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说“木叶” 集体备课

合集下载

《说“木叶”》教案

《说“木叶”》教案

《说“木叶”》教案说“木叶”教案教学目标:1. 学生能理解和正确使用词汇“木叶”。

2. 学生能够熟练使用正确的语调和语速说出“木叶”。

教学准备:1. 一张标有“木叶”的大字卡片。

2. 每位学生一张纸和一支铅笔。

教学步骤:引入:1. 教师出示标有“木叶”的大字卡片,并向学生询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

2. 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后,教师解释“木叶”是日本动漫《火影忍者》中一个村庄的名字。

指导发音:1. 要求学生注意教师的发音,并试着模仿。

2. 强调发音的音调和语速。

练习发音:1. 让学生分组,每组三人。

2. 让学生轮流站在台前读出“木叶”这个词汇。

其他组员可以用手势或点评方式来评价读音。

角色扮演:1. 将学生分为两组,一组为“教师”,另一组为“学生”。

2. “教师”给出一个“问题”,“学生”要用“木叶”这个词汇来回答问题。

3. 鼓励学生用不同的语调和语速来回答问题,让他们发挥想象力。

写作练习:1. 让学生单独完成一张纸上写下“木叶”的练习。

2. 鼓励学生想象他们是《火影忍者》中的角色,写一段与“木叶”相关的句子或短文。

展示与分享:1. 鼓励学生将他们写的句子或短文向全班展示与分享。

2. 让学生相互倾听和评论。

总结: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程中学到的新词汇和发音要点。

2. 教师鼓励学生多加练习,以便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好“木叶”这个词汇。

拓展活动:1. 鼓励学生在课后观看《火影忍者》这一动漫,进一步了解“木叶”这个词汇的背景和使用方式。

2. 鼓励学生用“木叶”这个词汇编写自己的故事或写一篇关于“木叶”的小议论文。

继续写相关内容延伸学习:除了在教学中积极使用“木叶”这个词汇之外,还可以通过一些延伸学习活动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木叶”的理解和认识。

1. 日本文化探索:由于“木叶”这个词汇源自于日本动漫,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日本文化和传统。

学生可以使用互联网和图书馆等资源,了解日本的风景名胜、传统服饰、美食等,然后用他们自己的话向全班分享。

《说“木叶”》教学设计

《说“木叶”》教学设计

《说“木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说“木叶”》的背景和主题,理解其中所传递的核心价值观和情感。

2.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创意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

3.通过学习该文本,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协作能力。

教学重点:1.理解《说“木叶”》的主题和核心价值观。

2.学习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表达方式。

3.提高学生的口语和听说能力。

教学难点:1.学生运用所学词汇和表达方式进行口语表达。

2.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和协作能力。

教学准备:1.文本《说“木叶”》。

2.分组活动所需的道具和材料。

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10分钟)1.教师展示《说“木叶”》的封面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

2.教师向学生简要介绍《说“木叶”》的背景和主题,引导学生思考与主题相关的情感和价值观。

Step 2 理解文章(15分钟)1.教师阅读第一段,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基本情节和主旨。

2.学生小组讨论,回答以下问题:a.文章中的“木叶”指的是什么?b.文章中的主人公是谁?他有什么特点?c.这个故事讲述了什么?3.学生回答问题,进行整体讨论。

Step 3 学习词汇(20分钟)1.教师向学生介绍并解释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如“心态”、“信仰”等。

2.学生进行词汇默写和造句练习,巩固词汇掌握。

3.学生分组进行词义配对游戏,巩固所学词汇。

Step 4 听说训练(30分钟)1.教师播放《说“木叶”》的录音,学生跟读。

2.学生分组进行对话练习,复述故事情节,加入自己的想象和创意。

3.每个小组挑选一名代表,进行现场表演。

Step 5 合作活动(30分钟)1.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场景,自由创作一个与《说“木叶”》相关的短剧。

2.学生准备道具和服装,排练剧本。

3.小组之间轮流表演,评选最佳表演。

Step 6 总结和评价(15分钟)1.教师与学生总结今天学习的内容,复习重点词汇和表达方式。

2.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提出改进和进一步提高的建议。

3.教师进行总评和鼓励。

说“木叶”优秀教案

说“木叶”优秀教案

说“木叶”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2.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同类诗歌语言艺术现象。

3.感受中华文化的深厚积淀,唤起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教学难点: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实质则是谈中国诗歌语言艺术具有暗示性的重要特点。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设想:课前学生要充分自主预习,能借助段落的中心句,把握主要自然段的大意。

使用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生一起欣赏一篇高考满分作文(屏幕显示):广阔的苍穹上突然上演一出绝世的舞蹈。

