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马克思主义批评中的文本和语境
马克思主义文本与现实的批判、分歧和对话——兼评谭培文《马克思
在学术研究活动中,文本是治学之本,掌握一手资料是做好学问的基础工作。
而在问题导向的学术思维培育过程中,现实是学术创新的源泉,也是学术精神的立足点。
在对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著作、列宁哲学著作等文本资料的充分阅读与理解的基础上,结合对现实问题的功与用关系的科学把握,谭培文教授《马克思主义文本与现实的对话》一书,从马克思主义文本的逻辑起点着手,深入解析文本与现实的中介、疑难和目标等问题,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文本与现实的对话统一,对当前开展马克思主义文本与现实的关系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法国学者雅克·德里达说:“不能没有马克思,没有对马克思的记忆,没有马克思的遗产,也就没有将来:无论如何得有某个马克思,得有他的才华,至少得有他的某种精神。
”[1]马克思的记忆、遗产以文本为载体,文字的保存形式,借助翻译、摘抄、复印等形式,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者的脚力、眼力、脑力和笔力素养进行传播。
马克思的才华是不可复制的,但其对现实问题探究的科学精神和对哲学问题研究的学术修养是可以在治学实践中加以传承的。
谭培文教授在研究马克思主义文本与现实关系的过程中,特别是在构建马克思主义利益理论框架的过程中,很好地继承和发扬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者的科学精神与学术修养。
在对马克思主义文本问题进行研究前,需首先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文本的概念,形成马克思主义文本的质料包括文本概念、文本功能、文本结构、文本形态等,这些文本内容皆经过生产力发展、无产阶级革命活动的实践检验与沉淀,是被实践证明了的科学文本。
而一些非科学的文本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必然被历史和现实淘汰:福山的“历史终结论”曾一度受到西方政府和学者的狂热追捧,甚至被一些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拥护者奉为经典。
但当资本主义经济危机频繁发生时,他们在“历史终结论”的文本中找不到解决问题的答案。
福山本人也逐渐认识和承认“历史终结论”存在不足,并尝试从《资本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等马克思主义文本中寻找答案。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当代形态问题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当代形态问题
詹艾斌
[ 摘㊀要]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当代形态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理论命题。它鲜明地指向当下中国文
学批评的主导形态的建设,致力于发展中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文学批评语境下主导性存在地 位的确认和强化。建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当代形态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在当下时代与世界语境 下,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视野内,对于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经典形态的坚持与发展。文学批 评研究者需要有效而明确地确立其总体理论态度,形成一些基本的理论观念,并从马克思恩格斯的文 学批评的基本特质与精神出发,积极开展中国语境下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当代形态建构。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文学批评的创新发展” ( 项目号 1 6 WX O 4 ) 的阶段性 本文系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 “ 成果。
1 4 4
要推动力量。换言之,近一个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化进程在很大程度上是现代 中国文学批评发展与变化的见证者,也是至关重要的参与者。然而,在当前,马克思主义文学批 评的创新发展却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困难,也就是说,在当下,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需要发展, 但其建设却又是一项艰巨的工作。基于创新发展的考量与要求,在这里,我们很有必要就中国语 境下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当代形态建设这一问题进行一些集中的讨论。
[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㊀当代形态㊀主导形态的建构 [ 中图分类号] I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1 0 1[ 0 0 0- 1 1 4 X( 2 0 1 8 )0 1- 0 1 4 4- 0 9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在现代以来的中国文学批评发展图景里,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是一种极为重要的批评形态, 它既是整体意义上的现代中国文学批评的有机构成部分,也是百年来中国文学批评自身发展的重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理论与实践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理论与实践第一章概述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通过揭示文学作品的阶级性质和社会意义,引导文学创作朝着为人民服务的方向发展,是推进文艺革命和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重点阐述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理论与实践。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理论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的本质是由其矛盾的两个方面决定的,而历史唯物主义则强调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因素。
