制。 ②中央以__监__察__机构监督行省官员。 ③中央采取_省__官___互__迁__等形式对行省官员加以控制。 (4)意义: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调整好中 央和地方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君权和相权 1.帝相矛盾 (1)“相”作为帝王的政治助手,帝相之间难免发生矛盾。 (2)帝王往往采取限制__相__权__的方式以独揽行政大权。 2.权力消长 (1)西汉: 频 繁 更 换 丞 相 , 从 身 份 低 微 的 土 人 中 破 格 选 用 人 才 ; 建 立 “ __中__朝__” 与 “外朝”。 (2)唐代: ①中央设中书省、__门__下__省__和尚书省三省,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 ②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其他官员,身份等同于宰相,相权分散。
点拨提示:1.汉代察举制的标准并不是将推荐当作选拔人才的唯一方式, 而是将推荐与考试相结合。
2.九品中正制相比于察举制而言,不是历史的进步,九品中正制下人才的 选拔标准实质上是按血缘关系的门第族望,选拔不出真正的人才,对此整体上 应予以否定。
(3)评价:百姓不得参与,民意无从体现。
3.科举制 (1)创立:隋朝创立。 (2) 特 点 : 考 试 科 目 和 内 容 大 都 不 出 儒 学 经 义 的 范 围 , 特 别 是 明 清 __八__股__取__士__。 (3)评价: ①破除了_世__家___垄断官场的情形。 ②保证了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 ③有益于社会__重__学__风气的形成。 ④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来看,也有一定的合理性。 ⑤实际上是将知识分子引入统治集团,被最高掌权者控制的制度。 ⑥八股取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_创__造__意__识___的人。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解析版)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解析版)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高频考点呈现】考点一分封制与宗法制考点二君主专制的逐步强化考点三中央集权的演进考点四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与监察制度【高频考点剖析】考点一分封制与宗法制[考点回顾]1.宗法制(1)特点:以血缘为纽带,“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等级森严。

(2)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保证王权的稳定。

(3)内容:按照血缘亲疏、远近确立起严格的大小宗体系及土地、财产分配制度。

(4)作用:强化了王权,保障了贵族特权;强调血缘关系,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团结和稳定,形成“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

2.分封制(1)目的:巩固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2)对象:王族、功臣及先代帝王的后代。

(3)内容:主要是分封土地和人口。

(4)作用:确立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边远地区得到开发,疆域得到扩大。

(5)瓦解:春秋时期,分封制逐步走向瓦解;战国时各国推行郡县制;秦统一后,废除了分封制。

[考点深化]1.比较分封制与宗法制(1)特点①分封对象:分封对象多元化,但以同姓亲族为主体。

②分布地区: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同姓亲族封地居于富庶之地或战略要地。

③纵向联系:明确周王权力和诸侯义务,形成严格的等级序列,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纵向联系。

④横向联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配国家政治权力,加强了诸侯国之间的横向联系。

(2)历史遗存①影响中国封建社会中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皇族分封。

②中国姓氏的起源中,有很多是源于西周的封国,如宋、鲁、郑、陈等。

③中国的省份简称很多源于西周时期的诸侯国国名,如山东省简称鲁、山西省简称晋等。

[考题印证]1.(2019·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4)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

这反映出( )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 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 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答案】B【解析】据材料“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说明西周王位更替时间相比商朝较长,这是因为西周确立宗法制,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王位继承方式产生变化,故选B项;禅让制强调选贤举能而不是“兄终弟及”,排除 A项;王位世袭与君主寿命无关,排除 C项;材料的“兄终弟及”和父子相传都是体现血缘且西周宗法制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说明血缘纽带关系是强化而非弱化,排除D项。

