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基于调研基础分析思考
对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思考
对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思考摘要:我国应在行政体制改中不断推陈出新,建立起能够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行政管理体制。
本文运用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对我国政体改革的历程、改革中出现的问题等方面的简要阐述,对行政体制改革的发展目标提出几点略见。
关键词:行政体制,改革,思考一、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历程1.改革开放前的行政体制改革(1)1949―1954年政府机构改革。
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撤销大区一级地方政府并增设国家计划委员会。
1954年,改政务院为国务院,撤销4个综合性委员会;设立分别协助总理处理政务的8个办公室;增设24个主管部门。
调整后的国务院一共设置了64个工作机关。
这是中央政府第一次较大的行政改革,我国行政管理体制略见雏形。
(2)1958―1959年政府机构改革。
1959年底,国务院所属部门机构总数减少到60个,形成了第二次较大的国家行政改革,成为建国后关于国家行政体制分权的第一次尝试。
由于当时机构的设置和调整存在较大的主观随意性,缺乏科学规范和法律依据,所以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3)1961―1965年政府机构改革。
1965年底,中央各部门直属企业、事业单位由1959年的2400余个,增加到10500余个,国务院机构总数达到97个,形成了中央政府机构设置的第二次高峰,但文革时期受到严重破坏,行政管理工作几乎瘫痪。
2.改革开放后的行政体制改革(1)1982年政府机构改革。
国务院通过下放经济管理权、财政收支权、人事管理权,对政府机构进行了大规模的精简,国务院机构总数缩减到61个,提出干部队伍的“四化”方针,重点解决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问题。
(2)1988年政府机构改革。
国务院着重对一些非常设机构、政企不分的公司、政事不分的事业单位进行整体改革,在继续下放权力的基础上,第一次提出了转变政府职能的要求。
(3)1993年政府机构改革。
重点在于转变政府职能,中心内容是政企分开。
关于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的几点思考
关于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的几点思考作者:孙科来源:《机构与行政》2018年第01期烟台龙口市通过近年努力,在综合行政执法工作上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在此过程中总结出的一些有益经验,为后续工作的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改革的现实需求一是多头执法、执法职责交叉、权责脱节、力量分散。
从调研基层反馈实情来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首先是执法机构职责界定不清、分工不明、执法重叠、重复执法。
例如道路撒漏问题,城管、交通、环保多个部门都有行政执法权,易出现“九龙治水”的局面;其次是权力与责任相互脱节、出现监管“空白”。
行政执法一旦同部门利益挂钩,费力大、获利小的棘手行政执法事项被当作包袱互相推诿,谁都不爱管,“有了好处就上、没有好处就让”;再次是各管一摊、力量分散,形不成执法合力。
执法层级混乱,执法力量像“撒豆子”一样分布不均,“冷热不重天”,部分领域执法压力过大,基层人员疲于奔命、叫苦不迭。
总体来看,权责不明确,机构不合理,队伍多而杂,整体效率差,“看得见的管不了、管得了的看不见、争着管的一窝蜂、推着管的打太极”,说明我们基层行政执法从制度设计到机构设置都不够科学。
二是随意执法、执法素质不高、能力不强、管理松散。
基层执法队伍人员构成复杂,从事执法工作的既有行政人员、又有事业人员,还包括招聘类辅助人员,水平良莠不齐:首先是执法随意、素质不高。
例如在城管方面,有些执法人员“重管理、轻服务”,执法方式简单粗暴。
其次是标准不统一,能力欠缺。
一些执法人员未受专业系统业务培训,“外行人”执法不同程度存在。
执法标准蹩脚欠缺、矛盾打架的情况也饱受诟病。
例如碰到一些复杂的执法问题时,部分基层执法人员缺乏专业素养和明确的执法标准,存在执法随意性,被执行人看待执法结果往往是“撞大运”和“认倒霉”,有失公允性。
再次是管理松散、形象不佳。
执法队伍性质多样,既有某个管理机关内设科室、又有下属事业单位、多家管理机构的多支队伍,各自为战,个别执法人员“不尽责、不履责、乱管理、乱处理”,影响了执法队伍总体形象。
区关于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的调研报告
区关于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的调研报告根据市编办《关于开展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情况调研工作的通知》(X机编[2018]17号)的要求,我区领导高度重视,积极组织力量,深入街道、镇和区直有关单位,通过座谈、走访等形式,认真开展调研。
重点围绕历次机构改革以来我区行政管理体制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意见和建议。
一、我区政府机构改革成效和现状区自组建以来,先后进行了两次机构改革。
第一次机构改革从1996年3月开始,按照政企、政事分开为原则,以转变职能为重点,以发展经济、加强服务为中心,合理精简机构和人员,提高效率,达到理顺市与辖区的关系,合理划分职责和权限的目的。
1997年12月,又根据省委省政府、省市编委有关文件精神,从“有利于简政放权,明确职责,提高效率,有利于理顺条块关系,减少中间环节,有利于搞活经济,增强财力,促进各项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出发,对区属各街道进行了机构改革,由原有的8个街道合并为5个。
第二次机构改革从2001年11月开始,按照有利于加强党的领导和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有利于精简机关工作人员,提高工作效率的原则进行改革,以达到形成结构合理、关系协调、职责清晰、管理科学、精干高效的党委部门运行机制;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廉洁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制的目的。
通过两次机构改革,进一步转变了政府职能,改善了政府管理方式和手段,合理设置了机构,理顺了部门之间的职责关系,大幅精简了人员编制,优化了干部队伍结构,改进了机关作风,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积极推进了政府由管制型向服务型,由经济建设型向公共治理型政府的转变。
目前,我区区级党政工作部门由原27个减至现有的23个,其中,党委部门6个,政府部门17个;设立街道办事处5个,镇政府2个。
行政编制从原356名减至2001的274名,后区域调整以及为解决军转干部安置等问题,市对我区行政编制进行了调整,目前我区行政编制为351名二、我区行政管理体制和政府机构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历次机构改革取得的成效是肯定的,但同时我们也看到,政府行政管理体制在运行中仍然存在着诸多与经济社会发展变化不相适应的方面,主要体现在:1、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到位目前政府仍包揽太多的管理事务,包括一些不该管、管不好、管不了的事,而有些该由政府管的事却管不到位,特别是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还比较薄弱。
机构改革调研报告
机构改革调研报告一、前言机构改革是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涉及国家行政管理体制、政府职能转变、公共服务体系等多个方面。
本次调研旨在深入了解机构改革的实施情况,探讨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二、调研背景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需求的不断增加,原有行政管理体制已经难以满足现代化治理的需要。