然后,一个“雁字”,接着一个“雁字”。

我呆在那里,无法动弹,直到夜幕徐降,芦苇荡的尽头响起了母亲的呼唤声。

年少的我,并不知这里边有一种民族文化哀愁。

后来,我在古代名篇中,读到了“雁阵惊寒”,顿时感到了一种彻骨的诗意。

于是,我一次又一次仰望天空,努力寻找大雁的影子。

然而,我失落了,它们越来越少,“雁阵惊寒”般的名篇也很少问世……是谁偷走了“雁字”的影子?又是谁,荒芜了文化的天空,扼杀了我的诗意?……(2007年高考江苏卷《怀想天空》)一种美好事物的消亡,代表着一种生活情景的消逝,这位敏感的作者对此充满了叹惋和怅惘。

请大家找一找古诗文中包含大雁这一美好意象句子。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李清照《一剪梅》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李清照《声声慢》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王湾《次北固山下》寒塘坐见秋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乡心正无限一雁度南楼――唐.赵嘏《寒塘》渔舟唱晚,响绝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王勃《滕王阁序》这些诗句寄托着对故乡的思念,对亲人信息的期盼。

但大雁何以能表现这种情感?今天我们在学习《说“木叶”》的过程中就会得到更深刻的启示。

说木叶教案8篇

说木叶教案8篇

说木叶教案说木叶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潜力。

3.创设美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诗的热情,使学生感受我们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唤起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4.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潜力分析诗歌同类现象。

教学难重点分析:难点: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而实质是谈诗歌语言的特点。

重点: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分析:诗歌的暗示性是一个诗歌理论问题,而学生对诗歌只有浅近的知识,也容易为文题的表面所迷惑,不能把握本文的真正用意。

因此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突破认识的难点,帮忙他们理解、学会暗示这一表达技巧,汲取宝贵的艺术营养。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交代预习状况课前预习的时候,我让同学们处理了相关的生字词,并对文中的诗词做了大概的了解,同时要求同学们抓住每一段的关键句。

在研习课文之前,先给大家补充一些读书的方法:宋朝的心学家陆九渊以前总结出一些读书的方法,我认为这对于我们此刻的阅读理解以及平时读书都是十分有帮忙的读书切戒在慌忙,涵咏功夫兴味长。

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

-------《陆象山文集》上诗的意思即是:1、读书务必要静下心,心静自然能讲文章理解透彻;2、好好玩味其中的意蕴,所谓的意味深长;3、读不懂得地方能够先行放过,不要走死胡同;相反的,在重点之处则就应仔细思量、思考。

《说“木叶”》是林庚先生关于诗歌意象的一篇文化随笔,文中篇幅很长,引用的诗词很多,那么我们在理解这篇文章的时候就就应运用到上面所说的读书方法,整体把握,抓住关键,把书读薄。

弱水三千,我独取一瓢而饮。

二、导入“诗圣”杜甫有一句千古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那么其中的“落木”是什么意思呢?天空上掉下来的木头吗?(学生回答)那里我们能够看出,诗词的鉴赏离不开对意象的分析把握,这天我们就走进林庚先生的《说“木叶”》。

说“木叶”教案

说“木叶”教案

说“木叶”教案一、教学背景宇智波鼬所写的漫画《火影忍者》在全球享有广泛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其中,位于忍者村的木叶村更是备受关注。

随着《火影忍者》的不断推广和宣传,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木叶村产生兴趣,因此对于教师们来说,在教学中适当的引入这一话题,既能够满足学生的需求,同时也能提高教学的趣味性。

二、教学目标•了解木叶村所在的背景和历史•了解木叶村的组织和体系•了解木叶村的代表人物和特色•了解木叶村在《火影忍者》中的作用和地位三、教学内容1.了解木叶村所在的背景和历史在教学中,可以通过简单的介绍,让学生了解木叶村所在的背景和历史,包括产生的原因、发展的历程等。

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了解一些日本的文化和历史,增强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2.了解木叶村的组织和体系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让学生了解木叶村的组织和体系,包括各种忍术、部门、等级等,了解木叶村是一个由忍者组成的组织,以及忍者间的关系和互动。

同时,也可以通过这些了解忍者文化的精神和信仰,增强学生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3.了解木叶村的代表人物和特色在教学中,可以通过介绍木叶村的代表人物和特色,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木叶村。

例如,可以介绍火影、赤色闪光等代表人物,让学生了解他们在木叶村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也可以介绍木叶村中忍者的技能和特色,如影分身之术、写轮眼等,让学生了解忍者的特殊技能和个性特点。

