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也纳森林的故事教案
小学语文 1.《维也纳森林的故事》教学设计1.doc
《维也纳森林的故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正确认读本课六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五个生字,理解“奇光异彩”“眩惑”“赏心悦目”“尘烟障目”等词语的意思。
2.朗读课文,能将自己喜欢的段落背诵下来。
【过程与方法】在反复品读文字的过程中,让学生认识维也纳森林的特点能够想象文章所描绘的画面,体会文章中所蕴含的道理,明白森林在我们的生活中所产生的影响,明白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领略维也纳异国风情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风貌理解、感受维也纳人与自然友好、亲密、融洽的关系,唤起学生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
教学重点:1.感受维也纳森林的特点,理解维也纳森林故事的内涵。
2.引导学生在反复品读语言文字的基础上,了解维也纳森林的特点,并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1.理解维也纳森林的内涵。
2.理解课文形散神聚的写法。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课件展示维也纳森林的迷人风光,聆听《维也纳森林的故事》名曲。
二、检查预习1.朗读下列词语逞强好胜披甲戴盔目力所及灼热颁布眩惑和谐骤然恩赐赏心悦目尘烟障目奇光异彩清爽宜人温文尔雅层层叠叠(分别采用小组读、开火车读等方式检查生词认读情况)2.指导书写:让学生找出自己易写错的生字,并提醒给大家(如:“骤”“禽”等字需重点做一强调)三、读课文,整体感知1.思考:维也纳森林有哪些特点?2.如果从森林与人类的关系的角度将文章划分为两个部分,你会怎么划分,依据是什么?1-6小节:主要表现维也纳森林对人类的作用身心的享受(赏心悦目)、面积广袤、调节气温7-11小节:主要表现人类对森林的保护订立法律、珍爱森林、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四、把握主题、理清脉络1.全文中哪一句话是理解整篇文章的关键,起到揭示整篇文章写作意图的作用?2.从文中看,“大自然与人类和谐与亲密的关系”具体指的是什么?文中有没有语句能够为“和谐与亲密的关系”作注解?维也纳人与森林互惠互助,相依相存五、品味语言1.在具体写维也纳森林及其与人的关系时,作者充分采用了描写、叙述、说明(讲解)、议论(评价)等多种表达方法。
维也纳森林的故事教案
教学目标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1)正确认读生字,规范的书写生字。
(2)正确理解词语,积累美句。
(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通过细读课文,探究并说说:维也纳森林有何特点。
学前准备教师:维也纳森林的分光的风光图片,和乐曲《维也纳森林的故事》学生:预习课文(生字词读课文)新设计重点难点学习生字,理解词语,积累句子,读课文(重)。
概括维也纳森林的特点(难点)教学过程5.1 教学活动【导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课件播放维也纳森林迷人风光的图片,配音乐《维也纳森林的故事》(学生欣赏)问题谈论:欣赏着维也纳森林的迷人风光,听着约翰·施特劳斯创作的名曲《维也纳森林的故事》你有何感受?(学生谈自己的真实感受)2、导入过渡:维也纳的自然风光优美,建筑艺术典雅。
今天,我们就跟随中国当代作曲家冯骥才一起去欣赏感受维也纳森林的故事吧!【活动】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生字、词、读课文:(提示:交流自己的预习问题和分享自己的收获)通过“你问我答”解决小组问题:预设:生字“盔”“骤”“赐”笔顺及书写“颁领”“赐锡”“榆愉”生词的区别生词:眩惑:迷惑,沉溺。
张目:睁眼清爽宜人:清洁凉爽,会人心意。
温文尔雅:态度温和。
目力所及:视力能够达到的地方森森然:树木茂盛繁密或军队整齐威严。
【测试】合作检测1、听写生字:盔甲、榆树、骤然、恩赐、颁布、逞强、飞禽、灼热、花蒂、接纳、公顷、柏树2、根据词义写词语:①向远处看()②奇妙的光亮和色彩。
③形容人态度温和,举止斯文。
()④看到美好的事而心情愉快。
( )⑤表示事情发生的迅速。
()⑥显示自己的能力强并向超过别人。
3、补充词语(抢答)奇()异()披()戴()高()()岭温文()()()()宜人风雨()()【讲授】合作探究问:通过预习和我们充分的朗读课文,你们知道了什么呢?从哪儿知道的?(指导交流,把握课文中有价值知识点。
)【活动】课堂小结课文学到此,你对维也纳的森林有何感受呢?(交流,我们下节细细的品味我们的感受)【作业】作业课下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和段落读一读,背一背。
《维也纳森林的故事》教案
《维也纳森林的故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通过圈划、品读关键语句,感受维也纳“森林王国”的美丽景致。
2、了解维也纳人与维也纳森林互惠互助、相依相存的关系,认识到城市要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通过圈划、品读关键语句,感受维也纳“森林王国”的美丽景致。
2、了解维也纳人与维也纳森林互惠互助、相依相存的关系。
教学教学难点:理解《维也纳森林的故事》所揭示的深层内涵,认识到城市要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道理。
三、教学时间:一课时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通过圈划、品读关键语句,感受维也纳“森林王国”的美丽景致。
2、了解维也纳人与维也纳森林互惠互助、相依相存的关系,认识到城市要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通过圈划、品读关键语句,感受维也纳“森林王国”的美丽景致。
2、了解维也纳人与维也纳森林互惠互助、相依相存的关系。
教学教学难点:理解《维也纳森林的故事》所揭示的深层内涵,认识到城市要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道理。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播放名曲,出示维也纳森林的图片。
