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师考试知识点讲解
中级统计师考试统计基础知识
中级统计师考试统计基础知识第一章统计法基础知识一、统计法的基本含义1.统计法是调整统计部门在管理统计工作、进行统计活动过程中与其他相关方面发生的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称。
2.统计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统计法仅指《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广义的统计法则包含了所有规范统计活动的统计法律、法规、规章及规范性文件。
二、统计法的特点1.调整对象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统计法调整对象的特殊性是与其他部门法相比而言的这也是统计法之所以区别于其他部门法的根本所在。
统计法是以统计部门在管理统计工作、进行统计活动的过程中形成以社会关系为其调整对象。
统计法调整对象的复杂性是指统计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既有纵向的管理关系也有横向的指导关系既有统计机构内部的管理关系也有统计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从而使统计活动中产生的社会关系也十分复杂。
2.规范的内容具有专业性。
统计法的专业性是指统计法律制度中包含着大量关于统计工作的技术性规范如统计调查制度、统计标准等这些规范是统计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统计法的作用1.有效地、科学地组织统计工作推进统计工作的现代化进程目前我国的统计分类目录、指标涵义、计算方法、统计表式、统计编码等还存在一些不科学、不统一、不规范的问题。
根据《统计法》第十七条规定国家制定统一的统计标准保障统计调查采用的指标涵义、计算方法、分类目录、调查表式和统计编码等的标准化国家统计标准由国家统计局制定或者由国家统计局和国务院标准化主管部门共同制定国务院有关部门可以制定补充性的部门统计标准报国家统计局审批。
部门统计标准不得与国家统计标准相抵触。
国家有计划地加强统计信息化建设推进统计信息搜集、处理、传输、共享、存储技术和统计数据库体系的现代化。
《统计法》第三十一条明确规定国家实行统计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考试、评聘制度提高统计人员的专业素质保障统计队伍的稳定性,统计人员应当具备与其从事的统计工作相适应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同时要求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和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统计人员的专业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
中统计师考试讲义复习
中级统计师考试讲义复习第一章统计法基础知识第一节统计法的基本含义统计法是调整统计部门在管理统计工作、进行统计活动过程中与其他相关方面发生的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称。
它是由国家制定的关于统计活动的行为准则。
具体地说,统计法规定了统计的组织实施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以及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个体工商户、个人等统计调查对象在统计活的、统计管理工作中所形成的社会关系,包括统计行政机关的职权、职责,统计调查者的职责、职权,统计调查对象的权利、义务,违反统计法的规定或不履行职责、义务应承担的法律责任等。
统计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统计法仅指《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
广义的统计法则包含了所有规范统计活动的统计法律、法规、规章及规范性文件。
理解点:1.统计法不是统计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等的简单罗列,而是一个有机的体系。
2.统计法作为我国行政法的一个组成部分,有自己特定的调整对象、原则、特点和作用,是一门独立的分支学科第二章基本统计法律规范根据法律效力不同,我国现行的统计法律规范主要包括以下四种形式:统计法律、统计行政法规、地方性统计法规和统计制度。
第一节统计法律这里的法律是指“狭义”的法律,专指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制定颁布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其效力仅次于宪法。
统计法律,即指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关于统计方面的行为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是1983年12月8日由第六届全国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通过的。
该法律根据1996年5月15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的决定》进行了修正。
从2005年起,《统计法》开始第二次修订工作。
中华考试网2009年6月27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自2010年1月1日起实施。
统计法律具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是统计法律所规定的内容是统计工作中一些根本性问题。
统计师之中级统计相关知识考试知识点总结(超全)
统计师之中级统计相关知识考试知识点总结(超全)1、会计计量的对象是( )。
A.会计目标B.会计凭证C.会计要素D.会计报告正确答案:C2、一般情况下,下列指标中应大于100%的是( )。
A.净资产收益率B.资本保值增值率C.总资产报酬率D.资产负债率正确答案:B3、某一经济活动存在外部不经济是指该活动的()。
A.私人成本高于社会成本B.私人成本小于社会成本C.私人收益高于社会收益D.私人收益小于社会收益正确答案:B4、下列关于收款凭证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收款凭证左上方的“借方科目”应填写“库存现金”或“银行存款”B.日期应填写编制本凭证的日期C.右上方应填写凭证编号D.收款凭证的编号一般应按“收字第××号”填写正确答案:D5、资产负债表的存货项目应该根据( )填列。
A.材料采购、原材料、库存商品科目的期末余额合计B.材料采购、原材料、库存商品、材料成本差异科目的期末余额合计C.材料采购、原材料、库存商品、材料成本差异、生产成本等科目的期末余额合计D.答案C所有科目的期末余额合计,减去存货跌价准备科目期末余额后的净额正确答案:D6、经过GDP缩减指数调整的国内生产总值被称为()。
A.国民生产总值B.国内生产净值C.名义国内生产总值D.实际国内生产总值正确答案:D7、下面几个关于集中趋势测量方法的陈述中,不正确的是()。