为此,中国政府于2018年启动了机构改革,旨在优化行政管理结构,提高行政效率和公共服务水平。
三、调研目的本次调研主要目的是:1. 了解机构改革后各部门职能和组织架构变化情况;2. 探讨机构改革对行政效率和公共服务水平的影响;3. 分析机构改革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四、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相结合的方式。
问卷针对各省市级政府部门进行了抽样,涵盖了教育、医疗、环保、交通等多个领域。
实地走访则选择了几个代表性的城市,包括北京、上海、广州等,对当地政府部门进行了深入了解。
五、调研结果1. 各部门职能和组织架构变化情况经过机构改革,各部门的职能和组织架构发生了较大变化。
以教育部门为例,原来的教育部和国家语委等机构被整合成新的教育部。
新教育部除负责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外,还承担了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等多个领域的管理。
2. 机构改革对行政效率和公共服务水平的影响机构改革对行政效率和公共服务水平产生了积极影响。
例如,在医疗领域,原来由卫生计生委负责的医疗卫生事务被划归到新成立的国家卫健委管辖范围内。
这样一来,医疗资源得到更好的整合和利用,医疗服务水平也得到了提高。
3. 机构改革带来的挑战和机遇机构改革带来了一系列挑战和机遇。
首先,改革过程中涉及到的利益关系复杂,需要政府部门做好舆论引导和社会稳定工作。
其次,改革后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和配合也需要加强。
不过,机构改革也为政府提供了更多的创新空间,可以推动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
六、结论本次调研显示,机构改革对于优化行政管理结构、提高行政效率和公共服务水平等方面都产生了积极影响。
行政管理体制研究(7篇)
行政管理体制研究(7篇)第一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实践[摘要]在社会经济开展的转型过渡阶段,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需要得到进一步深化。
基于这种认识,本文分析了深化行政管理体系改革的核心和重点,发现建设公共行政体制、实现民主法治管理、落实合理分权制度、明确政府职能定位和优化行政管理结构这5项内容将成为行政管理体系改革的重点和核心内容。
[关键词]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政府职能0引言随着社会的不断开展,政府的行政职能正在发生改变。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使政府行政适应社会、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的开展,从而使其公信力得到提升。
因此,相关人员有必要对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和重点问题展开研究,从而促进行政府行政管理水平的提升。
1建设公共行政体制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仅要明确行政管理的体制改革目标,还要突出公众的意识,以便行使公共权力,继而使社会公共需求得到满足。
为此,要加快公共行政体制建设,以便建立能提供公共效劳的行政组织体系和管理制度。
在该体制的管理下,政府将执行公共意志,并且从事公共事务。
通过明确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建设公共行政体制的目标,为公共财政体制的建立打下根底,使政府尽快完成职能转变,继而有利于深化财政体制改革。
2实现民主法治管理以民主为根底进行公共行政体制建设,需要依靠法律提供保障。
所以,民主法治管理的实现将成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深化的重点内容。
从基本上来讲,只有实现民主才能够使公众形成公共意识。
而在民主监督和公民授权之下,政府权力的公道性才能得到保障。
近年来,随着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开展,我国一些地区实现了村民自治和居民自治,从而为民主法治管理的实现打下了良好根底。
为了落实该项工作,还需进一步加快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以便人民直接行使民主权力,从而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监督和、自我效劳等目标。
在此根底上,政府管理才能够转变成民主法治,政府行政的科学性也将得到增强。
因此,实现民主法治管理,是确保人民能够当家作主最有效的途径,能够为民主政治的开展打下根底。
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回顾总结与前瞻思路 高小平 沈荣华 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行政改革课题组
3本文是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行政改革课题组的部分研究成果,毛寿龙、朱维究、左然、张勤、唐均、薛刚凌、刘俊生、靳江好、鲍静、张学栋、苏保忠、赵鹏、洪毅、谢一凡等参加了讨论。
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回顾总结与前瞻思路3高小平 沈荣华 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也是各级政府面临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课题。
加强理论与战略研究,回顾总结我国行政改革的历程和经验教训,借鉴国外的经验,探索前瞻思路,将有助于我们开拓视野,坚定信心,选准路径,更好地推进改革。
一、中国行政改革历程回顾与总结1、改革的历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改革已走过了20多年的历程。
从内容上看,主要是调整政府职能、优化组织结构和改进管理方式,涉及到政府职能转变、机构改革、权力下放、中央与地方关系调整、法制建设以及运行机制、管理方式、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等。
从过程上看,改革是一个不断推进的过程,需要按任务分阶段进行,其中每隔5年进行一次、至今已有5次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标志着中国行政改革的重要阶段。
这不仅是因为这5次改革规模较大,而且除1982年改革之外,其他4次改革都是与政府职能转变相联系,加上中央政府的改革必然使地方政府发生相似的变化,因而改革具有全局性、标志性。
1982年的改革,主要是解决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等问题。
通过改革,国务院工作部门(包括部委、直属机构和办事机构,下同)由100个精简到61个,人员编制缩减约25%,领导职数减少67%,取消了领导干部终身制。
1988年的改革,开始与政府职能转变联系起来,目标是理顺关系、转变职能、精简机构、提高效率,并着手建立公务员制度。
改革后,国务院工作部门由72个减少到68个,人员编制精简20%。
1993年的改革,重点是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实行政企分开,转变政府职能,国务院工作部门从86个减少到59个,人员编制减少20%。
我国在1997年确立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全面推进依法行政。
浅谈行政管理体制的现状与思考
浅谈行政管理体制的现状与思考内容摘要:本文从我国行政管理体制的现状,总结改革的成绩、经验、不足及症结所在,就进一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和路径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提出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必须理清的认识问题,认为科学的改革目标应包括体制目标、政府目标、机制目标和效应目标,在改革过程中要找准改革的发力点、突破点和创新点,制定配套的改革方案,这样才能保证进一步改革的成功。