人教版历史小标题记忆

人教版历史小标题记忆

必修一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2、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3、君主专制整体的演进与强化4、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1、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2、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3、伟大的抗日斗争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辛亥革命2、新民主主义革命专题四现在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1、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2、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3、“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专题五现在中国的对外关系1、新中国初期的外交2、外交关系的突破3、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必修二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2、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3、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4、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专题二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1、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2、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3、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2、伟大的历史性转折3、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2、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3、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专题六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1、民主政治的摇篮——古代希腊2、卓尔不群的雅典3、罗马人的法律专题七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1、英国代议制的确立与完善2、美国1787年宪法3、民主政治的扩展专题八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1、马克思主义的诞生2、国际工人运动的艰辛历程3、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专题九当今世界的政治格局1、美苏争锋2、新兴力量的崛起3、多极化趋势的加强专题五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1、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2、血与火的征服与掠夺3、“蒸汽”的力量4、走向整体的世界专题六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1、“自由放任”的美国2、罗斯福新政3、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1、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2、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3、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专题八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1、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2、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3、经济全球化的世界必修三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百家争鸣2、汉代儒学3、宋明理学4、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1、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2、中国的古代艺术3、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1、“顺乎世界之潮流”2、新文化运动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专题四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1、孙中山的三民主义2、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选修三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1、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2、旷日持久的战争3、同盟国集团的瓦解4、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第二单元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1、巴黎和会2、凡尔赛体系与国际联盟3、华盛顿会议4、维护和平的尝试第三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1、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2、局部的反法西斯战争3、走向世界大战4、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5、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扩大6、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7、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8、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影响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1、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2、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3、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专题六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1、蒙昧中的觉醒2、神权下的自我3、专制下的启蒙4、理性之光与浪漫之声专题七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辉煌1、近代物理学的奠基人和革命者2、追寻生命的起源3、人类文明的引擎4、向“距离”挑战专题八19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1、工业革命时代的浪漫情怀2、碰撞与冲突3、打破隔离的坚冰4、与时俱进的文学艺术选修四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1、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2、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3、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第二单元东西方的先哲1、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2、古希腊文化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第三单元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1、英国革命的领导者克伦威尔2、美国国父华盛顿3、一代雄狮拿破仑第四单元亚洲觉醒的先驱1、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2、圣雄甘地第五单元无产阶级革命家1、科学社会主义的奠基人马克思2、无产阶级革命导师恩格斯3、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列宁4、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5、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第六单元杰出的科学家1、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2、中国地质力学的奠基人李四光3、近代科学之父牛顿4、20世纪的科学伟人爱因斯坦选修六第一单元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世界文化遗产1、世界文化遗产的由来2、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第二单元古代埃及的历史遗产1、雄伟的金字塔群第三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历史遗迹1、雅典卫城和奥林匹亚遗址2、古罗马城的建筑艺术成就第四单元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遗产1、佛罗伦萨的文化遗产2、罗马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遗产第五单元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代表1、世界建筑的奇迹万里长城2、秦始皇陵及兵马俑3、世界屋脊上的布达拉宫4、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典范——明清故宫5、瑰丽的夏宫——颐和园6、古色古香的平遥古城7、清新典雅的皖南古村落第六单元中国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昆区1、古雅的昆曲2、昆曲的拯救和保护第七单元具有警示意义的世界文化遗产1、殖民罪恶的见证——戈雷岛2、德国法西斯的杀人工厂——奥斯维辛集中营。

2019年度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3讲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练习

2019年度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3讲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练习

第3讲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一、选择题1.(2017·淄博三模)汉代的监察机关人员少而且官阶低,御史台的主管御史中丞官阶尚不及九卿,实行“位卑权重”的原则。

这种做法( )A.有利于皇帝对官员的控制B.阻碍了监察职能的发挥C.有效杜绝官僚机构的腐败D.防止了地方割据势力膨胀答案 A解析据材料汉代的监察机关人员“位卑权重”的原则,这样做有利于皇帝对官员的控制,故A项正确;材料只是说监察官员地位低但权力很大,并不妨碍他们行使监察职能,故B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提及汉代的监察制度的效果,故C项错误;材料说的是汉代的监察制度,监察制度并不能起到防止地方割据势力膨胀的作用,故D项错误。

2.(2017·昆明一中第八次高考适应性训练,25)“位卑权重、位高权轻”是中国古代设置官吏的重要原则,对品级较低者委以重任便于控制。

以下符合这一原则的是( )A.秦始皇时期的“三公”B.汉武帝时期的“中朝”C.唐太宗时期的“三省”D.宋太祖时期的“二府”答案 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秦朝的“三公”位高权重,与题意不符,故A项错误;西汉时期的“中朝”指汉武帝任用自己身边的侍从担任中朝决策机构,体现了“位卑权重”,三公九卿转变成了“外朝”执行机构,属于“位高权轻”,故B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唐朝的三省长官都是宰相,拥有实权,与题意不符,故C项错误;宋朝的“二府”属于“位高权重”,与题意不符,故D项错误。