4.了解木叶村在《火影忍者》中的作用和地位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让学生了解木叶村在《火影忍者》中的作用和地位,加深学生对这个漫画世界的认识和理解。

例如,可以介绍木叶村在漫画中的角色设定、发挥作用和影响力等,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火影忍者》。

四、教学方法1.讲解法教师可以通过讲解的方式,依次向学生介绍木叶村的各个方面,让学生对木叶村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

2.互动法教师可以通过互动的方式,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让学生在交流中加深对木叶村的了解和认识,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组织阅读教师可以选择适当的阅读材料,让学生进行阅读和理解,从而对木叶村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说“木叶”》教案 安乡一中高二语文备课组

《说“木叶”》教案   安乡一中高二语文备课组

课题《说“木叶”》课型新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课文内容,弄清文章由“木叶”所阐释的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理论。

2.了解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过程与方法1.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诗歌同类现象。

2.能够初步学会古典诗歌意象鉴赏的一般方法。

3.引导学生体察诗歌艺术中的精微之处,养成咀嚼、回味的良好阅读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创设美激发学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及热情,唤起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理解“树叶”和“木叶”、“落叶”和“落木”的不同意味。

教学难点课外延伸,通过分析具体诗歌从而了解意象在表达情感和营造意境方面的重要作用。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唐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在其《登高》一诗中有两句传诵千古的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同学们知道这里的“落木”是什么意思吗?二、分组讨论1、四人一组讨论寻找你认为能表现文章行文脉络的疑问句,并加以整理。

2、以小组为单位追寻上述问题的答案。

3、从课文看,“木”与“树”的意味有什么异同?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三、探究阅读融会贯通。

1、赏“梅”诗品梅之意象诗一:早梅诗二:山园小梅齐己林逋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梅花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惟有暗香来。

2、赏“柳”诗品柳之意象诗一:咏柳诗二:垂柳贺知章唐彦谦碧玉妆成一树高,绊惹春风别有情,万条垂下绿丝绦,世间谁敢斗轻盈。

不知细叶谁裁出,楚王江畔无端种,二月春风似剪刀。

饿损纤腰学不成。

诗三:赠柳李商隐章台从掩映,郢路更参差。

见说风流极,来当婀娜时。

桥回行欲断,堤远意相随。

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

四、自主研究拓展延伸1、除了上面讲到的“梅”“柳”之外,古诗中还有很多具有特点意象内涵的事物,请同学们想想看,写出来,然后再概括一下它们各自的暗示性内涵。

《说“木叶”》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说“木叶”》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木叶”在日本文化中的特殊含义及其与中国文化的关联。

(2)分析文章中使用的象征手法及其作用。

(3)掌握文章的基本结构,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掌握“木叶”在日本文学中的起源和发展。

(2)通过合作探讨,分析文章中的象征意义和审美观念。

(3)通过案例分析,提高学生解读文本、分析作者观点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理解。

(2)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感受和欣赏。

(3)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好事物,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 “木叶”在日本文化中的特殊含义及其与中国文化的关联。

2. 文章中使用的象征手法及其作用。

3. 文章的基本结构,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三、教学难点1. 分析文章中的象征意义和审美观念。

2. 解读文本、分析作者观点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日本文化的发展历程,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通过展示相关图片,引发学生对“木叶”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了解“木叶”在日本文学中的起源和发展。

(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提到的日本作家和作品,了解其与中国文化的关联。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文章中使用的象征手法及其作用。

(2)分享成果: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和互动。

4. 案例分析:(1)让学生举例说明文章中的象征意义和审美观念。

(2)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好事物,提高审美情趣。

(1)教师点评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

五、课后作业1. 请学生结合文章内容,谈谈自己对“木叶”在日本文化中的特殊含义的理解。

2. 分析文章中使用的象征手法,举例说明其作用。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美好事物的感受和欣赏。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和案例分析环节的参与程度、思维活跃性和表达能力。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说“木叶”》教案

《说“木叶”》教案

《说“木叶”》教案教案:教学目标:1. 学生通过本课学习,能够掌握“木叶”这个词汇的读音和意思。

2. 学生能够在交流中正确运用“木叶”这个词汇。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幻灯片或者黑板。

2. 课件或者教材。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教师播放一段动画片或者漫画《火影忍者》,引起学生的兴趣。