关键词:行政管理体制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一、现状问题目前在我国行政管理体制中,各级政府普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第一,职能不清、机构交叉。
各级政府程度不同的体现出经济管理强,市场监管弱、社会管理弱、行政执法弱、公共服务弱。
目前国务院部门之间有多项职责交叉。
第二,结构不合理、权责脱节。
宏观套微观,发改委和财政部宏观调控的项目直接管到县;国务院只设发改委,而31个省市自治区中的21个在设发改委的同时还设经委;中央高度集权并且强势部门权力过大,地方权力有限;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政府部门之间权责分离,要么有权无责,要么有责无权;征求《社会保险法》草案关于保险费征收的意见,财政部指示由财税部门收,劳动保障部指示由劳动部门管,大家都为有利而争;政府与政府之间是权力在上面、责任在下面,而政府内部则是权力在下面、责任在上面。
第三,协调不力、运行不畅。
由于三权(人权、财权、物权)在上,一权(事权)在下,平级部门之间出了问题不能协调,往往是上级政府出面靠上压解决;在城市供水、地下水管理方面,水利、建设、国土资源等部门都管,但缺乏统一的协调部门和机制,往往相互推诿和扯皮,中央规定水力由建设部管,而有些省市由水利局管,有些省市由水务局管,运行起来关系不畅。
第四,效率低下、成本偏高。
政出多门,层级繁多,环节重叠。
一项救灾款,没有两个月到不了灾民手中;对于市场由谁来调控、怎样调控的问题没有很好解决,大多数基层的项目都要报国家发改委审批,耗时耗力;上级政府向下级政府收权,不出一天主管部门就拿出方案,而向下级政府放权,往往一个星期甚至一个月都没有下文;地方会议成灾,省市长参加加分,省市委书记参加再加分,大会发言加分,会后发文再加分,牵涉党政主要领导的大量精力,被戏称为“领导白天保证不休息,晚上休息没保证”,还有“5+2”、“白加黑”、“周六保证不休息”、“周日休息不保证”等。
大数据时代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对策研究
大数据时代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对策研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大数据技术的日益成熟,大数据已经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产业升级的重要力量。
在这个大数据时代,信息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而对信息的获取、处理和利用,已经成为行政管理的重要任务之一。
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在这个背景下也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
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快速变化的社会需求,信息化、智能化、网络化的行政管理越来越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
如何利用大数据技术来优化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有必要深入研究大数据在行政管理中的应用,找出我国行政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面对所面临的挑战,提出一系列改革的对策,推动行政管理体制向着信息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1.2 问题提出在大数据时代,我国行政管理体制在面对快速发展的信息化技术和大数据应用的挑战时,也面临着许多问题。
我国行政管理体制中存在着信息孤岛和数据孤岛的问题,各部门之间信息共享不畅,数据无法有效整合和共享。
这导致了决策者无法获取全面准确的数据支持,难以做出科学的决策。
我国行政管理体制中普遍存在着办事效率低、服务质量差的情况。
部门之间信息沟通不畅,数据流转不畅造成了重复劳动和资源浪费,导致着政府行政效率的低下。
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问题也是我国行政管理体制中急需解决的难题。
随着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升,大量的敏感数据和个人隐私数据被大规模采集和应用,但数据的安全和隐私保护措施不够完善,容易引发数据泄露和滥用等问题。
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亟需解决这些问题,以适应大数据时代的发展需求。
1.3 研究意义研究意义部分的内容如下: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我国行政管理体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加强大数据在行政管理中的应用,对于提高政府管理效率、优化资源配置、促进政府决策科学化具有重要意义。
探讨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对策,特别是加强信息化建设和推进政务大数据平台建设,具有深远的意义。
浅析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问题
浅析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问题摘要: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适应经济基础客观规律的必然要求,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贯穿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
本文主要论述了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问题,然后论述了创新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办法。
关键词: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适应经济基础客观规律的必然要求,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贯穿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
党中央、国务院不断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
从总体上看,我国现行行政管理体制基本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有力保障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顺利发展。
但是我国现行行政管理体制仍然存在一些不相适应的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行政管理体制中的问题直接影响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
所以各级政府应该认真研究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问题,充分认识其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不断促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深化,切实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与问题,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一、我国行政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1.政府的服务职能不到位。
目前来看,我国政府职能转变尚未到位政府职能的越位、缺位的现象依然存在,这导致了对微观经济领域的干涉较多,同时使政府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等方面处于薄弱状态。