基于这两个基础,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来对文艺作品进行分析评价。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实践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实践包括文学作品的阶级分析、审美分析和文艺批评三个方面。
首先,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通过文学作品的阶级分析揭示其社会意义。
文学作品是一种反映社会现实和人们思想感情的艺术形式,是阶级斗争的产物。
通过揭示文学作品所反映的阶级利益和阶级观点,可以深刻认识文学作品所蕴含的思想与社会意义。
其次,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通过审美分析揭示艺术作品的内在规律和美学价值。
审美分析是对文学作品从艺术上的价值及其构成方式进行分析。
作品是否具备思想性、艺术性、象征性和感受性等方面,以及艺术手法是否创新,表现是否真实,风格是否独特等方面都需要进行评价。
最后,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通过文艺批评对文学作品进行评价。
评价文学作品主要就是评价其历史地位和社会意义。
在评价中不仅要考虑其社会影响,也要考虑其艺术价值和与时代的联系。
第四章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现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也在不断的与时俱进。
在新时期,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不仅要对文学作品进行阶级和思想分析,还要注重揭示文学作品与当代社会和人民的联系。
同时,也要深化对文艺作品的审美分析,推广优秀文艺作品,提倡文艺的多元化和国际化。
同时,随着网络文学的大量涌现,人民对文学作品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因此,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要通过不断研究,不断创新理论以及符合新的实践需求,为推进新时期文艺工作做出贡献。
历史语境、文本语境与实践——解读马克思主义的三把钥匙
放无产阶 级、 解放全人类为 标的的马 克思主义。 因此, 深入
基金项 目: 国家社会 科学基金 重点项 目“ 我 国文化产 业政 策研 究” ( 0 9 A Z D 0 3 2 ) 阶段 性成果。
| I c作者简介 : 应厚 非 , 四川 大学文学与新 闻学院在 读博 士生 , 四川大学党委 宣传部 宣传科科长 , 四川成都 , 6 1 0 0 0 0 ; 蔡尚伟 , 四川大学文化产 业研 究 中心主任 、 广播 电视研 究所所长、 教授 、 博士生导师 , 四川成都 , 6 1 0 0 0 0 。
奴 役的 地位。 尤其是在资 本主义制度下, 更是如此。“ 资 产 阶 级把无产者不 是看作人, 而是看作创造财富的力量” [ 5 ] ,
这种无视人的存在, 贬低人价值的行为遭到了马克思的严 厉谴责和批判。在其看来, 人类社会要大发展, 大进步, 就必 须埋葬这万恶的资本主义制度。而广大老百姓要求得 自 身 的解放 , 摆脱困苦不堪的命运, 就不能依靠别人, 只能依靠自 己, 即“ 自己解放 自己” 。在无产阶级的纲领性文件——
湖 南社会 科 学 2 0 1 5 / 5
历 史语 境 、 文 本语 境 与 实践
解 读 马 克 思 主义 的 三把 钥匙
口 应厚非 蔡 尚伟
摘
要: 自 马克 思主 义创 立之 日 起, 围绕其思想本 身及其发展 历程 等相 关话题 , 不 同学者从各 自 立场 、 视 角出发 , 对
其加 以不 同解读 , 可以说是 因人 而异 , 言人 人殊 。如何取舍 , 如 何获取 对 马克思主 义思 想“ 明白透彻 的 了解” ( 列 宁
运动的 发生, 新航路的 开辟, 启蒙思想的萌生……, 一波未 平, 一波又起, 前后赓续的 历史事件, 犹如滔滔的江水, 推动 着历史的巨 轮轰然前行。 每一 次重 大历史事件的发生, 都是 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随之而来的, 便是生产力的 巨 大飞 跃, 以及思想上的重大解放。而思想解放任务的完 成, 则需要仰赖一批批翘首仰望智慧星空的 人们。 但丁、 达 芬奇、 培 根、 笛卡尔、 康德、 牛顿、 黑格尔……, 近代欧洲的思 想艺术界, 群星闪烁 , 大师云集, 而马克思无疑是众多思想巨 星中最璀璨夺 目的一颗。 牛顿曾 言, “ 如果说我看得比别人更远些, 那是因为我 站在巨 人的 肩膀上。 ” 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在很 大程度上得益于近代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马克思 “ 运用
当代马克思主义批评中的文本和语境
当代马克思主义批评中的文本和语境摘要本文通过对当代马克思主义批评中的文本和语境进行研究,探讨了文本的重要性和马克思主义批评的语境分析。
首先,文本分析可以帮助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批评的核心观点和思想。
其次,语境分析可以揭示文本在不同语境下的意义和影响力。
最后,本文提出了一些方法,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当代马克思主义批评中的文本和语境。
关键词文本,语境,当代马克思主义批评,观点,意义引言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社会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于社会变革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当代马克思主义的批评中,文本和语境是两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文本指的是马克思主义批评中的论述和观点,而语境则指的是这些文本在不同的社会和历史背景下的意义和影响力。
本文将通过对当代马克思主义批评中的文本和语境进行分析,探讨马克思主义批评的核心观点和思想,并提出一些方法,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些文本和语境。
文本的重要性在马克思主义批评中,文本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分析文本,我们可以理解马克思主义批评的核心观点和思想。
首先,文本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意图。
例如,马克思的《资本论》被认为是马克思主义批评的经典文本之一,通过分析这个文本,我们可以了解到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和他提出的社会主义理想的内涵。
其次,文本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分析马克思主义批评的重要概念和概念。
例如,马克思主义批评中的一些重要概念包括剩余价值、阶级斗争、历史唯物主义等,通过分析这些概念的定义和运用,我们可以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批评的基本理论。
语境的分析除了文本分析,语境分析也是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批评的关键。
语境指的是文本在不同的社会和历史背景下的意义和影响力。