然后问学生:“你们看过《火影忍者》吗?你们知道里面有一个重要的地方叫做‘木叶’吗?”鼓励学生回忆并讨论他们对“木叶”的想法。

Step 2:呈现词汇教师在黑板上或者幻灯片上展示词汇“木叶”,并复述几次。

“木叶”这个词汇读作“mù yè”,意为“wooden leaf”或者“leaf of a tree”。

Step 3:听读训练教师播放录音,让学生听音,同时在黑板上或者幻灯片上显示出“木叶”的拼音和汉字,并反复让学生跟读。

“mù yè”。

Step 4:造句练习教师示范一到两个关于“木叶”的句子并解释意思,然后让学生分组创造自己的句子,使用“木叶”这个词汇。

鼓励学生多说多练。

Step 5:拓展应用教师通过图片、视频或者故事,讲述“木叶”在《火影忍者》中的重要作用,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

Step 6:小结教师复述本节课的重点,总结“木叶”的读音和意思。

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尝试使用这个词汇。

Step 7:练习与评价教师可以布置一些练习题目,让学生巩固所学的词汇。

例如:1. 请写出“木叶”的拼音。

2. 用“木叶”这个词汇造一个句子。

3. 你觉得“木叶”在《火影忍者》中有什么特殊的意义?教学扩展:教师可以让学生用英语或者中文介绍一下自己最喜欢的动漫、漫画或者小说,包括其中的重要地点和角色。

教学反思: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到“木叶”这个词汇的读音和意思,并能够在交流中正确运用。

通过与《火影忍者》的联系,能够提高学生对于词汇的理解和记忆。

【教师扩展】接下来,我们将继续深入探讨“木叶”的相关内容。

《说“木叶”》优秀教案三篇

《说“木叶”》优秀教案三篇

【导语】意象是诗歌思想内涵的载体,是诗歌艺术的精灵。

要阅读、欣赏古代诗歌必须了解有关意象的知识,领悟语汇产⽣固定的暗⽰意义的原理。

林庚先⽣的这篇《说“⽊叶”》为我们理解古代诗歌意象,并且能够举⼀反三,提供了⼀个很好的范例。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篇⼀ ●教学⽬标 知识⽬标 1.指导学⽣了解⽂中引⽤的古代诗句的含意。

2.理解中国古代诗歌中“⽊叶”意象的意蕴。

能⼒⽬标 培养学⽣把握诗歌中意象所表现出的感情⾊彩,⽐较同⼀意象在不同诗作中的细微差别,提⾼诗歌赏析的能⼒。

德育⽬标 培养学⽣热爱⽣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养成良好的读诗习惯。

●教学重点 1.抓出主要信息,搞清层次关系,理解课⽂内容。

2.了解诗歌语⾔具有潜在暗⽰性的特点。

●教学难点 从⽂章所阐述的知识和道理中,看出它在⽂学鉴赏中所具有的普遍意义,指导学⽣进⾏诗歌鉴赏实践。

●教学⽅法 1.⾃读法。

尽可能让学⽣⾃⼰仔细体会本⽂所辨析的“⽊叶”“树叶”“落⽊”的细微区别,教师适当点拨,由个别推及⼀般,使他们明⽩诗歌语⾔的暗⽰性特点。

2.探究阅读,让学⽣通过鉴赏实践,提⾼诗歌的解读能⼒。

●教具准备 多媒体投影仪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导语设计 教师:杜甫的《登⾼》⼀诗中有两个千古名句:“⽆边落⽊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试问:其中的“落⽊”何意? 学⽣思考后明确:“落⽊”即“落叶”。

教师:那杜甫为什么不说“⽆边落叶萧萧下”呢?“⽊”和“叶”有何区别呢?让我们⼀起阅读林庚的《说“⽊叶”》来解开这个“谜”吧! ⼆、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学⽣默读课⽂,找出⽂中难懂的诗句。

教师巡视并帮助解决。

2.学⽣再读课⽂,试⽤简洁的语⾔概括每段段意。

四⼈⼀⼩组交流后明确: 第1⾃然段,以众多诗⼈作品中的“⽊叶”形象作引⼦,引出议论话题。

第2⾃然段,探寻古诗中多⽤“⽊叶”的理由,排除了诗⼈们考虑⽂字洗练的因素。

由“⽊叶”⽽“落⽊”,指出古代诗⼈们在前⼈的创造中学习,⼜在⾃⼰的学习中创造,使得中国诗歌如此丰富多彩。

说“木叶”教案

说“木叶”教案

《说“木叶”》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木”的艺术特征和“木叶”这一意象的意蕴;2.学会鉴赏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课时:第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说“木叶”》中作者发现“木叶”是诗人们钟爱的形象,并且引用大量的例子来解决这个疑问,最后给出了自己的见解。