A.众数是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值B.中位数可用来反映分类数据的集中趋势C.均值提供的信息比中位数和众数多D.中位数和众数具有统计上的稳健性正确答案:B8、某商业企业2015年度营业收入为2000万元,营业成本为1600万元;年初、年末应收账款余额分别为200万元和400万元;年初、年末存货余额分别为200万元和600万元;年末速动比率为1.2,年末现金与流动负债的比为0.7。
假定该企业流动资产由速动资产和存货组成,速动资产由应收账款和现金类资产组成,一年按360天计算。
2023年中级经济师统计学基础知识重点
2023年中级经济师统计学基础知识重点
本文档旨在总结和概述2023年中级经济师考试中的统计学基础知识重点。
以下列出了一些重要的考点:
1. 数据的类型
- 定性数据:表示某种属性或特质,如性别、颜色等。
- 定量数据:表示可进行数值计量,如年龄、身高等。
2.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 对于定性数据,可以使用调查问卷、观察等方法进行收集。
- 对于定量数据,可以使用实验、抽样调查等方法进行收集。
- 收集到的数据需要进行整理,包括清洗、排序、划定范围等步骤。
3. 数据的描述性统计
- 平均数:数据的平均值。
- 中位数:按照顺序排列后处于中间位置的数值。
- 众数: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值。
- 方差:数据偏离平均值的程度。
- 标准差:方差的平方根。
4. 概率与统计分布
- 概率: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 正态分布:又称为高斯分布,是一种常见的统计分布。
- t分布:用于小样本情况下对总体均值进行估计。
- 卡方分布:用于进行统计推断中计数数据的分析。
5. 假设检验
- 设立原假设与备择假设,通过统计方法对两者进行比较。
- 常见的假设检验方法包括t检验、方差分析等。
6. 回归分析
- 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分析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
- 常见的回归分析方法包括线性回归、多元回归等。
以上是2023年中级经济师统计学基础知识的重点内容,希望对你的备考有所帮助。
统计师中级相关知识点总结
统计师中级相关知识点总结一、统计学的基本原理1.1 总体与样本总体是研究对象的全部个体或事物的集合,而样本是从总体中抽取的部分个体或事物。
统计学中,我们通常是根据样本的数据来对总体进行推断,因此了解总体和样本的概念是非常重要的。
1.2 参数与统计量参数是用来描述总体的特征的数值,而统计量是用来描述样本的特征的数值。
统计量通常是通过样本数据计算得到的,然后用来估计总体的参数。
1.3 统计推断统计推断是指根据样本数据对总体参数进行推断的过程。
包括点估计和区间估计两种方法,点估计是利用样本数据估计总体参数的单个数值,而区间估计则是通过样本数据推断总体参数的值所在的范围。
1.4 抽样方法抽样是指从总体中取得样本的过程,而抽样方法则是根据不同的要求和目的而选择的不同的抽样方式。
常见的抽样方法有简单随机抽样、分层抽样、整群抽样、系统抽样等。
1.5 数据类型数据可以分为定性数据和定量数据两种类型,定性数据是用文字来表示的,例如性别、民族等;而定量数据则是可以用数值来表示的,例如年龄、身高等。
二、统计分析方法2.1 描述统计分析描述统计分析是对数据的整理、概括和描述的过程,包括测度中心趋势、测度离散程度、分布形状等内容。
常用的描述统计方法有均值、中位数、众数、标准差、方差、频数分布等。
2.2 推断统计分析推断统计分析是根据样本数据对总体参数进行推断的过程,包括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两种方法。
常用的推断统计方法有t检验、F检验、卡方检验、方差分析等。
2.3 相关性分析相关性分析是用来研究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的方法,包括皮尔逊相关系数、斯皮尔曼相关系数、判定系数等。
2.4 回归分析回归分析是用来研究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的方法,包括简单线性回归、多元线性回归、逻辑回归等。
2.5 预测分析预测分析是根据历史数据对未来趋势进行预测的方法,包括时间序列分析、趋势分析、季节性分析等。
2.6 贝叶斯统计分析贝叶斯统计是一种基于贝叶斯定理进行概率推断的统计方法,常用于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
初级统计师知识点总结
初级统计师知识点总结一、统计学基本概念。
1. 总体与样本。
- 总体是包含所研究的全部个体(数据)的集合。
例如,研究全国所有企业的经营状况,全国所有企业就是总体。
- 样本是从总体中抽取的一部分用于观察和分析的个体集合。
由于总体往往数量庞大,难以全部研究,所以通过抽样得到样本进行分析,如从全国企业中抽取1000家企业作为样本。
2. 变量与数据类型。
- 变量是说明现象某种特征的概念。
- 按照计量尺度不同,数据可分为分类数据、顺序数据和数值型数据。
- 分类数据是对事物进行分类的结果,数据表现为类别,如性别(男、女)。
- 顺序数据是对事物之间等级差或顺序差别的一种测度,如产品等级(一等品、二等品、三等品)。
- 数值型数据是按数字尺度测量的观察值,其结果表现为具体的数值,如身高、体重等。
3. 统计指标与统计标志。
- 统计指标是反映总体现象数量特征的概念和数值。
如国内生产总值(GDP)是一个反映国家总体经济规模的统计指标。
- 统计标志是说明个体特征的名称。
如某工人的性别、年龄等都是该工人的统计标志。
1. 统计调查的种类。
- 按调查对象包括的范围不同,可分为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
全面调查如普查,是对调查对象的所有单位进行调查;非全面调查如抽样调查、重点调查和典型调查等。
- 按调查登记的时间是否连续,可分为经常性调查和一次性调查。
经常性调查是随着调查对象的发展变化,而连续不断地进行登记,如产品产量调查;一次性调查是间隔一定时间对调查对象进行一次登记,如人口普查。
2. 统计调查方案的设计。
- 包括确定调查目的、调查对象和调查单位、调查项目和调查表、调查时间和调查期限等内容。
- 调查目的明确要解决的问题,如了解居民消费水平;调查对象是根据调查目的确定的调查范围,调查单位是构成调查对象的每一个单位,如调查居民消费水平时,调查对象是所有居民家庭,调查单位就是每一个居民家庭;调查项目是调查的具体内容,调查表是将调查项目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在一定的表格上;调查时间是调查资料所属的时间,调查期限是进行调查工作的起止时间。
统计师考试《统计法基础》知识点:统计指数
统计师考试《统计法基础》知识点:统计指数
导语:国家统计局和人事部成立全国统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办公室,负责统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组织实施和考务工作,考试办公室设在国家统计局人事司。
下面就由小编为大家介绍统计师考试《统计法基础》知识点:统计指数,供大家学习参考!