政府的越位主要表现在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与社会的关系需要进一步理顺,政府管理的缺位主要表现在对国有资产需要进一步加强管理,对市场监管体制还要不完善,行政垄断、地区封锁和地方保护主义较为严重,妨碍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正常建立。
同时,社会管理体系不够健全,政府公共服务覆盖面仍然不高,公共服务投入力度不够,许多关系群众自身利益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2.我国政府机构设置不完善、不合理。
由于政府职能定位的不清晰,因此承担职能的相应部门机构也存在职责交叉、责权脱节、效率低下和行政成本过高的问题。
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究
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究内容摘要:20年来,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成就巨大,已经基本摆脱了旧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的束缚,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新行政管理体制正在形成。
主要成就表现在四个方面:行政管理的民主化迈出重大步伐,行政管理的科学化取得很大进步,行政管理的法制化法律体系已经初步形成,行政管理的现代化正在逐步推行。
关键词: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成就一、当代中国行政管理体制的概况代中国行政管理体制的概况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进行了四次政府机构的改革,不仅有力地促进了政府机关本身的精简,还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转变了政府职能,特别是转变了政府经济管理职能。
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背景、内在动因都有所不同,使其呈现出了极其鲜明的个性,表现在:⑴变革的深刻性。
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进行的革命性变革,对政府职能的简化、政府组织结构的调整、政府行为方式的改革乃至政府工作人员观念的冲击都是史无前例的;⑵改革与发展相互依存度高;⑶内外部制约因素的相互交织。
从1978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一直在深入持久地进行着,并取得了巨大成就。
二、当代中国行政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改革的必要性行政管理体制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科学文化、和谐社会发展的要求,并且其改革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为基点,以重塑政府形象和增强政府公信力为推动力,全面履行行政职责,提高政府的行政意识和能力。
中国行政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1、传统的行政管理体制己经适应不了飞速发展的国民经济了,甚至成为其阻力和障碍。
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所以建立一个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行政管理体制成为了当务之急。
2、中国的行政管理机构庞大,人员臃肿,政企不分,官僚主义严重,影响力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的发展,也影响党和群众的关系,这个问题亟待解决。
3、政府部门职能交叉、权责脱节、机构重叠、办事效率低、考核体系不健全。
我国行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我国行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摘要:二十一世纪,随着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行政管理工作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面临新的形势,我国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还有一定差距,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主要在四个方面。
关键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了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行政管理体制已做了许多重大变革,已初步适应了市场经济体制,顺应了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提出的要求,实现了生产力的大解放。
但这与我国预期达到的行政目标还有一定差距,需要进一步探索应对措施。
一.当前我国行政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几十年来的行政改革虽然似乎总在追求行政效率,但实则总在不断探索行政职能科学化。
由于行政职能问题太复杂而实际太急需,所以行政职能调整是看见什么就改什么,着急什么就改什么,而现实中很多新问题又不断出现,让人眼花缭乱,无暇应付。
这样,各种问题日积月累,而无法得到科学、深入、全面的诊断和治理,造成了当前行政体制问题的基本现状。
(一)、基本行政管理未能完全适应经济发展要求第一,宏观调控,市场监管两项职能发展不协调。
这在全国经济管理战略上是高明、成功的一招。
但从整个行政系统看,其中只有“市场监管”才是各级政府都能做到的事,而“宏观调控”则只适合中央政府来承担和实施。
因为许多地方政府(包括省一级)在落实核心经济职能时不仅没有成为宏观调控主体,相反却变成了宏观调控对象;个别地方政府甚至与中央政府捉迷藏,千方百计去钻宏观政策的空子,去打擦边球,甚至公开实行“先上车,后买票”的办法来冲破或化解自己面前的宏观调控,江苏常州市的土地案和内蒙自治区电力项目案就是其中的典型。
有的地方政府默许或暗中支持违法用地、违法融资、违法经营、违法生产(特别是不合格的小矿场小工厂)、违法排放、违法招投标、违法上项目等等,地方保护主义极端严重。
这即是说,具体的经济职能在中央与各级地方政府之间是存在很大不同的,而这个不同尚无更科学、明细的界定和规范。
浅谈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认识与思考
浅谈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认识与思考行政体制改革是指在各种社会力量和行政环境的影响下,政府有意识、有计划地调整和改变行政组织的结构、体制、职能和工作人员的行为方式的活动。
其目的是提高行政效率,增强行政能力,以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
一、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必要性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深入发展,世界正发生着深刻变化。
适应时代要求,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建设人与人和谐相处的美好社会,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课题。
(一)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是适应时代变迁的客观需要。
当今世界,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推动下,经济社会呈现出加速变迁的趋势,人类遇到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经济风险加大。
经济全球化使得各国经济的依存度越来越高,影响一国经济发展的因素大大增加。
一国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不仅需要本国的努力,也有赖于国际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不仅要建立在本国政治社会稳定有序的基础上,也有赖于国际社会的稳定有序。