我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理清了课文的脉络,掌握了课文的写作顺序。

今天,我们来深入挖掘这一现象,透过“木叶”体会诗歌语言的暗示作用。

二、第一次先学后教:分析比较“(落)木(叶)”与“树(叶)”自学指导研读课文4-6段,独立完成下表时间:5分钟明确答案总结:所以,相对于“树叶”,“木叶”本身就含有落叶的成分,带给我们以“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给我们的是“整个舒朗的清秋的气息”。

问:仅是一字之差,结果却相去甚远。

“木”会有这样两个艺术特征,文中具体说明。

那么本文仅仅是为了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吗?明确:说明“木”的这两个特征,是为了阐述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

(可以让学生适当说说自己理解的暗示性是什么意思)诗歌语言的暗示性: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是指诗歌语言里的某些意象,能代表和暗示诗人某种特定的思想和情感的特性。

它不能用现代的科学实验去测量,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

过渡:只要提到“木”大家就会想到在瑟瑟秋风中凋零的树木,引发人们的感伤情怀。

以此类推,很多意象在长期的文化进程中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

古诗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意象,它们如“木叶”一样,成为难以言传的精妙语言。

请根据课文所阐释的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的理论,体味古诗中意象的艺术特点。

二、第二次先学后教:品味“暗示性”,分析意象自学指导品味古诗中“落红”意象的艺术特点方式:小组活动时间:10分钟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辛弃疾落红满路无人惜,踏作花泥透脚香。

——杨万里谁把青钱衬落红,满地无人扫。

——舒亶花落水流红。

说木叶教案(精选10篇)

说木叶教案(精选10篇)

说木叶教案说木叶教案(精选10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木叶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说木叶教案篇1教学目标一、了解诗歌语言的特质。

二、学习分析与综合的方法。

课文围绕“木叶”举出古典诗歌中的大量实例,通过精到的比较、分析,阐发了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质。

教学中可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把握作者的基本观点,学习比较的方法,认真体味“木”、“树”等词语不同的意味和艺术效果,从而对诗语的特点和鉴赏诗语的方法获得实感。

教学步骤一、说“木叶”木与树相同又不同的地方,进一步强调了涛歌语言中的暗示性问题。

我国是诗的国度,从劳动中产生了诗歌,经过了不算长的时间,到唐代就已达到顶峰,纵观古代诗歌,有许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木叶”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气息。

作者由诗人们钟爱的“木叶”人手,解析了树、树叶、木叶之间细微的差异,重点分析了木与树相同又不同的地方,进一步强调了诗歌语言中的暗示性问题。

但也有的时候,诗人把它组织在不同的意象体系里,使之表现不同甚至相反的感情。

比如唐太宗爱桃花,写过一首咏桃涛:“禁苑春晖丽,花蹊绮树装。

缀条深浅色,点露参差光。

向口分千笑,迎风共一香。

如何仙岭侧,独秀隐遥芳。

”而杜甫却说“轻薄桃花逐水流”,把桃花贬得一钱不值。

作者林庚是著名的学者、诗人,本文中,他对“木”在形象上的艺术特征作丁极为精细的辨析,应该说对我们怎样体察诗歌艺术中的精微之处颇有启发。

二、给下列词语注音A.袅袅( ) 桔颂( ) 灼灼( ) 皋( )B.征戌( ) 瘐( ) 缠绵( ) 褒( )C.翩( ) 荃( ) 干燥( ) 漂零( )D. 漂泊( ) 迢远( ) 桅杆( )三、研读课文,讨论问题。

1.古典诗歌中“树”与“木”的艺术特征、意思情味、适用场合有什么不同?繁茂的枝叶特树枝叶的绿色,树干褐绿色木质的树干,落叶的因素征木黄色、干燥的质感意树:饱满味木:疏朗场树满树叶子吹动,浓阴密密层层合木秋风叶落2.以“木”引起落叶的联想为例,说明诗歌语言的特质及其对诗人创作的意义。

《说“木叶”》教案十篇

《说“木叶”》教案十篇

《说“木叶”》教案十篇说“木叶”教学设计篇一一.教学三维目标1.品味文中诗句,理解古代诗歌中“木叶” 意象的意蕴;比较“(落)木(叶)”与“树(叶)”的不同,把握“木”的艺术特征。

2.了解诗歌语言有潜在暗示性的特点,明确本文写作目的。

3.初步培养学生感悟诗歌中意象所表现出的丰富意蕴,提升诗歌的阅读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品味文中诗句意蕴,比较“木”与“树”的不同,从而把握“木”的艺术特征。

2.难点:了解诗歌语言有潜在暗示性的特点,利用文中阐述的知识和道理指导学生进行诗歌意象品味练习。

三.教学方法:1.学生探究为主,师作引导;2.指导学生通过抓关键词句,筛选主要信息来解答有关问题,把握文意;3.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教学安排1课时五.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诗词填空1.(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讨论明确,以上诗句中“落木”与“落红”分别是“落叶”与“落花”,作者为何不用“落叶”与“落花”,却用“落木”与“落红”?这个问题我们请著名学者林庚先生来作解答,导入课文学习。