一、指数编制的基本问题
指数编制的基本问题主要有:项目的选择、基准点的确定、权数的确定以及计算公式等。
(1)项目的选择:主要是样本的选择问题。
因此,样本应具备以下要求:
①充分性:样本容量足够大。
②代表性:样本能反映总体的性质。
③可比性:不同时间空间上,用于对比的各样本项目在定义、计算口径、计算方法、计量单位等方面保持一致。
(2)基准点的确定:所有指数都有一个用于比较的基准点或基期。
①选择一个正常时期或典型时期作为基期。
②基期的长短应根据所研究现象的特点和研究目的而定。
③基期距报告期不宜过长
二、统计指数的作用
(1)指数可综合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变动方向和变动程度
(2)指数可分析经济发展变化中各种因素的影响方向和程度。
2023中级统计师统计基础知识
2023中级统计师统计基础知识统计学是一门研究收集、分析、解释、展示和组织数据的学科。
作为中级统计师,掌握统计基础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2023中级统计师考试中涵盖的统计基础知识。
一、统计学的基本概念统计学是一门研究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和解释的学科。
它包括描述统计和推断统计两个主要分支。
描述统计主要关注对已有数据的整理、总结和展示,推断统计则通过对样本数据进行分析来对总体进行推断。
二、数据类型与数据收集数据可以分为定量数据和定性数据。
定量数据是可以用数字表示的,如年龄、身高等;定性数据是描述性的,如性别、颜色等。
在数据收集过程中,可以采用问卷调查、实验和观察等方法来获取数据。
三、数据的整理与描述数据的整理与描述是统计学中的重要步骤。
常见的描述统计量包括均值、中位数、众数、标准差等。
均值是数据的平均值,中位数是将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后位于中间的值,众数是出现次数最多的值,标准差是数据离均值的平均距离。
四、概率与概率分布概率是用来描述事件发生可能性的数值。
概率分布是描述随机变量取值的分布情况。
常见的概率分布有正态分布、泊松分布、二项分布等。
正态分布是一种对称的连续概率分布,泊松分布描述单位时间内事件发生次数的概率,二项分布描述了重复进行相同试验中成功次数的概率。
五、统计推断与假设检验统计推断是通过对样本数据的分析来对总体进行推断。
假设检验是判断统计推断的方法之一,它包括设置原假设和备择假设、选择显著性水平、计算检验统计量和判断拒绝域等步骤。
六、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相关分析用于研究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回归分析则进一步探究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相关系数是衡量两个变量之间相关程度的指标,回归方程可以用来预测因变量的取值。
七、抽样与调查抽样是从总体中选择部分个体进行观察和研究的方法。
常见的抽样方法有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等。
调查是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收集数据的方法。
八、质量控制与质量管理质量控制是通过对产品或过程进行检验和监控来保证质量的方法。
初级统计师《专业知识》知识点
初级统计师《专业知识》知识点初级统计师《专业知识》知识点初级统计师是国家职业资格认证的一级技师职业资格,初级统计师具备从事机构、企业及其他单位业务的信息分析、调查、研究、预测和数据管理等方面的能力。
本文主要介绍初级统计师《专业知识》中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初级统计师的学习和考试有所帮助。
一、调查基础调查基础是统计学的基础,初级统计师需要了解调查的基础知识。
首先,需要了解调查的种类。
根据调查对象的不同,可将调查分为个人调查、家庭调查和机构调查。
其次,要熟悉调查的方法。
调查方法主要包括访问调查、问卷调查和实地调查。
还需要了解调查的基本流程,包括调查计划、编制问卷、抽样、数据采集和数据处理等。
二、抽样调查抽样调查是获取样本数据的一种方法,是统计学中最重要的方法之一。
初级统计师需要掌握抽样调查的基本方法和原理,如简单随机抽样、分层抽样和整群抽样等。
同时,还需了解抽样误差和信度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三、统计描述分析统计描述分析是将数据进行总结和描述,并通过不同的图形和表格展示出来,从而更好地说明数据的特征和变化趋势。
初级统计师需要熟练掌握数据的分类、框架建立、数据的集中趋势和离散程度、分布形态、相关性和回归分析等内容。
四、统计推断分析统计推断分析是根据样本数据推断总体信息的一种方法,是应用统计学解决具有一定推广性的实际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
初级统计师需要了解假设检验、置信区间估计、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等内容,具体包括假设检验的基本步骤、检验水平的选取、双侧检验与单侧检验、相关系数与拟合优度检验等。
五、多元统计分析多元统计分析是指在数据包含多个变量的情况下,运用统计学方法研究变量之间相互关系及其对全局变化的影响的一种方法。
初级统计师需要掌握回归分析、相关分析、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等方法。
其中,回归分析可用于探究影响因素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相关分析可用于探究多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聚类分析可用于将数据根据其相似度归为一类;因子分析可用于确定数据中潜在的基础变量。