二是社会问题增多。
随着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以及社会的组织形式、利益关系等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人类所面临的社会问题日益增多。
同时,由于人类对自然界的过度开发,资源矛盾激化,人与自然不协调的问题日益突出。
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既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发展,也带来了诸多新的社会问题。
三是防范社会风险的难度加大。
当今社会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人口流动的范围和速度不断加大,跨国跨境流动更加便捷。
恐怖主义等跨国跨境犯罪活动愈加猖獗,艾滋病以及一些传染性疾病的传播成为世界性问题。
社会治理无论涉及的范围还是复杂的程度都大大增加,防范社会风险的难度进一步加大。
(二)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是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迫切要求。
虽然各国的发展水平不一,面临的问题也不尽相同,但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问题。
一些发达国家长期推行高福利政策,这虽然有利于缓解贫富差距的矛盾,但它所带来的经济发展放缓、财政收入增长减慢,使高福利政策难以为继。
国有企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创新思考分析-行政管理论文-管理论文
国有企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创新思考分析-行政管理论文-管理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国有企业要想实现其长远发展目标,就必须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变化趋势来主动积极的改革与创新。
针对以往国有企业行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创新。
本文分析国有企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当前国有企业行政管理工作状况,提出几点我国国有企业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创新的措施建议。
关键词:国有企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创新为了能够进一步促进我国国有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保证国有企业行政管理工作获得较为理想的工作效果,首先必须要了解当前国有企业行政管理工作的状况,尤其要明确其中存在的问题,这样在国有企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创新中才能采取更加具有针对性的创新与改进措施。
1国有企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必要性一般情况各个单位展开行政管理工作,基本功能就是管理协调和服务,而国有企业因受到自身特点的影响,行政管理工作就不仅能够为社会提供更加全面完善的商品和服务,还要能够在政府的主导下,对整个市场经济的正常秩序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从而使我国的宏观经济环境更加健康。
根据我国长期以来国有企业的发展情况来看,因为存在着鲜明的政企不分的特点,这体现出了计划经济的特征,但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国有企业要想找到发展新出路,就必须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的行政管理制度改革,进一步推进政企分开,这样也就能更好地适应市场的需求变化。
而且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对于搞活市场经济体制,加强经济体制改革作出了明确的指示,国有企业是公有制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国有企业也必须对其行政管理等多个方面进行深入的改革,这样才能更加科学完善地适应市场经济发展,更好地适应中央的经济政策[1]。
2当前国有企业行政管理工作状况2.1管理运行机制陈旧在国有企业的长久经营管理中对商业模式的应用越来越成熟,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是在行政管理中还尚未形成完善的管理运行机制。
当前行政体制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思考
当前行政体制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思考当前行政体制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思考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在新时代下,传统的行政管理手段已经不能很好适应当前的现代管理要求。
为了进一步实现我国现代化发展的要求,必须要创新行政管理方式,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重视行政文化和行政手段重要性,提高我国行政管理的效率和质量,弥补法制建设过程中存在的漏洞。
文章将重点分析我国行政管理现代化问题,并提出相关的解决措施。
在我国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应用有效的行政管理手段,推动时代的发展。
当今社会在不断变化,通过有效的行政管理现代化手段能够创新传统的管理模式,还能满足当前时代的发展趋势。
随着党的十九大会议隆重召开,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更加明确,通过对服务型政府的建设与转变,当前政府职能使政府机关单位的内部机构得以优化,有效地提高了行政办事效率,通过对当前管理现代化问题进行探讨,可以利用更加科学明确的行政手段和管理体系来推动我国行政管理工作的高效运行,推动我国社会主义行政管理制度的改革。
一、行政管理的根本含义及其属性行政管理是指行政机关通过法律的规则为基本依据,用自己的行政权力对社会成员进行控制和管理,提供更加系统的服务。
通过制定的约束和标准,能够让行政相关群众的活动可以限制在探究行政管理内,各级政府需要对管理的主体进行明确,对管理的内容进行细化,如何管理是其中最关键的点。
首先,管理的主体就是行政管理主体,行政主体一般是政府、事业单位,在实际操作中的相关部门通过实际管理能够加强法律上政府和部门的工作,将其统称为行政机关。
管理的对象一般是指行政管理的客体,主要是对行政管理人和行為人进行控制,从管理的角度上按照法律表现方式,对整个行为标准和行政主体的职责权限进行明确,同时也要通过相关的依据、程序、法律机制等来对管理进行细化,在当今的法制社会中通过对管理与行政管理主体、管理内容和管理方式等明确应该由法律来进行。
二、目前我国行政体制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一)政府角色定位仍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我国政府在当前的行政管理过程中仍然有很多的问题,在经历了数次体制改革后,并没有发生十分彻底的转变。
行政管理的创新与改革研究
行政管理的创新与改革研究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行政管理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适应时代的需求,行政管理必须进行创新与改革。
本文将从行政管理的创新意义、创新的途径和改革的方向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行政管理的创新意义行政管理的创新是指在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基础上,引入新的理念和方法,以提高行政效能和服务质量。
创新意味着突破传统的束缚,寻找新的解决方案,从而推动行政管理的发展。
行政管理的创新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创新可以提高行政效能。