2、出示课题:维也纳森林的故事(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要求:散读课文,找一找文中哪一句句子最能体现维也纳人与维也纳森林的关系?明确:哪里知道维也纳人与这片森林互惠互助,相依相存,这片森林也给了那位“圆舞曲之王”以创作的灵感、冲动和深情。
板书:互惠互助相依相存(三)、研读课文,理解感悟1、“互惠互助、相依相存”是什么意思?2、文中是怎样写出维也纳人和维也纳森林互惠互助、相依相存的关系的?(1)维也纳森林给维也纳人带来了什么?请同学们圈划语句,并写下你的感受。
明确:赏心悦目(1-4段)调节气温(5-6段)(2)维也纳宜人的气候难道只是上帝给维也纳人的恩赐?维也纳人是怎样对待这片土地的?明确:爱护森林保护环境3、文章写的是维也纳森林的故事,为什么还要写城市公园大厅上面的孔雀?明确:写出了城市与大自然亲密、和谐的关系。
维也纳森林的故事(教案)
维也纳森林的故事文/冯骥才执教:铁岭中学李亚敏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习综合运用描写、说明等表达方式表现主题的写作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圈划关键词句、反复品读,体会维也纳森林的特点,以及维也纳人对森林的珍爱。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维也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风貌。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圈划、品读词句体会主题。
难点:在品读的过程中渗透多种表达方式表现主题的知识点。
三、教学过程(一)课前欣赏——通过图片、视频感受维也纳森林的广袤与优美。
(二)破题:看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PPT>作者究竟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三)维也纳森林的特点1.文中有什么表现广袤的词句?1)请一位同学朗读1-6小节,其余同学圈划表现维也纳森林广袤(面积广)的词句,看用了哪些表达方式,有何好处?370万公顷44% 说明(列数字)具体准确绿海描写(比喻)形象生动2)朗读部分语句。
(注:1公顷=10000平方米,370万公顷=37000平方公里,上海市区面积约为6340.5平方公里。
即维也纳森林的面积大约相当于6个上海。
)2.再默读第1-6小节,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了它的美?1)圈划,并展开想象。
2)读一读,说一说,再读一读。
(注意关键词句的比较体会)3.1)维也纳森林并不是只有广袤和美丽这两个特色,不然它就是中看不中用了。
它还有什么特色呢?(调节气温)2)用自己的话谈谈它的神奇之处。
3)齐读,感受神奇。
(四) 配乐朗诵。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一方与众不同的水土孕育出了施特劳斯的《维也纳森林的故事》、《蓝色的多瑙河》、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这样经久不衰的世界名曲。
让我们在施特劳斯的《维也纳森林的故事》中诵读3-6小节,再次体会她的美吧。
(五) 维也纳人的珍爱1. PPT 展示罗布泊的过去与现在。
曾被誉称为“仙湖”的罗布泊为什么消逝了?—>(人们对环境的破坏)2. 那么维也纳人是如何对待上帝赐予他们的珍宝的呢?1) 圈划,看后文,维也纳人在珍爱森林方面都做了些什么?2) 朗读。
维也纳森林的故事教案
维也纳森林的故事教案教案标题:维也纳森林的故事教案目标:1. 通过学习维也纳森林的故事,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 通过分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教案步骤:引入活动:1. 引导学生回忆并分享自己最喜欢的自然景观,并讨论为什么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性。
阅读活动:2. 分发《维也纳森林的故事》的故事书给学生,让学生自己阅读故事。
3. 学生个人阅读后,组织小组讨论并分享他们对故事的理解和感受。
理解活动:4. 引导学生回答以下问题:a. 故事的主要人物是谁?他们在维也纳森林中做了什么?b. 故事中提到的维也纳森林有什么特别之处?c. 为什么我们要保护自然环境?我们可以如何保护自然环境?表达活动:5.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根据故事中的情节和主题创作一段小对话或小短剧。
6. 每个小组选择代表,表演他们的作品,并与全班分享。
拓展活动:7. 组织学生进行维也纳森林的实地考察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维也纳森林的美丽和重要性。
8. 学生回到教室后,让他们写下自己的观察和感受,并与同伴分享。
评估活动:9. 分发评估表格,让学生回答关于故事和保护自然环境的问题。
10.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评估他们对故事和环境保护的理解程度。
教案延伸:- 可以邀请环保专家或相关机构代表来学校进行讲座,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识。
- 学生可以参与学校或社区的环保活动,如清理垃圾、植树造林等,实践环保意识。
注:根据不同教育阶段的要求,教案中的活动和评估方式可以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进。
六年级下语文教案-维也纳森林的故事-冀教版
1.维也纳森林的故事教学过程:一、导入1.媒体演示,师述:维也纳自然风光优美,建筑艺术典雅,更让人难忘的维也纳时时离不开音乐。
2.出示第一小节,齐读。
3.今天,我们将来到维也纳又一个著名的景点,一起去《穿越维也纳森林》。
二、整体了解1.打开书本,昨天我们已经预习了课文,初步领略了维也纳森林的魅力,能不能用一句话来说一说维也纳留给你的印象。
2.学生交流,教师梳理,小结板书:优美的景色动人的故事。
三、学习课文(一)优美的景色1.课文是怎样描写维也纳的美景的?2.交流,出示:这片苍翠而幽静的森林从维也纳市的西南部向南绵延展开,连绵起伏。
美丽的美伦纳河悠悠流过,溪泉淙淙,百鸟争鸣。