二)释题:“说”属于议论文体,本文是文化随笔(文艺短评);“木叶”是文章论题,本文是就古诗中“木叶”意象进行分析说理。

三)作者介绍(指生读屏幕上内容)四)研读课文(老师作方法指导:各种读法结合,通过抓文段中关键词句,筛选有效信息,来把握文意,回答有关问题。

)1.略读文章前三段,讨论明确以下问题:1)本文谈到了一个什么文学现象?2)“木叶”是什么?对此作者有何质疑?3)“木叶”到“落木”,其与“落叶”或“树叶”的不同,关键点在哪?4)小结前三段:我国历代诗人们钟爱“木叶”这一形象,其关键在“木”字。

(下文具体分析“木”的特征。

)2.重点研读第4.5.6段(全文中心)1)读第4段,探讨以下问题:1)“木”一般用在什么场合?2)生读这段内容,找出引用的诗句,仔细体会其内涵。

(方法:找文中关键词句来谈)1)体会“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教案《说“木叶”》(大全)

教案《说“木叶”》(大全)

教案《说“木叶”》(大全)第一篇:教案《说“木叶”》(大全)《说“木叶”》教学设计【课文概述】本文是选读课文,所以准备用一个课时来完成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自主思考,理解“木”的特征和“木叶”的含义,并扩展到课外,让学生感受诗歌意象的暗示性。

【学情分析】本班学生对学习语文有浓厚的兴趣,在前几天上《咬文嚼字》的时候,我举了大量的诗词来证明文中的道理,学生听后感受到了我国诗词的美,同时对诗词产生了兴趣,这对学习引用诗词较多、探究诗词用词的《说“木叶”》来说,无疑是作了一个很好的铺垫,所以,学习本文,我想让学生多探讨、多思考、多感悟,力求让他们再一次领略诗词的魅力,这对今后做诗歌赏析题也会有较大的帮助。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从文中关于树叶、落叶、木叶、落木的诗句理解“树”与“木”的区别,并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把握诗歌意象所表现的感情色彩,比较同一意象在不同诗作中的细微差别,提高诗歌欣赏的能力。

情感目标:让学生养成读诗歌、品诗歌的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树”与“木”的区别,从而明确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教学难点】以本文指导学生诗歌欣赏实践。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设计理由】用文章中的诗句导入,这样可以让学生快速投入文章的学习,并初步熟悉文章] 多媒体展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屈原《九歌》)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王褒《渡河北》)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柳恽《捣衣诗》)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沈全期《古意》)问题:看多媒体展示的诗句,看看它们有什么明显的共同点?明确:都用了“木叶”来表示落叶。

师:我们刚学完《咬文嚼字》,知道了一个字的不同,诗歌的意境也就不一样,有时甚至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那么“木叶”是以什么样的魅力使得诗人们爱不释手呢?我们今天就在课文《说“木叶”》中去探个究竟。

(板书课文标题及作者)二、初读文章【设计理由】理清文章的基本线索1、画出文章的诗句,说说作者为了阐明“木叶”的妙处,用了哪些相似的形象来作对比。

有关《说“木叶”》教案

有关《说“木叶”》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课文《说“木叶”》的基本内容,掌握作者对“木叶”的描绘和表达技巧。

(2)通过分析课文,了解并体会作者对自然、人生和艺术的独特见解。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培养审美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好,培养热爱自然、珍惜生命的情感。

(2)领悟艺术家的敬业精神,激发对文学艺术的热爱和追求。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说“木叶”》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领会作者对“木叶”的描绘。

三、教学难点1. 理解作者如何通过描绘“木叶”来表达自然、人生和艺术的感悟。

2. 学会从多个角度审视文学作品,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四、教学准备1. 课文《说“木叶”》及相关背景资料。

2.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及其背景。

(2)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体会作者的写作情感。

(2)分组讨论,交流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3. 课堂讲解(1)分析课文结构,讲解作者的写作思路。

(2)着重讲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木叶”的描绘。

4. 深入探讨(1)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课文,探讨作者对自然、人生和艺术的独特见解。

(2)组织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体验,进行互动交流。

5. 总结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2)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6. 课堂小结7. 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加深对作者写作思路的理解。

8.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教学效果。

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激发他们对文学艺术的热爱。

六、教学内容1. 回顾课文《说“木叶”》的主要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说“木叶”》精品教学设计教案