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往往以规章制度为核心,过于注重程序和流程,导致效率低下。
而创新可以通过引入信息技术、优化管理流程等方式,提高行政效能,使行政机关更加高效运转。
其次,创新可以提升公共服务质量。
公共服务是行政管理的核心任务,而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往往只注重过程,忽视了服务质量的提升。
通过创新,可以引入用户体验、满意度调查等概念,从而提升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满意度。
再次,创新可以推动行政体制改革。
行政体制改革是行政管理的重要内容,而创新可以为行政体制改革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通过创新,可以打破行政机关之间的壁垒,推动行政体制的协同发展,提高行政管理的整体效能。
二、创新的途径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创新途径。
首先,技术创新是行政管理创新的重要途径之一。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行政管理可以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提高行政效能和服务质量。
例如,通过建立电子政务平台,实现行政审批的在线办理,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和人力成本。
其次,制度创新是行政管理创新的关键途径。
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往往以规章制度为核心,缺乏灵活性和创新性。
通过制度创新,可以建立更加适应时代需求的管理体系,例如引入绩效考核制度、激励机制等,激发行政机关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再次,文化创新是行政管理创新的重要保障。
行政管理的文化包括组织文化、价值观念等方面,而传统的行政管理文化往往保守和官僚。
关于深化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考
关于深化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考岳孜孜电子科技大学【摘要】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无论是国内环境还是国外环境都要求我国进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因此在我国实施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顺应时代潮流,是大势所趋,它不仅可以促进行政管理的发展,更可以在过程中实施创新。
本文首先对深化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现实意义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其次对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一一进行讲解,最后提出了一些科学合理的深化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对策。
【关键词】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方面我国政府下了很大的决心,曾今也采取了一些比较有效的措施,但是从各种社会调查中可以看出,社会民众和舆论对我国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不是很满意,其外在表现就是政府的公信力不高。
可以说,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仅现在,而且将来也会成为我国改革领域的难点和重点,这基本是理论界达成的共识。
一、深化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现实意义1.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过30多年的改革历程,其雏形目前已经基本展现,这对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以及综合国力的提高起到了强有力的促进作用。
当前我国正在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如果可以以政府转型为重点顺利实现预期目标,必将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巨大动力支持。
2.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在我国进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科学发展观是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指导思想,是我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其实质是谋求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并且必须满足以人为本的基本条件。
如何才能实现这种和谐局面的出现,这就要求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统筹兼顾、协调一致。
而这只有在我国行政管理体制的不断改革和完善的前提下才能真正实现。
3.实现“十二五”规划的制度保障。
众所周知,我们现在所处的是黄金发展的新时代,在这个时期机遇与挑战并存,各种矛盾显现出来。
是否可以获得有力的发展,需要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制度支持。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调研报告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调研报告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调研报告一、调研背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行政管理体制的要求也日益增强。
传统行政管理体制存在一些弊端,如政府职能单一、行政权力过于集中、行政管理效率低下等。
为了推动我国行政体制改革,提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我们进行了一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调研。
二、调研对象我们选取了北京市某区作为调研对象,对其行政管理体制进行了系统、全面的调研。
三、调研方法1.访谈法:我们采取访谈法对有关负责人进行了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了解了他们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看法和经验。
2.文件法:我们研究了相关文件,了解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政策措施和实施情况。
3.实地调研法:我们深入街道、社区、村庄等一线工作单位,通过实地调研了解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在基层的实施情况。
四、调研结果经过调研,我们发现在北京市某区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存在以下一些问题和亟待解决的困难。
1.政府职能单一问题。
目前,北京市某区部门职能过于单一,没有实现政府多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
2.行政权力过于集中问题。
行政管理的权力集中到某些领导手中,容易造成权力过于集中的问题。
3.行政管理效率低下问题。
在行政管理中,执法不够严格,执行力度不够大,管理效率不高。
4.缺乏市场化机制问题。
在行政管理中,缺乏市场化机制,企业发展的成果不能完全得到落实。
五、建议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多部门协调配合。