两岸葱郁的树木倒映水中,水清林绿,荡游其间,妩媚万分。
(1)正音:淙、妩,理解词语。
(2)指导读句。
(3)带着美好的感受读这段话。
(4)指名读,齐读。
(二)动人的故事1.维也纳森林的优美景色确实令人陶醉,但我想他之所以闻名天下,绝不仅仅因为这些。
(引读第三节一、二句)2.这样的村庄,这样的惊世之作,这样动人的故事,你又了解了哪些呢?简单交流。
3.选择你喜欢的故事,仔细地读一读,想一想,为什么这个故事会留给你那么深刻的印象?4.交流:施特劳斯的故事(1)指名交流(2)理解:触景生情。
(3)播放录像,创设情境,体会施特劳斯在森林中触景生情,谱写了惊世之作。
(4)完成练习:在维也纳森林中,施特劳斯欣赏到了这样美丽的画面___________,他感受到了______________,于是,他__________________。
(5)指导朗读。
贝多芬(1)指名交流。
(2)出示补充资料,体会贝多芬当时的心情?指导读句。
(3)贝多芬之所以称得上伟大就在于他并没有屈服于命运,出示补充资料。
(4)谈谈此时最大的感触?指导读句。
(5)整段朗读。
舒伯特(1)交流所见。
(2)我们是不是也能通过这些来想象当年的场景。
出示:磨坊菩提树水井舒伯特故居我仿佛看到了这样的场景:清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维也纳森林的故事教案
维也纳森林的故事教案第一章:维也纳森林的概述1.1 介绍维也纳森林的位置和地理特征1.2 讲述维也纳森林对维也纳城市的重要性1.3 介绍维也纳森林中的主要树种和植被第二章:维也纳森林的历史和文化2.1 介绍维也纳森林的历史背景和发展2.2 讲述维也纳森林与音乐的关系2.3 介绍维也纳森林中的文化景点和传说故事第三章:维也纳森林的自然生态3.1 介绍维也纳森林的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3.2 讲述维也纳森林中的动植物种类和特点3.3 介绍维也纳森林中的自然保护区和保护措施第四章:维也纳森林的休闲娱乐4.1 介绍维也纳森林中的休闲活动和设施4.2 讲述维也纳森林中的旅游景点和景观特色4.3 介绍维也纳森林中的户外运动和体验活动第五章:维也纳森林的教育和研究5.1 介绍维也纳森林的教育资源和设施5.2 讲述维也纳森林中的科学研究和监测项目5.3 介绍维也纳森林中的环境教育和可持续发展项目第六章:维也纳森林的生物多样性6.1 探究维也纳森林中的植物多样性6.2 介绍维也纳森林中的动物种类及其生活习性6.3 讨论维也纳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第七章:维也纳森林的生态旅游7.1 介绍维也纳森林生态旅游的发展7.2 讲述维也纳森林生态旅游的亮点和特色7.3 探讨生态旅游对维也纳森林保护的影响第八章:维也纳森林的环境教育8.1 介绍维也纳森林环境教育项目8.2 讲述环境教育在维也纳森林的重要性8.3 探讨维也纳森林环境教育的成效和未来发展第九章:维也纳森林的科学研究9.1 介绍维也纳森林科学研究的历史和现状9.2 讲述维也纳森林科学研究的重要发现9.3 探讨维也纳森林科学研究对环境保护的意义第十章:维也纳森林的未来展望10.1 分析维也纳森林面临的主要威胁和挑战10.2 讲述维也纳森林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措施10.3 展望维也纳森林的未来发展前景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一:维也纳森林的概述重点关注内容:维也纳森林的位置和地理特征,以及对维也纳城市的重要性。
维也纳森林的故事-辽海版四年级音乐下册教案
维也纳森林的故事-辽海版四年级音乐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维也纳森林的故事,培养学生对音乐故事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2.能正确配合音乐指挥,听懂并演奏简易的曲子。
3.与同伴协作,完成小组活动,培养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加强学生对音乐故事的理解和感受,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音乐的魅力和兴趣。
2.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和对节奏的把握,使学生能够准确地演奏简单的曲子。
三、教学步骤1. 热身活动引导学生做简单的身体运动,热身身体,为接下来的活动做好准备。
可用一首简单的音乐,让学生跟着节奏做运动。
2. 教授维也纳森林的故事通过讲故事的形式,让学生了解维也纳森林的故事。
教师可以根据孩子们的理解程度,适当调整讲故事的语言及内容。
在讲述的过程中,可适当加入音乐的元素,让学生感受到音乐带来的情感和意境。
3. 音乐演奏活动1.音乐指挥:教师可以充当指挥,或指派一名学生做指挥。
指挥可以任选学生或教师演奏器乐或打节拍,掌握节奏和速度,带领全班学生演奏。
2.音乐演奏:在节奏的基础上,学生可以演奏简单的曲子。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简单的曲子,如儿歌、古曲等。
4. 小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尝试用故事中的元素,自行编创一个小节目,可以是剧场表演、音乐演奏等。
学生在小组活动中体会合作与创造的快乐,同时锻炼自己的表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5. 教师点评教师可以在小组活动结束后对每个小组的表现进行点评,肯定有进步和优秀的表现,并提出改进意见和一些互动交流。
四、教学评估1.学生的理解能力是否得到提高。
2.学生的音乐演奏是否能够正确地配合指挥、把握节奏。
3.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的合作情况和表现。
五、教学延伸1.给学生多听一些音乐故事,培养他们的欣赏能力。
2.组织一次观看音乐会,让学生近距离接触音乐。
3.在音乐课后,让学生画一幅和音乐故事相关的画,表达对音乐的感是和想象。
以上是维也纳森林的故事-辽海版四年级音乐下册教案,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维也纳森林的故事》教学设计两篇
《维也纳森林的故事》教学设计两篇龚侃复旦初级中学教学目标:掌握描写、叙述、说明、议论四种表达方法的表达效果理解灵活运用多种表达方法能够使文章既优美又深刻教学重点:在正确把握文章主题的基础上,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探究表现方法教学难点:通过课堂交流掌握四种表达方法各自的表达效果及综合运用后的表达作用教学流程:一、导入1、音乐家贝多芬、莫扎特、舒伯特、柴可夫斯基,都喜爱在维也纳森林中漫步,施特劳斯更是创作了《维也纳森林的故事》这一世界名曲。
