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汇国际化历程范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走向国际化,首先要做好两件事情:一是加快推进国际化。

双汇集团将继续坚持围绕“农”字做文章,围绕肉类加工上项目,加大投资,加快发展,做好大低温、发展大生鲜、进入大城市、实现大工业;为使双汇集团尽快走向世界,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实现国际化经营。

二是加强产业整合,进行国际化经营。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近几年人均肉制品消费量也同步快速上升。

但是,我国人均销量还不到60公斤,同西方发达国家人均70至120公斤的消费量相比,肉类产品的市场潜力依然巨大。

立足国内大市场,开拓国际大市场是双汇“走出去”发展战略的基础。

纵观世界肉类工业的发展史,产业大整合是必然趋势。

目前占据全球前四位的美国泰森公司、斯密斯菲尔等几家企业生猪屠宰量占美国生猪屠宰总量的50%、牛为7 9%、禽类为49%,丹麦的皇冠公司生猪屠宰量占丹麦生猪屠宰总量的80%。

他们比我们提前十年进行本国产业的整合,提前进行国际化经营。

因此,未来的中国必将造就出像美国斯密斯菲尔、泰森、丹麦皇冠这样的大公司,历史也赋予了我们机遇。

未来,双汇要在战略上实现三个转变:一是产品由高中低档向中高档转变;二是由过去速度效益型向安全规模型转变;三是把双汇集团做成国际化大公司,努力使双汇早日进入国际肉类行业前三强,把双汇打造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际大双汇。

今后,双汇将不遗余力地推动三个转变的实现。

一个是中国最大的肉类加工企业,一个是美国最大的猪肉生产商,双汇国际和史密斯菲尔德跨洋“双汇”,达成一份高达71亿美元的收购协议大单(见昨日本报A04、A05版),引发全球关注。

那么,双汇和史密斯菲尔德究竟是什么时候开始的“谈婚论嫁”?双方一旦最终达成交易,是不是意味着美国猪要来中国?双汇会不会把产品出口到美国……针对这些焦点问题,大河报记者昨日进一步深入采访,独家获得了许多台前幕后的新闻和权威说法。

回溯
仅仅10年,粉丝就“逆袭”了偶像……
“美国最大的肉类加工企业史密斯菲尔德,2002年销售收入为74亿美元,一年仅屠宰生猪就达2000万头。

双汇与这样的世界级企业相比,根本算不上大企业。

”2003年,双汇掌舵人万隆在接受大河报记者采访时,对史密斯菲尔德推崇备至。

在那一年,双汇的销售收
入刚刚达到100亿元(以当时的汇率计,约合13亿美元),在万隆的眼里,史密斯菲尔德还是一个遥不可及的“偶像”。

10年后,“粉丝”完美地“逆袭”了偶像,昨日,双汇国际以71亿美元收购史密斯菲尔德的新闻登上了全球财经媒体的头条。

相对于全球财经界的“震惊”,交易双方却相当平静,甚至,似乎有点理所当然。

“对于双汇国际来讲,与史密斯菲尔德合并是一个自然的进化过程。

”史密斯菲尔德方面这样看待这次的合并。

这个“自然的进化过程”历时超过10年。

早在2002年之前,万隆就认识了史密斯菲尔德的时任董事长兼CEO创始人——鲁特一世的孙子鲁特三世,而从2002年开始,双汇就开始了与史密斯菲尔德在环保、技术、食品安全控制、管理体系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双汇是我们肉类行业的标杆,我们遇到问题的时候,抬头看看双汇怎么做,就可以了。

”众品食业董事长朱献福多次这样说。

国内同行看老万,老万看什么?他去看行业内全球最领先的市场、最顶尖的企业。

万隆每年都要去美国,“我们到美国,不是去旅游的,而是要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高效的工业化生产以及领先的消费趋势。

”双汇员工都认为陪老板出国是个“苦差事”,因为行程安排通常是“三场(厂)”——屠宰场、养殖场、加工厂。

当然,全球最大的猪肉加工企业史密斯菲尔德是他必去的一站。

而史密斯菲尔德CEO拉瑞·铂普也多次来到双汇的工厂参观。

在高层的互访之外,双方的管理层之间的互动更加频繁,史密斯菲尔德曾派管理团队来双汇参观、学习,而双汇的团队更是年年都要到访史密斯菲尔德。

双汇的很多管理人员都能说出几句他们对史密斯菲尔德的印象。

“这个企业劳资关系相当融洽,我们参观的一个场,员工使用32种语言,一个饭堂前贴的通知就有8种语言的版本。


“美国养殖业的现代化程度非常高,一个年出栏两万头猪的养殖场,只有两个员工。


“史密斯菲尔德有一个厂建于上世纪60年代,在中国,这就相当残旧了,但他那里运作正常,设备设施非常完善,最先进的设备那里都有,厂区挤而不乱,组织很好,你可以想见他卓越的管理水平。