政府部门之间应该建立协调机制,达成共识,并将任务按照各自职能合理分配,形成协同作战的效应。
2.授权下放,权力下沉。
政府应该授权下放,权力下沉,将部门职能分散到基层,让城市管理更加精细、服务更加高效。
3.加强执法力度。
政府部门应该加大执法力度,对违法行为实施惩戒制裁,用严格的执法打击各种违规行为。
4.市场化机制加强。
政府应该加强市场化机制建设,让企业的发展成果得以更好地得到输出和回报。
六、总结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一项需要长期推进的工作,调研结果也反映出改革仍面临各种问题和困难。
关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若干思考
关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若干思考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深化改革的重要环节。
要抓紧制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着力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
健全政府职责体系,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推行电子政务,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规范行政行为,加强行政执法部门建设,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运行的干预。
规范垂直管理部门和地方政府的关系。
加大机构整合力度,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健全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
精简和规范各类议事协调机构及其办事机构,减少行政层次,降低行政成本,着力解决机构重叠、职责交叉、政出多门问题。
统筹党委、政府和人大、政协机构设置,减少领导职数,严格控制编制。
加快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的政府机构改革2008年01月15日 11:39:23 来源:学习时报□宋世明温故而知新。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的政府机构改革历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17大之后的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一、1982年——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实行干部年轻化1982年的政府机构改革,主要是为了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实现干部年轻化,其历史性进步可用三句话来概括:一是开始废除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二是精简了各级领导班子,三是加快了干部队伍年轻化建设步伐。
第一次改革之后,国务院各部委正副职是一正二副或者一正四副,部委的领导班子成员的平均年龄从64岁减到60岁,局级干部的平均年龄从58岁降到50岁。
本次改革没有触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政府职能没有转变。
二、1988年——“转变政府职能是机构改革的关键”1988年的政府机构改革是在推动政治体制改革,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出现的,其历史性的贡献是首次提出了“转变政府职能是机构改革的关键”这一命题。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依据原因及实践路径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依据原因及实践路径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传统的行政管理体制渐渐失去了应有的效率和功能,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当今社会的需求和要求。
在此基础上,当前国家正大力推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希望通过将政府职能转变为服务型或监管型等多元化方式,实现政府对社会的有效管理和服务。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依据原因及实践路径将是本篇论文的研究内容。
一、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依据原因1、制度性因素引发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在传统的行政管理体制下,行政审批、监管机制等管理制度存在固化之弊。
使得其不适应当今社会经济的高速度发展与深刻变革的需要,成为阻碍发展的瓶颈。
而当前推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就在于通过构建新的制度,打破固化的规定与慣例,减轻部门间职能分割,让政府职能的执行更加高效和社会化。
2、人文因素引发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目前我们正处于一个日益开放的时代,社会的进步和不断增长的人民需求都需要一个更加灵活、更有活力、更加积极回应新兴社会状况且以人为本的行政管理体制,这也是当前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之一。
3、外在因素引发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伴随着中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我们不断加大对资源环境的开发和人口素质的提升,为了适应中国日益增加的复杂社会生产、生活需求和新时代新形势下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变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也势在必行。
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实践路径1、推行政府部门重组针对以往的行政管理体制存在的瑕疵,当前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主要在政府部门的重组方面下功夫,超前的预防性重组措施,遏制了行政管理体制劣性化、腐败化等现象。
2、政府职能转变通过设立“平台化”的政府机构,政府职能得到重新定义,既将之前的以审批为主的行政职能减少,转而更加注重注重协调与服务型职能,如发展规划、公共资源管理、资源与人力协调等。
让政府在社会管理中起到更加积极和大的作用。
3、打造“智慧型”政府“智慧”政府成为多城市与地区的发展目标,着力于构建“政企互联”、“政民互动”、“数据共享”等元素,让政府更加高效地服务于百姓。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的多头执法现象反思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的多头执法现象反思作者:郑雯尹来源:《现代经济信息》 2018年第16期从我国改革开放至现在,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下,我国确已在不同方面有了长足进步。
纵观改革历程,可以发现不同时期的改革重点不同,包括政府职能、政府组织机构编制、管理模式特点等。
然而目前,仍存在着许多问题亟待处理,其中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多头执法现象尤引人深思。
一、多头执法的概念及其影响多头执法是指,复数的执法主体针对一件事项向同一个对象实施复数次的执法行为,体现出政府在权力分配运行过程中存在的不合理。
曾有全国性的调查发现,半数比之上的公务员表示在中国当前行政管理体制中多头执法、重复执法的现象较为普遍。
他们更进一步的提出,行政管理中执法的不公开透明、执法手段单一、在执法过程中的责任和意识缺失等问题。
足见,多头执法的问题确实较为严重地深深扎入在了我国行政管理体制之中。
而这一问题本身对于我国正在大力推进的体制改革有着极大的消极影响,这样的影响首当其冲表现在了行政资源的滥用上。