3.(2017·内江五模,25)《汉书·武帝纪》载:“元封五年,初置刺史部十三州。

”《汉仪》载:“常以秋分行部,到所部,郡国各遣一吏迎之界上,奉诏六条察州。

”材料表明( )A.汉朝的封国制与周朝分封制相比较有一定变化B.刺史行使在地方的察举权C.刺史出现对丞相权力有一定的牵制作用D.造成刺史滥用职权干预地方的现象产生答案 A解析题干中“常以秋分行部,到所部,郡国各遣一吏迎之界上,奉诏六条察州”说明汉代实行的是郡国并行制,这与周朝的分封制有所不同,故A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刺史在地方行使的是监察权,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刺史负责监察地方因而对相权没有牵制作用,故C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刺史滥用职权的现象,故D项错误。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教学案三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教学案三

三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预习导学】一、中央集权的发展(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1.汉代地方政治制度:实行、两制并行。

汉武帝颁布“”,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2.元朝实行制度,行省之下,分设、、、,边远民族地区设进行管辖。

作用:加强了,巩固了 ,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的开端。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1.隋唐时期,确立并完善了的管理体制,为以后历朝沿用。

三省分别指、、、分别负责、、,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的独尊。

在下设、、、、、六部,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

2.宋初,皇权进一步加强,是最高行政机构,增设作为副丞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3.元朝,中央设替代前代的三省,是最高行政机关。

又设,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1、选官制度三个阶段:、、2.世官制:是官职的制度。

这一制度决定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的现象。

官职被限定在范围内。

3.察举制:是指官吏察访合适的人才,推荐给中央予以任用的选官制度。

举荐的标准和。

察举制基本成为正统的政制。

4九品中正制:时代,以为基础选拔官吏。

九品官人法又称九品中正制,实际上是一种发展了的察举制。

5、科举制:是一种选官的制度。

这一制度产生于,确立于,发展于,衰落于。

实施背景:统一的隋王朝建立后,为扩大统治基础要选拔一批统治人才。

魏晋以来,士族势力已经衰落,庶族地主兴起,原来的九品中正制已不适应新的情况,这样,科举选官制度应运而生。

评价:(1)进步性①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扩大官吏,提高官员;为的提高创造了条件②科举取仕,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③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选贤任能的公平竞争。

这一制度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2)局限性:④考试的科目及内容大都在的范围,严重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是导致近代中国落后的原因之一。

⑤选拔的多是缺乏和的人才,多数是君主的忠实奴仆等。

高中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3节《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参考学案1 人民版必修1

高中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3节《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参考学案1 人民版必修1

三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第1课时[课程标准]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一、法令出一1.创立:秦始皇确立了________制度。

2.特征:皇帝地位独尊,拥有行政权、司法权和军事指挥权,国家的法律、政策,都决定于皇帝一人的意志。

3.弊端:具有________和随意性的君主理念,影响着政治决策,影响着立法、行政和司法。

二、君权和相权1.君权与相权的矛盾(1)矛盾:中国古代王朝的宰相、丞相是帝王的政治助手,在执政过程中,帝相之间难免发生矛盾。

(2)解决的措施:帝王采取__________的方式独揽行政大权。

2.汉武帝限制相权(1)频繁更换丞相,使相权受到打击。

(2)汉武帝建立“________”,在宫廷内对重要政事做出决策;丞相、御史大夫为首的官僚机构则称为“外朝”。

3.唐朝分割相权:唐代中央设________、门下省和尚书省,________下设六部。

唐初,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在门下省设________,作为三省宰相共同议政的场所,凡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其他官员,身份也等同于________,相权进一步分散。

4.宋代分散相权:宋代有中书门下的设置,职务相当于宰相。

为分散宰相权力,又增设“________”,作为副宰相。

设________,管军事,长官为枢密使。

设________以总理财政,长官为三司使。

5.影响:历代帝王调整相权,有效地防范了宰相擅权;加强统治,提高了行政效率;弥补了宰相才干不足的缺陷。

三、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1.监察机构的沿革(1)秦代:在中央政府和____一级行政机关内,都有专门负责监察的官员。

(2)西汉:①汉武帝将全国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域,设________以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②中央行政机构的监察主要由御史大夫属下的官员承担,御史大夫的地位仅次于丞相,__________主管的机关是当时最主要的监察机构。