这究竟是怎样的一片与众不同的森林,经能够神奇地激发起音乐家无限的艺术灵感?2、呈现维也纳的电子幻灯图片二、整体感知1、初读课文,圈划生词,交流疏通2、再读课文,思考:作者笔下的维也纳森林有怎样的特点?在文中圈划你认为有意义,值得体会的关键语句。
3、交流:作者笔下的维也纳森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文中是否有具概括性的关键语句?三、把握主题、理清脉络1、全文中哪一句话是理解整篇文章的关键,起到揭示整篇文章写作意图的作用?2、从文中看,“大自然与人类和谐与亲密的关系”具体指的是什么?文中有没有语句能够为“和谐与亲密的关系”作注解?维也纳人与森林互惠互助,相依相存3、如果从森林与人类的关系的角度将文章划分为两个部分,你会怎么划分,依据是什么?1-6小节:主要表现维也纳森林对人类的作用身心的享受(赏心悦目)、面积广袤、调节气温7-11小节:主要表现人类对森林的保护订立法律、珍爱森林、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四、品味语言1、在具体写维也纳森林及其与人的关系时,作者充分采用了描写、叙述、说明(讲解)、议论(评价)等多种表达方法。
请从文章中找出与这些表现方法相对应的句子,谈一谈它在文中的作用(表达效果)。
2、学生交流,教师深入,合作归纳描写:形象生动,使文章增添了美感,使人能够加深对于维也纳森林优美景致的印象。
叙述:对维也纳美好的生活留下鲜明生动的印象。
说明:为散文提供了准确的科学依据,为表现主题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维也纳森林的故事》教案
《维也纳森林的故事》教案《维也纳森林的故事》教案1教学目标1、领会运用描写这一表达方式的作用。
2、在运用描写的基础上恰当运用抒情、议论点明中心。
3、感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风貌。
教学重点:领会运用描写这一表达方式的作用。
教学难点:在运用描写的基础上恰当运用议论点明中心。
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教师上下载《维也纳森林的故事》的音乐。
学生听音乐。
为学生理解课文作好先期准备。
二、导入请学生回顾有几种表达方式。
学生根据以往的积累回答。
为理解课文教学重点作铺垫。
三、初读课文请学生划出__中哪些地方是描写并说说其作用。
学生边听边划并作旁批。
为明确教学重点作铺垫。
四、学生讨论请学生回答哪些句子是描写的,并说说其作用。
第一处描写说明森林具有净化眼睛和心灵的作用。
第二处描写说明森林与城市的味道相调和。
第三处描写说明森林具有降温的作用。
第四处描写说明维也纳空气清新。
为明确__中心句作铺垫。
五、教师质疑第四段“味道”这一词在此处是什么意思?能否用另外一个词来代替?第六段皇家猎宫为何建在此处?第八段远处雕像看得一清二楚说明什么/学生回答。
理解森林与城市风貌相调和。
理解森林更适宜人居住。
理解人们对环境的爱惜。
教师再质疑文中还有哪些修辞句表现人与自然和谐亲密的关系?学生在书上划线。
领会写景可适当运用修辞句。
六、归纳总结这几处景物描写说明什么中心?作者用什么表达方式概括中心?学生根据全文阅读找出__的中心句。
明确可用抒情、议论的表达方式概括__的中心。
七、再读__再读写景的段落。
学生阅读。
体会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八、迁移读冯骥才《珍珠鸟》,划出有关景物和动物描写的句子。
用抒情、议论的表达方式概括__的中心。
板书设计净化眼睛和心灵。
森林与城市的风貌相调和。
表达自然和人类和谐亲密的关系(景物描写)具有降温的作用,更适宜人居住。
(抒情、议论)反衬人们对环境的爱惜。
《维也纳森林的故事》教案2一、教学目标:1、在反复品读文字的过程中,让学生认识维也纳森林的特点.2、学习课文形散神聚的特色,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维也纳森林的故事》教案1
维也纳森林的故事上海市崇明县东门中学陆胜家教学目标1、在反复品读文字的过程中,让学生认识维也纳森林的特点。
2、学习课文形散神聚的特色,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说明:课文选自当代作家冯骥才的游记散文《维也纳情感》。
同是“维也纳森林的故事”,约翰·施特劳斯用优美的乐曲来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挚爱,冯骥才则以包含深情的文字抒写自己对异域风情的赞美。
全文共11节,写了维也纳森林景色美,面积广,作用大的特点。
从运用的材料看,作者貌似四处放枪,却是枪枪有的:美好的环境,和谐的家园,都需要我们共同创建。
教学中应该让初二学生反复品读课文中的关键段落,体会重点词句,认识维也纳森林的特点;再从表达形式上认识并理解课文“形散神聚”的风格,通过归纳和梳理文本材料把握文旨,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作为游记散文,课文描写生动,文字优美,表达灵活,应指导学生沉入文字,反复品读,涵咏体会,理解感悟作品丰富的思想内涵。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引导学生在反复品读语言文字的基础上,了解维也纳森林的特点,并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
2、难点:理解课文形散神聚的写法。
说明:鉴于游记散文文字优美,内涵丰富,材料颇多等特点,应该设置一个让学生在感知课文中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认识过程。
理解文本的关键在于品读语言的工夫与质量,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把重心放在引导学生有效的品读上,让学生读中有悟,读中有感,读中生情。
“形散神聚”是课文组材上的一个特点,对于初二学生来说,认识不难,理解却不易,需要老师的明晰指导。
教学过程思路点拨描写是游记散文最主要的表达方式之一,课文中有不少文字通过描写从不同角度来体现维也纳森林给人带来的美感与快意,这种手法在写作上叫做“移步换景”或“定景换点”。
“移步换景”是游记的常用写法,描写景物时,人走景移,随着观察点的变换,不断展现新画面。
教师在教学时,也可以让学生借助本文的具体内容体会这种写法。