初级统计师必背知识点总结
初级统计师必背知识点总结统计学作为一门应用广泛的学科,在各行各业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作为初级统计师,掌握一些基本的统计学知识点是非常重要的。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总结一些初级统计师必备的知识点,帮助你建立起扎实的统计学基础。
1.数据类型与测量水平在统计学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不同类型的数据。
常见的数据类型包括定量数据和定性数据。
定量数据是可以进行计数和测量的,如身高、体重等;而定性数据则是描述性的,如性别、颜色等。
此外,我们还需要了解测量水平,包括名义水平、顺序水平、区间水平和比率水平。
2.统计指标统计指标是衡量数据特征的工具。
常见的统计指标包括均值、中位数、众数和标准差。
均值是一组数据的平均值,中位数是将数据按升序排列后处于中间位置的值,众数是出现次数最多的值,标准差则是度量数据的离散程度。
3.抽样与总体在统计学中,我们通常无法对整个总体进行调查,而是通过抽样的方法进行研究。
抽样是从总体中选择一部分个体作为样本的过程。
为了保证样本能够代表总体,我们需要使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并且要注意样本的大小和代表性。
4.假设检验假设检验是统计学中常用的推断方法之一。
它通过对样本数据进行分析,判断某个统计量是否与理论值相符。
在假设检验中,我们需要设置原假设和备择假设,并计算出一个统计量的观察值。
然后,通过比较观察值和临界值,来判断原假设是否成立。
5.回归分析回归分析是统计学中用来探索变量之间关系的方法。
它可以帮助我们预测一个变量如何受到其他变量的影响。
在回归分析中,我们需要选择适当的回归模型,并进行参数估计和显著性检验。
回归分析还可以用来评估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非线性关系以及交互作用。
6.方差分析方差分析是一种用来比较两个或多个样本均值是否存在显著差异的方法。
它可以帮助我们判断不同因素对于某个变量的影响程度。
在方差分析中,我们需要计算组间变异和组内变异,并通过比较两者的比值来判断差异是否显著。
7.时间序列分析时间序列分析是一种用来研究时间相关数据的方法。
统计师考试《初级基础》部分考点汇总:统计分布
统计师考试《初级基础》部分考点汇总:统计分布初级统计师考试《初级基础》考点汇总:统计分布一、统计分布的概念1、概念:(识记)统计分布又称次数分布,也称分配数列。
是在分组基础上,将总体的所有单位按组进行归并排列,形成总体中各个单位在各组间的分布。
统计分布的实质是把总体的全部单位按某标志所分得组进行分配所形成的数列。
2、统计分布的2要素:(1)总体按某标志所分的组。
(2)各组的单位数(次数)。
3、统计分布的种类:(识记)(1)对称分布:集中位置在中间,左右两侧频数大体对称。
(2)偏态分布:集中位置偏向一侧,左右两侧频数不对称。
4、(识记)分配数列分为品质分配数列(按品质标志分组)和变量分配数列。
变量数列分为单项式数列和组距式数列。
组距式数列又分为等距式分组和不等距式分组,还可以分为开口式分组和闭口式分组。
对离散型变量数列,如果变量值数目不多,则可编成单项式;如果变量值数目很多,则应编成组距式。
连续型变量数列一般是组距式的。
【2011判断】对于变量值数目很少的离散变量数列应以组距式而非单项式进行编制。
()【答案】×【例单选】分配数列包含两个组成要素,即()。
A、分组标志和组距B、分组和次数C、分组标志和次数D、分组和表式【答案】B三、组距式变量数列编制的基本概念(一)组距和组数(识记)组距:是指每个组变量值中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
即组距=组上线-组下限。
组上线:每组变量值中的最大值。
组下限:每组变量值中的最小值。
(识记)组数:组距式变量数列编制过程中分组个数。
组数与组距成反比关系。
同一变量数列中,组数越多,则组距越小;反之,组数越小,则组距越大。
【2011单选】组距的正确计算公式是()。
A、组距=上限-下限B、组距=下限-上限C、组距=(上限-下限)∕2D、组距=(上限+下限)∕2【答案】A【2012判断】在同一变量数列中,组数越多,则组距越大;反之,组数越少,则组距越小,两者成正比关系。
()【答案】×确定组数和组距应遵循的原则:1、能区分总体内部各个组成部分的性质差别。
初级统计师考试实务复习重点
初级统计师考试实务复习重点统计学是一门研究数据收集、整理、分析和解释的学科,而初级统计师考试实务则是对统计学知识运用和实践的考核。
本文将会重点介绍初级统计师考试实务的复习内容,帮助考生更好地备战考试。
1. 数据收集与整理数据收集是统计分析的基础,初级统计师需要具备合理的数据收集方法和数据整理技巧。
在考试中,可能会涉及到常见的数据收集方法,如问卷调查、抽样调查等,考生需要了解各种方法的适用场景以及操作步骤。
此外,数据整理也是重要的一环,要求考生能够熟练运用Excel等工具进行数据的清洗、筛选和归类。
2. 统计分析方法统计分析方法是初级统计师考试实务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描述统计和推断统计两大部分。
描述统计主要用于对数据进行概括性描述,如均值、标准差、频数分布等。
推断统计则是基于样本数据对总体进行推断,包括假设检验、置信区间估计等。
考生需要熟悉各种统计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实际应用,能够根据问题的需求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分析。