在不同的语境下,文本的意义和影响力可能会有所不同。
例如,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马克思的批评可能受到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和利益的影响,因此需要通过对语境的分析来揭示这种影响。
另外,马克思主义批评的观点和思想也会随着社会和历史的变化而有所调整和发展,通过对语境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当代马克思主义批评的新观点和新理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的创新语境、路径和效果
学高度重视 。 在 2 0 早 0 4年 1月,《 中共 中央关 于进
一
马 克思主义基本 原理教育 者言 , 于教 学方法 的呆 在
板和教 学手段滞后 、教育 观念落 后 、教学 内容 陈 旧 等等 。原因具体 地体现 为 , 学 中存 在着重理 论体 教 系 阐述 ,轻感性 问题研 究 ; 理性 分析和理 论知识 重 传 播 ,轻学生观察和 解 决现 实 问题能力 的培养 ;重 教 师 的单 向理论灌输 , 轻双 向交流沟 通等等 。 总之 ,
法 ,使理 论教学感 性化 ,增 强课程 的现 实感 、吸 引 力和说服 力 , 而调动学 生 的学 习热情 , 高教学 从 提
效果 。作为 《 马克思 主义基 本原理 》教学第 一线 的 高校教师 ,当下 高校 《 马克 思主义基 本 原理》教学
故 、 利 、 有理想 、没有追求 、缺乏 信仰 。当然 , 功 没
收 稿 日期 :2 1 一 O — 2 01 4 0
作 者 简介 : 南文化 ( 97 ) 16一 ,湖北黄 冈人 ,江苏科技 大学 ,讲 师 ,博士 。
24
邢 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 1 年 第 3期 01
观 ,讲解 马克 思主义 哲 学 《 马克 思主义 基本 原理》 学一般 在大 学 一年 教 级进 行 。 大一学 生刚 刚完成 中学紧 张 而又繁 杂 的学 习与升 学考试 , 着对 大学 生活 的美好憧 憬 ,加之 有 青春 期 的萌动 ,然而 ,现 实生 活却 给他们 的 良好愿 望和 美好 想象 蒙上一层 层 厚厚 的 阴影 , 现实 与理想 的巨大落差 , 动 当下大 学生 对人 生充 满着种 种 困 触 惑 、迷茫 。于是 ,大 学生们 慨 叹:活在 2 世 纪 当 l
马克思关于文学批评的标准
马克思关于文学批评的标准
马克思关于文学批评的标准是在其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建立的。
他认为,文学作品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文学批评应该从作品所反映的社会关系和历史背景出发,分析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形式和社会影响。
具体来说,马克思的文学批评标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真实性:文学作品应该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揭示社会矛盾和问题。
2. 思想性:文学作品应该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反映作者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和思考。
3. 艺术性:文学作品应该具有独特的艺术形式和审美价值,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4. 历史性:文学作品应该放在其所处的历史背景下进行分析,考虑其对当时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5. 阶级性:文学作品应该考虑其所代表的阶级立场和意识形态,分析其对不同阶级和社会群体的影响。
总之,马克思的文学批评标准强调文学作品与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注重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和历史性,同时也考虑作品的阶级性和社会影响。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简介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简介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是一种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对文学作品进行批评和分析的方法。
它强调文学作品的社会性和历史性,认为文学作品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是阶级斗争的产物。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主张文学要为人民服务,要反映人民的利益和愿望,要揭示社会的矛盾和问题,要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下面将从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基本原则、主要内容和发展历程等方面进行简要介绍。
一、基本原则1.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认为文学作品是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现实和人们的思想感情。
因此,文学作品的创作和接受都受到历史的制约,必须从历史的角度来理解和评价。
2.阶级分析。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强调阶级分析的重要性,认为文学作品是阶级斗争的产物,反映了不同阶级的利益和意识形态。
因此,文学作品的评价必须从阶级立场出发,揭示其阶级性质和立场倾向。
3.社会批判。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主张对文学作品进行社会批判,揭示其中存在的社会问题和矛盾,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文学作品应当关注人民的生活和命运,反映社会的黑暗面和不公正现象,引起人们的思考和反思。
二、主要内容1.文学作品的社会性。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认为文学作品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反映了人们的思想感情和社会关系。
文学作品不是脱离社会存在的,而是与社会密切相关的,必须从社会的角度来理解和评价。
2.文学作品的阶级性。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强调文学作品的阶级性质,认为不同阶级的作家和读者会对文学作品产生不同的理解和评价。
文学作品的阶级立场和意识形态会影响其内容和形式,必须从阶级斗争的角度来分析和评价。
3.文学作品的历史性。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强调文学作品的历史性,认为文学作品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人们的思想感情。