(3)唐至清:历朝都有监察机构的设置,如__________、都察院等。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高中历复习笔记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考纲要求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4、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主义制度的加强。

课程标准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2、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事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与影响;3、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4、了解明内阁、清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主义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影响。

历史数轴朝代歌: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

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

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

考点详解考点一早期国家政治制度(一)夏朝的政治制度1、时间: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承。

2、特点:出现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二)商朝政治制度1、时间:约公元前1600年,成汤灭夏,建立商王朝。

2、制度:内服与外服制度——商王控制支配着内服与外服的实际权力。

(1)内服,是王畿,即商王直接统治的地区(2)外服,方国管辖的地区3、特点:(1)商王对附属国的控制力是有限的。

(2)商朝是个弥漫着神权色彩的王朝。

(神权:商王通过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三)西周的政治制度1、分封制(1)含义:武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2)目的:扩大周朝的统治范围,巩固周王朝的统治。

(3)分封对象:功臣,王族,先代贵族。

(4)权力: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

(5)义务:为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

(6)影响:前期加强了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巩固了周王室的统治。

是随着兼并战争的开始,削弱了周王室的地位。

2、宗法制(1)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含义:它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是用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来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最终以保证王权的稳定。

(全国通用版)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3课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

(全国通用版)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3课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

第3课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学习目标]一、法令出一1.皇帝制度的确立和发展:秦始皇确立的“皇帝”制度为历代王朝所继承。

2.特点以及影响(1)皇权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的特点,往往影响着政治决策,影响着立法、行政和司法。

(2)历代官僚体制都以维护皇权、服务于皇帝为基本原则。

二、君权和相权1.君权与相权的矛盾(1)“相”是帝王的政治助手。

在执政过程中,帝相之间难免发生矛盾。

(2)帝王往往采取限制相权的方式以独揽行政大权。

2.限制相权的措施(1)汉武帝:频繁更换丞相;建立由亲信近臣构成的“中朝”。

(2)唐代: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三省,尚书省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3)宋代:设中书门下,其长官职务相当于丞相。

为了分散丞相权力,曾增设“参知政事”,为副丞相;设枢密院管军事;设三司总理财政。

[图解识记]唐朝三省六部制[易错提醒]唐中书省与元中书省职权不同唐代中书省负责起草政令,其职能是参与决策;元代中书省则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两者名称相同,但职权差别较大。

[深度点拨]从汉至元君主专制制度的演进具体趋势表现为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中央权力越来越大,地方权力越来越小。

总趋势是君主专制程度不断提高,这是由君主专制制度的本质所决定的。

三、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1.沿革(1)秦朝:在中央政府和郡一级的行政机关内,设有专门负责监察的官员。

(2)汉代:中央行政机构的监察由御史大夫属下的官员承担。

汉武帝设刺史,以监察地方政治。

(3)发展:唐代设置御史台;宋朝设置提点刑狱司;元朝规定人命重案以公文移送御史台,由监察御史复按等。

2.评价(1)积极: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官员贪污腐败。

(2)局限: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了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必然是有限的。

四、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图解识记]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历程五、行省的设置 1.背景元以前地方制度的演进。

(1)秦汉地方行政区划主要有郡、县两级,后来在郡之上又设置了州。

高中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3)三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教师用) 人民版必修1

高中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3)三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教师用) 人民版必修1

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3)三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教师用)人民版必修1三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测试要求:了解唐朝三省六部制;理解元朝的行省制度;了解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重点难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特点知识梳理:一、地方行政体制的演变1.西汉:汉初在地方上继承秦朝的郡县制,同时又分封诸侯王国,郡国并行制。

2.元代:行省制度。

1)设立:元朝在地方上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共设10行省。

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行省之下,分设路、府、州、县。

江苏在元朝时,苏北属于河南江北行省、苏南属于江浙行省。

大都及周围地区(河北、山东、山西)直辖中书省,称之为“腹里”;宣政院管理西藏青海等地区。

2)行省权限: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

如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央的中书省,军政要务要呈报中央的枢密院,不得更改赋税制度和调动军队。

3)意义:A.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B.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二、中央行政体制的演变1.唐代:完善三省六部制1)内容:唐朝中央的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

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

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隋唐时期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

2)意义:三省六部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三、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1.先秦时期:世官制依据:血缘2.汉朝选官主要实行察举制,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3.魏晋南北朝时,选官采取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寒门子弟即使有才学也难以担任高官。