而双汇顶着重重压力引入冷鲜肉、开创中国肉类品牌、业内一流的管理水平,这里有多少是借鉴了它的西方同行?
如同双汇推崇史密斯菲尔德,万隆和他执掌的双汇在美国同行眼里,也有很高的地位,“双汇是一个很专注的企业,在全球的猪肉行业内享有非常好的声誉,万总在业内也很受尊重。

”一位在美国从事投行业务的人士告诉记者。

彼此了解、彼此尊重、共享愿景和价值观,这桩收购案,也许在公众看来是“闪婚”,但对于当事人来说,只是一次水到渠成的“双汇”。

从什么时候,双汇和史密斯菲尔德开始“谈婚论嫁”?交易双方都对此保持缄默。

但可以肯定的是,双汇国际的成立,是双汇国际化的主要契机。

双汇国际成立于2007年,总部设在香港,其中一个使命就是要充分利用香港专业的投资平台,发掘全球优质资源,在海外投资,实现企业在全球的资源优化配置。

一位接近这次收购的人士将此次收购解析为“天时、地利、人和”。

天时:双汇在全球“最多的人、最多的胃”的消费市场上,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长足的发展,实力已与史密斯菲尔德渐次接近,而此时人民币也在升值,出海收购从财务配置上讲非常划算。

地利:双汇国际位于亚洲金融中心的香港,拥有丰富的与国际顶尖投行、律所、财团打交道的经验。

人和:双方管理团队彼此拥有深厚的了解和共同的愿景。

拥有了天时、地利、人和,并不一定能排除“第三者”。

根据合并协议的条款,“史密斯菲尔德可以继续与其他两个潜在投标者进行有限度的讨论,以确定是否引出一个更优越的方案。

此外,在协议有关条款约束下,史密斯菲尔德可以在任何时间回应其他第三方主动提供的收购方案。

如果出现另一个对史密斯菲尔德的董事会更有利的交易建议,双汇国际将有一定的权利提供相称的方案。


双汇集团发展历程:20多年来,双汇集团依靠改革开放、引进资金、引进技术、引进人才,企业从一个国有小型肉联厂不断发展壮大起来。

经历了改造、引进、创新的过程,经历了信息化发展的过程,经历了国际化、产业化的过程:1984年,双汇的前身漯河肉联厂开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当年实现了扭亏增盈;1994年,双汇集团第一次与外资合作,实现了由工厂制向公司制的转变;1998年,双汇股票在深交所上市,完成了股份制改造;2007年,为推进国际化,双汇集团引进国际战略投资者,为企业带来国际化的经营理念和管理经验,促进企业战略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可行性,增强了企业的抗风险能力,促进了企业快速平稳发展。

工业化信息化改造传统企业
为改变传统屠宰业小散乱差的落后状况,双汇集团坚持高起点、上规模、高速度、高效益发展现代肉类工业,用大工业代替小作坊,推动产业升级,实现技术和设备的国际接轨。

先后投入40多亿元,从日本、美国、丹麦、瑞士、荷兰等发达国家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4000多台套,按照欧盟和出口注册标准,在全国12个省市建立了20多家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的肉类加工基地和配套产业。

肉制品采用引领行业的绞肉、滚揉、嫩化、自动化控制等生产设备和工艺;屠宰业采用国际先进的冷分割工艺,实行二段冷却排酸、同步检验、精细分割,实现了“西式产品的中式化改造,中式产品的标准化生产,屠宰行业的精深加工”。

双汇集团把信息化管理应用到最传统的农产品加工业,实行标准化管理、信息化控制,用信息化优化业务流程,在企业的生产、采购、销售、配送、财务、管理等各环节推行信息化,实现数据的大集中,管理的大整合。

猪从哪里来,肉到哪里去,质量怎么样,猪肉的等级、质量、价格以及产销量等通过信息化实现全程追溯,企业达到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管理、信息化控制,实现与国际接轨。

科学管理强化企业软实力
为实现企业的科学管理,双汇集团进行实施组织创新、机制创新。

推行事业部管理机制,使决策权、经营权、监督权三权分离,实现分权有序、行权有效、监督有力、管理科学、运作高效的管理机制。

实行新的选人用人管理文化,把国际上选拔人才的竞争机制、激励机制、约束机制、淘汰机制引入企业,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实现管理与国际接轨。

技术创新打造核心竞争力
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在科技,支撑企业发展源动力在创新。

26年双汇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巨变,充分展示了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双汇集团拥有国家级技术中心和博士后工作站,是国家认证的质量检测中心,技术研发队伍200多人,多次承担国家、省部级科技攻关项目,获得国家专利120余项。