文学作品的创作和接受都受到历史的制约,必须从历史的角度来理解和评价。
三、发展历程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起源于19世纪中叶的欧洲,随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和发展,逐渐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推广和应用。
当代语境下马克思主义与“批判的马克思主义”的原则界限
会弊 病 的远非 彻底却 非 常全 面的批 判考 察 。 由于这 种批 判理 论试 图超 越 一 切 阶 级 , 抽 象地 发展 了马 克
思 主 义 的批 判 性 功 能 , 不 了 解 马 克 思 主 义 实 践 本 质
自我革 命 与 自我 超 越 , 这 些 批 判方 法 与 功 能 体 现 了
原 则 差 别
法 兰 克 福 学 派 是 西 方 马 克 思 主 义 中 影 响 最 大 的
一
个 流派 , 他们 中多数 成 员 都 把 真 正 的 马克 思 主 义
主义 的元理 论 , 从 严格 意 义 上讲 , 没 有写 在 文本 中的
归结 为一种 “ 批 判 的社 会 理 论 ” , 并 以此 区别 于 “ 正 统 的马克 思主 义 ” 或“ 教 条 的 马克思 主义 ” 。法 兰 克
革命 阶级 的价 值评 判 , 所 以, 它走 上 了唯心 主义 和形
而上 学 的道路 , 把否 定看 成绝 对化 的否 定 , 把批判 视 作现 实 和未 来 之 间 的绝 对 对 立 。 … 在他们看来 , 不 仅马 克思 本人 的理 论 的基 本 精 神是 批 判 的 , 而 且 是
整个 马 克思 主义 的思 想 精 髓 也 是 批判 的 , 作 为 一 种
上, “ 马克思 主 义批 判学 派 ” 内部 分 歧 很 大 , 有 各 种
不 同的 回答 , 但 大都偏 离 了马 克思 主义 的基 本立 场 。
这种 理论 现象 凸 显 了 西方 “ 批 判 的马 克 思 主 义” 与
马克 思主 义 的 根 本 区 别。 弄 清 这 一 些 区别 , 对 于
第 3 3卷 2 0 1 4年 第 3期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批判与当代应用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批判与当代应用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批判理论是指通过对社会文化现象的深入剖析和批判,揭示出其中隐藏的经济基础和阶级矛盾,并以此为基础,提出对当代社会问题的解决办法。
这一理论对于理解和应用马克思主义思想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批判理论概述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批判理论始于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
他们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文化现象都是基于经济基础而产生的,旨在维护和巩固资产阶级的统治。
其中包括意识形态、法律、艺术等各个领域。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批判理论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主要体现在列宁和格拉姆西的著作中。
列宁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中指出,资本主义的发展导致了帝国主义的出现,资本主义国家之间进行文化侵略,使劳动人民被迫接受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和文化价值观。
“文化帝国主义”成为当时文化批判的重点。
格拉姆西则在《文化的批判与解放》中进一步深化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批判理论,他提出了“文化工业”和“大众文化”的概念,指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通过媒体和文化工业给人们灌输消费主义思想,糅合了商业利益和文化创造,对劳动人民进行意识形态的控制。
二、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批判与当代社会问题在当代社会,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批判理论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文化媒体的商业化和泛娱乐化带来了严重的价值观扭曲。
大量的低俗内容和娱乐文化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使他们趋向于追求短暂的满足和享乐,忽视了社会现实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其次,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帝国主义问题依然存在。
发达国家通过媒体和文化产业向其他国家输出其意识形态和文化产品,对其他国家的文化进行压制和同化。
这种文化侵略不仅削弱了本土文化的生命力,也对当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造成了负面影响。
此外,当代社会中存在着深刻的分层与剥削问题,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批判能够揭示其中的经济基础和阶级矛盾。
通过对文化现象的批判,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问题的本质,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马克思主义对当代的社会文化评价
马克思主义对当代的社会文化评价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理论体系,旨在揭示社会现象背后的基本原因,并提出解决社会问题的途径。
作为一种全球性的思想流派,马克思主义对当代社会文化进行了深入的评价。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主义对当代社会文化的评价,并阐述其对当代社会文化发展的指导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对当代社会文化的评价1.1 剥削与压迫:马克思主义认为,当代社会存在着剥削和压迫的现象。
资本主义制度以利润追求为核心,导致社会阶级之间的不平等加剧,工人阶级被剥夺了劳动价值的合理分配,劳动力成为资本家手中的商品。
同时,特定的意识形态和文化实践被用来维护和强化这种剥削关系,在社会文化中存在着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渗透和支配。
1.2 商品逻辑与消费主义:马克思主义批判了当代社会中的商品逻辑和消费主义。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生产和消费成为社会运行的核心,人们过度追求物质财富,忽视了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公共利益的追求。
大规模的广告宣传和商业文化的滥觞,进一步强化了物质至上和追求享乐的思维模式,削弱了社会文化中的精神追求。