同样的景物,观察点位置变化,或是游览参观路线的变动,呈现给人的印象也随之不同,教师可以结合课文第四节文字让学生体会这种写法技巧,并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尝试仿写予以巩固。
最新整理沪教版语文八下《维也纳森林的故事》教学设计(汇编)
最新整理沪教版语文八下《维也纳森林的故事》教学
设计(汇编)
《维也纳森林的故事》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的
1、了解维也纳森林的特点。
2、认识城市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道理。
3、学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表现文章主题的写作方法。
二、教学重点
1、了解维也纳森林的特点(圈画品读有关描写的语句)。
2、认识城市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道理(品读文章第11小节)
三、教学难点
理解《维也纳森林的故事》所揭示的深刻内涵(保护环境的文明与文化是维也纳拥有美好环境的深层次原因)。
四、教学方法
利用多媒体课件,品读重点语句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观看视频,聆听约翰。
斯特劳斯的圆舞曲《维也纳森林的故事》通过了解维也纳导入课题
2、检查预习
①眩惑②灼热③骤然④恩赐⑤颁布⑥逞强
3、散读文本
思考:1、通过阅读你了解到的维也纳的森林是怎样的呢?(圈画品读描写维也纳森林的语句)
①景色优美
②面积广阔
③作用大
4、维也纳人是怎样保护自然,珍爱这片土地的?
①颁布了《森林法》
②视草地如居室内的地毯
③不肯使用汽车内的空调
④与动物的和谐相处。
维也纳森林的故事教学设计教案
专项训练
自学文本
交流研讨
小结
综合训练
二课时
引入
自学文本
交流研讨
质疑答疑
综合训练
小结
反思
三、自学文本
在小组中以你喜欢的方式读文,可以几个人齐读也可轮流读,要把课文读正确、流利。不认识字,通过联系上下文、查字典进行理解。
四、交流研讨
1.小组内交流易读错的字和预习中知识点,听写生字,把不明白的词语弄明白。
五、质疑答疑:
学生可能提出的词语是:炙热 颁布
温文尔雅
学生可能提不出的词语是:清爽宜人
在理解维也纳森林的特点之后,更重要的是要学生体会森林给人的感受是什么
四、质疑答疑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为什么维也纳森林有这样的特点
老师抛给学生的问题:这种和谐的生活创造凭借的是什么维也纳人做了什么
五、综合训练
选择最喜欢的段落背诵下来。
六、小结
学完本文之后你的感想是什么
一课时
引入
学习目标
自学文本
交流研讨
布置作业: 书写
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二、自学文本
默读课文,思考:作者围绕维也纳森林讲了哪些内容在书中勾画出相关的内容。小组交流,准备发言。
三、交流研讨
学生汇报交流:
讲了维也纳森林的特点:覆盖面广, 景色美,作用大。
要求学生圈画出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情感的语句,并加以体会。
以作者的感受为线,圈画,朗读,讨论维也纳森林
教学
目标
重难点
参考教案
书写教案
一课时
一、情境引入
维也纳是音乐之都,约翰.施特劳斯用优美的乐曲来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挚爱,冯骥才则以饱含深情的文字书写自己对异域风情的赞美。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冯骥才的《维也纳森林的故事》。
语文冀教版六年级下册 《维也纳森林的故事》教案资料
1 维也纳森林的故事【教学目标】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将自己喜欢的段落背诵下来。
2. 在反复品读文字的过程中, 让学生认识维也纳森林的特点, 领略维也纳森林的美丽, 体会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明白维也纳森林在我们的生活中所产生的作用。
3. 学习课文形散神聚的特色,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 感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风貌, 唤起学生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在反复品读语言文字的基础上, 了解维也纳森林的特点, 并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1. 在反复品读文字的过程中,体会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2. 学习课文形散神聚的特色,3. 唤起学生特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
【教学素材】1. 搜集关于维也纳的资料。
2. 搜集《维也纳森林的故事》的舞曲及课文朗读的资料。
3. 准备有关维也纳森林的图片。
4. 有关森林的诗歌(古代现代。
5. 准备课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教学流程】 2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激趣谈话:同学们你们听说过维也纳吗?请同学们欣赏维也纳的图片, 想一想你们有什么感受? (课件播放维也纳的图片接下来请欣赏《维也纳森林的故事》这首曲子,同学们在听了之后有怎样的感受呢? (课件播放曲子《维也纳森林的故事》2. 引出课题:奥地利的首都维也纳自然风光优美,建筑艺术典雅。
身处平原的我们, 一定觉得森林离我们很遥远, 那就让我们一起跟随中国当代作家冯骥才去感受维也纳森林的魅力吧!板书课题。
(课件出示课题3. 引疑激趣:看到课题,你们觉得课文写了哪些内容?二、初读课文1. 打开书本, 自由读课文, 把不理解的词语画出来, 自己想办法记住并理解, 维也纳森林给你什么感受?教师巡视指点。
2. 朗读下列词语。
(课件出示关键词语眩惑公顷披甲戴盔赏心悦目崇山峻岭骤然恩赐颁布逞强飞禽灼热温文尔雅目力所及3. 指导朗读和书写。
(板书崇,山和宗组成崇,念“ ch óng ” ,要与“祟”区别开。
《维也纳森林的故事》教案3
《维也纳森林的故事》教案
执教老师:徐梅
执教班级:初二(1)班
开课时间:3月6日
学情分析及设计说明:
初二年级第二学期第一单元都是写景为主的文章,《维也纳森林的故事》也运用了描写这一表达方式,因此本课进一步巩固描写这一表达方式及作用,同时本学期也是向初三过渡时期,要让学生领会在描写的基础上适当运用议论,用以点明中心。
教学目标
1、领会运用描写这一表达方式的作用。
2、在运用描写的基础上恰当运用抒情、议论点明中心。
3、感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风貌。
教学重点:领会运用描写这一表达方式的作用。
教学难点:在运用描写的基础上恰当运用议论点明中心。
课时:一课时
净化眼睛和心灵。
森林与城市的风貌相调和。
表达自然和人类和谐亲密的关系(景物描写)具有降温的作用,更适宜人居住。
(抒情、议论)反衬人们对环境的爱惜。
教学后记(不少于200字,宋体小四)。
维也纳森林的故事教学设计范文(21篇)
维也纳森林的故事教学设计范文(21篇)读了《维也纳森林的故事》,我仿佛看到了维也纳森林清新柔和,温文尔雅的美景,闻到了清新湿润的空气,听到了小鸟动人的歌声。
心也因为维也纳森林无与伦比的美久久不能平静。
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让我久久难忘:放眼远眺,绿海无边,每一棵树都是一朵绿色的浪花。
先读的时候让我顿感惊讶,这是需要多么大的面积,多么多的绿色才汇聚成这个无边无际的绿海啊!后来,我慢慢品读,终于读出了一丝震撼,一丝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震撼。
在维也纳森林里,最多的除了那到处可见的绿色,便是那一位位在那里披甲戴盔的兵士,那一望无际的绿色是他们和维也纳人一起辛勤保护环境的成果。
维也纳森林到处都有美的存在。
春天,百花随着枝头那些"歌唱家"们的.歌声绽开了笑脸,蝴蝶化身为华丽的舞蹈家,随着那些"歌唱家"的旋律翩翩起舞,辛勤劳作的小蜜蜂也加入这个迎接春天的队伍,在花丛中飞来飞去。
夏天,无论太阳公公有多么灼热,只要跑到树荫下,所有的炎热都化为乌有。
维也纳森林的一切都妙不可言,读来让人沉醉。
可是再看看自己所在的城市,城市里到处都是汽车的尾气,工厂排泄的废水流进清澈的小溪里,溪里的鱼虾都不复存在;废气缓缓升到空中,像一个恶魔吞噬着清新的空气。
人们乱砍滥伐,把原本林色翠然的山砍的光秃秃的。
我仿佛听到风在喊,山在哭,树桩在无声地流泪。
为了我们家园的美好,让我们一起保护环境吧!维也纳森林的故事教学设计范文(21篇)篇十一从前,有一片美丽的森林,叫做“数学森林”,这里的小动物们个个都是数学高手。
数学学得最好的是贝贝兔,他很聪明,常常帮助有困难的人,给他们出一些好主意,所以,大家有了问题,都找他解决。
森林里有好人,也有坏人,坏人就是歪嘴狼。
他常常欺负小动物,让小动物们苦不堪言。
贝贝兔就决定想个办法来惩罚他。
这天,贝贝兔把所有的动物召集过来,告诉大家惩罚坏蛋的计划,大家都同意了。
于是贝贝兔写了一封信:“歪嘴狼,我们决定和你比赛。
《维也纳森林的故事》教学设计
《维也纳森林的故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正确认读本课六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五个生字,理解“奇光异彩”“眩惑”“赏心悦目”“尘烟障目”等词语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在反复品读文字的过程中,让学生认识维也纳森林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感受维也纳人与自然友好、亲密、融洽的关系,唤起学生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
教学重点:1、感受维也纳森林的特点,理解维也纳森林故事的内涵。
2、引导学生在反复品读语言文字的基础上,了解维也纳森林的特点,并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1、理解维也纳森林的内涵。
2、理解课文形散神聚的写法。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创设情境。
1、你们听说过维也纳吗?课前要求同学们查找有关维也纳的资料,谁来给大家介绍介绍?学生自由发言。
2、教师介绍维也纳。
(幻灯出示)奥地利首都维也纳是享誉世界的文化名城,既有“音乐之都”的盛名,又以精美绝伦、风格各异的建筑而赢得的“建筑博览会”的美誉。
维也纳的新年音乐会已成为国际性的音乐盛会。
维也纳长期以来一直是艺术,尤其是音乐中心,曾在此生活和工作的著名作曲家有莫扎特、贝多芬、施特劳斯家族。
教师:我国著名作家冯骥才曾来到维也纳感受那里独特的人文气息,然而维也纳最吸引他的不是音乐会,不是建筑,而是那里的森林,这是为什么?今天,我们就来解开这个谜。
下面,让我们一起去感受维也纳森林的魅力!通过课件展示维也纳森林的风光,聆听《维也纳森林的故事》名曲。
使学生直观感受维也纳森林的清新与壮美。
师:大家都被陶醉了!别急,我们一会儿再借助文字来感受维也纳森林的魅力。
二、检查预习,初步感知。
1、出示检测题,检查学生预习课文的效果。
(1)把课文读正确、流利,标出自然段,把不懂的字词勾画出来,通过工具书查出意思。
(2)维也纳森林给你什么感受?(学生进入高年级,预习应该成为一种必有的学习习惯,通过检查预习,来了解学生的学情。
重点检测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情况以及对课文基本内容的了解程度。
维也纳森林的故事.doc第一单元作文教案
维也纳森林的故事.doc第一单元作文教案正文第一篇:维也纳森林的故事.doc第一单元作文教案“《维也纳森林的故事》和《楼兰的忧郁》读后感”作文指导设计理念:“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教学理念。
因此本次设计的重点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和思想的实际,抒发本单元中《维也纳森林的故事》和《楼兰的忧郁》读后感,自由表达,写出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准备:熟读选择的其中的课文内容。
学生分析:学生在以前已经多次接触过读后感,根据学校的要求也写过多篇感受,但是针对读后感这个题材,学生并没有真正的认识并理解。
以前他们写的读后感,摘抄的篇幅较多,真正表达自己感受和观点的内容不多,争取在这次作文课上能写出符合要求又有真情实感的读后感。
教学目标:1、选第一单元《维也纳森林的故事》和《楼兰的忧郁》中一篇文章写读后感。
2、能结合书上的感触最深的地方,清楚表达自己的感想。
教学重点:能结合书上的感触最深的地方,清楚表达自己的感想。
教学难点:怎样围绕课文重点写出自己的读后感。