4.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始用分科考试方式选官。

隋炀帝时设进士科,标志科举制形成,唐宋元时完善。

意义:1)积极:A.提高官员文化素养和行政效率,促进封建社会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参考教案
课标要求:
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与帝王权力逐步强化
2.了解中国古代王朝设置监察机构,而这种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是有限的
3.掌握古代选官制度的演进经历了“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三个阶段
4.培养利用历史资料分析、处理的能力,通过讨论与思考,初步培养学生用历史眼光和历史意识来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和影响。

5.通过事实的学习学生掌握从西汉到宋中国的政治制度屡经变化,其中中央官制变化的趋势及反映出来的本质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认识君主专制制度对古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明了从西汉到清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体制不断加强的过程中,存在着中央与地方、君权与相权的斗争,涉及着中央官制和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让同学们自己制作这一演变和发展的简表。

在制作简表的基础上采用讨论法解决一些基本问题。

2.集中串讲,并解决上一节课提出的问题,总结中央集权制发展的趋势和本质。

培养学生的总结历史规律,把握历史脉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认识到我国从西汉到宋朝1千多年,每个朝代都采取了维护中央集权的制度,从而对中国的政治制度的演变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古代曾经有的政治文明,了解我国先人的政治上之精明。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有许多优良的部分是值得我们传承和发扬的。

学生了解现在的政治措施有一个基本基础,增强学习历史的兴趣。

2.经济发展不等于国家富强,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要革新政治。

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大政治反作用于经济,在增强经济、科技实力的同时,还要不断深化政治、经济和军事体制的改革,提高政府机构的办事效率,加快国防现代化建设,更大限度地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教学重点
从西汉到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过程中,经历了中央与地方权力的争夺,皇权与相权的争夺,理清各朝为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要措施。

教学难点:
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三国演义》中的第一句话:“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请大家看看中国历史朝代的更迭,说说这句话有没有道理?中国各朝各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形?
自秦始皇建立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以来,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斗争、君权与相权的斗争长期延续,成为中国政治史上的重要一幕,各朝各代的中枢权力体系也不断变化。

地方势力有时导致中央机构的瘫痪甚至废弃,酿成全国的动乱局面,给人民带来无穷的灾难。

西汉的七国之乱,东汉末年的政局长期动荡不安,三国两晋南北朝更战火烽涌,几百年来人民苦于战乱。

虽经隋唐统一全国,并出现了唐朝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但是“安史之乱”后中国又进入藩镇割据的局面。

唐后的五代十国中国进入小国林立的局面。

大一统的局面不复存在。

中国为什么经常如此局面?中央怎样克服地方分权加强集权,从而维护大一统的局面讲授新课:
请同学们自学课本,并以中央与地方、君权与相权斗争为两条线索,绘出从西汉到清朝中央官制与地方政治制度发展变化的情形,目的在于理清为加强中央集权和专制皇权主义都采取了哪些措施。

在阅读中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汉初分封诸侯国的原因是什么?带来了什么严重后果?汉景帝和汉武帝分别采用什么办法解决地方分裂问题?
2)唐朝创立了什么制度加强中央集权?
3)宋朝采用了什么制度加强中央集权?
4)权力中枢机构的设置是皇帝加强皇权的措施,汉、唐、宋、元的权力中枢机构分别是哪些?
5)各朝对待丞相的态度有何变化?
一、中央政治制度
(一)、皇帝制度
皇帝制度的基本内涵: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从汉到元,皇帝制度得到进一步充实和完善
(二)、君权和相权
1.汉代:“中朝”与“外朝”汉初,丞相掌握实权;
汉武帝时,形成“中外朝”
汉代中央政府沿用了秦代的三公九卿制,所谓三公,就是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