1.3 虚无主义与个人主义:马克思主义对当代虚无主义和个人主义进行了批判。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市场经济的竞争和利益追求导致了人们对集体价值观的忽视,人的利己主义与虚无主义的倾向日益增强。
导致社会价值观的混乱和个体主义的泛滥,使得社会文化脱离了对社会公共利益的关注,造成社会关系的紧张和矛盾的加剧。
二、马克思主义对当代社会文化的指导意义2.1 阶级斗争和社会解放:马克思主义强调了阶级斗争作为社会变革的动力,指出无产阶级在必要条件下能够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实现社会的解放。
对当代社会文化来说,马克思主义指导我们认识到阶级斗争的存在,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并更好地为弱势群体争取权益和社会资源。
2.2 批判与解构: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思维与解构方法对当代社会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影响。
马克思主义呼吁对社会现象进行具体的分析和批判,揭示社会实践背后的隐藏动因。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文学理论与创作批评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文学理论与创作批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批评方法,以其独特的理论视角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对文学进行了全新的解读和评价。
本文将围绕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文学理论与创作批评进行探讨。
一、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文学理论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文学理论主要包括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两个方面。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文学作品与其所处历史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认为文学作品是一种真实反映和折射社会历史的产物。
辩证唯物主义则注重揭示文学作品内部的矛盾与冲突,认为文学作品体现了人类社会内在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在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下,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强调文学作品对社会的批判性反映。
它认为文学作品不仅仅是艺术的表达,更是社会矛盾和冲突的产物。
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和解读,可以看出社会的发展阶段和社会关系的演变。
同时,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关注文学作品所体现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揭示了文学作品与社会的根本联系。
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注重辩证唯物主义的应用。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矛盾的普遍性和发展性,认为文学作品的内部矛盾与冲突是推动其发展的动力。
通过对作品内部的矛盾分析,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可以揭示作品的创作动机、主题的发展和人物形象的塑造,进而深入理解作品的意义和价值。
二、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创作批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创作批评侧重于对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和艺术形式的评价。
它强调作品的社会实用性和创造性,关注作品所体现的社会价值和艺术创新。
在作品的社会实用性方面,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强调作品必须能够揭示社会的现实问题和社会成员的命运。
作品应该追求人民的利益和社会的进步,揭示社会的弊端和不公,以促进社会的变革和进步。
同时,作品也应该具备一定的艺术性,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和共鸣。
在作品的创造性方面,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强调作品的独创性和创新性。
作品应该能够突破传统的文学形式和创作方式,展现作者独特的思想和美感。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要求作家对社会现实有独到的洞察和理解,通过艺术的创造方式将其表达出来。
鲁迅杂文作品风格与马克思主义批评话语分析
鲁迅杂文作品风格与马克思主义批评话语分析鲁迅是一位文学界的巨匠,他的杂文作品极富震撼力和批判性。
鲁迅的杂文作品风格独特,表现了他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精神。
本文将对鲁迅的杂文作品风格以及其与马克思主义批评话语的关系进行分析。
鲁迅的杂文作品风格可概括为“至简至真”。
他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描述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现状,批判了封建时代的腐朽和现代社会的种种弊病。
他的文章有时候充满了讽刺和幽默,但背后却透着沉重的忧虑和对社会的批判。
比如他在《野草》中所写的“柿子”一文中讽刺了封建社会的卑鄙和愚昧,其言辞尖锐而直白,让人记忆深刻。
鲁迅所使用的批评话语也不可忽视。
在他的杂文中,经常使用“人类的苦难”、“民智的觉醒”等类似词汇。
这些词汇初看似乎凡无特异,但实际上都是批判话语的形式化表达。
鲁迅把自己的批判观点放到了一个宏观的人类历史进程中去考量,并非仅仅针对当下的城市生活、封建习俗。
他的批判观点超越了社会现象的表面,从根本上触及了社会和人的本质。
同时,鲁迅的杂文作品也贯穿了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
他在《阿Q正传》中抨击了封建主义的等级制度,揭露了底层人民在封建统治下的困境。
在《狂人日记》中,他深入讽刺了‘文化大革命’之前中国的帝制思维,揭示了人类文明的深层问题,与马克思主义观点是相近的。
总体而言,鲁迅的杂文作品风格直接,批判言辞锐利,背后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
他用简单明了的语言揭露了中国的弊病,成就了中国现代文学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影响了无数的后进者。