《说“木叶”》精品教学设计教案

《说“木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把握文章中的主要概念,理清文章的记叙思路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有暗示性的特质以及意象相对稳定的特点,提高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3.能够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分析诗歌中的同类现象。

学法指导:熟读课文,走进文本,认真细致地把握语句的含义以及作者的观点。

调动平时阅读文学作品的艺术体验,与文章中的相关评论做一番比较。

总结并掌握课文中的一些带规律性的鉴赏方法,并且尝试用这种方法去鉴赏诗歌。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与生俱来的想象力不断推动着我们去探索发现生活中饶有趣味的事情。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本是关于文学现象的探索与发现。

下面让我们打开课本61页,一起走进“木叶”的浪漫世界。

首先让我们明确一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展示PPT)文本探究摆现象——中国古代诗人钟爱“木叶”【提问】文章的题目是《说“木叶”》,这告诉我们本文主要讨论的中心是“木叶”,那么请问,文中告诉我们一个有关“木叶”的什么现象(请大家快速浏览第一段,筛选有效信息。

)——现象:中国古代诗人钟爱“木叶”一词。

【PPT展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凉爽的秋风不断吹来,洞庭湖中水波泛起,岸上树叶飘落。

)——屈原《九歌》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洞庭湖的湖面开始有了波浪,于是树叶就开始渐渐脱落了。

)——谢庄《月赋》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秋风吹动树叶不断地摆动,就好像洞庭湖上的波浪一样)——王褒《渡河北》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

(树叶落下来了,江水波涛相连,秋天的月光照在水面上,云彩在山顶上一动也不动。

)——陆厥《临江王节士歌》【提问】第二自然段引用了哪些诗人的诗句?(按照课本提示分层次朗读,画出引用诗句目的信息的句子)“树”: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橘啊,你这天地间的佳树,生下来就适应当地的水土。

)桂树丛生兮山之幽(桂树丛生啊在那深山幽谷)。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庭院里一株佳美的树,满树绿叶衬托着茂密的花朵,显得格外春意盎然。

说“木叶”精品课教案

说“木叶”精品课教案

说“木叶”【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3.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诗歌同类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学习本文从多个诗句中“木”这一意象的共同特征归纳出诗歌语言暗示性这一特质的方法——归纳法,使学生能够依据既有知识概括出共性的东西,形成抽象概括的能力。

2.使学生掌握通过运用精到的比较,分析问题,阐发了观点的方法。

3.使学生掌握化抽象的理论问题为形象的实感的方法。

三、情感及价值观目标【教学重难点】1.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2.难点: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而实质是谈诗歌语言的特点。

【教学设计】1.春风化雨,化抽象为形象,点化于无形。

林庚先生深谙诗歌妙道,此文命中了诗歌创作与鉴赏的玄机,撩开了诗歌神秘的面纱。

但林先生没有摆出那种“理论”的面孔来吓唬读者,没有故弄玄虚地搬弄术语,而是把深奥的文学理论渗透于古诗“木叶”意象的捕捉和阐释中。

这样,读者也会在一种“潜在的力量”的影响下,不知不觉地参悟了深蕴其中的道理,走进诗歌的殿堂。

解读这篇文章时,教者也应借助这种“潜在的力量”,通过多媒体课件,巧妙运用声、色,形,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生动形象的感性材料,与无形中点化学生,引导他们含英咀华,于细微处见精神,认真体味“木”、“树”等词语不同的意味和艺术效果,解读诗歌的内涵和抒情意蕴,从而了解诗歌的语言特点,把握鉴赏诗歌语言的方法。

2.创设诗意氛围,使学生情感体验更深,学习兴趣更浓,促进思索、探究。

通过诗意的语言、精美的画面、以及感染力极强的朗诵,给他们提供近似身临其境的感性的替代经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让学生深入观察、认识、理解和思考,真正做到探究式学习,进而发展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3.增大信息量,超越教材。

《说“木叶”》精品教案

《说“木叶”》精品教案

《说“木叶”》精品教案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理解诗歌语言暗示性特征。

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自主阅读、交流,理清全文思路;对比“木叶”与“树叶”、“落木”与“落叶”的意味,分析“木”在形象上的艺术特征,把握社科类文章的阅读模式;提升古典诗歌鉴赏的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领悟中国古典诗词的暗示性之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通过理解诗歌语言暗示性特征,讨论诗歌意象中的引申义和象征义,点燃学生热爱诗歌的激情。

教学重难点把握社科类文章的阅读模式;引导学生领悟中国古典诗词的暗示性之美;讨论诗歌意象中的引申义和象征义。

教学方法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互动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简介作者1.播放张学友歌曲——《秋意浓》。