课前准备:范文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寒假已经过去了,我相信你们在假期里一定多多少少的读过了一些书,就你们最近读过的课外读物,谁愿意来谈谈自己读后的感受?同学谈感受。
今天我们的作文要求就是写一篇读后感,那么谁来说说什么是读后感呢?学生回答。
“感”,可以是从书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书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读书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读书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讽刺。
但是要写好读后感必须是在熟读原书的基础上的。
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
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
只要认真读好原作,一篇文章可以写成读后感的方面很多。
如对原文中心感受得深可以写成读后感,对原作其他内容感受得深也可以写成读后感,对个别句子有感受也可以写成读后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维也纳森林的故事备课教师---梁红娟课时:2课时是否有课件(有)学情分析:鉴于游记散文文字优美,内涵丰富,材料颇多等特点,应该设置一个让学生在感知课文中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认识过程理解文本的关键在于品读语言,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把重心放在引导学生有效的品读上,让学生读中有悟,读中有感,读中生情“形散神聚”是课文组材上的一个特点,对于学生来说,认识不难,理解却不易,需要老师的明晰指导描写是游记散文最主要的表达方式之一,课文中有不少文字通过描写从不同角度来体现维也纳森林给人带来的美感与快意,“移步换景”是游记的常用写法,描写景物时,人走景移,随着观察点的变换,不断展现新画面教师在教学时,也可以让学生借助本文的具体内容体会这种写法同样的景物,观察点位置变化,或是游览参观路线的变动,呈现给人的印象也随之不同,教师可以结合课文第四自然段文字让学生体会这种写法技巧,感受在不同的时间,维也纳森林所带来的神奇如果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尝试仿写予以巩固是再好不过的了。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正确认读6个生字,正确书写本课11个生字。
2.理解“奇光异彩、炫目、赏心悦目”等词语的意思。
3.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过程与方法:1. 在反复品读文字的过程中,让学生认识维也纳森林的特点。
2. 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想象文章所描绘的画面,体会森林在生活中所产生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领略异国风情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风貌。
2. 理解并感受维也纳人与自然友好、亲密的关系,唤起学生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
教学材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重点:●让学生在读中认识和感悟维也纳森林的特点,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激发学生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望。
●让学生在读中认识和感悟维也纳森林的特点,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望。
教学过程设计意图估计学生第一课时一、图片导入,引发学文兴趣。
(一)请学生介绍自己曾去过的风景宜人的地方。
(二)播放约翰·施特劳斯的名曲《维也纳森林的故事》,同时出示多媒体课件,展示维也纳森林的美丽景色。
(三)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冯骥才,在通过音乐和图片领略维也纳之美后,随作者通过文字去感受维也纳森林的美丽。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本。
(一)学生自由读课文,课件出示自读要求:通过读文,感受如图中一样令人心动的景色。
(二)反馈交流:让学生图文结合,说说维也纳给你留下的初步印象。
此时,可以通过后面的学习使其认识有所丰富和提升。
三、研读文本,了解维也纳森林的特点。
(一)学生默读课文,课件出示阅读提示:思考维也纳森林有哪些特点。
反馈交流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从面积广、景色美、作用大三方面进行概括。
对于学生独导入新颖由生活走入文中情境,直观感受维也纳森林的清新美好,从而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文兴趣。
图文结合,让学生自读自悟。
从文本整体入手感知,使认识层层深入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培养他们边读边思考、在阅读中搜索信息的能力。
教会学生对问题进行梳理。
学生可能只是空洞的概括、赞美特的认识,只要是正确的感悟就要加以肯定和引导。
(二)默读课文,课件出示阅读提示:从哪些段落感受到维也纳森林具有面积广、景色美、作用大的特点。
在书中勾画出来。
反馈交流:随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第2至5自然段的相关内容。
通过反复朗读,使学生加深了解,提升认识。
重点体会森林带给我们的感受。
结合语言环境,让学生通过朗读理解“奇光异彩”、“炫目”、“赏心悦目”等词语的意思。
四、深入思考,朗读回归整体。
(一)让学生说一说此时你是怎样理解“维也纳人的骄傲与福气之一,是他们生活在重重叠叠的绿色包围之中。
”课件出示句子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维也纳森林的特点来思考,理解森林是维也纳人的“骄傲与福气”。