鲁迅的杂文作品是中国现代文化中的一颗明珠,其价值不可估量。
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知识经验、理论模式与当代语境
作者: 段吉方[1]
作者机构: [1]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广东广州510006
出版物刊名: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28-31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4期
主题词: 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历史语境;问题逻辑;理论模式
摘要:在当代文化背景下,各种新兴文化思潮的崛起既给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带来了理论发展与对话的机遇,同时也让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面临着现实文化经验的洗礼和深度考验.无论从世界范围内文学理论发展的现实来看,还是就文学理论内部的学理建设而言,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与美学都需要进一步增强理论把握现实文化经验的能力.这里刊发的四篇文章,对当前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研究的历史语境、问题逻辑与理论模式等问题展开了深入分析阐释,希望能够促进关于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之理论建设的讨论.。
当代马克思主义的批判
这半学期开了一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课,我听了觉得很多东西很有道理,但是我同样也有很多问题,希望有somebody读到我这篇文章后帮我解决一下。
1,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部分。
这种分类方法我觉得有些欠妥,前两者这样说我不反对,但是社会主义只是马克思、恩格斯预言的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怎么能说它是三大部分之一,如果这样的话,为什么不把“科学共产主义”的理论也加入进马克思主义,成为四大部分?可见,分科学社会主义为一部分其实并不科学,只是在当下跟适应社会主义国家的需要,但是这样可能就会就会导致人们只知道社会主义而忽视共产主义的最终目标,将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分离开来,甚至可能受西方“统一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并行才是最终的发展模式的错误影响,脱离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我认为,有必要将科学社会主义改为科学共产主义。
而且,课本上说马克思哲学是基础,政治经济学是重要组成,科学社会主义是核心,我并不这样认为,我觉得哲学是思维的精华,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综合,是一种科学而抽象的意识形态,任何一种思想,任何一种主义的核心应该是哲学;马克思主义的特点是通过对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体系进行深刻剖析,得出资本主义必将灭亡,共产主义必将胜利的结论,而且通过历史辩证法得出“两个决不会”的结论,可见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理论的基础在于对资本主义的研究和对未来政治经济体系的科学预测,不可否认它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科学社会主义是在新时期新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的“两个必然”进行关于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的新的开拓,补充和完善,不能说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我认为当代社会说它是核心,只是为了强加在人们头脑中一个印象——社会主义就是最完美的,仅仅是为了政治服务,其实并不是如此,马克思主义哲学才是最基本的原理(如最基本的宇宙原理),而政治经济学只是用这种原理解决资本主义的问题(如牛顿运动定律),而科学社会主义则是解决社会主义的问题(如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而“科学共产主义”则是解决共产主义的问题(如相对论下的量子力学——比喻有些不恰当,敬请见谅)。
批评语境与文本面貌
批评语境与文本面貌文本语境和非文本语境对词的意义的影响“文本”这个概念出自英文的“text”,也可译作“本文”。
“文本”的出现,是为了与“作品”相区别。
在现代文艺理论和批评中,“文本”指一种由特定媒介手段固定下来的符号体系,它作为读者的对立面而存在,等待着读者对它进行阅读,它不能等同于“作品”,因为作品与其说存在于物质符号体系之中,毋宁说存在于读者的意识之中。
只有文本成为阅读对象,它所具有的潜在形象和意义在读者的头脑中得以实现之后,文本才会变成作品,成为一个具有完整形象和意义的存在于读者意识之中的审美客体。
因此,可以说,文本蕴涵着意义,但文本并不等于意义本身,文本中的意义要由读者的解读行为和意识的参与才能被实现、被理解,而当文本的意义被读者解读出来的时候,文本也就变成了作品。
什么是批评性话语分析什么是批评性话语分析一、批评性话语分析的含义批评性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是现代语言学研究的一个新兴分支,是一门旨在研究和解释社会问题的跨学科语言研究。
其所涉及的社会科学领域包括社会学、政治学、传播学、管理学、教育学等等,具有极强的实践导向作用。
批评语言学不同于传统语言学的语篇分析,传统语言学忽略了语篇的社会属性,而批评语言学则认为语言是一种社会实践,是社会过程的介入力量。
语言不单反映社会,它还直接参与社会事物和社会关系的构成。
它不仅研究语言是什么,而且研究语言为什么是这样;不仅对语篇本身的意义感兴趣,而且对语篇如何产生这种意义的过程感兴趣。
在国外,批判性话语分析正在迅速发展,研究和实践的队伍日益壮大,有关专著增多,国际性的刊物和地区性的合作项目出现。
相比较而言,国内批判性话语分析起步较晚,但已开始引起语言学界的重视。
近年来批评语言学引起了国内外语言学界的重视,研究人员逐渐增多,研究成果不断涌现,为了帮助人们更多地了解批评语言学研究的最新动态和研究前景,从而更好地进行针对性研究,本文拟对批评性话语分析进行评述。
论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精神对中国当下文学批评的指导意义
利奥塔对于后现代的这种理解,正为越来越多的理论家所认同。
这使我们不能不看到,詹姆逊在其理论的基本立场和方法论上,确有某种刻板与守旧之处。
对后现代思想家对马克思的种种/解构0式解读,我们自然不必完全认同,却也不应简单拒斥。
站在/现代0思维的立场来看,对于马克思的学说,后现代思想家强调其方法而非结论,重视其思路而非体系,赞赏其某些片断而非整体;更重要的是,一些后现代思想家对马克思哲学中某些成分的强调,意在对作为整体的马克思文本进行拆解,使其呈现内在的对抗性和自我消解性。
因此,在后现代语境中,马克思的文本变得支离破碎,不再具有一以贯之的统一意义。