问:歌曲抒发了怎样的情感?离别相思之情。

问:为什么题目是“秋意浓”,抒发的却是离别相思之情?秋天和离别相思之情有什么共同之处?这要涉及意象的特点。

今天我们通过林庚先生的《说“木叶”》来初步探讨。

2.作者简介。

林庚(1910— 2006),我国现当代著名学者,诗人,文史学家,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历任厦门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后人评价他:建安风骨、盛唐气象、少年精神、布衣情怀。

他的“少年精神”:林庚先生是一个唐诗研究者,而少年精神是他对唐诗总体风格的概述。

他认为唐朝有一种勃发的气象在,反映到唐诗上,便是一种昂扬向上的极富青春生命力的能够以天下为己任的少年精神。

如李白一生怀才不遇,仍然高歌着“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杜甫一声穷困潦倒,依旧高喊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样大情怀的诗句。

说林庚先生有少年精神,是说他具有勃发向上的生命态度和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

想了解更多,同学们可以阅读张伟的《林庚,喧闹时代里的隐退者》。

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1.阅读全文,逐段概括意思,理清思路。

提示;阅读社科类文章时,应该尽量速读,随时勾画、抓住要义。

2.字音词义:齐读。

袅袅照浦褒扬灼灼亭皋寒砧涔阳万能锭言筌窸窣不落言筌:不在语言运用上留下用工的痕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说“木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解“树叶”和“木叶”以及“落木”与“落叶”的不同意味,从而明确“木叶”的艺术特征,把握其在古典诗词中的意蕴。

2.过程与方法:了解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明确古典诗歌意象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学会利用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找到诗歌鉴赏的通道。

3.情感态度价值观:创设美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诗歌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中国古典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点。

2.难点: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点而实质是谈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教学方法】
诵读法
圈点勾画
问题探究
小组讨论
【教学用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诗词导入(多媒体投影)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屈原《九歌》
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谢庄《月赋》
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

——陆厥《临江王节士歌》
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湖。

——王褒《渡河北》
师生共同赏读诗句,找出这些诗句中共有的一个意象——木叶,“木叶”缘何成为诗人笔下钟爱的对象,今天我们就跟随林庚先生的《说“木叶”》去找寻这其中的奥秘。

二、知识积累
1.作家作品
2.基础知识
昏厥招徕柳恽寒砧万应锭
门栓窸窣冉冉迢远
三、研读课文,讨论问题
(一)请同学们阅读1—3段,思考:作者谈了一个怎样的文学现象。

明确:“木叶”是历代诗人笔下钟爱的对象。

“木叶”一用再用,且有所发展(落木),产生过许多精绝的诗句;“树叶”“落叶”却无人问津。

(二)阅读4——6段,思考:
1.古代诗歌为什么用“木叶”不用“树叶”?从课文看,“木”与“树”的意味有什么异同?
明确: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落木千山、空阔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饱满、繁密
午阴嘉树清圆(午阴嘉木清圆)——与午阴契合、浓阴密密层层特征:树繁茂的枝叶
枝叶绿色,树干褐绿色
木枝叶疏朗
黄色、本质的干燥
意味:树饱满、飘零
木疏朗、干燥、空阔
场合:树满树叶子吹动,浓阴密密层层,没有悲愁
木秋风叶落,常跟离愁别绪联系起来,有悲愁
2.“木”在形象上具有哪些艺术特征?
明确:其一,“木”比“树”更显得单纯,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

其二,“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树干,而且还会带来“木”所暗示的颜色,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

3.探究由“木叶”发展为“落木”的原因,比较“木叶”“落叶”及“黄叶”,进而把握“木叶”的艺术特征。

明确: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离人叹息、游子漂泊)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饱含水分、繁密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湿润、少飘零、太黄“木叶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是属于沉沉的阴
天。

(典型的清秋性格)
无边落木萧萧下(落木vs木叶)
“落木”比“木叶”显得空阔。

它将“叶”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木叶”疏朗与绵密的交织,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

(《九歌》中湘夫人的性格形象)
四、合作探究
“木叶”何以成为诗人钟爱的“对象”?在作者看来是缘于它的两个艺术特征。

这就是诗歌意象为何在概念上相去无几,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却一字千里的真正原因——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那么,诗歌语言暗示性问题到底是怎么回事?(原文回答)试从古诗当中寻找相关意象加以分析。

明确:这种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

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


举例:月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王建《十五夜望月》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范仲淹《苏幕遮》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泊船瓜洲》
“月”这样的意象在各首诗中的意蕴:望月怀远,思念亲人,暗含有月圆人不圆的愁绪。

五、小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