丞相总理政务;太尉掌管军事;御史大夫监察。

所有卿相中,丞相的地位最高。

汉初时,大小政事,从立君、立储、封增、赏罚,到民政、律法、礼制、边事战争以及官吏选用,往往都是丞相先召集百官集体讨论,再将结果上奏,由天子与丞相共同商议决策。

皇帝对丞相礼遇隆重。

凡拜相,天子临朝,六百石以上的官员皆得朝会。

凡丞相进见,皇帝得离坐;丞相病重,皇帝得亲临问疾,并遣使送药;丞相死后,移归私第,皇帝车驾往吊,并赐棺,赐葬地,赐冥器等。

由此可见丞相地位之尊崇了。

丞相责任如此之大,人选自然应该慎重,从高祖到文景时代,一直都由列侯担任。

然而一方面列侯大都由军功而来,武人占绝大多数;另一方面,到武帝时期,继任的列侯也大多退化成了纨绔子弟,难以担当丞相职责。

武帝是个积极进取的皇帝,他很明白地看到了这一点。

所以他放弃了汉初的黄老无为之道,推行新政,独尊儒术,即位的当年就仿效汉高祖下求贤诏,布衣儒生公孙弘因此得以晋见。

建元新政失败后,他仍然在建元三年九月再次下诏求士,此后几年陆续得到朱买臣、吾丘寿王、主父偃、徐乐、严安、东方朔、终军等等。

元朔三年,汉武帝罢免张欧,换用布衣出身的公孙弘为御史大夫,标志着一个平民出身的士人阶层正式形成。

元朔五年,又将公孙弘升为丞相,封平津侯,替代了平棘侯薛泽。

布衣卿相,自此而始。

这两年也是武帝中外朝制度的开始。

所谓中朝(或称内朝),包括大司马,大将军,侍中,常侍,以及散骑诸吏等。

除了掌握军权的大将军大司马之外,其他基本上都是低品轶官员。

外朝,则是丞相,御史,食禄二千石的九卿人等。

武帝启用这些亲信入中央,参与决策,一方面是嫌弃旧有的卿相无能,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抑制丞相的权利,监督行政官员以及控制士人阶层的权利。

中外朝制度,在初时固然是超拔了一些人才,平衡了权势。

然而只凭皇帝个人的喜好任用人才,如同兵家专用奇道,用得好便大胜,用的不好就是大败。

评价:“中朝”拥有决策权,“外朝”变为执行机构。

丞相权力受到削弱。

2.唐代:三省六部制
评价:相权一分为三。

三省合作,相互牵制
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

3.宋代:“二府”
评价:进一步削弱了相权,皇帝总揽大权
汉武帝和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的措施有何异同?同:削弱相权,加强皇权;削弱地方机构的权力;异:汉武帝设立中朝削弱相权;宋太祖分割宰相的军权、财权和行政权。

在地方上汉武帝削弱王国实力,宋朝收地方精兵、财权、行政权。

(三)、监察体制(略讲)1.秦:
中央——御史大夫郡——监御史
2.汉:
中央——御史大夫地方——刺史
3.汉以后,监察制度逐步健全
4.作用:
加强了皇权,但封建专制的本质决定了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是有限的
(四)、选官制度(略讲)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三个阶段: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
1.世官制(先秦)
2.察举制(两汉至魏晋)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评价:体现封闭特征,民意无从体现
3.科举制(隋唐以来)
隋唐以后,科举制成为主要选官制度
评价:
弊端:考试内容不出儒学经义
进步性:打破了世家大族的垄断,保证了行政人员来源,提高了行政效率,形成了重学风气,体现了公平公正
二、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1.秦汉:郡县(汉中后期州郡县)
2.隋:州、县
3.唐:道、州、县
4.宋:路、州、县
5.元:
(1)实行行省制(10个)形成省、路、府、州、县级制
(2)两个单列行政区划:
一是中书省直辖的“腹里” 二是宣政院(藏、川、青)
6.明:承宣布政使司、府、县
7.清:省、道、府、县
小结提问:权力中枢机构的设置是皇帝加强皇权的措施,秦、汉、唐、宋、元的权力中枢机构分别是哪些?从这些变化你看到了中央官制变化的哪些特点?——秦三公九卿,汉中朝、唐三省六部、宋二府、元中书省。

唐的三省六部制代替秦的三公九卿制,中央机构从处理宫庭和朝庭的事务发展为只处理朝庭事务;三省六部制行政权、财权、军权并没有完全分开,到宋代二府互相制衡,说明了相权的分割。

本课讲述了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沿革,所涉及的时间跨度较广,所涉及的制度较多,需要归纳整理。

所以我对课文的文本进行重新处理,按顺序依着中央与地方两条线排列他们的变化。

最后,让学生来总结君权与相权的演变趋势。

从整个情况看,效果还可以。

让人感到忧虑的是,学生初中的历史基础较差,对一些朝代,制度,基本上到记不得了。

需要他们温习初中的知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