3. 数据可视化数据可视化是初级统计师考试实务中重要的一环,通过图表、图形等形式将数据呈现出来,可以更直观地展示数据的特征和规律。
在考试中,可能会涉及到常见的数据可视化方法,如条形图、折线图、饼图等,考生需要了解各种方法的适用场景和绘制方法。
此外,还需要注意图表的美观性和清晰性,避免画出混乱或难以理解的图表。
4. 调查报告撰写调查报告是初级统计师实务工作中常见的产出物,考生需要掌握撰写调查报告的基本要求和结构。
一份优秀的调查报告应包括调查目的、方法、结果分析和结论等内容,同时需要注意语言简明扼要、逻辑清晰、重点突出。
在考试中,可能会要求考生根据给定的数据和情境撰写调查报告,考生需要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报告的撰写。
5. 数据保护与法律法规在统计工作中,数据保护和法律法规是非常重要的考虑因素。
初级统计师需要了解相关的数据保护政策和法律法规,如《个人信息保护法》等,以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和合法性。
初级统计师《专业知识》必看知识点
初级统计师《专业知识》必看知识点近年来,统计学在各个行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学习统计学知识。
初级统计师是在统计学领域中的一种职业,具备一定的统计技能和知识,能够从数据中提取和分析信息,帮助企业和机构做出更准确和科学的决策。
在成为一名初级统计师之前,需要具备一些专业知识,下面就列出一些必看知识点。
1. 基础数学知识作为统计学的基础,数学知识是初级统计师必备的基本素质。
主要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方面的知识。
这些数学知识在统计学中有广泛的应用,是理解和掌握其他统计学知识的前提。
2. 统计学基础概念统计学是一门强调运用数据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学科,因此初级统计师必须要熟悉统计学的基本概念,比如总体、样本、频率分布等。
这些概念是进行数据分析和推断的基础。
3. 数据处理技能数据处理技能是初级统计师必须掌握的重要技能,包括数据收集、整理、清洗、分析等方面。
在实际工作中,初级统计师需要能够运用不同的统计软件和工具来处理数据,如Excel、SPSS、R等。
4. 统计推断统计推断是初级统计师需要掌握的核心技能之一,是通过从样本中获取信息来推断总体特征的过程。
包括点估计和区间估计等方面。
5. 正态分布正态分布作为统计学中最重要的分布之一,是初级统计师必须要掌握的基础知识。
在数据分析中,正态分布通常被用来检验数据是否符合正态分布规律。
6. 假设检验假设检验是统计学中的重要方法,用于检验某个假设是否成立。
初级统计师需要掌握不同类型的假设检验方法,如单样本t检验、双样本t检验、方差分析等。
7. 相关与回归分析相关与回归分析是初级统计师必须要掌握的实用技能,适用于研究变量之间的关系。
相关分析是考察两个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而回归分析则可以用来解释一个变量如何受其他变量的影响。
总之,初级统计师需要具备数学、统计学基础概念、数据处理技能、统计推断、正态分布、假设检验、相关与回归分析等方面的知识。
初级统计师《专业知识》知识点
初级统计师《专业知识》知识点季节变动是指现象随着季节的变动而引起的比较有规则的变动。
认识和掌握这种变动规律,对于组织生产、安排人民生活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季节变动,对于正确认识现象整体的发展变化规律性,也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农牧业生产就是典型的季节性生产,并且也影响以农牧业产品为原料的加工工业的生产、商业部门对农牧产品的购销以及交通运输部门的货运量方面,使得它们的生产经营也带有季节性。
又如在北方,建筑业的生产冬季就要受到影响,日常生活人们对四季服装的需求季节性也很明显。
季节变动的原因,主要是自然季节、气候的影响,同时也与人们的生活习惯、作息制度有关。
自然季节的更替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人们的生活习俗、作息制度也较稳定,因而季节性变动是规律性较强的变动。
这主要表现在季节变动通常以一年为周期有规律地重复变动,而且各周期的变动幅度大致相同。
季节变动对某些部门的生产经营活动和人们的经济生活有一定的影响,所以要对它进行测定,看看它的规律性和变化情况。
测定季节变动对实际工作有重要意义。
首先,掌握了季节变动的规律性,有利于指导工作。
我们研究社会经济现象的季节变动的主要目的,就是在于考察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已经形成的季节变动的规律性,掌握其变动的幅度,不仅有助于有关部门和企业制定计划、合理组织货源,准备原料进行生产,有效地使用资金,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而且可以提高为人民经济生活服务的质量。
其次,可根据季节变动规律性进行经济预测。
季节变动的规律性强,可据此进行短期预测,得到比较准确的结果;同时,利用季节变动规律配合长期趋势进行长期预测,可以大大提高预测的准确性。
(一)简单平均法简单平均法又称按月(季)平均法。
计算时,首先根据历年(三年以上)同月(季)资料求出该月(季)的平均数,然后将各月(季)的平均数与总平均数相比,得到季节比率(指数)。
其计算步骤与方法如下:1.分别就每年各月的数字加总后,求各该年的月平均数;2.各年同月数字加总,求若干年内同月的平均数;3.若干年内每个月的数字总计,求总的月平均数;4.将若干年内同月的平均数与总的平均数相比,即得季节比率,也叫季节指数。
中级统计师的知识点