(二)伴随音乐《维也纳森林的故事》,请学生选择最能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段落进行朗读。
第二课时一、交流感受,导入新课。
(一)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展示朗读。
课件出示音乐和图片(二)请学生用一两句话说一说维也纳森林给你留下的印象。
学生主要会从维也纳森林的景色和人与自然和谐的关系两个方面交流。
二、引发思考,唤起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一)自读课文,课件出示阅读提示:这样美丽的环境、和谐的生活是凭借什么创造的?在文中画出来,并写出自己的感受。
反馈交流中,要引导学生认识到维也纳森林的故事充分体现了人类与自然友好、亲密、抓住重点段落,结合词语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联系文本思考并表达。
回归整体,体现了阅读教学的整体性。
加强朗读,注重语言的积累和感悟。
层次性的展示朗读,体验朗读的快乐。
螺旋式的问题设计,对学生回答的提升,展现学生学习的过程。
朗读引发新的思考。
养成边读书边思考、边标注的融洽相处的关系,是人们对大自然珍爱的结果。
(二)看到这一幅幅美丽的景色、和谐的画面,联系自己的生活环境,谈谈你对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的认识。
课件出示要求在本环节的教学中,重点让学生反省自己的生活,明白我们只要爱护环境,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同样可以拥有像维也纳一样美好的生活空间。
让他们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真正产生环境保护的意识。
(三)学习课文最后一自然段:“还有比这更美好的表达大自然与人类亲密和谐的颂歌吗?”结合自己的认识,通过朗读加深理解。
三、写出学文感受,升华情感。
(一)学习了文章,一定对你有许多震撼。
把你感触最深或最想表达的情感用简短的几句话写下来。
课件出示(二)伴随音乐,让学生读出内心真实的感受,让他们的情感肆意飞扬,让我们共同期待像维也纳森林一样和谐的生活早日到来。
课件播放音乐四、交流识字方法,书写生字。
(一)在学生充分学习的基础上,让他们各自介绍易读错、写错的生字。
教师要重点指导学生“顷”、“蒂”的读音。
(二)书写生字,注意引导学生归类记忆并书写。
课件出示分类生字教师要着重指导“盔”、“骤”的书写,使学生注意上下结构和左右结构的字书写的间架结构,尽量把字写美观。
五、作业1、让学生挑自己最喜欢读的段落或者句群大声朗读,争取能背诵2、学了本文之后,你的感想是什么?用一段一百字左右的话写出来读书习惯。
学生还原生活,实现语文服务于生活的目的。
将阅读理解和情感烘托融为一体,为后面的写话提供范例。
充分体现高年级学生自学的能力,做到收放自如。
归类识记、书写生字,使学生掌握更规范、系统的识字方法。
3、阅读冯骥才相关作品或了解中国环境问题,并提出建议板书设计景色美、面积广、作用大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赞美之情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教学反思1、要注重有效阅读。
由于这是一篇注重人文关怀的文质兼美的散文,所以我比较侧重于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学会感悟、能够感悟。
结果只匆匆读了一遍课文就要求学生用概括各个部分的内容。
这就造成一种不良的倾向:学生只是匆匆读过一遍课文,句子还未读通,就让学生概括内容,这就造成课堂上潜能生的“默默无语”。
如果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层次分明的朗读,应该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所以如果以后有机会重上《维也纳森林的故事》我会考虑首先阅读分析文章各个自然段的内容,依照找中心句的方法,一方面能较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一方面也能让学生在阅读整理的过程中对文章先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过程。
2、要注重感悟的有章可循。
由于文章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相结合的手法,将维也纳森林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所以在引导学生感悟时,我想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第一段入手,从第一段的句子中发现维也纳森林的特点有:面积广、景色美、作用大。
然后让学生在下文中找到相应的句子来映照这些特点。
出发点是好的,但在课堂上,由于设计的仓促,把第一自然段中的作用大,漏掉了,学生从文中找到句子后没能再次将主题扣回到归纳好的特点上。
课堂上我的导语不能及时跟进,影响了整体的效果,与自己预想的效果相差较远。
实际回答的过程中,我忽略了学生本身的要求,总感觉是在牵着学生走。
今后还是在教学设计方面需要做更多的预设,把课堂思路整理整理再整理,打有准备的仗。
3、要适当的放手。
《语文课程标准》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我总是怕学生学得不够到位,因此在上课时,总是不断的加以提示、引导,希望让学生学得更扎实,更充分些。
其实这样的行为,反而束缚了学生的思维,造成学生思维的凝固。
在这节课中我就是不敢大胆地放开手,从头到尾并没有把太多的时间留给学生。
从而不能使学生在对课文达到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尽情地把自己的想法释放出来。
其实并没有在真正意义上做到重感悟、抓实效。
4、延展要适时、适度在教学第二课时的时候,在把文章分析过后,我引入了作者在原文中的一段话,我的初衷是让学生通过对比学习,感受到维也纳人的那份自豪,那份福气,心生羡慕。
同时反思我们身边的一些行为,再次深刻认识到我们自身的不足。
但是我发现,在出示了文字后,再让学生谈感受时,学生更多的是宣传口号一样的套话,没有更多的对维也纳人的所作所为进行评价,我想可能是资料出示的时机,还是早了一些。
如果,等到文章的主旨完全剖析后,再作为侧面烘托,效果应该会好一些。
学生应该不会只关注这些环保的口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