而站在/后现代0的立场来看,这种/支离破碎0既标志了既有的马克思主义阐释模式面临危机的症候,也同时孕育了克服危机的萌芽,由此,正是在这种/支离破碎0中,马克思的文本重新获得鲜活的生命力。
詹姆逊等人在马克思主义和后资本主义、马克思主义和后结构主义之间所做的互文性解读,至少给我们以下启示:文本内在的差异及异质性并不一定是灾难,相反,它可能为文本打开新的、无穷无尽的意义源泉;致力于构造完整的体系可能已不合时宜,在后现代知识状态中,面对不同的历史情势,可能产生不同研究路径的马克思主义,每一种研究路径都是值得考虑的;由此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就特别需要摈弃了。
参考文献:[1] 吴琼.解读现代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与现代主义[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2).[2] 詹姆逊.对现代性的重新反思[J].文学评论,2003,(1).[3] 詹姆逊.全球化与政治策略[C]//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第2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285-286.[4]J AY M.M arx i s m and T ota lity ,Berkly [M ].Ca lif o r -n i a :U n i ve rsity o f Ca lif o rnia P ress ,1984:21,522.[5] 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M ].杜章智,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94.[6] 赵一凡.马克思主义与后结构主义[J].国外文学动态,1987,(2).[7] 中国社会科学院.后现代主义[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129.[8] 王岳川,等.后现代主义文化与美学[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77.V.[9] KELLNER D.P ost m odernis m ,Ja m eson Cr iti que [M ].W ash i ng ton :M ainnsonneuve ,1989.[10]J AM ESON F .Po st moder i s m,or The Cu lt ura l L og i co f L ate C ap itali s m [M ].D urhan :Duke U niversity P ress ,1991.[11] J AM ESON F.The Ideo log ies of T heo ry :V o.l 2[M ].M i n-neapo li s :U niversity ofM i nnesota P ress ,1988:179.[12] KELLNER D.C ritical Theory ,M ax i s m and M odern it y[M ].C a mbr i dge :Po lity ,1989:175.[13] 利奥塔.后现代性与公正游戏[M ].谈瀛洲,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165.论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精神对中国当下文学批评的指导意义季 水 河(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湖南湘潭411105)收稿日期:2008-11-15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的变迁0成果之一(06BZW 005)作者简介:季水河(1954-),男,四川邻水人,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文艺理论研究。
最新-马克思主义哲学语境分析 精品
马克思主义哲学语境分析[摘要]劳动、实践概念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础性、核心性范畴。
马克思、恩格斯对这两个概念有着深刻的认识,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资本论》及其手稿等著作中进行过科学阐释。
从理论源头梳理劳动、实践概念的产生、形成和发展,揭示其本质内涵和特性,辨析似是而非的问题,将这两个概念清晰地呈现出来,这无疑对人们以劳动、实践范畴为基础探讨理论问题、深入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劳动;实践;马克思主义;对象性活动劳动实践是人们最常使用的概念,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在理论研究过程中,它们都既是活动本身也是人们交流思想常用到的概念。
但是,具体到这两个概念的形成、确切内涵及其相互关系等问题,人们的理解往往又不是很明确,这种日用而不知的状况直接影响了人们对相关问题的理解,许多误解、误读和误用由此而产生。
作为唯物史观理论大厦的基石,马克思、恩格斯对劳动实践范畴有着深刻的认识,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草稿》等经济学手稿及《资本论》等著作中进行过科学阐释。
本文拟从理论源头梳理这两个概念的产生、形成和发展,深入阐明其本质内涵、特性,辨析似是而非的问题,将这两个概念清晰地呈现出来。
这无疑会对人们以劳动、实践范畴为基础探讨理论问题、进而深入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人的活动与劳动概念的形成从最普遍、最抽象也是最简单的意义上讲,劳动、实践是标示人的活动的范畴。
劳动与实践两个概念有区别,但本质上是一致的。
人作为动物不同于植物,植物属于光能自养型生物,无须活动就可以获得自身生存所需要的营养物质。
而动物属于化能异养型生物,机体必须不断地从外界环境中摄取氧气、水和食物等营养物质才能维持生存。
为了获得营养物质,动物、人就必须要不停地活动。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指出单个人如果不在自己的头脑的支配下使自己的肌肉活动起来,就不能对自然发生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E LC . us nFr l m: s r adD c n [ . 3 R IH V R s a o i Hio n ot e M] i mas ty i r
Ne Yo k:M o tn bl h r w r u o Pu i e s,1 80. s 9
关键 词 : 史 ; 历 语境 ; 詹姆 逊 ; 马克 思主 义批评
自主创 新基 金 项 目( 0 0 N 0 ) 2 1 G 0 1
[ ]雷 内 ・ 5 韦勒克 . 批评的概念 [ . M] 杭州 : 中国美 术学 院出
版 社 ,99 2 3 19 :6究 中心 博 士
[ ]卢那察尔斯基 . 6 艺术及其最新形式 [ . M] 天津 : 百花文艺
领 域表 现 为对文本一 语 境二 项对 立 的质疑 和批判 , 马克 思 主 义批 评 的合 法性 遭遇 危 机 。 以詹姆 逊 为代表 的 西方马 克思 主义者 对此 给 予 了有 力的 回应 , 新确 定 和巩 固与 文本 相 对 应 的历 史和语 境 重 概 念 的 内涵及 其有 效性 , 为 当代 马 克思主 义批 评理论 建设 提供 了重要借 鉴 。 这
() 3.