中级统计师的知识点一、知识概述《中级统计师知识点涵盖内容广泛》①基本定义:中级统计师知识点就是在进行中级统计师相关学习、工作和考试过程中需要掌握的各种统计相关概念、方法、公式等知识内容的集合。
打个比方,就像你要盖一栋房子,这些知识点就是一块块不同形状和功能的砖。
②重要程度:在统计学领域中处于中级层次的基础地位。
它是进一步深入学习高级统计知识或是从事较为复杂统计工作的桥梁。
要是你想在统计行业站稳脚跟并往更高层次发展,那掌握这些知识点是必须的,就像你想从新手村出去,得达到一定等级攒够各种技能一样。
③前置知识:需要一些基础数学知识,像基本的算术运算、代数知识等;还得对一些基本统计概念,如均值、中位数有初步了解。
这就好比你要学炒菜,先得会开火、认识调料的基础功能一样。
④应用价值:在各种领域都有它的价值。
比如在企业里,可以对生产数据、销售数据进行有效分析,像是分析某产品各个月的销售量变化趋势,从而制定生产和销售策略;在社会调查领域,能准确分析调查数据,反映社会现象。
二、知识体系①知识图谱:它在统计学学科里处于承上启下的位置,既深化了初级统计知识又为高级统计打基础。
在整体的统计知识体系里面就像楼层中间的那几层,上下连接起着非常重要的过渡作用。
②关联知识:和概率论、抽样调查、国民经济核算等知识点都有联系。
就像一条绳上的多个珠子,看似独立但又相互影响。
拿国民经济核算的数据来说,可能需要抽样调查做基础,最后又需要用统计师的各种知识点进行分析呈现,这中间就和好多知识扯上千丝万缕的联系。
③重难点分析:- 掌握难度:一些复杂的统计模型构建比较难,因为需要综合多个知识概念,还得有实际的数据处理分析能力,就像你要把一堆形状各异的拼图拼成一幅完整的图,而且还不能出错。
- 关键点:准确的数据解读、正确选用统计方法是关键。
比如说描述一组数据波动情况,你要选对是用方差还是标准差之类的概念和公式。
④考点分析:- 在考试中的重要性:那可是相当重要,每个章节的知识点都可能成为考点。
统计师考试考点:初级基础(3)
统计师考试/备考辅导2016年统计师考试考点:初级基础(3) 统计的概念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接触到“统计”这一术语。
一提到统计,很多人可能首先想到的是统计工作,这种理解是不全面的。
统计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已有悠久的历史,可以说,自从有了国家就有了统计实践活动。
最初,统计只是一种计数活动,为统治者管理国家的需要而搜集资料,通过统计计数以弄清国家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作为国家管理的依据。
然而在今天,“统计”一词已被人们赋予多种含义,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已有许多种不同的解释。
请思考:下列资料中“统计”一词的含义是什么?(1)小王是学统计的(2)他已搞了几十年统计了(3)据统计,今年一季度物价指数出现负增长(4)请找统计登记一下(5)请统计一下今天的销售量那么,把统计作为一种专业用语,其含义到底是什么?目前,在国际统计理论界,关于统计一词的含义比较趋于一致的解释为:统计包含统计工作、统计资料和统计学三个方面的含义。
一是统计工作,即统计实践,是对社会经济现象客观存在的现实数量方面进行搜集、整理和分析预测等活动的总称。
一个完整的统计工作过程一般包括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等环节。
统计工作是统计一词最基本的含义,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数量表现、数量关系和数量变化进行描述和分析的一种计量活动。
如银行的计划统计科,每月编制项目报表,这个过程就是统计工作。
又如:我国进行人口普查时要经过方案设计、入户登记、数据汇总、分析总结和资料公布等一系列过程都是统计工作。
在我国,各级政府机构基本上都有统计部门,如统计局,它们的职能主要就是从事统计数据的搜集、整理和分析工作。
二是统计资料(统计信息):统计工作过程中所取得的各项数字资料和与之相关的其他实际资料的总称。
如:(1)我国国土面积960万平方公顷,其中山地约320万平方公顷,高原约250万平方公顷,平原约115万平方公顷,丘陵约95万平方公顷。
(2)2003年我国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53612亿元,比上年增长12.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即国有工业企业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长17.0%。
统计师考试知识点:统计法基础(3)
统计师考试/备考辅导2016年统计师考试知识点:统计法基础(3)国民经济统计的性质及其内容1.国民经济统计的性质与功能1)国民经济统计:是以一国国民经济整体为对象的宏观统计,通过一套统计指标体系和统计表,搜集数据,系统反映一时期国民经济的总体状况和内部关系,并对国民经济状况进行分析评价,以此为宏观经济管理和经济分析提供数量依据。
2)国民经济统计与一般统计学原理:统计学原理是关于统计学基本方法原理的介绍,国民经济统计则是将统计学原理所介绍的一般统计方法应用于国民经济这一特定领域而形成的。
3)国民经济统计与企业统计: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统计对象,国民经济统计是以国民经济为对象,属于宏观经济统计,而企业统计则是以单个企业经济活动为对象,属于微观经济统计。
一般来说,可以将企业统计作为国民经济统计的数据基础。