多头执法会导致行政管理相关的成本资源多余地耗费在不重要甚是无用的地方,这对于作为纳税人的民众来说是不公平的,亦会引起民众的不满。
在此基础上,民众对于政府的信赖程度定会大大降低,使得政府在今后的各项活动开展上会受到不小的阻碍。
必然地,我国各方面的发展水平也都会受到负面的作用。
因而,基于上述几个方面,如何科学处理好这一问题委实刻不容缓。
二、多头执法的产生原因探究多头执法现象的产生缘由,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
1. 立法规范角度。
部分存在着立法笼统不清楚、立法重合、缺少立法等问题。
在某些事件的执法权力归属上规范不明确,导致不同机构组织对此的理解不同,极易引起多种不必要的执行结果出现。
重合是指,对于同一事项的执法主体存在复数的规定,从而引起执法过程开展的混乱。
可以说,立法规定出现重合,直接导致了多头执法问题的产生。
另外,立法的缺少也会使得对某一问题的归属出现空白,有时就会出现跨越自身权力范围而进行干涉的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基于调研基础分析思考摘要]本文基于全国14个省、市、自治区共53个四级政府的样本调查,力图全面把握和认识我国行政管理体制的现状,系统总结多次改革的成绩、经验、不足及症结所在,就进一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和路径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为此,文章提出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必须厘清的几个认识问题,认为科学的改革目标应包括体制目标、政府目标、机制目标和效应目标,在改革过程中要找准改革的发力点、突破点和创新点,制定配套的改革方案,这样才能保证进一步改革的成功。
[关键词]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政府机构
20xx年8月至12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中国行政管理体制现状调查与政府改革研究》课题组派出13个调研小组分赴东部、西部、中部、东北部14个省(直辖市)以及中央和国务院有关部门,就我国行政管理体制现状开展了大规模调研活动,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所感来自各级政府工作一线的数据、事实和文献,以及各类政府工作人员的思考、诉求和建议,课题组由此大量采集到关于我国行政管理体制现状的第一手客观实证资料和主观评价素材,奠定了课题研究科学性的高信度调研基础。
一、调研目的、对象、方法和成果
1.调研目的
通过在全国范围内抽样调查,全面把握和认识我国行政管理体制的现状,确立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理论分析框架,系统总结多次改革的成绩及其经验、不足及其结症,就进一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
方向和路径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2.调研对象
(1)范围:本次调研范围涉及全国14个省、市、自治区,其中东部省份包括上海、天津、江苏、广东和福建,西部省份包括重庆、青海和甘肃,中部省份包括湖南、湖北、安徽和山西,加上东北的辽宁、吉林。
调研对象涉及12个省级政府、15个地市级政府、14个县级政府、12个街道乡镇政府,共53个各级地方政府。
(2)人员:各级政府主要负责人――个别访谈90次、115人;各级政府部门负责人――集体座谈97次、876人;省以下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公务员、企业负责人、社会组织负责人、一般群众――问卷调查2579人。
3.调研方法
本次调研广泛采取了文献调查法、个别访谈法、集体座谈法和问卷调查法。
其中,文献调查着重收集了近五年各级有关政府工作数据,主要包括政府规划、两会报告、政府部门计划、决策文件、总结、专项工作会议材料、年鉴以及各类学术期刊和有关政府网站刊载的相关资料;问卷调查强调了方法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具体组织流程见下图。
4.调研成果
通过调研,课题组形成了4个汇总材料,即《中国行政管理体制现状调查座谈会资料汇总》、《中国行政管理体制现状调查访谈会资料汇总》、《中国行政管理体制现状调查文献资料索引》以及《中国行政管理体制现状调查问卷统计分析汇总》。
这为我们了解我国行政管理
体制总体普遍性现状和局部特殊性现状、通过学术思维与实践思维的契合寻找具有可操作性的改革思路、举措和方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调研内容
总体而言,主要调研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的权力配置、权力与权力的关系、权力运行机制的实际状况,具体包括以下内容:1.政府职能
包括经济管理职能(经济管理职能内涵、经济管理职能设置、经济管理职能履行方式);社会管理职能(社会管理职能内涵、社会管理职能设置、社会管理职能履行方式);国家安全及外事职能(国家安全及外事职能内涵、国家安全及外事职能设置、国家安全及外事职能履行方式)。
涉及的问题包括:该级政府实际履行哪些行政职能?是否符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要求(有无越位、缺位)?其法律依据、财政支持、人员配备等保障机制是否完备?对促进全面发展的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建设的实际效应如何?
2.政府结构
包括政府机构设置与编制(政府现行机构、部门设置、机构、部门编制、事业单位设置与编制);政府内部权力配置(政府与部门权力配置、各部门之间权力配置、特殊领域的权力配置);政府内部权力运行制度(政府与各部门之间的关系、部门对政府决策的参与影响、各部门之间的关系、政府对开发区、垂直管理部门的领导与监督、政府或者职能部门对下属事业单位的领导与监督、内部权力运行程序)。
涉及的问题包括:该级政府的部门如何设置?部门关系怎样协调?政府如何统筹和监督部门工作?部门如何参与政府决策?
3.府际关系
包括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划分、中央对地方的领导方式、中央对地方的监督与控制、地方向中央的诉求表达渠道、中央与地方权力冲突解决机制);地方政府纵向间的关系
(地方政府的层级制度、地方行政区划设置与调整);地方政府横向间的关系(地方政府间合作关系、地方政府间竞争关系、地方政府间横向冲突解决机制)。
涉及的问题包括:规范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法律机制是何状况?中央和地方在事权上如何划分?地方如何向中央表达利益诉求?如何进行中央和地方有效协作的制度创新?中央垂直管理的部门和地方政府的关系如何协调?省、市、县、乡四级地方政府层级模式有什么利弊?如何评价省管县、市管镇、撤销或合并乡镇的改革?地方政府间竞争、合作和协调机制的现状如何?怎样改进?
4.政府权力运行机制
包括决策机制(决策组织、决策程序、决策规则、决策拍板);执行机制(系统执行机制、跨系统协调执行机制、执行督办机制、行政执法机制);监督机制(监督机构与责任、监督方式与手段、绩效
评估与反馈);咨询制度(咨询组织、咨询范围、咨询程序);信息公开制度(政府信息公开的范围、政府信息公开的途径、方式、政府部门之间的信息合作与共享、社会公众对政府信息公开的满意程度);应急制度(应急领导体制、应急预案建设、应急立法与决策、应急强制措施、非政府组织和企业以及公民个人的参与)。
涉及的问题包括:该级政府和部门决策机制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水平如何?如何看待建立决策、执行和监督适度分离的运行机制改革?政府和部门行政执行的能力、效率、质量如何?其中存在哪些广大群众不满意的主要问题?
5.政府行政工具
包括行政工具的提供方式(政府部门直接提供、政府部门委托其他部门提供、政府工具选择过程中的考虑要素);行政工具的主要类型(传统行政工具的主要类型、现代行政工具的主要类型);行政工具的改革(地方政府行政工具改革的现状、行政工具改革在提高政府效能方面的作用、行政工具改革存在的问题)。
涉及的问题包括:该级政府在政府职能履行方式上有何创新?相应的技术手段(如电子政务、无纸化办公)的推行情况如何?合同外包、特许经营、行政指导等新型行政管理方式的运用情况如何?行政许可、处罚、强制等执法方式的法制化水平如何?
6.人事制度
公务员结构(职位分类、职务、学历与专业、性别、年龄);公务员管理机关(管理机关类型、管理范围、管理程序、管理方式);政府领导的选拔机制与监督控制机制(提名、考察机制、任命议决机。