平 等对话 应该 成 为推动 文学 理论 未来发 展 的有效 途
径
参 考文献 :
[] 1 特里 。 伊格 尔顿. 当代文学 理论 : 前言 [ . M] 北京 : 中国
社 会 科 学 出 版社 ,99:2 18 1 .
[4 1 ]涅博里辛. 俄形式论学派 在西方文论 界的“ 行” J . 旅 [] 马克思 主义美学研究 , 0 , 2 . 2 8( ) 0
[5 1]巴赫金. 文艺学 中的形式 主义方法 [ ∥周边集 . M] 石家
庄 : 北 教 育 出 版 社 ,9 8 河 19 .
[ ]李辉凡 . 2 二十世纪初俄苏文学思潮 [ . M] 北京 : 中国科学
文 献 出版 社 ,9 3 1 19 :.
[6 1 ]海登 ・ 怀特. 式 的内容 : 事话语 与历史 再现 [ 形 叙 M]
的立场 上进行 真 正 的对 话 , 马克 思 主 义 和形 式 主 义
斗争 [ ∥世界艺术与美学 : M] 第七辑 . 北京 : 文化艺术 出
版 社 ,9 6 18 .
[0] B N E I .Fr as n r s [ .L no : 1 E N T"T o l m ad Ma i m i x m M] odn
F r l t , h u u it ,h o a i s n h r it omai s T e F t r s t e F r l t ,a d t e Ma xs s s m s
出的对话 方法 对我 们 的文学批 评具 有重 要 的启示 意
义。
C t u , h s p e ie(d ) M] L no :IkLn s iq ri e C rt hr k e . [ . odn n i io P k
[ ]阿 ・ 7 梅特钦科. 继往 开来—— 论苏联文学发展中的若干
问题 [ . M] 北京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9 3 17 18 :5 . [ ]E K E B U 8 Y H N A M B M.” ocrigteQ et no e C n e n h uso ft n i h
Lt d.,1 7 9 9.
[ ]谢 ・ 申斯基. 9 马 苏联 批评 界和文艺学界反对形式主义 的
对 于一 个 常 态 的社 会 来说 , 种 理 论应 该 是 多 各 元共 存 、 自由竞争 、 相互 对话 的 。马克思 主义 与形 式 主义之 间 的异 质性 并 不 等 于 矛盾 性 , 二者 之 间 进 在 行 对话 不仅是 可 能 的 , 且 是 必要 的。 只有 从 学 术 而
Meh e & C .L d .1 7 . tu m o t. 9 9
[1 1]高尔基. 论形式主义 [ ∥论 文学 ( M] 续集 ) 北京 : 民 . 人
文学 出版社 , 7 :2 . 1 955 9
才 能够 克服各 自的理论 缺 陷并取 得深入 发展 。西 方
马克思 主义 和结 构主义 通过 对话 而取得 的巨大成 就 已经证 明 了这一 点 。 由此 可 见 , 学 术立 场 上 进 行 从
出版 社 ,9 83 3 19 :3 .
后, 从事文学基础理论和西方文论研究。
当代 马克 思 主 义批 评 中 的文 本 和语 境
陈 然 兴
( 西北 大学 文学 院 , 陕西 西安 706 ) 10 9
摘
要: 后现 代理 论话 语对 历 史之 文本 性 的过分 强调 造成 了对 历 史概 念 的误解 , 这在 文 学批评
基 金项 目: 国家社 科 基 金 项 目( 1 Z 1 ) 中 1 C W0 0 ;
[ ]托 洛茨 基. 学 与革 命 [ . 京 : 国文 学 出版 社 , 4 文 M] 北 外
1 2. 99
国博 士后 科 学基 金 项 目( 0 14 1 1 ) 山 东大 学 2 109 60 ;
[2 1 ]巴赫金. 陀斯妥耶夫斯基诗学 问题 [ ∥诗学 与访谈. M]
石家庄 : 河北教育出版社 ,9 8 14 19 :1. [3 1 ]杨建刚. 在形式 主义 与马克 思主义 之 间对 话—— 巴赫 金学术研究 的立场 、 法 和意 义 [ ] 文学 评论 ,0 9 方 J. 20 ,
理不 存在 于金 色 的 中间 地 带 , 不是 正 题 与 反 题 之 间 的折 衷 , 而是 在它们 之外 , 出它们 , 超 既是 对 正题 , 也 是 对 反 题 的 同 样 否 定 , 就 是 一 种 辩 证 的 综 也
合。[ ‘ ’ ” ] 巴赫金 对这场 论争 的反 思 , 以及 他 所 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