国民经济核算国民经济统计与国民经济核算一般来说,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包括五个主要核算表和一些附属核算表,其主要内容简述如下:(1)国内生产总值及其使用表:以国内生产总值为核心,是对一时期国民经济最终产品生产、分配和使用总量的核算;(2)投入产出表:重点核算产业部门间发生的中间产品流量,由此详细表现了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之间的技术经济联系;(3)资金流量表:两张表。
资金流量表(一)是收入与分配表,是对国民经济范围内收入分配和消费过程的核算,资金流量表(二)是金融交易表,主要反映各部门所参与金融交易的状况,表现一时期的资金运动;(4)国际收支平衡表:集中反映一国的对外经济往来,表现一国对外经济活动的规模和收支平衡状况;(5)资产负债表,反映一国和各部门的经济存量。
附属核算表中,包括人口、劳动力、自然资源、价格等方面的核算内容。
2016年统计师考试知识点:统计法基础(3).doc [全文共740字] 编号:6241189。
统计师考试知识点讲解
统计师考试知识点讲解:抽样误差1.抽样误差的概念(1)抽样误差统计误差:是指在统计调查中,调查资料与实际情况间的偏差。
即抽样估计值与被估计的未知总体参数之差.统计误差按产生来源分:登记误差和代表性误差登记误差:又称工作误差或调查误差,是指在调查过程中,由于各种主观或客观的原因而引起的误差。
调查范围越广,规模越大,误差的可能性就越大代表性误差:在抽样调查中,用样本推断总体所产生的误差。
抽样误差:指在遵循了随机原则的条件下,不包括登记误差和系统误差在内的,用样本指标代表总体指标而产生的不可避免的误差。
由于总体平均数、总体成数是唯一确定的,而样本平均数、样本成数是随机变量,因而抽样误差也是一个随机变量。
抽样误差越小,说明样本的代表性越高;反之,样本的代表性越低。
同时抽样误差还说明样本指标与总体指标的相差范围,因此,它是推断总体指标的依据。
抽样误差是统计推断所固有的,虽然无法避免,但可以运用数学公式计算。
因此,抽样误差也称为可控制的误差。
(2)影响抽样误差的因素①抽样单位的数目:数目越大,越接近总体。
②总体被研究标志的变异程度:抽样误差和总体标志的变异程度成正比变化。
③抽样方法的选择:不重复抽样比重复抽样的抽样误差小。
④抽样组织方式不同。
不同的抽样组织所抽中的样本,对于总体的代表性也不同。
2.抽样平均误差的计算(1)抽样平均误差的涵义抽样误差有抽样实际误差和抽样平均误差两种。
抽样实际误差是指某一次抽样结果所得到的样本指标与总体指标数值之差。
抽样实际误差不能用来概括一系列抽样结果可能产生的所有误差,因此为了用样本指标去推算总体指标,需要计算这些误差的平均数,即抽样平均误差,用它来反映抽样误差的平均水平。
抽样平均误差是指所有可能出现的样本指数的标准差。
我们把抽样平均误差简称为抽样误差,并用希腊字母μ来表示。
(2)抽样平均误差的计算抽样推断的两个主要目的:以样本平均数推断总体平均数,以样本成数推断总体成数。
同时,在简单随机抽样时又有重复抽样和不重复抽样的两种取样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统计师考试知识点讲解:抽样误差统计师考试网更新:2011-8-17 编辑:婷婷thea1.抽样误差的概念(1)抽样误差统计误差:是指在统计调查中,调查资料与实际情况间的偏差。
即抽样估计值与被估计的未知总体参数之差.统计误差按产生来源分:登记误差和代表性误差登记误差:又称工作误差或调查误差,是指在调查过程中,由于各种主观或客观的原因而引起的误差。
调查范围越广,规模越大,误差的可能性就越大代表性误差:在抽样调查中,用样本推断总体所产生的误差。
抽样误差:指在遵循了随机原则的条件下,不包括登记误差和系统误差在内的,用样本指标代表总体指标而产生的不可避免的误差。
由于总体平均数、总体成数是唯一确定的,而样本平均数、样本成数是随机变量,因而抽样误差也是一个随机变量。
抽样误差越小,说明样本的代表性越高;反之,样本的代表性越低。
同时抽样误差还说明样本指标与总体指标的相差范围,因此,它是推断总体指标的依据。
抽样误差是统计推断所固有的,虽然无法避免,但可以运用数学公式计算。
因此,抽样误差也称为可控制的误差。
(2)影响抽样误差的因素①抽样单位的数目:数目越大,越接近总体。
②总体被研究标志的变异程度:抽样误差和总体标志的变异程度成正比变化。
③抽样方法的选择:不重复抽样比重复抽样的抽样误差小。
④抽样组织方式不同。
不同的抽样组织所抽中的样本,对于总体的代表性也不同。
2.抽样平均误差的计算(1)抽样平均误差的涵义抽样误差有抽样实际误差和抽样平均误差两种。
抽样实际误差是指某一次抽样结果所得到的样本指标与总体指标数值之差。
抽样实际误差不能用来概括一系列抽样结果可能产生的所有误差,因此为了用样本指标去推算总体指标,需要计算这些误差的平均数,即抽样平均误差,用它来反映抽样误差的平均水平。
抽样平均误差是指所有可能出现的样本指数的标准差。
我们把抽样平均误差简称为抽样误差,并用希腊字母μ来表示。
(2)抽样平均误差的计算抽样推断的两个主要目的:以样本平均数推断总体平均数,以样本成数推断总体成数。
同时,在简单随机抽样时又有重复抽样和不重复抽样的两种取样方法。
2011年统计师考试辅导:国民经济相关练习题统计师考试网更新:2011-8-17 编辑:婷婷thea时间数列的分析与预测1.时间数列的基本构成要素与分解(1)时间数列的基本构成要素在进行时间数列分解时,一般把时间数列的构成因素按性质和作用分为四类:即长期趋势、季节变动、循环波动和不规则变动。
长期趋势:时间数列在长时期内呈现出来的某种持续上升或持续下降的变动称为长期趋势。
是对未来进行预测和推断的主要依据。
长期趋势往往是由某些固定的、系统性的因素造成的。
代表着研究对象的总发展方向,它既可以是线性的,也可以是曲线的。
季节波动:时间数列在一年内重复出现的周期性波动称为季节波动。
季节波动中“季节”一词不仅仅是指一年中的四季,其实它是广义的指任何一种周期性的变化。
循环变动:时间数列呈现出来的围绕长期趋势的一种波浪形或震荡式变动称为循环变动,也称作周期变动。
周期性变动没有固定规律,其循环的幅度和周期的波动性很强,而且其周期短的一般也要3-5年,长的可达几十年。
不规则变动:由各种偶然的、突发的或不可预见的因素引起的,称为不规则变动或随机变动。