具备强大
的研发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双汇集团围绕肉类产品的开发,不断进行产品创新,围绕“西式产品的中式化改造,中式产品的标准化生产,屠宰行业的精深加工”,创新技术、创新工艺、创新产品,实现生加工与熟加工相结合、深加工与粗加工相结合、内外贸相结合,开发出200多种冷鲜肉、400多种调理产品、600多种高低温、中西式的肉类产品群,引领了市场发展,实现了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成为中国肉类加工业技术最领先、产品最优质的代表。

双汇集团率先把冷鲜肉引入中国,实行“冷链生产、冷链销售、冷链配送、连锁经营”的“放心肉”营销新模式,改变了国内几千年来沿街串巷、设摊卖肉的旧模式。

双汇,创造了双汇冷鲜肉、双汇王中王等一大批消费者喜欢的产品,开创了中国肉类品牌。

实施品牌化经营抓好产品质量
中国传统的肉类工业散、小、乱、差,经营没有品牌,质量没有保证,双汇集团率先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和设备,用现代化、规模化、标准化的生产取代“一把刀杀猪、一口锅烫毛”作坊式生产,用“冷鲜肉”取代“热鲜肉”,用“冷链生产、冷链配送、冷链销售、连锁经营”的肉类经营新模式取代“沿街串巷、设摊卖肉”,实施肉类的品牌化经营,结束了中国卖肉没有品牌的历史。

双汇集团通过品牌化经营,做大了产业、做优了产品、做响了品牌,双汇“高温肉制品、低温肉制品、鲜冻分割猪肉”三个产品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

品牌化发展的基础是产品,是质量。

双汇集团秉承“产品质量无小事、食品安全大如天”的质量宗旨,始终围绕产品抓质量,围绕品牌树形象,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发展现代工业。

双汇集团率先在肉类行业引入ISO9001、HACCP、ISO14001、ISO22000、安全食品、化验室检测等六大管理体系,创新性地建立了企业的综合标准化管理体系;双汇质量检测中心配备了高效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仪、全自动微生物检测仪等国际一流的分析仪器,具有对食品的源头、加工过程、出厂产品的最终检验的能力,分析检测能力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确保产品安全;对原材料实行统一采购、合同采购、招标采购,按照合格供方评价制度,对供方资格进行定期认定和更新淘汰,确保源头控制;建立500多人的品质管理队伍分布在生产各工序、各岗位进行在线检测,生产车间建立自检、互检制度,定期对工艺、生产、安全、体系运行等进行检查,形成了从技术、检验、采购、生产、监督管理一体化的质量保证和质量防控体系。

“大粮仓”变为现代“后厨房”
河南是农业大省,有中国“大粮仓”、中国“后厨房”的美誉,如何创新现代农业发展思路,双汇集团敢为天下先,勇于立题破题,围绕“农”字做文章,围绕肉类加工上项目,为实现农民增收、工业发展、市场繁荣,双汇集团以肉制品和屠宰两大主业为依托,向上游与日本火腿公司合资建立了种猪繁育基地,建成了年提供600万头商品猪的种猪繁育体系;向下游
发展化工包装业、粮食加工业、商业、物流配送业,形成了主业突出、行业配套的产业集群。

通过产业链的发展,把市场消费需求,转化为农产品种植标准、养殖标准、加工标准、配送标准,转化为农业订单标准,实现产业化经营,进一步增强了企业整合资源的能力。

发展养殖业、饲料业、屠宰业、肉制品加工业、化工包装、商业物流,完善产业链,做大做强做专做精肉类加工业,造出了年产量300万吨、世界级大型肉类加工企业,年消化生猪3000万头、鸡肉60万吨、年转化粮食800万吨,间接提供就业岗位150万个,有力地带动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秉承“产品质量无小事,食品安全大如天”的质量宗旨,双汇集团实施从农场到餐桌全产业链质量控制,筑牢食品安全防线;为服务好市场,在全国30多个省市以及海外建立了100多个销售分公司和办事机构,4000多名销售人员和10000多家经销商组成了“纵横国内、辐射海外”的营销网络和服务体系,双汇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及香港、日本、新加坡、俄罗斯、菲律宾等国家和地区,双汇产品走进千家万户,成为消费者一日三餐首选的肉类品牌。

双汇奔向世界肉类行业前三强
26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一瞬,但在双汇的发展进程中却是一次从量变到质变的创业历程。

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双汇集团完成从60亿到500亿的跨越,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双汇集团将朝着超千亿的目标迈进,肉类产量进入世界肉类行业前三强,把双汇打造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肉类食品集团,成为支持农业、带动农业、为农业发展做出贡献的百年双汇,缔造出世界级肉类品牌。

未来的双汇,在万隆董事长的带领下,一定会用如椽之笔,在中国和世界肉类加工史上,续写更加精彩的华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