(2)时间数列的分解模型时间数列分析的一项主要内容就是把这几个影响因素从时间数列中有目的的分离出来,或者说对数据进行分解、清理,并将他们的关系用一定的数学关系式予以表达。
加法模型:假定四种变动因素相互独立,时间数列各时期发展水平是各个构成因素的总和。
用数学表达为:Y=T+S+C+I乘法模型:假定四种变动因素彼此间存在着交互作用,时间数列各时期发展水平是各个构成因素的乘积,其数学表达式:Y=T·S·C·IT代表长期趋,S代表季节变动,C代表循环变动,I代表不规则变动。
需要说明:加法模型中,各个因素都是绝对数,乘法模型中,除了长期趋势是绝对数外,其他因素都是以相对数或指数的形式出现的。
最后要指出:时间数列分析并不能作为对前景预测的唯一依据。
在利用时间数列分析的规律对社会经济现象进行预测时,预测的时间跨度不宜过长,并要注意对一些影响其发展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
2.长期趋势的测定长期趋势的测定通常有修匀法和数学模型法。
(1)修匀法基本思路:通过对相邻项的合并或求平均来消除时间数列中的偶然因素,使得数列的主要运动方向趋势比以前更加明显,又可分为时距扩大法和移动平均法两种方法。
①时距扩大法时距扩大法是将原时间数列中各期指标数值加以合并,得出一个扩大了时距的新时间数列,这是测定长期趋势的最简单最原始的方法。
使用时距扩大法注意:首先,这一方法只适用于时期数列;其次,时距扩大程度不是随意的,而应该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最后,扩大后的时距要一致,相应的发展水平才具有可比性。
2011统计师考试中级统计实务:综合汇总方法(1)统计师考试网更新:2011-6-8 编辑:简单爱thea综合汇总方法(1)直接综合法直接综合法是指直接将进行过同度量处理的指标数值(变量值)经简单加总而形成一个综合值,再按照综合值的大小排出各参评单位的位次,从而达到综合评价目的的方法。
直接综合法适用于不进行加权的综合评价,如果需要加权,一般不采用直接综合法。
(2)加权平均综合法加权平均综合法是指对经过同度量处理的指标数值通过加权平均进行综合,形成一个总值,再按照总值的大小排出各参评单位的位次,从而达到综合评价目的方法。
(3)综合记分法综合记分法是指对各指标数值通过对比记分,转换为分值,然后将各部分值加总,计算综合分值,从而进行比较排序的方法。
步骤:首先对各指标进行同度量处理,一般常采用相对化处理;然后根据记分的规定进行评分;最后,对每一单位的各项指标的分值进行汇总,并根据汇总结果进行比较排序。
分值的汇总可以是对各项指标分值的简单相加,也可以进行加权计算。
由于汇总方法不同,最后对汇总结果的排序有可能不同。
关于记分法:记分法的设定是多种多样的,可实行三档记分法,也可实行五档记分法。
当指标的实际值均为动态相对数时,可以按各指标的变动幅度设定记分法,对其他指标则一般是在指标值的同度是处理后按设定的记分法进行记分。
第三步,根据第二步计算出的各单位指标实际值与标准值之间的总距离进行评价。
距离标准值越近,即Sj越小,说明综合状态越好;距离标准值越远,即Sj越大,说明综合状态越差。
此外还要加以说明的是,在应用距离法对指标数据进行综合之前,可以先对其进行相对化处理,用指标的实际值分别除以标准值,得到相对化处理后的指标实际值,这样可以简化计算。
(4)距离法现实中的某些现象人们往往认为它们能够在一定范围之内变化才较为理想。
对这类问题的综合评价,可以采用距离法。
距离法的基本思想是:对每一个参评指标确定相应的标准值作为进行比较的依据。
将参评单位看作n维空间中由n个参评指标值确定的点,计算它们与n个标准值确定的标准点之间的距离。
具体步骤:第一步,对每一个参评指标确定相应的标准值,作为进行比较的依据。
第二点,计算每一单位的各指标实际值与标准值之间的总距离。
2011年统计师考试辅导资料:相关分析应注意的问题统计师考试网更新:2011-7-14 编辑:简单爱thea2011年统计师考试辅导资料:相关分析中应注意的问题(1)相关系数不能解释两变量间的因果关系相关系数只是表明两个变量间互相影响的程度和方向,它并不能说明两变量间是否有因果关系,以及何为因,何为果,即使是在相关系数非常大时,也并不意味着两变量间具有显着的因果关系。
例如,根据一些人的研究,发现抽烟与学习成绩有负相关关系,但不能由此推断是抽烟导致了成绩差。
因与果在很多情况下是可以互换的。
比如,研究发现收入水平与股票的持有额正相关,并且可以用收入水平作为解释股票持有额的因素,但是否存在这样的情况,你赚的钱越多,买的股票也越多,而买的股票越多,赚的钱也就越多,何为因?何为果?众所周知,经济增长与人口增长相关,可是究竟是经济增长引起人口增长,还是人口增长引起经济增长呢?不能从相关系数中得出结论。
(2)警惕虚假相关导致的错误结论有时两变量之间并不存在相关关系,但却可能出现较高的相关系数。
如存在另一个共同影响两变量的因素。
在时间序列资料中往往就会出现这种情况,有人曾对教师薪金的提高和酒价的上涨作了相关分析,计算得到一个较大的相关系数,这是否表明教师薪金提高导致酒的消费量增加,从而导致酒价上涨呢?经分析,事实是由于经济繁荣导致教师薪金和酒价的上涨,而教师薪金增长和酒价之间并没有什么直接关系。
原因的混杂也可能导致错误的结论。
如有人做过计算,发现:在美国,经济学学位越高的人,收入越低,笼统地计算学位与收入之间的相关系数会得到负值。
但分别对大学、政府机构、企业各类别,计算学位与收入之间的相关系数得到的则是正值,即对同一行业而言,学位高,收入也高。
另外,注意不要在相关关系据以成立的数据范围以外,推论这种相关关系仍然保持。
雨下的多,农作物长的好,在缺水地区,干旱季节雨是一种福音,但雨量太大,却可能损坏庄稼。
又如,广告投入多,销售额上涨,利润增加,但盲目加大广告投入,却未必使销售额再增长,利润还可能减少。
正相关达到某个极限,就可能变成负相关。
这个道理似乎人人都明白,但在分析问题时却容易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